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大地恩情》有感
读<<大地的恩情>> 有感
你也许因为少穿一两件衣服而被父母训斥过吧,你也许因为作业写得太晚而被父母责备过吧,你也许因为没取得优异的成绩而被父母教训过吧,唉!父母真讨厌。
<<泣血的父爱>>中,那个考大鸭蛋的学生或许有些像你,他有意无意地冷落着那个他自认为“窝囊”的父亲。当学校因为他成绩差勒令他转学时,父亲竟向校长跪地求情,而这一“壮举”在他看来是多么地丢脸,于是鄙视父亲。然而,他从父亲盼望儿子得奖状,庄重地贴奖状,向别人炫耀奖状,粘拼被他撕毁的奖状,到冒死火中救奖状,一幕幕感人的场面中,终于领悟到了窝囊的父亲并不“窝囊”,其实“儿子本身就是父亲的作品,儿子的每一点成就,每一分进步,都是贴在父母心头的奖状。„„儿子的成功就是父亲终身的渴望,梦寐以求的莫大荣誉。为了儿女的前途,那泣血的父爱何计生死荣辱啊!”
还有<<丑娘>>中那位“丑娘”的孩子,或许有些像他。那位母亲,身体单薄矮小既丑又瘸。别人都瞧不起她。文中的“我”承受不了别人的嘲笑,蔑视。“我”开始厌恶她疏远她,甚至不敢承认她是“我”的娘——她那么丑,这一切严重地刺痛了母亲的心,以至于“我”考上大学远离家乡后,母亲思儿心切,却屡屡不敢去学校探望,她怕丢儿子的脸啊。等“我”长大后逐渐明白了“子不嫌母丑”,母亲却永远地离“我”而去,几多遗憾,几多愧疚。“丑娘”连一张相片都没留下,她默默地走了,连同那“见不得人的丑”,却把美好的心灵留在了“我”心中。
是呀,我们的父亲也许有些窝囊,我们的母亲也许算不上美丽,但我坚信,无论窝囊也好,丑陋也罢,他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给予我们无私的朴实无华的爱,倾其所有,乃至生命。然而我们却因为生来就拥有那份爱,贪婪地享受着那份爱,似乎已变得理所应当,习以为常了,我们却不懂得去珍惜她,甚至十分反感,然而当我们在不经意中失去了这笔财富时,一切悔之晚矣!
记得一个冬天的早晨,我匆匆吃完早点,准备出发,这时妈妈把我叫住:“天冷,快把毛衣穿上。”说着,便从衣柜里拿出一件土里土气的旧衣服。
“穿这衣服干吗?”我瞅了一眼,不耐烦地说。
“这件衣服虽然陈旧,但能保暖呀”妈妈解释道。
“我不穿!”我吼着跑出了家门。
“唉,妈妈也真是的,都什么年代了,还穿那样儿的,丢人!”我边走边自言自语,“妈妈您的思想也太守旧了,您做的毛衣也太落伍了吧。”
走在上学的路上,一股寒气扑面而来,我不禁打了个寒颤。我的脸冷得像刀刮一样疼。为了暖和身子,我只好跑步去学校。教室里像冻库一样的冷。这时我想起了妈妈要给我的那件毛衣,穿上它该多暖和啊!唉!真后悔没听妈妈的话。说实在的,我以前穿的毛衣都是妈妈一针一线辛辛苦苦织成的,可不知什么时候起,我渐渐地讨厌起妈妈做的毛衣了,觉得越看越不顺眼。现在我明白了,毛衣款式虽然陈旧,但那凝聚着妈妈的一片爱心啊!
其实,父母对我们的关怀无微不至,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承载着父母对我们的浓浓亲情。请不要讨厌我们的父母吧,去理解他们,尊重他们,或许他们曾真的打骂过你,但那是“打是亲骂是爱”。父母的付出不求回报,只有默默地奉献,奉献„„
我们在父母的关爱中茁壮成长,而父母却在付出中一天一天消瘦变老。我们该为父母做点什么呢?
第二篇:读《摩挲大地》有感
读《摩挲大地》有感
读《摩挲大地》有感
已经很久没有看一本书有这样的感觉,不忍心读的太慢,怕有些情节会感慨良多:又不敢读的太快,生怕恍惚间错过任何一个词语。怀着无限的激动和震撼读完它,我想,这也许作为就是一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子孙对自己母亲的探读吧!满心期待有满心惶恐,生怕她受一丝一毫的委屈却又为她在逆境中绝处逢生而拍案叫绝,就让我静静描绘揭开她绝美面纱时的惊鸿一瞥吧。从黄沙连绵,冰雪蔼然的莫高窟,一路穿梭前行。见识过都江堰的急流浩荡,感受过三峡的蜿蜒险峻观赏过贵池傩的淳朴雄健,也倾听了江南的宛转悠扬,终于,在黄州遇见苏东坡,在海南遇见李德裕,在宁古塔中感知天地间自由一种可贵的坚持,在承德避暑山庄窥见盛世一隅,恍恍惚惚,匆匆忙忙,就这样随余秋雨先生走过这片神州大地。我常常读着读着便热泪盈眶,是感怀于先辈们曲折坎坷的人生道路,却更是折服于一代又一代人对文化的坚守与热忱。遇见黄州,最初的最初我的心猛然疼了一下'遥怜北户吴兴守,诟辱通宵不忍闻'这样一个温润如玉的大文豪却要经受最野蛮的诟辱。何其不幸!但走在黄州曲曲折折的小路上,我看到的却是一种难得的从容,正是怀着对文化最最纯洁的赤子之心,才能在如此逆境中引吭高歌。越是逆境,越是坚守,绝处逢生,方得从容。想想现在,因为一点点不如意就轻言放弃,因为一点点不公正就怨愤社会,我们真应该多回头看看,也许我们在先哲身上能找到一丝从容。
这世间总有友谊,如此山高水长,如此宛转悠扬。'南国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半辽阳'残阳斜照,阳关路远,从莺莺燕燕的江南到荒无人烟的黑龙江,有多少被流放的人是靠着好友的陪伴一路向前。无论这世间的道路多么艰难曲折,一旦有朋友相伴也就不觉孤单。现在我们常常把人脉挂在嘴边,其实真正的友谊,不外乎从意气相投到肝胆相照,看似清淡无味其实回味无穷。不妨多放一些时间用在提高自己上,也好让自己有朝一日遇见意气相投的朋友。
所幸,我又遇见苏州,一扫在宁古塔那里感受到的阴霾,的的确确,纷纷扰扰中我已经渐渐将它遗忘。我曾不止一次想过,如果有机会一定留在最最繁华的帝都,见识一下所谓的大千世界。然而我却忘了,这世上还有一种悠然自得的活法,它叫苏州。一排排鹅卵石,一阶阶青石板,一座座门庭,那一句句一声声从耳边飘过,似乎在嘲弄世人日日奔波劳碌而不知为何。我想,下次若有机会,还是先去苏州看看,也许一下子就不想走了。
可是文化延绵,却容不得我倦怠停滞。踏上天一阁,是满心满意的感动在心中,一个家族,能千百年来一直默默守护自己的文化,这是一种对文化传承怎么样的自觉才能做到的啊。就像是古老的苗寨里的人们生生不息地守护着那一棵棵树木一样,难能可贵,感动之情,无以言表。
我就随着余秋雨先生的步伐一路跌跌撞撞的走过,感动于先辈们对文化的热忱与坚守,得以在纷扰的世间有一隅休息的地方。起身致敬,向那些用身躯守护自己文化信仰的先哲们。起身前行,跌跌撞撞摸索在繁杂的尘世中。
第三篇:读《大地之灯》有感1000字
读《大地之灯》有感1000字
高一2班 张静怡
“大爱无言,大言稀声。无论什么疼痛,那个你爱的人,善良的人,一如既往地守在你身边,给你以如此的照顾和关怀,在这人情稀薄的世界,此生复有何求。”心如大地,一盏盏稀稀疏疏的明灯高高屹立在旷野。路人看得到被照亮的一朵朵光点,而光与光之间的黑暗路人永不得知。
这也许不是一本最好的小说,可它确实带给了我磅礴的震撼以及源于内心的共鸣。
故事以一个雪域高原的女孩卡桑及一个知青的单亲家庭之子简生之间的邂逅层层展开,组成了一张丰富的人物网。里面的每一个人物都似乎在告诉我们一些为人之理。静美告诉我们无畏,淮告诉我们慈悲,叶蓝告诉我们真诚,辛和告诉我们等待……他们如一盏盏悬空而挂的明灯,星星点点,照亮了大地之上平坦的路途。
我只是一个17岁的孩子,对于人生这个深刻话题的理解势必单薄又略显稚嫩。虽阅读了些许唐诗宋词,却也不过是冰山一角,而与我差不多年岁的19岁作者,却以平凡的辞藻,以坚定不可抗拒的语调试图来告诉大家她对忧伤的理解,她对世界黑暗面的宽容一笑。而我也开始学会重新诚恳地看待不美好,从那些析出的沉淀中寻找收获。
自小,我们便被教导着坚强,善良,坚持正义,如今的我扪心自问,回首从前,才发现那些耳熟能详的双音节词语,要做到,绝非容易。
如今的我唏嘘着故事里的情节,对白,然后开始缄默。这世上没有谁注定要对你好,也没有谁注定要在泥泞里拉你一把,我们只能说谁遇上谁,是我们生命里的福祉。我们身边那么多人,来来往往,川流不息。亲人,朋友,过客或陌生人,我们都应当以微笑的面容相迎,去感激,去祝福。就像简生遇到了淮,卡桑遇到了叶蓝,他们互相取暖,在彼此失意和最困难的时刻互相搀扶。人与人的信任相知本是最幸福的事,我们只有用自己的信任去包容别人,才可能会成全他人,救赎自己的内心。只有在这以后,我们才开始学会付出,学会等待,在挫折磨难中得到了坚强。这得之于卡桑从雪域来到城市经过婚变,生育,出逃,终于平息的困苦。这得之于淮的逝世,简生在那有花香的阳台前站了一宿的怀念;这得之于简生在看遍世事后在大雪纷飞之夜进入电话亭给辛和的电话;这得之于辛和“我一直在等你归来”的回答。
灯光,是可以照亮大地的;心灯,则可以点亮彼此的人生。于是有段时间我眺望到夜色里的亮色就觉得无比的心安和温暖。每个人都拥有作为一盏灯的能力,都有点燃自己照亮别人的能力。
心灯有亮有弱,或荧荧烁烁,或亮白如昼。无论时间的波涛如何向我们袭来,人生路上的坎坷如何使那本就微弱的火苗变得愈发暗淡,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将这些获得一一铭记,将剩下的忘却或者原谅,在这样的过程中去成长与感恩。
这本书塑造了一个更美的我,让我与过去的自己告别,迎接“新我”,这个“新我”中有书中的宽容,原谅,忘却……就连胡适先生也说:“人到老年,包容比自由更重要。”的确,我们只有去接纳别人的错误,警醒着自己,才会成为那个更美的我。
第四篇:读七堇年《大地之灯》有感
向死而生,岁月静好
——读七堇年《大地之灯》有感
七堇年,一个纯“80后”四川女生,原名赵勤,以《被窝是青春的坟墓》一文入围第六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初赛,以《在路上》一文摘冠。她曾在其作品《远镇》中提到:“七堇年,这是父亲给我取的名字,他说那是因为在他的家乡每年暮春时节会有漫山遍野的三色堇绽放。那种朴素的花朵有着能够弥漫一生的寂静美感。”正是这样一个喜静且低调的女孩,默默地固执并挚爱地笔耕,使得她的文学之路如三色堇般,漫山遍野,朴素但寂静美感。
19岁,一个在花样年华尾巴上吮吸文学养分的女孩,终于在她悉心浇灌下,绽放了这朵“青春纪念”的成长果实——《大地之灯》,这是七堇年的长篇处女作,三十二万言的小说,涉及到了绮丽诡秘的高原藏区,老三届知青在北大荒的痛苦经历,脆弱敏感的艺术家,少女的残酷成长,对完美人性的呼唤,对自我扶正和灵魂救赎的艰苦努力„„七堇年倚马而言,从藏区到都市,从北大荒到城镇,从尼泊尔到校园,背景一直在变,文章的气场却没有变。也许正因为这种背景、区域的不断更迭,试图在各种文化中糅合,才使得作品附上了神秘的地域气势,也因此被评为“很少有的具备纯文学意识和能力的畅销书作家”。大地之灯,善美的理想之灯,郭敬明在书中序言所言:“就像英文译名the eyes of truth,真理之眸,或者我们打在扉页上的那句话‘the eyes of truth are always watching you’一样,在阅读这一本当下的青春小说而言显得非常厚重而漫长时,这样的感觉一直存在。黑暗的世界里,某一个地方,某一处存在,一定有这样一双眼睛,一直凝视着你。”也许七堇年正是倚靠这“the eyes of truth”的理念一步步织就自己的锦缎,企盼在漫长的黑夜中迎接每一缕曙光。
一、《大地之灯》内容梗概
(一)雪原上的生命与挣扎
有这样一片茫茫雪域藏区,昏天暗地的风雪袭击着那里的一草一木,天寒地冻之中,散落在雪原上的黑帐篷是避难之地,煮茶的残火似乎是这昏天暗地的光明一点,黑帐篷与这星点残火是人们最安全的所在。主人公只是一个不谙世事的8岁的少女,她的名字叫做卡桑,爷爷取自昨天之意。生活在这个地域,在与肆虐的风雪抗衡来夺取生存已实属不易,然死亡与生存往往一线之隔,相隔就是永不相见的两个世界。书里第一个死亡者却是一只秃鹫,它是通往极乐世界的信者,是被天葬者的福祉,它如果将天葬台上的亡者尸身啄食完净,则表明此人心性正直纯良,能够得以顺利升天。秃鹫的死,按照当地说法,“秃鹫的尸体是被太阳的光所吞灭的——如同我们让自己的身体被秃鹫吞没”。
卡桑,一个纯正血统的藏族孩子,六岁失去双亲,八岁失去爷爷,和自己唯一的伙伴藏獒晋美,这个用生命忠心耿耿守护了一生的牧场和主人的神獒。卡桑的人生布满了死亡的脚印,这仿佛是一个咒语,向死而生。随着至亲一个个离去,卡桑变得更加沉默,在给爷爷守灵的那三晚,她忘了哭,忘了说话,只是保持着一种静止的姿势,这是无力的抗争。看过了太多的死亡,她开始隐约知道,死亡其实是一件比生存要尊严得多的事情,或许另外一个世界是更加美好的,否则为什么那么多亲人舍她而去,却没有人留下归期?当卡桑的生命出现一丝暖意之时,命运再次向她挑战,在痛失亲人之后身体遭到玷污与蹂躏,8岁的卡桑又将何去何从?
(二)时代的印记与宽恕
同样是一个地域恶劣的环境——北大荒,同样是命运的不可捉摸与不可掌控。这是一个年代的记忆。本是一个静谧的北方村庄,却是这些老三届知青们的一生的噩梦。这个故事的第一个死亡者是一个群体,这些老三届们不曾想过自己的青春乃至一生都葬送于此。这四个正值青春年华的女子死于一场火灾,肇事
者是小说男主人公简生的生身父亲。这不是预谋,却是不经意的不负责任所造成的预谋。他与她们都是共和国理想的效死者。同时代本身一样,是无知而无辜的效死者。
简生的降临,在那个寻求盲从真理的年代,是孽缘与孽债,他是父母未婚先孕的私生子,无尽的鄙夷与唾弃如蚕茧般紧紧地密不透风地将他们裹挟。在一波又一波的知青得以返城之后,幸运之神仿佛也降临在这个因犯案而滞留“改造”多年的家庭里。但他们知道这也只是逃亡,自身尚且不保如何保孩子,父亲提出留下孩子,母亲发疯般极力反对,争吵越来越激烈,其实父亲早已下定决心。母亲在即将启动的车上期盼,父亲在接过孩子的一刻内心翻江倒海,最终还是狠心地抛下,就这样,在离去的车辙中,还在襁褓中的小简生像垃圾般被扔在地上。下车之后,父母终于分道扬镳,一个向西,一个继续南下。隐忍,仇恨。也许正像父亲简卫东所说,这不是我们的错。
十年岁月,小简生在李婆婆的照顾下,已经长大,母亲从南洋回来决定带走儿子,给他爱与温暖。但,十年了,生活的目的仿佛只是一场迫不及待的报复。简生被母亲带回到城市,这份母爱是突如其来的,他的命运从此发生了重大逆转。母亲与她的爱缺席了十年,也迟到了十年,他早已习惯了北方村庄的那种静谧,他在性格上,与生俱来有着一种与才赋相匹配的敏感与脆弱。城市,连带城市中的一切事物一切人,对他是如此的格格不入,在他的心里滋生了强烈的抵触感。抵触母亲,抵触学校,抵触同学,抵触城市甚至整个人生。直到简生遇见了淮,对他而言,她不仅是一个美术老师,更是一个融合所有女性优质于一身的母亲,如玉兰花的花瓣洁白。他依赖她,他喜欢她,直至他爱上她。他与母亲间的隔膜最终酿造了一场惨案。十七岁,他有如此不可思议的勇气,当着她的面一刀扎进了自己的胸口。这世界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做自己的刺客。除非对这个世界有足够失望,或者他足够不成熟。或者两者兼有。母亲因走私被判刑,入狱前她选择了自杀,她在遗言中寄予儿子:要记得不可轻生。而简生简单一句,饱含多少遗憾:你是母亲,我本应该爱你。从那以后,简生总会做着相同的噩梦,梦见淮、森林和植物,在丛林深处赫然矗立着母亲生硬的墓碑„„简生新的人生从十九岁开始,离开淮去新的城市求学,直到他收到淮的来信,信中告知她已结婚,从此各安天涯。淮希望,简生能真正成长为一个男人,没有缺失,能够坚忍,善良,独立,并且遗忘。他人生中的第三个女人是辛和,这个与淮神色相似的女孩,从此决定了他的感情走向。慰藉也好,自私也罢,简生与辛和的组合,是一个新的人生。“其实我们的一生,并不缺乏幸福。”“这个世界既然遗憾,就应该被原谅。”或许这正是简生人生的信条。
简生与辛和去西藏写生,遇见了8岁的卡桑。在卡桑失去一切正当何去何从之时,她遇见了简生与辛和,不会说一点汉语的藏家女孩小卡桑,也开始了自己新的人生。
卡桑的父母为了信念,冒着风雪奔波于路途,是如此虔诚的朝圣者,最后魂归大地;爷爷做了一辈子的天葬师最后在天葬台上接受秃鹫的洗礼与啄食;晋美为了主人拼死保护。那是他们祖先的土地。阿爸阿妈,爷爷,晋美,他们都快乐地在那里永生。肉体是这么微不足道的东西。它只不过是一朵莲花。只如同一只器皿,用以承载着厚重并且洁净的灵魂。就是有这样一群生灵,靠着信仰作养分,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得以生存下去。
卡桑随着新的父母第一次踏入一个异域,她将在此继续生活与成长,一如十多年前的简生第一次领略城市的庞大而心生孤独。冥冥之中所谓生命的轮回,不正是简生与卡桑的相遇吗?十多年前,他正是这样被突然地带去了城市。坐在开往城市的列车上,他猎奇地探望着窗外。对周围的一切完全陌生。从那一刻起,直到回到城市之后的好几年当中,心中的不安和恐惧,至今仍然记忆犹新。他希望这一次的轮回当中,不要有同样的无可挽回的遗憾。
善是接力,是薪火相传,简生从李婆婆、淮、辛和那里一棒棒的接下,自己欠下这个世界太多的恩。也许,这是一个偿还的方式。他从心底确定,自己是甘愿的。简生见证了他与母亲间的冰冷对峙,遗憾已造成,在与自己的养女卡桑的相处中,他只希望将这种遗憾降低到最小,给孩子一个自立自主的空间。艺
术家的气质加之简生与生俱来的敏感与脆弱,相得益彰,创造了简生。
正如女作家简桢的告白:总有回家的人,总有离岸的船。简生就是那只离岸的船。当他得知淮生病多年而毅然决然放弃了家庭,辜负了辛和,离开了卡桑,结束了工作甚至前程,都毫无悔改,这是善,一种偏执的善,也是他少年时的爱。养父母因此分开,卡桑为了减轻母亲负担,终止了与他们的收养关系,自己掌握自己的人生。淮离开了人世,简生与卡桑各自经历了一些静水流深之事,最终随之慢慢泅渡到彻底明镜的彼岸。辛和,那温暖无私的胸怀就是他们的彼岸。
二、向死而生,岁月静好
整部书的结构采用人物定位、章节交叉叙事、倒叙中设置悬念的方式来抒写,从原本毫无焦点的平行线最后相互交错,在死亡中寻求生命,在喧嚣聒噪满是世俗人生境遇中洗涤心性,只求善美的理想之灯重现岁月静好,一如“封面上那朵巨大的莲花静默着”。一花一世界,一灯一希望。这就是那一直存在于黑暗的内心深处的微弱的光芒。
本书由七个章节构成,作者试图引述台湾女作家简桢女士的散文段子作为引子,从他者性灵打开缺口,从而疏通小说中各个角色脉络,构造戏里戏外的人性灵犀。
如第一章引用《四月裂帛》,“旦夕之间,情知对于生命的千般流转,尽须付与无尽的忍爱//深情即是一桩悲剧必得以死来句读//你真是一个令人欢喜的人,你的杯不应该为我而空。”这一章讲述了高原藏区的绮丽诡秘,那因海拔的凸显造就了这一花一世界的完满,死亡与生命在不断的呼喊,雪域高原的白与静见证了人们的生死相依。也正如引子“旦夕之间,情知对于生命的千般流转,尽须付与无尽的忍爱//深情即是一桩悲剧必得以死来句读”所述,人们的生死相依在这片茫茫雪域中是如何渺小且震撼。
小说开篇,雪、黑帐篷、与煮茶的残火,作者试图营造了一种宁静的氛围,可以说,整部书作者都试图去营造这种极致的寂静。无尽的寒夜是寂静的,生命在寂静中变得厚重,极端的寂静被黑暗盛情包围,没有路,没有尽头。寒冷的空气像是冰一样厚重地顿结在这旷野。随着一个个人物隐没在这被火灼伤的大地,死亡如风雪肆虐,团团包围着这些生灵。阿爸阿妈、爷爷、藏獒晋美、卡桑,甚至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们与牛羊。正如爷爷对卡桑所说,“我们的肉体永远都只不过是一朵自生自灭的莲花,它会消失。但是我们的灵魂是永存的。卡桑,你一定要有善美的灵魂。这样,你才能在佛的抚度之下,获得永生。” 拥有善美的灵魂,即便面对死亡又有何惧?
大地之灯,亦是真理之眸,人性之灯,理想之灯,善美之灯。8岁的卡桑从亲人的离去中懂得,生命的尊严感不是逃避与懦弱,因为只要停下来,将更是死路一条。爷爷那犹如长明的灯盏一般的眼神指引着卡桑向善之路前行,素白的寂静的世界所呈与她的永远在路上,亲人舍她而去却没有留下归期,告诉了她向死而生的道理。即便卡桑在之后的人生中总会梦见远离的故土,梦境里不再有风雪的肆虐和月光的寒冷,一切是那么善美和静好。
简生的人生不也是经历了死亡,和看到了死亡才懂得这种向死而生岁月静好的吗?轻生可以说是简生的软肋,少年的他在面对母亲时是如此浮躁与绝望,绝望到可以毫不犹豫拿起尖刀扎进自己心口,“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那样足够的绝望,去做自己的刺客的”。母亲的自杀让他在亲历了死亡之后更加不可接受,母亲的死,对于世界不过是多了座坟墓,而对于简生是世界都变成了坟墓,他开始学会坚忍与成熟,并学会敬畏生命。淮和辛和的女性之善美打通了简生敏感脆弱的筋脉,他和辛和宁愿舍弃生育孩子的机会也要倾注心力来照顾伤痕累累的孤儿卡桑,这种大爱彻底注解了简生和辛和的人生——善美的灵魂。“其实我们的一生,并不缺乏幸福。”“这个世界既然遗憾,就应该被原谅。”简生原谅了母亲和父亲,带着这份真诚陪同少年时的挚爱淮度过了与病魔抗争的短短时间,而辛和的伟大不仅是放弃了生育子女的机会全心照顾卡桑,更是卡桑和简生的避风港。
七堇年曾说自己相信命运的注定性,“命运不可抵抗,而人不必要去抵抗它,把属于自己的命运经历
得有声有色。聪明地生活,并且最大限度地为善。这就够了。”即便面对死亡,也面不改色,因为在它看来“那是人类的最终家园。正是由于有了死亡,生命才显得如此可贵”。所以,她在小说中总是提到死亡与生存的关系:死亡是一件比生存要尊严得多的事情;极致的寂静,本就是死亡„„
三、青春在路上
在《七堇年与麦坚对话录》中,他们谈及了《大地之灯》的创作初衷。在回答麦坚关于创作是否来自亲身经历时,七堇年毫不掩饰的说:“大部分是的,前者自然不是亲身经历,但母亲曾经是做了8年的知青,我了解到一些比较具体的情况。尽管这一部分并不占小说的大部分主题,但是仍然力求表达我对那段历史的感受。我们常常离历史太远了。而那段岁月永远不应该被人遗忘。至于西藏„„事实上,是我认识的一对伴侣,他们去那里旅行,收养了一个藏族小孩。我只是借用了他们的事例而已。”19岁的七堇年,将这些间接材料汇入自我情感,试图表达“一种上一代对下一代的潜移默化的心理影响。简生的成长是主要的。他是一个跨度性的存在,他受到父辈的影响,自身心理经历很大的挣扎,这是承上;他又力求在下一代身上避免重蹈覆辙,这是启下。”评论家们一度将“80后”写作者纳入当下校园、青春与与之连带的忧郁哀愁、非主流题材,“十年一代”,正是中国当下社会的现实。郭敬明在书中序言抒发内心感受:“在无数充斥着《xx班男生真帅》,《魔鬼爱上xxx》,《xxx你死定了》这样书本的今天,当你有一天,在书店里看到这样一本朴素而散发着油墨味道的书时,希望你能够体会到这样的心情。”
七堇年,《大地之灯》,全书三十二万言,为青春著书,为逝去的青春祭奠,她的文字与她的性格一样,寂静,善美。仿佛作者永远在路上追寻,因为只有在路上,生命才值得尊敬。
这是一个关于爱与信仰的故事,命运的注定性是生命的轮回,我喜欢这句:人的命途就是用一生的时间去绕着一面湖泊散步;从一个起点的港口离开,走过一圈被风景点缀的路,最终回到那个港口;在这漫步的途中,你若看见朝岸边飘来了一叶漏水的扁舟,便会好心停下来将它拉上岸,舀掉水,修补好,或者与它同行一路;风乍起,扁舟离去,你又自己安然上路„„
参考资料:
[1] 七堇年.大地之灯[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4.[2] 七堇年,麦坚.七堇年 麦坚对话录[A].新作文[M].太原:山西出版集团,2009,7.
第五篇:读《背向大地的爱》有感
读《背向大地的爱》有感
在我的脑海里,深深地印着一篇文章《背向大地的爱》。作者佚名用细腻的语言讲述了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一位父亲在自己和女儿遇到危险之时,不顾自己生命安危保护女儿不受伤害的故事,让我领悟到了父爱的伟大。
我的爸爸是一名机车电气工程师,虽然他每天都忙碌于工作,但是他每天都关心我的生活和学习,教会我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爸爸总是加班到很晚才回家,但他每个晚上都会来看我,怕我着凉了。每当天气凉的时候,爸爸就会叮嘱我多穿点衣服,注意保暖。下雨的时候,爸爸总会多打点雨伞给我,生怕一滴雨点落在 我身上,他自己去淋湿了一大半。
爸爸很关心我的学习,每当我遇到难题的时候,他会耐心的给我讲解如何破解难题的方法。爸爸也给我买了许多书籍,如《十万个为什么》、《小学生好词好句好段》、《中国成语故事》等等。当我犯错误的时候,爸爸不会用严厉的语言批评我,他会用他的人生体会“目中有人,口中有德,行中有善,心中有爱”来开导我、教育我,让我自己明白哪里做错了。
我的爸爸虽然没有不顾自己生命危险来救过我,但他对我的点点滴滴,让我感受到了父亲的伟大、温暖、无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