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荆门市物流业发展规划
为加快推进荆门市现代物流业健康有序发展,近期市交通运输局组织相关科室和单位就荆门当前现代物流业发展情况开展了相关调查,走访考察了全市各类型物流企业、货运企业,调查了解了货运枢纽型、生产服务型、商贸仓储服务型和综合服务型等各类物流园运营发展情况,从而对全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物流业发展现状
荆门物流发展起步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进入二十一世纪,尤其是“十一五”时期,荆门物流业发展较为迅速,全社会物流总量不断增加,市场主体发展较快,物流业态日趋多元。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构建加速荆门物流转型升级,物流行业与地方社会经济互为支撑发展。据专家测算,荆门市公路货运量每增长一万吨,GDP就相应增长0.15亿元。
(一)物流行业规模持续壮大。2006年至2012年,全市社会物流总额从500亿元增加到约3200亿元,年均增长36.9%;公路水路货物运输量从3499万吨增加到10661万吨,年均增长20.4%;公路水路货物运输周转量从30亿吨公里增加到191亿吨公里,年均增长36.1%,均高于全市GDP增幅。
(二)物流市场主体发展较快。全市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20多家,其中中心城区年产值过1亿元或接近1亿元的物流企业7家,即和瑞燃气、楚元石化物流、弘业物流、众诚物流、通旺达物流、腾飞达物流、北郊粮库等。国内知名企业看好荆门物流市场,先后来荆经营的,有中孚泰、仪邦集团、九禾公司、上海致盛、人民电器、东方海外物流、顺丰快递、德邦快递等一批实力雄厚的专业物流公司。
(三)物流通道网络日益完善。截止2012年底,全市现有通车公路1187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13公里,等级公路10939公里,“两 纵一横”的高速公路网、“四纵连五横,一环绕荆门”的干线公路网和农村路网基本建成。焦枝、长荆、荆沙铁路穿境而过,设站点26个,里程315公里,货运量约900万吨,主要承担煤炭、水泥、石膏、粮食、肥料等大宗货物运输。全市通航水域11处,通航里程425公里,年综合通过货运能力528万吨,主要承担磷矿石、石膏、黄沙、化肥、玻璃渣等货物运输。管道运输322公里,主要承担石油和天然气的运输。
(四)物流基地建设稳步推进。目前,全市有各类物流园约21个,其中已建8个,在建13个。上海商贸城、腾飞达物流园、荆门粮食现代物流园区(北郊粮库)、东方百货物流配送中心、众诚物流园、李宁物流园等园区相继投入使用,和瑞燃气LNG物流中心、荆铁佳洲铁路物流园、鑫港国际物流园、杨家桥物流中心、钟祥现代交通物流园、屈家岭农贸综合大市场等园区正加紧建设,格林美再生资源大市场、掇刀物流产业园、荆门石牌核心港区物流园、京山物流中心、沙洋中心港区物流园等园区正积极推进。
(五)物流技术水平有效提升。荆门部分物流企业开始推广使用低位拣货车、标准托盘、叉车等专业设备,楚元石化、弘业、众诚、腾飞达等物流企业配置了大面积标准仓库,EDI、GPS等技术已初步应用到物流之中,为客户提供全面的仓储管理、长距分拨、货物装卸、包装分捡等全方位服务。目前,荆门弘业物流公司还被交通运输部、财政部列为全国第二批公路甩挂运输试点企业,给予资金支持,对促进全市物流企业车辆装备和信息系统的全面升级、集约利用能源和节能减排将起到示范引导作用。
(六)物流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市规模以上的物流企业均有运输(送货)、货物代理、搬运和干线运输等方面的能力,一般物流企业都初步形成了服务本地的网络体系,大型物流企业拥有了辐射全省和省外部分城市的物流服务网络。大型商业零售集团、石油销售专业公司、邮政快递及部分大型企业的自营物流配送服务网络相对完善。部分民营快递物流公司服务网络已涉足部分镇村。中石化荆门分公司、金龙泉啤酒有限公司、洋丰集团等大型企业主要物流业务已交由第三方物流公司完成。全市初步形成以整车业务、零担业务、货物仓储为主要形式,以石油产品、磷化产品、建材、农产品、成衣物流等特色业务为主要内容,货运代理、自营物流、第三方物流多种物流业态并存的局面。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荆门物流业发展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但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与周边城市物流发展水平相比还有差距,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物流企业杂乱且组织化低。全市近500家物流企业中(不含个体户)普遍是“弱、小、散、乱”的状况,物流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起点低,布局散,秩序乱。大多数物流企业缺乏必要的服务规范和内部管理规程,网络化的经营组织未形成。行业中龙头企业数量少,中小企业众多,市场结构相对分散。同时,物流企业之间、物流企业与工商企业之间缺乏较为稳固的风险共担、收益共享战略联盟的机制,很难提供综合性、全过程、集成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不能形成合力,缺乏竞争力。
(二)物流设施滞后且网络化低。现有的物流园、物流中心和货运站场设施数量偏少、功能单一且布局不合理,难以形成畅通的物流流通。物流设施的建设缓慢、缺乏统筹且未成体系,难以形成高效的物流网络;货运车辆难以进城,城际运输、市内配送的衔接和转换存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农村物流配送设施匮乏。
(三)物流服务单一且信息化低。荆门物流企业多数是货运性质,基本是为车主提供货源信息服务,而有实体物流业务的物流企业一般只能提供运输、仓储、停车和运费结算等传统物流服务,物流信息服务、成本控制、流通加工等物流增值服务很少触及,全程物流、物流方案设计以及供应链物流服务等物流高层服务基本空白,集装箱运输、多式联运、甩挂运输、智能仓储等高端物流服务尚未起步。现有物流企业物流信息管理和技术手段比较落后,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流信息平台,先进物流技术、发达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极其有限,导致物流信息不畅,不对称。条形码技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物资采购管理(MRP)和企业资源管理(ERP)等物流管理软件应用很少,导致物流成本高,效率低。
(四)物流秩序混乱且诚信度低。荆门物流尚处于自发发展阶段,传统物流阶段,缺乏统一的服务质量标准和市场诚信体系,缺乏行业准入机制、退出机制和风险预警举措,导致物流市场存在大量无序竞争行为,既无抗风险能力,又难以形成品牌效益。一方面,中小个体经营户蜂涌物流市场,其运作模式雷同、市场定位宽泛,造成恶性价格竞争;另一方面,部分企业责任心不强,运输延时、货物损坏、丢失等问题时有发生,低水平、缺乏诚信的物流服务严重影响了物流市场的信誉度。
三、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现代物流发展理念缺失。荆门市一些企业对现代物流的内涵缺乏全面了解,传统的物流观念占有很大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荆门物流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对物流认识等同于传统的运输及物资的供应,没有充分认识到物流是支持现代经济高效运转的必要体系及系统。二是没有认识到信息在物流过程中的重要性,对信息处理设施的建设、技术支持等方面投入不够。三是企业对自身的物流设施建设认识局限于服务自我,对其社会化的功能认识不足。四是部分工业企业仍然采取的自营物流方式,对第三方物流具有一定的抵制情绪,对物流外包和自营物流的优劣势、比较效益缺乏深度认识。
(二)物流产业整体规划缺乏。一方面是物流行业发展尚未统筹规划;另一方面是具体物流发展规划缺乏统筹。物流发展规划与城市规划、土地规划、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与相邻地区发展规划及其他相关部门规划尚未进行有效衔接,造成一些物流设施在规划阶段就先天不足,物流节点布局缺乏经验支持和规划合法支持,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等设施的布局缺乏与快速通道、与需求的配合,以及与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发展的衔接。
(三)现行管理体制模式缺位。物流业是新兴行业,由于国家的物流政策和法律体系尚不完备,管理政策粗放缺乏操作性,已难以适应现代物流一体化运作的要求。一是缺少统一的具有权威的管理协调部门。现代物流区别于传统物流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系统化、集成化。由于物流企业的发展涉及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物流技术设备、产业政策、投资融资、税收、海关服务与行业标准等各个方面,涉及到发改、财政、工商、税务、商务、交通、工信、海关、检验等各个部门,造成了物流业管理的分散化、多元化,多头管理又导致了利益分割,从而分散了物流资源,弱化了社会化资源的配置效率。二是现代物流业相关的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等亟待完善。物流行业自律性差,标准化体系不完善等现象严重,土地使用、税费征返、投资融资等方面扶持政策力度不大,且当前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不断上升,运输、仓储成本增加以及“营改增”后部分物流企业税赋不减反增等,制约了物流企业的发展壮大。三是对现有物流市场的监管有待加强。一方面是在现有体制、模式下,各行业主管部门对物流企业监管只停留在自己行业内职能的履行,而鉴于物流社会化的特征,各行业监管部门对其是管非管或视而不管且相互之间缺乏协调联动;另一方面是尽管各地相继成立了多部门参与的发展现代物流领导小组,但由于没有统一的管理部门,统一的政策法规,没有规范性和操作性而无法进行市场监管,导致市场发展无序,恶性竞争,诚信较差,服务质量效率低下。
(四)物流自身客观发展缺力。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物流业兴盛,物流的现代化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荆门经济尽管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物流业在荆门却起步较晚,物流业自身在客观上存在着发展不快,后劲不足。一是物流企业组织程度不高。相当多的物流企业仍然保留着传统经营组织方式,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组织的自我服务完成,这种物流活动模式限制和延迟了高效率专业化物流服务需求的产生和发展,也制约和阻碍了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优化、业务流程的优化、物流设施的优化,进而使企业内部物流活动难以社会化和难以适应社会化物流需求。二是物流市场服务功能不强。物流市场功能不完善,现有物流企业服务功能单一,缺乏品牌效应;物流市场培育不健全,现阶段物流市场“多、小、少、弱、散、慢”的特征较为明显;物流市场信息不对称,生产企业与物流企业缺乏协调沟通。三是物流企业科技投入不够。一方面是物流设施装备标准化程度低;另一方面物流流程管理信息化程度低,大多数物流企业尚未建立比较完善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MIS)、电子数据交换(EDI)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制约了物流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四是物流企业人力资源欠缺。企业物流人才素质薄弱。规模较小的物流企业其经营模式和低成本竞争的经营手法对专业物流人才缺乏较为强烈要求。而规模较大的物流企业和处于发达地区的同行相比,对高级物流人才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加上现有的从业资格认证体系缺乏,人才培训体系薄弱,现有从业人员素质总体较低。
四、下步工作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认真落实“打牢发展大底盘、建设祖国立交桥”战略部署,高举建设“中国农谷”大旗,大力宣贯交通运输部349号文件精神,充分利用好发展现代物流战略机遇,发挥大交通部门优势,积极争取和协调相关部门形成加快推进全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合力,积极引导社会资源投入现代物流业,以现代物流跨越发展支撑 “四个荆门”建设。
(一)物流业发展战略定位。以荆门市现代制造业(石油化工、磷化、建材、食品加工、纺织服装、机电等)、商贸流通、现代农业和旅游等特色产业为基础,以物流基础设施体系、物流配送服务网络、物流信息体系为依托,构筑荆门市现代物流产业体系,把荆门打造成全省现代生产型物流基地和鄂中区域性物流中心。
(二)物流业规划发展目标。按照《荆门市“十二五”物流发展规划》、《荆门市“十二五”交通物流发展规划》中“规划协调、突出重点、有序发展”要求,从构建物流基础设施体系,培育物流企业主体和建立完善物流行业监管三方面入手,以荆门市重点产业集群和各县市区重点产业、重点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构筑“1234”物流发展新格局。构建一个核心,即建设荆门城区物流核心聚集区,重点建设化工建材产品物流区、商贸流通物流区、现代制造业物流区和农副产品物流区;打造两大聚集带,即依托铁路、高速公路及207国道产业集聚带形成的以磷化产品和建材产品为重点的襄荆物流集聚带,以汉江和江汉航道为依托,以汉江沿江产业群为服务对象的汉江中下游物流集聚带;建设三大聚集区,即重点建设荆门市城东综合物流聚集区、城北磷化工物流聚集区和城南工业物流聚集区;发展四大县域物流园区,即建设钟祥、京山、沙洋、屈家岭四个县域物流园区,从而形成立足荆门产业集聚带、优势产业区和综合运输网,承接“两圈”,连接“一带”(沿长江经济带),辐射川湘渝贵豫陕等省市的现代物流体系。
(三)主要工作措施
1、抓政策促物流发展环境优化。一是宣贯落实物流发展政策。认真落实省政府文件、交通运输部指导意见精神,加快出台荆门促进物流发展的地方性文件及配套政策,明确物流发展中土地、税收、投融资及各项优惠性政策措施,带动更多社会和政府资源向现代物流业倾斜。二是建立完善物流工作体制机制。争取成立由市政府牵头多部门参与的促进现代物流发展领导小组,建立健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负责指导、协调、解决全市物流发展中的困难难题,建立完善交通系统内部联动协调机制,形成交通运输推进物流业发展的合力。
2、抓建设促物流设施体系完善。一是加快物流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依托当地主体产业,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目标和城市规划,按照社会化、专业化的要求,逐步形成以物流园区为核心,以专业物流园、物流中心为骨干,以配送中心、农村物流站点为基础的全市物流网络体系,建设完成荆门城区核心物流区辐射四大县域及涵盖乡镇农村的三级物流体系。二是加强物流设施与综合交通枢纽的协调和衔接。加快物流园区项目专项规划编制,实现物流节点与综合枢纽无缝衔接,实现不同运输方式的高效整合和转换,提升物流效率。三是加强农村物流培育。以服务“三农”为目标,加强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农村物流网络;推广农村综合运输服务站供销、邮政、交通合作共建模式;支持建设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
3、抓培育促物流企业发展转型。一是加快传统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大力推进运输装备的改造、升级和投资,推广应用甩挂运输、多式联运等先进运输组织方式,实现运输网络化、标准化、系列化、规范化;有效整合运输市场运力、货源及信息资源,推广浙江传化“公路港”模式。二是大力培育一批规模较大、基础较好、具有现代化物流理念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和知名企业,培育和引进与行业配套紧密、具有专业特色的专业化物流企业,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使整个物流行业做大做强做优。三是加强物流企业间资源整合,打造规模化、网络化、多样化服务联盟组织,提高区域物流资源配置效率。
4、抓管理促物流市场健康发展。一是逐步完善物流市场管理服务机制。加强与其他行政部门的沟通协调,以交通物流投诉服务中心运作为支撑,推进物流市场齐抓共管;建立物流企业诚信评价体系,定期向社会发布信用情况,实行物流行业黑名单制度,对违规企业公开曝光;支持运输物流行业协会在行业规范自律等方面的作用,支持物流协会组织制定行业规范,加强行业自律,规范竞争秩序,推进物流行业诚信体系建设。二是加快现代物流标准体系建设。针对荆门市目前物流市场及物流发展现状,加快制定和推进物流基础设施、技术装备、管理流程、信息网络的技术标准和服务规范,尽快形成协调统一的现代物流技术标准化体系,实现运输、仓储、装卸、包装标准化、规范化。
5、抓技术促物流信息化水平提升。一是构筑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大力在企业、园区推广湖北省交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以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平台为支撑,整合交通道路、通行、车辆、货物、交易等相关信息的荆门物流信息平台。二是推广应用先进信息技术,推广普货管理、仓储管理软件,普及GPS、条形码等先进信息技术的使用。
第二篇:呼和浩特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
(1)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金梅
(2)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规划(2013—2020)金梅
(3)内蒙古自治区“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
(4)呼和浩特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汇编
王璐
(5)呼和浩特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王璐
(6)呼和浩特市服务业重点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2—2015)
张玲
(7)呼包银榆经济区发展规划(2012—2020)张玲
(8)呼和浩特现代服务业重点集聚区建设的总体方案(2011—
2015)齐芳
(9)呼和浩特市交通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齐芳
(10)呼和浩特市国家公路运输枢纽货运枢纽总体规划研究
报告赵丹丹
(11)呼和浩特市国民经济统计年鉴(2001—2010)赵丹丹
(12)其他相关法律、法规、文件
第三篇:株洲市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
株洲市“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
一、思路与目标
(一)总体思路
充分发挥我市的区位优势,围绕建设“两型”社会及“四个株洲”的目标,力促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国际国内及区域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提高流通效率和降低物流成本为核心,加快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和培育先进的专业物流企业,积极推进和发展绿色物流,引进先进物流技术与管理方法,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服务,促进流通产业现代化,将物流业培育成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建设面向国内外的全国性物流业网络支点,充分发挥铁路、公路、水运及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的优势,为长株潭城市群提供各类物流中转服务及工业原辅材料仓储、配送服务。加快第三方及第四方物流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物流业的行业竞争力,基本建成高效便捷、有效衔接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将我市建成为服务长株潭城市群,辐射中部地区的重要物流节点城市,打造区域性的物流枢纽。
2、主要指标
——全市社会物流总额年均增长18%以上,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达18%以上。
——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降低到16%。
——第三方物流总收入占全社会物流总收入比重占30%。
——物流企业使用网络技术处理用户物流信息比例达50%。
——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重点物流园区达到7个以上。石峰区工业物流园、芦淞服饰物流园、醴陵烟花物流园等重点物流园区初具规模。
——经营规模10亿元以上物流业骨干企业集团达到3-5个。通过国家认证的A级以上物流企业达到10家。
——建成覆盖全市的功能突出、特色鲜明的物流中心9个。
二、物流业发展产业导向
基于我市物流产业发展现状与发展思路,在规划期内优先发展和重点支持以下主要物流行业。
(一)国际保税物流。2010年我市进出口商品总值达14.7亿美元,具备了发展国际保税物流业务的基础。我市目前尚无国际保税物流中心,根据我市产业发展的需要,统筹规划设置一批保税物流中心、保税仓库和出口监管仓库等保税物流设施。重点加快云龙保税物流中心建设和天元区新马物流中心保税仓库建设,发展保税仓储物流业务。
(二)多式联运。充分整合株洲北站铁路编组网、湘江内河航运和过境高速公路,进一步优化物流基础设施配置,以石峰区铜锣湾为主要结合点,整合株洲北站及相连的铁路专运线、铜锣湾港区以及周边的货运站场,大力发展水铁联运、公铁联运、水公联运和铁路集装箱运输等国内多式联运。
(三)货运站场和专线运输。以加快公路站场建设及完善系统配套为重点,在整合和提升原有货运站场的基础上,发展专线运输业务,统筹规划一批新的大型货运站场,如董家段航空产业园、危险品物流中心、天元华南物流中心等,提升公路货物的集散能力,强化我市与其他地区的经贸联系。
(四)城市与区域配送。在主城区及周边中心镇的交通节点加快建设一批规模合理、运作规范的现代化城市配送中心,完善城市与区域物流配送网络。鼓励发展面向流通企业和消费者的社会化共同配送,促进流通的现代化,扩大居民消费。大力发展城市统一配送,提高食品、食盐、烟草、药品和出版物等的物流配送率。
(五)大宗工业品物流。加强石油、煤炭、天然气及相关大宗工业品物流设施建设。加快相关大型企业矿物物流场所与运输设备的改造与建设,加快茶陵县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石峰区工业物流园和石峰区湘江金属物流中心建设,对市内白石港建材大市场等主要建材市场进行集中规划整改,提高集约化经营程度。
(六)农产品物流。大力推进谷物、大米、食用油等重要大宗农产品储备库及物流设施建设,加强农产品物流中心建设,把中南谷物城打造为中南地区最大的粮油储备与运输中心。依托本市周边主要蔬菜产地,规划建设雨润农副产品物流园等一批蔬菜批发和销售市场,建立完善的蔬菜运输与配送体系,满足各类酒店和市民对蔬菜需求。大力发展鲜活农产品、冻肉、食品、药品等冷链物流,重点完善鲜活农畜产品储藏、加工、运输和配送等冷链物流设施,完善农产品保鲜保质设备设施,提高鲜活农产品冷藏运输比例,打造长株潭城市群冷链物流中心。
(七)服饰物流。加快芦淞服饰城提质改造和芦淞服饰物流中心建设,大力发展专项服饰物流配送,完善服饰及其配件的配送体系。鼓励第三方服饰物流企业的重组整合,打造第三方物流平台。
(八)供应链管理服务。引导制造企业主辅业务分离,加快物流业务外包和社会化,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提升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第四方物流服务和供应链管理能力、信息化水平和管理能力,鼓励供应商管理库存(VMI)和准时制配送(JIT)等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普及和开展,促进现代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良性互动。
(九)物流技术和信息化服务。鼓励托盘、集装箱、标准仓库、立体货架和叉车等物流技术和装备的研究、推广和应用,提升我市物流企业的技术和装备水平。大力开展条码、电子标签、射频识别(RFID)、全球定位系统(GPS)、运输管理系统(TMS)、库存管理系统(WMS)、货代管理系统等现代物流科技和信息化技术和手段的应用和普及,提升我市现代物流业的信息化水平。
(十)物流标准化应用。支持具备实力的物流企业和科研院所,结合我市物流行业的特点,开展物流标准化的研究和应用工作。政府从每年的专项扶持资金中抽出适当比例对前沿性的物流标准化研究项目予以支持,鼓励物资与信息的分类、编码、条形码和射频识别、冷链物流等方面的标准化工作。
(十一)物流管理咨询服务。鼓励物流系统设计和规划、采购管理、制造管理、销售渠道管理、成本分析与控制、物流绩效管理、物流信息化与电子商务、外贸政策解析等方面咨询业务的开展,为我市物流业软实力的提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物流节点建设
我市物流节点建设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物流枢纽,是整合物流设施群而建设的大型物流基地;第二层次为物流园,是综合性的、大规模的节点,为区域物流体系的中枢;第三层次为物流中心,是某一区域、某一专业范畴的综合性大型物流节点;第四层次为配送中心,是面向最终用户末端运输、规模适应于需求的专业性物流节点。
(一)物流枢纽建设
物流枢纽是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组成,是发挥枢纽作用的设施群。
1、建设区域。以株洲北站为铁运中心,以铜锣湾港区为航运中心,以云龙示范区龙头铺为公路货运中心。
2、涵盖的主要物流园与专业物流中心。物流园有:石峰区工业物流园、红旗物流园等。专业物流中心有:铜锣湾钢材物流中心、石峰区湘江金属物流中心、南车物流中心、石峰区铁路枢纽物流中心、株洲危险品物流中心等。
(二)重点物流园建设
以物流园作为株洲物流体系的中枢,重点建设七大物流园。
1、石峰区现代产业物流园。位于石峰区喻家坪铁路工业站,规划用地3000亩。利用现有铁路专用线,结合铜塘湾港区湘江千吨级码头和白祁庙危险货物专用码头建设,建设成为一个联结铁、公、水和航空运输四种运输方式,集仓储、配送、贸易于一体的现代化产业物流园区。
2、芦淞服饰物流园。位于芦淞区,规划用地1197亩,其中 1000亩用于以服饰及其配件为主的大型批发市场和服饰配送仓库建设,其中197亩用于以专项服饰物流配送为起点的第三方物流平台建设。
3、中南谷物城物流园。位于株洲县渌口镇,规划用地1780亩。建设粮油综合加工区等六大功能区,提供粮油、饲料等大宗农副产品运输、加工、仓储、交易、配送、信息等一体化服务项目。
4、醴陵烟花物流园。位于醴陵市,规划用地1508亩。建设花炮仓储、普货仓储、联检、监装、物流基地,为醴陵市花炮的生产与出口服务,打造湘东赣西的物流中心。
5、荷塘农产品物流园。位于荷塘区,规划用地1200亩。主要满足城市及区域农产品物流、城市及区域生活消费品配送需求。
6、云龙中特现代物流园。位于云龙示范区,规划用地1000亩。建设批发交易展示厅、周转仓库、集装箱货场、车库和公共服务配套等设施,为企业代储、代发、代运各类原材料及产品,集仓储、分拣及新产品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综合交易平台。
7、高新区新马物流园。位于天元区新马工业园内,规划用地1500亩,建设地区综合性货运枢纽。
(三)重点物流中心建设
以物流中心作为株洲物流的支撑,重点建设九大物流中心。以物流中心作为株洲物流的支撑,重点建设九大物流中心。
1、石峰区湘江金属物流中心。位于石峰区,规划用地1080亩,计划投资30亿元。建成集总部经济区、会展区、商贸服务区、仓储加工配送区等为一体的大型钢材、有色金属物流城。
2、石峰区铁路枢纽物流中心。位于石峰区,以铁路北站作为依托,规划用地800亩,建成长株潭地区综合性货运枢纽、物资集散地,株洲市各专业市场第三方物流的提供者。
3、天元区汽车零部件和整车物流中心。位于天元区,规划用地500亩。建设株洲汽车工业的物流中心,主要为北汽控股株洲基地汽车零部件物流、汽车整车物流服务。
4、董家塅航空物流中心。位于芦淞区董家塅,规划用地100亩。建设“三区一平台”的物流中心,即仓储区、配送区、居住区和物流公共服务网络信息平台,为我市航空产业及配套产业提供物流服务。
5、云龙保税物流中心。位于云龙示范区,规划用地500亩。主要开展进出口货物保税存储,全球采购和国际分拨、配送等业务。
6、湖南湘赣商贸物流中心。位于茶陵县,规划用地1204亩,建成融仓储、运输、办公和服务为一体的湘赣交界处商贸物流中心。
7、湘东南现代物流中心。位于攸县衡茶吉铁路渌田火车站附近,规划用地3500亩,建设大型货运物流中心及商品集散中心。
8、炎陵银太现代纺织物流中心。位于炎陵县,规划用地200亩,建成总储量达200万吨,年货物吞吐量1000万吨的物流中心。
9、醴陵湘东物流中心。位于醴陵市,规划用地300亩,建成融仓储、运输、办公和服务为一体的湘东现代化综合物流中心。
(四)配送中心建设
配送中心面向最终用户末端运输,由市场决定各专业配送中心的数量规模与布局,为周边地区提供快速便捷的配送服务。
四、物流通路与信息平台建设
(一)物流通路规划
构筑完备的公、铁、水、空立体化综合物流运输体系,形成“七条铁路、十一条高速公路、城铁网、二十八条干线公路、两大货运场站、三大港口的交通格局。为此,在物流交通方面实施四大发展战略:一是突出等级提升,实现快速交通;二是突出三路并进,实现立体交通;三是突出密度合理,实现便捷交通;四是突出管理提升,实现智能交通。到规划期末,形成长株潭物流核心圈半小时达到、“3+5”城市群2小时达到、市域内1小时达到的物流通路效率。
(二)物流信息平台规划
株洲物流信息平台体系拟按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数据交换平台、行业物流信息系统和企业物流信息系统五层结构建设。
1、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层。以株洲公共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为基础,作为支撑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的物理层基础,主要包括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电信交换网、光纤宽带网、无线通讯网等)和计算机硬件设施等。
2、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层。主要承担株洲物流信息资源门户、物流公共信息发布、社会物流资源整合、政府相关政务职能履行和面向企业的信息服务等功能,是物流行业及其相关政府部门、企业进行物流公共信息查询和办理相关物流业务的窗口。
3、数据交换平台层。实现不同行业和企业之间、政府各职能部门与企业之间进行的EDI及各类数据信息交换过程的标准化转换,以更好地支持异构系统互联,以及不同行业和不同格式数据之间相互交换与分享,真正打破物流信息共享瓶颈,实现物流信息的无障碍交换与传输。
4、行业物流信息系统层。主要由两类信息系统构成:一类主要由相关行业和一些大型物流结点的信息系统组成,主要包括港航EDI、铁路EDI、公路枢纽指挥、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信息系统,大部分能够自成体系,并能与公共系统连接;另一类主要是指与物流相关的政务职能,如海关报关通关、出入境商品检验、税务管理、保险、银行结算、工商注册等,为提高面向物流企业和工商企业的综合服务效率而设置。
5、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层。主要由物流供方企业(如运输、仓储企业等)、物流需方企业(如生产制造企业、商贸企业等)、专业物流企业和一些物流中介(如专业货代、物流咨询业)等构成,这些主体将在公共信息平台和数据交换平台的支持下,完成本企业的物流运作与管理,以及与相关企业之间数据信息的交换和查询,从而实现企业内部信息系统与外部信息资源(供需信息)的无缝衔接,实现物流管理的全程无纸化。
五、保障措施
(一)建立健全物流发展工作机制。建立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制度。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制定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协调解决现代物流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建立重点物流项目服务制度。每年认定一批重点物流项目和重点储备物流项目,从办事、立项、用地、财税支持、项目执行、绩效评价等多维度进行全程跟踪和协调服务。建立城市配送交通管制机制。加强城市物流配送体系建设研究,制定有利于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有利于城市配送车辆在市区通行及停靠的具体措施和运作机制,提高物流配送效率。
(二)适当强化财税政策支持。设立株洲市现代物流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重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培育龙头企业和服务品牌、支持物流基地和园区建设、推广应用物流新技术、推进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物流设施设备更新改造、引进和培养物流人才等。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试点物流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推进税收优惠试点。对符合条件的试点物流企业将承揽的运输、仓储业务分给其他运输、仓储单位并由其统一收取价款的,以该企业取得的全部收入减去支付给其他运输企业、仓储合作方后的余额为营业额征收营业税。
(三)拓宽物流行业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对信用等级资质较高的物流企业给予重点支持。推动信用担保机构为中小物流企业提供短期资金贷款担保,鼓励民营担保公司为物流企业提供信贷担保。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拓宽融资渠道,通过政策引导,外引内联,鼓励不同所有制投资者,尤其是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参与物流设施项目的建设和发展物流企业。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运作,采取积极运用财政贴息,引导信贷资金,鼓励融资担保,支持物流企业股票上市融资等手段加大对物流设施建设的投入。
(四)培养引进物流专业人才。鼓励和支持湖南工业大学等市内高等院校开展物流专业研究生、本科和专科等多层次学历教育,培养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采取多种形式,积极组织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和物流企业职工开展在职培训。大力推行物流职业资格证制度,依托市内高校建立多个物流职业资格证考试培训中心。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政策,把物流高级技术人员与高级管理人员纳入市引进人才政策范围。
(五)规范物流业市场管理。积极支持和培育现代物流行业协会发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普及行业管理规范、推广技术标准、交流行业发展信息、沟通和联系行业内企业等方面的作用,促进行业自律。支持创办从事物流信息传播、网络软件应用、物流技术服务、专业人才引进、从业人员培训、企业信用鉴证、行业资质论证、市场行情分析等服务的企业,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
(六)健全物流行业统计制度。开展社会物流企业联网直报工作,扩大社会物流企业统计调查范围,建立和完善物流统计直报制度。研究设立更细化的物流业统计科目,加强物流统计数据分析,保持行业统计数据的权威性、系统性和连贯性。加强物流统计,及时掌握我市各类物流企业的发展动态为制定相关决策和政策提供依据。
第四篇:荆门市县域经济十三五发展规划
荆门市县域经济“十三五”发展规划
二○一六年三月
目 录
一、“十二五”县域经济发展回顾.....................1
(一)“十二五”县域经济取得的主要成效.............1
(二)“十二五”县域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2
二、“十三五”形势分析............................3
(一)面临的主要机遇..............................3
(二)面对的主要挑战..............................5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6
(一)指导思想....................................6
(二)基本原则....................................6
(三)总体目标....................................7
四、主要任务......................................8
(一)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壮大县域产业规模和实力..8
(二)加快发展农业现代化,突破性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业...........................................12
(三)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发展.......13
(四)积极推进服务业发展,努力扩大农村消费需求...14
(五)扩大开放和区域合作,大力发展民营经济.......16
(六)推进技术创新,提升信息化水平...............18
(七)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201
五、政策措施.....................................22
(一)坚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县域经济..............222
(二)加强改进和探索金融服务....................222
(三)建立集约用地激励机制......................233
(四)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233
(五)进一步优化投资发展环境.....................24 “十二五”时期,我市县域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态势,进入总量跃升、结构优化、质量提高、后劲增强的新阶段,成为实施和促进全市经济在全省“缩差领跑”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力量。
一、“十二五”县域经济发展回顾
(一)“十二五”县域经济取得的主要成效
1、整体实力稳步提升。“十二五”时期,全市县域地区生产总值从600亿元突破发展到1250亿元,年均增长15.8%,县域经济占全市经济的比重由“十一五”期末的83.5%提高到87.5%。京山县、钟祥市生产总值超过300亿元,沙洋县、东宝区、掇刀区生产总值超过200亿元,在“十一五”末基础上翻了一番;钟祥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在2014年突破15亿元,京山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在2013年突破10亿元。县域经济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基石”,地位日渐突出。
2、工业结构逐步优化。县域工业实力显著增强,县域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达12.3%,高于全市平均增幅,带动了全市工业高速增长。工业经济结构不断改善,全市狠抓产业结构优化和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轻重工业比重由“十一五”末33:67调整为43:56,重工业比重下降了10个百分点。顺利完成了水泥、平板玻璃、电力等行业19家企业的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五年来,共淘汰水泥熟料产能393万吨、铁合金产能3.5万吨、平板玻璃产能699万重量箱、火电机组产能45.2万千瓦、印染产能13500万米、造纸产能7.5万吨。
3、园区产业集聚发展。拥有省级开发区8个,市级工业集中区7个。各经济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坚持以项目集中、创新发展为重点,园区道路、供水、通信、供电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工业基础得到夯实,产业承载能力得到提高。2015年,各园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850亿元,占全市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59.4%,同比增长12%,园区产业的集聚度达到50%以上,成为带动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领头羊”。
4、市场主体加快形成。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1067家,五年净增427家。17家全国500强企业落户县域;在全省率先出台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黄金三十条”,建成各类创新创业载体31个,入驻项目304个、创客1140人。上市融资取得新进展,新洋丰、凯龙成功上市,固润科技成功登陆“新三板”,四板挂牌企业新增35家。
(二)“十二五”县域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二五”期间,全市县域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总体仍处于蓄势聚能的发展阶段,还存在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
1、总量发展不足。我市只有京山县、钟祥市生产总值超过300亿元,沙洋县、东宝区、掇刀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不足10亿元,县域经济实力不够强大仍然是当前最为突出的问题,其发展水平与百强县呈不断拉大的趋势。
2、投资速度放缓。一是固定资产投资逐年下滑。2015年,我市县域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为17.8%,比2014年(21.6%)低3.8个百分点,比2013年低10个百分点。二是县域工业投资对社会投资贡献率不高,县域工业投资额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数比重偏低。三是大项目明显减少。近年来投资5亿元以上工业项目比以往大幅减少,目前明显低于黄石、孝感水平。四是在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下行的情况下,部分龙头企业生产、效益下滑明显,带动作用较弱。
3、要素供给趋紧。一是金融渠道不畅,“失血”严重。国有商业银行采取“垒大放小”的经营策略,收缩县级金融机构及其相关业务,对县域的信贷总量大幅减少,充当县域经济发展主力军的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贷款难、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二是技术投入少,留住人才难。这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现象。三是建设用地困难。这是当前国家宏观调控、中部地区工业化进程中遇到的新问题。
二、“十三五”形势分析
“十三五”时期,国际和国内形势仍将呈现多样化、复杂化格局,发展环境继续发生着深刻变化,我市县域经济将面临科学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同时,也面对诸多困难和挑战。
(一)面临的主要机遇
1、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步伐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相互交织深入发展,推动区域经济、产业分工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特别是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加快推进,为县域经济加速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2、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加快向内陆转移。“十三五”时期,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我市具备资源丰富、生产要素成本较低的优势,为促进我市县域要素集聚和产业承接提供了有利条件。
3、国家实施扩大内需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十三五”时期,国家继续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有利于我市县域经济充分发挥内生型优势,拓展和延伸发展的广阔空间。国家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支持湖北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围绕江汉平原中心城市战略发展,我市将在项目投资、体制改革、开放政策、产业布局等多方面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发展机遇,县域经济也将迎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发展黄金期。
4、省委、省政府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力度。2014年4月,省委、省政府出台《湖北省县域经济工作考核办法(试行)》(鄂办发〔2014〕21号),要求“打造县域经济发展的升级版,为加快‘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提供县域经济支撑”。不断完善考核激励机制,不断营造争先进位浓厚氛围,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环境进一步改善,必将强力推进全省县域经济趁势而上,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
(二)面对的主要挑战
1、外部环境复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复苏的复杂性和曲折性超出预期,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要素的竞争更加激烈。依靠资源消耗的粗放增长难以为继,依靠廉价劳动力推动产业低水平扩张不可持续,以绿色、智能和可持续为特征的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带来的产业发展竞争更趋激烈,对处于产业分工链条中低端的地区形成较大压力。
2、结构性矛盾突出。我市县域经济总量仍然偏小,缺乏强区域经济支撑;产业层次偏低,核心竞争力不强;市场主体偏少,缺乏大企业大集团引领带动;各种创新资源整合配置效率不高,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够;城乡区域发展中的二元结构问题依然突出,开放性经济发展不够,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薄弱等。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着加快发展和加快转型的双重任务和压力。
3、资源环境硬约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资源能源供需矛盾突出,劳动力、资源成本进入上升通道,生产要素和资源环境约束增强,节能减排的压力加大,生态环境保护任务更加艰巨。
4、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省内具有资源、区位优势的地区竞相发展,纷纷加大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力度,我市县域经济处于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包围夹击之中,面临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紧迫局面。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紧紧围绕深入实施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按照竞进提质、升级增效的总体要求,以推进县域“四化同步”发展和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为重点,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以富民强县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奋力推进全市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产业支撑,集聚发展的原则。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扩大特色品牌,做强支柱产业,提升产业竞争力;突出工业主导地位,大力实施“三个第一”战略,加快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推进县域经济集约、集聚、集群发展,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农业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强化城镇产业支撑,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加强城镇管理,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坚持开放先导,创新发展的原则。坚定不移地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积极承接资本和产业转移,吸纳各类资源聚集县域创业发展;依托我省科教优势,加强县域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走创新驱动和内涵式发展道路。——坚持保护环境,持续发展的原则。把建设“两型”社会、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加强污染治理,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走绿色发展之路。
——坚持市场主体,政府推动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立足于用市场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强规划和产业政策引导,改善公共服务,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强化激励和压力机制,营造争先进位的浓厚氛围。
(三)总体目标
——总量规模明显壮大。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能源资源消耗的基础上,实现跨越式发展。到“十三五”期末,县域生产总值、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生产总值过500亿元的县(市、区)数量达到4家;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过10亿元的县(市、区)数量比“十二五”末翻一番;县域生产总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90%;县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力争纳入全省考核的京山县、钟祥市、东宝区保持在全省前列。
——经济结构明显改善。工业主导更加突出,新型工业化迈出坚实步伐。农业基础更加巩固,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农副产品加工能力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推动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县域城乡协调发展,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县域产业集群加快发展,产业布局更加合理。
——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两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循环经济加快推进,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明显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发展动力和活力明显增强。县域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深化,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对内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开放性经济水平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市场主体大量涌现,民营经济占县域经济的比重明显提高。
——保障和改善民生成效显著。努力实现县域居民收入增长和县域经济发展同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逐步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贫困人口显著减少。
——特色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力争建成在全国、全省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5个以上,特色产业园区20个,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5500亿元,上缴税金突破130亿元,特色主导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园区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70%以上。
四、主要任务
(一)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壮大县域产业规模和实力 “十三五”时期,我市县域产业发展要坚持壮大规模与调整结构并重,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提升发展的质量,加快推进县域新型工业化进程。
1、培育壮大主导优势产业
要围绕壮大县域主导优势产业,充分发挥我市化工、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再生资源利用与环保、新能源新材料、大健康、电子信息等七大产业对县域工业的带动和支撑作用,加强县域产业配套协作能力,着力培育壮大县域主导优势产业。认真规划和组织实施化工、农产品加工“双千亿”倍增计划,即力争“十三五”末总量在2015年基础上翻一番。着力引进和培育领军企业,积极推进中央企业、著名企业、大型企业的对接与合作,大力服务和引导民间资本到县域投资兴业,支持民营经济做大做强,不断增强县域经济的规模和实力。要大力激发全民创业热情,培育市场主体。在规模工业企业个数上尽快缩小与宜昌、襄阳等地的差距,保持与黄石、荆州等地的优势,每年争取新增规模工业企业个数超过100家;培育一批“航母”型企业,培育10家百亿龙头企业,百家10亿重点企业。
2、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
要充分发挥我市现有的特色产业比较优势,在扬长避短中培育特色,在资源整合中放大特色,在技术进步中提升特色,要把特色产业变成市场的“话语权”。京山县要围绕“生态京山”建设主题,重点发展以智能制造、农机装备制造为主的装备制造、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健康养老产业;沙洋县重点发展以新型玻璃建材、水晶材料为主的新型建材产业,以水产品、油菜籽为主的绿色食品加工以及临港装备制造产业,促提升、扩总量;钟祥市要着力发展以精细磷化工为主的化工循环产业,以长寿食品为主的休闲农产品深加工业和数控机床产业及汽车电子产业;东宝要围绕“产城融合、四化同步”,加大推进绿色建材和装配式建筑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高新区·掇刀区要加快推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医疗健康)、再生资源利用与环保、新能源新材料、化工循环产业发展,服务、经营园区,增强激发活力;漳河新区要着力培育以特种飞行器研发制造及通用航空制造、通航运营与服务、航空培训及运动体验等为主的通用航空产业;屈家岭管理区要扎实推进生态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现代种业,全面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
3、推动产业联合重组
重点加快全市磷化工整合力度,到2020年,全市化工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5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占全市工业比重稳定在30%左右。磷化行业主要以新洋丰肥业、大峪口化工、鄂中化工等重点大型龙头企业、上市公司为依托,对全市磷化行业内规模较小、产品技术落后、能耗水平高、规模效益差、目前经营困难,但具有一定优质资产企业予以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利用率。
4、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步伐
一是要扶“优”限“劣”。加大对龙头企业扶持力度,继续开展对一批落后、低效产能企业的淘汰力度,坚决实行“关停并转”,对高耗能、污染严重企业,要建立倒逼机制,促进其快速转型。二是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在扩展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拓宽成果转化源头等方面,要研究出台各种激励政策和扶持措施,真正使企业成为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的主体。三是大力培植新兴产业。要加大政策倾斜扶持力度,用足用活国家新兴产业有关政策,研究建立我市导向激励机制,通过产业基金优先跟进、用地指标优先匹配、项目申报优先支持来推动产业发展。推动装备制造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与国际国内新方向接轨,大健康产业向高品质、个性化服务转型。不断提高新兴产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构筑新支点,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5、突出抓好特色产业园区建设
紧紧围绕重点培育和挂牌命名的特色园区建设目标,引导产业向园区聚集,提高产业集约发展水平,强力推进重点园区建设,致力把园区打造成“缩差领跑”的“加速器”。一是要抓好“产城”融合。明晰产业定位,突出主导产业发展方向,促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二是加快提升园区发展平台承载能力。着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抢抓国家放宽投资和信贷政策机遇,抓好园区重资产融资工作。三是大力发展和培育特色产业园区。借鉴襄阳等地先进经验,突破行政区划制约,实行引入地和落户地税收、产值、招商业绩分享机制,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园区,全面提升园区核心竞争力。四是提档升级。要制定和完善园区准入标准,杜绝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劣质项目进驻。五是加快大项目建设步伐。要迅速遏制当前项目建设下滑、大项目缺乏的局面,加快创新驱动,激发信心和激情,全力促进项目入园,掀起新一轮大项目建设高潮,增添园区发展新动力。
(二)加快发展农业现代化,突破性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业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逐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1、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加快推进中国农谷核心区“三区三中心”建设,实施“柴湖振兴”战略,努力实现“产业之谷、绿色之谷、创新之谷、富民之谷”的目标。大力实施灌区续建配套工程,加强以农田水利设施为重点的田间工程建设;大力改造中低产田,把粮食主产县的基本农田建成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和低丘岗地、低产林改造,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按照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要求,继续推动水稻、双低油菜、棉花、生猪、禽蛋、水产品等6大优势农产品板块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品牌农业,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强化农业气象、病虫害监测预警、动植物疫病防治等基础设施建设。
2、发挥比较优势,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立足农业产业资源基础,以农产品精深加工及产品高端化为方向,加快建立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国内外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推进产业链的延伸和资源综合利用,提升产品附加值,全力打造全国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基地和产业化示范基地。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参股、联合等方式,整合各自产业领域资源要素,实现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和资源的最大化利用。积极打造集团化、整体竞争力强的行业领军企业,以国宝桥米为龙头,壮大提升“一袋米”工程;以中粮祥瑞为龙头,壮大提升“一壶油”工程;以金龙泉、广源为龙头,实行产品开发和资产重组,加快发展食品制造业;以宝源木业为龙头,壮大提升“一块板”工程,加速发展森工产业。
3、建立健全农业服务体系,开拓销售新业态
坚持市场化、产业化、专业化和社会化方向,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完善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发展壮大农资连锁、信息中介、农民经纪人、行业协会、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形成全方位、网络化的为农服务体系。结合互联网发展趋势,推进互联网与农产品加工业深度融合。积极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及物流信息化,建设食品安全及追溯系统服务平台,创新销售运输模式,实现农产品加工业产供销一体化发展。
(三)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大力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同步发展,将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逐步打破城乡二元格局,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1、加强新型城镇化规划体系建设 按照“资源能源节约、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健全、人流物流便捷、经济文化繁荣、社会事业发达、城镇管理高效、生态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高标准、高起点搞好城镇规划,加快形成结构合理、布局协调、功能互补的城镇发展新格局。努力消除城乡“二元”体制和政策障碍,建立城乡一体、精简高效、分工合理、职责明确的城乡管理新体制,进一步提高管理效能。
2、支持县城、特色镇发展
按照资源状况、发展基础和环境容量,通过扩容提质。一是按照“连接大、中城市,辐射县域乡村”的定位,加快完善基础设施,打造特色产业,增强人口聚集能力,力争把每个县城建成规划科学、设施配套、经济发展、环境优美、各具特色的新型中小城市,提升县城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力。二是探索推广“整镇推进”模式,加快基础设施、产业培育、生态文化建设。以五条城镇化带为纽带,以旅游名镇、“四化同步”示范镇、新农村建设试点镇为重点,推动建设一批特色小城镇。三是坚持产业兴镇,着力培育和壮大有实力、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促进特色产业、优势项目向城镇集聚,要把做大龙头企业与产业集聚结合起来,以产业壮大推动具有地方优势和特色的工业重镇的建设发展。
3、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统筹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交通、水利、能源、通信、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并将城镇建设、市场建设、工业园区建设和交通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强化城镇综合功能,提高城镇的集聚效应和综合承载能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拓宽融资渠道,采取多种融资方式,整合各种资源,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和经营。
4、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适应农村人口转移和村庄变化的新形势,按照发展中心村、保护特色村、整治空心村的要求,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引导农村住宅和居民点建设,方便农民生产生活。着力推广旧村改造型、园区带动型、能人推动型、村企共建型、规划引导型等模式,探索“农民自建、集体代建、招商建设、社会援建”等多种方式,建设200个左右新型农村社区,推动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和农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实现全市三分之一左右的农村人口居住在新型农村社区。
(四)积极推进服务业发展,努力扩大农村消费需求 不断提高县域服务业发展水平,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突破性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
1、加快发展生产和生活性服务业
积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农业的互动融合发展。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科技咨询、研发设计、电子商务、信息服务、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推进科技服务业向制造业前期研发、设计等领域渗透,金融、信息等服务业向制造业融资、管理等领域渗透,现代物流、商贸、商务、创意设计等服务业向制造业产品销售、售后服务、信息反馈等领域渗透。围绕服务“三农”,在生产资料、技术中介、产品市场信息、售后服务等方面提供快捷方便的服务,促进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和结构升级。同时,重点促进商贸、旅游、文化、体育、家庭服务的繁荣发展,特别要着重发展旅游业。积极发展各具特色的农家乐、乡村旅游和生态休闲游,提高旅游业对县域经济的贡献率。
2、加强和完善农村市场体系
加强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和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农超对接,着力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为扩大农村消费创造条件。进一步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加快农业生产资料、农村日用消费品、农副产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农业信息和技术服务等农村流通、经营、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在商品生产地和集散地扶持发展一批辐射力强的全国性和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
(五)扩大开放和区域合作,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坚持敢开放、真开放、先开放、全开放,强化服务、优化环境,促进各种创新创业要素向县域集中,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加快培植各类市场主体。
1、提升使用外资的规模和水平紧紧抓住国际资本和沿海地区产业加速向内地转移的机遇,进一步积极合理有效地吸收外来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坚持以使用外商直接投资为主,不断扩大使用外资规模;采取积极措施,引导外商重点投向县域开发重点特色产业园区;引导外商投向县域开发性农业、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重点引进能够提升县域现代制造业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的工业项目;加快商贸、金融、科技、教育、文化、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对外开放,增强县域经济社会服务功能;注重关联招商和配套引进,促进产业链和产业板块的形成;支持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开展国际合作和“走出去”,进一步推动县域外贸出口,拓宽县域经济市场领域,提升县域经济外向度,增强市场竞争力。
2、大力引进和培育骨干企业
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弱势企业;鼓励优势企业强强联合,提高规模效益,实现优势互补;鼓励关联企业、上下游企业联合重组,实现一体化经营,提高抗风险能力;高起点招商,大力引进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龙头企业;建立领导包联、部门包点等常态帮扶机制,完善服务平台,搞好综合协调,提高工作实效,服务企业做大做强。
3、促进中小企业成长
中小企业在繁荣经济、增加就业、推动创业、催生产业、扩大内需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以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为抓手,强化“小进规”目标管理,加强统计监测、检查考核和跟踪督办;制定全市促进小企业升级培育计划,建立小企业进入规模企业育成机制,对列入计划的小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加大贷款担保、人才培训、市场开拓、技术创新、管理咨询、专项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配”的发展路子。
4、努力推进全民创业
认真落实国家、省、市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措施,积极支持民间资本进入高新技术、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切实改善发展环境;大力实施“市场主体增量行动”,进一步降低创业门槛,健全创业服务体系,打造一批市场化、专业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等新型服务平台。全市创新创业载体数量达到100家,载体面积达到200万平米,为创业主体创造良好环境;大力引导民营企业转型发展和“二次创业”,进一步上规模、上档次、创品牌,培育壮大一批市场竞争能力强、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民营企业;鼓励多种形式的劳务创业、能人创业、知识创业,鼓励农村党员干部带头创业,吸引外来人员、外出务工者回乡创业,壮大创业群体,拓宽创业领域,提升创业层次,以创业带动就业,提高县域居民收入,增强县域社会活力。
(六)推进技术创新,提升信息化水平
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依靠科技创新推动县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建立企业创新体系 建立完善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攻关活动,推动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坚持自主创新与有选择引进并重,在加速本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的同时,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切实把科技项目的引进作为县域招商引资的重点,有计划、有选择地引进一批带动能力强、辐射作用大、经济效益好的科技型项目,高起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大力实施人才战略
市场竞争的核心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要尽快改变目前县域大部分工业企业人才短缺、留不住人才现象。重点借鉴外地人才先进经验,开辟全市企业专业人才“绿色通道”,实行激励机制。要探索和研究建立县域“人才柔性流动”机制,消除人才流动的政策性壁垒。创新县域人才培养方式,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中型企业,以重大科研项目为载体,加快建设紧缺型人才培养基地;完善全民创业促进政策,引导激励外出学习、务工、经商人员回归创业;着力加强企业家、高技能人才和一批科技带头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3、加强和改善科技服务
全面落实支持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自主创新激励机制。加强企业技术平台建设,支持面向企业的技术开发平台和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鼓励发展科技中介服务。
4、提升县域信息化水平
积极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以信息化改造制造业,推进生产设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企业管理信息化。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优先选择县域企业进行“两化融合”试点示范,围绕研发设计、过程控制、企业管理、物流库存、人力资源开发等环节推进工业技术研发信息化和产品数字化、生产流通过程自动化、企业管理信息化,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七)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统筹资源开发、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加快形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良性循环机制,走集聚、集约、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1、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和资源节约
落实能源资源“节约优先、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的原则,提高能源资源保障和利用效率。一是大力推进节能降耗。进一步落实和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标准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坚决淘汰化肥、水泥、玻璃等行业落后生产能力;认真落实工作责任制,把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作为检验经济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准;增强全社会节能环保意识,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鼓励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倡导健康、节约、环保的建设模式和生活方式。二是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加强能源和矿产资源地质勘查、保护、合理开发,提高矿石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以推进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为重点,提高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效率;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推进再生资源规模化利用。三是强化污染物减排和治理。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加大规划环评落实力度,从源头控制新污染源产生;提高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城镇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
推进工业循环经济发展,建设生态工业园,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基础设施共享、废物交换利用、能源梯级利用、废水循环利用、污染物集中处理,使资源利用最大化和环境污染最小化;支持一批县域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建设,形成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园区和县市,通过典型示范带动,促进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以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GDP碳排放强度为核心,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大力发展低碳产业和低碳服务业;开展低碳经济试点,探索区域低碳发展模式和有效运行机制;加快低碳技术引进、研发和推广应用,建立低碳技术支撑体系,积极创建好国家循环示范城市。
3、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创建
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严格生态保护。构建人水和谐的水生态系统,加快实施汉江、长湖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全面推进小流域综合整治,加强对湿地的保护;大力开展清洁种植和清水养殖、化肥施用减量化和农药施用减量化、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和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创建等工程建设试点,推动村庄环境集中连片整治;强化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普及科学、文明、健康和生态的生活理念,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和行动;培育绿色消费体系,倡导社会循环式消费和资源节约活动,推广绿色标识产品,推行政府绿色采购,扩大绿色消费市场,培育绿色消费新风尚;全面推进生态县(市)、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和绿色家庭创建工作,深入推进“全民环保行动”。
五、政策措施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是市委、市政府的一项重大战略,要制订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建立严格完善的工作督查机制,切实解决好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一)坚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县域经济。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加快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特色发展、绿色发展,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总体要求,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延长产业链条,发展产业集群;着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着力提高产品质量,争创名牌,增强核心竞争力,提高产品外向度;着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强化资源配置,进一步放大县域经济特色,乘势而上,加快发展。
(二)加强改进和探索金融服务。积极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和中小企业融资新途径,稳步开放农村金融市场,大力发展小额信贷组织、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大力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进一步加强银政、银企合作,健全政府、银行、企业三方协调机制,发挥镇村银行、小额贷款公司、金融借贷担保中介组织的作用,积极引导和鼓励商业信贷资金、企业法人资金和民间资金加大对工业发展的资金投入。要积极探索各层次企业融资新模式:对处于初创性的企业,要大胆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对处于成长期暂时不具备足额抵押物的企业,要积极开展产业链融资、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对处于成长期资信良好的企业,要大胆发放贷款,并积极支持其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开展直接融资。
(三)建立集约用地激励机制。严格执行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单位土地面积投资强度标准,尽量利用闲置土地、存量土地。顺应城镇化的发展要求,通过政策引导和促进农民向中心村和小城镇集中;通过控制城市外延,挖掘城区存量用地潜力,促进市民向社区集中;通过老城区改造,使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调整县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研究建立县域主导优势产业用地优先支持制度,确保重点项目建设用地。严格项目投资强度和容积率管理,积极探讨利用置换、停产或淘汰退出企业闲置土地方式,多渠道、多途径争取用地指标,努力保障工业项目用地需求。
(四)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建立以公共服务为引导、公益服务为基础、商业服务为支撑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围绕建设服务型政府,整合行政资源,减少行政审批,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加快融资担保、技术创新、信用评价、人才培训、信息咨询、法律咨询等服务体系和服务平台建设,切实提供好资金、人才、技术、法律等服务。
(五)进一步优化投资发展环境。要牢固树立“环境是第一竞争力”的理念,自觉增强服务意识,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一是要牢固树立“发展第一,企业家老大”的思想,上下形成合力,建立健全专人专班跟踪服务和督办工作机制,主动为企业发展、项目建设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二是简政放权,创新激励机制。要重点研究对特色产业园区下放管理权限和“放水养鱼”的问题,增强企业发展的活力。三是要抓好已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督促各地已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落实。要积极创造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减少办事环节,简化审批程序,实行企业收费“明白卡”制度,对重点企业实行“挂牌”保护。四是整合相关部门力量,对园区“两违”建设进行专项整治,实现“两违”建设的零增长。
第五篇:荆门市东宝区招商引资十二五发展规划
荆门市东宝区招商引资“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工作概况
“十一五”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商务局的指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资源优势,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力营造投资环境,加大对外开放和项目推介力度,服务意思和质量逐步提高,使全区招商引资工作程序逐步规范,投资环境明显改善,项目签约率、资金到位率明显提高,项目建设速度明显加快,招商引资工作取得较大突破,有力的推动了全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一)“十一五”期间招商引资工作特点
一是招商引资总量不断增长。五年来,东宝区累计引进市外境内资金68.8亿元,年均增幅49%,利用外资7125.3万美元,年均增长16.65%以上,增幅均高于“十五”期间。(其中2010年预计引进市外境内资金25.6亿元、境外资金1875万美元)招商项目涉及磷化工、建材、纺织、机械加工、农产品加工等多个行业,招商引资总量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0%以上,招商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为明显。招商引资工作对有力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二是招商引资氛围不断浓厚。十一五”期间,区委、区政府多次专题研究招商引资工作,建立了定期专题研究招商引资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强化了招商引资工作的组织领导,不断调整和充实了招商引资领导力量,相继出台了《东宝区鼓励投资办法》、《东宝区招商引资责任目标考核奖惩办法》《2010年招商引资工作方案》等政策及文件,区“四大家”认真落实“二分之一”工作法,亲自抓招商,带头跑项目,多次带领小分队到沿海拜访客商、推介洽谈项目;各地、各部门在积极外出招商的前提下,坚持“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的理念,积极主动为招商项目服务,及时解决处理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全区上下做到了“人人有目标,个个有责任,处处有压力”,招商引资责任感、紧迫感进一步增强,形成了领导带动、部门联动的招商引资新格局,各地各部门抢抓招商、服务招商的氛围日益浓厚。
三是招商引资环境不断改善。良好的政务环境,人文环境,基础环境已成为吸引外来客商来我区投资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十一五”期间,区委、区政府坚持把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环境建设三者捆绑发展,积极引导全区广大干部树立“人人都是发展环境,事事关系投资形象”的理念,“真心抓项目,诚心抓服务,铁心抓环境”,不断创优有利于招商引资的硬、软环境。坚持出实招改善硬环境。多渠道筹措资金,采取超常规措施加快东宝工业园建设,园区“一横两纵”道路、居民安置点、给排水等项目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之中。坚持用硬措施营造软环境。认真落实投资项目“绿色通道”、领导干部包联项目等制度,在项目审批、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供水供电、道路建设等方面实行一条龙服务;对损害经济发展环境的当事人严肃追究,不姑息迁就;对破坏项目建设和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违法犯罪行为依法打击,不放任自流,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四是招商引资方式方法不断创新。“十一五”期间,我们探索、推行和完善会展招商、驻点招商、小分队招商、敲门招商、回归招商、代理招商、以商招商等招商引资的方式方法。我区先后组团参加了“鄂港粤经贸洽谈会”、“中博会”、“厦洽会”等大型节会20余次,并举办了东宝区招商引资项目集中签约活动;组建10多支招商小分队常驻珠三角、长三角等地;组织东宝籍在外人士座谈会,开展了回归工程招商;与关心东宝发展的人士签订协议,开展代理招商。多种形式的方式方法推动了我区招商引资迈向新的水平。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招商引资措施有待于进一步强化。相对于其他地区,我们的招商工作仅限于一些过去的老办法、老方式,新思路、新办法、新措施、新机制不多,招商引资缺乏核心竞争力,在与其他地区的招商引资竞争中处于被动态势。
二是招商引资服务工作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少数单位和个人对招商服务工作认识不足,落实不力,效率不高;同时由于市区一体化体制的局限性,项目审批环节多、手续繁、时间长、收费
高的现象还没有得到彻底改变。招商引资项目在办理规划、土地、采矿、安监、工商注册、环评、消防等各种证照手续时需逐级批报,程序复杂、门槛较高,导致我区对客商的服务承诺不能兑现,不能令客商满意。
三是招商引资载体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主要体现在东宝工业园建设起步迟,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但还处于前期基础设施建设阶段,相关配套设施正在逐步完善,短时间内东宝工业园区的集聚效应难以体现。
四是思想观念有待于进一步解放。个别单位和部分干部职工不理解招商,不愿招商,对招商工作虚以应付,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存在等靠要观念。
二、“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招商引资工作全局,认真贯彻落实省、市经济工作会议和对外开放工作会议精神,坚定不移以地实施开放先导战略,立足我区产业特色、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突出工作重点,改善招商环境,创新招商方式,提升招商质量,推动东宝开放型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目标
我区“十二五”期间招商引资工作要以“建持科学发展、建设经济强区”为主题,突出工业强区、特色农业强区、服务业强区三个重点,围绕“森工、磷化工、新型建材、物流、纺织、特色农业”六大支柱产业招商,力争到2015年末引进内资比2010年翻一番达到50亿元人民币以上,利用外资比2010年增长60%达到3000万美元以上,年均增幅12%以上,外来投资占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30%以上。
(三)十二五期间重点推进项目
1、风力发电项目,由中国风电集团投资50亿元建设。该项目主要利用风能进行发电,项目规模为装机50万千瓦发电机组。
2、荆门仪邦农贸物流城项目,由仪邦集团投资40亿元建设。项目位于杨家桥,占地约2000亩。该项目主要生产农机及配件、汽车摩托车及配件、粮食及农副产品等十大交易市场和现代物流仓储、会展酒店及现代服务业等。
3、华能热电联产项目,由华能集团投资30亿元建设,该项目主要利用2台30万千瓦机组,为荆门城区及周边地区供热、供电。
4、德力西电气设备制造项目,由德力西集团投资2.8亿元建设,项目选址东宝工业园。主要利用德力西的技术、资金、管理和销售网络,生产销售成套电气设备、元件、配件等产品项目投产后可年实现销售收入近9亿元,利税1亿元,提供就业岗位2200个。
5、天琪药业项目,由珠海天琪药业有限公司投资15亿元建设,拟选址东宝工业园,占地500亩。该项目主要生产研发各类中药,中药饮片及中成药,拟新建医药研发总部、GMP达标生产总部及现代医药物流。
6、磷石膏深加工项目,该项目由襄樊市猛荣机电有限公司投资5亿元建设。该项目主要是建设14条生产线,利用洋丰集团的磷石膏生产建筑石膏粉、水泥缓凝剂、石膏生态砖和石膏建材,项目建成达产后可年实现销售收入10.16亿元,利税5.9亿元。
7、光引发剂生产项目,该项目由荆门市昱奎化工有限公司投资5亿元建设,拟选址东宝工业园,占地面积500亩。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实现利税3亿元。该项目主要是利用专利技术,生产光引发剂。
8、5万吨无纺布生产项目,该项目由众和纺织有限公司投资3.2亿元建设,拟选址东宝工业园。拟上1000台喷气织机,建设年产5万吨无纺布生产线。
9、改性沥青生产项目,该项目由湖北圣通贸易发展有限公司投资1.18亿元,拟选址石化产业园。项目主要以“高分子材料符合改性沥青”技术生产环保复合改性沥青等建筑材料。项目投
产后可年产改性沥青8万吨,岩沥青改性剂提炼2万吨,年总产值可达5.2亿元,利税2000万元。
10、低温余热发电项目,该项目由北京天壕节能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1亿元建设。该项目主要是利用葛洲坝水泥厂余热发电。
(四)工作措施
1、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开放发展意识。对外开放必须以思想解放为先导。解放思想工作必须常抓常新。新一轮对外大开放,必须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为先导,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和冲破扩大开放的各种思想障碍,才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实现对外开放新突破,首先思想解放要有新突破。面对扩大对外开放的新形势新任务,全区上下要认真开展市委、区委组织的“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大讨论活动,通过再讨论,促进思想再解放,认识再提高,为扩大对外开放营造良好的思想环境和增创发展动力。要通过多种形式坚持开展解放思想的活动,切实增强三种意识:一是增强发展意识。进一步拓宽发展思路,开阔发展视野,形成抢抓战略机遇,以招商引资促进大开放、大发展的共识,坚定了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加快东宝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促进全区上下想招商、谋招商、抓招商的浓厚氛围。二是增强对接意识。要实现东宝发展的新跨越,必须自觉将东宝的发展与发达地区相对接,使结构调整的步伐与发达地区相协调,从而推动我区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成为其产业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实现借力、借势发展。三是增强主动意识。积极深入沿海发达地区,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认真分析和考察产业转移的趋向,主动加强与当地政府、企业的沟通和交流,以最大的诚意、最优的条件争取企业和项目落户东宝。
2、进一步创新招商引资的方式。一是进一步拓展招商引资的途径。继续坚持开放引进与实施“走出去”战略相结合,利用各种形式和手段扩大开放,积极参加省市组织的鄂京津经贸洽谈会、中博会、鄂港粤经贸洽谈会、湖北“台湾周”、厦洽会、湖北省日韩投资说明会等各项招商活动,自主开展招商项目集中签约活动,利用“节会搭台、经贸唱戏”活动,吸引外来投资者来投资,使我区的对外开放、招商引资途径不断得到拓宽。二是进一步创新招商方式方法。通过运用幻灯片、项目建议书、宣传画册、图纸、网络等形式来增强项目推介的生动性、形象性、可行性,加深客商印象,增强成功率;在继续推进网络招商、以商招商、回归工程招商、小分队招商、代理招商、委托招商等招商方法的基础上,着重创新和实施产业招商,园区招商、以商招商和对接市驻外专班招商。产业招商主要围绕我区的森工、磷化工、建材等六大产业进行配套、延伸招商,每个产业定目标任务、定领导专班、定工作措施;园区招商要立足东宝森工科技产业园(东宝工业园)、洋丰磷化循环产业园、荆门石化循环产业园、航空产业园等“四园”招商,实现集群发展;以商引商通过真心对待客商、真情打动客商、真诚吸引客商,认认真真地帮助客商解决难题,实实在在地为落户项目做好各项服务工作,使他们自觉成为我区扩大对外影响的宣传员、投资环境和优惠政策的解说员、以外引外形成产业集聚的招商员;对接市驻外专班招商主要是通过加强与市政府10个驻外招商专班的联系,及时掌握信息,密切跟踪,借力、借势招商。
3、进一步坚持强化基础,夯实前期工作。一是要加快打造招商载体。举全区之力建好东宝工业园,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工业园区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建设投入机制,力争东宝工业园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使之成为招商引资的主要载体。同时,每一个乡镇也要规划、建设好自己的工业集中区。子陵、石桥驿、牌楼等工业重镇应先行先试。二是要加强对外开放的宣传工作。在沿海重点地区的主流媒体、专业媒体、行业报刊和网络上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招商宣传活动,重点介绍东宝区位、交通、资源、产业、政策等优势,加大投资环境的宣传力度,不断提高东宝的知名度,积极营造良好的外部氛围。三是要重视项目前期包装。精心策划,科学论证,包装一批有发展潜力、投资效益好的项目,使项目库更具有针对性和产业个性。力争每年包装新增储备招商项目100个以上。四是要加强信息资源储备。充分用好亲情、友情和乡情,广泛结交客商朋友,广泛收集招商信息,广泛推介招商项目,努力做到“不忘掉任何一位朋友,不怠慢任何一
名客商,不漏掉任何一条信息”。力争每年新收集有价值的招商信息200条以上。
4、进一步优化招商引资的环境。良好的环境是一种吸引力、凝聚力、拉动力、竞争力,最终表现为生产力。要真正做好对外开放工作,加快经济发展,必须下力气优化环境,树好形象。一是优化服务环境。努力实现由政策型招商、资源型招商向服务型招商转变,把对项目和客商的服务打造成招商引资的核心竞争力。按照在服务商与沿海地区“零距离”的要求,为企业(客商)提供专业化、个性化服务和“保姆式”服务,对企业(客商)的服务要求第一时间记录、第一时间处理、第一时间回复。努力做到“把便利献给客商、把困难留给自己”。积极协调项目服务专班、工业园区、镇、村等各方面力量,围绕影响项目进展的临时水、电、管线迁移、农民补偿、办证等问题,积极主动做好协调、服务,全力推进项目建设。通过真心对待客商、真情打动客商、真诚吸引客商,认认真真地帮组客商解决难题,实实在在地为落户项目做好各项服务工作,使客商真正感到在东宝投资兴业顺心、舒心、安心。二是优化政务环境。建立招商项目办事的“绿色通道”,进一步清理和规范收费、行政审批事项和公开办事程序,实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行政问责制,大力推行一站式、一条龙服务,坚决杜绝吃拿卡要、有意刁难、办事拖沓的行为,不断提高政府办事效率。三是优化法制环境。坚决打击各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和对外开放环境的不良行为,全力保护好投资者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四是优化市场环境。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督力度,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坚决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与侵权盗版行为,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中介体系,诚信、公平竞争,进一步形成符合资本运行规律的、有利于发展的市场氛围。五是优化人文环境。深入开展各类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着力解决脏乱差的问题,不断提高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使“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个个都是东宝形象”成为人们的共识,树立“对外开放、文明礼貌、办事认真、奋勇争先”的东宝新形象。对投资者,要提供方便舒适的经营和生活条件,提供高质量的生活服务,使其能心情舒畅地在东宝投资兴业。
5、进一步健全招商引资工作机制。主动适应经济发展的新情况、新变化,不断健全完善招商引资机制。一是健全招商引资领导体系。充实、加强区工业经济领导小组、招商工作领导小组的力量,定期研究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定期听取工作汇报,加强工作督办,及时协调解决有关重大问题,为招商引资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二是落实招商引资责任制。对有招商任务的单位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目标责任制、考核制。进一步健全责任目标体系,完善了责任目标的考核内容、考核办法。三是实行招商引资定期督查制度。充分发挥两办督查室及招商引资主管部门的职能,定期对各地和各有关单位的招商引资工作进行督查,及时了解和掌握全区招商引资工作的进展情况,存在的困难以及需要协调的问题,适时调整招商引资工作的方向和方法。四是建立招商引资考核制度。出台招商引资奖惩办法,采取百分制专项考核办法实行量化评估考核,对招商引资成绩突出单位和个人要实行重奖。
6、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队伍建设。招商引资工作综合性、政策性都很强,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对招商人员的素质要求也比较高。招商人员不仅要有较强的学习能力、灵活的思维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还要具备强有力的协调和执行能力。因此打造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招商引资队伍已成为当前招商引资的迫切需要。一是要选拔专业人才。要敢于打破身份界限,公开考试选拔,真正把综合素质高、事业心强、有招商热情和吃苦精神、懂经济的同志选派到招商一线。定期对专业招商人员进行考核,对成绩显著的招商人员在给予物质奖励的同时,可以给予提高职级、授予荣誉称号等待遇,最大限度地提高专业招商人员的招商积极性。二是要开展业务培训。围绕建设一支专业化招商队伍的目标,进一步加大招商人员的培训力度,以增强信息辨别、项目判断、谈判技巧等方面知识。同时,根据产业分工,进行系统的产业知识培训,了解和掌握国际最前沿的专业知识以及国内该产业发展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