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现代物流信息化效益提升的六大途径

时间:2019-05-14 05:43: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实现现代物流信息化效益提升的六大途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实现现代物流信息化效益提升的六大途径》。

第一篇:实现现代物流信息化效益提升的六大途径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现代企业物流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现代物流是企业供应链中的一部分,是为了满足客户的需要将物品、服务和相关信息从原始点向消费点有效益地流动以及存储的计划、执行和有效控制的过程。现代企业物流信息化,则是适应经济全球化与市场一体化的要求,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和现代化方式,对物流市场做出快速反应,对资源进行快速整合,并使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最优集成的管理模式与创新。近年来,国外企业的物流信息化发展极快,已经成为主导企业物流效益提升的重要方面。相比之下,我国企业现代物流还很落后,物流信息化进展相对缓慢。为此,我国企业需要从六个方面加速物流信息化,实现物流现代化,加快物流效益提升。

加速企业物流市场信息化构筑网络物流与物流网络平台

企业物流信息化,一方面是物流市场与动态发展的市场物流需求。它包括市场对物的流动需求,还包括物流活动中对相关信息、服务、技术等知识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是企业自身对物流市场动态化的依赖与需求,需要通过物流信息化,加快实现企业自身效益。这就提出企业网络物流与物流网络建设的内容,通过两大平台的建立,沟通企业与市场的物流对接。

所谓网络物流,就是通过因特网对市场物流信息化的运用。而物流网络则是企业建立的物流网点。随着网络化高速发展,企业通过网络开展对物流市场信息的收集、整理与运用有了快速发展。美国通用电器等大批传统企业在信息化时代都突出开展电子商务,物流电子化成为全球经营与商品流通的主要方式。与此同时,跨国公司在全球化经营与竞争中,都重视建立和发展物流网络,使物流中相互联系高度组织化与设施集成化,共同占有和分享物流资源。从这些企业的经验来看,重要的是建立起网络物流与物流网络的信息化平台,以保障和推进现代企业物流市场信息化。因此,一方面,要加快企业网络商务与物流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企业信息化的畅通无阻,提高物流信息化的使用效率与效益。另一方面,要加快企业物流网络信息化平台建设,不仅要将自己的物流资源向全球市场扩展,还要有效组织全球范围内的物流资源,组合企业物流网络,形成有效的物流组织和网络体系。

加速物流关系管理信息化组建企业“链型”物流新模式

“链型”物流又称“供应链”物流,是近年中新发展起来的新型物流经营方式,它是由多企业、多行业根据自身的发展与需要,相互间结成的供应链体系,是现代企业适应市场竞争与合作需要,形成的战略联盟体,更能充分发挥物流市场效益。然而,“链型”物流体系更加离不开信息化。一旦出现物流信息化的中断与缺失,就可能使物流链中断。英特尔公司较早地看到链型物流的重要性,提出物流关系管理信息化理念,以市场需求为核心,以现代物流快速、便捷与效益为出发点,建立物流关系管理信息系统,对客户需求、企业与消费者、上游企业、配套协作伙伴等不断变化的情况随时进行监测,指导企业提高物流关系管理水平。我们的企业要深刻认识到,时下企业的命运掌握在客户手中,市场是企业利润的最终决定者,企业物流协作联盟管理信息化,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一部分。

加速物流配送信息化建立企业物流支撑体系

物流配送信息化,就是运用现代信息系统与电子化手段,加强对企业物流链管理,形成企业物流的支撑体系,进而实现物流配送的高效率与高效益。

实行企业物流配送信息化,可以将生产制造、原料供应、商品销售与消费等各个环节的信息、数据、流向与流速等情况,通过电子信息技术进行系统化、快速化收集和处理,更加有效地进行物流配送过程组织及物流配送部门协调。在现代企业电子商务、虚拟经营业务大量增长的情况下,更要发展物流配送及其信息化。在电子商务中,信息、物流与支付是运行系统的三大基础支持,缺一不可。相比之下,我们的企业的物流配送与信息化发展都落后于国外先进企业。许多企业还没有建立物流配送系统,电子商务订货不能及时送到消费者手中,使得不少用户由此重新选择传统的物流形式。对此,企业应加快建立起由多企业、多方面参与的物流配送信息共享平台,夯实物流配送信息化基础,实现物流资源最佳配置与最快流动,更好地服务于市场。

加速物流信誉贯通信息化打造企业物流品牌

物流信誉贯通信息化,就是运用现代手段与方式,将物流企业与物流产品通过商标、条码等形式,向消费者灌输物流企业、物流产品信用度的信息。商标与代码都是用以表达企业与产品信息的形式,提升物流信誉与信息化贯通,是创出企业物流品牌相互依存的两个组成部分。一方面,物流信誉的建立需要树创物流质量,提升物流市场信用,诚信是物流品牌的基础与保证。另一方面,在电子化商务经营高速发展的今天,虚拟经营对物流信息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创立物流品牌至关重要。这是因为,电子商务具有网上广告、订货、配送、客户服务等特点,买卖双方都不见面,需要依靠物流来完成营销过程。在市场竞争中,春兰、海尔、宝洁等知名企业都将物流纳入企业创牌战略中来,十分重视品牌内在质量与外部信息的高度一致性。我们的企业应从企业物流商标、条码等信息化入手,实施物流全球质量经营,努力使物流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商标三者同步发展,以物流信誉与信息化,充分展示物流品牌形象。

加速定制物流信息化创新企业流程再造

现代企业虚拟化市场、个性化定制、直接化物流配送已成为竞争取胜的秘诀。美国戴尔公司在全球化经营中首创定制产品与快速物流经营方式,运用网络商务并根据顾客需求,突出技术创新与定制产品,快速直接与客户直接联系,确保在3~5天内将根据顾客个性化要求设计生产的产品交到顾客手中。我国海尔公司应对个性化定制对物流信息化的新要求,创新企业流程再造,突出了从物流到市场流的全面变革与重塑,推出了企业市场链、定制产品、国际化经营等一系列流程再造新举措,建立了完全按市场需求快速动作的企业流程新机制。

无论是传统的流通企业、仓储企业、交通运输企业,还是制造业企业,流程再造都十分必要。流程再造是迎战信息化的经营管理创新,是继以流水线生产为特征的第一次泰勒效率管理革命、以看板管理为特征的第二次日本质量管理革命之后的第三次管理革命。企业流程再造的核心是满足消费需求,全面按定单流进

行制造,通过物流信息化把企业内部与市场连结成一个全新的流程,达到企业效率、质量与个性化需求的配合目标。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强化企业流程再造的紧迫性,注重企业组织再造,重建企业组织形式。加强企业信息网络化建设,构建市场个性化定置产品技术创新机制,全面加快实施企业流程再造工程。加速物流核算管理信息化有效提高企业物流效益

企业物流核算管理信息化,是将现代化信息技术融入核算管理体系,对企业物流供应、库存、质量、成本、资金等主要业务从财务上进行科学核算,进行信息化全程管理实现管理效率提高。

实施企业物流管理手段与方式信息化,要注重对企业管理基本业务的全程信息化。要从企业物流基础管理信息化做起,在此基础上实施企业资源计划管理、供应链管理、技术与设计管理等信息化。德国宝马公司通过加强核算管理信息化,推行网络在线TPNPOST系统,整合上下游物流配套企业资源,使零部件供应周期从原来的7天缩短为1天,节省35%的物流成本。现在,欧美传统企业都采取了MRP管理系统,根据产品外部需求和定单,广泛运用计算机推算产品零部件和材料需求量,按照交货计算产品生产进度、原材料供应时间等,将企业物流提升到最佳的时效,甚至实现了企业物流无库存,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物流资金占用,减少库存与生产成本。我们的企业应以信息化催生现代化,实现物流核算管理信息化与科学化,谋求物流效益最大化。

第二篇:现代物流企业实现计算机信息化的探索

现代物流企业实现计算机信息化的探索

摘 要:?F代物流行业的极大发展,给当代社会居民生活习惯、企业贸易形式带来了极大的拓展,其不但让整体货物的运载量更大,而且实现对货物更为精准的投放。面对市场与日俱增的现代物流服务需要,积极利用计算机信息化技术手段将能够实现物联网建设,并为发挥物流行业辅助支撑性作用带来巨大帮助。在本文中作者将结合自身多年从事该领域经验,在通过对大量文献进行阅读与研究基础上,针对现代物流企业增强计算机信息化水平开展研究。

关键词:物流企业;计算机技术;信息化技术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现代企业的不断转型升级。在物流企业发展中,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对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现代物流企业应当从传统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型中,重视自身信息化管理,以此不断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在本文中作者将以此为背景开展现代物流企业计算机信息化技术研究。

一、增强现代物流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物流企业的服务和经营需要走现代化之路,其中计算机信息化成为发展现代物流企业的必然选择。

1.信息化管理是现代物流企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物流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链接各行各业,对现代企业发展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从而备受各方关注。物流企业的关键职能就是实现资源的流动,即物流过程实质上是完成 “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过程,只有实现它们的三位一体,并将其有效的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减少物流成本支出,提高流通效率。其中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是实现各种资源流动整合的重要手段,是现代物流企业发展必然。

2.信息化管理是现代物流企业自身发展的动力

当前市场形势下,生产力提高带来的产品极大丰富,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了买方市场,大部分产品供大于求,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越来越严,越来越体现出个性化。因此,企业传统的销售某市已经由大批量、单一品种,转变成了小排量、多品种,而这些小排量、多品种的方案确定,以及后续产品的运输、仓储、包装、装配等环节都需要使企业及时掌握市场动态信息,实现各个物流过程、环节的衔接、协调和快速反应,而这些都需要物流企业具有完善、强大的信息系统支持。

3.信息化管理是物流行业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物流企业自身适应市场需求的情况下,很多社会组织和相关部门也对信息化管理提出了要求。比如,终端服务组织要求物流服务的快速化、准确化,推进了物流企业的信息化进程。物流企业协会的信息收集、风险防范联动信息系统也推动了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同时,IT企业新产品的市场化、政府部门对企业信息化的要求以及物流业务系统的不断升级换代等方面都推动了物流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水平的提升。总之,传统的储运功能和硬件设施优势已逐渐让位于基于信息化管理的资源整合能力,具备现代物流组织管理和实现内部信息化管理的企业将成为竞争的取胜者。通过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管理进程的推进,对于现代物流企业提高生产、经营的效率,提高市场决策水平,促进物流企业的现代化化,推进物流企业的效益和竞争力的提升,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我国物流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现状研究

近年来,我国物流信息化伴随着物流市场的发展和Internet、条码,以及卫星定位系统在物流领域的普遍应用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并已经成为我国信息化最受关注的领域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国际物流行业现代科技知识的应用,推进了世界物流技术与管理的发展。很多物流企业将企业信息化管理程度,作为自身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准,加大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使自身在信息系统建设、业务系统联网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在国际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应当看到包括我国在内的很多企业,信息化系统不完善,信息化水平低,信息化管理滞后的状况越来越成为制约物流企业实现现代转型的重要瓶颈因素。目前,国内物流企业大都都没有形成现代意义的物流企业,企业在技术设备、技术保障和管理人员方面都存在缺失,很多企业还是停留于传统物流的传递、送货状态,基于计算机信息管理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物流信息化平台尚未形成,更不具有较强的事物处理信息化、电子化水平,尚未形成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市场竞争力能力。同时,很多物流企业对信息化管理重视不够,在技术方面,物流专业化的软件不足,对物流信息的传输与规范管理的推进效果不明显。

三、对现代企业物流信息化管理提出的对策与建议

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零散推进才能实现的,信息化系统的构建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从实现物流企业物流成本降低和提高效率的角度来看,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应当按照提升企业形象,展示企业品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出发,按照以下思路,实施物流企业的信息化。

1.增强现代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首先,要做好内部人员的分工,应分别划定管理者和技术人员职责范围,做到统筹分工。另外应根据自身的业务情况,研发企业的业务信息管理系统和物流业务网站。其次,还要重视物流企业的制度建设,适应信息化的要求,实现制度的规范化。

2.设计科学的现代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应从从实现物流信息化的功能出发,建设完整的信息管理系统,它主要包括两部分,即用于与客户交流的外部系统和用于信息处理的内部系统。外部系统主要用于实现与客户的互动交流,实现客户下订单、款项支付、信息查询、意见表达等的网上信息交流和内部的信息处理。内部系统主要用于物流内部的人员管理和工作流程管理,主要完成财务管理、仓储管理、加工管理、包装管理、配送管理等。其中内部信息处理中的财务结算子系统是内部信息系统中的关键,它包括费用结算模块、查询模块等。

四、结语

通过上文的研究能够发现计算机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将会给当代物流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动力,并让现代物流企业逐渐增强对现代科技分拣技术、现代科技配送信息管理等诸多方面掌握水平的提升。作者在本文中对现代物流企业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的意义、思路及实践策略开展研究,谨此希望能够为国内现代物流企业的计算机信息化水平提升带来帮助。

参考文献:

[1] 现代物流企业柔性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J].沈芳.物流技术,2012(11).[2] 对现代物流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几点思考[J].夏训嘉.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9(08).

第三篇:现代税收征管模式实现的途径

试论现代税收征管模式实现的途径

现行的“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税收征管模式,通过多年的征管工作实践和积极探索,效能逐步显现。它促进了税收征管手段和服务方式的改善,提高了征管质量和效率,规范了税收执法行为,实现了税收收入的稳定增长,基本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然而,现行税收征管模式也存在着分工不明、职责不清、衔接不畅、管理缺位、信息传递、反馈和共享不尽如人意等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加入WTO,特别是新《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的颁布施行,税收征管的经济和法律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迫切需要建立一个与之相适应的、统一高效的税收征管机制。为此,国家税务总局制定了《关于加速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推进征管改革的试点工作方案》,提出“实现税收征管的‘信息化和专业化’,建设统一的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实现建立在信息化基础上的以专业化为主、综合性为辅的流程化、标准化的分工、联系和制约的征管工作新格局”的新一轮征管改革目标。从改革目标可以看出,加速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推进征管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现在信息化支持下的税收征管专业化管理。构建这一现代化的税收征管模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巩固多年征管改革成果,为现代税收征管模式的建立奠定基础。建立现代税收征管模式,应是对多年征管改革的发展和完善,通过多年的征管改革,各级税务机关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丰硕成果、锻炼了大批的干部,所有这些都是推进征管改革的重要基础和宝贵财富,因此,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多年的征管改革成果给予足够的重视和保护,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减少浪费和投入,保持征管改革的连续性。推进征管改革,应以“依法治税、从严治队”为根本,坚持“科技加管理”的方向,巩固、提高、丰富和完善“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征管模式,在加速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实现税收征管专业化管理,大幅度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

二、建设“一体化”的税收征管信息系统,为现代税收征管模式的建立提供依托。信息化是推进征管改革、建立现代税收征管模式的突破口和前提条件,必须加快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正确处理好信息化与专业化的关系,按照新《税收征管法》第6条“国家有计划地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各级税务机关,加强税收征收管理信息系统的现代化建设,建立、健全税务机关与政府其他管理机关的信息共享制度”的规定,建立“一体化”的税收征管信息系统。“一体化”的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包括统一标准配置的硬件环境、统一的网络通讯环境、统一的数据库及其结构,特别是统一的业务需求和统一的应用软件。当前,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应放在信息网络建设上,加快建立覆盖省、市、县的地税城域网、广域网,按照“稳步推进,分批实施,讲求实效”的原则,市一级地税机关应建立以中小型机为主的城域网,县一级地税机关应建立以服务器群为主的城域网,并配备一定数量的计算机(平均每2人应配备1台),接入三级广域网中,实现广域网上的数据和资料共享;同时,还应加快统一征管软件应用的步伐,注意统一征管软件的兼容性和差异性,充分考虑到城乡有别、税源的集中与分散有别,经济发达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有别的实际情况,逐步修改完善统一征管软件,以避免征管软件与征管实际不相适应,影响征管效率的提高。

1.建立数据处理中心。数据的集中是实现税收征管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保证,是实施科学管理的基础。“集中征收”的关键是税收信息的集中,其实质应是纳税人的各项涉税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集中到税务机关进行处理,税务机关在准确地掌握纳税人涉税信息的基础上,为纳税人提供方便、快捷的涉税服务;税务机关通过数据处理中心可以获得政府管理部门的各种经济信息和情报,可以监控各项税收征管和职能的执行情况。税收征管内部各部门、各单位的信息管理,包括税务登记、发票领购、纳税申报、税款征收、税务检查等数据信息,通过网络能够准确、自动地汇总到数据库,实现税收征管内部数据汇总自动化,基层征管单位也可以通过网络随时查询上级税务机关相应的数据库,便于强化税收征管分析功能和管理功能,实现网络资源共享;上级税务机关可以迅速把有关指示和工作安排,及时传达到下级各部门、各单位,提高税收征管工作效率。因此,要根据集中征收的要求,在相应层级的税务机关建立数据处理中心,负责本地涉税数据和信息,特别是申报征收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处理。

2.加强信息交换。利用信息系统加强信息交换,在加速国税、地税系统信息共享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的实现与政府有关部门的信息联网,重点应放在工商、银行、财政、金库、审计、统计等部门联网,实现信息共享,提高税款解缴入库、纳税户控管等环节的质量和效率。

三、划清专业职责,构建信息化支撑下专业化管理的税收征管新格局。1.建立专业化分工的岗位职责体系。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速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推进征管改革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实现税收征管的信息化和专业化”。专业化是信息化条件下的必然要求和结果。但目前征管各环节专业化分工并未完全到位,特别是未能充分考虑信息技术条件下信息使用的重要性,没有按照信息流的相对集中合理划分征收、管理、稽查三个环节的职责,各环节之间还存在交叉重复、职责不清问题。因此,应按照职责明确的原则将税收征管的各项工作划分为征收职能、管理职能和检查职能,并实行“征管、稽查外分离,征收、管理内分离”,一级稽查运行的征管模式。征收、管理、稽查三系列的具体职能可划分为: 征收职能主要包括:受理申报、税款征收、催报催缴(窗口提醒)、逾期申报受理与处理、逾期申报纳税加收滞纳金、逾期税款收缴与处理和税收计划、会计、统计、分析;受理、打印、发放税务登记证件;负责发售发票、开具临商发票和征收税款;确保信息共享和工作配合。

管理职能主要包括:宣传培训和咨询辅导、税务登记核查和认定管理、核定征收方式和申报方式、核定纳税定额、催报催缴(指直接面向纳税人的催报催缴)、发票管理(包括购票方式的核定、领购发票的审批、印制发票的审核、发票审验、发票检查)、减免抵缓退税审核、纳税评估(包括税务检查、税务审计)、重点税源管理、零散税收征管、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等。

检查职能主要包括:选择稽查对象、实施稽查,发票协查,追缴税款、加收滞纳金、行政处罚的审理决定及执行、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等。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税收征管业务流程借助于计算机及网络,通过专门设计的税收征管软件来完成。因此,要在赋予征收、管理、稽查各系列专业职责的基础上,根据工作流程,对应征管软件的各个模块设置相应的岗位,以实现人机对应、人机结合、人事相宜,确保征管业务流和信息流的畅通。

2.明确征管部门税务检查与稽查部门税务稽查的衔接关系。根据《税收征管法》第54条规定,税务机关有权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进行税务检查。作为税务执法主体的征管部门和稽查部门,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都拥有税务检查权。为避免征管部门和稽查部门在税务检查上的职责交叉,必须明确征管部门的税务检查与稽查部门的税务稽查的区别和联系。征管部门税务检查与稽查部门税务稽查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案卷来源不同。税务稽查的案件来源主要有:按照稽查计划和选案标准,正常挑选和随机抽取的案件,征管部门发现疑点转来的案件,举报的案件,以及移交或转办的案件;征管部门的案件来源主要有:在税收征管的各个环节中对纳税人情况的审查,按照税法或实际情况的需要对纳税人的情况进行检查的案件,如在办理延期纳税、减免税手续等情况下需要对纳税人进行检查的。二是检查的对象、性质、目的不同。稽查的主要对象是重大案件、特大案件,是专业性的税务检查,主要目的是查处税务违法案件;征管部门的检查对象主要是在税收征管活动中有特定义务或需要,或者在某一环节出现问题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既具有检查的性质,又具有调查和审查的性质,目的是为了加强征管,维护正常的征管秩序,及时发现和防止重大、特大案件的发生。三是检查的方式、程序和手段不同。税务稽查有严格的稽查程序,坚持严格的专业化分工,各环节互相制约;征管部门的检查,方式灵活多样,程序不一定严格按照选案、检查、审理、执行四个步骤执行,只要是合法、有效的税收执法就可以。四是检查的时间不同。税务稽查应是对纳税人以往的申报纳税情况、遵从税法情况进行检查、处理;征管部门的检查应是对辖区纳税人日常申报纳税情况、遵从税法情况进行检查、处理。当然,征管部门的检查与稽查部门的稽查也是有联系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征管部门的检查与稽查部门的稽查互相补充、互相支持。税务稽查是防止税收流失的最后一道防线,为打击和防范税收违法,防止税收流失,维护税收秩序筑起一道防洪大堤;而征管部门的检查主要是为防洪大堤做好基础工作,做好维护和修补。二是征管部门的检查往往为稽查部门提供案源,征管部门通过税务检查发现有重大偷税、骗税和其他严重税收违法嫌疑的,通过选案及时传递给稽查部门,成为稽查部门的案件来源之一。三是稽查部门通过稽查发现的问题,将有关情况反馈给征管部门,征管部门据此加强征管,并确定征管部门税务检查的重点,以提高征管质量。因此,征管部门和稽查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应不断加强联系和沟通,特别是在选定检查对象后,要及时将检查计划连同待查纳税人清册传递给对方。除必要的复查和举报外,在一个内,稽查部门对征管部门已查的事项原则上不得再查;对稽查部门已查事项,征管部门原则上不得再查,实行一家检查共同认账,避免多头检查和重复检查。

四、重组征管业务流程。信息化要求对征管业务的处理以业务流程为导向,以信息流的管理为核心,因此,必须依据对纳税人管理的信息流来重组征管业务流程。信息化条件下的征管业务,可大致划分为税源监控(包括税务登记和认定管理、发票管理、税款核定、信息采集和资料管理等)、税款征收(包括申报征收、审核评税、税收计划、会计、统计和票证管理等)、税务稽查(包括稽查选案管理、检查管理、审理管理和执行管理)、税收法制(包括税收政策法规、税务行政处罚、税务行政复议、税务行政诉讼、税务行政赔偿)。当前首先应当加强税源监控工作,税源监控是税务机关掌握应征税款的规模与分布的综合性工作,是征管能力与质量的集中体现,是税务部门获取税收征管信息资料的主要来源;税源监控的重点是有效的税源户籍管理、财务核算管理、资金周转管理和流转额的控管等。应按照加强税源监控的要求,对税收征管业务进行重组,重组的重点是按照新《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规范基层征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征管程序和征管行为;明确税务机构内部各专业分工及其联系与制约,实现上级机关对基层工作的全面的、及时的监督和管理。在业务重组的实施上,要以流程管理的思想重新设计和优化税收征管业务程序和内部管理程序,建立一套与征管信息系统相配套的业务流程,使之适应信息化征管模式的要求。税务机关各部门、各环节、各岗位都要主动调整不适应现代化管理的单项制度和内部规程,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规范信息数据的采集、传递、存储、加工和利用,建立标准、规范、真实、有效的信息数据库,最大限度地发挥计算机处理和网络传递效能,确保税收征管信息系统的顺畅运行。

五、规范纳税服务。规范的纳税服务是指作为税务行政执法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促使纳税人依法自觉纳税的基础性工作,是税务机关的基本职责和义务之一。规范的纳税服务应包括税收政策宣传送达、咨询培训辅导、税务登记、表票供应、纳税人信用等级评定等项涉税服务工作。为此,必须坚持文明办税“八公开”制度,建立健全包括首问责任、限时服务、一站式服务、贴近式服务、以及文明礼貌在内的服务规范和服务质量考核评价体系。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设立服务热线,建立税务机关网站,为纳税人提供网上申请税务登记、申领发票、下载表格,以及网上咨询、网上投诉举报、网上获取税务信息及政策法规等服务。同时,要加快为纳税人办税提供各种电子与网络服务的进程,积极推行申报、缴款的网络化、电子化,通过推行银行网点报税、网上报税、电话报税和邮寄申报等多种申报纳税方式,实现固定个体工商户委托银行网点代收税款,其他纳税人网上申报缴纳税款,以及电话申报纳税的目标,最大限度地减少纳税人的纳税成本,延伸为纳税人服务的领域,拓宽为纳税人服务的空间,方便纳税人。在为广大纳税人提供更多、更好的信息服务和纳税服务的同时,按照“分类管理、区别对待”的原则,建立纳税人信誉等级评定制度,即根据纳税人2年或3年的税务登记办理情况、发票领用和保管情况、申报纳税情况、税务检查记录,参考纳税人的工商、银行、社保等的综合情况,评定纳税人的信誉等级,并纳入社会信用体系,实行动态管理,为信誉好的纳税人提供优先服务,强化对纳税信誉差的纳税人的管理。

免费考研网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发展现代物流 提升城市功能

企业管理学习网最优秀的企业管理资源站

发展现代物流 提高城市竞争力

李 健 重庆工商大学商务策划学院

摘要:本文说明了发展现代物流对提高重庆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意义,分析了重庆市物流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论述了重庆发展物流业具有的优势,并阐明了重庆市发展物流中心的正确定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合理规划城市交通设施和网络设施建设等相关政策,以推动重庆区域物流中心的建设,提高其城市竞争力。

重庆市位于我国西部,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西部大开发政策号角的吹响,其经济的增长势头迅猛,具备了西部地区金融、贸易、运输、信息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雏形。伴随着经济总量的迅速扩大,生产、生活资料的流通也取得了快速发展,现代物流业必将发展成为重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连接社会化大生产的纽带。为实现重庆市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保持国民经济继续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地发展,密切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关系,重庆市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刻不容缓。因此,为重庆市构建一个现代化的区域物流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发展现代物流对优化重庆经济结构,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1、发展现代物流是重庆大都市的内在和客观要求,也是进一步增强重庆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措施,有利于重庆城市整体经济及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利于重庆作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形成。同时,重庆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中心,都市人口有密集化趋势,进出口规模和销售规模日益扩大,迫切需要“巨大”物流渠道。

重庆作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城市,城市发展的目标与定位要求必须建立现代物流,以适应大都市大发展要求和趋势。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国际性大都市如日本东京、美国的纽约等都有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现代化物流设施与物流基础,这些物流设施与物流基础作为大都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意义上增强了城市综合竞争力,从而也成为衡量大都市的重要标志之一。重庆要建成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要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就必须拥有现代化的物流。

现代物流的实质是一种供应链管理,中心城市发展现代物流,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组织和理顺供应链关系的问题。只有建设高效运作的物流系统,理顺各种供应链关系,城市整体经济才能提高。也只有建立高水准的物流业,才能解决好城市积聚的货物、商品如何快捷、经济、安全地发运到周边地区乃至更远的地方,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功能和在经济上的龙头带动作用才能真正得以发挥。

2、物流业将成长为重庆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优化城市产业结构。现代物流管理与技术的运用,将使企业交货更加及时、准确、可靠,使商品流程缩短,物流成本大大降低,使企业专注于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有助于提高市场竞争力;对整个社会而言,可优化资源配置,节约社会总成本。更重要的是,物流是涉及交通运输、仓储、流通加工、配送等多种行业的庞大产业,先进管理与技术的应用,使之能够创造附加价值,由于物流业蕴涵巨大的发展潜力,被一些西方国家誉为“21世纪最大的行业”。重庆作为中心城市培育这样一种高成长性产业,无疑是挖掘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优化产业结构。

3、有利于重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完善城市功能布局。合理配置、统筹规划仓储、配送、批发市场及相关配套设施,可以减少原来发生于各种用地之间无谓的交通量,节约城市用地,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和噪音对市中心的影响,美化城市环境,促进重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物流中心的建立,有利于促进重庆市主城区用地结构调整,完善城市功能布局 随着市区的不断扩大,原来的城市边缘区成为市中心区,一些物流企业原先所在地段地价上升,租赁费用提高,对交通和环境影响较大,一些物流企业的用地性质发生变化,这些物流企业希望寻找新的发展空间,通过土地置换,实现级差地租。因此,物流中心的建立为其提供了场所,也为城市用地结构调整创造了条件,完善了城市功能结构布局。

4、有利于改善交通管理,减少城市交通压力。交通问题是重庆难以避免的问题。通过建立物流中心,将货运交通尽量安排在市中心区外,是国外不少城市缓解交通压力的有力措施。如日本东京,20世纪六十年代在内环线外的市郊边缘带建设了四个“物流基地”,使进人市区的货物先集中在物流中心,化整为零,按市内的运输线路统一分送,限制大型运输车辆进入市区,出市区的货物进人物流中心,集零为整,再统一运输,提高车辆利用率。国内很多城市如上海、北京等,也限制货运汽车进人城市中心,上海提出“客走内环,货走外环”的目标。

5、能合理开发利用物流资源,提高物流经营的规模效应,实现集约化高效经营。2000年重庆物流费用265亿元,占GLP的16.7%,比发达国家高出6个百分点。建立物流中心可使企业运用物流中心内统一建设的装卸、搬运等大规模的处理设备,将过去分散于多处的物流进行集中管理,并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协调和管理。此外物流中心建设还能促使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充分利用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达到最合适的运输工具。最短的运输距离、最快的运输速度、最少的仓储停留时间以及最良好的服务,实现地域甚至国家之间的集装箱干线运输和地域内部分散运输及门到门运输的转换。从而大大减少传统物流系统中搬运、装卸、储存的重复次数和设备闲置率,减少物流损失,达到集约化高效经营的目的。重庆物流费用降低1个百分点,全市就能节约资金15.9亿元。

二、重庆市物流产业发展现状

1、重庆市区域物流体系构建的制约因素

(一)、对现代物流缺乏正确认识。许多人包括企业决策者对物流的认识局限于传统的运输及储存,对现代物流知识了解很少,对国际物流发展现状更是知之甚少。就重庆而言,则主要表现为系统性的缺乏现代物流观念,人们对现代物流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的运输加储存阶段,根本没有认识到现代物流是一项系统整合工程,是应用现代通讯、电脑和信息技术及手段,有效整合生产商原材料供应链及市场中商品供应链,使之形成社会化的高效供应链,从而达到提高企业利润的目的,并提升整体经济运行效率。

(二)、缺乏整体规划。虽然重庆的现代物流业已开始起步,并制定了发展规划和发展重点,完成了万州物流配送中心、上桥物流中心的规划设计,并已进人实施阶段。但是现代物流业的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一方面要从全重庆市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另一方面还应站在全国、西部地区、西南地区、长江上游地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来制定重庆现代物流业的整体发展规划。

(三)、条块分割和区域封锁。条块分割和区域封锁是区域物流发展的两大障碍。物流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境是专业化分工和协作,而条块分割和区域封锁的存在严重制约着区域物流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传统的条块分割体制安排下,物流活动被割裂至各个不同的部门,如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对外贸易、国内贸易等,仅运输就牵涉到铁道、交通等若干部门。部门之间缺乏高效协作,致使运输过程中各运输方式之间的转运环节耗费大量时间和成本,增加了物流产业开展业务的难度,减少了物流产业的利润来源。

(四)、物流市场化程度不高。现代物流作为新兴产业在重庆发展的时间比较短,流方面的从业人员应当具有一定物流知识水平和实践经验。国外物流的教育和培训非常发达,形成了比较合理的物流人才的教育培训系统靠企业内部组织的自我服务完成。这种“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大大阻碍了物流的发展,从中国物流市场第三次调查报告中我们可以发现,生产企业中73%拥有汽车车队,73%拥有仓库,33%的企业拥有机械化设施,3%的企业拥有铁路专用线,设施保有率较高。商业企业中36%的企业拥有汽车车队,36%的企业拥有仓库,7%的企业拥有机械化的装卸设施,设施设备保有率很高。但是总的来说(1)总量不足和利用率低下并存,利用不均匀;(2)技术装置落后;(3)设施存在一定程度的老化水(4)不能满足客户特定的需求是物流设施设备不能有效满足作业要求的障碍之一。

(五)、物流专业人才的数量与市场需要之间严重脱节,不能满足未来重庆物流发展的需要。重庆现有从事物流(实际上主要是从事运输、储存工作)的人员不能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要求。人才问题已经成为重庆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巨大障碍。由于物流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因此,真正能够认识和理解现代物流和配送的人才极其短缺,重庆更是缺乏。据估计,重庆从事物流(运输、储存)工作的高级人才几乎是空白。由此造成物流发展与物流人才短缺的巨大矛盾。

2、构建重庆市区域物流体系的有利条件

重庆作为长江上游中心城市,处于西部大开发的前沿,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不仅有助于拓展自己新的经济增长空间,推动西部大开发,还对提高城市经济的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事实上,重庆市拥有发展现代物流的经济社会环境和自然地理条件:

(一)、重庆具备发展现代物流体系的区位优势。重庆地处长江上游和中西部结合带,承东启西,是撬动“连接中国11个省市区,跨越东、中、西三大经济带,辐射近4亿人口的长江流域”这一杠杆的支点。有学者指出,我国80年代开发沿海地区,90年代实施长江发展战略,21世纪进行西部大开发,这就形成了“弓箭”战略:沿海经济特区形似一张弓,长江形似一支箭,西部形似一支强有力的手,重庆正处于扣力点上。可以说,重庆发展的力度有多大,箭就能射多远,能否箭指太平洋,重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具备了较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重庆作为中国大规模开发西部战略的重点和前进阵地,是长江上游的中心城市,位于长江与嘉陵江的交汇处,拥有水、陆、空、管线立体交通,这一点西部其它地区难以与之相比。现代物流需要

便捷的交通,重庆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等各种交通方式齐备。重庆是西部地区唯一拥有长江黄金水道和国家一类港口岸的地区,三峡大坝建成后,高峡出平湖,川江险滩暗礁将不复存在,重庆的深水良港从0增加到28座,通航河道增加30多条,江海联运,重庆将成为名副其实的西部出海口。不久前,兰成渝输油管道正式投入运行,标志着重庆市以石油、天然气为代表的各类管线的建设业已形成一定的网络规模。四通八达的交通和管网为现代物流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三)、具备了相当的经济基础和物流需求环境。重庆是一个重工业城市,大型企业多,对物流的需求大。据统计,2001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1750亿元。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388.87亿吨公里,其中铁路 175.8亿吨公里,公路72.5亿吨公里,水运135.02亿吨公里,空运0.3亿吨公里。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8.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其中出口7.31亿美元,进口11.03亿美元,增长10.8%。“十五”期间,重庆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8.6%,为发展物流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四)、具备了较完善的信息网络。2000年10月,《 重庆市电子商务建设规划》正式实施。《规划》提出了把重庆建设成长江上游的电子商务中心的总目标。同时国家科技部“九五”城市电子商务工程——“网上农贸超市”在重庆试点,这也是西部唯一的国家级电子商务试点城市。重庆市2000年被中央定为全国电子商务的试点城市,近几年邮电通信业得到快速发展,全市长途光缆线路总长总为1644公里,固定和移动交换机容量650万门,截至2001年底,全市共有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22万户。重庆信息港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组建重庆市信息港宽带网络有限公司,公司注册资本1.85亿元人民币。“十五”期间,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促进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经济和社会各领域,加速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跨越发展。重点建设重庆至怀化、重庆至昆明干线光缆,建设宽带长途交换设备、宽带数据多媒体等项目,建设重庆西部互联网交换中心,继续实施本地网的扩建,建设重庆地理信息系统。

(五)、重庆的仓储设施发展初具规模,成为发展现代物流业重要的物质基础。据重庆市物流与仓储协会统计,重庆市拥有189万多平方米的仓库。15亿公斤容量的粮库、125万立方米的石油库、6万吨容量的冷藏库、4.7万平方米的危险品仓库、货场38万平方米。这些仓储设施还在不同程度地增加,并且大都配备有相应的运输车队、组织形式均为储运公司,实行信息化管理,正规仓库基本达到现代物流企业的硬件要求。

(六)、西部大开发为重厌发展物流创适了条件。重庆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战略定位是,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更好地发挥中心城市的战略支撑、对外窗口和辐射带动功能。要实现这一目标,重庆就要充分利用物流中心的扩散作用,以实现辐射带动功能。此外,在西部大开发中,国家在物流基础设施(交通、通信等)建设上加大投人,物流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必然为重庆物流业的发展创造更多更好的机会。

三、重庆市区域物流体系构建设想

重庆区域物流体系建设的总体战略目标:一是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和西南地区的现代物流中心;二是提高物流在重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重庆现代物流体系重在区域型,即西南地区、长江上游、长江流域。也就是说,重庆物流体系的发展前景,是要把重庆培育成国内区域型的物流体系。依托长江经济带,水、公、铁、航空、管道运输并举,完善运输、仓储、配送、包装、流通加工、电子商务配套的综合物流体系,以畅通“一线两片”(长江、西南、西北),辐射全国、全球,以形成重庆统一开放、四通八达、万商云集、繁荣活跃的商品物流体系,以带动重庆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其具体目标是: 规划四个物流辐射服务时域圈和四个物流园区。

(1)、四个物流服务时域圈是指辐射长江上游、西南的区域物流中心——就是一个以重庆为圆心,可直达西南和长江上游主要城市、辐射国内和东南亚及欧美的庞大的物资集散和运输渠道的网络。这项宏大的物流工程包括物流基地、物流中心、配送中心构成的物资流通网络。该区域型物流中心依托重庆市在长江上游、西南经济区域的中心城市地位,以重庆长江上游和西南物流中心为核心,以重庆周边城市物流基础设施与物流企业为基础,以长江水道、铁路、高速公路、航空(即四大物流通道)干线等国家综合运输网络为主干,形成以重庆为中心的0.5h、8h、24h、72h四个级别的物流服务时域圈。其中:

0.5h配送物流圈是以物流基地—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为依托,面向主城区重要产业基地、商品集散地、城市消费区的0.5h区域配送物流圈。

8h配送物流圈是以重庆为中心、以重庆市域内物流设施为依托,面向重庆市域内的8h分拨及终端配送物流圈。24h配送物流圈是以重庆为中心,以市域内及周边地市重要物流设施为依托,面向西南和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城市的 24h干线区域分拨与中心城市终端配送物流圈

72h配送物流圈是以重庆为中心,以重庆及国内各主要经济中心城市的重要物流设施为依托,面向东南亚及欧美地区的72h国际中心城市终端配送物流圈。特别是,以三峡成库后的长江黄金水道、渝怀铁路、渝遂铁路和规划的兰渝铁路,大力发展重庆发展外贸物流。

(2)、建设四个现代化物流园区,形成以四个物流园区为核心的完善的物流布局和层次丰富的物流网络体系。四个物流园区是:北部新城物流园区、九龙坡物流园区、万州物流园区、沙坪坝物流园区。

北部新城物流园区的功能定位为物资转运型的物流中心。该园区跨江北、北部新区和渝北三个行政区,是重庆市的“浦东”,以光电子产业、软件产业和汽车工业为主,依托寸滩集装箱码头、江北国际机场、在建的渝怀铁路和筹建的兰渝铁路等,可以实现公路、铁路、水路、空运等运输方式的转换及联运,铁道货运编组站,可以将货物重新组合进人下一阶段的输送。通过综合物流中心将各城市连接在一起,实现相互直达运输,使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合理分工。九龙坡物流园区的功能定位为物资销售型的物流中心。该园区含大渡口、滩子口、伏牛溪等两个行政区,是以销售经营为主要目的,以配送为手段的社会化配送中心,为主城区商业网点所需商品实行社会化物资配送。主要职能是集货、配货、送货。特点是分拣量、配送量较大储存时间较短,与用户有较稳定的配送关系,配送的品种多,能及时处理流通信息和情报。同时,应配备流通加工职能,对配送的物资进行包装、加工,以利于配送和销售。

万州区物流园区的功能定位:物资转运型的物流中心。该物流园区可以发挥深水码头、水运、铁路、公路、航空的交通优势和万州的区位优势,使该物流中心在重庆第二大城市成为重庆的一大窗口和门户,将周边地区的物资特别是农副产品转运外地,并将外源物资通过中转而发往周边各地。充分发挥水——公联运、水——铁联运、水——空联运优势,在重庆的物流中心中,起好集装箱联运的核心作用。

沙坪坝物流园区的功能定位为物资集散型物流中心。该园区含铁路东站、上桥、梨树湾等地,现有的大型物资仓库在物流系统中可以解决供需节奏或批量不平衡的矛盾,现已形成的建材等大宗物资的集散地与批发市场,可发挥仓库的储存保管功能,并利用现有的交通优势实现铁——公联运、公——水联运。

四、发展重庆区域物流体系的对策及建议

构建现代物流体系一方面必须考虑物流需求在一定范围内的充分有效和可持续性,另一方面必须促进现代物流企业能够发挥规模效应和专业特长,降低运营成本,协调物流过程中各要素,以最小的投入,做到物流系统高质量的服务水平,为客户提供成本低质量高的服务,因而在物流体系建立的过程中有许多方面是需要注意的。

1.正确定位物流体系的功能。正确的定位有助于重庆物流工作更好的开展。物流体系按服务的范围一般来说分为国际物流中心、国内物流中心、区域性物流中心。每一类物流中心的功能都不会完全一样,同一类物流中心在不同的城市也会因为它们的地理和经济上的差别导致其功能的不一样。因而在确定物流中心功能的时候要对它进行合理的定位。重庆要想发展物流中心就应该根据自己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现有资源定位为区域性物流中心,立足于西南市场,为区域经济服务。在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和与其他区域性物流中心经济联系的不断深入的情况下,再向国内物流中心发展。

2.加强地区之间的协作,共同发展西部物流业。由于西部地域辽阔,城市经济发展相对东部地区较为落后,其经济的影响力较为有限,物流中心单由一个城市来担当显得较为吃力,因而结合目前我国的现有交通状况及将来的发展,西部地区可以采用物流中心组团策略,即以重庆与成都共同构成的中心组团辐射带动西南地区,以西安与兰州共同组成的中心组团辐射带动西北地区。因此这就要求加强重庆与成都(兰州与西安)的协作,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打造西南(或西北)地区的物流中心。同时,重庆位于长江上游,因而要求我们还要加强与长江沿岸各主要城市的协作,共同将长江打造为西部及中部的出海大通道。

3.高水平地制定重庆物流产业发展规划,作好城市现代物流体系的规划与设计工作,将其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制定重庆物流产业整体发展专项规划,将其纳人重庆整体经济发展规划(“十五”政府工作计划、“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成立跨部门、跨系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权威性物流管理协调机构,统一指导和管理全市物流业,协调物流有关部门的运作(包括交通、商业、外贸、物资、海关、港口、铁路、民航等)。只有这个问题解决了,政府的投资计划才会把物流摆进去,加快物流业发展才有可能。深圳把物流作为21世纪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并纳人“十五”计划中,物流业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作好城市现代物流体系的规划与设计工作,将其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政府应打破行业地区分割,对整个城市物流体系进行规划与设计,以建设一个高效率、一体化、开放式、各层次物流配送系统有效结合的现代物流体系。切忌交通、商业等部门各搞一块。宜采取招标或牵头的办法,组织和引进国内外一流专家学者的力量,充分调研、科学论证、科学决策,合理确定物流中心的地理布局,明确各物流节点区的功能定位,尤其是要充分论证五大物流基地的建设与发展规划,形成各具分工特色的转运、仓储、批发、配送、展示。购物、休闲以及娱乐相互配合的物流基地。规划中,尤其注意避免重复建设。

4.合理规划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是物流工作开展的基础条件。国外对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相当重视,力求将基础设施的建立做到在地域上国际到达,在形式上多式联运。交通基础设施是构筑物流基本环节的硬环境,而现行多式联运作为各种不同运输方式的集约组合以及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优化运用,应该受到物流中心的高度重视。在进行基础设施的规划时应该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发展综合运输枢纽,提高各种运输站场选址的科学性。在充分利用现有运输资源的基础上,合理分配未来基础设施的建立。道路交通的建设作为一个公共基础设施,应该纳入政府的统一规划,致力于解决市内交通的拥挤,缓解城市压力。在政府的提倡下,向社会广泛的吸纳资金,鼓励道路运输建设的投资多元化,保证道路运输建设有充足的资金。

5.加快对传统物流企业随改造,大力扶持专业物流企业的发展。充分利用重庆现有的物流资源,如各种仓储设施、运输设施等,通过对现有物流资源的整合,运用先进技术进行改造,利用电子商务的信息集中处理和整合能力,将传统物流企业进行重新组织,组成运输、仓储、包装等各种物流企业,以物流会员的形式进行统一经营与管理,构筑物流联盟,形成一个物流信息交换平台,集中解决运输、仓储中的信息沟通问题,提高生产效率,发挥其最大的效益。通过这种电子商务构筑的物流联盟,建立虚拟物流系统,可以有效实现物流资源的共享,有效降低物流车辆返程空驶率、仓库闲置率,提供物流信息查询和统计服务等高附加值的现代物流信息服务,构筑规模化、多样化、集中化、实时化的现代物流,增强重庆物流企业在国际物流市场的竞争力,保证重庆物流市场的不断巩固和向外拓展。

6.利用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条件,引进国内外物流企业的资金、技术、经验等,促进重庆物流业跨越式发展。重庆物流要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技术及先进的管理经验,这些从何而来,可以通过引进国内外有经验的大型物流企业来促进重庆物流业的振兴。目前,日本、荷兰、加拿大、美国等国家的物流企业在深圳、东莞、上海、武汉等地建立一些物流企业,从事物流服务。重庆物流起点低、起步晚、水平不高,这说明有更高、更快的发展需求,也有更多的机会,中国加人WTO进一步促进了物流贸易流通领域的开放,重庆应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通过招商引资,建立合资或独资物流企业,提升重庆物流业的整体水平。

7.加快构建重庆物流和商务信息平台。引导企业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加强会条形码(BC)、全面质量管理(TQM)、电子数据交换(EDI)、管理信息系统(MIS)、射频技术(RF)、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弹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制造资源计划(MRP)、企业资源计划(ERP)以及供应链管理(SCM)等物流理论和技术等在物流企业和企业内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全面提高企业的信息管理水平。

推进网上物流信息和商务平台建设。物流企业要做到对客户的要求快速反应,必须及时接收和处理有关参与方的数据。因此,物流网络平台的建设必须有工业企业、物流企业和系统集成商等方面的共同参与。物流网络平台尤其是物流商务平台本身就是一个协议。利用网络技术将物流企业散布在不同区域的服务网点联结起来,改变有点无网、有网无流的状况,形成物流服务平台。

8.加快培养、引进物流专门人才,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具体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加强学历教育。重庆市教育部门应积极鼓励和支持重庆市高等院校根据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要,设置现代物流及相关的本专科专业,为重庆市培养高中级物流管理人才。

2.重视继续教育。积极引导组织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参与并开展多层次的物流人才培养与教育,现阶段可以考虑由重庆市物流与仓储协会会同有关大专院校建立“重庆物流培训中心”,推进物流的继续教育。

3.实施物流职业教育。可借鉴其它相关行业的经验,在物流产业中推行物流从业人员的资格管理制度,即根据接受教育的程度、物流专业知识和技能特长等,确认其能否从事物流工作的资格,持证上岗。

4.普及物流知识。由于物流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被一般大众知晓也不过是近一两年的事,许多政府部门的领导以及企业的管理者对物流概念、物流基本知识还缺乏了解。因此,不仅要对一般从业人员进行物流知识的普及和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对领导干部特别是政府相关部门的领导干部进行物流知识的普及和教育更重要,这样能够提高领导干部对现代物流的认识、了解和重视程度。普及教育的方式主要可以请有关专家学者进行讲座介绍,向领导干部发放物流知

识普及读物等。

参考文献:

1.徐文静.物流战略规划与模式.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孙宏岭.高效率配送中心的设计与经营.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2企业管理学习网 http:// 最优秀的企业管理资源站

3.杨东援.区域物流系统规划.WTO与21世纪中国物流——第二届中国国际物流高峰会论文集,2001

4.王丰,姜大立.重庆市物流发展战略探讨.物流技术,2001.7

5.万千里.高级物流学.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6.张锦.成都市“十五”及2015年现代物流信息化建设规划研究.物流技术,2002.3

7.北京“十五”物流规划课题组北京地区“十五”期间物流系统发展规划研究.2000年物流产业冬季研讨会论文

第五篇:高校后勤信息化服务与实现的途径探讨

高校后勤信息化服务与实现的途径探讨

一、引言

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在大众化教育模式随着时代的进步显得越来越重要。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是一种为全校服务的工作,是为学校教学、教师科研及师生员工生活服务,为师生员工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面提供切实的保障。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给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提出了的要求也越来越多,迫切的需要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尽快地制定出一套合理的工作制度和工作规范,这些都对后勤服务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

二、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是高校后勤服务持续发展的需要

近几十年来,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高校每年都在扩大招生人数,在校学生人数也越来越多,因此,对后勤信息化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进入新时期。信息化和网络化覆盖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与时俱进,原有的后勤服务管理模式不能再适应现代的高校发展,这是因为外部的市场环境和各种配套服务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所以为了构建和谐高校,更好地为师生提供后勤服务,必须加快高校后勤信息化进程,让师生体会到更人性化的服务。从学校的管理层面上看,高校后勤信息化服务提高后,信息沟通渠道可以更加的广泛,可以充分发挥群众监督和民主管理的作用,使后勤系统内部可以快速从管理层传达到基层,职工的积极性显著地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也随之提高。从老师和学生的角度看看,高校后勤信息化服务提高后,工作效率明显增加,让师生享受到快捷、适时的服务,能够及时的了解师生真正的需求情况,师生的交流沟通更加流畅,及时改变服务方式,让师生更加满意,校园会更加和谐。

(二)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后勤服务水平的需要

信息技术是高校后勤为满足教学、科研、师生生活需要的保障,是后勤管理向科学、高效方向发展的需要,是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的前提,信息技术能使后勤服务达到高效率、高效益。因此信息技术的应用才能使后勤管理与服务上水平提高成为可能。在信息化建设中,我们要把信息化和后勤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相结合,这样才能促进管理理念的转变和管理队伍素质的提高。数字虚拟空间在传统后勤管理的基础上构建,目的是为了拓宽现实后勤管理服务的时间和空间,使传统后勤管理的效率得到提升,传统后勤管理的功能也得到扩展,后勤管理办公无纸化、传输网络化、资源共享化得以实现。

二、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程度不一样,这是因为各个高校的规模、实力、发展水平不同,再加上地区差异导致的结果。有点高校的后勤信息化建设还在比较传统、原始的管理和服务状态下运行,这是由于重视程度不够、投入不足等原因,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并不均衡,后勤信息化建设还处于初步建设和发展完善的阶段。然而一些理念先进的高校后勤服务管理,已经完全迈入现代化、科技化、全信息化。例如:在校园内网,实现智能化、信息化管理,在师生吃、住、行、用等方面采用了计算机系统,发展得比较完善,信息化程度较高,在实践中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落后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主管人员缺乏对后勤信息化建设足够和充分的认识,因此也不能充分整合信息资源进而广泛利用;二是未能做到制度化和标准化的管理,对于大多数高校来说都未能做到这一点,而是根据自身的情况来制定标准,这不能有效提高后勤服务和管理水平;三是后勤队伍的整体文化素质偏低,老龄化趋势严重,不能够的运用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这必然阻碍了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四、高校后勤信息化服务与实现的途径

(一)决策者高度重视给予大力支持,多协调,营造良好的内外环境

1、领导高度重视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 由于后勤信息化建设投入的资金大,涉及的各方面知识也广,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和创新工程,因此,学校领导要给予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足够的重视,制定—个全面、系统的规划,保证为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

2、在人、财、物、技术等方面要给予一定的支持 新型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成熟,也不适应发展的要求。要想让信息化系统更好地为高校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服务,普及信息化建设是当务之急。

3、建立、健全相关机制、预案,具体落实到人在信息化建设中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前提是统一的业务管理规范、明确的政策规定和完善的监督管理条例,它能够保证规范化和科学化的管理。

(二)加强人力资源建设,提高职工的信息应用水平

目前,我国高校后勤队伍的现状显然难以跟上信息化发展的步伐,信息化发展缓慢。因此,高校必须选聘一些管理人才补充到后勤队伍中来,这些人才要具备对信息化有敏感的意识,而且又熟练运用信息化技术的;同时建立一支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扎实的科技基础和精湛的技术的队伍,形成在生产、服务和管理方面都很优秀的团队,这样才能保证信息化的推进。第一加强对职工计算机培训和进修,熟练掌握计算机技能。可以充分利用校内专业技术人员对其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让职工大量阅读信息技术方面的书籍,加强上机操作。其次可以采用一些特殊措施,提高管理人员学习的积极性。再次,积极引进专业人才,实现年轻化和专业化。

(三)充分考虑系统分析和二次开发的费用

系统分析和二次开发是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两个重要的部分,由于这两个部分费用超过了总投入的一半以上,因此我们必须考虑到,如果要使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取得成功,不能对软、硬件和网络设施设备的采购方面投资过多。同时还必须以提供便利、快速、周到的服务为驱动,不断地完善信息化建设,并努力提升后勤整体组织机构的管理水平、竞争能力,不断优化和规范化、标准化服务流程等方面,从而提高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整体管理水平。

(四)深化高校后勤改革,完善后勤信息化建设条件 高校后勤信息化不单是技术的创新,同时也是制度的创新和观念的更新。要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必须进一步深化高校后勤改革,通过改革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良好的后勤服务机制、运行机制,奠定后勤信息化制度基础。通过改革,加强高校后勤职工队伍建设,提高管理干部信息化意识,提升后勤职工信息应用水平,延揽一批既懂后勤业务又懂信息技术的行业专家,奠定后勤信息化人才基础。

通过改革,规范各项后勤业务,建立信息共享制度,形成制度统一、数据标准、信息全面、结构合理的后勤管理和服务体系,奠定后勤信息化应用基础。通过改革,进一步提高高校领导及社会各方面对高校后勤工作的重视程度,在建设资金、软硬件环境等方面取得支持,奠定后勤信息化保障基础,为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五、结束语

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该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对高校后勤管理日益重要的作用,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后勤人员素质和信息处理水平,做到后勤工作各要素的良好结合,以适应高校后勤改革的发展需要。【参考文献】[1]《高校后勤信息化的内涵》吴汉龙清华大学出版社[2]《信息化建设理论与应用》韩文报中国电力出版社[3]《信息化管理导论》傅湘玲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下载实现现代物流信息化效益提升的六大途径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实现现代物流信息化效益提升的六大途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