第一篇:龙集中学九年级语文导学案(教师版)
龙集中学九年级语文导学案(教师版)
备课教师:尹寒总计25-26课时学生_____________ 课题:台阶 课型 新授教学时间:二课时
绘,也可以正面描写或侧面描写。小说的篇幅:长篇、中篇、短篇。
二、自主学习;自读课文,并完成下列题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为了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都,父亲作了哪些准备工作?
(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父亲每天捡砖、瓦、鹅卵石等。往瓦罐里塞角票等。)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
(终于建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父亲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4、给文章分段,写出段意。
全文共31段,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8段):台阶曾给家人带来满足,可是父亲认为台阶低。第二部分(9~16段):写父亲为造新屋新台阶辛勤劳动,攒钱攒物。第三部分(17~23段):写父亲在造新屋新台阶时的艰辛。第四部分(24~31段):住进了新屋,有了值得自豪的台阶,父亲却老了。
【学习目标】
1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
2.理解、积累“尴尬、烦躁、微不足道、大庭广众”等词语。3.把握课文叙述角度,体悟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的双重感情色彩。45.理解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安排详略的写法。教学重点:
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一、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李森祥(1956—),浙江衢州人,当代小说家,著有小说集《台阶》。1975年入伍,曾在嘉兴军分区某部工作,少校。1991年调入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任专业作家。1986年在《烟雨楼》杂志发表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之后迅速成长。李森祥的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小学老师》被《小说月报》等选载,获1991年《小说月报》第四届百花奖、1990—1992年浙江省优秀文学奖。
(二)字词积累1.凼(dànɡ):(方言)水坑。2.茬(chá):农作物收割后留在地里的茎或根。〔注意与“茌”(chí)的区分〕3.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4.低眉顺眼:谦恭服从的样子。5.大庭广众:人很多的地方,公开场合。6.晌(shǎnɡ)午:中午。(注意“晌”与“响”的区别)7.若有所失:感觉好像丢了什么,形容心情怅惘。8.硌(ɡâ):触着凸起的东西觉得不舒服或受到损伤。
(三)文体常识: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小说的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前面有序幕,后面有尾声。
小说的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是为了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指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等,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表达人物感情,烘托、渲染气氛。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可以概述介绍,可以运用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作具体形象地描
5、初读课文后,你有哪些想法?
(1)小说以农民的儿子为故事叙述者,采用第二人称的写法。(2)“台阶”是全文的焦点,显豁突出。(3)文中着力塑造了父亲这一非常要强又老实厚道的农民形象。(4),父亲对高台阶新屋的追求,深层地说是对社会地位的追求,突出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5)
6、请写出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叙述了父亲建造高台阶的过程,表现了父亲为实现理想而不懈追求、坚忍不拔、不知疲倦的精神,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崇敬和怜悯之情。
三、课堂导学
(一)检查自主学习情况
(二)合作探究;认真阅读课文,和他人研究完成下列题目
1、哪些情节最能表现父亲的形象?父亲的形象有什么特点?立下造屋目标,并为之付出长期艰辛的劳动——勤劳、顽强建成新屋后的喜悦、局促、不自在——淳朴、善良、谦卑建成新屋累垮身体,不服老——倔强
2、“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一处描写表现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不作心理描写?
小说用第一人称写,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动作、表情表现思想(以形写神),父亲抽烟时专注地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家羡慕。
3、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那么多笔墨?这篇小说题为“台阶”,先在老屋的台阶上做文章有多方面作用。
1)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写造新屋时托石板闪了腰,前后就形成对比。
2)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
3)写“我”在台阶上跳上跳下,表明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写小孩子能连跳三级,可见台阶低。写父亲在台阶的坐姿,又说明台阶低。4)写父亲的脚板,写出父亲终年辛劳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穷困。
4、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
5、为什么“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作者有很高的学养,他从心灵上关怀孩子们的健康,真诚地赞扬了孩子们率真自然的天性,同时向往能回到童年;对人生不可避免的逐步丧失天性,变得不自然或是虚伪地屈服与顺从,表现出极大的哀痛。熟读文章开头一段与末尾的四段,想一想,作者要表达的是怎样的一种感情?
(三)点拨指导
(四)归纳总结:比较《背影》和《台阶》在立意和选材上的异同之处。
同:都是表现父亲的文章,都是抓住生活中的细节,以小见大。异:《背影》抓住“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突出了父亲的背影,突出了父爱,给人深刻的印象,让人强烈地感受父爱。
《台阶》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建房这个一般性的题材有了则重点,有了特色,突出了父亲对社会地位的追求,突出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四、巩固提升
(一)、基础部分阅读下文,完成4~7
有一天,父亲挑了一担水回来,噔噔噔,很轻松地跨上了三级台阶,到第四级时,他的脚抬得很高,老的毛竹扁担受了震动,便“嘎叽”地()了一声,父亲身子晃一晃,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我只好让在一边,看父亲把水挑进厨房里去。„„等父亲从厨房出来,他那张古铜色的脸很像一块青石板。父亲说他的腰闪了,要母亲为他治治。„„
这以后,我就不敢再让父亲挑水。挑水由我包了。父亲闲着没什么事可干,又觉得很()。以前他很少跨出我们家的台阶。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
我就陪父亲在门槛上休息一会儿,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
好久之后,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这人怎么了?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4.依课文把空缺的三个词语填上,正确的一项是()
A.惨叫 粗暴 烦躁 B.惨叫 粗野 烦恼 C.喊叫 粗暴 烦恼 D.喊叫 粗野 烦恼5
(1(2)父亲闲着没什么事可干,又觉得很烦躁。
(3(4)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6.父亲一生的追求是什么?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怎么看这个人物?受到什么启发?7.文中如何描写“我”的行动?“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提高部分阅读下文,完成8~11题。一张车票
她径直走向入站口,默默地排在长长的队伍后面。目光蓦然触到入口处墙上量身高的标尺,心,顿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时刚刚下车的人出站了。
“妈妈,刚才阿姨给我量身高时,我把腿弯着,没有过线。”一个稚嫩的童声。一个多么熟悉而又可怕的声音!她惶恐地抬起头,只见一个年轻的母亲,正抱起一个眉清目秀的小男孩吻起来:“真”“不能走!”她显得十分激动,声音都嘶哑了。
“凭一颗忏悔的母亲的心!”她眼角闪动着泪花,语言是那样地凝重。“请你看看我这篇文章,不,尝尝这粒苦果吧!”
“啊,„„你的孩子就是这样„„”年轻的母亲脸上一阵红,一阵白,语言也哽塞了。“妈妈,我们快走呀!”小男孩摇着妈妈的腿嚷着。“”年轻的母亲说道。8.在第二段末尾横线上最恰当的是()
A B.一根粗大的绳索C.一张巨大的罗网 D.一个醒目的感叹号9.为什么“她”感到陌生的小男孩的声音“熟悉而又可怕”?1011.这篇小说的主题思想是()
A.家长不能贪图小利,否则会犯大错误 B.家长不能溺爱孩子,否则会自尝苦果C.家长应当教育孩子从小遵纪守法 D.家长应当在日常生活中为子女作出好的榜样
三、试一试
12.李铭同学由于学习方法不当,成绩一直不好。请你以朋友的身份,按下面的要求各写一句话,帮助李铭提高认识。
(1)激励语气(2)规劝语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批评语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4.A5.(1)父亲没真正觉得自己老,强调自己还很有力气。(2)父亲一生勤劳,一旦歇下来,非常不习惯。(3)通过外貌描写,我看出父亲真老了。(4)父亲的身体老了,心境也老了。
6.造高台阶。勤劳、善良、老实厚道。父亲在实现了最高的追求后,内心失落,不踏实了。人活着要不断地追求。7.“我”把挑水的活包了,陪父亲在门槛上休息,聊天。“我”是一个孝顺父亲、理解父亲痛苦的孩子。
(二)、8.A
9.因为“她”的儿子小时候也说过类似的话,做过类似的事,最后走上了犯罪道路。10.不!我们补票去!11.C
(三)、12.(1)相信你一定能找到恰当的学习方法!(2)在学习方法上,你要格外注意啦!(3)怎么总是不讲究学习方法呢?
第二篇:九年级语文乡愁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导学案(教师版)
备课教师:总计__________课时学生_____________ 课题___乡愁__________课型 新授教学时间:习目标:以诵读为基础,介绍几种赏析,重在学生自己的感悟和理解。重难点:对诗歌的理解 教学方法;诵读法
一、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余光中:中国台湾诗人。福建永春人。先后在金陵大学(现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外文系学习。历任《蓝星》、《现代文学》等杂志的主编,著有长诗《天狼星》、诗集《蓝色的羽毛》、《天国夜市》等。此外尚有散文集、评论集多种。
2、表现乡愁的诗句: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5、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6、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7、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8、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9、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10、应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二、预习导航:
1、结合诗意解释下列词语
乡愁: 乡愁: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海峡: 陆地间相对狭窄的海面 一方: 一堆
2、填空
①.本诗选自《白玉·苦瓜》作者是著名诗人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现居台湾。
②.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③.抒发对故国思念深情的诗句是: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3反复诵读课文,回答:(1)诗歌乡愁是通过哪些物体表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诗人巧妙的将“乡愁”这种感情进行了物化,把它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具体可感对象上,形成诗的意象,从而增加诗的艺术感染力
(2)课文内容前后排列的顺序能否调整?说说自己的理由。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级“乡愁”的对应物,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的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合合离离,乡愁寄托在船票上;到后来,母亲的一方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浅浅的海峡又把自己与祖国大陆分开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一群人的家国之思了
三、课堂导学:
(一)检查预习效果
(二)课堂学习: 1.读课文,概括段意:
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
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
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
2你认为这首写得怎么样?请写出简短的评论?
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诗歌有回环往复,一唱一叹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即我在这头„„,有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有变换的量词:枚、张、方、湾。作者采用这些艺术手段加强了此诗的音韵之美。
总之,本诗以朴素、简明、隽永的语言,高超的艺术技巧,表达了台湾人民盼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抒发了作者浓郁的乡思之情。
《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它以民谣的歌调深沉而忧郁地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短诗巧妙地运用了民歌中部分隔离反复的形式,叙述抒情主人公人生主要历程中的几段乡愁,最后一节轻轻一点:“而现在„„”
诗人善于使用传统民歌的层递层进、互衬对比的手法。前三节诗逐层描绘了他幼年、成年、成年之后的三段生活经历,母子分离的乡愁,情侣难见的乡愁,皆由生活拮据造成。生离死别的乡愁,是由生命规律使然。三段乡愁写个人,却为写中华民族乡愁打好铺垫。最后一节,抒写的国愁才是全诗的主旨之所在。它唱出了几千万台湾同胞的赤子之心。
短诗在语言、节奏韵律的运用上也有独到之处。以“小小”、“窄窄”等分别形容邮票、船票,用得明了、形象、新鲜,加重了乡愁的浓重意味。总而言之,《乡愁》整首诗含蓄蕴藉,余韵绵绵,满纸是思念大陆的亲情,落叶归根的宿愿,已成为人们传诵的佳作。
3、结合本文说物象与意象的区别?
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意象的笔法。诗中主要设置了四个象征性的意象:
一是“小小的邮票”,它象征着作者少年时代乡愁的骨肉之情。母亲牵挂儿子,儿子想念母亲。
二是“一张窄窄的船票”,它象征着作者青年时代乡愁的恋人之情。这是青年男女之间的思恋和向往。
三是“一方矮矮的坟墓”,它象征着作者中年时代乡愁的生死之情。这是一种只能埋于心底、无法在两者之间传递的刻骨铭心的思念。墓里墓外虽然只有咫尺,然而却又是那么遥远。
四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它象征着作者晚年时代乡愁的故国之情。海峡虽然“浅浅”,但是故国之情却是深不可测。而且,作者的情感是层层深入、步步递进,它绵远深长、回味不尽。作者“乡愁”的内涵和境界,随着自己的成熟和时代的发展,得到不断的深化和提升,从个人和家庭的亲情,扩展到海峡两岸的爱国之情。这就使“乡愁”具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4诗的最后一节对全诗有怎样的拓展作用?
如果去掉最后一诗节,只能算是一般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最后一诗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成又画龙点睛,乡愁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四、巩固练习
1对诗中“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与“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形容词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A.是一种轻描淡写的方式,表现乡愁不是很重。
B.看似一种轻描淡写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重量轻的对象之上,恰好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浓烈的思乡之情。
C.运用反衬,也更引人对祖国和平统一的渴望与深思。欣赏下列诗歌,完成后边各题。
2【甲】乡愁(节选)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乙】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有天涯。(1).“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甲、乙两诗都把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物象。甲诗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对应物上,乙诗则寄托在枯藤、老树„„对应物上。甲、乙两首诗都抒发了思乡之情,但甲诗已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2分)
(2).品读甲、乙两诗,找出自己最欣赏的诗句,并谈谈欣赏的理由。(2分)最欣赏的句
子:欣赏的理
由:(3).放飞思绪,想像甲诗中的“我”,跪在母亲的坟前会想些什么?乙诗中的“断肠人”,一旦与“亲人”相聚会说些什么?(3分)“我”的心理活
动:“断肠人”的倾
诉:
一、1.坟墓海峡家国之思(意近即可)2.最欣赏的句子示例: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理由:“浅浅的海峡”和人们渴望早日团聚的愿望形成强烈的反差,抒发了浓浓的思乡思国之情。(若赏其他句子亦可。品析言之有理、意准确即可,只选句,不品析不得分)3.“我”的心理活动示例:妈妈,原谅
不孝的儿子,我回来迟了,我多么想念你呀!“断肠人”的倾诉示例:回家的感觉真好!
3、小时候 /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1,全诗有四小节,每小节分别写什么内容?
2,诗中运用了哪些形象?这些形象有什么共同特征?
3,下列对诗歌含义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这首诗是一首政治诗,强烈要求两岸统一。
B. 诗中表达的思念之情超越了意识形态,表达的是人类固有的美好情感。
C. 诗中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都有意象,不是几种纯然的客观事物。
D. 全诗只有四节,却跨越了无数的岁月,笼罩了现实世界的氛围。
4、下面对《乡愁》一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祖国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殷切的期望。
B.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祖国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深切愿望。
C.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故乡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深切愿望。
D、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故乡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殷切期望。
5、摘录诗中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说说诗歌是怎样层层深入地抒发爱国之情的?
6、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绪,诗人采用了哪些具体意象,将它变为具体可感的?
7、诗歌中所选取的一组意象间是并列还是递进关系?请简要说明。
答案
1,童年时代的母子分离青年时期的夫妻分离中年时期的母子生死之别现在游子与大陆的隔离
2,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形象都是“我”的“乡愁”的物化,是离别的见证。3,A
4、A(“小”爱应熔铸在“大”爱之中,且“故乡”一词内涵太窄)小时候”“等。前面三节,抒写的是诗人在大陆的经历,层层铺垫,及至最后,感情推向 5、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
长大后”“ 后来呵”“而现在”高潮,诗人集中抒发了他身在宝岛思念大陆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绪“乡愁”的客观对应物,6、诗人从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作为抽象的情
从而避免了抽象、枯燥,起到了具体、生动的效果。
7、这些意象,从感情的抒发来看,则层层推进。邮票、船票、坟墓等三个意象,不过是铺垫,末节的“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它所抒发的爱国主义深情,比起前面三节的乡关之思、情亲之情,具有一种崇高美,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
第三篇:九年级 语文 课堂教学导学案
九年级
语文
课堂教学导学案
课题
第二单元 课时
第1课时
一、自主导学
复习目标:
1、理解并积累重点字词,掌握文学常识。
2、归纳人物的个性特征,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重、难点)
3、品味经典,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回顾课文内容,自主完成下列内容:
(一)正确读写和理解下列词语:
绰起
踉跄
猖蹶
信大义
倾颓
存恤 荷锄
倥偬
松篁
熟谙
纶巾崩殂
愧赧
衷悃
蹉跎
轩昂
荏苒
绾
殆
陟罚臧否
裨补阙漏
猥自枉屈
幡然省悟
当头棒喝
度德量力
夙夜忧叹
写下你认为识记不牢的词语:
(二)回顾文学常识
下列文学常识搭配不正确的二项()
A、《武松打虎》——施耐庵、罗贯中——明末清初——《水浒传》
B、《周处》——刘义庆——南朝宋——《世说新语校笺》
C、《隆中对》——司马迁——宋代——《资治通鉴》
D、《出师表》——诸葛亮——晋代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云笺
E、《三顾茅庐》——罗贯中——元末明初——《三国演义》
(三)回顾课文内容完成下表:
篇目
主要人物
个性特征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武松打虎》 武松
《隆中对》 诸葛亮
《三顾茅庐》 刘备
《周处》 周处
(四)速读课文《武松打虎》第5自然段。口答下列问题:
1.文章本意是要突出武松的神武,但是具体描写了老虎的“一扑、一掀、一剪”,把老虎拿人的本领写得十分生动。这样写有什么妙处? 名人名言:当你感到痛苦时最好是去学些什么东西。学习会使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2.面对气势汹汹的老虎,武松并不是立即迎上去捕杀,而是“一闪”,“一躲”“又闪在一边”,这样对表现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3.武松“把那条梢棒折做两截”,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这一细节的作用。
4.理解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了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
二、合作探究:
请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从以下三个内容中任选一个进行交流:
A、同是打虎,武松、周处、李逵打虎的方式与目的是否相同?你更喜欢哪一个人物,请说出理由。
B、同一个故事“三顾茅庐”在《隆中对》《三顾茅庐》《出师表》中都有出现,它的作用是否相同?你更欣赏哪篇里的这个故事,请说出理由。
C、请以《隆中对》《三顾茅庐》为例,不同体裁的作品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上是否相同。你更欣赏哪一种,请说出理由。
三、精讲提升
1、人物形象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方法:①直接(正面)描写:肖像、语言(对话/独白)、动作、心理、细节。
②间接(侧面)描写:如正衬、反衬等(以人衬人、以景衬人、以场面衬人)
作用:更好地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2、情节的曲折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3、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
渲染气氛。③
烘托人物,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④
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⑤
奠定情感基调
⑥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或展示世态风情。
四、分层提高
(一)必做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倥偬(kōng)
荷锄(hè)
勒马(lè)
高冈(gǎng)B.踪迹(jì)
惆怅(chóu)
松篁(huáng)
轩昂(xuān)
C.熟谙(ān)
吟咏(yǐn)
云笺(jiān)
苗裔(yī)D.纶巾(lún)
愧赧(nǎn)
倾颓(tuí)
存恤(xù)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峨冠搏带
邂逅
愕然
逍遥
B.安帮定国
斡旋
乾坤
匡扶 C.民殷国富
凛凛
霏霏
庸懒
D.功盖寰宇
社稷
悒怏
侥幸
3、下列划线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开张圣听:扩大
存亡之秋:时候
未尝不痛恨于桓灵也:十分遗憾
B、躬耕于南阳:亲自
深入不毛:长庄稼 不以臣卑鄙:品行不端思想败坏
C、或说处杀虎:有人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用来
凡三往:总共
D、利尽南海:南方近海地方
遂用猖蹶:失败
枉驾顾之:拜访
研读《三顾茅庐》第十一到十二自然段(玄德回新野之后,光阴荏苒—---孔明:“南阳野人,疏懒成性,屡蒙将军枉临,不胜愧赧。”)完成下列内容:
1、刘备三顾茅庐之前为什么要“选择吉期,斋戒三日,薰沐更衣“?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1)张飞大怒,谓云长曰:“这先生如何傲慢!见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竟高卧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
(2)“先生翻身将起,忽又朝里壁睡着。童子欲报。玄德曰:“且勿惊动。”又立了一个时辰,孔明才醒。(诸葛亮真的不知道有人来访吗?为什么要这样做,体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3、《三顾茅庐》与《隆中对》表现的重点有何不同?结合你的阅读与生活体验谈谈你对刘备和诸葛亮的评价。
(选做题)
链接中考:
弱种子也要发芽
①开阔、坦荡的田野里,一位农民正在种高粱。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
②这时,一位到乡下游玩的城里人,带着儿子路过这里。城里人的儿子第一次看到有人种庄稼,感到非常新鲜,拽着父亲停了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农民的一举一动。农民宽厚地望了他们一眼,报之友好一笑,继续挑他的种子、种他的地。③城里人的儿子把嘴巴附在城里人耳边,父子俩嘀嘀咕咕了半天,不知在说些啥。
④不一会儿,他们停止了嘀咕。城里人靠近农民身边,小心翼翼地恳求说:“那些瘪种子,你把它们也种到地里好吗?”
⑤城里人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农民很奇怪。他摇了摇头,果断地说:“不可以!我指望着庄稼吃饭呢,瘪种子长出的庄稼怎么能保证产量?”
⑥城里人回头望了儿子一眼,沉默了起来。半晌,他以极其隐蔽的动作,掏出一张百元钞票,悄悄塞到农民手中,压低声音说:“因为一场医疗事故,我儿子的两个耳朵
名人名言: 即使是不成熟的尝试,也胜于胎死腹中的策略。
听力严重受损,非要附耳说话才能听清。在同龄的小朋友面前,他总是感到自卑。今天,他看到了那些被你抛弃在一边的瘪种子,感到很难过,就问我它们为什么受冷落,难道是它们不能发芽吗?„„所以,我希望你把那些瘪种子也种到地里,给我儿子一次鼓励、一个希望。这一百元钱,就算是对你播种瘪种子,造成减产的补偿吧。”
⑦农民听了,心中一热,忙把百元钞票推了回去,毫不犹豫地说:“这钱我不能收!我这就把那些瘪种子种到地里去!你去告诉你儿子,我要把它们种在最肥沃的地段,因为它们发芽的欲望最强烈,我对它们的期望也最高。”
⑧城里人感激地望了农民一眼,快步回到儿子身边,把农民的话告诉了儿子。儿子的眼睛像雨后的两片绿叶,立刻鲜亮了起来。
⑨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瞬间,其貌不扬的它们,纷纷从农民手中撒落,妥妥帖帖地躺在了新鲜、肥沃的土壤里。
⑩城里人和儿子开心地笑了。等他们一离开,农民马上收拾家什,急匆匆向家里赶去。农民家中,有一个因车祸失去双腿的儿子。以前,他一直认为残疾儿子是一个废物,就老是把他关在家中,不许他出门。
(11)现在,农民改变了想法。
(12)“再弱的种子,也要发芽;再嫩的幼苗,也渴望长大!”作为一名种地的老把式,这个道理,他懂!
(13)农民决心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去最好的医院,为儿子安最好的假肢!他要让儿子开开心心地走出家门,大大方方地发芽、开花,直至结出属于他自己的、或大或小的果实。
1.选文的标题“弱种子也要发芽”有什么深刻含义?(3分)(考查小说标题的含义)
2.用简洁的语言在横线上写出主要故事情节。(2分)(考查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⑪
→议种瘪种 →
⑫
→
给儿新生
3.阅读下面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探究括号中的问题。(4分)(考查探究能力)
⑪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
(“一一”、“只”可以看出农民对瘪种子怎样的态度?)
⑫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
(农民为什么要做出“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
4.文中的农民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3分)(考查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5.美国作家海伦·凯勒称莎莉文老师为“再塑生命”的人。你觉得文中谁是农民儿子“再塑生命”的人呢?并说明理由。(2分)(考查就文中的某一内容谈看法)
名人名言:如果你希望成功,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小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哨兵。
第四篇:九年级作文导学案
作文一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能留心身边的生活,思考身边的生活。
2.能辨别是非美丑,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3.学习写不同题材的文章,练习使用多种表达方式。
二、知识储备:
1.回顾自己学习过的基础知识,在本次作文写作中恰当使用。2.恰当使用各种表达方式。
3.充分调动生活中的观察和积累,写好写实作文。
三、学习内容:
(一)布置作文题:
曾读过这样的一个故事:台湾作家林清玄当年做记者时,曾经报道了一个小偷作案手法非常细腻。他在文章的最后,情不自禁地感叹:“像心思如此细密、手法那么灵巧、风格这样独特的小偷,又是那么斯文有气质,如果不做小偷,做任何一行都会有成就的吧?”没想到,这句话却影响了一个青年的一生。如今,当年的小偷已经是台湾几家羊肉炉店的大老板了!在一次邂逅中,这位老板诚挚地对林清玄说:“林先生写的那篇特稿,打破了我生活的盲点,使我想,为什么除了做小偷,我没有想过做正事呢?”从此,他脱胎换骨,重新做人。的确,如果没有林清玄当年对小偷的“欣赏”和期盼,恐怕也就没有他今天的事业和成就。不难看出,欣赏对人生多么重要啊!
请以“欣赏”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可以编述故事,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
(二)作文指导:
1、审题
话题作文虽然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但是鱼不能跃入天空,鸟不能飞进水底。框限少,不等于没有框限。所以,审题是写作的第一要著。审题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浅”则审出显性信息;“深”则审出隐性信息。显性信息比较清楚:字数、表达、标题、立意、文体都有一定的要求。隐性信息那就是要紧紧地把握话题“欣赏”的内涵。所谓“欣赏”,就是享受美好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写出你对美好事物的享受,写出其中的趣味,写出从中的感受,写出你自己的见解,这就是写作的重点,这就是题目所给我们的隐性要求。
2、立意
明确了题意,就要考虑打开思路、确定立意的问题。话题给我们提供了神驰遐想的广阔空间,怎样才能神思飞扬,出现异彩纷呈的局面呢?从小至今,我们肯定经历过许许多多美好的事物,从中也领略到了其中的趣味,比如欣赏多彩的生活,欣赏多姿的自然,欣赏永不言败的人生,欣赏在青春中熔炼出的生命或者欣赏寻求快意的心灵等等。这个话题的范围是很宽泛的,可谈人生、青春、生活,也可以写环境与自然,乃至经历过的点点滴滴,既可写你的,也可写他的,但都必须紧紧扣住话题“欣赏”,要通过享受美好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谈出你的感受,谈出你的独到见解。面对众多的素材,我们要慧眼独具,从中筛选出感受深的,趣味浓的。从小处入手,“喜人的春色不须多,万绿丛中一点红”即可。选好材料,要站得高,看得远,深入挖掘。立意不仅要明确,还要力求新颖深刻。比如欣赏音乐,不能通篇云山雾罩,只说些“三月不肉味”的话,而要点出美在何处。
3、定体
文体自选,是说选择适合表达你所要表达的内容的文体。开放性话题作文,并不是就可以随心所欲了,落实到你所写的文章,就要有明确的界定,写什么必须是什么,写什么必须像什么,而不能写成“大杂烩”。就本次习作而言,可记叙你感受美的经历,可议论欣赏的内涵意义,也可抒写你对美好事物的感受等。
(三)欣赏例文,获取感性认识:
倾听历史的心跳
一直在崇尚、向往着历史中那片诗词并发的芳草地。当李清照带着“人比黄花瘦”的容颜从历史中向我走来;当岳飞的《满江红》激荡起我满腔的热血„„我的心中便荡起阵阵激流。宋词,那古老的精华,已融入我的生命。
张潮在《幽梦影》里说过:“所谓美人者,以花为貌,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柳为态,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肤,以秋水为姿,以诗词为心。”我不去崇尚那种“美人”,也更没有那种精通诗词文赋的文人雅量。我只是用自己的心去咀嚼,去品味那或婉转缠绵,或雄浑悲壮的潜在词魂,在默默中倾听历史的心跳,让自己的血液流淌得更加奔放。
喜欢宋词,很欣赏它的那种明快的韵律。如蒋捷的“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金字香烧,流光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读起来如行云流水,朗朗上口,字字清新隽永,绕耳不绝,让人忍不住地对此喜爱有加。
若领略了婉约派的似水柔情,便会深深地喜欢上它们的那种欲说还休,十咏三叹的韵味。才子柳永的《雨霖铃》便算得上是部经典之作。“„„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触龙颜而遭贬,不得不离开繁华的京都,登舟离开时,回望一眼这座让他失意,又爱又恨的都城,万般愁绪,万般滋味便涌上心头。无奈中,只有一任肝肠寸断。柳永的身影消失在苍茫的历史中,但是,他的灵魂却在每一句词中,冲破历史的尘芥,永世长存下来。
在感叹婉约派的清丽、含蓄、缠绵之余,更不免惊叹豪放派的雄浑壮阔和沉郁苍凉。从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精忠报国的壮怀激烈,到苏轼的“一樽还酹江月,纵观千古豪情”;从苏轼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热血之誓,到辛弃疾的“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铮铮铁骨,字字铿锵,句句雄壮,让每一个人都倍增爱国之热情,倍感一眶之热泪。
无羁地吟哦,醉到了世世的楚楚衣冠,撼动了代代的凡夫俗心。历史抚平了风涌乍起的波浪,吹干了沙场上映日而辉的英雄鲜血,但是,它却不能带走那些融入人们生命灵魂的菁华。
在回望中,在历史心脏强有力的跳动声中,我默默地用心灵去倾听,去找寻,去欣赏,去感受那历万世而不朽的词魂。
欣 赏
欣 赏 紫 丁 香
都言暮秋百草枯黄,群葩凋零,却不道初夏也有落英„„
家中,那几支丁香走完了它短暂的一生,匆匆间就永逝了。
我本不爱花,可欣赏起紫丁香来,对它情有独钟。喜欢它那淡淡的幽香和淡淡的忧伤。
丁香和我颇有缘分。在一个布满紫色、溢满清香的季节,一个小生命诞生了,那就是我。刚巧家中移植了几株紫丁香。从此,我与丁香的命运便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十七个风风雨雨的春秋,我们一起渡过。十七载漫漫长长的岁月,我们携手同行。多少个清新的黎明,我们共迎曙光„„
紫丁香,我深深爱恋的紫丁香。
娇小的花朵,透着淡淡幽怨的颜色,洋溢着沁人心脾的淡淡的幽香,玲珑纤巧的姿态,更有那忧郁中透出孤傲,凄苦中浸着温馨的独具的气质,这一切,都像过往的云烟,永远消失在迷茫的空间了。
纷纷扬扬的,仿佛片片紫色的雪花,悄悄地、静静地飘落了。飘落在霏雨缠绵的五月,更飘落在我流泪的心中。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几分怅怅的留恋,就这样飘落了,去孕育一个温情的梦。我不知自己是否能成为它的梦中之人,也不知自己是否还有等待的勇气。窗外缠绵的透着几分凄冷的雨正像我一颗流泪的心。悄悄飘落的是霏雨还是别泪,说不清。
带着几分幽幽的惆怅,独在月下徘徊。清冷的月光泻在脚下的一片热土上,这是我们共同生存的空间。如今却空荡荡的,我试图寻找它往日的踪迹,然而,它真的走了,我再也寻它不着,只有在这清冷的月光下,用往昔的回忆,点缀我如今灰蓝的生活。
紫丁香走了,带走了款款深情,唯留下我对过去一切的美好回忆,和一颗永久地凝结了淡淡幽香的破碎的心,它脉脉温情的眼睛,微微羞涩的浅笑,淡淡忧伤的神情,都在我心中刻下永不磨灭的痕迹。
哦,那淡淡的紫丁香,淡淡的幽香贮着淡淡忧伤的紫丁香„„
有 风 吹 过
欣赏名曲使心灵得到一次漫游,而欣赏这样的名曲又能使心灵得到洒脱。
并不是第一次听到这类琴声,但却从未如此投入过。坐在阶梯教室里,所有的思绪都幻成为千百只蝴蝶,这支曲子好似一阵微风吹过,我好久没有起半点波澜的心海,也泛起圈圈涟漪。它就是震撼人心的名曲《梁祝》。
美是不朽的,爱是永恒的。灵感汹涌的作家一发而不可收拾,在创作完最后一个音符的那一瞬间,成就了不朽,生命的意义在此刻得到升华。梁祝双双化作翩翩蝴蝶的那一刹那,也便成就了永恒,爱情的至美在此刻得到凝结。
梁山伯与祝英台之死让人们惋惜了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考古学家在微山湖畔发现了梁祝的合葬及珍贵的墓志。墓志记载着祝英台“悲伤之死”,后面有这样三句话“愁烟满室,飞鸟哀鸣,闻者惊骇”。那是一种怎样的绝望!一种怎样的悲伤!一种怎样的痛苦让她这样一位风华正茂的女子终止了生命!她本来可以用她那灿烂的生命开始新的生活,她更知道,死,意味着永远沉入孤独而又黑暗的深渊,但她最后还是从容赴死。祝英台以死诠释着爱情的专一和忠诚。台湾著名言情作家琼瑶说:“收获了爱情的女子,又岂能畏惧死亡。”死,也是明智,也是对封建礼教的反抗。爱情与生命永远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过分的圆满总让人有些迟疑。带了一丝的缺憾,才叫人痛彻心肺。无望的爱情本身就是一种动人的凄美。而天平的那一头一旦加上生命的砝码,什么似水流年,什么沧海桑田,都无可挽回地湮灭下去。哀婉悲壮的梁祝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千古绝唱。千百年来在烈焰中熬煎,在血液中流淌。梁祝传说成了忠贞爱情的代表。然而,他们最终被封建礼教拆散。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会比对美的摧残更令人扼腕?你可以摧残美,却无法毁灭美。阴阳之界又怎能阻碍他们并行的脚步?
也许今天,不是每一个现代人都能拥有一段刻骨铭心,浪漫美满的爱情,但是只要曾经深深地哭过痛过,曾经深深地感动过已经足够。因为从那以后世界上就有一对中国的蝴蝶飞舞在天地之间。
欣 赏 执 着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都是一个极其短暂的时间岁月,那么,我想问一问:人究竟为了什么而活着。人生中是不是需要一种执着的精神呢?
西西弗斯因为触犯了诸神,诸神罚他将巨石推到山顶,而由于自身的重量,巨石还总是滚下去,西西弗斯不得不下山再往上推。诸神觉得没有比这种机械重复无休止的劳动更严厉的惩罚了。而西西弗斯则乐此不倦,用每一个坚实的脚印壮写自己不懈的追寻与充实的人生。这个神话故事成了执着值得精神的象征。
执着,就是这样一种勤勉的跋涉,淡泊的心境,一种刚硬的精神气质,一种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节操。
执着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南西北风”。执着是坚守,在纷至沓来的诱惑面前,如锚碇般坚强稳定,稳住左顾右盼,游离不定的心思;执着是忘情是专注,是一心一意的全神贯注的追寻、探索,是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的探求;执着是热情的投入,是一份深深的眷恋;执着也是给予是付出,是全副身心的追求。
现代社会为现代人解脱了传统社会的种种陈规陋习的束缚和禁锢,同时也为现代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生活机会——一个人有了更多的需要,也有了更多满足需要的手段。在纷繁的世界面前,许多人就多了无所执着的空虚与无所依托的孤独。也正因为如此,有所执着才成了下现代人渴求的品质。
执着不仅仅是生存的需要,更是心灵的需要。毕竟,人活着不能没有东西吸引你往前走,也不能没有为追赶上这个东西而付出奔跑。或许,我们奔跑了仍然没有追上,但为了有所追求而执着,岁是艰辛的,却必然也是一种幸福。
不论你身居达官显位,还是身处平常街巷,无论你奔波于闹市通衢,还是栖身于田园山水,只有有所执着才能置常人眼中的得失、荣辱、毁誉于不顾,才能拥有笑傲人生的旷达与潇洒。
执着是一场漫长的分期分批的投资,而成功是对这场投资的一次性回报。执着于自己所爱的事业,追求一份成功与收获,该是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而只有坚守执着才可能有所收获。
_西山之木去填东海,这就是精卫填海的传说,也是执着于人生目标的一个精神典型。为了我们的事业与生活,我们永远应该坚守执着,也许收获有迟有早,有大有小,但我们坚守执着的本身,就是一种人生的大收获。
欣赏执着,品味人生。如果说软弱是生命的悲哀和无奈,逃避是意志的沉沦和丧失,那么执着则是理想的升华和永恒。
四、达标检测:
1、请大家也以此为题写一篇作文。
2、也可以写下一篇:
同学们,你的手开始发痒了吗?那就立即行动,用你灵动的笔尖书写你的生活,感悟你的人生,写真情实感。文题:不管是生活在喧闹的都市,还是在宁静的乡村,每个人对大自然都会怀有浓浓的依恋之情。某一次走进自然的行动,会给你留下难忘的记忆:也许是观赏万顷碧波,也许是留意田间小路,也许是仰望当空皓月,也许是谛听枝头蝉鸣„„自然的美妙让你流连忘返,心醉神迷。
请以“____让我陶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根据上述提示,在横线上填上相应内容,补全题目。
(2)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第五篇:九年级《陌上桑》导学案doc 专题
《陌上桑》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背诵并默写这首诗。2.学习本文用高超的侧面描写和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3.学习本文夸张、衬托的手法,感受文章的戏剧色彩。【重点难点】
1.罗敷美丽动人的形象、机智勇敢的性格和坚贞不阿的品德。2.侧面描写和夸张的作用。【学法指导】 诵读品味、点拨引导。【知识链接】
1.乐府及《乐府诗集》简介:
乐府是古代掌管音乐的机构,后人把这个机构所采集的诗歌都称为“乐府”。它既包括采自民间的诗歌,也包括那些文人制作的诗歌。这些诗,一般都配乐歌唱。《乐府诗集》是宋朝郭茂倩编辑的乐府总集。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歌谣,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它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多方面反映社会风貌。有描述征人思乡的痛苦,暴露战争罪恶的;有鞭挞封建婚姻制度,讴歌男女爱情的;有披露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敲骨吸髓欺压百姓的。这些诗,都有较深的思想意义。在艺术创作上,乐府诗格律比较自由,杂言、五言、七言兼而有之,其余有些是不用韵的。叙事性强。最突出的特点是刚健清新、质朴自然、文辞优美。
2.背景资料:关于《陌上桑》
这是一首在东汉时期民间广为流传的诗歌,诗中的故事带有浓厚的传说性。过去有人对诗里的故事做过猜测,认为:《陌上桑》讲的是赵王的家令王仁妻子罗敷的事。罗敷出门采桑被赵王看见,赵王想把她霸占为妾,于是罗敷作《陌上桑》以表明自己的态度,制止了赵王的卑劣行为。还有人认为《陌上桑》和“秋胡行’中的故事有关。秋胡的故事最早见于刘向的《烈女传》这个故事是说:有一个叫秋胡的人,娶妻五日便出外做官,五年后才回家。路上,见到一个漂亮的女子在采桑。下车对她说:“力田不如运丰年,力桑不如见国卿。便要娶她为妻,女子不从。秋胡来到家里,母亲引他见其妻,正是路遇的采桑女。妻子见秋胡是个负心人,便含恨投河而死。这两则故事跟《陌上桑》有什么关系,现已很难考证。今天我们读这首诗,应当把它当作一篇文艺作品来看诗,欣赏其深刻的思想性和高超的艺术性。欣赏女主人公罗敷美丽、聪明、勇敢、忠贞,蔑视权贵的形象。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预习区】
基础知识
1.《陌上桑》选自
。乐府是古代掌管音乐的机构,后人把这个机构所采集的诗歌都称为“乐府”。在《乐府诗集》是宋朝郭茂倩编辑的乐府总集。
2.读准下列加点字音: 东南隅
倭堕髻
襦 下担捊髭须
脱帽著峭头
踟蹰 谁家姝
骊驹
绮
鬑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解释题目导入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教师先范读课文,给学生正音。2.学生分组朗读也可以同桌互读。3.请学生概括本课主要内容。
(三)整体把握(学生独立完成)
1.文章第一段用什么方法描写罗敷的美貌?作用是什么? 2.你对使君这个人物的看法如何?请写出你的评价。
3.联系当时的时代和社会背景,说说罗敷的身上有哪些闪光的品质?
【互动探究区】
一、解释下列的古今异义字
但坐观罗敷
使君谢罗敷
二、背诵诗歌用文中的语句填空
1.第一段中侧面描写罗敷的美丽的句子是: 2.作者正面描写罗敷的服饰之美的句子是: 3.写罗敷所用的用具美的句子是: 4.夸耀夫婿官高位显的句子是:
三、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内容和意境。1.诗的前两句在文中的作用? 2.诗歌是怎样表现罗敷的美貌的? 3.课文第3段写罗敷面对使君,怎样痛斥他的无理,表现罗敷的什么性格? 4.罗敷如何夸耀自己的夫婿的? 5.罗敷盛夸自己夫婿的目的是什么? 6.诗歌是怎样刻画使君的形象的? 7.刚才我们对使君的评价是一种传统的评价,你对使君的行为有什么新的看法吗? 8.诗篇在采桑事件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作手法 ? 描写出罗敷的什么样的形象 ? 9.罗敷是否只具有外表美? 10.过以上分析来看,这首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
【拓展延伸区】
阅读《羽林郎》
昔有霍家奴,姓冯名子都。依倚将军势,调笑酒家胡。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两鬟何窈窕,一世良所无。
一鬟五百万,两鬟千万余。不意金吾子,娉婷过我庐。银鞍何煜耀,翠盖空踟蹰。就我求清酒,丝绳提玉壶。就我求珍肴,金盘脍鲤鱼。贻我青铜镜,结我红罗裾。不惜红罗裂,何论轻贱躯!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人生有新故,贵贱不相逾。多谢金吾子,私爱徒区区。中学语文在线(www.xiexiebang.com)
(1)给加点字注音:
窈窕
娉婷
珍肴 ....(2)开头四句交代羽林郎是什么样的一个人?(3)金吾子采用哪些卑劣手段来调戏胡姬?
(4)本文与《陌上桑》 相比较胡姬与罗敷各用什么方法挫败对方的无理的? 【课堂小结】
描写的是一个使君调戏采桑女子而遭严辞拒绝的故事,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官僚的丑恶,赞美了女主人公的坚贞、勇敢和机智。这首诗在艺术上也是很有特色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同时还善于从生活中摄取富有戏剧性的场面,人物性格通过矛盾冲突加以展示,笔法显得格外经济。通篇用五言,挥洒自如,语言朴实无华,文辞错落有致;特别是采用了对话的形式,给人以亲切、逼真的感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当堂检测】阅读回答后面问题。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1.根据课文内容,在横线上填写下确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2)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
3.说说罗敷是怎样一个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诵读画“_________”的诗句,试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罗敷的美貌的。5.诗中罗敷夸丈夫官位显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诗的夸张与细节相结合,使人感到夸张得真实可信。试举一两例作具体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业超市】
把《陌上桑》改写成记叙文。【板书设计】 陌上桑
外在美
(侧面描写)罗敷
内在美
机智勇敢(正面描写)善于斗争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