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东营市“十一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
东营市“十一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
为适应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加工制造业基地建设的要求,促进我市现代物流业快速、健康、有序发展,根据《东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山东省“十一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特编制本规划。
一、现状与条件分析
(一)现代物流业发展状况
一是物流企业有了较快发展。到2005年末,全市商贸流通企业发展到1298家,其中规模以上的达到36家。注册为物流公司的企业67家,连锁经营企业19家,物流配送中心8家。物流业务增加值为17.73亿元,比2001年增长209%,占GDP的比重为1.52%。2005年,地方营业性公路货运量3610万吨,货运周转量41.3亿吨/公里,水路货运量62万吨,同比分别增长34.3%、34.9%和14.8%,物流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是传统物流开始向现代物流转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市部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将物流从生产环节剥离,组建了具有第三方物流功能的物流公司,逐步向现代物流发展。盛运物流、华泰物流、胜利物流等已按现代物流业态的模式运营。
三是农村流通配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我市组织实施了超市进乡镇、放心店进村的“两进”工程,突出建设农村日用消费品零售网络、农业生产资料经营网络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三个重点,农村流通企业的经营档次和水平进一步提高,现代流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四是物流基础设施逐步完善。2005年末,市内等级公路通车里程达4749.9公里,公路密集度达到60公里/百平方公里,居全省首位。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44.9公里,铁路通车里程40公里。荣乌高速公路即将建成通车,黄东大铁路开工在即,东营永安机场已开通北京、上海等航线;东营港作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现有码头泊位14个,2×3万吨码头扩建工程将于2007年8月投入运营。但从总体上看,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仍处在初始阶段,物流体系和物流园区规划建设滞后,资源缺乏有效整合;物流企业少、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服务功能单一;物流人才严重匮乏;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物流尚未形成;对现代物流企业的扶持政策尚未出台,缺乏有效的引导手段。
(二)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有利条件
“十五”以来,随着工业强市、招商引资和大企业带动战略的实施,我市经济呈现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规模优势显著提升、集群效应初步显现、竞相发展氛围愈加浓厚的良好态势,为现代物流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一是日益增强的经济实力,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近年来,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GDP连续多年高速增长。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16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完成销售收入1585.8亿元,利税585.8亿元,利润458亿元,分别增长53.2%、66.4%和75.9%。2004年综合实力在全国百强城市中排名第27位。快速发展的工业经济成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强劲支撑。
二是得天独厚的区域位置,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区位优势。我市可与中原经济区、东北经济区、东南沿海经济带相连,是京津唐与山东半岛两大经济区及黄河经济带与环渤海经济圈的结合部,特别是随着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建设和半岛城市群经济的跨越发展,我市具有形成区域物流枢纽的优越条件。
三是较为完善的综合运输体系,为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了基础设施保障。目
前,我市已形成由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组成的四通八达、总体配套的立体综合运输体系,能够满足物流业发展的要求。特别是东营港扩建工程投产后,将彻底改变我市经济发展“海路”闭塞的现状,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打通海运通道。
四是发达的通信网络,为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了信息技术支持。到2005年末,全市固定电话交换机容量70.9万门,固定电话60万户,小灵通用户12.1万户,移动电话129.9万户,宽带网用户已达11.5万户,已形成光缆和数字微波相结合的长途传输干线网,基本适应当前物流业发展的要求。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加工制造业基地建设,以制造业、商贸流通业、农业等行业需求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物流园区和物流发展平台建设为重点,整合物流资源,培育物流市场,壮大现代物流企业,提高物流产业的社会化、专业化和规模化水平,降低社会物流成本,逐步把现代物流业发展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
(二)基本原则
1.协调发展原则。现代物流发展规划要与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步推进,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与全市产业结构和布局相配套,服从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加工制造业基地建设服务。
2.企业主体原则。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的建设和经营要落实到企业,政府重在政策引导、财税扶持和措施推动。
3.信息化带动原则。物流企业、工商企业建设好企业内部物流信息系统,与社会公共物流信息平台连接,做到内部互联、外部互通,以信息化带动物流业实现现代化。
4.市场导向原则。按市场需求确定发展重点,推进资源重组,实现布局优化、集约发展。
5.标准化原则。大力推进物流标准化工作,提高物流业的基础设施、技术装备、管理流程和信息技术的标准化水平,实现物流业的健康发展。
(三)发展目标
立足黄河三角洲,面向晋冀和环渤海地区,构建海陆空相结合的物流运输网,着力推进物流园区建设,加快培育物流骨干企业,大幅度提高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和现代化水平,建设成为区域性物流中心和环渤海经济圈重要物流城市。到2010年,基本形成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市场主体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降低到18%左右,物流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有较大幅度增加,第三方物流业增加值占全社会物流的比重达到30%以上。
三、发展重点
充分发挥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优势,大力实施“三一二”工程,即在全市规划建设东营港物流、环渤海物流、东营南部物流三大物流园区,重点培育华泰、盛运、胜利、西郊货场、胜利工业园、东营经济开发区、河口仓储物流、陈庄、永安、东营商贸园等一批物流中心,加强物流公共信息、基础设施两大平台建设,形成“综合物流园区--专业物流中心--物流直达配送点”三级节点布局的现代物流体系基本框架。
(一)三大物流园区
1.东营港物流园区
(1)选址。在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内,规划面积16000亩左右,控制面积30000亩。
(2)功能定位。该园区依托东营港,承接青岛港、烟台港部分功能的外部分工,与环渤海综合物流园区形成功能优势互补,建设成为集国际货运、商品展示、场站服务、流通加工、保税仓储、信息支持于一体的综合性物流园区。
(3)服务范围。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及鲁北、鲁中部分地区,形成面向环渤海经济圈、山东半岛城市群,辐射东北亚、京津唐的区域性现代物流园区,是我市建设的重点物流园区,对现代物流业和其他物流园区具有示范带动作用。
2.环渤海物流园区
(1)选址。东青高速以西、西一路以东,结合黄东大铁路火车站建设。
(2)功能定位。该园区依托黄东大铁路编组站和东青高速公路,建设成为集商业物流、城市物流配送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形成仓储与配送相结合、中转与加工相结合的物流配送基地。
(3)服务范围。面向全市工商企业,重点服务于东营经济开发区、胜利工业园、中心城区工商企业和油田企业,逐步成为连接山东半岛与京津冀的主要物流枢纽。
3.东营南部物流园区
(1)选址。潍高路以南,广饶立交桥以东,规划面积1000亩左右,控制面积3000亩。
(2)功能定位。该园区发挥大王镇、广饶镇、稻庄镇大企业密集的优势,并辐射带动圣源优质棉、广饶汽车总站等一批物流中心,建设成为集物流配送、国际货运、商品展示、场站服务、流通加工、保税仓储、信息支持于一体的综合性物流园区。
(3)服务范围。东营南部工商企业,向淄博、潍坊、青岛、济南、北京、天津等地辐射。
(二)一批物流中心
“十一五”期间,我市重点推进建设十大物流中心,并根据我市经济发展的要求,适时建设新的物流中心。
1.华泰国际物流中心
(1)选址。广饶县大王镇华泰工业园内,规划控制面积500亩左右。
(2)服务功能。发挥华泰国际物流有限公司的物流基础,利用海关、口岸等功能,提供国际集装箱场站,组织产品与原料集散与中转,提供以海关监管车辆为主要运输工具的配送等,成为商贸流通和商品配送相结合的区域物流中心。
(3)服务范围。华泰集团,广饶经济开发区,大王、稻庄工业园,向淄博、潍坊、济南、青岛等地辐射。
2.盛运物流中心
(1)选址。南二路以南,西四路以东,国家粮食储备库以西,规划控制面积1200亩左右。
(2)服务功能。城市物流配送、保税仓储、制造业物流服务、第三方物流服务基地。
(3)服务范围。中心城区工商企业、油田企业,向全市及周边地区辐射。
3.胜利物流中心
(1)选址。北一路以南、菏泽路以北、西四路以西、西五路以东,规划控制面积2100亩左右。
(2)服务功能。制造业物流服务、油田专用物资配送、专业化生产资料物流、大宗工业品跨区域物流、第三方物流服务基地。
(3)服务范围。主要为油田企业服务,同时向地方及周边地区各类企业扩展服务。
4.西郊货场物流中心
(1)选址。博新路以东,东营火车站以西,五干路以南,吕家村以北,规划控制面积4800亩左右。
(2)服务功能。原材料和配件器材供应与配送,煤炭、成品油及大型原材料运输以及大宗产品和物资的集散,发展加工贸易和第三方物流等。
(3)服务范围。中心城区工商企业、油田企业,向全市及周边地区辐射。
5.胜利工业园物流中心
(1)选址。南二路以北、西四路以西、西六路以东,规划控制面积500亩左右。
(2)服务功能。大宗货物运输、制造业物流服务、保税仓储、城市物流配送、第三方物流服务基地。
(3)服务范围。胜利工业园工商企业,向中心城区及周边地区辐射。
6.东营经济开发区物流中心
(1)选址。东八路以东、南二路以北,规划控制面积1000亩左右。
(2)服务功能。制造业物流服务、保税仓储、城市物流配送、第三方物流服务基地。
(3)服务范围。东营经济开发区、中心城区工商企业,向周边地区辐射。
7.河口城北仓储物流中心
(1)选址。河口区城区北部,规划面积3000亩左右,控制面积5000亩。
(2)服务功能。重点建设化工仓储、重化工原料、产品运输、商贸物流配送。
(3)服务范围。河口区经济开发区、沿海盐及盐化工基地、河口区工商企业及北部产业开发片,并向周边辐射。
8.陈庄物流中心
(1)选址。胜利黄河公路大桥北侧,荣乌高速公路陈庄出口以南,规划面积1000亩左右,控制面积2000亩。
(2)服务功能。发挥临近荣乌高速公路与东营港的优势,重点建设农副产品交易中心和发展城市物流,进行各类产品的储藏、加工、运输、配送。
(3)服务范围。利津县、垦利县,向周边地区辐射。
9.东营商贸园物流中心
(1)选址。北一路以南,广利河以北,西一路以西,规划控制面积100亩左右。
(2)服务功能。发挥商贸企业聚集的优势,主要发展商贸物流,形成集展示、配送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物流中心。
(3)服务范围。市和油田商贸企业,并向周边地区辐射。
10.永安物流中心
北外环以南,黄河口旅游南线(博新路)以东设立永安物流中心,规划面积3000亩左右,控制面积5000亩。主要为垦利经济开发区配套服务,同时为发展空港物流打好基础。
(三)两大平台
1.物流信息平台
进一步加大投入,整合政府和企业的各种信息资源,建立完善物流公共信息系统、物流企业信息系统、工商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实现货运物流网、车辆信息网、商贸流通网互联互通,提高物流效率和服务质量,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
我市的物流公共信息系统建设要以大物流企业的信息系统为基础,整合全市信息网络资源,逐步扩大信息系统的信息量和用户群,向全市性的公共物流信息系统过渡。充分利用物流信息交换系统资源,对物流载体、流量、流向、流程、方式等各11类信息进行提取、收集和综合加工,形成有价值的管理信息,为政府管理、决策、服务提供依据,为社会各界提供物流信息增值服务。物流公共信息系统要实现与银行、保险、税务、工商、海关等信息系统联网,推动物流活动中财务结算等电子化进程。
2.基础设施平台
按照总体布局要求,依托海陆空交通的优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现代化运输体系,构筑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平台。
公路建设:在现有公路的基础上,进一步搞好干线公路网建设,提高我市物流业区域配送能力;搞好通往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的公路建设,提高集疏运速度;搞好城市快速运输网络建设;加强与火车站、港口、机场的衔接,大力发展货物多式联运。
铁路建设:加强与铁路部门间的协调,充分发挥现有铁路的作用。结合物流园区的布局,合理规划调整铁路货运场站布局,加快建立铁路快捷货运网络体系。重点建设东营经济开发区铁路、东营港通港铁路和(博)兴-广(饶)铁路项目,提高物流园区的公铁联运能力。
港口建设:加快东营港2×3万吨级、2×1万吨级和多个5000吨级散货通用码头建设,规划建设2×5万吨级油码头和万吨级液体化工码头,争取立项建设国家原油战略储备基地。2010年吞吐量达到3500万吨,2020年建设成为亿吨大港。
机场建设:改扩建东营永安机场,完善相应配套设施,增开航线和班次,提高运输能力,建成区域性支线机场,机场标准由4C级提高到4D级,为发展航空物流和航空快递奠定基础。
四、政策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高效的物流协调管理机构。成立东营市现代物流业发展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市长担任,成员由市经贸、发展改革、规划、建设、市政、外经贸、财政、交通、统计、工商、国税、地税、国土资源、海关、农业、东营经济开发区、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等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组成,全面负责全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经贸委,具体负责全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协调工作。
(二)制定扶持政策,加强对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引导。在财税、土地、融资、通关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促进物流企业做大做强;设立现代物流业发展专项资金,作为启动和引导资金,重点扶持和培育成长性较强的现代物流企业。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物流园区和中心的发展。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公共资源性物流项目、引导性物流项目、重大物流基础项目的建设,促进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的快速建设和发展。
(四)促进主辅分离,大力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引导工商企业剥离物流业务,建立独立运作的物流公司;鼓励工商企业逐步将原材料采购、运输、仓储等物流服务业务分离出来,委托给专业物流企业承担;鼓励交通运输、仓储配送、货运代理、多式联运企业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发展一定规模的物流企业;引进和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和企业集团作为全市培育现代物流业的重点,带动第三方物流的大力发展。
(五)加快人才培养,夯实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基础。加强人才引进和培育,建立人才支撑体系。重点做好物流高级管理人才、物流专业技术人才、物流职业经理人的引进和培养;引导物流企业搞好在职培训,委托高等院校开设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班、短期学习班,培养、储备物流人才。
(六)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推动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大力宣传现代物流发展理念,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引导全市现代物流业健康发展。
第二篇:黄冈市现代物流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黄冈市现代物流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体制改革与市场化进程的推进,经济国际化的扩大以及新经济、新技术等因素对商贸物流业的综合影响,我市商贸物流业领域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市突破商贸流通旧有格局,积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新路子,大力实施引进战略,创新流通业态方式,充分发挥商贸流通对经济生产的先导功能,极大地推动了我市商贸物流业的快速发展。
一、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发展现状
1、商贸发展现状。1996年黄冈撤地改市后,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我市商品市场建设取得了迅速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批发市场为龙头,专业市场为骨干,综合、专业、批发、零售市场相配套,沿江、沿线、沿边市场相协调的多形式、多层次、多功能的市场格局。①全市消费品市场总数450个,其中,消费品综合市场252个,农副产品市场135个,工业消费品63个。从市场规模看,建设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年成交额过亿元的市场有10个。②商业网点发展速度加快。目前全市社会商业网点达18.4万个,其中国合商业部门商业网点6567个。③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基本形成,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商品市场形成了全民、集体、个体经营多体经济成份同场竞争的局面。2004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51.2亿元,比上年增长10.7%。④商贸企业改革不断深入,我市商贸企业改革经历了政企分开、城乡通开、划小核算单位、简政放权、改转租卖、承包制、“四放开”、资产承包、股份制改革、企业改制、职工改变身份几个阶段,经历了漫长的历程,按照国务院、省政府文件精神,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完善,工作进展顺利。⑤商贸企业经营实力不断增强。近几年来,我市国合商贸企业以改革促发展,通过转机制、调结构、抓管理、拓市场,使企业经营实力不断增强。
2、粮食业务发展现状
①粮油产购销情况
粮油生产:全市常年粮食播种面积750万亩,其中:稻谷播种面积600万亩;小麦100万亩;玉米、大豆及其他杂粮播种面积50万亩。“十五”期间粮食总产量125亿公斤,其中:稻谷产量105亿公斤;小麦产量10亿公斤;玉米、大豆及其他杂粮产量10亿公斤。常年油料播种面积350万亩。“十五”期间油料总产量20亿公斤。
粮油收购:“十五”期间粮食总收购量25亿公斤。其中:稻谷20亿公斤、小麦2.5亿公斤、其他杂粮2.5亿公斤,油料总收购量6亿公斤。
粮油销售:“十五”期间粮食总销售量22亿公斤,其中:稻谷19亿公斤,小麦1.5亿公斤,其他杂粮1.5亿公斤。油料总销售量6亿公斤。
②粮油加工情况
加工企业:“十五”末期,全市有加工企业174个,其中:米厂116个,面粉厂19个,油厂35个,食品厂4个。
加工能力:“十五”期间粮食生产加工能力93亿公斤。其中:大米72亿公斤,面粉9亿公斤,油料12亿公斤。
③粮食仓储质检情况
“十五”末期,全市设有粮食站点526个,粮食仓库2500栋,容量13亿公斤。其中:完好仓库1930栋,容量9.7亿公斤;国储库150栋,容量3.6亿公斤。储油罐260个,容量1300万公斤。粮油质检机构12个,其中:经省级计量认证粮油质检机构2个,收购现场检验仪器2300台套。
④粮食进出情况
市内粮食外销:“十五”期间外销稻谷20亿公斤。主要销往长江中下游及东南沿海地区。其中:铁路运输9亿公斤、水路运输7亿公斤、公路运输4亿公斤。
省外粮食购进:“十五”期间从河南、山东、吉林等省外购进粮食10亿公斤。其中购进小麦5亿公斤、玉米5亿公斤;铁路运输8亿公斤,公路运输2亿公斤。
3、供销业发展现状。2004年,全市供销社系统全面深化企业改革,突出抓好开拓经营和招商引资,全力搞好为农服务,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全市全年完成商品购销总额335亿元,实现利润80万元,上交国家税费1437万元。一是以推进“两个转变”为重点,全面深化企业改革。截至2004年底,全系统已启动改制程序企业193个,改制面70%,转变职工身份13846人,占总数的49%,企业资产重组率40%以上;二是以发展“两连一代”(连锁经营、连锁配送和总代理)为核心,全力谋求创新发展。全市11家县(市)批发企业共设连锁经营网点4317个,2004年销售收入突破1亿元;三是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全程抓好为农服务,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引办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800多个,带动农户13万户,帮助农民销售农副产品2亿多元,助农增收700多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
我市是一个有730万人口的农业大市,农村人口偏多,社会消费受行业波动和区域制约的影响较大,商贸流通一直沿袭传统的商业模式,对地方经济拉动作用不明显。一是市场与商业网点的建设总体水平不高,特别是缺少在全国有影响的区域性批发市场和有特色的专业批发市场,对地方经济的启动、牵引作用不明显;市场运营效益不高,甚至存在一些有场无市、大场小市的空壳市场。大部分市场信息化进程缓慢,信息采集和传输手段落后,信息交换和反馈系统不健全。二是流通组织形式和手段落后。超市、连锁经营在个别企业刚刚起步,物流配送尚在研究之中,电子商务、网上购物缺乏基本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手段,市场流通现代化程度低。三是国合商贸企业改制进展困难。按现代化企业制度建立的股份制企业,按现代组织结构组建的企业集团不多,相当一部分企业资不抵债,有效资产不足,企业经营机制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这也正是我们一部分企业未能摆脱困境的关键所在。四是经济包袱沉重。①资金包袱大,企业资产负债率高。全市国合商贸企业总负债大于总资产,已是资不抵债。②人员包袱重。全市商贸系统离退休抚恤人员高达近2万人。由于包袱重,有效资产少,一部分企业推行改制工作异常艰难。所以新扩建市场投入更困难。五是宏观调控能力弱。市场管理水平低,技术手段落后,管理人才奇缺,市场技术储备不足,市场管理分属多个部门,自成体系,各自发展,政府不具备宏观管理的手段,不能有效进行调控,因此,出现重复建设,盲目布点,争资金、争市场,内耗严重。六是粮食应急设施系统尚属空白。目前没有具备成品粮库储藏能力的仓储设施。黄州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全省主销区之一,现有人口40万,每年需要销售粮食6000万公斤,食油400万公斤。但是黄冈是全省唯一没有市级直属库的城市,调控能力弱,而且现在已经承担中央和省市储备粮达4000万公斤,基本是粗仓储存,急需新建仓库。七是作为农业大市,黄冈的粮食、油料、资源较为充裕,但是历年来,不是原粮输出,就是米面油“老三样”加工品出售,粮油品种单一,小作坊式加工,产品附加值低,不能充分有效地挖掘粮油资源的潜在效益。八是农村商业网点建设跟不上时代步伐,农村商品流通发展不快。2003年全市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1.97%,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只占全市的45.8%,确实存在比例失调问题。
二、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我市现代物流业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关于加强县城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的总体部署,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以建设现代物流体系为目标,以服务“三农”,把黄冈从农业大市建设成为农业强市为宗旨,为发展黄冈经济,建设和谐黄冈作贡献。
(二)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奋斗目标
为实现市委提出的“赶超全省发展水平”的目标,面向大武汉,构建大市场,搞活大流通,把黄冈建成武汉城市圈内重要的区域性连锁配送物流区,逐步成为鄂豫皖赣四省交界的区域市场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把黄冈建成武汉、黄石等重要城市的“米袋子”“油罐子”和“菜篮子”,使黄冈成为城市圈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区,特提出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奋斗目标如下:
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2005年达167.8亿元,2010年达到283.4亿元。营业面积:参照同类城市的标准及本市商业面积现状,确定黄冈市人均(常住人口和暂住半年以上的人口)占有商业营业面积为1—1.4平方米,根据人口预测,营业面积应控制在730万平方米。
2、粮油购销:“十一五”期间,在粮食总产量达到130亿公斤的基础上(其中稻谷产量115亿公斤;小麦产量7亿公斤;玉米、大豆及其他杂粮产量8亿公斤),力争粮食总收购量达到28亿公斤,与“十五”期间同比增长12%,其中稻谷量达到25亿公斤,与“十五”期间同比增长13.6%,其中稻谷21公斤,小麦2亿公斤,其他杂粮2亿公斤。“十一五”期间,在油料总产量达到22亿公斤基础上,力争油料收购量及总销售量均达到7亿公斤,与“十五”期间同比增长均为16%。
3、全市供销系统实现商品购销额以年均10%的速度递增,2005年达到36.85亿元,到2010年达到59.39亿元。
(三)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1、初步形成以连锁商业为核心的实体网络和以电子商务为主的虚拟网络相结合的零售商业服务业体系,奠定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支撑的现代商贸物流基本框架,提高物流功效,降低物流成本。大力推进流通现代化,用现代流通方式改组改造传统流通业,明显提高流通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从业人员占全市从业人员的比重。
2、建立服务“三农”体系
①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十一五”期间,全市订单农户增到120万户,订单面积达到80%,订单收购粮食占80%,基地建设扩大到70个,订单收购棉花达到75%。
②建立调控储备体系及预警预报机制,做到“存得住,调得动,用得上”,确保粮食安全,加强粮食市场的宏观管理。
③结合国家商务部开展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大力发展“两连一代”(连锁经营、连锁配送和总代理),力争在“十一五”规划期内,在黄冈市内普遍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消费经营网络,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④构建产业化经营网络,组建大型流通集团和龙头企业,形成产业体系。全市重点构建完善棉花、农资、烟花爆竹、再生资源、医药、日用工业品、农产品购销以及报废汽车回收与拆解八大经营流通网络。并以此为依托,加强市区龙头作用,组建八大龙头骨干企业或流通企业集团。
3、加强市区商业网点建设,重点建设好八街(考棚服装一条街、胜利购物休闲一条街、奥康精品名牌一条街、黄冈综合消费一条街、青砖湖建材市场一条街、栖霞路文物景点一条街、体育路文化娱乐一条街、宝塔路综合批零一条街)、五区(中心商贸区、文化旅游区、综合批发商贸区、学院商贸区、广场商贸区)。
三、项目实施情况
1、仿古一条街项目:拟投资500万美元,落户黄冈高新技术开发区。
2、休闲度假开发项目:拟投资2000万美元。
3、生猪定点屠宰厂项目:拟投资1000万人民币,建一座年屠宰能力15万头的机械化、现代化屠宰厂。
4、市直国家粮库项目:拟在火车站附近征地100亩,建平房仓10栋,容量5000万公斤,总投资3000万元。
5、新建大型粮食综合加工企业:拟在市直国家粮库附近新建大型粮食综合加工企业。该项目分两期建设:第一期生产米面油名优新产品、第二期生产高科技、高附加值、出口创汇的红曲霉色素新产品,规划征地50亩,总投资2000万元。
6、扩建鄂东粮食批发市场:拟在高新技术开发区扩建鄂东粮食批发市场。规划征地180亩,建粮食仓库,容量3000万公斤,油脂储备罐1000万公斤,现代化交易大厅1500平方米,现货交易场地2万平方米,总投资1亿元。
7、新建万吨级现代化粮食专用码头:拟在高新技术开发区临江兴建万吨级粮食专用码头,规划投资5000万元。
四、措施与对策
为确保规划的实现,必须抓好政策的配套,落实好科技进步的相关措施。
1、多方筹资资金,解决制约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瓶劲—资金问题。①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外资和内资一起引,重点抓外资;国资和民资一起用,重点用民资。②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我市应抓住中央实施的“中部崛起战略”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武汉城市圈以及商务部等部委把湖北作为现代流通改革试点的省份的有利机遇,争取更多的资金投入,来发展和壮大我市现代物流产业。
2、加大对商务企业改制的扶持力度。由于历史原因和市场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经营机制不活,债务和社会负担重,生产经营举步维艰,有的还处于破产和瘫涣的状态。为了尽快实现企业改制、职工改身份的改革目标,建议市委、市政府要象重视工业企业改制一样重视商务企业的改革与改制,强化组织领导,加大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力度。市商务主管部门要全力以赴,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改革“两手抓”工作原则,维护社会稳定。
3、强化行业管理,通过建立行业协会,完善行业规章,加强行业自律,加强对商业流通设置的指导、监督和协调,实现行业自律管理,积极支持商贸流通业各行业建立行业协会和企业及企业之间非正式战略联盟、经纪事务所、信息咨询、劳动服务等中介组织。行业协会要积极发挥对商业物流中心投资的有效引导作用,制定相关的行规行约、经营规则等自律规章,使他们能守法自律中发展壮大。
4、加大政策支持和扶持力度,财政、金融和税收政策要适当向现代物流业倾斜。物流业发展是繁荣城市的主线,是推动城市再发展的阶梯,是税源大户,对社会贡献大,只有采取倾斜政策,增加投入,才能保证发展后劲,保持持续发展势头。
5、建立稳固的原料基地,完善科技网络,加速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改变仅靠小农业分散生产提供原料的现状,逐步转向基地化生产,集中财力、物力建设各种基地。
6、加快建立现代流通体系,按照便民、利民、为民的原则,加快商业网点建设,大力发展方便居民消费的零售业态,改造和调整传统零售业态,加快建设汽车、家用电器、建材家居、电子信息和通信产品等新兴消费热点的流通服务网络。
7、努力协调指导商品市场发展、培育和发展商品市场体系,全面完成我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大力加强农村商品市场建设,推进连锁超市、物流配送等新型业态向农村延伸。进一步做好农村商品流通工作。继续加强市场监管和治理,重点做好汽车市场专项整治工作,确保汽车市场健康发展,加强监管,促进旧货业、租赁业、拍卖业、典当业等特殊流通行业有序发展。高度重视商品市场的标准化建设工作。
8、奋力开拓城乡市场,以新型商业业态为载体,扩大地产品特别是农产品销售,促进结构调整。要继续组织好农超对接,通过农产品进超市,提高农产品的加工水平和卫生标准。
9、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探索地方立法,健全地
方立法,健全流通促进体系,建立有序管理的长效机制。
第三篇:呼和浩特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
(1)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金梅
(2)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规划(2013—2020)金梅
(3)内蒙古自治区“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
(4)呼和浩特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汇编
王璐
(5)呼和浩特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王璐
(6)呼和浩特市服务业重点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2—2015)
张玲
(7)呼包银榆经济区发展规划(2012—2020)张玲
(8)呼和浩特现代服务业重点集聚区建设的总体方案(2011—
2015)齐芳
(9)呼和浩特市交通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齐芳
(10)呼和浩特市国家公路运输枢纽货运枢纽总体规划研究
报告赵丹丹
(11)呼和浩特市国民经济统计年鉴(2001—2010)赵丹丹
(12)其他相关法律、法规、文件
第四篇:平谷区十一五时期物流业发展规划
平谷区“十一五”时期物流业发展规划
前 言
“十一五”时期是平谷区经济社会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跨越的关键时期。物流作为一种产业,它既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投资环境。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于平谷区实现“工业强区、旅游富民”的奋斗目标、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空间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为加快推进物流业发展,努力提高物流业的现代化水平,进一步增强平谷区经济社会的综合竞争力,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和健康发展,根据《北京市平谷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平谷区物流业发展现状
1.1 不断壮大的经济规模奠定了物流业发展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区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运行态势平稳,经济结构不断改善,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全区商业市场不断繁荣,购物环境明显改善,综合商场、专卖店、精品店群体不断壮大,集市贸易、乡村连锁逐步活跃,城乡商业流通网络格局正在形成。
1.2 不断完善的交通体系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设施保障
近年来,我区高标准扩建了密三路,实现了与101、102国道的对接,京东地区货物可从密三路直达102国道通往天津港。并且改扩建了平蓟快速路,平三路也将改建为一级公路。“十一五”期间,还将继续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建设一批交通重点工程,全面打通高速公路出区通道,实现高速公路联网畅通。公路条件的不断改善,使平谷桥梁和纽带作用的区位优势越发明显,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地方铁路已经与公路实现了较好的对接,为京东地
区的货物运输提供了便利条件。大交通带来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大范围快速流动,为现代物流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前景。
1.3 一批各具特色的物流企业应运而生
随着物流需求的不断增长,我区现代物流业开始起步,以现代物流经营理念为指导的物流企业初露头角。目前,全区以运输业务为主的传统物流企业较多,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是以制造、商贸为主,兼营运输业务。全区比较大型的综合物流公司有两家,有运输企业198家,加工配送企业28家,仓储企业73家。它们虽然在功能、规模和技术手段方面与现代物流企业有较大的差别,但也属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范畴,它们有一定的业务基础,有自己的市场,在未来传统物流向第三方物流转换的过程中,它们是重要的转换主体。
总体来看,我区现代物流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一是对发展现代物流业的认识不足,区内企业和部分政府部门对发展物流业的重要性在认识上还有一定差距,全区大力发展物流业的氛围还不足。二是经济总体规模偏小的现实,影响了整个物流市场的需求。三是物流设施与装备还较落后。我区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还处于规划设计阶段,仓储设施设备落后,现代化的集装箱运输和专用运输发展还基本上空白,装卸搬运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四是发展现代物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还相当匮乏。
第二章平谷区“十一五”期间物流业发展的环境和优势
2.1平谷区物流业发展的宏观环境
物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越来越成为服务于整体经济的基础性产业,日益成为区域发展动力之一和国外资本争夺的重要领域,其发展正日益受到中央及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2001年3月,原国家经贸委等6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我国政府发布的有关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第一个政策性指导文件。2001年4月,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第一个物流业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18354-2001),对于规范物流行业管理、促进我国物流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2004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9部
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
北京市于2001年制定了《北京市商业物流发展规划(2002-2010年)》,提出了建设由物流基地、综合性及专业性物流配送中心构成的商业物流网络体系的规划布局思路。2005年,市政府转发市发展改革委贯彻九部委意见制定的《关于促进北京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对促进全市物流业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建议,是北京市发展现代物流业的第一个综合性政策意见。目前,北京市正在抓紧编制“十一五”物流业发展规划和物流设施建设规划,均给予平谷物流项目进行了合适的定位。
2.2平谷区物流业发展的需求分析
(1)北京市物流市场的总体需求巨大。北京作为首都,是我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的中心城市,又是辐射环渤海经济区的核心,具有特殊的区位优势和发展要求。这既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前景,也提出了具体需求。根据《北京公路主枢纽总体布局规划》报告预测,随着货运总量和结构的发展,到2010年,全市货运总量将达到39420万吨,其中铁路货运量2300万吨,比例下降到5.8%;公路运输量37000万吨,比例上升到93.9%;航空货运量达到120万吨,比例上升到0.3%。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北京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883亿元,在“十一五”期间商品销售总额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基本保持同步增长。巨大的消费市场为物流发展提供了潜在的需求空间。北京市提出未来几年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重点发展电子产业、汽车产业、石化产业、装备产业、都市产业、医药和生物产业六大支柱产业,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将对物流产生巨大的需求。预计到2010年北京市地方企业进出口贸易总值将达到561.6亿美元,国际物流业务也将得到快速增长。
(2)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产生的巨大物流需求。当前,北京市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快速发展,随着供应链管理、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的不断推进,物流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围绕首都经济的特征和结构,根据消费需求的变化和产业发展的趋势,加快构建以服务消费和生产为重点、以物流配送为主要形式的城市终端物流,尽快形成区域合作物流体系、城市生活消费物流配送体系和工业生产物流体系。
(3)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和举办奥运会产生的物流需求。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历史文化名城,国际国内交往活动日益增多,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三资企业大量入驻以及奥运会的举办,进出口贸易规模日益增长,根据北京发展成国际化大都市的战略目标,目前的物流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还不能满足要求,尤其是随着京津唐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北京将与天津海港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和合作,开拓北京的出海通道,平谷的物流业发展正好符合这一要求,必将成为未来新的重要出海物流通道。
(4)京东地区对具备口岸功能的保税物流需求出现大幅度增长。京东地区是北京的加工贸易型企业生产基地,随着入世及地区经济一体化的逐步深入,其产业规模将迎来快速扩张期。北京海关平谷办事处所辖京东4区县现有加工贸易等各类型企业1100余家,主要分布在服装、机电、化工等行业,是我市重要的加工型企业聚集地,监管的货运量占整个北京关区货运量的25%左右。京东地区原材料供应和产品销售“两头在外”的结构性特点决定了未来通过我区的物流量巨大,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2.3平谷区物流业发展的优势
(1)区位优势。平谷地处京津冀两市一省交界处,属于环渤海经济圈前沿地带,位于北京东部发展带与天津出海口的交汇地,东邻天津新港,西接首都机场,处于京津海运集装箱物流通道的咽喉部位。在京平蓟高速公路出口处拥有大面积的成片建设用地,物流基地紧邻规划中的U型货运大通道,向西通过京平高速接六环-规划中的机场二高速-机场高速-京承高速,区内路网密集、铁路专线货运能力充足,规划中的北京铁路外环线贯通全境,区域内路网密集。在京郊各区县中,人均占有道路面积最大,道路通行能力最强。京平蓟高速公路2007年全线贯通后,由天津新港到平谷145公里,离首都机场30公里,天然的区位优势伴随交通瓶颈的打破使平谷成为连接天津新港出海口和首都国际机场最短的海空国际物流通道。
(2)政策优势。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将平谷定位为北京东部发展带的重要节点和京津发展走廊上的重要通道之一,引导发展都市型工业和现代制造业,以及物流、休闲度假等功能。北京市商务局的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
(2005-2020年)和北京市发改委正在编制的“十一五”物流业发展规划中将平谷马坊定位为口岸型的综合物流园(基地)之一,并且是规划建设的公用型保税物流中心。
(3)成本优势。在平谷建设口岸型国际保税物流基地,京东北地区企业进出口货物运输里程最短、物流成本将大幅下降。建成平谷“保税物流中心”,京平蓟高速公路将发挥巨大的经济拉动作用,京东地区进出口企业通过六环借道平谷中转进出口货物将比现有运输距离缩短10-25%,在极大提高通关效率的同时,物流成本将大幅降低。
(4)市场优势。平谷与现代汽车城、空港开发区、天竺出口加工区、林河工业区、兴谷开发区、北京光机电产业基地、怀柔燕栖开发区、密云开发区、河北燕郊开发区等服务对象的物流半径均在50公里左右,周边聚集近20个对进出口依赖强的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工业区。现代外向型经济产业群的物流需求,将为平谷提供强大的市场空间。在平谷建设口岸型国际保税物流基地,借力于天津新港出海口,建成高效、便捷的国际海陆空联运物流枢纽后, 不仅有利于完全释放平谷及周边地区已形成的加工贸易企业大量的生产能力,而且可以吸引大批具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国际物流企业、加工贸易型企业落户平谷及其周边地区,实现平谷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第三章 发展思路与奋斗目标
3.1 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和现代物流理念为指导,以新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为契机,落实规划对平谷区的功能定位,凭借平谷区的区位条件,依托京津两大直辖市,发挥特有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功能,坚持统一规划、协调发展、政府引导与市场配置相协调的原则,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引进国际先进物流技术与管理方法,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国际化、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程度高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具有规模效应、适应平谷区经济发展需求、能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和加工贸易型企业,使现代物流业成为平谷区重要的新兴产业,增强平谷区整体竞争力、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和产业升级。
3.2 奋斗目标
到2010年,在我区建成一个快捷、高效并具有创新服务能力的、以物流信息化为先导的、多层次物流系统相协调的现代物流综合服务体系,使我区成为北京市现代物流骨干基础设施体系中的一级结点,成为与国际接轨的、有示范作用并能覆盖京东地区的现代综合物流体系和区域性物流枢纽基地,达到提升区域经济竞争优势、促进并支撑平谷当地及周边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及整体经济发展,利用物流业带动其它产业发展、发挥北京东部交通枢纽、“咽喉”作用、提升保税物流功能和作用,引进先进农业物流技术提升农业发展水平。
到2010年,全区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达到19%左右;物流专业化程度大幅提高,努力使第三方物流业的市场份额达到15%左右;2006-2010年现代物流业增加值增长快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年均增长20%左右。提高物流系统信息化水平,提高增值功能强的货物配送和流通加工在整个物流量中的比重。
3.3物流基地建设目标
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将平谷物流基地建成为北京东北地区的“进出口物流主枢纽”,并具备以下功能:
(1)内陆口岸功能:作为口岸型“保税物流中心”,为京东地区的企业办理各种进出口业务;逐步与天津港实行港区联动,为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门到门”的无缝链接的进出口通关作业服务。
(2)海关监管及保税功能:为周边汽车、电子、服装制造等行业,提供企业原材料、零配件仓库、JIT配送等服务。
(3)配件及商品配送功能:通过物流中心为客户提供配送服务,同时为制造企业、商业企业的原材料及成品提供集货、仓储、拼装服务等,为企业提供高效的物流服务。
(4)物流增值功能:为周边企业提供全面周到的配套服务,包括商品检验检疫、物流信息服务、简单再加工、贴标、包装等。
(5)配套服务:为园区内企业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包括办公楼、生活服务
中心、综合管理中心等。
第四章 规划重点和建设内容
4.1发展方向
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机遇条件,以保税物流和出口物流为突破口,以工业物流为主导方向,争取抓住奥运物流机会,促使北京市政府批准平谷成为市级现代物流枢纽基地,并且在政策、投资、用地、海关等方面给予支持,从而为工业物流提供良好的通关条件,增大平谷对制造业的吸引力,利用平谷的高速公路优势,地方铁路优势和靠近空港海港的优势,在工业物流和农业物流达到一定规模的情况下,开展多次联运中转服务。发展主要定位于从事多式联运中转服务、保税物流服务、出口物流服务、工业物流服务、农业物流、京津唐城市配送服务、附加值物流活动等相关的物流服务业。
4.2 规划重点
重点建设马坊物流基地和保税物流中心。按照物流基地控制性详细规划,建设路网、供水、雨水、污水、电力、道路照明等市政设施,力争2006年达到七通一平。构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综合报关服务大楼及其配套设施,建设海关监管设施,集装箱堆场,保税/监管仓库和高速路物流专用通道。待海关总署批复后,配合海关政策,提供相对应的硬件设施,重点建设A型公用型保税物流中心。
建立农业保鲜物流中心。在密三路沿线或规划货运大通道沿线建设平谷区农业保鲜物流中心,整合及协调各方资源,提供冷冻冷藏存储、农作物收获后处理、国际及本地配送、温度控制货运以及清关等一站式门到门冷链物流服务,从而逐步摆脱传统的地头交易市场批发的经营方式,提高农产品的出口质量及数量,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产品处理技术。利用未来平谷二类口岸海关的政策优势,发展为海外农产品进入北京市及在中国北方的集散地。
以现有工业区的加工企业为依托,发展专业物流市场。大力发展工业物流,特别是发展潜力大的汽车零配件、服装、饮食品加工等工业,逐步形成专业性较
强的物流市场。通过聚合效应,吸引同类型的企业入驻平谷,整合及集中资源为同类型的企业提供高效的物流服务,从单独的物流服务环节如仓储、运输发展至“一条龙”的物流服务。进一步发挥“韩资工业园”的聚合效应,发展平谷成为主要的汽车零配件物流中心。引进先进的第三方物流公司,为“韩资工业园”内的企业提供汽车零配件的高效物流服务,并协助工业园内的企业降低物流成本;继续利用“韩资工业园”不断改善的物流配套服务,发挥聚合效应,引进更多相关企业。
改造地方铁路货场和线路。平谷地方铁路货站设施简陋,库房不足,不能满足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随着物流业务的不断发展,应建造一定量的库房,增加装卸设备,提高机械化作业程度,增大进发货能力。同时,考虑未来物流基地全面发展可能增加铁路集装箱业务的要求,选择合适时期,根据发展需求,对现有铁路线路进行改扩。
在物流基地周边规划建设加工贸易区。随着物流基地大规模建设的加快,其物流服务和通关功能将吸引越来越多的对进出口依赖强的加工贸易型企业聚集,逐步形成物流与加工区互相促进的良性发展局面,为此,要提前规划建设加工贸易区。
第五章 实施步骤
5.1 一期开发(2006年)
(1)建立物流基地开发实施管理体制及运作机制。组建物流基地管理委员会,明确管委会的管理权限及职责;组建开发建设公司,明确其经营管理机制及权责利;完成基地各项政策的制订和政府审批。
(2)力争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并完成规划的交通项目,包括区内道路、市政管线等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启动并完成绿化与形象工程等。
(3)启动并完成A型公用型保税物流中心建设。待海关总署批复建设A型公用型保税物流中心后,按照海关的监管要求完成保税物流中心的软硬件建设。完成综合配套办公楼等项目。
(4)建立与基地大规模建设相配套的政策体系。在基地规划的土地范围内
实行与物流基地建设和物流产业开发特点相适应的优惠的土地开发政策,给予在基地开发经营物流项目的企业以相对较为宽松的建设准备期,吸引国内外相关企业入驻进行设施建设和物流经营;制定优惠的物流企业发展政策。鼓励各种性质和形式的企业入驻注册,并给予其适宜物流企业经营特点的税收和土地政策。
5.2 中期建设(2007-2008年)
(1)建设农业保鲜物流中心。启动并完成国际化的农业保鲜物流中心,具有产品展示、交易、通关等功能,形成辐射华北地区面向国际的大型农产品物流枢纽。
(2)启动物流管理信息平台项目。启动基地物流信息平台系统的开发项目,完成信息系统功能设计、部分物流管理软件开发与信息系统的基础硬件配置和Internet网的联接。
(3)实施基地大型项目建设。结合高速路的开通,在前期开发建设实施所创造的基础条件和发展环境的基础上,建设配送中心、分拣中心、检测中心;积极引进先进的专业物流企业及国际大的原物料供应商,试行国际上先进的VMI(供应商掌握用户库存)管理,为企业发展提供最为直接和稳定的物流服务需求。
(4)完善物流基地功能。完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完善物流信息系统功能,实物信息进行静态、动态结合的跟踪管理,为海关、商检的有效监管提供基础信息支持;完善口岸、保税、简单再加工等功能,力争为2008奥运提供完善的物流服务;建立和完善基于基地信息平台的电于商务系统,为区内企业或通过基地物流企业在网上完成采购、销售、购物、配送、结算等信息支持;完善信息咨询及决策支持服务系统,通过基地信息平台,向企业及政府管理部门提供物流统计、分析、预测、结算等咨询和决策支持信息服务功能。
5.3 后期建设(2008-)
(1)成为京津唐地区主要的区域城市配送中心。为京津唐三区提供成品和消费品的配送服务,引进国内外优秀物流企业,为京津唐地区主干物流网络的建设提供物流节点,成为区域性的物流枢纽和货物集散中心;积极引进国际商贸企业和物流企业,鼓励国内外连锁销售商、生产或代理商、第三方经营商开展物流
商贸活动,并引进国际水平的管理制度及技术。
(2)后期建设工程。经过前期开发和中期大规模建设后,作为适度超前的物流基础设施,经过几年的发展,基地整体规划的各项设施及物流服务功能将逐步完善;区内物流企业应已具备较高的物流管理技术水平,此阶段物流基地的拉动作用将进一步凸显,结合我区的土地优势和物流优势,依托于物流基地的大型跨国加贸型企业将逐步在周边聚集并形成产业规模,并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局面,从而真正实现我区物流业发展的最终目的。基地除进一步完善功能,提供高效便捷的通关和物流服务外,应加强软环境建设,保证该物流枢纽的活力不断创新,使其成为北京市、京津唐区域结合部、区域交通运输枢纽和物流带动产业开发的重要基础和示范基地。
第六章 政策措施
6.1 建立项目准入制度。
依据物流企业资产、营业额、管理水平、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专业人才结构等因素制订物流企业进入物流基地标准,提出对重点物流项目和入区企业的认定意见。
6.2 财政收入增量返还。
争取区政府将财政留存的部分按一定的比例返还物流基地,作为政府对物流基地的投资,用于物流基地的开发建设和招商引资。对所征用土地,在土地出让金等方面进行政策性减免,物流基地管委会对土地进行统一规划与使用。
6.3 设立物流业发展重点专项资金。
建议财政设立专门的现代物流业发展专项基金,根据项目的大小和效益评估,对重大物流项目进行重点扶持。政府根据初期开发建设需要,分别按比例投入一定数量的启动资金,并提供低息贷款或贴息贷款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对入区重点企业给予财政贴息或融资支持,在经营初期一定时期内,实施适度税收优惠或减免政策。
6.4 创造宽松的人才环境。
鼓励与支持物流企业引进高水平的国内外物流人才,加强和充实对企业物流的管理;加强与国际物流领域的联系与合作;推动物流企业与咨询机构、高等院校进行合作,融合社会各类人才资源,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
6.5 扶持和创建第三方物流主体。
发展第三方物流既需要物流市场需求的拉动,也需要政府政策的扶持。物流市场需求的拉动,一方面寄希望于当地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是生产企业经营观念和经营方式的改变。引导工商企业转变观念,以培育和发展物流市场。对区内传统的交通运输、仓储配送、货运代理、多式联运等企业要从实际出发,帮助其发挥自身比较优势,不断满足多变发展用户物流需求,逐渐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部分或全程物流服务。
6.6 鼓励发展多样的物流服务模式。
在区内物流发展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可以鼓励有物流需求的企业之间加强联合,支持工商企业与物流企业、物流企业与运输、仓储、货代、联运、集装箱运输等企业结成合作联盟,以提高全区的物流供给能力。大力提倡物流企业经营主体、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物流服务形式的多样化。
6.7 建设良好的物流业发展环境。
物流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它的发展需要全区交通、公安、工商、税务、银行、海关等各个部门的配合与协调,要形成全区物流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对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沟通和解决,为物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和谐的软环境。
第五篇:铁西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出台
铁西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出台2008年04月07日00:00 [我来说两句] [字号:大 中 小] 来源:沈阳日报本报讯(记者李莉)“目前,我们企业的物流成本在23%左右,而国际先进水平都控制在10%以内,如果将物流成本降低1%,对机床集团、北方重工集团、远大集团等几个大型设备制造企业来说,都是一笔可观的利润。”4月6日,铁西区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区出台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并将其作为发展生产型服务业的支撑点。
建“一核多点”物流园区
从建设布局上看,规划将建设“一核多点”的物流园区(中心)。“一核”是为沈阳机床、沈重、沈鼓、特变电工等国家现代装备制造业企业提供工业原材料和产成品物流服务的沈西综合物流园区,计划在大青乡规划建设用地3平方公里,初期启动1平方公里。“多点”包括化学工业园物流中心、冶金工业园物流中心、铁西物流中心、大型设备交易展览中心、零部件交易中心、钢铁物流中心、东药物流中心、汽车及配件物流中心和国际纺织服装城等,尽快形成物畅其流、快捷准时,与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相匹配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分布空间在“两廊一带”
从建设区域中看,“两廊一带”是该区的产业集聚区,因此物流也集中在该区域内。“两廊”即“西部十字金廊”,横向以建设大路为主轴,是一条以商业、金融业、服务业为主要业态的经济带,纵向规划是兴华大街,从南至北遍布建成和在建大型商业项目。“两廊”重点发展商业型和生活型物流体系。“一带”即沿沈西工业走廊物流产业发展带,该带东起北一路西至冶金工业园,重点发展为装备制造业服务的物流体系。
根据规划,从今年起到2012年内,完成沈西综合物流园区、化学工业园物流中心、冶金工业园物流中心规划建设;国内外第三方物流企业要达到40家,其中世界100强和国内知名物流业企业达到10家以上;全区物流成本与GDP的比值降低2%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