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昆明市“十三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
昆明市“十三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目 录
一、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形势......................................................................................................5
(一)发展现状...................................................................................................................5
(二)面临形势...................................................................................................................9
二、总体要求............................................................................................................................10
(一)指导思想.................................................................................................................10
(二)主要原则.................................................................................................................10
(三)发展目标.................................................................................................................12
三、空间布局............................................................................................................................13
(一)七大物流聚集区.....................................................................................................14
(二)九个城市(城际)物流配送中心.........................................................................17
(三)十六条物流通道.....................................................................................................17
四、发展重点............................................................................................................................18
(一)构建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18
(二)加快推进国际物流发展.........................................................................................19
(三)促进物流业与其他产业联动发展.........................................................................19
(四)推动智慧物流发展.................................................................................................20 — 2 —
(五)鼓励支持绿色物流发展.........................................................................................20
五、重点任务............................................................................................................................21
(一)构建联通内外安全畅通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21
(二)加大物流集中发展区建设.....................................................................................23
(三)大力发展城市(城际)物流配送.........................................................................24
(四)进一步加强口岸服务和保税物流建设.................................................................27
(五)推动危险品化学品物流园区建设.........................................................................27
(六)加强应急物流建设.................................................................................................28
(七)推广应用智慧物流技术.........................................................................................28
六、保障措施............................................................................................................................29
(一)建立物流业协调发展机制.....................................................................................29
(二)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作用.....................................................................................30
(四)推动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31
(五)加强物流行业统计工作.........................................................................................31
(六)强化物流项目监督管理.........................................................................................32
(七)鼓励支持引进和培养物流人才.............................................................................32
(八)建立和创新多维度物流联动合作机制.................................................................33
昆明市“十三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货代、信息等产业的复合型服务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加快现代物流业的创新发展,对于昆明市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规划根据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国家《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和《联合国政府间陆港协定》等制定,规划期为2016—2020年。规划范围以昆明市行政区划为主,同时兼顾滇中城市群、边境重点口岸和沿边州市。
一、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昆明市物流业实现快速发展,物流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物流基础设施布局得到调整,物流企业进入升级阶段,物流政策环境得到改善,现代物流业体系正在构建,现代物流业在昆明市国民经济中的权重进一步增加。
产业规模快速增长。物流业增加值2015年达到262.02亿元,比2010年增长1.87倍,年均增长11%;物流社会总费用约占国民经济的比重由2010年的26%降至2015年的24%;2015年物流业增加值在服务业中所占的比重为12%。
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截止2015年底,全省共有国家A级以上物流企业41家,其中:昆明市27家。传统运输业、仓储业逐步向现代物流业转型,制造业物流、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物流和国际物流等领域专业化、社会化服务能力逐步增强,提供物流规划咨询、物流人才培训、物流金融服务的机构逐步增加,物流服务呈现多元化发展,市场主体加速成长。
物流业基础设施布局得到进一步调整。“十二五”期间,昆明市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由原来的混乱分散向五大物流基地集聚。昆明王家营铁路集装箱物流园、腾俊国际陆港物流园、昆明南亚国际陆港物流园、昆明综合保税区等依托重要交通枢纽节点发展的综合型物流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依托工业园区而建的中国东盟保税物流港,借助知名连锁零售企业而建的配送中心如苏宁电器、东骏
— 5 — 药业、鸿翔药业、健之佳、云南白药等各类专业物流基础设施得到发展;依托批发市场搬迁需求建设的昆明中豪螺蛳湾国际商贸城、昆明斗南国际花卉产业园区、晋宁晋城云南泛亚商用车物流城、晋城泛亚工业品商贸物流中心等商贸物流重点项目已经部分建成或即将全部建成。
交通基础设施网络进一步完善。2011年至2015年末,昆明市综合交通累计完成投资约1742亿元,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管道“五联互通”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初步构建。昆明市公路通车里程达17607公里,高速公路562公里,二级以上公路达1861公里。昆明市铁路运营总里程约596公里,安宁桃花村枢纽站一期工程已建成投入使用,东南环、沪昆、云桂铁路正紧锣密鼓建设中。昆明长水机场2015年累计完成运输起降29.9万架次、旅客吞吐量3752.3万人次、货邮吞吐量35.5万吨。2015年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已开通284条航线,其中:国内航线224条、国际航线54条、地区航线6条。初步形成以昆明为中心,覆盖全国大部及南亚、东南亚主要国家城市的网络结构。
物流政策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十二五”期间,昆明市相继出台了商业发展布局规划、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规划、加快第三方物流发展意见、综合交通发展规划、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若干措施、完善商贸流通体系促进商贸流通产业科学发展等政策,制定出台了昆明市部分区域规划建设商品批发交易市场和仓储物流项目的若干规定,实施昆明主城区货运物流设施三年建设与搬迁规划方案等政 — 6 — 策、措施,进一步促进了昆明市物流资源的优化整合,为昆明市现代物流业的长足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物流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十二五”期间,昆明市在物流科技研发和集成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共有6项成果获得中国物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5项成果获得中国物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3项获得三等奖。特别是昆船集团在烟草物流、机场物流,云南财经大学在高速自动分拣技术、智能仓储技术、废弃物物流方面的研究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区域物流枢纽信息服务平台研发与应用示范”项目列入科技部2012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云南区域交换节点暨云南智慧交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上线运行。这些硕果标志着昆明市物流科技创新氛围逐步形成。
总体上看,“十二五”期间昆明市物流业发展实现本质性变化,昆明市物流业正处于从传统运输业、仓储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型阶段。“十二五”期间,昆明市首次对物流业发展进行了科学的空间布局规划,明确重点发展领域,昆明国际陆港的五大物流基地和相应的物流园区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加快构筑以昆明为中心的滇中经济区物流核心圈;对商贸物流进行进一步完善规划布局和建设;昆明市与昭通市、西双版纳州、德宏州、红河州、文山州等沿边地州签署合作协议,推动昆明国际陆港与水富、河口、磨憨、孟定、瑞丽、猴桥等6个口岸物流战略节点间的“港港联动”、“港岸联动”整体协同合作进程。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发展迅猛,昆明市被国家工业和信
— 7 — 息部纳入全国工业化和信息化试验区;积极推进物流通道建设,为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建设提供支撑。2010年,昆明市被商务部授予中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示范城市,昆明与北京、上海、成都等全国46个城市入选全国首批“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示范城市”;2011年,昆明荣获“2011物流中心城市成就奖”。2012年昆明、武汉、郑州等11座城市荣获本年度“物流先锋城市”奖。
但是昆明市当前物流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发展方式较粗放。昆明市物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物流成本高、物流效率低、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二是条块分割严重,缺乏统一协调推进物流业发展的职能机构;三是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物流园区与综合交通运输节点建设缺乏有效衔接,多式联运、现代仓储等设施建设不足,城市配送体系薄弱;四是市场秩序不规范,政策环境尚需完善,专业物流管理人才缺乏,缺乏行业自律能力,市场竞争力不强。
(二)面临形势
“十三五”期间,公路运输仍是昆明市的主要运输方式,物流成本高将持续显现;国际铁路建设将对物流业产生巨大推进作用,昆明市铁路口岸发展将发挥更大作用;国际陆港建设、边境跨境经济合作区、国际运输通道建设将促进昆明市国际物流合作发展,同时也迫使企业创新投融资、金融服务模式;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物流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物流科技应用的扩大、网络消费的迅速发展将促使物流配送、现代仓储、互联网金融等领域发生变革;农业现代化生产和国际化消费推动冷链物流的需求不断增长。
— 8 — 云南物流市场供给结构性改革迫切。一方面,中老、中泰、中缅、中越铁路建设因建设物资保障将拉动云南跨境物流需求,昆蓉欧、中越国际集装箱班列的开通为云南特色农产品出口提供了商机,电子商务和跨境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为快递物流和跨境物流提出了更高要求,会展物流、冷链物流对高端物流提出新要求,昆曼公路便利化运输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陆路通道的开通使跨境多式联运合作发展非常迫切;另一方面,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等国家的粮食通过边境口岸进入云南受到配额政策的影响明显,替代种植农产品通过边境口岸回流中国市场受政策制约较大,具有跨境综合物流服务企业少,大量小型运输企业经营压力较大,政府部门对物流业缺乏业绩指标考核,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与国家政策配套严重滞后。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及长江经济带的建设,昆明作为我国从陆上连接印度洋通道的重要节点,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地位更为重要。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紧紧抓住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以建立和完善物流服务和口岸服务体系为基础,聚集整合物流资源和物流要素,以物流通道和物流发展聚集区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进一步改善物流环境和提高物流效率,加快国际化、社会化、专业化、规模化、智能化的现代物流
— 9 — 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升物流业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地位,构筑以昆明为中心的滇中城市群物流核心圈,把昆明建成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
(二)主要原则
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积极发挥政府在规划、政策、标准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物流资源和要素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作用。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合理布局昆明市综合型或专业性的物流重点设施,积极探索“多规合一”,坚持空间布局战略性、产业结构调整性、功能组团集聚性相结合,分层次、分步骤地启动物流项目详规与建设工作,先行综合型与重要物流园区的开发建设,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引导物流业梯度布局和集群发展。
调整结构,协调发展。坚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与城镇化和产业发展需求相结合。重视重点农业产业园、重点工业园区、商贸批发市场、居民生活区对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依托公路、航空、铁路、特别是公铁联运节点、高速公路与干线公路及环城公路重要交通节点规划布局公共综合型的物流园区;支持农业产业园区、工业园区、大中型批发市场、商业区(知名连锁商家)、居民社区配套建设专业性物流中心、配送中心、配送站、快递站点,促进物流业态结构调整,提升物流服务水平,促进物流业与各产业的协调发展。
资源整合,创新发展。引导物流企业整合与重组,把条块分割的物流产业资源集成整合起来,优化物流产业布局和创新资源配 — 10 — 置。支持物流组织模式、投融资模式创新,做强做优物流企业,打造物流品牌。加快培育市场体系,鼓励支持物流企业加强要素整合,重点培育和引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物流企业集团。大力支持物流企业开展科技研发与高新技术的应用,通过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提升物流服务信息化、智能化、标准化水平,支持新兴物流业态发展,提升物流效率和效益,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形成物流业与制造业、商业、金融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联动创新,开放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往来与合作,推动昆明陆港与沿海海港合作,加强与水富内陆港、富宁港、景洪节点、德宏节点、蒙自节点的合作交流,形成“港港联动”,畅通区域与城际间物流通道,提升现代物流发展与开放水平,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统筹好对外开放与区域物流发展、产业升级和国家安全的关系,促进区域物流和城市物流的协调发展。
科学引领,绿色发展。大力发展绿色物流,推广新能源、清洁能源的运用,鼓励采用天然气、电力等动力的物流车辆,加大交通配套电力网络的建设,沿高速公路、物流枢纽(园区)以及配送中心规划建设新能源充电站(桩)、加气站,采用节能环保的技术、装备和设施,提高物流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水平,降低物流业的总体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水平。
(三)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力争实现全市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物
— 11 — 流业增加值达到500亿元,物流货运周转量年均增长10%以上,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下降到20%以下。
具体目标:
●到2020年,第三方物流及现代物流企业比例明显提高,规模以上物流企业物流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
●到2020年,公共物流(含综合型物流园区、多式联运工程、第三方物流及共同配送中心)设施货物处理量占全社会货物处理量的比例提高到40%以上。
●到2020年,建成一批重点综合物流园区和专业物流中心,培育5个物流示范企业、5个物流示范园区(中心)、3-5个城市共同配送中心。
●到2020年,培育一批重点物流企业和一批有影响力的物流服务品牌,争取获得国家A级以上资质企业超过35家,获得省长奖企业1-2家、云南名牌企业2-3家、物流标准化示范园区(企业)1-2家。
三、空间布局
以陆港为主要物流节点,以战略交通线为物流通道,以战略口岸、经济走廊沿线城市为物流支点,构建物流基础设施网络;通过境外战略资源有效获取、境内优势产品畅通输出、与制造业等产业联动,形成物流业发展的内在支撑;通过陆港与海港之间国际国内联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之间港城 — 12 — 国际国内联动、滇中城市群之间联网协同,形成物流业发展的外在支撑。
建设一批与“一带一路”周边国家互联互通、顺畅衔接的外向型物流枢纽,提高进出口货物的集散能力。通过“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由此向周边国家境内发展,形成内外相通的基础设施网络和联通国际国内的物流大通道,增强物流对“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实施的支撑作用。“十三五”期间,昆明老城侧重于完善城市配送体系,呈贡新区重点发展高铁物流产业,滇中新区重点建设国际陆港物流基础设施。以沿海、沿边、沿线合作为导向,完善物流体系、产业联动、港港联动三大支撑体系,构建“7916”物流空间布局,形成由物流聚集区、城市(城际)配送中心、物流通道、战略物资、重点行业等相结合的现代物流产业集群和国际陆港大格局。
(一)七大物流聚集区 1.王家营物流聚集区
定位:云南省物流枢纽;铁路口岸、铁路集装箱多式联运、云南冷链物流基地。
功能:昆明中心地区综合性的城市物流基地,铁路集装箱公铁联运、甩挂运输,战略物资仓储、特货运输、城市配送、高铁快运、小商品商贸物流,粮食仓储(转运、中转、配送)物流,口岸作业;依托云南东盟国际冷链物流中心,发展冷链物流仓储及配送。
规划规模:规划面积15.7平方公里,中心区域位于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洛羊物流片区。
— 13 — 2.南亚国际陆港物流聚集区
定位:云南省物流次枢纽;铁路口岸、公铁联运枢纽、管道运输。
功能:泛亚铁路西线、中线物流集散的重要节点和配套设施,集综合服务、口岸服务、国际贸易、信息服务、多式联运、保税仓储、仓储配送、流通加工等多功能于一体,重点发展铁路物流和石化管道物流为主的通道运输、战备物资补给、战略资源转移、装备制造业、重要大宗物资、生产资料(钢铁、橡胶、建材、化工、盐矿、玻璃等)货运中转、仓储,成为昆明连接中国西部进入印度洋与南亚次大陆国家以及中东、西欧、非洲等的国际物流供应链节点。
规划规模: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中心区域位于安宁市桃花村片区。
3.空港物流聚集区
定位: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欧亚国家的国际国内航空枢纽节点;航空口岸、陆空联运。
功能:重点发展临空物流产业,发展航空物流为主、城市配送为辅的电商物流、城市配送、应急物流、高端冷链物流服务。
规划规模: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中心区域位于空港大板桥街道办张家坡片区。
4.昆明保税物流聚集区
定位:海关特殊监管区、国际物流保税区。
功能:口岸物流、保税物流、保税加工、保税贸易、保税服务; — 14 — 建设国际货物中转、保税仓储、商品展示、高附加值产品加工及海关监管区,发展临港贸易国际加工、保税服务类产业、保税物流类产业。保税物流类产业具体包括出口集拼型、进口配送型、简单加工型、国内结转型物流产业和企业;区内规划建设综合保税库、出口监管仓库和海关监管设施等。
规划规模:昆明综合保税区规划用地2平方公里,区块一位于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面积0.58平方公里;区块二位于空港经济区,面积1.42平方公里。
昆明高新保税物流中心(B型),位于高新区马金铺,面积0.028平方公里;腾俊国际陆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位于晋宁青山工业园区,面积0.095平方公里。
5.宜良国际陆港物流聚集区
定位:昆明东部重要物流节点,滇中城市群物流核心枢纽;公铁联运、公路港、滇中经济圈装备制造、国际国内转运基地。
功能:昆明东部货运枢纽(集公路、铁路、航空多式联运于一体),发展国际国内多式联运、综合性的物流产业集群、高原特色农产品物流等,打造滇中城市经济圈的国际国内转运基地、装备制造物流基地,打造昆明最大的公路港、电商快递区域分拨中心、冷链产业孵化基地、6S商用车基地、公铁联运中心、跨境物流供应链金融中心。
规划规模: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中心区域位于宜良县北古城片区。
— 15 — 6.晋宁腾俊国际陆港物流聚集区
定位:昆明南部物流节点;陆路口岸、公铁联运、保税物流中心(B型)。
功能:昆明西南部货运枢纽(公铁联运),铁路战略装车点与国家一级公路货运场站统一运营,建设晋宁公路国际集装箱中心、东盟大宗物资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项目,发展公铁联运、商贸物流、进出口保税、战略物资仓储、大件运输、大宗物资(化肥)运输、粮食物流、跨境物流金融中心和信息中心。
规划规模: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中心区域位于晋宁县昆阳街道办青山工业园区。
7.杨林物流聚集区
定位:昆明东北部重要物流节点;公铁联运、陆空联运。功能:依托国家级杨林经济技术开发区、昆明空港经济区等重点园区,重点发展汽车及现代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制药、新材料等产业。
规划规模:规划面积1.07平方公里,中心区域位于国家级杨林工业园区。
(二)九个城市(城际)物流配送中心
根据滇中城市群和城市居民生活需求,在主城周边加快推进王家营生产生活日用品配送中心、昆明粮油配送中心、昆明长坡工业品及快消品配送中心、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配送中心、王旗营果蔬配送中心、富民医药烟草配送中心、云南东盟国际冷链物流配送中 — 16 — 心、晋城工业品配送中心、七甸城市(城际)配送中心建设;各县(市)建设以服务城乡快消品为主的共同配送中心,并在城乡、社区布局若干配送站(点)。
(三)十六条物流通道
通过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共建联通国际国内的物流大通道,构建以昆明为始发枢纽站,以多种运输方式,通过多个边境口岸,连接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物流通道。
1.五条国内通道
昆明-南宁-广州(泛珠江三角合作区)、昆明-水富-重庆-上海(长江经济带)、昆明-贵阳-长沙-上海(长江经济带)、昆明-成都-宝鸡(北方丝绸之路经济带)、昆明-大理-德钦-贡山-盐井-察隅-林芝(昌都)-拉萨(滇藏通道)。
2.十一条国际通道
(1)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物流通道5条
昆明-保山-密支那-雷多-加尔各答、昆明-瑞丽-曼德勒-因帕尔(皎漂)-达卡-加尔各答、昆明-祥云-孟定-腊戌-安-孟都-代格纳夫-吉大港-加尔各答、昆明-打洛-东枝-安-孟都-代格纳夫-吉大港-加尔各答、昆明-章凤-八莫-仰光(中缅伊洛瓦底江陆水联运通道)。
(2)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物流通道5条
昆明-磨憨-会晒-清孔-曼谷(昆曼公路通道)、昆明-打洛-景栋-湄赛-曼谷、昆明-磨憨-磨丁-万象-廊开-曼谷-新加坡(中南半岛通
— 17 — 道)、昆明-景洪-关累-清盛-琅勃拉邦(湄公河国际航运通道)、昆明-河口-河内-胡志明市(中越通道)。
(3)中国-中亚欧洲物流通道1条
昆明-成都-乌鲁木齐-霍尔果斯(阿拉山口)-中亚、欧洲。
四、发展重点
(一)构建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
依托昆明市在滇中经济圈中的核心区位及“发动机”的优势,推动区域物流要素的聚焦发展,引导物流资源跨区域互动和融合,逐步形成区域一体化的物流发展新格局。以发展综合交通为重点,大力发展综合交通运输;整合物流资源和要素,加快推进物流聚集区建设,建立和完善城市(城际)共同配送服务;加强对外物流通道建设,建设区域性多式联运中心;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落户昆明,设立总部基地和企业总部,形成以昆明为中心,连接省内主要城市、服务西南地区、辐射全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
(二)加快推进国际物流发展
依托昆明综合保税区、航空港口岸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昆明物流的国际化水平。加快空港物流园区和昆明长水国际机场二期工程、昆明铁路口岸建设,配套完善货运设施建设,提高对外货运能力;加快与港口(口岸)城市的通道对接,大力发展国际集装箱运输,形成畅通的国际物流通道;进一步优化航空、铁路、公路等运输集散方式,推进国际多式联运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口岸物流 — 18 — 服务功能,降低口岸物流成本,提高口岸物流效率和竞争能力。
(三)促进物流业与其他产业联动发展
促进物流业与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和融合发展,支持跨行业企业间建立产业联盟,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打造分工明晰、能力匹配、资源集约、互惠共赢的供应链体系;推动制造业、商贸业和农业企业整合优化业务流程,分离物流业业务,进一步释放物流需求外包的业务范围,提高物流需求外包的功能层次。依托昆明市大力发展有色金属、化工、烟草、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蔬菜、花卉等优势产业,发展面向产业基地和制造业的配套产业物流,合理布局物流节点,完善物流服务功能,发展面向专业市场、大型卖场和连锁超市的商贸物流;发展面向猪肉、粮油、蔬菜、水果等市场的农产品物流。按照VMI(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积极探索为制造业、加工业、商贸流通业配套服务的“中央仓库”建设,实现供应链集成化和敏捷型管理,有效降低企业物流成本,促进物流业与其他产业的协调发展。
(四)推动智慧物流发展
推动北斗导航、物联网、云计算、互联网、互联网+物流等先进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推广应用,构建智慧物流核心技术体系,提升物流效率和服务水平。大力推进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加快构建昆明市智慧物流服务平台,推进综合交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信息的融合与优化配置,培育一批智能化水平高、示范带动作用强的智慧物流示范企业。
(五)鼓励支持绿色物流发展
依托先进的物流技术和滇中产业新区天然气管道,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和天然气汽车在城市物流配送中的应用,给予新能源物流配送车辆全天24小时入城通行许可支持,大力发展多式联运,鼓励采用铁路等低能耗、低污染的运输方式;推行城市集中配送,优化货车车型结构,提高车辆装载率;积极推广绿色包装,有效降低流通环节污染,建立低碳物流与绿色交通技术体系,降低物流成本。
五、重点任务
(一)构建联通内外安全畅通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十三五”期末,通过加快高速公路网、铁路网络的建设,加强与省内其他地区和省外长三角、泛珠三角、成渝等地区及境外东南亚、南亚等区域的互连互通,契合“一路一带”等国家和地区重要规划,构筑对外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融入滇中城市经济圈城际交通网,形成综合交通运输一体化体系,形成14条铁路、16条高速对外联系的“一环五射”进出昆明综合运输大通道。
1.建成高效便捷的公路运输通道
加快“198556”干线公路网及“五横六纵”路网建设,加强物流货运枢纽对外通道建设,实现“城际双高化、县县高速化、乡乡等级化、村村都硬化、小组通达化”的目标。规划期末干线公路网布局基本形成,全市公路里程提高到2万公里以上,其中:高速公路里程提高到1000公里以上,二级及以上干线公路达到3000公里以上,高等级公路网密度达到14.3公里/百平方公里,实现昆明南部区县 — 20 — 30分钟到达,北部区县80分钟到达,滇中城市群中心城市90分钟到达。
2.加快铁路运输通道建设
加快构建“八出省、五出境”的铁路主骨架网,以省际、国际通道为主轴,着力推进铁路主干线建设,实现与周边省区和国家有效衔接。加快推进沪昆铁路、成昆铁路、滇藏铁路、云桂铁路、泛亚铁路西线、泛亚铁路中线的建设。规划建设以昆明为中心的“一环七射”城际铁路网络,基本形成滇中城市经济圈“1小时交通圈”。“一环”城际(城际铁路环线):禄劝—嵩明—宜良—澄江—晋宁—易门—禄丰—武定—禄劝,新建双线铁路,线路全长357公里。“七射线”城际:利用既有国家铁路、新建国家铁路和新建城际铁路,开通昆明—石林、昆明—曲靖—宣威、昆明—楚雄(呈贡—富民—彩云)、昆明—会泽、昆明—罗平、昆明—玉溪、昆明—元谋—攀枝花等城际列车。
3.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网络
以创建国家“公交都市”试点示范为契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快14条城市轨道交通普线路网及滇中产业聚集区轨道交通快线1号线建设,形成以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为骨干,常规公共交通为主体的城市公共出行交通保障体系,力争2020年中心城区的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达到50%以上,其中,轨道交通分担率达到25%以上。
4.提升昆明航空港枢纽功能
— 21 — 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是中国西南地区国家唯一的门户枢纽机场。“十三五”期间,二期工程建成后,两组4条跑道可满足F类机型使用,实现双跑道独立运行模式,旅客吞吐量突破67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突破95万吨。加快开辟欧洲、北美、澳洲、非洲等洲际航线,开通与周边国家重点旅游景区的航线,建立省内及周边省区直飞、环飞航线。
5.积极推进陆水联运通道建设
构建“两出省、三出境”水运通道,形成连接两洋(太平洋、印度洋)、通达三江(长江、珠江、澜沧江(湄公河))的水运网络。通过多式联运连接东川港、水富港和富宁港,打通昆明至东川港、水富港连接长江黄金水道的陆水联运通道,打通昆明至富宁港连接右江、西江航线的陆水联运通道,实现公铁、公水、铁水联运的有效对接,辐射泛长三角经济带和泛珠三角经济区。通过公水联运连接景洪港、思茅港,通过澜沧江(湄公河)通道连接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越南等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
依托自然湖泊和库区实现地区间通航,提高航道等级,初步形成高标准的航道体系。加强以“创精品旅游城市、缓解区域陆上运输压力、解决贫困地区交通不便”的水运通道建设,加快金沙江上游白鹤滩库区和乌东德库区、盘龙江、阳宗海、凤龙湾、柴石滩库区等航道建设,打造滇池、湖泊和库区水上精品旅游。
6.进一步加强管道运输通道建设
进一步强化新能源体系建设,完善管道运输功能,搞好成品油 — 22 — 和天燃气管网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快中缅原油和天然气管道两大管道建设,完善昆明市范围支线管道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鼓励企业新建或提升现有物料管道运输设施设备,完善输油、输气两大管道功能。规划建设天然气车辆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天然气货运车辆改装使用,推行使用天然气作为货运车辆动力燃料,最大限度降低车辆尾气排放对环境的污染。
(二)加大物流集中发展区建设
加大“七大物流聚集区、九个城市(城际)配送中心”建设力度,尽快形成物流项目聚集效应,建立和完善物流聚集区内物流园区(中心)的管理服务功能,依托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启动物流聚集区建设规划,努力构建“七大物流聚集区、九个城市(城际)配送中心”的布局体系。
重点建设昆明综合保税区(区块二)、王家营铁路口岸、昆明南亚国际陆港物流园区、昆明长水机场二期工程、空港航空物流产业园区、宜良国际陆港物流园区、腾俊东盟多式联运物流园区、杨林中云东港国际物流城等节点物流园区。
(三)大力发展城市(城际)物流配送 1.大力发展同城物流配送
设立城市商业物流集中配送示范区,鼓励支持商贸流通企业与城市物流配送企业开展合作,推行大型卖场和连锁超市商品的统一配送,提高商品配送效率,实现同城门店1小时配送服务;研究制定城市集中配送车辆的统一技术标准,鼓励和培育自有配送车辆
— 23 — 50辆以上的城市配送物流企业的发展,建立城市配送车辆标准化、经营规模化、管理公司化,逐步限制非城市集中配送货运车辆在中心城区的通行,有效缓解中心城区交通压力。
以农副产品、居民快速消费品、医药品、电子商务及快递物品为重点发展城市共同配送,依托知名连锁经营商家、第三方物流企业、快递企业、电子商务与物流信息平台,在三环路以外及主城绕城高速公路周边规划布局城市共同配送中心;加快完善城乡配送网络体系,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推进县、乡、村消费品和农资配送网络体系建设。进一步发挥邮政及供销合作社的网络和服务优势,加强农村邮政网点、村邮站、“三农”服务站等终端设施建设,建立城乡消费品配送中心,促进消费品的双向流通;支持农村、社区、学校的物流快递公共取送点建设。
重点建设王家营生产生活日用品配送中心、昆明粮油配送中心、昆明长坡工业品及快消品配送中心、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配送中心、王旗营果蔬配送中心、富民医药烟草配送中心、云南东盟国际冷链物流配送中心、晋城工业品配送中心、七甸城市(城际)配送中心。
2.着力发展冷链物流配送
加快重要农产品产地、市场以及物流集中发展区冷冻冷藏设施建设,鼓励支持发展冷冻冷藏运输车辆,研究制定冷链食品安全管理规定、冷链技术标准和产业引导政策,规范冷链物流操作。在市场准入、车辆配备更新、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 — 24 — 力支持和培育一批大型冷链物流企业,打造高原特色农产品冷链产业孵化基地。支持“云菜云花外运”和大宗鲜活农产品产地预冷、初加工、冷藏保鲜、冷链运输等设施设备建设,提升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等重要物流节点的冷链物流设施水平,推进一体化冷链物流服务体系建设。
3.提升电子商务及快递物流配送水平
依托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推进昆明新机场邮件处理中心及配套设施建设,推进实施快递提发货、配舱和快递通关“绿色通道”,大力发展以高原特色农产品、文化旅游产品等为重点的电子商务,发展第三方物流市场。加快建设区域性分拨、仓储、配送等电商快递产业基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鼓励支持快递企业与电子商务企业合作,与大型快餐连锁企业合作,与商业连锁企业合作,扩大快递服务内容。利用高铁资源,发展高铁快件运输。结合推进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充分发挥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昆明国际快件监管中心的平台优势,构建打造跨境电子商务的物流服务平台,完善快递转运中心、配送中心、终端网点建设,扶持跨境电商和跨境电商物流。
4.积极推动粮油物流配送
依托金马和中谊村铁路货运站,加快黄龙山片区粮油仓储、交易市场和青山工业园区粮油仓储、加工设施建设,发展粮食储、运、装、卸“四散化”和多式联运。重点建设“一南一北”两个粮油配送中心,配套建设粮油配送、储备、应急保障、电子交易和公共服务平
— 25 — 台网络,逐步形成具备集散、收储、调控、信息等功能,承接“北粮南运”,辐射西南地区,服务大市场的粮食现代物流体系,确保全市及周边地区的粮食安全。各县(市)区加快中心粮库建设,保障辖区粮食安全和市场供应。
5.鼓励支持发展农产品物流配送
依托农产品产地及批发市场,合理规划布局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支持鼓励农产批发交易市场建设标准化生鲜冷藏、冷冻食品配送中心;引进和培育3-4家专业从事生鲜冷藏、冷冻食品配送的物流企业,在购置先进冷藏、冷冻专用车辆,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引导、支持农贸市场、大型超市、生鲜冷冻食品生产企业在运输环节全部采用冷藏、冷冻车辆配送,提高生鲜食品品质,保障食品安全。
(四)进一步加强口岸服务和保税物流建设
加快推进昆明综合保税区(区块二)、昆明高新保税物流中心(B型)、腾俊国际陆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建设,推动王家营铁路口岸建设,到2020年,全面建成航空、铁路两大口岸,推行“属地申报、口岸验放”的区域通关模式,探索符合现代物流业发展特点的特殊监管区域的管理模式,推动电子口岸物流联动发展;推进昆明综合保税区开展服务制造业的保税物流业务创新试点,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充分发挥昆明综合保税区的政策优势,拓展综合保税区服务贸易功能,带动保税仓储物流的发展;加快航空、铁路、公路保税物流中心(B型)的申报和建设,实现口岸与保税物流协 — 26 — 同发展,逐步拓展保税加工、进出口贸易和国际中转等业务。
(五)推动危险品化学品物流园区建设
尽快研究编制昆明市危险品化学品物流园区专项规划,严格执行危险品化学品管理标准,实行行政许可证制度,强化从业人员的职业资质培训,对从事危险品化学品仓储、经营的企业应定期检查危险品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推行联合国危险货物运输标志,公开危险品化学品物流企业信息,强化社会监督。逐步对分散在主城区的危险品化学品仓储、经营企业进行整合搬迁,分类进行仓储管理,集中统一建设专业物流配送中心。
(六)加强应急物流建设
加强应急物流建设(应急物流是指为应对严重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及军事冲突等突发事件而对物资、人员、资金的需求进行紧急保障的一种特殊物流活动),建立军民融合式应急物流体系,开展应急物资联储、联运、联供试点,全面提升应急物流保障能力,在昆明地区范围内实现2小时内将所需应急物资调运到事发地,及时高效满足应对突发事件的物资保障需求。建立统一协调、反应迅捷、运行有序、高效可靠的应急物流体系,建设集满足多种应急需要为一体的物流中心,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应急物流运作能力的军民一体的骨干物流企业。
(七)推广应用智慧物流技术 1.构建昆明智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动作”的原则,鼓励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昆
— 27 — 明智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到“十三五”期末,基本构建公共信息服务、城市配送管理、物流统计直报、物流金融业务等重要功能,建设以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物流融合等应用技术为基础,以政府、企业、公众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物流行业数据集成、共享及应用信息化服务平台。
2.鼓励支持引进和培育智慧物流技术企业
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创新能力的智慧物流信息技术企业,提高昆明智慧物流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射频识别、货物跟踪和快速分拣技术的研发应用,促进移动物流信息服务的推广应用,加强物流装备产品的研发应用,推动物流新技术的产业化发展。
3.探索建设智慧物流示范区
依托全市规划建设的物流集中发展区,积极推进智慧物流信息技术在物流集中发展区的应用和推广,发挥智慧物流信息技术的引领示范作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鼓励和支持物流集中发展区内物流企业应用智慧物流信息技术优化物流管理,提升物流操作效率。
(八)加快物流市场主体培育
以产业聚集发展和区域合作的推进为契机,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落户昆明,建设区域性总部基地和企业总部,重点培育一批从事综合性物流、供应链管理、仓储分拨、现代运输、速递物流;鼓励支持本地龙头物流企业以兼并联合、股票上市、发行债券等多渠道融资,壮大企业规模,形成物流企业集团;鼓励支持现有运输、— 28 — 仓储、货代、联运、快递企业进行功能整合和延伸服务,推动物流企业转型升级;建立物流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和物流企业诚信监督制度,规范物流市场发展。
六、保障措施
(一)建立物流业协调发展机制
建立健全昆明市物流业发展协调会议机制,进一步完善相关责任监管体系,加强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规划编制、项目审批、政策制定等方面的综合协调服务,加强与海关、商检等管理部门的协调联系,配合海关、商检管理部门在改善监管手段、创新监管模式、优化通关等方面的协作;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原则,优化完善物流集中发展区建设的投融资体制机制,提高政府平台公司的融资能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物流集中发展区、智慧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拓宽融资渠道,加快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信息平台项目建设。
(二)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作用
遵循“产业发展,规划先行”的原则,充分发挥物流产业规划的引导作用,按照行业主管部门职责,编制完成七个物流聚集区发展规划、七个城市配送中心发展规划、商贸流通发展规划、粮食流通发展规划、农产品冷链发展规划、危险化学品发展规划和工业园区配套物流中心发展规划等配套专项规划。研究制定《昆明市关于加快物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有序推动《昆明市“十三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的组织实施,促进昆明市物流业又快又好发展。
(三)加大物流业发展要素保障力度
— 29 — 完善物流项目用地报审机制,对物流集中发展区规划建设的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城市(城际)配送中心等重要物流设施建设用地,纳入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优先保障项目用地;中心城区“退城入园”搬迁原址的企业工业用地,在安排使用时优先考虑用作仓储、分拣、配送加工物流业发展用地;积极开发利用桥下空间、边(夹)角地、地下空间等闲置用地用于物流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积极探索采取租赁方式提供物流土地使用权和“高速公路+物流园区(中心)”的经营模式,有效解决物流业发展用地需求;按照昆明市新的物流发展战略,推进物流企业整合重组,打造龙头企业,选择一批成长性好、规模化、网络化程度高的企业,加大财政资金对重点物流建设项目的扶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通过发行公司债券、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企业债券、物流基金和上市等多种方式拓宽融资渠道。支持国有企业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引进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物流集中发展区项目的开发建设;推进物流企业用电、用水、用气价格与工业同价,享受类似工业企业的优惠政策;优先推荐物流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经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享受国家、省和市的相关扶持政策;积极探索不停车收费(ETC)技术在公路货运车辆中的应用,研究制定甩挂运输、集装箱运输、国际货物运输的优惠政策,降低过路收费;促进银企合作,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发展前景好、信用良好的物流企业的信贷支持,推进仓单质押、动产抵押等领域的物流金融和融资方式创新。
(四)推动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
加强物流标准化的研究,大力推进物流标准化建设,加快物流管理、技术和服务标准的推广应用,鼓励支持物流企业采用标准化的物流计量、货物分类、物品标识、装备设施、信息系统和操作流程,提高物流的标准化水平。
(五)加强物流行业统计工作
在政府统计部门的指导下,可采取委托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建立物流业统计调查和信息沟通机制,实施社会物流统计核算与报表制度。建立完善货类、货量、货值、流向、运价和行业贡献等统计指标。在重点物流园区(中心)和企业开展物流统计调查,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与边境口岸和经济走廊沿线重点城市陆港之间建立物流监测统计网络。
(六)强化物流项目监督管理
加大物流业招商引资工作,实施“招大引强”物流发展战略,建立物流项目准入退出机制,实行项目分类、行政分级的联合审查办法,大力引进对物流集中发展区功能提升具有较强带动辐射作用的优质项目;严格执行物流项目规划管理技术标准,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和水平;建立重点物流项目建设目标督查制度,定期对重点物流项目进行跟踪检查,及时发现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存在的问题。
(七)鼓励支持引进和培养物流人才
加快搭建高等院(校)和物流企业的互动对接平台,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物流专业人才综合培训体
— 31 — 系,培养适应不同岗位需要的物流人才,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的作用,加强与国内外培训机构的合作交流,开展物流人才的教育、培训工作,引进国内外优秀物流人才,特别是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网络运作能力的高端物流人才,为物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依托嵩明、安宁职教基地建设,打造物流各类专业尤其是电子商务人才培训基地。加强物流职业技能教育,开展物流领域职业资格培训工作,协调相关部门与行业组织推动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复合型物流人才培养体系,及时输送市场急需的物流专业人才。
(八)建立和创新多维度物流联动合作机制
构建昆明与滇中城市间物流联动机制、与六个战略支点口岸城市、与沿边七州(市)的物流联动机制;主动加入长江上游经济带城市港港联动机制,加快推进川滇黔多式联盟合作机制,推动建立南北丝绸之路城市联盟合作机制;主动加入澜沧江-湄公河对话合作机制,促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合作机制,牵头组建GMS国际陆港城市间的合作机制;主动发挥好南博会与昆交会平台优势,利用会展、论坛等形式创建多层次的产业对话机制。
第二篇:呼和浩特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
(1)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金梅
(2)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规划(2013—2020)金梅
(3)内蒙古自治区“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
(4)呼和浩特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汇编
王璐
(5)呼和浩特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王璐
(6)呼和浩特市服务业重点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2—2015)
张玲
(7)呼包银榆经济区发展规划(2012—2020)张玲
(8)呼和浩特现代服务业重点集聚区建设的总体方案(2011—
2015)齐芳
(9)呼和浩特市交通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齐芳
(10)呼和浩特市国家公路运输枢纽货运枢纽总体规划研究
报告赵丹丹
(11)呼和浩特市国民经济统计年鉴(2001—2010)赵丹丹
(12)其他相关法律、法规、文件
第三篇:东营市“十一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
东营市“十一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
为适应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加工制造业基地建设的要求,促进我市现代物流业快速、健康、有序发展,根据《东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山东省“十一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特编制本规划。
一、现状与条件分析
(一)现代物流业发展状况
一是物流企业有了较快发展。到2005年末,全市商贸流通企业发展到1298家,其中规模以上的达到36家。注册为物流公司的企业67家,连锁经营企业19家,物流配送中心8家。物流业务增加值为17.73亿元,比2001年增长209%,占GDP的比重为1.52%。2005年,地方营业性公路货运量3610万吨,货运周转量41.3亿吨/公里,水路货运量62万吨,同比分别增长34.3%、34.9%和14.8%,物流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是传统物流开始向现代物流转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市部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将物流从生产环节剥离,组建了具有第三方物流功能的物流公司,逐步向现代物流发展。盛运物流、华泰物流、胜利物流等已按现代物流业态的模式运营。
三是农村流通配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我市组织实施了超市进乡镇、放心店进村的“两进”工程,突出建设农村日用消费品零售网络、农业生产资料经营网络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三个重点,农村流通企业的经营档次和水平进一步提高,现代流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四是物流基础设施逐步完善。2005年末,市内等级公路通车里程达4749.9公里,公路密集度达到60公里/百平方公里,居全省首位。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44.9公里,铁路通车里程40公里。荣乌高速公路即将建成通车,黄东大铁路开工在即,东营永安机场已开通北京、上海等航线;东营港作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现有码头泊位14个,2×3万吨码头扩建工程将于2007年8月投入运营。但从总体上看,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仍处在初始阶段,物流体系和物流园区规划建设滞后,资源缺乏有效整合;物流企业少、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服务功能单一;物流人才严重匮乏;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物流尚未形成;对现代物流企业的扶持政策尚未出台,缺乏有效的引导手段。
(二)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有利条件
“十五”以来,随着工业强市、招商引资和大企业带动战略的实施,我市经济呈现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规模优势显著提升、集群效应初步显现、竞相发展氛围愈加浓厚的良好态势,为现代物流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一是日益增强的经济实力,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近年来,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GDP连续多年高速增长。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16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完成销售收入1585.8亿元,利税585.8亿元,利润458亿元,分别增长53.2%、66.4%和75.9%。2004年综合实力在全国百强城市中排名第27位。快速发展的工业经济成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强劲支撑。
二是得天独厚的区域位置,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区位优势。我市可与中原经济区、东北经济区、东南沿海经济带相连,是京津唐与山东半岛两大经济区及黄河经济带与环渤海经济圈的结合部,特别是随着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建设和半岛城市群经济的跨越发展,我市具有形成区域物流枢纽的优越条件。
三是较为完善的综合运输体系,为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了基础设施保障。目
前,我市已形成由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组成的四通八达、总体配套的立体综合运输体系,能够满足物流业发展的要求。特别是东营港扩建工程投产后,将彻底改变我市经济发展“海路”闭塞的现状,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打通海运通道。
四是发达的通信网络,为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了信息技术支持。到2005年末,全市固定电话交换机容量70.9万门,固定电话60万户,小灵通用户12.1万户,移动电话129.9万户,宽带网用户已达11.5万户,已形成光缆和数字微波相结合的长途传输干线网,基本适应当前物流业发展的要求。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加工制造业基地建设,以制造业、商贸流通业、农业等行业需求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物流园区和物流发展平台建设为重点,整合物流资源,培育物流市场,壮大现代物流企业,提高物流产业的社会化、专业化和规模化水平,降低社会物流成本,逐步把现代物流业发展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
(二)基本原则
1.协调发展原则。现代物流发展规划要与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步推进,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与全市产业结构和布局相配套,服从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加工制造业基地建设服务。
2.企业主体原则。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的建设和经营要落实到企业,政府重在政策引导、财税扶持和措施推动。
3.信息化带动原则。物流企业、工商企业建设好企业内部物流信息系统,与社会公共物流信息平台连接,做到内部互联、外部互通,以信息化带动物流业实现现代化。
4.市场导向原则。按市场需求确定发展重点,推进资源重组,实现布局优化、集约发展。
5.标准化原则。大力推进物流标准化工作,提高物流业的基础设施、技术装备、管理流程和信息技术的标准化水平,实现物流业的健康发展。
(三)发展目标
立足黄河三角洲,面向晋冀和环渤海地区,构建海陆空相结合的物流运输网,着力推进物流园区建设,加快培育物流骨干企业,大幅度提高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和现代化水平,建设成为区域性物流中心和环渤海经济圈重要物流城市。到2010年,基本形成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市场主体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降低到18%左右,物流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有较大幅度增加,第三方物流业增加值占全社会物流的比重达到30%以上。
三、发展重点
充分发挥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优势,大力实施“三一二”工程,即在全市规划建设东营港物流、环渤海物流、东营南部物流三大物流园区,重点培育华泰、盛运、胜利、西郊货场、胜利工业园、东营经济开发区、河口仓储物流、陈庄、永安、东营商贸园等一批物流中心,加强物流公共信息、基础设施两大平台建设,形成“综合物流园区--专业物流中心--物流直达配送点”三级节点布局的现代物流体系基本框架。
(一)三大物流园区
1.东营港物流园区
(1)选址。在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内,规划面积16000亩左右,控制面积30000亩。
(2)功能定位。该园区依托东营港,承接青岛港、烟台港部分功能的外部分工,与环渤海综合物流园区形成功能优势互补,建设成为集国际货运、商品展示、场站服务、流通加工、保税仓储、信息支持于一体的综合性物流园区。
(3)服务范围。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及鲁北、鲁中部分地区,形成面向环渤海经济圈、山东半岛城市群,辐射东北亚、京津唐的区域性现代物流园区,是我市建设的重点物流园区,对现代物流业和其他物流园区具有示范带动作用。
2.环渤海物流园区
(1)选址。东青高速以西、西一路以东,结合黄东大铁路火车站建设。
(2)功能定位。该园区依托黄东大铁路编组站和东青高速公路,建设成为集商业物流、城市物流配送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形成仓储与配送相结合、中转与加工相结合的物流配送基地。
(3)服务范围。面向全市工商企业,重点服务于东营经济开发区、胜利工业园、中心城区工商企业和油田企业,逐步成为连接山东半岛与京津冀的主要物流枢纽。
3.东营南部物流园区
(1)选址。潍高路以南,广饶立交桥以东,规划面积1000亩左右,控制面积3000亩。
(2)功能定位。该园区发挥大王镇、广饶镇、稻庄镇大企业密集的优势,并辐射带动圣源优质棉、广饶汽车总站等一批物流中心,建设成为集物流配送、国际货运、商品展示、场站服务、流通加工、保税仓储、信息支持于一体的综合性物流园区。
(3)服务范围。东营南部工商企业,向淄博、潍坊、青岛、济南、北京、天津等地辐射。
(二)一批物流中心
“十一五”期间,我市重点推进建设十大物流中心,并根据我市经济发展的要求,适时建设新的物流中心。
1.华泰国际物流中心
(1)选址。广饶县大王镇华泰工业园内,规划控制面积500亩左右。
(2)服务功能。发挥华泰国际物流有限公司的物流基础,利用海关、口岸等功能,提供国际集装箱场站,组织产品与原料集散与中转,提供以海关监管车辆为主要运输工具的配送等,成为商贸流通和商品配送相结合的区域物流中心。
(3)服务范围。华泰集团,广饶经济开发区,大王、稻庄工业园,向淄博、潍坊、济南、青岛等地辐射。
2.盛运物流中心
(1)选址。南二路以南,西四路以东,国家粮食储备库以西,规划控制面积1200亩左右。
(2)服务功能。城市物流配送、保税仓储、制造业物流服务、第三方物流服务基地。
(3)服务范围。中心城区工商企业、油田企业,向全市及周边地区辐射。
3.胜利物流中心
(1)选址。北一路以南、菏泽路以北、西四路以西、西五路以东,规划控制面积2100亩左右。
(2)服务功能。制造业物流服务、油田专用物资配送、专业化生产资料物流、大宗工业品跨区域物流、第三方物流服务基地。
(3)服务范围。主要为油田企业服务,同时向地方及周边地区各类企业扩展服务。
4.西郊货场物流中心
(1)选址。博新路以东,东营火车站以西,五干路以南,吕家村以北,规划控制面积4800亩左右。
(2)服务功能。原材料和配件器材供应与配送,煤炭、成品油及大型原材料运输以及大宗产品和物资的集散,发展加工贸易和第三方物流等。
(3)服务范围。中心城区工商企业、油田企业,向全市及周边地区辐射。
5.胜利工业园物流中心
(1)选址。南二路以北、西四路以西、西六路以东,规划控制面积500亩左右。
(2)服务功能。大宗货物运输、制造业物流服务、保税仓储、城市物流配送、第三方物流服务基地。
(3)服务范围。胜利工业园工商企业,向中心城区及周边地区辐射。
6.东营经济开发区物流中心
(1)选址。东八路以东、南二路以北,规划控制面积1000亩左右。
(2)服务功能。制造业物流服务、保税仓储、城市物流配送、第三方物流服务基地。
(3)服务范围。东营经济开发区、中心城区工商企业,向周边地区辐射。
7.河口城北仓储物流中心
(1)选址。河口区城区北部,规划面积3000亩左右,控制面积5000亩。
(2)服务功能。重点建设化工仓储、重化工原料、产品运输、商贸物流配送。
(3)服务范围。河口区经济开发区、沿海盐及盐化工基地、河口区工商企业及北部产业开发片,并向周边辐射。
8.陈庄物流中心
(1)选址。胜利黄河公路大桥北侧,荣乌高速公路陈庄出口以南,规划面积1000亩左右,控制面积2000亩。
(2)服务功能。发挥临近荣乌高速公路与东营港的优势,重点建设农副产品交易中心和发展城市物流,进行各类产品的储藏、加工、运输、配送。
(3)服务范围。利津县、垦利县,向周边地区辐射。
9.东营商贸园物流中心
(1)选址。北一路以南,广利河以北,西一路以西,规划控制面积100亩左右。
(2)服务功能。发挥商贸企业聚集的优势,主要发展商贸物流,形成集展示、配送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物流中心。
(3)服务范围。市和油田商贸企业,并向周边地区辐射。
10.永安物流中心
北外环以南,黄河口旅游南线(博新路)以东设立永安物流中心,规划面积3000亩左右,控制面积5000亩。主要为垦利经济开发区配套服务,同时为发展空港物流打好基础。
(三)两大平台
1.物流信息平台
进一步加大投入,整合政府和企业的各种信息资源,建立完善物流公共信息系统、物流企业信息系统、工商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实现货运物流网、车辆信息网、商贸流通网互联互通,提高物流效率和服务质量,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
我市的物流公共信息系统建设要以大物流企业的信息系统为基础,整合全市信息网络资源,逐步扩大信息系统的信息量和用户群,向全市性的公共物流信息系统过渡。充分利用物流信息交换系统资源,对物流载体、流量、流向、流程、方式等各11类信息进行提取、收集和综合加工,形成有价值的管理信息,为政府管理、决策、服务提供依据,为社会各界提供物流信息增值服务。物流公共信息系统要实现与银行、保险、税务、工商、海关等信息系统联网,推动物流活动中财务结算等电子化进程。
2.基础设施平台
按照总体布局要求,依托海陆空交通的优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现代化运输体系,构筑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平台。
公路建设:在现有公路的基础上,进一步搞好干线公路网建设,提高我市物流业区域配送能力;搞好通往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的公路建设,提高集疏运速度;搞好城市快速运输网络建设;加强与火车站、港口、机场的衔接,大力发展货物多式联运。
铁路建设:加强与铁路部门间的协调,充分发挥现有铁路的作用。结合物流园区的布局,合理规划调整铁路货运场站布局,加快建立铁路快捷货运网络体系。重点建设东营经济开发区铁路、东营港通港铁路和(博)兴-广(饶)铁路项目,提高物流园区的公铁联运能力。
港口建设:加快东营港2×3万吨级、2×1万吨级和多个5000吨级散货通用码头建设,规划建设2×5万吨级油码头和万吨级液体化工码头,争取立项建设国家原油战略储备基地。2010年吞吐量达到3500万吨,2020年建设成为亿吨大港。
机场建设:改扩建东营永安机场,完善相应配套设施,增开航线和班次,提高运输能力,建成区域性支线机场,机场标准由4C级提高到4D级,为发展航空物流和航空快递奠定基础。
四、政策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高效的物流协调管理机构。成立东营市现代物流业发展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市长担任,成员由市经贸、发展改革、规划、建设、市政、外经贸、财政、交通、统计、工商、国税、地税、国土资源、海关、农业、东营经济开发区、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等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组成,全面负责全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经贸委,具体负责全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协调工作。
(二)制定扶持政策,加强对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引导。在财税、土地、融资、通关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促进物流企业做大做强;设立现代物流业发展专项资金,作为启动和引导资金,重点扶持和培育成长性较强的现代物流企业。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物流园区和中心的发展。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公共资源性物流项目、引导性物流项目、重大物流基础项目的建设,促进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的快速建设和发展。
(四)促进主辅分离,大力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引导工商企业剥离物流业务,建立独立运作的物流公司;鼓励工商企业逐步将原材料采购、运输、仓储等物流服务业务分离出来,委托给专业物流企业承担;鼓励交通运输、仓储配送、货运代理、多式联运企业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发展一定规模的物流企业;引进和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和企业集团作为全市培育现代物流业的重点,带动第三方物流的大力发展。
(五)加快人才培养,夯实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基础。加强人才引进和培育,建立人才支撑体系。重点做好物流高级管理人才、物流专业技术人才、物流职业经理人的引进和培养;引导物流企业搞好在职培训,委托高等院校开设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班、短期学习班,培养、储备物流人才。
(六)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推动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大力宣传现代物流发展理念,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引导全市现代物流业健康发展。
第四篇:铁西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出台
铁西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出台2008年04月07日00:00 [我来说两句] [字号:大 中 小] 来源:沈阳日报本报讯(记者李莉)“目前,我们企业的物流成本在23%左右,而国际先进水平都控制在10%以内,如果将物流成本降低1%,对机床集团、北方重工集团、远大集团等几个大型设备制造企业来说,都是一笔可观的利润。”4月6日,铁西区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区出台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并将其作为发展生产型服务业的支撑点。
建“一核多点”物流园区
从建设布局上看,规划将建设“一核多点”的物流园区(中心)。“一核”是为沈阳机床、沈重、沈鼓、特变电工等国家现代装备制造业企业提供工业原材料和产成品物流服务的沈西综合物流园区,计划在大青乡规划建设用地3平方公里,初期启动1平方公里。“多点”包括化学工业园物流中心、冶金工业园物流中心、铁西物流中心、大型设备交易展览中心、零部件交易中心、钢铁物流中心、东药物流中心、汽车及配件物流中心和国际纺织服装城等,尽快形成物畅其流、快捷准时,与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相匹配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分布空间在“两廊一带”
从建设区域中看,“两廊一带”是该区的产业集聚区,因此物流也集中在该区域内。“两廊”即“西部十字金廊”,横向以建设大路为主轴,是一条以商业、金融业、服务业为主要业态的经济带,纵向规划是兴华大街,从南至北遍布建成和在建大型商业项目。“两廊”重点发展商业型和生活型物流体系。“一带”即沿沈西工业走廊物流产业发展带,该带东起北一路西至冶金工业园,重点发展为装备制造业服务的物流体系。
根据规划,从今年起到2012年内,完成沈西综合物流园区、化学工业园物流中心、冶金工业园物流中心规划建设;国内外第三方物流企业要达到40家,其中世界100强和国内知名物流业企业达到10家以上;全区物流成本与GDP的比值降低2%以上。
第五篇:威海市现代物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威海市现代物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为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物流业的需求,推动我市现代物流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山东省现代物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威海市服务业“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十一五”全市现代物流业发展情况,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物流业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我市物流业总体规模快速增长,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逐步提高,现代物流业得到较快发展。
(一)物流业总量稳步增长。2010年,全市完成社会物流总额4722亿元,同比增长15%;完成物流业增加值127亿元,约占GDP的6.5%、第三产业的18%;全市各种运输方式(公路及海运)完成货运量4827万吨,同比增长26.2%;完成货物周转量236.82亿吨公里,增长28.7%。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4866万吨,同比增长18.1%;完成集装箱吞吐量69.46万标箱,同比增长12%。
(二)物流基础设施逐步完善。2010年,全市陆上综合交通网络总规模达到7104公里,比“十五”末期增长了150%,其中,公路里程为6720公里,铁路里程为138公里,管道里程为246公里。全市具有经营资质的港口码头达到17家,其中,威海港、龙眼港和石岛港是国家一类开发口岸,也是首批中韩陆海联运汽车货物运输项目试点口岸。共有生产性泊位62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25个。威海机场已开通了威海至北京、上海、广州、沈阳、哈尔滨等17条国内航线,开通了韩国首尔、釜山和俄罗斯哈巴洛夫斯克3条国际航线。桃威铁路线路等级达到国铁Ⅱ级标准,是山东省第一家实现货物直通运输并开办集装箱运输业务的地方铁路。公、铁、水、空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共同构筑起了对外开放、对内辐射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三)现代物流企业发展迅速。近年来,随着我市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一批新型物流企业迅速成长,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多种服务模式、多层次的物流企业群体。国际物流园、青威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交通运输集团三家企业列入全省首批重点物流企业;交通运输集团、家家悦物流有限公司被列为全国物流税收试点企业;荣成中外运物流、中海川物流、汇峰物流等一批物流骨干企业发展迅速,成为我市现代物流业的中坚力量。
(四)制造企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稳步推进。我市制造业企业开始普遍开始采用现代物流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优化物流管理流程。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有65%的企业已按照现代物流管理理念开展以订单为中心的物流管理系统的初步改造;80%以上企业在仓储、运输和配送等多个环节上,实现了不同程度的物流业务外包,重点工业企业95%以上实现了产品运输环节的外包。三角集团被推荐为国家两业联动示范企业,成山、金猴、山花等5家企业为省两业联动示范企业,金猴集团集团物流中心扩建等5个项目列入省两业联动示范项目。
(五)商贸物流业增势强劲。全市各类商品市场发展到208处,其中专业市场发展到63处,年交易额过10亿元的市场3处。全市已建成标准化物流配送中心5处,其中,山东家家悦集团智能化日用品配送中心和生鲜配送中心,总面积超过5万平米,整体配送能力达到100亿元,有效配送半径达到200公里。全市新建改造“农家店”总数达到1876处;镇、村覆盖率达到100%和70%。以城区店为龙头、镇级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镇村结合、城乡相连的农村流通网络业已形成。2010年,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4亿元,同比增长18.6%。
(六)物流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遵循资源共用、信息共享、统一标准的原则,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促进工商、税务、海关等政府机构,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物流企业、生产企业以及其它相关服务行业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优化全市物流信息化发展环境。目前,信息管理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电子数据交换技术、信息扫描及RFID(射频识别技术)等现代管理技术已在我市物流行业得到广泛应用,物流现代化装备利用率不断提高,物流管理信息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十一五”时期,我市物流业发展呈现积极向好态势,但是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第三方物流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条件较差,服务水平不高;多式联运发展滞后,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衔接不畅;物流管理体制和环境还有待完善;物流业标准化和信息化水平不高;物流统计指标体系需进一步健全等等。
二、当前物流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期间,我市物流业发展仍将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既具有良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机遇与挑战并存。
当前,全球经济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贸易保护加剧,贸易摩擦和经济动荡可能会贯穿很长一段时期,企业出口形势不容乐观;国内经济复苏基础并不牢固,通货膨胀压力加大,资金制约矛盾突出;物流企业受市场形势影响,垫付资金回笼慢,效益下滑,投资减少,发展后劲不足。但是,我国承接世界产业转移和保持经济持续平稳增长的长期趋势没有改变,国际社会信心不断增强,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依然存在。
(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为物流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日益加快,全球采购、全球生产和全球销售的发展模式必然要求建立现代化的物流体系与之相适应,从而提高市场响应速度和产品供给时效,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市场竞争力。
(二)国家积极稳健的宏观调控政策为物流业创造了宽松的发展环境。国家实施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的政策取向,客观上要求必须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等各项服务产业。国务院、省政府相继把物流业列入调整和振兴的十大产业,出台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关于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各项政策措施,我市也制定实施了《关于加快服务业跨越发展的若干政策》,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机遇。(三)我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转方式调结构,经济和社会建设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944.7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3.7%;人均生产总值达到76779元,继续在全省保持领先地位。三次产业比例为 7.9:55.9:36.2,工业拉动作用突出,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产业集群特色鲜明,产业联动趋势强劲,为我市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转方式、调结构的总体部署,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以物流一体化和信息化为主线,以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效率为核心,按照整合、改造、提升、发展的基本思路,建立工农商贸企业与物流企业联动发展机制,完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物流企业整体水平,努力把我市培育成为面向东北亚、辐射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区域性物流枢纽城市。
(二)发展目标。到“十二五”末,基本建成功能完善、运转有序、高效便捷的现代物流体系,现代物流业的专业化、社会化、国际化水平大幅提高,现代物流业成为我市经济增长和转型的新兴优势产业。到2015年,社会物流总额完成8500亿元,年均递增12%;物流业增加值完成25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7.8%以上,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20%以上;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下降到17%左右;培育5-10家具有国内知名品牌的现代物流企业,扶持20家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示范企业。
四、物流基础设施规划建设
(一)综合运输网络体系规划建设。围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社会经济战略定位,充分发挥威海区位优势,以港口建设为龙头,腹地集疏运通道为骨架,陆路客货运枢纽为节点,构建能力充分、结构合理、衔接顺畅、服务优质、管理科学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促进交通资源的空间最优配置,发挥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在约束条件下的比较优势和整体效率,实现集约高效和可持续发展,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从而真正实现交通运输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全面适应威海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综合交通运输的要求。
1.公路。建成国省高速公路网规划中在威海境内的“一横一纵一环”,连通市域内各市区、主要港口和机场等枢纽,实现13个重点乡镇20分钟到达高速公路。建成“九纵三横一环”的公路干线网络,保证市区与荣成、文登、乳山及石岛4个副中心城市之间有一级路连接,各县(市、区)驻地与乡镇之间、十三个重点城镇之间有二级及以上公路相连;规划节点进网时间不超过15分钟,网内结点间出行时间不超过1.5小时。全市所有乡(镇)及行政村油路通达率达到100%,实施农村公路“村内通”工程和“网化”工程,解决断头路,镇镇和镇村间公路等级全部达到三级及以上。规划到2015年,威海市公路网总规模达到90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03公里。2.铁路。争取将威海地方铁路纳入国家铁路网规划。规划到2015年威海铁路网规模约达到314公里,货运量达到250万吨。铁路货运以桃威铁路为骨干,铁路客运以青荣城际铁路为主,辅以桃威铁路,远景建设荣青城际铁路。推进疏港铁路建设,完善港内货场和货物线等配套设施建设,增加现代化装卸设备,扩大装卸队伍,提高装卸车能力。延长现有威海湾港区疏港铁路,与规划的威海港三期衔接;规划桃威铁路至荣成线,东起荣成蜊江港区,向西在威海南部新区草庙子站(新建)与桃威铁路衔接;规划石岛港区疏港铁路,支撑中石油镆铘岛石化基地等重大石化产业项目;规划靖海湾港区疏港铁路,将张家埠新港与桃威铁路文登站衔接。
3.水路。构建以威海湾港区为中心港区,以石岛港区和靖海湾港区为重点港区,以龙眼湾港区、蜊江港区和乳山口港区为辅助港区的港口体系。到“十二五”末,全市港口新建码头泊位44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41个,新增吞吐能力8669万吨。依托临港大型石化产业项目,开辟远洋运输航线,到2015年威海港全港国际运输航线达到30条。大力发展中韩陆海联运汽车货物运输业务,不断深化运输方式的变革,与山东省运输网络相衔接,促进威海由中韩运输的桥头堡向东北亚航运中心转变。整合港口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扩大港口服务功能,发展临港产业,实施“港区联动”,促进区域物流产业结构的优化、聚集和提升。
4.航空。大力发展威海国际机场,积极实施机场三期工程(国际航站楼和综合服务区项目),加强机场安全和航管设施建设,争取达到国际中型机场水平。规划开通日本、韩国、中国香港定期货物包机航班,继续加密韩国航线,逐步开通日本、东南亚和中国香港航线。规划到2015年,定期货物包机业务通航城市达到3个,国际客运通航城市达到5个。规划建设航空公司过夜基地和航空物流中心,到2015年,旅客吞吐量达到200万人次,货物吞吐量达到30000吨。
(二)物流园区和物流配送中心规划建设。根据我市产业布局、货物流量与流向,综合考虑交通条件、资源环境、城市发展方向等因素,把整合现有物流资源与新建物流项目有机结合,规划建设一批布局合理、用地节约、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经营集约的大型物流园区(中心),提高物流服务效率,降低物流成本。鼓励在产业园区、开发区内、港口、交通枢纽规划建设物流园区(中心),提高货物的集疏运能力。在产业聚集区有针对性地建设一批建材、冶金、石化、汽车零部件、医药、农副产品等专业物流中心。有选择性地在县级交通枢纽城市、商贸集散地、农副产品产区建立物流配送中心,形成全市统筹规划、城乡结合的市、县、镇、村四级物流运营网络。
1.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以威海市区和荣成、文登、乳山三市为中心,在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区域和交通运输主要节点上,规划建设服务于城市配送、生产制造、商贸流通等具有提供多种物流服务功能的综合物流园区。重点建设威海国际物流园、中外运威海物流园、汇峰物流园、荣成经济开发区物流园、中海川物流园、乳山鄂尔多斯物流园等集储存、货运、加工、商贸、信息与金融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物流园区。2.生产服务型物流园区(中心)。根据产业发展状况,在工农业生产集聚区建立生产服务型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主要为制造业提供供应、生产、销售、回收物流服务,促进企业主辅分离,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竞争力。重点建设冠宏物流园、石岛冷链物流园、宏利物流园、润通物流园、三角华安物流、成山物流、久业仓储物流等生产服务型物流企业。
3.货运服务型物流园区(中心)。依托港口、铁路、公路、机场等交通枢纽,建设以水运、铁路、公路和航空运输为主,便于实现多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的货运服务型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重点建设威海港国际物流中心、空港物流中心、威海交运、青威集装箱、威广物流、石岛新港物流集配中心、西霞口港口物流集配中心、文登新港物流中心、乳山港物流中心。
4.商贸服务型物流园区(中心)。根据城市规划布局、消费规模、消费层次,建设以采购、交易、物流集散、商业配送为主的商贸服务型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通过商贸服务型物流园区建设,支持大型连锁超市扩张,实现大商贸、大物流、大流通的商贸流通业发展态势。重点建设家家悦物流中心、长江汇泉集团配送中心、乳山商贸物流中心、金蚂蚁国际汽车广场、中国胶东农资农产品物流中心。
5、保税物流园区。大力发展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不断加强园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对原有功能进行拓展,推动出口加工区从单一的加工制造向物流配送、深加工结转转出、集中报关、进出口和转口贸易、采购加工、检测维修等综合产业链发展方向的转变。规划建设威海国际物流园发展有限公司保税物流园区,充分利用港口资源,交通和地理位置等各种优势,建设出口监管仓库和保税库,为入驻企业提供报关、报检、出口退税、进出口代理、保税仓储管理、货运代理、综合配送和物流咨询等一体化、专业化的物流服务。
五、重点任务
“十二五”期间,推进物流业发展的重点任务是“实施三大工程、提升三个水平”:
(一)推进物流设施建设配套工程。充分发挥我市的区位优势和海洋优势,加快构建以港口为枢纽、以立体交通为依托的现代物流体系。发展甩挂运输、滚装运输等先进物流运输方式,建设甩挂运输示范工程,提高综合运输水平。发展多式联运,加强集疏运体系建设,使铁路、港口码头、机场及公路实现“无缝对接”。完善中转联运设施,加强新建铁路、港口、公路和机场转运设施的统一规划和建设,整合现有运输、仓储等物流基础设施, 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和配套,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物流运行效率。
(二)推进物流企业骨干膨胀工程。支持重点物流企业以兼并重组、拓宽投融资渠道等方式,尽快壮大规模,形成服务水平高、竞争力强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集团。围绕化工、机械、轻纺、医药、食品、建材、汽车及零部件等行业,培育发展一批专业骨干物流企业,提高全市物流业整体发展水平。鼓励现有运输、仓储、货代、联运、快递企业进行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扶持中小物流企业创新物流服务模式,加强资源整合,逐步发展壮大。鼓励本地物流企业同国际、国内先进物流企业的合资、合作与交流,提高竞争力。
(三)推进物流业与其他产业联动发展工程。鼓励物流企业与工农商贸企业结成战略联盟,承担供应链的一体化物流服务,不断延伸金融、保税等三方物流的服务范围,加速行业联动发展。鼓励重点制造企业设立统一的物流业务管理机构,实施物流一体化运作。引导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以资产重组、合资、合作等形式,组建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供应链战略合作,为制造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物流服务。引导农业、商贸流通业等产业与物流业积极对接,合作开展商贸物流服务。支持大型专业化交易市场物流服务的整合,形成一体化的商贸物流服务体系。继续实施联动发展重点示范工程,总结经验,逐步推广,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四)提升物流专业化水平。引导大型工业企业、商贸企业引入现代物流理念,应用现代物流技术与管理方式,优化企业内部资源配置,逐步实现供应、生产、销售、回收物流的一体化。鼓励大中型工业企业进行物流管理改革,优化供应链流程,逐步将原材料供应、仓储、产成品销售配送等物流服务业务分离外包,寻求社会化的物流服务。鼓励商贸流通企业发展连锁经营和电子商务,完善物流配送体系,充分利用社会物流资源,实现一体化集中配送服务。发展农产品从产地到销地的直销和配送,支持涉农企业应用社会物流资源广泛开展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的统一配送。鼓励物流企业参与工业企业、商贸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活动,为企业提供物流一体化服务,促进企业物流服务社会化。
(五)提升物流标准化水平。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企业为主的物流标准化工作协调机制,重点抓好运输机具操作规程及作业标准、交通运输服务标准的推广实施。通过集中培训、经验推广等方式,加强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的宣传,开展物流通用设施、技术标准、数据传输标准、物流运作模式等标准的普及工作。开展物流服务标准化试点示范工作,支持企业采用标准化的计量、分类、标识、设施设备、信息系统和作业流程等,提高物流的标准化程度。
(六)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充分发挥我市的信息基础优势,加快推进物流综合信息平台建设。鼓励支持我市物流企业、软件企业加强合作,加快物流信息系统开发建设,开展政策咨询、提供车源货源信息、业务合作等在线物流服务,提升行业信息化水平。积极推进物流企业管理信息化,引导物流企业建设内部信息网络,逐步实现与物流信息平台联网,提高物流业务运作的效率和服务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引导工商企业完善企业内部信息系统,并与上下游企业实现数据信息共享,实现供应链一体化管理。加强物流新技术、新装备的开发和应用。鼓励物流企业采用物联网、无线射频识别(RFID)、GPS定位、电子数据交换(EDI)、货物跟踪、自动分拣、立体仓库等物流新技术,提高物流运作水平,实现物流企业管理自动化。
六、保障措施
(一)营造物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1.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凡国家法律、法规未明令禁入的服务业领域,全部向外资、社会资本开放,并实行内外资、内外地企业同等待遇。各类投资者可以采用独资、合资、合作、合伙等方式,从事服务业经营。放宽服务业企业出资最低限额。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以外,服务业企业出资一律由企业投资人自行认缴;允许服务业公司注册资本分期缴付,注册资本可以首付20%,其余2年内缴足。
2.完善城市配送通行措施。需进入城市禁行区域道路行驶的大型货车以及对通行时间有特殊要求的集装箱运输车、工程搅拌车等,可根据实际情况向市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申请办理通行证。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根据交通状况,在城市道路范围内规划机动车停车泊位,为配送车辆停靠提供便利。进一步落实鲜活农副产品绿色通道政策,提高物流效率。
3.优化物流通关环境。减化通关手续,依托电子口岸,推行物流企业与口岸通关监管部门信息联网,对进口货物及符合条件的出口货物实行“提前报关、货到验放”。提倡海关、国检、代理、报关公司、场站等部门实现“一站式”联合办公和“一条龙”服务,并协调解决好跨省、跨地区的转通关,减少通关时间,加快通关速度。
4.整顿规范物流市场秩序。建立健全政府监管、协会监督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机制,加强物流企业诚信体系建设,为我市物流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加强对不规范经营行为的制约,坚决取缔无证照经营行为,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物流市场专项清理整顿,规范物流市场秩序。进一步加大治理公路“三乱”的力度,遏制对物流企业的乱罚款、乱收费行为,减轻企业负担。
(二)用足用活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1.加大对物流业发展的资金扶持,对市物流业规划确定的重点物流项目给予优先扶持。对省、市确定的重点物流园区、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示范项目、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等,积极争取国家、省资金和项目支持,优先列入市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给予扶持。
2.具有运输或仓储等外包经营业务、有自开票纳税人资格、且年营业税及附加实际缴纳额不低于100万元的物流企业,可通过当地物流牵头部门申报税收试点物流企业,经国家发改委、国家税务总局确认后,享受营业税差额纳税政策。
总机构在我市的跨省市、跨市地及跨县区经营的直营连锁物流企业,一律实行法人总机构汇总计算、就地预缴企业所得税,二级及以下分支机构不就地预缴企业所得税。跨地区经营的直营连锁企业,凡采取微机联网、实行统一采购配送商品、统一核算、统一规范化管理和经营的,可申请实行由总店向其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统一申报缴纳增值税。
3、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围绕物流业发展规划,积极争取信贷规模,进一步增加对物流企业的贷款授信,支持其快速发展。鼓励担保机构为物流企业提供信贷担保。鼓励物流企业通过股票上市、发行债券、兼并重组、中外合资等途径筹集建设资金,引导和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现代物流业。
4、物流园区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列入工业、仓储用地范畴;对列入省、市重点规划的大型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物流配送中心新增建设用地,有关部门要给予支持;鼓励在原市区内的物流企业到城郊结合部建设物流中心,对市区内的原划拨土地或出让土地,由政府按照土地利用规定进行处置,并给予企业适当补偿,扶持其新建物流中心。
5、认真贯彻省政府鲁政办发[2010]51号《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实施意见》,支持工业企业实施二、三产分离,分离后的税负如高于原税额,由同级财政部门视情况对该企业予以适当扶持补助;其所购置的固定资产符合技术进步、产品更新换代较快的,经税务部门审核,可以加速折旧。对为制造业企业供应链一体化运作提供专业化服务的高技术含量的物流企业,由市科技主管部门会同财政、国税、地税等部门推荐上报,经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认定、国家备案后,三年内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三)加强物流业发展的组织领导。
1.建立健全物流管理体制。建立完善现代物流业协调推进制度,成立全市现代物流业协调推进领导小组,组长由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成员由市经信、发改、科技、财政、交通、商务、统计、贸易、铁路、民航、港航、公路、工商、地税、质监、邮政等部门和单位组成。由市领导主持,定期组织成员单位召开协调会议,协调解决全市现代物流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形成推动物流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2、完善物流业调度考核制度。建立由物流主管部门牵头、统计等部门参加、物流协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制定现代物流业统计指标体系和报送制定,加强信息的收集、核算和分析工作,提高物流统计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权威性。选择部分大企业作为物流统计试点,实行直报制度,逐步扩大,提高统计的覆盖面。加强物流统计信息的预测和分析,及时监测分析现代物流业发展、运行状况,为政府部门制定政策、企业经营提供依据。建立规划落实考核制度。物流规划的实施要纳入地方政府的考核体系,定期调度检查物流发展情况,不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出督导的意见和建议。
3、强化物流行业自律机制。建立和完善物流协会组织,加强行业自律,规范物流市场秩序。协助政府部门做好物流行业战略和专业课题的研究,配合制定、推广物流行业标准,加强物流技术交流和物流咨询服务,开展重点物流园区和物流企业评审认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项目评估、教育培训、招商引资等活动,发挥其在企业与政府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增强为行业服务、为企业服务的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