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济全球化形势下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及发展
经济全球化形势下我国少数民族俄的传统体育文化 1.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
随着西部开发和国家建设重点西移的深入进行,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在商品经济和外来文化的推动下, 许多少数民族在思想观念和道德准则等意识形态方面也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传统的耻于经商、墨守陈规的生活方式被彻底打碎, 取代而来的是人口的巨大流动和商品意识的增强。大规模的外出打工、经商使得人们经济收入有了很大改善, 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也使得原本简陋的!竹楼∀ 变成了青砖瓦房, 原本悠扬的芦笙声变成了电视节目主持人纯正的普通话, 整个村寨充满了现代气息。但是,随着现代气息的到来, 原本热闹的村寨变得安静了, 原本充满生气的节日活动少了年轻人的身影, 原本能歌善舞的孩子却成了动画片的忠实观众。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在我们尽情的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 宝贵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正在流失。在少数民族生活习俗中, 体育文化活动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许多少数民族婚姻习俗就是以体育文化的形式进行的。如拉祜族的射松鼠, 哈尼、彝、纳西、白、阿昌、布朗等民族的秋千类活动, 苗族的“花山节” 登山, 景颇族的“恩鲜鲜”(采花节), 基诺族的“丢包择偶”, 布依族的“跳月”(布依族称为“ 逛场”),壮族的“抛绣球”, 瑶族的“ 抛花包”, 傣族的“丢包”(傣语叫“端芒管”)等。还有许多项目是以力量和勇敢来吸引姑娘的, 如彝族的“ 摔跤”、苗族的“斗牛”、基诺族的“ 顶竹竿”、怒族的“乍螂抛”、水族的赛马、藏族的“ 骑马射箭”、哈萨克族的“马上摔跤”, 等等。由于这些活动是以寻觅爱慕之人为目的的, 曾经深受各民族青年男女的喜爱。但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影响, 很多民族以这种方式寻找恋人的方法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许多活动也被人们冷落了。
全球化的经济浪潮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加快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也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 传统的生活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步伐。传统体育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发生了改变, 势必造成许多传统体育文化的流失。
2.现代体育的快速发展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
现代体育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现代通讯和信息
技术的发展可以使一场体育比赛在同一时间传播到地球的任何角落。体育文化的传播不受地区、民族、宗教、政治、经济、语言等社会因素的影响, 用一种全球公认的身体语言影响着整个世界。大规模的体育职业化发展, 使很多体育竞赛赛事越来越频繁、越来越精彩, 众多体育明星也成为人们的偶像。现代科学技术和众多体育学科的支持使现代体育竞赛更加科学化、专业化, 巨大的经济利益使精彩的现代体育充斥着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我们坐在家中, 通过电视就可以看到姚明征战NBA 的比赛实况, 姚明在NBA 的成功, 加上媒体的宣传和商业的介入, 使篮球运动在中国得到空前的发展。这种全球性体育共赏的发展趋势, 也直接影响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在少数民族地区, 很多青少年喜欢篮球、足球、乒乓球、台球等活动, 在中小学的体育课堂上, 我们也很少能看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 许多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被扔进了黑暗的角落。现代体育发展的潮流无情地冲击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这种影响将会越来越严重。
3.发展经济的需要也影响了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我国少数民族地区, 由于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和地质构造等自然条件不同, 因而有着非常丰富的物产资源。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 是各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丰富的物产资源和国家优厚的开发政策, 吸引了国内外大批的投资者。资金和科技的投入给人们带来了就业机会商业机会。先进的科学技术、多彩的外来文化和巨大的经济利益使人们无暇顾及自身文化的发展, 许多宝贵的传统体育活动不仅缺乏传承者,甚至被许多人认为是糟粕。许多宝贵的体育文化已经流失或濒临消亡。如武术项目中景颇族的刀术, 回族的回民七式、回回十八肘、回族大刀, 苗族的舞吉宝、蚩尤拳, 壮族的蚂拐刀、烟花筒, 土家族的十二埋伏、护身耙、鸡形拳、虎占山捶, 畲族的舞铃刀、畲族拳, 阿昌族的晃懒过、阿昌拳, 傣族的三坑拳、破四门铁尺、铁齿、勾镰, 等等。许多武术的练功方法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而形成的现在却因没有传人而濒临灭绝。许多人认为吃那么大苦练功没有用是不务正业, 还不如出去找点事干挣点钱。传统文化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传统文化具有消失解体后不可再生的特点。当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流失迅速, 特别是近些年, 这种流失的速度还在加快。
经济全球化形式下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全球化作为一种来源于传统社会外部的推动力, 必然对传统社会产生冲击, 促使传统社会的各种文化结构进行新的调整。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正面临着全球化带来的外来文化的冲击, 同时, 又面临着发展的机遇。“ 越是民族的也就越是世界的”, 适应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外来文化的冲击, 走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和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作为大众健身娱乐手段的存在是必要的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源于民间的生产、生活、军事、宗教、医疗与养生等活动之中, 是中国民间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 蕴含丰富的民族历史、民族信仰、民族情感等方面的内涵, 既有显著的锻炼身体的价值, 又可满足人们的文化心理需求。在我国农村, 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 它仍是一种理想的健身娱乐手段。然而, 随着农村和民族地区现代化的到来, 广大群众, 特别是青年一代, 面对现代体育的冲击, 那些近乎古老的传统体育活动由于缺乏时代感而受到冷落。针对这种局面, 我们应自觉摈弃一些不符合科学原理、对身体有害甚至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传统体育活动, 借鉴现代体育科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对一些特色鲜明、健身效果明显、易于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项目进行改造、整合, 使之既富于时代性又保持民族特色, 完成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使传统体育走上科学化、现代化的道路。在此基础上将其引入学校体育教学和广大群众健身娱乐活动之中, 实现为当代全民健身服务的宗旨。这是民族传统体育面对全球化形势应做出的选择。
(二)传媒、网络的利用给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带来发展的机遇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以计算机、信息与通讯技术为支撑的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全球化的互联网可以向外界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文化传播与交流变得十分便捷。这一传播渠道是我们大力宣传民族文化、促进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新疆“ 达瓦孜” 绝技第六代传人“高空王子” 阿迪力就是通过媒体将“达瓦孜” 绝技推向世界的。在征服了许多高山峡谷之后, 2004 年阿迪力在龙庆峡举行了“ 欧洲之旅” 誓师仪式。这次, 阿迪力不仅成功地向30 米高、80 米长的钢丝发起了挑战, 而且还向观众表演了“ 蒙眼踩碟子” 走钢丝、头顶倒立、高空体操、独轮车等绝技。此次挑战之后, 他开始实施其“欧洲之旅” 方案, 初步计划用3 年时间将中国的“ 达瓦孜” 绝技介绍到欧洲地区。随着少数民族地
区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教育水平的发展, 人们可以利用更多的渠道对自身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进行宣传, 使它们得以保护、弘扬和发展。
(三)开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 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全球化加快了信息的传播, 促进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业的发展。我国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我国的边陲地带, 良好的旅游环境和引人入胜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极大地顺应了目前旅游业的发展方向。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源远流长, 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是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重要资源。它们内容繁多, 内涵丰富, 形式多样, 据资料显示大约有1000个项目之多。这些体育项目, 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反映出了各民族的生活环境、民族特征、审美情趣、生产劳动、生活习惯、宗教祭祀、节庆娱乐、婚葬习俗等一系列民族文化特征, 使其具有浓郁的观赏性和娱乐性, 这也为民族体育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相关部门为了满足和吸引旅游者, 纷纷推出一些特色鲜明的民俗风情专项旅游产品。例如东北地区的一些旅行社把鄂温克族的滑雪、狩猎等体育活动编入自己的旅游项目中, 或是让游客参加蒙古族的赛马、摔跤、射箭等。充分发挥少数民族体育活动项目繁多的优势, 开展民族体育旅游已经成为一种具有广阔前景的旅游方式。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政府和旅游部门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一方面, 注意保护、开发和利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另一方面, 投入大量资金, 广泛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活动, 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业。例如, 在云南的怒江、西双版纳和楚雄等地, 各族人民经常利用节庆活动来开展民族体育旅游并以此来吸引游客, 从而, 使这些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成为无数游客感受浓郁民族风情、体验新异神奇和健身娱乐的一项旅游活动。同时, 使得体育旅游资源得到了开发和利用, 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引起了各级政府和企业的重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虽然在一些地方取得了很大成就, 但还是小规模的、局部的。产业化发展是保护和弘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有效渠道。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资源进行商业包装, 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宣传和推广, 一定会取得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的发展, 势必极大地丰富文化的内涵, 进一步促进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从而推动产业体系的完善;鼓励带动少数民族群众广泛参与, 增进文化信息的交流, 提高他们的收入, 振奋民族精神,增进民族自豪感;还要促进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挖掘整理工作, 使民族体育研究工作进一步科学化、规模化, 以利于民族体育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给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带来了冲击, 同时, 也带来发展的机遇。如在西方体育成为世界各国体育主体的同时, 起源于非洲的迪斯科及起源于拉丁美洲的各种舞蹈也已风靡全球;经过改造后的日本柔道韩国跆拳道已走向世界;中国武术、龙舟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改造与推广, 如今已传遍五大洲, 特别是太极拳, 已成为许多国家健身锻炼和医疗体育的一种手段。可见, 全球化并不是某一种体育的大同化, 而是全球范围内各民族体育的流动并对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产生影响, 是一个各民族体育互动的过程。一个民族一旦接受了其他民族的体育, 其传统体育即会发生与该体育由冲突至交融、整合的变迁, 全球化因此成为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变迁的文化动因。现在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事业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投入, 如投入巨资每四年举办一次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和各种形式的研讨会, 积极扶持各种体育竞赛和旅游活动, 积极培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才等。相信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 西部大开发的展开,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繁荣, 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一定会得到更好的保护和持续的发展。
第二篇:**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状及发展对策
信息约稿
马龙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状及
发展对策
根据区委要求,现就马龙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构建迫在眉睫”为主题,马龙区教育体育局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相关情况分析。当前,马龙区少数民族主要为苗族、彝族,均与自然村落形式分布于马龙全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有彝族的4项,即摔跤、、磨秋、踩踩高跷、弹弓;苗族族项目有4项,即陀螺、爬花花杆、踢脚架、射射弩。但以上体育项目在传承过程当中,受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均有不同程度的同化、流失、消失等现象。同时,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开展受民族性、时间性、地域性等因素影响,开展活动和推广群众参与效果并不理想。现对马龙区域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状及发展对策作如下分析。
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面临着同化、流失、消失等现象。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活动是少数民族群众生活中不不可或缺的内容,民族传统体体育与喜庆节日联系密切,是是节日文化中展现民族魅力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民族传传统体育活动的方式多在传统统节日习俗中,以群体活动为为主,而在闲暇娱乐时间自觉觉参与的人较少。随着历史的的变迁,很多民族传统体育项项目出现了退化和消亡。目前前,我区彝族的摔跤项目苗族的弹弓项目在马鸣乡咨卡、月望乡深沟、月望半个山、马过河的黑石头个别村村组自行组织的火把节、花山节上表演演,而其它项目则很少见到,踩高跷项目则已成为中老年年人的记忆。从组织方式看,民间自发组织。其中原因主要一是学校体育教育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本无教师进行授课,学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严重缺失,导致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普及传承只能通过民间传承,影响了普及面和传承效果;二是相关单位和当地政府对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组织的少,引导活动开展不够。从而导致我区民族传统体育面临着同化、流失、消失等现象。
二、民族传统体育存在民族性、时间性、地域性等弊端。
由于历史的原原因和自然条件的差别,民族族村庄在全区分布散,人口少,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发展极不平衡,经济相对落后后。经济基础的薄薄弱,限制了民族传统体育事事业的发展。边远山区的少数数民族群众为了生存,男女老老少一年四季都在劳作,而且且大部分年轻人常年奔波在外外,除了逢春节、花山节、火把节,根本没有有空余时间开展传统体育活动动。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开展与生活沉的经济压力矛盾突显,具有明显的民族性、时间性、地域性,使使传统体育项目闲置并逐渐被被遗忘。
三、民族传统体育推广亟待加强。
民族传统体育育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要充充分肯定传统体育的健身、社社交、娱乐等功能,努力继承承和发扬这一优秀文化遗产。应以建设新农村、保护非物物质文化遗产等工作为契机,切实做好民族传统体育工作作,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族体质,加强民族团结。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多建建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从从而打造民族传统体育品牌。为此,应加强传统体育的宣宣传工作,结合旅游业的发展展和民族节日活动的开展,加加强民族体育项目的开发利用用,争取多部门的支持和协助助,增强开展、挖掘、整理、、保护民族体育的内驱力。如通泉街道大湾河苗族新村、月望乡深沟苗族村、马过河的黑石苗族村,均可开展陀螺、爬花花杆、踢脚架、射射弩项目。马鸣乡咨卡、月望半个山均可开展即摔跤、、磨秋、踩踩高跷、弹弓项目。同时,区政府可筹集一定资金召开少数民族运动会或者在民族村庄举办相应规模的民族体育赛事。在民族村庄聚居的学校利用体育课、课间操规范推广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普及和传承。
采取摒弃弃与弘扬并举、改革与发展并并进的措施进行科学分类。对对那些正处于摒弃与褒扬之间间的传统体育项目,应该做好好挽救与保护工作,并加以改改造,使之发挥应有的功能和和价值;对那些既体现民族特特性,又融合竞技性、健身性性、娱乐性、教育性、表演性性于一体的项目,应采取积极极弘扬、发展的态度,做到尊尊重传统,注重古今融合,既既保留传统体育特殊性,又增增加新型体育元素,给传统体体育注入新鲜血液。
曲靖市马龙区教育体育局
2020年8月25日
撰写人:
姓名:戴正祥
联系电话:***
第三篇: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调查报告
姓名:邹宽念
班级:人力资源管理14级 学号:201609040103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调查报告
一、概况介绍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 项目数量与民族人口总量大体相一致;区际差异较大,分布不均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向汉族聚居区蔓延的趋势等特征。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划分为竞技能力、文化表演、健身养心三大民族体育项群,具有健身娱乐、道德教育、经济发展、科学研究、疏解民族矛盾五大功能。
贵州地处中国西南的东北部,东西长约 595公里,南北相距约 509 公里,总面积 17.62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 1.8%。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悠久的民族融合历史以及贵州地区落后的社会经济,使贵州“成为古代民族交汇的大走廊和民族集结地”。如今的贵州已是全国仅有 3个少数民族人口超过千万的省份之一,全境内共有 49 个民族。除汉族外,世居民族主要是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畲族、南族、满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共 17 个。其中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等 7 个少数民族在贵州具有较长的世居历史,是人口均超过 30 万的主要世居少数民族。据 2000 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贵州省总人口 3 535 万人,而人口超过、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白族和回族,少数民族总人口达1 333.96 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 37.85%。截至2009 年末,贵州少数民族人口已占全省总人口的39%。根据 2009 年贵州省行政区划一览表,贵州全省共有 3个民族自治州,11 个民族自治县,253个民族乡,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国土面积达 9.78 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 55.5%。
多民族的贵州有着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其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就是在贵州独特自然地理环境和多民族共存的大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贵州风格”,反映了各民族人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宗教信仰,是贵州多彩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构成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因子。因此,研究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深入认知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突破口,对贵州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形成原因
(一)生产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是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形成的先觉因素
人类生存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其生产力发展水平最直接的表现形式。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相当一部分是当时人民生产生活方式的鲜活反映,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演变形成特色体育项目。例如贵州苗族人民长期过着狩猎、打渔和农耕生活,由狩猎等维护生存所必需活动的技术形成苗拳。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起源于生产劳动的苗拳攻防格斗技能不断提高,逐渐变成了有表现有相应的主题和一定程式拳术。再如爬山寻踪、赛龙舟、织布舞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创造与少数民族的宗教思想密不可分。贵州少数民族多生活在自然环境恶劣、生存环境相对封闭的山地、丘陵地带。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古代社会,各民族体育项目的发展必然与自然崇拜思想联系在一起。苗族的猴鼓舞、白族的耍火龙以及回族的掼牛等都是各自民族宗教信仰的典型代表。猴鼓舞主要流传于贵阳市南郊的花溪、孟关、青岩、湖潮等苗族中。传说鼓和猴曾使人躲过灭绝的厄运,于是猴子成为这里苗族的崇拜物,苗民模拟猴子的动作,击鼓舞蹈来纪念先祖与祭奠过世长辈,久之形成了猴鼓舞。
(二)生活娱乐和战争军事是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形成的重要助推力
封闭的民族经济生活和文化传统造成贵州少数民族长久以来过着一种缓慢但具有很强季节性的狩猎、打渔和农耕生活。人们在一年四季的辛勤劳动中,为满足身心活动的需要,余暇时间会自发组织一些娱乐活动来调节身心,并在生活娱乐中形成了诸多含意不同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典型的有打秋千、玩杂耍、翻跟斗、斗雀、打手毽、打耗子、跑马、打香瓜仗、扯萝卜、踢鸡毛毽、丢花包、斗画眉、老鹰抓小鸡、猫捉老鼠、打地老鼠、斗鱼、游水追鸭等。贵州世居少数民族历史上多由中原地区迁徙至此,迁徙原因多为战争。为了增强体质,抵御外敌,创造了许多体育文化。例如布依族的铁链械原是贵州农村给农作物脱粒的工具,布依族因多次在劳作的过程中用铁链械击退敌人,因而将铁链械列入了兵器行列。由于对铁链械的敬重,布依族在跳地戏前都要表演一段铁链械,从而使铁链械成为传统体育项目。再如苗拳、芦笙刀、芦笙拳等苗族武术也是在苗族反抗压迫的战争中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三)自然地理环境和民族融合是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形成的间接影响力
贵州独特的自然地理生态环境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形成和发展有间接影响作用。以武术为例,北方武术擅长力量和腾空跳跃,动作大,而受山地、沟壑、密林、河流等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南方武术则以手势变化多,身体灵巧,反应敏捷为特色。贵州布依族的武术以“套路短小精悍、链接紧凑刚进勇猛、讲求实战”为主要特征129,这主要是贵州独特的自然地理生态环境影响而致。贵州土家族传统体育项目“土拳”的形成受自然地理生态环境的强烈影响,动作上追求“短小紧凑、攻防效用”,不同于北方“大开大合、舒展大方”的特点,反映了贵州土家族在高山峻岭、山势险要的生存环境。贵州是多民族聚居地,民族融合对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形成的间接影响力亦很明显。历史文献显示,贵州高原是我国古代几大族系迁徙的交汇点,今天贵州的绝大多数居民,都是在不断的民族迁徙中进入贵州,逐渐定居下来的。各民族在迁徙的同时,也将他们的语言、服饰、婚嫁、丧礼等各种风俗带到了这里,逐渐影响了其他民族,文化在这里不断地相互交合。当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不例外,最终导致独具特色的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形成。历史学家郭沫若曾在《今昔集·钓鱼城访古》一书中断言道:“(笙类乐器)据我看来起源于苗族,苗民间均备有芦笙”。一定程度上“芦笙”是苗族特定的文化标号,“跳芦笙”“芦笙舞”“芦笙刀”等一系列与“芦笙”有关的传统体育项目均应属苗族特有。而贵州侗族、水族等其他少数民族也不乏与芦笙相关的文化。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的水族芦笙舞与苗族“芦笙舞”相似又有区别,是欢度水年时跳的一种喜庆舞蹈。直到现在,水族仍称芦笙为“苗族的乐管”,称芦笙舞为“苗族的舞蹈”,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民族融合间接影响了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形成。
三、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分布特征
(一)、项目数量与民族人口总量大体相一致
贵州 17 个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数量与其人口的总量大致成正相关。人口超过30 万的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 7 个世居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最多,分别达到了 126 个、89 个、67 个、60 个、61 个、52 个、60 个,成为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较少的羌族、仫佬族、蒙古族等拥有的传统体育项目相对较少,仅有 11 个、7 个、8 个。
(二)、区际差异较大,分布不均衡。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空间分布格局受区域经济、人口分布、历史文化、交通区位和旅游资源开发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由于这些影响因素的实际情况在区际层面上差异很大,所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 目的发展及分布情况也表现出很大的区域差异性。总体来看,分布呈现出不均衡的发展态势: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分布比较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分布稀少。如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等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数量相对较多。
(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贵州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特征是“大杂居、小聚居”,少数民族都有相对集中的分布区域。贵州传统体育项目主要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依托发展而来,而民族聚居区这种“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征导致传统体育项目分布也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态势。同一传统体育项目存在于不同的少数民族中较为常见这种文化共存现象会带动文化复杂多样,有利于新的体育项目的产生,体现出贵州传统体育文化博大精深和异彩纷呈。如苗族、布依族、彝族、水族、满族中都有赛马项,17 个世居少数民族中有 10 个少数民族有“秋千”项,只是称呼不同而已。
(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向汉族聚居区蔓延的趋势。
人是文化传播的主体,在人类文化传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人类流动的灵活性和复杂性,使得文化的传播带有不确定性。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其发展趋势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当今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大背景下,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向汉族经济区蔓延的趋势非常明显。如原本流传于贵州黔东南、黔南等地瑶族的“打陀螺”项目,逐渐在以汉族人居住为主的贵阳兴起。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向汉族聚居区蔓延和传播的发展趋势,体现出文化在交融发展中不断成长。
四、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项目分类与价值功能
(一)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项目分类
学者们根据不同的研究视角和理论依据,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形成目前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分类“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态势。本研究基于项群理论,尊重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色,结合现阶段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分类方法,将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划分为竞技能力、文化表演、健身养心三大民族体育项群。其中,竞技能力下设“竞力类”“技能类”和“智力类”三亚类;文化表演下设“生产生活表演类”“宗教祭祀表演类”和“游戏娱乐表演类”;健身养心下设“武术类”“养生类”两亚类。(二)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功能
从一般意义上说,价值的形成源自于主体需要,而价值形成的条件是客观具有满足主体需要的基本属性;功能是事物具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作用[6]。具体分析贵州实际情况,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项目有健身娱乐、道德教育、经济发展、科学研究以及疏解民族矛盾的价值功能。
1.健身娱乐功能。“更快、更好、更强”是西方现代体育文化的核心思想,着重强调体育活动对人类身体健康发展的积极影响。贵州少数民族与外界接触较少,艰苦的劳动生活需要娱乐项目来调节。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主张内外兼修、修身养性。许多体育项目都表现出与西方现代体育相一致的竞技特征,其健身娱乐功能在本民族社会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所起的效果显著。例如在贵州苗族、布依族、土家族中广泛流行的划龙舟,再如苗拳、摔跤、射箭、赛马等在游戏娱乐中包含竞技心理和娱乐功能,堪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技价值体现其健身娱乐功能的典型事例。
2.道德教育功能。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贵州少数民族智慧的结晶,凝聚了贵州少数民族的文化精髓,成为社会文化价值的折射点,具有道德教育功能。传统体育项目中蕴含着的各民族精神,并一直在发挥着对本民族社会道德再教育的重要作用。黔北仡佬族打蔑鸡蛋是多人对抗赛,不限人数,男女均可参加。参赛者分为两队,划线为界。双方用手扔或者脚踢,设法让篾鸡蛋过界,直到篾鸡蛋落地,比赛决出胜负。程可以培养仡佬族人民的拼搏精神、磨练顽强意志,发扬集体主义、形成团结合力;能够教育人们采取乐观态度对待荣辱胜负,陶冶身心;能够体现公平原则,树立良好风气。
3.经济发展功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存在的地域性、文化内容的民族性、文化形式的时代性以及文化发展的融合性特征,使得其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成为极具旅游开发价值的重要旅游资源。如 2009 年在施秉县召开的首届贵州民族体育旅游节,开展了独木龙舟竞赛表演、独竹漂表演、舞水龙表演等项目,充分展示了贵州少
数民族体育文化特有的风采和魅力。贵州民族体育旅游节以体育文化为依托,构建了以体育赛事、文化活动为内涵的旅游产业链,以其多样的体育项目、生动的体育形式以及鲜活的民族特色成为推动贵州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其中起源于贵州黔北地区的独竹漂运动先后在遵义、肇庆、东莞、广州、襄樊、武汉、成都等地成功进行旅游推广、节庆演出,独竹漂表演队经济创收达百余万元。
4.科学研究功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伴随着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民族风俗、宗教信仰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在一定程度上它是各民族历史文化的缩影,对深入研究民族文化的起源、历史和发展趋势等具有珍贵的科学研究价值。反过来,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科学研究也对民族文化的传承起重要作用。贵州黔北地区的独竹漂运动已在贵州全省推广普及,2011 年被正式列为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比赛项目。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独竹漂运动正逐步向着科学化、规范化、技术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借助高端科研人才和完善的科研体系为独竹漂运动服务已势在必行,不少历史学家从历史学的角度、体育专家从科学训练的角度展开了对独竹漂的研究,近年成果颇多。
5.疏解民族矛盾功能。民族凝聚力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功能。改革开放以来,贵州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迎来了更加激烈的竞争。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造成民族利益矛盾凸显、复杂性增强。在各民族村社文化活动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较为浓厚的伦理、道德和宗教信仰色彩,以其特殊的娱乐、健身、竞技形式来加强本民族成员的交往,强化本民族的文化特征,对改善民族内部和民族之间的关系,增强民族内部凝聚力发挥了巨大作用。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调查问卷
您好:占用您的宝贵时间我深感歉意。非常感谢您参与我们的问卷调查,此次调查不存在任何商业用途,更不会泄漏您的任何隐私,请你认真填写,无需署名。谢谢您的合作。
1、您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
A、汉族 B、其他
2、您对少数民族文化了解吗?()
A、精通、有专业学习
B、经常了解
C、D、很少、仅限课本知识 E、完全不理解
3、对于自己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了解程度()A、很熟悉 B、略知一二 C、完全不知道
4、您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习俗活动的看法是()A、很喜欢 B、感觉一般 C、感觉很土
5、您知道的贵州区域内有多少个民族()A、20 B、39 C、49 D、56
6、您的民族体育活动有什么特色?
7、您认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有哪些?
8、您知道的贵州区域内有哪些少数民族?
9、您认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形成的原因?
10、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发布的特征有哪些?
偶尔了解
第四篇: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特点及其发展探析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特点及其发展探析
摘要: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智慧、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具体体现,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传统性、文体交融等特点,在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全民健身活动以及提高民族整体素质中必将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特点;发展墩向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6)05-0114-04
Guizhou Ethnic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into Traditional Sports
??XU Yi-fen??
(Physicai Education Dept,Guiyang College,Guiyang,Guizhou 550008,China)Abstract:Guizhou minorities traditional sport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It has been the national wisdom and spirit of thenation and national character of the specific expression.The features of it aredistinctive traditional and cultural blend.It will play an active role in themodernization driving of our country and popular fitness activities and improving theoverall quality of Chinese nation.Key words:Minority;Traditional sports features;Trends
在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的中国拥有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而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文化中一颗璀灿的明珠,民族传统体育是指某一民族或几个民族在一定范围所开发的具有浓厚民族文化色彩和特征的传统体育活动。它深刻反映着各族人民的生活习惯、文化特征、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
贵州省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是17个世居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由这些少数民族创造和参与的民族体育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且大多喜闻乐见,具有浓郁的乡土风格和民族性格,竞争勇猛而不粗野、情绪饱满而含蓄内向、妙趣横生而不庸俗,突出了身体活动的技巧性、艺术性和娱乐性。
一、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有着传统的延续、继承,许多优秀项目世代相传,魅力无穷,深受各族人民喜爱,对贵州传统体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如苗族的划龙舟,舞狮;彝族摔跤,赛马;侗族抢花炮、斗牛、武术;瑶族的瑶拳,打陀螺;水族的狮子登高,踢毽等。笔者在此选择了其中在贵州影响力大,与贵州渊源深远的项目加以探析。
(一)竞渡
龙舟竞渡是中国典型的民俗体育赛事之一,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也是贵州苗族少数民族中非常流行的一种娱乐活动,由于贵州黔东南苗族同胞多靠水而居,舟船是他们重要的交通工具,在劳动生产中逐渐形成赛龙舟的体育活动,形成独特的龙舟文化。如台江、施秉的苗族人民长期生活在清水江,生活中的部分来源是依靠清水江,便产生了对清水江的信仰,每年端午前后均举行盛大的龙舟竞赛活动。
苗族龙舟长二十余米,宽一米,它由三根形直完整的杉树,挖成槽捆绑而成,中间一根长二十三米为母船,两侧每根各长为十米为子船,龙头,龙须由一根二米长的水柳术雕刻而成,上涂金、银、红、绿、白各种颜色,犹如麟片熠熠耀眼,一对龙眼炯炯有神,弯弯的比角,昂首向天,可谓神彩奕奕,栩栩如生。划龙舟由鼓头锣手和水手组成,鼓头是龙舟上的指挥,是全寨推选出来最有威望的人,一个十多岁的孩子担任打锣手、水手共三十八名,由寨子里的骠悍青年担任,比赛中水手每人手持一支一手掌宽的一米五长的扁担形木浆,身披蓑衣,头载斗笠,以示祈雨,比赛场面十分激烈,使人振奋,使人向上,的确是一项赛体力,比技术、比智慧、练勇敢的体育活动,是贵州少数民族体育活动中较为引人瞩目的一类,同时,也深得各族人民青睐。
(二)斗牛
贵州少数民族的斗牛,起源于黔东南和黔南苗族的民间传统节日活动。如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在从江、榕江一带,斗牛时,斗牛场一般设在村寨外的平地里举行,平地四面有山紧紧围住、四周的延缓的山坡供无数人驻足观看,斗牛场地通常还插有高牌、旗帜。四周山上,旌旗飘荡,特别美观,斗牛以两牛为一组,各由其主人牵牛进场,然后呜炮示威,两牛登场后,则相互用角相抵,胜负从中确定。胜者由牛的主人牵牛绕场一圈,鸣炮呼号以示庆贺,这种传统体育活动浸透了风土习俗,充分反应了民族传统体育的民族性。
(三)舞狮
舞狮是贵州少数民族喜闻乐见的一项传统娱乐活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是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蕴藏着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思想和情感。
松桃苗族人民的舞狮是山两名青年扮演用彩布做的雄狮,前有一名手持绣球的武士逗引,后有一笑眯眯的大头佛“伴随“,在锣鼓声中进行跌扑、翻滚、跳跃的表演,动作逼真,观众随舞狮者一起强烈的全身心地投入到舞狮的世界,更为精彩的是高空舞狮,在场地中间重叠起九张或十二张大桌子,最上面那张桌子四脚朝天。“狮子”在“笑脸佛“的逗引下,从下一张桌子钻过,再翻到上面一张桌子,一直爬到最高。“狮子”踩着那四脚朝天的桌子脚尖上,表演各种惊险高难动作、妙趣横生、舞狮最初是为了祭祀神,驱除灾祸,而苗族人民则视之为一项欢庆丰收,预兴旺的体育娱乐活动,松桃苗族的高空舞狮,是力量、技巧、意志和勇敢的综合表演,并在历届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作为贵州苗族的代表性项目登台表演,得到了国内外观众的热烈欢迎和称赞。
贵州众多的民族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决定了民族传统体育是一种形式多样和风格各异的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纵观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可以看出所具有的明显特点。
1、地域性。一定的地域是一个民族长期繁衍生息的空间条件,各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及其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民族体育文化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所处地域的影响,贵州省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从某个侧面反应了某一地区生产、生活方式与社会风尚,各个地区少数民族由于受到不同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了斑斓多姿而又各具特色的民族体育项目,而这些项目,又是当地人群生存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技能,如生活在清水江畔的苗族,传统体育“划龙舟”是特定地理环境里人们生存需要和谋生手段,保留着一定的生产、生活方式的烙印,这些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内容伴随着地方民俗文化的演进沿袭至今。
2、传统性。贵州省少数民族体育自产生以来始终与本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俗、信仰相联系,具有明显的传统性,众多项目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经过锤炼、优化而升华,继承和发展。形成特具内容、时间、地点相对稳定的传统体育项目,如:苗族的芦笙会、四月
八、花山节、吃新节、鼓藏节,侗族的多耶祭萨、花炮节等,以及新办的中国凯里国际芦笙节,中国黎平侗族鼓楼艺术节等,都包括有诸如赛马、斗牛、斗马、跳芦笙、赶鸭子、抢花炮、赛龙舟、斗鸡等比赛项目。
3、兼融性。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风格各异,形式多样,兼具文体融为一体的特点。例如:苗族的上刀山、瑶族的打陀螺、侗族的抢花炮、布依族打铜鼓、壮族的抛绣球等运动项目就把竞技、舞蹈、艺术、音乐、体育融为一体,这些项目既有民族特色、又有娱乐、健身的特点和艺术欣赏价值,在其独特的运动方式中注重民族感情、民族精神,以民族风格将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自然融合,令参与者与观赏者同时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使少数民族体育更富有魅力和活力,使人的身心需要和情感愿望达到满足,人们在这些活动中直接得到情感抒发。
二、贵州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少数民族文化在体育方面的体现,也是最富于民族特色、最能反映少数民族个性和群体气质的文化领域之一,它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对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行合理的传承和更新,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得到进一步的普及与发展已成为我们探讨的重要内容,为此,笔者认为,立足于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在未来的发展取向中还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再作一些必要的努力。
(一)以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研究。
加强民族传统体育基础理论的研究,大力开展多部门、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性研究,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渊流、哲学思想、文化内涵、功能价值、训练方法和竞赛规则、社会化与产业化途径、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的配套研究,逐步建立起民族传统体育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走向健康科学的轨道,为贵州省民族传统体育更快走向世界打下坚定的理论基础。
(二)走科学化、规范化、社会化道路。
要用科学规律指导少数民族体育的普及与提高,用科学原理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整理和提炼,促使从民风、民俗中逐步分离出来、走上系统、稳定、独立的发展道路,科学化是我省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方向,在科学化的过程中,贵州省少数民族体育将从更新中得到升华。
定期举行各种形式的少数民族运动会,是少数民族体育走向规范化的重要标志,组队参加每隔四年举办一届的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将民族体育按照固定节奏推向高潮,而大量民族项目规则的制定,则为民族体育的推广和交流奠定了基础,使少数民族体育发展形成规范化。
受一定经济、文化、政治、历史等因素的影响,贵州少数民族体育具有一定的封闭性,这种状况限制了它的进一步发展,打破封闭状态,推动民族传统体育的社会化将是今后的发展趋势,民族传统体育将逐渐打破民族地域间限制,在更大的范围内发展,而使其具备立足于现代社会的基本条件。
(三)将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到学校体育中
学校作为文化传播的重点基地,更是体育文化传播的摇篮,从欧洲的各种球类活动到门本的柔道,韩国的跆拳道,无不是以学校为载体全面推广和普及,作为中华民族体育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贵州民族传统体育更应如此,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学校,将之作为民族文化进课堂的一项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其载体作用,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通过这一途径得到保护、传承和发展,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将民族传统体育作更深入的整理、改进和创新,让这些新的文化知识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发挥其应有作用的同时,也得到新的发展。
(四)将在全民健身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
民族传统体育具有现代体育所不具备的天然优势,民族传统体育所具有的特点,将使它在全民健身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鲜明的地域性特点,可使不同地区的人民普遍拥有适合各自生存环境,简单易行易开展的体育活动,从而使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的人口遍及全省各地,民族传统体育突出的娱乐性和健身性,可使全民健身活动在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中进行,从而达到身心愉快,强身健体的目的,可以预见,民族传统体育之花将会在全民健身活动中越开越鲜艳。
(五)要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宣传
充分利用各种新闻传播媒体,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宣传,让全国及世界各族人民认识、了解并参与,坚持小型多样,业余自愿的办法,结合农业节令,民俗节日和乡村文化站的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民族体育项目活动,同时也可举办邻县,邻省民族体育项目的邀请赛、对抗赛,让更多的人来认识和参与到民族体育活动中来,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成为振奋民族精神,加强民族团结,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经济发展,增强各民族身心健康的重要活动。
结 语
体育是人类针对自己的身体创造出来的文化,而任何体育的研究,都应当立足于人类体质和健康的终极效果来开展。贵州各民族的传统体育作为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充分地说明了每一个民族、每一个种族的文化都有其发展的历史。因此,我们在衡量文化时是没有普遍绝对的评判标准,因为任何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每个文化的独特之处都不会完全相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尊严和价值观,各民族没有优劣、高低之分,一切的评价标准都是相对的。正是由于如此,我们应当认识到:贵州各民族所创造的绚丽多姿的体育形式,蕴涵着对生命价值的追求,民族情感的强化,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在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全民健身活动以及全面提高民族整体素质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我们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推进,在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中,贵州少数民族体育之花,一定会在党的民族政策的阳光下,开得更加绚丽多彩。
参考文献:
[1]王 云.中国体育教育学报[J].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06.[2]周传良.民族传统体育概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3]卡迪纳.他们研究了人[M].北京:三联书店,1991.[4]博阿斯.人类学与现代生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5]胡小明.体育人类学概论.体育与科学.第21卷(总第、123期)[M].2000,03.[6]杨庭硕,罗康隆,潘盛之.民族文化与生境[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责任编辑:石 船)
第五篇:经济全球化下的非洲及其对我国发展的启迪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程论文
教学实践环节
论文题目: 经济全球化下的非洲及其对我国发展的启迪
年级、专业:
学生姓名:
学号:
完成时间:
成绩:指导教师
福建.福州.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
经济全球化下的非洲及其对我国发展的启迪
【摘要】随着时代的变迁,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源。经济全球化实质上就是一把双刃剑。信息产业落后、经济结构单
一、管理能力欠缺和金融市场脆弱使非洲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边缘化地位。要想走出边缘化困境,非洲国家必须在把握住能使国家经济繁荣的机遇的同时积极地面对经济全球化下带来的挑战。在明确了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成因及争论的根源等问题之后,不难得出一些对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有益的启迪。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正负效应机遇挑战启示
一、经济全球化及其利弊
(一)、经济全球化的概念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变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0年修订版))它以贸易和资本的跨国流动为特征,全球化的本质是生产要素跨国界的自由流动;以生产力为基础的所有经济关系在全球范围扩展和相互联系的发展过程或状态,是国际化特别是国际分工发展的最高阶段,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体现着包括生产要素、生产过程、产品的交换和消费、科学技术、信息服务等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工和合作,各种经济关系在全球范围内的交织和融合。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力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
经济全球化是指全球的经济活动在各个国家之间进行,通过一些渠道来形成一个全球范围内的有机的经济整体,如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等等,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的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李长久:《全球经济与国家经济》,《经济参考报》1997.4)。
经济全球化早已出现了,最早是在八十年代出现的,高潮是在九十年代后,发展的最快,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深入发展,既给世界贸易带来了重大的推动力,同时也给各国经贸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使其出现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矛盾。为此,研究和了解这一问题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李琮:《论经济全球化》1995.1)。
(二)、经济全球化的正负效应及其影响
正面效应: 全球化促进了资源、生产、金融等生产要素全球优化配置,在提高了效率的同时又减低了成本,这就是促进发展模式的创新;在一些经济领域里,各国、各地区的相互合作、紧密联系加大了各国间的经济发展,国家的利益就最大化了,这就是促进国际的利益融合;由于一些恐怖分子、环境恶化、气候变暖、移民**等非安全领
域,这样就阻碍了各个国家的发展,这也就增大了国际安全合作的紧迫性,这就是促进了国际安全问题的合作;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由于人类可能在全球化、全球性的问题、全球利益和全球治理基础上,形成人类新的共同价值观念和新的人类文明,这就打破西方在人类文明中的主导地位,实现了对西方文明的总体超越。经济全球化可使世界范围内的资金、技术、产品、市场、资源、劳动力进行有效合理的配置。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次迎接机遇和挑战的机会。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各国人民提供了选择物美价廉的商品和优质服务的好机会。经济全球化将会促使世界大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经济全球化将促进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经济全球化加速技术转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经济全球化能够促进国际间政治的协调。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减少国际冲突
负面效应:随着全球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各产品的价格大幅攀升,金融秩序越来越难以控制,发达国家的经济明显衰退导致了全球经济衰退甚至危机的可能性的几率大大的增大。这种情况一旦发生,所涉及的领域不而言之,危害性极大,这就是所谓的经济危机。另外气候变化、环境恶化等问题若长期得不到有效地治理的话,也最终会威胁到全球与各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全球化之后,将会导致扩大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矛盾都有可能激化。会出现一系列的危害,如失业问题、发达国家的传统产业将大量外移、社会风潮问题增多等等。这将引起社会**。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平衡,使贫富差距拉大。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不稳定性加强。现行的全球经济运行规则不尽合理,大多有利于发达国家。经济全球化还可能导致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所付代价巨大。经济全球化必然对民族文化带来一定的冲击。
总的来说,经济全球化的利弊有三种可能性:利大于弊、弊大于利和利弊相当。对特定的主体来说,重要的问题是要弄清楚对谁利大于弊,对谁弊大于利。对少数发达国家来说,肯定是利大于弊;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利弊具有不确定性;利与弊对于各个国家是不对称、不均等的。因为世界各国的市场体制、运行机的状况不同,市场竞争力、市场风险抵御能力不同,所以即使竞争规则是平等的,各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也不可能是对称与均等的(孙嘉明:《全球化发展趋势》,《复旦学报》1996.6)。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的国家的影响
如今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投放大量的资金和资本进来,这将有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严重的资本不足问题,这将带动其他企业经济的发展,加大各企业之间的竞争,有句话不是说压力越大动力就越大,这样就会加快企业的发展既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从而也带动了国家的经济的发展。由于大量的资金及其资本的到来,意味着新技术的到来,这样效率就大大地提高了,成本降低了,利益增加了和效率也提高了,外企也带来了他们的管理理念和企业的创新精神。资本的进入有助于发展中国家安排大量的工资低廉的过剩劳
动力从事有效就业,从而发展自己具有国际分工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产业。多种结构的跨国资本的进入,活跃了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化和金融深化。经济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的最大问题或者说最大威胁,是它们的国家主权受到冲击和削弱,国家经济安全受到严峻地挑战(施瓦布〃斯马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书报简讯》1996.第15期)。
二、经济全球化下非洲所面对的机遇及其挑战
经济全球化给非洲带来的机遇及其挑战
非洲是当今世界上经济最不发达的大陆,这个国家信息技术产业相当落后,经济结构又过于单一,管理能力非常欠缺,金融市场极度脆弱,这也就导致了非洲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极其不利的境地,用“边缘化”来描述非洲的处境也许并不为过(李智彪《反思与发展——非洲经济调整与可持续性》(合著,1998年))。
非洲现如今的经济体系及其人才资源的情况,特别是现在的国际经济秩序中所占的位置和国际分工合作、国际贸易之间的的位置越来越小了,在经济全球化的这个过程中必定会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发达国家处于经济全球化的最高层,而非洲则置于最底层。这也导致了进一步的拉大南北差距,特别是和发达国家的差距,非洲国家资金的短缺、科学技术的落后、生产水平的低下这些因素阻碍了和发达国家之间的竞争,这样非洲的内部市场就必将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新华社电镐。题为《非洲的挑战与机遇》)。
非洲没有很好的经济基础,都是依赖于外向型经济,这样就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及金融风暴的牵制,这样非洲的经济就不能稳定的发展。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带动下,非洲在生产、金融、贸易等领域同外界的联系将会越来越频繁。尽管非洲在全球化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且要为之付出巨大的代价,但是机遇和希望也是有的,非洲的资源丰富、市场众多,这让发达国家在和非洲合作的时候会做出些让步。因此,非洲国家可以借此机遇来发展自身的经济,努力做好国际分工合作与协作,也可以适当的根据自身的需要引进一些先进技术、设备、管理经验等,实现让非洲的传统产业面貌焕然一新。(陈宝森:《世界经济全球化、集团化与南北关系》,《世界发展状况》,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1996)。
当然,非洲国家要是想战胜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严峻的挑战的话,不和其他国家合作的话是行不通的,要借助其他发达国家的力量来面对挑战,非洲因此提出了“非洲需要世界,世界需要非洲”的口号,在注重加强自身的前提下,和其他国家要保持着密切的联系,重视多边国际合作的机会。内部要团结统一起来,积极地应付全球化的经济下带来的挑战(贺文萍 《从全球化视角看非洲》2000.5.1)。
三、非洲在经济全球化下给中国的启示
1、在观念上必须更新,认识到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就是经济市场化的过程。既然市场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实质,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在国内实行市场经济。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但我国却从未真正参与到经济全球化之中,长期被排斥在WTO之外。由于改革涉及到内部利益格局的调整,所以,害怕竞争,压制竞争,阻碍市场机制有效运行的不合理现象屡有发生,统一的国内市场尚未形成,经济市场化进程还相当缓慢。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对内改革的滞后才影响了我国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加入WTO也就意味着中国的第二次改革开放和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为此,深化改革,彻底实现我国经济的市场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经济全球化首先要求国内市场化,通过竞争使国内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本国和区域的规模效益和分工优势,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以最有利的态势参与国际竞争。世界银行也指出:国内竞争是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国家间的竞争本质上已经成为制度的竞争,尤其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后,各国正在进行一场制度变革的竞争。中国面临着日益增大的制度变革的竞争压力,必须改变原有的以引进技术、资金等为核心的开放理念,充分理解和重视经济全球化时代对外开放的制度内涵。
2、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政府作用的新认识。尽管经济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一国政府调控本国经济的权力与能力,销蚀了各国的主权,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的无为,相反,这更显现出一国政府有效调控本国经济和各国政府进行经济合作的必要。从长远上看,经济全球化对每个参与国都是有好处的,但是每个国家从中获益的程度往往取决于其经济实力。由此可见,如何制订适当的政策,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并利用后发优势,积极吸收世界各国的先进科技成果和成功经验,赶超发达国家并提高我国的国际经济地位,成为我国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同时,经济全球化可能暂时给一国带来外部冲击,给国内经济带来负面影响。尽管一国政府无法控制外部风险,但通过及时调整国内经济政策,积极进行改革,优化国内经济结构,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抵御外部风险。韩国、新加坡等国之所以能够迅速
结论
在国际范围内,转而向市场经济过度。更加强调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在国际范围内,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其成员对本国的或本地区市场的控制大大放松,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所有这些都为国际资本的流动、国际贸易的扩大、国际生产的大规模进行提供了适宜的体制环境和政策条件,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大潮在席卷我们的同时也会向世界各个角落扩散,影响着我们。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各国家之间的相互合作,加剧了各国之间的竞争。由于经济全球化是随着高科技的发展而发展的。众所周知,发达国家将会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最高点,处于边缘
化地位的非洲国家若要想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站稳脚跟,必须得付出更大的努力和资金当然,在追赶发达国家的同时,非洲国家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国家经济和金融安全,不能忘记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李智彪《反思与发展——非洲经济调整与可持续性》(合著,1998年)。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0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李智彪《反思与发展——非洲经济调整与可持续性》(合著,1998年)
【3】贺文萍 《从全球化视角看非洲》2000.5.1【4】李长久:《全球经济与国家经济》,《经济参考报》1997.4.2【5】孙嘉明:《全球化发展趋势》,《复旦学报》1996.6
【6】施瓦布〃斯马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书报简讯》1996.第15期
【7】李琮:《经济全球化新发展》,《世界经济》1996.11;《论经济全球化》,《中国社会科学》1995.1
【8】陈宝森:《世界经济全球化、集团化与南北关系》,《世界发展状况》,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1996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
【10】新华社电镐。题为《非洲的挑战与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