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报告之红楼梦
读书报告
论《红楼梦》
之王熙凤
论《红楼梦》之王熙凤
几十个立体深刻,富有风采的任务角色在一曲红楼大梦中各种演绎着独一无二的喜悲,使得红楼梦如久酿的酒一般耐人品味,滋味百转千回又博大精深。
在众多人物之中,最深得我心的便是飒爽风流,心机深沉的辣子王熙凤。王熙凤“丹凤眼,柳叶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但她“少说着只怕有一万心眼子”,凡是那个时代具有她那种社会地位和身份的女人所能干的坏事,她都干的有声有色,漂漂亮亮,外貌和内心显示着强烈的美和丑的对立,在《红楼梦》众多女子中,性格外美内丑而又才貌双全以和王熙凤相提并论者,恐怕只好推夏金桂了。王熙凤的确是贾府乃至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中鲜有的人物。用秦可卿的话说就是“婶婶,你是个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你„„。”王熙凤同身边的其他小姐比,因为缺少更深的传统伦理熏陶,更显得有胆识。这些个性素质在封建三从四德教育下的妇女也是难得的。而此时,那些男性主子们则享受着祖宗的荫庇,不务正业,养戏子的,爬灰的。总之,那些公子王孙在温柔乡里,尽享荣华富贵,过着金玉锦衣的奢华生活,成为社会上的没有真才实学的寄生虫、浪荡子。
作者通过丰富而细腻的言行及心里描写,塑造了这么一个兼具爽朗大度之优点,和心狠手辣之缺点的完整人物。她年仅十八九岁便掌管荣府财经,做事精明能干,雷厉风行,只从初见黛玉便可窥见一二。“王夫人问凤姐要几匹缎子给黛玉做衣服,而凤姐“知道妹妹不过两日到”早已准备下了,等太太回去了且好送来”。可见她做事真是井井有条,细致周全。而在秦可卿葬礼期间呗宁国府请去管理财务更是显示出了她的治家之能,被赞为“万红丛中一点绿”。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她自是应付自如,八面玲珑,使得贾府上上下下的人均对她多有喜爱。王熙凤善于花言巧语讨好人,尤其懂得讨好贾母的重要.对贾母,她主要采用了借彼喻此、指陋说美、似贬实褒、以逆为迎和明嗔暗喜等手法,进行了多方面的恭维,因而她倍受贾母的喜欢,从而巩固了自己在大家族中的地位.王熙风的才智是有其独特性的,它集中体现为王熙凤的精明强干、势利善变.从本质上说,王熙风的才智是一个利己主义者,一个绝对以自我为中心的实用主义者为满足其对金钱权力的贪欲所呈现的复杂的外在形式.它主要通过王熙凤在贾府逢迎贾母、当家执政、敛财整人来体现的.而王熙凤逢迎贾母是出于其当家执政之需要,当家执政则是为了更方便地敛财、抓权,整人成为其惯用的手段.自然,如此聪慧的女子是绝不是等闲之辈,心机深沉,狡猾是她的另一面。正如兴儿形容
她是: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第65回)。贾瑞对熙凤起了淫心之后,她便假意与贾瑞生有情意,诱惑贾瑞夜晚与自己私会,实则叫贾蓉捉奸贾瑞,惩戒一番,使得贾瑞再没胆量垂涎于凤姐。
第六十回,因玫瑰露、茯苓霜之事,王熙凤本来起了杀性,主张拿太太房里的丫头和厨房柳家的开刀。平儿劝道:“何苦来操这心?得放手时须放手,什么大不了的事,乐得施恩呢。依我说,纵在这屋里操上一百分心,终究是要回那边屋里去的,没得结些小人的仇恨,使人含恨抱怨。”一席话说得王熙凤倒笑了,道:“随你们罢?没的怄气。”平儿的劝,固然洞中了王熙凤的要害,所以非常有说服力。但王熙凤听了平儿的劝,终于放弃了那个杀气腾腾的恶念头,内心毕竟是斗争过来的。
上面所例,凤姐对打了平儿所表示歉意,对自己平日言行的回顾,对恶念头的不一意孤行,这些都是紧紧围绕着她的“自私”这个性格核心来展开的,远远谈不上是什么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那样的大彻大悟。但应该看到,在王熙凤的情感活动中,对自己过错的反省,对作恶欲念的自我克制,都是一种性格美。如此一个真是矛盾的凤姐不禁让人我们又爱又恨,她的一言一行,无不受环境的影响,身处贾府这偌大的复杂的关系网中,她不得不小心谨慎,拼力周旋,这也让我们理解了她的爽朗大度和心狠手辣,如此出色又鲜丽的一个女子,却辛劳力拙于贾府种种的人事与变迁而死去,这让我们大为可叹。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女曹操,在婚姻中却强势得令人心酸。凤姐生日时,丈夫竟与鲍二家的媳妇厮混。她固然可以拿绳子来,打烂那不长眼的望风丫头,固然可以用簪子戳烂那小蹄子的嘴,固然可以厮打鲍二家的,固然可以堵在门口破口大骂,固然可以一路哭闹着到家母面前。可见了贾母时,她开口又是什么?“老祖宗救我,琏二爷要杀我!”之后,才引出丈夫的背叛。因为她再清楚不过,她的老祖宗,她的婆婆刑夫人,只会偏袒贾琏,并不会彻底解决她夫妻二人的矛盾,所以她也只能控诉贾琏欲杀她。除此以外还能如何?一向宠她的贾母也只认为这是“小孩子们年轻,馋嘴猫似的,人人都打这么过”。
好个“人人都打这么过”!一句话,为贾琏的无耻行为找了个多冠冕堂皇的借口!让凤姐身为一个女人情何以堪?强悍又如何?无法挽回那失败的婚姻。此刻,凤姐的辣却又是酸辣,自己翻了醋坛子,也让读者窝心。
王熙凤是辣,却只是在保护自己。在这场人生游戏中,她只想活下去。想活下去又有什么错?所以我认为,不该简单以“坏”这一个字妄自评说王熙凤,因为在那个时代,她有自己的不得已。那个黑暗的时代,造就这个女曹操,却又毁了她!
总之王熙凤这个人物,历来融化在中国女性人格中深入骨髓的从属意识,在她身上居然
相对弱化,不仅可与男性争驰,甚至还能居高临下。有人说她是:凶险与软弱,精细与粗疏,自强与自卑,毒辣与胆怯,远见卓识与鼠目寸光,单刀直入与委曲求全。(张本楠《矛盾的魅力》刊于《文艺界通讯》1985年1期)
王熙凤不仅才识不凡,并且具有强烈的自我实现的欲望。这一切,当出格出众、向男性中心的社会示威时,我们觉得很痛快,扬眉吐气;当其为所欲为,算尽机关,为无限膨胀的私欲践踏他人特别是同为女性者的人格、尊严以至生存权利时,又不能不使人心寒、深恶痛绝。这二者交织、纠结、迭合而形成了一个所谓“凤辣子”的中国女性形象的独特性、丰富性和复杂性。
附录:
参考《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张本楠《矛盾的魅力》刊于《文艺界通讯》
《红楼梦》原著
第二篇:读书心得之浅谈《红楼梦》
读书心得之浅谈《红楼梦》
中国的封建社会从秦始皇算起,历经两千多年王朝更迭,社会兴衰浮沉,延续至满清王朝之时,已显迟暮之态。满清王朝虽经几任前主的励精图治,但腐朽根基建立起来的王朝大厦倾颓之势已显。《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就处在这种大厦将倾的历史时刻,目睹着统治者们烈火烹油般的生活状态,外加自己家道中落,穷困潦倒时举家食粥的悲惨处境更让他深恶痛绝,但是又找寻不到出路。鲁迅曾说过:人生最痛苦的事情是,梦醒了却找不到出路。于是,曹雪芹拿起他手中的那杆笔,描绘着一幅幅摧枯拉朽般大厦将倾的末日狂欢图。
依稀记得少年时期的自己,初次拿起《红楼梦》这本书的时候,时常感叹读不懂、看不下、悟不透的惆怅感。时常会拿着书,抓耳挠腮,摸不着头脑。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自身阅历的提高,外加寻找诸多评书、侧记、笔记等等有关《红楼梦》书籍的查阅,才能略窥这部鸿篇巨著之门径。
《红楼梦》大到国家决策,小到栽花种草,林林种种均有描述,不愧为封建社会大百科全书。它前呼后应,承上启下,事件延展性强,通篇感觉都在围绕贾府上上下下细琐之事描述,可是就是在这细琐事物之间牵扯出了那段清王朝由盛及衰的演变。几乎任意截取一段内容,就能独立成篇。书中出现的人物有六百余人,每个人性格鲜明而又经历悬殊,对于金陵十二钗、十二钗副册和十二钗又副册中的人物则更是个个呼之欲出,整个贾府男丁则显得良莠不齐鱼龙混杂,而对于支线人物的描绘更是惜字如金。通过描绘贾府上下的每日活动,勾勒出昔日贵族阶级的腐朽没落生活,任凭这座腐朽的大厦呼啦啦倒去而纵情享乐的末日狂欢图。每及思之于此,你不得不承认《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代表着古典艺术小说的最高成就,是古代文学的典范之作。
《红楼梦》陪伴了我整个少年时期,越是阅历丰富,越是知识丰厚就越能了解其中深刻的奥妙。初看时,你会被书中的故事所牵引;细读时,你会感慨作者那高超的驾驭文字的功底,文字语言拿捏到位;细品时,你会感觉到著书者梦醒了却找不到出路的惆怅和无奈,看到作者“满纸荒唐言”里的“一把辛酸泪”,悟到“作者痴”里的“其中味”。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的那样: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红楼梦》这部书,易学家看到了浅,法学家看到的是淫,理学家看到的是逆,哲学家看到的是乱,韵律学家看到的是混,文学家看到的是满,社会学家看到的是短,每个人的立场不同感受就各异,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在历史的长河里,涌现出了诸多优秀灿烂的文化。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因而,要辩证的处理好学习和思考的关系才能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培根在他的《论人生》一篇中提到: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伟大开国领袖毛主席曾说过:活到老学到老。我们应该学着多读书,多思考,多总结,善于所知所学才会得到提高和完善。
第三篇:红楼梦读书报告
《红楼梦》读书报告
关于本书的作者——————曹雪芹
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籍贯沈阳,生于南京,约十三岁时迁回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
曹雪芹出身豪门,在康熙、雍正两朝,曹家祖孙三代四个人主政江宁织造达五十八年,家世显赫,有权有势,极富极贵,成为当时南京第一豪门。当时正值康熙盛世,曹家又与康熙关系极为亲密,所以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以及家庭的富足下,他度过了贾宝玉一般的时光。“每日只和姊妹丫鬟们一处,或读书,或写字,或弹琴下棋,作画吟诗,以至描鸾刺凤、斗草簪花、低吟悄唱、拆字猜枚”他终身都对这段时光记忆犹新,在《红楼梦》开篇的第一回中将这段时光称之为“梦幻”。
可惜好景不长。雍正五年,曹雪芹十三岁,十二月,时任江宁织造员外郎的叔父曹頫以骚扰驿站、织造亏空、转移财产等罪被革职入狱,次年正月元宵节前被抄家(家人大小男女及仆人114口)。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曹雪芹跟着家人一起回到了北京,刚开始的日子还过得下去,有老屋房宅17间,家仆三对,但是为了偿还债务以及补贴家用,不得不变卖家产,最终沦落到门户凋零,人去楼空。“虽不敢说历尽甘苦,然世道人情,略略的领悟了好些” 乾隆九年,曹雪芹着手完成了《红楼梦》的初稿《风月宝鉴》。乾隆二十四年,曹雪芹45岁,起兴南游,阅历山川,凭吊旧迹,听话往事。回京之后,仍然在进行《红楼梦》的创作,48岁时,因幼子夭折,陷入过度的悲伤与哀痛,一病不起,终与世长辞,留下了未完成的《红楼梦》,敦城,敦敏,张宜泉都写诗吊唁他,表达自己的悲伤之情。
后世对曹雪芹的评价也是极高的。张庆善评价曹雪芹:“曹雪芹是中国最伟大的作家,他值得中国人民缅怀、纪念。因为他是《红楼梦》的作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因为有了曹雪芹和《红楼梦》,中国人面对着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普希金、托尔斯泰等等世界文学巨匠,而不会不好意思。因为曹雪芹的《红楼梦》以其深邃的思想、精湛的艺术和永恒的魅力,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一部文学经典相媲美而毫不逊色,它永远矗立在世界文学的珠穆拉马蜂上,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 关于《红楼梦》的二三事
《红楼梦》是一部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闺阁闲情为脉络,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刻画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通过家族悲剧、女儿被拒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机。
《红楼梦》的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包括宫廷以及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和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统治思想即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社会道德观念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
《红楼梦》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特殊笔法更是令后世读者脑洞大开,揣测之说久而遂多。围绕《红楼梦》的品读研究形成了一门显学——红学。
《红楼梦》对于文化的影响是是十分深远的。戏剧方面有梅兰芳的《黛玉葬花》,荀惠生的《红楼二尤》等。影视界翻拍的红楼梦我认为1987版的最妙,无论是演员对于《红楼梦》的理解还是演技,都无可挑剔。文学界中,晚清十分出现了模仿《红楼梦》笔法去写优伶妓女的悲欢离合、缠绵悱恻的狭邪小说,如《青楼梦》、《花月痕》以及鸳鸯蝴蝶派小说。在世界上对英法美西班牙朝鲜等国家也有深远的文学影响。
金陵十二钗之王熙凤
王熙凤是红楼梦中贾府的管家,金陵十二钗之一,她有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伶牙俐齿、机敏善变,而且善于察言观色、机变逢迎,有八面玲珑之威,所以在贾府中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凌驾于贾府众人之上。但最后却落了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下场,在我看来真是无话可说。
第四篇:红楼梦读书报告
一、书名:《红楼梦》
二、著者:清/曹雪芹 高鹗
三、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四、字数:1137千
五、內容概要:
《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巨著,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全书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和婚姻悲剧为主线,以贵族大家庭贾府的盛衰变化为副线,对封建制度和封建道德规范进行了大胆的怀疑和批判,堪称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一面镜子。《红楼梦》通过描写贾府的由盛到衰,揭示出封建社会必然走向没落的命运。同时通过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婚姻悲剧一级一大批女性所代表的青春、爱情、生命之美的被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和人生经过探究之后得到的启示。
六、读后心得
《红楼梦》的两条线索一条是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三人间的爱情悲剧,另一条是贾府的由盛到衰的过程。在这里我不想长篇大论的叙说《红楼梦》里的种种事迹,毕竟四大名著即使众人没有详细阅读过,其中的大概内容还是了知一二的。而今天我要论述或者说报告的是我对《红楼梦》中其中一位主人公的认识与理解。他就是大家熟知的贾宝玉。
西江月 题宝玉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贾宝玉是《红楼梦》主要中心人物。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他出身不凡,又聪明灵秀,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但他的思想性格却促使他背叛了他的家庭。他的叛逆性格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小说充分描写造成他的性格的生活环境和他的具体境遇的各方面特点,深刻揭示了他性格成长的主客观原因。一方面,以男子为中心的贵族社会是那样虚伪、丑恶和腐朽无能,使他因自己生为男子而感到终身遗憾;另一方面,少女们的纯洁美好又使他觉得只有和她们在一起才称心惬意。他也曾被送到家塾去读四书、五经,但家塾的内容和风气是那样的腐朽败坏,那些循着这个教育路线培养的老爷少爷们是那样的庸陋可憎,他对于封建教育的一套,在感情上就格格不入。他很少接触做官的父亲,畏之如虎,敬而远之。家长从小把他交给一群奶娘丫鬟。那些围绕着他,各以一颗纯真的心对待他的丫鬟,才是他的启蒙老师。丫鬟们的深挚纯洁、自由不羁的品格感染着他,她们由于社会地位所遭到的种种不幸也启发着他。在贾宝玉的直感生活里,她们和那些以世俗男性为主的居于中心统治地位的势力,在 1
每一点上都形成鲜明的对照:聪明和愚蠢,纯真和腐朽,洁净和污浊,天真和虚伪,善良和邪恶,美好和丑陋。贾宝玉在这样的环境里,逐渐形成自己思想感情的爱憎倾向。
贾宝玉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活动。在他心眼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他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他说过“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与此相连,他憎恶自己出身的家庭,爱慕和亲近那些与他品性相近、气味相投的出身寒素和地位微贱的人物。这实质上就是对于自己出身的贵族阶级的否定。同时,他极力抗拒封建主义为他安排的传统的生活道路。对于封建礼教,除晨昏定省之外,他尽力逃避参加士大夫的交游和应酬;对封建士子的最高理想功名利禄、封妻荫子,十分厌恶,全然否定。他只企求过随心所欲、听其自然,亦即在大观园女儿国中斗草簪花、低吟悄唱、自由自在的生活。贾宝玉受时代的局限,找不到现实生活的出路,他要摆脱贵族社会桎梏,而又不能不依附贵族阶级。这就使他的思想性格具有悲剧性的严重矛盾。他的理想无疑是对封建主义生活的否定,却又十分朦胧,带有浓厚的伤感主义和虚无主义。
贾宝玉对个性自由的追求集中表现在爱情婚姻方面。封建的婚姻要听从父母之命,取决于家庭的利益。可是贾宝玉一心追求真挚的思想情谊,毫不顾忌家族的利益。他爱林黛玉,因为林黛玉的身世处境和内心品格突出集中地包蕴了生活环境里所有女孩子一切使他感动、使他亲爱的客观与主观的特征。他和林黛玉的相爱,是以含有深刻社会内容的思想感情为基础的。反之,这种爱情与封建主义的矛盾,又成为他步步克服自身的劣点和弱点,日益发展他进步的思想性格的主要的支持力量和推动力量。这个以叛逆思想为内核的爱情,遭到封建势力的日益严酷的压迫。按曹雪芹原来的安排,林黛玉将泪尽而逝,贾宝玉将在她去世之后与薛宝钗结婚。薛宝钗的性格和婚后的生活使他彻底绝望,他终于弃家出走,回到渺茫的虚无之中。
贾宝玉的叛逆性格并不是一开始就定型了的,作品着力描写了他性格发展成长的历史。他生活在罪恶腐败的贵族环境里,不可避免地沾染着一些贵族公子的恶劣习气和腐朽观念,这些坏的东西和他性格中好的倾向并存着。但随着生活中他所见闻的重大事件给予的刺激和教育,随着他在卷入现实矛盾时精神上所受的挫折和打击,他的思想品格里一些腐朽恶劣的东西就慢慢减少了,清除了,他的叛逆思想性格渐渐坚定了,成熟了。秦可卿之死、秦钟之死,林黛玉身世的飘零、身为贵妃的姐姐内心的悲苦,使他开始认识到在男女关系方面尊重与玩弄、纯洁与腐朽、美好真挚与罪恶虚伪的区别,从此他对两性关系逐渐表现出严肃态度,对自己所在的社会表现了深一层的反感。
此外,丫鬟的品格和遭遇也影响着他,使他领悟“人生情缘,各有分定”。他对女孩子们一般是温存和顺的,但在初期有时也暴露出一些暴戾作风,撵茜雪,踢袭人,训晴雯等的事所遭到的父亲的毒打,经历了这一系列事件之后,他不但永远抛弃了打骂丫鬟的行为,也使他的叛逆思想大为加强,认识更加深刻。从此他对被压迫、被糟践的女孩子的同情体贴之心,更为深切周到、无微不至,如对于林黛玉和薛宝钗、史湘云,对于晴雯和袭人、麝月,心里有了亲疏的区分。以这种思想认识为基础,才有“诉肺腑”的情节,他对林黛玉的爱情从此成熟巩固,生死不渝。
封建势力的另一次镇压是王夫人发动的抄检大观园:逼死晴雯、司棋,撵走芳官、四儿,大观园最终转入冷落凄凉之境。这主要是,封建势力要摧毁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关系,扫荡一切违背礼教、妨碍贾宝玉走上封建正路的因素。可是贾宝玉目击晴雯等的悲剧和大观园的劫难之后,抛掉对封建势力的唬想,做了更为决绝的定义,无异于一篇叛逆到底的宣言书。
贾宝玉否定封建主义社会秩序,但思想上并没有达到否定君权和族权亦即封建主义统治权的高度。一方面他步步发展自己的叛逆思想,完全倾向着被压迫者并且支持他们;他坚持着与林黛玉的爱情,迫切要求婚姻自主;其实这一切,都是凭藉封建势力给予他的特权而产生的,他还不可能否定封建主义的统治。他所深恶痛绝的,正是他所仰赖的;他所反对的,正是他所依靠的。他无法与封建主义统治彻底决裂,又不可能放弃自己的民主主义思想要求。因而他的出路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最后只能到虚无缥缈的超现实世界中去.七、评语
周汝昌 :《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从所有中
国明清两代重要小说来看,没有哪一部能像《红楼梦》具有如此惊人广博而深
厚的文化内涵的了。
鲁迅:《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
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
淫, 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在我的眼下的宝
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证成多所爱者当大苦恼,因为世上,不幸人多。惟
憎人者,幸灾乐祸,于一生中,得小欢喜少有罣碍。然而憎人却不过是爱人者的败亡的逃路,与宝王之终于出家,同一小器。
张爱玲:有人说过“三大恨事”是“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第三件不记得了,也许
因为我下意识的觉得应当是“三恨红楼梦未完”。
本人:《红楼梦》到底是一部什么书?归根结底,应称之为中华之文化小说。因为这部
书中充满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却表现为“通之于人众”的小说形式。如果想
理解这一民族文化的大精义,读古经书不如先读《红楼梦》,在曹雪芹笔下,显得更为亲切、生动、绘声绘影,令人如入篇中,亲历其境,心领其意。
八、附注
第一回: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第二回:宝黛钗初会荣庆堂 第三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第四回:探宝钗黛玉半含酸 第五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 第六回:王熙凤协理宁国府 第七回:大观园试才提对额 第八回: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第九回:意绵绵静日玉生香 第十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第十一回:为争宠姐弟遭魔魇 第十二回: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第十三回:享福人福深还祷福第十四回:含耻辱情烈死金钏 第十五回:弄唇舌宝玉遭笪笞第十六回:刘姥姥嬉游大观园第十七回:变生不测凤姐泼醋第十八回:鸳鸯女誓绝鸳鸯偶第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第二十回:勇晴雯病补雀金裘第二一回:荣国府元宵开夜宴第二二回:判源决狱平儿行权 第二三回:慧紫娟情辞试忙玉 第二四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第二五回:贾二舍偷娶尤二姨第二六回:酸凤姐大闹宁国府第二七回:嫌隙人有心生嫌隙第二八回:开夜宴异兆发悲音第二九回:痴公子杜撰芙蓉诔第三十回:大观园诸芳流散 第三一回:家宅乱误获通灵第三二回:伤离别探春远嫁第三三回:惊噩耗黛玉魂归第三四回:强英雄凤姐知命第三五回:大厦倾公府末路第三六回:白茫厚侯地高天4
第五篇:《红楼梦》读书报告
《红楼梦》读书报告 《红楼梦》,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首,章回体长篇小说,原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又名《还泪记》、《金玉缘》等,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作为一部成书于封建社会晚期,清朝中期的文学作品,该书系统总结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制度,对封建社会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这些理想和主张正是当时正在滋长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因素的曲折反映。
红楼一书,是一曲“怀金悼玉”的爱情悲歌,是一曲“千红一哭”的女子悲歌,更是一曲对贵族之家终将败落而唱的挽歌。红楼一梦,似南柯一梦;伊人已逝,该逝去的谁也阻挡不了。金陵十二钗终化作一抔黄土,渐行渐远,两个盛世家族也终究落下帷幕。正如纳兰性德在其《虞美人》中感叹道:“春情只到梨花薄,片片催零落。斜阳何事近黄昏,不道人间犹有未招魂。”人终将要如花般枯萎逝去,而随着贾家的败落,大观园内的女孩儿都陷于污淖、沟渠之中,谁都没有好命运,谁也挣扎不过岁月,逝的逝,出家的出家„„
著名作家宗璞说:“红楼梦是一部挖掘不尽的书,随着时代的变迁,读者的更换,会产生新的内容,新的活力。它本身是无价之宝,又起着聚宝盆的作用,把种种睿思,色色深情都聚在周围,发出耀目的光辉”。
一书读下来,不仅会被它里面鲜明的人物所吸引,也会深深沉醉于它诗化的语句。就拿黛玉的葬花吟来说,丰富奇特的想象,暗淡凄清的画面,浓烈忧伤的情调,将花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紧紧地联系着,委婉地控诉着那些摧残花的人们,也暗示了黛玉与宝玉的曲折情路。又如秋爽斋偶结海棠社时,各大才女们的菊花诗精彩纷呈,各有特色。黛玉“魁夺菊花诗”中,黛玉的三首诗,“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园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蛰病可相思”;“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外人读来是美好的,是狂放的,是清高的,可黛玉的心谁又能懂,满是痛苦与凄凉。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曹雪芹在红楼中的每一处诗句可能都是巧妙的伏笔,都暗示着主人公不同的心境与思考。
《红楼梦》前80回由曹雪芹所着的,而后40回无名氏续的。由此可见,《红楼梦》后四十回存在很多不足。首先在内容上,曹雪芹在开篇之时,谈了很多相关著作的原因,其中也有写到,要阐述的内容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场面,但八十回后的叙写里,很多相关于官场上的勾心斗角都出来了,特别是贾政升任时,在任上发生的一些事,居然是细说详述,这在前八十回中,是很难看到的。通常都是一笔带过,交代有这么一回事发生就是了,而葫芦僧乱判葫芦案是因为此事牵引出薛蟠与香菱等一干人物才具体叙写的。而且《红楼梦》所有的事都与贾宝玉挂上钩,但后四十回基本上脱离了这一正轨,使得内容上失去了原有的韵味。而在情节的安排上,也有一些令人不大满意的,如史太君应是在林黛玉死前归天,但后四十回是安排在黛玉之后。其中,《红楼梦》的主题是“怀金悼玉”,即是说,薛宝钗与林黛玉应该都是以悲剧结局,而且在前八十回中,薛宝钗可以说是林黛玉最亲故的人,但是在后四十回中,是安排林黛玉在薛宝钗嫁与贾宝玉时死去,薛宝钗对于林黛玉的死,作者没有写到,且“悲金悼玉”最终只是“悼玉”,却没有“悲金”,也许有人认为她虽然嫁给了贾宝玉,但贾宝玉却始终念念不忘的是世外仙姝寂寞林,想的是“木石前盟”,而不是“金玉良缘”,这也是让人应该悲伤的所在。
《红楼梦》一书写了许多悲剧:人生的悲剧、家族的悲剧、社会的悲剧,悲剧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意义。曹雪芹通过一些看起来平凡无华、不带修饰的日常生活描写,揭示出其中蕴藏的不寻常的审美意境。仔细看全文,会发现一些不成文或者无史实记载的社会习俗,生动具体地描绘在一大家子的生活中。《红楼梦》的故事中有两个世界,一个女性为主的世界,一个男性为主的世界;一个被统治者的世界,一个统治者的世界,各种利益、各种矛盾在这两个世界里上演。运用对比在人物刻画上,同一件事不同身份人物的做法,同一个人物处理不同事务的做法;每个人的形象逼真、立体,尤其是在描写薛宝钗与林黛玉的不同时,两者个性迥异,从侧面体现出两者实力之悬殊。这部作品还歌颂了贵族之间的叛逆者,赞扬了违背封建礼教制度的爱情,深刻全面地揭示了一幕幕悲剧产生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