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数学学科中我是怎样进行有效教学的
在数学学科中我是怎样进行有效教学的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更具体的说: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既要关注学生当前发展,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可持续发展。
下面结合《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教学及自己平时的所听所见所感,粗浅的谈一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才能达到“有效”:
一、变传统的“备教”为“备学”
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依据,在备课时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学生学习情况、生活经验等进行综合的分析,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再加工、再处理,使教材更切合本班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改变传统教学的“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怎样讲”的备课模式,把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产生的问题,怎样指导学生作为备课的重点,真正做到用好教材,使学生学得扎实主动,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创设有效的情境
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主要作用,可以促使和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自主探究。小学生由于认知、心理年龄等因素的制约,不可能或很少进行自主的探索,就需要教师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使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等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理解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及时从生活情境中提炼数学问题,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的过程,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从而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路程、时间与速度》一课,开课时创设了学生熟悉的刘翔在奥运赛场上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后出示丰富数学知识的信息,让学生去找一找。在汇报的过程中结合刘翔是110米栏项目的冠军获得者理解路程的意义。
三、关注合作与交流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课堂上精神饱满,通过动手、动眼、动口,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作为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参与的状态、时间、方式等;让学生学会交流,通过交流发表见解、展现自我,同时交流的过程使得个体思考成为集体智慧,也是个体的狭隘不断走向广阔的过程,从而真正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地位,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路程、时间与速度》这节课上我尽可能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比如在认识速度以及如何计算速度时,我创设了两辆车拉力赛,“到底哪辆车跑得快?”这一问题情境,组织学生思考、交流:要想知道谁跑得快,你有什么办法?在学生的自主探索过程中,学生很快地建立了单位时间的表象,探索出路程、时间与速度三者的数量关系之一:速度=路程÷时间。探索另外两个数量关系时,我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我让学生合作学习、互相交流,不仅可以拓宽他们的思维,可以让每个同学都有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也培养了学生倾听的习惯,逐步“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共处”。
四、练习设计做好基本与提高的关系
从数学教学的内容看,课堂练习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理解概念、掌握法则、形成技能、激发潜能、培养习惯的重要途径,是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体现,是教师获得反馈信息、进行评价的桥梁。为了保证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就要在设计练习上下功夫。
在教学中,应根据课程标准,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创造地精心设计练习题。一要注意层次性,从学生方面来考虑,练习必须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既要关注后进生和中等生,同时又要关注优秀的学生,从知识系统上来考虑,既要有基础题,也要有发展题,还要有提高题;二要注意发散性,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通过答案不唯
一、解题方法不统一的练习,给予学生思考和探索的空间、自主创新的机会,从而使学生思维越来越灵活;三要注意生活性,练习设计一定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问题就在我们身边,认识现实中的生活问题与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达到学以致用;四要注意趣味性,结合学生已有知识设计活泼生动、富有情趣的习题,让学生感受数学的趣味性,有助于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五要保证练习时间,一节课要保证10——15分钟。课堂练习量少,对所学的知识只能停留在基础层面,不能深入,教学效果也不好。在《路程、时间与速度》一课的巩固练习中,我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设计了分层训练。第一层: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意义。第二层:巧用速度单位。第三层:综合训练,设计图文结合题,通过学生观察、分析,利用三个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第四层:活学活用,此题的解答方法多样化,可以比路程,也可以比时间,还可以比速度。在练习中选取一些学生熟悉的事物,能让他们积极地思考,轻松地练习,感受着数学的魅力,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同时采取小组合作闯关的形式,使枯燥的练习变得生动有趣。
五、发挥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优势。
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数学教育思想与模式,多媒体特点是生动形象,音形兼备,动静结合。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使得知识内容通过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影像等各种形式表现,创设了图文并茂、有声有色、能动会变、形象逼真的各种情境,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立体式刺激学生手、脑、眼、耳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认识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加大课堂教学容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收到较好的教学实效。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要有效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有效的创设问题情境,有效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有效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有效的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生活,学生有效的获得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有效激励评价,使学生体验成功,建立信心。对于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研究之路还很漫长,这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和研究,去寻找最有效的教学,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在数学学科中我是怎样进行有效教学的
密山市实验小学 刘俊菊
第二篇:怎样进行初中生物有效教学
怎样进行初中生物有效教学
作者: 莫朝文(初中生物
贵州黔南初中生物二班)评论数/浏览数: 6 / 66 发表日期:
2011-11-28 23:30:03 何谓有效教学?即达到了预期的和生成的教学目标,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的教学。
一、有效“讲授”
有效“讲授”的前提是吃透教材,定准目标。首先要熟悉和理解生物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其次,要吃透教材,明晰教材的知识脉络、逻辑结构及各个知识点、能力点,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情,明确每节课的三维目标。然后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思维特点及身理心理状况的分析,再结合教学的重难点,找准切入点来进行有效教学设计,以学定教。
有效“讲授”要保持与学生能力相适应的“教学节奏”,给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能有效地记住、理解某些知识并形成相应的价值观。
有效“讲授”中,教师要注意要有效地“提问”并“倾听”学生的声音,使教学保持“互动”,有效地激发学生“投入”学习。
二、有效“提问”并“倾听”
有效教学基本状态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在这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讲授,但不能总是只有一个声音。而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问”。
首先提问的时机要合适,要选择合适的知识点和知识点的适当视角作为提问的切入点。通常,应选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如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过渡点以及容易产生矛盾和疑难的地方。其次设计课堂提问时应把握分寸,注意难易适当。如果太难,致使大部分学生对问题茫然失措,将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但是如果问题太简单,连差生都不用动脑筋就能回答,那么成绩好的学生听来肯定是索然无味。因此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照顾大多数。而对同一个知识点的提问应注意设置问题的梯度,由易到难。“问题”的有效性还在于音调的变化、重读、词的选择及问题的语境。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关键的策略是,要让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
三、有效“激励”
课堂激励评价,能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动机,诱发学习兴趣,进而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成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及时给予评价。对于创造性的回答,予以赞美;对于正确的回答,予以表扬,尤其是那些有进步的学生;对于胆小怕羞的学生,予以鼓励;对于一时答不上来的学生给予希望,希望下次能回答好,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对本学科产生兴趣。只有通过不断提问、不断鼓励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学好知识。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特别是不同于教师和教材的见解,改变学生总是跟着教师和教材转,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局面,使学生敢于打破思维定势,发展求异思维.
第三篇: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有效培优
怎样在语文差异教学中进行有效培优
【问题目标】
问题:怎样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培优,让大面积的学生实现优秀(测试成绩达80分以上)。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是典型的差异性教学,班级学生学习素养良莠不齐,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多学生厌学怕学避学,优秀学生要想从此氛围突围而出显得更为不易。但另一方面,国家社会要求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而人民满意教育实际上体现在优质学校对优生的录取率。一所学校不管你办学多么有特色,素质教育开展得多么深入,如果最终没有一个学生考起市属一中,那么领导不满意,家长不满意,学生不满意,社会不满意,学校和教师的发展就无从说起。语文教学中优生培养难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教师要想大面积和大幅度提升班级学生的优秀数是比较困难的。我从事多年的毕业班语文教学工作,面对毕业班学生争上优质学校(录取分数高)的迫切需要与考试结果不理想的矛盾,对于这个问我很是纠结,致使其成为我语文教学工作的一大心病和急需突破的教学瓶颈,虽经多方努力,但成效并不明显。
目标:通过找到应对之策,在教学中实现培优,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测试成绩。
面对这一突出问题,我力图从语文教学优秀率普遍较低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在专家名师和同仁的指导和帮助下,找到有效的应对之策,解决这一普遍难题,促进大面积学生实现优秀,助推学子上优质学校的梦想。【目标描述】
1、通过专家培训指导,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确立教学研究的方向。
2、努力反思,不断研修,提升教学能力,进行针对性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结合课外学习,进行有效辅导。
3、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循序渐进,逐步转变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使之按正确的方法高效学习。
4、通过阶段性(一学期)教学,逐步显出成效,争取在学业水平测试中优秀人数(80分上)达50%,其中10%达90分以上。【问题表征】
在目前的农村义务教学7~9年级阶段,语文教学成效并不明显,特别在优秀学生培养上收效甚微,在各级各类考试中,很少有学生考到80分以上,90分的更是凤毛麟角,鲜为人见,使语文教学在众多学科中退居二线,失去了它应有的地位,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学生在升学时或平时进行各科辅导,很少会想到语文,以致普遍形成这样的认识,语文学不学,教不教都一样。造成这样结果和认识,除了外界的不了解,语文教师和语文教学确实存在许多问题,值得我们语文教师去研究发现和努力改善。【系列问题】(待细化)
1、在差异性教学中,语文教师该怎样教才能有成效甚至高效?
2、课堂教学中,为了课堂的提质增效,语文教师要从哪些方面努力?
3、语文教师要怎样引导和调动学生参与并高效学习? 【解决策略】
1、了解问题研究的背景和相关理论基础
我国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华国栋在《差异教学论》一文中指出:差异教学是指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学生的差异,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提倡差异教学是为了给学生提供适合他们自身发展的方式促进他们最大限度的发展。在基础教育领域对于绝大多数学生除少数智力落后等残疾学生,应使他们达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进而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
在语文差异教学中使优生得到提升,其中有许多值得研究之处。在语文教学中,关注优生的学习状态,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能有效地提高优生学习动力和学习能力,进而促进优生的提升及学科教学的高效开展。
2、语文教师怎样面对学生进行高效教学。
每个学生特点不同兴趣不同学习程度存在差异。优生学习能力相对较强按正常教学计划、教学进度优生吃不饱。优生学习成绩好经常得到赞扬、敬慕家庭、学校宠爱、呵护这样易使他们产生优越感总觉得自己已经是很好了,而忽视了自我提高自我超越的过程。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班上的后进生关注较多而对班上的优等生较为忽略,因为他们的成绩不会让老师太担心。这样的教学显然影响了优等生的语文水平的提高,所以在教学中使优生提升很重要,培养得法就可以成功地培养出优生群使准优生成为优生更加拔尖。
有关调查表明,由于优秀学生语文基础比较扎实,所以一些基础知识的提问对他们来说很简单。当老师要求他们在文章中寻找答案时他们能很快的找到。如果老师没有叫到他们回答他们就觉得其他同学的回答和自己没有关系思想会不集中。当老师的提问先请中等和较差层次的同学回答时他表现出没有兴趣很不耐烦学习动力不足。当老师让小组内讨论有了新的任务可以展现自身的优势时他们学习积极主动性很高自己完成任务后还能帮助其他组员一同完成。
3、语文教师怎样教才能实现大面积学生优秀(1)关注学生差异进行备课
目标设定要有层次行性,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中存在的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制定相应的分层教学目标为学生设立的目标要高于学生现有经验水平和学习能力又要保证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域内。学生在遗传素质、已有经验、生活环境等方面既然存在明显差异老师备课时就要尽可能制定几个层次目标不仅要考虑到大多数学生也不能忘记优等生为优生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课上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他们向自己的相应的目标努力。这样优生能有所得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高。
(2)问题设计要有后续性
优生由于基础较好所以一般的问题对于他们来说只是小菜一碟。如果还是一味的用这种问题来组织教学那优生只能是堂堂课“吃不饱”。所以在备课时就考虑到这些问题设计问题要讲究其后续性。能让大多数学生能完成的基础上让问题能有其后续拓展性为优生服务。这样一来优生在完成基本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还能拓展研究让他体现出自己的优越性并且能在课后有“饱足感”。【策略运用】
语文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语文教学策略解决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尝试。
(1)、学法指导策略训练优生严谨的思维品质
优生智力相对较好,为使他们的语文学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法指导是关键。科学的学法指导使优生在知识的获取中掌握良好的方法,在方法的运用和完善中形成学习能力,这对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是有力的保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讲明学习重点,然后围绕学习重点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去讨论争辩,注重训练优生严谨的思维品质,为他们终身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自学尝试教学策略提高优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差异,激发起优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发挥优生的主体意识,让优生在这样的主观能动性下发挥自己的学习能力,充分学习。
在向其他学生讲解时,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巩固,既掌握的知识,也为自己树立了信心,增强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也锻炼了他们自主归纳课文要点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使他们在上课时更集中地听。其他同学讲解学习要点,避免重复回答。对自己有疑问的内容更集中听教师讲解。这样的课堂,使优生也动起来,使优生的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3)、成功体验教学策略激发优生的创新意识,训练优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优生对文章内容进行多角度思,考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特别鼓励优生敢于对课文、以及教师的话提出疑问,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这又给优生提供了创新和实践的机会,为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机会。
(4)、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培养优生以研究性学习能力为核心的综合能力
因为优生基础好,所以安排优生在小组内担任组长,组织小组内的讨论、安排同学发言、帮助组员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让他们成为课堂的有效资源,成为课堂学习的“小老师”,让他们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有所收获。
(5)分层作业策略提高优生学习动力
针对优生的学情和个性心理,为他们设计了与其他层次同学不同的多层次练习。每学完一篇课文布置优生设计几道习题作为自己的课外作业,可以就课文的某一个片段自己提问自己回答,也可以将课文扩写、缩写、改写或仿写亦可摘抄精彩的词、句、段赏析,还可以将课文改写成课本剧在班上表演。周末的周记布置也对他们提出特别要求,选取课文片段为其创作插图。针对写作能力的训练,设计的练习形式有:用简短的一两句话概括某段文字或以想象的方式将自己融于文中,假想自己就是文中的人物你会怎样做?怎样想?怎样说?让想象插上翅膀,任心潮起伏,任笔调生花。针对阅读能力的训练,补充类似的阅读作品,让他们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果。有时让优生之间就设计的各类习题与其同学交流完成。
实践证明,分层布置作业可以使优等生更上一层楼。对于班中的基础知识扎实的优生,平时已形成了一定的解题技能技巧,如果再让他们重复性复习一些类似的练习,只会使他们失去学习的动力,有的还会傲气十足,不利于他们更好地成长。而分层布置作业给了他们前进的动力使他们充满竞争地学习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效果评价】
实施一定时期后,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效果检测
1、学生间的差异,优生与中等生及较差学生间的差异,优生与优生之间的差异三方面的变化情况。
2、学生的知识面及情感提升的检测,优生的全面发展的变化。
3、各级各类测试中,优生人数及优秀率。
经过探索和实践通过对优生一系列的教学提升活动,班级优秀的学生数有量的提升,优秀学生获得长足进步,在语文学习中各方面能力得到提升,使更多的人优秀起来。
第四篇:浅谈如何在数学学科中渗透法制教育
浅谈如何在数学学科中渗透法制教育
择要: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工作要常抓不懈,它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工作。这项工作还必须联系实际,它不是对学生进行空洞的理论说教,只有联系生活实际,才会行之有效。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工作要不拘一格,并把它变成一门艺术,将学科教学内容与法制有机地结合起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知识的深度上据教材的内容慢慢递进成螺旋式上升,诱发学生不断观察、体验、发现和创造。
正文:
近年来,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现象呈上升趋势,形势比较严峻。因此,加强中法制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紧迫的工作,也是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培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合格公民的重要举措。课堂是实施法制教育的主阵地,数学老师如何抓好法制教育工作,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千万不能今天抓,明天不抓,平时不抓,出了问题才抓。这样,工作总是被动的,教育要常抓不懈,才会有良好的效果。老师除了在课堂中,根据需要必须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法制教育外,还要善于见缝插针,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多接触,进行思想交流。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二、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工作必须联系实际。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不是对学生进行空洞的理论说教。只有联系生活实际,才会行之有效,教育心理学指出:生活实例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教学因素。因此,在课堂法制教育的过程中,数学老师一定要关注我们生活中、社会上发生的有关违法犯罪的事例,并指导学生去收集,及时组织师生进行讨论学习,明辨是非,感受法制教育的重要性。通过这些真实的生活实例的讨论学习,学生感悟到法制教育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懂得基本的法律常识,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法制教育。一个深刻的生活实例的教育学习,胜于千遍万次的口头说理教育。
三、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工作要不拘一格。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工作是一门艺术,会做此项工作的老师,在课堂上总是巧妙地利用各种方法开展工作。老师根据数学学科教学的内容,可以在生活中渗透、在情境中渗透、在游戏中渗透、在案例中渗透、还可以在课堂小结中渗透。
四、学科渗透法制教育要注意方法。
1、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学科教学内容与法制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学科教学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各科教学内容中蕴涵的法制教育因素,要根据学科的特点,以教材为依据,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尺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
2、渗透的法律知识教学有系统性,由浅入深,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接受程度为标准,而法律知识的渗透也要依据这个特点,循序渐进,并且在知识的深度上慢慢递进成螺旋式上升。因此学科教学中的法制教育渗透,必须充分地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认识规律,学生可接受程度,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理解能力来选择渗透的内容和程度。在教材体系中,有的内容多次出现在各个不同年级中,这就需要教师选择适合该年级、该班级学生特点的渗透难度和深度。例如在渗透“保护动物”这一目标时,可以渗透如何运用法律武器和猎捕杀害野生动物的坏人做斗争,能做到不吃野生动物,能主动制止自己的父母和周围的人不吃野生动物,还能向有关部门告发经营、捕杀野生动物的商人,让法律来制裁他们。
3、数学学科教学的法制教育渗透,必须依据教材的内容去进行,法制教育的内容应是教材中所应有的,绝不是外加或牵强附会的,应切实地使学科法制教育与双基教学、双基训练融为一体,而不应“穿靴戴帽”、“两张皮式”的。学科教学法制教育的渗透,应是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之中,而不应是支离破碎、牵强附会的。
4、好奇心和探究意识是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是诱发他们不断观察、体验、发现和创造的动因。而这一切都是在兴趣的驱使下产生的,所以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要贯彻有趣性原则。“有趣”的关键是“激趣”。在学科渗透时要做到知识性与兴趣性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对法制渗透的感知、理解、探索而获得成功,进而产生满足感,不断激发他们对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
总之,数学老师要做好学科渗透法制工作,就必须根据学科的特点,以教材为依据,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尺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这样才能扎扎实实地抓好在学科渗透法制教育。
第五篇:浅谈如何在数学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如何在数学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
有句话叫“百年教育,德育为先”,在新的课程标准中也把德育教育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授数学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同时也要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在教学工作中我也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并有了一定的经验。
一、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的主要内容。
1、以中国数学的光辉历史和杰出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爱国主义思想是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重要方面。中国数学的光辉历史和杰出成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打开数学发展史册可以看到我国古代数学研究的累累硕果。著名的勾股定理是西周数学家商高最早提出来的,称商高定理;刘徽首创“割圆术”,科学地得出徽率(圆周率)3.14;祖冲之对圆周率进行运算得出杰出成果3.1415926<π<301415927,这些杰出的数学家及其成就,把中国数学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峰。在我们的数学教育中,可以多给学生讲讲这方面的知识,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也能将这些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给学生培养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平时还可以给学生留一些小作业,如周末回家收集我国数学家的资料等等,然后回学校大家再一起交流。
2、以我国数学家们的光辉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德育的教育方法之一是榜样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榜样对青年学生具有最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我国有着光辉灿烂的数学史。许多古代杰出的数学成就对
古代人类文明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小学数学课本中收入了许多这方面的生动素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结合有关数学内容,介绍我国古代科学家的杰出成就,介绍现代中国人对数学发展的巨大贡献,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华罗庚幼年未受过正规教育,可才华横溢,为数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著名数学家陈景润顽强拼搏,在攀登“哥德巴赫猜想”的征途上遥遥领先;著名德国数学家希伯索斯发现了无理数,为了坚持这一发现而被抛尸大海……在世界数学发展的历程中,每前进一步,都需要数学家们的胆识、勇气和毅力,甚至以生命为代价。一部数学发展史,是人类追求真理,求实、创新的生动写照。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向学生生动地介绍古今数学家的崇高思想和光辉业绩,能激励学生奋发学习,培养民族责任感和民族忧患意识,树立振兴中华、开创未来的崇高理想和为科学献身的志向。
3、充分利用数学活动进行德育教育。
在数学教学中不一定非要让学生坐在那里进行学习,还可以给他们组织一些活动进行学习。例如在讲时间单位“年、月、日”的时候,可以由两名同学拿着乒乓球在讲台上转圈演示,地球自转一圈是一日,地球绕太阳转一圈是一年,以及平年闰年的形成等等,通过提供给学生必要的活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记得牢,使学生领悟到了获取知识的另一种途径。
4、在教学中注意学生个性品质教育。
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德育,不仅要有目的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而且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个性品质教育主要包括:
(1)实事求是,言必有据。数学来源于生产实践,因而是最讲真实的一门科学,数学的基本特点是严密和抽象。
(2)坚韧不拔,顽强拼搏。通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明确学习目的,激发他们刻苦顽强的精神。
(3)一丝不苟,严肃认真。教师要通过备课与讲课、作业的批改与讲评、测查命题与阅卷、课外辅导等教学工作中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同时严格要求学生书写整洁、认真练习、质疑问难、有错必改;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和科学作风。在作业方面我要求学生都统一格式,字迹认真。
(4)独立思考,勇于创新。教育学生对每一个数学结论或结果都不要盲目接受,死记硬背,生搬硬套,而要想一想为什么成立,是不是确有道理,搞清来龙去脉。使学生了解在一个数学概念出现后还会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一个数学问题往往有多种解决途径。通过对数学概念、内涵与外延的深入钻研和探讨,通过将一个数学问题经过各种变换,转化而引入另外问题的做法;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发展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的原则。
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德育,必须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并且依据德育过程的客观规律去进行,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1、适度性原则。
德育渗透是将思想、观点、精神、情操等有意识地扩散、迁移、传递给教育对象的,使之在无意中接受。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德育渗透的依附性,要防止牵强附会、形式主义和贴政治标签,不可将数学课变为政治课,那将失去数学课的教学本质。
2、渐近性原则。
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发展水平,找出切合实际的教育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近地进行。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可能都一个标准,对那些稍微有差距的学生要给予宽容,只要他比以前有进步那就达到目的了。
3、以情动人的原则。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发掘和表扬学生的内在情感,调动他们积极的心理因素。德育要讲究艺术性,要充分发挥情感的感染作用。教师动之以情,才能激学子之情,使之乐其所学。要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那样,在“润”字上下功夫,寓理于情、清理结合、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在课堂的理性灌输中融进形象化的情感,使教与学之间产生和谐的共振效应,德育就会进入新的境界并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在生活上关心学生,在学习上帮助学生,使他们感受到爱。
4、持之以恒的原则。
德育不能搞一阵风,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长期精心培养,持之以恒的渗透,才能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科学世界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要经历一个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数学中的德育渗透应遵循教育原则,将德育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中,反复地向学生渗透其德育内容,不可厚望于某节课、某个内容。只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寓德育于教学之中,长期地熏陶、渗透,才能收到效果。
总之,在小学数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要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认知目标出发,充分利用数学的学科特点,深挖小学数学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让我们带着阳光般灿烂的笑容走进课堂,走进春天,去播种期待,播种心灵,播种真情!去塑造明天的主人,托起未来的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