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与竞争国际化背景下我国物流业人才发展战略研究讲解

时间:2019-05-14 22:42: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经济全球化与竞争国际化背景下我国物流业人才发展战略研究讲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经济全球化与竞争国际化背景下我国物流业人才发展战略研究讲解》。

第一篇:经济全球化与竞争国际化背景下我国物流业人才发展战略研究讲解

经济全球化与竞争国际化背景下我国物流业人才发

展战略研究

摘要:文章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中国物流业如何在继承传统、发扬优势的基础上,建立适应经济全球化与竞争国际化的物流人才战略,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得出了我国物流业应建立分类、分层的符合中国物流业发展趋势和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竞争国际化的物流人才培养与建设体制的结论。

关键词:物流业;物流人才;物流人才战略

中图分类号:F2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100(2008)10-0105-03

Abstract: The article researched that Chinese logistics industry how to establish systematic talent strategy in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on the basis of carrying forward the tradition and the advantages by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The study shows that China's logistics industry should establish personnel training and institution-building, which should be classified, layered with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a's logistics industry and adapt to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Key words: logistics industry;logistics talents;logistics talent's strategy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物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涌现出了一大批如中远集团、中外运输、中储等股份制物流企业和宝供、京阳、快步易捷等民营物流企业。然而,与日益做大的“物流市场蛋糕”相比,我国物流业的人才培养与建设却相对滞后,满足不了物流市场快速发展对高素质物流人才的要求。更重要的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竞争国际化背景下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外物流企业的进入,物流业的国际化竞争将更加激烈,传统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标准,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历史条件的要求。因此,中国物流业如何在继承传统、发扬优势的基础上,建立适应经济全球化与竞争国际化的物流人才战略就成为我国物流企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获得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1我国物流业人才发展现状

伴随着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物流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不断提高,其市场意识、管理水平得到加强。尤其是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带领和推动下,中国物流业在物流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在物流业学科建设方面,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同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召开了六次全国物流教学研讨会,举办了四次大规模的师资培训,组织制定了“十一五”国家级物流教材规划,开展了我国物流人才课题研究等。目前,全国已有40多所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20多所院校开设物流工程专业,90多所院校开设了物流相关课程。物流类教材从无到有,目前已有不同层次的近10套教材,这为促进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无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上,2001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启动中国物流人才工程,物流人才培养工作沿着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个层面全面展开。从2003年11月开始,物流师行业培训认证工作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目前经联合会批准的培训中心175家,考试中心31家,受到了物流行业的普遍关注和认可。全国约17 000人获得了助理物流师、物流师、高级物流师资格证书。

通过这些活动和措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物流人才,促进了我国物流业的不断发展。然而,我们也看到,这些活动和措施,并未从战略高度建立起一套适应经济全球与竞争国际化要求的物流业人才战略机制,主要体现在:缺乏战略规划,没有中国物流业人才培养与建设的规划蓝图;学校以传授理论为主的教育模式不能适应社会对物流操作性人才的要求,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没有建立一套互动机制;缺乏全面性,过于注重对物流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而忽略了对物流经营管理人才尤其是物流宏观规划管理人才、物流企业职业经理人的培养。

2经济全球化与竞争国际化条件下对物流人才的新要求

2.1经济全球化与竞争国际化条件下我国物流业发展的新特点

2.1.1国际、国内市场一体化,中外物流企业同台激烈竞争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国外物流企业早已看好中国物流市场的发展潜力,纷纷登陆中国,如快递业巨头UPS、FedEx、DHL和TNT,运输物流公司马士基、美国总统班轮等。这些国际物流企业或与国内物流企业结成联盟,或并购股权,组成专业化的物流企业,为客户提供涉及全国配送、国际物流服务、多式联运和邮件快递等方面的专业化服务,它们凭借雄厚的资金、丰富的运作经验、优质的服务、科学的管理和优秀的物流人才,成为我国物流市场尤其是高端物流客户市场的主力军。随着外资物流企业在中国物流市场的摧城拔寨,我国的物流企业将要面临着国外物流企业的巨大冲击,市场白热化的竞争不可避免。

2.1.2知识、资本、人才要素对物流企业发展的作用凸现

在“十一五”规划中的,首次列入了物流业的规划内容,物流业必将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而在21世纪知识成为经济的动力要素的情况下,物流业将逐步向信息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方向迈进。物流企业之间的竞争除了在物流技术层面上的竞争之外,更重要的是在经营方式的拓展、内部管理的优化、信息技术的应用、资本运作的筹谋等方面的竞争。现代经营管理知识、全球化竞争的意识、资本运作的有效安排等知识、资本智力要素将决定21世纪物流企业竞争取胜的重要原因,而这一切归根到底是人才要素在物流企业的充分应用。

2.1.3从经验化的管理向现代化、科学化的管理发展

传统的经验化的管理方式不再适应经济全球化与竞争国际化条件下物流市场发展的要求,现代化、科学化的规范管理方式成为21世纪物流企业竞争取胜的重要保证。现代化、科学化的管理包括人、财、物和经营等方面,但中心是以人为本、抓好以人为中心的现代化管理。通过培训、教育、使用、开发等途径,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人才。

2.2对物流业人才的新要求

经济全球化与竞争国际化条件下物流业发展的新特点,对物流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体现在:

2.2.1不断适应市场变化,不断学习新知识的创新型人才

这类人才能够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市场变化快、知识更新快的特点,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在动态的市场形势下准确地把握物流市场的特征,建立起一套适应外部环境和内部变革的企业创新机制,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2.2.2具有国际眼光与意识,擅长资本运作,具备职业操守的职业经理人才

高级人才是物流企业发展的引擎。开放的、一体化的物流市场要求职业经理人才的推陈出新,作为经济全球化与竞争国际化条件下的物流职业经理人才,要恪守职业道德,具备全球化的国际视野,不仅关注国内市场,还要放眼国际市场,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能够将企业的触角延伸到国际市场,注重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品牌规划。能够运用证券、股票等金融工具进行资本运作,敢于冒风险又能控制风险,为物流企业在国际国内一体化的市场竞争中增添更多的竞争砝码。

2.2.3既全面掌握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又深谙世贸规则和行业规则的复合型人才

这类人才能够运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娴熟地掌控企业,又对世贸规则和物流行业规则有深入研究,能够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运营企业,科学、艺术地经营企业,具备防范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能力,在世界贸易组织的框架下与外资物流企业开展国际市场竞争。21世纪的物流复合型人才是

第二篇:探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电子商务立法

探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电子商务立法

来源: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作者:佚名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摘要:电子商务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开展的商务活动,具有与传统的商务活动不同的特点,所以现有的调整商贸活动的法律规范已经不能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的全球化的商业活动形式需要新的法律规范与之相适应。自从联合国贸易法委员会制订颁布《电子商务示范法》、《电子签名示范法》、《联合国国际合同使用电子通信公约》后,电子商务立法和法学的研究就成为全世界法学领域的一个热点。迄今为止,已经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颁布了电子商务相关法律法规,但在对电子商务法的范畴与研究对象的认识上尚未形成统一认识,其立法活动也遇到各种困难。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互联网在我国迅速发展,截止2007年12月31日,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2.1亿,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2位。同时电子商务在我国蓬勃兴起,其普及与应用不断带来新情况新问题,而我国政策性的电子商务发展框架尚未出台,有效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法制建设滞后,妨碍和制约了我国电子商务的国际化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吸收借鉴国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加快相关立法工作。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外电子商务立法的共同认识和做法

1.电子商务法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众多国家与国际组织积极开展电子商务立法就是期望赶上信息技术发展的浪潮,以确立先发优势。不仅美国、欧盟如是,马来西亚、阿根廷等发展中国家也不甘落后。它们的电子商务立法往往是与其信息化建设目标紧密相连。例如,美国在开展“信息高速公路”项目时,首先废除于20世纪30年代制定的电信管理法案。无独有偶,马来西亚作为制定电子商务基本立法的第一个亚洲国家,也提出了建设“信息走廊”的计划。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迫切要求实现贸易规则(也就是国际商法)的统一,如果国际商法要实现统一,那么电子商务法将首当其冲,因为经济全球化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基础上的。这表明电子商务法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2.电子商务立法可以边制订边完善

由于电子商务发展迅猛,且仍在高速发展中,电子商务遇到的法律问题还将在网络交易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这个问题变得更为复杂。因而目前要使国际的或本国的电子商务法律体系一步到位是不现实的,只能就目前已成熟或已达成共识的法律问题制订相应的法规,并在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和修改。典型的例子是联合国贸法会制订的《电子商务示范法》,该法是一个“开口”法律,第一部分为“电子商务总则”;第二部分为“电子商务的特定领域”,目前只制订了“第一章货物运输”,该部分其余章节则有待内容成熟后再逐章增加。该法于1996年通过后不久其第一部分内容即于1998年6月由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作了补充。

3.电子商务立法中全球化与民族性的关系

电子商务天然具有跨国界交易的特点,任何国家或地区单独制订的国内法都难以直接适用于这种跨国界的电子商务交易,因而电子商务立法从开始就是通过先行开展国际立法实现的。由于发达国家具有资金、人才与技术优势,其电子商务发展程度领先于发展中国家。因此目前有关电子商务立法的各种新思路新想法也大多是由发达国家(主要是美国和部分欧盟成员国)提出来的。而发展中国家则处于被动地位。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国际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经济增长要素在世界范围内更为自由地流动的结果,必将带来效益的最大化和相关法律的全球化。立法趋同化的结果是,在竞争的市场中,国际互联网的使用普遍提高,进而提升了商家的电子商务水平和经济效益,各种弱势群体(市场份额低的商家及广大消费者)也真正体验到了经济效益的种种益处,也即获得了在封闭垄断市场中所无法得到的公平和正义。但同时这种立法趋同化会导致一国法律的调控能力相应下降,陷入了可能丧失民族性的陷阱。电子商务法必须注意解决电子商务中全球化与民族性、公正与效益的矛盾。

二、我国电子商务立法的几个基本问题

1.电子商务立法原则

电子商务立法的目的与功能首先是保障交易、特别是网上交易的安全。具体说,电子商务立法旨在为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一整套长期稳定、透明有效、权责分明、统一协调的行为规则,使电子商务参与者可以在公平、公正、公开、安全的“软环境”条件下开展电子交易;其次,在开展电子商务立法,制定强制性规范的同时,也应当考虑当事人意思自治,或者鼓励在电子商务领域行业自治和当事人自治,鼓励商界探索新的规则,使限制性规定建立在维护交易安全与合理的基础上。从上述指导思想出发,笔者认为我国电子商务立法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与国际电子商务法律接轨原则;媒体中立性原则;技术中立性原则;保障安全原则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媒体中立性原则和技术中立性原则。

媒介中立性原则是指法律对于不论是采用纸质媒介进行的交易还是采用电子通行形式进行的交易都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不因交易采用的媒介不同而厚此薄彼。根据这一原则,采用了电子形式的交易不应仅仅因为其形式而影响其法律效力,当然也不应因此享受法律上的优惠待遇。这一原则的目的在于支持和鼓励经营者采取电子通讯的形式进行交易,但是并不强制推行这种交易媒介。尤其对于消费者合同而言,如果经营者迫使消费者使用某种电子通讯形式,还可能构成不公平商业做法。

技术中立性原则是指法律应当对交易使用的技术手段一视同仁,不应把对某一特定技术的理解作为法律规定的基础,而歧视其他形式的技术。因此,不论电子商务的经营者采用何种电子通讯的技术手段,其交易的法律效力都不受影响。从保护和促进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技术中立性原则在各国电子商务立法中都有所体现,但是澳大利亚“电子交易法”将这一原则贯彻得更为彻底,使之有关电子签名的规定显得与众不同。由于有关电子签名的法律规定与技术手段有密切的联系,澳大利亚“电子交易法”为了保持技术上的中立性,在对电子签名作出规定时只能采取“最简化”的方法,不对电子签名及安全认证技术作任何具体的规定,只在法律上承认电子签名的效力。澳大利亚“电子交易法”对电子签名采取的这种“最简化”的做法能否保障交易安全还有待实践的检验。这也说明技术中立性虽然是电子商务立法的原则,但是对这一原则的把握也要适度。

2.电子商务立法模式

从立法学理论及立法实践出发,电子商务立法有两条途径:

第一先行订立“电子商务基本法”,然后再对电子商务产业链中涉及的具体问题单独立法。沿用这条思路的好处:一是可以做到“超前立法”,使电子商务立法反映并服务于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的现实,并指导与规范电子商务实践;二是有利于宏观把握电子商务发展趋势,掌握并解决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三是可以从立法实践中得出明晰的思路与统一的目标,指引其它单独立法工作,并解决在此过程中产生的矛盾与问题。但是在立法过程中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不要限制电子商务发展;二要根据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及时修正法律条文。

第二先行分别立法,即针对电子商务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信息流、商务流、资金流和物流)分别立法建制,研究制订诸如电子合同、在线支付、电子提单、电子商务税收、网络广告、网上消费者权益保护、反垃圾邮件等问题的相关法律法规,一俟时机成熟,再行制订“电子商务基本法”。这个思路的优点一是能够有的放矢地解决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实际问题;二是能够在立法与司法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出比较切合实际的综合立法思路。这种方法也有不足一是缺乏全局观念,使得各单行法规很难配套与协调;二是容易沿袭传统的按行业、部门、地方归属立法的弊端,割裂电子商务法律体系。从实际做法来看,我国采取了第二种立法思路,从电子商务应用的关键问题着手,首先确立了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进而规范了电子认证服务。目前正针对电子合同、税收、网络广告规范、网上商业数据保护等问题逐步开展相关立法建制工作。笔者认为,我国电子商务立法应采用综合立法的模式,尽快建立起较为健全的电子商务法律体系。这样,不仅可以保证电子商务法体系的统一,杜绝在电子商务立法中从地方和部门利益出发,取利弃责,条块分割,制造新的权利冲突,但应突出重点,对一些非重点问题可在其他相关部门法中加以修改和完善或进行配套立法即可,无需在电子商务法中面面俱到,区别于大而全的法典式立法。

3.电子商务立法中的核心内容

电子商务法实际上是为了解决数据电讯在商事交易中的运用,特别是在因特网这一开放性商事交易平台上的应用,而给商事法律关系带来的一些新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种:

(1)数据电讯问题。其具体内容包括:数据电讯概念与效力,以及数据电讯的收、发、归属及其完整性与可靠性推定规范等,这个问题,我国通过的电子签名法中已有所规定,但是很不完善,还需进一步的细化。

(2)电子签名效力问题。其主要内容有:电子签名的概念及其适用、电子签名的归属与完整性推定、电子签名的使用与效果等,我国目前已通过了电子签名法,对相关的问题进行了规定,但仍需进一步的健全。

(3)电子商务的认证问题。其具体内容有:认证机构的设立与管理、认证机构的运行规范、风险防范及认证机构的责任等。

(4)电子合同问题。电子合同是在网络条件下当事人之间为了实现一定目的,明确相互权力义务关系的协议,是电子商务安全交易的重要保证。其内容包括:

①确证和认可通过电子手段形成的合同的规则和范式,规定约束电子合同履行的标准,定义构成有效电子书写文件和原始文件的条件,鼓励政府各部门、厂商认可和接收正式的电子合同、公证文件等。

②规定为法律和商业目的而作出的电子签名的可接受程度,鼓励国内和国际规则的协调一致,支持电子签名和其它身份认证手续的可接受性。这一点,我国目前的立法已经确认。③推动建立其它形式的、适当的、高效率的、有效的合同纠纷调解机制,支持在法庭上和仲裁过程中使用计算机证据。

(5)电子支付问题。电子支付是金融电子化的必然趋势,美国现在80%以上的美元支付是通过电子方式进行的。为了适应电子支付发展的需要,需要用法律的形式详细规定了电子支付命令的签发与接受,接受银行对发送方支付命令的执行,电子支付的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责任的承担等。

(6)电子证据问题。电子证据问题,是各电子商务问题效力的关键所在。应通过立法的方式,对电子证据形式、效力及提取等问题进行全面的规定。

参考文献:

《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网站

中国电子商务世界网业内第一本指导人们应用电子商务来创造财富的全新财富经济类媒体,由电脑报与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联合主办,中国电子商务协会唯一指定会刊,机械工业出版社出品发行。

中国《电子商务法(示范法)》高级研讨会综述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02期

《北京林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年01期董彬

卖炭翁;电子商务中的法律问题亟待解决[J];中国律师;2000年08期 杨晓娟;浅谈电子商务法[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5年02期 张楚;电子商务法初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0年

电子商务产生的背景是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化,同时,高速成长的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的贸易方式,并将成为未来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电子商务的兴起与发展对强调书面形式要求的商事和贸易法律制度构成重大挑战,对传统法律制度提出了多方面的变革要求。新兴的电子商务法正逐步消除传统国际法和国内法的界限,给国际贸易法的统一化注入了新的内涵。

本文从探讨电子商务的特点及其对传统法律制度的挑战出发,通过对各国和国际组织电子商务立法的比较分析,对全球电子商务法统一化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最后就我国因应全球电子商务法统一化的趋势,制订和修订相关法律提出了建议。全文正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着重分析了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模式相比在交易形式及内容方面的特点,进而回答了电子商务给传统法律制度带来哪些挑战的问题。

第二章综述并比较评析了各国和国际组织的电子商务立法,详细论述了全球电子商务法统一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第三章系统探讨了统一电子商务法的若干基本理论问题,论述了电子商务法的调整对象与基本概念、性质与特征、全球电子商务法统一化的途径以及统一电子商务法的渊源、基本原则和框架体系等问题。

第四章和第五章选择两个专题具体论证了全球电子商务法的统一化。第四章重点论证了电子商务法的程式性规则——数据电文、电子签名和认证规则的统一化;第五章以对《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分析为主线,重点论证了电子商务实体交易规则的统一化。

第六章针对全球电子商务法统一化的趋势,立足我国国情,就我国电子商务立法问题提出了具体建议。

第三篇: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10国贸2班樊生儒 201015280226

在传统观念中,军事安全、政治安全总是居于国家安全的首要地位或核心地位。然而,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国家经济安全的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逐渐取代军事安全、政治安全,成为国家安全中最重要的部分。本文从经济全球化的视角出发,分别从发达国家的压力、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以及我国国内矛盾三个方面研究影响我国经济安全的因素。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经济技术优势的压力对我国经济安全的影响发达国家积极推行经济全球化的目的是服务于其资本的全球扩张,攫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剩余,巩固和提高其竞争优势地位。发达国家凭借其拥有的经济技术优势、创新优势和国际规则优势,将发展中国家置于国际分工梯度的中、低层次,而将自己放置在国际分工梯度的高层位置,以此形成能使利益更多地向发达国家倾斜的国际分工格局。这样的国际分工格局对我国极其不利,它不仅使我国获利较少,而且严重削弱了我国抵挡发达国家传递经济危机、维护自身经济安全的能力。

跨国并购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重要特征,尤其是近几年来,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使资本的全球扩张进一步加强,企业兼并活动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峰。在各跨国企业扩大占有其他国家市场、资源和技术时,往往使被收购企业所在国受到很大冲击,甚至威胁到他国的经济安全。

近年来,一些大跨国公司看好我国经济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场容量,以雄厚的资金实力和技术优势,在我国某些行业和经济领域形成了较强的控制能力,对我国产业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它们对我国上市公司实施廉价并购,用控股的方式吃掉在我国市场上已经站稳脚跟并且拥有一定市场份额的中国名牌企业,强力抢夺我国市场,垄断程度相当惊人。例如,AT&T通过与上海合资,成为中国通信行业的骨干企业,其产品占市场份额的1/4;摩托罗拉无线通讯器材产品占据我国市场的大部分;瑞士的迅达和德国的奥的新基本上垄断了我国电梯市场。这不仅使它们获得了巨额垄断利润,而且使我国企业的民族品牌难以立足,直接抑制了我国民族企业的发展。

长期以来,四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几乎垄断了我国海外上市企业的全部审计业务,而这些企业中很多属于我国的关键行业,如能源、金融等。通过审计业务,外国机构可以获取到我国关键行业大量的重要信息,如我国能源规划的战略布置、国有银行不宜被人知晓的资金用途等等。现在这些国家重要经济信息已处于开放状态,使得国家经济安全受到威胁(汤世生等,2005)。外资企业的市场侵占必然会对我国经济安全产生负面影响。随着外国资本的进人,其设立的外商企业不可避免地会与我国企业争夺产品市场。而我国的产业发展还处于较低阶段,企业生产的产品在质量、价格等方面缺乏与外资企业竞争的能力,这必将导致我国企业的产品市场占有率逐渐萎缩,甚至被赶出市场。因此,过度的外资介入极有可能使我国的产业因受到外资控制而影响国家经济安全。

第四篇:国内物流 跨国竞争背景下的我国物流企业战略研究

国内物流 跨国竞争背景下的我国物流企业战略研究

摘要:随着中国市场全面开放,跨国公司凭借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弥补网络、低成本 本土化方面的缺陷,在中国获得较快的发展,中国物流企业面临激烈竞争。文章从分析跨国竞争背景下我国物流企业的现状出发,对跨国竞争条件下我国物流企业的战略应对,进行了理论研究。

1跨国竞争背景下我国物流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世界制造中心向我国的快速转移,特别是涉及物流的大部分领域全面开放,跨国物流企业不断扩大在华业务。在投资方式上,他们会更多地选择独资的形式或通过增资扩股取得合资企业的控股权,合资仅是我国入世后过渡期内外资物流进入我国市场的特定形式;在服务对象上,将不再局限于国外企业。会逐步向本土企业渗透:在投资地域上,逐步向东北和中西部扩展,这些地区物流起步比经济发达地区晚,一般企业的规模不大、服务功能单

一、缺乏专业人才、信息收集处理能力较弱,又长期处于地方政策的保护和相对封闭的环境之下。少有与外资合作、合资、竞争的经历,其面临和经受的压力与冲击,将会比经济发达地区激烈得多,物流行业国际竞争的趋势愈演愈烈。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物流成本占GDP比重持续偏高,经济运行中物流含量偏低、物流管理水平低等方面都有很大差距。特别是我国物流企业发展的不完善,使得很多跨国企业倾向于自建物流系统。如麦当劳,面对中国缺乏铁路和公路的冷藏运输能力,着手建立自己的运输企业,以确保稳定的产品供应。可口可乐通过企业自身物流系统完成的运输和实体配送已达总量的50%。借助其可靠的服务保障,强大的信息流、牢固的物流网络及物流联盟,跨国大型物流公司运用先进的物流专业知识和经验,为客户提供完善的综合物流服务,给我内物流市场形成巨大的冲击。

2我国物流业运用供应链管理战略的必要性

我国大部分物流企业是从原来的储运业转型而来,多数企业未形成核心竞争力,竞争对手之间的模仿相对容易。企业的技术水平与管理水平不高,缺乏公认的物流服务标准,企业之间是一种粗放式为主的竞争格局。国内物流企业要想避免被吞并的命运,就必须建设全面、完善、有效、快捷的现代物流体系,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整个供应链竞争力。供应链管理战略的实施具有必要性。供应链管理战略就是以客户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客户满意度和获取最大利润为目标,以协同竞争和双赢原则为运作模式,通过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思想、方法、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集成技术,达到对整个供应链上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价值流和工作流的有效规划和控制,从而将客户、分销商、供应商、制造商和服务商连成一个完整的网链结构,形成一个极具竞争力的战略联盟。

3物流企业运用供应链管理战略的构建

供应链管理竞争战略制定是供应链的战略或设计阶段的一项重要内容,供应链战略执行的成败与以下两个关键要素密切相关:首先是竞争战略与所有职能战略必须相互匹配,以构成一个协调一致的总战略,每一项职能战略必须支持其他职能战略并帮助公司实现竞争战略目标,竞争战略设计用来满足的顾客优先目标与供应链战略旨在建立的供应链能力目标之间相互协调一致,否则会导致供应链采取一些与顾客需求不一致的行动,导致供应链剩余减少,供应链利润下降;其次是不同职能部门必须恰当组织其流程与资源,形成支持预期战略匹配的能力,以便成功实施这些战略。所有这些都是建立在理解客户需求的基础上,所有职能部门应瞄准一个共同目标,这个目标最终与顾客需求协调一致。必须理解每一个目标顾客群的顾客需要,它能帮助公司确定产品成本和服务要求。不同顾客段的顾客需求会随下面几个属性而变:每批所需的产品数量,顾客能接受的响应时间,需求的产品品种,需求的服务水平,产品的价格等。如果供应链战略与期望的顾客需求之间存在不吻合,应重构供应链来支持其竞争战略,或是重新调整竞争战略。

作为供应链管理战略内容之一,就是要选择适合于自己实际情况的运作方式。一般来说,较高的响应能力会为高度的响应能力所消耗的资源付出额外的成本。如对响应需求的数量变化范围要求很大,即当顾客订单的数量变化规律是不确定的,变化范围很大,就会要求供应链中要为应付这种不确定的需求准备足够多的库存,也就是说供应链中的库存成本会很高。因此,供应链战略的选择就是要在响应能力和低成本之间做出抉择。推式的供应链运作方式以制造商为核心,根据自己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来安排从供应商处购买原材料,生产出产品,并将产品经过各种渠道,如分销商、批发商、零售商一直推至客户端,分销商和零售商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各个企业之间的集成度较低,通常采取提高安全库存量的办法应付需求变动,因此整个供应链上的库存量较高,反应速度慢,在缺乏对客户需求了解的情况下生产出的产品和驱动供应链运作的方向往往是无法匹配和满足客户需求。拉式供应链的驱动力产生于最终用户,整个供应链的集成度较高,信息交换迅速,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实现定制化服务,能够更快地跟踪、甚至是超前于客户和市场的需求,来提高整个供应链上的产品和资金流通的效率,减少流通过程中不必要的浪费,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的适应力,特别是对下游的流通和零售行业,这种运作方式对供应链上的成员问有更强的信息共享、协同、响应和适应能力要求很严格。

供应链管理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制定供应链运作的信息支持平台。供应链的信息化不能仅仅满足于提供精细的分别针对分销、零售、仓储、运输等环节的软件产品,而是要旗帜鲜明地贯彻供应链一体化的思想。构建B2B电子平台成为供应链信息化发展的必然,它采用了以客户为中心、面向过程的管理方法,覆盖了从产品设计、需求预测、外协和外购、制造、分销、储运和客户服务等全过程,提高了对客户和市场的响应速度,注重整个流程最优的系统思想,消除了企业内部环节的重复、无效的劳动,让资源在每个过程中流动时都实现增值,增强对供应链的全程监控,提高供应链的应变能力,消除系统运作的中断。B2B电子商务供应链网络的有效构建,关键在于企业内外供应链是否能够有效衔接以及企业内部供应链的信息系统是否与企业内部的业务系统如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有机结合,通过为供应链上各个企业提供一个通用的平台,使信息得到共享和更快的传递。从而加速供应链应变的能力,使得用信息代替库存成为可能,大大减少供应链的库存成本,简化对账、送货、报关等环节,加强了与供应商的协同配合,提高供需双方的作业效率,提升供应商的反应速度,降低供应链的存货成本,从而有效地建立与供应商紧密协同的伙伴关系,若企业资源计划系统衔接不当,企业就无法及时掌握自己各类原材料和成品的库存情况以及采购到货情况,网上订单将得不到自动确认,影响企业对市场的响应速度。客户是供应链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将供应链管理同客户关系管理整合,在企业系统与外部客户之间树立一个智能过滤网,通过电话、互联网、传真等手段的融合,沟通便捷,根据顾客的实际选择,按订单制造、交货,库存与仓库减少,提高了生产效率,实现了一对一的直接联系,提高客户的满意和忠诚程度利润贡献率,及时把握新的市场机会。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实现供应链由传统的推式向拉式的转变,增强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这有助于供应链通过客户关系管理构建基

于客户的核心竞争力。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衔接不当,客户要求和个性化服务无法有效及时处理,影响企业对最终用户的响应速度,从而影响企业内外的供应链有效衔接。

4结论

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供应链管理战略战略制定面临一个日益动荡的、多变的、不确定的、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任何竞争优势都可能是短暂的,竞争战略不再是一个组织的长期的固定的定位,采用柔性的战略匹配策略是发展趋势,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发生变动,同时竞争战略也随着顾客需求的变化而变化时企业获取战略匹配的能力,并促使供应链管理往更高级水平发展。

第五篇:经济全球化下的非洲及其对我国发展的启迪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程论文

教学实践环节

论文题目: 经济全球化下的非洲及其对我国发展的启迪

年级、专业:

学生姓名:

学号:

完成时间:

成绩:指导教师

福建.福州.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

经济全球化下的非洲及其对我国发展的启迪

【摘要】随着时代的变迁,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源。经济全球化实质上就是一把双刃剑。信息产业落后、经济结构单

一、管理能力欠缺和金融市场脆弱使非洲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边缘化地位。要想走出边缘化困境,非洲国家必须在把握住能使国家经济繁荣的机遇的同时积极地面对经济全球化下带来的挑战。在明确了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成因及争论的根源等问题之后,不难得出一些对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有益的启迪。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正负效应机遇挑战启示

一、经济全球化及其利弊

(一)、经济全球化的概念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变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0年修订版))它以贸易和资本的跨国流动为特征,全球化的本质是生产要素跨国界的自由流动;以生产力为基础的所有经济关系在全球范围扩展和相互联系的发展过程或状态,是国际化特别是国际分工发展的最高阶段,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体现着包括生产要素、生产过程、产品的交换和消费、科学技术、信息服务等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工和合作,各种经济关系在全球范围内的交织和融合。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力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

经济全球化是指全球的经济活动在各个国家之间进行,通过一些渠道来形成一个全球范围内的有机的经济整体,如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等等,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的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李长久:《全球经济与国家经济》,《经济参考报》1997.4)。

经济全球化早已出现了,最早是在八十年代出现的,高潮是在九十年代后,发展的最快,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深入发展,既给世界贸易带来了重大的推动力,同时也给各国经贸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使其出现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矛盾。为此,研究和了解这一问题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李琮:《论经济全球化》1995.1)。

(二)、经济全球化的正负效应及其影响

正面效应: 全球化促进了资源、生产、金融等生产要素全球优化配置,在提高了效率的同时又减低了成本,这就是促进发展模式的创新;在一些经济领域里,各国、各地区的相互合作、紧密联系加大了各国间的经济发展,国家的利益就最大化了,这就是促进国际的利益融合;由于一些恐怖分子、环境恶化、气候变暖、移民**等非安全领

域,这样就阻碍了各个国家的发展,这也就增大了国际安全合作的紧迫性,这就是促进了国际安全问题的合作;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由于人类可能在全球化、全球性的问题、全球利益和全球治理基础上,形成人类新的共同价值观念和新的人类文明,这就打破西方在人类文明中的主导地位,实现了对西方文明的总体超越。经济全球化可使世界范围内的资金、技术、产品、市场、资源、劳动力进行有效合理的配置。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次迎接机遇和挑战的机会。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各国人民提供了选择物美价廉的商品和优质服务的好机会。经济全球化将会促使世界大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经济全球化将促进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经济全球化加速技术转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经济全球化能够促进国际间政治的协调。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减少国际冲突

负面效应:随着全球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各产品的价格大幅攀升,金融秩序越来越难以控制,发达国家的经济明显衰退导致了全球经济衰退甚至危机的可能性的几率大大的增大。这种情况一旦发生,所涉及的领域不而言之,危害性极大,这就是所谓的经济危机。另外气候变化、环境恶化等问题若长期得不到有效地治理的话,也最终会威胁到全球与各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全球化之后,将会导致扩大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矛盾都有可能激化。会出现一系列的危害,如失业问题、发达国家的传统产业将大量外移、社会风潮问题增多等等。这将引起社会**。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平衡,使贫富差距拉大。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不稳定性加强。现行的全球经济运行规则不尽合理,大多有利于发达国家。经济全球化还可能导致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所付代价巨大。经济全球化必然对民族文化带来一定的冲击。

总的来说,经济全球化的利弊有三种可能性:利大于弊、弊大于利和利弊相当。对特定的主体来说,重要的问题是要弄清楚对谁利大于弊,对谁弊大于利。对少数发达国家来说,肯定是利大于弊;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利弊具有不确定性;利与弊对于各个国家是不对称、不均等的。因为世界各国的市场体制、运行机的状况不同,市场竞争力、市场风险抵御能力不同,所以即使竞争规则是平等的,各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也不可能是对称与均等的(孙嘉明:《全球化发展趋势》,《复旦学报》1996.6)。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的国家的影响

如今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投放大量的资金和资本进来,这将有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严重的资本不足问题,这将带动其他企业经济的发展,加大各企业之间的竞争,有句话不是说压力越大动力就越大,这样就会加快企业的发展既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从而也带动了国家的经济的发展。由于大量的资金及其资本的到来,意味着新技术的到来,这样效率就大大地提高了,成本降低了,利益增加了和效率也提高了,外企也带来了他们的管理理念和企业的创新精神。资本的进入有助于发展中国家安排大量的工资低廉的过剩劳

动力从事有效就业,从而发展自己具有国际分工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产业。多种结构的跨国资本的进入,活跃了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化和金融深化。经济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的最大问题或者说最大威胁,是它们的国家主权受到冲击和削弱,国家经济安全受到严峻地挑战(施瓦布〃斯马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书报简讯》1996.第15期)。

二、经济全球化下非洲所面对的机遇及其挑战

经济全球化给非洲带来的机遇及其挑战

非洲是当今世界上经济最不发达的大陆,这个国家信息技术产业相当落后,经济结构又过于单一,管理能力非常欠缺,金融市场极度脆弱,这也就导致了非洲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极其不利的境地,用“边缘化”来描述非洲的处境也许并不为过(李智彪《反思与发展——非洲经济调整与可持续性》(合著,1998年))。

非洲现如今的经济体系及其人才资源的情况,特别是现在的国际经济秩序中所占的位置和国际分工合作、国际贸易之间的的位置越来越小了,在经济全球化的这个过程中必定会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发达国家处于经济全球化的最高层,而非洲则置于最底层。这也导致了进一步的拉大南北差距,特别是和发达国家的差距,非洲国家资金的短缺、科学技术的落后、生产水平的低下这些因素阻碍了和发达国家之间的竞争,这样非洲的内部市场就必将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新华社电镐。题为《非洲的挑战与机遇》)。

非洲没有很好的经济基础,都是依赖于外向型经济,这样就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及金融风暴的牵制,这样非洲的经济就不能稳定的发展。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带动下,非洲在生产、金融、贸易等领域同外界的联系将会越来越频繁。尽管非洲在全球化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且要为之付出巨大的代价,但是机遇和希望也是有的,非洲的资源丰富、市场众多,这让发达国家在和非洲合作的时候会做出些让步。因此,非洲国家可以借此机遇来发展自身的经济,努力做好国际分工合作与协作,也可以适当的根据自身的需要引进一些先进技术、设备、管理经验等,实现让非洲的传统产业面貌焕然一新。(陈宝森:《世界经济全球化、集团化与南北关系》,《世界发展状况》,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1996)。

当然,非洲国家要是想战胜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严峻的挑战的话,不和其他国家合作的话是行不通的,要借助其他发达国家的力量来面对挑战,非洲因此提出了“非洲需要世界,世界需要非洲”的口号,在注重加强自身的前提下,和其他国家要保持着密切的联系,重视多边国际合作的机会。内部要团结统一起来,积极地应付全球化的经济下带来的挑战(贺文萍 《从全球化视角看非洲》2000.5.1)。

三、非洲在经济全球化下给中国的启示

1、在观念上必须更新,认识到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就是经济市场化的过程。既然市场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实质,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在国内实行市场经济。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但我国却从未真正参与到经济全球化之中,长期被排斥在WTO之外。由于改革涉及到内部利益格局的调整,所以,害怕竞争,压制竞争,阻碍市场机制有效运行的不合理现象屡有发生,统一的国内市场尚未形成,经济市场化进程还相当缓慢。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对内改革的滞后才影响了我国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加入WTO也就意味着中国的第二次改革开放和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为此,深化改革,彻底实现我国经济的市场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经济全球化首先要求国内市场化,通过竞争使国内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本国和区域的规模效益和分工优势,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以最有利的态势参与国际竞争。世界银行也指出:国内竞争是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国家间的竞争本质上已经成为制度的竞争,尤其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后,各国正在进行一场制度变革的竞争。中国面临着日益增大的制度变革的竞争压力,必须改变原有的以引进技术、资金等为核心的开放理念,充分理解和重视经济全球化时代对外开放的制度内涵。

2、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政府作用的新认识。尽管经济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一国政府调控本国经济的权力与能力,销蚀了各国的主权,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的无为,相反,这更显现出一国政府有效调控本国经济和各国政府进行经济合作的必要。从长远上看,经济全球化对每个参与国都是有好处的,但是每个国家从中获益的程度往往取决于其经济实力。由此可见,如何制订适当的政策,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并利用后发优势,积极吸收世界各国的先进科技成果和成功经验,赶超发达国家并提高我国的国际经济地位,成为我国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同时,经济全球化可能暂时给一国带来外部冲击,给国内经济带来负面影响。尽管一国政府无法控制外部风险,但通过及时调整国内经济政策,积极进行改革,优化国内经济结构,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抵御外部风险。韩国、新加坡等国之所以能够迅速

结论

在国际范围内,转而向市场经济过度。更加强调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在国际范围内,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其成员对本国的或本地区市场的控制大大放松,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所有这些都为国际资本的流动、国际贸易的扩大、国际生产的大规模进行提供了适宜的体制环境和政策条件,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大潮在席卷我们的同时也会向世界各个角落扩散,影响着我们。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各国家之间的相互合作,加剧了各国之间的竞争。由于经济全球化是随着高科技的发展而发展的。众所周知,发达国家将会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最高点,处于边缘

化地位的非洲国家若要想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站稳脚跟,必须得付出更大的努力和资金当然,在追赶发达国家的同时,非洲国家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国家经济和金融安全,不能忘记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李智彪《反思与发展——非洲经济调整与可持续性》(合著,1998年)。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0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李智彪《反思与发展——非洲经济调整与可持续性》(合著,1998年)

【3】贺文萍 《从全球化视角看非洲》2000.5.1【4】李长久:《全球经济与国家经济》,《经济参考报》1997.4.2【5】孙嘉明:《全球化发展趋势》,《复旦学报》1996.6

【6】施瓦布〃斯马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书报简讯》1996.第15期

【7】李琮:《经济全球化新发展》,《世界经济》1996.11;《论经济全球化》,《中国社会科学》1995.1

【8】陈宝森:《世界经济全球化、集团化与南北关系》,《世界发展状况》,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1996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

【10】新华社电镐。题为《非洲的挑战与机遇》

下载经济全球化与竞争国际化背景下我国物流业人才发展战略研究讲解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经济全球化与竞争国际化背景下我国物流业人才发展战略研究讲解.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