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对当代大学生环境意识的调研报告
关于对当代大学生环境意识的调研报告
引言
随着社会环境问题的逐步严峻,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环境问题。为了改善生
态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许多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纷纷采取措
施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公民的环境意识是反映一个社会道德水
准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大学生是社会建设的栋梁和明天的决策者,对我们的环境现状有着更加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因此全面深刻地了解当代大
学生的环境意识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势在必行的。
一、环境伦理教育与环境意识
环境教育,德育先行。环境伦理教育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道德理念出发,引导受教育者认识到不仅人对人要讲道德,而且人对自然也要
讲道德,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了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碧水和蓝天,人类应该摆正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尊重自然、爱护自然 ,保护自然。环境伦理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德育活动 ,它是德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旨在培育人类保护环境的伦理精神以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
何为环境意识?美国科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A·Leopoid)于1933年在《大
地伦理学》中最早提出环境意识(生态意识)这一概念。他说:“没有生态意识,私利以外的义务就是一种空话。所以我们面对的问题是,把社会意识的尺度,从
人类扩大到大地(自然界)。”洪大用【1】将环境意识定义为:“人们在任知环
境状况和了解环保规则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基本价值观念而发生的参与环境保
护的自觉性,它最终体现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它最终体现在有利于环境
保护的行为上。简言之,环境意识即人们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据此,环境
意识包括环境知识,基本价值观念,参与环境保护的态度和环境保护行为这四个
方面的内涵。
二、大学生环境意识的调查研究
从 1998 年起,学者们分别对不同地区、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环境意识进行
了调查研究。调查对象从最初的师范类、环境专业扩展到非师范类、非环境专业的在校大学生。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大学生整体的环境意识状况较为乐观。国内
较早启动的是 1999 年陈忠媛【2】等组织的针对云南省内师范大学生环境意识的调查活动。作为未来教师的师范大学生的环境意识水平不仅影响到自身价值取向
和行为选择,更重要的是直接关系到青少年一代的环境教育效果。调查结果显示:
师范大学生的有关环境的参与意愿与关注程度较高,并对接受系统的环境教育持积极态度。同期的对全国七所高校进行的调查,结果近似。有学者将环境意识分为生活型和生态型,认为大学生生活型环境意识较高,生态型环境意识较低。环境保护态度良好,但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实际行动不够。北京是全国高等学校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是 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举办地。2004年陶文娣【3】等选择北京市普通高校为研究对象,对大学生的环境意识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大学生的环境知识总体水平较高,环保参与意识较强,但行动相对滞后。伴随着环境教育课程在理工科大学逐步开设。2006 年宋悦华【4】等对大连理工大学在校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基本环境知识掌握较好,并对环境有较为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但在保护环境行为方面表现相对滞后。较之 1999 年高校大学生环境意识的调查结果,我们可得出:我国环境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完成了大学生环境意识启蒙的任务,但大学生的环境意识目前还仅停留在认知层面,从环境保护的实际行为层面看水平还是较低的。因此,开展大学生伦理教育对大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大学生环境意识的良好表现
近些年来,许多高校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开设环保课程,大部分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环境保护和责任意识有了较大的提高,有的学生能积极参加生态环境保护活动。为我国的生态环保做着努力和贡献。主要表现有:
1、能够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不浪费一滴水,用完水随手关掉水龙头。不浪费一度电,出教室随手关灯。不乱扔馒头、不乱倒饭菜、不浪费一张纸。
2、能够做到不破坏生态环境。大部分学生能够爱惜公物,爱惜公共财产,不毁坏任何公共设施,不践踏草坪,不攀折花木。
3、不做污染生态环境的事。不随地吐痰、不乱吐口香糖胶、不乱扔果皮、纸屑、废弃物、不乱扔废电池、不在露天焚烧杂物。
4、能够主动地关注国际环境事件。部分学生能够主动关注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地质灾害、核污染、哥本哈根会议等重大国际环境事件。
第二篇:当代大学生恋爱观调研报告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 程 实 践
关于当代大学生恋爱观调查报告
姓
名:邓茜 序
号:65
电
话:*** 学
号:2011062124
学
院: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 班
级:城乡规划一班 指导老师:张寒梅
完成时间:2013年 5 月 5 日
当代大学生恋爱观调查报告
一、摘要
爱情,人类永恒的话题。爱情,多么美好的尤物。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到“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从作家才子到浪漫诗人,人间处处皆留下了无尽的吟咏和感叹。而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华,对美好的爱情总是充满了憧憬。然而不同的大学生对恋爱的这个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即恋爱观不一样。本报告从大学生的恋爱观出发,立足问卷调查,以大学生恋爱观为主题,用真实数据分析大学生恋爱特点,探究影响大学生恋爱心理和恋爱行为的主要因素,目的是让大学生了解自身所形成的恋爱观,从而引导在校大学生客观、冷静、正确地审视自己的恋爱状况,树立积极、健康恋爱观念,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人生观。关键词:爱情 大学生 恋爱观 心理 行为
二、主体(调查结果及分析)
1、在调查的同学中,有81%的同学接受过有关恋爱观的家庭教育,只有19%的同学没有接受过家庭教育。这些数据说明现在的家庭还比较重视孩子的恋爱观的教育,这样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正确的恋爱。
2、在调查中有过恋爱经历的同学占38%;有33%的同学处于观望状态,一旦有了合适的对象,也可以考虑恋爱;有28%的同学不准备在大学期间谈恋爱。这说明在成为大学生之前,大部分同学已经有过恋爱;在成为大学生之后,同学们也不盲目恋爱,但有了合适的对象时,也可考虑。
3、在调查中有38%的同学认为大学生谈恋爱的目的是为了寻找未来结婚伴侣,但也有28%的同学认为是耐不住寂寞想找人陪,有9.5%的同学认为是周围的人也在谈恋爱,所以自己也要谈,有23.8%的同学认为是学会如何谈恋爱—增加经验值。这说明现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逐步增强,但也有少部分人错误的对待恋爱,其中大学生因为寂寞而恋爱是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4、在调查中有52.3%的同学认为只要两人有信心就能走到最后,有47.6%的同学认为因两人所处的环境和自身条件而定。这说明大学生对大学恋爱的信心较强,但同时也觉得应该与现实情况相结合。
5、在调查中有66%的同学认为应该适当考虑家庭问题,其中女生占多数,有33%的同学认为不考虑,只要对方用心就行。这说明大学生在看待恋爱这一问题上,还是比较注重现实问题,特别是女生,但也有少量同学不是很看重。
6、在调查中有52.3%的同学会选择以学业为重,爱情总会有的;有14.3%的同学会选择学业诚可贵,爱情价更高;有9.5%的同学尽量游离于二者之中;有23.8%的同学认为不好说。这说明当代大学生还是更看重学业和自己以后的发展。
7、在调查中有47.6%的同学希望恋爱的归属是婚姻,有23.8%的同学认为有点希望,有19%的同学非常希望,有9.5%的同学不太希望。这说明现在的大学生对婚姻越来越看重,对恋爱的信心越来越强。
8、在调查中有66%的同学认为大学期间恋爱是顺其自然的,不能强求;有28.5%的同学认为大学期间的恋爱是一段真挚的感情,是人生当中不可或缺的宝贵经历;有4.7%的同学认为只是游戏。这说明了当代大学生心智变得比较成熟,对恋爱的态度更乐观了。
9、在调查中有47.6%的同学认为大学的恋爱是为了选择终生伴侣,以共同生活为目的;有47.6%的同学认为大学恋爱不需要考虑太多,跟着感觉走;有4.7%的同学认为是为了排解空虚和寂寞,没有过多的考虑未来。这说明大学生恋爱的心态比较好,在强调跟着感觉走的同时,也比较看重未来的发展方向。
三、总结
1.从统计看的出,大学期间,人的思想和心理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更多的人考虑的不仅仅是外在条件的优越,更多的是内在品质。注重人品,是普遍的一个大趋势。
2.从统计看,大多数大学生能正确认识恋爱在大学生活中的位置,正确处理好恋爱、学业、两者之间的关系。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仍然是学生,是学习知识,提升能力的时期,因此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应该以学业为主,为学业、为将来的事业而努力和奋斗。
3.当代大学生恋爱观与中国传统恋爱观不相一致,其恋爱观更为开放,觉得遇到合适的对象就可以接受,主张自由恋爱,也强调顺其自然,对网恋的接受程度明显增强。
四、结尾 经过此次的大学生恋爱观调查,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恋爱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步伐,他们充满活力,他们朝气蓬勃,他们爱意满满、暖人心怀,正如我国现代社会发展一样,繁荣而迅速。然而,我们也必须承认当今大学生恋爱观的确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大学生们想要健康成长,在今后的人生有所作为并获得幸福的爱情、婚姻及家庭,就必须正视这些问题,让正确健康的恋爱观指导恋爱。这样,才能推进个人的全面发展,拥有最终的幸福!
关于大学生恋爱观的调查问卷
1.你正在恋爱吗?()A、是 B、没有 2.你的初恋是什么时候?()
A、16岁以下 B、17~18岁 C、19~20岁 D、20岁以后 E、没谈过
3.你选择男(女)朋友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A、相貌好B、人品好 C、能力好 D、和自己志趣相投 E、其它(请说明)4.假如让你选择,你会选择:()A、你喜欢的人 B、喜欢你的 5.你想在大学里谈恋爱或者你在大学里谈恋爱最初动机是?()
A、看到大家都有男朋友或女朋友,觉得自己单身没面子
B、弥补内心空虚,寻找精神寄托 C、对方追求激烈,自己不好意思拒绝
D、彼此被对方的某些优点所吸引
E、其他(请说明)6.就大学生谈恋爱对自身的影响,你怎么看?()
A、学习、生活更有动力 B、分散精力、浪费时间、成绩下降 C、只有“两人”的世界,脱离集体 D、影响正常的同学交往 E、因人而异
7.你对恋爱的态度是?()
A、共同努力、坚持到底 B、顺其自然 C、有了更好的就换 8.你对大学生谈恋爱的态度是?()
A、支持 B、是自己的事,自己理 C、正常现象 D、反对 E、没想过
9.你和恋人在开销方面是?()
A、花男的钱多女的少 B、花女的钱多男的少 C、谁有钱花谁的 D、AA制
10.你在与恋人交往的过程中所发生过的接触是?【可多选】()A、约会 B、接吻 C、性爱抚 D、发生性关系 E、同居
第三篇:大学生创新意识调研报告
目 录
目录.....................................................1 摘要.....................................................1 第一章 绪论.............................................2 1.1选题背景............................................2 1.2 研究意义............................................3 第二章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时代对高校的迫切要求..........4 第三章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6 第四章 能力素养的内涵...................................8 4.1什么是基本学习能力..................................8 4.2 什么是创新思维能力..................................9 4.3什么是实践能力.....................................10 第五章 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12 5.1人才标准单一.......................................12 5.2创新意识匮乏.......................................12 5.3教学模式的制约.....................................12 5.4传统实践教学影响...................................13 第六章 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14 6.1确定目标,始终不渝.................................14 6.2利用资源,协调统一.................................14
6.3营造氛围、激发灵感,建立培养创新素质的社会环境.....14 6.4身边典范,榜样力量.................................15 6.5强化服务,创新机制.................................16 6.6在高校内加强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16 第七章 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对策..............18 7.1营造创新环境,实施创新教育.........................18 7.2激发积极思考,培养旺盛的求知欲.....................18 7.3树立进取精神,创新学习理念.........................18 7.4重视“能力教育”,深化课程改革.....................19 7.5优化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估...............19 7.6要加强教师的培训与培养,建设“双师型”队伍,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19 7.7要加强实验室和实验基地建设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21 7.8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2 结 语...................................................24 参 考 文 献.............................................25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创新意识的培养已是当今课堂教学乃至整个社会教育的主旋律。所谓的创新意识,也就是创造性思维,指的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有价值的求新探索而获得独创结果的认识过程。世界上的每一项发明创造都离不开创造性的思维,它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创造性活动。离开它科技发明社会发展只能是水面泡影。我们要想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上不断有所突破,就必须努力造就大批高水平的人才,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人才。当前,各高校都在提倡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因此教学工作中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变得尤为重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是党中央和国务院为加快实施科教兴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做出的又一重大决策,其核心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塑造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时代对高校的迫切要求。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劳动者素质的高低是决定国力强弱的根本,而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虽然我国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在这个光环背后我们必须看到我们的不足,尤其是在教育事业方面。我国的教育事业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先从我国对人才的需求来看,还很不适应,一线劳动者普遍素质相对较低,而且面临着知识老化,不能适应相应的岗位需求,这样就会造成大量的人力浪费;而另一方面在一些乡镇企业技术改造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技术人员稀缺;还有就是教育结构的不合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各级各类学校的人才得不到合理利用。而在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上,一些学校由于投入的不足,造成技术和手段的单一,严重制约了人才的培养。另外,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也是不容乐观,面对纷繁复杂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激烈的人才竞争,在大学校园里的年轻学生学习生活并不轻松,他们正经历着种种磨砺和考验。各种心理问题日益突出,无论是在生活、学习、交往、还是在情感等诸多方面。引起这些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青年学生对社会高速的
发展难以适应,在思想上一直抱有上完大学就等于将来有好的工作的观念,而现实总是大相径庭,一旦在现实中碰壁,所有的理想愿望变得遥不可及,就会认为过去的付出都付之流水,因此就会变得消极懈怠,没有了目标与方向,虚度光阴。总之,无论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看,还是从目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看,素质教育的提高与完善已经成为当前的迫切要求。
1.2 研究意义
本课题通过对我国近些年来高校素质教育出现的种种状况和问题的分析与研究,并根据现存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此项研究有助于各高校在素质教育方面认清自身存在的不足,及时查找原因改变现状,以促进高校素质教育的不断提高与完善。本文研究的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对各个教育单位具有一定得借鉴作用。整个课题的研究对整个教育系统的完善,各高校素质教育的提高以及大学生自身的现状和困境的解决,乃至对整个社会积极向上、健康有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章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时代
对高校的迫切要求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教育。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教育事业开创了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但必须看到,我国的教育事业仍比较落后。同当今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水平相差甚远。仅就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人才的需求来看,还很不适应。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一线工人劳动者的素质普遍较低;二是一些技术人员知识老化,进口的设备不会使用,造成浪费;三是一些乡镇企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部分国有企业技术改造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四是教育结构不合理,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存在办学规模小,人才得不到充分发挥和合理利用,基础教育还比较薄弱,职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结构调整的任务还相当繁重;五是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足,先进的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得不到普遍应用;六是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模式单一,严重制约了对人才的培养。另外,从目前学生的思想状况看,生活在大学校园里的青年学生,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和并不轻松的学习,正在经历着种种磨练和考验。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交往、成长、情感等方面产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有的学生因“社会变化快,难以适应”而苦恼,有的抱着过去计划经济的观念上大学,认为上了大学就有了一个“铁饭碗”,一旦实现不了“愿望”,就怨天尤人,认为“学白上了,钱白花了”,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整天昏昏沉沉,无所用心。综上所述,无论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看,还是从目前在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
看,都给高校素质教育提出了迫切的要求,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战线的当务之急。
第三章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推进素质教育,首先应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能否让学生深刻认识自身价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是推进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
过去,由于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旧教育思想的影响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干扰,上大学是唯一的出路。学校普遍重视应试教育,教师只把应试的知识教给学生,根本不考虑学生的“智”与“能”和“学”与“行”的问题。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是启发诱导学生多思考、敢提问、有见解。社会需要各方面的创新人才,创新人才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关键在于受教育者是否认识到自身社会价值和自我创新意识。创新是通过发现和发明达到与大自然的和谐。中华民族是一个最具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我们的开国元勋毛泽东就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讲过这样一句话“时时都是创新之时,事事都是创新之事,人人都是创新之人。”可见,推进素质教育,提倡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即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迫切求,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近年来,我们结合普通高校学生的特点作了一些初步的探索。一是强调教师课堂教学的灵活性,教师在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启发学生拓宽思路,多提问,让学生自己讲,教师做引导,活跃课堂气氛。二是强调教学过程的实践性,电大是一所综合性高校,我们对各门学科都利用寒暑假安排学生深入社会、工厂、学校进行实践活动。三是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创造性,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要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并奖励有创造性的学生。做到三个结合:一是结合学生的管理工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在
管理中的作用,让学生在管理中由被动变主动;二是结合教学实践,让学生自我设计,自我制作,例如我们让电气专业的学生装配稳压电源,教师只给他一个基本思路,然后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设想,从结构到造型各显其能。学习营销专业的学生开展模拟推销产品活动等,使学生在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一种独立创新、生存、生活的能力;三是结合平时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倡学生树立自我意识。创造条件给学生更多的显示才能的机会。例如,开展辩论会、演讲会,举办各种有益健康向上的比赛活动等。
第四章
能力素养的内涵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等教育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努力造就大批杰出人才,就应该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高校作为创新的主阵地,更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高等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和基地,责无旁贷地肩负着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具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的重要使命。而高校要承担起创新教育的职责,就必须由传统教育向创新教育转变,积极探索创新教育的渠道、途径和手段,不断推动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更快更好地发展。
4.1 什么是基本学习能力
基本学习能力是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它是感知、认识、自控力、理解、记忆、操作能力的综合体现。知觉与认识是动作的综合能力,能够将外界传入大脑的信息进行正确的综合分析,并作出相应行动的能力;自控力是指能够自觉的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有自觉性和控制力,而不是拖拖拉拉,不了了之;理解与记忆能力是将所学的知识存储在大脑中能够有序回忆,而不是机械的学习;学习的操作能力是指人的手、眼、脑的协调能力,是否专心致志,是否极易受外界干扰。它包括四个学习的基本要素:注意力/自控力、情绪/行为、自信心和学习环境。注意力和自控力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的任务上;情绪和自信有助于学生的自我调节,也能激发他们产生追求理想愿望的动力。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真
正掌握了基本的学习能力,尤其是自控能力的培养,就会为自己以后的生活学习之路展开一幅明朗纯净的画卷,就不会陷入无谓的烦躁痛苦当中,积极乐观地面对身边的一切。
4.2 什么是创新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指的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有价值的求新探索而获得独创结果的认识过程。创造性思维能力更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过后天的认真思考、培养锻炼出来的。它包括两个重要方面:培养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这两个方面在我们的创造活动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所以,我们既要重视聚合思维就是总的概括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发散思维我们想象力联想能力的培养。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不可缺少的环节,所谓直觉思维是指未经逐步分析而迅速地对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做出合理反映的思维。如预感、猜测、设想、顿悟等。但是直觉思维往往不完善、不明确,有时甚至是错误的。这就需要通过逻辑思维的检验,才能使直觉思维达到完善,我们可以认为逻辑思维是一个对直觉思维检验、修改和订正的过程。因此,这两者结合起来培养会更有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
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呢?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学习的独立性、保持应有的好奇心;
2、增强问题意识,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3、注重思维的发散。创造性思维是建立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的,是后天培养与训练的结果。我们可以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1)打开“幻想”的大门:心里学家认为,人脑有四个功能部位:一是以外部世界接受感觉的感受区;二是将这些感觉收集整理起来的储存区;三是评价收到的新信息的判断区;四是按新的方式将旧信息结合起来的想象区。据心理学家分析研究,人类大部分的想象区都还处于休眠状态,我们 9
仅用了想象区的15%,而开启15%以外的那部分区域要从培养我们的幻想入手。想象力是人类运用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推断和设想的思维能力。思维过程中没有想象的参与,思考将难以进行,创造想象更是不可能。正像爱因斯坦说的那样:“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4.3 什么是实践能力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指出: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 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 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现代教育家陶行知也提出过: 做即是学, 学即是做的观点, 这些科学的论断都客观辩证地阐述了实践的重要性。强化大学生实践观念和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对高校人才有着重要性和紧迫性, 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其中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弄清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内涵, 如果这些问题搞不清楚, 那么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就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很难科学地探索大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 很难探寻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内在规律, 很难构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科学机制, 也很难实现高校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输送人才的培养目标。广义的大学生实践能力是指高校大学生以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载体, 通过实践环节实现向各种能力的转化, 是大学生各方面能力展示和现实运用, 是大学生整体能力的最终价值体现。具体而言, 大学生实践能力是指大学生在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经营管理、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实际工作中, 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活动相结合的动手、动脑综合能力。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其个体身心发展、生活阅历、所处环境协调发展, 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是一个整体性的连续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 由简单到复杂的连续的生成过程。一般来讲, 个体 10 的身体发育水平、健康状况、智力水平、生活经验、教育程度和所处社会环境, 构成了实践能力形成的重要资源。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依赖大学生的实践活动。通常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可分为一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大学生实践能力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促进, 互为影响。这个体系中以一般实践能力为基础, 以专业实践能力为主体, 以综合实践能力为发展目标。
第五章
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
中存在的问题
5.1 人才标准单一
虽然素质教育已经受到大众的重视,但由于传统升学制度的制约,分数仍然是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不得不在各种考试的指挥棒下为考试、考证而学习,以期谋得敲开工作大门的资格,创新热情和创新能力被一步步扼杀。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率,高校将各类考证的通过率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在这种情况下,创新教育自然就会缺乏相应的力度和有效的保障。
5.2 创新意识匮乏
大学生忙于完成学业,忽视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忽略科学思维训练和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缺乏创新的欲望、兴趣和思维能力,缺乏创新的知识底蕴和发展空间。
5.3 教学模式的制约
我国“重知识传承、轻知识创造”的传统教育采取的是以传授已有知识为目的的教育模式,受此影响,高校现有的教育教学模式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引导不够,学校的创新氛围不浓,课堂教学内容多以书本为主,知识更新较慢,与学科前沿的结合、与边缘学科的交叉都很少,教学方式陈旧,实践教学与社会现实的需求脱节,使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成为“现有知识教育之外的某种添加成分”而得不到重视。特别是才进入大学的高中毕业生,已经完全适应了高中时期的“填鸭式”教育,对教师有很强的依赖思想,缺
乏创新欲望和能力。
5.4 传统实践教学影响
实践教学制订计划后,往往言而不行或行而未果。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考核方法不科学。课程结构失衡,忽视了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陈旧,课程的实践性无法彰显,在现有的高校课堂教学中,仍有不少教师沿袭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实践经验不足,专业操作能力不强。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不完善。
第六章
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6.1 确定目标,始终不渝
高校重任在身,一旦确定了目标,就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下去,并在各个时期一以贯之。方法和措施可以有变化和更新,但指导思想和大方向不能变,特别是在资源分配时要予以重点保证。创新教育任重而道远,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并没有现成的路可走,必须不断摸索,不能照搬照抄国外高校经验。
6.2 利用资源,协调统一
由于入学前所受基础教育的差异,而且各人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迥异,对大学生的创新教育不可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只提供一条或为数不多的渠道是行不通的,必须充分利用高校的各种教学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活动中心等,各尽所能又互有补充,学生处、教务处、科技处、各院系、团委各有分工又协调统一。目前,各类竞赛层出不穷,这无疑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应该为大学生参加此类竞赛提供便利乃至财力物力的支持。
6.3 营造氛围,激发灵感,建立培养创新素质的社会环境 创新教育既要“自上而下”,做到领导重视、制度保证,更要“自下而上”,师生满意,收到实效。“创新”是最民主的,我们也要用民主的方式去激发它,重视师生在创新活动中的诉求,让大家多有讨论的机会。这样才能激发大学生创新的火花。而且,千万不要轻视学生的想法,要积极保护其创造热情和灵感。胡适早在五四时期就提出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不管设想多么怪诞不经,只要方案可行,就要支持其放手一试,鼓励学生参加,努力营造一
种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
激发大学生创造力潜能的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社会期待、社会资源、社会的承认和奖励、成功的机会等几个方面。
6.3.1 社会期待对于大学生创造力潜能的开发是十分必要的激励。如果一个社会给予他的成员在创造创新方面更多的期待,很可能就会激励更多的人投身于创造发明和技术创新之中:
6.3.2社会资源对于创造力潜能的发挥很重要,有机会接触成功的创造者、并能得到必要的文化资源对于一个创造性构想的完成具有决定性作用。先进的社会文化形态应无差别地让所有人自由使用文化资源和文化手段,积极支持和鼓励社会所有大学生参与到社会改良和创造发明之中;
6.3.3社会为众多的创造者提供的可能成功机会越多,社会成员投身于创造发明活动的热情也就越高,尤其在大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如果其在某些领域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欲望,而社会在这些领域或方面提供的表现机会却很有限,这自然会削弱大学生的创造欲望和热情。
6.4 身边典范,榜样力量
要充分发掘高校的历史积淀,将那些在各个历史时期对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的校友拿出来宣传。这是因校而异、很难雷同的。大学生们每天看到这些“学长”、“学姐”们的图片,听到他们的事迹,特别是他们的创新业绩,无疑有耳濡目染之功效。对于创新教育过程中产生的学生典型,要重点宣传。一是他们从学生中来,学生对他们的事迹有亲近感;二是他们就是学生身边活生生的人,学生学习他们会因此减轻畏难情绪。
6.5 强化服务,创新机制
高校各职能部门和公共部门要有很强的服务意识,处处以大局为重,以学生的创新教育的实效性为重,并逐步弱管理、重服务,真正为广大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这些方面,我们要向发达国家高校学习。既然要进行创新教育,那么首先其实施的方案、方式、方法就应该有所创新,在政策实施的长效机制上就应该有所创新。
6.6 在高校内加强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6.6.1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人才是高校的产品,人才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和长远发展,也会影响高校的声誉和社会地位。但与物质产品不同,人才是有生命的,其培养过程是教学相长、互动的过程,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创新人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反应在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让成才的选择权回归学生手中,培养创新素质和能力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内容。要满足学生成才的选择需要,需要着力解决以下两方面关键问题:
首先,需构建其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给学生发展提供多次选择机会。长期以来,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学生通常只是服从、执行,很少有选择的机会,学生只是结构单一,创新实践能力不足,适应性及发展后劲不足。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式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必须时刻紧盯社会变化,切实转变教育理念,将高等教育的目标从培养“专业人才”转变为培养“全面型人才”。以人为本,把学生的发展作为中心,围绕学生的发展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及体系。
其次,要切实加强教学建设,为学生成才提供丰富的内容。高校要切实加强课程建设、专业建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选择内容: 16
还要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必须的条件:加强图书资料和校园网络建设,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重组的资源和快捷便利的渠道。
第七章
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的对策
7.1 营造创新环境,实施创新教育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高等院校更要创设、营造鼓励创造的教育环境。这就要求高校要建立健全鼓励创新的机制,建立友善的、完善个性的、鼓励创造的学生集体,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理解、宽容的同学关系。
7.2 激发积极思考,培养旺盛的求知欲
首先,教师要善于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只有通过创造有利于问题意识发展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提问,才能逐渐地培养出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其次,培养提问技能。学生从提问到会问是一个需要反复训练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提问范式,因为学生提问时喜欢模仿教师的行为方式。培养和保持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应从新生入学时着手。高校应有意识地开展各种活动,使大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创新的乐趣,从而树立创新不难的观念。
7.3 树立进取精神,创新学习理念
树立自信,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来培养大学生的自信心,是培养大学生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关键所在。当然,培养大学生勇于承担风险的素质也是不可或缺的。创新学习是一种以求真务实为基础,采取创造性方法,积极追求创造性成果的学习。树立创新学习的理念,首先要脚踏实地,打下扎实的专业根底,同时又要善于思考,勇于开拓,不断激发自己的创新意识,敢于突破陈旧的思维定势,努力从事探索活动,培养创新精神。
7.4 重视“能力教育”,深化课程改革
首先在认识层面上纠正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二元论”的理念偏差,把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实到行动上。加强学科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是深化高校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要对相关或相近专业进行交叉整合,减少理论课和必修课的课内学时,增加实践课、选修课的学时,强化课外指导,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7.5 优化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估
高校应改变教学方式,积极推广和优化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要变“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通过主动思考、大胆质疑、积极探究等多种形式主动掌握理论知识,不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不断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上师生互动,激发大学生学习热情和挑战精神,既巩固他们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语言表达和思辨等能力。加强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估,发挥考核评估的导向激励功能,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7.6 要加强教师的培训与培养,建设“双师型”队伍,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目前高校的中青年教师大都是从校门到校门的“双门型”教师,普遍缺乏工程训练和社会实践锻炼。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通过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服务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实践能力。特别是工科的青年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培训培养,实现从“双门型”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变。
教师自身要切实增强育人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对学生负责是大学的主要使命,也是教师主要的学术责任”,为了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个人潜力,充分提高和发展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应大力推行导师制,把学生的主动性纳入教师指导的轨道,发挥教师的积极主导作用,为学生学习和个性发展提供正确的指导,真正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同时,要象重视学术骨干队伍建设一样重视实验技术骨干队伍的建设。学校要通过合理定岗、定编,配足实验技术和管理人员;要探索建立新的岗位聘任、管理模式,建立并实施相应的岗位考评与津贴制度;要有计划地引进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的实验技术人员,逐步建立新进校高学历青年教师兼职从事2-3年实验室工作以及博士生、硕士生助教制度;加强在职实验技术和管理人员的进修培养工作,优化其知识、学历、专业、职称、梯队结构,逐步建成一支学术、技术水平较高、作风优良、稳定的实验室队伍,在提高我校实践教学质量,提升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水平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高校要建立一支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能指导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采取措施加大对专职教师队伍的培训力度,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专业操作能力。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企事业单位中实践经验丰富、专业操作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高校做兼职教师。进一步完善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首先要重视校内实验室建设。高校可以和企事业单位联合办实验室,也可以采取借、租、赁的方式切实加强实验室建设,还可以和企事业单位联合开发,然后把所得经费的相应部分投入到实验室建设中,使实验室进一步完善。其次,要重视校内实习基地建设。高校可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建立校内实习基地,如模拟酒店、模拟法庭、模拟会计和模拟教学 20
等。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等方式,直接进行实战演练,把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最后,要重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各高校应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以及专业和学科的不同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能满足实习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共同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7.7要加强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建设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实验室设备设施现状与培养提高学生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科学的思辨能力、合格的道德水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一定的专业技能”,构建“能够主动反映社会需求的现代大学运行机制”等方面要求还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实验室与实践基地建设和发展规划在整体性和前瞻性方面还比较缺乏,规划的实施缺乏强有力的统筹协调机制,保障与监督措施没有落实,难以实现学校各级各类实验室与实践基地资源的有效和优化配置,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还较低。实验室与实践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特别是教学实验室建设资金的投入相对不足,用房面积严重不足,设施设备条件还比较差,难以满足学校今后几年的发展需要。高水平、高层次实验室与实践基地的数量偏少,如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个数偏少。实验室开放不足,管理手段落后,实验室与实践基地利用率不高,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共享远远不够。实验室与实践基地的运行经费以及实践教学经常性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且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将影响学校创新性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因此,为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加强实验室与实践基地建设。要依托教学和科研实验平台在校内建设适应不同学科专业需要的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实行开放运行管理模式,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作用。
7.8 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要以人为本,把学生的发展作为中心,围绕学生的发展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体系。要以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将各个主要实践环节,包括军训、实验、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作为一个整体在人才培养的教学计划中进行统筹安排,构建起与理论教学既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要合理分配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确保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比例,并做到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要紧密联系科研、工程和社会应用实践,引入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加强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要使学生真正作为主体参与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包括对象的确定、方法的制定、程序(路线)的设计、问题质疑、分析总结等。教师应该把主动实践的理念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去启发学生进行主动实践,同时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在组织、启发、引导方面应有针对性。
结 语
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使命。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既是高等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更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因此,高等学校一定要顺应新形势的变化,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谢红.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探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5.[2]毕庆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创新教育研究[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7(4).[3]高嵩.社会实践与研究生素质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5(12).[4]方静雨.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其对策[J].江西教育科研,2007(9).[5]刘念才等.名牌大学应是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核心[J].高等教育研究,2002,23(3).[6] 潘武玲.关于提高我国高校原创性基础研究水平的思[J].高教探索,2002(3).
[7] 刘贵华,李青合,世界一流大学的学术生态特征研究[J].大学· 研究与评价,2008(3):10—17.
[8] 钱国英,汪财生,朱秋华.生物技术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5).
[9] 余龙江,吴鸿修,李为,等.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
与实践[M]/面向21世纪生物学教学改革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0] 刘幸福,吴元喜,余龙江,等.在实验教学中,试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2(3). [11] 刘幸福,吴元喜,余龙江,等.论生化实验教学改革中“小老师”自身的能力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
[12] 吴元喜,刘凌,冯韶,建立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验教学运行机制[M]/新源于实践.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13] 刘幸福,吴元喜,肖林,等.论“小老师”实验教学模式下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5).25
第四篇:环境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影响(范文模版)
环境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影响
——以武汉地区为例
李帅杰刘宁雪
摘要:
理想是教育中永恒而古老的主题。理想是一个人发展的精神源泉,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但随着社会进步,现代化的深入,各种思潮不断涌入中国,加之就业形势严峻,拜金主义盛行,新生一代缺乏先辈的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精神。当代大学生对待理想信念呈现出了薄弱,易动摇,功利,模糊,矛盾的消极特点。环境造人,人之生存必受环境影响,同样,周围环境对于学生个体影响理想信念的强烈影响不言而喻。因此从环境的角度入手进行研究不仅角度科学而且具有现实意义。
我们从外界环境的影响切入,探究自然环境,地域环境,家庭环境,生活环境的角度分别切入,以湖北50所高校为调查对象,以2000份调查问卷为数据基础,探究其消极特点的成因。根据其成因提出重视思想教育,增加思想教育方式;加强竞争氛围,增加大学间交流互访活动;发挥学生组织在塑造理想信念过程中的辅助作用并发挥党员带头作用;积极投身广泛的社会实践等几点相关建议。
关键词:理想 信念 环境 教育
一、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的分析:
1.1思想意识方面呈现多样化,在相信与困惑中不断改变自己的理想信念。“万紫千红总是春”,社会意识多样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尤其在大学中人们的思想观念更是新潮时尚,标新立异,对于理想信念的看法也呈现乱花渐欲迷人眼。各类看法中,“实现个人价值”、“平稳度过一生”、“广积财富”、“组成美满家庭”选项深得人心。由于本问题多选的特性,也表现出62.6%的人会在这四个选项中勾去两个或以上,同时也有56.3%的人勾取“对于社会与国家承担责任”,“对于学问追求进取另辟新章”等着眼他人、社会的理想。与此同时,大学期间对理想存在过困惑的占有72.9%,在大学期间曾经不止一次纠正过自己理想的竟占有64.3%,大学期间理想信念从来没有改变过的仅仅占有6.5%。数据证明,各种思想与见解充斥大学校园,大学生思想丰富同时也略微混乱,常常对自己的理想与信念产生困惑,体现出容易相信也容易怀疑的特点,而这个特点正是其易受环境影响的重要因素。
从现实生活看,多样化的社会精神生活存在着极为复杂的情况,难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其中正确与错误、进步与落后、积极与消极相互杂陈,在这样的环境中,大学生难以坚信或者说很难具有坚信某种信念的理由。所谓的理想信念更如同水中浮萍,随波逐流。尤其在于大学生还未完全接触社会,对于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并未完全确立,思维活跃,思想丰富,很难保持一种理念不动摇。
1.2理想信念受实用主义影响,容易趋向功利而改变理想。
随着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人们对于财富,地位,名望的渴求也日益增强。物质变成了最为直观的诱惑,影响了一代人的价值观,同时,社会也趋向功利化,“什么最赚钱,什么就是最好的”这种思潮充斥人们的神经,也成为选择的第一要义。大学
生也不例外。选择相对于先辈,当代大学生更加注重个人实现,而将于国于民之抱负略显淡然。更加注重让自己过得更好,而缺乏燃烧自己,照亮祖国,照亮他人的一种社会责任的担当。在有效问卷中,64.6%的同学希望成为像比尔盖茨一样的世界首富,18.1%的同学渴望成为政治家或公务员,而只有6.3%的同学愿意成为雷锋,郭明义等奉献自己的英模,9.3%的学生渴望成为爱因斯坦一样的大科学家,1.7%的人渴望成为尼采一样的哲学家。对于物质与权利的追求赤裸裸的体现在我们面前,直观的表显出当代大学生缺乏奉献精神,将在精神上超越人类或在某一领域苦心孤诣的追求弃之脑后,理想与信念莫种程度上演化为私欲的躯壳。
另一方面我们又看到,大学生选择专业或转专业的原因,其中“专业对口,容易就业”占到77.2%,“有更多发展机遇”占74%,“毕业后收入状况乐观”占到67.7%。这一现象在价值观多元,生活方式多样的社会本无可厚非,然而当决定自身理想信念的因素主要取决于功利与实用主义时,理想也会不断趋向功利而改变。理想信念将不具有坚定与崇高的特质,反而被市场经济原则所取代,从而更容易使大学生失去自我,失去人生方向。
1.3当代大学生缺乏坚韧不拔精神,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易委曲求全。
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80、90后被称为在摇篮里长大的一代,又因为独生子女政策,80后90后从小都是一个家庭的核心,大多数生活富足。从小备受关怀,使他们少有在逆境中的生活经验,从而形成了承受能力差,缺乏坚定与坚持的精神,容易退缩,容易改变的群体特征。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大学期间曾经不止一次纠正过自己理想的竟占有64.3%,大学期间理想信念从来没有改变过的仅仅占有6.5%。对于这样一个结果,我们针对不止一次纠正自己的理想的同学进行随机的深入访谈。访谈过程中,大约80%的受访者提到一个因素就是“觉得当初的理想不容易实现,想选择一个更实际的理想”,而不止一次改变理想的同学也提到“随着对于社会的认识的加深,觉得自己的理想很幼稚,人总要适应社会”。对于这样的观点我们本无可厚非,但同时也为青年对于社会现况的恐惧与屈服感到扼腕叹息。殊不知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取法其下,无所得矣。正因为缺乏坚韧不拔精神,受到环境影响时才容易委曲求全。
1.4理想信念易受周围人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体现矛盾特征,树立理想信念标新立异充满个性的同时有饱含从众特征,缺乏主见,跟随潮流,受周围人的影响,在意他人的看法,与此同时,却不愿意承认这一点。
承认自己理想信念受周围人影响的人只占13%,而对于自己专业的选择尤其是双学位的选择则呈现一个宿舍选修同一门双学位,室友在室友的劝说下修双学位的现象。在转专业考试的参加者更是体现这一特征,在对于转专业的班级我们的调查表明,自己入校就决定转专业的占15.8%,而“拿不定主意,在父母和他人的劝说下转专业”的占有71.5%。这样矛盾的结果正体现出从实质上讲,当代大学生在理想信念的树立上仍旧受到周围人的影响,其实质在于对自己的选择没有充分的认识,容易怀疑且容易相信的矛盾特质。
就这样的心理状态我们采访了湖北经济学院社会与科学系心理学讲师时兰英老师,时兰英老师认为:当代大学生缺乏主见且追求个性的心理在于想要表现出成年人的特质而本身并不具备成年人的特质。缺乏主见,人云亦云,易受影响是大部分大学生的通病,而这一通病也势必决定了其受环境影响。
1.5缺少生存压力的舒适生活使理想淡化并脆弱。
众所周知,大学校园是学生时代的天堂,学生有了更多的自由与更少的压力,更多的娱
乐与更少的管束,更多的欢乐与更少的竞争,更多的舒适感,更少的危机感。调查表明,对于理想没有清楚认识的,占有17.0%,对于理想不知道具体实现途径的占有25.8%,对于理想信念没有采取有效行动的占有28.4%,这样的数字可谓触目惊心。我们对平顶山市“教育下一代主任”,革命家97岁的钟飞老将军提出了我们的疑问。钟老表示:“舒适的生活让当代大学生忘却了先辈开国之艰难,忘却了自己肩负建设国家之使命,不懂生于忧患,不懂居安思危,缺乏先烈对于信仰的坚定,缺少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
二、环境对理想信念影响细析:
2.1生活环境对理想信念的影响。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校园较小,绿化和基础设施较不完善的大学,学生对于理想信念的明确程度和坚韧程度较强,通常目标明确,有危机意识,例如武汉工程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通过随机调查我们发现其在校学生,即使没有舒适的生活环境,绿化程度不高,基础设施不完善,在“你目前是否有明确的理想并有实现理想的计划”这一问中,武汉工程大学生选择“有”的占74.6%,而“基本有”的占到19.8%。
而校园较大,绿化和基础设施完善,自然环境优异的大学,学生却在理想信念的明确程度和危机感却略有欠缺,反而容易贪图安逸享乐,不去过多考虑未来。在对湖北经济学院的调查中,数据表明,在“你目前是否有明确的理想并有实现理想的计划”一问中,其在校学生选择“基本有”的占有67.4%,选择“有”的占有21.2%。
由于两校教育水平旗鼓相当,所录取学生的分数线也十分接近,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环境因素在其中发挥一定作用,对比两校调查问卷,可知舒适的环境与广阔的校园对理想信念的明确与秉持有着负面的效用,而艰苦的环境的狭小的校园对于理想信念的明确与秉持起到了有利效果。
2.2地域环境对理想信念的影响。
地域环境指的是学校周围状况。我们把大学分为“大学城中大学”,“远离市区大学”,“地处商业区的大学”。为剥离其他因素影响,我们决定不以问卷调查方式而采取对大学生和其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进行访谈。我们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作为“大学城中大学”典型,把湖北经济学院作为“远离市区”的大学典型,把武汉大学作为“地处商业区大学”典型。
访谈中我们得出结论,大学城中的大学生由于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其他学校的交流,接触各各学校的学生多,而更加具有危机意识,在理想信念上体现出了更加的坚韧与开阔。而由于城市交通的便利,大学距离商业区的远近对于大学生理想信念上的影响,区别显得并不突出。
由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大学之间的交流与互访对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确立起着重要作用,对于大学生开阔的视野的形成充满的积极意义。高校间,无论是名师在授课交流,抑或学生之间对于学习和见解的交流,都有助于培养危机意识,坚定理想信念。
2.3教育环境对理想信念的影响。
教育环境指的是大学中的文化教育氛围与学风。大学生生活在大学校园,行止作息势必一定程度上受整个校园氛围的影响,而影响教育氛围和学风的正大学里的大学生,因此也就包含了周围学生对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影响。因此我们以文化教育氛围与学风的差异为变量,选取理工科三所大学为调研目标。分别选择“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和“武汉工程大学”。调查得知华中科技大
学和武汉理工大学学生对于理想信念的明确程度略逊与武汉理工大学和武汉工程大学学生。在回答这一问题中,华中科技大学学生勾选“有”只占到47.4%,而武汉理工大学达到67.1%,武汉工程大学为61.2%。
对于这一和预先设想不符的数据,我们访谈了华中科技大学的同学。得到反馈是“大多数同学徘徊于考研,出国或就业,无法明确自己将来的路该怎么走。由于现在考研成风,有就业想法的同学也跟风复习考研,有太多不确定性因素。”
访谈中我们了解到,更多元的教育与更广阔的平台在激发上进的同时也会由于选择种类的增加而干扰理想信念的确立。
2.4家庭环境对理想信念的影响。
家庭环境影响主要指父母受教育程度和职业对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影响。家庭受教育程度尤其是父母受教育程度,对于子女在前路上的指导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设计调查问卷中,我们将父母受教育程度分为“大学以上”,“大学”,“高中”,“初中及一下”。
数据显示,父母受教育程度在“大学以上”的受调查人群中,83.5%的大学生对于自己理想信念有着明确的认识,父母受教育程度为大学的为73.2%,父母受教育程度为“高中”的为71.1%,父母受教育为“初中及以下”的为67.3%。由此明显反映出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对于子女理想信念确立的积极影响越大。当父母受教育程度达到大学以上时,对子女理想信念的影响则尤其明显。
同时我们在对于子女专业选择和父母职业的相关性进行探究,数据表明子女专业选择受父母职业相似或属于同一大类,或者说子女理想信念受到父母职业影响的机率为76.4%。由以上调研结果表明,父母对于子女理想信念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
三、对于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坚定的理想信念的建议
根据以上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和环境对理想信念影响的分析,针对存在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3.1重视思想教育,增加思想教育方式
针对大学生理想信念受环境的不同程度影响,决定了很难通过改变环境来趋利避害。而思想政治教育是最为直接的方式。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呈现模糊,矛盾,功利,扭曲,薄弱,易受周围环境影响的消极特点,状况令人堪忧。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尤为意义重大。重视思想教育,不仅仅指学校和老师重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重视思想教育,让学生明白教育的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改进思想教育的方式,才用更容易让学生接受理解,更符合学生兴趣所在的方式,如看英模记录片,讲述分享心中的伟人等。这样让学生耳濡目染,而不是填鸭式管束,往往能够更好的达到更好的效用。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坚定的理想信念。
3.2加强竞争氛围,增加大学间交流互访活动
由地域环境对于大学生理想信念影响的调查研究可知,大学间的学术交流和学生互访对大学生危机意识和坚定理想信念,或者更广阔视野有着不可替代作用。因此尽可能的增进大
学间的交流,例如学术讲座,学生论坛等等。并且交流应不仅仅局限于正式交流,非正式,社团组织学生组织间的交流也意义非凡。同时学校应支持非正式的交流互访活动,不同学校同学与同学间交流更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丰富见识,能够有利于找到更多与自己有着相似理想信念的人,更有利于坚定理想信念。
3.3发挥学生组织在塑造理想信念过程中的辅助作用并发挥党员带头作用。校方应支持“自强会”“自律会”等学生组织的发展,通过学生间开展的优秀活动,提升学生的理想信念和竞争力,让学生们体会到理想信念的引导作用。并在相互鼓励相互提醒中促使促使对于理想信念的坚守与不懈的奋斗。
同时严格学生党员遴选制度,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让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发挥在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带领周围同学树立正确的坚定的理想信念。
3.4积极投身广泛的社会实践。
实践出真知,当代大学生应在树立理想信念的同时积极投身与相关的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获得书本之外的知识与智慧。大学生是相对独立与生产实践分离的青年群众,主要活动局限于学校,难以接触现实市场经济的运行,因此社会实践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大学生积极投身实践的同时,校方应尽可能多的创新机制,创造条件,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制度和技术保障,鼓励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和平常周末,发挥自身专业优势,融入现实生产生活,在社会实践中找到个人的奋斗方向,并在此同时也有助于大学生深化危机意识,培养坚韧性格,极大有助于树立坚韧的正确的理想信念。
第五篇:当代大学生环保意识调查报告
【范文】:
大学生环保意识调查报告
班级姓名学号
在过去人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因而发展被置于最高地位。然而发展成功了,却留下了一系列比不发展还严重的问题 ——环境问题。
所以本次我们的调研主题是:大学生环保意识;调查内容:大学生对环境知识的了解情况、大学生参与环保活动的情况、大学生对环境现状的了解情况、学生环保习惯情况;调查目的:为了创建“绿色大学城”,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环保意识,宣传环保知识,共建绿色家园,特此开展这项调查。
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追求不再只是吃饱吃好、穿暖穿好,生活环境也被纳入了人们的生活目标范围之内。比如,买房时人们会把该房子的周边环境的好坏也作为重点考虑因素之一。这说明人们对自己生活的小环境有了要求,那么,有人注意到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家园——地球的环境现状吗?放眼望去,我们人类共同且唯一的地球已经不再像数百万年前那样到处绿草丛生、生机勃勃,一片祥和安然的景象;恰好相反,此时的地球已经是千疮百孔、满目疮痍,实在惨不忍睹。如此看来,改善环境,拯救地球,拯救人类已经迫在眉睫!!
环境问题是世界性问题,环境的改善需要每个人的那份力量。而作为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是义不容辞的参加到这项关系到所有人的世界级拯救工程中去。为了广泛的动员大学生参与到保护环境的活动中来,使更多的人关注环境,更深入的了解环境,培养增强环保意识,我们专门组织了一个4人调查小组,对当代大学生关于环境保护的意识做了一次较为深入的调查。
此次,我们调查对象涉及了我校各个专业的大学生。调查结果如下:
一、日常行为习惯环保意识方面
调查结果表明,68.4%的同学曾经偶尔做过对环境不利的事。如随手扔果皮纸屑、随地吐痰或者践踏草坪。令人惊讶的是,竟然有18.4%的同学经常有这样的行为。这就是现状,这些的确不是一个有素养的当代大学生应该做的事啊!我想那些经常有此行为的同学确实应该深刻的反省一下。当然还有13.2%的同学从未做过此类事情,实在值得大家学习。
当被问及会不会提醒环保意识差的朋友增强环保意识时,有92.1%的同学选择了“会”,原因是环境保护,人人有责。这个数据及其原因可以说非常令人欣慰,因为大多数同学还是有较强的环保意识,并且能主动去感染周围的人,让他们也加入到此行列中来。然而,当被问及如果自己在做不利于环境的事时心里会怎样想时,竟然有7.9%的同学认为这很正常,因为很多人都那样做,多自己一个也无所谓。数字不大,却着实令人心寒啊!还有42.1%的同学说自己知道那样做不对,但还是做了。这说明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那就是很多人并不是不知道环境应该得到保护,而是完全出于习惯或者
是不能自控,甚至是明知故犯。本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连小学生都可以做到的事到了我们受过多年教育的大学生这里却变得异常困难!我们不能强迫每个人都去被动的保护环境,而是希望大家能自己想明白,权衡利弊。
环境保护的意识并不是听了一次有关环境的报告后就能立即拥有的,而是从我们平日的生活中一点一滴的慢慢的培养起来的。但是,光有意识也不行,意识就像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才是终极目标。
二、对环境保护的关注方面
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对环境问题并不是很关注。例如,在问到有没有想象过环境被彻底破坏之后,地球的的样子时,23.6%的同学回答从未有过,而57.9%的同学回答偶尔有过。环境问题已经如此严重且紧急,作为大学生,竟然有人不担心人类能否有良好的生存环境而继续繁衍下去。这些人不仅是对世界人民的不负责任,更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古语有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不防微杜渐,只顾眼前的利益,鼠目寸光,就是自掘坟墓。目前,环境问题多种多样,60.5%的同学认为对人类威胁最大的是温室效应,没错,温室效应就是目前公认的最危险的环境杀手。那么,令人恐惧的温室效应是怎样形成的呢?我想有必要在这里说明一下:温室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大量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等)的排放,这里可能会有人问,二氧化碳不是绿色植物生存必须的养料吗?地球上绿色植物到处都是,肯定把它都吸收完了,怎么还会因为它过多而引起环境问题呢?之所以有人这样问,是因为我们生活的环境实在太小,不知道在遥远的地方无际的绿色已是只有在梦中才能见到的美景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一座的冒着黑烟,流着黑水的工厂„„
那么人类到底能不能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下去呢?子孙后代到底能不能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呢?对于这一问题,只有13.2%的同学认为人类终会因为自己的自私和摧残环境而灭亡,76.3%的同学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人类也必然能和自然环境相处融洽,可见大部分同学对人类的未来还是充满信心的。但是就目前来说,许多人不去关注环境,保护环境更不用提了,就这样的现状与环境和谐相处真的能实现吗?要知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环境既然可以养育人类,当然也可以收回人类的生存权利。正如有大部分同学认为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人类迫于生存的需要,不断改造环境,也因此体现了自己的智慧和价值。但是,如果人类不能把握住“度”的话,自然环境将会予以报复。因此,我们应该在发展的同时,更多的关注环境,合理的利用环境,善待环境。
三、环境保护的实践方面
根据我们的调查,大部分人对有关环保的社会活动态度积极,只有18%的同学表示不愿意参加这类活动。为什么这些人的态度如此冷漠呢?难道自己没生活在这个环境里吗?难道自己可以脱离环境而生存吗?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时刻谨记唇亡齿寒啊!还有44.7%的人表示有想过,不过一般不会行动,请问这是一种什么态度,要我说这就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态度,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态度。难道我们大学生的素质就是这样的吗?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在那里体现?为什么不自己积极主动的去实行我们想到的事呢?在我看来,克服自己,提高素质,主动加入环保行列才是上策!
对于作为一名大学生到底从自身应该做出怎样的具体行动来保护改善环境这一问题,有极少的人说不知道。这样的回答实在出乎我的意料,可见这些同学的环保知识严重匮乏,生存已经遭到威胁,而自己却束手无策、坐以待毙。而大部分同学,已经做到心中有数,临危不乱,他们建议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保护环境。当然还有一部分同学认为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多去鼓励和说服更多的人,让他们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毕竟环保是大家的事。
四、问题和建议
由于能力有限,我们的调查可能不是很全面,结论也不太精确,不能客观的反映出所有问题,但至少可以窥豹一斑,得知一二。
通过调查,我们既发现了大学生的问题,也看到了学校工作的不足,还有社会制度的不全面,下面列举一二:
1)大学生环保意识和素养不够,环保知识严重匮乏;
2)学校有关环保的教育工作做得不够,尤其是关于环保的公益活动太少;
3)社会各界对环保的宣传力度不够;
为此,我们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1)大学生应该注重培养环保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增加对环保事业的热情;
2)学校应该通过开设有关环保的课程来增加大学生的环保知识,多组织实践活动,并鼓励学生去参加;
3)社会也应该积极响应,更广泛的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力求影响更多人;
环保看似是一个大的社会问题,其实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环境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举手投足都里离不开环境,捡起一片纸就多了一份贡献;少吐一口痰就少了一份破坏,多种一棵草生活就会充满绿色、充满清新,那样天会更蓝,山会更绿,水会更清,生活会更美好。改变现状,改善生活环境,创造生态安全与环境友好型社会,满足自身发展需要,满足子孙后代发展的需要,为此,请关注环境,关注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