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小学科学学科中进行环境教育

时间:2019-05-14 06:30: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如何在小学科学学科中进行环境教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如何在小学科学学科中进行环境教育》。

第一篇:浅谈如何在小学科学学科中进行环境教育

浅谈如何在小学科学学科中进行环境教育

广州市天河区吉山小学 潘津珍

摘要:本文针对小学科学课中,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开展环保教育,向学生渗透环境意识的方法和手段展开论述,阐明小学科学课在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方面的有利条件。

关键词:小学科学 环境 教育

地球是人类共有的家园,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当今,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环境教育也成了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教育在引导学生全面看待环境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环境素养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课程。

当今小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将是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最大受害者,又是生态环境改善的最大受益者,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他们未来的生存空间。小学生幼稚单纯,可塑性大,是非观念方向的影响及形成将伴随终生,而他们对环境的认识又将决定未来的发展趋向。因此,运用小学科学新课程教材中蕴藏着有关环保教育的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环境保护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方法之一。

那么如何在小学科学学科中有效地进行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保护的行为习惯,我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开展忧患教育,触动幼小心灵。

要想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环境的现况,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课堂上,我经常结合教材的有关内容,通过图片、录像、文字资料、上网等途径让学生充分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迫切性。如在教学河北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环境问题》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利用课前时间搜集有关环境问题的图片和文字资料,让他们在搜集资料的同时深刻地感受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课堂上,各小组的同学都非常有激情地向全班汇报自己搜集的资料,讨论的气氛十分热烈。然后,我再让学生观看被砍伐的森林、人类的非法守猎行为……等图片和录象。一节课下来,学生对当今世界存在的环境问题就有了较全面和深刻的了解,保护环境的意识也就不知不觉得到了加强。又如在教学河北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生物进化的秘密》一课时,教材向学生介绍了达尔文“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观点,并用这一观点来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但是,现在很多物种由于受到人为的影响,不得不面临灭绝的危险。在课堂的最后十分钟,我向学生呈现了一则资料“现在全世界每天有75个物种灭绝,每一小时就有3个物种被贴上死亡标签。很多物种还没来得及被科学家描述和命名就已经从地球上消失了。据世界《红皮书》统计,20世纪有110个种和亚种的哺乳动物以及139种和亚种的鸟类在地球上消失了。”以及一些已经灭绝的动物图片。此时,不用老师多说,学生的心灵已经被资料中的数字和图片所触动。

二、教学方式要灵活多变。

由于儿童的年龄特点,长篇大论的空洞说教收效甚微,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学生在活动中最容易接受知识受到教育,因此丰富多彩的活动也是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环保重要性迫切性的有效手段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图片、录像等多媒体手段呈现教学内容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也可以利用情景表演、辩论会、知识竞赛、手抄报、演讲、模拟实验等手段,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环境教育。如在河北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人对环境的影响》一课中,有一个环节是各小组的学生分角色扮演环境中的动植物在其食物、水源、住所和活动空间受到破坏时对人类的“诉说”。学生们手中持着各种动植物的图片,认真而有趣的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在扮演的过程中,学生非常投入,把对未来的恐惧以及对人类的祈求等表演得惟妙惟肖,掌声、欢笑声充满了整个课室。这样换位思考的活动,我相信比长篇大论更能深刻地让学生认识到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环境保护的意识自然也就得到了加强。又如河北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和谐相处》一课是以辩论会的形式展开,讨论是否该为保护文物而耗资320多万元,然后又以小组为单位搜集相关资料,设计一份保护环境的宣传方案。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多种方式中在接受环保教育的同时不会觉得枯燥无味。

三、利用校园和周围的自然环境作为教学课堂。

通常各科的学习环境都在课室,小学生较为活泼好动,长时间呆在课室学习就会产生厌倦的情绪,不利于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而室外学堂能使学生松弛神经,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力和兴趣的最理想大课堂。教师可以利用这样的课堂作为引导学生认识大自然,表现大自然和热爱大自然的最佳手段。

如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的植物单元,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平时多观察、多留意学校周围的植物和环境。同时,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到学校进行观察,通过学生自己亲身经历观察、记录活动,从而使学生对植物与环境的认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接下来的动物单元,也是以观察为主,课堂上、课后教师都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通过这样的一个个亲身体验活动,学生教育广大学生地球美丽的环境是靠我们自己去创造的,从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天蓝地绿,山川秀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全人类共同的追求和理想。科学课应该担负起环保教育的重任,让学生从小形成绿色消费观、绿色价值观,成为真正的环保小卫士,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长期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环保意识必将深入人心,人与自然得以和谐相处。

第二篇:在科学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科学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就是通过学科教学重视德育与智育的结合,来提高教学质量的实践活动。科学教育是培养有德的高素质学生,因此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德育教育,因此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就显得尢为重要。让学生在科学课上认识、探索自然,理解社会,体会生命奥秘时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机会。科学的德育渗透,不能仅把科学教育作为一种求知、求真的活动,而应有科学精神的支撑,贯穿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渗透哲学精神,与人格培养融为一体。那么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呢?应通过以下的途径和方法来实现的:

1、在学习活动中,培养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是人对客观世界、自然规律的看法。最基本的科学态度是实事求是和尊重自然规律。科学教学活动中的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科学态度。指导学生坚持按时观察、及时记录、定期汇总,以便分析研究。在学生的实验中,我要求学生按照步骤动手操作,如实记录实验结果,有时由于各方面原因使操作中出现误差或失败是很正常的,关键是要我们教师给予正确引导,促使学生从小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如在小组实验《磁跌》,有一组说他们不能使磁铁吸引起来大头钉,我就让他们在实物投影上演示,同学们都肯定了他们连接方法,但还是没有吸引起大头钉来。于是,我就首先郑重的肯定了该小组做法,同时指出可能是连接材料出了问题,他们就一一换实验材料,结果他们发现是一根导断了,当他们换好材料后他们成功了,这样使他们既能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又能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2、在细节中培养良好的习惯。

我认为“勉强成了习惯,习惯成自然。”小学科学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说,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两天就可以形成的,要经过反复的训练来实现。良好的习惯来源于细节,我们科学教师要从细节入手,从点滴入手。例如: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我教育他们把用过的实验器材放归原处,教育他们爱惜实验器材,教育他们及时感谢小组内同学给予的帮助,教育他们实验前要有计划,实验时要细致等等。这些细节、点滴都需要我们教师时时提醒要求来实现,还要注意循序渐进,并要贯穿始终。又如:我把学生带到实验室去上课,要求他们进出教室时应做到“静、轻、快”,适时提醒他们注意保持洁净,与同学共同分享实验过程,通过反复训练,学生就能认识到对他人负责、对班级负责、对学校负责,形成了较强的责任感。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团结合作与互助的精神。我们科学教学活动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可以大大缩小了学生之间的距离,便于沟通;在评比时以小组为单位,减少对个别同学的奖惩,使学生产生集体荣辱感,增加合作意识,逐渐树立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思想;在成果展示时以小组为单位,比如:我在教学《灯泡亮了》一课时,我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比一比哪一组想到的办法最多,最后请每一组都进行展示,这样既注重小组的作用又展示了个体。这种教学方法,既达到了科学教学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团结合作与互助的精神,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德育教育,小学科学教学也应该关注学生的德育教育,让学生认识、探索自然,理解社会,体会生命奥秘时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机会。

一、结合科学学习活动及兴趣,培养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是人对客观世界、自然规律的看法。最基本的科学态度是要求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尊重自然发展的规律。科学态度的培养可以通过科学教学中的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来实现。

如在教学《我的大树》时,观察时教师应要求学生按科学学科的观察方法进行,先整体观察在将观察的重点放在局部,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科学正确的观察方法,同时认识到科学课的实地观察比利用画面观察获取的知识更多;而在教学“植物的一生”及“动物的生命周期”的单元时,我首先引导学生比较这个单元的观察和《我的大树》的观察一样么,使学生自己认识到这个观察是个长期的观察,如果要将观察结果展示给其他学生,要按时观察、要及时记录、分阶段写观察记录总结,最后分析研究。在学生分组实验中,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小组讨论的步骤动手操作,如实记录实验结果,教师要及时给予正确引导,促使学生从小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如在小组实验《点亮我的小灯泡》,有一组说无论怎么做都不能使小灯泡亮起来,我请他们将自己的连接利用实物投影演示给同学们,让同学们帮助他们找原因,同学们发现连接方法是正确的,但小灯泡没有亮起来。于是,我引导学生猜想可能是哪些方面出了问题,有的小组认为是连接材料出了问题,有的认为是小灯泡出了问题,有的认为是接触的问题。通过小组认真检查,他们发现是一根导线没用了,当他们换好材料后小灯泡亮了,他们成功了,这样使他们既能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又能逐步形成了严谨的科学态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利用小组合作学习,造就团结合作与互助的精神

科学教学活动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可以大大缩小学生之间的距离,便于沟通;增强小组合作意识,逐渐树立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思想;在成果展示时以小组为单位,比如在教学《分离食盐水》一课时,我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哪一组想到的办法最多,各组成员积极想出办法,有的利用加热,有的利用太阳晒,有的利用过滤,结果有的成功有的失败,学生在成功和失败中体会到了团结合作与互助的精神在科学教学中很重要。

三、在科学教学活动中锤炼学生意志品质

现在的小学生,在家中是小皇帝;在学校唯我独尊。做事情缺乏耐心,没有毅力。这就要求我们科学教师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在科学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们兴趣盎然,有时一节课上完后还是意犹未尽,但这种兴趣由于学生的特点维持不了多久,往往不能把观察研究活动继续深入。如果此时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对学生要完成的学习任务进行适时提醒,在放弃时及时鼓励,就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他们参于活动的积极性积,使他们最终能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我在教学《蚕的一生》这一课时,发给每个学生10粒蚕卵,师生共同设计一个研究计划,制定饲养方案,要求每个小组按照饲养方案认真饲养,记录饲养过程中蚕宝宝的变化,这个活动时间比较长,大约需要2 个多月,每个周我都和学生一起分享饲养的乐趣,学生兴趣下降,遇到困难时及时鼓励帮助,帮助学生产生克服困难的勇气,最后将自己的成果进行展示,让每个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锤炼了他们的毅力,达到了科学教学的双重目的。

四、科学教学中树立我是科学的主人

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科学知识在我们社会的各个方面广泛利用,利用具体的事例让学生体会自己是科学的主人。

例如在教学《关心我们周围空气的质量》一课时,先让学生计算一下,人体每天大约需要多少空气,如果我们按照每分钟呼吸20 次、每次吸进500 亳升空气计算,一昼夜进出体内的空气有多少?14400000ml,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可见空气质量与我们健康很重要,然后让学生说说我们周围环境中的空气怎么样?是否受到了污染?你能举例来说说么?工厂大烟囱飘出来的有害体,水泥厂周围、汽车尾气、居室装潢木材油漆散发出的有害气体,这样活生生的事实极大地震动了学生,使学生懂得了环保和治理的重要、紧迫。这样不仅有利于认知的巩固和深化,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树立主人翁的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

总之,德育教育在小学科学教育中要根据所教课时,适时加以引导,让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提到自己的德育意识。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作者:华北明珠

有的人认为学科德育就是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有的认为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还有的认为学科德育是在学科教学中实现德育与智育的统一。我认为学科德育是通过学科教学重视德育与智育的结合,提高教学质量的实践活动。我们的科学教育是培养有德的高素质学生,因此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德育教育,小学的科学教学也应渗透德育,让学生认识、探索自然,理解社会,体会生命奥秘时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机会。

科学的德育渗透,不能仅把科学教育作为一种求知、求真的活动,而应有科学精神的支撑,贯穿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渗透哲学精神,与人格培养融为一体。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有世界眼光,更要培养成有中国灵魂的现代人。因而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就显得尢为重要。我是通过以下的途径和方法来实现的:

1、结合科学学习活动及兴趣,培养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是人对客观世界、自然规律的看法。最基本的科学态度是实事求是和尊重自然规律。科学教学活动中的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如在教学《我的大树》及“观察稻谷”观察时老师应要求学生按科学程序进行,先整体再局部或先局部再整体,由表及里;在教学“植物的一生”及“动物的生命周期”的单元等等必须长期进行的观察时,我指导学生坚持按时观察、及时记录、定期汇总,以便分析研究。在学生的实验中,我要求学生按照步骤动手操作,如实记录实验结果,有时由于各方面原因使操作中出现误差或失败是很正常的,关键是要我们教师给予正确引导,促使学生从小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如在小组实验《点亮我的小灯泡》,有一组说他们不能使小灯泡亮起来,我就叫他们在实物投影上演示,同学们都肯定了他们连接方法,但还是没有使小灯泡亮起来。于是,我就首先郑重的肯定了该小组做法,同时指出可能是连接材料出了问题,他们就一一换实验材料,结果他们发现是一根导线没用了,当他们换好材料后小灯泡亮了,他们成功了,这样使他们既能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又能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2、、结合科学学习活动培养良好的习惯。

我认为“勉强成了习惯,习惯成自然。”小学科学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说,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两天就可以形成的,要经过反复的训练来实现。良好的习惯来源于细节,我们科学教师要从细节入手,从点滴入手。例如: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我教育他们把用过的实验器材放归原处,教育他们爱惜实验器材,教育他们及时感谢小组内同学给予的帮助,教育他们实验前要有计划,实验时要细致等等。这些细节、点滴都需要我们教师时时提醒要求来实现,还要注意循序渐进,并要贯穿始终。又如:我把学生带到实验室去上课,要求他们进出教室时应做到“静、轻、快”,适时提醒他们注意保持洁净,与同学共同分享实验过程,通过反复训练,学生就能认识到对他人负责、对班级负责、对学校负责,形成了较强的责任感。

3、结合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团结合作与互助的精神。

我们科学教学活动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可以大大缩小了学生之间的距离,便于沟通;在评比时以小组为单位,减少对个别同学的奖惩,使学生产生集体荣辱感,增加合作意识,逐渐树立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思想;在成果展示时以小组为单位,比如:我在教学《分离混合物》一课时,我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比一比哪一组想到的办法最多,最后请每一组都进行展示,这样既注重小组的作用又展示了个体。这种教学方法,既达到了科学教学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团结合作与互助的精神,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4、在科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意志品质。

现在小学阶段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都受到了万般的宠爱,在这种环境里成长的孩子分辨能力弱,做事情缺乏耐心,没有毅力是件很正常的事,这就要求我们科学教师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在我们科学课程的教学活动中,由于孩子们才刚刚接触到新课程,所以他们兴趣盎然,有时一节课上完后还是意犹未尽,但这种兴趣最终还是维持不了多久,往往不能把观察研究活动进行到底。如果此时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监督,对学生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做全程追踪,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他们参于活动的积极性积,使他们最终能完成学习任务。例如:我在教学《植物的一生》这一单元时,课上学生观察种子,学生提出了很多感兴趣的问题,下课前师生设计一个研究计划,并按计划进行研究活动,我在学生兴趣下降,遇到困难时及时鼓励帮助,帮助学生产生克服困难的勇气,最后分阶段以展示的形式把他们取得的成果进行宣传,让他们感受到克服困难后取得成功的喜悦,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这样既能培养他们完成任务的责任感,也能不知不觉地磨练了他们的毅力,培养了他们的意志品质,达到了科学教学的目的。

5、参观考察,渗透主人翁责任感。

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科学的社会价值、激励学生把学习科学知识对社会环境的改造与自己的责任联系起来,是全面体现教学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实践证明,走出教室,以大自然、大社会为课堂,结合教材,开展考察、参观、调查等,例如:在讲到水域污染和保护时,为了让学生获得河水为什么会污染的第一手资料,我带领学生到家乡香菇基地云集的地方,他们发现河水的颜色、水中的漂浮物等就从感性上懂得了什么叫河水的污染。接着又实地考察了污染的原因,研讨了河水污染的危害。这样活生生的事实极大地震动了学生,使学生懂得了环保和治理的重要、紧迫。这样不仅有利于认知的巩固和深化,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树立主人翁的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

6、在点滴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我们在科学教学活动要抓住有关点滴,特别是我国的科学发展史和科学家的发明史方面,我们教师要以情导学,引起心灵共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如我在教学《磁铁》、《纸》等课时,我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指南针、活字印刷的发现、利用和世界性影响,同学们受到巨大的鼓舞,深深地为自己生长在一个科学发达的文明古国感到骄傲。

以上点滴的论述只是我在近几年科学教学中体会较深的方面。我认为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还有很多有益的活动形式能培养学生们的优良品格,优良的品格、良好的品质一旦形成,那将会受益终生,但知识总是在不断更新的,当今所学的知识也许可会被遗忘。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深入研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关心孩子们的健康成长,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我们现在都在讲素质教育,我想这种素质教育就应该通过我们教师的言传身教,渗透到我们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这样我们教育出来的孩子才会是具有真正健全人格的人,才可能成为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材,才能真正地使德

第三篇: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科学教育

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科学教育

张洪艳

【内容摘要】:

在当今科技信息时代,需要具有高科技素质的人才来适应。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告诉我们,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无疑是语文教学中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工程。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科学教育,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从三方面来探究科技教育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

一、挖掘教材中的科技元素,教育学生爱科学;

二、发挥课堂优势适时渗透,引导学生学科学;

三、开展课外活动适度延伸,鼓励学生用科学。

【关键词】:挖掘教材课堂渗透课外延伸

【正文】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含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语文教材中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蕴含着科学教育方面的素材。因此语文教师应该把语文阅读教学与科学教育相结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科技元素,寓语文基础教育于广阔的科学世界中。我们怎样才能在学生心田里播下科学的种子,培养他们学科学、用科学的素质,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呢。

一、挖掘教材中的科技元素,教育学生爱科学。

“科学是神奇,是奥妙无穷的,我们必须从小爱科学„„”要使学生真正爱上科学,必须在各科教学中挖掘适合学生的各种科技元素,带领学生接近科学,从事实中去体会科学的神奇和奥妙,撞击出兴趣的火花。语文教材为我们的科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作为语文教师,应当适时适度地挖掘课文中的科学基础知识。这样,才会调动学生的探奇心理,培养他们的科学意识和探索精神,寓科技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如介绍人造地球卫星方面知识的《星星的新朋友》和《卫星比武》;介绍转基因科学的《种瓜得豆》;介绍古代科技知识的《恐龙》;介绍自然方面知识的《海水为什么是蓝的》;介绍文物方面知识的《莫高窟》„„ 归纳起来语文教材简直就是一本科学的百科全书。这些知识,大大拓宽了学生的眼界,浓郁了学生的科学文化底蕴。

除此以外,有许多课文中都蕴藏着科学道理:《鲸》《狼和鹿》等告诉人们不能破坏生态的平衡,否则就会受到惩罚;寓言故事《螳螂捕蝉》告诉人们不能只看重眼前的利益;《揠苗助长》告诉人们不按客观规律办事,急于求成,就会

把事情办糟等。通过这些蕴含哲理的课文的教学,学生受到了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熏陶,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指导自己的行动,正确认识、看待客观世界。

在教学时,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的科技内涵,将科技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教育融于教学之中。如教学《郑成功》,我不仅指导学生学习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经过,还引导探索,使学生认识到郑成功卓越的军事才能以及只有科学地指挥战斗的重要性。然后加以拓展:其实很多问题,如果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飞天梦圆》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手段,再现神舟号飞天影像、图片资料以及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让学生对航天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世界以及我国的航天科技发展状况有了感性的认识。教学《我叫“神舟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介绍了神舟号,通过图片和录像向学生介绍了我国科技的突飞猛进,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震撼,激发学生好好学习、报效祖国的愿望。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科普诗歌,通过植物妈妈送孩子离开身边的办法,告诉学生植物是怎样繁衍后代的。学生学习了课文后,布置学生一个作业:还有哪些农作物的果实也是长在地下的?可以自己下田去找一找,也可以请教家长或查阅资料,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激发了学习兴趣。随着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改革的推进,语文教材的科技元素明显增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无声读物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激发他们热爱科学。

二、发挥课堂优势适时渗透,引导学生学科学。

课堂是渗透科技意识,普及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载体。教师要牢牢抓住课堂,在语文教学中努力渗透科技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逐步具备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大的动力,未知的世界是最需要学生那份对科学的热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有针对性的结合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创设情境以燃起乐趣的焰火,从而得到探索永无止境的快乐。

在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时,我就提出了“是什么把法布尔引进科学的殿堂的”这一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学生通过课文中所举的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的几个事例的了解,特别是“法布尔为了抓住一只会唱歌的虫子用了整整三天的时间,捉到一只漂亮的小甲虫高兴极了,把这个宝贝放进蜗牛的壳里,包上树叶,装进自己的衣袋回家好好欣赏„„”学生通过讨论明白了:正是这种对昆虫的痴迷,才把法布尔引进科学殿堂的。

教学《夜晚的实验》后设疑,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人们还从哪些生物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鲁班从植物的叶子得到启示,发明了锯;从蜻蜓的眼睛得到启示,发明了复眼相机;从鱼鳔得到启示,发明了潜水艇;从鸟儿得到启示,发明了飞机;从青蛙等得到启示,创造了蛙泳„„接着再请学生们想一想,自己从什么生物身上得到启示,觉得可以发明出什么?鼓励学生联系实际,大胆想象。尽管有的设想显得幼稚可笑,却也闪耀着他们创造思维的火花。

2.提升思想,培养情感。

课文内容的叙述和积极动人的科学体验,为学生提供了观察、思考、发现、表达的示范空间,这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可以使学生快捷地获取丰富的科学内容,促进他们更准确、更透彻地去理解科学知识。我们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把课堂教学过程作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探索的科学过程。例如,在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夜晚的实验》这些课文时,我就提出 “你敬佩他吗?为什么?”这一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学生通过课文中所举的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的几个事例。通过讨论明白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斯帕拉捷强烈的好奇心,以及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这些都深深地感染了学生,学生的心中涌动着对科学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课后,让学生收集科学家的故事,利用班会时间举行“科学家的故事”故事会等。由此,学生也明白了浓厚的兴趣加上目标专一,持之以恒,自己的理想是一定能实现的。

三、开展课外活动适度延伸,鼓励学生用科学。

学校是推动科技教育的主阵地,科技参观、班队活动、科技兴趣小组等有效地保证了学生参与科学实践活动。而语文学科理应在这些活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从多方面入手,积极有效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让他们养成关注科学的习惯。

1.指导写作,感受成功的喜悦。

写作训练是锻炼学生科技思维的有效方法之一。要根据不同年段确定适合学生实际的写作主题,让学生得到科学合理的科技思维锻炼。高年级学生对科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有着丰富的想象能力,更多地引导科幻故事的写作。如教学《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时,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以《假如我在太空》为主题写一篇习作。一些学生的水平令人赞叹,从中可见他们的科技思维是非常活跃的。教完《海洋——二十一世纪的希望》后,让学生查阅资料,写一写《我心目中未来的海洋》。学完《夜晚的实验》后,让学生编写采访斯帕拉捷的采访稿,激起学生对科学家坚持不懈、勇于实践精神的敬佩及对科学的热爱之情„„有时,根据需要还让学生写读后感、观后感。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写作能力,而且了解了更多的科技知识,增强了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当今时代已进入了高科技信息时代,电脑的运用已开始普及,我们可以开展电脑习作竞赛,就是让学生利用电脑直接习作,打破传统的方式,让学生深切体会到现代技术手段的优越性,激发科学兴趣。

2.语文实践,培养科学素养的驿站。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能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协调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一句话:“在做中学。”,就是要在动手操作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变单纯的“读科学”为“做中学”。也就

是说,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展与科学有关的实践活动才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

如:听科技专题讲座、科学故事会;举办科技知识竞赛;放科技电影录像;组织学生到工厂及一些科研单位参观,或到博物馆、科技馆、动物园、植物园、展览会去参观,并组织学生讨论、谈体会、记心得,使学生能够深入进去,达到科技教育的目的;在板报、宣传栏开辟“科普园地”,建立科技活动室、科技展览等,更好地开展科技教育活动。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结合我们所处的环境和周边的自然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课外科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对学生传授科学知识,进行科学启蒙教育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如果给学生一种能力、一种方法、一种崇拜,科学的甘露就会浸入他们的心田;如果给学生一种氛围,科技意识就犹如一缕春风,涧物无声,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第四篇:小学科学学科渗透环境教育实施计划(精选)

小学科学学科渗透环境教育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科学学科就是培养学生注重对与自然环境相关的事物的探究,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二、主要目标

1、初步了解在小学三至六年级科学教材有关课文中涉及到的环境科学知识、环保意识教育。

2、了解当前重要的几大环境污染问题,正确树立保护和改善环境意识。

3、培养环境道德意识,把环境道德教育作为科学教学中态度情感价值观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4、培养批判性思维,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三、具体要求

1、结合教材,有机渗透。

小学科学教材中,有相当部分的课文包含了环境教育内容。只要教者在教学时,结合生活实际,找到最佳结合点,引导学生利用教材为载体,渗透环境教育,认真想,仔细体味,自然地将环保教育渗透于教学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有很多课文内容就是和环境有关系的,例如三年级学习《水》这一单元,使学生明白水净化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保护水资源的习惯。学习《纸》这一单元,教师就抓住切入点,让学生算这样一笔账:如果浪费一吨纸,生产这一吨纸要消耗多少木材,这些木材成长需多少年,它有多大的生态效益?纸厂生产一吨纸,工人要花多少劳动,要向河里倾泄多少废水,这些废水对生态造成多大危害?算清了这笔账,学生不仅会养成爱惜纸张的习惯,而且受到一次生动的环保教育,对于影响生态环境的复杂的制约因素有一个辨证的认识,由此还可以对其他生态问题举一反三,收益将是多方面的。

2、利用科技节,巧妙渗透。

(1)科学教研组的老师紧扣环境保护这一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的“科学小博士”的比赛。通过比赛,使学生更好的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开展“我爱祖国蓝天”科技竞赛,对飞行赛产生的废纸杂物要积极回收,并结合制作小报来自然渗透环境教育。

3、利用环境角,自然渗透。

利用科技教室环境一角,让学生栽培一些花木,无土作物,在栽培中渗透花木对自然的影响,学生对自然的接触,自然渗透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综上所述,将环境教育结合入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我校科技组根据自身特点进行的一些环境教育的要求及措施,主旨在于通过多学科、多渠道、多方位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体悟、理解环境教育的意义所在。

第五篇:在小学科学教育中通过美育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通过美育

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朱建明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未来人才素质的特征之一就是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的创造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充分发挥美育功能, 能有效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及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题通过科学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自然发现美,感受自然鉴赏美,珍爱自然创造美, 使学生产生审美体验,激发他们进行科学探究的积极性,从整体上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形成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情感。课题研究证明, 美育是鼓励独创性的教育,能促进儿童科学创造力的发展。美育作为一个新的教育资源,必将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科学教育

美育

创造性思维

创新

一.课题的提出

未来社会的人才不仅要具有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还必须具有适应二十一世纪要求的现代素质,其中之一就是审美素质。审美素质是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科学教育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目前关于在小学科学学科中进行美育的研究还比较少,当前学校科学课程改革过程中, 有一些因素制约着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还存在只重视知识传授、不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现象,极大地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如何在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他们形成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审美素养,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我确定了科学教育中通过美育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课题研究,以进一步推进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进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把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列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这是基础教育的美育任务在新课程培养目标上的体现。《科学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提出: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学会欣赏自然,珍爱生命,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可从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实践三方面突出审美教育的价值,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自然发现美,感受自然鉴赏美,珍爱自然创造美。通过科学实践活动使学生产生审美体验,逐步形成科学的审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体现科学学科与艺术、语文等学科的整合,通过综合性知识促进小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及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二、课题的研究

在小学阶段科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能有效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形成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情感。

(一)、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体现原有经验和新知识的融合,观察自然感受美。

建构主义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学生的学习只有建立在真实的学习任务中,学习才会是积极的,合作能够促进学习。我们把学生的原有经验和教材知识相结合,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现代审美教育提出的宗旨是:保持人的感性的自发性,保护生命的活泼和原创力,维护人与自然之间天然的联系。科学学科的内容包括自然的、人文的景观,丰富多彩、蕴涵着无穷的美。我在课堂上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具展示自然风光的图片,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学会欣赏自然界的美,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拨下美的种子。

1、体现自然科学与艺术的整合,激发科学兴趣。

美育是鼓励独创性的教育,是教育者通过各种美的手段,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生活和艺术的美的感受、理解、爱好和欣赏能力。任何有创造性的科学家、艺术家和发明家在童年时代都具有不同于常人的创造性,具有浓厚的艺术兴趣和较高的审美修养。培养儿童创造性的最佳途径是美育。因为以自由创造为本性的审美、科学和艺术活动可以充分保护儿童创造性的表现,并促进其健康发展。

音乐和美术等艺术活动是学生喜欢的一种学习形式。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在科学课教学过程中把制作、折纸、剪贴、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加以综合运用,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在上《声音是怎么产生的》一课时,综合运用多媒体手段引入新课: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自然风光的图片不断展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同学们自己动手用橡皮筋、纸盒、文具盒等材料制作简易的琴,并在制作的过程中体会声音的美。同学们自己设计制作的小乐器无论从造型上、琴弦的数量上还是声音的音色、音质上都各不相同,体现了他们思维的活跃性和独创性。每位同学用手中的打击乐器一起演奏歌曲《赛船》,用歌声、琴声表达自己快乐的心声。

从这一节课中,孩子们学到的不仅仅是有关声音的知识,更深刻地体会到声音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密切,他们从小树立起一种保护声音环境和利用声音为人类造福的意识。在畅想未来声音的用途时,有的同学想发明一种声音拐杖,能帮助盲人探路,遇到危险就发出声音;有的同学想将来发明一种会说话的药丸,到一定的时间就会自动提醒病人吃药,有的同学想发明一种笔,当你写字的时候,如果眼睛离书本太近就会发出“嘀嘀”的叫声等等。我惊叹于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为他们热爱科学、关心他人的精神所感动。美育与德育的融合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同学们在平凡的世界里获得了初步的审美体验,他们的思维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

2、体现自然科学与生活的整合,产生审美体验。

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让同学们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自然,感受科学,而不是仅仅听老师的介绍和讲解。做一名细心的自然观察者,从大千世界中感受到自然的美,科学的美。审美的最高理想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组织了丰富多彩的科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去感受生命世界的丰富多彩,以一种亲和的态度去对待自然,保护自然。通过实际行动关注自然世界,提高生命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建立,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时代。

开展社会考察和科学实践活动是进行科学教育的有效途径,因为大自然本身就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科学教材,而社会更是把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广阔天地。我们有效利用社会资源来开发学生的创造力。通过考察自然环境、水文特征,观察动植物的生活情况规律等等,不仅使课堂知识得以充实和应用,而且使学生对自然界有更为直接的认识,认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等问题,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我们组织了多种形式的科学实践活动,去气象站、自来水厂等地参观,教育学生明是非、知善恶、辨美丑,使学生从小具备一种社会责任感,爱护我们生存的自然环境,并努力在社会生活中体验美、创造美。我们聘请了校外科技辅导员为同学们做了《环保知识专题讲座》。大家初步了解了环保的重要意义,增强了环保意识。会上大家提出了许多想迫切了解的问题。如:“怎样处理水中的污染物?”“大海中的盐会不会被污染?”“怎样把废电池进行再利用?”一位四年级同学问道:“县环保局只有几十个人,怎么能保护好全县的环境不受污染呢?”陈总工程师告诉同学们:“对于环境保护,我们有〈环境保护法〉的法律保障,有专门的环境监督机构,当然更需要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需要同学们的宣传和行动。”会后专家评论我校的孩子知识面宽,思维有深度,提出的问题很深刻。通过知识讲座,孩子们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自觉成为“环保小卫士”。在学习《水域的污染和保护》一课时,我们组织同学们带着采集捕捞工具到千岛湖边进行现场考察,把课本知识和社会实际相结合。同学们寻访水域周围单位及驻区居民,将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交流,得知千岛湖水被污染也还是比较严重的。同学们纷纷表示要保护母亲湖,让千岛湖变的更清澈。有的同学还给环境保护部门的负责同志写信,建议环保部门加大监督和处罚力度。县环境保护局的同志在复信中鼓励同学们作好环境保护的监督员,为建设一个整洁、文明的千岛湖 而共同努力。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同学们的学习渠道多样化,学习范围社会化,他们体验到科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更加关注我们生活的世界。

(二)、用多种媒体再现自然事物,感受自然鉴赏美。科学课程的学习过程需要各种信息资源的支持,我们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资源,以达到意义建构的最终目的,围绕呈现不同侧面的情境所获得的认识展开小组讨论。在讨论中,每个学生的观点在和其他学生以及教师一起建立的协商环境中受到考察、评论,同时每个学生也对别人的观点、看法进行思考并作出反映。

1、把学生带入美的情境。

作为一名科学教师,要把美育目标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探索美育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把学生引入美的情境。我在课堂教学中采取适合小学生特点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创设自由学习的机会,有角色扮演、模拟活动、科学游戏、创意活动等等。同学们用自己的身体动作和教具,表现一种动物、植物等等;假设一种生活中的情景,让学生模仿其中的事物或活动。从而使学生感知自然事物的形态,促进他们更深入的认识问题,启发他们积极思考,在“玩”中学科学,在操作中体验学习,发现自然事物的美。

在教学《各种各样的叶》一课中,我在课前布置学生采集不同植物的叶。在课堂上我带领他们到操场上去观察秋天的树木,感受多彩的季节,生命的周而复始,同时引导他们爱护树木、珍爱生命。我和同学们一起拿出五彩缤纷的树叶,有火红的枫叶,长长的玉米叶,心形的牵牛叶,圆圆的荷苞花叶„„拼贴叶画,观察感受树叶的色彩美和形状美,在分小组观察树叶的形状、颜色后,一些同学在角色扮演的游戏中做“自我介绍”:“我是枫叶,形状象人的手掌,到了秋天我就变成红色。”整个学习过程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创造性思维,将知识外化和实现自我反馈。

2、掌握现代信息,体验科学的美。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及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我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录象、计算机课件、投影等手段,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利用校园的《新闻广角》、《科技之星》等栏目,定期传播科技信息来激发学生的科学想象力;鼓励同学们产生奇思妙想,动手去做,成为一个小小发明家。利用计算机网络获取最新科技信息,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阅览室查阅资料,广泛阅读内容有趣、文字浅显的科技书刊,了解生活中的科技常识。同学们建立了自己的科技知识摘录本,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用图表、图画、文字等形式进行记录,体验到知识的形成过程,记下他们的学习收获。同学们在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的同时,受到科学美的熏陶。

前年4月份,我国大部分省市出现了浮尘、扬沙和沙尘暴天气。我搜集了大量有关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制作成多媒体教学软件,向同学们展示了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结果,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以真实生动的事例教育同学们要从小事做起,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在“环保志愿者行动”中,同学们制作了有关环保的电脑创作画《未来家园》、《我们的未来》、《宇宙考察队》等,被选送参加比赛。通过这些活动,同学们普遍增强了环保意识,在做“环保小卫士”过程中体验到文明行为的快乐。可见,寓美育、德育于自然科学之中,能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通过科学综合活动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珍爱自然创造美。

在科学综合活动中,我们把科学、社会、美术、思品等学科知识加以融合,开展了学科综合课的实验,在较短的课时内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在调查的基础上了解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训练,能使学生具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中获得美的体验。可见,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审美素质的培养,它影响到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美育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1、学生思维能力调查报告。

每一名学生都有思维的积极性,对任何事物都有着求知欲。我们把思维的丰富性与美育的艺术性相结合,思维的敏捷性与美育的实践性相结合,思维的深刻性与美育的创造性相结合。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通过对学校三个年级同学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我校大多数学生的思维灵活,具有广阔性和创造性,能主动去探究学习。从学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想法,作品的个性较强、种类丰富,体现着他们对美好事物的想象与创造。在科学教学中渗透美育思想,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2、展开联想,增强科技意识。

创造性思维作为创造能力的成分之一,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和创造能力。通过综合活动课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我们鼓励学生的超常思维,对同样的事物形成不同的联想,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在“异想天开”科学课中,同学们能够大胆地设想未来世界的样子,画出未来高科技的新产品,写出创新方案和金点子,动手制作科学小实验、小发明等等,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良好的发展,为将来的发明创造打下基础。我校有许多同学的科技小论文、创新方案获得各级奖项。

3、动手去做,开发实践能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儿童认知是主体通过动作与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智慧的本身是一种思维结构,就是主体对客体的协调作用。教育应大力发展儿童的主动性,只有儿童自己具体的和自发的参与各种活动,才能获得真实的东西。科学课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心智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牢固掌握其知识技能。因此我们以科技制作活动为载体,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来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高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我们开展了“科技之星”系列活动,举办了科技之星制作大赛,“四驱车”竞赛、科学创新方案、科技小论文、科学幻想画比赛,涌现出一批“小科学家”,学校里形成了热爱科学的良好风气。为了给更多的学生以展示科技作品的机会,在科技环境建设方面,在教室里设置“科技天地”宣传板,展示同学们自己创作的科技论文、科技小报、科学幻想画、科技作品等等。给同学们一个展示、交流、成功的机会。综合科学课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懂得如何创造美的生活、美的世界。同学们十分关注科技动态、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够主动解决发现的问题,增强了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美育发展着审美创造力,同时也促进着科学创造力的发展。通过在小学科学教育中进行美育研究,促进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同学们身心和谐、健康地发展,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美育必将成为一个新的教育资源,在创新教育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二.实验体会与思考:

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课题实验进行一年来,取得了初步成果。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师生互动活动加强,学生的认知结构不断重组扩大,综合能力不断提高,教学效果明显。同学们养成了勤于思考,乐于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了审美能力与科学素养。

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如何适应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在科学课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怎样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把美学与其他学科有机融合,促进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还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2、袁祖舍主编《学校审美教育全书》 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9年

3、舒达主编《素质教育全书》 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9年

4、杜卫《美育论》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年

5、冯惠英《小学自然教学》 北京第一实验小学丛书 2002年

6、吴锦镖《中小学现代科技教育》 科学出版社 2000年

7、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下载浅谈如何在小学科学学科中进行环境教育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如何在小学科学学科中进行环境教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三年级科学学科渗透环境教育计划

    小学三年级科学学科渗透环境教育计划 一、指导思想 科学学科就是培养学生注重对与自然环境相关的事物的探究,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

    浅析在家庭教育中如何进行感恩教育

    《浅析在家庭教育中如何进行感恩教育》 四年三班 郭默怡家长:张丽萍 我想,进行感恩教育,必须将它与爱心教育、礼貌教育结合起来,三者水乳交融,缺一不可。从孩子情感的角度来看,礼......

    德育在科学学科中的渗透

    德育在科学学科中的渗透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而科学素养较之传统科学教育目标的一个区别是更为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语文学科中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范文合集

    在语文学科中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开展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环境教育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环境教育壶瓶山镇完小饶银银内容摘要: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环境的优劣,关系到人类生活质量的高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意识的......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跨世纪的人才必须符合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的要求,把我们的接班人培养成具有现代意识的人,而环保意识是现代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环保......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环境教育研究 杨 冬 梅 当前,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之一。从本世纪60年代开始,世界许多国家在中小学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环境教育活动,培养出具有......

    在小学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在小学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陈希超 (重庆市渝北区梅溪完全小学校)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健康的新定义:“一个人只有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