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犹太人怎样教育孩子
犹太人怎样教育孩子
犹太民族和中华民族一样都是给多灾多难的民族,虽然有 5000 多年的 历史,但有 2000 年流离失所,浪迹天涯,而且屡遭屠戮,宛如穿行在一条炼狱之路上。但是,犹太人在浩劫中从不畏惧,从不丧失民族自尊心和民族凝聚力。以色列建国之时,以一个弱小的新生之国,与强大的中东数国在军事上对决,最终战胜对手而建国。据统计,获世界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中有17%是犹太人,美国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中有27%是犹太人,美国富翁中有20%是犹太人,美国每5个大学教师中有1个是犹太人,每5个大学生中也有1个犹太人,犹太人是世界上最聪明、最神秘、最富有的民族。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了解犹太人就不了解世界!犹太人在家打个喷嚏,世界上所有银行都将连锁感冒;五个犹太人凑在一起,便能控制整个人类的黄金市场;犹太民族虽然只有 1400 万人口,但却执当今思想界、艺术界、经济界、科学界、政治界之牛耳!足见犹太人智慧和才能。在世界庞大的民族之林来、虽然她在过去的几千年里历经多次磨难、至今未能生活在安宁的国度,但是她的民族人口素质优异、杰出人物层出不穷,这和重视教育是分不开的。
1、世界多数民族都将早晨作为一天的开始,公历的一天开始于午夜,而犹太人的一天则是从太阳落山时开始的。当孩子问为什么时,他们就说:“将黑夜作为开始的人,他的最后才是光明。”这样教育孩子要先吃苦,后享受。
2、犹太人是惜时如金的。比如孩子问现在是几点钟的时候,他们总是给孩子的回答精确到秒,而从不说“快几点了”或“几点多了”的模糊概念。正是这样,犹太人时间观念极强,他们对数字也非常敏感与精确。
3、犹太人是最爱书的民族。古代犹太人将书看得破旧得不能再看了,就挖个坑庄重的将书埋葬。这时候孩子总要参与其中的。他们对孩子说:“书是人生命的东西。”他们还在自己的经典上涂上蜂蜜,让并不识字的孩子去吻。犹太人的孩子很小时候就知道书其实是甜的东西。
4、犹太人有句成语:“你比希勒尔还穷吗?你比希勒尔还缺少时间吗?”犹太人从小就知道希勒尔的故事。少年的希勒尔很穷,他拼命地工作,将得到的钱的一半送给守门人,以求进入学校的院子听课。可是后来他连一块面包也吃不上了,守门人也不叫他进入学校的院子。他就悄悄爬上屋顶,躲在天窗上听课。一个冬天,学生们发现,天空是晴朗的,可是教室却很暗。原来是希勒尔躺在那儿,他已经冻僵了。
5、犹太人称山为“哈里姆”,称双亲为“赫里姆”,称教育为“奥里姆”,这三个词是同源的,在他们那里,老师与大山、父母是同样的。
6、犹太人说:“有十个烦恼比仅有一个烦恼好得多,只有一个烦恼时,痛苦是深刻的。而有了十个,就不一样了。没有一个自杀者是因为有十个烦恼而死的。”所以犹太人虽然苦难多多,但他们并不惧怕。
7、多数民族都将胜利、喜庆作为节日,可是犹太人最盛大的“逾越节”,却是纪念在埃及当奴隶的日子。这天,他们给孩子吃一种很难吃的没发酵的面包和很苦的叶子,然后讲祖先在埃及屈辱的故事。
8、不论贫富,犹太孩子都有一个存钱的盒子,可是这钱是不能自己用的,这是专门给乞丐留的。犹太人说:“许多乞丐的衬衫里就藏着智慧。”因为包括乞丐在内的所有犹太人都必须抽出一定的时间来学习经典。
9、犹太法典上说:“五岁的孩子是你的主人;十岁的孩子是你的奴隶;到了十五岁,父子平等,就没有孩子了。”在五旬节内,年满十三岁的孩子都要参加隆重的成人仪式,表示自己是真正的犹太人了,开始承担宗教义务。
关于犹太人,还有很多优点,比如团结,比如勤劳,比如勇敢,比如富有进取精神,但犹太人之所以成为犹太人,与他们早期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他们对孩子独特的教育方式,值的我们每个家长深思和学习。
这也许就是犹太民族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仍能创造出奇迹的奥妙所在吧!
第二篇:犹太人是怎样教育孩子的
犹太人是怎样教育孩子的犹太民族中出了许多杰出的人物,在获得诺贝尔奖的人中,犹太人是最多的。为什么犹太人会有这么多杰出人物呢?为什么犹太人如此出色?这和他们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让我们结合几位伟人的故事,来看看犹太人的家庭教育。
一、尊重孩子的选择,善待孩子的兴趣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以色列女作家戈迪默在谈到自己民族的家庭教育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的家庭教育是民主的、开明的,父母在教育上首先是尊重孩子的选择,而从不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学习。”是的,戈迪默说得没错,在对待孩子的选择上,犹太人是比较民主、开明的,尤其是对待孩子的兴趣上。来看看毕加索的故事:毕加索讨厌课堂上老师教的那些枯燥的东西,他的眼睛总是盯着老师的挂钟,盼望那该死的指针能走快一些。
“先生,我要上厕所。”
“不是刚上课吗?”被打断讲课的老师不耐烦,“去吧!去吧!”毕加索走出教室,东瞅瞅西看看,实在无处可去,便又走回了教室,但没过一会,他又坐不住了。“先生,我能为你画像吗?”他脱口而出。“什么?你给我画像!”老师气坏了,瞪着他说:“去吧,去吧,上厕所去吧。”
毕加索在课堂上捣乱的事被父亲知道了,父亲并没有批评他,“孩子,你真的想画像?”毕加索说:“是的,我讨厌上课,只想画像!”父亲说:“好吧,我送你去学画像,但是,你要答应我除了学画像,其它的科学文化知识也不要拒绝学习。”父亲把毕加索送到了当地有名的美术学校。对于美术,毕加索所表现出的耐力是惊人的,他可以一连画几个小时不放画笔,与在课堂上的表现判若两人。看到孩子对美术所表现出来的热爱,父亲便决定让毕加索一直在美术学校学下去,不再把他送到他只想旷课的学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对某种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热爱,这是一种天性,说明孩子在某方面有着别人所没有的潜力和优势。作为父母,应该支持孩子对他感兴趣的东西进行学习、探索和研究,而不是粗暴地干涉。如果孩子的兴趣在音乐上,你强迫孩子去学法律;孩子喜欢画画,你却认为学计算机有前途……不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不善待孩子的兴趣,结果会怎样呢?那些不感兴趣的东西,孩子没心情学,学不好,而孩子自身的潜力也被埋没了。我们缺少的不是毕加索,而是缺少毕加索的父母。
二、独立精神是一切优秀品质的基础
犹太人比较推崇个人的独立精神,在他们看来,独立精神是一个人拥有一切优秀品质的基础。所以,在犹太人的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是重中之重。巴拉尼年幼时患了骨结核病。由于家境不富裕,无法医治好,他的膝关节永久地僵硬了。尽管如此,巴拉尼的父母并没有对巴拉尼多一份“疼爱”。只要是巴拉尼自己能做的事情,父母亲就在一旁“袖手旁观”,只是偶尔说上一句表扬的话而已。在巴拉尼15岁生日那天,在吃生日蛋糕之前,父亲对巴拉尼说了这样一番话:“孩子,我们从不把你当成一个残疾的孩子看待,我们不会给你特殊的呵护,因为我们知道没有人能呵护你一辈子,除了你自己。只有当你养成自理的习惯,你才有自立的能力,才能在未来掌握自己的命运。孩子,我们希望你能明白,我们也是
爱你的。”巴拉尼将父亲的这一番话永远记在了心里,虽然他只有15岁,但对于父母的良苦用心,他已经能够理解。从18岁起,巴拉尼的父母就在经济上和巴拉尼断了联系,让巴拉尼真正独立起来,他们只是在背后默默地关注。巴拉尼后来的人生路充满了坎坷,但是,他从没有丧失对未来的信心。他立志学医,在探索的道路上遭遇无数次失败,但是,巴拉尼从没有灰心。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才使巴拉尼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于1914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巴拉尼父母的做法,在我们看来虽有些残酷,但绝对是理智的。在犹太人看来,自立是掌握自己命运的第一步,只有自立才能自强,而自强不息是一个人最应该具备的精神品质。犹太人的家庭教育就是这样注重自理意识的培养。犹太人中有许多世界著名的大富翁,像“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金融巨子”摩根、“新闻大王”普利策等等,他们都有着巨额的财富,但是,他们的财富都给予了社会,而不是留给自己的子女。这样做,就是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让孩子自己为自己赢得一切,而不是成为“寄生虫”。
我们中国的父母现在虽然多数已经意识到了溺爱孩子是错误的,但是在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上还差得远呢。
三、培养一个人格完善的人,比培养一个高材生更重要
犹太人重视教育,把投资教育看成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但是,在教育中,决不是把知识推到至高无上的地位。犹太教育学家巴维说过这样一句话:“培养一个人格完善的人比培养一个高材生更重要。”这其实也是犹太人的一种教育理念。
青霉素的发明人弗莱明1945年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他有这样一句获奖感言:我是怀着为人类减少痛苦的愿望进行自己的研究的,尤其是为那些看不起病的穷人。
弗莱明的父亲是一位农夫,像其他犹太人一样,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最大的希望是孩子的人格先完善起来。他曾经在送给弗莱明的一个笔记本上写下这几个词:博爱、感恩、诚信、忍耐、乐观,而在几个词之后才写着“知识”,其意义不言自明。在犹太人的家庭中,没有父母会逼着孩子去走“上大学”这条路,他们认为社会是最好的大学。在社会这所大学里学到的东西远远比学校学得的丰富,对人格的完善也更有用。在犹太人中,很少有那种我们称之为“高分低能”的人,这就是因为在他们的家庭教育中,把人格完善放在教育的首要目标,和我们中国的父母一心一意“望子成龙”的心态恰恰相反。想一想,如果孩子的人格不完善,学识再丰富,又有什么意义呢?
想一想,作为父母,我们是不是该扪心自问,我们是不是因为眼界的狭窄而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失误呢?会不会因为今天的失误而使孩子输掉未来呢?
第三篇:看犹太人如何教育孩子
看犹太人如何教育孩子
世界上有两个民族最重视教育,一个是华人,一个是犹太人。在全球只有1500万的犹太人,在世界总人口中只占0.3%,可是获得诺贝尔奖的比例却是其它民族的一百倍。美国的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心理学家弗洛姆等,都是在这种复合型文化生态下破土而出的科学人才。犹太人不仅在科学领域,在经济、思想等领域出类拔萃的全球领袖人物也比比皆是。马克思、弗洛伊德、基辛格、以及格林斯潘和东南亚金融风暴期间令亚洲闻之色变的索罗斯都是犹太人。
有一句谚语说:“世界上的财富在犹太人的口袋里,世界上的智慧在中国人的脑袋里。”
世界多数民族都将早晨作为一天的开始,公历的一天开始于午夜,而犹太人的一天则是从太阳落山时开始的。当孩子问为什么时,他们就说:“将黑夜作为开始的人,他的最后才是光明。”这样教育孩子要先吃苦,后享受。
犹太人是惜时如金的。比如当孩子问现在是几点钟时,他们总是说:“现在是11点21分35秒。”而从不说快11半了、11点多钟了的模糊概念。正是因为这样,犹太人的时间观念极强,他们对数字也非常敏感与精确的。
犹太人是最爱书的民族。古代犹太人将书看得破旧不能再看了,就挖个坑庄重地将书埋葬。这时候他们的孩子总是要参与其中的。他们对孩子说:“书是人生命东西。”在犹太人家里,小孩子稍微懂事,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让并不识字的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仪式的用意是,让孩子很小时就知道书本是甜的。使孩子从小把甜蜜和书本联系在一起。犹太人的教育理念认为学习不但是有用的,而且是给人生带来甜蜜和快乐的。
犹太人家庭还有一个世代相传的传统,那就是书橱要放在床头。要是放在床尾,就会被认为是对书的不敬。
正因为犹太人把学习看作人生的乐趣,因此他们教师的理念首先就是培养小孩对学习的爱好,他们会根据孩子的特点来教育,决不会因为某个孩子进度比较慢就打击他的积极性,而是因材施教,采取鼓励的态度。这种教育理念培养了犹
太人普遍并保持终身的爱读书习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8年的一次调查表明,在以犹太人为主要人口的以色列,14岁以上的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在人均拥有图书和出版社以及每年人均读书的比例上,以色列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为世界之最。
知识即智慧
犹太人不但把学习看作人生快乐的源泉,培养为学习而学习的态度,而且他们更加重视通过学习开启人的智慧。
犹太人不断地受到迫害,房子、财产有如昙花一现,因此在犹太儿童还没有长大成人之前,他们的父母就会教育他们,智慧比财富和地位都更重要。在犹太人的社会中,几乎每个人都认为,学者远比国王伟大,也远比富翁伟大。
犹太人家庭的孩子,几乎都要回答这样一个谜题:“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毁,你的财产被抢光,你将带着什么东西逃跑呢?”如果孩子回答的是钱或财物,母亲将进一步问:“有一种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吗?”要是孩子回答不出来,母亲就会说:“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钱,也不是财物,而是智慧。因为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你只要活着,智慧就永远跟着你。
重视才能
犹太人重视知识,更重视才能。他们认为,一般的学习只是一种模仿,而没有任何的创新。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而思考是由怀疑和问题所组成的。学习便是经常怀疑,随时发问,怀疑是智慧的大门,知道得越多,就越会发生怀疑,而问题也就随之增加,所以发问使人进步。犹太人家庭由此特别注重与孩子的思想交流。孩子们可以同成人谈话和讨论问题,偶尔成人还会同孩子们缠个没完,意在引导他们投入到学习与研究上去。从以上几点可以管窥犹太人“教育为本”的兴邦谋略,其独特的家庭教育理念颇值得我们去探究。
对家庭教育的重视
在犹太人家庭中,孩子到了七八岁的时候,母亲经常会问孩子这样一个问题:“当遭到异教徒的袭击,必须逃命的时候,你会带着什么逃走?”对于这个问题,回答“钱”或“宝石”是不对的。这是因为无论是钱还是宝石,一旦被夺走就会完全失去。正确的答案是“知识”。与财物不同,只要人活着,所学到的知识就不可能被别人夺走。犹太人成功的第一个关键,就是通过教育,极大地开发孩子的智力,增长他们的才能。
爱因斯坦的成就,也与他在童年时代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关。母亲给了他音乐上的熏陶,叔父给予他数学上的启蒙,而父亲则在他做出了蹩脚的小板凳后,仍加以赞扬与鼓励。
以学习作为人生快乐和甜蜜的来源,以鼓励独立思考作为开启智慧大门的金钥匙。这是犹太教育的显著特点。
犹太人对教育有种特殊的执著,称大山为“哈里姆”,称父母为“赫里姆”,称教育为“奥里姆”,这三个词出于同源。在他们眼里,老师与大山、父母同样重要,同样值得尊敬。犹太人有句成语:“你比希勒尔还穷么?你比希勒尔还缺少时间吗?”犹太人从小就知道希勒尔的故事。有个犹太故事说:少年希勒尔很穷,他拼命工作,将挣得的钱的一半都送给了学校守门人,以求进入学校听课。后来他连一块面包都吃不上了,守门人再也不让他进入学校。于是,他就悄悄爬上教室楼顶,趴在天窗上听课。冬季的一天,天空是晴朗的,可教室里却很阴暗,后来学生们才发现,是希勒尔趴在天窗上,已经被冻僵了。这个故事后来演化成一句话:“你比希勒尔还穷么?你比希勒尔还缺少时间么?”这句话常常被大人们用来激励孩子勤奋学习。犹太人就是在这种环境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最终成为了世界民族之林中的一朵奇葩。
对历史教训的铭记
历史教育的作用,在于对人格的全方位启发,这一点犹太人相当认同。所以,犹太人不仅教给孩子历史中的辉煌,更强调历史中的失败、挫折、没落与迫害,从中进行反省,取得教训。在这层意义上,犹太人试图将教育定义为“痛苦的教育”。他们不但告诉孩子人生有喜悦和幸福,更告诉他们人生会有黑暗和失意。有这么一则故事,一位犹太父亲把3岁的儿子放在窗户上叫他往下跳,父亲在下面接。孩子玩得忘情而高兴。到了第三次,孩子又欢快地跳下,但父亲并没去接,可怜的孩子跌在地上哇哇大哭,慈祥的父亲则在一边暗笑。孩子抱怨父亲
为什么不接反而欺骗了他。父亲在儿子惊恐之余,循循善诱地教导儿子:“为什么以为我接了你前两次,就一定有理由第三次再接你?你为什么以为我是你父亲,就一定会帮助你?”
犹太人选择的使命就是不再让民族悲惨的历史重演。过去的苦痛就是将来的教训,所以,犹太人会把这种使命传于下一代,告诉他们:对于人生,永远不能采取安逸的态度。
对刻苦治学的鼓励
犹太人把学习称作“重复”。从字面上看,它的意思是多遍地读、说、听,做练习,最终将文章全部内容记住。这种学习的韧性在犹太人当中是普遍存在的。这种韧性并不是先天就具有的品质,而是在细节的生活方式中养成的。年复一年,犹太人在自己的节日到来之际,整整一周时间都会吃一种无味的面包,体味辛劳的感觉。饭后,他们还要诵读经文,感谢上帝的恩赐。这种传统在犹太人漫长的历史中一直被遵守着。
在这种环境中培养出的犹太子女,即使不聪明,也会不断地通过练习和复习来达到对某事物的理解。正是这种努力进取的热情使犹太人比别的民族明显高出一筹。
正如发明家爱迪生所说:“天才就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大多数的犹太学生的成绩比一般人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具有遇到挫折也不言败的精神。
对创新精神的提倡
犹太家庭不但重视知识,而且更重视才能。他们把仅有知识而没有才能的人喻为“背者很多书本的驴子”。因此,他们十分崇尚创新,认为没有创新的学习只是一种模仿,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要敢于怀疑,随时发问。怀疑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知道越多,就越会发生怀疑,而问题也就随之增加。
许多犹太人家庭里碰到放学的孩子,第一句话就是:“你又提问题了吗?”因此,有人称犹太民族是一个企图揭示自然和人类秘密的哲学家民族。喜欢思考宏观的、深层次的问题,喜欢推导,喜欢创新,铸成了犹太精神的核心。对理财观念的培养
犹太人对子女的理财教育有一套独特的方法,他们会送股票给刚满周岁的孩子,这是他们民族的惯例。孩子三岁时,父母就开始教他们辨认硬币和纸币;五岁时,让他们知道钱币可以购买任何他们想要的东西,并告诉他们钱是怎么赚来的;七岁时,孩子得看懂商品标的价格,并加深“钱能换物”的理财观念;八岁时,父母开始教孩子可以通过打工来赚钱,并且把钱存在银行里;十一岁到十二岁,要他们学会看穿电视广告的假象,并且执行两周以上的开销计划,懂得正确使用银行的术语。
石油大亨洛克菲勒就是一位犹太人,他要求他的孩子在每天睡觉前记下当天的每一笔开销,甚至告诉他哪里可以买到更便宜的商品,他的目的就是要告诉孩子学会过节俭的生活。作为世界第一位拥有十亿美元财产的大富翁,洛克菲勒给子女的零用钱却少得可怜,甚至比一般的家庭要求更严格。
正是因为从小对金钱形成概念,犹太人才能以“善于做生意”闻名世界;也正是因为这种精打细算的习惯,犹太人才能在点滴积累中,奠定起整个民族厚实的物质基础。
其实,无论以何种方式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理财观,犹太人始终不忘强调一点:再多的财富也会消失,唯有知识方能受用终身。正确的理财观,必须建立在学习知识文化的基础之上。
犹太人说:“有十个烦恼比仅有一个烦恼好得多,只有一个烦恼时,痛苦定是深刻的。而有了十个,就不一样了。没有一个自杀者是因为有了十个烦恼而死的。”所以犹太人虽然苦难多多,但他们并不惧怕。
多数民族都将胜利、喜庆作为节日,可是犹太人最盛大的节日“逾越节”,却是纪念在埃及当奴隶的日子。这天,他们给孩子吃一种很难吃的没发酵的面包和很苦的叶子。,然后讲祖先在埃及的屈辱故事。
不论穷富,犹太孩子都有一个存钱的盒子,可是这钱是不能自己用的。这是专门给乞丐留的。犹太人说:“许多乞丐的衬衫里就藏着智慧。”因为包括乞丐在内所有的犹太人都必须抽出一定的时间学习经典。
犹太法典上说:“5岁的孩子是你的主人;10岁的孩子是你的奴隶;到了15岁,父子平等,就没有孩子了。”在五旬节内,年满13岁的孩子都要参加隆重的成丁仪式,表示自己已经是真正的犹太人了,开始承担宗教义务。
关于犹太人,还有许多优点,比如团结,比如勤劳,比如勇敢,比如富有进取精神,但犹太人之所以成为犹太人,与他们的家庭早期教育有很大的关系,他们对孩子独特的教育方式,他们这种把我们伟人提出的“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号召,一点一滴落实到实际行动中的做法,确实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这,也许就是犹太民族能够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仍然能够创造出伟大奇迹的奥秘所在吧?
第四篇:犹太人这样教育孩子
犹太人这样教育孩子
据说在每一个犹太人的家里,当孩子刚刚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将一滴蜂蜜洒在上面,然后,让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接着,母亲会告诉孩子:书本是甜的。
犹太人家庭的孩子,小时候几乎都要回答这个问题:“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毁了,你的财产被抢光了,你将带着什么东西逃命呢?”如果孩子回答是金钱和珠宝,母亲就会十分耐心的改善孩子: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金钱也不是珠宝,而是智慧,因为智慧是任何人都无法强走的,你只要活着,智慧就永远伴随着你.由于历史的原因,犹太人常常回遭到迫害,往往流离失所,甚至家破人亡,于是,追求智慧和汲取知识成了他们一种立身之本。
在犹太人的家庭中,父母让孩子从小就知道,家里的书架一定要放在床头,这是他们这是他们这个民族世代相传的作法,以此对书和知识的看重.如果谁家把书架放在床尾,就会被认为对书和知识的不敬而受到大家的蔑视.犹太人从来不焚书,即使是那些攻击犹太人的书也决不焚烧.在世界拥有图书和出版社的数量上,以及在每年读书的比例上,犹太人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是世界之最,着一点就叫我佩服。
在从小教育孩子尊重知识的同时,犹太人更注重教育孩子重
视才能,对于那些只有知识而没有才能的人,他们将其称为:<背着很多书本的驴子>犹太人从小就教育孩子,一般的学习仅是一种模仿.而没有任何的创新,学习应该以思考为主,思考是有怀疑和答案组成的,思考是学习的基础.他们教育孩子学习是打开智慧大门的钥匙,懂得越多,产生的怀疑就越多,问题就随之增加,所以提问使人进步,提问和谋得答案一样重要.出于这样的教育观念,犹太人的家庭非常注重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思想与感情交流,父母经常与孩子对话和探讨,并常常对孩子加以引导,透发孩子进行思考.这样做的结果,使犹太人的孩子拥有了雄辩的口材和智力测试中的优异成绩.根据有关资料美国富豪傍上的富豪,有很大一部分是犹太人的后记或犹太人.名扬世界的伟大人物中,犹太人也很多,像马克思.爱因斯担就是犹太人.从小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思想和情感启蒙,是塑造心灵的最佳办法.着就好比育树种花,要想它们长出一片丰美的景色,必须要有优秀的园丁.如果孩子是幼苗,那么,家庭就是最初的苗圃,父母就是最初的园丁
第五篇:新建 看犹太人如何教育孩子
犹太人常这样对小孩子说:“如果你喜欢玩,就需要去赚取你的自由时间,这需要良好的教育和学业成绩。然后你可以找到很好的工作,赚到很多钱,等赚到钱以后,你可以玩更长的时间,玩更昂贵的玩具。如果你搞错了顺序,整个系统就不会正常工作,你就只能玩很短的时间,最后的结果是,你拥有一些容易坏掉的廉价玩具,然后你一辈子就得更努力地工作,没有玩具,没有快乐。”
看犹太人如何教育孩子
世界上有两个民族最重视教育,一个是华人,一个是犹太人。在全球只有1500万的犹太人,在世界总人口中只占0.3%,可是获得诺贝尔奖的比例却是其它民族的一百倍。美国的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心理学家弗洛姆等,都是在这种复合型文化生态下破土而出的科学人才。犹太人不仅在科学领域,在经济、思想等领域出类拔萃的全球领袖人物也比比皆是。马克思、弗洛伊德、基辛格、以及格林斯潘和东南亚金融风暴期间令亚洲闻之色变的索罗斯都是犹太人。
谚语说:“世界上的财富在犹太人的口袋里,世界上的智慧在中国人的脑袋里。” 世界多数民族都将早晨作为一天的开始,公历的一天开始于午夜,而犹太人的一天则是从太阳落山时开始的。当孩子问为什么时,他们就说:“将黑夜作为开始的人,他的最后才是光明。”犹太人这样教育孩子要先吃苦,后享受!
1.犹太人是最爱书的民族
古代犹太人将书看得破旧不能再看了,就挖个坑庄重地将书埋葬。这时候他们的孩子总是要参与其中的。他们对孩子说:“书是有生命的东西。”在犹太人家里,小孩子稍微懂事,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让并不识字的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仪式的用意是,让孩子很小时就知道书本是甜的。使孩子从小把甜蜜和书本联系在一起。犹太人的教育理念认为学习不但是有用的,而且是给人生带来甜蜜和快乐。
犹太人家庭还有一个世代相传的传统,那就是书橱要放在床头。要是放在床尾,就会被认为是对书的不敬。
2.知识即智慧
犹太人不但把学习看作人生快乐的源泉,培养为学习而学习的态度,而且他们更加重视通过学习开启人的智慧。犹太人不断地受到迫害,房子、财产有如昙花一现,因此在犹太儿童还没有长大成人之前,他们的父母就会教育他们,智慧比财富和地位都更重要。在犹太人的社会中,几乎每个人都认为,学者远比国王伟大,也远比富翁伟大。
犹太人家庭的孩子,几乎都要回答这样一个谜题:“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毁,你的财产被抢光,你将带着什么东西逃跑呢?”如果孩子回答的是钱或财物,母亲将进一步问:“有一种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吗?”要是孩子回答不出来,母亲就会说:“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钱,也不是财物,而是智慧。因为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你只要活着,智慧就永远跟着你。
3.对刻苦治学的鼓励
犹太人把学习称作“重复”。从字面上看,它的意思是多遍地读、说、听,做练习,最终将文章全部内容记住。这种学习的韧性在犹太人当中是普遍存在的。
这种韧性并不是先天就具有的品质,而是在细节的生活方式中养成的。年复一年,犹太人在自己的节日到来之际,整整一周时间都会吃一种无味的面包,体味辛劳的感觉。饭后,他们还要诵读经文,感谢上帝的恩赐。这种传统在犹太人漫长的历史中一直被遵守着在这种环境中培养出的犹太子女,即使不聪明,也会不断地通过练习和复习来达到对某事物的理解。正是这种努力进取的热情使犹太人比别的民族明显高出一筹。
正如发明家爱迪生所说:“天才就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大多数的犹太学生的成绩比一般人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具有遇到挫折也不言败的精神。
4.对创新精神的提倡
犹太家庭不但重视知识,而且更重视才能。他们把仅有知识而没有才能的人喻为“背着很多书本的驴子”。因此,他们十分崇尚创新,认为没有创新的学习只是一种模仿,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要敢于怀疑,随时发问。怀疑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知道越多,就越会发生怀疑,而问题也就随之增加。
许多犹太人家庭里碰到放学的孩子,第一句话就是:“你又提问题了吗?”因此,有人称犹太民族是一个企图揭示自然和人类秘密的哲学家民族。喜欢思考宏观的、深层次的问题,喜欢推导,喜欢创新,铸成了犹太精神的核心。
5.对理财观念的培养
犹太人对子女的理财教育有一套独特的方法,他们会送股票给刚满周岁的孩子,这是他们民族的惯例。孩子三岁时,父母就开始教他们辨认硬币和纸币;五岁时,让他们知道钱币可以购买任何他们想要的东西,并告诉他们钱是怎么赚来的;七岁时,孩子得看懂商品标的价格,并加深“钱能换物”的理财观念;八岁时,父母开始教孩子可以通过打工来赚钱,并且把钱存在银行里;十一岁到十二岁,要他们学会看穿电视广告的假象,并且执行两周以上的开销计划,懂得正确使用银行的术语。
犹太法典上说:“5岁的孩子是你的主人;10岁的孩子是你的奴隶;到了15岁,父子平等,就没有孩子了。”在五旬节内,年满13岁的孩子都要参加隆重的成丁仪式,表示自己已经是真正的犹太人了,开始承担宗教义务。
石油大亨洛克菲勒就是一位犹太人,他要求他的孩子在每天睡觉前记下当天的每一笔开销,甚至告诉他哪里可以买到更便宜的商品,他的目的就是要告诉孩子学会过节俭的生活。作为世界第一位拥有十亿美元财产的大富翁,洛克菲勒给子女的零用钱却少得可怜,甚至比一般的家庭要求更严格。
正是因为从小对金钱形成概念,犹太人才能以“善于做生意”闻名世界;也正是因为这种精打细算的习惯,犹太人才能在点滴积累中,奠定起整个民族厚实的物质基础。
关于犹太人,还有许多优点,比如团结,比如勤劳,比如勇敢,比如富有进取精神,但犹太人之所以成为犹太人,与他们的家庭早期教育有很大的关系,他们对孩子独特的教育方式,他们这种把我们伟人提出的“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号召,一点一滴落实到实际行动中的做法,确实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这些,也许就是犹太民族能在艰苦的条件下,仍然能创造出伟大奇迹的奥秘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