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父爱读书体会
细腻的父爱
一般说来,父爱如山,母爱如海。
读过《小艾,爸爸特别特别想你》之后,我对父爱的理解更深一层。有的时候,父爱不代表粗犷,也许和细腻相关。
这是一本可遇不可求的书,一本独一无二的书,一本感人至深的书,一本记载历史的书。作家丁午先生,是著名的“漫画大王”。在1969年,正值 “文革”期
间,他被下放到河南信阳某干校。在干校劳动期间,他想念留在北京的8岁女儿,只能用写信来寄托感情。由于女儿太小认不了几个字,还由于他是个漫画家,所以他的信主要是画出来的,其内容主要是父女之情的表达和对干校劳动生活的描述,真挚、生动,无意中记载了特殊年代一段难忘的感情和一段难忘的历史。
与这本书第一次相遇是通过作家曹保印的自媒体节目,其中有一期《保印说书》介绍的就是此书。作为一个小女儿的父亲,保印对这本书饱含深情推介,从字里行间分析,未读此书就能感到浓浓父爱。再次与此书相遇是在前不久的央视读书节晚会,一共评出来20本年度好书,《小艾,爸爸特别特别想你》位列之中。主持人李潘大加推崇,而且通过郎永淳和一个女孩的演绎,催人泪下。
一本书能产生如此大的感染力,让人潸然,的确不易。它以质朴的语言,无华的文字直抵人的心灵,让人阅读的同时产生共鸣。严格而言,这是类似连环画的书,浅易的文字以及生化的漫画,仿佛看到作者即便身处苦难依然乐观向上。
书中反映的内容也谈不上宏大,都是平平淡淡生活的真实记录。譬如吃饭,穿衣,劳动,娱乐,休闲等等。物质匮乏的年代,如今属于国家保护的物种也是寻常可见的美味佳肴。书中多次写到抓到蛇、青蛙、野兔和麻雀,简单加工之后,成为果腹之物。他不仅在信中给远方的小艾写出来,而且还把加工食物的过程或情景画了出来,图文并茂,别具一格。书中用了很大篇幅描述了作者参与劳动的场面。作为知识分子,本来以笔墨为业,在特殊的年代却要从事肉体饱受折磨的农业生产活动,委实有点吃不消。书中不止一次写到生病、受伤的事情,以及受伤之后,无法劳动,手上缠着绷带,连基本生活都无法自理。在干校劳动,他从事的工种不单一,有的时候是做木匠活,有的时候是磨刀霍霍向猪牛,还有的时候砌砖脱坯等,尽管他给女儿说的时候一再强调很好玩。但是我感到那是苦中作乐,哪有那么好玩的体力劳动?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之余,他多次提到游泳,这在水乡也许是最便捷的休闲方式。在水中游泳的画面,风趣幽默,令人忍俊不禁。写到游泳是为了唤回孩子的记忆,譬如有一段文字讲到,小艾小的时候看到爸爸跳到水中不见踪影,吓得哭了起来。用共同的回忆拉近父女之情,即便千里万里也会心有灵犀。生活尽管苦涩,但也有文艺节目作为调味品,那么不觉贫乏。书中写到作者多次登台表演节目,同时鼓励女儿也要勇敢一些,也敢于在台上演出一些样板戏,“做毛主席的五好战士”。这些演出也以漫画的形式体现出来,品读此书很开心,也感到很有趣。
在生活的逆境之中,丁午将思念女儿化为一封封承载父爱的信,当时是私密的,如今我能能够悉心阅读,也感到心中传达的力量。书信中,字里行间不抱怨也不逆来顺受,而是真正拥抱生活,发现乏味的生活中潜在的美好。这不由让我想起曾经看过的意大利电影《美丽人生》。著名导演罗伯托 贝尼尼自编自演,讲述了意大利一对犹太父子被送进纳粹集中营。父亲不忍心让年仅五岁的儿子受到惊吓,就利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编制了一个美丽的“童话”。让孩子即便身处残酷的生存环境之中,仍然觉得一切那么美好。他们似乎每天生活在有趣的游戏中,按照集中营设定的种种规则,换的分数,最后赢得大奖。为了保护儿子的童心,父亲甘愿笑着离开这个世界,也不愿儿子认识到周遭环境的可怕和危险。这部电影,我看过之后也是笑中带泪,一出悲喜剧演绎了人性的崇高。也许某个时候生活是以狰狞的姿态面对我们,我们应该以乐观的心态面对险恶,以微笑回应种种不堪。
孔子曾说过,贤者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说到底这是面对生活的态度,如果心中拥有阳光,有深沉的爱,那么生活环境的不足之处,将会成为锻炼人不断成长的外部条件。丁午当时面对无奈的选择,以绵绵父爱不断向远方的小艾传递,以致多年以后,我们通过这本书,感受到生活之中存在的美好,更加期待灿烂的明天。
第二篇:读书体会之《感悟父爱》 李琰
读书体会之《感悟父爱》
总有一个人把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让我们心痛,那就是父爱。都说母爱如山,那父爱呢?父亲的爱就不是高山了吗?父爱总像那柔柔的轻曲,慢慢地淌过生命的每一天;父爱又像那厚厚的一本巨著,读也读不完;然而,父亲总是在你的背后默默为你加油,为你做一切的事情,只是你没有发现你背后那苍老的背影,等你发现父亲的背影时,他就老了,不能在牵着你的手去公园散步了,不能领着你去海边看星星了。也许在我们这代人一直朝上,父亲的角色一直都是高大的,严肃的,不苟言笑的,和还在们从来都不会开玩笑的,从不轻易表露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即使他们疼爱子女,即使他们心中也装了自己的真情,可是他们就那样一直端着,维持着自己在家庭的顶梁地位,孩子在幼小的时候,父亲在他们的心目中就是神,他对母亲的情从来都不会表露,他对长辈的尊敬和维护却处处以身作则,于是我们所看到的就是对父母长辈孝顺恭敬,对母亲不苟言笑,对孩子几乎视而不见,他们就是我们家庭里的经济资源供给者。
天底下,哪个父亲不为自己的儿女着想,但我们可曾为我们的父亲着想过?父亲老了,看着那年迈的步子我们可曾悟到过什么?那就是“爱”!我们心痛了吗?后悔了吗?后悔当初为了一个棒棒糖而不理父亲了吗?心痛当初为了那可爱的布娃娃而甩开父亲的手了吗?当我翻开《感悟父爱》这本书时,心中突然涌出一种冲动,那就是想哭!因为我看到在书的封面有一个年迈的父亲拄着拐杖,打着伞?他在干嘛呢?这让我想到了我的父亲,爱我的父亲,他在我下雨的时候给我送伞,在天冷的时候给我加衣,回过神来,那晶莹的泪珠轻轻的划过了我的手背。看完这本书后,我心里有好多话想说,可又难以言表。这本书的每个父亲的言行都震撼了我,让我的心灵感受到了无比的温暖,有的父亲甚至为了自己的儿女而牺牲了自己,我真的很感动,很震撼。我感动得流了泪。想想自己,我曾经多少次的惹爸爸生气,曾经多少次不理爸爸,曾经多少……
这本书虽然是几十块的书籍,不算珍贵,但它里面的父爱让人温暖,里面的父亲让人感动,父亲们伟大的举动差点让我窒息了,我那小小的心灵被感染了,有一股冲动,总使我在父亲回来后默默的流泪,想着父亲累不累,要不要我倒水给他?我爱父亲,父亲也爱我,这是不能用金钱和任何东西来维持的,来玷污的,它是高尚的。我爱我的父亲。
“总有一个人把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让我们心痛,那就是父爱,就是父亲。”多温馨的一句话语啊!亲爱的朋友,你们爱你们的父亲吗?那就好好去爱吧,用心去爱,想想父亲在背后为你做的一切,想想父亲老了会怎样……
第三篇:读书体会(模版)
《自由的孩子最自觉》读后感
这是尹建莉出的第三本书,这是一本比较长,比较零散的书。尹建莉老师历年来收到了数十万封的家长来信,讲述了他们在教育孩子,甚至于家庭纠纷和个人成长痛苦中的种种困惑和疑虑,尹老师挑了100封左右具有代表性的信来给予回复,问题涉及方方面面,我细细的读了每一封信和回答,其中的困惑有的我也有,有的我没有,阅读的过程中,家长的话语,仿佛映照出我自己的内心,种种焦虑和困惑。而尹老师的每次解答,有的犀利直接,有的温和,但每一封信都流露出她的真诚善良的内心,不虚伪,不站在制高点,而是像一个朋友,坐在你旁边,温和的看着你的眼睛听你静静倾诉,然后用语言和眼神抚慰你,一点点熨平内心的波澜和皱褶,这感觉真是好极了。我自己都觉得在阅读的这几天中,我也变得平和,宽容起来,不那么尖锐刻薄了。
她不止是提供了基础理论:尊重,爱,自由,不管孩子就是最好的管等,还给出了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法和途径,因为其实大道理大家都懂,但是把这些道理吃透,融入到生活中,其实真的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情。而具体到每个日常细节,落实到每天的生活琐碎中的时候,功力就立刻见分晓了:
你是否真的接纳了,践行了这些理念;还是只是学了个皮毛,想要用“爱和自由”做借口更好的控制孩子呢?
对照着这些案例,我们可以更好的反思自己的教育观点,从而更好的理解那些朴素但却不见得教育理念。
根据来信的问题细分:分为几大部分:
1.划清与孩子的界限
2.爱和溺爱是两件相反的事情
3.请允许孩子慢点长大
4.吃喝拉撒睡不用“精细化管理”
5.好关系才有好教育
6.家庭是学习的第一站
7.性教育。人际关系培养等
8.教育需要清醒和勇气
9.接纳自己才能更好的接纳孩子
每个部分都值得细细品读,如果遇到和信中类似的情况,那么更是捡到宝了,可以去好好看看学习下了。
摘录一些喜欢的,其实整本书我都很喜欢,朴素但充满智慧的语言处处皆是:
1.无所谓的小事,视而不见,不让孩子为难。爱孩子离不开对他心里的体贴,多余的提醒和安慰只是满足了家长,却给了孩子不信任和羞辱。(慢点,小心点是糟糕的口头禅)
2.生命一直是流动的,一直是变化的,思想也是一样。思想的成熟就像是吃馒头一样,当我迟到第四个感觉很撑的时候,绝不能说前面三个没什么用,任何一个阶段的思考和探索都是有价值的,最高的价值不在于哪一种思想完全正确,而是我们作为某个社会或家庭的角色,一直在用心的寻找着更美好的方案,更适合自己的道路。(放手的分寸怎么拿捏?)
3.没有一种深刻的相处可以凭技巧完成,对某一局部关系的修复会暂时带来另一局部关系的变化,但这种变化不会恒定和长久。所有关系的轴心-你自己-如果不改变,围绕着你的一切人和事都不会改变。(妈妈的强势是弥散在家中的甲醛)
4.我说这个事想让你放下批判,既不在意婆婆事什么样的人,也不在意婆婆嘴里的你是什么样的人,你们一定都是正常人,有优点也有缺点。你们有一个关系,共同爱着一个男人,但是你们是分属于2个家庭的2个女人,本来就不应该搅合在一起,如果双方都喜欢对方介入到自己的是,彼此协助,这是最理想的,如果双方都看对方不顺眼,各过各的日子是好的。(坚定的把婆婆打发走)
最后引用她自己的话作为结束:
对于孩子心灵的工作其实不仅仅是教育,它是无边界的,涉及父母的做人方式,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心理健康程度。
让我们成为更好的父母,进化成更好的人。
第四篇:读书体会
博览群书 躬行课堂
——读《回到教育的原点》有感
永宁中心校沙堤小学 龚雅莉 第一次听说窦桂梅老师是06年在永春师范培训知道的,后来就陆陆续续有看了她的视频课,越来越欣赏。于是上网关注她的博客,到她的博客去寻找智慧的源泉。
每次读窦老师的文章,都让我感触颇多,喜欢她写出来的激扬的文字,喜欢她细腻的情感,钦佩她出众的文采。
最近又从当当网上买了窦桂梅老师的《回到教育的原点》,认真拜读后,越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她的人格魅力,教学造诣。在书中无论是对教师的婉言劝说,还是对学生的谆谆教导,无论是对现状的把脉诊断,还是对未来的展望憧憬,窦老师一直在重复着一个共同的声音,那就是——阅读与反思。“好教师从哪里来”、“好教师到哪里去”、“教学管理者该怎么做”、“我们能做什么”„„聚焦在同一个胶片上,合着光晕而来的是闪亮的“阅读、反思”两词的大写、定格。
阅读,走向教师的智慧——
对于常常被冠以幼稚肤浅的小学语文教师而言,我们该以怎样的自信面对众人,该以怎样的素养立足讲台?窦老师的回答是“阅读”。读书,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专业成长必需的生命方式,从这样的意义和高度上讲,教师就必须读书。读书就是最长远的备课、最好的教学准备。千万不要误认为教师只需读教学参考书够了,“没有真正阅读过那一本本经得起推敲的经典大书的时候,心灵就是粗糙的;没有真正被经典感动过的情怀,内心就会是枯涩的;没有被厚重的经典著作洗礼过,就无法拥有细腻的心灵。”作为影响着孩子,需带着孩子回归母语、回到童真的语文教师来说,有了文化积淀才有教学的高度、广度和温度。因为阅读,对《师恩难忘》的“感念”才有一种“一触肌肤就能摸到体温的感觉”;因为阅读,才能以“聊”的轻松方式揭示《三打白骨精》的“向善”主题,通过环境、情节、人物三大板块的课文与原著的比较阅读,实现名著导读的课堂基本模式;因为阅读,《丑小鸭》“苦难中追寻梦想,幸福中怀存谦卑”的形象才如此深刻而又鲜明地留在孩子们的记忆里,继而影响着他们未来发展之路;因为阅读,识字课充满自信,作文课彰显大气;因为阅读,才能以一个语文教师独特的视角欣赏到数学、科学等学科的“眉清目秀”,咀嚼“经意与不经意之间、轻松与不轻松之间、圆满与不圆满之间”的抽离。
读书能让人静心,大人如此,孩子也是如此。当我们潜心阅读,并感受着阅读所带给我们的丰盈的滋润时,我们不就有了高尚的情操和宽阔的胸襟吗?对于教材的处理不就有了一份睿智的思考和深入的建构吗?我们的课堂不就有了呼吸的流畅和生命的灵动吗?我们的学生不就有了美的熏陶与善的引领吗?而这不就是学校的灵魂所在吗?我们常常指责学生静不下心来,看书读书显得浮躁。探其原因是整个时代、整个社会的浮躁投射。我们指责学生的家庭环境和家长素养,可当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我们的老师,又有多少人能独守孤灯,潜心阅读呢?很多人认为窦老师只是一个特例,一个无法超越的偶像,我也有同感,又有多少人成得了特级教师呢?但既然选择了教师职业,我们唯有做一个有专业的教师,做一个有专业尊严的语文教师,才能自信于这三尺讲台,就让我们从阅读开始吧。
反思,走向智慧的老师——
如果说阅读让我们站在了更多人的肩上,远眺了无限更深处的美景,拥有了一颗宁静、宽容、淡泊、细腻的心,那么反思,则让我们一次次地回到原点,深刻剖析,在“自我与他我”的对话中不断审视我们的课堂、我们的专业,清理淤塞——那些遗憾的、痛苦的、失败的、沮丧的,继而再次自信地出发。“教了十年书的教师,不一定成为一个成功的教师,写了一年反思的教师,必定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教师”,可见,在教师生涯中,动笔显得多么重要。窦老师用灌注了“细心、恒心、耐心”之墨的笔改变了自己的课堂,也成就了一位教师的智慧。
反思,是咀嚼课堂压力和困厄的坦然,是肯定之余的发现、否定之余的思索。正因为写,你的笔就要和你的课堂通过心灵的桥梁发生联系,你会忠于你的课堂,兼纳别人的“声音”,也许始终不会迷失自己。日常的只言片语、点滴滴滴,最终汇成的是涓涓细流也或成海,而你也在流动的声浪里听到属于自己心灵花开的声音。从《珍珠鸟》的教学轨迹,从伴随着备课、上课所记录下的《深入决定深度》、《将“信赖”进行到底》、我们看到的是窦老师对于课堂的反复追问,对文本的深刻解读。因为一次次的反思,让她跳出课堂本身,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审慎看待自己的课堂。
反思,是面对课堂忧患与艰辛的澄明,是携手互助的通途、助人成长的载体。窦老师“优点说透、缺点不漏,方法给够”的听课评课要旨得到了更多老师的喜爱、信服。而她深入课堂所记录下的“捉虫”、“拣金”也编成了《梳理课堂》,成为教育类畅销书。《三打白骨精》一课,引发的是她长达几万字的反思,有对教材的解读,主题的确定,备课的思考,还有对教师其人的评价,她把此作为送给老师的特别礼物。这礼物怎能不令老师欣喜,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想发展,是因为我们缺少了一个强有力的前行者给我们重锤敲击,给我们棒头一喝,更给我们跃而上台阶的跨步。“敲打”之后是“收获”——这是执教者在读到窦老师的反思后写下的反思,是带着感悟因爱而生的喜悦。
这是我第一次读《回到教育的原点》,几天来我沉迷其间。因为我“窄”而“浅”的阅读,以致无法用更为深刻而哲理的语言来表述我的感受,只觉得“热情如火,激情似焰”的窦老师带给我的是她对教育的无限热爱、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博览群书、躬行课堂、在写作中沉淀生命——这便是我眼中的窦桂梅,心中的智者。
第五篇:读书体会
博览群书躬行课堂——读《回到教育的原点》有感
永宁中心校沙堤小学 龚雅莉第一次听说窦桂梅老师是06年在永春师范培训知道的,后来就陆陆续续有看了她的视频课,越来越欣赏。于是上网关注她的博客,到她的博客去寻找智慧的源泉。
每次读窦老师的文章,都让我感触颇多,喜欢她写出来的激扬的文字,喜欢她细腻的情感,钦佩她出众的文采。
最近又从当当网上买了窦桂梅老师的《回到教育的原点》,认真拜读后,越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她的人格魅力,教学造诣。在书中无论是对教师的婉言劝说,还是对学生的谆谆教导,无论是对现状的把脉诊断,还是对未来的展望憧憬,窦老师一直在重复着一个共同的声音,那就是——阅读与反思。“好教师从哪里来”、“好教师到哪里去”、“教学管理者该怎么做”、“我们能做什么”„„聚焦在同一个胶片上,合着光晕而来的是闪亮的“阅读、反思”两词的大写、定格。阅读,走向教师的智慧——
对于常常被冠以幼稚肤浅的小学语文教师而言,我们该以怎样的自信面对众人,该以怎样的素养立足讲台?窦老师的回答是“阅读”。读书,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专业成长必需的生命方式,从这样的意义和高度上讲,教师就必须读书。读书就是最长远的备课、最好的教学准备。千万不要误认为教师只需读教学参考书够了,“没有真正阅读过那一本本经得起推敲的经典大书的时候,心灵就是粗糙的;没有真正被经典感动过的情怀,内心就会是枯涩的;没有被厚重的经典著作洗礼过,就无法拥有细腻的心灵。”作为影响着孩子,需带着孩子回归母语、回到童真的语文教师来说,有了文化积淀才有教学的高度、广度和温度。因为阅读,对《师恩难忘》的“感念”才有一种“一触肌肤就能摸到体温的感觉”;因为阅读,才能以“聊”的轻松方式揭示《三打白骨精》的“向善”主题,通过环境、情节、人物三大板块的课文与原著的比较阅读,实现名著导读的课堂基本模式;因为阅读,《丑小鸭》“苦难中追寻梦想,幸福中怀存谦卑”的形象才如此深刻而又鲜明地留在孩子们的记忆里,继而影响着他们未来发展之路;因为阅读,识字课充满自信,作文课彰显大气;因为阅读,才能以一个语文教师独特的视角欣赏到数学、科学等学科的“眉清目秀”,咀嚼“经意与不经意之间、轻松与不轻松之间、圆满与不圆满之间”的抽离。
读书能让人静心,大人如此,孩子也是如此。当我们潜心阅读,并感受着阅读所带给我们的丰盈的滋润时,我们不就有了高尚的情操和宽阔的胸襟吗?对于教材的处理不就有了一份睿智的思考和深入的建构吗?我们的课堂不就有
了呼吸的流畅和生命的灵动吗?我们的学生不就有了美的熏陶与善的引领吗?而这不就是学校的灵魂所在吗?我们常常指责学生静不下心来,看书读书显得浮躁。探其原因是整个时代、整个社会的浮躁投射。我们指责学生的家庭环境和家长素养,可当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我们的老师,又有多少人能独守孤灯,潜心阅读呢?很多人认为窦老师只是一个特例,一个无法超越的偶像,我也有同感,又有多少人成得了特级教师呢?但既然选择了教师职业,我们唯有做一个有专业的教师,做一个有专业尊严的语文教师,才能自信于这三尺讲台,就让我们从阅读开始吧。
反思,走向智慧的老师——
如果说阅读让我们站在了更多人的肩上,远眺了无限更深处的美景,拥有了一颗宁静、宽容、淡泊、细腻的心,那么反思,则让我们一次次地回到原点,深刻剖析,在“自我与他我”的对话中不断审视我们的课堂、我们的专业,清理淤塞——那些遗憾的、痛苦的、失败的、沮丧的,继而再次自信地出发。“教了十年书的教师,不一定成为一个成功的教师,写了一年反思的教师,必定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教师”,可见,在教师生涯中,动笔显得多么重要。窦老师用灌注了“细心、恒心、耐心”之墨的笔改变了自己的课堂,也成就了一位教师的智慧。
反思,是咀嚼课堂压力和困厄的坦然,是肯定之余的发现、否定之余的思索。正因为写,你的笔就要和你的课堂通过心灵的桥梁发生联系,你会忠于你的课堂,兼纳别人的“声音”,也许始终不会迷失自己。日常的只言片语、点滴滴滴,最终汇成的是涓涓细流也或成海,而你也在流动的声浪里听到属于自己心灵花开的声音。从《珍珠鸟》的教学轨迹,从伴随着备课、上课所记录下的《深入决定深度》、《将“信赖”进行到底》、我们看到的是窦老师对于课堂的反复追问,对文本的深刻解读。因为一次次的反思,让她跳出课堂本身,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审慎看待自己的课堂。
反思,是面对课堂忧患与艰辛的澄明,是携手互助的通途、助人成长的载体。窦老师“优点说透、缺点不漏,方法给够”的听课评课要旨得到了更多老师的喜爱、信服。而她深入课堂所记录下的“捉虫”、“拣金”也编成了《梳理课堂》,成为教育类畅销书。《三打白骨精》一课,引发的是她长达几万字的反思,有对教材的解读,主题的确定,备课的思考,还有对教师其人的评价,她把此作为送给老师的特别礼物。这礼物怎能不令老师欣喜,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想发展,是因为我们缺少了一个强有力的前行者给我们重锤敲击,给我们棒头一喝,更给我们跃而上台阶的跨步。“敲打”之后是“收获”——这是执教者在读到窦老师的反思后写下的反思,是带着感悟因爱而生的喜悦。
这是我第一次读《回到教育的原点》,几天来我沉迷其间。因为我“窄”而“浅”的阅读,以致无法用更为深刻而哲理的语言来表述我的感受,只觉得
“热情如火,激情似焰”的窦老师带给我的是她对教育的无限热爱、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博览群书、躬行课堂、在写作中沉淀生命——这便是我眼中的窦桂梅,心中的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