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送父母到养老院是不孝的表现
送父母到养老院是不孝的表现
谢谢主席!评委,对方辩友,大家晚上好!感谢对方一辩精彩的开篇陈词,我方今天对孝顺的定义是尽心奉养父母,顺应父母的心意,而我们评价送父母到养老院这个行为是孝顺还是不孝的标准,在哲学方面是能否满足父母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辩证统一,在现实方面是能否让子女的主观能动与父母对子女的需求达到最大契合度。下面,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我方观点。
第一,养老院的价值体现是代替子女满足对于父母物质上的照顾,可是父母更倾向于得
到的孝顺是与子女待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的精神需求,而养老院的职能恰恰不
能满足这一点。从养老院存在的需求性来看,为了满足如今老龄化的社会,他的服务对象逐渐扩大为那些由于子女社会压力大无法被照顾好的父母,不可否认养
老院会随着社会发展逐步完善,但在大多数父母心中,养老院采取的仍是囚笼式的管理方式。最重要的是,作为社会机构,养老院仍然是朝着物质方向完善,从
根本上是无法代替子女满足父母在精神方面的需求。
第二,子女送父母到养老院这个行为其实欠缺了对父母感受的主观反应与理解,没有与
父母对子女的需求达到最大契合度。父母对孝顺的根本诉求更多的是满足与家人
情感方面的需求,大部分的父母其实是不希望离开家的,而我们送父母去养老院
其实违背了父母的意愿。当然我们可以看到当今社会确实有少部分父母自愿去养
老院,可究其原因是子女本身没有照顾好父母或是父母体谅子女压力大而做出的根本诉求的牺牲。可作为子女,我们此时应当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父母的角度出发去思考怎样才是真正的对父母好,而不是盲目顺应父母的意思,真的送
父母到养老院,偏离了孝的核心内涵。
第三,孝顺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难道孝的核心内涵也要随着时间改变吗?当然不是。古有黄香九龄温席,今有田世国捐肾
救母,可见人们对于孝的客观理解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的。可让我们看
看现状,曾经养育我们的父母在年迈后被子女视为负担,甚至自觉是个负担自愿
去养老院,将心比心,如果为子女无悔操劳了一辈子的你,却要在养老院度过余
生,没有儿孙在膝下承欢,只有看护人员的例行公事,你将作何感想?扪心自问,我们是否真正的将孝顺这个美德传承下来了呢?我们是否真正的做到了尽心奉
养父母,让父母安享晚年呢?
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认为,送父母到养老院是不孝的表现。
第二篇:辩论稿:送父母去养老院是孝不是孝
第二页是我们的思路
字典中对孝的标准:尽心奉养,顺从父母意愿。今天在这个具体辩题中,可以理解为这两点:一,现阶段的现实之中,父母在养老院中的条件是否能达到一个符合“尽心奉养”的物质要求;二,养老院是否能满足老人落叶归根的中国式圆满,对亲情和家的精神要求。我方认为送父母去养老院在根本上都达不到这两点要求,因而送父母去养老院不是孝。
送养老院的人有很多种情况,下面我们进行分类讨论。
孝心:是否发自内心的孝顺,无心是不孝,有心继续讨论:
孝行:是否有强迫勉强父母,违背父母意愿是不孝,不违背继续讨论:
孝果:两点:一,现阶段的现实之中,父母在养老院中不能达到一个符合“尽
心奉养”的物质要求;二,养老院无法满足老人落叶归根的中国式圆满,对亲情和家的精神要求。因而即使你已经尽心尽力,由于选择行孝的方式的错误,导致不好的结果,所以不是孝。
最后这一部分,是要说明虽然你尽心尽力,可是选择的方式是错误的,注意!这种方式的错误!所以不是孝。
所以要证明两件事:一是为什么方式错误,可以从丑化养老院,强调父母对团圆和家的意愿两方面入手。
二是证明不送养老院有更好的取代方式。要适当准备一些解决方案,例如社会福利保障,社区建设,家人雇工等。
前两点孝心孝行是一个屏障,这个需要一定数据作掩护,这个我找到老人不愿意去养老院的数据,大家再找一些。前两点通过问题的设问来耗掉对方攻辩甚至自由辩前期的时间,耗越多对我们越有利。但是最后一点是我们和对方的主战场,也会是对方的进攻点,在比赛的前期我们在这里防守完就要尽量拉到前面两点去。当然最后还是要主打这个,一定要找有说服力的案例说明现阶段的养老院问题,达到我们丑化养老院的目的。对方可能会给我们一些很理想的模型,如华琳今晚说的那些,但是我们一定要回归现实,看到当下现实问题,这就需要案例,模型是理想,实际操作却有很大区别。而精神需求,则是感情牌,同样可以找数据案例还有我最后四辩总结升华的文化煽情。
说到模型和现实的差距,这里想到黄婕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有养老院?初衷也许真的是为老人好,让子女孝,但这样一种理想模型在现实中是怎样?案例说明!说明它实现出来的结果是相反的。
对方的答法:他们不能对送养老院的人情况进行分类,这个要指出,然后就先拉回来开打,打我们前两点。
而对方的理论会建立在一个社会背景,然后直接对最后的孝果作出判断。有:
一、社会背景 人口老龄化独生子女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使养老需要社会化
二、养老院的优越条件专业化照顾提供物质保障和安全保障,同龄人交流满足精神需求
第三篇:辩论稿:送父母去养老院是孝不是孝
第一页是网友留言
只是觉得人生都短短几十年,不多陪陪家人,又怎么说得过去
就是不孝!父母要的不是钱,一家人在一起再穷也是快乐的(说明受中国文化影响大部分观众潜意识里还是不理智的偏向我们,煽情的可行性)
那我觉得这个不是孝不孝的问题咯,送到那里也不是说他们就不孝,只是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难处,只是每个表达孝的方式不同。送到那里也或许是一种孝的表现吧
如果你能提供比养老院更舒适的环境,并有常有时间陪父母,那不送;如果你不能提供那比养老院舒适的环境,并时常在外,剩父母长期单独在家无人照顾,那就送。总之看情况而定吧
(说明这个辩题分类的必要性)
下面这个是网友亲身经历的案例,有很多我们丑化的打点
我的4个姨婆将我太婆扔去养老院因为她们都像踢皮球一样不管我太婆, 最后太婆精神也出现问题, 过世了;楼上的那户人家将家里老头送去养老院, 月头送过去月尾也过世了;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孝心可言..每个人都会有老的一天,想想自己老的时候被儿女扔去养老院有什么感觉?
我爸去看我太婆的时候说养老院里面的老人都那头近了, 好端端一个人看着那些等死的人,心里面也觉得儿女抛弃自己, 心情身体会好到哪里去..老了我不想被扔在养老院, 就算独具我也不要去养老院.所以我也绝不会送父母去养老院
:对养老院有很大反感, 因为爸爸说太婆告诉他护士对她不好, 小区有奶奶说被送去养老院的那个老人说护工打他.我太婆身体很好, 就是因为被姨婆们扔她去养老院, 情愿花钱也不愿意照顾她.养老院是贬义词
家庭式的不知道, 我所知道的那家挺大的..就算养老院自称能够提供专业的照顾,我们怎么知道他们背后怎么操作呢? 说不定人前人后两个样.也更怕那种威胁老人不许他们说出在养老院的不好的现象...这种感觉就像是幼儿园, 离开家人无所依,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也不多, 起码这是我的感觉
比例的问题我没有去查,如果真的为父母好, 大可以请私人护工在家照顾,不一定要去到一个老人完全陌生的环境,如果请私人护工,老人还能在平时熟悉的环境活动,串串邻里, 这样也方便儿女日常对老人的探视.如果真的有那种真心为父母好又不得不送养老院的情况, 为什么他们送得起养老院请不起护工
那就在请护工之前了解其工作能力,不是每个人都能随随便便当上护工,去一些信誉好的机构或者经熟人介绍好的人选都可,养老院人多,护工不可能把每个人都照顾得很仔细,而且护工并不只是专门照顾一个老人,当他们要兼顾的东西过多的时候质量就会有所下降。你说不可能所有人都欺负老人,那么小部分还是存在的,难道那小部分老人就应该被欺负?假若你恰好是他们的家人你会有什么感觉?
第二页是我们的思路
字典中对孝的标准:尽心奉养,顺从父母意愿。今天在这个具体辩题中,可以理解为这两点:一,现阶段的现实之中,父母在养老院中的条件是否能达到一个符合“尽心奉养”的物质要求;二,养老院是否能满足老人落叶归根的中国式圆满,对亲情和家的精神要求。我方认为送父母去养老院在根本上都达不到这两点要求,因而送父母去养老院不是孝。
送养老院的人有很多种情况,下面我们进行分类讨论。
孝心:是否发自内心的孝顺,无心是不孝,有心继续讨论:
孝行:是否有强迫勉强父母,违背父母意愿是不孝,不违背继续讨论:
孝果:两点:一,现阶段的现实之中,父母在养老院中不能达到一个符合“尽
心奉养”的物质要求;二,养老院无法满足老人落叶归根的中国式圆满,对亲情和家的精神要求。因而即使你已经尽心尽力,由于选择行孝的方式的错误,导致不好的结果,所以不是孝。
最后这一部分,是要说明虽然你尽心尽力,可是选择的方式是错误的,注意!这种方式的错误!所以不是孝。
所以要证明两件事:一是为什么方式错误,可以从丑化养老院,强调父母对团圆和家的意愿两方面入手。
二是证明不送养老院有更好的取代方式。要适当准备一些解决方案,例如社会福利保障,社区建设,家人雇工等。
前两点孝心孝行是一个屏障,这个需要一定数据作掩护,这个我找到老人不愿意去养老院的数据,大家再找一些。前两点通过问题的设问来耗掉对方攻辩甚至自由辩前期的时间,耗越多对我们越有利。但是最后一点是我们和对方的主战场,也会是对方的进攻点,在比赛的前期我们在这里防守完就要尽量拉到前面两点去。当然最后还是要主打这个,一定要找有说服力的案例说明现阶段的养老院问题,达到我们丑化养老院的目的。对方可能会给我们一些很理想的模型,如华琳今晚说的那些,但是我们一定要回归现实,看到当下现实问题,这就需要案例,模型是理想,实际操作却有很大区别。而精神需求,则是感情牌,同样可以找数据案例还有我最后四辩总结升华的文化煽情。
说到模型和现实的差距,这里想到黄婕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有养老院?初衷也许真的是为老人好,让子女孝,但这样一种理想模型在现实中是怎样?案例说明!说明它实现出来的结果是相反的。
对方的打法:他们不能对送养老院的人情况进行分类,这个要指出,然后就先拉回来开打,打我们前两点。
而对方的理论会建立在一个社会背景,然后直接对最后的孝果作出判断。有:
一、社会背景 人口老龄化独生子女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使养老需要社会化
二、养老院的优越条件专业化照顾提供物质保障和安全保障,同龄人交流满足精神需求
对方的只是一个粗略估计,还没深揪。现在主要还是搞好我们的思路,有问题明天再说。
第四篇:辩论稿:送父母去养老院是孝不是孝
第二页是我们的思路
字典中对孝的标准:尽心奉养,顺从父母意愿。今天在这个具体辩题中,可以理解为这两点:一,现阶段的现实之中,父母在养老院中的条件是否能达到一个符合“尽心奉养”的物质要求;二,养老院是否能满足老人落叶归根的中国式圆满,对亲情和家的精神要求。我方认为送父母去养老院在根本上都达不到这两点要求,因而送父母去养老院不是孝。送养老院的人有很多种情况,下面我们进行分类讨论。
孝心:是否发自内心的孝顺,无心是不孝,有心继续讨论:
孝行:是否有强迫勉强父母,违背父母意愿是不孝,不违背继续讨论:
孝果:两点:一,现阶段的现实之中,父母在养老院中不能达到一个符合“尽心奉养”的物质要求;二,养老院无法满足老人落叶归根的中国式圆满,对亲情和家的精神要求。因而即使你已经尽心尽力,由于选择行孝的方式的错误,导致不好的结果,所以不是孝。
最后这一部分,是要说明虽然你尽心尽力,可是选择的方式是错误的,注意!这种方式的错误!所以不是孝。
所以要证明两件事:一是为什么方式错误,可以从
丑化养老院,强调父母对团圆和家的意愿两方面入手。
二是证明不送养老院有更好的取代方式。要适当准备一些解决方案,例如社会福利保障,社区建设,家人雇工等。
前两点孝心孝行是一个屏障,这个需要一定数据作掩护,这个我找到老人不愿意去养老院的数据,大家再找一些。前两点通过问题的设问来耗掉对方攻辩甚至自由辩前期的时间,耗越多对我们越有利。但是最后一点是我们和对方的主战场,也会是对方的进攻点,在比赛的前期我们在这里防守完就要尽量拉到前面两点去。当然最后还是要主打这个,一定要找有说服力的案例说明现阶段的养老院问题,达到我们丑化养老院的目的。对方可能会给我们一些很理想的模型,如华琳今晚说的那些,但是我们一定要回归现实,看到当下现实问题,这就需要案例,模型是理想,实际操作却有很大区别。而精神需求,则是感情牌,同样可以找数据案例还有我最后四辩总结升华的文化煽情。说到模型和现实的差距,这里想到黄婕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有养老院?初衷也许真的是为老人好,让子女孝,但这样一种理想模型在现实中是怎样?案例说明!说明它实现出来的结果是相反的。
对方的答法:他们不能对送养老院的人情况进行分类,这个要指出,然后就先拉回来开打,打我们前两点。
而对方的理论会建立在一个社会背景,然后直接对最后的孝果作出判断。有:
一、社会背景 人口老龄化
独生子女
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使养老需要社会化
二、养老院的优越条件
专业化照顾提供物质保障和安全保障,同龄人交流满足精神需求
第五篇:何谓孝道:把老人送到养老院的儿女都是不孝子孙
何谓孝道:把老人送到养老院的儿女都是不孝子孙
昨天,一则河南养老院失火,几十位老人遇难的新闻成为了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来,我们不应该那这样沉重的事情来说事,但这个事情太重要了,不能不说点啥,这也是对那些老爷爷、老前辈的一种纪念,希望老人家们一路走好,天堂里没有养老院,只有孝子贤孙。
我上小学的时候,河对面有个养老院,那是同学们课后无聊,或者上课无聊逃课必去的几个地方之一。为什么我们喜欢去养老院,因为去了之后老爷爷老奶奶会给糖吃。每次我们敬老院,我们既怀着甜蜜的希望又抱着深深的恐惧。甜蜜的期望是,敬老院里面的那些爷爷奶奶会给糖吃;深深的恐惧是,敬老院有一只硕大无比的狼狗,也有一个比狼狗还凶狠的院长。
我们运气好的爆棚的时候是院长牵着狗去遛狗,或者牵着狗去给乡长家敬老院里炸的油饼,给乡长家送敬老院采购的蔬菜,给乡长家送敬老院刚榨的油,等等。但这样的运气不是天天有,也就每周碰上一两次吧。更多时间,我们都要面对两种恐惧。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只有一种恐惧。那只狗虽然大,但对我们这些农村孩子来说,对付它还是很容易的。俗话说,“狗怕绳子狼怕套,老虎豹子怕钢刀”。我们拿着鞭子、绳子、棍子,那狗也不敢怎么张狂。真正可怕的还是那个院长,他整天板着面孔,一旦我们出现在敬老院门口,他就大声呵斥,而且他还能认出我们是谁谁谁家的娃,可以叫家长,可以把我们交给乡长,让乡长找校长、家长来扁我们。
后来,我们摸到了一些门路。因为每次我们出现,敬老院里面那些老爷爷老奶奶总是最开心的,他们会想法子把院长稳住。或者跟院长说早晨乡长派了个人过来,看您不在就走了,把院长支走。院长一旦走后,整个敬老院里面就散发着欢快、祥和的气氛。老爷爷老奶奶们,在中日闷闷不乐中,把我们当成了他们的亲孙子,又是虚寒又是温暖。忙不迭的把自己抠下来的钱买来的“洋糖”(水果糖)拿出来招待我们。其实我到现在才知道,老爷爷老奶奶一个月也才一块五毛钱零花钱,但他们为了能让我们这些孩子们经常去看他们,他们几乎把这些钱都换成了洋糖藏在被褥里面,等着我们来。
老人家常常对我们说一些当时我们还不懂的话:“狗日的,我就当没有儿女,那些喂狗的,没良心的”,“你们要常来看爷爷,爷爷有好吃的,爷爷就是想看看孩子们”,“只要你们来看我们,洋糖随便吃”。他们还透露,“反正糖你们不吃都会被院长没收的”,“我们藏的可好了”,“院长一有行动,我们负责望风的鸡毛信就来了”。“你们娃娃不知道,院长咋能把我们当人喱”,“有领导来院长才把我们当一会会人,平时都把国家给我们吃的喝的弄到自己家里和乡长家里去了”,“我们给你们糖吃,不给你们馍吃,馍馍黑得很,还酸得很”。
现在回忆起来,老人家们的话原来展现了一种养老院、敬老院的活生生的、赤裸裸的管理现实——领导把老人当成向社会、向上级领导、向媒体展示自己“爱心”、“政绩”的工具,一旦这个工具有用,就把他们“当一会会人”,除此之外,对老人们恶语冷对,以至于老人们怕院长如同怕鬼子。抗日战争年代对付鬼子用鸡毛信,老人们对院长也不得不用上了消息树、鸡毛信的办法,真是一种悲哀。
后来,上初中的时候,我们不常去那养老院了,因为有个老人家据说是煤气中毒过世了,说那个院里有鬼魂,有冤魂。再后来,老人们相继都没了,院长换工作走了。那个院子就废弃了,白天也没人敢去走走了,据说晚上还能听到,“我冷啊”,“我娃呢”这种悉悉索索的声音。
去年在老家的县城也看到一个养老院,里面的老人的孩子们,一般来说工作都还蛮体面地,有教师的父母,有公务员的服务,有夫妻俩均在“大城市”工作的父母亲。环境比以前的要好得多了,但老人们的脸色、神情跟我们记忆中的爷爷奶奶的神情也没有太大的差别。当然,园长的态度比以前好多了,尽管老人们依然流露出畏惧园长的表情,但总觉得现在的院长,还是比狼狗温和多了。老人们整天念叨的事情就是,哪怕在家里过三年就没了,也比在这里跟一群毫不相关的老人家彼此相互提防着过日子要好得多。
从老人家的态度来说,能看到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孙子,那就是最大的幸福。而养老院里面并没有他们的孩子,他们的孙子,所以养老院再好,也不是老人觉得幸福的地方。毕竟,常言说得好,“幸福家庭”,幸福是用来修饰“家庭”生活的,而不跟孩子们生活在一起的老人,何谈“家庭幸福”。就此而言,借口工作太忙把老人家送到养老院的人,无论职位多高,成就多大,都是不孝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