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我国汽车零配件物流运作模式的再思考

时间:2019-05-14 05:46: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我国汽车零配件物流运作模式的再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我国汽车零配件物流运作模式的再思考》。

第一篇: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我国汽车零配件物流运作模式的再思考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我国汽车零配件物流运作模式的思考

张柏杨李龙

(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四川成都 611130;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四川成都 611130)

摘要:分析了我国汽车零配件市场的现状,发现汽车零配件物流业务将在汽车行业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分析了我国现阶段汽车零配件物流运作模式,发现第三方物流模式中存在委托代理关系。本文最后提出几点建议,以对我国汽车零配件物流业的发展提供参考。摘要:汽车零配件;物流:委托代理关系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产业快速发展,汽车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汽车的销售量每年以数十倍的速度增长,同时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对不同档次的汽车需求都不断增长,这都必然会导致我国汽车零配件市场需求增大,因此我国汽车配件物流运作模式也需要不断发展以符合汽车市场发展的趋势。

国内很多学者对我国汽车零配件物流运作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刘开明等(2003)认为我国传统的汽车零配件物流运作模式是企业自建配送系统的运作模式,近年来国内很多汽车企业再此基础上改进,开始采用第三方物流运作模式和自循环运作模式。马增荣(2007)年详细分析了自营式物流运作模式的弊端,认为第三方物流运作模式将是我国汽车零配件物流运作未来的发展趋势。何民爱等(2005)在国内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前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提出了基于Internet的物流条码管理模式。徐秋华(2002)研究了循环取货模式在上海通用集团的时间与应用。实际上这些运作模式仍然是基于第三方物流运作模式基础上的改进。目前我国的汽车零配件物流运作模式总的来讲分为自营式物流运作模式和第三方物流运作模式。国内的研究都是基于这两种运作模式的改进,本文将对这两种运作模式进行分析,总结这两种模式在实际运用中的利弊。

二我国汽车零配件市场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汽车零配件物流市场发展迅速。中国目前拥有汽车生产企业近千家,汽车零配件企业超过5000家。自2006年汽车全行业总产值超过11000亿元后,我国汽车行业的总产值每年都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多个围绕着汽车生产企业的汽车零配件产业集群逐渐形成,我国现已基本形成东北、京津、华中、西南、长三角、珠三角六大零配件产业集群。汽车零配件产业集群使得汽车零配件产业分工更精细、产品更专业、信息更集中、物流更便利。随着一些国际知名汽车零配件企业进入我国,新的技术和新的管理理念也被引入国内,我国汽车零配件行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基本摆脱了过去那种“数多、规模小、质差”的格局,制造水平明显提高,并逐渐形成为国内整车厂供货配套的体系。另一方面,汽车零配件物流成本仍是我国汽车物流总成本的主要部分。随着我国汽车市场的发展,国内汽车生产厂商数量的不断增加,汽车产品的多元化,价格竞争将仍然是中国汽车市场竞争的主旋律,而整车价格经过几轮下降,价格下降空间已极度缩小,整个汽车行业进入薄利时代。因此,汽车生产商都在寻找能够降低成本的方法,而作为“第三利润源”的物流产业发展将在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1

三我国汽车零配件物流运作模式 [作者简介]张柏杨(1987-),男,四川成都人,西南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电子邮件:,联系电话:***

(一)企业自建配送系统运作模式

我国现行的汽车物流模式主要是供销一体化的自营式物流。汽车生产厂商一般都是自建材料库和配送中心,自己生产和运输。在这种模式下,汽车制造商通常都拥有自己的运输队,汽车制造商对物流有完全的掌控权,这有利于掌握客户的要求,增强与客户的沟通以及在整体上对物流系统的管理。但这种模式的最大弊端在于它不是根据顾客的需求来供给的,为了节约物流成本,运输队通常要装满一卡车之后才会将货物运送给汽车制造商,因此这种模式会造成库存的积压,企业资金的流转会受到影响。除此之外,这种模式还有时间不稳定、运输货物不精确等问题。

(二)第三方物流模式

随着我国汽车企业生产模式和销售模式的转变,原来在汽车零配件物流中一片空白的第三方物流运作模式逐渐兴起,现在我国已有多家企业将零配件采购和售后物流业务外包。第三方物流模式是指汽车厂商由自营式模式改为聘请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由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来设计线路,然后到不同的供应商处取货,再配送到汽车生产车间,确保汽车的生产。在这种模式下,物流公司通过合理的调度和安排,极大的减少了物流的成本,提高了物流的效率。企业在将物流业务外包以后,可以将自己有限的资源运用到提升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上,从而通过专业化分工使企业提高自身产品的质量,增加利润。在第三方物流整合的基础上,循环取货模式和第三方物流与配送中心相结合的模式逐渐发展起来,并被一些汽车生产企业实践与运用。循环取货方式是指汽车依次从各个供货商那里取货,待装上所有的材料后才返回。这样做的好处是最大限度的发挥汽车的运输能力,从而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第三方物流与配送中心相结合的模式是指原来由厂商自行配送改为由第三方物流来进行配送。这种模式能增强提货的连续性,进一步减少仓储,将汽车的局部装配和总体装配有效的结合起来。除了上述两种模式之外,还有一些新的基于第三方物流的模式逐渐被采用,如基于信息技术的物流管理模式等。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第三方物流模式将是我国物流模式未来发展的趋势。

四对我国汽车零配件物流运作模式的思考

近年来,我国第三方物流模式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一些第三方物流公司逐渐兴起。如围绕上海地区的吉安天地汽车物流有限公司,围绕长安集团的民生物流有限公司等等。第三方物流模式相比较于自营式物流模式更能节约成本,货物数量更精确,运输时间更可靠,运输管理更具有组织性。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增加,消费者汽车的售后和维修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汽车零配件物流不再仅仅基于汽车生产,汽车4S经销商和汽车综合服务维修商对汽车零配件的需求也逐渐增大。由于汽车4S经销商和汽车综合服务维修商仅仅与汽车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而汽车零配件的运输则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如何保证汽车4S经销商和汽车综合服务维修商的利益不被第三方物流公司损害,则成为第三方物流模式发展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在这个问题中,汽车企业和第三方物流公司之间实质上是产生了通常我们所说的委托代理关系。汽车企业委托第三方物流公司对汽车4S经销商和汽车综合服务维修商进行服务,汽车企业和第三方物流公司对汽车4S经销商和汽车综合服务维修商具有不同的责任和义务,汽车企业对第三方物流公司的行为具有不可准确测量的特性,第三方物流公司由于自利和机会主义动机,可能会产生偷懒或者“搭便车”的行为。因此,汽车企业和第三方物流公司之间的目标可能会产生偏离,从而可能损害汽车4S经销商和汽车综合服务维修商的利益。而这正是自营式模式所具有的优势所在,在自营式模式下,汽车企业掌握了几乎所有的信息,汽车企业可以通过对物流业务的协调与控制来保证客户的利益,改善与客户的关系,但这样做所付出的成本也是巨大的,在汽车企业利润不断下降的今天,这种模式很难继续存在。那么如何将这两种模式的优势结合起来,是一个值得思考问题。

五结论及几点建议

我国汽车产业井喷式的发展导致对汽车零配件的需求不断增大,从而对汽车零配件物流运作模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以价格竞争为主的国内汽车市场,汽车企业为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降低产品成本,将汽车零配件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的情况越来越普遍。第三方物流模式逐渐成为我国汽车零配件物流运作模式未来发展的趋势。由上述分析可以知道,由于汽车行业的发展,现在汽车零配件的供应不再仅仅是基于汽车制造商,汽车4S经销商和汽车综合服务维修商对汽车零配件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汽车企业将零配件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就会出现微观经济学中常常会遇到的一个问题——委托代理问题。对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建立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信息网络技术的引入,使汽车企业能将不同时刻的生产需求单,汽车4S点和汽车综合服务维修商的零配件需求单提前通过网络准时传送第三方物流服务商,计划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不同供应商的零部件数量、及排放顺序;不同汽车4S经销商或汽车综合服务维修商需求的零配件种类和数量。第三方物流公司在接到汽车企业和汽车4S经销商或汽车综合服务维修商的指令后,设计合理的运输路线和安排到不同供应商取货的时间,而且还需将不同供应商货的数量、类型、排序及备货时间传发给各供应商和车队。车队可运用线射频(RFID)等技术进行收货、交货,而且物流控制中心可随时通过GPS方式了解车辆、取货及运输动态,以便物流中心安排。整个过程都可以随时在网上查看,从而汽车企业、汽车零配件供货商及汽车4S经销商或汽车综合服务维修商可以相互监督,保证各自的利益。

(二)物流行业协会应有所作为。第三方物流公司的服务水平越高,则物流的效率就越高,各方的利益就能最大限度的得到保障。如何提高第三方物流公司的服务水平呢?除了第三方物流公司自身的提高外,物流行业协会应有所作为。物流行业协会应制定相关的行业准则和标准,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对第三方物流公司进行评定,再按照评定的结果给予第三方物流公司不同的资质。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风险。汽车企业在选择第三方物流公司时,就可以根据第三方物流公司的资质来确定该物流公司的服务水平,从而最大限度的保证自身的利益。

(三)汽车零配件物流供应链一体化。所谓汽车整车物流和汽车零配件物流供应链一体化是指以物流系统为核心的由生产企业,经由物流企业、销售企业甚至消费者供应链的整体化和系统化。汽车零配件物流供应链一体化的形成,标志着汽车物流业已经进入高级化和成熟化阶段。目前我国汽车零配件物流业仍然处于未经整合的“小、散、乱”阶段,应通过引入现代化的信息集成技术,把原来“小、散、乱”的汽车零配件供应链整合起来,发展成为具有整体化和系统化特征的一体化供应链。整合后的供应链可以简化物流作业环节,降低物流成本,缩短交货时间,按照标准化规范运作,使物流系统更加稳定可靠,从而保障各方的利益。参考文献:

1刘开明,毕艳华.我国汽车配件物流运作模式研究[J].物流研究,2003,(5)2 陈思云.汽车零部件物流市场研究[J].物流技术,2005,(11)何民爱,李艳峰.我国汽车零配件产业物流管理的新模式[J].物流技术,2005,(11)4 徐秋华.循环取货方式在上海通用集团的实践与应用[J].上海企业,2002,(11)王旭,曹剑锋.电子商务环境下汽车零部件物流模式[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0,(5)

第二篇:探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电子商务立法

探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电子商务立法

来源: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作者:佚名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摘要:电子商务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开展的商务活动,具有与传统的商务活动不同的特点,所以现有的调整商贸活动的法律规范已经不能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的全球化的商业活动形式需要新的法律规范与之相适应。自从联合国贸易法委员会制订颁布《电子商务示范法》、《电子签名示范法》、《联合国国际合同使用电子通信公约》后,电子商务立法和法学的研究就成为全世界法学领域的一个热点。迄今为止,已经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颁布了电子商务相关法律法规,但在对电子商务法的范畴与研究对象的认识上尚未形成统一认识,其立法活动也遇到各种困难。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互联网在我国迅速发展,截止2007年12月31日,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2.1亿,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2位。同时电子商务在我国蓬勃兴起,其普及与应用不断带来新情况新问题,而我国政策性的电子商务发展框架尚未出台,有效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法制建设滞后,妨碍和制约了我国电子商务的国际化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吸收借鉴国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加快相关立法工作。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外电子商务立法的共同认识和做法

1.电子商务法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众多国家与国际组织积极开展电子商务立法就是期望赶上信息技术发展的浪潮,以确立先发优势。不仅美国、欧盟如是,马来西亚、阿根廷等发展中国家也不甘落后。它们的电子商务立法往往是与其信息化建设目标紧密相连。例如,美国在开展“信息高速公路”项目时,首先废除于20世纪30年代制定的电信管理法案。无独有偶,马来西亚作为制定电子商务基本立法的第一个亚洲国家,也提出了建设“信息走廊”的计划。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迫切要求实现贸易规则(也就是国际商法)的统一,如果国际商法要实现统一,那么电子商务法将首当其冲,因为经济全球化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基础上的。这表明电子商务法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2.电子商务立法可以边制订边完善

由于电子商务发展迅猛,且仍在高速发展中,电子商务遇到的法律问题还将在网络交易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这个问题变得更为复杂。因而目前要使国际的或本国的电子商务法律体系一步到位是不现实的,只能就目前已成熟或已达成共识的法律问题制订相应的法规,并在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和修改。典型的例子是联合国贸法会制订的《电子商务示范法》,该法是一个“开口”法律,第一部分为“电子商务总则”;第二部分为“电子商务的特定领域”,目前只制订了“第一章货物运输”,该部分其余章节则有待内容成熟后再逐章增加。该法于1996年通过后不久其第一部分内容即于1998年6月由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作了补充。

3.电子商务立法中全球化与民族性的关系

电子商务天然具有跨国界交易的特点,任何国家或地区单独制订的国内法都难以直接适用于这种跨国界的电子商务交易,因而电子商务立法从开始就是通过先行开展国际立法实现的。由于发达国家具有资金、人才与技术优势,其电子商务发展程度领先于发展中国家。因此目前有关电子商务立法的各种新思路新想法也大多是由发达国家(主要是美国和部分欧盟成员国)提出来的。而发展中国家则处于被动地位。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国际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经济增长要素在世界范围内更为自由地流动的结果,必将带来效益的最大化和相关法律的全球化。立法趋同化的结果是,在竞争的市场中,国际互联网的使用普遍提高,进而提升了商家的电子商务水平和经济效益,各种弱势群体(市场份额低的商家及广大消费者)也真正体验到了经济效益的种种益处,也即获得了在封闭垄断市场中所无法得到的公平和正义。但同时这种立法趋同化会导致一国法律的调控能力相应下降,陷入了可能丧失民族性的陷阱。电子商务法必须注意解决电子商务中全球化与民族性、公正与效益的矛盾。

二、我国电子商务立法的几个基本问题

1.电子商务立法原则

电子商务立法的目的与功能首先是保障交易、特别是网上交易的安全。具体说,电子商务立法旨在为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一整套长期稳定、透明有效、权责分明、统一协调的行为规则,使电子商务参与者可以在公平、公正、公开、安全的“软环境”条件下开展电子交易;其次,在开展电子商务立法,制定强制性规范的同时,也应当考虑当事人意思自治,或者鼓励在电子商务领域行业自治和当事人自治,鼓励商界探索新的规则,使限制性规定建立在维护交易安全与合理的基础上。从上述指导思想出发,笔者认为我国电子商务立法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与国际电子商务法律接轨原则;媒体中立性原则;技术中立性原则;保障安全原则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媒体中立性原则和技术中立性原则。

媒介中立性原则是指法律对于不论是采用纸质媒介进行的交易还是采用电子通行形式进行的交易都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不因交易采用的媒介不同而厚此薄彼。根据这一原则,采用了电子形式的交易不应仅仅因为其形式而影响其法律效力,当然也不应因此享受法律上的优惠待遇。这一原则的目的在于支持和鼓励经营者采取电子通讯的形式进行交易,但是并不强制推行这种交易媒介。尤其对于消费者合同而言,如果经营者迫使消费者使用某种电子通讯形式,还可能构成不公平商业做法。

技术中立性原则是指法律应当对交易使用的技术手段一视同仁,不应把对某一特定技术的理解作为法律规定的基础,而歧视其他形式的技术。因此,不论电子商务的经营者采用何种电子通讯的技术手段,其交易的法律效力都不受影响。从保护和促进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技术中立性原则在各国电子商务立法中都有所体现,但是澳大利亚“电子交易法”将这一原则贯彻得更为彻底,使之有关电子签名的规定显得与众不同。由于有关电子签名的法律规定与技术手段有密切的联系,澳大利亚“电子交易法”为了保持技术上的中立性,在对电子签名作出规定时只能采取“最简化”的方法,不对电子签名及安全认证技术作任何具体的规定,只在法律上承认电子签名的效力。澳大利亚“电子交易法”对电子签名采取的这种“最简化”的做法能否保障交易安全还有待实践的检验。这也说明技术中立性虽然是电子商务立法的原则,但是对这一原则的把握也要适度。

2.电子商务立法模式

从立法学理论及立法实践出发,电子商务立法有两条途径:

第一先行订立“电子商务基本法”,然后再对电子商务产业链中涉及的具体问题单独立法。沿用这条思路的好处:一是可以做到“超前立法”,使电子商务立法反映并服务于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的现实,并指导与规范电子商务实践;二是有利于宏观把握电子商务发展趋势,掌握并解决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三是可以从立法实践中得出明晰的思路与统一的目标,指引其它单独立法工作,并解决在此过程中产生的矛盾与问题。但是在立法过程中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不要限制电子商务发展;二要根据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及时修正法律条文。

第二先行分别立法,即针对电子商务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信息流、商务流、资金流和物流)分别立法建制,研究制订诸如电子合同、在线支付、电子提单、电子商务税收、网络广告、网上消费者权益保护、反垃圾邮件等问题的相关法律法规,一俟时机成熟,再行制订“电子商务基本法”。这个思路的优点一是能够有的放矢地解决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实际问题;二是能够在立法与司法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出比较切合实际的综合立法思路。这种方法也有不足一是缺乏全局观念,使得各单行法规很难配套与协调;二是容易沿袭传统的按行业、部门、地方归属立法的弊端,割裂电子商务法律体系。从实际做法来看,我国采取了第二种立法思路,从电子商务应用的关键问题着手,首先确立了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进而规范了电子认证服务。目前正针对电子合同、税收、网络广告规范、网上商业数据保护等问题逐步开展相关立法建制工作。笔者认为,我国电子商务立法应采用综合立法的模式,尽快建立起较为健全的电子商务法律体系。这样,不仅可以保证电子商务法体系的统一,杜绝在电子商务立法中从地方和部门利益出发,取利弃责,条块分割,制造新的权利冲突,但应突出重点,对一些非重点问题可在其他相关部门法中加以修改和完善或进行配套立法即可,无需在电子商务法中面面俱到,区别于大而全的法典式立法。

3.电子商务立法中的核心内容

电子商务法实际上是为了解决数据电讯在商事交易中的运用,特别是在因特网这一开放性商事交易平台上的应用,而给商事法律关系带来的一些新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种:

(1)数据电讯问题。其具体内容包括:数据电讯概念与效力,以及数据电讯的收、发、归属及其完整性与可靠性推定规范等,这个问题,我国通过的电子签名法中已有所规定,但是很不完善,还需进一步的细化。

(2)电子签名效力问题。其主要内容有:电子签名的概念及其适用、电子签名的归属与完整性推定、电子签名的使用与效果等,我国目前已通过了电子签名法,对相关的问题进行了规定,但仍需进一步的健全。

(3)电子商务的认证问题。其具体内容有:认证机构的设立与管理、认证机构的运行规范、风险防范及认证机构的责任等。

(4)电子合同问题。电子合同是在网络条件下当事人之间为了实现一定目的,明确相互权力义务关系的协议,是电子商务安全交易的重要保证。其内容包括:

①确证和认可通过电子手段形成的合同的规则和范式,规定约束电子合同履行的标准,定义构成有效电子书写文件和原始文件的条件,鼓励政府各部门、厂商认可和接收正式的电子合同、公证文件等。

②规定为法律和商业目的而作出的电子签名的可接受程度,鼓励国内和国际规则的协调一致,支持电子签名和其它身份认证手续的可接受性。这一点,我国目前的立法已经确认。③推动建立其它形式的、适当的、高效率的、有效的合同纠纷调解机制,支持在法庭上和仲裁过程中使用计算机证据。

(5)电子支付问题。电子支付是金融电子化的必然趋势,美国现在80%以上的美元支付是通过电子方式进行的。为了适应电子支付发展的需要,需要用法律的形式详细规定了电子支付命令的签发与接受,接受银行对发送方支付命令的执行,电子支付的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责任的承担等。

(6)电子证据问题。电子证据问题,是各电子商务问题效力的关键所在。应通过立法的方式,对电子证据形式、效力及提取等问题进行全面的规定。

参考文献:

《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网站

中国电子商务世界网业内第一本指导人们应用电子商务来创造财富的全新财富经济类媒体,由电脑报与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联合主办,中国电子商务协会唯一指定会刊,机械工业出版社出品发行。

中国《电子商务法(示范法)》高级研讨会综述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02期

《北京林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年01期董彬

卖炭翁;电子商务中的法律问题亟待解决[J];中国律师;2000年08期 杨晓娟;浅谈电子商务法[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5年02期 张楚;电子商务法初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0年

电子商务产生的背景是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化,同时,高速成长的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的贸易方式,并将成为未来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电子商务的兴起与发展对强调书面形式要求的商事和贸易法律制度构成重大挑战,对传统法律制度提出了多方面的变革要求。新兴的电子商务法正逐步消除传统国际法和国内法的界限,给国际贸易法的统一化注入了新的内涵。

本文从探讨电子商务的特点及其对传统法律制度的挑战出发,通过对各国和国际组织电子商务立法的比较分析,对全球电子商务法统一化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最后就我国因应全球电子商务法统一化的趋势,制订和修订相关法律提出了建议。全文正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着重分析了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模式相比在交易形式及内容方面的特点,进而回答了电子商务给传统法律制度带来哪些挑战的问题。

第二章综述并比较评析了各国和国际组织的电子商务立法,详细论述了全球电子商务法统一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第三章系统探讨了统一电子商务法的若干基本理论问题,论述了电子商务法的调整对象与基本概念、性质与特征、全球电子商务法统一化的途径以及统一电子商务法的渊源、基本原则和框架体系等问题。

第四章和第五章选择两个专题具体论证了全球电子商务法的统一化。第四章重点论证了电子商务法的程式性规则——数据电文、电子签名和认证规则的统一化;第五章以对《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分析为主线,重点论证了电子商务实体交易规则的统一化。

第六章针对全球电子商务法统一化的趋势,立足我国国情,就我国电子商务立法问题提出了具体建议。

第三篇:A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城市发展若干问题再思考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城市发展若干问题再思考

摘要: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城市得到了积极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基本问题。在理性分析经济全球化实质的基础上,着重思考了当前中国城市发展存在的基本问题,并对新世纪中国城市发展的基本方向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城市化;城市竞争力;城市系统

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是当前备受人们关注的两大热点问题。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国经济相互渗透和相互依赖关系日益加深的必然结果,它具体表现为世界各国经济不断整合的过程,这种整合过程既是一种合作,更多地包含着竞争。尤其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更需要客观理性的认识经济全球化现象的实质,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灵活地参与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当中,使本国的城市化及经济社会得到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进入新世纪,我国的城市化将步入快速发展时期,经济全球化作为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必将极大地影响到我国的城市化发展。从当前我国城市化发展现状来看,城市化进程较为稳定,城市发展基本有序,但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有关部门对经济全球化抱有积极的态度,但更多的是缺乏理性的思考。本文力图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分析经济全球化现象的本质,总结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当前城市发展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并对新世纪我国城市发展的基本方向进行了探讨,以引导我国城市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1经济全球化现象与中国城市发展

8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和跨国公司的高度发展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同期,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姿态加入到经济全球化进程当中,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节点,尤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我国的城市得到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取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这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其对我国城市发展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产业结构低层次化,房地产泡沫迭起,接受“污染转移”危害,城市两极分化,城市自我管理权益削弱等[2],这就需要对经济全球化现象进行客观理性的认识和思考。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行为在全球化范围的大规模活动,是生产要素的全球优化配置与重组,是各国经济相互依赖和融合的根本表现[3]。从概念本身而言,经济全球化表现为一种世界各国经济的整合过程,是全球经济发展向高层次化演进的结果。然而,从各国经济及城市发展实践来看,为什么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城市,未能在经济全球化中得到像发达国家城市那样的效果,而反而承受人口拥挤、贫富悬殊、环境恶化和社会不稳定的危机呢?从根本上说,这里存在一个经济全球化中的“不平等地位”问 题[2],可归结为两点:(1)全球化力量与地方化力量的不均等性。如在跨国公司与投资地关系上,跨国公司常处于控制地位,尽管许多地方企业被拉入跨国公司生产网络之内,但它们很难成为合作关系的核心成员,多处于次要地位;(2)由于在生产和交换中不同产品

和服务的经济利益存在巨大差异,导致了发达国家(地区)凭借在资本、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垄断优势,获取巨额利润,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进程当中,则成为发达国家资本积累的对象[4]。基于这种认识,把当前的经济全球化归结为一种后殖民主义现象也不为过。发达国家通常以资本和技术为手段,将目光瞄准发展中国家,适度转移生产基地,极力开拓产品市场,以实现其利润最大化的根本目的。与传统殖民主义时代不同的是,发展中国家因迫切需要发展本国经济,对发达国家的经济渗透抱有积极的态度,而往往忽视了其负面效应。

我国的城市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已逐步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当中。实行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积极主动地参与全球分工,使我国的城市,尤其是沿海开放城市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城市面貌也泱然一新。然而,鉴于对经济全球化的理性认识,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肯定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城市发展所取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必须要冷静客观地思考一下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城市发展存在的基本问题以及认识上的误区,以利于中国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

2当前中国城市发展存在的基本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走过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也出现了一些问题。2.1城市建设中人文精神的匮乏

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的城市建设基本上存在“左”和“右”两种思路,代表着两种发展倾向,前者过于激进,后者偏向保守,其中“左”的发展思路占据着主导地位。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动下,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急剧转变,“引进来”成为一种时尚。吸收发达国家城市建设的实践经验,对我国的城市建设取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这种发展思路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刻板的效仿、机械的引进,使我国城市建设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大规模拆除重建、高层建筑叠起、开发区遍地开花、街道等市政设施的更新改造成为当前城市建设的重心。对此做一冷静的思考,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城市建设的问题不在于对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而在于对城市建设的方向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单纯注重城市物质环境建设(而且这种物质环境建设往往缺乏从整个城市及区域背景层面进行综合考虑),忽视城市的地方文化特色,致使城市从形态到功能出现趋同现象,城市建设缺乏个性,城市建设中人文精神匮乏。

人文精神是把人作为人类活动与行为的发展与归宿,它关心人、关怀人类命运,它是城市建设文化的灵魂。这就要求在城市建设中,规划师、建筑师以及社会精英阶层要有人文关怀的胸襟、素质与责任感,可惜现在缺陷太多。城市是人的物质寓所,城市也是人的精神家园。城市归根结底是文化、是历史,而不是工厂所引进的生产流水线,任何技术都可以引进,唯独作为本城市的文化特征不能引进[5]。考虑到城市具有生产和生活的双重属性,立足于城市资源(包含物质的、文化的资源等)的综合经营,建设有现代化的功能设施,又富地方特色,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的现代化城市应该是今后城市发展的方向。

注:王宁.生活世界:充满活力的城市本源资源.“城市资源经营与城市竞争力”研讨会交流材料.杭州,2001/1

2.2城市化的“过度”与不足

城市化问题一直备受人们关注,实现城市化的健康稳定发展已成为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进入新世纪,我国的城市化将步入快速发展时期,然而就当前我国城市化发展现状来看,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即城市化的“过度”与不足。这看起来很矛盾,但事实上却蕴含着两个实质性的问题。所谓城市化的“过度”是指以人口或用地等单一指标衡量的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机械提高的现象,这是当前对城市化发展认识上的一个误区。通过增加建制镇数量,扩大县、市行政区范围等方式实现城镇人口的增加,以及通过城镇建成区“摊大饼”式的无序扩张来实现城镇用地规模的扩大,并以此来机械地实现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这种认识是十分肤浅的,也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举措。

城市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进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6]。基于这种认识可以看出当前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水平事实上却是相对不足,具体表现在:(1)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没有能够积极有效地向城镇转移,形成一大批无序流动人口;(2)城市经济结构转换速度较慢、效率低,就业压力大,很难吸纳大量的城乡剩余劳动力;(3)城市软、硬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且带有一定盲目性;(4)单纯注重城市物质环境建设,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全面提高的城市现代化发展要求相去甚远。面对现实,如何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的稳步提高,是当前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2.3城镇系统无序状态的膨胀

八十年代以来,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城镇体系规划工作,然而就其结果来看,仍然没有能够很好地解决城镇系统的无序发展问题。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这种城镇系统无序状态更有膨胀之势:(1)各级城市为了招商引资,大搞开发区建设,占用大量耕地,同时也形成恶性竞争;(2)城镇系统内许多城镇出现产业同构现象,且造成基础设施大规模的重复性建设;(3)建制镇数量一增再增,然而建制镇发展水平却相对较低;(4)城镇密集区环境污染问题严重,且生态环境逐步恶化。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地方自主权的扩大、单纯注重经济增长目标,城镇规划管理与实施不力等,但其根本上在于缺乏区内、区际各利益主体的协调,具体包括城镇系统内各城镇之间,城镇与区域之间,交通、城建、环保等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以及城镇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协调(与周边地区的协调)。缺乏协调能力是市场经济的一大弱点,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加速了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区域城镇系统因缺乏区内、区际协调而陷入无序发展状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强化,必将有利于促进区域城镇系统由无序向有序转化。

2.4城镇发展水平区域差异显著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中国各地区城市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因具备区位优越、国家政策倾斜等有利条件,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及国外资本投入,城市建设发展水平较高。而内陆地区城市,受区位闭塞、基础设施落后、自然环境较差等因素影响,城市建设步伐较慢,城市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且沿海与内陆城市发展水平的差距有进一步

扩大的趋势。当前,我国实施西部开发战略,为内陆地区城市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也同时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即内陆地区城市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以及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如何继续发展的问题。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发展的实践为内陆城市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有借鉴,也有警示。毫无疑问,内陆城市发展不应该走东部城市发展的老路,然而事实上就当前内陆城市建设发展的实际来看,却有这种倾向,这个问题应该值得关注。同时,东部地区城市在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之后,如何适应经济全球化进程,积极地融入到全球城市体系当中,是实现我国城市稳定持续发展的又一重大问题。归根结蒂,因地制宜地选择切合地方实际的城市发展模式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

3新世纪中国城市发展方向选择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城市发展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何有效解决这些基本问题,根本上在于明确新世纪我国城市发展的方向。3.1树立经营城市资源的观念,着力提高城市竞争力

城市是多种资源的复合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城市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领域,理应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对绝大部分的城市资源实行市场化经营,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城市竞争力的关键。经营城市资源观念是对城市发展理念的大胆创新,随着我国城市逐步融入全球城市体系当中,城市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树立经营城市资源观念,发挥城市资源经营在城市发展中的主导和基础作用,提升城市的品位和形象,增强城市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必将是新世纪我国城市发展的主导方向。经营城市资源就是政府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对城市的自然资源、基础设施资源及人文资源等进行市场化运营,以实现城市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序利用,从而提高城市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

从当前各地“十五”计划制定情况来看,加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也已成为“十五计划”纲要的核心。对于城市竞争力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宁越敏等对于城市竞争力的研究成果值得借鉴,他们在综合分析国家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相关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城市竞争力模型:以经济综合实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科技竞争力构成城市竞争力模型的核心因素,并且受金融环境、政府作用、基础设施、国民素质、对外开放度、城市环境质量等基础和环境因素的支撑。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包括7项指标(分别是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对外对内开放度、基础设施、科学技术、国民素质、政府作用、产业结构)26个因子在内的城市竞争力测度指标体系,为城市竞争力的定量研究打下了基础。3.2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

进入新世纪,我国的城市化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提高城市化水平,转移农村人口,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 注: 王永昌.合理经营城市资源不断提高杭州城市品位和竞争力.“城市资源经营与城市竞争力”研讨会交流材料.杭州,2001/1 ② 宁越敏,唐礼智.城市竞争力的概念和指标体系.“城市资源经营与城市竞争力”研讨会交流材料.杭州,2001/1

推进城市化条件已渐成熟,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市化战略[7]。然而,鉴于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需要寻找合适的途径,积极稳妥地推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在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的同时,着重发展小城镇是推进我国城市化的重要途径。小城镇建设要合理布局,科学规划,规模适度,注重实效。要把发展的重点放到县城和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择优培育重点中心镇,使之尽快完善功能、集聚人口,发挥农村地域性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发展小城镇的关键在于繁荣小城镇经济,把引导乡镇企业合理集聚、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社会服务等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7]。

发挥政府、企业、个人等多种经济运行主体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以多元城市化动力替代以往单一的或以二元为主的城市化动力,以较为集中的城市开发模式替代分散的乡村工业发展模式[8]。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使得推动我国城市化的主体实现了多元化,政府、企业、个人等多种经济运行主体得于充分发挥各自能动性,必将积极地推进我国的城市化。同时,我国的城市化不仅要有量的要求,更有质的要求,即城市现代水平的提高。这就要求以较为集中的城市开发模式代替分散的乡村工业发展模式,变单纯注重城市经济增长及城市物质环境建设为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优化整合,稳步推进我国的城市化。

3.3强化区内、区际协调,实现区域城镇系统有序发展

构筑合理有序的区域城镇系统,其关键在于编制切实可行的城镇体系规划,并强化规划的管理和实施。规划应当贯彻科学性、指导性和操作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改变观念,调整内容、突出重点,尤其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1)树立开放竞争的观点,打破以“区”论“区”,局限于行政区划内的传统方式;(2)树立网络系统观,重视新技术革命(快速交通、信息技术)对城镇发展和体系结构的影响;(3)树立空间观,从区域整体空间角度,研究城镇空间的发展。合理划分区域的城镇空间、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4)树立现代城市等级职能观,对中心城市的定位应当从现代城市功能由生产型转向经营服务型的态势出发,从城市本质是服务或组织区域生产生活的要求出发,而不是强调某些产业或行业;(5)树立生态观,改环境保护规划为生态环境规划[9]。以这几方面为重点,编制城镇体系规划,可促成区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综合协调,最终实现区域城镇及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

新时期的城镇体系规划,关键要做好各利益主体的协调,因而其有效的编制途径是在组织方式上应“自上而下”,在规划编制研究操作上应“自下而上”,上级部门在组织编制各地、市、县的城镇体系规划时,负责统筹安排,抽取相应地、市、县经验丰富的规划人员(代表地方利益),吸取他们的建议要求,与上一层次的规划工作者(代表整体利益)一起,最大限度地协调好各方利益,在得到多方认可的前提下,编制出切实可行的城镇体系规划来[10]。同时要重视规划的管理和实施,使规划落到实处,最终实现区域城镇系统的有序发展。

3.4 因地制宜,选择切合地方实际的城市发展模式

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发育程度、城市发展条件及城市化发展水平差异很大,需要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切合地方实际的城市发展模式,推动各地区的城市建设发展。我国东部地区城市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经济全球化对该地区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积极合理地融入世界城市体系当中,实现东部地区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强化几个特大城市的国际性职能(如上海、北京、广州等),有条件地建设几个国际性城市,带动该区城市尽快融入全球城市体系当中;(2)以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促进城市经济结构向高层次转化,提高城市经济发展水平;(3)综合经营城市多种资源,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优化整合,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4)进一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的区域市场,强化城镇群及城镇连绵区的网络组织功能,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我国内陆地区的城市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国家实施西部开发战略,给该区城市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鉴于我国东部地区城市及发达国家城市发展的经验教训,西部地区的城市应该走出一条有地方特色的发展道路,主要应该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重点加强城市软、硬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投资环境,着力提高城市的建设质量和发展水平;(2)依托地方优势资源(如旅游资源、矿产资源、农副产品资源等),发展城市特色经济,实现区内城市职能分工,以及区内城市与区外城市职能的互补;(3)有效治理城市环境污染,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实施西部城市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11];(4)在完善现有大型城市功能和设施,因地制宜适度发展大型城市的基础上,考虑到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脆弱等资源环境制约因素,该区应该把发展中、小城市作为城市化的主攻方向;(5)加快乡村城镇化进程,推动生态脆弱区和生态敏感区的乡村聚落人口向小城镇集聚,在治理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推动区域城镇化。

4、结语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我国的城市得到了积极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取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鉴于对经济全球化的理性认识,不难看出当前中国城市发展存在着一些具体问题,城市建设中人文精神匮乏,城市化的“过度”与不是,城镇系统无序状态的膨胀以及城市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显著等。中国的城市已从对外开放中获得良益,不应该也不可能退回到封闭状态。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进程,实现我国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新世纪我国城市发展的基本方向应该是坚持树立经营城市资源的观念,着力提高城市竞争力;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强化区内、区际协调,实现区域城镇系统有序发展;因地制宜,选择切合地方实际的城市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 顾朝林等著.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战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 徐巨洲.有关经济全球化与城市发展问题的若干困惑[J].城市规划,1999(11):8-11

[3] 王鹤.经济全球化和地区一体化[J].世界经济(京).1999(3):21-24 [4] 李小建,张晓平,彭宝玉.经济活动全球化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地理研究,2000(3):225-233 [5] 张在元.“茧居”-城市特征之思考[J].城市规划,1995(1):60-61 [6] 陈为邦.世纪之交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几点思考[J].城市规划,2001(1):7-10 [7]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M].人民出版社,2000 [8] 宁越敏.新城市化进程-90年代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和特点探讨[J].地理学报,1998(5):470-477 [9] 崔功豪.新时期城镇体系规划的新趋势[J].规划师,1999(3):32 [10] 牛慧思.城镇体系规划要兼顾“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J].规划师,1999(3):34 [11] 沈建国,董锁成.中国西部地区城市化战略[J].城市规划,2000(4):34-37

The Rethinking of Urban Development Problem on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y Globalization in China

Abstract: being confronted with the macro-background of economy globalization, it makes great development for cities in China, bu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to be existed.Based on the rational analysis of the economy globalization, this paper analyses these basic problems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presents several basic ways of urban development in China.Key words: Economy globalization

Market economy

Urbanization Urban competitiveness

Urban system

第四篇: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10国贸2班樊生儒 201015280226

在传统观念中,军事安全、政治安全总是居于国家安全的首要地位或核心地位。然而,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国家经济安全的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逐渐取代军事安全、政治安全,成为国家安全中最重要的部分。本文从经济全球化的视角出发,分别从发达国家的压力、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以及我国国内矛盾三个方面研究影响我国经济安全的因素。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经济技术优势的压力对我国经济安全的影响发达国家积极推行经济全球化的目的是服务于其资本的全球扩张,攫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剩余,巩固和提高其竞争优势地位。发达国家凭借其拥有的经济技术优势、创新优势和国际规则优势,将发展中国家置于国际分工梯度的中、低层次,而将自己放置在国际分工梯度的高层位置,以此形成能使利益更多地向发达国家倾斜的国际分工格局。这样的国际分工格局对我国极其不利,它不仅使我国获利较少,而且严重削弱了我国抵挡发达国家传递经济危机、维护自身经济安全的能力。

跨国并购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重要特征,尤其是近几年来,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使资本的全球扩张进一步加强,企业兼并活动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峰。在各跨国企业扩大占有其他国家市场、资源和技术时,往往使被收购企业所在国受到很大冲击,甚至威胁到他国的经济安全。

近年来,一些大跨国公司看好我国经济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场容量,以雄厚的资金实力和技术优势,在我国某些行业和经济领域形成了较强的控制能力,对我国产业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它们对我国上市公司实施廉价并购,用控股的方式吃掉在我国市场上已经站稳脚跟并且拥有一定市场份额的中国名牌企业,强力抢夺我国市场,垄断程度相当惊人。例如,AT&T通过与上海合资,成为中国通信行业的骨干企业,其产品占市场份额的1/4;摩托罗拉无线通讯器材产品占据我国市场的大部分;瑞士的迅达和德国的奥的新基本上垄断了我国电梯市场。这不仅使它们获得了巨额垄断利润,而且使我国企业的民族品牌难以立足,直接抑制了我国民族企业的发展。

长期以来,四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几乎垄断了我国海外上市企业的全部审计业务,而这些企业中很多属于我国的关键行业,如能源、金融等。通过审计业务,外国机构可以获取到我国关键行业大量的重要信息,如我国能源规划的战略布置、国有银行不宜被人知晓的资金用途等等。现在这些国家重要经济信息已处于开放状态,使得国家经济安全受到威胁(汤世生等,2005)。外资企业的市场侵占必然会对我国经济安全产生负面影响。随着外国资本的进人,其设立的外商企业不可避免地会与我国企业争夺产品市场。而我国的产业发展还处于较低阶段,企业生产的产品在质量、价格等方面缺乏与外资企业竞争的能力,这必将导致我国企业的产品市场占有率逐渐萎缩,甚至被赶出市场。因此,过度的外资介入极有可能使我国的产业因受到外资控制而影响国家经济安全。

第五篇:“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网络安全立法模式国际研讨会”综述(本站推荐)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网络安全立法模式国际研讨会”

综述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日期:2013年08月09日 浏览: 80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网络安全立法模式国际研讨会”综述

2013年6月26日,百余名中外网络安全专家、学者齐聚武汉东湖,出席“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网络安全立法模式国际研讨会”。

此次研讨会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治发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暨湖北法治发展战略研究院(简称“中心-研究院”)于去年成功竞标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海外高层次人才交流基金“社会管理”专项课题——《当代网络社会治理中的立法模式研究》与《全球视野中网络恐怖主义犯罪及其整体法律对策》后联合《中国法学》杂志社召开。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吴汉东、《中国法学》杂志社总编辑张新宝、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建鸣、工信部信息安全协调司司长赵泽良分别在研讨会上致辞。从当前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现实综合分析了召开此次研讨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表达了“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借鉴国际立法经验,推动网络安全立法,构建网络法律体系”的美好愿景。

此次研讨会围绕“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网络安全立法模式”这一主题,各专家学者通过专题报告、自由讨论、总结发言等方式建言献策,现将会议主要发言综述如下:

一、国内外专家学者作主题报告,共探“网络安全立法模式”(1)各国重视国内立法,多国形成伙伴关系

澳门圣若瑟大学杨诚教授就加拿大的网络安全战略和立法问题指出,加拿大构建了其网络安全战略的3个支柱:一是维护联邦政府网络系统的安全,二是合作保障联邦政府外的网络安全,三是帮助加拿大人维护其网络安全。该战略在2011年取得实质性进展,2012-2013年将增加对政府信息基础系统的拨款,加强联邦政府同各省政府的合作,建设关键设施,并不断加强与其他安全伙伴的合作,包括英国、澳洲、新西兰,以及与联合国、北约、G8集团的沟通。最近,加拿大国内网络安全立法取得了进展,《打击互联网和无线垃圾邮件法案》已经批准通过,《保护加拿大人个人信息法案》正在走立法程序,并加大了对既有法律的修改力度。特别是,加拿大非常重视网络安全国际合作,加拿大参与了同联合国、北约和八国集团等国际组织关于网络安全的讨论,加入了欧洲的网络犯罪公约,与美国、英国和澳洲形成了最密切的安全和情报伙伴关系,在操作和战略层面都在不断加强合作。

(2)适应数据时代挑战,重新界定个人信息

中心-研究院首席专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梅夏英教授指出,在当前的大数据时代,信息化程度大幅提升,信息存储成本的大幅降低,信息的系统化程度大幅提高,给个人隐私信息保护带来了新问题新挑战。在大数据背景下,既有的界定个人信息的方法与大数据技术条件下的个人信息收集现状之间存在两对矛盾:一是个人信息的自决要求与自决成本之间的矛盾,二是特定目的限制与信息二次利用成本之间的矛盾。个人信息的隐私价值和社会价值需要得到同等重视。应将保护人格尊严和优化信息资源的配置至于同等重要之地位,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尽可能地减少信息权利转移中的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在判断某项信息是否属于法律保护之个人信息时,还需要重点考量、信息的自身属性、信息主体的身份等。需要一部切实可行的法律,扩大个人权利保护与信息资源优化配置之间的调整空间,使二者保持动态平衡关系。(3)依据数据自身限制,确定开放受限条件

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朱塞拉·多莱斯·费诺切罗(Giusella Dolores Finocchiaro)教授指出,数据是一种新式商品,是权利的可能内容,但它与财产权不同。数据具有三大性质:一是数据以分散的形式存在,通过一个特定许可证授权使用;二是通过信息技术获得;三是可免费使用数据,或以较低成本使用数据。开放数据需要立法选择,开放源代码是一种作者的个人选择。对于数据是否是一种公共资源,还需要进一步探讨。但是,财产权受到大众利益的限制,公共资源受到个人利益的限制,开放数据受到个人信息保护、知识产权、身份的限制。

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亚历山德罗·阿莫索(Alessandro Amoroso)副教授对此表示,数字签名的公开密钥加密要求每个人都有一对唯一对应的密钥:公开密钥和私有密钥。公开密钥对外公开,私有密钥由个人秘密保存;用其中一把密钥来加密,就只能用另一把密钥来解密。发送数据的一方用另一方的公开密钥对发送的信息进行加密,然后由接受者用自己的私有密钥进行解密。公开密钥加密技术解决了密钥的发布和管理问题,是目前商业密码的核心。使用公开密钥技术,进行数据通信的双方可以安全地确认对方身份和公开密钥,提供通信的可鉴别性。

(4)强化国际司法合作,重拳打击网络犯罪

中心-研究院首席专家、新疆大学法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中国犯罪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犯罪预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皮勇教授指出,目前,在刑事实体法方面,我国的立法已经超过了欧盟理事会的《关于攻击信息系统的理事会框架决议》规定的网络犯罪立法标准,并在多数方面已经满足了欧盟理事会的《关于网络犯罪的公约》的立法标准。在刑事程序法方面,我国近年来加快了立法进度。但总体来说,我国有关网络犯罪的刑事程序立法较为迟缓,刑事诉讼法、行政法规、规章、司法解释中与电子数据相关的规定在网络犯罪案件处理中实际发挥着法律依据的作用。我国的网络犯罪立法需要继续完善法律效力、可操作性、平衡打击犯罪与保护公民合法权利等,并适时推动打击网络犯罪的整体立法。

网络犯罪是国际社会的共同挑战,唯有建立广泛的国际司法合作,才能有效控制网络犯罪。当前,亟需建立打击网络犯罪全球司法合作体系。应建立一个包含所有世界互联网应用大国的、超越欧洲的、以联合国国家为缔约国范围的、打击网络犯罪国际公约,并以此来促进各国反网络犯罪刑事立法的一致化。未来的中国信息网络安全立法应在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双重轨道上发展。

二、网络安全亟待法制护航,与会专家学者热议主题发表观点

与会专家学者从推进网络安全制度化、规范化、体系化、法律化的视角,就网络安全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网络安全立法模式及国外借鉴,中国网络安全立法模式的选择等问题展开热烈争鸣,奉献智慧,分享成果。

(1)直面问题

网络安全问题的新问题、新危机、新挑战与日俱增。近日国际媒体披露美国的“棱镜”事件,揭秘美国运用网络技术窃取其他国家核心机密及重要信息的斯诺登,成为世界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网络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的重大威胁和挑战,是国家安全的一大“软肋”。新华社湖北分社党组成员、纪检组长方政军表示,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及其催生的互联网络等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大数据时代正在来临,其积极效应带来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的提升、财富的增长、交易的便捷、文明进程的加快。其负效应也是有目共睹的,如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过剩效应、知识霸权效应以及制度霸权效应等。华中科技大学图像识别与人工智能研究所、博士生导师胡汉平教授对此表示担忧,认为目前中国网络规模之大,网民数量之多,电子商务发展之迅猛,然其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如网络攻击上升、网站数据篡改量增多、网络系统的复杂性及脆弱性增加等,这些问题都使得网络变得更加不安全。

(2)理性引导

当前人类社会已进入一个全新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的深度运用,正深刻地影响和改变我们的生活,互联网已经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不可或缺的工具,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如何将网络参与者的行为引导在理性的范围之内,公安部刑侦专家、湖北省政协常委、省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主任、中心-研究院首席专家尚武表示,互联网作用巨大,“怕不得,离不了”,但“网无边,行有界”,“要用好,先管好”互联网急需规范管理,且必须依法管理。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网络环境的治理,并携手互联网协会将网民的行为引导在理性的范围之内。只有在理性的范围内,才能更全面的看待互联网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对此,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治发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研究院主任(院长)徐汉明教授强调,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规范有序运行,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是推动网络社会管理领域法制建设的有益举措,是构建中国特色网络安全法治建设的重要回应,对于推动我国网络秩序构建与网络安全法制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协调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3)比较借鉴

在回顾反思中国信息网络安全立法历程的基础上,湖北省人民政府法制办主任、中心-研究院首席专家张绍明剖析了我国网络立法主要存在以下主要问题:其一,立法层级低,其明显弊端在于法律效力低,适用范围有限,实施效果差;其二,条款过于原则,可操作性差,难以有效执行;其三,相关规定缺乏统一性,“多头立法,政出多门”现象严重,立法内容交叉重复;其四,存在法律空白,呈现出明显的被动性、滞后性和局限性。透过“棱镜”事件可知,网络安全是一个世界性的议题,探求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网络安全立法模式是维护国家安全重大战略,是法治建设的急迫任务,是国际人士、国内学者、执法司法工作者一致选择的目标任务。对此,工信部电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丁道勤博士表示,发达国家凭借技术开发应用占优的比较优势,适时出台国家信息安全战略与相关法律、制定国家紧急状态处置机制、建立国家安全数据中心、建立防御系统安全中心等。其网络安全管理规范呈现出规范化、制度化、体系化、现代化的特征,为中国网络立法模式建立完善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与路径。为此,《中国法学》杂志社编辑、中心-研究院首席专家李小明认为:我们有必要适时总结网络信息安全领域的各种新问题、吸收借鉴各国网络信息安全立法的成功经验,加快网络安全立法研究,推动国家网络安全立法进程,并在比较短的时期内,逐步形成网络安全法律体系。

(4)重点探索

网络安全涉及面广,但立法应有重点。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副处长毕海滨表示,信息安全是网络安全的核心,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组成部分,网络社会的安全问题就是现实社会的安全问题,我们应实现实体社会权利保护与虚拟社会权利保障的协调一致。武汉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兼中心-研究院首席专家汪习根教授补充提出,有一种“被遗忘的权利”,即网民有权提出删除个人数据信息的主张,其实际上是隐私权在网络信息时代的新发展。为应对网络信息时代发展的现实需求,我国需要一部《个人信息保护法》,该《保护法》要将“被遗忘的权利”明确地写进《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救济途径和侵权责任认定标准,以实现对个体网络隐私保护的最大化。”

(5)多维推进

网络安全立法应坚持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理性思考和经验概括相结合,对网络安全立法进行多维度、多视角的探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中心-研究院首席专家王亚平认为,中国立法模式选择应当有条件采用集中式立法模式,即制定网络安全的基本法。与此同时,应加快电子商务立法,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等地方立法。同时,应坚持安全优先,政府主导与行业自律相结合,保护网络自由,维护利益平衡,保护个人信息,保障网络公共秩序等相关原则。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周详教授基于网络社会视角,聚焦探讨网络公共事件的法治思维转型分析网络民意对司法实践的影响,提出网络社会的新社会结构形态特性是网络民意影响司法裁判的内在发生机制,在不同性质的案件以及不同的条件下,网络民意既可能促进司法公正,也可能对司法公正产生消极影响。在网络民意与法律科层之间应建立一个可以互相对话的沟通机制。多维探索网络安全立法模式,顶层设计网络安全司法制度,如何进行网络执法,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网络安全保卫学院讲师王慧博士深有体会,认为为更好的发挥“技术,管理,法律”三只有形手的作用,弥补三者的现实缺陷,在坚守法律底线、追求道德上限的前提下,完成构建健康的网络生态系统目标,网络安全保卫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应当遵守的伦理理念、道德原则和道德准则。作为国家公权力的执行者,要从思想和行动上紧抓“信念”与“责任”两根伦理主线不放松。徐汉明教授建议应根据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从应对维护国家网络安全、国家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高度,提高对网络安全保护的重要性、急迫性、正当性、程序性的认识,制定权责明晰、结构严密、体系完备、功能健全的网络安全法律规范体系,形成统一高效权威的网络安全法律保护屏障。

三、当下与未来——网络安全立法研究二人谈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向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全方位渗透,“大数据”(big data)时代正在来临,网络安全成为各国无法回避的危机和挑战。“全球化”更将网络安全这一“非传统安全”(NTS)因素叠加并放大成为国际议题,近日被披露的美国“棱镜事件”即是注脚。探求全球化背景下的网络安全立法模式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是法治建设的急迫任务,更是法学研究的时代使命。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进行”,全国人大常委会也于去年年底通过并发布《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在此背景和形势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治发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暨湖北法治发展战略研究院携手《中国法学》杂志社于2013年6月26日联合召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网络安全立法模式国际研讨会”适逢其时,十分必要。

(1)立足当下,认清问题

张新宝教授指出:近年来我国在加强网络监管的同时,也在强化网络安全方面的立法,但综观当前的立法现状,仍存在如下隐患:

其一,指导思想重管理而轻服务。信息网络安全立法总体强调对网络群体的行政监管,行政服务有所忽略。立法具体规定中片面注重行政审批、收费及事后追究、处罚,未能寓服务于管理,寓监督于保障。

其二,内容滞后且立法位阶较低。网络安全在法律和法规层级的立法较少,部门规章和地方法规较多,而后者因在制定中缺乏纵向统筹和横向协调的考虑,导致规则不少但效用不高。

其三,与传统法律兼容不够。网络安全立法与行政法、民事法和刑事法等传统法律的规定未有效衔接,兼容不够,导致网络安全立法操作性孱弱,并造成多头执法、标准不一等问题。

为此,应在吸收国际有益立法经验的基础上首先转变指导思想,以服务代监管,立足便利网络群体和保障合法权益;进一步完善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厘定现行网络安全法律渊源的层级关系,消除效力位阶冲突;细化网络安全法律制度及程序规则并增强操作性;修订补充其他法律中的信息安全相关规则;完善网络安全犯罪的刑事制裁制度,延伸信息安全的民事保护制度。此外,网络安全与国家安全密切相关,反对国际黑客和他国的非法侵入与窃密,制定国际规则也十分必要。总之,需要加快网络安全立法研究,推动国家网络安全立法进程,形成网络安全法律体系。

(2)展望未来,创新机制

徐汉明教授认为:全球化背景下网络安全立法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放眼国际,立足中国,深化研究,大胆探索,加快推进,未来应围绕以下五个方面展开立法研究:

第一,开阔网络安全立法研究视野。综合运用法学、管理学、伦理学、信息资源学、新闻传播学等多学科的智识资源与研究视角,加强对网络安全立法的功能、价值取向、基本模式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视角进行全面、系统的诠释,以增强网络安全法律体系的理论性和科学性,创新性与前瞻性。

第二,探索网络安全管理模式。集中精力梳理世界主要法治国的网络安全立法模式,把网络安全规范管理内容作为研究的重中之重,注重网络管理模式的厘清、比较与借鉴,融汇制度规范、政府监管、技术管控、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的各方优势,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探索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的网络安全管理模式。

第三,明确网络安全立法重点。信息安全是网络安全立法的重点,尤其是个人信息保护。需要对《宪法》、《电信条例》等法律法规进行梳理,完善对个人信息收集、占有、处理、使用的保护,研究制定以《个人信息保护法》为核心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体系。第四,选择网络安全立法路径。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保护,夯实基础;二是循序渐进,逐步提升;三是加强政府信息安全相关立法,以点带面逐步扩大;四是国家立法与地方立法并行推进。需要注意的问题是:重视信息安全立法工作;加强立法规划和设计;突出信息安全立法重点内容;着力建设信息安全智库;推进重要信息数据共享。

第五,推进网络安全国际合作。网络安全与法治保障是世界性议题,需要密切开展国际合作,互通共享。应谋求推进国际网络安全交流对话机制和应急处理机制;共同制定信息安全国际行为准则和网络空间规则;建立打击网络犯罪的国际司法合作机制。

下载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我国汽车零配件物流运作模式的再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我国汽车零配件物流运作模式的再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