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市人民政府关于物流业调整和振兴的实施意见
市人民政府关于物流业调整和振兴的实施意见
现代物流业融合运输、仓储、货代和信息等诸多产业,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新的融资大动脉和富市富民的“双富”型产业,是新一轮区域竞争的制高点,也是衡量一个地区投资环境好坏、综合实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为贯彻落实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及河北省相关实施意见,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构建具有××*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我市物流业加快发展,结合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发展基础
(一)产业现状
我市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振兴物流业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一是物流业快速发展。2008年,全市物流业增加值97.7亿元,同比增长22.6%,高于gdp和第三产业增加值(13.7%)增速;占全市gdp从2007年11.1%提高到12.0%,占第三产业增加值25.1%。物流总额1728.6亿元,同比增长23.5%。社会物流总费用237.8亿元,同比增长29.5%。二是财政贡献度日益提高。物流业地税收入占全市地税从2006年10.6%,到2009年1-6月超过18.9%,成为三次产业中地税贡献最大的行业。三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以港口为龙头,海运、铁路、公路、航空、管道五大运输方式齐全,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基本形成。共有42个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港口通过能力2.35亿吨;京秦、大秦、津山、沈山四条国铁干线交汇;公路通车里程8397公里,高速公路107公里;山海关机场临时开放。四是项目建设呈现良好态势。全市共有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企业784家。物流业项目投资快速增长,在建和计划开工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2个,哈动力物流列入省战略支撑产业项目,××*临港物流园区列入省级临港产业聚集区。
(二)存在问题
总体上,我市物流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周边和先进地区比,差距明显,还存在龙头企业少、港口的物流组织功能不强、物流大通道不畅、园区起步晚、高端产业物流和新兴业态发展慢、行业总体水平有待提高等突出问题。物流业相对滞后,已成为制约我市发展先进制造业及高端产业的短板。从受传统装卸港制约的口岸装卸和普通内陆区域型传统物流模式,向以物流港为龙头的开放、综合、信息主导的现代物流模式转型是当务之急。
(三)面临形势
近十年来,周边区域加速建设港口等重大物流基础设施,同质竞争、近距挤压,区域物流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市有被“边缘化”的危险。物流业面临着理念滞后、周边交叉竞争日趋激烈、港口物流对本市和区域综合拉动力不足、资金和土地制约、管理体制有待理顺、发展环境尚待优化等严峻挑战。但综合分析,我市物流业仍有较大发展空间,还有宝贵的发展机遇:一是物流业正处于上升通道,发展大势良好,周边区域物流业也都处于同样的转型期,现代物流业发展起点接近。二是“三北”、环渤海区域加速发展,我市现代产业纲举目张、先进制造业强劲发展,国家十大振兴规划的实施也将扩大物流规模,物流市场空间将大为拓展。三是××*处于华北、东北两大物流区域交汇和三大物流通道(东北到关内、煤炭、进出口物流通道)的结合部,多次被列入全国重点发展的物流节点城市之列,河北沿海强省战略把我市作为东部龙头,物流业被列入全市产业定位,形成了上下关注的良好氛围。四是我市实施旅游立市战略,相对提升了物流业的地位,也为物流龙头——××*港转型提供了新契机。
二、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按照“宜居宜业宜游”城市定位和“一中心三基地”产业定位,着眼于把现代物流业发展为主导产业、支撑产业和富市产业,促进基于装卸港的传统物流业向基于综合物流的现代物流业转型升级,努力构建以重大装备物流、“三北”商贸物流、能源物流主枢纽三大特色物流为支撑,布局合理、业态先进、竞争力强的现代物流业体系,把××*打造成中国北方沿海港口物流集散基地,面向“三北”、辐射东北亚、服务腹地和本地经济的国际性区域港口物流枢纽城市。
(二)基本原则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打造绿色、引擎、特色、数字、网络物流。
1.绿色物流。建设绿色物流园区、港区和通道,建立环境友好型物流体系,切实提高生产质量、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
2.“引擎”物流。把物流业作为龙头带动产业和新经济增长点,优先发展、资源优先配置,以大物流带大商贸、大制造。
3.特色物流。发挥比较优势,力争我市特色物流在环渤海区域内效率最高、服务最优、成本最低。
4.数字物流。与构筑现代产业体系相配合,突出信息化带动,创新模式和服务,提高高端物流比重,引领行业发展。
5.网络物流。统筹推进物流城乡一体化、区域一体化、网络一体化,实现供应链互联互通、无缝对接。
第二篇:关于物流业调整和振兴的实施意见
现代物流业融合运输、仓储、货代和信息等诸多产业,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新的融资大动脉和富市富民的“双富”型产业,是新一轮区域竞争的制高点,也是衡量一个地区投资环境好坏、综合实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为贯彻落实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及河北省相关实施意见,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构建具有×××
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我市物流业加快发展,结合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发展基础
(一)产业现状
我市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振兴物流业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一是物流业快速发展。2008年,全市物流业增加值97.7亿元,同比增长22.6%,高于gdp和第三产业增加值(13.7%)增速;占全市gdp从2007年11.1%提高到12.0%,占第三产业增加值25.1%。物流总额1728.6亿元,同比增长23.5%。社会物流总费用237.8亿元,同比增长29.5%。二是财政贡献度日益提高。物流业地税收入占全市地税从2006年10.6%,到2009年1-6月超过18.9%,成为三次产业中地税贡献最大的行业。三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以港口为龙头,海运、铁路、公路、航空、管道五大运输方式齐全,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基本形成。共有42个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港口通过能力2.35亿吨;京秦、大秦、津山、沈山四条国铁干线交汇;公路通车里程8397公里,高速公路107公里;山海关机场临时开放。四是项目建设呈现良好态势。全市共有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企业784家。物流业项目投资快速增长,在建和计划开工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2个,哈动力物流列入省战略支撑产业项目,×××临港物流园区列入省级临港产业聚集区。
(二)存在问题
总体上,我市物流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周边和先进地区比,差距明显,还存在龙头企业少、港口的物流组织功能不强、物流大通道不畅、园区起步晚、高端产业物流和新兴业态发展慢、行业总体水平有待提高等突出问题。物流业相对滞后,已成为制约我市发展先进制造业及高端产业的短板。从受传统装卸港制约的口岸装卸和普通内陆区域型传统物流模式,向以物流港为龙头的开放、综合、信息主导的现代物流模式转型是当务之急。
(三)面临形势
近十年来,周边区域加速建设港口等重大物流基础设施,同质竞争、近距挤压,区域物流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市有被“边缘化”的危险。物流业面临着理念滞后、周边交叉竞争日趋激烈、港口物流对本市和区域综合拉动力不足、资金和土地制约、管理体制有待理顺、发展环境尚待优化等严峻挑战。但综合分析,我市物流业仍有较大发展空间,还有宝贵的发展机遇:一是物流业正处于上升通道,发展大势良好,周边区域物流业也都处于同样的转型期,现代物流业发展起点接近。二是“三北”、环渤海区域加速发展,我市现代产业纲举目张、先进制造业强劲发展,国家十大振兴规划的实施也将扩大物流规模,物流市场空间将大为拓展。三是×××处于华北、东北两大物流区域交汇和三大物流通道(东北到关内、煤炭、进出口物流通道)的结合部,多次被列入全国重点发展的物流节点城市之列,河北沿海强省战略把我市作为东部龙头,物流业被列入全市产业定位,形成了上下关注的良好氛围。四是我市实施旅游立市战略,相对提升了物流业的地位,也为物流龙头——×××港转型提供了新契机。
二、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按照“宜居宜业宜游”城市定位和“一中心三基地”产业定位,着眼于把现代物流业发展为主导产业、支撑产业和富市产业,促进基于装卸港的传统物流业向基于综合物流的现代物流业转型升级,努力构建以重大装备物流、“三北”商贸物流、能源物流主枢纽三大特色物流为支撑,布局合理、业态先进、竞争力强的现代物流业体系,把×××打造成中国北方沿海港口物流集散基地,面向“三北”、辐射东北亚、服务腹地和本地经济的国际性区域港口物流枢纽城市。
(二)基本原则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打造绿色、引擎、特色、数字、网络物流。
1.绿色物流。建设绿色物流园区、港区和通道,建立环境友好型物流体系,切实提高生产质量、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
2.“引擎”物流。把物流业作为龙头带动产业和新经济增长点,优先发展、资源优先配置,以大物流带大商贸、大制造。
3.特色物流。发挥比较优势,力争我市特色物流在环渤海区域内效率最高、服务最优、成本最低。
4.数字物流。与构筑现代产业体系相配合,突出信息化带动,创新模式和服务,提高高端物流比重,引领行业发展。
5.网络物流。统筹推进物流城乡一体化、区域一体化、网络一体化,实现供应链互联互通、无缝对接。
(三)发展目标
到2011年,物流业纲举目张,在转型调整中优化、升级,保持年均增长19.6%的加速发展态势,全市物流业实现增加值超过170亿元,占gdp比重提高到15%以上,成为全市主导产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降至29%以下。培育规模化、专业化的现代物流企业群体,物流业服务功能达到环渤海区域先进水平,走上高质量、高
速度、强劲崛起的轨道。
三、发展重
点
围绕打造中国北方沿海港口物流集散基地的战略目标,着力解决重大瓶颈制约,重点实施五大工程。
(一)园区建设工程。
根据各产业聚集区和交通运输格局,按照“园区-中心-配送网点”模式,错位分工、优化布局、集聚发展。全市统筹按照“一带(沿海各港区、临港物流园)、双翼(港口-抚宁-青龙方向,港口-昌黎-卢龙方向)、多中心(公共场站、物流中心)”进行空间布局,最大限度整合土地及物流资源,高效、集约发展物流业。“沿海港区-临港物流园”是我市物流业“金三角”核心区。
重点规划建设四大物流园区:
1.××(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临港物流园区(×××临港产业聚集区海港区部分)。规划20平方公里,起步区4.8平方公里。推进港口、物流园区港联动,改造升级北港、百路通场站,加快运通、中首、新奥、兴龙、广源等项目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项目招商力度。打造海铁联运优势,大力发展集装箱和冶金、汽车、日用消费品杂货物流业务,形成连接东北和京津汽车基地、辐射华北东北市场的汽车中转基地,玻璃建材集散中心和新型石化建材采购中心;依托化工码头群和新奥秦港甲醇储运项目,打造北方最大的千万吨甲醇集散基地;依托北煤南运主枢纽港和煤炭运输主通道优势,形成全国最大的煤炭转运和价格形成中心,统筹打造面向京津唐、衔接东北和华北地区的综合性港口物流分拨中心。
2.山海关临港物流园区。包括山海关临港产业聚集区及铁路山海关站以南、长城以东、东到省界区域,规划整合海港、铁路、公路、产业及出口加工区保税政策资源,突出打造公路铁路海运多式联运、产业与物流业联动、区港联动、进出口物流联动四大优势,远期规划建设为港区一体化和区港联动的国家级综合保税物流港区,近期培育为物流业创新实验区。一是进一步提升哈动力重装码头、山船码头、山海关港功能,以大物流促大制造,以动力设备物流项目为龙头,形成以东北、华北重大装备制造基地为依托,面向区域和国际市场的重大装备定制化物流中心、组装中心和出海基地。二是发挥连接东北、华北两大粮食主产区的区位优势,打造中国北方最大的跨省粮油交易中心。
3.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促进政策优势与港口区位优势互补,发挥出口加工区的保税物流园区政策和硬件优势,鼓励设立配送分拨中心,推动贸易延长产业链,加速保税物流发展。
4.空港物流园区。促进新机场开工、开港,在机场南侧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吸引航空公司和物流商入驻,形成连接京、津、沈大型机场,服务支线和本地高端产业的区域性空港物流中心。
(二)主体培育工程。以港口转型为突破口,大力发展专业化物流业龙头,通过规范整合、科学引导来扶优扶强。
1.进一步做强做大物流业龙头。一是提升×××港作为物流系统龙头的带动作用。利用西港东迁有利时机,推动秦港股份按照“物流港”理念优化规划建设各港区,在港口装卸业的基础上,突出发展杂货集装箱物流,集约集成码头、公路、铁路、航空等不同类型物流结点,做大做强港口综合物流服务业。由单一运输型企业,向跨地域经营的多功能物流龙头转型,从装卸中心升级为物流中心。二是发挥河北远洋运输集团在世界水运界的影响力,做强做优大型散货物流,积极发展国际贸易物流,带动口岸物流加速发展。
2.大力发展第三方专业化物流企业。引导现有运输、仓储、货代等企业进行服务延伸和功能整合,融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商贸流通企业物流供应链,加快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支持中运物流等企业升级改造。鼓励优势企业向外扩展,对总部设在我市的物流龙头企业在外地设立分部或网点给予支持。
3.加大现代物流项目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重大投资者、物流总部或分部,通过兼并、联合、收购等形式与本地企业优化重组。积极推进与中国外运、中国美旗等大型物流企业的合作,加强与物流强势企业特别是跨国港口物流巨头的沟通合作。
4.拓展物流业市场空间。开展试点,推介示范工程,支持产业聚集区和工商企业精干主业、放开辅业,逐步将原材料采购、运输、仓储配送等物流业务分离出来,交给专业物流企业承担。
(三)通道建设工程。软硬件双管齐下,打开通道、疏通瓶颈,理顺物流园区、场站及远程通道,畅通东西纵横、海陆双向三条大通道,构筑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和城市道路协调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
1.开辟北向大通道。加快山刀铁路、秦承铁路前期工作步伐。重点建设承秦高速、龙港路和沿海高速公路,打通妨碍物流发展的跨省、市通道,增强北京方向和东北地区进港车辆集疏能力。
2.拓宽海向大通道。大力引进船公司,增开航线、加密航班。增开并着力打造到日本关西、韩国釜山的精品航线。
3.开通空中大通道。推进新机场和航空货物转运中心建设,争取列入国家“十二五”口岸开放规划。
4.完善节点建设。一是优化提升港口功能。以“西港东迁”为契机,统筹规划、提前跑办保税港建设事项;推进东港区20万吨深水航道、新港客货滚装泊位和集装箱、散杂货、粮油等大型专业化码头建设,促进集装箱、散杂货、重型装备物流加速发展;完善、提升大件码头功能,强化其在环渤海地区的竞争优势,推进卸载型港口向物流港转变,打造国际化的综合型大港。二是增加、扩大公路场站。规划建设北部物流园、东港物流中心、西部物流、山海关开发区、山海关张家庄、昌黎等中心场站。突出配送和仓储功能,建立完善公用性零担货运场站服务体系。三是扩大、优化铁路场站。加快完善山海关地区铁路布局,加快建设×××火车新站,推进南龙铁路改线西移与津秦客运专线并行建设,按现代物流园理念规划建设好龙家营站。四是优化、调整路政和市政设施。排查主要物流路线,各类路政、市政设施规划建设要有利于促进物流业发展。
(四)集成工程。
1.整合口岸物流链。推行海陆空多式联运,构建集装箱货物重组、分拣、包装、仓储、报关、报检、国内运输、物流人力资源等物流服务外包产业链,提高“港对港”到“门对门”份额。
2.推广产业物流链。推动物流企业嵌入制造产业链,向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延伸,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和供应链管理企业转型升级。重点发展重大装备物流、高新技术产业物流。
3.培育新兴物流链。大力鼓励发展物流金融、物流加工、电子商务,促进“流量经济”本地化。支持光彩呼叫中心向全国市场扩展。
4.集聚城市配送链。“4+2”城区构建市域配送网络,有序发展城市“货的”。鼓励批发零售企业提高连锁经营物流管理水平。
5.统筹城乡物流配送链。整合“村村通”、“万村千乡”、农资超市、村邮工程,统筹配套进行涉农通道、物流节点和信息化建设,推进班车小件快运和客货运一体化场站建设。
(五)技术进步工程。
1.编制“×××物流业技术进步路线图”。把握港口城市物流发展阶段,引导物流业发展节奏,按照“路线图”重点突破、有序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
2.建设公共信息平台。提升煤炭市场信息网功能,建立电子口岸、装备物流信息系统、综合运输信息平台和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在此基础上建设开放的物流公共信息系统。
3.推进物流业现代化。创办《物流业发展论坛》。引导企业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物流理念优化业务流程,实现物流管理集成化和智能化。
四、政策措施
我市现代物流业起步较晚,转型、优化、升级的任务很重,要借鉴成熟的先进经验,以后来居上的精神出台有竞争力的保障措施,有组织、有计划、有投入地培育市场,科学发展物流业。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由市发改委等部门和口岸、铁路、高速公路管理处等单位参加的现代物流业发展领导小组,代表市政府负责本意见的组织实施,确定物流业目标任务和责任部门。领导小组采取联席会议制度。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简称物流办),负责日常工作的协调推进,会同有关单位解决跨部门问题,强化对重大物流项目建设和主要任务的跟踪服务,加快重点项目的立项和审批,组织督导政策措施落实和各县区、各部门配套实施情况。各县区、开发区要明确物流业发展的领导机构,制定具体落实方案,明确责任分工,扎实推进方案落实。
(二)强化规划调控。编制全市物流业发展战略规划和有关专项规划,纳入全市规划体系,明确用地性质,引导物流项目、物流企业向基地和园区集聚发展。全市对物流园区统筹安排,统一布局,统一审批,统一管理。各县区要按照全市规划和功能定位,细化产业布局,明确发展重点。规划上要预留余地,各产业聚集区、园区、县城、重点交通镇,都要规划预留与产业发展目标相匹配的物流中心或公共场站。项目建设上宁缺毋滥,要严格准入、集聚发展,严防一哄而上、变相圈地。
要加大物流业规划监督执法力度,严防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设定新上物流项目“门槛”,坚决杜绝单纯商业房地产操作。重点物流企业要编制近期和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定位、目标、运行模式和发展措施。对与现有物流企业业务严重重叠的,要重新调整定位。规划范围内物流项目的新建、改建、扩建、合并、分立、迁移、更名等,须经市物流办审查批准。
(三)加大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
1.统筹纳入市级产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加大对重点物流及货运代理企业、物流园区及重大物流发展项目、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物流企业品牌创建和物流理论研究与人才培养的扶持力度。整合交通、商贸、邮电、粮食、供销社系统有关政策,通过资金配套、资本金注入、贴息、奖励、补助和减免规费等方式,扶持、引导现代物流业。对经市物流业领导小组认定的现代物流项目,确保与国家预算投资、国债投资、国债转贷、国债贴息和技改贴息资金足额配套。将现代物流企业列入信贷支持重点,为其融资提供政策支持。
2.创立现代物流产业投资基金。以政府财政投入为引导,发挥杠杆效应,吸收物流龙头企业及社会投资机构资金,高效汇聚现代物流人才和资源。积极开展与物流相关的保险、质押和信贷业务,拓宽融资渠道,提高资金运做水平。
3.建立累进奖励机制。对新注册和经认定达到a级以上的物流企业,自开业起,对其新增上缴税收形成的地方财政收入部分,前二年全额返还企业。对税收贡献较大的物流企业,对其新增贡献按比例给予奖励,对其升级改造、扩大规模优先支持。
4.支持运输企业做强做大。对航运企业新增运力部分及新注册航运企业,按实缴营业税额地方留成部分给予超额累进奖励。对集装箱在×××报关、施封、堆箱,按规模给予补助。对公路货运班车,比照客运班车收费标准,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对经评级认定的a级以上公路零担专线运输企业和与先进制造业联动(融入物流供应链)的专业第三方物流企业,每年按所交纳地税额的一定比例返还企业。
5.鼓励物流企业创建品牌。对被评为国家aaa以上的物流企业,全市物流10强、10佳,参照名牌奖励办法分别奖励企业及其领导班子。
6.加大物流项目招商引资支持力度。推行制造业和物流业一体化招商,鼓励通过项目融资、股权转让等方式与国内外先进的物流企业联合发展。对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参与重组、兼并、收购本市物流企业,在组建物流企业过程中发生的资产置换以及土地、房产、车辆过户等各项行政性收费,可予减免。对在我市设立总部或区域总部的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给予搬迁费用补助。7.推动物流企业创新。对物流领域提供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等服务的企业优先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按规定享受相关优惠政策。现代物流信息化等关键技术研发可申请市科技专项资金支持。企业研制、引进和采用物流信息管理系统、自动分拣系统等先进物流技术和设备的,列入科技三项经费和技改项目计划。
8.对主要物流园区实行“收益封闭运行”式管理。将市级征收的土地出让金和项目建设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相关税费市、区留成部分全额返还经市物流领导小组认定的重点物流园区,主要用于园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其他部分用于支持企业发展。
(四)加大对物流企业和项目用地、用水、用电扶持。对物流企业和项目,按照仓储、运输等相关行业标准控制用地规模,集约节约用地。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和我市物流规划的重点项目,在安排土地利用计划时予以倾斜。对省、市重点物流建设项目经批准后,规划确定为工业仓储用地的,按照一般工业项目标准供地。调整城市用地结构,增加物流业发展用地。对现代物流项目用地,实行与工业项目用地同等供地方式。对每亩投资强度在500万元以上的在建物流项目,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人防易地建设费、道路临时占用费和征地管理费;投运之前缴纳的全部土地使用税和运行后第一年缴纳土地使用税的50%,由财政返还。其他物流项目减半征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人防易地建设费、道路临时占用费,免收征地管理费。
物流企业使用的大型冷藏、冷冻和各类生产加工设备,以及列入市规划的大型物流园区、配送中心,其用水、用电、用气价格与一般工业企业标准并轨。
(五)狠抓项目建设。强化现代物流业项目谋划、包装、招商、建设工作,对重点项目实行市、县(区)领导分包责任制,明确一套班子专抓,推动项目加速审批、如期开工、顺利竣工和投入运营。力争3年内实施投资亿元以上市级重点物流项目20个以上,总投资200亿元以上。
(六)建立资格认定制度。制定重点物流企业、项目、进入物流园区企业认定办法。成立市物流业专家评审委员会和物流企业资质评价中心,依据申报企业的资信、管理、信息技术水平等因素提出评估认定意见。经领导小组审定后,确定专人跟踪服务,积极推进优惠政策落实。
(七)加强基础工作。将物流人才纳入全市人才培养计划,引进专业物流人才比照高科技人才待遇。将物流专业作为工程系列下设专业,纳入全市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发挥物流协会职能,开展物流企业认证、项目评估、招商引资,搭建政企高效互动的桥梁。建立健全物流业统计分析和发布机制。
(八)优化物流业发展环境。
1.优化管理环境。对经认定的重点物流项目,要纳入审批“绿色通道”,简化程序、缩短时限、联审联检,提供“一站式”、“一条龙”服务。主动与口岸部门、铁路、高速、港口单位建立完善沟通协调机制,形成支持物流业发展的合力。
2.优化市场环境。统一准入标准,探索物流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办法。规范经营行为,严厉打击无证经营和恶性竞争行为,创造公平竞争、健康有序的行业环境。
3.优化口岸环境。恢复和完善“大通关”口岸联席会制度,建立部门联动的物流通关快捷机制,在秦仁航线“5+2”机制基础上,全市口岸实施“7×24”预约通关机制,落实所产生的相关办公和人员加班补助。扩大东出西联,建立与腹地地区政府和企业沟通协作的日常机制,建设内陆港,稳步拓展物流货源腹地。
4.优化交通环境。制定便利运输服务的通行、停靠、堆放具体运作机制。为经认定的城市专用配送车辆、连锁经营、快件等经常出入城区的货运车辆,建立物流便捷通道,优先发放通行证。规范执法行为,切实解决上路难、行路难、停卸难问题。
第三篇:物流业调整和振兴实施工作意见
物流业调整和振兴实施工作意见
物流业调整和振兴实施工作意见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和《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辽宁省物流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加快沈阳建设成为东北地区物流中心的步伐,促进物流业协调发展,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实施意见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物流业调整和振兴相关文件精神为主线,以建设东北地区物流中心为目标,以促进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重大物流项目建设为核心,以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为重点,以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为突破口,积极
营造有利于物流业发展的环境,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保障。
二、基本原则
加强规划引导,着眼长远发展。合理规划布局重大物流基础设施,防止盲目攀比和重复建设,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解决制约物流产业发展的体制、政策和设施瓶颈,促进产业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
市场配置资源,政府营造环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从满足物流需求的实际出发,整合现有资源,促进物流服务的社会化和资源利用的市场化,为物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发挥区位优势,推进一体化运作。充分发挥我市作为东北地区中心城市和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的优势,按照现代物流理念,加快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综合集成仓储、运输、货代、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多种功能,推进物流一体化运作,提高物
流效率。
创新服务方式,坚持科学发展。规范物流市场秩序,创新物流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积极推进物流企业社会责任建设,集约用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实现科学发展。
三、主要目标
到2015年,全市物流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全市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不低于gdp的年均增长速度;
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率下降到17%以下;
规模以上第三方物流企业达到300家以上,其中世界100强和国内知名物流企业达到60家以上;
培养物流应用人才每年要达到1000人以上;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工作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处于领先地位;
构建功能完善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东北地区物流中心城市。
四、主要任务
加快物流园区建设。
全面推进近海、沈海、沈西、沈北、苏桃路、桃仙空港六大物流园区建设。物流园区建设要严格按规划进行,充分体现用地节约、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经营集约的特征,综合利用已有、规划和在建的物流基础设施。促进物流园区与公路、铁路、航空设施的有效衔接,实现长途运输与短途运输的合理衔接,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全面整合提升物流园区功能,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进驻物流园区,促进产业集聚,建设货运服务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和综合服务型的物流园区。
发展壮大第三方物流企业。
鼓励第三方物流企业加强信息沟通,创新物流服务模式,加强资源整合,满足多样性的物流需要。加大对物流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支持力度,缓解当前物流企业面临的困难,鼓励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联合、合资、合
作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竞争力强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重点扶持年营业收入超亿元、纳税额600万元以上的20家第三方物流骨干企业。
积极扩大物流市场需求。
鼓励生产企业改造物流流程,提高对市场的响应速度,降低库存,加速周转,加强城乡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合理布局城乡商业设施,完善流通网络,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促进流通企业的现代化。重点推动储运集团、沈阳金道等企业做强做大。鼓励物流企业广泛应用现代物流管理技术,发展农产品从产地到消费终端的直销和配送,以及农资和农村日用消费品的统一配送,支持发展物流配送中心。
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
加强对制造业物流分离外包的指导和促进,支持制造企业改造现有业务流程,促进物流业务分离外包,提高核
心竞争力。培育中外运、中储物流、中铁物资集团、中铁特货、宝钢物流、招商局物流、辽宁联合物流、沈阳运输集团、沈阳一运物流、中深集团等一批适应现代制造业物流需求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提升现代物流业为制造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组织实施一批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示范工程和重点项目,重点推动北方交通重工、沈阳机床、北方重工、沈阳远大、和平轮胎、特变电工沈变集团、沈鼓集团、沈冶机械等重点制造业企业逐步释放物流业务,促进现代制造业与物流业有机融合、联动发展。
推动重点领域物流发展。
加强石油、煤炭、钢材、机电产品、化工材料及相关产品物流设施建设,建立相应的物流体系。以华晨金杯集团为龙头,推动汽车和零配件物流发展,建立科学合理的汽车综合物流服务体系。发展城市统一配送,提高食品、食盐、烟草和出版物等的物流配送效率。完善农资和农村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网络,建立农村物流体系。加快发展粮食现代物流,推广粮食“四散化”流通。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鼓励和支持物流业节能减排,加快发展产品与包装物回收物流和废弃物物流,促进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发展绿色物流。发挥邮政现有的网络优势,大力发展邮政物流,加快建设东北邮政物流中心,建立快递物流体系,方便生产生活。
加快国际物流和保税物流的发展。
大力发展沈阳保税物流中心,建设适应国际中转、国际采购、国际配送、国际转口贸易业务要求的国际物流,将我市建成适应国际贸易发展需要的大型国际物流干港,不断增强配套功能。沈阳海关进一步优化口岸通关作业流程,提高通关效率,推进大通关信息资源整合,发展港区联动。同时,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发展和保税监管场所建
设,建立新型保税物流监管体系,支持沈阳保税物流中心加快建设和申报综合保税区。
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
大力推广物联网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促进传统物流模式和供应链优化整合,加大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运用领先技术推进“智能物流”的发展。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建设沈阳物流公共信息网、中国物流联合网、国家重大装备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辽沈物流网等物流信息服务平台,逐步实现区域间物流平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扶持一批物流信息服务企业成长。那一世范文网
推动物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依托我市装备制造和加工工业的基础优势,重点打造金杯公司箱式运输车、新松机器人公司物流自动装卸设备、沈飞集团物流仓储设备等物流装备制造龙头企业,鼓励企业进行物流新技术的自主研发,支持物流关键技术攻关。培
育一批物流装备制造企业,培养一批物流装备制造产业集团和物流装备制造品牌,大力引进中集集装箱、林德叉车等一批国内外著名物流装备制造企业和项目。到2015年,全市物流装备制造业要成为我市装备制造业中的重要产业。
五、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由市发展改革委、市服务业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交通局等有关部门参加的市物流联席会议制度,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召集人,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主要职能是全面掌握全市现代物流发展情况,分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综合协调涉及现代物流发展的战略、规划和政策;鼓励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推动重点物流项目建设;统筹推进现代物流标准化、信息化、统计指标体系、人才培养等基础性工作;指导各区、县政府及市直职能部门的现代物流工作;协调解决涉及相关部门的有关问题,促进部门协作配合,实现信息共享,建立长效机制,全
面推进物流业发展。
完善政策措施。在贯彻落实好国家现有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有关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制定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解决影响当前物流业发展的土地、税收、收费、融资和交通管理等方面的问题。结合我市实际,积极向国家相关部门争取物流企业营业税、所得税减免的政策。研究提出运输车辆入市开辟绿色通道的措施等。
安排物流业发展资金。每年市财政从产业发展资金中统筹安排一定数额资金,以投资补助、资本金注入或贷款贴息等方式,主要用于扶持重大项目、补助重点企业、奖励优秀企业、加强物流统计工作、制定物流标准等方面的支出。由市发展改革委会同相关部门研究提出项目扶持预算,由市财政局根据相关资金使用管理办法予以审核。
制定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制定“十二五”全市物流业发展总体规划和专
项规划。编制沈阳近海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沈海综合物流园区、沈西制造业物流园区、沈北综合物流园区、苏桃路物流产业带、桃仙空港物流园区发展规划及商贸物流发展规划、道路交通物流发展规划、粮食物流发展规划、农村物流发展规划、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年内完成规划的编制工作。
加强物流统计工作。进一步完善物流业统计调查制度和信息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物流业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加强物流统计基础工作,开展物流统计理论和方法研究,认真贯彻实施社会物流统计核算与报表制度。
推进物流标准化研究。加强物流标准化体系的研究,完善物流地方标准,实现物流业供应链上下游数据共享,全面提升物流标准化水平,重点推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信息化标准的应用。
加快物流人才培养。加强物流人才调查和需求预测,制定培养规划,发展多层次教育体系和职业培训体系,利用
社会资源,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设计单位合作,编写精品教材,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建立物流实训基地,加强国际合作。
支持物流行业协会的发展。支持现代物流协会进一步发挥在规划指导、政策建议、规范市场行为、统计与信息、技术合作、人才培训、咨询服务等方面的中介作用,积极履行行业服务、自律、协调的职能,成为政府与企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主题词:经济管理物流业意见通知抄送:市委、市纪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办公厅,沈阳警备区,市法院、检察院,市各人民团体、新闻单位。
第四篇:重庆市贯彻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意见
重庆市贯彻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意见
渝府发〔 2009 〕 108 号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国发〔 2009 〕 8 号)精神,发挥物流业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 中的重要作用,加快我市物流业调整和振兴,把重庆建设成为国家级物流枢纽城市和中国西部地区国际物流中心,特制定本实施意见。实施期为 2009 — 2012 年,远期展望到 2020 年。
一、发展机遇与目标
调整和振兴物流业是重庆建设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直辖市的需要,是加快我市工业化进程的需要,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实现我市经济加快复苏的需要。
(一)发展现状。
物流业规模增长迅速。2008 年,我市物流业实现增加值 360 亿元,完成货物运输量 5.6 亿吨,直辖以来年均分别增长 15% 和 22%。物流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 17%。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为 20%。物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随着三峡工程竣工,长江运能大幅 度提升,已形成“一环七射”高速公路网、“一枢纽五干线二支线”铁路网和八大对外物流通道。重庆江北国际机场成为全国十大机场之一。物流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物流运输、仓储、包装、加工、配送、货代等行业初具规模。一批具有现代物流特征的本土物流企业正在发展壮大,一批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入驻重庆,促进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加快融合。但从总体上看,重庆物流发展水平仍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和发展要求。物流设施及配套条件相对滞后,物流通道有待完善,物流服务业态比较单一,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发展不足,物流参与供应链管理程度低,物流成本占
经济运行成本比重偏高,物流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水平不高,物流行业管理条块分割,专业物流人才缺乏,物流业急需调整、振兴和加快发展。
(二)发展优势。
政策优势。2007 年,胡锦涛总书记作出“ 314 ” 总体部署,为重庆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 2009 〕 3 号)要求重庆建设长江上游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贸易大通道。国发〔 2009 〕 8 号文件将重庆定位为全国性物流枢纽城市、西南物流区域核心城市,布局有四条国家级物流通道。国务院正式批准重庆设立中国首个内陆保税港区。区位优势。重庆承东启西、沟通南北,连接成渝、西陇海兰新、长江经济带、南贵昆等四大经济带区,辐射我国西南、西北、华中和整个长江中上游地区,自古就是长江上游地区和西部地区最大的商业重镇和物资集散中心。综合交通优势。重庆是西部地区唯一拥有公铁水空管综合交通优势的特大城市,综合交通网平均密度及公路网、铁路网、内河航运密度均居西部第一位。大运量、低成本水运优势独具,水陆空多式联运和“无缝衔接” 潜力大。产业优势。重庆是国家的老工业基地,汽摩、装备、化工、材料等产业在国内外具有一定优势。正在打造一批千亿元级产业园和若干千亿元级产业链。预计到 2012 年和 2020 年,地区生产总值将分别达到 8000 亿元和 2 万亿元。
(三)发展思路。
按照胡锦涛总书记“ 314 ” 总体部署,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物流与产业联动、多式交通联动、网络与园区联动、政策与服务联动的原则,以构建“一江两翼三洋” 国际物流大通道为主线,以交通为基础,以产业为支撑,以市场为纽带,推动物流和商流、资金流、信息流高效联
动,为制造业发展提供便利,为物流业发展提供商机。规划建设多层级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培育壮大物流企业; 推动物流一体化、专业化、信息化、现代化和标准化,完善物流服务体系; 优化物流发展环境,建设国家级综合物流平台、西部地 区多式联运枢纽和中国西部地区国际物流中心。
(四)主要目标。
2012 年,物流业增加值达到 650 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 18% ; 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率有所下降;“三基地四港区” 国家级物流枢纽初具雏形,形成年设计吞吐能力 350 万标箱; 新增 3 — 4 家主营收入上 10 亿元的本土第三方物流企业,引进 6 — 10 家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为重庆物流业快速
发展夯实基础。2015 年,物流业发展水平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成为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形成中国西部地区国际物流中心框架。2020 年,物流业成为重庆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建成中国西部地区国际物流中心。
二、构建国际物流大通道
“一江两翼三洋” 国际物流大通道是重庆建设中国西部地区国际物流中心和国际贸易大通道的工作主线。通过构建国际物流大通道,促进重庆建成国家级物流枢纽城市,推动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加速中西部地区内陆物流与国际物流融合。为此,要
加强国际物流大通道研究,明确工作方向,研究国际物流大通道聚集疏散能力,预测重庆作为中国西部地区国际物流中心的物流总量,建设相应的各种交通方式和网络,研究打造国际物流大通道的配套政策。
(一)优化国际物流大通道布局。
国际物流大通道布局为“一江、两翼” 三条国际通道。“一 江”即通过长江通达太平洋。“西北翼”即通过渝兰铁路或渝安(康)西(安)铁
路,由新疆阿拉山口出境、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鹿特丹港通达大西洋。“西南翼”近期通过渝黔铁路由贵阳—昆明—大理—瑞丽出境,经缅甸中部城市曼德烈—石兑港通达印度洋和中东地区; 远期规划建设渝昆货运铁路,经昆明至瑞丽及缅甸石兑港直达印度洋和中东地区。
(二)提升通道通达和通行能力。
改善长江通航条件,提升长江通行能力; 提高港口吞吐能力、服务水平和作业效率。提升“西北翼” 国内外通行能力,加快推进渝兰铁路、襄渝二线铁路项目建设,尽早建成投运重庆主城铁路集装箱枢纽兴隆场编组站,增强重庆铁路整合集疏货源的能力。提升“西南翼” 国内外通行能力,加快建设渝黔铁路新线; 深化渝昆货运铁路规划研究,并适时纳入国家铁路网规划予以实施;促进国家有关部委对相关省市的瓶颈路段加快实施扩能改造。
(三)增强国家级物流节点竞争力。
突出内陆保税港区优势,进一步完善全市物流空间布局,尽快形成国家级物流枢纽节点,发挥重庆公铁水空管多式联运优势,优化市内外物流通道网络,发展国际贸易,积极提升物流软实力,改善物流发展环境。
(四)推动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中的国际国内合作。
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的沟通和相关省市的物流合作,促进“一江两翼三洋” 国际物流大通道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通过加 快推进与周边省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促进境内物流通道畅通。加强与通道各国之间的物流合作,积极配合并促进中缅铁路
规划建设。开展国际通关研究,争取简化货物通关程序,促进境外和跨国物流畅通。与国内外物流企业开展联合研究,加快“西北翼” 和“西南翼” 国际物流大通道的通行试验,推动相关物流产品的开发。
三、完善物流区域布局体系
规划建设五个级次物流功能相配套、空间布局合理、网络通达畅通、集聚疏散便捷的区域体系。第一层级,国家级物流枢纽平台,即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和“三基地四港区”。主城区既有的猫儿沱、佛耳岩、茄子溪、九龙港 4 个码头暂维持既有功能和规模,随着城市发展和国家级物流枢纽平台的建成投运,陆续实施搬迁,其功能逐步向“三基地四港区” 集聚。第二层级,五大市级物流枢纽,即万州、涪陵、长寿、江津、永川。第三层级,五大地区级物流枢纽,即黔江—秀山、合川、南川—綦江、忠县—垫江(石柱)、奉节。第四层级,五大专项物流园区,即化工、汽车、高新、金属材料和农产品(冷链)。第五层级,若干城市配送中心。
(一)国家级物流枢纽平台。1 . 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
主要定位: 依托内陆地区唯一的保税港区,大力发展保税物流和加工贸易,形成内陆地区政策最优、功能最全、开放程度最 高的口岸,建设中国西部地区外贸物流高地。
主要功能: 寸滩水港保税港区现占地规模 6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水港保税物流以及保税贸易、保税金融等服务; 远期拓展到 8平方公里,寸滩水港保税功能逐步向果园港区延伸。两路空港保税港区现占地 2.37平方公里,远期拓展到 8平方公里,重点发展航空保税物流以及保税服务、保税加工等。团结村铁路物流基地保税功能区,占地 3.45平方公里,重点发展铁路保税物流以及保税服务。2 . 三基地四港区。
——铁路物流基地。
主要定位: 依托国家中长期铁路网在重庆规划建设的集装箱节点和西部地区最大的铁路枢纽编组站,结合主城铁路枢纽调整中对铁路口岸
资源的重新布局,在团结村规划铁路物流基地,形成全国物流网络重要中转枢纽节点、西部区域多式联运网络的中心节点、重庆内外贸物流和保税物流重要基地。
主要功能: 集聚辐射信息、轻纺服装、家居建材、五金、机电等适应铁路物流服务的产业和市场。具备物流资源整合、物流衍生性生产服务、区域物资分拨分销与集散、铁路保税等功能,集聚周边省市内外贸集装箱的铁铁中转运输、外贸物流、铁水联运,重庆市各区县(自治县)和产业集群的铁路运输、五定班列及货运行包。规划控制范围约 22.33平方公里,含铁路核心功能区、仓储区、物流加工区、市场群、产业区,不含为基地建设配 套的储备土地。铁路集装箱年设计吞吐能力 175 万标箱,200 万吨快货,70 万吨件杂散货。——航空物流基地。
主要定位: 依托全国十大机场之一的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和国家级空港保税港区,在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周边地区规划航空物流基地,形成集聚西部地区航空外贸物流资源的枢纽型平台、西部地区重要的内外贸货物中转基地。
主要功能: 集聚辐射电子信息、快递业务、高档时装、生物医药等适应航空物流服务的产业和市场; 培育基地航空公司、航空物流企业和开辟直达香港、新加坡和欧美等地区的货运航线,构建空中货运网络,改善货运通关条件,形成“空空联运、陆空联运、通关高效” 的现代综合航空物流体系; 具有航空保税物流、仓储配送、中转分拨、物流加工、货运代理、展示交易等功能。规划控制范围约 50平方公里,含 30平方公里机场核心功能区及仓储区、物流加工区、市场群、产业区,年服务航空货邮 100 万吨。——公路物流基地。
主要定位: 依托国家规划公路网在重庆形成的国家级公路节点,在
巴南区南彭镇规划公路物流基地,形成重庆物流体系中的综合性枢纽级公路物流基地、西南地区重要陆路物流配送基地和全国物流网络重要节点。
主要功能: 集聚辐射都市轻型工业、机电、农产品、精密机 床与模具等适应公路物流服务的产业和市场; 具有信息服务、仓储配送、转运、货运配载、展示交易等功能。规划控制范围约 7平方公里,含公路核心功能区、仓储区、物流加工区、市场群。公路货物年设计吞吐能力 2 亿吨。
——寸滩港区。
主要定位: 依托长江和水港保税港区,形成西部地区重要的外贸口岸,承接西部地区外贸集装箱物流,分担九龙港既有集装箱部分功能的外迁任务。
主要功能: 集聚辐射适应水运物流、外贸物流、公水联运服务的产业和市场; 具有港口作业、保税物流、出口加工、商品展示、多式联运、金融商贸等功能。先期重点发展保税物流和加工贸易,逐步扩大到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转口贸易等功能。规划控制范围约 8平方公里,含港口核心功能区、仓储区、物流加工区、交易区。港口集装箱年设计吞吐能力 120 万标箱。
——果园港区。
主要定位: 依托长江和口岸布局调整,形成重庆集聚辐射西部地区内贸物流的主要水港和西部地区重要外贸口岸,分担九龙港既有集装箱部分功能的外迁任务。
主要功能: 集聚辐射汽摩制造、装备制造等适应水运物流、内外贸物流、公铁水联运服务的产业和市场; 远期结合重庆外向型经济发展情况,适时拓展保税物流功能,功能转移。规划控制范围约 20平方公里,含港口核心功能区、仓储区、物流加工区、市场群、产业
区。港口集装箱年设计吞吐能力 140 万标箱、商品车滚装 100 万辆、汽车重载滚装 20 万辆、件杂散货 300 万吨。
——东港港区。
主要定位: 依托公铁水以及江海联运优势,形成重庆主城区长江南岸最重要的陆路口岸型综合大型水港,辐射西南地区。
主要功能: 集聚辐射装备制造、船舶制造、汽摩、消费类电子、农产品等适应水运物流、公铁水联运服务的产业和市场,服务集装箱、大宗物资的水运物流为主。规划控制范围约 15平方公里,含港口核心功能区、仓储区、物流加工区、市场群、产业区。港口集装箱年设计吞吐能力 130 万标箱、汽车重载滚装 20 万辆,件杂散货 300 万吨。
——黄磏港区。
主要定位: 依托公铁水联运优势,形成集聚辐射西部地区内贸物流的主要水港,分担九龙港既有大件和重装功能的外迁任务。
主要功能: 集聚辐射冶金、农产品等适应水运物流、公铁水联运服务的产业和市场。以内贸集装箱、散货大宗物资的公铁水联运为主。规划控制范围约 15平方公里(含白市驿 4平方公里),含港口核心功能区、仓储区、物流加工区、市场群、产业区。港口集装箱年设计吞吐能力 130 万标箱、商品车滚装 50 万辆、汽车重载滚装 10 万辆、件杂散货 300 万吨。
(二)五大市级物流枢纽。http://www.xiexiebang.com
——万州物流枢纽。
主要定位: 依托长江,渝万高速公路、沿江高速公路、万开高速公路、万云高速公路、达(州)利(川)高速公路、318 国道,达万、万宜铁路和五桥机场等构成的综合交通网络,承接主城区国家级物流枢纽,形成渝东北地区综合性物流枢纽,提升万州对渝东、川
东、湘鄂西、陕南等周边地区的物流聚集辐射能力。
主要任务: 发展港口物流、口岸物流,开展公铁水空多式联运,加快建设以集装箱、件散杂货铁公水联运、仓储配送和汽车滚装运输为主的临港综合物流园区,以件杂散货运输、仓储配送、中转分拨、流通加工为主的陆路物流园区,以航空货代、快递、仓储配送中心为主的空港物流园区,以工业配送物流为主的工业物流园区; 发展为商贸、工业和农业产品服务的城市中转及配送物流。
——涪陵物流枢纽。
主要定位: 依托长江、乌江,沿江高速公路、三环高速公路、沪渝高速公路和 319 国道,渝利、南涪和渝怀铁路等构成的“三高三铁一港” 综合交通网络及主城区、渝东北地区、渝东南地区几何交汇点优势,承接主城区国家级物流枢纽,形成长江沿岸重要的综合性物流枢纽,增强对渝东南、渝东北地区及乌江流域的物流聚集辐射能力。
主要任务: 加快建设以集装箱、滚装为主的涪陵港区物流园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09 年 11 月 16 日印发
第五篇:北京物流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
北京市物流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
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服务产业,是首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城市正常运转、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产业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国发〔2009〕8号,以下简称《通知》)精神,促进本市物流业平稳较快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本实施方案与本市“十二五”期间物流业发展规划相衔接,侧重于近3年的目标与任务。
一、发展现状
本市物流资源丰富,区位条件优越,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进入21世纪以来,全市物流业总体规模快速扩张、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已基本形成了公路、铁路、航空互为补充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和“三环、五带、多中心”的发展空间布局,物流业务网络辐射全国。
(一)总体规模快速扩张。
2008年,全市社会物流总额达4.1万亿元,近3年年均增长27%;从业人员45.1万人,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6.2%,占全市从业人员的4.5%。
(二)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2006至2008年,本市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900.5亿元,年均增长27%。截至2008年底,全市公路总里程达2034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总里程达777公里;铁路运营里程达956公里,电气化线路营业里程达339公里;首都机场通航国家达88个,通航城市187个,货邮吞吐量近137万吨。
(三)空间布局不断优化。
按照《北京市“十一五”时期物流业发展规划》(京发改〔2007〕377号)要求,本市加快顺义空港、通州马驹桥等物流基地以及一批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的规划与建设,初步构建了以物流基地为支撑,专业物流为特色的多层次、专业化、规模化节点布局,形成了与交通干线有效衔接的物流网络。
(四)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2008年,全市共有限额以上专业化物流企业733家,业务涵盖“海、陆、空”各个领域。在2008中国物流百强企业中,前4名均设在北京,前50名中有10家设在北京。“总部+物流”、“展示交易+物流”、“电子商务+物流”等新模式日益成形,现代物流已成为推动本市物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五)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2007年,本市首次发布实施了物流业发展专项规划,确定了“十一五”时期全市物流业发展目标和各项保障措施。2009年,国务院《通知》明确将本市列入21个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为本市物流业的振兴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尽管近几年本市物流业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物流基地引导物流资源聚集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二是以承担社会化物流为主的第三方物流所占比例较低;三是部分物流企业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四是促进物流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尚待完善。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振兴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落实国务院《通知》精神为契机,以服务“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为基本立足点,加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进一步优化物流业发展环境,大力发展城市物流配送,积极拓展区域物流,着力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提升物流业的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水平,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构建符合首都城市功能要求的现代物流体系。
(二)基本原则。
1.加强规划指导,着眼长远发展。结合首都发展要求,针对物流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做好物流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大型物流项目建设,完善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物流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完善物流体系,实现协调发展。进一步明确各物流基地、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的发展方向和规模,努力实现差异化定位、错位发展。加快物流基地、物流中心的建设,调整城区内传统仓储物流设施布局和功能,形成布局合理、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物流节点空间格局。着力培育发展专业化的城市物流配送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和城市的正常运行。
3.整合资源功能,实现集聚发展。加快城市物流用地、设施装备、信息系统等各种社会物流资源的整合,鼓励物流企业向物流基地聚集,使各类物流资源相互协调、优势互补。
4.依托科技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首都信息化水平高、科技资源丰富等优势,鼓励开展物流业关键技术的研发,推广应用绿色物流技术,促进节能减排,提升物流业整体效率。
5.优化政策环境,实现高端发展。研究调整价格、交通等政策,为物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积极引进高端物流服务业务,吸引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在京设立总部和营运中心。鼓励创建自主物流服务品牌,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的现代物流企业。
(三)振兴目标。
保持物流业持续快速发展,实现近3年全市社会物流总额年均递增25%左右,到2011年突破7万亿元;物流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2%左右,到2011年突破600亿元,成为本市的支柱产业。
加快以顺义空港、通州马驹桥、房山良乡、平谷马坊和大兴京南物流基地(以下统称五大物流基地)为重点的物流设施建设,扶持培育一批竞争力较强的现代物流企业,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都市型现代物流体系,进一步提升对城市运行的服务保障能力。
优化物流发展环境,发挥物流枢纽的吸引辐射作用,实现高端物流业务集聚发展,使本市成为具有区域和国际影响力的物流中心城市。
三、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
(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物流基地功能。
继续推进物流基地道路改造、市政管线、场地平整、配套设施等工程项目建设,完善五大物流基地的基础设施条件,增加政府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带动社会投资。
加强分类引导,强化特色功能。加快推进天竺综合保税区建设,充分发挥其政策功能,吸引跨国公司国际分拨中心入驻;顺义空港物流基地要充分发挥北京临空经济区核心区的区位优势,重点发展体现首都特色和优势的航空物流产业;平谷马坊物流基地要在完善设施和功能的基础上,加快与天津港实现口岸直通,通过海陆联运发展国际物流,为本市外向型企业拓展新的海运通道;通州马驹桥物流基地要加紧推进设施建设,为实现朝阳口岸功能平移创造条件;房山良乡物流基地和大兴京南物流基地要充分利用公路铁路联运优势,积极吸引物流企业入驻。
通过完善基地设施及功能,力争近3年内五大物流基地物流业务营业收入总额年均递增30%以上,到2011年达到500亿元。
(二)完善城市配送网络,建立应急物流体系。
调整优化城市物流配送设施布局,完善市内一级市场向二级市场的物流配送网络建设。支持发展专业化物流,加快建立食品、药品、农产品、冷链等物流配送体系。到2011年,基本建成比较完备的城市专业化物流网络,进一步提高品牌企业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增强城市运行服务保障能力。
加快建立城市应急物流体系。制定应急物流预案,建立和完善覆盖全市的应急物流保障系统,选择和培育一批具有应急能力的物流企业,提高危机状态下的快速反应能力。
(三)引进、培育品牌企业,加快结构优化调整。
加快吸引国际知名物流企业和有实力的内资民营物流企业在本市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力争在3年内引进国际知名物流企业8至10家,引进国内百强物流企业15至20家。促进物流总部发展,支持开展资金结算、营运控制、信息管理等高端物流业务,提升本市物流业影响力,强化物流枢纽地位。
实施品牌物流企业培育工程。集成政策资源,加强分类指导,扶持龙头企业。到2011年,重点培育年营业收入百亿元、具有全国辐射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3至5家;培育年营业收入超5亿元、以配送为主业、保障城市正常运转的第三方物流企业5至10家;培育年营业收入超亿元的食品、烟草、汽车等特色鲜明、运转高效的专业化物流企业10至15家。通过整合社会物流资源,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推进行业内部结构优化调整。
(四)推进工商企业和物流企业联动发展,提升物流发展的社会化程度。
引导工商企业外包物流业务,扩大社会物流需求。开展制造业和物流业联动试点工程,选择10家具有较大规模和影响力的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作为联动示范企业,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促成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结成供应链合作伙伴,形成联动发展试点组合。适应电子商务和连锁经营发展的需要,实施共同配送工程,发展面向商业流通企业和消费者的社会化共同配送。通过工商企业和物流企业联动发展,力争使试点物流企业增加物流业务收入30亿元。
(五)强化区域深度合作,拓展物流业发展空间。
发挥首都的综合优势,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区域物流合作,建立政府、企业、中介组织等多层次紧密合作机制,创办环渤海区域物流合作论坛。加强协调,推进区域间口岸合作,加快“大通关”建设,积极探索公、铁、海、空联合运输的新模式,提升物流基地口岸服务功能。发挥本市产业高端化优势,对于参与外埠市场竞争、输出技术和管理并取得良好经营业绩的企业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帮助企业拓展发展空间。
(六)打造三大平台,建立物流业发展的支撑体系。
建立政策支撑平台。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试点物流企业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5〕208号)要求,帮助企业解决重复纳税问题;研究制定扶持政策,逐步实现物流企业用气与工业企业同价;认真梳理针对物流企业的各项收费,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完善现行交通管理政策,借鉴奥运期间的经验,推动组建城市生活必需品绿色运输车队,使保障城市正常运转的物流系统实现常态化运行。
建立科技支撑平台。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组织实施北京现代物流关键技术支撑专项,开展现代物流关键技术、管理技术和绿色物流技术的研究开发;培育一批在物流技术及管理模式上具有示范效应的园区和企业;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物流技术、物流装备、信息系统及管理方法,提高企业信息化、自动化、标准化水平;支持“电子商务+物流”新模式,推进电子商务与物流共同发展;建立具有首都特色的物流科技支撑体系,保持本市物流企业整体技术水平在国内的领先地位。
建立信息支撑平台。支持建立北京公共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区域间、区域内物流节点及物流企业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和无缝衔接;健全本市物流统计监测体系及行业发展评价体系,为政府部门决策、引导物流企业发展提供信息支持。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
充分发挥本市现代物流工作联席会议的作用,加强对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组织和协调,研究解决全市物流业发展的有关重大问题。
(二)编制本市“十二五”期间物流业发展规划及专项规划。
认真编制好本市“十二五”期间物流业发展规划,确立“十二五”期间本市物流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以“高端、专业、冷链、绿色、应急”等物流为重点,编制专项物流规划,明确关键突破点、责任分工和需要采取的政策措施。
(三)加大政府对物流业调整、振兴、创新的资金支持。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对纳入本方案的重点项目给予资金补助或银行贷款贴息支持,大力引导社会资金投资物流业,支持金融、担保机构为物流产业发展提供融资服务。
(四)加快物流人才培养和引进。
充分发挥首都科技、教育资源优势,加大人才培养和培训的力度。制定物流人才激励政策,引进国内外优秀物流专业人才,尤其是熟悉国际物流业务运作的高级人才,为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五)发挥行业中介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
充分发挥北京物流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履行行业自律和服务协调职能,发挥在政策建议、企业行为规范、区域交流与合作、社会化咨询服务等方面的作用,成为政府与企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