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的父亲母亲》作者:朱臣献
我的父亲母亲
再见父亲母亲已是时隔三年半的2011年“重阳节”。
这还要得益于这个“国庆节”的大假,一看日历,国庆节大假中还包含着一个重阳节,于是偕妻女来了一个故乡七日游,一是回家参加侄儿的婚礼,更重要的是看看我那满头银丝的古稀父母,陪陪他们拉拉家常,过个“老人节”。
汽笛声声将我们一家三口带到了天还未亮的贵州古镇——镇远,又在黎明中驾驶员睡眼惺忪的吆喝声里跳上中巴车,经过汽车翻山越岭的一路小跑,上午10点到达了我曾经就读过高中的“中国温泉之乡”“中国矿泉水之乡”“中国苔茶之乡”——石阡县城,让过几辆放假学生拥挤的车辆后,在朋友的帮助下我们也挤上了开往家的汽车,终于,中午12点前回到了久违的家乡和久别的父母身边。
父母亲住在贵州农村的一个不起眼的乡街上,属于典型的农村人,但在我的记忆中,他们却没有做过多少田地里的活计。只记得早些时候他们靠帮别人做衣裳——当裁缝养活我的奶奶(爷爷去世的早,父亲对他都没什么印象)、哥哥、弟弟、妹妹、我和他们自己,还要供我和哥、弟、妹上学读书。手拿画粉、尺子或熨斗、剪刀佝偻着身体站在案板前咳嗽着裁剪的形象是我儿时对父亲最清晰的印象。而母亲则坐在缝纫机前把父亲剪成小块的布料再缝起来成为一件衣服或裤子,抑或是坐在板凳上帮它们绞扣眼、钉扣子。为了能够更多的赚钱来养活那么一大家子人,他们的身影经常出现在黎明初晓和三更半夜的煤油灯里,那时的冬天真冷!。
在我高中毕业当兵离开家的那些年,他们已不再做裁缝了,说是收入太低,不能满足一家人的生活需要,加上身体也吃不消,于是改行开铺子做起了小买卖。因为母亲的烹饪技术不错,街坊邻居及赶场的人都喜欢她做的饭菜,其间还开过几年饭馆。由于确实太辛苦,干脆放弃了饭馆的经营,精心打理起了小卖铺的生意。经过多年的打拼,以前不辞辛劳的坚持、辛苦劳动时的美好愿望,让日子渐渐地好了起来积攒了点小钱,去年居然还把原来的老木屋翻修成了建筑面积约700平方砖混结构的商住楼。除去他们自身的生活必需品和三病两痛所需的银子外,还可以对长年在外的我进行接济,现在他们终于是苦尽甘来了,一边享受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当锻炼身体地经营着小卖铺,一边享受着农村的新鲜空气和和煦的阳光。不足的是儿孙们却少有人在身边陪伴,工作的工作,上学的上学,多了许多惆怅,少了许多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
传说中父亲16岁起当过几年教师,搞过文艺,组织过宣传队,会指挥乐队,会拉二胡,会吹笛子、口琴等,还以“静波”为笔名当过撰稿人,毛笔字也写得不错,逢年过节所需的对联也都由他亲自撰写,直至现在时不时还帮邻居们也捣鼓捣鼓。很多年龄比他大的小的或多或少都是他的学生,都尊他为朱老师(那里只对教师这样称呼),应该还算是个文化人吧。在他们住的那条街上,他是德高望重的,他带领村民们改造老街建设新街,带领乡亲们进行山地的坡改梯及退耕
还林,他向县自来水公司及用水户募集资金修水池、买水泵,让大家不再挑水吃;谁家有个大事小情、山高水长的都愿请他出面协调、解决,威望是大大的,年长的年少的都愿意听他的。目前还干着村民小组长呐,还不都是因为他有主意呗。他说下一届再也不干了,自己年纪大了顾不过来了,也总该让年轻人锻炼锻炼了。他是健谈的,只要你有功夫听他摆龙门阵,天天都可以有,从三皇五帝的伏羲、神龙讲到三足鼎立的魏、蜀、吴;从李世民玄武门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讲到只识弯弓射大雕的成吉思汗怎样拓展中国疆域;从岳飞精忠报国、戚继光抗击倭寇讲到李鸿章、袁大总统等如何丧权辱国,从伪满洲国讲到新中国成立等;特别是我们朱家人当天子那些时间的历史他尤为记得清楚,有关“朱家天子万万年”的故事讲得更是眉飞色舞,骄傲、自豪的表情溢于言表,好像是他正干着皇帝似的。外国历史可以从五千年前古埃及的法老王、金字塔、狮身人面像联系到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讲到美国独立战争,从人类的起源说变异,从消失的庞贝城到百慕大„„不一而足。总之,他就是一个天上事情知一半,地上事情全晓得的主主,也是我非常敬重的人。
父亲是独儿子,他的父母亲及几个姐姐都象宝贝一样把他捧着、含着,但没有养成娇生惯养的习性,他是一个把人心和事情都往好处想的人。从小卖铺别人的赊账不还不恼不急及以下例子可见一斑,他非常愿意相信邮件、书刊、电视里的广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千里迢迢到云南购买过现在叫家庭影院的设备,放录像作为商业用途;九十年代到贵阳购买过白肉蜗牛种、今年又从广州引进一批蝎子种,用
于养殖;前不久也玩起了电视购物,主要的东西到了却没有赠品;我们这次回家时又刚好碰上他从网上购买的血压降压仪到货了。如此这般吃了亏上了当却永远是虚心接受屡教不改。
这些时候,他的血压却偏高了,听哥哥讲他最近几年中突然昏厥过两次,还好经过医生的抢救都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听力也不太好了,我们回家时一路上往家打电话都是他接的,他能把“我们已出站了”听成是“我们已吃饭了”,导致等了半天一起吃午饭的他们先把饭吃了,弄得母亲大笑着嗔怪他。
母亲与父亲是同一条街上的人,年轻时的母亲很漂亮,与父亲算不得两小无猜青梅竹马,用她的话说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那时父亲家里很穷,母亲嫁过来之后跟着父亲吃了不少苦,除了要照顾我的奶奶和父亲及我们兄弟姊妹的生活起居外,还要挣工分、悄悄跟父亲做副业赚钱养家,后来是经营小卖铺、开饭馆,家务活也是她一人全包,典型的贤妻良母。
母亲是勤劳讲究的。记忆中,家里的地板、灶台、桌面随时都是干净清爽的,东西的摆放也是整齐有序的,包括现在,她早上起床洗漱完毕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扫卫生,楼上楼下、房间楼梯、屋里屋外扫个遍,拖个干净,抹个到位。母亲是慈祥善良、宽容大度的。全街上下、左邻右舍的人都能合得来,从来没有跟谁吵过架、红过脸,由于是本街人,大家都尊她叫满嬢(小姑);我们兄妹四人曾经犯过的错误,在她那里是经过谆谆教诲、循循善诱得到解决和纠正的;母亲的言行举止一直是我印象中的深刻,需要继承和发扬,也是我用来教
育女儿的教材,我曾为没有收到想象的效果而伤心,仔细想想,恐怕应该是我自己很好的教材才对吧。送我当兵离开家时的泪流满面、深夜为探亲回家的我开门时的惊诧表情、弟弟意外死亡后的嚎啕、电话中“都很好,别担心我们,只是你们要保重”的话语等,让父母眼中永远是根豆芽菜的我现在才略解母爱的深沉。
前几年,母亲得了骨质增生,因为不能根治,一直靠药物控制增生,抑制疼痛,幸好药物的作用不错,为她减轻了不少痛苦。现在她也担心自己成为留守老人、空巢老人的情况发生,因为弟弟的后妻要姊妹相称对她不尊重,心里难受得紧,令她伤心至极便不再抱希望,如果哥嫂再丢下他们外出打工将如何是好!每每谈及这些,她的心情都显得无比的沉重,且觉无可奈何。但一提及当年摇着的花轿立即又春风荡漾、幸福满面。
岁月轻追流水逝,浮云遥寄亲恩念。随着父母亲步入古稀之年,孙辈们一个一个的长大并出息自立,曾孙们也接二连三呱呱坠地。四世同堂的他们何尝不希望儿孙们都围绕在自己身边嘘寒问暖、问长问短,享受着其乐融融的晚年生活,但更希望自己的儿孙们事业有成,不再为生计而奔波忙碌;家庭和睦,不再为争夺利益而煮豆燃豆箕。每当家庭成员全都聚在一起共进晚餐、推杯换盏互道平安、彼此祝福时,就是他们幸福快乐时。
是的,讲起来这是些琐碎的小事,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人,生活中自然不会有惊天动地的大悲大喜,随着时光流逝,能够握在手中的幸福,也只是这样一些微不足道的点点滴滴。
第二篇:我的父亲母亲 作者:任正非(最终版)
我的父亲母亲 作者:任正非
我的父亲母亲
作者:任正非(附柳传志读后感)因为我们这个民族就在不久以前还很苦,很凄惨,很窝囊。你要想今后过得富有光鲜亮丽,你就要知道过去为什么穷,为什么苦,为什么受人欺负。你就要懂得历史,你就要从中学到教训,我们已经是为数不多的见过那段历史的尾巴的人了,尽量还原真实的历史是我们的责任。
——柳传志【一】
上世纪末最后一天,我总算良心发现,在公务结束之后,买了一张从北京去昆明的机票,去看看妈妈。
买好机票后,我没有给她打电话,我知道一打电话她一下午都会忙碌,不管多晚到达,都会给我做一些我小时候喜欢吃的东西。直到飞机起飞,我才告诉她,让她不要告诉别人,不要车来接,我自己坐出租车回家,目的就是好好陪陪她。
前几年我每年也去看看妈妈,但一下飞机就给办事处接走了,说这个客户很重要,要拜见一下,那个客户很重要,要陪他们吃顿饭,忙来忙去,忙到上飞机时回家取行李,与父母匆匆告别。妈妈盼星星、盼月亮,盼唠唠家常,却一次又一次地落空。【二】
一个普通的早上,妈妈从菜市场出来,提着两小包菜,被汽车撞成重伤。我身在伊朗,飞机要多次中转才能回来,在巴林转机要待6.5个小时,真是心如煎熬,又遇巴林雷雨,飞机延误两个小时,到曼谷时又晚了10分钟,没有及时赶上回昆明的飞机,直到深夜才赶到昆明。
回到昆明,就知道妈妈不行了,她的头部全部给撞坏了,当时的心跳、呼吸全是靠药物和机器维持,之所以在电话上不告诉我,是怕我在旅途中出事。我看见妈妈一声不响地安详地躺在病床上,不用操劳、烦心,好像她一生也没有这么休息过。
我真后悔没有在伊朗给妈妈打一个电话。因为以前不管我在国内、国外给她打电话时,她都唠叨:“你又出差了”,“非非你的身体还不如我好呢”,“非非你的皱纹比妈妈还多呢”,“非非你走路还不如我呢,你这么年纪轻轻就这么多病”,“非非,糖尿病参加宴会多了,坏得更快呢,你的心脏又不好”……
我想伊朗条件这么差,我一打电话,妈妈又唠叨,反正过不了几天就见面了,就没有打,而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憾事。如果我真打了,拖延她一两分钟出门,也许妈妈就躲过了这场灾难。这种悔恨的心情,真是难以形容。我看了妈妈最后一眼,妈妈溘然去世。【三】
1995年,我父亲在昆明街头的小摊上买了一瓶塑料包装的软饮料,喝后拉肚子,一直到全身衰竭去世。
父亲任摩逊,尽职尽责一生,可以说是一个乡村教育家。妈妈程远昭,是一个陪伴父亲在贫困山区与穷孩子厮混了一生的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园丁。
父亲穿着土改工作队的棉衣,随解放军剿匪部队一同进入贵州少数民族山区去筹建一所民族中学。一头扎进去就是几十年,他培养的学生不少成为党和国家的高级干部,有些还是中央院校的校级领导,而父亲还是那么位卑言微。【四】
我与父母相处的青少年时代,印象最深的就是度过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今天想来还历历在目。
我们兄妹七个,加上父母共九人。全靠父母微薄的工资来生活,毫无其他来源。本来生活就十分困难,儿女一天天在长大,衣服一天天在变短,而且都要读书,开支很大,每个学期每人要交2-3元的学费,到交费时,妈妈每次都发愁。我经常看到妈妈月底就到处向人借钱度饥荒,而且常常走了几家都未必借到。
直到高中毕业我没有穿过衬衣。有同学看到很热的天,我还穿着厚厚的外衣,就让我向妈妈要一件衬衣,我不敢,因为我知道做不到。我上大学时妈妈一次送我两件衬衣,我真想哭,因为,我有衬衣了,弟妹们就会更难了。我家当时是2-3人合用一条被盖,而且破旧的被单下面铺的是稻草。
上大学我要拿走一条被子,就更困难了,因为那时还实行布票、棉花票管制,最少的一年,每人只发0.5米布票。没有被单,妈妈捡了毕业学生丢弃的几床破被单缝缝补补,洗干净,这条被单就在重庆陪我度过了五年的大学生活。
我们家当时每餐实行严格分饭制,控制所有人欲望的配给制,保证人人都能活下来。如果不是这样,总会有一个、两个弟妹活不到今天。我真正能理解活下去这句话的含义。
高三快高考时,我有时在家复习功课,实在饿得受不了了,用米糠和菜合一下,烙着吃,被父亲碰上几次,他心疼了。其实那时我家穷得连一个可上锁的柜子都没有,粮食是用瓦缸装着,我也不敢去随便抓一把。
高考前三个月,妈妈经常在早上塞给我一个小小的玉米饼,要我安心复习功课,我能考上大学,小玉米饼功劳巨大。如果不是这样,也许我就进不了华为这样的公司,社会上多了一名养猪能手,或街边多了一名能工巧匠而已。这个小小的玉米饼,是从父母与弟妹的口中抠出来的,我无以报答他们。
“记住知识就是力量,别人不学,你要学,不要随大流。”“以后有能力要帮助弟妹。”背负着这种重托,我在当时的环境下,将樊映川的高等数学习题集从头到尾做了两遍,学习了逻辑、哲学。还自学了三门外语,当时已到可以阅读大学课本的程度,终因我不是语言天才,加之在军队服务时用不上,20多年荒废,完全忘光了。
我当年穿走父亲的皮鞋,没念及父亲那时是做苦工的,泥里水里,冰冷潮湿,他更需要鞋子。现在回忆起来,感觉自己太自私了。
回顾我自己已走过的历史,唯一有愧的是对不起父母,没条件时没有照顾他们,有条件时也没有照顾他们。
爸爸,妈妈,千声万声呼唤你们,千声万声唤不回。
逝者已经逝去,活着的还要前行。
柳传志的读后感:
要想富就要知道为何穷(柳传志是联想控股董事长)
在手机上读着一篇任正非写的怀念他的父母亲的文章,而脑子里却想起了另一件事。那是2013年9月,我接到了一个邀请函。那天我是真的有事,但出于对老任发自内心的敬佩和尊重,我尽力挤开了别的事情,花了一个半小时的车程赶到了会场。
老任的面子确实大,那天是贵州都匀一中的“校训研讨会”,真请来了不少领导和知名的企业家。他看见我来了显得非常高兴。我也高兴,那是因为在企业工作者里面,我们都是属于少有的“老家伙”序列里的人,相互都比较了解,然而又极少见面,所以紧紧的握手不愿松开。
原来都匀一中就是任正非的母校,他的父亲在此曾任过三年校长,他毕生从事教育工作,50多年来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在现任学校领导介绍学校的历史,介绍老任的父亲任摩逊先生事迹的时候,我注意盯着任正非,我想这样的内容他应该听过无数遍了,他却依然听得那么专注,那么动情!
此刻我正在读他写的怀念他的父母的文章,我认真读这篇文章,是因为深深引起了我的共鸣。我和他是同年生人,我们的出生背景有所不同,但是上一辈在政治上受到的磨难和考验几乎是相同的。
任正非谈到他的父亲在这考验的重压之下,依旧勤勤恳恳拼力地工作,为他自己后来在华为拼命地工作做出了表率,而父辈的榜样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我的父亲也是我的榜样。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在强大的政治压力下,他能够像以前教导我的那样,用行动做出表率-做一个正直的人。正直,这是一个多么平常的词藻,然而在特殊的考验面前,这个词就超过了千钧的分量。
1966年文化革命爆发的第一个年头,我亲眼看到我的父亲在威逼面前不肯诬陷当年的战友,被开除党籍。当时的气氛紧张惊恐。这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而我的父亲以身教的方式告诉了我如何做人,什么叫正直!
联想发展到今天的三十年中,经过的风险无其数,尤其在早期还有一定的政策风险,我自诩是个敢担当的人,而在联想结出胜利果实时,我也以为自己是个舍得让利的人,这对联想能发展到今天也许有一定的影响。和任正非一样,我们能以身作则地把企业利益放在个人利益的前面。追根溯源,是我们的父辈给我们打下了如何做人的基础。
当我读到任正非的母亲是因为意外车祸辞世的,我的心一下子揪了起来。我能想象对他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撕心裂肺!
任正非讲到他在高三那年(也应该是我高三的那年吧,就是最困难的1961年),母亲经常早上塞给他一个小小的玉米饼,他说我能考上大学,小玉米饼的功劳巨大,这个小小的玉米饼是从父母与弟妹的口中抠出来的,我无以报答他们。
我相信绝大多数的80后、90后的朋友是读不出玉米饼的感觉的,因为他们不懂什么叫饥饿。61年,我是北京25中的一名高三学生,我们中学生是早上8、9点钟的太阳,所以享受着最高待遇,一个月32斤粮,半斤油,半斤肉。知道什么叫一个月半斤油吗?
那是在一锅熬白菜煮熟的时候,油瓶口顺着筷子点入几滴油,使锅里漂着油花,一个月下来,这半斤油就用完了。知道什么叫饿吗?那就是耗干净你身上的脂肪,然后再耗你的肌肉。有一天夜里,我饿的实在受不了,想起抽屉里有一盒中药是羚翘解毒丸,我就吃了两颗,几小时后药性发作,抽筋断肠,头痛欲裂。
经过饥饿的人才知道什么叫从父母弟妹的嘴里面抠出的玉米饼。任正非想念着母亲,我何尝不想念自己的母亲、不想起在那最艰难的岁月里,母亲对我的慈爱。我的父母都已经去世了,我和老任一样也是老大,我会永远记住父母的恩德慈爱。我有兄弟姐妹四人,我们会永远相亲相爱。
我在想,读了老任的文章,是什么让我会拿起笔说了上边这段话,我想说给谁听呢?
说给老任?让他知道我是他的知音?说给我的亲人、朋友、同学、同事?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好像是,但也不是。我明白,我最想说给那些年青、年少的,甚至是儿童,让他们长大了听。
我一直告诫自己不要成为一个碎嘴唠叨的老头。而说这些话,我估计孩子们是不爱听的。
前些天,我看了一部叫“归来”的电影,写的是我亲眼看见过的年代,亲眼看见过的事情,电影演毕,潸然泪下。
问过几个年青人是否看过这部片子,都说没有。有一个对我说:人总是要向前看么,老说那些老话,凄凄惨惨有什么意思?!他们爱看光鲜亮丽、富有、任性的电影,那是他们的追求。
他们不爱看“归来”,不爱听我碎嘴唠叨,但我还是忍不住想对他们说,到底为了什么?
因为我们这个民族就在不久以前还很苦,很凄惨,很窝囊。你要想今后过得富有光鲜亮丽,你就要知道过去为什么穷,为什么苦,为什么受人欺负。你就要懂得历史,你就要从中学到教训,我们已经是为数不多的见过那段历史的尾巴的人了,尽量还原真实的历史是我们的责任。不管你是哪国国籍,但你和你的子孙血管中流的是中国人的血,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我谈不上是高尚的人,更谈不上是纯粹的人。但我努力在做一个知恩图报的人,做一个懂廉耻、要自强的人。我希望几十年以后,今天年青、年少的人们能凭追求、凭团结、凭实力让中国富强,让自己过上光鲜亮丽富有的生活。
第三篇:我的父亲母亲
我的父亲母亲
我的父亲母亲是普普通通的农民,地道的庄稼人,是靠天吃饭并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在外人看来没有什么值得提起的,他们一生也许都不会引起别人的重视和注意。然而,于我而言,父亲就是青天,母亲就是大地,是他们给了我一个家,一个顺利成长的空间。他们利用土里刨食积攒下来的资金一直支持我求知,用实用而浅显的道理育我成人,不断激励我成材上进,使我在人生的道路上稳步向前,在求学的道路上奋力搏击,直到成为当今社会的高级知识分子,成为我村的第一个大学生,家乡罕见的博士后和研究生导师。
现在我人到中年,父亲母亲也年迈了,回顾过去40多年的岁月,往事历历,感觉父母真是不易,一生充满坎坷。我出生在新中国建国以来最黑暗的文革时期,是最贫困和最愚昧的时代,童年在我的记忆中是清晰而又模糊的,是在切身感受贫穷是什么滋味的岁月中长大的。在我没有上学的年龄,我记忆中至今仍挥之不去的是一队队背枪的民兵,穿着解放军的军装,分为不同的派别进行武斗,父亲不知是哪派,反正曾经在隔壁老奶奶的家里躲避搜捕,我是亲眼所见的。后来,由于相互打斗的两派力量出现变化,父亲和另外的人被赦免。这是我对于文化大革命最深的切身记忆,那时候不知道我们国家在经历什么,人民在遭受怎样的苦难。冬天到了,生产队分给各家少许的地瓜,父亲母亲要把地瓜切成小片,摆在麦田里进行晾晒,很晚(估计晚上10点以后,那时候没有表,即使有,我也不认识时间)才能回家。因爷爷奶奶在我出生时就去世了,我与更幼小的弟弟在家中昏黄的煤油灯下等待父母到来,寒冷和饥饿是最深切的感受,最不能忍受的是对黑暗的恐惧,对外面的哪怕一点声响的害怕。现在想起来,多亏邻居老奶奶时常的接济和照顾,那农民善良的朴实的心地使我们两个在邻居家暂时得到难得的照顾,有一碗热汤,有一块热地瓜充饥,更难得的是言语不多的安慰和有大人在旁侧的不再的恐惧。
父亲是个有正义感好管闲事的热心人,在村里颇有威望,而母亲则是属于胆小怕事类型的能装能盛的人,但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是愿意帮助别人,教育我对人要有礼貌,尊重人,与人为善。可惜,我这方面做得不好,长期的学习压力和片面的应试教育,使我在学业上也许有所称道,但是在做人上距离父母的教诲和要求相差较远,这是今后要弥补的。
将近半个世纪的记忆,关于父亲母亲的事情还很多,不是一篇短文能够全部表达出来的。我的成长中关于父母的记忆,也许会伴随我终生。在此,我真诚的希望父母能够健康长寿,使我不留“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值得庆幸的是父母目前身体尚好,只是对我有牵挂,但这种心情只在我有了孩子后才能体会到。呜呼,可怜天下父母心!
第四篇:我的父亲母亲
我的父亲母亲
我的父亲母亲是农村人,他们虽然是小学文化,但是他们却有着博爱的心;他们虽然被无情的岁月摧残的满脸皱纹,但是他们却有着最善良的心;他们虽然衣服穿得很烂,但是他们却很热情;他们虽然年龄大了而且多病,但是他们却有很强的责任心;他们虽然知识很少,但是他们却懂得大道理。他们虽然……,但是他们却……。
这就是我的父亲母亲。每次放假回去,看到我的父亲母亲我都很心痛,他们的白发比以前多了,皱纹比以前深了,背比以前弯了,身体比以前瘦了,咳嗽比以前严重了,药比以前吃的多了,……,我如今已经是二十多岁的男子汉了,却还要依靠父母养活,我惭愧呀,愧不能言。我设想了一下,如果我不上洛中,不上大学的话,肯定会给家里减轻不少负担,而且还能挣钱,我的父母如果用这些年供我上学的的钱完全可以吃的比现在好,穿得比现在好,用的比现在好,住的比现在好,……,但是他们却没有,他们没有读书,却想让自己的儿女读书。
如今的社会干啥都可以混口饭吃,但是读书是对人最基本的要求。我虽不才,但是会让我父母放心,更为了自己,我会忍耐和努力。华罗庚说:“知识是经验的积累,才能是刻苦的忍耐”的确,看着和自己一起读书的初中同学,他们有做生意的并且有了一定的成就,他们有在外地打工的,有的已经有了工作,有的已经订婚,有的已经结婚,有的已经当了爸爸妈妈,孩子已经一两岁了。我的内心也有所动,但是我是学生,这个我明白,但是我需要有知识我必须日积月累,我需要有才能我必须刻苦忍耐。我要忍受住外面世界的精彩,刻苦学习,只有储存足够的能量,有朝一日释放出来,犹如龙入海,凤腾空,别有良图。
我是农村人,这个我知道,我比谁都清楚,我不会忘本。每次来到大城市起初都比较大手,但是疯狂后,静下心来想一下自己是否应该;当吃大餐时想一下自己的父母在吃什么,这时我犹豫了。我不是不想吃大餐,我比谁都想吃大餐,但是我是人,我有钱吗?我没有,没有钱凭什么吃,本分些,等自己挣到钱了再吃,这样内心就不会有负债。
父母每次都打电话让我买新衣服,吃好点。不满一个月就把钱打到卡上了,我要一佰他打贰佰,自己不会打是托人打的,我已经二十多岁了,我是男人,我还……,作为学生真的很幸福,吃饭刷卡,买衣服有父母给的皮夹子,你能够让别人觉得你很富有,真的;作为我们的父母,他们也很幸福,我的孩子在大学好好学习呢。(我们真的在好好学习吗?我们有X/100,X=?我们在好好学习),他们做饭在锅底下烧麦秆(这算好的),一般不买好衣服(烂货摊子上10来块钱的衣服),他们让别人看不起,真的。
唉,说多了,人就是这样,明知道无济于事,还要学这些东西,要说的心里话太多了这只是1/N,我的父母年龄大了不识字,我从来没有写过信,我没有……,但是,有朝一日,我会给我的父母一张无限饭卡,让他们不为做饭而发愁;有朝一日,我会给我的父母盖起高楼大厦,让他们不会因土房漏水而难眠;有朝一日,我会……。有朝一日有多久?可能与我努力的程度有关系,我必须努力,因为我是男人。
高铁3102班:焦军平
电话:***
第五篇:我的父亲母亲
我的父亲母亲
我们的父亲母亲是世界上最疼爱我们的人,是最关心我们的人,是最呵护我们的人。世界上再也找不出比父母对我们更好的人了!不管父母得了什么病,不管父母还会不会记得我们,不管父母会不会离开我们,我们都要一如既往的照顾他们。
9月21日,中央电视台2012新闻公益行动“我的父亲母亲----关注失智”正式启动。“我的父亲母亲”是央视新闻中心大型新闻公益行动。今年重阳节公益行动的主题是“关注失智老人”。李瑞英、张泉灵、王世林、鲁健等四位主持人担任了此公益行动的宣传大使。
数据显示,在我国,阿尔茨海默被称为“老年痴呆症”,患病人群约1000万,平均每年有30万新发。中国有上千万个有痴呆老人的家庭,每一个痴呆老人的背后都是一个不堪重负的家庭,患这个病就像是一场考验人类心灵的巨变。在做前期调研的过程中,记者们接触了很多这样的家庭,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老年痴呆症患者,随着脑部退化性病变,把自己一生的荣耀、尊严、最后是亲人,都忘掉了„„
虽然他们的记忆已经消退,但我们的爱从未消退!
老年痴呆症主要表现为记忆力丧失、失语及失用症,缺乏方向感极易走失、思考能力及判断能力丧失,进而与人沟通有问题,无法处理日常生活,有的会有攻击性行为,有的会躁动不安,有的会多吃、多话。所以有痴呆老人的家庭,常常会有老人走失,让照顾痴呆老人的人非常的担心。
不过现在不必那么担心了,有关政府部门开始把患有“老年痴呆症”的患病人聚集在一起,让会照顾“老年痴呆症”的专业人员照顾他们。让病人不会感到很自卑,也可以让照顾他们的家人能够安心。
我对这条制度的看法是非常喜欢。因为可以让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疗,又可以让照顾他们的人能够安心,又可以体现出中国是一个爱父母、孝顺父母、关心父母的国度
因为我非常的看好这个制度,所以我想提一些我个人的建议,使这个制度更加的完美。可以把聚集患者的地方,修建成校园的样子。要有很好的绿化,这样可以让患者呼吸新鲜的空气,让患者有好的心情。要有健身器材,这样可以让患者多多锻炼身体,让病好的更快一些。要有非常营养的食品,这样可以让患者身体有充分的营养,更有活力一点„„
每一个星期天可以让家人来接患者出去玩,买日常用品,多沟通沟通。如果没有时间来接患者的话,也可以打电话到管理人员那里,让管理人员给患者接。
以上就是我对“我的父亲母亲”的看法和建议。我希望将来这个社会更加的美好,更加的团结,更加的和谐!
作者:董伟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