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物联网全面搭建物流业信息平台
物联网全面搭建物流业信息平台
2010-11-10 中国投资咨询网
http://.cn/market/201011/wuliu101524.htm
收藏此页】【大 中 小】【打印】【关闭】
中投顾问提示:物联网对物流业的影响将是全方位的,物联网技术是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创新,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主线是基于信息技术的变革,物联网必将带来物流配送网络的智能化。
中国投资咨询网讯 物联网对物流业的影响将是全方位的,物联网技术是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创新,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主线是基于信息技术的变革,物联网必将带来物流配送网络的智能化,带来敏捷智能的供应链变革,带来物流系统中物品的透明化与实时化管理,实现重要物品的物流可追踪管理。随着物联网的发展,一个智慧物流的美好前景将很快在物流业实现。
迈向智慧物流时代
中国物流技术协会副理事长王继祥认为物联网将把物流业带入智慧的时代,在物流业中物联网主要应用于如下四大领域:一是基于RFID等技术建立的产品的智能可追溯网络系统,如食品的可追溯系统、药品的可追溯系统等等。这些智能的产品可追溯系统为保障食品安全、药品安全提供了坚实的物流保障。二是智能配送的可视化管理网络,这是基于GPS卫星导航定位,对物流车辆配送进行实时的、可视化的在线调度与管理的系统。很多先进的物流公司都建立与配备了这一网络系统,以实现物流作业的透明化、可视化管理;三是基于声、光、机、电、移动计算等各项先进技术,建立全自动化的物流配送中心,实现局域内的物流作业的智能控制、自动化操作的网络。如货物拆卸与码垛是码垛机器人,搬运车是激光或电磁到人的无人搬运小车,分拣与输送是自动化的输送分拣线作业、入库与出库作业是自动化的堆垛机自动化的操作,整个物流作业系统与环境完全实现了全自动与智能化,是各项基础集成应用的专业网络系统。四是基于智能配货的的物流网络化公共信息平台。此外,企业的智慧供应链等也都属于物联网的应用。
华融证券策略分析师肖波表达了相似的看法,他认为“物联网”实际上是一个大的智能物流的概念。“物联网”以后要发展的行业是集成物流、集成运输、集成仓储行业,交通运输业,包括航运物联网全方位影响物流业智慧信息平台不再遥远黄征宇中国信息化
物联网对物流业的影响将是全方位的,物联网技术是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创新,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主线是基于信息技术的变革,物联网必将带来物流配送网络的智能化,带来敏捷智能的供应链变革,带来物流系统中物品的透明化与实时化管理,实现重要物品的物流可追踪管理。随着物联网的发展,一个智慧物流的美好前景将很快在物流业实现。迈向智慧物流时代
中国物流技术协会副理事长王继祥认为物联网将把物流业带入智慧的时代,在物流业中物联网主要应用于如下四大领域:一是基于RFID等技术建立的产品的智能可追溯网络系统,如食品的可追溯系统、药品的可追溯系统等等。这些智能的产品可追溯系统为保障食品安全、药品安全提供了坚实的物流保障。二是智能配送的可视化管理网络,这是基于GPS卫星导航定位,对物流车辆配送进行实时的、可视化的在线调度与管理的系统。很多先进的物流公司都建立与配备了这一网络系统,以实现物流作业的透明化、可视化管理;三是基于声、光、机、电、移动计算等各项先进技术,建立全自动化的物流配送中心,实现局域内的物流作业的智能控制、自动化操作的网络。如货物拆卸与码垛是码垛机器人,搬运车是激光或电磁到人的无人搬运小车,分拣与输送是自动化的输送分拣线作业、入库与出库作业是自动化的堆垛机自动化的操作,整个物流作业系统与环境完全实现了全自动与智能化,是各项基础集成应用的专业网络系统。四是基于智能配货的的物流网络化公共信息平台。此外,企业的智慧供应链等也都属于物联网的应用。华融证券策略分析师肖波表达了相似的看法,他认为“物联网”实际上是一个大的智能物流的概念。“物联网”以后要发展的行业是集成物流、集成运输、集成仓储行业,交通运输业,包括航运、海运、陆路运输等等,而与生产有关的制造业企业都会受益。在这个新的物流体系下,一方面物流的效率提高了,另一方面产品质量也提高了,从而生产企业生产经营也规范了,商品在流通环节里都在有序的、能够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大体系里面运行。所以未来受益的行业,只要是跟制造业相关的,汽车、冰箱、彩电、鞋子、衣服、帽子等生活用品,包括食品等任何东西,只要跟生产有关都会进入这个体系。这个体系建立以后,像人们说的识别、标识、跟踪、监控等,都是为了保证物流在合规的、合法的、高质量、有效的环境里面安全运转。但是物流体系在运行过程当中,运行效率的提高和生产率的提高,这将是很多其他的行业都会受益。
在全新的物流体系之下,当我们把智能可追溯网络系统、智能配送的可视化管理网络、全自动化的物流配送中心连为一体,就产生了一个智慧的物流信息平台。目前,在物联网先发的部分省份已经在开始探索构建居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平台。
物联网信息示范平台的构建
作为《广东省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重点发展项目,当前,广东省以“南方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数据交换中心”建设为纽带,依托广东省物流行业协会的平台,在全省二十一个地级市建立相应的市级“南方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物联网示范工程,联合全省代表性企业共同推进的大型物流信息化项目正在全面推进中。
据介绍,该平台利用现代信息传输融合技术(互联网、电信网、广电网)形成互联互通、高速安全的信息网络,积极开发应用RFID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无线视频以及各种物流技术软件,建立面向企业和社会服务的“车货仓三方对接”、“制造业物流业跨行业联动”、“食品质量溯源追踪监控”、“集装箱运输箱货跟踪”、“危险化学品全方位监管”和“国际国内双向采购交易”等物联网技术应用平台。向全省各有关企业积极推广射频技术
(RFID)、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无线视频等技术的应用,帮助企业建立起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和智能化的管理系统,从而形成以各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为信息结点的物联网络。项目实现了不同组织(政府、企业)间异构系统的数据交换及信息共享、整体信息化解决方案,实现整个物流作业链中众多业主主体相互间的协同作业、设计架构出配套的机制及规范,以保证体系有序、安全、稳定地运行,具有重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此外,江苏省首个智能物流市场合作项目,“感知中国”智能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太运物流信息中心(江苏虚拟物流园)物联网项目在江苏省互联网产业孵化基地正式启动。该项目由无锡大来互动网络有限公司和无锡太运物流有限公司合作开发,被江苏省交通厅和无锡市人民政府列为2010年重点示范项目。项目主要建设两方面内容:一是作为实物载体的江苏物流外包大厦,由无锡太运物流有限公司投资1.5亿元建设,总占地108亩,大厦楼高99.9米,已于2009年10月28日奠基开工;二是作为核心载体的江苏物联网信息平台,由无锡大来互动网络有限公司负责承建。日前,大来互动已先期启动项目组筹建和前期准备工作,已完成整体网络平台及数据库开发工作,终端样品结合信息平台的组网测试及路测。该项目由中科院微电子所指派2名博士生导师专门负责提供无线车载定位系统等相关硬件技术支撑。预计2011年,江苏物流外包大厦建成,太运物流信息中心(江苏虚拟物流园)正式投入使用。
该项目建成后将具备物流企业集聚区、配套服务区、物流外包信息区三大功能,率先推进江苏物流行业从传统货运、仓储、停车场业态向着物流信息中心、货运代理、物流写字楼经济的现代物流方向进行转变,形成“物流企业集聚、信息网络运作、外包业务集中”的新物流业态特色,充分利用GPS全球定位、3G技术、RFID、互联网等多种IT核心技术,一改中国物流行业中信息化传递的传统产业格局。项目的正式实施将为江苏及周边地区提供全面、周到的现代物流外包服务,现已有意向签约入住的企业已超过100家,包括货代公司、船运公司、航务公司、空运公司、快运公司等企业,其中国内外知名物流公司25家,初步形成区域总部经济模式。项目主要建设单位大来互动位于无锡(国家)软件园,是“江苏省互联网产业孵化基地”的发起主建方。
有专家分析认为,物联网在物流业的应用落地,这对亟待振兴的物流业来说,是一次绝好的机会。物联网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物流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海运、陆路运输等等,而与生产有关的制造业企业都会受益。在这个新的物流体系下,一方面物流的效率提高了,另一方面产品质量也提高了,从而生产企业生产经营也规范了,商品在流通环节里都在有序的、能够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大体系里面运行。所以未来受益的行业,只要是跟制造业相关的,汽车、冰箱、彩电、鞋子、衣服、帽子等生活用品,包括食品等任何东西,只要跟生产有关都会进入这个体系。这个体系建立以后,像人们说的识别、标识、跟踪、监控等,都是为了保证物流在合规的、合法的、高质量、有效的环境里面安全运转。但是物流体系在运行过程当中,运行效率的提高和生产率的提高,这将是很多其他的行业都会受益。
在全新的物流体系之下,当我们把智能可追溯网络系统、智能配送的可视化管理网络、全自动化的物流配送中心连为一体,就产生了一个智慧的物流信息平
台。目前,在物联网先发的部分省份已经在开始探索构建居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平台。
物联网信息示范平台的构建
作为《广东省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重点发展项目,当前,广东省以“南方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数据交换中心”建设为纽带,依托广东省物流行业协会的平台,在全省二十一个地级市建立相应的市级“南方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物联网示范工程,联合全省代表性企业共同推进的大型物流信息化项目正在全面推进中。
据介绍,该平台利用现代信息传输融合技术(互联网、电信网、广电网)形成互联互通、高速安全的信息网络,积极开发应用RFID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无线视频以及各种物流技术软件,建立面向企业和社会服务的“车货仓三方对接”、“制造业物流业跨行业联动”、“食品质量溯源追踪监控”、“集装箱运输箱货跟踪”、“危险化学品全方位监管”和“国际国内双向采购交易”等物联网技术应用平台。向全省各有关企业积极推广射频技术
(RFID)、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无线视频等技术的应用,帮助企业建立起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和智能化的管理系统,从而形成以各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为信息结点的物联网络。项目实现了不同组织(政府、企业)间异构系统的数据交换及信息共享、整体信息化解决方案,实现整个物流作业链中众多业主主体相互间的协同作业、设计架构出配套的机制及规范,以保证体系有序、安全、稳定地运行,具有重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此外,江苏省首个智能物流市场合作项目,“感知中国”智能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太运物流信息中心(江苏虚拟物流园)物联网项目在江苏省互联网产业孵化基地正式启动。该项目由无锡大来互动网络有限公司和无锡太运物流有限公司合作开发,被江苏省交通厅和无锡市人民政府列为2010年重点示范项目。项目主要建设两方面内容:一是作为实物载体的江苏物流外包大厦,由无锡太运物流有限公司投资1.5亿元建设,总占地108亩,大厦楼高99.9米,已于2009年10月28日奠基开工;二是作为核心载体的江苏物联网信息平台,由无锡大来互动网络有限公司负责承建。日前,大来互动已先期启动项目组筹建和前期准备工作,已完成整体网络平台及数据库开发工作,终端样品结合信息平台的组网测试及路测。该项目由中科院微电子所指派2名博士生导师专门负责提供无线车载定位系统等相关硬件技术支撑。预计2011年,江苏物流外包大厦建成,太运物流信息中心(江苏虚拟物流园)正式投入使用。
该项目建成后将具备物流企业集聚区、配套服务区、物流外包信息区三大功能,率先推进江苏物流行业从传统货运、仓储、停车场业态向着物流信息中心、货运代理、物流写字楼经济的现代物流方向进行转变,形成“物流企业集聚、信息网络运作、外包业务集中”的新物流业态特色,充分利用GPS全球定位、3G技术、RFID、互联网等多种IT核心技术,一改中国物流行业中信息化传递的传统产业格局。项目的正式实施将为江苏及周边地区提供全面、周到的现代物流外包服务,现已有意向签约入住的企业已超过100家,包括货代公司、船运公司、航务公司、空运公司、快运公司等企业,其中国内外知名物流公司25家,初步
形成区域总部经济模式。项目主要建设单位大来互动位于无锡(国家)软件园,是“江苏省互联网产业孵化基地”的发起主建方。
有专家分析认为,物联网在物流业的应用落地,这对亟待振兴的物流业来说,是一次绝好的机会。物联网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物流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
第二篇:物联网全方位影响物流业 智慧信息平台不再遥远
物联网全方位影响物流业 智慧信息平台不再遥远
2010-09-10 11:24:09 黄征宇 中国信息化 【大】【中】【小】 评论:[0] 条 http://cio.itxinwen.com/informationize/2010/0910/168223.html 物联网对物流业的影响将是全方位的,物联网技术是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创新,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主线是基于信息技术的变革,物联网必将带来物流配送网络的智能化,带来敏捷智能的供应链变革,带来物流系统中物品的透明化与实时化管理,实现重要物品的物流可追踪管理。随着物联网的发展,一个智慧物流的美好前景将很快在物流业实现。
迈向智慧物流时代
中国物流技术协会副理事长王继祥认为物联网将把物流业带入智慧的时代,在物流业中物联网主要应用于如下四大领域:一是基于RFID等技术建立的产品的智能可追溯网络系统,如食品的可追溯系统、药品的可追溯系统等等。这些智能的产品可追溯系统为保障食品安全、药品安全提供了坚实的物流保障。二是智能配送的可视化管理网络,这是基于GPS卫星导航定位,对物流车辆配送进行实时的、可视化的在线调度与管理的系统。很多先进的物流公司都建立与配备了这一网络系统,以实现物流作业的透明化、可视化管理;三是基于声、光、机、电、移动计算等各项先进技术,建立全自动化的物流配送中心,实现局域内的物流作业的智能控制、自动化操作的网络。如货物拆卸与码垛是码垛机器人,搬运车是激光或电磁到人的无人搬运小车,分拣与输送是自动化的输送分拣线作业、入库与出库作业是自动化的堆垛机自动化的操作,整个物流作业系统与环境完全实现了全自动与智能化,是各项基础集成应用的专业网络系统。四是基于智能配货的的物流网络化公共信息平台。此外,企业的智慧供应链等也都属于物联网的应用。
华融证券策略分析师肖波表达了相似的看法,他认为“物联网”实际上是一个大的智能物流的概念。“物联网”以后要发展的行业是集成物流、集成运输、集成仓储行业,交通运输业,包括航运、海运、陆路运输等等,而与生产有关的制造业企业都会受益。在这个新的物流体系下,一方面物流的效率提高了,另一方面产品质量也提高了,从而生产企业生产经营也规范了,商品在流通环节里都在有序的、能够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大体系里面运行。所以未来受益的行业,只要是跟制造业相关的,汽车、冰箱、彩电、鞋子、衣服、帽子等生活用品,包括食品等任何东西,只要跟生产有关都会进入这个体系。这个体系建立以后,像人们说的识别、标识、跟踪、监控等,都是为了保证物流在合规的、合法的、高质量、有效的环境里面安全运转。但是物流体系在运行过程当中,运行效率的提高和生产率的提高,这将是很多其他的行业都会受益。
在全新的物流体系之下,当我们把智能可追溯网络系统、智能配送的可视化管理网络、全自动化的物流配送中心连为一体,就产生了一个智慧的物流信息平台。目前,在物联网先发的部分省份已经在开始探索构建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平台。
物联网信息示范平台的构建
作为《广东省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重点发展项目,当前,广东省以“南方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数据交换中心” 建设为纽带,依托广东省物流行业协会的平台,在全省二十一个地级市建立相应的市级“南方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物联网示范工程,联合全省代表性企业共同推进的大型物流信息化项目正在全面推进中。
物联网对物流业的影响将是全方位的,物联网技术是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创新,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主线是基于信息技术的变革,物联网必将带来物流配送网络的智能化,带来敏捷智能的供应链变革,带来物流系统中物品的透明化与实时化管理,实现重要物品的物流可追踪管理。随着物联网的发展,一个智慧物流的美好前景将很快在物流业实现。
据介绍,该平台利用现代信息传输融合技术(互联网、电信网、广电网)形成互联互通、高速安全的信息网络,积极开发应用RFID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无线视频以及各种物流技术软件,建立面向企业和社会服务的“车货仓三方对接”、“制造业物流业跨行业联动”、“食品质量溯源追踪监控”、“集装箱运输箱货跟踪”、“危险化学品全方位监管”和“国际国内双向采购交易”等物联网技术应用平台。向全省各有关企业积极推广射频技术(RFID)、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无线视频等技术的应用,帮助企业建立起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和智能化的管理系统,从而形成以各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为信息结点的物联网络。项目实现了不同组织(政府、企业)间异构系统的数据交换及信息共享、整体信息化解决方案,实现整个物流作业链中众多业主主体相互间的协同作业、设计架构出配套的机制及规范,以保证体系有序、安全、稳定地运行,具有重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此外,江苏省首个智能物流市场合作项目,“感知中国”智能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太运物流信息中心(江苏虚拟物流园)物联网项目在江苏省互联网产业孵化基地正式启动。该项目由无锡大来互动网络有限公司和无锡太运物流有限公司合作开发,被江苏省交通厅和无锡市人民政府列为2010年重点示范项目。项目主要建设两方面内容:一是作为实物载体的江苏物流外包大厦,由无锡太运物流有限公司投资1.5亿元建设,总占地108亩,大厦楼高99.9米,已于2009年10月28日奠基开工;二是作为核心载体的江苏物联网信息平台,由无锡大来互动网络有限公司负责承建。日前,大来互动已先期启动项目组筹建和前期准备工作,已完成整体网络平台及数据库开发工作,终端样品结合信息平台的组网测试及路测。该项目由中科院微电子所指派2名博士生导师专门负责提供无线车载定位系统等相关硬件技术支撑。预计2011年,江苏物流外包大厦建成,太运物流信息中心(江苏虚拟物流园)正式投入使用。
该项目建成后将具备物流企业集聚区、配套服务区、物流外包信息区三大功能,率先推进江苏物流行业从传统货运、仓储、停车场业态向着物流信息中心、货运代理、物流写字楼经济的现代物流方向进行转变,形成“物流企业集聚、信息网络运作、外包业务集中”的新物流业态特色,充分利用GPS全球定位、3G技术、RFID、互联网等多种IT核心技术,一改中国物流行业中信息化传递的传统产业格局。项目的正式实施将为江苏及周边地区提供全面、周到的现代物流外包服务,现已有意向签约入住的企业已超过100家,包括货代公司、船运公司、航务公司、空运公司、快运公司等企业,其中国内外知名物流公司25家,初步形成区域总部经济模式。项目主要建设单位大来互动位于无锡(国家)软件园,是“江苏省互联网产业孵化基地”的发起主建方。
有专家分析认为,物联网在物流业的应用落地,这对亟待振兴的物流业来说,是一次绝好的机会。物联网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物流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
第三篇: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再生资源管理信息平台研究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再生资源管理信息平台研究
〔摘 要〕对城市再生资源研究现状和物联网技术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武汉市再生资源管理现状和问题,提出运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构建了武汉市城市再生资源管理信息平台。通过该平台,能够对再生资源的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全程信息化监控与管理,自动实现再生资源智慧收集、智慧运输、智慧处理,最终完成智慧循环的目的。
〔关键词〕再生资源;智慧循环;物联网技术
〔中图分类号〕g250.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1)12-0059-04 renewable resources man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based on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li xiang(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wuhan 430074,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of renewable resources and proposed a management information platform based on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taking wuhan city as a case study,this study showed that it was feasible to develop renewable resource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platform based on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it will help the government better use the information produced in every stage of renewable resources
management,and finally achieve the goal of intelligent cycle.〔key words〕renewable resources;intelligent cycle;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2005年以来,有关物联网技术的文章在我国不断涌现,尽管我国对物联网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它在相关领域的应用研究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目前,物联网技术应用研究主要在我国商业和军事领域,但根据《物联网产业发展研究(2010)》报告[1]指出,中国物联网产业将在未来1~3年将以公共管理和服务市场的政府管理、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等领域为重点,结合应急安防、智能管控、节能降耗、绿色环保、公众服务等具有迫切需求的应用场景,形成一系列的解决方案。因此,物联网技术应用到城市垃圾处理领域,必将是一个发展趋势,并能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不仅可以减少政府在城市垃圾的处理费用;而且还可以创造美好的城市环境、增强群众的环保与节约资源意识、促进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实现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把物联网技术应用到城市再生资源管理中,要研究物联网技术的特点与城市再生资源管理的特点,研究如何把已有的相应技术应用到城市再生资源管理中,构建基于该技术的管理信息平台。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本文首先分析了城市再生资源的研究现状,提出了目前城市再生资源研究的不足,然后结合武汉市再生资源的管理现状和问题,构建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武汉市再生资源循环管理信息平台,最后,提出武汉市再生资源数字化管理策略。
1 城市再生资源研究现状
国内外城市再生资源的研究主要是对城市的垃圾的各个方面的研究,包括城市垃圾的产量预测、选址、收集、运输、处理和管理模式。
1.1 城市垃圾的产量预测
准确预测城市垃圾产生量是构建与运行垃圾管理系统的首要条件。张蕾等[2]在系统地分析生活垃圾产生量影响因素及因素间互动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了基vensim软件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将该模型应用于深圳市城市生活垃圾产生系统。结果表明: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可以较好地进行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预测,解决了数据稀缺条件下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的精确预测问题,为处理处置工艺的选择和规模的确定提供了数据支撑,同时可以在垃圾产生量预测的基础上进行不同政策下系统的行为模拟。1.2 城市垃圾的选址
城市垃圾的选址是垃圾中转站、填埋场、焚烧场等处理设施的选址。许诗康[3]运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和多目标决策理论,对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进行选址分析。李淑贞等[4]应用gis中的空间分析方法来辅助卫生填埋场的选址,从宏观空间的角度对填埋场的场址进行评价和判断,为领导决策提供重要依据。贾传兴[5]等根据城市垃圾收运系统的特点,引入逆向物流系统选址规划的理念,选用集合覆盖模型对中转站的位置进行初步优化,确定了垃圾中转站的待选点。
1.3 城市垃圾的收集
城市垃圾收集包括混合收集与分类收集两种模式。混合收集是指未经任何处理,把各种城市垃圾混杂在一起的收集方式,其管理方法简单,且费用相对较低,所以在发展中国家应用比较广泛;分类收集是从垃圾产生的源头居民家庭开始,按照不同处置方式的要求,将垃圾分类后收集、储存运输及到最后的科学处理,该收集方式是环境卫生工作的重要一环,是实施垃圾源头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重要举措。因此国内外大部分城市,比如美国、德国、英国和中国等都开始对生活垃圾的收集开始从混合收集变成分类收集,大部分做法都是通过设置不同颜色的垃圾桶来达到分类收集的目的,我国的垃圾分类起步工作比较晚,在2000年,我国开始对8个城市进行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它们是北京、上海、杭州、深圳、广州、厦门、桂林、南京[6]。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再生资源管理信息平台研究1.4 城市垃圾的运输
王香治等[7]提出用最优的方法应用于垃圾运输车辆调度可降低运输总成本。刘炳凯等[8]针对城市生活垃圾快速增长所带来的收运成本增加以及居民生括环境恶化等问题,提出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垃圾收运管理系统设计方案,包括系统结构、数据库模型等,采用扫描与分支定界相结合的算法实现垃圾收运的调度优化。euge^nio de oliveira等[9]针对固废物收集提出了一个决策支持系统,实现优化运输路线、提高垃圾运输效率与降低运输
成本。
1.5 城市垃圾的处理
郭惠等[10]根据海口市的垃圾处理现状,运用模糊数学层次分析法,对填埋、焚烧+填埋、堆肥+填埋3种不同的垃圾处理方案进行综合评价,为海口市的环境卫生管理决策及规划提供参考。周琨[11]通过对昆明市生活垃圾处理与利用情况调查,提出昆明市生活垃圾处理应该采用基于垃圾分类的综合处理技术,即对于易降解的有机生活垃圾采用厌氧消化的处理方式,可以得到绿色能源和肥料;不易降解的部分进行回收或生产废弃物复合材料;卫生填埋只能作为垃圾产业化处理的最终处置方式。
1.6 城市垃圾的管理模式
目前,城市垃圾的管理模式的研究都是建立在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上。y.p.li.g.h.huang等[12]针对加拿大里贾纳市的生活垃圾长效管理提出一种集合两阶段优化模型。徐晓霞[13]等提出城市生活垃圾系统化管理模式是指通过战略性的途径以达到包括所有来源的生活垃圾和涉及垃圾管理所有的一种可持续的管理模式,它是以一种系统化的理念来考虑废物的产生、分类、运输、处理、回收和处置的各个环节,强调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资源和提供合理的技术进行无害化的处理处置。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对城市垃圾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方法、政策、和模型的建构上,这些研究对我国城市垃圾管理的健康发展
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但理论上的研究还需要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去实现,目前在技术上的研究只针对城市垃圾运输、选址上,造成技术整体上不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很难形成一套完整的技术解决方案。因此如何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实现对城市垃圾的收集、运输、处理全过程监控与管理的研究是本文的创新之处。2 武汉市再生资源管理现状和主要问题
武汉市是我国中部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同时又是一个人口众多和老工业基地,随之而来的生活和生产所带来的垃圾处理问题尚未得到很好解决。2010年4月,武汉市市长阮成发在市环委会指出武汉市的垃圾问题已成为城市生活环境存在的五大软肋之一,目前武汉市中心城区每天产生生活垃圾6 000多吨,并以每年4%的速度增长,现有填埋场的处理能力,不能适应生活垃圾的迅猛增长。如果所有的垃圾都进行填埋,不出50年,整个武汉城区将埋入2米深的垃圾山下,再加上武汉市垃圾处理能力的滞后,和垃圾清扫收集工作不到位,导致全市环境卫生严重滑坡,城中村、集贸市场周边、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等区域暴露垃圾成堆,周边居民意见很大[14]。
针对武汉市垃圾管理问题,中央与武汉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政策。1998年,制定了《武汉市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2001年,武汉市开始实行垃圾分类收集试点;2008年,武汉市被商务部列为全国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26个试点城市之一,同年又被国务院批准成为“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2009年底,武汉市通过了针对
本市的《再生资源回收管理条例》,同年又开始实行垃圾收费试点。经过一系列的政策出台,武汉市垃圾管理近年来取得了很大进步,为城市发展和保护市民身体健康做出了积极贡献,但从总体上讲,仍面临着技术研究落后于管理要求,管理落后于社会需求的被动局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运输成本大
武汉市环卫部门在城市垃圾运输成本较高,再加之收集设施、中转站规划不合理,导致了垃圾运输设施的重复运输,降低工作效率,对垃圾运输路线没有很好优化设置,导致成本过大,资源浪费。2.2 二次污染严重
武汉市由于垃圾处理能力的滞后,导致垃圾在收集、运输、处理等环节出现了许多比如恶臭、污染地下水、焚烧超标排放等严重的二次污染,对市民的周边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引起多次市民矛盾纠纷与上访事件。
2.3 公民环境保护意识不强
目前,武汉市民对垃圾的处理比较随意,更没有很强的垃圾分类行为。因此,必须利用各种手段,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市民的环境意识、责任意识、参与意识以及有关垃圾分类的科普知识。2.4 忽视垃圾前端控制,注重垃圾末端处理
近年来,武汉市政府在垃圾末端的处理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越来越大,2009年末,武汉第4座新沟垃圾焚烧厂开建,到2012年,武汉将建成5座垃圾焚烧厂,同时配套建成3座垃圾填埋场。实践
说明,单独依靠卫生填埋、焚烧等被动的末端治理管理方式,难以彻底解决许多城市面临的垃圾问题,要解决垃圾围城这一问题,必须从城市生活垃圾产生源头管理的角度入手。2.5 垃圾收集,运输设施规划不合理
武汉市垃圾收集网点布局不合理,存在行政区域分割问题如有的地区垃圾桶数量过多,经常有一部分垃圾桶闲置着;有的地区却太少,装载不了过多的废弃物。由于缺乏系统整体性,造成垃圾收集过程资源配置不当,存在严重浪费,武昌、汉口、汉阳3个区收运垃圾的运作方式是各自独立运行的,结果造成垃圾中转压缩站、运输车工作时间长和资源闲置浪费。3 武汉市再生资源管理信息平台
物联网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无线传感器等装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最终实现对物体进行识别、定位、追踪、监控[15]。由于物联网技术的具有实效性、动态性等特点,而城市再生资源管理也是一个动态过程,因此该技术非常适合应用到城市再生资源管理,它可以加强信息收集、分析和预测,利用信息手段进行动态评估与监控,从被动式管理向主动式管理转变,彻底改变管理落后于社会需求的被动局面。因此构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武汉市再生资源循环管理信息平台,能够对垃圾的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全程信息化监控与管理,自动实现垃圾智慧收集、智慧运输、智慧处理,最终完成智慧循环的目的。该平台
分为三大模块,功能如图1。3.1 智慧收集模块
利用红外感应器技术,可以方便、高速的在收集设施的过程中采集垃圾的信息和实现对垃圾进行自动分类;并把rfid电子标签贴在垃圾收集设施上,对收集设施实现统一动态管理,并实时能把垃圾相关信息传输到管理信息平台。3.2 智慧运输模块
垃圾运输设施在出发之前按照平台调配好的人员、路线对收集设施进行装载,内置在运输设施内rfid阅读器同时能从收集设施上的电子标签读取数据,把更新的信息与管理信息平台互联,或在垃圾运送沿途设置阅读器装置点,使整个物流信息网络联网,如果出现了特别紧急的需求或运输环境的变化,可以及时改变运输方式与路线,最终实现在最少的行驶里程内,回收尽量多的垃圾。3.3 智慧处理模块
在垃圾处理设施的厂内设置rfid读取器,直接读取贴在分好类的垃圾收集箱上的电子标签的信息,自动入厂,安排进行处理;还可以根据垃圾处理厂生产的绿色能源和肥料的市场需求,通过平台告知要提高哪些垃圾的回收量。在污染控制方面,对垃圾处理厂排污口设置无线传感器,实时对环境污染进行检测,将原本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完成的日常监测、采样等数据收集工作交由该平台来完成,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然后通过网络传到相关管理部门。该平台最终实现对城市再生资源种类、来源、收集、运输、交易、加工利用各个环节信息进行管理衔接,加快垃圾处理、物流、计量统计全程信息化监控,为精细化管理打好基础;方便政府对城市垃圾及其综合处理利用相关数据准确、及时的统计分析及产业的发展潜力、趋势的预测、评估、导向,为实施税收、价格、投资、技术开发、市场投放等宏观调控提供有力依据,以获取最佳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4 武汉市再生资源的数字化管理策略
针对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武汉市再生资源管理信息平台,提出武汉市再生资源数字化管理策略:
4.1 网上在线监控城市再生资源的收集、运输、处理等设施运行状况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使用环境的安全性 通过该平台,实时对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等环节所产生的二次污染进行监控,降低垃圾对沿途和周边环境污染的可能性。4.2 在线组织专题活动
通过该平台获知哪种垃圾与哪个地区的垃圾回收率的高低,并在线组织有关垃圾与环境的专题活动,促进循环经济深入人心。
4.3 在线模拟改造和新建城市再生资源的收集、运输、处理设施的设计、建设 利用该平台实时采集的信息,可以预测武汉市垃圾年产量和垃圾成分变化,实现垃圾收集、处理设施选址最优化配置。运用gis和rs技术动态监测和分析各地区垃圾产生情况,根据各收集设施回收的数量科学决策、合理确定新建和改造收集设施的位置、规模等;根据各项因素因子,合理确定垃圾处理设施的具体位置及规模;按照各类垃圾产生量设计不同的运输时间和频率;通过gps技术实现垃圾运输最优化路线设置。
4.4 实现数字化城市再生资源管理应急机制与环境移动执法 该平台可以提高武汉市对城市垃圾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通过对垃圾收集、运输、处理设施的安全和运行进行在线监督检查,建立有效的城市垃圾管理预警机制。还可以与武汉市网格化管理平台集成,有助于提高武汉市的城市信息化管理水平。对于乱投乱仍垃圾、暴露垃圾等影响城市环境的行为,可以实时向监督指挥中心举报;便于环保执法人员随时掌握环保业务信息,在执法现场及时查询污染源的监管情况,明确管辖对象和责任,同时统一了武汉市区执法平台,规范执法的流程,确定区域网格责任人,避免推委和执法不力情况的发生。参考文献
[1]物联网研究发展报告[eb/ol].http:∥,2010-05-15.[7]王香治,等.最优化方法在生活垃圾运输车辆调度中的应用[j].环境卫生工程,2009,(8):1-2.[8]刘炳凯,何其昌.基于gis的城市生活垃圾收运管理系统[j].计算机工程,2009,(4):274-279.[9]euge^nio de oliveira simonetto,denis borenstein.a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the operational planning of solid waste collection[j].waste manage,2007,27:1286-1297.[10]郭惠,张传贤,等.现代管理技术在海口市生活垃圾处理方案优选中的运用[j].环境卫生工程,2007,15(2):7-9.[11]周琨,张记市.昆明市生活垃圾处理与利用情况调查和评价[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5,(12):36-39.[12]y.p.li.,g.h.huang,z.f.yang.an integrated two-stage optimization mode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ong-term waste-management strategies[j].science of thetotal environment,2008,(392):175-186.[13]徐晓霞,张岩松,李爱民.城市生活垃圾系统化管理模式
初探[j].环境卫生工程,2007,(12):39-41.[14]我市生活环境存在五大“软肋”[n/ol].武汉晚报,http:∥news.cjn.cn/ldbdj/201004/t1107010.htm,2010-05-14.[15]王保云.物联网技术研究综述[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09,23(12):-6.1
第四篇:积极搭建再就业信息平台
积极搭建再就业信息平台
为不断深化服务意识,让辖区内更多下岗、失业人员走
上再就业之路,我育才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充分发挥帮助、引导、促进再就业的劳动保障职能,为辖区内下岗、失业人员搭建再就业信息平台。
一、为促进辖区内的下岗、失业人员尽快实现再就业,工作站的工作人员充分发挥优势,积极与辖区企业和个体户联系,多方搜集用工信息,并建立联盟关系,在第一时间内
将信息整理、登记、公布、传达给辖区内的下岗、失业人员。
二、工作站积极为辖区内下岗、失业人员提供求职登记
服务,并留下他们的联系方式,有合适的工作便可及时联系,并通过送岗上门等一系列服务,为辖区内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工作站的工作人员还指导辖区内的下岗、失业人员学习劳动保障政策法规,了解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掌握求职技巧与对策,提升职业道德,并结合其工作经历、文化水平、技能状况及市场需求等,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再就业指导。(安状)
渤海街道育才社区
2012年2月22日
第五篇:物联网的信息安全问题
物联网的安全问题
摘要:物联网,通俗的来说就利用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二维码等作为感知元器件,通过一些基础的网络(互联网、个人区域网、无线传感网等)来实现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的互联沟通,进而形成一种“物物相连的网络”。“物联网”的诞生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是科技的发展总是会出现更多需要解决的难题,在物联网中,一个最大的、最困难、最艰巨的问题就是如何更好的解决物联网的安全问题,如何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给人们一个更可靠、更安全、更有保障的服务[1]。本文分析了物联网所面临的安全问题,讨论了物联网安全问题所涉及的六大关系,分析物联网安全中的重要技术,最后提出了物联网的安全机制,以期对物联网的建设发展起到积极的建言作用。关键字 物联网、安全性、可靠性、引言
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成立了自动识别技术中心,构想了基于REID的物联网的概念, 提出了产品电子码(EPC)概念。在我国,自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提出“感知中国”战略后“物联网”一时成为国内热点,迅速得到了政府、企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物联网”时代,道路、房屋、车辆、家用电器等各类物品,甚至是动物、人类,将与芯片、宽带等连接起来,这个巨大的网络不仅可以实现人与物的通信和感知,而且还可以实现物与物之间的感知、通信和相互控制。由于在物联网建设当中,设计到未来网络和信息资源的掌控与利用,并且建设物联网还能够带动我国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所以加快物联网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促进物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张,已经成为我国战略发展的需求。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物联网是以互联网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所以互联网所遇到的信息安全问题,在物联网中都会存在,只是在危害程度和表现形式上有些不同。从应用的角度来看,物联网上传输的是大量有关企业经营的金融、生产、物流、销售数据,我们保护这些有经济价值的数据的安全比保护互联网上视屏、游戏数据的安全要重要的多,困难的多。从构成物联网的端系统的角度来看,大量的数据是由RFID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传感器产生的,并且通过无线的信道进行传输,然而无线信道比较容易受到外部恶意节点的攻击。从信息与网络安全的角度来看,物联网作为一个多网的异构融合网络,不仅仅存在与传感网网络、移动通信网络和因特网同样的安全问题,同时还有其特殊性,如隐私保护问题、异构网络的认证与访问控制问题、信息的存储与管理等。文献[3]认为数据与隐私保护是物联网应用过程中的挑战之一。因此,物联网所遇到的信息安全问题会比互联网更多,我们必须在研究物联网应用的同时,从道德教育、技术保障和法制环境三个角度出发,为我们的物联网健康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1.物联网的安全问题
物联网的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比如我们不在需要装着大量的现金去购物,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很小的射频芯片就能够感知我们身体体征状况,我们还可以使用终端设备控制家中的家用电器,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人性化、智能化、合理化。如果在物联网的应用中,网络安全无法保障,那么个人隐私、物品信息等随时都可能被泄露。而且如果网络不安全,物联网的应用为黑客提供了远程控制他人物品、甚至操纵一个企业的管理系统,一个城市的供电系统,夺取一个军事基地的管理系统的可能性。我们不能否认,物联网在信息安全方面存在许多的问题,这些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1 感知节点和感知网络的安全问题
在无线传感网中,通常是将大量的传感器节点投放在人迹罕至或者环境比较恶劣的环境下,感知节点不仅仅数目庞大而且分布的范围也很大,攻击者可以轻易的接触到这些设备,从而对它们造成破坏,甚至通过本地操作更换机器的软硬件。通常情况下,传感器节点所有的操作都依靠自身所带的电池供电,它的计算能力、存储能力、通信能力受到结点自身所带能源的限制,无法设计复杂的安全协议,因而也就无法拥有复杂的安全保护能力。而感知结点不仅要进行数据传输,而且还要进行数据采集、融合和协同工作。同时,感知网络多种多样,从温度测量到水文监控,从道路导航到自动控制,它们的数据传输和消息也没有特定的标准,所以没法提供统一的安全保护体系[2]。1.2 自组网的安全问题
自组网作为物联网的末梢网,由于它拓扑的动态变化会导致节点间信任关系的不断变化,这给密钥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同时,由于节点可以自由漫游,与邻近节点通信的关系在不断地改变,节点加入或离开无需任何声明,这样就很难为节点建立信任关系,以保证两个节点之间的路径上不存在想要破坏网络的恶意节点。路由协议中的现有机制还不能处理这种恶意行为的破坏。1.3核心网络安全问题
物联网的核心网络应当具备有相对完整的保护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使物联网具备有更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但是在物联网中节点的数目十分的庞大,而且以集群方式存在,因此会导致在数据传输时,由于大量机器的数据发送而造成网络拥塞。而且,现有通行网络是面向连接的工作方式,而物联网的广泛应用必须解决地址空间空缺和网络安全标准等问题,从目前的现状看物联网对其核心网络的要求,特别是在可信、可知、可管和可控等方面,远远高于目前的IP网所提供的能力,因此认为物联网必定会为其核心网络采用数据分组技术。此外,现有的通信网络的安全架构均是从人的通信角度设计的,并不完全适用于机器间的通信,使用现有的互联网安全机制会割裂物联网机器间的逻辑关系。1.4物联网业务的安全问题
通常在物联网形成网络时,是将现有的设备先部署后连接网络,然而这些联网的节点没有人来看守,所以如何对物联网的设备进行远程签约信息和业务信息配置就成了难题。另外,物联网的平台通常是很庞大的,要对这个庞大的平台进行管理我们必须需要一个更为强大的安全管理系统,否则独立的平台会被各式各样的物联网应用所淹没,但如此一来,如何对物联网机器的日志等安全信息进行管理成为新的问题,并且可能割裂网络与业务平台之间的信任关系,导致新一轮安全问题的产生。1.5 RFID系统安全问题
RFID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识别工作无需人工干预,操作也非常方便。RFID系统同传统的Internet一样,容易受到各种攻击,这主要是由于标签和读写器之间的通信是通过电磁波的形式实现的,其过程中没有任何物理或者可视的接触,这种非接触和无线通信存在严重安全隐患。RFID 的安全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RFID标识自身访问的安全性问题。由于RFID标识本身的成本所限,使之很难具备足以自身保证安全的能力。这样,就面临很大的问题。非法用户可以利用合法的读写器或者自制的一个读写器,直接与 RFID 标识进行通信。这样,就可以很容易地获取RFID标识中的数据,并且还能够修改RFID 标识中的数据;
(2)通信信道的安全性问题。RFID使用的是无线通信信道,这就给非法用户的攻击带来了方便。攻击者可以非法截取通信数据;可以通过发射干扰信号来堵塞通信链路,使得读写器过载,无法接收正常的标签数据,制造拒绝服务攻击;可以冒名顶替向RFID发送数据,篡改或伪造数据;
(3)RFID读写器的安全性问题。RFID读写器自身可以被伪造;RFID读写器与主机之间的通信可以采用传统的攻击方法截获。所以,RFID读写器自然也是攻击者要攻击的对象。由此可见,RFID所遇到的安全问题要比通常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要复杂得多。物联网安全架构
物联网安全结构架构也就是采集到的数据如何在层次架构的各个层之间进行传输的,在各个层次中安全和管理贯穿于其中,图1显示了物联网的层次架构。
应用层支撑层传输层感知层智能电网、智能家居、环境监测数据挖掘、智能计算、并行计算、云计算GMS、3G通信网、卫星网、互联网RFID、二维码、传感器红外感应图1物联网的层次结构
网络管理与安全 感知层通过各种传感器节点获取各类数据,包括物体属性、环境状态、行为状态等动态和静态信息,通过传感器网络或射频阅读器等网络和设备实现数据在感知层的汇聚和传输;传输层主要通过移动通信网、卫星网、互联网等网络基础实施,实现对感知层信息的接入和传输;支撑层是为上层应用服务建立起一个高效可靠的支撑技术平台,通过并行数据挖掘处理等过程,为应用提供服务,屏蔽底层的网络、信息的异构性;应用层是根据用户的需求,建立相应的业务模型,运行相应的应用系统。
在每个层之间我们究竟该采取哪些安全措施呢?如图2所示为物联网在不同层次采取的安全。
应用环境安全技术可信终端、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安全审计等网络安全环境技术无线网安全、虚拟专用网、传输安全、安全路由、防火墙、安全审计等信息安全防御关键技术攻击监测、病毒防治、访问控制、内容分析、应急反应。战略预警等信息安全基础核心技术密码技术、高速芯片密码、公钥基础设施、信息系统平台安全等
图2物联网安全技术架构
图2中所示以密码技术为核心的基础信息安全平台及基础设施建设是物联网安全,特别是数据隐私保护的基础,安全平台同时包括安全事件应急响应中心、数据备份和灾难恢复设施、安全管理等。安全防御技术主要是为了保证信息的安全而采用的一些方法,在网络和通信传输安全方面,主要针对网络环境的安全技术,如VPN、路由等,实现网络互连过程的安全,旨在确保通信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而应用环境主要针对用户的访问控制与审计,以及应用系统在执行过程中产生的安全问题[3]。
3物联网中安全的关键技术
物联网中涉及安全的关键技术主要有一下几点:(1)密钥管理机制
密匙作为物联网安全技术的基础,它就像一把大门的钥匙一样,在网络安全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对于互联网由于不存在计算机资源的限制,非对称和对称密钥系统都可以适用,移动通信网是一种相对集中式管理的网络,而无线传感器网络和感知节点由于计算资源的限制,对密钥系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因此,物联网密钥管理系统面临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如何构建一个贯穿多个网络的统一密钥管理系统,并与物联网的体系结构相适应;二是如何解决WSN中的密钥管理问题,如密钥的分配、更新、组播等问题。
实现统一的密匙管理系统可以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以互联网为中心的集中式管理方法,另外一种是以各自网络为中心的分布式管理方法。在此模式下,互联网和移动通讯网比较容易实现对密匙进行管理,但是在WSN环境中对汇聚点的要求就比较高了,尽管我们可以在WSN中采用簇头选择方法,推选簇头,形成层次式网络结构,每个节点与相应的簇头通信,簇头间以及簇头与汇聚节点之间进行密钥的协商,但对多跳通信的边缘节点、以及由于簇头选择算法和簇头本身的能量消耗,使WSN的密钥管理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2)安全路由协议
物联网安全路由协议中我们要至少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多网融合的路由问题;二是传感网的路由问题。前者可以考虑将身份标识映射成类似的IP地址,实现基于地址的统一路由体系;后者是由于WSN的计算资源的局限性和易受到攻击的特点,要设计抗攻击的安全路由算法。
WSN中路由协议常受到的攻击主要有以下几类:虚假路由信息攻击、选择性转发攻击、污水池攻击、女巫攻击、虫洞攻击、Hello洪泛攻击、确认攻击等。表1列出了一些针对路由的常见攻击,表2为抗击这些攻击可以采用的方法。
表1常见的路由攻击
路由协议
TinyOS信标 定向扩算 地理位置路由 最低成本转发 谣传路由
能量节约的拓扑维护 聚簇路由协议
表2路由攻击的应对方法
攻击类型
外部攻击和链路层安全 女巫攻击
HELLO泛洪攻击 虫洞和污水池 选择性转发攻击 认证广播和泛洪
解决方法
链路层加密和认证 身份认证 双向链路认证
很难防御,必须在设计路由协议时考虑,如基于地理位置路由 多径路由技术 广播认证
安全威胁
虚假路由信息、选择性转发、女巫、虫洞、HELLO泛洪、污水池
虚假路由信息、选择性转发、女巫、虫洞、HELLO泛洪、污水池
虚假路由信息、选择性转发、女巫
虚假路由信息、选择性转发、女巫、虫洞、HELLO泛洪、污水池
虚假路由信息、选择性转发、女巫、虫洞、污水池
虚假路由信息、女巫、HELLO泛洪 选择性转发、HELLO泛洪
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中数据传送的特点,目前已提出许多较为有效的路由技术。按路由算法的实现方法划分,有洪泛式路由,如Gossiping等;以数据为中心的路由,如DirectedDiffusion、SPIN等:层次式路由,如LEACH(low energy adaptive clust eringhierarchy)、TEEN等;基于位置信息的路由,如GPSR、GEAR等[3]。
(1)认证与访问控制
对用户访问网络资源的权限进行严格的多等级认证和访问控制,进行用户身份认证,对口令加密、更新和鉴别,设置用户访问目录和文件的权限,控制网络设备配置的权限等。例如,可以在通信前进行节点与节点的身份认证;设计新的密钥协商方案,使得即使有一小部分节点被操纵后,攻击者也不能或很难从获取的节点信息推导出其他节点的密钥信息。另外,还可以通过对节点设计的合法性进行认证等措施来提高感知终端本身的安全性能。
(2)数据处理与隐私性
物联网的数据要经过信息感知、获取、汇聚、融合、传输、存储、挖掘、决策和控制等处理流程,而末端的感知网络几乎要涉及上述信息处理的全过程,只是由于传感节点与汇聚点的资源限制,在信息的挖掘和决策方面不占居主要的位置。物联网应用不仅面临信息采集的安全性,也要考虑到信息传送的私密性,要求信息不能被篡改和非授权用户使用,同时,还要考虑到网络的可靠、可信和安全。物联网能否大规模推广应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能够保障用户数据和隐私的安全。
就传感网而言,在信息的感知采集阶段就要进行相关的安全处理,如对RFID采集的信息进行轻量级的加密处理后,再传送到汇聚节点。这里要关注的是对光学标签的信息采集处理与安全,作为感知端的物体身份标识,光学标签显示了独特的优势,而虚拟光学的加密解密技术为基于光学标签的身份标识提供了手段,基于软件的虚拟光学密码系统由于可以在光波的多个维度进行信息的加密处理,具有比一般传统的对称加密系统有更高的安全性,数学模型的建立和软件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该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推广。
(3)入侵检测和容侵容错技术
通常在网络中存在恶意入侵的节点,在这种情况下,网络仍然能够正常的进行工作,这就是所谓的容侵。WSN的安全隐患在于网络部署区域的开放性以及无线电网络的广播特性,攻击者往往利用这两个特性,通过阻碍网络中节点的正常工作,进而破坏整个传感器网络的运行,降低网络的可用性。在恶劣的环境中或者是人迹罕至的地区,这里通常是无人值守的,这就导致WSN缺少传统网络中的物理上的安全,传感器节点很容易被攻击者俘获、毁坏或妥协。现阶段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容侵技术主要集中于网络的拓扑容侵、安全路由容侵以及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容侵机制。我们就结合一种WSN中的容侵框架,进行探讨WSN中是如何对网络的安全做维护。容侵框架包括三个部分:
判定恶意节点:主要任务是要找出网络中的攻击节点或被妥协的节点。基站随机发送一个通过公钥加密的报文给节点,为了回应这个报文,节点必须能够利用其私钥对报文进行解密并回送给基站,如果基站长时间接收不到节点的回应报文,则认为该节点可能遭受到入侵。另一种判定机制是利用邻居节点的签名。如果节点发送数据包给基站,需要获得一定数量的邻居节点对该数据包的签名。当数据包和签名到达基站后,基站通过验证签名的合法性来判定数据包的合法性,进而判定节点为恶意节点的可能性。
发现恶意节点后启动容侵机制:当基站发现网络中的可能存在的恶意节点后,则发送一个信息包告知恶意节点周围的邻居节点可能的入侵情况。因为还不能确定节点是恶意节点,邻居节点只是将该节点的状态修改为容侵,即节点仍然能够在邻居节点的控制下进行数据的转发。
通过节点之间的协作,对恶意节点做出处理决定(排除或是恢复):一定数量的邻居节点产生编造的报警报文,并对报警报文进行正确的签名,然后将报警报文转发给恶意节点。邻居节点监测恶意节点对报警报文的处理情况。正常节点在接收到报警报文后,会产生正确的签名,而恶意节点则可能产生无效的签名。邻居节点根据接收到的恶意节点的无效签名的数量来确定节点是恶意节点的可能性。通过各个邻居节点对节点是恶意节点性测时信息的判断,选择攻击或放弃。
4在物联网安全问题中的六大关系
(1)物联网安全与现实社会的关系
我们知道,是生活在现实社会的人类创造了网络虚拟社会的繁荣,同时也是人类制造了网络虚拟社会的麻烦。现实世界中真善美的东西,网络的虚拟社会都会有。同样,现实社会中丑陋的东西,网络的虚拟社会一般也会有,只是表现形式不一样。互联网上如此之多的信息安全问题是人类自身制造的。同样,物联网的安全也是现实社会安全问题的反映。因此,我们在建设物联网的同时,需要拿出更大的精力去应对物联网所面临的更加复杂的信息安全问题。物联网安全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光靠技术来解决物联网安全问题是不可能的,它必然要涉及技术、政策、道德与法律规范。(2)物联网安全与计算机、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关系
所有的物联网应用系统都是建立在互联网环境之中的,因此,物联网应用系统的安全都是建立在互联网安全的基础之上的。互联网包括端系统与网络核心交换两个部分。端系统包括计算机硬件、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等,而运行物联网信息系统的大型服务器或服务器集群,及用户的个人计算机都是以固定或移动方式接入到互联网中的,它们是保证物联网应用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任何一种物联网功能和服务的实现都需要通过网络核心交换在不同的计算机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交互。病毒、木马、蠕虫、脚本攻击代码等恶意代码可以利用 E-mail、FTP与 Web 系统进行传播,网络攻击、网络诱骗、信息窃取可以在互联网环境中进行。那么,它们同样会对物联网应用系统构成威胁。如果互联网核心交换部分不安全了,那么物联网信息安全的问题就无从谈起。因此,保证网络核心交换部分的安全,以及保证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是保障物联网应用系统安全的基础[4]。
(3)物联网安全与密码学的关系
密码学是信息安全研究的重要工具,在网络安全中有很多重要的应用,物联网在用户身份认证、敏感数据传输的加密上都会使用到密码技术[4]。但是物联网安全涵盖的问题远不止密码学涉及的范围。密码学是数学的一个分支,它涉及数字、公式与逻辑。数学是精确的和遵循逻辑规律的,而计算机网络、互联网、物联网的安全涉及的是人所知道的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和物之间的关系,以及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物是有价值的,人是有欲望的,是不稳定的,甚至是难于理解的。因此,密码学是研究网络安全所必需的一个重要的工具与方法,但是物联网安全研究所涉及的问题要广泛得多。
(4)物联网安全与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关系
物联网在互联网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交互,它将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研究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物联网安全必然会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网络安全问题已成为信息化社会的一个焦点问题。每个国家只有立足于本国,研究网络安全体系,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网络安全产业,才能构筑本国的网络与信息安全防范体系。如果哪个国家不重视网络与信息安全,那么他们必将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处于被动和危险的境地。(5)物联网安全与信息安全共性技术的关系
对于物联网安全来说,它既包括互联网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即传统意义上的网络环境中信息安全共性技术),也有它自身特有的安全问题(即物联网环境中信息安全的个性技术)[4]。物联网信息安全的个性化问题主要包括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安全性与 RFID 安全性问题。
(6)物联网应用系统建设与安全系统建设的关系
网络技术不是在真空之中,物联网是要提供给全世界的用户使用的,网络技术人员在研究和开发一种新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与系统时,必须面对一个复杂的局面。成功的网络应用技术与成功的应用系统的标志是功能性与安全性的统一。不应该简单地把物联网安全问题看做是从事物联网安全技术工程师的事,而是每位信息技术领域的工程师与管理人员共同面对的问题。在规划一种物联网应用系统时,除了要规划出建设系统所需要的资金,还需要考虑拿出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安全系统的建设。这是一个系统设计方案成熟度的标志[3]。物联网的建设涉及更为广阔的领域,因此物联网的安全问题应该引起我们更加高度的重视。
4.结束语
目前物联网的研究与应用刚刚开始,我们缺乏足够的管理经验,更谈不上保护物联网安全运行的法律规范。如果我们在开始研究技术及应用的同时,不能够组织力量同步研究物联网安全技术、物联网应用中的道德与法律问题,我们就不可能保证物联网的健康发展。所以物联网的安全研究任重而道远。
在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方面,人们就密钥管理、安全路由、认证与访问控制、数据隐私保护、入侵检测与容错容侵、以及安全决策与控制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密钥管理作为多个安全机制的基础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但并没有找到理想的解决方案,要么寻求更轻量级的加密算法,要么提高传感器节点的性能,目前的方法距实际应用还有一定的距离,特别是至今为止,真正的大规模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实际应用仍然太少,多跳自组织网络环境下的大规模数据处理(如路由和数据融合)使很多理论上的小规模仿真失去意义,而在这种环境下的安全问题才是传感网安全的难点所在。
参考文献
[1]宁焕生.RFID重大工程与国家物联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169-173.[2]吴功宜.智慧的物联网:感知中国和世界的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237-242.[3]杨庚等.物联网安全特征与关键技术[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30(4):20-29.[4]李振汕.物联网安全问题研究[J].物联网安全研究,2010:1671-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