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牧区推广小额联保信用贷款情况调查
农村信用社作为直接为农牧业、农牧民和农牧区经济提供信贷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如何既真正承担起为“三牧”提供全方位信贷服务的重任,又能使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产实现良性循环,是一个值得探究的新问题。三年来,鄂温克旗农村信用社积极推广小额牧户贷款的经验表明,在牧区实施推行“小额联保、小额信用”贷款有利于牧区经济发展,可为牧区牧民达小康奠定基础。可以说支农再贷款在牧区推广实施后,深受牧民欢迎和地方党政的支持和拥护。较好地解决了牧区牧民贷款“三难”的问题。同时,提高了信用社盈利水平,为今后更好的支持牧区经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成绩与经验
1、较好地祢补目前基层牧区无金融机构问题
自1997年农村信用社从农行脱钩后,鄂温克旗人民银行在“清、整、规”时将基层牧区严重资不低债的6家信用社撤并,相继农业银行也于1999年前后,将基层牧区营业所撤消。因此,基层牧区出现大面积的金融服务盲区,造成一是在自然灾害严重的年份和季节,牧民因无钱购买饲草料,牲畜大面积的死亡;二是牧区长期得不到资金投入和支持,而有限的牧民储蓄又被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吸收,并根据上级行的要求形成上存资金,然后回灌大中城市和地方企业。牧区牧民生产经营无法得到资金支持,一度使牧区经济陷入困境。在这种情况下,我旗各级政府、人民银行、信用社急牧民之所急,多次例会研究,结合总行《小额联保贷款》、《小额信用贷款》管理办法,先后制定出了基本符合牧区特色的“鄂温克旗农村信用社小额联保、信用贷款管理办法”,同时决定以现有的各社为中心,辐射全旗六个苏木三个镇。截止2003年12月未累计向鄂温克旗东苏木、西苏木、孟根苏木、辉河苏木、伊敏苏木、巴彦托海镇、巴彦塔拉乡发放了小额联保贷款4448户,占牧民总户数的81%,累计投放小额联保信用贷款7400多万元。可以说在人民银行再贷款这一货币政策的支持下,鄂温克旗农村信用社已成为我旗农村牧区经济的有力支撑,牧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的大力支持。通过几年实践证明:由于地方政府、人民银行、信用社三方共同努力,保证了支农再贷款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因此说,在基层牧区继续推广小额贷款可以较好解决牧区金融服务盲区问题。
2、间接的提高了牧民的金融意识,牧民诚信观念明显增强
过去,农牧民贷款难,手续繁琐,所以有钱也不愿还,造成信用社贷款收回难,致使不良贷款比例上升,支牧积极性不高。鄂温克旗农牧户联保信用贷款办法的实施,使农牧民发展种养业、生活消费所需的资金缺口,能及时在信用社得到解决,消除了农牧民还款容易贷款难的疑虑。同时,在不断的收回发放中,有效地提高了农牧民还款的积极性和信用观念。从几年调查中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真正的牧民是最淳朴的,贷款到期后,就想方设法归还,以维护其信誉。同时贷款联保小组成员间相互监督各成员间的贷款使用和催收,相互承担连带保证责任。鄂温克旗制定的“管理办法”还规定小组成员间不得顶替贷款,对违反联保协议的成员,在责令其还清欠款或代为清偿后可以将其清理出联保小组,对无特殊情况连续三年偿还记录不良的贷户,吊销其贷款信用证,开除联保小组。经过采取一系列制约措施和严格把关,不但涌现出大批信用户,而且还涌现出不少信用嘎查。鄂温克旗2001、2002、2003年分别向基层牧区投放小额联保贷款1227、2621、3554万元,再贷款5300万。三年再贷款回收率达100%,在近几年自然灾害的影响下,牧民年偿还贷款率仍然达90%以上。
3、有效分散了贷款风险,提高了信用社自身效益
几年的实践证明,再贷款为信用社在牧区找到了一条符合当前牧区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新路子,使其提高了自身效益,为信用社生存发展巩固了基础。可以肯定,在牧区发放推行小额联保信用贷款,其风险度要低于农区。如在同样受灾的年份,农区可能会全面绝产颗粒无收,造成信用社收贷无望,但牧区不同,在受灾严重年份,牧民可根据冬储饲草情况,适当增加出栏率,减少风险,并可根据实际情况归还贷款。我们认为此因素也是这几年呼伦贝尔连续受灾的情况下牧区小额贷款回收好于农区的主要原因。同时我们还认为加大在牧区推广小额联保信用贷款可进一步分散贷款风险。农牧户小额联保贷款面向千家万户,额小、面宽、风险分散,可有效地提高贷款质量和效益。三年信用社发放的小额联保信用贷款平均不良率5%左右;收息率达到98%,2003年利息收入占其总利息收入的50%以上。
4、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抗自然灾害能力增强
由于小额贷款在牧区推广和发放,有力的推动了全旗畜牧业经济发展,使得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牧户的奶业产业化发展格局已在鄂温克旗基本形成,广大牧民的思想观念、生产经营方式有了较大转变,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提升。通过“立草为业”,确立了草业在畜牧业中的重要地位,在牧区大力推广舍饲、半舍饲饲养、人工种草、粮草混播、牧草青贮以及家庭配套草库伦和饲料基地建设等先进生产经营方式,三年来草原建设总面积累计212万亩,其中草库伦建设面积达60.6万亩,人工草地面积累计达37.8万亩,改良退化草场86.6万亩,饲草料种植面积达27万亩;牧民棚圈已达5300座,很好的抵御了几年来的严重白灾,牲畜死亡率明显下降,从而有效地支撑畜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5、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加快了牧区达小康步伐
通过三年来鄂温克支农支牧再贷款的注入和小额联保信用贷款的使用和发放,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在呼伦贝尔连续三年遭受自然灾害的情况下,鄂温克牧区经济仍得到了长足发展:一是人民银行形象和信用社信誉进一步提高,地方党政对人民银行和信用社的重要性和作用有了重新认识,出现了地方党政和农牧民群众关心信用社经营、支持信用社发展的良好局面。二是加快了牧区达小康步伐。地方党政实施了“乳、肉、草”战略和信用社逐年加大支牧投入,畜牧经济有了长足发展,2001年前,鄂温克牲畜总头数基本徘徊在48万头只左右,自从向牧区发放小额联保信用贷款后,由2001年的50万头只发展到2003年的70万头只,纯增20万头只;三年牲畜出栏分别为33万、38万、45万头只,直接增加牧区经济收入9280多万;三年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为增长8.1%。可以说信用社从思想上、行动上与农牧民群众贴近了,使农牧民群众认识到农村信用社才是他们发展生产、改善生产、致富奔小康的坚强后盾,同时,也有力地打击了农村牧区高利贷的蔓延,占领和巩固了农牧区信用阵地,为农牧民致富奔小康架起了一座金桥,替政府为农牧民办了一件大好事。同时农村信用社在各级党政和嘎查的大力支持下,累计收回50年代“双呆”陈欠贷款110笔15万元。为今后做好支牧工作、探索新的支牧路子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
6、规范了信用社经营行为,转变了信用社服务理念
从前信用社总将眼光盯在大企业和城镇,没有很好的摆正自己的位置和发展方向。通过这几年的实践,彻底的改变了他们的经营理念,并结合几年取得的经验,积极了采取了 “三依靠、三结合的原则”:即依靠农牧户的互守信用;依靠地方政府的支持;依靠人民银行再贷款的支撑。三结合是:信用社调查摸底与农牧户自愿联保相结合;资金需求和农牧户实际经营相结合;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和信用社自身建设相结合。几年来,鄂温克旗农村信用社在推行农牧户联保贷款工作中,坚持从农牧民的利益和需求出发,改善信贷服务,简化贷款手续,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并不断完善农牧户贷款联保办法,充分发挥了信用社的支农作用,收到了显著效果;在内控制度执行方面,使信用社更加严格贷款纪律,明确贷款责任。不发放不符合贷款对象和条件的贷款,廉洁办贷,不吃、拿、卡、要,实行贷款公开和“三包”制度。推行向社会承诺和挂牌服务,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二、存在的问题
1、小额联保信用贷款“三查”制度执行难。
一是由于贷款额小面广户多,尤其是基层牧区路途遥远交通不便、而且牧民居住分散,给贷款“三查”造成一定难度。鄂温克旗信用社截止2003年12月未累计共向五个苏木一乡一镇发放了小额联保贷款4448户,而信用社全部都集中在城镇,距基层牧区苏木相距较远,信贷员如果严格的按贷款“三查”制度进行认真的逐户查验,是根本不可能的;二是信贷人员数量少,工作量大,而且业务水平和人员素质相对较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三查制度的落实。
2、&nbs
第二篇:牧区推广小额联保信用贷款情况调查
小额联保信用贷款为牧区营造了一片蓝天
----------牧区推广小额联保信用贷款情况调查
农村信用社作为直接为农牧业、农牧民和农牧区经济提供信贷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如何既真正承担起为“三牧”提供全方位信贷服务的重任,又能使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产实现良性循环,是一个值得探究的新问题。三年来,鄂温克旗农村信用社积极推广
小额牧户贷款的经验表明,在牧区实施推行“小额联保、小额信用”贷款有利于牧区经济发展,可为牧区牧民达小康奠定基础。可以说支农再贷款在牧区推广实施后,深受牧民欢迎和地方党政的支持和拥护。较好地解决了牧区牧民贷款“三难”的问题。同时,提高了信用社盈利水平,为今后更好的支持牧区经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成绩与经验
1、较好地祢补目前基层牧区无金融机构问题
自1997年农村信用社从农行脱钩后,鄂温克旗人民银行在“清、整、规”时将基层牧区严重资不低债的6家信用社撤并,相继农业银行也于1999年前后,将基层牧区营业所撤消。因此,基层牧区出现大面积的金融服务盲区,造成一是在自然灾害严重的年份和季节,牧民因无钱购买饲草料,牲畜大面积的死亡;二是牧区长期得不到资金投入和支持,而有限的牧民储蓄又被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吸收,并根据上级行的要求形成上存资金,然后回灌大中城市和地方企业。牧区牧民生产经营无法得到资金支持,一度使牧区经济陷入困境。在这种情况下,我旗各级政府、人民银行、信用社急牧民之所急,多次例会研究,结合总行《小额联保贷款》、《小额信用贷款》管理办法,先后制定出了基本符合牧区特色的“鄂温克旗农村信用社小额联保、信用贷款管理办法”,同时决定以现有的各社为中心,辐射全旗六个苏木三个镇。截止2003年12月未累计向鄂温克旗东苏木、西苏木、孟根苏木、辉河苏木、伊敏苏木、巴彦托海镇、巴彦塔拉乡发放了小额联保贷款4448户,占牧民总户数的81,累计投放小额联保信用贷款7400多万元。可以说在人民银行再贷款这一货币政策的支持下,鄂温克旗农村信用社已成为我旗农村牧区经济的有力支撑,牧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的大力支持。通过几年实践证明:由于地方政府、人民银行、信用社三方共同努力,保证了支农再贷款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因此说,在基层牧区继续推广小额贷款可以较好解决牧区金融服务盲区问题。
2、间接的提高了牧民的金融意识,牧民诚信观念明显增强
过去,农牧民贷款难,手续繁琐,所以有钱也不愿还,造成信用社贷款收回难,致使不良贷款比例上升,支牧积极性不高。鄂温克旗农牧户联保信用贷款办法的实施,使农牧民发展种养业、生活消费所需的资金缺口,能及时在信用社得到解决,消除了农牧民还款容易贷款难的疑虑。同时,在不断的收回发放中,有效地提高了农牧民还款的积极性和信用观念。从几年调查中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真正的牧民是最淳朴的,贷款到期后,就想方设法归还,以维护其信誉。同时贷款联保小组成员间相互监督各成员间的贷款使用和催收,相互承担连带保证责任。鄂温克旗制定的“管理办法”还规定小组成员间不得顶替贷款,对违反联保协议的成员,在责令其还清欠款或代为清偿后可以将其清理出联保小组,对无特殊情况连续三年偿还记录不良的贷户,吊销其贷款信用证,开除联保小组。经过采取一系列制约措施和严格把关,不但涌现出大批信用户,而且还涌现出不少信用嘎查。鄂温克旗2001、2002、2003年分别向基层牧区投放小额联保贷款1227、2621、3554万元,再贷款5300万。三年再贷款回收率达100,在近几年自然灾害的影响下,牧民年偿还贷款率仍然达90以上。
3、有效分散了贷款风险,提高了信用社自身效益
几年的实践证明,再贷款为信用社在牧区找到了一条符合当前牧区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新路子,使其提高了自身效益,为信用社生存发展巩固了基础。可以肯定,在牧区发放推行小额联保信用贷款,其风险度要低于农区。如在同样受灾的年份,农区可能会全面绝产颗粒无收,造成信用社收贷无望,但牧区不同,在受灾严重年份,牧民可根据冬储饲草情况,适当增加出栏率,减少风险,并可根据实际情况归还贷款。我们认为此因素也是这几年呼伦贝尔连续受灾的情况下牧区小额贷款回收好于农区的主要原因。同时我们还认为加大在牧区推广小额联保信用贷款可进一步分散贷款风险。农牧户小额联保贷款面向千家万户,额小、面宽、风险分散,可有效地提高贷款质量和效益。三年信用社发放的小额联保信用贷款平均不良率5左右;收息率达到98,2003年利息收入占其总利息收入的50以上。
4、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抗自然灾害能力增强
由于小额贷款在牧区推广和发放,有力的推动了全旗畜牧业经济发展,使得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牧户的奶业产业化发展格局已在鄂温克旗基本形成,广大牧民的思想观念、生产经营方式有了较大转变,畜牧业产
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提升。通过“立草为业”,确立了草业在畜牧业中的重要地位,在牧区大力推广舍饲、半舍饲饲养、人工种草、粮草混播、牧草青贮以及家庭配套草库伦和饲料基地建设等先进生产经营方式,三年来草原建设总面积累计212万亩,其中草库伦建设面积达60.6万亩,人工草地面积累计达37.8万亩,改良退化草场86.6万
亩,饲草料种植面积达27万亩;牧民棚圈已达5300座,很好的抵御了几年来的严重白灾,牲畜死亡率明显下降,从而有效地支撑畜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5、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加快了牧区达小康步伐
通过三年来鄂温克支农支牧再贷款的注入和小额联保信用贷款的使用和发放,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在呼伦贝尔连续三年遭受自然灾害的情况下,鄂温克牧区经济仍得到了长足发展:一是人民银行形象和信用社信誉进一步提高,地方党政对人民银行和信用社的重要性和作用有了重新认识,出现了地方党政和农牧民群众关心信用社经营、支持信用社发展的良好局面。二是加快了牧区达小康步伐。地方党政实施了“乳、肉、草”战略和信用社逐年加大支牧投入,畜牧经济有了长足发展,2001年前,鄂温克牲畜总头数基本徘徊在48万头只左右,自从向牧区发放小额联保信用贷款后,由2001年的50万头只发展到2003年的70万头只,纯增20万头只;三年牲畜出栏分别为33万、38万、45万头只,直接增加牧区经济收入9280多万;三年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为增长8.1。可以说信用社从思想上、行动上与农牧民群众贴近了,使农牧民群众认识到农村信用社才是他们发展生产、改善生产、致富奔小康的坚强后盾,同时,也有力地打击了农村牧区高利贷的蔓延,占领和巩固了农牧区信用阵地,为农牧民致富奔小康架起了一座金桥,替政府为农牧民办了一件大好事。同时农村信用社在各级党政和嘎查的大力支持下,累计收回50年代“双呆”陈欠贷款110笔15万元。为今后做好支牧工作、探索新的支牧路子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
6、规范了信用社经营行为,转变了信用社服务理念
从前信用社总将眼光盯在大企业和城镇,没有很好的摆正自己的位置和发展方向。通过这几年的实践,彻底的改变了他们的经营理念,并结合几年取得的经验,积极了采取了“三依靠、三结合的原则”:即依靠农牧户的互守信用;依靠地方政府的支持;依靠人民银行再贷款的支撑。三结合是:信用社调查摸底与农牧户自愿联保相结合;资金需求和农牧户实际经营相结合;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和信用社自身建设相结合。几年来,鄂温克旗农村信用社在推行农牧户联保贷款工作中,坚持从农牧民的利益和需求出发,改善信贷服务,简化贷款手续,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并不断完善农牧户贷款联保办法,充分发挥了信用社的支农作用,收到了显著效果;在内控制度执行方面,使信用社更加严格贷款纪律,明确贷款责任。不发放不符合贷款对象和条件的贷款,廉洁办贷,不吃、拿、卡、要,实行贷款公开和“三包”制度。推行向社会承诺和挂牌服务,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二、存在的问题
1、小额联保信用贷款“三查”制度执行难。
一是由于贷款额小面广户多,尤其是基层牧区路途遥远交通不便、而且牧民居住分散,给贷款“三查”造成一定难度。鄂温克旗信用社截止2003年12月未累计共向五个苏木一乡一镇发放了小额联保贷款4448户,而信用社全部都集中在城镇,距基层牧区苏木相距较远,信贷员如果严格的按贷款“三查”制度进行认真的逐户查验,是根本不可能的;二是信贷人员数量少,工作量大,而且业务水平和人员素质相对较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三查制度的落实。
2、信用社资金规模小,很难满足牧业生产资金需求
从我们几年总结的经验表明:一是牧区牧业资金需求在同等条件下要大于农区。农区一般中等的农户在春耕、购买种子化肥农药、秋收等环节一般资金需求量在(2000-10000)元就完全可以满足一个生产周期,但纯牧区不同,牧区一般中等牧户在接羔保育、牲畜防疫、打储草、购买饲草料等环节一般资金需求量在2到3万元才能满足一个生产周期。二是信用社基础薄弱,底子薄,历史包袱沉重,与商业银行相比竞争能力弱,有限的资金无法对牧区经济继续增加再投入。如:鄂温克旗现有储蓄存款9、5亿,信用社只占0、45亿,占比为4、7,而且2003年储蓄存款只增370万。在这种占比和增速的情况下,信用社无力扩大对牧区的再投入,如果人民银行抽回再贷款,将会直接影响到牧区经济和信用社生存与发展。
3、再贷款期限与牧业生产周期不吻合,影响了牧区经济发展。一是农区贷款需求基本是年初发放年尾收,可是,牧区贷款需求不同农区,牧区贷款需求有其随意性,其贷款需求规律一般是在一季度接羔保育、三季度打储草季节,同时对扩大再生产所需棚圈建设、网围栏等基础设施贷款、购买基础牲畜贷款有其不确定性。因此完全按年初发放年尾收的规律掌握,与牧区生产规律脱节,这样就造成牧民当年购买的基础牧畜在未能产生效益的基础上,为能按期偿还贷款,维持其信誉,不得不出卖基础母畜归还贷款,如果不出卖基础母畜,就要借高利贷还款,这种恶性循环会严重制约牧民基础产业的巩固。
二是牧区扩大再生产所需基础设施贷款、购买基础牲畜贷款额度大、时间长。如:购100头基础母羊,所需资金一般在(3-4)万元;购10头改良基础母牛,所需资金一般在(8-10)万元,因此牧区用于再贷款发放的支牧贷款,在额度和期限上都不适应牧业经济发展。
3、牧业靠天养畜,粗放经营的方式仍然没有彻底改变
鄂温克全旗人口大约14万,全旗草场总面积129万公顷,可利用草场面积119万公顷;储草量为46亿公斤,理论载畜量140万头只,而由于草资源分布不均衡,加之干旱和草原沙化严重等原因,实际载畜量仅为70万头只,占理论载畜量的50。由于这些年靠天养畜,粗放经营的方式仍然没有彻底改变,造成草场载畜量超负荷,虽然目前正在不断向科学饲养,示范化、专业化、产业化经营方向发展,但规模不大,发展速度仍很缓慢,尤其是高产奶牛业的发展。目前还没有完全根据自然、经济等条件,调整畜牧业生产布局和结构,逐步向畜牧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和商品经济转化。
三、建议
1、结合牧区生产周期和资金需求规律合理确定贷款投放季节。
信用社要逐步改变年初集中放贷年末集中收贷的做法,结合牧区生产周期和牧业资金需求规律按季节合理投放资金。牧区的资金季节需求旺季主要体现在1、2、3月(一季度)和7、8、9月(二季度)。因1、2、3月这个季节面临春节、子女上学、接羔保育、抗灾保畜高峰,在这段时期应投放一定数量小额贷款。7、8、9月份是牧区打贮草旺季,牧民需购打草设备、油料、生产费用,因此,7、8、9月是牧区贷款需求集中期,属牧区共性规律。在此期间可以发放一些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支持牧区生产经营活动。6月是牧区固定资产投资需求期,此季节,部分牧民要为建网围栏、建棚圈、草场改良作准备,因此需投放一些大额的基础建设资金,但不具有普遍性。9、10、11、12月是牧区大量牲畜出栏季节,因资金回笼大需求小,此季节是信用社收贷最佳时期。
2、上级行应根据牧区生产周期适当增加牧区再贷款可周转使用规模。使支农再贷款真正在牧区得以完善推广。
支农再贷款期限短,与畜牧业生产周期不协调,特别是在经济脆弱和贫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金融机构撤并、服务面减少的情况下,这些地区的牧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问题不能得到信贷的及时支持,特别是支农再贷款执行中可跨使用规模有限,限制了资金使用中的持续效益,群众反映较大。因此建议上级行在合法治理的大框架下,应根据牧区生产周期适当增加牧区再贷款可周转使用规模,使支农再贷款真正在牧区得以完善推广。
3、信用社、乡镇苏木、嘎查多方联动,使小额贷款“三查”得以有效落实。
由于点多、户多、线长、人员不够,超过信用社的承受能力,所以资产等级确认是否准确已成为问题。因此信用社在对老户做资产等级评定时,一定要坚持由三方(苏木达、嘎查长、信贷人员)组成评定小组,主要以当地政府当年牧业牲畜统计数据为准,再由当地政府和嘎查达掌握的资料了解一些基础设施、家庭人员及收入情况,然后信贷人员要对一部分贷户进行抽查核实,确定无误后重新确定等级标准,如发现当地政府和嘎查达有意提供虚假信息,可削减对当地的投入;对从新组建的联保小组成员一定要做到逐户审查调查才能确定等级标准。联社要经常对各社及营业部主任和信贷员执行贷款“三查”情况进行检查,监督信贷员和各社主任是否严格的执行了贷款“三查”制度,信用社主任有无人为的扩大贷款基数和提高等级标准,严禁人情贷款的蔓延,创造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和社会风气。
4、调整信贷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是加大对农牧业支持的力度,积极支持配合科技兴农战略,全面推进农牧业科技进步,实现由传统粗放型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移,由农畜产品的产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移,支持农牧业产业化经营。要充分运用支农再贷款这一货币政策工具,在保证农牧业生产资金需求的基础上,对带动牧业发展的示范户和专业户给予重点支持,尤其是对奶牛小区牧户要特殊扶持。二是积极支持生态建设。结合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投资重点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对鄂温克旗地区确定的重点生态建设项目要进行认真研究,积极筹措资金,予以支持。
总之,鄂温克旗农村信用社在牧区开展的小额联保贷款和小额信用贷款是一项新的业务和挑战,三年的实践表明:在上级行、当地人民银行和当地政府、各苏木、嘎查的密切合作下,在牧区推广小额联保、信用贷款是成功的,因此信用社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加大对牧区贷款投入力度,深入研究,使小额联保贷款和小额信用贷款最终形成一整套制度化、程序化、标准化的操作体系,更好地为牧区经济发展提供优良的服务,使支农再贷款这一货币政策工具真正在牧区得以推广和应用。
第三篇:牧区推广小额联保信用贷款情况调查
支牧投入,畜牧经济有了长足发展,2001年前,鄂温克牲畜总头数基本徘徊在48万头只左右,自从向牧区发放小额联保信用贷款后,由2001年的50万头只发展到2003年的70万头只,纯增20万头只;三年牲畜出栏分别为33万、38万、45万头只,直接增加牧区经济收入9280多万;三年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为增长8.1%。可以说信用社从思想上、行动上与农牧民群众贴近了,使农牧民群众认识到农村信用社才是他们发展生产、改善生产、致富奔小康的坚强后盾,同时,也有力地打击了农村牧区高利贷的蔓延,占领和巩固了农牧区信用阵地,为农牧民致富奔小康架起了一座金桥,替政府为农牧民办了一件大好事。同时农村信用社在各级党政和嘎查的大力支持下,累计收回50年代“双呆”陈欠贷款110笔15万元。为今后做好支牧工作、探索新的支牧路子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矗
6、规范了信用社经营行为,转变了信用社服务理念
从前信用社总将眼光盯在大企业和城镇,没有很好的摆正自己的位置和发展方向。通过这几年的实践,彻底的改变了他们的经营理念,并结合几年取得的经验,积极了采取了“三依靠、三结合的原则”:即依靠农牧户的互守信用;依靠地方政府的支持;依靠人民银行再贷款的支撑。三结合是:信用社调查摸底与农牧户自愿联保相结合;资金需求和农牧户实际经营相结合;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和信用社自身建设相结合。几年来,鄂温克旗农村信用社在推行农牧户联保贷款工作中,坚持从农牧民的利益和需求出发,改善信贷服务,简化贷款手续,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并不断完善农牧户贷款联保办法,充分发挥了信用社的支农作用,收到了显著效果;在内控制度执行方面,使信用社更加严格贷款纪律,明确贷款责任。不发放不符合贷款对象和条件的贷款,廉洁办贷,不吃、拿、卡、要,实行贷款公开和“三包”制度。推行向社会承诺和挂牌服务,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二、存在的问题
1、小额联保信用贷款“三查”制度执行难。
一是由于贷款额小面广户多,尤其是基层牧区路途遥远交通不便、而且牧民居住分散,给贷款“三查”造成一定难度。鄂温克旗信用社截止2003年12月未累计共向五个苏木一乡一镇发放了小额联保贷款4448户,而信用社全部都集中在城镇,距基层牧区苏木相距较远,信贷员如果严格的按贷款“三查”制度进行认真的逐户查验,是根本不可能的;二是信贷人员数量少,工作量大,而且业务水平和人员素质相对较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三查制度的落实。
2、信用社资金规模小,很难满足牧业生产资金需求
从我们几年总结的经验表明:一是牧区牧业资金需求在同等条件下要大于农区。农区一般中等的农户在春耕、购买种子化肥农药、秋收等环节一般资金需求量在(2000-10000)元就完全可以满足一个生产周期,但纯牧区不同,牧区一般中等牧户在接羔保育、牲畜防疫、打储草、购买饲草料等环节一般资金需求量在2到3万元才能满足一个生产周期。二是信用社基础薄弱,底子薄,历史包袱沉重,与商业银行相比竞争能力弱,有限的资金无法对牧区经济继续增加再投入。如:鄂温克旗现有储蓄存款9、5亿,信用社只占0、45亿,占比为4、7%,而且2003年储蓄存款只增370万。在这种占比和增速的情况下,信用社无力扩大对牧区的再投入,如果人民银行抽回再贷款,将会直接影响到牧区经济和信用社生存与发展。
3、再贷款期限与牧业生产周期不吻合,影响了牧区经济发展。一是农区贷款需求基本是年初发放年尾收,可是,牧区贷款需求不同农区,牧区贷款需求有其随意性,其贷款需求规律一般是在一季度接羔保育、三季度打储草季节,同时对扩大再生产所需棚圈建设、网围栏等基础设施贷款、购买基础牲畜贷款有其不确定性。因此完全按年初发放年尾收的规律掌握,与牧区生产规律脱节,这样就造成牧民当年购买的基础牧畜在未能产生效益的基础上,为能按期偿还贷款,维持其信誉,不得不出卖基础母畜归还贷款,如果不出卖基础母畜,就要借高利贷还款,这种恶性循环会严重制约牧民基础产业的巩固。
二是牧区扩大再生产所需基础设施贷款、购买基础牲畜贷款额度大、时间长。如:购100头基础母羊,所需资金一般在(3-4)万元;购10头改良基础母牛,所需资金一般在(8-10)万元,因此牧区用于再贷款发放的支牧贷款,在额度和期限上都不适应牧业经济发展。
3、牧业靠天养畜,粗放经营的方式仍然没有彻底改变
鄂温克全旗人口大约14万,全旗草场总面积129万公顷,可利用草场面积119万公顷;储草量为46亿公斤,理论载畜量140万头只,而由于草资源分布不均衡,加之干旱和草原沙化严重等原因,实际载畜量仅为70万头只,占理论载畜量的50%。由于这些年靠天养畜,粗放经营的方式仍然没有彻底改变,造成草场载畜量超负荷,虽然目前正在不断向科学饲养,示范化、专业化、产业化经营方向发展,但规模不大,发展速度仍很缓慢,尤其是高产奶牛业的发展。目前还没有完全根据自然、经济等条件,调整畜牧业生产布局和结构,逐步向畜牧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和商品经济转化。
三、建议
1、结合牧区生产周期和资金需求规律合理确定贷款投放季节。
信用社要逐步改变年初集中放贷年末集中收贷的做法,结合牧区生产周期和牧业资金需求规律按季节合理投放资金。牧区的资金季节需求旺季主要体现在1、2、3月(一季度)和7、8、9月(二季度)。因1、2、3月这个季节面临春节、子女上学、接羔保育、抗灾保畜高峰,在这段时期应投放一定数量小额贷款。7、8、9月份是牧区打贮草旺季,牧民需购打草设备、油料、生产费用,因此,7、8、9月是牧区贷款需求集中期,属牧区共性规律。在此期间可以发放一些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支持牧区生产经营活动。6月是牧区固定资产投资需求期,此季节,部分牧民要为建网围栏、建棚圈、草场改良作准备,因此需投放一些大额的基础建设资金,但不具有普遍性。9、10、11、12月是牧区大量牲畜出栏季节,因资金回笼大需求小,此季节是信用社收贷最佳时期。
2、上级行应根据牧区生产周期适当增加牧区再贷款可周转使用规模。使支农再贷款真正在牧区得以完善推广。
支农再贷款期限短,与畜牧业生产周期不协调,特别是在经济脆弱和贫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金融机构撤并、服务面减少的情况下,这些地区的牧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问题不能得到信贷的及时支持,特别是支农再贷款执行中可跨使用规模有限,限制了资金使用中的持续效益,群众反映较大。因此建议上级行在合法治理的大框架下,应根据牧区生产周期适当增加牧区再贷款可周转使用规模,使支农再贷款真正在牧区得以完善推广。
3、信用社、乡镇苏木、嘎查多方联动,使小额贷款“三查”得以有效落实。
由于点多、户多、线长、人员不够,超过信用社的承受能力,所以资产等级确认是否准确已成为问题。因此信用社在对老户做资产等级评定时,一定要坚持由三方(苏木达、嘎查长、信贷人员)组成评定小组,主要以当地政府当年牧业牲畜统计数据为准,再由当地政府和嘎查达掌握的资料了解一些基础设施、家庭人员及收入情况,然后信贷人员要对一部分贷户进行抽查核实,确定无误后重新确定等级标准,如发现当地政府和嘎查达有意提供虚假信息,可削减对当地的投入;对从新组建的联保小组成员一定要做到逐户审查调查才能确定等级标准。联社要经常对各社及营业部主任和信贷员执行贷款“三查”情况进行检查,监督信贷员和各社主任是否严格的执行了贷款“三查”制度,信用社主任有无人为的扩大贷款基数和提高等级标准,严禁人情贷款的蔓延,创造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和社会风气。
4、调整信贷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是加大对农牧业支持的力度,积极支持配合科技兴农战略,全面推进农牧业科技进步,实现由传统粗放型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移,由农畜产品的产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移,支持农牧业产业化经营。要充分运用支农再贷款这一货币政策工具,在保证农牧业生产资金需求的基础上,对带动牧业发展的示范户和专业户给予重点支持,尤其是对奶牛小区牧户要特殊扶持。二是积极支持生态建设。结合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投资重点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对鄂温克旗地区确定的重点生态建设项目要进行认真研究,积极筹措资金,予以支持。
总之,鄂温克旗农村信用社在牧区开展的小额联保贷款和小额信用贷款是一项新的业务和挑战,三年的实践表明:在上级行、当地人民银行和当地政府、各苏木、嘎查的密切合作下,在牧区推广小额联保、信用贷款是成功的,因此信用社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加大对牧区贷款投入力度,深入研究,使小额联保贷款和小额信用贷款最终形成一整套制度化、程序化、标准化的操作体系,更好地为牧区经济发展提供优良的服务,使支农再贷款这一货币政策工具真正在牧区得以推广和应用。
第四篇:牧区推广小额联保信用贷款情况调查
小额联保信用贷款为牧区营造了一片蓝天----------牧区推广小额联保信用贷款情况调查农村信用社作为直接为农牧业、农牧民和农牧区经济提供信贷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如何既真正承担起为“三牧”提供全方位信贷服务的重任,又能使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产实现良性循环,是一个值得探究的新问题。三年来,鄂温克旗农村信用社积极推广小额牧户贷款的经验表明,在牧区实施推行“小额联保、小额信用”贷款有利于牧区经济发展,可为牧区牧民达小康奠定基础。可以说支农再贷款在牧区推广实施后,深受牧民欢迎和地方党政的支持和拥护。较好地解决了牧区牧民贷款“三难”的问题。同时,提高了信用社盈利水平,为今后更好的支持牧区经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成绩与经验
1、较好地祢补目前基层牧区无金融机构问题自1997年农村信用社从农行脱钩后,鄂温克旗人民银行在“清、整、规”时将基层牧区严重资不低债的6家信用社撤并,相继农业银行也于1999年前后,将基层牧区营业所撤消。因此,基层牧区出现大面积的金融服务盲区,造成一是在自然灾害严重的年份和季节,牧民因无钱购买饲草料,牲畜大面积的死亡;二是牧区长期得不到资金投入和支持,而有限的牧民储蓄又被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吸收,并根据上级行的要求形成上存资金,然后回灌大中城市和地方企业。牧区牧民生产经营无法得到资金支持,一度使牧区经济陷入困境。在这种情况下,我旗各级政府、人民银行、信用社急牧民之所急,多次例会研究,结合总行《小额联保贷款》、《小额信用贷款》管理办法,先后制定出了基本符合牧区特色的“鄂温克旗农村信用社小额联保、信用贷款管理办法”,同时决定以现有的各社为中心,辐射全旗六个苏木三个镇。截止2003年12月未累计向鄂温克旗东苏木、西苏木、孟根苏木、辉河苏木、伊敏苏木、巴彦托海镇、巴彦塔拉乡发放了小额联保贷款4448户,占牧民总户数的81%,累计投放小额联保信用贷款7400多万元。可以说在人民银行再贷款这一货币政策的支持下,鄂温克旗农村信用社已成为我旗农村牧区经济的有力支撑,牧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的大力支持。通过几年实践证明:由于地方政府、人民银行、信用社三方共同努力,保证了支农再贷款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因此说,在基层牧区继续推广小额贷款可以较好解决牧区金融服务盲区问题。
2、间接的提高了牧民的金融意识,牧民诚信观念明显增强过去,农牧民贷款难,手续繁琐,所以有钱也不愿还,造成信用社贷款收回难,致使不良贷款比例上升,支牧积极性不高。鄂温克旗农牧户联保信用贷款办法的实施,使农牧民发展种养业、生活消费所需的资金缺口,能及时在信用社得到解决,消除了农牧民还款容易贷款难的疑虑。同时,在不断的收回发放中,有效地提高了农牧民还款的积极性和信用观念。从几年调查中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真正的牧民是最淳朴的,贷款到期后,就想方设法归还,以维护其信誉。同时贷款联保小组成员间相互监督各成员间的贷款使用和催收,相互承担连带保证责任。鄂温克旗制定的“管理办法”还规定小组成员间不得顶替贷款,对违反联保协议的成员,在责令其还清欠款或代为清偿后可以将其清理出联保小组,对无特殊情况连续三年偿还记录不良的贷户,吊销其贷款信用证,开除联保小组。经过采取一系列制约措施和严格把关,不但涌现出大批信用户,而且还涌现出不少信用嘎查。鄂温克旗2001、2002、2003年分别向基层牧区投放小额联保贷款1227、2621、3554万元,再贷款5300万。三年再贷款回收率达100%,在近几年自然灾害的影响下,牧民年偿还贷款率仍然达90%以上。
3、有效分散了贷款风险,提高了信用社自身效益几年的实践证明,再贷款为信用社在牧区找到了一条符合当前牧区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新路子,使其提高了自身效益,为信用社生存发展巩固了基础。可以肯定,在牧区发放推行小额联保信用贷款,其风险度要低于农区。如在同样受灾的年份,农区可能会全面绝产颗粒无收,造成信用社收贷无望,但牧区不同,在受灾严重年份,牧民可根据冬储饲草情况,适当增加出栏率,减少风险,并可根据实际情况归还贷款。我们认为此因素也是这几年呼伦贝尔连续受灾的情况下牧区小额贷款回收好于农区的主要原因。同时我们还认为加大在牧区推广小额联保信用贷款可进一步分散贷款风险。农牧户小额联保贷款面向千家万户,额小、面宽、风险分散,可有效地提高贷款质量和效益。三年信用社发放的小额联保信用贷款平均不良率5%左右;收息率达到98%,2003年利息收入占其总利息收入的50%以上。
4、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抗自然灾害能力增强由于小额贷款在牧区推广和发放,有力的推动了全旗畜牧业经济发展,使得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牧户的奶业产业化发展格局已在鄂温克旗基本形成,广大牧民的思想观念、生产经营方式有了较大转变,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提升。通过“立草为业”,确立了草业在畜牧业中的重要地位,在牧区大力推广舍饲、半舍饲饲养、人工种草、粮草混播、
第五篇:牧区推广小额联保信用贷款情况调查
农村信用社作为直接为农牧业、农牧民和农牧区经济提供信贷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如何既真正承担起为“三牧”提供全方位信贷服务的重任,又能使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产实现良性循环,是一个值得探究的新问题。三年来,鄂温克旗农村信用社积极推广小额牧户贷款的经验表明,在牧区实施推行“小额联保、小额信用”贷款有利于牧区经济发展,可为牧区牧民达小康奠定基础。可以说支农再贷款在牧区推广实施后,深受牧民欢迎和地方党政的支持和拥护。较好地解决了牧区牧民贷款“三难”的问题。同时,提高了信用社盈利水平,为今后更好的支持牧区经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成绩与经验
1、较好地祢补目前基层牧区无金融机构问题
自1997年农村信用社从农行脱钩后,鄂温克旗人民银行在“清、整、规”时将基层牧区严重资不低债的6家信用社撤并,相继农业银行也于1999年前后,将基层牧区营业所撤消。因此,基层牧区出现大面积的金融服务盲区,造成一是在自然灾害严重的年份和季节,牧民因无钱购买饲草料,牲畜大面积的死亡;二是牧区长期得不到资金投入和支持,而有限的牧民储蓄又被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吸收,并根据上级行的要求形成上存资金,然后回灌大中城市和地方企业。牧区牧民生产经营无法得到资金支持,一度使牧区经济陷入困境。在这种情况下,我旗各级政府、人民银行、信用社急牧民之所急,多次例会研究,结合总行《小额联保贷款》、《小额信用贷款》管理办法,先后制定出了基本符合牧区特色的“鄂温克旗农村信用社小额联保、信用贷款管理办法”,同时决定以现有的各社为中心,辐射全旗六个苏木三个镇。截止2003年12月未累计向鄂温克旗东苏木、西苏木、孟根苏木、辉河苏木、伊敏苏木、巴彦托海镇、巴彦塔拉乡发放了小额联保贷款4448户,占牧民总户数的81%,累计投放小额联保信用贷款7400多万元。可以说在人民银行再贷款这一货币政策的支持下,鄂温克旗农村信用社已成为我旗农村牧区经济的有力支撑,牧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的大力支持。通过几年实践证明:由于地方政府、人民银行、信用社三方共同努力,保证了支农再贷款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因此说,在基层牧区继续推广小额贷款可以较好解决牧区金融服务盲区问题。
2、间接的提高了牧民的金融意识,牧民诚信观念明显增强
过去,农牧民贷款难,手续繁琐,所以有钱也不愿还,造成信用社贷款收回难,致使不良贷款比例上升,支牧积极性不高。鄂温克旗农牧户联保信用贷款办法的实施,使农牧民发展种养业、生活消费所需的资金缺口,能及时在信用社得到解决,消除了农牧民还款容易贷款难的疑虑。同时,在不断的收回发放中,有效地提高了农牧民还款的积极性和信用观念。从几年调查中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真正的牧民是最淳朴的,贷款到期后,就想方设法归还,以维护其信誉。同时贷款联保小组成员间相互监督各成员间的贷款使用和催收,相互承担连带保证责任。鄂温克旗制定的“管理办法”还规定小组成员间不得顶替贷款,对违反联保协议的成员,在责令其还清欠款或代为清偿后可以将其清理出联保小组,对无特殊情况连续三年偿还记录不良的贷户,吊销其贷款信用证,开除联保小组。经过采取一系列制约措施和严格把关,不但涌现出大批信用户,而且还涌现出不少信用嘎查。鄂温克旗2001、2002、2003年分别向基层牧区投放小额联保贷款1227、2621、3554万元,再贷款5300万。三年再贷款回收率达100%,在近几年自然灾害的影响下,牧民年偿还贷款率仍然达90%以上。
3、有效分散了贷款风险,提高了信用社自身效益
几年的实践证明,再贷款为信用社在牧区找到了一条符合当前牧区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新路子,使其提高了自身效益,为信用社生存发展巩固了基础。可以肯定,在牧区发放推行小额联保信用贷款,其风险度要低于农区。如在同样受灾的年份,农区可能会全面绝产颗粒无收,造成信用社收贷无望,但牧区不同,在受灾严重年份,牧民可根据冬储饲草情况,适当增加出栏率,减少风险,并可根据实际情况归还贷款。我们认为此因素也是这几年呼伦贝尔连续受灾的情况下牧区小额贷款回收好于农区的主要原因。同时我们还认为加大在牧区推广小额联保信用贷款可进一步分散贷款风险。农牧户小额联保贷款面向千家万户,额小、面宽、风险分散,可有效地提高贷款质量和效益。三年信用社发放的小额联保信用贷款平均不良率5%左右;收息率达到98%,2003年利息收入占其总利息收入的50%以上。
4、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抗自然灾害能力增强
由于小额贷款在牧区推广和发放,有力的推动了全旗畜牧业经济发展,使得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牧户的奶业产业化发展格局已在鄂温克旗基本形成,广大牧民的思想观念、生产经营方式有了较大转变,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提升。通过“立草为业”,确立了草业在畜牧业中的重要地位,在牧区大力推广舍饲、半舍饲饲养、人工种草、粮草混播、牧草青贮以及家庭配套草库伦和饲料基地建设等先进生产经营方式,三年来草原建设总面积累计212万亩,其中草库伦建设面积达60.6万亩,人工草地面积累计达37.8万亩,改良退化草场86.6万亩,饲草料种植面积达27万亩;牧民棚圈已达5300座,很好的抵御了几年来的严重白灾,牲畜死亡率明显下降,从而有效地支撑畜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5、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加快了牧区达小康步伐
通过三年来鄂温克支农支牧再贷款的注入和小额联保信用贷款的使用和发放,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在呼伦贝尔连续三年遭受自然灾害的情况下,鄂温克牧区经济仍得到了长足发展:一是人民银行形象和信用社信誉进一步提高,地方党政对人民银行和信用社的重要性和作用有了重新认识,出现了地方党政和农牧民群众关心信用社经营、支持信用社发展的良好局面。二是加快了牧区达小康步伐。地方党政实施了“乳、肉、草”战略和信用社逐年加大支牧投入,畜牧经济有了长足发展,2001年前,鄂温克牲畜总头数基本徘徊在48万头只左右,自从向牧区发放小额联保信用贷款后,由2001年的50万头只发展到2003年的70万头只,纯增20万头只;三年牲畜出栏分别为33万、38万、45万头只,直接增加牧区经济收入9280多万;三年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为增长8.1%。可以说信用社从思想上、行动上与农牧民群众贴近了,使农牧民群众认识到农村信用社才是他们发展生产、改善生产、致富奔小康的坚强后盾,同时,也有力地打击了农村牧区高利贷的蔓延,占领和巩固了农牧区信用阵地,为农牧民致富奔小康架起了一座金桥,替政府为农牧民办了一件大好事。同时农村信用社在各级党政和嘎查的大力支持下,累计收回50年代“双呆”陈欠贷款110笔15万元。为今后做好支牧工作、探索新的支牧路子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
6、规范了信用社经营行为,转变了信用社服务理念
从前信用社总将眼光盯在大企业和城镇,没有很好的摆正自己的位置和发展方向。通过这几年的实践,彻底的改变了他们的经营理念,并结合几年取得的经验,积极了采取了 “三依靠、三结合的原则”:即依靠农牧户的互守信用;依靠地方政府的支持;依靠人民银行再贷款的支撑。三结合是:信用社调查摸底与农牧户自愿联保相结合;资金需求和农牧户实际经营相结合;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和信用社自身建设相结合。几年来,鄂温克旗农村信用社在推行农牧户联保贷款工作中,坚持从农牧民的利益和需求出发,改善信贷服务,简化贷款手续,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并不断完善农牧户贷款联保办法,充分发挥了信用社的支农作用,收到了显著效果;在内控制度执行方面,使信用社更加严格贷款纪律,明确贷款责任。不发放不符合贷款对象和条件的贷款,廉洁办贷,不吃、拿、卡、要,实行贷款公开和“三包”制度。推行向社会承诺和挂牌服务,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二、存在的问题
1、小额联保信用贷款“三查”制度执行难。
一是由于贷款额小面广户多,尤其是基层牧区路途遥远交通不便、而且牧民居住分散,给贷款“三查”造成一定难度。鄂温克旗信用社截止2003年12月未累计共向五个苏木一乡一镇发放了小额联保贷款4448户,而信用社全部都集中在城镇,距基层牧区苏木相距较远,信贷员如果严格的按贷款“三查”制度进行认真的逐户查验,是根本不可能的;二是信贷人员数量少,工作量大,而且业务水平和人员素质相对较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三查制度的落实。
2、信用社资金规模小,很难满足牧业生产资金需求
从我们几年总结的经验表明:一是牧区牧业资金需求在同等条件下要大于农区。农区一般中等的农户在春耕、购买种子化肥农药、秋收等环节一般资金需求量在(2000-10000)元就完全可以满足一个生产周期,但纯牧区不同,牧区一般中等牧户在接羔保育、牲畜防疫、打储草、购买饲草料等环节一般资金需求量在2到3万元才能满足一个生产周期。二是信用社基础薄弱,底子薄,历史包袱沉重,与商业银行相比竞争能力弱,有限的资金无法对牧区经济继续增加再投入。如:鄂温克旗现有储蓄存款9、5亿,信用社只占0、45亿,占比为4、7%,而且2003年储蓄存款只增370万。在这种占比和增速的情况下,信用社无力扩大对牧区的再投入,如果人民银行抽回再贷款,将会直接影响到牧区经济和信用社生存与发展。
3、再贷款期限与牧业生产周期不吻合,影响了牧区经济发展。一是农区贷款需求基本是年初发放年尾收,可是,牧区贷款需求不同农区,牧区贷款需求有其随意性,其贷款需求规律一般是在一季度接羔保育、三季度打储草季节,同时对扩大再生产所需棚圈建设、网围栏等基础设施贷款、购买基础牲畜贷款有其不确定性。因此完全按年初发放年尾收的规律掌握,与牧区生产规律脱节,这样就造成牧民当年购买的基础牧畜在未能产生效益的基础上,为能按期偿还贷款,维持其信誉,不得不出卖基础母畜归还贷款,如果不出卖基础母畜,就要借高利贷还款,这种恶性循环会严重制约牧民基础产业的巩固。
二是牧区扩大再生产所需基础设施贷款、购买基础牲畜贷款额度大、时间长。如:购100头基础母羊,所需资金一般在(3-4)万元;购10头改良基础母牛,所需资金一般在(8-10)万元,因此牧区用于再贷款发放的支牧贷款,在额度和期限上都不适应牧业经济发展。
3、牧业靠天养畜,粗放经营的方式仍然没有彻底改变
鄂温克全旗人口大约14万,全旗草场总面积129万公顷,可利用草场面积119万公顷;储草量为46亿公斤,理论载畜量140万头只,而由于草资源分布不均衡,加之干旱和草原沙化严重等原因,实际载畜量仅为70万头只,占理论载畜量的50%。由于这些年靠天养畜,粗放经营的方式仍然没有彻底改变,造成草场载畜量超负荷,虽然目前正在不断向科学饲养,示范化、专业化、产业化经营方向发展,但规模不大,发展速度仍很缓慢,尤其是高产奶牛业的发展。目前还没有完全根据自然、经济等条件,调整畜牧业生产布局和结构,逐步向畜牧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和商品经济转化。
三、建议
1、结合牧区生产周期和资金需求规律合理确定贷款投放季节。
信用社要逐步改变年初集中放贷年末集中收贷的做法,结合牧区生产周期和牧业资金需求规律按季节合理投放资金。牧区的资金季节需求旺季主要体现在1、2、3月(一季度)和7、8、9月(二季度)。因1、2、3月这个季节面临春节、子女上学、接羔保育、抗灾保畜高峰,在这段时期应投放一定数量小额贷款。7、8、9月份是牧区打贮草旺季,牧民需购打草设备、油料、生产费用,因此,7、8、9月是牧区贷款需求集中期,属牧区共性规律。在此期间可以发放一些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支持牧区生产经营活动。6月是牧区固定资产投资需求期,此季节,部分牧民要为建网围栏、建棚圈、草场改良作准备,因此需投放一些大额的基础建设资金,但不具有普遍性。9、10、11、12月是牧区大量牲畜出栏季节,因资金回笼大需求小,此季节是信用社收贷最佳时期。
2、上级行应根据牧区生产周期适当增加牧区再贷款可周转使用规模。使支农再贷款真正在牧区得以完善推广。
支农再贷款期限短,与畜牧业生产周期不协调,特别是在经济脆弱和贫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金融机构撤并、服务面减少的情况下,这些地区的牧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问题不能得到信贷的及时支持,特别是支农再贷款执行中可跨使用规模有限,限制了资金使用中的持续效益,群众反映较大。因此建议上级行在合法治理的大框架下,应根据牧区生产周期适当增加牧区再贷款可周转使用规模,使支农再贷款真正在牧区得以完善推广。
3、信用社、乡镇苏木、嘎查多方联动,使小额贷款“三查”得以有效落实。
由于点多、户多、线长、人员不够,超过信用社的承受能力,所以资产等级确认是否准确已成为问题。因此信用社在对老户做资产等级评定时,一定要坚持由三方(苏木达、嘎查长、信贷人员)组成评定小组,主要以当地政府当年牧业牲畜统计数据为准,再由当地政府和嘎查达掌握的资料了解一些基础设施、家庭人员及收入情况,然后信贷人员要对一部分贷户进行抽查核实,确定无误后重新确定等级标准,如发现当地政府和嘎查达有意提供虚假信息,可削减对当地的投入;对从新组建的联保小组成员一定要做到逐户审查调查才能确定等级标准。联社要经常对各社及营业部主任和信贷员执行贷款“三查”情况进行检查,监督信贷员和各社主任是否严格的执行了贷款“三查”制度,信用社主任有无人为的扩大贷款基数和提高等级标准,严禁人情贷款的蔓延,创造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和社会风气。
4、调整信贷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是加大对农牧业支持的力度,积极支持配合科技兴农战略,全面推进农牧业科技进步,实现由传统粗放型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移,由农畜产品的产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移,支持农牧业产业化经营。要充分运用支农再贷款这一货币政策工具,在保证农牧业生产资金需求的基础上,对带动牧业发展的示范户和专业户给予重点支持,尤其是对奶牛小区牧户要特殊扶持。二是积极支持生态建设。结合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投资重点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对鄂温克旗地区确定的重点生态建设项目要进行认真研究,积极筹措资金,予以支持。
总之,鄂温克旗农村信用社在牧区开展的小额联保贷款和小额信用贷款是一项新的业务和挑战,三年的实践表明:在上级行、当地人民银行和当地政府、各苏木、嘎查的密切合作下,在牧区推广小额联保、信用贷款是成功的,因此信用社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加大对牧区贷款投入力度,深入研究,使小额联保贷款和小额信用贷款最终形成一整套制度化、程序化、标准化的操作体系,更好地为牧区经济发展提供优良的服务,使支农再贷款这一货币政策工具真正在牧区得以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