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文特教培训心得体会

时间:2019-05-14 05:55: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柴静文特教培训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柴静文特教培训心得体会》。

第一篇:柴静文特教培训心得体会

特殊教育教师培训体会

达川乡岔路小学

柴静文

2013年6月

特殊教育教师培训体会

2013年6月20日,见天天气有点阴雨,但很凉爽,我有幸参加2013西固区特教指导教师培训,虽然只有短短四小时,但我感到快乐又充实。此次培训主讲教师负责认真,平凡举实例,让人有身处其境之感,也收获了很多实践经验,这些如春雨,无声地滋润着我的心田,不仅使我在理论上得到了指导,基本技能上得到了提升,而且让我眼界开阔了、思考问题能站得更高了。现将在培训中所感所想小结如下:

一、王毅主讲—挖掘潜能,促进随班就读学生全面发展 王毅老师带着我们一起温习了特殊教育的法规及发展纲要,从中强调其主题的重要性,在这堂课中一直强调提高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潜能开发、缺陷补偿”,其目的是培养残疾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初听“潜能开发、缺陷补偿”感觉没啥特别,因为平常老说因人施教,但王老师可能了解我们的想法,便让我们仔细想想这句话,当我再次回想,有了不同感悟,我一直关注正常孩子的发展,却忽略了特殊儿童,而这节课的主题却是“特殊”。

特殊二字不停闪现于脑中,因为自身的缺陷,无法完成见到你的活动,想要活着就要花费几倍的力气去适应社会,过去我们称其为“残疾”慢慢变为“障碍”再到现在的“特殊”不同的叫法反应着社会对这类人群的关注,人性化体现的更为显现。对特殊的孩子我们不能只抱有怜悯之心去关心她,而是要用真心去帮助他们,慢慢用爱让他们适应社会,学习生存,只有这样才是永久的帮助,否则一开始的同情慢慢会变成厌恶,因为没有足够的耐心去爱他们,我们永远把他们放在残疾的行列,认为一切都不适合他们。在这堂课中我懂得了“观察和耐心一样重要。”

我学会了用耐心包容他们的错误,尤为重要的是把他们当“正常人”,首先让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环境,帮助学习生活小事。

二、白霞—个别化教学在实践中的应用与探索

白霞老师毕业于南京特教,他有实践和理论量把剑,这使得她在教育中游刃有余,白老师主要讲解个别化教学在实践中的应用与探索。

首先,从观念的转变来分析特教子啊教育中的重要性,从歧视到理解、从同情到支持、从排斥到接纳、从缺陷补偿到教育性的潜能开发,不同参差的变化更为鲜明的反应理念的改变可以帮助更多特殊儿童。在当代国际特殊教育发展的趋势中称特殊教育是一个逐步尊重、适应、满足特殊儿童教育需要的过程。而从心理学的角度谈,由于特殊儿童的特点决定的(群体间的、个体间的、个体内的差异),所以也是特殊教育的内在需求。就此特娇的意义更深入人心。

然后白老师就现实中的例子,为我们讲授个别化教学是在班级集体授课形式下的为满足学生个体需要的一种因材施教,它以集体教学为主要形式,同时需要采用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形式,以适应个别需要,使每个人有其特色。个别教学是师生之间一对一的方式进行教学,古已有之,且现代很多学校在使用。并提供长期目标的方法,并提供了不同层次的教授方案,作业布置具有个别化,任何阶段都体现显着个别化,主要强调实践中如何实施个别化教育,在这其中我体会到许多耐心与爱心。

这两位老师花了3个多小时为我们展示了他们对他教的理解及如何在现实中于特殊孩子生活,怎样就是帮助他们,让特们可以存

于社会,不同程度的残疾会有不同的表现,故教师在教学中应知道每个孩子的程度及潜力点,发展点,当我们清楚这些事自然而然教育就融于生活,融于自己内心,整天的相处不会烦恼,而会有新鲜感,回想明天他们会改变吗?

我是真的这样想,就如我班上的一个特殊儿童,她只有一人,但我会专门关注她,会用一些方法想让她喜欢学校,喜欢和别人一起,这是我特想知道第二天她会有变化吗,有时孩子主动倒垃圾,帮同学,这时成就感或者更胜的是欣慰,因为她 正在学习生活,这是我的体会,以后我会更加用心的帮助孩子,让自己以朋友的身份和她交往。这次的培训让我感触如此之深,谢谢老师的讲解!

达川中心学校

第二篇:关于柴静《看见》的心得体会

学习通识教育课的心得体会

谈起学校开办的通识教育课,就不得不谈谈我从中学到的一些知识,以及还未学到的,认为学校还欠缺的几个方面。再来就是对学校教授通识教育课的一些意见。

本人已经上过的通识教育课有:中国文化,科学方法,人与自然,个体与群体。大学语文,古典小说名著欣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经济学基础,管理学基础,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知识。其中最喜欢的课程是个体与群体、大学语文以及古典小说名著欣赏。这三门之所以这么喜欢主要是因为老师讲课生动有趣,能够激发我的学习兴趣,以进一步了解。

个人非常喜欢徐方老师,她讲课会结合她个人的生活经历,教授我们哲学,人文,历史方面的知识。课程的名称个体与群体起得非常好,古今中外组成社会的元素不就是个体与群体么,而人之间组成的关系又是极其复杂的。通过这堂课我学会了如何树立正确的属于我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如何辩证地看待这个社会,看待这个世界给予我的一切。

从大学语文和古典名著鉴赏这两门课中,我深刻地见识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以及弘扬我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性。李克和与夏晴两位老师对我学习中国戏剧和名著有深刻的影响,本人是个理科生,可是听完他们讲的课却深深地喜欢上了文学。记录中国五千年文化的文字也深得我喜爱,以至于现在喜欢上了写作。

对于还未学到的课程,如人文科学中,世界文明史,英美国家概况,文明的进程 ;社会科学中,婚姻与家庭,政治学基础;自然科学中,生命科学概论,地球科学概论;身心修养与审美体验中,古典音乐鉴赏,应用礼仪学,现代美术概论,艺术(书画鉴赏),伦理学基础。本人都非常感兴趣,尤其是文明的进程,婚姻与家庭,生命科学概论,伦理学基础。这些选修课这学期一定会积极去选。希望能成为一个博览群书,知自然人文,知古今之事,博学多识,通权达变,通情达理,兼备多种才能的人。

对学校开办通识教育课的意见及建议如下:学校应根据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进行通识教育课的编制,通识教育与专业化教育,只是教育模式的不同选择,但其本质上,却是对“教育”的不同理解造成的。

首先是老师教授的方式,我认为,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因为通识教育没有专业的硬性划分,它提供的选择是多样化的。而学生们通过多样化的选择,得到了自由的、顺其自然的成长,可以说,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它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之所以要以“大学问家、大思想家”为榜样,是因为他们身上有着独立人格与独立思考的可贵品质,而这正是通识教育的终极追求。因为,教育不是车间里的生产流水线,制造出来的都是同一个模式、同一样的思维。而是开发、挖掘出不同个体身上的潜质与精神气质。因为通识教育是要“孕育”出真正的“人”而非“产品”。

但我所看到的,从某些老师上的课中,我更多的感受到的是老师在“教”我们,而不是真正的“育”。很少给我们自己思想体会的机会,更多的是给我们灌输新的知识。应该多给我们总结讨论的时间,让我们将知识运用于实践之中。

再次是师资的选择。希望能请到一些更加专业对我们更加负责的老师。上课时能多些事例,能够讲得更深入生动些,而不是上课拿出PPT就照念,或者让我们自己看。

最后是课程的选择,希望更多元化些,学习其他国家其他学校的课程安排,以北师大分校为例,在通识教育中,贯彻“博学与精专相统一的个性化素质教育”,把通识教育分解成哲学社会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自然科学与技术素养、美学艺术素养、实践能力素养等五大模块。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实际跨学科、跨专业自由选课,充分发展个性,博学多识;鼓励学生从难、从严、从自己实际出发自主选课,从而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全面提高素质。

总的来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学校已经提供了足够多的资源,最终还是要靠我们自己去发掘去感悟。以成为如校训所说“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之人。

第三篇:柴静和《看见》

“你是什么样的节目,就会有什么样的人来看”

柴静和《看见》

作者:南方周末记者 李晓婷

发自:广州2013-01-11 10:18:12 来源:南方周末

     标签 柴静 看见 采访 记者

5·12汶川地震,柴静在现场报道。没有主题,没有策划案,只有记录生活里的片断。“遇上了就拍,遇不上就待着。”她和工作伙伴跟采访对象共同生活。这是柴静想要的工作状态。(柴静供图)

柴静的新书《看见》出版不到一个月,印数已过百万。“骂柴”和“挺柴”的两派抓住时机,在网上开打嘴仗,一方指责她“心灵鸡汤,用文艺腔把社会问题简单化”,另一方说“谁不让我喜欢柴静,我就反对谁”。柴静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你是什么样的节目、什么样的人格,就会有什么样的人来看,所以不用分辩和解释。”这是谈到《看见》中的一期节目,又似乎另有所指。她说对自己没有好奇心,在书中写的是自己试图成为职业记者的过程。“这很困难,因为人性本能不欢迎„客观公正‟,总有一些事实想要掩盖或粉饰。我只能说,我尽可能诚实了。” “不要找,要等”

2012年12月21日,在广州方所演讲和签书前几小时,柴静秘密地做了一期节目的采访,她走在坑坑洼洼的地上,脚上沾满泥,摄像在耳机里听到她低声说了一句:靠,还是这个过瘾。

柴静原本设想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做十年,甚至以上。到第六年,她被台里调离。

做完《24小时》之后,接下来是《面对面》。那时柴静并不知道《看见》的存在,也不知道这是在每天中午播出的一档纪录片节目。偶尔看到一期节目,她打电话给《看见》的制片人李伦,要求过去。理由是:“这片子把我惊着了,这年头还有人愿意这么拍电视?”

这期节目叫《古浪冬天的神话》。讲的是一个叫“北京厨子”的人从北京赶往甘肃古浪,救助那里124名患了矽肺(尘肺病中比较危急的一种)的矿工的故事。柴静记得其中的一组镜头:“厨子”张罗了很多宴席,请病人吃饭,晚上回到宾馆,他躺在床上,翘着腿跟记者聊天。

“我很少在电视上看到一个人向电视记者这样袒露内心,这个记者肯定是不着急、慢慢地陪着这个人,陪了很长时间,一块吃一块住,一块在那个穷地方受着冻,才能有这个东西。我就想要这个。”

柴静自己最接近这种状态是5·12地震时在北川杨柳坪的拍摄,不知道主题,没有策划案。她想起铁凝说过的一段往事,那时铁凝30岁,冰心问她:“姑娘,成家了没有?”铁凝说:“没有。”“嗯,不要找,要等。” 那次的拍摄就是“等”——“遇上了就拍,遇不上就待着”。“记者很少跟受访者共同生活,总是带着任务来了又走了,但在那种情况下非得跟他们生活不可。这样,你才能看见雨是怎么从破了的瓦上掉下来,蜜蜂怎么飞来掉在茶水里,你用刀尖小心把它挑起来移走,看它歪斜一会儿,再飞走。这是生活。”

柴静和南方周末记者提起默罗,这是CBS的著名播音员,在“二战”时期德军进占维也纳时有一段即席播报,堪称广播节目现场直播史的开端。显然,他的现场报道也让她沉醉。

柴静最喜欢的是默罗在1940年伦敦遭受轰炸期间的系列报道——著名的“这是伦敦”。“这太了不起了。他根本不需要画面,他的语言就能创造画面。”在车里,柴静开始复述其中一段,窗外车流正拥挤—— 这是德军的第一次轰炸。他的开场白是:这是伦敦,在夜晚,当炮弹呼啸着穿过丛林,丛林也呼啸以对。轰炸过后,他路过一家百货公司,里面的货架很多都倒了,有一瓶黄桃罐头从货架上翻倒,碎了,罐头里的汁液拉得很长,隔很长时间才会掉到地面上,他说,那是全伦敦唯一能够听到的声音。

“电视记者容易犯的一个毛病就是信口开河,一定要把5分钟填满,所以就说一些无意义的废话,但他不是,每一个字都精确地嵌在那里。”

柴静学习的另一个对象是沃尔特·克朗凯特(冷战时期美国最负盛名的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她记得他曾经描写的两个细节:

一次是在海军服役,对方大炮打过来的时候他们正在打牌,炮弹几乎击中船身了,发生了很大的震荡,手中的牌撒得满天都是,最后有一张黑桃A斜斜地插在了船板上;另一次是在战争结束之后,他进入荷兰,在装甲车上,士兵除了要接受姑娘们的亲吻之外,还有人们纷纷向他们投掷郁金香花束,因为郁金香都是用铁丝绑着的,他就被一根铁丝正中鼻梁流了血,这是他在战争中第一次流血。

复述完毕,柴静眼睛睁得很圆:“你看,他们不是简单的新闻记者,而是作家,我要向他们学习如何写作。” “以前的我,很可能就追上去了”

报道李阳家暴事件的这期节目播出后,柴静很长一段时间觉得不舒服。

现场是这样的——柴静问:你为家庭做了什么?李阳回答:我一年回来二十天。柴静再问:这是你对家庭做的最重要的事吗?李阳回答:我本来可以回来得更少。紧接着他把问题掷向他的对手:你是一个事业很成功的女强人吧?你也是把工作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吧?柴静当即接了招:家庭应该有很重要的价值。该不该有这样的交锋?事后,柴静的朋友牟森问她:“为什么这样?”柴静答:“因为他反问我。”他摇头:“反问不是原因,而是结果,他为什么反问你呢?”

这让柴静开始想:人一定是受到了压力,想要反击,才会反问。但柴静认为自己的反应也很自然,“我是一个女性记者,也做过女子监狱的暴力犯罪调查,知道遭受暴力的女性的心理,自然就有我的价值判断。” 2006年,柴静采访虐猫事件的主角,她质问将虐猫视频传至网上只为牟利的当事人:即使不违法,难道就不用考虑道德?另一次,在做了关于违法征地的采访后,她又在笔记本上写:“太没有道德了。” 现在她显得不那么非此即彼。“就像我们看电影的时候说这是好人,这是坏人,会热泪盈眶或者义愤填膺一样,都是一种刺激,人会因为迷恋这种刺激而把它变成一种模式。记者这个身份就是要把这种模式破除,把情绪变成认知,而不是对它加以判断。” 采访李阳后近一年,2012年的9月,柴静采访了李永波。这又是一个身处漩涡中心的人——在伦敦奥运会上,女羽双打队员于洋和王晓理因“消极比赛”被取消比赛资格,李永波深受舆论批评。他也和李阳一样,语带锋芒,性格强硬。

节目进行到中段,谈到林丹和李宗伟在上海的一场国际邀请赛,当时林丹领先了四球,上海观众为弱者加油,喊“李宗伟加油”,李永波很生气,在赛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说:“要是再这样的话上海我就再也不来了,怎么能为外国人加油呢?你们都不爱国。”

如果是过去,这可能会是一个短兵相接的采访,可能会火花四溅。“无非是一些句式,比如„难道你不觉得……‟,„可是有人会质疑……‟用这种否定和质问的方式。有一部分记者是这么做的,观众也会很喜欢,但是我自己现在不会这么做。”

这次柴静换了一种问法:你为什么这么想?李永波用他一贯的桀骜态度开始辩解。当柴静说“体育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一定水平,观众对于体育文明也有更高的理解”时,李永波的态度忽然松动了。他说:“对,其实喊一喊也挺好的,这对球员在赛场上心理素质的成熟也有帮助。”

“我没有质问他,只是提出了另外一种可能性,其实这种可能性在他心里早就生根发芽了,你把土松一松,这个芽自己就长出来了。”柴静说。

到结尾,柴静问李永波,韩国教练因为奥运会上“消极比赛”被终身禁赛,和你的处境反差这么大,为什么?此时,李永波摘下话筒,一边说“我要赶飞机”,一边快步离开了现场。

以前的柴静,有可能会追上去,“希望你回应一下这件事,在你登上飞机之前还有时间。”这次她没有动。“电视有很强大的力量,剪辑和写稿的时候,对于同样的影像,放在不同的位置上加以解读,都会有完全不同的效果。况且有些问题不一定非要问出来,你留出一些空隙,观众自己会补足。”节目原原本本地播出了这个画面,而在片尾,也照例由柴静做了一段长一分半钟的陈述和解说。

不久后又有刘欢的采访。过程顺利,但结束后刘欢打电话来,希望谈到的一些内容不要用。这部分主要关于他为何退出选秀节目,涉及一些较为尖锐的看法。这本是采访中的重点篇幅,也是节目的新闻点和看点,但节目最终剪掉了这些片断。

在受访者的接受度和观众的接受度两者之间,现在的柴静选择前者。“采访本身有一种傲慢的可能。过去我觉得我就是观众的代言人,要完成他们交给我的使命,但是现在我会首先尊重坐在我对面的人,因为对这个人来说,节目播出后对他人生的影响可能是你不可估量的。最重要的是,即使我不播这些内容,同样应该有自信完成一期质量不错的节目。”

节目播出后,柴静发现刘欢本人很认同,观众也没有不买账:“每个栏目会有自己的观众群,不用你去营造,或是大声喧哗来吸引。你是什么样的节目、什么样的人格,就会有什么样的人来看,所以不用分辩和解释。” “人渣也有人渣的困境”

2011年4月,柴静的节目《看见》做了“留学生机场刺母事件”。最初广为流传的是一个悚动的火车读物式的故事:一个大逆不道的孽子为了钱在机场捅了亲生母亲,舆论一片责骂。

“我们反对这种拙劣的市井传奇,只有简陋的模式,多少是智力上的懒惰。”柴静后来在采访中发现,弑母案无关乎道德,实情是:该留学生患有家族遗传的精神分裂症,幻听和妄想已经持续很长时间,但他和家人、学校都一无所知,或是不愿面对。“我不太相信会有异常的人与事,我相信人人都是亲切寻常,我想找到的就是那种真实。”

药家鑫被执行死刑两个月之后,柴静采访了药庆卫。柴静和节目组的共识是:每天追踪热点新闻,就像大火烧荒——大火一过片草不留,土地焦黑一片,而土壤里的东西关心的人并不多,这不对。他们决定等一等,等大火过去再回到原地。

事实上,节目组曾在一个月前跟药家的人联系,对方表示不想再说什么,节目编导告诉他们:可以,但任何时候你们想说我们都愿意听。柴静认为这个态度很重要:“你尊重他,不冒犯,但是保持关切。” 观众反映这期节目的调子过于悲情,有悖于新闻的客观中立原则。柴”至于客观,“客观不代表没有感情,客观的反面是偏颇,感情的反面是麻木,而客观跟感情从来不相互抵触”。静不理解他们说的悲情所指为何:“是说那种痛苦吗?这是应该的吧,年迈的父母失去孩子,这是人最大的痛苦之一。

柴静对做明星访问一直谨慎,但《看见》里也出现了一些明星,比如姚晨、李亚鹏、贝克汉姆。在《读库》2012年的座谈会上,她跟张立宪谈起此事。张立宪的《读库》有一个原则就是不做显著者,因为显著者的话语权已经太多了,沉默的大多数话语权太少了,而且显著者已经慢慢地不说人话了。

柴静不再同意这种看法。“以前我会选择,哪些人不要找我做。但是记者的本分是记录这个时代当中任何类型的人,而不能加以个人的观点,否则很容易因为你不喜欢这个人就不给他话语权,就会导致这个人越来越符号化。六哥(张立宪)说有的人是人渣,我说人渣也有人渣的困境,既然我们要做的是人,每个人就应该是平等的。不在于我采访的是不是明星,而在于我采访的是不是人。”

第四篇:柴静演讲稿

柴静演讲稿《身边的人》

十年前在从拉萨飞回北京的飞机上,我的身边坐了一个50多岁的女人,她是30年前去援藏的,这是她第一次因为治病要离开拉萨。下了飞机下很大的雨,我把她送到了北京一个旅店里,过了一个星期我去看她,她说她的病已经确诊了,是胃癌晚期,然后她指了一下床头有一个箱子,她说如果我回不去的话,你帮我保存这个。这是她30年当中走遍西藏各地,和各种人:官员、汉人、喇叭、三陪女交谈的记录。她没有任何职业身份,也知道这些东西不能发表,她只是说,一百年之后,如果有人看到的话,会知道今天的西藏发生了什么。这个人姓雄,拉萨一中的女教师。

五年前,我采访了一个人,这个人在火车上买了一瓶1.5元的水,然后他问列车员要发票,列车员乐了,说我们火车上自古就没有发票。这个人就把铁道部告上了法庭。他说人们在强大的力量面前总是选择服从,但是今天如果我们放弃了1.5元的发票,明天我们就可能被迫放弃我们的土地权、财产权和生命的安全。权力如果不用来争取的话,权力就只是一张纸。他后来赢了一场官司,我以为他会和铁道部结下“梁子”,结果他上了火车之后,在餐车要了一份饭,列车长亲自把这个饭菜端到他面前说,“您是现在要发票还是吃完以后我再给您送过来?”我问他,你靠什么赢得尊重?他说我靠为我的权力所做的斗争。这个人叫郝劲松,34岁的律师。

去年我认识一个人,我们在一起吃饭,这个60多的男人说起来丰台区一所民工小学被拆迁的事,他说所有的孩子靠在墙上哭。说到这儿的时候,他也动感情了,他从裤兜里面掏出一块皱皱巴巴的蓝布手绢,擦擦眼鼻,这个人18岁的时候当大队的出纳,后来当教授,当官员,他说他所有做这些事的目的只是为了想给农民做一点事。他在我的采访中说到,征地问题给农民的不是价格,只是补偿,这个分配机制极不合理,这个问题的根源不仅出在土地管理法,还出在1982年的宪法修正案。在审这个节目的时候,我的领导说了一句话,这个人就说的再尖锐,我们也能播。我说为什么?他说因为他特别真诚。这个人叫陈锡文,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七年前,我问过一个老人,我说你的一生已经有过很多挫折,你靠什么保持你年轻时候的情怀,他跟我讲有一年他去河北视察,没有走当地安排的路线,在路边发现了一个老农民,旁边放着一副棺材,他下车去看,那个老农民说因为太穷了,没钱治病,就把自己的棺材板拿出来卖,这个老人就给了他500块钱拿回家。他说我讲这个故事给你听,是要告诉你,中国大地上的事情是无穷无尽的,不要在乎一时的得失,要执着。这个人叫温家宝,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

一个国家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的,它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只有一个国家能够拥有那些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不计利害为这些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捍卫自己宪法权力的人,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然不言法理、不言放弃的人,只有一个国家拥有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为祖国骄傲,只有一个国家能够尊重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有信心让明天更好。

夜色温柔,亲爱的柴静

这一生,那么长,我以为,它必须留下存在的痕迹。

这一生,又那么短,我以为,它实际完全没有印迹,一个普通人的行走,那么渺小,曾经的过程虽穷其一生,在浩瀚的时空中终将逐渐湮灭。

一个普通人的行走,在20岁之前,我始终不明确它对社会倒底有没有意义,有什么意义。直到20岁,在许多寂静的夜色里,听到了柴静的《夜色温柔》。

她说: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站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她说:一朵花中看世界,一粒砂中见天堂,红尘有我,请为我聆听。

她说:我是柴静,火柴的柴,安静的静。

她说:夜色温柔。

柴静,夜色温柔,夜色温柔,夜色温柔,柴静,亲爱的柴静。

黑夜里,她的声音那么忧伤,穿过厚重的夜,将人生的悲凉猝不及防地推陈出来;她也有明媚时,那是在为了安慰更忧伤和迷茫的人们时,但对她了解较多的人们却仍能够感受到她仍然远远地站在红尘外,忧伤地看着里面憔悴翻滚的灵魂,无助的难过。

九十年代的湖南,夜色降临后,商业与娱乐都收敛了起来,而文化开始呼吸生长,在貌似平静的夜里繁荣、漫延。

漫长的夜,却是灵魂盛大的舞台,夜色下迷离涌动的灵魂,借着黑暗游荡、碰撞,或者仅仅只是喃喃自语。

柴静,她在黑夜里,安静地点上一盏小灯,灯光虽然微弱,仍然有摇摆,却给清醒的人以温暖,给迷惑的人以方向,给坚持的人以力量,她的声音,虽然忧伤,却安定游荡的灵魂。周末的夜晚,从此清醒与明媚都始于十点半,在一个个周末夜,听着这个城市的心事,用黑色的眼睛在黑暗中看单薄的灵魂纷飞寥落,从此原谅了自己。

原谅了自己的羸弱,原谅了自己的肤浅,原谅自己成长中的一切,也明白了唯独不能够原谅自己的身不由已。从此,愿意在头顶的天空与脚下的身影中并不自由地一路前行,且自此在路上步履平缓,始终面带微笑,看到周围山花烂漫,金色阳光漫山遍野,生命在安宁快乐中互相握手至福。

是的,一个人能被另一个人如此深刻的影响,则斯人幸矣,自己的行为,气质必然会有她的影子相伴,而旅途不寂寞,生活的航灯对于每一个蹒跚前行的人代表着永生不灭的希望,而旅途的加油站往往来自于这些影响你至深的人.一个人能如此深刻的影响另一个人,则斯人更幸.自己的言行,思想不但为自己所践行,而且有千万人同行.柴静,应当抚心幸之,一个人的思想能够达到如此,本是幸事;一个人因其思想能够被追随,幸之又幸;而其思想能够影响这许多人,丰富和指导这许多人的人生,诚然是追随者之大幸,但亦是被追随者之幸。人生如此,当以立而抚心,微笑叹幸,更明媚前行。

第五篇:柴静演讲稿

柴静的演讲稿《认识的人,了解的事》获得首都女记协演讲大赛特等奖,下面是我转载的演讲稿:

十年前,在从拉萨飞回北京的飞机上,我的身边坐了一个五十多岁的女人。她是三十年前去援藏的,这是她第一次因为治病要离开西藏。下了飞机下很大的雨,我把她送到了北京的一个旅店里头,过了一个星期我去看她,她说她的病已经确诊了,是胃癌晚期。然后她指了一下她的床头有个箱子,她说如果我回不去的话你帮我保存这个。这是她三十年当中走遍西藏各地,跟各种人,官员、汉人、喇嘛,三陪女交谈的记录。她没有任何职业身份,也知道这些东西不能发表,她只是说,一百年之后,如果有人看到的话,会知道今天的西藏发生了什么。这个人姓熊,拉萨一中的女教师。

五年前,我采访了一个人。这个人在火车上买了一瓶一块五毛钱的水,然后他问列车员要发票。列车员乐了,说我们火车上自古就没有发票。然后这个人把铁道部告上了法庭。他说,人们在强大的力量面前总是选择服从。但是,如果今天我们放弃了一块五毛钱的发票,明天我们就有可能被迫放弃我们的土地权、财产权和生命的安全。权利如果不用来争取的话,权利就只是一张纸。他后来赢了这场官司,我以为他会跟铁道部结下梁子,结果他上了火车之后,在餐车要了一份饭,列车长亲自把这个饭菜端到他面前说,您是现在要发票呢,还是吃完了之后我再给您送过来?我问他,你靠什么赢得尊重?他说,我靠为我的权利所做的斗争。这个人叫郝劲松,三十四岁的律师。

去年我认识一个人,我们在一起吃饭,这个六十多岁的男人说起来丰柴区的一所民工小学被拆迁的事。他说所有的孩子靠在墙上哭,说到这儿的时候他也动感情了,然后他从裤兜里掏出一块皱皱巴巴的蓝布手绢儿擦擦眼睛。这个人十八岁的时候当大队的出纳,后来当教授当官员,他说他所有做这件事的目的只是想为农民做一点事。他在我的采访中说道,说征地问题给农民的不是价格,只是补偿,这个分配机制极不合理。这个问题的根源不仅出在土地管理法,还出在1982年的宪法修正案。在审这个节目的时候,我的领导说了一句话,说这个人就算说的再尖锐,我们也能播。我说为什么?他说因为他特别真诚。这个人叫陈希文,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七年前,我问过一个老人。我说你的一生也经历过很多挫折,你靠什么来保持你年轻时的情怀?他跟我讲有一年他去河北视察,没有走当地安排的路线,然后在路边发现了一个老农民,旁边放着一副棺材。他就下车去看。那个老农民说因为太穷了没钱治病,就把自己的棺材板拿出来卖。这个老人就给了他五百块钱,让他回家。他说我讲这个故事给你听是要告诉你,中国大地上的事情是无穷无尽的,不要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要执着。这个人叫温家宝,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

一个国家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的,她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只有一个国家拥有那些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不计利害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去捍卫自己宪法权利的人,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是仍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人,只有这个国家拥有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为祖国骄傲。只有一个国家珍重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有信心,让明天更好!

下载柴静文特教培训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柴静文特教培训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柴静演讲稿

    柴静演讲稿:身边的人十年前在从拉萨飞回北京的飞机上,我的身边坐了一个50多岁的女人,她是30年前去援藏的,这是她第一次因为治病要离开拉萨。下了飞机下很大的雨,我把她送到了北京......

    柴静演讲稿 [定稿]

    十年前在从拉萨飞回北京的飞机上,我的身边坐了一个五十多岁的女人,她是三十年前去援藏的,这是她第一次因为治病而离开北京.下了飞机下很大的雨,我把她送到北京一个旅店里,柴静......

    柴静演讲稿

    引子·动机 这是2013年1月份北京的PM2.5曲线,一个月连续25天雾霾,我当时在北京,但我这一年里反复看这条曲线的时候,想回忆当时有什么印象、什么感觉?但是记不起来了。因为当时......

    柴静演讲稿

    十年前在从拉萨飞回北京的飞机上,我的身边坐了一个50多岁的女人,她是30年前去援藏的,这是她第一次因为治病要离开拉萨。下了飞机下很大的雨,我把她送到了北京一个旅店里,过了一个......

    柴静经典演讲稿范文

    柴静五分钟演讲稿 柴静五分钟演讲稿 十年前在从拉萨飞回北京的飞机上,我的身边坐了一个五十多岁的女人,她是三十年前去援藏的,这是她第一次因为治病而离开拉萨.下了飞机下很......

    柴静经典语录

    柴静经典语录1、有些笑容背后是紧咬牙关的灵魂。2、不惹眼,不闹腾,也不勉强自己,要做个落后于时代的人,凝视人心。3、可见似锦繁华的夜,处处有寂寞的信徒。4、心灵与心灵的相遇才......

    柴静相关介绍

    柴静 简单生活,倔强工作 大家好,我是柴静,火柴的柴,安静的静。 当这个带着些许清冽却又舒服到心底的声音第一次出现在《午夜温柔》这档电台节目中时,恐怕没有人会想到这个清秀简......

    《看见》柴静范文

    《看见》 柴静 第一章 别当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 1. 一个新闻事实至少可以深入到只是、行业、社会三个不同的层面,越深,覆盖的人群就越广,你找到了几个层面 2. 戏谑风头人物,逗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