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物业分业经营是建设和谐小区的必然要求

时间:2019-05-14 05:37: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开发物业分业经营是建设和谐小区的必然要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开发物业分业经营是建设和谐小区的必然要求》。

第一篇:开发物业分业经营是建设和谐小区的必然要求

开发物业分业经营是建设和谐小区的必然要求

莱西市房产管理局孙承浩

对居民而言,真正的安居是从优质的物业管理开始的。我市物业管理起步较晚,但发展比较迅速,从2003年开始至今,物业管理企业已发展至25家,从业人员500多人,管理类型已涉足到住宅、写字楼、商场、工业厂房、事业单位和社会后勤等各个类别,管理面积已达400多万平方米。物业管理作为一个涉及千家万户的新兴行业,其关注度越来越高,行业地位也越来越重要。然而,目前我市物业管理企业大多依附于房地产开发商,成为房地产开发商下属的子公司。这种自建自管的垄断式物业管理模式已严重制约了物业管理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在此种背景下,房地产业和物业管理业分业经营的优势就逐步显现出来。

一、物业管理实施分业经营的必然性

(一)物业管理实施分业经营是社会化分工的必然结果。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水平越高,要求社会分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强。我市房地产业自1992年以来得到了稳步、健康、快速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北部新区大规模、高标准的开发建设,标志着我市房地产业生产力发展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物业管理业从房地产业中分离出来,不为人为因素所制约,独立发展,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化分工的必然趋势,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引导。实施物业管理从某种角度上讲政府是最大的受益者。一方面,政府可从日常繁琐的管理事务中解脱出来,节约了大量的管理成本,增加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另一方面,推动和深化了住房制度的改革,促进了房地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解决了部分待业人员的就业问题。为此,推动物业管理业与房地产业的分业经营是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政府应在法规、政策引导等方面,推动房地产业与物业管理业分业经营的形成。

(三)经济市场促使物业管理的分业经营。我市蓬勃发展的房地产开发业为物业管理奠定了庞大的市场基础。虽然物业管理是一种微利性行业,但较低的行业风险仍会吸引大量的资金和人才的进入。资本对利润的追逐,必然会推动物业管理市场化的进程,而物业管理市场化的进程必然会导致物业管理规模化和品牌化的形成,其结果必将推动物业管理分业经营的形成。因此,物业管理的分业经营也是物业管理市场化、品牌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物业管理分业经营存在的问题

(一)房地产业的生产力水平所限,制约了物业管理的分业经营。过去一段时期,我市一直实施的是福利建房和福利管房,这使得房地产业对最新知识和科技的需求动力不足,房地产业中的新科学和新技术难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制约了我市房地产业的发展。虽然自1999年底,我市房地产业的生产力水平随着住房实物分配的截止及住房分配货币化的启动,得到了迅速提高,但由于历史原因,与周边地区相比,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如住宅产业化尚未形成,房地产业的社会化分工程度不高等等,给分业经营工作带来了难度。

(二)我市物业管理现状制约了物业管理的分业经营。我市的物业管理从产生之日起就没有走市场化发展之路,这是历史和经济发展的原因所致。最初的物业管理公司是房地产开发企业为管理自己所开发的物业而成立的。这种自建自管的物业管理模式使房地产开发企业将物业管理中应有的利润转移到房地产开发中,实际上损害了众多小业主的利益。同时,房地产开发中的遗留问题也要下属物业管理企业来承担,造成物业管理处于微利或亏本状态,物业管理工作难度大,投诉多,效益低,致使物业管理的市场化难以启动和推进,阻碍了分业经营工作的开展。

(三)业主对物业管理认识不足,业主委员会作用发挥不明显。由于传统福利管房对人们造成根深蒂固的影响,人们对物业管理及对业主委员会的作用认识不足,支持不够。目前业主委员会委员处于一种义务服务状态,优秀人士不愿意参加业主委员会,个别业主委员会委员动机不纯等众多因素的影响,致使业主委员会成立、运作困难或运作不规范,业主委员会的作用微乎其微,不能有效行使招投标的权利,难以打破物业管理的自建自管模式,分业经营实施困难。

四、实施开发物业分业经营的具体措施

(一)以立法确定必须通过物业管理招投标的方式选聘物业管理公司后才能获得土地的使用权。目前,在物业管理立法中,影响物业管理分业经营最大的一个“黑洞”就是在前期物业管理中,房地产开发企业可以指定物业管理公司。这种立法导致房地产开发企业纷纷成立自己的物业管理公司,并指定下属的物业管理公司管理自己所开发的物业,延续了自建自管式的经营模式。为此,在土地批租时(房地产一级市场),就应把通过招投标选聘物业管理企业作为获取土地使用权的一个附加条件,这样可从源头上解决物业管

理的分业经营难题。

(二)立法要求物业管理企业必须实施前期介入。由于规划、设计、建设等因素的影响,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会逐步在后期管理中表现出来。如物业保修期已过或其他原因,业主对房地产开发商的投诉就会转嫁到物业管理者的身上,使物业管理企业成为房地产开发商的“替罪羊”。为此,物业管理企业必须实施前期介入,从物业管理的角度和准业主的身份,为房地产开发企业提供更多的建议,同时记录相关数据。这样一方面可提高楼盘的质量,便于日后的管理;另一方面有效减少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的遗留问题,从而保证物业管理分业经营的顺利实施。

(三)确定物业的共用设施、设备及公共场地的产权性质及监管责任。物业管理的共用设施、设备及公共场地是物业管理多种经营的一种良好资源,其收益可用于弥补物业管理费用的不足。但在目前物业管理中,虽然对物业的共用设施、设备及公共场地的产权属性有所界定,但监管责任不是很明确,比较模糊。房地产开发商如觉得有利可图,可随意将这些部分卖掉。如将停车位卖给业主或其他人,将楼顶产权(或使用权)卖给业主等等,这种情况极易造成无法处理的管理纠纷。所以必须以立法形式在确定物业共用设施、设备及公共场地的权属同时,确定监管责任,明确权、责、利,以利于开发物业管理的分业经营。

第二篇:建设和谐企业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必然要求

建设和谐企业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必然

要求

建设和谐企业 促进企业发展

建设和谐企业,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且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必然要求。下面我与各位领导一起研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建设和谐企业,应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二、构建和谐企业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本文出自大秘书网-http://www.xiexiebang.com-找文章到大秘书网]

一、建设和谐企业,应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是保持蓬勃活力,创造最佳效益。和谐社会建设需要不断涌现的社会财富作支撑,而社会财富的涌现是以企业的蓬勃发展为基础的。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企业的第一要务,更是建设和谐企业的关键。企业作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应当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分析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转变增长方式,提高运行质量,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企业的发展和职工的进步都有赖于企业良好的经济效益。只有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抓经营、促管理,努力成为充满生机活力、不断创造最佳效益的企业,才能为建设和谐 企业、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安全生产。安全生产事关广大职工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事关企业的稳定和发展,对发电企业来说更是如此。没有安全,就没有稳定,和谐企业也就无从谈起。必须以提升人的素质为基础,以精细管理为载体,以科技进步为保证,以企业文化为支撑,筑牢安全“长城”,打造安全型企业。应把安全生产作为职工的根本利益、最大幸福,认真研究人体生物节律在安全管理中的作用,正确处理安全工作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通过人本管理与科技保障“双轮”驱动,实现刚性制度约束和柔性管理的融合,建立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最大限度地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三是推进民主管理,维护职工利益。职工群众是建设和谐企业的主力军,建设和谐企业必须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就要求把维护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企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建立长期、公开的信息交流通道,收集职工的意见,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关心职工生活,推进送温暖工程,做好暖人心、稳人心、得人心的工作,扎扎实实地为职工特别是困难职工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在实现企业盈利长期稳步增长的同时逐步提高职工的福利水平,不断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四是建设学习型企业,发挥人才作用。培养人才、人尽其才,是建设和谐企业的“动力源”。因此,建设和谐企业,必须充分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努力创建学习型企业,实施人才兴企战略,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群众的创造力。应坚持管理创新,切实抓好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真正建立起有利于留住人才、吸引人才、人尽其才的激励机制,促进企业和个人共同发展。大力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业,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营造读书求知氛围,开展以学知识、学技术、学技能为主要内容的职业培训,培养更多的一专多能的职业技术复合型职工。

五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氛围。先进的企业文化是建设和谐企业的强大精神支撑。把企业建设成为人际关系融洽、充满友爱、精诚团结、蓬勃向上的和谐企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应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营造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的良好氛围,营造鼓励人干事、支持人干成事的工作环境,通过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使广大职工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导向。应以稳定保和谐,以发展促和谐,以创新推和谐,以公正求和谐,以优秀的企业文化育和谐,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坚持深入细致地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以科学理论武装广大职工,保持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在改革不断深化的新形势下,特别要加强思想引导,帮助广大职工认清形势、顾全 大局,正确对待改革中的利益关系调整,珍惜来之不易的安定局面,激发他们旺盛的工作热情,为企业发展、社会和谐尽心尽力。

二、构建和谐企业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和谐企业指的是企业内部职工与职工之间的和谐,职工与管理层之间的和谐,以及企业与社会、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和谐。按照这个要求,建设和谐企业应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1、新型的人际关系。新型人际关系,就是公平合理的利益关系和关心他人、互相帮助的互助关系。

调节利益关系是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根本。马克思指出,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际关系的实质是一种经济利益关系。这一利益关系处理的妥善与否,直接影响人际关系的和谐和企业的和谐。要妥善处理企业和职工之间的利益关系,职工与职工之间的利益关系,职工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努力保持职工利益关系的平衡与稳定。在工资改革、确定岗位工资和奖金分配系数等事关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上,要首先想到“利益关系的平衡”。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是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重要保证。胡总书记指出,社会和谐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群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要大力加强职工的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 时代精神,同时要大力宣传和发扬“艰苦创业、爱厂如家、求严务实、创新发展”的企业精神,使干部职工

始终保持蓬勃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要建立职工教育体系,大力开展培训兴企,自学成才、争创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班组的活动,大力开展职工技能培训和思想道德培训活动,不断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技能素质,使广大职工自觉尽好职工对企业应尽的义务。

2、稳定的劳动关系。劳动关系是社会经济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利益关系之一,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关键环节。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既是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基础和前提。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关系到企业和职工双方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关键是及时签订和认真履行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是明确劳动关系主体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基本法律制度,是规范企业用工行为,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手段,在协调劳动关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因此,一定要认真签订和履行劳动合同,千万不能存有反正是鲁能的企业,大家都是鲁能的职工,签不签无关紧要的错误思想。通过签订合同,是企业与职工自主协调劳动关系的重要方式,有利于双方在决定工资和其它劳动条件过程中,充分表达各自的利益诉求并达成一致意见,实现企业与职工互利双赢。

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不能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老办法,要重新构建党委领导、行政负责、工会协调、职工参与的管理格局,这是新型劳动关系体制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是保持劳动关系长期和谐的条件,这一管理格局有利于妥善处理企业和职工的利益关系,预防和解决利益矛盾,有利于引导劳动关系的双方增强社会责任感,正确处理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实现国家、企业和职工利益的协调平衡。

工会组织在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中,要加大工作力度,及时签订和认真履行劳动合同以及劳动保护协议、女职工保护协议;不断完善和充实劳动合同、两个协议的内容;逐步扩大劳动合同和两个协议的覆盖面,使劳动合同和两个协议成为劳动关系的“稳定器”,使劳动关系按照平稳的轨道运行。

3、融洽的干群关系。建立融洽的干群关系,关键是各级干部要转变观念和作风。各级干部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执政理念。要经常深入基层、倾听民声、了解民意,关心职工的疾苦,解决职工的困难,为职工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一心扑在工作岗位 上,一心一意地为企业工作。只有我们全心全意为职工服务,职工才会一心一意为企业拼搏。我们一定要用真情来对待职工,要象对待亲兄弟一样关心职工,为职工诚心诚意办好事,长期不懈办实事,竭尽全力解难题。人是有感情的,企业对职工好一点,职工会用百倍的工作回报企业。

各级干部一定要转变思维方式,学会用和谐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学会用全局的视角审视问题。一项政策出台,不要先想到自己的利益而不顾职工的利益;不要以为自己能承受的东西,职工也能承受。一定要考虑到广大职工的愿望和广大职工的利益。这样考虑问题,才会处事公平,让职工满意。三、八荣八耻与和谐社会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改善;然而副作用也同样明显:拜金主义尘嚣日上,不少人盲目崇洋媚外,片面追求个人自由主义的思潮也在一些地方开始流行,同时令人痛心疾首的贪污腐败现象越来越严重,违法犯罪现象也明显增加。。。在这理想与现实间的冲突不断加剧的关键时刻,胡锦涛总书记和党中央把握全局,审时度势,先是在去年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纲领性目标;今年两会上总书记又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八荣八耻”,即:“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 人民为荣,以背叛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如果说胡锦涛总书记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是给今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定下了价值取向的话,那么“八荣八耻”就为建设和谐社会定下了标准奠定了基础。这就是“八荣八耻”的历史意义所在。

“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究竟与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在我看来,建设和谐社会的设想针对的不仅仅是在经济建设中出现的贫富差距不断加大而导致的人与人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以及阶级与阶级之间的不和谐,更有人类的发展与自然生态平衡之间的不和谐,想的与说的、说的与做的之间的不和谐,等等等等。因此和谐社会的关键不但在于推进社会公平,建立一套满足人民需要的能够体现公正公平的社会准则;同时还需要完善社会组织,让公民真正参与到社会管理和社会矛盾的解决中来,而国家则通过各种政策进行支持,合理分配社会资源;更重要的是量体裁衣,在公民中推广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在这些构建和谐社会的要素之中,最难做到的同时也是最根本最需要的,无疑就是一套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 观,因为和谐社会必然首先是个法治社会,而法治社会最需要的不仅仅是完善的制度,而是有着正确价值观的公民。公民的价值取向,可以说是直接影响着能否成功构建和谐社会这个大问题。试想,如果公民价值取向是如我在一开头列举的那样,或崇洋媚外,或片面追求个人自由,或以金钱为万能,那还谈什么和谐社会?

这八荣八耻,乍一读去,似乎无甚了得,但细细审视,则不得不佩服于其简练有力同时又全面概括了当前社会问题的各个方面。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针对的是一些人的媚外心理,以为国外的月亮最圆,洋人的臂弯最暖和,以我在国外看到的一些人为例,不但出国以后乐不思蜀,有的更发展到背弃国家与人民,甚至搞起了所谓的游行向祖国挑衅,和谐社会无疑不应该有这样的人存在。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叛人民为耻”则针对了一些人在国有制企业转制时利用自己的小聪明和制度上的缺陷以人民的利益为代价中饱私囊,大肆偷窃国有财产的现象,顾稚军就是一例。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是绝对不能容忍这样的硕鼠的。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说明了我们的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全民“活到老,学到老”的知识型社会。与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向适应,社会对于各种各 样的人才的需求是水涨船高,所以说和谐社会需要以崇尚科学为荣的价值观深入人心。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针对的是一些人坐在祖宗留下的余荫里不思进取,成日花鸟虫鱼的糜烂生活。自古以来不管哪种理想社会,从老子的小国寡民到陶潜的桃花源,都提倡辛勤劳动,安居乐业,社会主义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当然也不例外。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可以说是直接迎合了“和谐”二字,这里就不需要多说了。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指出了“诚信”二字在和谐社会中的分量。法治社会难有完美,而裂痕就在于一些人可能有的见利忘义的行径,而诚信正是弥补这一裂痕的重要原料。

正如前面所说,和谐社会应该首先是法治社会,法治社会当然需要公民都能够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律作为自己行动的戒尺,所以“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当然应该是和谐社会荣辱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针对的是一部分人在生活条件改善后把中华民族和我党的优秀传统----艰苦奋斗抛到了脑后,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斗富现象。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富裕的社会,更应该是一个平等的社会,一小部分人的骄奢淫逸理当为之所不容。

八荣八耻可以说是高度概括了当前的一些重大社会问题,同时也为“和谐社会”定下了一个标杆。知道了这看似简单的112个字的重要性之后,我们需要的不光是学习,更要实践,在实践中加深认识,把八荣八耻真正变成我们的荣辱观价值观,为建设和谐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由于自己的水平有限,以上有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第三篇:农民工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

文章标题:农民工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

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镇)就业。在这个过程中,农民工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农民工的大量涌现,为社会创造了财富,为农村增加了收入,为城乡发展注入了活力,为国家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农民工的出现和发展,是中国国情的产物,将长期存在于现代化事业的进程中。因此,正确认识和高度重视解决农民工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筑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农民工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十六大政治报告)。所有的发达国家都有这样一种经历:起初他们作为传统的农业国家,在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有大量的农民,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里来,变成城里的工人或者职员,变成城市的居民。减少农民,增加市民,让农民变市民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现代化、城市化从英国等西欧国家开始,先是工业革命,进而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后来向北美洲等地区扩展。到20世纪初期,西方主要国家都先后完成了现代化与城市化。马克思认为,传统的农业社会的人口流动性是很低的,地方和外界是隔绝的。而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带来了人口的“全面流动性”,资本对劳动的雇佣是以工人获得人身自由和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为前提条件的。农业工业化和农业规模经营从土地上释放了大量过剩的农业人口,而现代大工业的发展为城市更大规模地吸收这些农业人口创造了有利条件。交通运输手段的革命便利了人口的迁移与流动。追求高工资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动力,工业化是迁移人口的重要吸纳机制。城市化是农村人口不断地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城市化是与工业化相伴而生的一种现象,具有历史必然性。工业化造成了纯粹工业人口的增加和作为工业中心城市的不断形成和扩张,农业工业化造成农村人口从土地上游离出来向城市和工业部门的集中,它们共同构成了城市化的根本动力。城市化的过程也是城市文明和工业文明逐步取代传统农业文明的过程,它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

中国在鸦片战争以后现代化开始起步,但长期战争破坏、制度腐朽,致使工业长期落后。现代化、城市化的起飞是从1953年开始的,当时学习苏联重工业化模式,又把城乡用户籍制度隔开,农村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极为缓慢。1978年以后,中国开始了现代化的快速起飞,加快了城市化步伐。1992年,小平南巡讲话以后,经济进一步大发展。法国国家亚洲事务研究所的中国农业问题专家克洛德·奥贝尔说:“1978年刚开始经济改革的时候,中国的农业就业人口占到整个就业人口的70,但到2003年,这个比例就下降到了42,即3.13亿。在这3.13亿人当中,每年外出打工超过半年的占到了一半。”可以说,过去20多年,如果没有农民工,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就不会有那么快,沿海地区新兴产业和开放型经济就不可能迅猛发展。农民向城市迁移,逐步融入到城市的工作、生活中去,转化为城市居民,这是历史发展的潮流,也为国外发达国家社会发展所证实的。

二、农民工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农民工不仅仅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而且在推动国家各项改革过程中做出了贡献。著名的经济学家巫继学在他的文章《农民工”在中国经济中的十大历史性贡献》中说:当今中国经济社会非农村中人数最多的,牵扯社会关系最为广泛的,在改革中地位发生变化最明显的,以劳动为资源对中国经济发展贡献最大的劳动阶层农民工,一是为中国经济起飞持续提供了充裕的廉价劳动力;二是壮大并更新了中国产业大军;三是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难题,为三农问题困境踏出一条坦途;四是农民工成为中国农村社会脱贫的主力军;五是大量农民工进城冲击着城市消费,已经改变了并继续改变着城市消费规模、消费结构与消费水平;六是对传统中国农村的生育观念起到了根本性冲击;七是推动了中国城市扩容与小城镇的建设;八是为中国市场化的进程起到了独特的作用;九是将城市生活的新观念,市场经济运行中的新规范,带回了农村;十是农民进城打工,事实上在培养着一代新型农民,即农夫转变为农商。具体而言,农民工做出如下贡献。

一是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工人阶级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是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的经济高速增长,工业化大步前进,农民工的数量越来越多。据国务院研究室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称,我国农民工规模已达1.2亿,农民工在我国第二、三产业部门分别占到总就业人数的52和58,表明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农民工在人数上已经超过城镇有户籍的公有制二三产业的职工。而在有

第四篇:社区建设是兵团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区建设是兵团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农九师朝阳新区管委会光明路社区 杨霁源

社区建设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是兵团城市化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大力推进社区建设,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和加强基层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兵团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切实加强社区建设,对于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扩大基层民主,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城市改革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兵团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1、大力推进兵团社区建设,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国有企业破产重组以来,社会成员固定地从属于一定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已被打破,大量“单位人”转化为“社会人”,同时大量农牧团场人口涌入师部和城市,社会流动人口增加,加上教育、管理工作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致使城市社会人口的管理相对滞后,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新的 1

社区管理模式。随着兵团各师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现有城市的管理和服务不相配套,尤其是基层社会管理比较薄弱,大力加强和完善城市管理水平,提高居民素质和文明程度显得十分紧迫。随着国有企业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和政府机构改革、转变职能,企业剥离的社会职能和政府转移出来的服务职能,大部分要由我国城市来承接。建立一个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化服务网络,也需要城市发挥作用。同时,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住房、医疗、养老、就业等各项制度的改革的深入,城市居民与所在社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他们不仅关注社区的发展,参与社区的活动,而且对社区的服务和管理、居住环境、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方面提出多层次、多样化的要求。推动社区建设,拓展社区服务,提高生活质量,已成为广大居民的迫切要求。

2、大力推进兵团社区建设,是繁荣兵团居民文化生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措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以来,以社区建设为载体,活跃基层文化生活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呈现出扎实推进、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随着创建文明社区活动的深入开展,社区面貌明显改观,社会风气逐步好转,文明楼院、文明小区数量不断增多,对促进改革、发展、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实践证明,大力开展社区教育,引导居民爱祖国、爱兵团、爱社区,可以形成崇尚先进、2

团结互助、扶正祛邪、积极向上的社区道德风尚;经常组织具有社区特色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居民精神文化活动,可以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紧紧抓住社区居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并坚持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加强社区服务与管理,可以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广泛调动社区居民“讲文明树新风,共建美好家园”的积极性。

(3)大力推进兵团社区建设,是巩固兵团基层组织建设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居民委员会不同程度的存在行政化管理的现象,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程度还不太高。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居民对社会事务的日益关注,居民委员会在管理和服务上力不从心,存在着责权利不统一、职责任务不明确、管辖范围过小、人员老化、工作条件差等问题。推进社区建设,发挥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作用,保证社区居民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办法。社区作为基层管理的载体,保持良好的社区秩序,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通过开展社区建设使企事业单位和社区居民都成为社区管理的参与者行政领导、社会支持、居民参与的社区建设新局面,是党的关怀通过社区渗透到每个角落。把居民有效地组织起来,让居民在参与中受教育,在实践中提高素质;才能将社区将社区治安、辖区环境、社会管理的各种问题解决在基层,3

化解在萌芽状态,保证一方的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以社区为立足点,通过深入开展社区安全、社区教育、社区服务以及各种群众性文化、卫生、体育和科学普及活动,增强居民的社区意识,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逐步形成爱社区、关心社区事业的良好氛围。这是精神文明建设落到实处的具体体现。也是兵团在新形势下提高居民素质,发展城市建设,搞好社区建设的良好契机。

二、兵团社区建设的快速发展

(一)不断完善社区体制建设

一是明确定位,加强指导,是搞好社区建设的基础。兵团、师部、社区指导办、职能部门四者在社区改革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改进方法,达到思想上及时接轨,观念上迅速更新。二是科学谋划,严格考核,是搞好社区建设的保证。不论抓社区体制建设,还是抓社区服务,我们始终坚持了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相结合,无论领导如何变动,始终保持工作的延续性。同时制定了各层次的工作目标和考核标准,加强督促检查,实行奖惩到位,这是实现社区改革的保证。三是坚持两手抓,同步发展,是搞好社区建设的前提。在抓好硬件建设的同时,很抓制定规范,措施配套,人员素质等一系列软件建设,再进一步促进硬件升级。四是发挥优势,多方参与,是搞好社区建设的关键。加强与驻区单位、部队、学校的联系,定期走访。一方面主动为各驻区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积极提供利民便民服务,方便职工生活;另一方面,争取

驻区单位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的大力支持。

(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一是及时调整和健全了社区党的基层组织。坚持以居民区为单位,建立党支部,坚持居民区党支部与居委会同步设置。通过多种方式,创造条件,实现“一居一支部”的目标。对社区内各类企业以外来务工经商党员较集中地场所,凡具备条件的都应及时建立党支部或党小组。二是进一步明确社区党总支的地位和职责。明确社区党组织是居民区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通过抓好党建工作来推动其他工作深入开展,促进其他组织的配套建设。三是加强社区领导班子建设。不断优化社区领导班子的年龄结构和知识文化结构,提高班子的战斗力。有计划的对社区干部进行培训,全面提高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素质。建立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是加强对社区党员的管理,逐步形成以社区党支部对组织关系在社区的党员行使直管权,对组织关系在辖区单位的党员行使参管权,对组织关系不在辖区单位但住在社区的党员行使协管权为基础,以在职党员联谊会为载体的新的组织管理体系。

(三)不断拓展社区服务职能

1、一是对分散在社区内的服务人员,由社区服务站进行逐个调查摸底,登记造册。经培训后按服务技能发证上岗,有社区服务站统一管理,建立一支专业化服务队伍。二是不断扩大志愿者

队伍,广泛动员社区内的机关、企事业单位,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定时、定向、定任务来为居民志愿服务,把行业优势与志愿者服务结合起来,满足社区成员的多种需求。三是充分利用现有的服务设施,对各类便民利民服务网点,在确定服务项目,规定收费标准,明确权利和义务的基础上,纳入社区管理。四是鼓励失业人员根据居民需求,兴办幼儿园、托老所、维修队、生活服务中心等服务实体,为居民生活提供方便。五是引导社区单位、居民以资金、房产、设备、技术、劳资等形式投资社区服务业,兴办服务实体,促使社区服务向第三产业拓展。

2、抓住重点,将服务落到实处。(1)把下岗失业职工服务作为重点,积极为下岗失业人员寻找再就业岗位。(2)把为残疾人、老年人和特困户服务作为重点,努力为各类弱势群体提供全方位的服务。(3)把为外来人口服务作为重点,积极帮助外来务工人员解决租赁房屋、计划生育、子女上学等困难。(4)把解决居民群众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重点,大力开展“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活动。

3、落实保障政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保障制度上,按照属地管理、社会化发放的原则,建立以民政、劳动部门为责任的主体,社区协助行政的责权利统一,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国有企业下岗失业基本生活保障体系”,“囊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在内的

社会保险体系”,“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在社区办理,把社会保障与社区服务结合起来,健全社区服务信息网,提升社区服务保障功能,广开就业门路,增加就业岗位,在社区形成一个政策配套,措施配套,运行配套的社会保障网。

(四)发扬兵团特色的社区建设

生产建设兵团是在我国进行宏伟的建设时期用毛泽东思想缔造出来的,既适应建设社会主义需要,又适应保卫社会主义需要的一种新的组织和新的产物,是党政军企一体化的特殊组织。它肩负着三个队的使命,发挥着四种力量,担负着屯垦戍边,保卫边疆,增强民族团结的历史任务。结合兵团和兵团社区建设的发展,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应兵团特色社区建设的新路子,即转变行政职能,加强社区建设的五项原则:面向社区,工作重心下移;费随事转,财随责走;责、权、利配套;以人为本,资源整合;加强管理,拓宽服务渠道的兵团社区建设可持续发展思路。在社区建设中,还有一批具有坚定理想信念、优良工作作风、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严格纪律观念的干部队伍,他们发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讲奉献、讲科学、能吃苦、能战斗。有一个好的发展思路和一支好社区工作者队伍,兵团社区建设将会克服困难,发挥优势,运用科学发展观,深入研究,大胆实践,勇于创新,促使兵团社区建设稳步快速发展。

三、努力实现兵团社区建设发展目标

兵团社区建设在十来年的探索和发展中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已形成了具有兵团特色的社区建设发展模式,并为今后社区建设的目标做了进一步明确。

——居民素质进一步提高。强化社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居民公约及科学文化知识宣传,活跃社区文化,不断提高居民思想道德素质,树立文明意识。

——社区服务进一步拓展。社区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站得到加强,以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探索社区服务化的路子,充分发挥在再就业、便民服务等方面的作用。

——社区环境进一步美化。在完成主要街面道路小区环境综合整治的基础上向背街小巷、小区、城郊结合部整治延伸。加大旧住宅区、郊区河道和环保综合整治力度,绿化美化环境。

——社区管理进一步有序。坚持把稳定放在首位,不断提高民间纠纷预防、疏导能力。积极采取措施有效控制入室盗窃等多发性案件,预防火灾和交通事故的发生,不断增强居民群众的安全感。

——社区教育进一步深入。以提高居民整体素质为宗旨,充分发挥学校、成人培训学校、社区教育课堂的作用,构建社区终身教育体系。逐步实现辖区中小学全部对社区开放,建立不同层次的不同类型的社区教育网络。突出抓好青少年和外来务工人员的教育,满足社区成员多层次的教育需求。

——社区文体进一步活跃。坚持每年一次社区文化月活动和全民健身宣传月活动,推行各社区特色文化建设。深入开展社区文化、楼群文化、家庭文化活动,形成各具特色群众文化活动。

——社区设施进一步完善。采取多方集资、多元投入的方法,分步骤抓好社区硬件建设。逐步建成社区建设中心和社区服务中心,努力实现各社区200平方米以上的活动室、图书室、办公室的配套设施。

为确保上述目标的实现,要在社区管理体制、社区运行机制、社区理论研究等方面不断创新,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意识和前瞻的眼光,立足实际,总结经验,把握发展趋势,确立新的理念,指导实践,从而将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现代化社区。

2010年4月28日

第五篇:建设法治政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文章标题:建设法治政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作为人类自古以来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形态,和谐社会绝不会自发地生成,也不会自然的实现。实践证明,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借助于法律制度的推动和

保障。如果法律制度完善而且合理,社会成员就能和谐相处,社会关系就能和谐顺畅;反之,如果法律制度欠缺失当,社会人员必然冲突频发,社会关系必然扭曲。各级政府作为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的管理机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法治政府的进程中处于支配地位,法律制度能否完善并得到切实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机关的努力。因此,严格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一、和谐社会应有合理的利益获取和协调机制

当一个社会在经济上能够保障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政治上能够满足部分社会成员参政议政的需要,在社会生活中能够保证社会成员的安全生活,这个社会的正常运行才具有较为稳固的基础。在这一社会阶层结构体系中,主要的利益群体均能够通过制度化的手段,通过正当途径满足自己的需要,同时,要维护作为社会和谐的基础与前提的公平、公正。要处理好各个不同阶层、各个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当前特别是不能以牺牲弱势群体的利益来维护强势群体的利益,使社会财富向少数人一方聚集。在利益调整的过程中,政府的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地方政府在开展立法工作,要注重全面而合理地体现和反映不同阶层、不同利益集团的需求,并将不同利益群体获得需求的手段制度化、合理化、规范化。提出的地方法规草案和制定的地方政府规章,要能够反映客观规律,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能够代表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这要求我们:

一是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总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实现和谐社会作为根本目标。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重视法理研究,把无视与务虚结合起来,务实而不就事论事,务虚而不脱离实际。在立法实践中,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具体分析具体问题。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在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历史实践中,地方立法必须体现和谐社会的思想内涵和实际要求,要确立保障的规则,有利于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确立公平公正的原则、体现民主法制的理念、提倡诚信友爱的文化。就我市来讲,立法必须服从于“两个率先”,促进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二是要杜绝重复立法和盲目照抄上位法。地方立法应当是国家立法的补充和细化,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和迭加。要珍惜现有法律资源,凡是已经有法律和行政法规施行的领域,只要上位法基本适用的,地方一般不再就此开展立法工作。确需对上位法作出某些具体的细化规定的,一般可以采用简化的体例结构,需要几条规定几条,不必“穿靴戴帽”,贪大求全,追求结构完整。

三是要注重立法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地方立法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的地方性和特殊性。它所调节和注重的是地方性事务的管理和服务,因此,其所依据的客观事实也必须是地方性的和具体性的。脱离了地方实际,闭门造车,甚至满足于条文的完整和规范,往往会造成不良影响,注定是要被不断发展进步的实践所抛弃的。近年来,我市的地方立法工作在结合地方特色方面有了显著进步,出台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保障。为推动“两个率先”目标的顺利实现,今后的立法工作应当与我市的客观实际结合得更加紧密,力求有效地预防和解决本地区可能发生的各种冲突和矛盾。

四是要及时调整、修改地方法规。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形势也是不断发生变化的,法律制度也必然要随着客观实践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加以修订、完善。一件法规或规章能否达到预期的立法效果,是否适应现实的需要,设定的行为规范是否恰当,是否需要修改完善,要看其施行的实际效果。如果一部法规或规章不能有效地衡平各种利益关系,不能有效地消除和化解社会成员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我们就要及时地修订。

二、和谐社会应具有有效的社会控制和监督机制

和谐社会应是一个社会控制机制完善的社会。真正的和谐社会是建立在尊重人的权利基础上的有秩序的法治社会。法治社会最主要的任务,是对政府的权力进行约束。现在有那么多的社会不和谐因素,与行政权力没有得到有力约束有很大关系。有效的社会控制机制和监督机制还表现在为了小团体利益、个人利益的产生的越轨和违法行为能够有

下载开发物业分业经营是建设和谐小区的必然要求word格式文档
下载开发物业分业经营是建设和谐小区的必然要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