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我国经济特殊性背景下的通货膨胀理论与实践探讨

时间:2019-05-14 16:39: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于我国经济特殊性背景下的通货膨胀理论与实践探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于我国经济特殊性背景下的通货膨胀理论与实践探讨》。

第一篇:基于我国经济特殊性背景下的通货膨胀理论与实践探讨

基于我国经济特殊性背景下的通货膨胀理论与实践探讨

摘要:通货膨胀不仅是严重的经济问题,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社会问题。为此,西方经济学界进行了多角度的理论研究。本文在综述通货膨胀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我国经济的特殊性,并提出了通货膨胀管理的政策建议。关键词:通货膨胀;预期管理;政策协调

通货膨胀早在中世纪封建时代就已经出现过,但只是一种偶然的现象。到了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民族国家的形成和纸币发行规模的扩大,通货膨胀才成为令人关心的经济现象。但是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通货膨胀还只是个别国家和个别时期内发生的现象,具有明显的局部性和间歇性。它一般是在战争和革命等紧急情况下,由于资产阶级国家为了解决财政困难而大量发行纸币引起的。

世界大战爆发后,几乎所有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全部或部分地放弃了金本位制度,使可兑现的银行券变成了不兑现的银行券即纸币,从而为通货膨胀的泛滥打开了闸门。二战以来,通货膨胀更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经济问题。上世纪以来,通货膨胀的发展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先是通货膨胀与就业交互替代的过程;然后高通货膨胀率、高失业率与低成长并存的滞胀,随之又有低通货膨胀、低失业率和高成长的结合。

由此可见。通货膨胀不仅是严重的经济问题,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社会问题。为此,西方经济学界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理论

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措施。

一、西方经济理论学派及实践(一)凯恩斯学派的通货膨胀理论

凯恩斯的通货膨胀理论建立在其有效需求原理基础上。根据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原理,扩大的需求是推动物价上涨、导致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需求的扩大既可能是货币增长率提高所引起,也可能在货币供应不变时发生。这就是说,货币增长率的提高是引起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但不是唯一的原因。一切引起有效需求扩大的因素都是通货膨胀的致因,如政府支出的扩大或者减免税收造成的公众支出扩大。通货膨胀既可能是货币性的,也可能是非货币性的。货币增长率提高,引起需求扩大进而引起物价上涨。在充分就业之前,货币供应量增加引起的有效需求扩大,一部分被就业的增加所吸收,另一部分则反映在物价上涨上,被称为“半通货膨胀”:在充分就业实现后,有效需求的扩大才全部反映到物价上涨上,导致“真正的通货膨胀”。凯恩斯认为。温和的通货膨胀对于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具有积极作用。对于通货膨胀的治理,凯恩斯认为应控制总需求。即政府实行紧缩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唯一有效的办法。根据所谓的“相机抉择”经济政策,在财政政策方面,增加税收,减少公共工程支出和福利支出;在货币政策方面,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从而抑制经济过热。

战后20多年来,西方经济前所来有的成功,部分地归因子大多数国家政府有效地运用了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的政策工具。70年代以

前。大多数西方国家商业波动不大,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都较低,经济学内部和公众中原来对凯恩斯主义的许多右翼恬凝,最终被繁荣的现实所消除和抵消了。在美国。主流宏观经济学在60年代的肯尼迪一约翰逊政府期间,更是甚嚣尘上,达到了鼎盛阶段。当时,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得到了公开的拥护和最大胆的运用。否则,国会永远也不会通过1964年引起赤字增长的大减税法案。该法案并不是为了阻止或扭转衰退的出现,而是为了保持正在蒸蒸日上的经济复苏。

(二)供给学派的通货膨胀理论

供给学派是在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失灵的情况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70年代起,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出现了“滞胀”。“滞胀”的出现,使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顾此失彼。供给学派就是在这种经济条件下出现的一个具有自由主义思潮的资产阶级经济学流派。其基本的理论主张就是恢复“萨伊定律”,强调供给第一。供给学派认为。凯恩斯所主张的“需求管理政策”是造成滞胀的根源,供给是需求的唯一可靠的源泉。需求增大不一定造成实际产量增长,很可能只是单纯增加货币量,引起物价上涨,储蓄率下降。这又必然引起利息率上升。影响投资的增长和设备更新。造成技术变革的延缓。只要需求的扩大超过实际生产的增长,通货膨胀就不可避免。而在这种情况下,生产必然出现停滞或下降,从而造成滞胀的局面。

供给学派的供给管理政策。降低税率能刺激供给,促进经济增长

和抑制通货膨胀。并提出了著名的“拉弗曲线”来加以论证,而且提出的减税政策相当全面和具体。由于里根的大力提倡,美国政府在几乎整个80年代的财政政策中,一直在采取一种激进而危险的预算方针。美国政府这次采取的激进性预算政策在时间跨度上持久漫长,这种情形在欧洲和日本的保守政府中都没有出现过。(三)理性预期学派的通货膨胀理论

理性预期学派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前身,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理性预期学派对凯恩斯主义理论的批判最为彻底和尖锐。理性预期学派的通货膨胀理论建立在萨伊定律和自然率基础上。他们认为,预期的通货膨胀和实际的通货膨胀之间不存在差距,政府不可能运用此种差距来促成生产者需求幻觉以减少失业,附加预期的卢卡斯总供给曲线用理性预期的理论捍卫了古典学派的垂直总供给曲线,显示失业和通货膨胀间不存在交替关系。政府推行充分就业政策是促进通货膨胀的基本原因。在政策主张上,该学派认为货币供给要尽量避免造成公众的预期误差,所以他赞成弗里德曼的固定规则的货币政策,固定规则的选择应根据对周期根源和动态的认识。

在里根经济学、撤切尔主义及西德自由主义经济中,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信念得到了很大的反响。(四)货币主义学派的通货膨胀理论

现代货币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美国出现的一个经济学流派。它以现代货币数量论为理论基础,以反对国家干预经

济为其政策主张的基调,以“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为主要政策内容。该派的核心人物是弗里德曼,货币主义派认为,货币决定名义国民收入;私人部门具有内在稳定性;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是货币增长的起伏不定,失业与通货膨胀不存在长期的交替关系,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垂直。因此货币政策只在短期影响实际经济,而长期货币中性;通货膨胀只是一种货币现象,原因在于政策支出的快速增长,充分就业政策及错误货币政策的实施,主张货币供应量应以稳定或不变的比率增长以稳定价格水平,中央银行要充分控制货币供应量,把控制通货膨胀作为首要任务,而不是失业。弗里德曼强烈反对微调和其他激进的财政政策。由于货币主义把通货膨胀、失业、生产停滞、经济波动等简单地看作是货币这个最重要的因素所起作用的结果,因而他的政策主张也很简单,就是使货币始终按照一种事先规定的固定不变的比率增长。并反对物价和工资管制。货币主义对世界各地的中央银行,尤其是对西欧,北美和日本的中央银行具有很大的影响。从70年代开始,美国国会要求联邦储备银行每年两次制订货币总量增长目标。1979年,联邦储备银行更认真地实行了货币主义政策;而且声称,它将严格控制货币供给,直至通货膨胀得到完全的控制,哪怕这种做法会产生商

业波动和失业率增加的副作用。然而,从1982年开始,联邦储备银行又回到了以前的老路上。变成了一个很讲实用主义的微调机构。目前,货币主义对西德、英国和日本的政府与中央银行仍然保持着强有力的影响。

二、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性

对通货膨胀及治理措施的判断,依赖于对宏观经济运行态势的基本判断。总体来看,目前中国经济最困难时期已经过去,外部环境有所改善,但仍存在不确定因素,内在稳定机制尚未恢复。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同时流动性过剩使潜在通货膨胀压力明显增强。

(一)外部环境有所改善,但仍存在不确定因素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各国出台规模空前的救援措施,世界经济出现了缓慢复苏。由于这些政策性的外生因素并没有转换成持续的、自主增长的内生因素。当财政刺激政策到期时,因财政支持力度减弱。不仅经济重返困境,而且还增添了主权债务危机等新的阻碍因素。当前国际经济运行条件尚未改善,有的甚至趋向恶化。复苏前景难以预料。

(二)经济结构不合理现象有所改善,但经济增长方式未得到显著改变

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强调投资与出口的拉动作用,在理论上强调生产决定消费。理论和实践上的偏差带来我国经济结构内部与外部的失衡。外部失衡表现为贸易顺差的不断扩大,内部失衡表现为投资相对于消费的扩快增长。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实施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积极扩大内需,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外部失衡状况,实现了经济的强势回升。但宏观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尚未确立,经济增长方式未得到显著改

变。

(三)消费不足状况有所改善,但扩大内需的持续性不足 以居民消费率为例,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资料,全球居民消费率(居民消费占gdp比重)的平均水平在60%左右。其中,高收入国家为60%-65%,中等收入国家约为55%-60%,低收入国家一般高于65%。2009年,我国消费率为35%。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家实施了应对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推出了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以旧换新等政策,以刺激投资需求和居民消费需求。但是,其中有些政策措施是在危机情况下的应急之举。不具有可持续性;更重要的是,这些政策措施还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居民总体收入水平偏低、分配格局不合理、产业结构层次低、城市化质量不高、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仍然制约我国内需驱动型增长和经济长期平衡发展。(四)流动性过剩,潜在通货膨胀压力依然存在

流动性过剩在于一是危机管理货币政策下的信贷膨胀。2009年,为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下滑影响,我国政府果断出台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各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下,宽松的货币政策得到了有效传导,货币信贷总量大幅度增长。二是贸易顺差、人民币升值下的外汇储备持续增长。在经历了一年的经济刺激政策后。2009年年底国际经济实现复苏,海外市场需求得到部分恢复推动我国出口的回暖,贸易顺差的增加,也使外汇占款增加。流动性过剩带来了通胀的隐患。主要体现为近期相关资产和商品价格的上涨,通胀预期

逐步强化。受居住、食品价格上涨影响,生活费用显著上升,劳动力再生产成本增加,劳动力特别是低端劳动力价格也大幅上涨,从而全面推高各行业的生产成本,加大价格上涨压力。

三、政策建议

(一)短期政策一加强宏观政策协调配合,优化需求

在加强宏观调控政策预案研究的同时,发挥货币政策的主导作用,提高央行的调控效率,财政政策予以适当配合。

1.以货币政策为主,控制资产价格膨胀,管理通胀预期。中央银行应采取适当的“紧缩”措施,合理地控制货币信贷增长,进而控制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的过快增长;同时,要加快货币供给制度改革。财政政策要在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实现收入的合理化和均等化,缩小贫富差距,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扩大有效需求,从而实现物价稳定目标的实现。

2.加快发展、扩大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开放政策,开辟多元的流动性释放渠道。一是加快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的改革。完善立法监管和投资教育,有序引导境内外资本价值投资。二是改善外汇储备留存结构,发展战略资源储备;三是建立财政投资型储备基金(如香港的外汇基金),发展经营型财政理念,增加财政转移支付来源储备,必要时可作为干预市场的经济杆杠,以维护内部市场稳定,增强规避国际经济周期性波动风险的赤字平衡能力。四是加强对银行体系的流动性管理和窗口指导。

3.积极运用财政政策。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一是平衡财政收支,减轻财政赤字对货币供给量增长的压力,坚决避免中央政府直接向央行透支。二是调整政府支出结构,严格压缩和控制消费性支出比例。建立、健全所得税、个人收入调节税等制度,从再分配环节压缩消费需求的膨胀。

(二)长期政策: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供给的改善

我国当前的经济增长结构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其一是严重依赖外部需求;其二是严重依赖外部资源。这两个特征使我国经济运行存在一定的脆弱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唯有加快经济增长结构的调整才能彻底降低经济运行的风险,减轻外部需求和价格波动的冲击。才能防止我国市场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时形成的通胀预期。

1.调节生产领域缓解供需失衡。一是适度放开生产要素的价格管制。改变资本、土地、环境等要素价格偏低的现状,着力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的盲目扩张。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坚持淘汰落后产能。二是加快推进资源要素价格改革,使经济增长客观反映资源环境成本;三是加快环境保护力度,增设环境税,坚持“谁污染,谁治理”,实施全民环保计划。四是更加注重推进自主创新。有效提高产出效率的财政政策安排。五是继续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实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立足国内解决粮食供给问题,保持粮食价格的基本稳定。六是加大金融支持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落实有保有控的信贷政

策。积极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改善储蓄结构和发展消费信贷。七是加强对垄断行业、公共服务部门价格的监管,控制垄断行业价格上涨对价格总水平的推动程度。

2.调节收入分配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投资消费结构失衡状况。通过减税、分红、增收等措施提高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来源,提高其购买力。提高消费领域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丰富商品种类,增加消费供给。同时,加大对“三农”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稳定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扩大农村消费市场。

第二篇:通货膨胀下的我国经济形势

通货膨胀下的我国经济形势

从当前国内外的经济情况来看,明年我国宏观调控的难度可能要比今年大。一方面,外部经济环境的恶化,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超预期下降将会使调控政策重新回到“保增长”上来;另一方面,全球主要央行为了应对欧洲债务危机而相继采取了降息政策,新一轮全球量化宽松已经开启,这势必会推升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并加大我国的输入型通胀压力,因而货币政策在保增长的同时必须兼顾“防通胀”。

经济发展须摆脱两个依赖。最近几年,我国始终没有摆脱放松货币刺激经济增长,继而引发通货膨胀;收紧货币则使物价平稳回落,却又引致经济较快下降甚至出现衰退的怪圈。究其背后的根源,笔者认为在于我国经济增长存在对投资和出口的过度依赖。

多年来,固定资产投资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许多年份超过50%。今年以来,在政策刺激力度减弱以及总体货币环境一再趋紧的情况下,固定资产投资仍然保持了较快增长。前10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4.9%,增速比上半年下降0.7个百分点,略低于2000-2010年历史同期平均值1.09个百分点。预计投资对今年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整体来看,今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呈现逐季回落的运行态势,尤其是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速已出现显著放缓,这预示着明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将增长乏力。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和地方融资平台风险将影响未来地方投资的资金来源,地方政府融资能力不足将制约明年投资增长。另外,从房地产投资增长情况来看,由于受限购、限贷等一系列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影响,今年以来,房地产投资与销售连续下降,房地产开发企业来源于信贷资金的增速持续回落,个人购房贷款增速也出现下降。在房地产调控政策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受资金短缺的约束,预计明年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或将继续下降。

从外贸出口情况来看,加入WTO以来,我国的出口依存度和贸易依存度均大幅度提高,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有所回落,但仍然在50%以上,远远高于美国、日本、英国等经济发达国家,也高于大多数以出口为导向的新兴市场国家。最近几年,净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成为决定经济增长水平的重要因素,经济增长较快的也是外贸出口增速较快、贸易顺差较大的年份,反之亦然。从今年外贸出口情况来看,我国的外贸出口同比增速从一季度26.4%,下降到二季度22.1%,三季度的20.6%,10月份则进一步下降至15.9%,预计11月份继续下降到12%。在欧洲债务危机不断扩散,明年全球经济可能重现低迷的情况下,预计我国的出口增长将会下降到个位数。出口难以达到过去10年的平均水平,今明两年净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可能会由正转负,并长期处在较低水平。

综上调研分析,我国经济要走出货币刺激的怪圈,必须彻底摆脱对投资和外贸出口的过度依赖,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全力突破经济内生性增长的瓶颈。必须将“保增长”政策的调控重点逐步从投资拉动型和出口拉动型向消费型、服务型和创新型经济转变,把经济增长从主要依赖于资源、要素的高投入逐步向主要依赖于技术创新、劳动力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国家必须创造条件使人力资本素质提高和技术创新成为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内在动力。

第三篇:探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电子商务立法

探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电子商务立法

来源: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作者:佚名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摘要:电子商务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开展的商务活动,具有与传统的商务活动不同的特点,所以现有的调整商贸活动的法律规范已经不能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的全球化的商业活动形式需要新的法律规范与之相适应。自从联合国贸易法委员会制订颁布《电子商务示范法》、《电子签名示范法》、《联合国国际合同使用电子通信公约》后,电子商务立法和法学的研究就成为全世界法学领域的一个热点。迄今为止,已经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颁布了电子商务相关法律法规,但在对电子商务法的范畴与研究对象的认识上尚未形成统一认识,其立法活动也遇到各种困难。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互联网在我国迅速发展,截止2007年12月31日,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2.1亿,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2位。同时电子商务在我国蓬勃兴起,其普及与应用不断带来新情况新问题,而我国政策性的电子商务发展框架尚未出台,有效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法制建设滞后,妨碍和制约了我国电子商务的国际化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吸收借鉴国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加快相关立法工作。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外电子商务立法的共同认识和做法

1.电子商务法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众多国家与国际组织积极开展电子商务立法就是期望赶上信息技术发展的浪潮,以确立先发优势。不仅美国、欧盟如是,马来西亚、阿根廷等发展中国家也不甘落后。它们的电子商务立法往往是与其信息化建设目标紧密相连。例如,美国在开展“信息高速公路”项目时,首先废除于20世纪30年代制定的电信管理法案。无独有偶,马来西亚作为制定电子商务基本立法的第一个亚洲国家,也提出了建设“信息走廊”的计划。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迫切要求实现贸易规则(也就是国际商法)的统一,如果国际商法要实现统一,那么电子商务法将首当其冲,因为经济全球化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基础上的。这表明电子商务法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2.电子商务立法可以边制订边完善

由于电子商务发展迅猛,且仍在高速发展中,电子商务遇到的法律问题还将在网络交易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这个问题变得更为复杂。因而目前要使国际的或本国的电子商务法律体系一步到位是不现实的,只能就目前已成熟或已达成共识的法律问题制订相应的法规,并在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和修改。典型的例子是联合国贸法会制订的《电子商务示范法》,该法是一个“开口”法律,第一部分为“电子商务总则”;第二部分为“电子商务的特定领域”,目前只制订了“第一章货物运输”,该部分其余章节则有待内容成熟后再逐章增加。该法于1996年通过后不久其第一部分内容即于1998年6月由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作了补充。

3.电子商务立法中全球化与民族性的关系

电子商务天然具有跨国界交易的特点,任何国家或地区单独制订的国内法都难以直接适用于这种跨国界的电子商务交易,因而电子商务立法从开始就是通过先行开展国际立法实现的。由于发达国家具有资金、人才与技术优势,其电子商务发展程度领先于发展中国家。因此目前有关电子商务立法的各种新思路新想法也大多是由发达国家(主要是美国和部分欧盟成员国)提出来的。而发展中国家则处于被动地位。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国际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经济增长要素在世界范围内更为自由地流动的结果,必将带来效益的最大化和相关法律的全球化。立法趋同化的结果是,在竞争的市场中,国际互联网的使用普遍提高,进而提升了商家的电子商务水平和经济效益,各种弱势群体(市场份额低的商家及广大消费者)也真正体验到了经济效益的种种益处,也即获得了在封闭垄断市场中所无法得到的公平和正义。但同时这种立法趋同化会导致一国法律的调控能力相应下降,陷入了可能丧失民族性的陷阱。电子商务法必须注意解决电子商务中全球化与民族性、公正与效益的矛盾。

二、我国电子商务立法的几个基本问题

1.电子商务立法原则

电子商务立法的目的与功能首先是保障交易、特别是网上交易的安全。具体说,电子商务立法旨在为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一整套长期稳定、透明有效、权责分明、统一协调的行为规则,使电子商务参与者可以在公平、公正、公开、安全的“软环境”条件下开展电子交易;其次,在开展电子商务立法,制定强制性规范的同时,也应当考虑当事人意思自治,或者鼓励在电子商务领域行业自治和当事人自治,鼓励商界探索新的规则,使限制性规定建立在维护交易安全与合理的基础上。从上述指导思想出发,笔者认为我国电子商务立法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与国际电子商务法律接轨原则;媒体中立性原则;技术中立性原则;保障安全原则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媒体中立性原则和技术中立性原则。

媒介中立性原则是指法律对于不论是采用纸质媒介进行的交易还是采用电子通行形式进行的交易都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不因交易采用的媒介不同而厚此薄彼。根据这一原则,采用了电子形式的交易不应仅仅因为其形式而影响其法律效力,当然也不应因此享受法律上的优惠待遇。这一原则的目的在于支持和鼓励经营者采取电子通讯的形式进行交易,但是并不强制推行这种交易媒介。尤其对于消费者合同而言,如果经营者迫使消费者使用某种电子通讯形式,还可能构成不公平商业做法。

技术中立性原则是指法律应当对交易使用的技术手段一视同仁,不应把对某一特定技术的理解作为法律规定的基础,而歧视其他形式的技术。因此,不论电子商务的经营者采用何种电子通讯的技术手段,其交易的法律效力都不受影响。从保护和促进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技术中立性原则在各国电子商务立法中都有所体现,但是澳大利亚“电子交易法”将这一原则贯彻得更为彻底,使之有关电子签名的规定显得与众不同。由于有关电子签名的法律规定与技术手段有密切的联系,澳大利亚“电子交易法”为了保持技术上的中立性,在对电子签名作出规定时只能采取“最简化”的方法,不对电子签名及安全认证技术作任何具体的规定,只在法律上承认电子签名的效力。澳大利亚“电子交易法”对电子签名采取的这种“最简化”的做法能否保障交易安全还有待实践的检验。这也说明技术中立性虽然是电子商务立法的原则,但是对这一原则的把握也要适度。

2.电子商务立法模式

从立法学理论及立法实践出发,电子商务立法有两条途径:

第一先行订立“电子商务基本法”,然后再对电子商务产业链中涉及的具体问题单独立法。沿用这条思路的好处:一是可以做到“超前立法”,使电子商务立法反映并服务于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的现实,并指导与规范电子商务实践;二是有利于宏观把握电子商务发展趋势,掌握并解决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三是可以从立法实践中得出明晰的思路与统一的目标,指引其它单独立法工作,并解决在此过程中产生的矛盾与问题。但是在立法过程中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不要限制电子商务发展;二要根据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及时修正法律条文。

第二先行分别立法,即针对电子商务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信息流、商务流、资金流和物流)分别立法建制,研究制订诸如电子合同、在线支付、电子提单、电子商务税收、网络广告、网上消费者权益保护、反垃圾邮件等问题的相关法律法规,一俟时机成熟,再行制订“电子商务基本法”。这个思路的优点一是能够有的放矢地解决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实际问题;二是能够在立法与司法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出比较切合实际的综合立法思路。这种方法也有不足一是缺乏全局观念,使得各单行法规很难配套与协调;二是容易沿袭传统的按行业、部门、地方归属立法的弊端,割裂电子商务法律体系。从实际做法来看,我国采取了第二种立法思路,从电子商务应用的关键问题着手,首先确立了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进而规范了电子认证服务。目前正针对电子合同、税收、网络广告规范、网上商业数据保护等问题逐步开展相关立法建制工作。笔者认为,我国电子商务立法应采用综合立法的模式,尽快建立起较为健全的电子商务法律体系。这样,不仅可以保证电子商务法体系的统一,杜绝在电子商务立法中从地方和部门利益出发,取利弃责,条块分割,制造新的权利冲突,但应突出重点,对一些非重点问题可在其他相关部门法中加以修改和完善或进行配套立法即可,无需在电子商务法中面面俱到,区别于大而全的法典式立法。

3.电子商务立法中的核心内容

电子商务法实际上是为了解决数据电讯在商事交易中的运用,特别是在因特网这一开放性商事交易平台上的应用,而给商事法律关系带来的一些新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种:

(1)数据电讯问题。其具体内容包括:数据电讯概念与效力,以及数据电讯的收、发、归属及其完整性与可靠性推定规范等,这个问题,我国通过的电子签名法中已有所规定,但是很不完善,还需进一步的细化。

(2)电子签名效力问题。其主要内容有:电子签名的概念及其适用、电子签名的归属与完整性推定、电子签名的使用与效果等,我国目前已通过了电子签名法,对相关的问题进行了规定,但仍需进一步的健全。

(3)电子商务的认证问题。其具体内容有:认证机构的设立与管理、认证机构的运行规范、风险防范及认证机构的责任等。

(4)电子合同问题。电子合同是在网络条件下当事人之间为了实现一定目的,明确相互权力义务关系的协议,是电子商务安全交易的重要保证。其内容包括:

①确证和认可通过电子手段形成的合同的规则和范式,规定约束电子合同履行的标准,定义构成有效电子书写文件和原始文件的条件,鼓励政府各部门、厂商认可和接收正式的电子合同、公证文件等。

②规定为法律和商业目的而作出的电子签名的可接受程度,鼓励国内和国际规则的协调一致,支持电子签名和其它身份认证手续的可接受性。这一点,我国目前的立法已经确认。③推动建立其它形式的、适当的、高效率的、有效的合同纠纷调解机制,支持在法庭上和仲裁过程中使用计算机证据。

(5)电子支付问题。电子支付是金融电子化的必然趋势,美国现在80%以上的美元支付是通过电子方式进行的。为了适应电子支付发展的需要,需要用法律的形式详细规定了电子支付命令的签发与接受,接受银行对发送方支付命令的执行,电子支付的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责任的承担等。

(6)电子证据问题。电子证据问题,是各电子商务问题效力的关键所在。应通过立法的方式,对电子证据形式、效力及提取等问题进行全面的规定。

参考文献:

《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网站

中国电子商务世界网业内第一本指导人们应用电子商务来创造财富的全新财富经济类媒体,由电脑报与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联合主办,中国电子商务协会唯一指定会刊,机械工业出版社出品发行。

中国《电子商务法(示范法)》高级研讨会综述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02期

《北京林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年01期董彬

卖炭翁;电子商务中的法律问题亟待解决[J];中国律师;2000年08期 杨晓娟;浅谈电子商务法[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5年02期 张楚;电子商务法初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0年

电子商务产生的背景是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化,同时,高速成长的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的贸易方式,并将成为未来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电子商务的兴起与发展对强调书面形式要求的商事和贸易法律制度构成重大挑战,对传统法律制度提出了多方面的变革要求。新兴的电子商务法正逐步消除传统国际法和国内法的界限,给国际贸易法的统一化注入了新的内涵。

本文从探讨电子商务的特点及其对传统法律制度的挑战出发,通过对各国和国际组织电子商务立法的比较分析,对全球电子商务法统一化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最后就我国因应全球电子商务法统一化的趋势,制订和修订相关法律提出了建议。全文正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着重分析了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模式相比在交易形式及内容方面的特点,进而回答了电子商务给传统法律制度带来哪些挑战的问题。

第二章综述并比较评析了各国和国际组织的电子商务立法,详细论述了全球电子商务法统一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第三章系统探讨了统一电子商务法的若干基本理论问题,论述了电子商务法的调整对象与基本概念、性质与特征、全球电子商务法统一化的途径以及统一电子商务法的渊源、基本原则和框架体系等问题。

第四章和第五章选择两个专题具体论证了全球电子商务法的统一化。第四章重点论证了电子商务法的程式性规则——数据电文、电子签名和认证规则的统一化;第五章以对《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分析为主线,重点论证了电子商务实体交易规则的统一化。

第六章针对全球电子商务法统一化的趋势,立足我国国情,就我国电子商务立法问题提出了具体建议。

第四篇:我国通货膨胀下物价上涨原因及分析

我国通货膨胀下物价上涨原因及分析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

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二、导致我国通货膨胀的国内经济因素

1、需求拉动

指总需求过度增长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即“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货物”,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强大的内需促进了中国市场的繁荣,因此埋下通货膨胀的导火线。

2、成本推进

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条件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价格水平的普遍持续上涨。

目前,我国正向知识经济转型,高工资,高成本成为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因素。高成本导致商品的高价格,因而导致恶性循环。

3、供求混合推进

在实际中,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因各种原因同时推进的价格水平上涨,就是供求混合推进的通货膨胀。假设通货膨胀是由需求拉动开始的,过度的需求增加导致价格总水平上涨,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又成为工资上涨的理由,工资上涨又形成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三、国际投资是导致我国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

我国通货膨胀的一大表现就是房地产过热,据统计,我国房地产投资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国际资本。国际热钱往往会给一国金融造成毁灭性的伤害,进而波及实体经济。因此,打击国际金融巨头投机行行为是每个国家的重任。

四、如何应对我国通货膨胀

1、利用宏观经济政策控制原材料和物价的上涨。

政府可以出台政策,抑制房地产过度发展,调节物价,降低人民币价值等,停止一些重大项目的投资等。另外就是宏观调控,对金融就行适度调节。

一是相机选择紧缩性财政政策:增加税收,减少支出,从需求方面抵制通胀; 二是相机选择紧缩性货政策: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再贷款利率,央行卖出政府债券,从货币供给量方面控制通胀。

三是收入政策:政府规定工资和物价的增长率界限,超过某一界限,就课以重税。

2、打击国际金融投机,防止国际通货膨胀向我国传递

对于国际金融投机行为要严防严打。另外,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性、自主性。这是阻断国际通货膨胀向国内传导的根本途径。

第五篇: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10国贸2班樊生儒 201015280226

在传统观念中,军事安全、政治安全总是居于国家安全的首要地位或核心地位。然而,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国家经济安全的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逐渐取代军事安全、政治安全,成为国家安全中最重要的部分。本文从经济全球化的视角出发,分别从发达国家的压力、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以及我国国内矛盾三个方面研究影响我国经济安全的因素。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经济技术优势的压力对我国经济安全的影响发达国家积极推行经济全球化的目的是服务于其资本的全球扩张,攫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剩余,巩固和提高其竞争优势地位。发达国家凭借其拥有的经济技术优势、创新优势和国际规则优势,将发展中国家置于国际分工梯度的中、低层次,而将自己放置在国际分工梯度的高层位置,以此形成能使利益更多地向发达国家倾斜的国际分工格局。这样的国际分工格局对我国极其不利,它不仅使我国获利较少,而且严重削弱了我国抵挡发达国家传递经济危机、维护自身经济安全的能力。

跨国并购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重要特征,尤其是近几年来,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使资本的全球扩张进一步加强,企业兼并活动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峰。在各跨国企业扩大占有其他国家市场、资源和技术时,往往使被收购企业所在国受到很大冲击,甚至威胁到他国的经济安全。

近年来,一些大跨国公司看好我国经济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场容量,以雄厚的资金实力和技术优势,在我国某些行业和经济领域形成了较强的控制能力,对我国产业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它们对我国上市公司实施廉价并购,用控股的方式吃掉在我国市场上已经站稳脚跟并且拥有一定市场份额的中国名牌企业,强力抢夺我国市场,垄断程度相当惊人。例如,AT&T通过与上海合资,成为中国通信行业的骨干企业,其产品占市场份额的1/4;摩托罗拉无线通讯器材产品占据我国市场的大部分;瑞士的迅达和德国的奥的新基本上垄断了我国电梯市场。这不仅使它们获得了巨额垄断利润,而且使我国企业的民族品牌难以立足,直接抑制了我国民族企业的发展。

长期以来,四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几乎垄断了我国海外上市企业的全部审计业务,而这些企业中很多属于我国的关键行业,如能源、金融等。通过审计业务,外国机构可以获取到我国关键行业大量的重要信息,如我国能源规划的战略布置、国有银行不宜被人知晓的资金用途等等。现在这些国家重要经济信息已处于开放状态,使得国家经济安全受到威胁(汤世生等,2005)。外资企业的市场侵占必然会对我国经济安全产生负面影响。随着外国资本的进人,其设立的外商企业不可避免地会与我国企业争夺产品市场。而我国的产业发展还处于较低阶段,企业生产的产品在质量、价格等方面缺乏与外资企业竞争的能力,这必将导致我国企业的产品市场占有率逐渐萎缩,甚至被赶出市场。因此,过度的外资介入极有可能使我国的产业因受到外资控制而影响国家经济安全。

下载基于我国经济特殊性背景下的通货膨胀理论与实践探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于我国经济特殊性背景下的通货膨胀理论与实践探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共享经济的理论与实践

    一、共享经济的理论与实践 1、共享经济的理论内涵和主要特征? 共享经济又被称为协同消费,或点对点经济(Peer to peer economy),是一个建立在人与物质资料共享资源的基础上的社会......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实施方案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实施方案 课题组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已通过课题评审,被确定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

    理论与实践下的新中国[推荐]

    理论与实践下的新中国作者: 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丰富的政治经济文化底蕴,中国今天的面貌是焕然一新的,不论是跟曾经的自己比,还是跟现在的西方所谓的经济大国,中国都是站在一个新......

    在我国经济稳中求进的背景

    经济的,环保的,文化的三个申论首段。在我国经济稳中求进的背景,稳增长求改革的四个信心,内生动力,教育,内需,创新驱动,以人为本。三个解放,思想,社会生产力,社会活力(社会)社会堰塞湖,减压......

    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

    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 摘要:通过分析当前我国节能建筑现状和低碳经济发展战略,论述了我国发展绿色建筑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从政策和技术方面探讨我国发展绿色建......

    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

    绿色建筑论文: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 1 摘要 通过分析当前我国节能建筑现状和低碳经济发展战略,论述了我国发展绿色建筑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从政策和技术方面探......

    我国通货膨胀和失业率的分析与建议

    我国通货膨胀和失业率的分析与建议内容摘要:通货膨胀与就业问题是宏观经济学的两个基本问题,而当前我国正面临着通货膨胀居高不下和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问题。因此,弄清通货膨......

    新课程背景下体验式探究教学法模式的理论与实践论文

    【摘要】本文构建了一种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学的新模式,体验式探究教学模式,认为体验式探究是新课程的价值追求,且有其教育学理论基础。给出了教学课例和操作策略。【关键词】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