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唯物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体术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马克思唯物辩证法中述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论:第一,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第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又是相互联结的,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又体现着普遍性。第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针的哲学根据。我们要建设中国模式的中国就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这是个性、特殊性,所以我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针实际上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的具体运用,是正确的。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是由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党和国家和这种性质,决定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我们具有不断促进和谐、最终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保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顺应历史发展变化,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我国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们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唯物辩证法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这六个方面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这六个方面,内容十分丰富,既为我们描绘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蓝图,又给我们提出了扎实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共同揭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内涵。
马克思主义承认社会意识在社会存在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但又明确指出,社会意识归根结底决定于社会存在,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力量即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矛盾的持续过程。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第二篇:论《共产党宣言》历史唯物观
论《共产党宣言》中的历史唯物观
摘要:人类文明历史至今流传几千年,当今的一切物质、精神均由过去经过演变而来。如何科学地探讨历史本身的演变规律从而研究其对现在、对未来的影响是很多社会学家、哲学家思考的对象。本文采用理论与文本结合的方法,通过对马克思历史唯物观的简要阐述、理解及描述其在《共产党宣言》里的体现及运用,主要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阶级斗争;家庭;个性与自由;世界历史观。从而更深的理解马克思历史唯物观对历史科学的解读。
关键字:共产党宣言 历史观 唯物辩证法
背景
《共产党宣言》发表于1848年2月,是第一个科学社会主义纲领。其中包括七篇序言、引言,四篇正文。第一章为资产者和无产者。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产生、发展及其相互斗争的历史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第二章为无产者和共产党人。马克思和恩格斯阐明了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和基本纲领,驳斥了资产阶级对共产党人和共产主义的种种责难,主要为资产阶级从其阶级私利出发,认为共产党要消灭私有制,就是要消灭个人财产,消灭自由和个性,消灭家庭和教育,取消祖国和民族,废除“永恒的真理”,等等谬论,论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思想和通向共产主义的发展道路。第三章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文献。揭露和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各种假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分析其社会阶级根源和各自代表的阶级利益。第四章为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从共产党对待各种反对党的态度上,集中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斗争策略。说明共产党在反对现存社会制度的斗争中,必须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当前斗争同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并且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未来。阐述了在不同国家领导革命时,要坚持党的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的统一。
历史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发展是客观的和有其特定规律的,其最基本的规律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会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宣言》以唯物史观为基础,深刻考察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通过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揭示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彻底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精神。其中集中在《宣言》第一二三章。本文即从中选取《宣言》内的部分关系以及论点来阐述其中历史唯物观的运用。
《共产党宣言》里的历史唯物史观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首先马克思提出了社会矛盾的根本,它无关乎于社会性质,而是适用于整个社会历史发展。他认为,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生产力 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就促进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否则就阻碍和破坏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一旦生产关系成了生产力的桎梏,就会引起社会革命或变革,由先进的代表新生产力的阶级起来推翻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贯穿在《宣言》中的一条主线。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由低到高的发展,正是这一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
其次,《宣言》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深入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诸多社会问题,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应用到资本主义中,得出“两个必然”的科学结论——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宣言》里写到: “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武器;它还产生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工人,即无产者。”“只要指出在周期的重复中越来越危及整个资产及整个资产阶级社会生存的商业危机就够了。„„资产阶级的关系太狭窄了,再也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宣言》还把资产阶级社会各种严重社会问题归结为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比如,雇佣劳动者的贫困化、自由平等的虚伪性、贫富分化、家庭关系的商品化、卖淫„„都是根源于资本主义私有制。据此提出:“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进而,建立“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如果不消灭资本主义这一“最后而又最完备的”私有制形式,资本主义社会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就摆脱不了,正在蔓延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充分说明了此道理;不仅如此,根源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诸多社会问题,如贫富严重分化、社会冲突、自由平等的虚伪性、人际关系及家庭关系的商品化、信仰危机、道德沦丧、精神家园的迷失等等也就得不到根本解决。
二、阶级斗争——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历史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阶级、阶级对立和阶级矛盾,由此而产生的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宣言》的最开始就直接指出:“至今所有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接着马克思又解释说:“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一句话,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个阶级同归于尽。”也就是说,在过去的各个历史时代,社会都被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如在古罗马时代有贵族、骑士、平民和奴隶;在中世纪有领主、帮工、农奴;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是从封建社会的温床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不可能消灭阶级对立,而只是用新的阶级、新的压迫条件、新的斗争形式代替了旧的,原来的阶级矛盾更加简单化了,社会被分裂成两大敌对阵营: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斗争的结果无论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还是“斗争的各个阶级同归于尽”都会推动历史的发展,要么旧的生产方式被迫改革,要么旧的生产方式被新的生产方式所取代。因此,阶级斗争推动着阶级社会向前发展,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都是阶级斗争的结果。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由此决定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激化,整个社 会日益分化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无产阶级为了彻底摆脱受剥削受压迫的苦难命运,使自身和全人类获得彻底的解放,就必须拿起阶级斗争这一有力武器,彻底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摧毁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建立起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
阶级、阶级对立、阶级矛盾直到现在都是不可否认的客观存在。只不过,阶级、阶级对立、阶级矛盾在现今社会的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变得更加复杂、更加隐蔽。比如,随着现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出现了一些新的表面上不占有生产资料,但实际上参与资本主义生产、参与对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剥削的新的阶级或阶层,如资本主义企业的管理层尤其是高级管理层;在劳动者队伍中也分化出所谓的白领、金领等。尽管有些差别、对立、矛盾不属于敌对性质,但由此导致的巨大的贫富分化,日益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现实因素。美国一些企业的高管的年收入超过普通人的二、三百倍,数以千万计,这难道是正常的社会现象吗?一些影视明星、体育明星年收入超百万、超千万,远远超过科学家、教授、专家的工薪,与普通劳动人们比更是天渊之别,这难道是正常的社会现象吗?毋庸讳言,他们这些过高的收入,是也只能是资本家剩余价值以不同的方式的转化形式 —— 分红、提成、奖金、广告费、形象代言费等等。
三、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家庭关系
在资产阶级社会中,资产阶级的婚姻关系如同资本家与工人的买卖契约一样,都是在“平等自由”的外衣下,隐藏着经济上的奴役。
首先,家庭生活是资产阶级的特权,资产阶级的家庭建筑在商品买卖的基础上。《宣言》指出:“现代的、资产阶级的家庭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呢?是建立在资本上面,建立在私人发财上面的这种家庭只是在资产阶级那里才以充分发展的形式存在着,而无产者的被迫独居和公开的卖淫则是它的补充。”
其次,在资产阶级的家庭里,仍然是男尊女卑,妇女处于被奴役地位“资产者是把自己的妻子看作单纯的生产工具。„„我们的资产者不以他们的无产者的妻子和女儿受他们支配为满足,正式的卖淫更不必说了,他们还以互相诱奸妻子为最大的享乐。资产阶级的婚姻实际上是公妻制。”
至于无产者的家庭,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遭受着随时可能毁灭的惨剧。长时间过度的工作劳动,已经使无产阶级没有足够的时间享受应有的家庭生活。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更多的无产者的妻子和儿女沦为资本家剥削的对象。在壮劳力成为资本家不愿多花钱雇佣的工人之后,妇女和儿童被迫成为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牺牲品。妻子不再在家照顾孩子,小孩失去了母亲的看管;儿童不再待在学校念书,如此恶性循环,原本和谐的家庭关系被资本主义大工业瓦解了。所以马克思说:“无产者的一切家庭联系越是由于大工业的发展而被破坏,他们的子女越是由于这种发展而被变成单纯的商品和劳动工具,资产阶级关于家庭和教育、关于父母和子女的亲密关系的空话就越是令人作呕。
四、关于个性与自由的批判
新自由主义是由19世纪的自由主义演变而来,渊源于洛克、斯密及密尔等人自由思想并于20世纪上半期完成由传统自由主义到新自由主义转变的一股政治思潮。其观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经济领域宣扬“自由化”、“私有化”和“市场化”,反对公有制和一切形式的国家干预;政治领域强烈否定公有制、社会主义和国家干预,认为公有制和社会主义是对自由的限制;在战略方面极力鼓吹全球资本主义化,企图将资本主义的思想推向其他一切民族。马克思恩格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对新自由主义思潮的驳斥。“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种手段。因此,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是过去支配现在,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是现在支配过去。在资产阶级社会里,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动着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而资产阶级却把消灭这种关系说成是消灭个性和自由!说对 了。的确,正是要消灭资产者的个性、独立性和自由。”《宣言》里,马克思对资本阶级的个性、自由的判定为“个性”便是资产者或者说资产阶级私有者。因此,这个“个性”只是资产主义制度下的“个性”,本质其实是资产者对工人劳动的剥削,将劳动资本化后将其私有化。而“自由”是指自由买卖,“但是,买卖一消失,自由买卖也就会消失。关于自由买卖的言论,也像我们的资产阶级的其他一切关于自由的大话一样,仅仅对于不自由的买卖来说,对于中世纪被奴役的市民来说,才是有意义的,而对于共产主义要消灭买卖、消灭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和资产阶级本身这一点来说,却是毫无意义的。”从现在的角度看,自由市场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曾席卷欧洲及欧美等国家,政府采取完全自由市场的制度,放任其自由竞争。而实际上,引发了大量的比如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社会治安动荡不安,犯罪率增加等问题。证明资本主义的“自由”是他们为使资本者占据生产资料与劳动成果的摇篮。而无产者及共产党人要消灭的正是资产者的个性、独立性和自由。
五、世界历史观
马克思在《宣言》里对“世界历史”——全球化现象的描述是这样的: “不管反动派怎样惋惜,资产阶级还是挖掉了工业脚下民族基础。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旧的、靠本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马克思不仅分析了经济上的全球化现象,还分析了文化球化的趋势。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马克思同时分析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全球化发展趋势,而且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揭示了这一趋势产生的根源。他认为,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劳动分工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客观要求,也是资产阶级在全世界范围内追逐利润、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向全球扩张的历史进程,其实质是资本的全球化。
马克思说:“一切那种封建的或行会的业经营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随着新市场的出现而增加的需求了。工场手工业代替了这种经营方式。行会师傅被工业的中间等级排挤掉了;各种行业组织之间的分工随着各个作坊内部的分工的出现而消失了”;“但是,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现代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工业中的百万富翁,一支一支产业大军的首领,现代资产者,代替了工业的中间等级”;“资产阶级„„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
可见,当时的经济全球化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联系在一起的。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和本性是不断地寻求发展空间,通过建立世界贸易市场,使自己的生产方式向世界各国渗透。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描述道:“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使各国家和民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经济全球化逐步形成,经济的全球化又进一步带动了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全球化。
总结
在《宣言》里,马克思总是站在历史的角度上,从社会、文化、经济从古至今的历史发展,从其必然性分析了历史的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从社会性质的纵向发展、阶级斗争的永恒存在、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等各方面的描述与辩论中都可体现出其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
第三篇:唯物者等于好人与唯心者等于坏人
唯物者等于好人与唯心者等于坏人?
翻开我国上世纪50——80年代的哲学类书籍,穿过字里行间,很明白又武断的给读者这样的结论:持唯物论或辩证法者是好人,其所代表的是社会进步力量;反之,持唯心论或形而上学者是坏人,其所代表的是社会反动势力。其理由是:辩证法、唯物观是好的、是真理、是香花;形而上学、唯心观是错的、是谬误、是毒草。这就好像幼儿园小朋友的思维:这个人是好人,那个人是坏人。因为在幼儿思维里,其价值观就是这样黑白分明:好人或坏人。其好坏标准简单化、脸谱化、情绪化。
仅以中国哲学史为例,老子、孔子、庄子、孟子、韩愈、朱熹等超一流思想家、哲学家,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所以作者都以批判和不耻的态度来描写。而像韩非、王充、范缜、柳宗元等思想家、哲学家,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作者都以歌颂和崇敬的态度来描写。并且断言后者在哲学史上的地位高于前者。前者是阻碍历史前进的罪人,后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英雄。前者的观点是落后的,代表了腐朽的生产关系和落后的生产力;后者的观点则是进步的,代表了新兴的生产关系和先进的生产力。最终必然得出的结论就是:老子、孔子、庄子、孟子、韩愈、朱熹等是坏人,韩非、王充、范缜、柳宗元等是好人。这完全是幼儿思维。要知道,作者们可都是专家、教授、学者啊,能不叫人悲衷吗?看他们所编的一部部中国哲学史,红楼梦中的一句感慨是很贴切的:“一把辛酸泪,满纸荒唐言。”孔子著《春秋》,都是述而不作。作者若是客观地述史多好,偏偏在写史
1同时大发议论,随意肢解和歪曲他人观点,强行比附其所谓的绝对真理。这不但是画蛇添足,简直就是画虎类犬。
还有,所谓一切思想观念都有其阶级属性与烙印,超阶级的思想观念是没有的。真的吗?我就看不出孔孟的仁义、老庄的无为有何阶级性?西方的自由、平等、博爱有何阶级性?是的,肯定没有!仁义、无为也好,自由、平等、博爱也罢,它不隶属于任何阶级,无任何阶级的烙印,因为,这些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是属于全人类的,是跨越时空的。论述任何一种思想,哪怕是属于全人类的思想,都要强行贴上阶级的标签,这不是形而上学是什么?难道是辩证法么?对各种学说不但要强行贴上标签,更令人无法容忍的是,作者们可以说是一致认为:唯心者、形而上者,都统统在为统治阶级说话,在欺骗老百姓,置生民于水火而不顾。唯物者、辩证者都在为被统治阶级说话,为老百姓代言、谋福祉。要说关心民众疾苦,保护民众权益,造福芸芸众生,我看没有哪家思想比儒家思想讲得更为广泛、深刻的了。孔子的“仁者爱人”,其光芒何止万丈,范促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则是仁者爱人精神的经典传承。谁能说唯心者、形而上者就是代表腐朽与没落,是吸食民众血汗的寄生虫?在此,我并无意比较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优劣,而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罢了。人类社会有阶级、阶层、集团,有不同利益的诉求,但人类更有共同的价值、共同的理想,抹杀共性而夸大个性,又是子之矛与盾的笑话,并且,极力夸大阶级差别、过份宣染阶级斗争,等于是在制造社会**。这方面的典型观点就是:农民战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惟恐天下不乱,就是作者观点的必然结果。暴力、专制就是作者观点的必然选择。这与民
主、自由、和谐的人类理想相去何止十万八千里!这与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满园春色相去又何止十万八千里!
持上述观点的作者,无一不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他们对不同学说的评判标准是什么?是用一种所谓的真理来检验其它学说是否真理。这说得通吗?并且,他们所谓的真理则是包罗万象,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美学、社会学、自然科学等等、等等,包括一切领域,涵盖所有学科,其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这样的真理有吗?这样的全才有吗?如果一定说有,那就只能是上帝了。为什么世界上公认的对全世界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不是他们所信仰与推崇的偶像,而是耶稣、释迦、老子、孔子,难道全世界的人都是白痴,疯子?还是以中国哲学史为例,试问:老子、孔子、庄子、孟子、韩愈、朱熹伟大还是韩非、王充、范缜伟大?国人不知道老子、孔子、庄子、孟子、韩愈、朱熹其人的有几人?知道韩非、王充、范缜其人的又有几人?老子、孔子、庄子、孟子、韩愈、朱熹影响了中华文明几千年,其思想溶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形成文化基因代代遗传。这一事实谁否认得了?韩非、王充、范缜、柳宗元等人到底对中华文明影响几何?难道说历史的选择错了?难道说仅仅是统治者倡导和维护孔孟之道就能使其观念深入人心、深入骨髓?其实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如果说历史的选择是错误的,那岂不是说历史唯物主义是错误的?当今的作者相信能将韩非、王充等替换老子、孔子、庄子、孟子、朱熹,进而改造中华文明?作梦去吧!
由此我想到韩愈针对当时有人对李白、杜甫诗歌诋毁、曲解的感慨:“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哪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
笑不自量。”是的,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我想,无论哪位作者,在老、孔、庄、孟、朱面前,恐怕连蚂蚁都不是,有何资格评头论足?更惶论出言不逊,口吐狂言,恶意中伤。面对圣哲,我们应该持有的态度是:敬畏。一个可以说是一滴水都没有的人,却去评价胸怀海洋的人,我无语。甚可笑的是,作者们在分析他人论点时,往往得出这样的结论:孔孟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是没落势力的代表,韩、王是为地主阶级服务的,是新兴势力的代表;老庄是朴素的、初级的辩证法,最终走向了形而上学与唯心主义,他们在替老庄遗憾与惋惜!真不知道这是哪门子逻辑!我坚信,任何一个理论,终有其最高峰,老子的理论就是辩证法的最高峰,孔、孟、庄等人的思想均是我国思想发展、传统文化上的座座高峰,可以说,这些高峰是后人无法超越的。什么哲学发展的大圆圈、小圆圈,什么时代局限,什么劳动人民的生产实践是理论发展的动力等等,完全是瞎扯谈。李杜诗歌是我国诗歌的最高峰,这是无人否认的,能承认李杜无人能超越,偏要说老孔子等是什么朴素的、初级的,好像人人都能超越似的,至少作者已超越了。如果一定要比较,仍以李杜为例,上面提到的诸位大家,就拿韩愈和柳宗元来比较,李杜并称,这是公认的,韩柳能并称吗?韩高柳低(历史地位)也是公认的。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韩在柳之上是毫无疑问的。作者们凭什么说唯物阵营的人就比唯心阵营的人对历史、对人类的贡献大?是非何在?公理何在?什么叫蚍蜉撼树,什么叫夜郎自大,什么叫颠倒是非混淆黑白,什么叫曲意奉承强奸历史,作者们以自己的书给出了答案,我拍案叫绝。
最令人难以接受的是,洪秀全居然被冠以“中国历史上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评价洪秀全可以说是极尽夸张之能事,反过来评价孔子总忘不了扣上这样的帽子“没落奴隶主阶级的代表”。这真的让人毛骨悚然。洪秀全可以入中国哲学史(并可与孔子比美),那么《红楼梦》中的薛蟠也可入中国文学史或中国哲学史,任何市井无奈之徒、杀人不眨眼的恶魔之辈,统统都可入中哲史。只不过这样的中国哲学史令所有先贤圣哲蒙羞,令所有华夏子孙汗颜。无论是作为史学家、哲学家,还是作为史学、哲学工作者,你们的良心在哪里?被狗吃了吗?简直就是无耻之尤!简直就是犯罪!
当然,谴责作者不是我的本意。他们自有其苦衷。想一想,在高压政治下,人格的扭曲和灵魂的丧失简直不足为怪。自“五四”开始至“文革”登峰造极的批孔,真正是令人不寒而栗,实则是千古笑谈,是历史大闹剧。从古至今,历朝历代,孔圣人的地位无人撼动,谁曾想到了20世纪70年代居然刮起了全民批孔的妖风,那等于是在抽我们民族的血,撕我们民族的脸!11届6中全会已全盘否定了文革,文革已被界定为浩劫、**、灾难,因此才有改革开放之初的解放思想、拨乱反正。难道作者们还在作茧自缚,还对所谓的斗争哲学津津乐道?这与作者们极力提倡的发展哲学的目的真的是南辕北辙,这一点都不明白的话,还动辄就大部头的著书立说,妄图缘木求鱼,真是不可思议。起码的良知告诉我,对中外先哲们及其成果,除了尊重还是尊重,决无歪曲和妄议之理,因为我们必须正视历史。基本的判断告诉我,无论唯物还是唯心,辩证法还是形而上学,都是人类
思想花园的朵朵奇葩,香艳无比,绝无高低、优劣、对错之分。我们必须珍视,因为这是全人类文明的结晶。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伟大的民族,同根、同种、同文,是我们民族的骄傲。灿烂文化史上的累累果实是我们民族最可宝贵的财富,作为炎黄子孙没有理由不继承和光大,更没有理由数典忘宗,崇洋媚外。人类文化的成果,我们只有享受与尊敬,只能发扬与光大。
2008年4月7日
第四篇:seo与sem的唯物辩证关系分析
seo与sem的唯物辩证关系分析
1、seo是sem的有力保证之一
seo通过优化网站关键词,使网站在搜索引擎中获得良好的排名,继而给网站带去有价值的精准流量,不仅增加了网站的曝光率,而且让有需求的潜在客户了解到网站的产品和信息。
为什么说seo之是sem的有力保证之一而不是全部呢?大家都知道”百度关键词竞价服务“,通过这种服务同样可以实现seo可以达到的效果,只不过是走了不同的路,运用了不同的方法,相比之下,关键词竞价成本过高,投进去的钱瞬间为空!
2、seo是sem的充分但不必要条件
seo虽然为sem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但两者之间并不能化为等号!sem之所以高于seo就是因为其在优化的基础上开展营销,举例说明:一个家电商场举行活动,宣传员在店外宣传,主动寻找有意向的客户,宣传员将客户请进店的过程就是seo的过程,而剩下的销售是否能完成就得靠店内销售人员的能力了,这个过程就是sem的过程。
所以说seo是sem的充分但不必要条件!
3、sem指导seo
seo的目的就是为sem服务,当通过seo使sem取得很好的销售,这无疑是可喜的,但是哪一天当你发现自己的网站明明排在搜索引擎第一位,或是自己的的网站通过某某关键词来的流量也确实不少,但网站的咨询,销售都少的可怕,这时你要审视你的关键词定位了。
做seo不要为了关键词排名而做,而是为了促使访客产生销售行为,通过第三方监测软件你会发现某个关键的转化率很高,那么这时你需要做什么呢?很明显,强化该关键词的优化,让搜索此关键词的人都来到你的网站。
总之,二者密不可分,相互依存,合理认识seo与sem的关系才能准确的开展搜索引擎优化和搜索引擎营销!
第五篇:浅谈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集美大学水产学院2009级农推硕士班渔业专业
浅谈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2009级渔业
苏燕卿
摘要: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与哲学有密切联系的学科。今天的生物学科学地阐明了生命的本质,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所以,辨证唯物主义教育是中学生物教学中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着重介绍了中学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关键词:生物教学 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内容 方法
辨证唯物主义教育是中学生物教学中德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和辨证方法,是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学生物辨证唯物主义教育有以下几点主要内容:
1、世界物质性和物质的统一性原理的渗透。
辨证唯物主义观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的,生命现象无论如何复杂,总不出其本质也是属于物质的这一范畴。例如通过对细胞化学成分的分析,便可提示出生物体生理过程的物质性;在讲述蛋白质和核酸的知识时,要使学生认识到,蛋白质和核酸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没有蛋白质和核酸就没有生命,蛋白质和核酸的多样性关系到生物性状的多样性,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物质性;在讲述原生质的化学成分元素时,组成生命的化学元素都是自然界里能找到的,人和动植物都不能脱离自然环境来生存,生命与非生命之间除了运动形式不同外,没有一个超界限的存在。动植物遗体经过微生物分解后变成CO2、无机盐、有机物进入大气和土壤中,又为植物叶的光合作用及根的吸收作用所利用,发生生命的“再造”,重新组成植物体的一部分,又通过动物的摄食作用形成动物体的一部分,通过系列食物链进入人体。各种元素在整个地球上的非生命界与生命界之间反复循环利用,绝对没有神秘的生命活力——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称之为“隐得来希”支配着生命。
可见,教学中渗透世界物质性和统一性观点,可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形成世界是物质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为学习生物学提供科学的世界观。
2、引导学生用变化、发展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不仅是物质的,而且永远是处在运动变化之中的,在授课中,教师应教会学生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待生物界。例如在讲述细胞分裂时,要让学生认识到细胞像生物体那样,也要经过生长、衰老、死亡的几个阶段。在讲述生物的进化时,应该让学生认识到无论植物还是动物,它们都经历了由单细胞到多细胞,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向前发展的。自然选择每时每刻都在起作用,不断选择,积累微小变异向显著变异发展。生态系统不停地进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如果没有分解者,物质循环受阻,生态系统就会崩溃。因此,启发学生理解事物在不停地运动,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根本形式。
渗透作用实验中,当漏斗管内水柱液面不再升高时,通过半透膜扩散的水分子保持动态平衡,处于相对静止状态。虽然漏斗管液面保持稳定,但是水分子还是不停地通过半透膜做扩散运动。这就是静中有动的辨证关系。
如果否定物质运动就否定物种变化发展;只承认物质运动,而否定相对静止的存在,就会把物中看成是千变万化,虚无缥缈的东西,无法研究物种的特征。所以,理解物质运动的辨证关系,对于学好生物学知识很重要。
3、启发学生建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思考问题。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第一个事物都与周围其它事物存在一定的联系。在生物教学中,要使学生建立普遍联系的观点。例如,提出没有细胞质,细胞核能否存在?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与暗反应有何联系?等问题;讲述叶绿体、线粒体和小肠的结构与功能时,要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的结构是功能的基础,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是协调一致的;讲述细胞的结构时,应该向学生指出,细胞的各个部分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协调一致的,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一个细胞就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讲述新陈代谢过程时,要让学生明确动物新陈代谢是靠各个器官、系统的分工协作,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共同完成的;生态平衡乃是各种生物之间及其与自然界之间长期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稳定的联系。当生态系统的食物链营养级由于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被破坏消灭时,则引起链锁反应,牵一而动全身,使表面看来两个毫无关系的生物表现出相关的现象。(如猫头鹰为肉食动物,不吃草,在猫头鹰与三叶草之间存在猫多草旺的现象则是通过了“三叶草——熊蜂——田鼠——猫头鹰”一条食物链的影响引起作用的结果。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被一种看不见的东西联系在一起,组成复杂的生命网。在教学中,结合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教育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用整体性观点观察事物,不断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
4、帮助学生建立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的观点。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的现象都含有内在的矛盾,都有其正面和反面,这种对立面的斗争和统一,都是事物发展的源泉。矛盾法则是唯物辩证法根本的法则。什么是矛盾?中学生物知识中有很多,遗传和变异、同化与异化、光合与呼吸、显性与隐性等等。在授课中,应让学生从生物界中矛盾统一的现象中认识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的观点。例如,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但是在细胞外的水分子向细胞内扩散(即吸水)的同时,细胞内的水分子也向细胞外扩散(即失水),可见矛盾双方互为依存,当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时,由外界向细胞内扩散的水分子数多于由细胞外扩散的水分子数,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吸水力量大,占主导地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起决定性的支配作用,决定细胞吸水膨大,反之则是失水力量超过吸水力量,失水转变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细胞出现失水萎蔫的现象;在讲述新陈代谢时,要使学生认识到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是对立统一的,正是在这种矛盾中,生物才能正常生长和发育。又如在讲述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时,应让学生认识到遗传和变异是对立统一的,遗传意味着保守,它使生物体的形态构造、生理机能、代谢类型在一定时期相对稳定地传递。变异则相反,如果只有遗传而没有变异,生物就不能适应各种环境,也不会产生许多新的物种。如果只有变异没有遗传,生物的种族就不会有相对的稳定性,从而认识到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所以,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因此,引导学生掌握对立统一的规律,并应用于实践,可以有效地避免学生对知识的片面理解。
5、破除迷信和反对形而上学,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自然界存在着一些奇异的、看起来不可思议的现象,对这些现象,学生很容易产生迷信的观点。女娲造人、上帝造人是唯心主义者关于生命起源的 谬论。如生物适应环境的保护色、拟态和警戒色等,往往使学生困惑不解,甚至产生迷信思想。这时教师就要向学生强调,生物的体型、体色之所以与环境相似则由于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绝对没有任何超物质的因素在起作用。化学起源论证明了从“无机小分子——有机小分子——有机高分子——核酸蛋白质多分子体系——原始生命的量变质变化学进化过程”。这就使学生对于生物界的各种令人惊异的现象能够坚持用正确的观点进行解释,而不受“神仙、上帝创造万物”唯心主义观点的影响,从而破除迷信的思想,建立正确的世界观。
关于物种起源,法国动物学家居唯叶认为地球上的生物并不是由量变到质变地发展演变的结果,而是曾经有过多次“大激变”,每次大激变都毁灭了所有生物,激变结束后地球上又重新出现了新的生物类型,即所谓的“灾变论”。关于马的进化,直生论认为,原始马有五趾,以后朝着确定好的只有中趾发达的 方向发展,他们虽然不否认物种的可变性,但却认为进化的 目的即在于要达到一个预定的目标,即在于产生人类以后就不再发展了。“灾变论”、“直生论”都反映了形而上学的机械论、唯心论。另外,关于细胞的分化,微尔和把有机体说成是细胞的机械总和,是活细胞的集会。恩格斯在自然辨证法中指出:“无论骨、血、软骨、肌肉、纤维质等的机械组合或是各种元素的化学组合都不能造成一个动物体。”生物学里充满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也充满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辨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教师应该认真剖析,就会使生物课堂充满幽默和风趣,让学生爱生物而学好生物。
二、在生物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几种方法:
1、充分利用生物知识中的科学家事迹和科学史实。
科学发展史为在生物教学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巴甫洛夫与条件反射学说,孟德尔与遗传学定律,哈维与影响世界的血循环论等等,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通过对科学史实的了解,再现前人生动的思维活动过程,使学生体会前人在科学思维方式和方法上的经验及教训。通过这些事实,了解科学工作者如何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加入这样的内容,往往也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帮助他们深入思考问题的同时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科学作风。
2、采用实验法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理论联系实际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实践是德育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内在动力,因此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需要渗透到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实验法是生物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要让实验真正成为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到实验过程不是对前人工作的简单重复,而是他们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是获得认识和个性发展的生活本身,这点很重要。
教师应特别注意在指导实验的时候注意体现实验的开放性和学生自主性。如在“奇妙的微生物”这一节实验课的设计上,主线是:从观察出发,对微生物有一个初步认识和了解--引导学生利用提供的材料,通过相互间的合作,提出解决问题的实验方案并实际操作--联系实际应用,进行酿米酒的课外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我没有给学生设定要出所谓“正确统一”的实验结果,而是在符合认识规律的活动中,保证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同时给学生以最大的自由选择:他们可以选择观察哪种微生物;选择研究他们感兴趣的微生物;选择提供的实验材料;选择实验方案;选择表达自己意见的方式。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建立辩证唯物的思维方式,而不是形成一种思维定式,从而使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内化为学生世界观的一部分,真正体现实践对于认识的重要性。
3、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
夸美纽斯说:“教师的任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来诱导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具有最直接,最有说服力的影响。而一个人无法给予别人自己没有的东西。要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教师本身要有很好的哲学修养和教学水平。能够在教学过程中生动灵活地渗透哲学观点,深入浅出,启发带动学生的思维活动,注意和学生的交流,使知识素材融会于学生的思维活动之中。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启发谈话,还可以采用一些方法如观察、实验、分析总结、数学统计,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观点。
以上就中学生物学科中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进行了简短的分析。其实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在各学科都有很重要的体现和应用,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总结了历史上所有积极的思想成果,研究的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它不是孤立的只适用于某一学科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也只有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得以综合体现,才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而稳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教育意义之所在。希望这篇文章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也希望中学生物教师要认真钻研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并把它应用于教学中,深入了解学生,认真分析教学内容,找出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与教学内容的最佳结合点,自觉、自然地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不知不觉地接受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为学习生物学及其他学科做好充分的准备。
2010年4月15日
参考书目:
1、沈淑敏等著 《自然辩证法讲义》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1
2、杨顺基主编 《自然辨证法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3、孙国瑞编著 《德育科学方法论》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4.4、杨善禄主编 《中学生物教师基本功讲座》 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5、陈皓兮主编 《中学生物教学法》 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6、徐仁静主编 《中学生物创新教法——训练方案》 学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