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报告之
本周结课,我在课堂上提出了一些进一步的学习建议,特别是强调在写读书报告或论文时,应该找些这方面的范文,仔细阅读,从中体会一篇优秀的作品是如何组织和论证的。luo同学此前曾经发给我一篇读书报告,我也指出了一些问题。课后他又来信说,这次课堂上我提到的一些方法,“让我受益颇多”,但他“功力尚浅”,缺乏鉴别能力,希望我能推荐一些好的读书报告给他参考。我考虑到他此前读书报告的内容和存在的一些问题,建议他先读读本博客上转载的陈弘毅先生的书评,并给他布置了三项任务:
1、仔细体会本文的结构。
2、你认为这篇报告好在哪里?给出理由。
3,与你的初稿做个比较,确定你的读书报告的结构。
我设计这三个问题,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第一,luo同学的读书报告,在结构上问题较大,而且阅读时过于纠缠细节,缺乏整体的把握。这点我在此前的通信中已经指出,我希望他能从陈先生的书评中,体会到如何有层次地展开写作的技艺。第二,我希望我们的同学能够关注他人的优点,并能够反思自己的不足,最好落实到具体的写作实践上,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实质性的提高。
luo同学很快给了我一个回复,尽管这个回复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不足,但整体上理解还算准确,而且能够把握这篇书评的优点,并结合自己的写作,有针对性地反思,提出合理的写作计划,我以为非常不错,所以转载在下面,供其他同学参考。同时我也希望有志于学习的同学,也能够多做一些这样的工作,即有意识地向优秀的作者和作品学习,切实提高自己的能力。
以下是luo同学的回答。粗体字是我认为写得不错的部分,括号内是我的一些看法。
1、本文的论证结构。
首先在第一部分作者由一个大背景引出这本书,以及本书要讨论的主题。作者在主题方面做了简要的概括。其次,第二部分作者就本书的章节做了一个言简意赅的回顾,梳理了每一章的大意,每一章作者的论证所体现出来的“洞见”。第三部分作者开始综合评价此书,提出这本书的美中不足之处,并加深论证予以补充(原著作者集中于讨论英美法系的法治,作者认为视野还应该更广阔,故补充了德国法治建设的过程)。最后再对比德国的情况结合我国的现状提出自己的建议。(这里的把握不够准确,作者最后介绍了国内学者的一些看法,但在此之前,作者对法治为何能够作为一种普遍的政治理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算是对前文的一个概括和反思,并基于这一看法重新反思了法治的“中国问题”。这是一个重要的步骤。)最后一个部分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升华之类的说法过于含糊,应该具体说明升华的“内容”)作者的讨论不再仅仅停留在欧美法治的层面上,提出了将中华文化与法治相结合的思路。(这句说明也不准确,可以重写。不准确是因为读得不深入,尚未把握作者的论证要旨,而这一部分正是本文最精要的地方。)
2、你认为这篇报告好在哪里?给出理由。
A.先说整体的感觉。结构非常清楚,文章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说什么,第二部分说什么,第三部分说什么都交代得非常明了,而且是层层递进的思路,读者读起来就很有一气呵成的畅快感觉。我觉得我那篇就读起来很喘气,读一会儿长篇大论一下,读一会儿又长篇大论一下,读到最后,作者写作的线条都串丢了。
B.第一部分:开头很好。背景介绍得很清楚。问题引出得也很直接。读这里的时候想起老师上次发给我的您的《法学方法论》短评。我觉得那个开头就特别好。您一开篇马上就提出了问题,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阅读兴趣。那个论证思路我觉得就十分典型,应该可以作为模板的一种。对比我之前写的,就发现我的开头就存在很大的问题,首先缺乏对问题的背景介绍,缺乏对本书核心问题的引出;其次一读起来就是“就书读书”的感觉,开头非常生硬,没有那种“带着问题读书,尝试解决问题”的思路。这点我会再好好改进。
C.第二部分:作者对全书的介绍一气呵成,对作者论证结构的梳理简明扼要,而且都写到了点上,重点突出,安排也很合理。我记得老师的那篇短评也是这样的,最后梳理作者观点时都只是纯粹地介绍作者的论证思路与结构,不会在这个部分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读起来我就一点梗的感觉都没有,很顺畅。对比我自己的读书报告,就发现我把对作者论证的总结和自己的观点全部杂糅在一起了,显得非常杂乱,没有章法。我在想,一篇优秀的读书报告里,对作者观点的把握和概括应该算比较核心的一部分吧,即便读者本人读完此书,没有产生任何自己的观点,只要能够把作者的论证思路阐述明白,这样的读书报告也能算是完整的了吧。我觉得我当时就是在这个问题上没有想明白,总想着要提出所有值得讨论的问题,到时候写论文时就可做挑选了…其实这样反而显得杂乱无章,找不到重点,执迷于细节,忽视了核心与方向。这点也是我该改正的地方。
D.第三部分:作者在这个部分主要论述自己的读后感。他用辩证的态度指出了本书美中不足的地方,但又不流于无力的批判,并写出了大概的作者认为可以作为弥补的部分。我觉得这点十分可贵。很多人写批判的文章,仅仅是批判,说别人哪里哪里不好,但是却不会进一步来解决问题。我觉得这篇文章作者的态度就很好。批判也批判得十分有底气。他认为作者的书没有讨论德国法治的部分比较遗憾,所以他就对这方面进行了补充,进而结合我国的法治历史与现状提出了自己的核心观点与倡议,即我国的法治国家构建应该与我国的法治文化和历史相结合,寻找出适合我国发展的法治思路来。(这部分要结合作者对法治的理解来谈,注意,作者对法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正是基于这一看法,他才能顺利过渡到后面的论证。这个环节非常重要。应该反思自己为何会漏掉了这一点。)
3、与你的初稿做个比较,确定你的读书报告的结构。
这个我在上一部分也粗略说了些,这里总结一下我的读书报告存在的问题。首先,对本书的主题缺乏一个有背景有力度的引论。开头十分干瘪。
其次,对本书所谈论的问题的核心缺乏一个比较深层次的把握。且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是,即便我懂了这本书讨论的核心是什么,但是我的阅读视野还十分狭隘,对作者所讨论的问题没法做到从横向和纵向上把握,谈论起来也显得十分无力,没有其他的观点的佐证,没有旁征博引,没有视野广阔点的讨论。(第一次的读书报告相对简略没有关系,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带着问题扩展阅读,逐渐形成对该问题的系统看法,讨论起来就会有深度和广度,如果你的看法确实有价值的话,可以扩展为一篇针对该问题的专题论文)
再次,写作层次与结构十分混乱。一篇优秀的读书报告应该是一气呵成的。但我的过于执迷于细节,忽略了对整本书整体的体系化的把握。开头部分本来就没有开好,到第二部分的写作时又将作者的论述总结与自己的随意观点杂糅在一起,感觉完全没有重点,写作太随意,结构太松散,没有凝聚力。另外,即便是写自己观点的地方的论证也都十分弱。当然,我了解得不多本身也是个原因,还需要深入阅读,形成比较体系化的观点和概念体系。针对以上问题,我觉得我的读书报告还需要做以下修改:
其一,开头重新写。按照老师的短评的方法,或者陈的这篇读书报告的方法。思路是以背景提出问题。重点在于将问题提出来,然后用最简练的方法总结作者对这个问题的回应。其二,把第二部分中作者的论证与自己的观点剥离开。第二部分整体只介绍作者的论证思路与结构。把作者的观点提炼出来。这部分的介绍一定要有重点,简练,有力,这部分十分考验自己对本书的理解以及自己对问题的概括能力。所以一定要好好写。
其三,可以集中谈一谈自己的看法。但切记不可流于对某些问题的逐一评论。最好是能够按照作者写作本书的思路来串自己的看法。一定要写出串起来的感觉,要使这部分的写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不可松散。也不要仅仅提出问题,切记不要用自己朴素的正义观来论述,这是外行人的做法。最好有理有据。
最后,最好做一个升华。可以结合大陆的实践谈一谈发展方向。毕竟法学之理论探讨到最后也是为法律之实践服务。若能结合一下,应该能使此读书报告的写作显得更有价值一些。(如何写好这部分,还要多思考和揣摩。读书报告可以沿着作者的思路往下谈,但不必一定要落实到如何为实践服务。把理论问题谈清楚了也是一种重要贡献。)
另外想补充的是,看完老师的批改后,我觉得我的读书报告估计得全盘推翻…加上本身对法学方法论的东西了解得也不多,我在想,我是再将杨的《法学方法论》精读一遍再理出一份专门针对此书的读书报告呢(这样我觉得论证有些干瘪,因为老师提到的那些名字还有他们写的书我都没看过,比如什么阿列可西啦,拉伦茨的那本书我也没读过),还是先大致了解一下其他关于法学方法论的著作,结合这些了解再深入地重写读书报告?这样视野会不会就宽一点?写作也不至于流于无力的讨论?(此点我在信件中会有所建议,略)
突然想起我准备学术十星答辩的事儿。那时候文章已经写完了,但是答辩要求花5分钟左右介绍自己的论证结构与思路。当时我的方法就是画图。拿出一张白纸开始一点一点缕思路,理结构。从哪一步到哪一步之间的逻辑纽带是什么,论证的理由够不够充分,整篇文章的体系有没有偏离轨道,是不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写作的…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地重新审视自己的写作。后来我觉得这个方法对我的写作来说十分有用。每一次的反思都促进了我进一步完善论文,本来有一些没理清楚的地方因为自己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发问也理清楚了。跟老师说这个,是想问老师,这样的方法是不是也可以运用在所有的写作中呢。或者说,或许也可以用在阅读中,读书的时候也边读边画图,在每一个画箭头的地方都写上,从论点A到论点B的逻辑思路。额,只是突然想到的。或许这个方法能融到整个阅读,思考,论证,写作的过程中去呢。(这是一个好方法,可以有意识地将自己的成功经验,提炼和升华,转化成自觉的技能)感谢老师的批改和指导!祝开心。luo
第二篇:毕业设计之读书报告
读后感——《山西省城乡居民消费问题研究》
消费既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又是社会再生产的起点和一目经济平稳发展的持久动力。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重创了世界各国的实体经济,我国长期倚重出口和投资拉动的发展方式受到了严峻挑战。针对我国外需市场的萎缩和发展模式的粗放效应,“十二五”规划将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提到了经济发展的战略核心地位。因此,研究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特别是研究制约居民消费需求的相关因素,对于扩大内需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伴随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内容、消费结构、消费方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消费领域却出现了“反常”现象:在宏观层面表现为社会的收入分配率持续下降,消费率偏低;在微观层面表现为居民的消费倾向大幅度降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居民的消费倾向呈明显的下降趋势,消费动力不足现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这本书说明了以山西省城乡居民消费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主要原因是:山西省经济发展模式单
一、资源型产业结构特征明显、重型结构特征突出、第三产业落后。在全球经济衰退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情势下,山西省经济增长受到严重阻碍,出口大幅下降,虽然采取着积极的投资策略,但并不能改善经济发展结构,因此,如何拉动内需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学术界有关我国居民消费的研究不断增加,研究的角度和方法都较早期有了诸多改进,即采用性质更加优良的数量分析方法。这本书主旨是探讨如何扩大山西省城乡居民消费,由于影响消费的因素众多,且重要程度不一,所以本书以消费问题中的突出因素为分析对象,结合经济理论和计量方法,运用统计描述以及ELEs模型研究如何扩大山西省居民消费。
这本书研究发现,山西省居民的消费水平落后,消费结构有待改善,城镇居民的消费倾向下降,并且呈现结构向不良方向发展的趋势。这主要归固于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地区收入及消费的差距问题严重、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以及产业发展失衡等因素。制约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最大因素是收入低下,尤其是劳动报酬收入不高,消费预期和消费信心不足,社会制度层面的经济、文化、福利等的欠缺,此外农村不合理的陈规陋习、新农村建设推进不深入等也是导致消费结构和质量难以优化的重要原因。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导致山西省城乡居民的消费基础不牢靠、消费信心不足、消费欲望不强,并且这一现象在短期内会持续存在。
根据相关研究背景和主要研究结论,结合山西省城乡居民消费的特点,本书提出了两方面政策建议。对于城镇居民:一是要抑制收入分配差距,提高民众收入水平。二是稳定居民未来预期,减少预防性储蓄动机。三是降低流动性约束,释放居民消费潜力,并针对不同收入阶层的居民,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适应消费结构的变化;进一步拓展消费领域,鼓励和引导居民合理消费;结合山西省的资源优势,发展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高循环的经济运行模式。对于农村居民:一是构建其合理化的消费模式。二是提高居民收入,拉动农村居民消费。三是培育优良的农村居民消费环境;同时消除谨慎消费心理,倡导健康消费文化;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开发面向农村的商品供给模式;为缩小城乡差距,还要重点扶持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这本书对我毕业论文研究的课题起到很重要的借鉴作用,由于这本书框架结构中对城乡居民消费进行了分别的描述,从原因及政策等多方面来系统的阐述了城乡居民消费差异。对我在写毕业论文时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第三篇:读书报告之红楼梦
读书报告
论《红楼梦》
之王熙凤
论《红楼梦》之王熙凤
几十个立体深刻,富有风采的任务角色在一曲红楼大梦中各种演绎着独一无二的喜悲,使得红楼梦如久酿的酒一般耐人品味,滋味百转千回又博大精深。
在众多人物之中,最深得我心的便是飒爽风流,心机深沉的辣子王熙凤。王熙凤“丹凤眼,柳叶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但她“少说着只怕有一万心眼子”,凡是那个时代具有她那种社会地位和身份的女人所能干的坏事,她都干的有声有色,漂漂亮亮,外貌和内心显示着强烈的美和丑的对立,在《红楼梦》众多女子中,性格外美内丑而又才貌双全以和王熙凤相提并论者,恐怕只好推夏金桂了。王熙凤的确是贾府乃至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中鲜有的人物。用秦可卿的话说就是“婶婶,你是个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你„„。”王熙凤同身边的其他小姐比,因为缺少更深的传统伦理熏陶,更显得有胆识。这些个性素质在封建三从四德教育下的妇女也是难得的。而此时,那些男性主子们则享受着祖宗的荫庇,不务正业,养戏子的,爬灰的。总之,那些公子王孙在温柔乡里,尽享荣华富贵,过着金玉锦衣的奢华生活,成为社会上的没有真才实学的寄生虫、浪荡子。
作者通过丰富而细腻的言行及心里描写,塑造了这么一个兼具爽朗大度之优点,和心狠手辣之缺点的完整人物。她年仅十八九岁便掌管荣府财经,做事精明能干,雷厉风行,只从初见黛玉便可窥见一二。“王夫人问凤姐要几匹缎子给黛玉做衣服,而凤姐“知道妹妹不过两日到”早已准备下了,等太太回去了且好送来”。可见她做事真是井井有条,细致周全。而在秦可卿葬礼期间呗宁国府请去管理财务更是显示出了她的治家之能,被赞为“万红丛中一点绿”。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她自是应付自如,八面玲珑,使得贾府上上下下的人均对她多有喜爱。王熙凤善于花言巧语讨好人,尤其懂得讨好贾母的重要.对贾母,她主要采用了借彼喻此、指陋说美、似贬实褒、以逆为迎和明嗔暗喜等手法,进行了多方面的恭维,因而她倍受贾母的喜欢,从而巩固了自己在大家族中的地位.王熙风的才智是有其独特性的,它集中体现为王熙凤的精明强干、势利善变.从本质上说,王熙风的才智是一个利己主义者,一个绝对以自我为中心的实用主义者为满足其对金钱权力的贪欲所呈现的复杂的外在形式.它主要通过王熙凤在贾府逢迎贾母、当家执政、敛财整人来体现的.而王熙凤逢迎贾母是出于其当家执政之需要,当家执政则是为了更方便地敛财、抓权,整人成为其惯用的手段.自然,如此聪慧的女子是绝不是等闲之辈,心机深沉,狡猾是她的另一面。正如兴儿形容
她是: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第65回)。贾瑞对熙凤起了淫心之后,她便假意与贾瑞生有情意,诱惑贾瑞夜晚与自己私会,实则叫贾蓉捉奸贾瑞,惩戒一番,使得贾瑞再没胆量垂涎于凤姐。
第六十回,因玫瑰露、茯苓霜之事,王熙凤本来起了杀性,主张拿太太房里的丫头和厨房柳家的开刀。平儿劝道:“何苦来操这心?得放手时须放手,什么大不了的事,乐得施恩呢。依我说,纵在这屋里操上一百分心,终究是要回那边屋里去的,没得结些小人的仇恨,使人含恨抱怨。”一席话说得王熙凤倒笑了,道:“随你们罢?没的怄气。”平儿的劝,固然洞中了王熙凤的要害,所以非常有说服力。但王熙凤听了平儿的劝,终于放弃了那个杀气腾腾的恶念头,内心毕竟是斗争过来的。
上面所例,凤姐对打了平儿所表示歉意,对自己平日言行的回顾,对恶念头的不一意孤行,这些都是紧紧围绕着她的“自私”这个性格核心来展开的,远远谈不上是什么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那样的大彻大悟。但应该看到,在王熙凤的情感活动中,对自己过错的反省,对作恶欲念的自我克制,都是一种性格美。如此一个真是矛盾的凤姐不禁让人我们又爱又恨,她的一言一行,无不受环境的影响,身处贾府这偌大的复杂的关系网中,她不得不小心谨慎,拼力周旋,这也让我们理解了她的爽朗大度和心狠手辣,如此出色又鲜丽的一个女子,却辛劳力拙于贾府种种的人事与变迁而死去,这让我们大为可叹。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女曹操,在婚姻中却强势得令人心酸。凤姐生日时,丈夫竟与鲍二家的媳妇厮混。她固然可以拿绳子来,打烂那不长眼的望风丫头,固然可以用簪子戳烂那小蹄子的嘴,固然可以厮打鲍二家的,固然可以堵在门口破口大骂,固然可以一路哭闹着到家母面前。可见了贾母时,她开口又是什么?“老祖宗救我,琏二爷要杀我!”之后,才引出丈夫的背叛。因为她再清楚不过,她的老祖宗,她的婆婆刑夫人,只会偏袒贾琏,并不会彻底解决她夫妻二人的矛盾,所以她也只能控诉贾琏欲杀她。除此以外还能如何?一向宠她的贾母也只认为这是“小孩子们年轻,馋嘴猫似的,人人都打这么过”。
好个“人人都打这么过”!一句话,为贾琏的无耻行为找了个多冠冕堂皇的借口!让凤姐身为一个女人情何以堪?强悍又如何?无法挽回那失败的婚姻。此刻,凤姐的辣却又是酸辣,自己翻了醋坛子,也让读者窝心。
王熙凤是辣,却只是在保护自己。在这场人生游戏中,她只想活下去。想活下去又有什么错?所以我认为,不该简单以“坏”这一个字妄自评说王熙凤,因为在那个时代,她有自己的不得已。那个黑暗的时代,造就这个女曹操,却又毁了她!
总之王熙凤这个人物,历来融化在中国女性人格中深入骨髓的从属意识,在她身上居然
相对弱化,不仅可与男性争驰,甚至还能居高临下。有人说她是:凶险与软弱,精细与粗疏,自强与自卑,毒辣与胆怯,远见卓识与鼠目寸光,单刀直入与委曲求全。(张本楠《矛盾的魅力》刊于《文艺界通讯》1985年1期)
王熙凤不仅才识不凡,并且具有强烈的自我实现的欲望。这一切,当出格出众、向男性中心的社会示威时,我们觉得很痛快,扬眉吐气;当其为所欲为,算尽机关,为无限膨胀的私欲践踏他人特别是同为女性者的人格、尊严以至生存权利时,又不能不使人心寒、深恶痛绝。这二者交织、纠结、迭合而形成了一个所谓“凤辣子”的中国女性形象的独特性、丰富性和复杂性。
附录:
参考《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张本楠《矛盾的魅力》刊于《文艺界通讯》
《红楼梦》原著
第四篇:读书报告之水浒传
读书报告水浒传
作者:施耐庵
图书简介:我读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水浒传》,类别为小说。
写作背景:据书中导读,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发生在北宋末年,不过史书上的记载只有寥寥几笔,它的规模也远没书中描写的这么大。梁山好汉们的故事主要是在民间流传的。到了元末明初,施耐庵以这些传说、话本、戏曲为基础,经过自己的再创作,才写成了这部脍炙人口的《水浒传》
作者简介:施耐庵(1296年~1371年)名 子安(一说名耳),又名 肇瑞,字 彦端,号子安,别号耐庵。汉族。
籍贯:兴化白驹场人(今属江苏)。祖籍泰州海陵县,住苏州阊门外施家巷,后迁居当时兴化县白驹场(今江苏省大丰市白驹镇)。
身份:中国古代著名作家,元末明初人,长篇古典小说《水浒传》作者。明嘉靖十九年(1540),高儒《百川书志》载:“《忠义水浒传》100卷。
主要人物:宋江、吴用、卢俊义等梁山好汉。
主要内容:宋朝统治者腐朽凶残,太尉高俅原本是个无赖,因为会踢球,得到了皇帝的赏识,从此青云直上,无恶不作。他的干独生子高衙内横行霸道,为了霸占八十万禁军总教头林冲的漂亮妻子,他诬蔑林冲带刀进入军机重地白虎堂图谋不轨,把林冲发配充军,还想
在野猪林半路把他杀死,幸亏花和尚鲁智深仗义相救。蔡太师过生日,他的女婿搜刮十万贯金银财宝,送往京城庆贺,派杨志护送。晁盖、吴用、阮氏三兄弟等人定计智取生辰纲,事后与朝廷激战,最终大伙一块投奔梁山。又有打虎英雄武松因为西门庆勾结大嫂潘金莲害死大哥武大郎,因而将他们杀死,被判充军,最终经历一系列波折,他也被逼上梁山。此外还有宋江、鲁智深等众多好汉,共108人,最终都因为种种不同原因而被迫在梁山落草为寇,揭杆起义。他们举起义旗,打着替天行道,劫富济贫的口号,杀遍大江南北,沉重地打击了反动统治者的嚣张气焰,张扬了人民群众的神勇斗志,干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
《水浒传》具体而生动的描写了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整个过程,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和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热情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精神和正义行动,塑造了一大批梁山好汗的光辉形象,形象解释了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客观真理和农民起义失败的内在原因。
从我个人来说,书中描写的人物非常生动传神,尤其是写武松打虎的语段: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那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上,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震得那山岗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一边。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
将回来。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轮起稍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听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慌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稍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大虫却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地揪住,一按按将下来。那只大虫急要挣紥,早没了气力。被武松尽气力纳定,那里肯放半点儿松宽。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扒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武松把那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得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这一段广为流传,书中采用半白话文半文言文的方式,对现代读者来说,通俗易懂。用了迟、快这两个时间词语,准确地概括了事情发生的时间。随后,作者又用了“闪”、“扑”、“掀”、“搭”、“躲”、“剪”等动词。把大虫的刚开始的优势与武松的劣势描绘的非常生动。紧接着大虫的招使完了,这下该轮到武松了,本来读者以为武松不费吹灰之力抡起哨棒就能将大虫打死,谁知哨棒被武松打断,此时故事让人荡气回肠,为武松捏一把汗,武松毕竟是武松。武艺的高强在此刻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从老虎的表现来突出武松”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这比写武松武艺有多高让读者更为信服,老
虎是百兽之王,而武松赤手空拳,能打死老虎,这更能充分说明武松的武艺之高强。所以,后人说水浒传,首先想到的就是武松打虎,这一段彰显作者用词之恰当,语句之简洁,语言功底之深厚,当然《水浒传》的文学色彩还有好多值得我们称道的地方,这我就不一一评述了。全书描绘的人物形象有几百个,具有鲜明的性格、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有几十个。其中既有梁山好汉的主要人物,也有何九叔、王婆牛二等次要人物。如牛二在全书中只出现了一次,但就是这寥寥几笔,一个滚刀肉的形象便鲜明的立在我们的面前了。
总之,《水浒传》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多方面的影响。不少小说、戏剧、说唱文学都曾从中取材或获得借鉴。我们在今后的写作过程中也应该充分借鉴,把自己的文章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第五篇:毛泽东选集之读书报告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之读书笔记 软件0906班张玲曼0930117
5中国人都知道,毛泽东同志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有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政治家、著作家,也是一位充满激情的诗人。他出生于1893年,生于一个农民家庭。纵观其一生,风风雨雨,他对中国革命所做出的丰功伟绩,使人们永远难以忘怀的。
而《毛泽东选集》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载体,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对20世纪影响最大的书籍之一。一名党员,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必须认真学习和研究毛泽东细想、马列主义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而研究毛泽东思想,必然要了解《毛泽东选集》,这就是我选择本书的理由。
我一个最大的收获就是在寻找这本书的时候,我才知道所谓的毛泽东思想并不是指毛泽东个人的思想和观点,而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观点和方法,把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而形成的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
在1981年的中共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以邓小平为首的新的领导集体概括总结了贯穿于毛泽东思想体系各个具体部分之后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即毛泽东思想的或得灵魂,有以下三个主要方面:
一、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用客观实践检验真理;
二、群众路线:一切
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把方针放在本国实际和本国人民力量的基本点上,找出适合本国情的前进道路。
本书第一卷有十二篇: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
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反对本本主义
必须注重经济工作
怎样分析农村阶级
我们的经济政策
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在革命中未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的。我们的革命要有不领错路和一定成功的把握,不可不注意团结我们的真正的朋友,以攻击我们的真正的敌人。我们要分辨真正的敌友,不可
不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对于革命的态度,作一个大概的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当时党内存在着两种倾向——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和以张国焘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右倾机会主义只注重和国民党合作,忘记农民;“左”倾机会主义只注重工人运动,同样忘记农民。毛泽东写这篇文章是为了反对这两种倾向并指出中国无产阶级的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是农民。而当我读到这段我想到并不是反对右倾机会主义和“左”倾机会主义,毕竟时代不一样了,现在党内也没有这两种倾向的残留。我想到我的朋友是谁?我的敌人是谁?我的敌人是我自己,我们就是克服不了自己,我们永远不能打倒的就是我们自己。为什么我们的敌人是我们自己?因为最难能认清你,最能了解你的就是你自己。若不能认清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就会自高自大,迷失自我,这完全取决于自己。那我们的朋友有是谁呢?是那些敢于指出我们不足的人。我们要分辨真正的敌友,即我们要知道真正的错误所在。不要让双眼和内心被别人的宽容所遮掩。应该说我所想到的是一名党员要敢于批评与自我批评。我还想到的是群众。农民属于群众,毛泽东指出中国无产阶级的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是农民,这是走群众路线。党员不就是得出群众的利益出发吗。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先锋队,若果抛弃了农民,工人阶级和共产党将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再一细想,我们当今社会农民问题解决了吗?并没有。“三农”问题始终是社会一大热点话题。党和国家虽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但并没能完全解决问题。我们党员们
应该多往农村走走,和相关的村委党支部研究讨论,如实讲农民的问题和意见向上级反映,并在农民阶层中普及政治宣传。
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这篇中,毛泽东写了中国红色政权发生和存在的原因。中国红色政权在组织上,和苏联的苏维埃政权是相同的。苏维埃即代表会议,是俄国工人阶级在1905年俄国革命时创造的一种政治制度。在中国,1927年革命失败以后,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为代表所领导的各地人民革命起义,即以代表大会为工农民主政权的组织形式。而“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共产党和割据地方的工农群众必须充分具备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红色政权的长期存在并且发展,有一个重要的条件,那就是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不错误。想到今天的中国,共产党的存在和长期的发展都是不仅仅靠人民群众的支持,还得靠党的自身建设和党的领导的正确性。而我们党的自身建设就是靠我们党员,认真学习党的理论并用理论指导实践,多多参与研究讨论,贡献有效意见,并且端正自身的作风,把党风建设好。党的领导的正确性也是得靠我们党员,首先正如前面说的毛泽东思想的获得灵魂的第一点——实事求是。如果我们不能脚踏实地,实事求是,那对应的政策也只是不能付诸实践的。另外就是我们党员得端正自己的思想,如实向党组织回报自身的思想变化,时刻用党章监督自己,提醒自己,这样才能确保一个党组织能正直的走向前,并领导这个国家政治走向前。
再有一篇是毛泽东为中国共产党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写的决议——《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其中提到了许多当时党内存在的错误思想——单纯军事观点、极端民主化、绝对平均主义、非组织观点、个人主义、流寇主义和盲动主义残余。我觉得对现在的党组织可以提出的是关于非组织观点和个人主义。非组织的观点表现之一就是少数不服从多数。如少数人的提议被否决掉了,他们就不诚意地执行党的决议了。另一表现就是非组织的批评,有些党员同志把党内批评变成的对个人的攻击,还有的就是许多党员不再党内批评而到党外去批评。针对上述的情况,开会时要使到会的人尽量发表意见,并且把有争议的问题弄明白,不要敷衍。另外教育党员党组织的重要性,使党员明白批评的目的。现在我所认为的存在与党内的个人主义不同于毛泽东书中提及的报复主义、小团体主义、雇用思想、享乐主义··· 而是指有些党员入党就是为了争强好胜,挂着中共党员的 虚名到处炫耀,并且认为自己有特权,以后找工作之类有好处。其实,在开学时,蔡红建老师就说过入党是一点好处都没有的。我们党员必须端正这种个人主义的观点,认识到我们的宗旨应该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党组织在这方面上要加强教育,从思想上纠正个人主义。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句话很容易理解,换成行动就是我们要做好表率作用。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其实挺难,我们的一举一动都是关乎党的形象的。无论在什么场合,我们都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句,一行一动,从身边的小事开始,做好表率,引导大家。
《反对本本主义》是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篇。首先,“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我们要注重实事求是。第二,调查就是解决问题。一切情况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它的先头。离开实际调查就
要产生唯心的阶级估量和唯心的工作指导,那么,它的结果,不是机会主义,便是盲动主义。这都强调了调查的重要性,调查就是要实事求是。并且给出了调查的技术,非常有用:要开调查会作讨论式的调查,调查会得到些什么?开调查会是人多好还是人少好?要定调查纲目,要亲自出马,要深入,要自己做记录。那么最后说到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那现在处于信息时代,在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又该怎么突围呢?这也得我们了解当代中国的国情。
最后我们要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这是倒数第二篇提出的。第一卷其余的篇章提及的内容我认为应该由国家领导人来做的,所以我只是略读。我读的仅仅是《毛泽东选集》的第一卷,我觉得我联想到许多,希望能够借助这本书来发现和指出自身以及党组织存在的问题,并寻找正确的方法加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