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背景下对中国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几点思考[五篇模版]

时间:2019-05-14 01:44: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全球化背景下对中国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几点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全球化背景下对中国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几点思考》。

第一篇:在全球化背景下对中国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几点思考

在全球化背景下对中国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几点思考 摘要在全球化进程中,文化软实 力 在 国际政治 中 的作用 越来越大,已成为大国争雄的角力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已成为我国发展的关

键,应

在更

要 的位置;要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应当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坚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政府积极引导、重视创新文化的发展、大力发展健康良好的网络文化、增强文化安全意识。关键字:全球化、提高、文化软实力

一、何为文化软实力

最早提出文化软实力概念的是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哈佛大 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著名 国际关系学者约瑟夫· 奈。他在

1990 年出版的《注定领导: 美国权力的变化本质》 一书中,首次提 出的,他认 为,一个 国家 的综合 国力不仅 体 现为经 济、科 技、军事力 量等 “硬实 力”,也 体现 为文

化、价 值观念、生 活方式 和意识形 态 等要 素,即所 谓 的“

力 ”。他指出,美 国的软实力包括美 国文化、民主政体、自市场 的吸

由。软实力是一个较 新的名 词,但其 内 容对 中 国来说并不

新 鲜。从古代起,我们先贤 的思 想 中就体现 了 对“软实

” 的重视。老子《道德经》有言 : “天下之至柔,驰骋 天下

坚,无有入 无间,”阐释 了 以“至弱 ”支撑 “至坚 ”可、以

天下 的道 理。孟子云 :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

也,以德服人 者,中心悦 而诚服也 ”,解释 了不能仅靠 武力治

下、待 外邦 的理论,将 “软实力”的重要性蕴含其 中。20 世 纪 90 年代末 以来,随着 “软实 力”这个概念 的正 式提 出,国 内 外学 者都 表现出 了 对软 实力、尤其 是软

中文化力 的关 注。正如约瑟夫 ·奈 曾 经在后续推 出的著作

和文章 中 表述 的那样 : “软实 力就 是具有 象征意义 的流

文化资源。”而我国 学者 也逐渐认识 到,在构成软实力的多 种因 素中,文化 因素始终处 于核心地位。李光耀指 出,只

在其 他国家羡慕并期 望模 仿一 国文化之时,其软实力才得 以实现。王沪 宁在其文 章 中也 表述 了 文化 软实力 的重要

性,“文化因 素是世界性 流动的 因素,它构成 的软实力难

垄断。文化可以通 过跨 国界传播 成为其他国家和国际社会 的基本价值 或主流文化,发源这 种文化 的社会 自然就获得 巨大 的软实 力。”党的十七大报 告更 是着重强调 了 文化软

实力这 一概 念,将 其上 升到 战略的高 度,作为 我国参 与际竞争 的必要手段。

二、文化软实力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 文化软实力是推动 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综合国力的重要 组成部分,也代表这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文化软实力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日 益突出。表现在: 1.文化软实力的社会整合功能。汉斯· 摩根索说过:“在影 响国家权力的具有决定性的三项人的因素中,民族性格和国民士

气是突出因素,因为它们对于一个国家在国际政治的天平上有

国 着

持久并且是决定性的影响。” 民族的融合,国家的统一,不仅

协调各民族、各阶级,还要协调这些群体中个人的行为及其规范。

不论哪一种社会过程,群体整合实际上就是文化整合。纵观历史

和现实,只 有具备文化内 聚力并以此进行价值整合的国家,才

保持政权稳定,并成功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2.文化软实力的政治合法性功能。从政治合法性的角 度看,国家作为政治权力的存在,不仅取决于政府是否适合与社会的政

治经济条件,同时还取决于它是否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以及

由此形成的国民价值取向。一个政权为了 维持其利益或达到其 政治目 标,往往需要维护一种认同并使其政权具有合法性,而文

化则以其价值的整合、导向和认同功能作为一种可资利用的政治 资源构成了 影响政治合法性的一个重要参数。3.文化软权力的教育塑造功能。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教育 所肩 负的教育塑造和 人格塑造功能能否适应现代经济与社会的

转型,并全面提高国民的知 识素质、科技素质、人文素质、法

质,将在很大 程度上决定着一个民族和国家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命运。

三、我国文化发展现状及问题。

中 国拥有丰富的文化软资源,几千年 的文 明 史及其历 史积淀,造就 了博大精深的中 国文化。中 国 的历史遗迹、诗

词歌赋、民俗风情都极具特色,令人 神往。同时,随着近年

来 我国 经济 的发 展,我 国 的文化 发展也取 得 了可 喜 的成

就,中 国文化 对世界文化 的影响力 正在加 强,“中 国少

寺 ”、”孔子学院’等一 系列文化 品 牌逐渐被世 界熟知,也有一

秀的

影视作 品、民俗文化走 出 国 门,赢得 了认 同和赞誉。但

是,在 为 中 国文 化资源 的丰富和文化 发展成 就感 到欣喜 的同 时,也不能忽视我 国文化软实力 中存 在的不足。作 为一个 有悠久文化历史 的大 国,我 国丰 富的文化资源并没 有得到 充分的利用,中国文化 占世界 文化市场的份额 也不 高。我国是文化资源大国,却不是文化产业大国,这是因为现在的文化资源尚未转化成产业资源,产业化和商业化人才倍缺,文化产业程度不高,缺乏文化品牌产业,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基础十分薄弱。

四、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几点想法

中 国 与发达国 家尤其是美 国相 比,差距最大 的不 是 国 内生 产 总值 和 军 事 实 力,而 是 各 种 软 力 量。在 各 国

视 文化软实力的今天,探 索出 一条基于效率 的提 升文化软 实力 之路,已成 为中国振 兴民族、增强综合 国力、实现伟复兴的当务之急。

一、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需要注重文化产业发展,加

扶 大

持力度。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前要认识到文化本身也是生产力,发展文化,就是发展生产力。文化生 产力的发展已经成为衡量一国对外贸易能力甚至是其 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制定文化发展的产业化 战略在当前就显得非常重要和紧迫。我们应抓紧时 机,争取在较短的时间里缩小与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 差距,迅速建立起我们自己的文化产业体系,并根据形 势需要及时升级换代。中国强势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在世界主流文化市场尚属稀缺,其外贸的基础很弱。当前,急需政府通过多种手段对文化生产力的发展予 以扶持。如积极扶植本国的电影、文学、艺术等走向国 际社会。运用政府采购,重点扶持具有核心技术和自 主品牌的创新型文化企业。为文化企业的金融环境改 善出台帮扶政策,改善对创新型文化企业的信贷服务 和融资环境,扶持中小创新型文化企业发展等。

二、实施文

略。

让 文化走出 国 门 才能 让世界更好 的了解 中 国,增强 中 国 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同时,文化产 品 只有迈 出 国 门

才能 “卖 向世 界”,这是 应对 我 国文 化贸易 逆 差、提升我 国文化软实力的要求。首先要积极主动 开展 文化 交流。

动 开展对 外文化 交流,中 国 可 以借 鉴 国 外 的 经验,建

责 中 国 文化在外 的推广 的机构 ;加 大 中 文输 出 力 度 ;

在世 界重要城市树立带有 民族文化标志性 的景观 ;通 过 国内一 流大学 的访学 活动、留学生 交流制 度、学 术作 品等 途径

强中 国 文化的国 际影响力。其次,文化要走 出去,必须依靠 品牌效应。文化 的品牌效应 能更 好的将 中 国文化 推向 世界。美 国 的电影产业、法国的

出 版产业、韩国 的电视产业、日本的动 漫产业、英 国 的音

产业 都形 成了 各 自的标 志性 品牌。国 家新闻 出 版总署

长柳 斌杰认为,当前 中 国 文化发展首先 要选择 “四 名 ”战

略 :名 牌企 业、名 牌产 品、名 牌工程、名 人 效应,以此

际形 象。实施 品 牌战略,从 自身文化资源 的特点 出发,进

明确 的战略定位,打造具有 民族特 色的文 化产 品,是提文化竞争力的题 中之义。

三、(三)政府 实现 由 管理者 向服 务者 的转 变。提升文 化软实力,需要 以市 场为 导 向,但 也不 能忽视政府的引

升 导和扶持作用,政府应 当从文化管理 者的角 色转变为服务 者,致 力于为文化发 展营造 良好 的法制环境 和提 供完善 的服务,通过市场手段扶持文化 的发展。首先,要 扶持文化事 业和文化产 业。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力度,为文化产业打造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国内外环境。其次要为在我国 文化 日渐 市场化、产 业化 的条件 下,需要 转 变过去过分强 调行政 管

理的手段,转 向经 济和 法律的手 段,制定 出 一套 涵盖

领域各 环节、合乎 文化生 产规律 的法律 和政策,使 文化 管

理者、投 资者、生产者、经 营者、消 费者的行为都有 法可

依。

同时,我 国 政府应 抓紧研究 制定文 化产业 发展、文 化资

开发、民间艺术保 护、规范 网络 信息 传播服务 和知 识产

保护等方面 的法规 或规 章,为 文化发展创造 良好 的制度环 境。

(四)激发 文 化 创造 活 力。首先要大力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国文明是独具一格 的文 明,中 国的传统 文 化悠久而辉煌。儒 家文 化所提倡 的 “

谐 ”“诚信 ”、“仁政 ”等,成为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中

国的传统 文化 和民俗风情 异彩纷呈,功夫、书法、绘 画、京

剧、剪纸、年 画、刺绣、服饰、饮食、建 筑、古迹、文物

不可替 代的中国特 色文 化。民族文化传统精髓是文化创新 的立 足点。其次要重视 文化创新。文 化有无竞争力,常常的取能

决力

于。

创基

新 于

文化精髓 基础上的创新,才能提供 出具有 民族特 色的高科 技含量 的文化产品 与服务,这是增强 文化产品 感染力 和市

场竞争力 的有力途径,也是提升文化软实力 的要求。

五、大力发展健康良好的网络文化。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是 适应互联网快速发展、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在党 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就明确提出“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 设”(2)。约瑟夫·奈在研究“软实力”的时候,就阐明了网络

在信 息时代的重要性:“互联网能以交互的方式进行使用,并与各种 交流活动相互补充。”(3)那时候网络还没有现在这么普及,可

瑟夫·奈是很有先见之明的。当然,网络的普及也带来了问题: 信息的泛滥导致受众不知如何选取对自身有用的信息,加上有 人故意利用网络进行不正当活动甚至是犯罪,尤其是一些不愿 看到中国发展壮大的势力也利用互联网歪曲事实、恶意炒作,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所以充分利用好新型网络传媒、发展健康 网络文化既是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信息安全的迫切需要

六、增强安全意识,健全预警机制,维护文化安全和社会稳定。只 有不断增强安全意识,才能更为主动,更加自 觉地抑制文

权。在以全球化为背景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品的引 进和

产,既要以市场为导向,又不能听任市场的盲目 选择; 既要讲

效益,更要顾及社会和政治影响。要运用法律、行政、市场等

段,构筑有效的国家文化安全监控和预警机制,加强对西方文化

产品的管理。对危害我国文化利益和政治导向的文化产品要坚 决拒绝和抵制,做到既要讲开放引 进,又要讲管理引 导。结语:

力的崛起,对于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和平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

义。我们相信,随着我国对文化软实力的越来越重视,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振兴我们的文化,中华文化 对世界的吸引力将越来越强,世界的目光也将越来越 多的投向中国。文化的发展也必将更好地促进中国全 面的、科学的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振兴,本身 也将为中国的和平崛起打造新的发展优势。参考

[1] 汉斯· 摩根索.国 家间 政治 [M].北京大学出 版社 2002李希光 : <话 语权视 角下 的中 国 文化软 实力建设》,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 200 9

年第4

期 . 第12

页。

版.【1 o]李海娟“软权力”竞争背景下的文化战略[J]毛泽东邓小研究

平,理20040

论 2)[I 1]郭洁敏当前我国软力量研究中若干难点问题及其思考[J】社科学,2009(02)第 152 页

第二篇:如何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

如何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

学院:汽车学院 专业:市场营销 姓名:刘旭东 学号:220410010

2摘要:比较我国现有经济实力、政治实力和军事实力,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的政治实力,即软实力,比我国经济实力弱,但比军事实力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已具有了世界范围的影响力:我国与世界近百个国家有贸易关系,贸易争端也遍及六大洲。我国的政治实力的影响力,主要集中于周边地区,对距离较远的地区的影响力非常有限。我国的军事实力,是国土防御型力量,其影响力基本上是在边境附近地区。中国的民族复兴事业到了上一个新台阶的时期,但中国现有的软实力显然不适应中国崛起的需要。中国需要考虑如何才能提高自身的软实力。关键字:软实力、改革、文化产业、文化管理机制 什么是软实力,首创软实力概念的哈佛大学教授小约瑟夫·内尔说,软实力“是一种靠着吸引而非强制与收买达到目标之能力”。文化力无疑是这样一种最重要的能力。应当看到,在汹涌而来的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浪潮中,激烈的国际竞争并不全是物质商品的直接较量,文化因素一直都在其中。有沟通功能,可以更好地提升经贸往来的效率和水平;有附加功能,可以更有效地提升民族品牌;有教化功能,可以更好地培育商业伦理规范市场秩序;有激励和管理功能,可以营造和强化有特色的企业文化;还有审美消费功能,可以直接形成强大的文化产业群,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一个国家的文化能够对其他国家产生吸引力,得到普遍认同,甚至被吸纳或融合到其他国家的文化中去,这个国家与他国之间就会少几分敌意,多几分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正在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利器,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统筹规划,采取措施,让“软实力”硬起来。完全可以说,没有文化这样一种软实力的支撑,硬实力也难以真正形成,即使形成,也不会扎实,不会长久。

实践证明,提高文化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改革。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才能冲破妨碍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改变束缚文化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革除影响文化发展的体制弊端,为文化的繁荣发展开辟广阔空间、提供强大动力。可以说,哪里

有改革哪里就有新局面,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大发展。当前,文化体制改革已进入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攻坚阶段,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迫切需要改革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在面上展开、向纵深推进,取得新的实质性进展。

1、要重塑和培育文化市场主体。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文化管理格局由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多部门组成,职能交叉和重叠,这种习惯于用计划经济的手段管文化、办文化,游离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外的做法,不但导致政出多门、重复管理和管理缺位,也使得我们缺乏培育文化产业化的土壤,缺乏可以挖掘祖先灿烂文化的合理机制,成为阻碍文化发展的体制障碍。因此,我们要在探索建立“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机制和体制上作文章,如制定《国家软实力发展纲要》,如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出台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等,如在加大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整理、开发和创新力度,在积极推进文化交流和文化外交等方面逐步建立长效机制等。文化发展繁荣的关键在市场,市场活动的主体是企业,只有通过改革使一大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文化市场主体活跃起来,文化繁荣发展才有坚实基础。要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为重点,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使之成为面向市场、自主经营的文化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

2、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要坚持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均等性、便利性、基本性,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资源信息共享、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室)、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等重大文化惠民工程,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大众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

3、要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马克思曾经说过,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世界还需要由物质的力量来摧毁。要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必

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当然,发展文化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推动,需要全民参与,需要发展教育以提高全民族素质,当然更离不开高科技的支撑。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文化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任务。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给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文化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积极的产业政策和市场化运作,迅速壮大文化产业的规模,使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鼓励非公有资本依法进入文化产业,推动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规范外资引进和文化产品进口,形成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培育文化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

4、要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文化的繁荣发展离不开科学有效的管理,要在发展繁荣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创新管理,通过加强管理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完善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文化市场管理部门与所属文化企事业单位和市场中介组织的关系,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逐步把工作职责转到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继续推进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有效解决职能交叉、多头执法等问题,努力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

传播力决定影响力,在当今时代,谁的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广为流传,谁就能掌握话语权。要通过深化改革加强对外传播能力建设,拓展传播渠道,丰富传播手段,努力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使我们文化传播能力有一个大的提高。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把更多体现中华文化魅力的精品介绍给世界。积极开展对外文化贸易,着力培育外向型骨干企业和对外文化中介机构,更好地推动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

文化凝结着历史,文化连接着未来。中华民族历来以悠久而丰富的文化著称于世。在五千多年的历史演进中,勤劳智慧的各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伴随着经济的繁荣和政治的昌明,我们必将迎来文化建设的新高潮,通过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让中华文化放射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以最具影响的文化贸易而言,我们与作为经济迅猛发展、文化博大精深的大国所处地位差距也较大,我们的文化产品进口远远大于出口,而且对外交流管道通常是以自发的、民间的方式进行。而日本、韩国文化输出却发展迅速,成为文化输出强国,在日本,光动画片的输出创造的价值就已经超过了钢铁。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正在扮演着一个文化制造弱国和文化输出小国的配角形象,这与我国文化资源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因此,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我们着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发展、文化市场更加繁荣,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第三篇: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安全问题的思考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安全问题的思考

摘 要

全球化的深入,使国际间的文化往来日益频繁,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使以文化安全为核心的非传统安全观念日益凸显。我国正处在改革与转型、发展与复兴的关键期,维护文化安全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提升综合国力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文化安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兴亡,能否有效维护本国文化安全、拥有本国特色文化,已成为一个国家独立程度乃至独立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着严峻挑战。为此,要增强忧患意识,采取一系列战略对策: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工作,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进一步树立科学的国家文化安全观;建立和完善我国文化预警系统与安全机制;加强法制建设,运用技术手段,为国家文化安全提供法制和技术保障;发展先进文化,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加强马克思主义与民族文化的融合,确立“和而不同”的民族文化发展战略,坚持与时俱进,增强文化创新能力,构建中国文化产业体系。

关键词:全球化文化改革文化安全

目录

引言..............................................1 1 全球化与文化安全................................1

1.1 全球化的概念.................................................................................................2 1.2 文化安全的概念.............................................................................................2 全球化对我国文化安全的影响......................3

2.1 全球化对我国文化的积极影响.....................................................................3 2.2 全球化对我国文化的消极影响....................................................................4 我国政府保护中国文化的策略......................5

3.1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5 3.2 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5 3.3 大力提升中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与创新能力.............................................6 3.4 建立文化预警机制,加强防范意识.............................................................6 我们如何维护我国文化安全........................7

4.1 大学生如何维护我国文化安全.....................................................................7 4.2 传媒学子如何维护我国文化安全.................................................................7

结束语............................................8 参考文献..........................................9

Ⅲ 中国传媒大学博(硕)士学期课程论文

引言

引言

当今时代,全球化已成为世界大趋势,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文化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文化安全已经成为继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之后的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由于文化对国家安全的深层次、多方位、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化安全构成了国家安全的深层主题。文化安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兴亡,能否有效维护本国文化安全、拥有本国特色文化,已成为一个国家独立程度乃至独立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着严峻挑战。西方利用一切手段对我国进行全方位的文化渗透,“西化”、“分化”我国的图谋一刻也没有停止过,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受到严峻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性受到冲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逐步转型,内部文化遇到外来文化的激烈竞争与挑战,出现了强烈的动荡。思想多元化对人们原有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民族自尊心和凝聚力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同时,网络传媒的高速发展也大大加速了西方国家传播其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推行文化霸权与意识形态渗透,使我国文化环境更加复杂,文化价值体系受到很大影响,文化安全遭遇空前威胁。因此,继承、发展和创新中华传统文化,保持文化的民族独立性而不受外来侵蚀,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是我们复兴中华进程中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问题,也是日前国内学术界高度探讨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更是我国政府和领导人高度重视和关心的一个重大问题。

中国传媒大学博(硕)士学期课程论文

全球化与文化安全

1全球化与文化安全

1.1全球化的概念

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是一种概念,也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过程。全球化目前有诸多定义,通常意义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互相依存。自从地理大发现以后西方列强进行大规模的殖民掠夺和殖民贸易开始,全球化进程便得以启动并日益加深。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全球化势力对人类社会影响层面的扩张,已逐渐引起各国政治、教育、社会及文化等学科领域的重视,纷纷引起研究热潮。对于“全球化”的观感是好是坏,目前仍是见仁见智。

1.2文化安全的概念

文化安全进入国际政治研究领域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1993年夏天塞缪尔亨廷顿在美国《外交》上发表的《文明的冲突?》为标志,提出“在新世界里最普遍最重要最危险的冲突时属于不同文化实体人民之间的冲突”,从而引起了国际政治领域对于文化问题的广泛探讨,不可否认,文化深深影响着国家、民族交流、融合、碰撞。从而影响着国际政治关系,影响了文化与国际政治的诸要素的关系,其中包含文化与国家安全的关系。

究竟什么是文化安全?或者说文化安全的概念是什么?对这一命题的理解和把握,是我们研究文化安全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关于对文化安全概念的界定,关于文化安全的概念,胡惠林教授在其著作《中国国家文化安全伦》一书中做出了这样的定义:国家文化安全是指一国的文化生存和发展系统运行和持续发展状态及文化利益处于不受威胁的状态。它是国家文化生存与发展为基础的集合,这集合形成的动力结构规定和影响一个国家文化的生存与发展的全部合法性与合理性的集合体。它既包括客观的存在,反映着一个国家文化的生存与发展免于威胁和危险的状态,又包括主观的心理感受,反映着主体对这种状态是否存的一种价值判断。中国传媒大学博(硕)士学期课程论文

全球化对我国文化安全的影响 全球化对我国文化安全的影响

2.1 全球化对我国文化的积极影响

首先,全球化使各国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得以加强,有利于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在经济全球化的号召下,我国一些优秀传统文化正慢慢走出国门,向世界显示我们文化的魅力。像是如今风靡全球的孔子学院,向世人展示了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和推广汉语教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它秉承了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其次,全球化有利于我们吸收国外文化的长处,使我国传统文化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世界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积累和创造了很多的优秀文化,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管理运作技术等等。正是这些先进的思想观念给西方国家带来了优秀的文明成果,使得西方文明获取巨大的成功。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文化的交流与合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西方文化知识的平台,借鉴西方的经济制度、文化制度、政治制度,从而不断完善我们的不足之处,更加解放我国人民的思想,增强人民的创新意识、科技意识等等。

再者,国外从不同角度审视和关注我国传统文化,这为我们思考和关注传统文化提供了新视野。当外国的思想家读到《老子》时,他们发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的奇思妙想,发现了人与自然的微妙关系,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才是人类持续发展的根本;从《易经》中外国人了解到世界的千变万化,但变化总是遵守某种规律。从《孙子兵法》中他们学习到了真正的战略战术方法,影响着现代国际的战争方式。而这些,都是我们不曾发现的。经济全球化下,当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我们的文化时,我们看待同一事物的视野越来越宽广了,我们的文化被剖析地也就越来越深刻了。3 中国传媒大学博(硕)士学期课程论文

全球化对我国文化安全的影响

2.2 全球化对我国文化的消极影响

首先,西方凭借其强大的科技实力、资金实力对我国人民的生活方式。虽然我国有川菜鲁菜粤菜湘菜等各大菜系,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但是各个城市的繁华街区处处可见麦当劳、肯德基等洋快餐已经在深深的影响着未成年人的饮食习惯。柏油马路上穿梭不息的各种外国汽车更是人们买车时的首选座驾。电视荧屏上充斥着外国产品的广告宣传,总是在表达着同一个主题我们的就是最好的。

其次,经济全球化下导致了国外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争夺。中国作为具有五千年光辉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文化资源丰富多彩,以致西方国家的娱乐业也开始窥视、争夺中国的文化资源。1998年夏季,美国迪斯尼公司推出的影片《花木兰》,就借用中国的神话故事来表现美国的价值观念。在美国各地的商场百货、服装店、书店,带有中国元素的纪念品占有显著的地位。而韩国人也在2005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将端午节列为韩国的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就警示着我们要重视对文化知识产权的保护,不能任意他人随意掠夺我们的文化。

再者,某些国家利用宗教主义文化来达到分裂我国的目的。宗教是文化的物质载体形式之一,同时,宗教本身也是当今世界现代化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塑造因素。全球化背景下,国外的宗教运动以及宗教思潮正在影响着我国宗教的发展,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我们的意识形态和国家安全。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渐落实了宗教政策,各种宗教思潮及宗教文化在国内的传播迅速而猛烈,意图不轨的敌对分子打着“宗教”的幌子,利用宗教活动,在部分地区制造分裂,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事实上,打的是宗教旗子,行的是政治目的。

中国传媒大学博(硕)士学期课程论文

我国政府保护中国文化的策略 我国政府保护中国文化的策略

3.1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自传入中国以来,便不断地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指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引导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就,并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要理论体系,从这些政治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是成功的。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整合社会成员价值理念,凝聚国民思想。弘扬爱国主义传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凝聚国民力量。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是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共同基础,是全社会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3.2 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就要做到始终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是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领导核心、建设力量和传播者。首先党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领导者,要为我国文化的发展方向提供保证、制定发展目标和各阶段的任务,带领人民走正确的道路;其次党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者,要站在文化的制高点,带领人民努力创造先进的文化。再者党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要向人民大众积极宣传先进的文化思想,科学知识,好的生产生活方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共产党人长期的历史任务,更是紧迫的现实任务。

中国传媒大学博(硕)士学期课程论文

我国政府保护中国文化的策略

3.3 大力提升中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与创新能力

文化体制改革,就是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从而增强综合国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解放文化生产力,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的情况看来,破除了就文化论文化、认为文化部门是非生产性单位的观念,确立起了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破除了就经济抓经济、就发展抓发展的观念,确立了“发展要吃文化饭,文化要吃市场饭”的思想,认识到文化也能够成为一个地方的支柱产业。

3.4 建立文化预警机制,加强防范意识

“所谓文化安全预警制度,就是指启动相应的国家机制,运用法律的、行政 的、市场的和经济的及其他文化安全管理手段,对那些可能危及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的文化因素和文化力量进行鉴定和识别,及时而准确地做出预先性和警示性的反应。”在全球化时代十分复杂的文化环境里,我们一定要头脑清醒,始终把握住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方向,维护社会主义主流文化,这样才能真正树立起中国文化应有的国际形象。这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国家文化安全预警制度。之所以要强调这一方面,目的是针对西方国家的“文化全球化”,加强我们的文化安全意识,从思想上重视抵御西方的文化渗透活动,认识到文化渗透的危害。有效的预警机制就是要在对中国的国情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建立起中国文化发展的警戒线,对可能对我国文化发展构成灾难性后果的不良趋势进行分析,要能及时、准确地做出有效的反应。在政府牢牢掌握国家文化主权的前提下,有选择、有步骤、积极、适度地引进国际文化金融资本和输入文化商品,以满足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以及日益增长的人民文化消费的需要,通过建立健全的文化法律体系,根据关贸总协定及WTO有关文化投资自由化的原则,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实际出发,适当放开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经营权,使各种国际文化金融资本和跨国文化集团,在中国境内、在中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从事文化产业的合法经营。6 中国传媒大学博(硕)士学期课程论文

我们如何维护我国文化安全

4我们如何维护我国文化安全

4.1 大学生如何维护我国文化安全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者的重要组成,应当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任的精神,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抓住难得机遇,义不容辞地挑起振兴中华文化、迎接新挑战的重担,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为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百年来的文化强国梦想做出贡献。我们应当自觉拒绝外国的文化中的糟粕,吸收、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4.2 传媒学子如何维护我国文化安全

作为中国传媒大学的学生我们有更多的机会,更先进的平台来宣传祖国的文化。应创造更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开拓新型传播渠道,自觉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充分发挥自身在文化创新领域的先进性作用,促进文化强国建设事业蓬勃发展。加强我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树立我的良好形象。当我们走向了自己的工作岗位时要时刻为想到为祖国的文化宣传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们可以让自己的作品中多出现一些中国元素,让世界了解中国,展现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现我国人民的和谐理念,展现我国和平崛起的强国之路。如果你是导演系的学生那就更加让你的作品反映出祖国人民的热情和气,反映出祖国的蓬勃发展。如果你是播音系的学生那就更加宣传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果你是工科学生那就更要吸取祖国文化的精髓丰富自己的思维,为祖国文化的发展创造更高的科技平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祖国文化武装自己。祖国文化的传承、维护与发展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希望祖国文化明天更加灿烂。7 中国传媒大学博(硕)士学期课程论文

结束语

结束语

通过本文上述论述可以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维护中国国家文化安全,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我们应深刻认识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的严峻挑战,增强忧患意识,采取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战略对策,维护我国文化安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已成为和平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要进一步努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8 中国传媒大学博(硕)士学期课程论文

结束语

参考文献

[1]胡惠林.论20世纪中国国家文化安全问题的形成与演变[J].社会科学,2006(11)[2]李孝纯.读《传承与创新》[N].学习时报,2005-04-04.[3]韩源.中国国家文化安全形势评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6)[4]吴满意等.中国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其战略选择[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3)[5]朱嘉林、王让新.关于国家文化安全预警机制的思考[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4(6)[6]石中英.学校教育与国家文化安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1)[7]包仕国,陈锡喜.试论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国家文化安全[J].宁夏社会科学,2006(1)[8]河清.全球化与国家意识的衰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85-89.[9]许振洲.西方抵抗西方[M].上海三联书店,2000:15-19.[10]庞中英:旧全球化、新全球化与后全球化[M].上海三联书店,2000:7-9.

第四篇:如何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

如何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文化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在国家较量中军事,经济等硬实力并非都能产生预期效果,诸如文化、外交等其他因素的作用却在渐渐增强。中国文化要征服他人,先要征服自己,要在别国为人所接受,就要先在国内为广大人民群体所实践、所接受。很难想像,当国内社会公德普遍缺失的时候,我们如何在国际上“以德服人”;当国内普遍缺乏诚信的时候,我们如何在国际上使人相信我们是“以诚相待”。我国作为一个有着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软实力仍然非常有限。实践也使人们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崛起和发展,应该经济和文化的全面提升。

但是,目前我国的文化力却与我国经济大国的地位不相匹配,目前世界文化市场份额,美国占43%,欧盟占34%,亚太地区占19%;在亚太地区所占份额中,日本占10%,韩国占5%,中国和其他亚太国家仅占4%。另外,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和文化产品贸易的逆差有数倍之大。以文化传播中最重要的载体图书为例,经过我国许多部门的努力,版权贸易逆差已经从前几年的1∶10缩小为现在的1∶7,但仍然是太大的数字。而且,图书的出口对象主要是一些汉语文化圈的国家和我国的港澳台地区,中国和欧美的图书版权贸易逆差甚至达到1∶100以上。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也是为国家发展智力的动力源,文化产业的落后,必将影响到中国的未来发展。因此,必须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传统的文化资源只有经过创造性转化,才能够实现它的文化价值。进而言之,国家的软实力并不是一种自我确认、自我命名的文化属性,而是一种需要对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开发与能量转化、并且通过广泛传播之后才能够实现的文化力量

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一直是我们构建国家文化产业体系、推进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命题。中国悠久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就像蕴藏在地下的丰富矿藏,如果不经过人工的开采、冶炼,它永远不可能“兑现”其内在能量和价值。因此,传统的文化资源只有经过创造性转化,才能够实现它的文化价值。进而言之,国家的软实力并不是一种自我确认、自我命名的文化属性,而是一种需要对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开发与能量转化、并且通过广泛传播之后才能够实现的文化力量。

我们不能够对传统文化资源照单全收,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流行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时代。不论是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还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除了通过政府的公共职能机构进行贯彻之外,必须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以感性的、甚至是娱乐的方式进行广泛传播,由此建立公众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化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学者丁言曾说:“文化只有被大众认同并成为全社会行动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准则,才能成为整合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毫无疑问,我们不能够对传统文化资源照单全收。传统戏曲《赵氏孤儿》的原作中贯穿着一种“血亲至上”的传统道德,这曾经是推进全剧情节发展的重要叙事动力。与此相一致的还有一种“冤冤相报”的复仇伦理。所以,在元杂剧《赵氏孤儿》中屠岸贾最后不仅被杀死,而且同样也遭到灭门。现在,如果我们也沿袭这种“你杀了我全家,我也要杀你全家”的杀戮逻辑,就等于把我们置于古代封建社会,以豺狼的方式对待豺狼,按照这样的逻辑,我们是不是也要以纳粹法西斯对犹太人的屠杀方式,把所有的日耳曼人都送进集中营呢?记得美国电影《恶魔军官》在片头曾引用了尼采的名言:“要想战胜恶魔的人,当心不要变成恶魔”,就连“娱乐至上”的好莱坞电影也知道不要采用以恶制恶的方式误导观众,我们今天的电影当然不能再去重复传统文化的杀戮逻辑。

提高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有很多种途径和方式方法,这里我们主要提出三点:

1.全方位传播,让世界认识中国。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汉文化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华,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物质成就与思想底蕴。现在已经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了,而是传播力决定影响力的信息时代。在当今时代,谁的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广为流传,谁就能掌握话语权。因此,我们要建立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使我们文化传播能力有一个大的提高。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把更多体现中华文化魅力的精品介绍给世界。1996年初春,马欣乐先生的个人画展也在迈尔奇画廊开幕,邀请了克林顿夫人为其剪彩,盛况空前,影响力很大。马欣乐先生不少作品结合西方绘画用光用色的手法,很有新意,呈现出大家的独特风格,也使西方的观众对传统的中国绘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更加全面地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很好地推广了中国文化。

2.多角度实践,让世界看到不一样的中国。根据《世界眼中的中国》的调查显示,对“中国的代表性事物”的了解上,大部分外国人选择了“功夫”、“长城”和“中餐”,认为这些是“最能代表中国的事物”。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可以展示给世界更多精彩的内容,这需要我们多角度地实践,多角度地展示,才能让世界看到不一样的中国。如在大部分美国人眼中,梅兰竹菊是中国画固有的唯一符号,马欣乐先生却让他们认识到了象形文字在绘画中的魅力,让美国人看到更丰富的中国画。美国人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使得马欣乐有机会成为全美最大的斯普林丝环球家纺公司的高级设计师和设计总监,中国传统文化通过美国人钟爱的家纺布艺让中国元素在异国走进千家万户,掀起了中国风的热潮,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做出了突出贡献。

3.重视海外华文教育,调动海外华人华侨的力量。我国现在分布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侨胞约有5000 万人,这支力量是中国国家软实力在海外的表现和扩展。因此,我们要重视海外华文教育,并且充分调动海外华人华侨的力量,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如印度尼西亚思源美术馆馆长阮渊椿极力地宣传中国文化,使印度尼西亚人民更多地了解了中国文化并且获得了亚洲国际书法高峰论坛颁发的“传播中华文化贡献大奖”,中国画家马欣乐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了传播东方文化的旅程,为中西方文化交流做了很大贡献,他的新作《大唐盛景图卷》再次向世人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

文化凝结着历史,文化连接着未来。中华民族历来以悠久而丰富的文化著称于世。在当今中国,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潮中,中国文化毕竟放射出璀璨的光芒。

第五篇: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创新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创新

市委宣传部文艺处 李 珍

当前,全球化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它正在突破以往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把世界的各个角落越来越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各国的经济技术联为一体,政治接触更加频繁,文化交融更加紧密。全球化作为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作为当代世界发展的潮流,无疑标志着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这既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种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极其严峻的挑战,迫切要求我们在全球化背景下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文化创新是全球化背景下的战略选择

文化是与经济、政治相对应的范畴,是反映并作用于社会经济和政治的意识和观念形态,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全部智慧与文明的集中体现,是维系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纽带。可以说,文化乃国家之精神。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从国际情况来看,全球化作为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的经济竞争领域,而且还深刻地影响着文化竞争领域,尤其是文化霸权主义者利用其在网络技术方面的优势,将其创新的网络标准推广为全球标准,通过因特网向世界全方位、全时 空、全天候地倾销其价值标准、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迫使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在创新能力方面形成对它的依赖,并借此进一步侵蚀、消解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从而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性因素。从国内情况来看,随着我国现代化全面、深入的进展,人们的现代观念、现代意识逐步确立,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伦理道德、审美观念等在内的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现代文化体系正在形成。但由于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加上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科技革命的不断深化,特别是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使文化发展也呈现出全新态势,表现为各种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日益激烈与频繁。在这种国际国内背景下,中国文化该何去何从?

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 “如果不能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强盛,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对这个问题,不仅各级领导干部要有很强的政治意识,而且要使全社会都树立这样的意识。”江泽民同志的这个论断可以验诸世界文明史:凡是具有文化创新能力的国家和民族,就保持了旺盛的发展势头;反之,就要停滞,就会没落。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文化是一种“人化形式”,是人类在创造性的社会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起来的有关世界和自我的经验与知识,是有关生命意义的价值判 定及其表达。因此文化是发展的,没有哪一种文化是固定不变的。从历史的发展看,有的文化发展了,有的文化消失了,这就是文化发展变化的结果。历史学家汤比因在其名著《历史研究》中罗列了世界上曾经存在过的20多种文明,而今其中很多已经绝迹。在四大文明古国中,除中国外,其他三大文明都消失了,其文化原因在于丧失了文化创新的功能和能力。而当它们作为世界古文明发展的代表的时候,它们具有很强的文化创新能力。中国文化以顽强的生命力发展并延续下来,创造了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观,其间奥秘如同德国哲学大师黑格尔在其名著《历史哲学》中所指出的,中国文化有一种吐故纳新的能力。这种文化创新能力,来自中国文化所固有的“自强不息、求变图强、日日维新”的文化精神。可以说,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兴衰完全取决于文化自身能否随着历史的步伐不断前进,不断创新,这不仅关系到国家文化的生存与发展,还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安全。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强调:文化创新“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前沿,积极进行文化创新,不断增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这就要求我们在保持其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通过全面的创新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建设先进文化。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在全球化背景下观察与思考问题。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放在国际环境中来考察,放在人类发展的大势中来考察,反复强调领导干部“眼界要非常宽阔”,“要用宏观战略的眼光分析问题”。同样,江泽民同志还从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高度提出,我们党尤其是新一代政治家要努力培养自己的世界眼光,“要大力拓宽中青年领导干部的视野,使他们能够善于观察世界大势和正确把握时代要求”。文化创新,正是在这种时代的大背景下,适应时代变革的需要,对中国文化发展方向作出的战略性选择。

二、全球化与中国的文化创新

(一)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

全球化,是一种超越国界的、在世界范围内出现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沟通、交流、联系、影响的社会活动进程。文化全球化是由经济全球化过程所决定的、以文化传播技术为媒介的、以不同文化在全球层面上的大规模交流与互动为内涵的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从文化的角度讲,全球化就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各民族本土文化通过广泛的交流、相互的渗透和补充、交相融合,不断地突破民族本土文化各自的地域界限和模式的局限性而走向世界,不断超越民族本土文化固有的疆域并在世界多元文化价值观的评判和取舍中获得文化上的认同,不断地将各民族本土文化区域的资源转变为人类共同享用的资源。美国社会学家罗兰〃罗伯逊认为,全球化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政治问题、社会问题或国际关系问题,而首先是一个文化问题,因为全球化作为一个整体首先是一个社会文化“系统”。事实上,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也日趋明显。马克思和恩格斯当年就指出:“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世界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闭关自守和自给自足状态已经消逝,现在代之而起的已经是各个民族各方面相互往来和相互依赖了。物质的生产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个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文学。”历史和现实证明了马克思恩格斯这一论断的预见性和正确性。

文化全球化之所以成为可能,一方面是因为各民族的互相往来和互相以来导致本民族文化突破地域上的局限而形成世界文化的共性,构成人类共享的公共的文明财富和资源。而由于资本在经济和金融领域的全球流动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化革命的出现,更使得文化产品及文化生产方式跨国界跨民族的传播与交流得到空前的扩展;另一方面是因为人类本身就具有一些共同的文化心理、文化需求和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念,存在着一些共同的利益的问题,因而人类的文化行为和文化创造便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的一面。显而易见,文化全球化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一种必然结果,是人类共同体验、创造的结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它客观上有助于 各个国家、民族文化的发展以至整个人类文化的进步。

事实上,当我们在国内畅饮着可口可乐饮料、品味着麦当劳快餐、欣赏着好莱坞电影、在同一时间内惊诧于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的崩塌时,当我们在国外穿行在唐人街上、走过洋大夫们所开设的中医针灸与按摩诊所、看到外国人认真地练习太极拳及国外电影中潇洒飘逸的“中国功夫”时,都会体验到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悄无声息的文化全球化过程的参与者,因为在信息时代,许多经济产品、经济现象同样也是文化产品、文化现象,如图书出版、影视、音乐作品、传播技术与传播内容,直至餐饮、旅游等。的确,经济全球化本身蕴涵着经济与文化的不可剥离性。只是当人们再度回眸时才发现,原来与经济、政治的全球化相比,人们更为直接、也更强烈地感受到的还是文化的全球化发展过程。

(二)文化全球化对当代中国文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在这场世界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中,不同的文明相互交汇融合,彼此取长补短,一定意义上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中国向世界充分展示中华文明成果,让中国文化走出国门,全面展示中国文化的无穷魅力的同时,拓展了我们的文化视野,使我们可以用一种新的眼光和视角来环顾世界,审视自己的文化;它开阔了我们的文化胸襟,使我们不再局限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狭小范围来考虑问题,而是积极思考、关注一些具有全球化或全人类的文化现象和课题;它促进了我们同其它不同文化的接触、对话和交流,使我们能够分享世界文化的资源和人类文明的成果;它也给我们提 供了更多文化参与的机会和更大文化创造的舞台,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开辟了道路。

当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文化全球化也给中国文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文化全球化一方面使不同文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兼容并蓄、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同时另一方面它又无法消除伴随着文化交往和融合而来的文化冲突与矛盾。相反,文化全球化的过程反而使这种冲突与矛盾更加复杂,更加激烈。事实上,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从一开始就是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强弱两极的不平等条件下进行的。文化全球化本身既是客观历史进程,同时又是西方强势文化向世界其他地区扩展的过程。在这场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承认,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在这一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或者说,与其他文化相比,西方文化是强势文化,在文化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对其他国家的文化具有强大的影响,它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等得到扩张,文化主体性得到张扬,是文化全球化的主导力量。它们作为强势文化的代表,凭借经济、科技和文化上的优势,主宰了全球的文化生产和信息传播。随着文化产品的推销,其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也被输出到世界各地,发展中国家在西方文化咄咄逼人的攻势面前,其文化明显处于守势和边缘地带,甚至有失去自主性和生存空间的危险。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说:“中国不会拒绝互联网,我们就有武器。”这就提醒我们,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流中,必须高度警惕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文化霸权。但要发展我们的民族文化,最根本的还不仅仅在于这种“警惕”,而 在于必须站在人类文化发展的潮头,立足传统,面向现代,用发展的眼光,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否保持前进方向,不断增强吸引力和感召力,将最终取决于在竞争和选择的环境中的文化创新的能力。

由上可见,文化全球化的过程是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互相激荡、互相渗透的过程。这一过程有可能风和日丽,也有可能电闪雷鸣。但不论是友好的交流,还是激烈的冲突,中国文化要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中国文化要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就必须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事实上,全球化所导致的文化竞争的加剧,使得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显得更加重要,也使得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日益成为文化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文化的兴衰,全在于创新与否。中国文化的创新,就是这样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被鲜明地凸显了出来,成为我们无法回避也必须解决的时代课题。

三、中国文化创新的维度

建设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先进文化,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臶。按照江泽民同志的思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在当代中国,讲文化创新,根本目标是建设适应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发展需要的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种文化,就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我们必须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用宏观的理论思维和整体的战略目光来思考和研究社会主义文化面临的新问题,推进全方位的文化创新。

(一)推进思想理论创新

思想理论创新是文化创新的核心。发展先进文化,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重大变化和崭新课题,要使先进文化的发展不停顿,首先在理论上不能停顿。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核心、灵魂,其指导地位绝不能动摇。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丢掉老祖宗,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我们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境界,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文化实践。这是近百年来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反复证明了的真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对不同历史阶段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反映。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代表了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建设理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在争取民族独立和解 放的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邓小平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培养“四有”新人的目标,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价值功能和凝聚作用。以江泽民为首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新世纪之初,为解决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与时代发展的关系问题,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新理论,解决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时代性问题。面对世界各种思想文化思潮既有吸纳又有排斥、既有融合又有斗争、既有渗透又有抵御的复杂形势,只要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将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二)推进文化观念创新

以崭新的思想文化观念去迎接全球化对社会主义文化的挑战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无论哪一方面的创新,都是首先源于观念、理念的创新。因此,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解放思想,大胆创新。要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面对经济方式多样化的趋势,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我们必须解放思想,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实际、新要求,把丰富多彩、波澜壮阔、日新月异的生活实践当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同生活保持着血肉联系,关注和回答现实问题,倾听和解决人民群众的心声与要求,在全社会大力提倡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确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价值、新观念、新道德、新规范,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生命力、感召力和吸引力,在新的实践中变挑战为机遇,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

(三)推进文化内容的创新

第一,要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胆改革,勇于创新。我们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实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在内容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使社会主义文化产品成为鼓舞人、鞭策人、激励人的精神武器,无论是理论研究成果,还是文化艺术作品,都应深刻反映社会生活,探索社会发展规律,以深沉的思想内涵和崭新的表现形式,去适应全球化进程的需要。第二,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和实践着这个民族精神。面对全球化进程的影响和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 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第三,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新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为着力点,在全社会逐步形成新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第四,要积极进行教育和科技创新。坚持教育创新,必须把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臵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作为教育创新的主要内容。不仅如此,还要积极进行科技创新,只有积极跟踪高新技术发展,及时运用科技进步最新成果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升级,不断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才能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夺取和保持优势地位。

(四)推进文化体制创新

推进文化体制创新,必须加强文化的产业化发展,积极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业,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道路。文化的发展虽由经济的发展所决定,但它又有滋生发展的规律。文化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文化体制的改革必须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积极探索和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符合当代中国先进文化要求、遵循精神产品创作生产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生 产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致的优秀作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全球化条件下的文化交流是双向的,只有异质文化之间才具有交流、融合、更新发展的条件。自改革开放以来,以西方文化为主流的世界各民族文化通过各种渠道大量传入中国。中国要融入世界潮流,首先就要让世界了解开放的中国。全球化给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会。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充分利用互联网在内的各种现代传媒手段,把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传播出去。把开放的中国展现在世界面前。同时,我国有源远流长的文化资源,应多创作一些群众喜闻乐见,反映人们生活和传统道德,积极向上的文学艺术形象,大力发展影视产业,打入国际市场。认清文化的产业化、市场化、经济化是知识经济发展的结果,是一种潮流和趋势。毛泽东曾指出,社会主义的文化阵地,如果无产阶级不去占领,资产阶级就必然会去占领。有着13亿人口的中国,是一个巨大的文化消费市场。西方的一些大型国际传媒和娱乐业公司对中国的文化市场窥伺已久,面对挑战,我们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立足民族文化的创新来改变文化市场中民族文化产品的短缺,遏制音像制品盗版和非法出版物出笼的可乘之机。另一方面要加强文化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健全法律法规制度,严禁资本主义文化垃圾的传入。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已越来越高,它必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四、文化创新中应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一)历史传统与时代精神的关系

江泽民同志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的文化,必须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从历史传统来看,中国传统文化既有落后的传统,也有优秀的传统。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天人合一的终级关怀,仁义礼智的道德理想,经世致用的实践理性,和而不同的文化胸怀,整体性的思维方式等,都是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也是全世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由于长期受封建专制主义和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传统文化也存在着浓厚的官本位、等级观念、保守封闭心态、小富即安、知足常乐的思想以及迷信成分,对国民习性产生消极影响。长期以来,在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我们应该需要辩证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无论传统文化具有怎样的弊端,也无论对传统文化持怎样的批判态度,我们都不能无视这样的事实: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文化母语,是我们承袭的文化基因,是我们创新的密码。对传统文化的弊端和负面因素有着清醒的认识是必要的,但一味对传统文化进行否定和抨击,无疑是一种文化自戕行为。它不仅将使传统文化自身无法更新,而且也将使当代中国文化的创新成了无源之水,无木之本。从这个意义上说,破旧不能立新,只有承旧方可创新。任何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离不开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都要以 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为根。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民族的精神风貌,是一个民族发展和自立于世界之林的内在凝聚力和生命力。因此,对待传统文化,必须立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经过现代的诠释,给传统文化赋予新的时代精神,在此基础上实现超越、创新,实现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

(二)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列宁在《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一文中说,“每一种民族文化中,都有两种民族文化。”也就是说,每一种民族文化都有它的两面性。西方文化有其缺失的一面,也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中国文化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一个民族如果能发扬民族文化的积极方面,改变消极方面,该文化则有利于民族的发展;反之,则不利于民族的发展则应予以革除。目前,在世界诸多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是西方文化,无论是其积极方面还是消极方面,都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化。凡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这是任何民族发展过程中都必然会受到的冲击,关键是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这种冲击和影响。在这一问题上,我们一方面要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促进中国的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发展中国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既要立足本国实际,又要面向世界。所谓立足本国就是说我国的文化建设要根据我们自己的国情、民族习惯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来进行,而不是简单地照抄照搬别国的经验。所谓面向世界就是说我国的文化建设必须实行开放政策,不能搞文化封闭。近代中 国和世界的历史都表明,拒绝接受外国的先进文化,任何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步是不可能的。“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这样一种矛盾运动:一方面它要维护自己的民族传统,保持自身文化的特色,另一方面它又需要吸收外来文化以发展壮大自己。”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一个民族逐渐形成了与其他民族相区别的文化传统,而这种文化传统正是一个民族世世代代积累而成的精神财富。我国作为一个文化传统极其深厚、哲学智慧十分丰富的文明古国,应该更加珍惜自己的民族文化,那些为中国的繁荣富强而不懈奋斗的仁人志士,他们行动的源泉就来自于民族文化传统中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今天的中国正处在历史的转折关头,它要迎接世界现代化潮流的挑战,把自己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更需要以民族文化传统为依托,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否则就不能自豪、自信、自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的现代化不应该也不可能是西方各国或东方日本现代化的翻版,而应该是中国人民自己的勇气、信心、智慧和力量的产物”。

我们在肯定民族文化意义的同时,必须充分认识到当今文化全球化的趋势。文化的全球化,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们无法回避,只能积极应对,主动迎战,因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只有在同其他文化的冲突和融合中才能更新和发展。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越是要大力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对于我们来说,面对全球化的浪潮,要有现代的眼光和宏大的气魄,敢于正面对各种外来文化加以分析权衡,去取得 当,促使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在融合中实现创新。

(三)文化创新与文化安全的关系

文化安全是一个国家稳定发展的精神保障,其底线是国家的指导思想、主流意识形态、核心价值观不受侵犯。美国前总统布什曾经说过:“我们的政治和经济联系由于美国文化对全世界的吸引力而得到补充。这是一种新的我们可以利用的软力量。”文化的力量看似无形,但它进攻的威力远比经济进攻的威力要猛烈得多,涉及的领域要广泛得多,采取的手段要隐蔽得多,造成的危害要严重得多。当前,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的最终目的,是企图通过文化渗透,极力推行传播西方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从根本上摧毁我们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瓦解我们的民族凝聚力,从而对社会主义的中国“不战而胜”。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高度重视和警惕我国的文化安全问题。当前,文化创新能力不强,理论储备不足,是制约我国文化发展,从内部构成我国国家文化安全问题的一个主要因素,而且也正是因为“不足”和“不强”,成为在全球背景下“文化帝国主义”对我国实施文化“入侵”和文化“殖民地”的一个重要而且是危险的“接口”。“文化殖民主义”现象在我国的客观存在所构成的文化威胁,普遍地存在于从观念形态到产业形态的各个文化层面。在这种文化生态状况下所产生的一切文化产品怎样能在国际文化市场中拥有竞争力和市场份额?又怎样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而自觉抵制“西方大片”的文化诱惑?又怎样在人们精神生活的深处形 成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从而在根本上构筑起国家文化安全的万里长城?堡垒是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国家文化安全的大坝是最容易从人的思想和灵魂深处被摧毁的。因此,要全面构筑中国文化安全发展战略,推进国家文化安全创新能力建设,就必须首先着眼于思想观念的转变、更新和理论的创造,克服对于西方现代文化的依赖,立足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融合世界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以独立之精神,全面寻回对中华民族文化创新能力的自信。其次是提高全民族的文化创新能力,在全面推进中国国家文化创新的建设,完善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只有这样,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面对来自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全面渗透和挑战,中国文化才可以获得全新的发展,而且也只有在这样的发展中,中国文化才能获得安全发展的全面保障。

下载在全球化背景下对中国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几点思考[五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全球化背景下对中国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几点思考[五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发展战略与中国文化软实力

    国家发展战略与中国文化软实力[摘要] 文化软实力是相对国家的经济,军事,政治等硬实力而言的实力。一国在国际交往中因其所崇奉的思想、知识和价值得到普遍认同而获得了影响他......

    对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思考

    对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思考 软实力是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力量,是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参照系。表面上文化确乎很“软”,但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

    中国文化软实力资源的现状及如何提高

    1、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是什么?为什么说文化软实力事关国家兴衰成败?如何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资源的现状文化软实力”是指软实力的构成要素,它是相对区别制度、意识形态、政治......

    如何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资源的现状

    文化软实力是指软实力的构成要素,它是相对区别制度、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外交政策等因素而存在的软实力形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

    中国企业文化软实力思考

    中国企业文化软实力思考作者:程心能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123 更新时间:2008-8-1315:56:16企业文化软实力是企业在一定社会经济文化环境下,为谋求自身生存发展而在长期生产......

    形势与政策论文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论文(范文模版)

    中国文化“软实力”现状及发展 摘要: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中具有重要作用,以文化形态为主的软实力已然成为当今时代国家间实力消长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具......

    形势与政策论文___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

    中国文化“软实力”现状及发展 崔东升 财务管理5班 3109004236 摘 要:提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一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二要建立完善文化投融资......

    我对发展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看法

    我对发展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看法 没有文化的人类历史是无法想象的,任何民族都离不开文化;任何个体无法脱离文化,个体总是需要认同某种文化,没有文化的个体人生是不可能的。大到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