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中有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五篇模版)

时间:2019-05-13 03:14: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科教学中有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科教学中有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第一篇:学科教学中有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学科教学中有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全面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长期大任务和主旋律。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目前,在中小学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共识,尤其在1999年8月13日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之后,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积极贯彻文件的精神,广泛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忽视学科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要地位和作用是一个主要方面。因此,有必要深入理解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探讨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实施。

一、如何理解学科教学中有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科教学中有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在授予学生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智利和创造力的同时,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形成学生健全人格所采取的各种积极措施。

学科教学过程包括教学设计(目标、内容、方法等的设计)、课堂心理环境和课堂管理等。在教学设计上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在课程的编制、教材内容的选择上,既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又要符合学生发展的年龄特征;既要考虑到知识的传授,又要考虑到学生各种心理品质的发展。在课堂心理环境和课堂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优化教学情景,建立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能在愉快、有安全感、无心理压力的课堂气氛中去学习。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建立远大的理想、合理的态度、适当的抱负、丰富的情感、高尚的兴趣,发展健全的人格。

二、学科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在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在学科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的主要途径”。可见,学科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这主要是因为:

1、课程、教材、教法、考试等是教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部分的内容安排,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将产生直接的巨大的影响。

2、学科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活动在学校的全部教育活动中所占时间最多,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的。

3、学科教学是在师生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的,这个过程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极大。

三、学科教学中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教育其实是师生思想情感的互动过程。只有教师与学生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师生双方在人格上平等、心理上相容时,学生才能开放自我,才能实现自尊、自爱、自强、自信。交往中,教师要靠人格的魅力、过人的才识、通情达理的处世态度、形式多样的手法技巧去赢得学生的爱戴和信任,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使学生能在民主、宽松、愉悦、和谐的环境下进行自我重塑,实现自我教育和自主发展。相反,如果师生关系不良,则容易使学生对学习或者是老师产生逆反心理,产生抵抗情绪,这显然不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育。

(二)给学生以体验成功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心理学家以班都拉和米谢尔认为:人的行为是受认知过程调整的,对来自外部和内部奖赏的期待是行为的诱发和指导因素。因此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通过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使自己的个性变得更加自信,从而达到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

确保每个学生通过教学获得成功感。成功所产生的是一种自我满足和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她与自尊、自信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是学生自身潜能得以发挥的强大动力。教育教学的实践表明,没有比取得成功更能使学生激动和鼓舞的了。对学生来讲,成功本身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那种成功地感觉,也就是体验到做成自己想做的事,实现自己计划时的那种满意的心情。如果学生在校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训斥和同学们的冷嘲热讽,享受不到成功的乐趣,就会视学习如猛兽,提到学习就害怕,遇到考试就发慌,学习带给他们的是沉重的心理负担。经常的失败使他们心灰意冷,产生自卑和失望,导致恶性循环。

贯彻成功原则,一要求教师提出的要求是合理的,应因人而异。二要求教师对学生实行弹性评价,即以学生个体为主要评价参照标准,实施鼓励性评价,相对拉平学生学习的起跑线,使优、中、差各类学生均等的参与学习竞争。

(三)发扬课堂民主,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参与意识与合作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民主、宽松的环境下能更快地接受信息,提高效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前面的讲台上走下来,走到学生中去,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应以积极的指导为主,消极的限制为辅。反对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发脾气、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更不能对学生进行心理攻击。教学中教师应本着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学生的观点,允许学生对教材、对老师、对标准答案提出不同看法。避免机械死板,不能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更不能把学生发表不同观点的行为提到有损“师道尊严”的高度去看待。相反,教师应给学生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

现在的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过重的学习负担,使得学生疲于奔命的完成各项作业,而真正自己支配的时间有限,没有时间去独立思考、去与人交往、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使得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受到限制,严重影响的学生的身心健康。减轻学生负担势在必行。就课堂教学来讲,要求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限制课外作业量。

教育教学论文

学科教学中有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洛阳市第十四中学

张利伟

2004年2月8日

第二篇: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开题报告

《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开题报告

德育研训室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有效教学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有效教学”研究最终的衡量标准就是“学生成长”,而这种成长将不单单用成绩高低来作为衡量标准。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获取较大容量的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达到优质高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故有效的“教学”应当是对学生自我实现的“指导”,是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心理健康教育与有效教学有着殊途同归的意义。

湖北某天才少女上课看课外书被发现,留下遗书称 “压力大,想休息一下”,投湖自尽;四川一名九岁的小学生“把书烧给我!证明我是爱学习的!”说完跳楼摔成残疾;“出了校门,如果遇到王强,就躲着走,不要惹他” 湖南某中学一位年仅37老师就因为这一句话被学校已开除的初中生用匕首刺死,成为在2008年教师节过后不到两个月时间发生的第四起学生杀师案,也使我们教师职业从“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变成危险职业之一。诸如这样的事时有发生,当我们为无数条鲜活的生命的逝去而痛心时,是不是应该反思: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我们老师真正做到了“两眼一睁,忙到熄灯”,难道还不够敬业吗?那么为什么在教育技术日益现代化的今天,在教师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在我们大谈特谈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打造活力课堂,倡导有效教学的今天,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不仅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而且怕学、厌学现象日益严

重,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并由此带来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和成长烦恼,尤其是出现上述自杀,他杀事件呢?这一切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实施素质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刻不容缓!

虽然,社会、家庭、学校都已伸出双手,共同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工作做着应有的努力,而且在学校,为了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设立了心理辅导室,配备了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但是这些远远满足不了正处于身心发生巨变的中小学生。在各科教学中,如果科任老师能有机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理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满意地解决。而且各科教材中蕴藏有不少适应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素材,教学过程中也会经常出现有利于心理辅导的教育情景,教师只要细心挖掘,善加利用,一定可以收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大幅度提高学科教学质量,走出“教师教的很累,学生学得很苦”的困境,实现“教师乐教,学生爱学”的良好教学氛围,师生关系融洽,身心愉悦,真正做到有效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难点之一。学科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亦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科学地研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模式及实施策略,无论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建设,还是实践指导都具有重大意义。

知识掌握与心理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学生心理发展在知识掌握中进行,而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又能有效促进其知识掌握,这已为许多研究所证实。各学科教材中不仅具有丰富知识,还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教学内容,因此,抓住了学科教学这个关键,适时施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就能抓住实施心理健

康教育的根本途径和主要阵地。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实践中二者相互剥离,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还阻碍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进程,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深化。

随着应试教育改革的进行和素质教育研究的深入,人们已经在探讨适当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进一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使学科教学心理化、人本化,达到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交融的问题。这就需要认真思考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之间的有机融合,相互渗透问题。

然而,这方面的研究不深入。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多为单一学科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经验总结,缺乏各学科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共通模式研究;(2)多涉及心理健康教育单一方面(如创造性)的学科渗透问题,没有系统探讨心理素质各层面的学科渗透;(3)多为理论探讨极少实证研究,难以科学检验学科渗透方法的有效性,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有限。这要求我们加强对学生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1、本课题的研究能促进教师更加认真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实现教育教学的最优化。

2、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全员性策略,有利于在学校中营造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学校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这个职责要通过教师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不应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成为心理辅导者,帮助学生身心两方面健康成长。

3、本课题的研究,使学校形成教中研,研中教的良好氛围,并促进大批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名师,实现“名校育名师,名师扶名校”的良性循环。

4、本课题的研究更能在提高现代教育理论对教学实践指导作用的同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教育教学理论。

5、本课题是以我区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为现实依据,符合现行学科教学实践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进一步深化的要求,目的在于促使青少年心理发展与知识掌握相辅相成、同时并进。

6、本课题对于推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现实性和指导性,能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具有极强的实际意义。

三、课题研究的概念界定和支撑性理论

(一)课题研究的概念界定

1、心理健康

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也就是说,人的健康不仅包括生理健康,同时包括心理健康。心理学家麦灵格说:“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以及人们相互之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只是要有效率,也不只是要能有满足之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变故,而要三者都具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有敏锐的智能,适合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著名健康学者马斯乐指出,“心理健康比生理健康更重要”。

2、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的定义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

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3、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

指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遵循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在授予学生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智力能力的同时,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并巧妙结合学科内容,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4、“渗透性学习”是近年来国际教育界倡导的新的教学模式,著名的美籍华裔学者,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指出:“渗透性就是在你还不太懂的时候,在好像乱七八糟的状态之下,你就学习到了很多的东西。很多东西常常是在不知不觉中,经过了一个长时期的接触,就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懂了.这个学习方法是很重要的。”

(二)支撑性理论

1、有效教学的理念

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 5 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2、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

主张教育目标应是促进变化和学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人,而不再象过去一样只重视学生知识内容的学习及知识结果的评判。正如罗杰斯所说:“只有学会如何学习和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只有意识到没有任何可靠的知识,唯有寻求知识的过程才是可靠的人、有教养的人。毕竟在现代世界中,变化是唯一可以作为确立教育目标的依据,而这种变化又取决于过程而不是取决于静止的知识。”他又提出教学的重点也应当放在良好的师生关系或教师态度上。因为促进学习的关键不在于教师的教学技能、课程设计、教学设备资源等,而是教师和学生关系的某些态度品质。认为教师要无条件尊重接纳每一个学生,才能使学生自由、健康成长。

3、情商理论

国际有关理论研究表明:学生的IQ(智力)因素与学习成绩的相关指数并不大,而学生的EQ(非智力)因素却与学习成绩有较大的相关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情绪正是EQ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学习动机、学习情绪进行研究,对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取得显著的教育效果,促进学生学习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4、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的理念

我国著名教育改革家,全国特级劳动模范魏书生老师在教改实践中,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中心,重观科学与民主,创造出一系列新的教学方法。六步教学法就是其中之一。六步教学法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六

点。

(1)定向。就是确定这一课的学习重点。(2)自学。学生把课文通读一遍,逐段翻译。不懂的地方,留待下一步解决。(3)讨论。(4)答题。也是立足于由学生自己去解答疑难问题。由每个学习小组承担回答一部分问题,如第一组回答第一段中的疑难问题,第二组回答第二段。这样,疑难之处越来越少。然后由教师回答解决剩下的疑难问题。(5)自测。根据定向指出的重点、难点,以及学习后的自我理解,由学生拟出一组十分钟的自测题,由全班学生回答,自己拿出红笔来评分,自己检查学习效果。(6)日结。下课前,每个学生在自己座位上口头总结一下这节课的学习过程和主要收获,再不同类型的学生中选一两名单独总结,使学生接受的信息得到及时的反馈。六步教学法以知、情、行、恒相互作用的规律为依据,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知,就是使学生认识求知的重要,唤起求知的欲望。情,就是让学生体验获得知识的欢乐和幸福。行,是让学生了解自身学习活动的方向和规则,提高效率。恒,就是在学习中要有恒心,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

四、研究问题与内容 研究问题

(1)挖掘与处理各学科教材的心理素质内容,结合各学科自身特点进行学科渗透。

(2)将心理素质训练与各学科的教学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一定作用。

(3)综合各学科渗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结果,形成心理素质教育学科渗透模式和教学策略。

研究内容

在教学方法方面,要根据学科内容的需要,采用多种形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下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防止疲劳和厌学情绪的发生。

在教学目标上,要根据学生发展的年龄特点,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在评估学生学习成绩方面,要以鼓励性评价为主,重视形成性评价,不要将考试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防止考试焦虑的发生。

在课堂心理环境和课堂管理中,要优化教学情境,建立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能在愉快、有安全感、无心理压力的课堂气氛中学习。

五、研究目标 研究目标分析:

(1)针对不同心理类型的学生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拥有健康的心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通过实践,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理论素质和实践能力,进而带动整个教学。

(3)提供探求学生心理特点的具体操作方法,并根据不同心理特点设计最优化的教法。教师目标:

(1)教师在研究过程中,通过教育心育理论的学习,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增强教改意识,提高教学效率。

(2)把现代教学心理的研究成果应用到中小学心理健康渗透各科教学的实践中去。

(3)总结、筛选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中各科教学的优秀个案。

(4)力争给教师提供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各科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5)提供探求学生心理特点的具体操作方法,并根据不同心理特点设计最优化的教法。学生目标:

(1)在各科的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养成合格健全的人格,使每个学生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接纳自己。

(2)发展学生的智力,如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

(3)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的情绪情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针对不同心理类型的学生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拥有健康的心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六、研究对象

课题研究对象为中小学生。初中确定为(13)所实验校,小学确定(24)所实验校。

七、研究原则、方法与途径 研究原则:

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消除教学设计、评价和管理中一切有害于学生心理健康的不利因素,预防由此而导致的学生心理失常,使学生能在宽松、和谐、愉快的情境中,无过重心理压力的状态下学习,以维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总结许多教师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概括出以下几条原则。

1、积极情绪原则

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状态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重要指标,对其学习成绩产生重要影响。学生以积极饱满的热情参与课堂教学,就会积极开动脑筋思考,课堂知识吸收率高,从长远看,会获得教师和同学更多的尊重与接纳。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研究表明,教师的教学和领导方式,教师的移情,教师要接纳学生的期望以及教师的焦虑,是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

2、体验成功原则

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通过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使自己的个性变得更加自信,达到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这是现代发展性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确保每个学生通过教学获得成功感。

3、民主自治原则

在课堂教学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体现为民主自治原则。要求教师克服对课堂管理所持有的“压、训、罚”的错误观念,实行民主化管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以积极的指导为主,消极的限制为辅:标明恰当行为在先,奖惩在后。一旦学生发生课堂行为问题,在处理时,应坚持正面教育为主,惩罚应就事论事,切忌把惩罚作为教师报复泄愤的手段,切忌滥施体罚。其目的是透过课堂管理,培养学生自动、自发、自强、自律的能力,尽量消除引起课堂纪律问题的各种因素,维护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

4、合理负担原则

现在的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过重的学习负担,带给学生的直接后果是疲于奔命地完成老师留下的作业和家长留下的课外作业,学生用于自己支配的时间有限,没有时间去独立思考,去与人交往,全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使得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受到限制,严重

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减轻学生学习负担,需要教育行政部门、校长、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就课堂教学来讲,要求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限制课外作业量。有的教师在课内完不成教学任务,靠占用学生的大量课余时间,靠大量课后练习去提高学习效果,有的学校不是引导教师去比谁的教学效率高,而是比谁能加班加点,多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这些做法,无疑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5、点面结合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时会表现出自己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人际关系、情绪状态等方面的问题,教师要善于从学生表面的行为问题捕捉和发现学生行为背后的心理问题,做出准确的判断,并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这样才能帮助学生从根本上解决自己的问题。不能忽视任何一个学生,而应使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如果由于条件所限,只能有部分学生参与活动时,可让其他学生仔细观察,寻找漏洞,总结规律等,而不能让他们无所事事、置于活动之外。活动不能仅仅流于形式的花哨和热闹而没有实际内容,它应该是趣味性和教育性的有机统一,使学生既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又掌握了相应的知识,同时能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及形成良好的分享、合作、竞争态度等。

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遵循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原则,主要采用个案调查法、经验总结法、专门教育与学科渗透相结合法、心理测量法、集体指导与个别疏导相结合法等方法。

1、心理教育与学科渗透相结合法:学校动员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各科教师联系自己所任教的学科适时、适度渗透心理教育内容,使各科都能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中发挥积极作用。

2、经验总结法:各位教师就自己实际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教学活动的经验进行总结,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并经过系统整理、分析、归纳总结,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

3、观察法: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客观表现去了解他们心理的方法。对心理观察的最重要的要求是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以及用专门的形式记录所获得的事实和结果。应用观察法时,研究者必须熟悉所研究的教育过程以及其中的心理现象。研究者要有一定的工作训练,善于在繁杂的现象中抓住所需要观察的事实和材料,并发现各种现象间的联系。

观察法比较方便易行,适用于广大的研究范围,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了解研究学生心理的最常用的方法。

4、个案调查法:对一些典型学生进行重点追踪研究,如: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特别孤僻的学生,有严重问题行为的学生,单亲家庭的学生等等。以确定学科渗透对这些学生的影响效果,并进一步探讨对他们实施有效心理素质教育学科教学的独特方法和策略。

5.集体指导与个别疏导相结合法。此课题的目的是使全体学生在各学科教学中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结构,为学生当前生活及将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研究途径:

(1)备课时设计心理教育的目标,做到学科教育目标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有机整合

通过学科课程渗透心理教育,要有意识地进行,需要从备课开始,挖掘教材内涵,在教学目标中,设计出心理教育的目标。社会科学类课程包括语文、历史、地理、思想品德、政治等课程。这些课程不仅涉及丰富的观察、想象、直觉、形象思维、逻辑推理等心理能力,而且蕴涵丰富的社会认知和鲜明的人文精神。其中,有些课程如思品课、政治课都直接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当然,更多的社科类课程则间接地蕴含着许多可以利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如语文教材中的群体人物画廊为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人生、体验情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也为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提供了有血有肉的凭借物。历史、地理学科也是如此。如历史学科可以通过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地理学科可以通过自然国情等来激发学生的各种高级社会性情感。

自然科学类课程包括小学的自然常识、中学的生物、生理卫生、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这些学科的学习过程不仅需要观察、记忆、注意、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的参与,而且这些科目的学习过程更需要各种心理品质的支持,同时自然科学类课程还特别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的培养。譬如,数学课中抽象的概念、法则、定理以及运用这些法则、定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训练学生思维品质的很好的过程。物理、化学、生物、生理卫生、自然常识等课程中的演示和实验,更是包含着丰厚而广泛的认知心理方面的资源。此外,在自然科学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有意识的渗透与引导,还可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一丝不苟的学习作风,树立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并形成认真、细致、耐心、踏实等良好的性格特征。

艺术、体育类课程主要包括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这一类课程蕴含着更为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音乐课、美术课本身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载体。音乐对人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可以影响生理,促进认知,改

善情绪状态,调整行为方式,而且不同音乐的不同节奏、速度、音调等还能产生不同的心理调控效果。正因为如此,国外一些学者已将音乐作为一种资源引入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并由此发展成音乐疗法。美术课中绘画的色彩和线条也能唤起学生不同的心理感受,美术作品的鉴赏更是能引发学生的审美心理体验。至于体育棵,有学者认为更始蕴涵着促进智力发展、调节消极情绪、锻炼坚强意志、健全学生人格、改善人际关系、提高适应能力等6种心理健康教育资源。(2)采用恰当的教学模式,做到既体现学科教学中全方位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又完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

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知识内容及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教学模式,并有所创新,解放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有学生自学,生生互动,有学生自我反馈和评价。选用恰当的教学模式(指导——自学式,提问——讨论式,引导——探究式)、课堂管理模式(民主型管理方式应该是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的首选课堂管理模式),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要讲究有机、适度、灵活渗透

3、利用作业批改中的简短评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得以强化

作业中的简短评语,是一种作业批阅的方式,它的特点是篇幅较小,针对性强。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巧妙运用简短评语,能使学生清楚认识自己的优缺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短短的几字评语往往起到“拔动千斤”的作用。

4、及时写出教后记,教后心得,提出改进方案,定期交流,定期做纵向,横向比较(经验总结)

八、研究步骤

本次实验分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2008.9――2009.3)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培训教师,培训的内容有以下方面: 1、现代教学思想

(1)树立教师心目中的主体性的学生观。把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其内部蕴藏着主动发展的机制,教学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能,驱动其主体的发展机制,使之成长、成熟。

(2)使教师树立广义的知识观。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有广义的知识和狭义的知识之分。狭义的知识是指知识的贮存和提取,即陈述性知识,我们现在的的教学评价体系,主要就是评价学生的狭义知识。广义的知识观还包括知识的应用,即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广义的知识观已将知识、技能与策略融为一体,使知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广义的知识观要求教师不仅重视陈述性知识的教学,还应重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获得真正的知识。

(3)使教师树立发展性的教学目标观。传统的教学实践往往只重视对人的知识、智力、道德等单一的培养,忽视对学生心理的、人格的整体发展。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已经证明,学生的心理素质、人格的完善才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只有把学生的生理素质、认知素质、伦理素质与心理素质综合地整体地进行培养和发展,教学才会有效,才能培养健全的人才。所以,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目标观,树立现代的教学目标观,才能切实地把心理教育渗透于教学过程中。

2、心理学知识

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素质是至关重要的。本次实验的成功

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有关心理学的知识和心理教育技能,因此,在实验之前,我们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向实验教师介绍有关的心理学知识,如心理健康的基础理论;教师的心理健康;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等等,力争使每个教师都能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和一定的心理教育的技能,以保证实验能顺利进行。同时,要求教师必须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做到:

(1)热爱学生,无条件完全接纳学生;

(2)充分认识到学生是一个发展着的未成年人,理解学生;(3)学会移情思考、处理学生的问题 3、基本技能

(1)了解学生的技能。不了解学生就谈不上对学生的教育,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思维能力、兴趣爱好、才能等等,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因材施教。了解学生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能,包括日常观察、作品分析、个别谈话等。在实验前,我们要组织有经验的老班主任向实验教师介绍经验、传经送宝,同时要组织任同一班级课的教师互相交流对实验学生的印象,以求达到共识,只有当全体教师在教学和教育过程中保持行动上的一致,才能使教师形成一个统一的教育信念,形成合力,共同完成同一目标。

(2)创造性地教学设计技能。运用先进的教学思想、方法于课堂教学上,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师应结合自己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教师的价值就在于运用自己的创造性的劳动启迪学生的智慧与情感。为了使教师的教学设计技能力得到有效的训练,我们准备组织教师集体学习一些先进经验,并开展互相听课、互相评课、教学设计竞赛等集体教研活动,以求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互相促进。

(3)教学应变能力。这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突发事件的反应和处理能力。应变能力既反映了教师在紧急状态下的应付水平,也反映了一种教育机智,是优秀教师必备的一种素质。为了提高教师的应变能力,我们要求教师对每一节课的教学都写出较为详细的后记,不断地总结经验;把课堂上发生的一些事情拿出来,共同探讨有效的应付方法。

(4)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技能。这主要是指心理健康教育中常用的说服、表扬和激励、关心、沟通、暗示、感化等方法。将每种方法的应用原则和适用范围交待给教师,要求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有意识地使用这些技能,逐渐积累经验,最终达到熟练应用这些技能。

(二)、实施阶段:(2009.3――2010.3)

本次实验点多线长,范围很广,因此,根据实验教师任教学科的不同,将课题组分成三个小组,分别研究:

1、“在文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侧重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2、“在理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侧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品质和坚韧不拨的意志品质;

3、“在艺体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侧重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互相协作的能力。

因为本次实验以课堂教学为基础,所以实验的主要内容是改革课堂教学设计。所谓的教学设计,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什么(课程、内容)和怎么教(组织、方法、传媒的使用)进行设计。本次实验侧重的是后者,也就是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心理学原理进行教学设计。

1、设计多样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各种心理品质和健康的人格是在各种活动中产生和形成的。教学活动是影响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因素。传统的教学是封闭性的,它重教轻学;强调学生的继承而忽视学生的创造;关心学生的外显结果而忽视学生的内心世界。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改变这种呆板的、缺乏生机的传统教学活动。

(2)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的行为以及自尊、自信,善于适应社会的良好心理品质不是在书斋里而是在自我积极参与的集体活动中产生和养成的。一切教学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实践、锻炼才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财富。所以,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多创设各种锻炼的情境,让学生有自主的选择权利,激发其创造性;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促使其实现自我;给学生提供获得成功的条件,让他们品尝成功的体验和满足感;让他们能自我调节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正确看待失败与挫折。(3)、发挥学生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观点的碰撞与趋同,能够帮助学生取长补短,更全面地认识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设计时,提倡多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达到以下目的:

①规范社会行为。学生在社会中获得的各类信息在小组讨论中达到共识,取得比较一致的主流价值观念,并可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②培养应变能力。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各抒己见,广开思路,有助于他们多向思维和应变能力的锻炼。

③调整偏差行为。小组讨论可以使学生以人为镜,发现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偏差,在他人的帮助下,加深对自身与他人的理解,纠正自己的偏差行为。4、设计多样的教学评价方式。传统教学效益是以学生知识、智能的获得为标准的,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为唯一标准来评价学生。在实验中,必须改变这种教学

效益观和评价方式,强调应以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来衡量和评价教学,综合地评价教学质量,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和特长,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能力,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

在实验的实施阶段,每个小组应完成以下几个任务: 1、写出本组的实验计划; 2、依据实验计划严格进行操作; 3、每学年写一份阶段总结; 4、做好实验的有关记录。

(三)、总结阶段:(2010.3――2010.6)

在这个阶段,对前期的工作加以总结,对实验结果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实验教师总结经验,形成论文。课题组完成终期实验报告

九、课题组成员

课题负责人:刘玲华 德育室主任,负责课题组织、协调、研究等全面工作。小学课题组组长:申雅秋 德育室心理研训员,主要负责小学段心理课题研究工作。

中学课题组组长:董向红 德育室心理研训员,主要负责初中段心理课题研究工作。

实验校负责领导:负责本校心理课题的组织、管理、协调工作。实验校教师(课题主持人): 负责本人课题的研究工作。

十、成果表现形式

课题以结题报告为主要成果,另外还有论文、课例、经验总结

十一、完成课题研究的保证条件

1、课题组人员

课题组成员既有管理人员,又有在一线工作的教师,均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及研究能力。

2、保证课题研究时间

学习既研究,工作既研究,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课题的研究与落实,以保证课题顺利完成。

3、课题经费:课题研究的经费来源为教育科研专项资金,资料购置,教师培训,活动等费用,学校应尽一切力量予以落实,以确保研究活动顺利进行。2009.4 20

第三篇: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计划

《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行动研究》

课题实施计划

二0一四——二0一五学第二学期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市、区、校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精神,努力培养学生 “ 自知、自尊、自制、自信、自强 ” 的心理素质,让每一位学生都拥有健康的心灵,并真正成为身心健康的新一代。把心理健康教育贯彻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二、具体计划:

(一)根据学生年龄阶段的需求,实施心理教育内容 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培养学生学习的进取态度;在班级活动中,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健全、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培养自主、自动参与活动的能力。

(二)心理健康教育要有机渗透到学科教学中 要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结合,有机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

(三)提高心理咨询的意识与知识 我们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影响到学生身心的发展与成长,最终影响到教育的成败。我们自身的心理健康对于学生的影响,要比其他因素的影响都来得大。因此普及心理咨询知识,有利于正确认识自己,调控自身情绪,积极对待工作,最终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四)切实做好学生心理咨询工作

我要运用心理学和理论技术,借助语言、文字等媒介,与学生一对一进行信息交流并建立某种人际关系,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正确认识自我及社会,充分发挥潜能,有效适应环境的过程。

(五)营造良好的校园心理氛围,拓展心理健康范围 第一、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加深学生对心理健康的了解。通过班队会、小报、网络等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第二、通过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营造良好的群体氛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学生在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陶冶心理品质。

三、具体措施

1.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和氛围建设工作。2.学习有关心理辅导的知识、方法等。

3.利用家长会向家长宣传 “ 家庭心理指导 ” 的有关内容。4.积极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要利用班会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5.做好学期总结及资料积累和个案分析、心理档案。6.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

7.创编心理剧,并在班级演出,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

8.建立心理健康,以最快的时间答复,以便那些不愿和老师见面的学生可以通过悄悄话寻求帮助。

立山区光明小学

谭丽

2015年3月

第四篇: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在中小学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共识,尤其在1999年8月13日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之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积极贯彻文件的精神,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少学校开设了心理辅导活动课,设立了心理辅导或咨询室,举办了家长学校等,这些活动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忽视学科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一个突出的普遍性问题。因此,有必要深入理解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探讨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实施。

一、教师自身要心理健康

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教学技巧,而且需要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态,因为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要合格地完成这两项重任,自身的心理健康是必要的保证。只有自身心理健康,才有助于促进身体健康,才能在教学中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能为学生树立心理健康的榜样。一个性格开朗、情感健康的教师,往往会以积极的方式对待学生,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因此,要更好地教书育人,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极为重要。

二、教师要保持愉快的心境

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感色彩,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心情。教师积极的心境可以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进入兴奋状态,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我们常发现,课堂上学生的活跃程度和教师的面部表情、声音语调有着直接的关系。教师和颜悦色、笑容可掬,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幸福和友善的情感。教师轻松愉快的情绪、期待信任的眼神、自然亲切的动作还会使学生备受鼓舞,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有助于培养健康的情感。这就是为什么学生在不同教师的课堂上表现很大差异的原因。当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课堂教学时,积极开动脑筋思考,课堂效率高,教师和学生之间也会产生更多的相互尊重与接纳。

三、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化教育

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教育应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古人很早就提出要因材施教,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学生智力、情绪、意志、人格、人际交往能力等的全面把握,了解学生的优势与不足,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个别化教育。比如,对于性格内向、总喜欢一个人行动,极力避免与他人交往的学生,可以多给他提供一些当众发言的机会,多鼓励他、肯定他,以锻炼他的胆量,增强他的自信心;对于性格外向、热情活泼但做事缺乏耐心的学生,可给他提供一些具有难度的学习任务,以培养其耐心,磨炼其意志。这种针对性的个别化教学,原则上应运用于每个学生,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由于时间、精力、能力等多种原因,至少应对所谓的“问题学生”有意识地运用,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学习、生活.四、要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

课堂心理环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认知的师生心理互动环境,它由教师教的心理环境和学生学的心理环境两部分组成。课堂心理环境表现为融洽或冷漠、活跃或沉闷、和谐或紧张等形式,良好的心理环境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五、要转变教学效益观和教学评价方式

目前,在我国的中小学仍普遍以学生知识、智能的获得为标准,以学生的学业成绩来评价教学效益。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分数)而不关心学生在学习中的成长。不管学生各方面的实际发展如何,只要考得不好,就认为教学是失败的。但是,丰富多彩的世界,培育了人们多种多样的个性,世界的丰富多彩又需要人们具有多种多样的个性。实际上,国家需要我们现在培养的学生80%以上将要成为高素质的各行各业的工作者、劳动者。所以,应以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来衡量和评估教学,综合地评价教学质量。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特长,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能力,使师生生活在一种相互理解、尊重、关怀、帮助、谅解、信任的和谐气氛中,使学生健康向上地发展。

总之,要实现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渗透、有机结合,必须改变教学因素和条件,不能简单、机械地把两者相加或者随意组合。否则,收效不大。学科渗透可以促进更多的教师学习和运用心理学理论,提高其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心理辅导,有利于在学校中营造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学生心理辅导单靠心理辅导教师开展工作,孤掌难鸣,势单力薄,学科渗透是一种全员性策略。老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育人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育心。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老师都应该是学生心理辅导者。

第五篇:学科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科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学科教学特点与心理健康教育

1、课堂教学的多样性与特殊性

作为学校中心工作的课堂教学,只是一个统称。具体讲,可分为语文、数学、自然、社会、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而每一个学科,又可以分为不同的课型。如语文学科,又分为识字课、阅读课、作文课、复习课等。因此,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丰富多彩的。所谓的通过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不论是哪一个学科,不论是何种课型,都必须把心育融于其中,随时随地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文以载道,教书育人是各科教学的共性

各科教学内容不同,要求达到不同的目的。如识字课要求是听、说、读、写四会,算术课要求会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培养孩子成人,促进学生养成健全人格,获得全面发展。

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传道就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就是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做人。通过课堂教学,既要传授知识,授之以“业”,更要以文载道,明理激情,使他们受到情感的熏陶、意志的锻炼,培养优良个性,养成优秀品质。

3、师生双边活动及多因素作用

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活动主体。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一般情况下,课堂教学目标是依据教材、教学大纲的要求,由教师掌握和控制的。而要达到目标,则必须调动学生积极性,把学生作为主体,以学生为主线,以师生的双边活动为中心。学生与教师之问,是相互依存的,双方都是活动的主要角色,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课堂教学活动,缺一不可。以讲解为例,教师讲课是给学生听的,学生不听或者听不懂、听不明白,教师等于白讲;只有学生乐意听,听得懂、学得会,讲授才有其实际意义。而学生到底听明白没有,教师不能不闻不问,必须及时反馈,掌握学生的状态,并及时地去调节师生活动,以促进目标的达成。

影响课堂活动效果的,除了师生双边活动之外,还有影响师生心态的其它外界因素。例如教材本身的难易度、学校教室环境因素、每个学生的家庭影响因素等等。

4、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在学生的心理状态

教学心理学研究证明,教学效果好坏、关键看努力。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是教学矛盾中的主要矛盾方面。这是不言而喻的。

而努力结果如何,主要受两个方面影响,一是智商,二是情商。智商是观察能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像力的综合体,是认知能力的体现,它可以影响到学习效果、教学效率;而情商则是心理状态的体现,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它调节人的行为,包括影响人智力潜能的发挥和智力的整体发展。

(二)课堂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

1、发挥教师的课堂教育机智。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纷繁复杂的心灵感应场,既有信息、知识的传递,思想的交流,又有情感的沟通,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与环境之间互相作用,多侧面多层次,瞬息万变、立体交叉。要搞好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具备一种特殊能力——随机应变的能力,这就是教育机智。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冷静、理智地处理突发事件

一堂语文课,同学们正在聚精会神地分段朗读,突然一只皮球从窗口飞入,全班大乱。这时教师沉着镇定,亲自把皮球还回操场,然后重新组织教学,把被分散的注意力拉回到朗读声中来。这是常见的突发事件。类似其它的外来干扰或内部意外情况都有可能发生,教师则应灵活多变,稳定课堂气氛,使同学们保持良好的学习心境。

(2)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

教师要掌握课堂的主动权,必须明察秋毫,善于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学生的心态必然通过行为和表现流露出来,如有的学生疲劳时打哈欠,有的溜号时搞小动作,有的走神时目光呆滞,有的表面上坐着听讲,实际上若有所思,有的眼神困惑、疑难,有的压抑、愁眉苦脸,有的兴奋有余,活泼过度等等。教师要通过观察,对每个学生了如指掌,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情绪起伏,思想动向,这样才能及时采取措施。

(3)果断的调控与变通能力

课堂上,有损于学生心理健康的事件是经常出现的,所答非所问的回答,不着边际的质疑转移学生的注意,疲劳厌烦,不良情绪的困扰等等,都需要教师妥善处理,及时进行调控,有时需要变通准备好的教学程序,以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控制教学过程。

例如,教师提问一个女同学,该生一时紧张,站起来竟然忘了教师问的是什么问题。一般情况下,学生会很不好意思,会更加紧张,教师如果责备这个学生,则会造成心理挫折。这时老师灵机一动,鼓励该生再听一遍,慢慢思考,教师重复问题以后,学生消除了紧张感,打消了顾虑,回答了问题,尽管很不完整,还是受到了表扬,得到了鼓励。

2、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

各种学科教材都是经过专家精选编纂而成的,具有丰富的内涵与寓意。教学中,首先要吃透教材、挖掘出教材本身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课堂上尽量发挥教材的作用,做到有机结合、积极渗透,从课堂实际出发,既不要牵强附会、生硬联系,也不要忽略心理特点,单摆浮搁。要融为一体,恰如其分。

3、营造健康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

课堂教学气氛,影响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和谐、活跃、平等、欢快,学生则思维敏捷、态度积极、主动活泼,学习效率高;反之,气氛沉闷、压抑、紧张或者散漫,分歧丛生,则学生厌烦,教学效果就差。

学生的情绪状态,课堂气氛受各种因素制约,而主要是受教师情绪感染。教师走进教室时面带微笑、态度温和、精神饱满、热情诚恳,学生会感到教师可敬可亲,平易近人,课堂气氛就会宽松、和谐,充满欢乐;反之,教师一脸怒气,或无精打采,表情呆滞,或冷漠无情,学生会感到压抑、沉闷。因此,要求教师上课前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论本人有什么特殊情况,都不要把不良情绪带进课堂。要提倡教师有幽默感,允许教师使用诙谐的语言,时常开一点玩笑,引逗学生产生欢快的情绪,这是一种教学艺术和技巧。如:有一位教师为调节课堂气氛,上课巾间.穿插了2分钟的音乐。不仅没影响学生学习,反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学科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1、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语文课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任务是扫除学习心理障碍、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和以文载道、进行情感激励等等。

小学低年级儿童年龄小,感知水平低,思维方式以形象、直观为主,个性活泼好动,记忆方式仍然以无意识记占主导地位,在学习汉字过程中,最易出现心理障碍,所以,识字教学是语文学习的第一个难点。

儿童识字要经过感知、理解、想象、记忆等心理活动过程,对汉语、汉字的音、形、意和字、词、句、章的掌握,教学中应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采取各种方法,如注音识字、集中识字、游戏识字等,以防止学习心理障碍的发生。

小学语文教学的另一个难点就是作文。有些学生不乐意作文,怕作文,一写作文就头痛,有的苦于没什么可写,不会写,直至产生厌恶感和恐惧感等心理问题。扫除作文心理障碍的方法,应从说话训练开始。一般说来,只要学生能用口讲出来,也就能写出来。而说的原材料是词汇,没有材料盖不了大楼,没有词汇写不成文章。丰富词汇是作文教学的突破口。

为了丰富儿童的词汇,一是引导他们多观察,要丰富课余生活,多写观察日记;同时要增加阅读量,增加说话机会,锻炼他们口头作文能力。这样就可以度过难关,扫除作文心理障碍。

语文教学课时最多,是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最佳时机。例如,一篇好的游记文章,如同一幅美丽的图画,可以激发学生的爱美之心,教师应把握时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他们热爱生活、情趣高雅、文明高尚的个性品质。

2、数学课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以扫除学习心理障碍为主,同时注意个性品质培养、意志品质培养和情感教育等。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是感知失真,出现错觉。例如在解决四则运算问题时,常常偏重已知条件的开头部分和有特征部分,而忽略了题目中的弱知觉对象,留在大脑中的表象残缺不全、模糊不清。这是一种粗心大意造成的心理障碍。教学中应按照儿童认识的规律,即按“操作感知

表象~概念一概念系统”的认知过程,丰富学生们的感性认识,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动脑能力。让他们在摆一摆、画一画、比一比、量一量、算一算过程中,克服失真现象。

第二是兴奋点的干扰,注意力分散。小学生一般是无意注意占上风,而注意分配、转移和监督等功能较差。教学中,不要被显眼部分所迷惑,应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和概括能力。

第三解决思维定势的干扰。小学生思维缺少灵活性,常常“一条道儿跑到黑”,转不过弯子,通过心理训练,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就能使大脑活起来,使之不受框框的影响。

第四是非智力素质的影响。影响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诸因素中,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情感因素占有重要位置。有的学生不敢碰硬,有一点难度就止步不前,表现出无意志、无毅力、不坚强的特点。而这正是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解决的。

3、音乐课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音乐课教学,是通过唱歌课、唱游课、器乐课以及识谱知识、视唱听音等课型,对学生进行音乐基础知识教育、培养音乐能力,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进行品德教育和美育,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通过音乐课教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应侧重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培养对音乐的兴趣。音乐是美的。它本身即带有趣味性、娱乐性和审美性特征。要用美的旋律来吸引学生,用鉴赏、表演和歌咏比赛等激励学生,使他们感受到音乐的美妙,从而热爱音乐,热爱美。进而成长为琴棋书画兴趣广泛、多才多艺、一专多能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是培养美感,陶冶情操。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流动的画。轻柔抒情的一曲《爱的奉献》可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激昂振奋的《马赛曲》能够鼓舞人心,激励将士奋勇直前!歌曲中的音乐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激动,能引发学生思想上的共鸣。音乐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使学生在感受音乐美的同时,产生联想,培养高层次的情感,提高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欲望。

三是音乐具有心理治疗作用。优美的节拍韵律,可以调节人的神经,使人产生欢快的感觉。当人们因疲劳而产生思维混乱时,或者压抑、沉闷、惊慌时,听一下轻松的音乐,能使人顿时放松下来,解除疲劳,恢复好的心情。因此,音乐课对学生心理健康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4、美术课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美术课是艺术类学科。它的作用除了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培养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技能外,还有培养非智力因素、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作用。小学美术课是通过绘画、手工工艺和艺术欣赏等形式,讲授美术基础知识和培养简单的造形技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形象记忆力、想像力和创造能力。

美术教学对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大意义。一是美术作品的欣赏,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得到美的享受,从而获得欢快和满足,促进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二是美术课重点是开发学生的右脑,发展儿童的彤象思维能力,这对启迪智慧、开发智力十分有利;三是在认识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儿童的情感受到薰陶、得到升华;在高雅的感受中,发展了爱美的情趣,进而推动他们掌握欣赏美的技巧、创造美的能力和追求美的意向。

一个高尚而健康的人,首先是一个爱美的人,是一个有美感的人和乐于创造美的人。通过美术课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就是情感教育,具体做法,一是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只要能让学生体验到欣赏美、创造美的乐趣和愉快,他们就会对美术美工爱不释手;二是培养观察能力,看一幅圆美不美,做一件手工艺品美不美,取决于观察力好坏;三是培养美的情感。包括对色彩、画面、工艺品的赞美体验和感受美的快乐感。四是培养创造美的意向,并迁移到行为美、仪表美。

5、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学科的设置目的,一是传授体育的知识,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识;二是培养运动技能,掌握锻炼身体的本领;三是养成运动习惯,达到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发育的目标;四是进行意志品质的培养,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坚强的毅力;五是通过竞技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顽强拼搏精神。以上的体育知识获得、运动技能培养、行为习惯、意志品质和竞争意识培养,同时也是心理教育的任务。所以,把心理健康教育融人体育教学之中,是顺理成章、完全吻合的。

体育学科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和竞技技巧;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培养坚强的意志力和竞争意识;愉悦身心,增进身心健康。

6、其他学科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小学除了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学科以外,还开设有自然课、社会课和其他选修课程。在这些课堂上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应把握以下几点:一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科特点,做到有机结合。例如在自然课教学中,应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训练和科学精神培养,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兴趣广泛这是一种优秀的个性心理品质。二是清除心理障碍,如厌恶情绪、学习困难等等。三是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共性问题,渗透到教学之中,为完成增进心理健康、培养优良个性和完善人格这一总目标而精心设计、勤于实施、提高效率。

下载学科教学中有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五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科教学中有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五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对中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对中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当今,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差,遇到挫折容易走向极端。各种刊物报纸经常有这样的报道:某某学生离家出走、有的患......

    如何对高中生有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合集五篇)

    如何对高中生有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 有专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人格,或者说教会学生做人,这是一切教书育人的前提和根本目的。”对于高中......

    在政治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政治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高州市第三中学 何基海 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政治学科教学除了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如何做人之外,还要教会他们怎样去面对将来可能出现......

    在数学学科中我是怎样进行有效教学的

    在数学学科中我是怎样进行有效教学的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更具体的说: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教学 云南省德宏州芒市华侨小学 汤艳梅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财务投入,取得可能多......

    如何进行有效教学

    如何进行有效教学 高家小学高丽云 作为一名教师,如何才能进行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

    加强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做法

    文章标题:加强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做法中学时期是人一生中生理和心理趋向成熟的重要阶段,面临升学、就业和周围环境等多方面的压力,不可避免的会遭遇各种应激、困惑......

    浅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5篇

    浅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中山市三乡镇初级中学 汤广建[2006年03月02日] 一、心理健康的基本认识 世界卫生组织宣言近年一再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