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时间:2019-05-14 06:41: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全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全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第一篇:在全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市委、市政府召开这次会议,主要是认真贯彻落实省、扬州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工作会议精神,对我市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作出全面部署。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创发展新优势,更快更好地推进“两个率先”、“两个提前”的战略举措。刚才,4家单位作了交流发言,介绍了很好的经验和构想。倪市长就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工作作了全面总

结部署,李市长宣读了服务业考核办法,请各镇、各部门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再讲四点想法。

一、进一步深化认识

加快发展是时代的主旋律。为了加快“两个率先”,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从xiexiebang.com的实际情况看,在强调工业强市第一方略的同时,必须把发展现代服务业摆上重要的位置来抓。当前,xiexiebang.com经济发展既有大的机遇、又有新的挑战,突出表现为要素趋紧、资源制约、环境制约、区域竞争等带来的巨大压力。这就需要我们寻找新的增长空间和发展资源,创造新的发展动力和竞争优势。加快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是加快发展的紧迫要求,是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致富百姓的重要途径。

1、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支撑。先进制造业是服务业发展的基础,现代服务业是制造业进步的支撑。可以说,没有研发设计的制造业是没有灵魂的制造业,没有现代物流的制造业是血脉不通的制造业,没有市场营销的制造业是盲聋哑瘫的制造业,缺少现代服务业支撑的制造业是高成本、低竞争力的制造业。从我市实际情况来看,相对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势头,服务业发展比较滞后,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育不足,已成为制约经济增长、效益增加的“瓶颈”。现在我市工业企业的科技研发多数还受制于人,生产、储运、销售等基本没有分开,生产经营成本普遍较高。所以,我们必须依托制造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尽快提高研发、物流、营销服务的水平,争取把生产性服务环节的利润更多地留在本地,走出一条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联动并进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2、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提升城市功能的重要内容。服务业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空间,现代城市又为发展现代服务业提供了重要依托。没有服务业的城市只是一座“空城”,缺少现代服务业的城市不是一个兴旺发达的城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利于提升城市配套功能,有利于化解城镇就业矛盾,有利于农村人口加速进城落户,从而使城市更具竞争实力和发展活力。“十一五”期末,我市将形成40-50平方公里、40-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规模,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将带来人流、物流、信息流在更大范围内快速流动和融合,这也为服务业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前景。我们要积极顺应城市化的推进要求,加快城市开发建设水平,为服务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和有效载体,形成服务业与城市化相互支撑、互为推动的良性格局。

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模式。一个地区的现代化进程,不仅是经济总量扩张的过程,更是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转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产业结构演进规律表明,当一个地区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经济增长将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演变为依靠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共同支撑。服务业主要靠体力、智力劳动,能源、资源占用少、消耗低,且大多数属于清洁产业,创造的是绿色GDP。据初步测算,相对于每万元增加值,服务业用电量是工业的15,占用资本是工业的60;服务业每万元增加值所造成的烟尘、二氧化硫排放量不到制造业的6和7。大力发展旅游、商务、文化等新兴服务业,不仅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而且具有一定的生态环境修复功能。因此,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扬长避短的科学举措,是结构调整的重要取向,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4、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富民惠民的重要渠道。发展经济,富民优先。服务业门类广、领域宽、劳动密集度高的显著特点,以及门槛低、回报快、风险小的行业优势,在增加就业、推动创业、致富百姓上具有其它产业不可替代的作用。2005年,我市服务业吸纳就业人员14.7万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中,来自服务业的收入占4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服务业的收入占30以上,发展潜力和就业空间相当大。可以说,服务业是城乡民众创业的最大舞台,也是城乡居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同时,随着全面小康进程的迅速推进,城乡居民消费需求也在全面增长,传统消费不断提档升级,新兴消费也是层出不穷。如果我们不加快发展服务业,即使人民群众达到了全面小康的收入,也得不到全面小康的消费,xiexiebang.com还是不能算实现了全面小康。

二、进一步明确方向

谋划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必须明确发展方针、发展目标、发展路径和发展机制,选择加速发展的科学道路。

1、发展方针:坚持“双轮驱动”,实行“五化联动”。就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坚持新型工业化第一方略不动摇,一手抓先进制造业

第二篇:在全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今天,市委、市政府在这里召开全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动员大会,主要任务是,贯彻全省和扬州市会议精神,总结回顾“十五”时期全市服务业发展情况,明确落实“十一五”发展总体要求,研究部署今年工作任务,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努力构建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富有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为促进服务业更快更好发展而努力奋斗。会议结束前,市委袁书记还将作重要讲话。下面,我根据会前研究的精神,先讲四点意见。

一、客观估价“十五”时期服务业发展成绩

“十五”时期,全市上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拓宽领域、提升水平”的要求,以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为主要抓手,以满足城乡居民生产生活为主要目标,服务业总体水平进一步提高,功能环境进一步改善,在促进发展、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一个扩张、两个突破、三个加快”。

一个扩张:全市服务业总量不断扩张。2005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72亿元,比“九五”末净增34亿元,占GDp比重达36.5%,“十五”期间年均增速13.5%。现有服务业从业人员14.7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35%;服务业实现税收4.9亿元,占税收总额的33.5%,其中占地方税收的比重达51.5%。

两个突破:一是体制机制改革取得突破。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全面推进机制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加快服务业企业资产重组、合资合作、扩张裂变,商贸流通企业“双置换”率达100%,在全省率先成立县级商贸流通服务业联合会和17个行业协会,初步探索了新形势下加强行业管理的新路子。二是项目建设取得突破。发挥区位、产业优势,突出重点行业,依托重点企业,联络大客商,嫁接大企业,推进大项目,增强发展后劲。“十五”期间,年均实施服务业项目近200个,年均投资15亿元,其中超千万元以上项目达20个,在“九五”基础上实现了翻番。

三个加快:一是传统商贸加快升级。坚持服务业与城市化发展互动并进,整合商业资源,完善服务功能,增强集聚效应,初步形成以东方红路、工农路、引江路和江淮路“两横两纵”专业街为支撑的城市商贸集聚区。龙头商贸企业不断壮大,全市形成销售超亿元商贸企业6家,其中,*商城销售过6亿元,成为扬州地区本土龙头商贸企业。积极拓展农村市场,建成为农综合服务社44个,农村超市70多个。2005年,被商务部列入全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市。二是市场建设加快推进。发挥我市的产业、资源、区位优势,依托道口、港口、站口,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先后建成花木市场、建材市场等5000万元以上市场5个,着力培育江淮沿线专业市场带。2005年,实现市场成交额50亿元,同比增长16.2%,其中,亿元市场6个,苏中商贸城超15亿元。三是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积极融入扬州大旅游圈,挖掘龙川文化内涵,彰显古、水、绿特色,开发邵伯御码头、城区龙川广场等9个旅游景点,初步形成引江风景区、邵伯湖旅游度假区和*现代花木产业园三大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500万元。此外,金融保险、信息服务、房地产开发等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成为*服务业发展的新亮点。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关心支持服务业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向奋战在服务业一线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我市服务业与“两个率先”、“两个提前”目标比,与先进地区水准比,与人民期盼比,仍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一是比重相对偏小。总量低于海门、通州、启东,列苏中第4位,全省第12位,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仅为36.5%。二是增速相对偏慢。我市专业市场虽有发展,但较之浙江义乌、海宁、苏南等地区,扩量提质速度不快,辐射带动作用不强。目前,超亿元以上的服务企业为数不多。三是层次相对偏低。以批零贸易、交通运输、餐饮服务为代表的传统服务业占比偏高,以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规模还不大,产业集聚和要素配置能力不够强,全市服务业仍处于传统服务业为主的发展阶段。对这些问题,在今后工作中,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十一五”我市服务业发展的总体要求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工业化的转型期、城市化的加速期、对外开放的扩张期,也是我市发展服务业的黄金期。资料显示,世界发达城市大多有着比较完善的社会服务系统和强大的综合服务功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一般在70%左右,服务消费占全社会消费的50%左右。然而目前,我市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还不到40%,发展的空间和潜力巨大,发展所面临的机遇较多。一是政策促动机遇。去年以来,省、扬州市专门出台了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对服务业市场准入、税费收取、财政扶持、人才引进作了具体规定,为推进服务业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撑。二是产业推动机遇。我市产业特色及其集聚效应逐步显现,汽车及零部件、机械冶金等四大支柱产业不断扩大,皮鞋、皮革等传统产业加速升级,花木、水产等规模农业日渐形成,为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产业支撑。三是区本文来源于网络站位带动机遇。*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宁通高速与京沪高速、长江与大运河、宁启铁路均在我市交汇,*港升级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规划中的苏中飞机场已选址在我市,未来几年内*将呈现出“水陆空”齐头并进的大交通格局,为推进服务业加快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平台支撑。四是消费拉动机遇。近年来,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日趋旺盛,教育培训、旅游休闲、文化娱乐、信息通讯、医疗保健等消费支出比重迅速上升,成为新的消费热点,为推进服务业加快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支撑。这些优势叠加,充分说明,当前我市服务业发展机遇难得、前景广阔,只要我们抢抓机遇,顺应形势,完全有基础、有条件实现科学发展、协调发展、跨越发展。

“十一五”我市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两个率先、两个提前”的总要求,加速发展生产服务业,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加快形成商贸业态多样化、市场建设规模化、物流培育信息化、旅游开发特色化、为农服务专业化,努力实现扬州第一、苏中一流、全省进位的目标,促进全市服务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主要目标任务:“十一五”期末,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总量力争达到147.2亿元,占GDp比重40%以上,年均增长15%以上;从业人员19.7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42%以上,年均增长5%以上;税收15亿元,占地税比重60%以上,占国税比重30%以上,年均增长25%以上。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十一五”我市服务业发展要把握好三大原则。一要坚持二三并进,互动发展。一手抓先进制造业,一手抓现代服务业。利用现有的制造业基础,大力发展生产服务业,借助服务业提升制造业质态,依托制造业充实服务业内容。二要坚持整合资源,加快发展。充分发挥自身特色资源,合理利用存量资源,深入挖掘增量资源,进一步延伸放大比较优势,切实把资源优势变成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竞争优势。三要坚持扩量提升,创新发展。突出“商贸发展、行业服务、产业联动”三大主题,围绕“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提升水平”三大任务,更新发展模式,加快机制体制创新,不断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着力形成“开放合作、产业联动、城乡互动”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十一五”时期,我市服务业发展要围绕交通便捷、区位凸显、产业集聚、资源丰富四大优势,着力推进“四大工程”。

一是园区建设工程。规划建设“四大物流园区”:在*港码头作业区内,以货物中转、集散、仓储为主体,建设*港物流园区;在京沪与328国道立交东西两侧,以快速公路运输、市内配置和信息服务为重点,建设砖桥物流园区;在境内宁启铁路沿线北侧选点,以公铁路联运、货物集散为重点,建设火车站物流园区;在宁通高速与新都路交叉口西南侧,以物流配送和集散为重点,建设商贸城仓储物流园区。

二是市场培育工程。着力打造“八大市场”:依托制鞋传统产业优势,利用现有商贸城基础,引进外地客商和先进理念,加快规划建设皮革市场,致力打造中国“东部鞋都”,到“十一五”期末,形成100亿元以上的销售规模;依托农业资源优势,加快建设扬州阿波罗花木市场和超大集团苏中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打造苏中农副产品集散地,到“十一五”期末,分别形成10亿元以上销售规模;依托道口优势,加快建设国际五金城和苏北设备调剂市场,培育壮大建材城、邵伯钢材城、华东家具城,形成江淮线市场集群。

三是商圈打造工程。形成“一主五副”发展格局:以世纪联华、*商城、龙川步行街、三江百货广场为中心,建设集购物、休闲、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城区商贸主中心;依据城市空间布局和商贸发展实际需要,培育发展*北部城区、南部新区、沿江开发区、邵伯镇区、小纪镇区五个商贸副中心。

四是旅游开发工程。形成“三大组团”:一是滨江风景旅游区,主要由引江水利枢纽工程、芒稻河沿岸风景带和沿江风光带组成;二是花木之乡生态旅游区,主要由现代花木产业园、丁伙花木、曹王花木、扬州阿波罗花木市场组成,发展*“花木之旅”;三是邵伯湖特色旅游区,主要由邵伯湖旅游度假区、渌洋湖风光带组成,做足“水、古、食”等特色旅游文章。

三、全面完成今年服务业各项目标任务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们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起步之年。开好头、起好步,意义重大,至关重要。今年服务业工作主要目标是:服务业增加值83.3亿元,同比增长14%,占GDp比重36%以上;从业人员15.4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36%以上;税收6.1亿元,同比增长25%。实现上述目标,必须抓好以下五个方面:

1、规划引领,描绘服务业发展新蓝图。现代服务业是随着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应运而生的,主要是依靠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对此,我们必须准确领会,把握内涵,合理规划,科学指导。要看到规划是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依据,也是保障现代服务业合理布局的重要抓手。没有科学规划,就不可能为现代服务业发展创造优势和提供组织条件,也就无法统筹安排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有限的资源就不能很好地用在刀刃上。目前,市三产办委托南大商学院编制的*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已提交大会讨论。这里,就规划编制工作,我再强调两点。一是突出科学性。要充分发挥规划对服务业发展的宏观调控作用、对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指导作用、对区域生产力布局的引导作用,把有利于产业升级的新兴服务业、促进工业发展的生产服务业、保障居民生活的生活服务业摆在优先位置,不断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要超前谋划城市商业网点和核心商圈建设,合理布局328国道、开发区新都路周边物流圈和市场带,不断提升服务业发展层次,增强服务业与一产、二产的联结度。二是突出操作性。要使市内的生活服务业与市外的生产服务业各得其所,规划必须对各类服务设施统筹策划,从而形成整体优势、组合优势,壮大单体规模,提高节约效率,确保居民不出社区就能接受就学、就医、就餐等物质生活服务,享受文化、娱乐、体育保健等非物质消费。金融、电信、房地产、社会事业等部门要围绕现代服务业总体规划,认真谋划,做好衔接,进一步细化商贸、交通、信息等专项规划,丰富发展内涵,明确主攻重点,共同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各镇要结合区划调整,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的要求,统筹安排服务业发展空间,加快城镇化进程,集聚人气,会聚商气,形成服务业与城镇互为支撑、互为推动的良性格局。

2、重点突破,培育服务业发展新优势。服务业发展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生产性服务业、消费性服务业等。就我市目前情况看,要实现服务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必须在提升消费性服务业的同时,把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依托自身的产业基础,发挥优越的区位条件,在以下两个方面求突破。一要在发展现代物流上求突破。要依托沿江开发区和现有的工业基础,按“政府主导、企业运作、规范市场、配套环境”的原则,着力启动四大物流园区。近期,重点加快*港物流园区、砖桥物流园区建设。同时,高效整合现有的物流资源,鼓励工商业企业将主流业务与物流分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仓储、运输、快运企业信息化进程,盘活存量资产,延伸服务功能,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二要在专业市场建设上求突破。要以增强辐射能力、创新交易方式为目标,大力调整专业市场格局,精心打造江淮线特色市场集群,着力培育皮革、花木、五金、钢材、建材、农副产品、家具等八大特色市场。今年市里将重点跟踪三大市场建设。一是五金城,总投资5.8亿元,利用外资500万美元,总占地500亩,近期抓紧完善各项手续,力争一期工程今年建成营业;二是华东家具城,由浙江家得福公司投资1.6亿元,其中外资600万美元,一期工程上半年要确保动工;三是皮革城,意向由海宁皮革城和法国客商合作投资,初步确定在宁通公路张纲出口周边,结合商贸城资源整合兴建,分皮革、皮鞋和箱包三大功能区,与苏中商贸城进行错位发展,力争早签约、早开工、早达效。各镇也要结合自身特点,从完善区域服务功能入手,坚持适度规模、环境优美、安全生产的原则,加快改造一批专业市场,满足周边的生产生活需要。

3、开拓市场,扩大服务业发展新空间。我市要依托“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大力发展现代商贸业,拓宽多元就业空间,为实现富民优先开辟低门槛创业途径。一是打造现代商圈。要根据*城市结构,提升以*商城、世纪联华、龙川商业步行街“两点一线”为主体的主城区商圈,打造以市行政中心为主体的北区商务圈,完善以开发区为主体的南区生活服务商圈,兴建与扬州城区相呼应的西区商圈,并着力抓好工农路、解放路、引江路、东方红路四大特色商业街建设,形成布局均衡、功能配套的商圈组合。要全力实施商贸招商工程,在引进外资零售企业上寻求突破,在兴建高档酒店、餐饮上弥补不足,在扩大国内大型商贸企业卖场和超市上增强实力。二是发展区域商贸。去年,国家商务部、财政部等部门联合启动“万村千乡”农家店市场工程,对承担“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企业,将享受有关资产投资贷款贴息和定额资金补助。我市作为全国的先行试点单位,前期已探索成功的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得本文来源于网络站到了国家、省和扬州市的充分肯定。下一步,我们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大中型商贸企业以连锁和超市的形式兴建、改造农家店,支持中小企业以自愿连锁、统一采购、统一销售的方式兴办农家店,促进城乡流通一体互动,占领农村市场发展制高点,更好地惠民、便民,培育优质放心安全的农村消费市场。三是拓宽流通渠道。面对市场开放、产业融合的经济一体化趋势,我市商贸业要充分发挥流通功能,不断创新“基地+公司+市场”模式,实施“园区支撑、商贸带动、市场互联”的产业方略,打造花木、水产、蔬菜、家禽、生猪等五大类农贸一体化产业链,提高农副产品的商品化率,促进特色农业的加工转化增值。以化肥农药、烟花爆竹、再生资源、棉花等行业协会为龙头,以专业经营公司和乡镇超市为支撑,以村级综合服务社为依托,推动农资流通体制改革,加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搞活工业品下乡与农产品进城,构建现代农村流通网络。

4、项目推进,增添服务业发展新活力。要把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作为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活水源头,坚持外资、民资、国资三资联动、各个击破,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多种经营方式结合、多种服务形式互补的发展新格局。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今年服务业项目建设,重点围绕“1212”目标,即开工营业项目100个、投资20亿元,意向项目100个、投资20亿元。在具体工作中,着重抓好三个方面。一是乘势而上,全力主攻外资。当前,我市要积极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抢占服务业利用外资高地,使服务业成为我市利用外资新的增长点。要包装推介我市旅游、市场、商贸、物流等项目,坚持“靓女先嫁”,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优势企业嫁接招商,吸引外资合资合作。二是因势利导,大力吸引民资。现在,民营经济十分活跃,民间积累丰厚,民营企业家抢摊服务业、举办实业的势头较好。我市要抢抓机遇,把服务业作为全民创业的重要领域,充分挖掘民资潜力,凡允许外资进入的领域民资都可进入,引导、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参股服务业。三是顺势而为,努力争取国资。各镇、各部门要把项目建设作为争取国资的载体,以项目建设推进服务业增长,以项目建设推进服务业对外开放。今后三年,省和扬州市每年将分别安排1亿元、1000万元服务业引导资金。我市对在手项目要进行筛选,凡符合上级扶持政策的重点项目,要精心组织,认真调研,市三产办、财政局、发改委等部门要积极做好上争资金工作。另外,要抓住国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的政策机遇,力争通过组建教育、卫生、文化等经营公司,盘活存量,搭建平台,提供舞台,做强载体,力争吸引国资投入。

5、开发旅游,打造服务业发展新特色。充分发挥我市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优势,大力开发旅游资源,使旅游业尽快成为我市新兴服务业发展的新亮点。一是加快景区景点建设。要根据扬州市旅游发展规划和*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以新建“饮水思源景区”等为主要内容,聘请较高资质的旅游设计单位,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采用市场运营手段,吸纳社会资金建设。要围绕邵伯湖旅游度假区建设规划,对古运堤、御码头、古石街和埭园等景点进行整合、维修,邵伯镇争创省级“历史文化名镇”。要继续完善现代花木产业园内部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启动规划开发花乡农居休闲度假、渌洋湖生态旅游度假、小纪水乡风光度假等旅游项目。二是加大宣传促销力度。要坚持“立足省内,着眼华东,面向全国”的旅游开发战略,重点瞄准宁通、京沪高速公路沿线的大中城市,通过邀请外地旅行商和传媒机构来我市踩线、采风和参加旅交会、媒体广告发布会、旅游推介会等,整体推介*、宣传*。要进一步挖掘我市龙川文化内涵,继续办好“经贸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活动,向国内外展示*良好的旅游资源和产品,打响*龙川文化旅游品牌。三是加强旅游行业管理。要依据行业法律法规,一手抓服务,一手抓管理,尽快完善旅游行业管理办法,积极推进依法治旅进程,对全市旅游饭店的软硬件建设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努力消除“软硬件不达标,服务不规范”的现象,以提高全市旅游饭店的接待服务水平。要规范旅行社管理,坚决纠正违规行为,强化业务人员培训,全面提高服务技能。

四、着力提高服务业发展的组织程度

在新形势下,服务业涉及面广、发展空间大,是引导社会力量自主创业的重要领域,也是促进地方经济腾飞的潜在产业。因此,各镇、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强化领导,把发展服务业作为吸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制订工作目标,落实工作责任。

1、强化组织领导。各镇、各部门要继续加强对服务业工作的领导,明确具体分管人员,健全市、镇、村三级组织管理网络,做到班子健全、责任明确、措施靠实,真正把服务业工作抓扎实、抓牢靠。市新闻单位要努力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良好氛围,大力宣传服务业对经济建设的重要作用,在提升城市功能和满足消费升级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及时总结新鲜经验,报道先进典型,增强群众参与服务业发展的热情。市三产办、商贸局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大对民营服务业的指导力度,推动商贸、餐饮、沐浴等服务业标准的实施,广泛开展“名牌服务机构”、“名牌服务产品”、“优秀服务员”等服务创优活动,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2、强化协调配合。发展服务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行业较多,部门较多,仅靠一两个单位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密切配合,协同动作,加强沟通,加强协调,互相支持,共同努力,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推进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特别是市三产办要会同发改委、建设局、国土局、工商局等部门在服务业政策指导、发展规划、项目审批、供地手续办理、登记注册等方面提供热情服务,能快则快,能减则减。

3、强化目标考核。考核是推进工作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也是检验各方面工作的重要手段,发展服务业同样也要建立考核机制。我们要把发展服务业纳入各镇各部门目标管理,像重视工业那样重视服务业,像抓工业项目那样抓服务业项目,做到服务业与工业经济、招商引资一起部署、一起督查、一起落实。会前,市委、市政府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制订了《*市服本文来源于网络站务业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对各镇和相关部门分层考核,对各镇主要是考核经济指标、专业服务、重点企业、项目建设四大部分,对相关部门主要是考核下达的市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完成情况。应该讲,这样的考核既体现了实事求是、分类指导的思想,又体现了激励争先、奖优罚劣的导向。各镇、各相关部门要围绕目标,强化责任,把任务层层分解,挂图作战,定期督查,努力形成千斤重担大家挑的生动局面。

4、强化政策扶持。为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我市根据省、扬州市的有关文件精神,出台了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市里决定,每年安排100万元引导资金,扶持服务业发展,希望各镇、各部门以此为契机,用足用好政策,做到“两个落实”:要落实公平待遇。坚持服务业和制造业并重发展,消除服务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政策差别,为服务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要落实政策环境。市各有关部门要全面清理服务业税费规定,取消不合理收费,进一步降低服务业发展成本,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进一步放宽服务业企业登记注册条件和经营范围限制,彻底降低服务业的准入门槛,营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同志们,加快发展服务业是我市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的重点所在,潜力所在。让我们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突出重点,扎实工作,不断开创服务业发展新局面,为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三篇: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兰州建设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迫切需要,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发展现代服务业摆上重要战略位置,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取得了明显成效。

今天,黄河之都兰州,已从过去单纯的工业城市,变成大西北的商贸中心、物流中心、重要的旅游集散地和目的地„„

立足转型打造服务业新格局

我市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全国综合性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具有发展现代物流、现代服务和文化旅游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近年来,我市从省会城市的特点出发,按照“三产抓转型”的思路要求,着力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和现代服务业。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适应市场需求,积极构建集约发展的现代物流体系,着力发展与工业、农业和其他领域生产相关联、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重点搞好陆港物流园和东部物流基地等现代物流产业园地建设。加快推进建材、机电、农副产品等物流中心和大型市场建设,着力构筑各具特色的物流服务体系。

加快发展民生服务业。市委、市政府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重点发展方便群众生活的现代商贸、休闲观光、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以及社区服务、家政服务、养老服务和市政公用事业,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受到百姓称赞。着力培育和发展大型连锁经营企业,积极引入国内外知名的大型超市来兰发展,不断提升服务业现代化水平。加强便民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城乡便民服务体系,推进社区菜市场、放心早餐和农村便利超市、农资超市及农产品市场建设,规范发展夜市、特色商业街、风味小吃街等大众服务业,方便了居民生活。

大力发展新兴业态。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在商业业态的发展上,既要“顶天”,又要“立地”。所谓“顶天”,就是引进能够代表国际国内发展潮流的高水平商业业态,以订单式的开发模式,把国内和国际上著名的品牌一次打捆式地引入兰州,推进兰州服务业态的高端化。所谓“立地”,就是民生问题。换句话说就是,普通老百姓的休闲、购物、餐饮等。同时,充分利用兰州省会城市和交通区位的比较优势,积极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会展经济、商务经济和创意产业等新型业态。

近年来,兰州以改造提升商贸服务业为重点,推进三产转型升级,注重引进战略投资、先进业态和知名品牌,加快建设中央商务区(CBD)、中央休闲购物区(CSD),积极发展特色商圈。目前,兰州国际商贸中心、鸿运·金茂广场、红楼时代广场、万达广场、红星美凯龙等一批商业综合体相继开工建设。同时,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改造提升仓储、配送业,推进物流信息化建设,打造综合立体交通运输和物流信息网络平台,加快建设现代物流产业园区,培育现代物流龙头骨干企业,扩大省会城市物流辐射范围。多管齐下,兰州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新格局,服务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2011年,兰州市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663.48亿元,在GDP中的比重达到48.78%,占据了全市经济的“半壁江山”。

举办大型节会扬美名显效益

在兰州发展上,国际马拉松赛事的举办绝对称得上是一个超重量级事件。这场比赛留给兰州的不仅是一张新的城市名片,更有大气、自信和厚重、开放。连续举办两届“兰马”,让亿万观众从央视直播中看到了一个与自己想象中完全不同的兰州,居然是如此气质高雅、大气豪迈。在赛事活动中,提升了兰州的城市形象,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动城市的良性发展。

近年来,兰州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等多重叠加的政策机遇,实施“再造兰州”战略,抓发展、治污染,拓空间、畅交通,强管理、提效能,保民生、促和谐,城市的开放水平和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辐射带动能力日益增强。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态势下,如何在营销城市上走出新路子、展现新形象?市委、市政府在深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发挥兰州优势,通过举办大型节会赛事打造城市名片。“兰马”以其强大的聚合力,让节会效应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经济效益,吸引了许多境内外客商和游客来兰州旅游、观光、投资,不仅给兰州发展带来了人流、物流,更带来了信息流、资金流,形成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兰州热”。更为重要的是,以此为契机带动了产业发展。结合我市发展培育多元支柱产业的方向和重点,强化景观体育所具有的拉动力、关联度和辐射性,统筹景观体育与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文化产业发展,延伸景观体育产业链,带动餐饮、宾馆、交通、娱乐、服务等行业发展,培育壮大新的经济形态,优化现代产业结构,着力提高景观体育产业在全市第三产业中的比重,推动兰州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转型和提升。

在“兰马”之外,还举办、承办了中国机器人大赛、“环青海湖”兰州段自行车赛、2011中国兰州MBA黄河漂流赛、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等一系列重大赛事节会活动。而作为兰州招商引资重要平台的兰洽会也从当年小打小闹的“马路市场”发展成了由商务部联合主办的“国家级”贸易洽谈会,成了兰州扩大对外开放的金字招牌。

依托这些重大节会赛事活动,兰州着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强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积极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营造亲商、爱商、富商的浓厚氛围,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聚集,更多更好地招项目、引外资、借外力,形成了大开放、大开发、大合作、大跨越的发展格局。

壮大旅游业精心包装抢夺高点

旅游产业是新兴的朝阳产业,是拉动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旅游产业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来培育、来发展,深入挖掘兰州的人文历史和自然资源优势,注重整体规划,积极开发具有地域特色和兰州特点的旅游项目,加快推进黄河风情线、黄河文化长廊、华夏始祖园、陇上名人园、兰州老街的开发建设,围绕“吃、住、玩、看、游”等要素环节做足文章,不断提升旅游业档次和产业发展水平。

对比各地发展旅游的思路,要实现兰州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首先是规划先行,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符合实际、目标明确、具有高度可操作性的规划方案,指导兰州旅游产业的有序发展。可以说,兰州旅游业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期。面对黄金机遇期,兰州提出了“中国西北游,出发在兰州”的旅游形象宣传口号,这是兰州旅游产业理念的一次重大改变,彰显了兰州抢占西北旅游制高点的雄心壮志。

作为新兴旅游城市,近年来兰州大力推进旅游大项目招商引资,突出项目带动集团化发展。在落实产业规划,完善服务设施,加大投资力度,引进外来项目,延长产业链上大做文章,努力使“中国西北游,出发在兰州”的创新思路落到实处,抢占西部旅游特别是西北人文旅游的制高点,打造兰州转型跨越、率先崛起的支柱性产业。

据统计,2011年,兰州市接待国内外游客1407.4万人次,同比增长58.03%;实现旅游收入102.93亿元,同比增长62.1%;全市旅游就业人数达到60752人,当年新增旅游就业人数10790人。而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2011年第三季度全国游客满意度调查报告则显示,兰州市的游客满意度指数大幅上升,在全国50个重点城市中排名跃升15个位次。“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接待游客2284.3万人次,年均增长24.9%;累计实现旅游总收入180.74亿元,年均增长25%。

发挥比较优势打造区域物流中心

发达的现代物流,已成为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引擎。加快推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对于降低社会流通成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效率和效益,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市无论是在省内,还是在西北乃至全国发展物流都具有很大的区位优势。2009年,兰州被国务院列为全国9大物流区域、10大物流通道和21个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之一,为我市建设辐射西北、通达全国、面向中亚地区的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提供了新的机遇。次年,商务部将兰州列为全国46个物流示范城市,确定了兰州物流的重点发展目标。2010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建设兰州商贸物流中心。市委、市政府立足发挥兰州区位优势,明确提出把我市打造成西北乃至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基地。

近年来,兰州抢抓发展机遇,全面优化整合现有物流市场,加快培育发展辐射全省、西北、乃至全国的区域性现代物流大市场,大力发展仓储业、配送业及打造综合主体交通运输和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加快建设现代物流产业园区。目前,兰州国际物流产业园、兰州凤凰山钢材物流园、北龙口二手车物流园、安宁医药物流园、西固石化物流园、“主食厨房”九州配送园区和兰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兰州粮油仓储物流中心、安宁图书物流中心、中川空港国际物流中心、甘肃国家基本用药目录药品统一配送中心等一批重大园区的规划、建设已经相继展开。

与此同时,随着兰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公路集装箱节点站和兰州铁路西货场迁建等重大项目的建成,兰州区域性商贸中心辐射带动功能、物流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强化,物流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

第四篇: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淮海街道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事迹材料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培育现代服务业重大增长极,是区委、区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全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近年来,淮海街道认真贯彻落实 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以城区服务业发展为龙头,研究发展思路,选定发展路径,突出发展特色,强化保障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城区服务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有力地引领带动了全区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2009年,我街道服务业实现增加值万元,同比增长%,占全街道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街道区服务业提供地方税收亿元,同比增长%,占街道区全部地方税收的比重达到%。

一、加强宏观引导,合理布局配置

城区具有人流旺盛、物流集聚、商业繁荣、交通发达的优势,是一个地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龙头,近年来,该街道高度重视辖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通过制定发展办法、召开专题会议、强化考核、加大政策扶持、建立工作机构等措施,切实加强对街道服务业工作的宏观引导与组织指导,增强了街道上下加快服务业发展的积极性、紧迫感和责任感。为进一步促进城区服务业快速、健康、有序发展,增强城区服务业对全街道服务业发展的辐射带动力,2009年,街道坚持科学定位、优化布局、发挥特色、培育骨干、提升层次的原则,立足打造长三角北部地区最佳商贸街道总体目标,对服务业重点产业进行合理布局,从抓大扶强、招商引资、优化环境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保障措施,努力将淮海辖区打造成服务业发展的强势板块,引领带动全街道产业结构的转换和升级。

二、突出发展重点,培育新兴产业

在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中,该街道坚持传统服务业与新兴服务业并重,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举,重点发展现代物流、商贸餐饮、金融保险、科技信息、文化传媒等五大产业。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城区重点产业规模不断膨胀,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新兴、高端服务业的培育和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不断涌现出新的增长点和亮点。2009年,辖区内品牌商贸企业、品牌餐饮企业运营取得突破性发展,金融保险、文化传媒产业等稳中有升,全年税收同比增长40%以上,增幅列全区7个同内街道、办事处之前列。

三、加大资金投入,增强发展后劲

近年来,该街道积极优化辖区投资结构,引导鼓励各类投资主体把服务业领域作为投资重点,不断加大服务业投入,2009年,街道区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40.1%,为进一步增强城区综合服务功能,强化人流物流载体建设,该城街道围绕基础设施、商贸流通、现代物流、文化传媒等服务业重点领域,先后引进淮安龙游城、金发豪苑、尚客优连锁等全国知名品牌企业、集团落户淮海,引进了一批投资规模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服务业重点项目,列入区委、区政府重要考核项目,落实责任部门,强化协调调度,加大政策扶持,加快项目建设。目前,金发豪苑项目已拿到土地规划用地许可证,即将进行拆迁和安置公告;其他项目也正在顺利推进。这些项目的建设,必将对推动重点城区服务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四、加快开放步伐,提高发展水平。

为尽快扭转我街道服务业开放滞后的局面,努力提高服务业发展层次和水平,该街道紧紧抓住国际服务业资本加速转移、我国服务业扩大开放领域以及国内发达地区调整服务业结构的有利机遇,加大国内外招商引资力度。近年来,先后在北京、上海、浙江等地,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服务业专题招商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2009年,目前,由浙江客商投资10亿元的淮安龙游城项目,建成后的服务档次和水平必将引领长三角北部商贸服务业潮流。

五、强化政策支持,优化发展环境

为加大服务业支持力度,该街道先后研究出台了《关于促进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办法》、《关于街道服务业重点项目若干激励措施》、《关于鼓励和引导特色商业步行街发展的几点设想》等文件,从放宽市场准入、实施税收优惠、实行规费减免、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优先安排土地供应等方面,积极主动向区委、区政府汇报,并认真协调有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在建设资金方面,街道积极协同区政府及相关部门组织召开银企对接洽谈会,为银企合作提供平台,帮助企业解决融资困难。街道每年对城区服务业重点项目、示范工程、服务名牌和特色商业街等加大扶持力度,有力地推动了主城区重点区域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下一步:该街道将按照区委、区政府加快培育现代服务业的总体要求和部署,进一步创新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加大工作力度,努力推动淮海辖区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争取率先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一是搞好规划引导。以国家和省、市服务业规划为指导,与国家和省、市服务业布局搞好对接,组织制定好《淮海街道服务业发展规划》,使辖区服务业率先突破发展。二是加大服务业投入。继续把加大投入、培植载体作为服务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不断提高服务业投入占全部投入的比重,加快推进辖区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增强服务业发展后劲。三是提高发展水平。以高端化、国际化、规模化为目标,依托城区区位优势和产业特色,大力发展以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文化传媒、动漫创意为代表的高端服务业,带动整个服务业优化升级,逐步构建富有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四是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引导大企业、大集团按照存量结构调整、增量结构优化、扩大地方税基、壮大地方财力的思路,搞好二三产业分离工作。抓住服务业领域扩大开放的有利机遇,主动参与去政府组织的在国内外开展各类专题招商活动,加快与国际服务业大企业、大财团的合资合作步伐,积极引进一批服务业大项目、好项目,促进我区服务业全面繁荣。

第五篇:在全市加快发展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在全市加快发展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2009年2月25日)

这次全市加快发展动员大会,既是一次总结成绩、弘扬先进的表彰会,更是一次鼓舞士气、加快发展的动员会。目的就是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认清形势,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再掀思想大解放、作风大转变、发展大跨越的新热潮,努力开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局面。

刚刚过去的2008年,是我市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全市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凝心聚力抓发展,克难攻坚求突破,圆满完成了年初确定的任务,保持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各项工作在原有基础上迈出坚实步伐,实现新的突破。一是坚持在应对困难和挑战中求发展,综合实力迈上新水平。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89.3亿元,增长14.3%;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5.64亿元,增长18.15%;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完成两税收入10.69亿元,增长21.56%;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0亿元。主导产业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太阳纸业、华勤集团等一批骨干企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工业经济规模和效益同步提高,规模以上企业新增60家、达到260家,销售收入和利税分别增长31.75%、15.55%;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35%,仓储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实现新突破。二是坚持在务实创新中求突破,思路举措实现新提升。确立了“三

年经济总量翻一番、城市建设大变样、民生事业大提升”的奋斗目标,明晰了坚持工业化城市化双轮驱动、加快构筑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路子;围绕事关当前和长远发展的13项重点工作,组建了六大会战指挥部,实行了市级领导包保重点项目、重大项目现场办公、重点工作风险抵押金等制度,探索建立了融资、财税、干部任用等方面的新机制,强化了对重点工作、重要事项的跟踪督导和百分考核,激发了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抓住济宁市新型乡镇建设试点的机遇,完成了两个新型乡镇和三个街道办事处的行政区划调整,形成了“一体两翼”的发展格局,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三是在破解难题中求作为,重点工作取得新突破。稳步推进企业改革,市财政列支1.22亿元,顺利完成了17家市属企业改革任务。着力打破县城框架,实施了总投资12.5亿元的35项城乡基础建设工程,完成片区拆迁76万平方米,实现融资近10亿元,去年成为我市建设规模最大、拆迁面积最大、资金投入最多、推进速度最快、建设成效最明显的一年。大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深入开展了城乡环境卫生、交通秩序综合整治,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城市。全力破解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新增建设用地3800多亩,是济宁市年初下达指标的近5倍;金融机构贷款余额96亿元,比年初增加31亿元。四是坚持在扩大开放中求跨越,发展活力得到新增强。围绕打造鲁南对外开放新高地,健全完善了招商领导责任制和激励督导机制,区域招商、以企招商、驻点招商取得明显成效,新签约招商项目44个,实施投资过500万元项目175个,实际利用外资超过1亿美元。在国际市场严重萎缩的情况下,自营出口仍然实现翻番增长。五是坚持在民生事业中求突破,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提高。免除高中阶段学生学费等

为民十件实事顺利完成,全市用于改善民生的资金达到8.5亿元,增长60%。深入推进平安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不断巩固和发展。六是坚持在优化环境中求落实,工作作风发生新变化。成立了优化发展环境委员会,设立了市长公开电话,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制度体系和配套措施。市几大班子不分一线二线,全部进入经济发展主战场,越来越多的干部深入招商引资、项目建设、重点工程一线,全身心投入工作,做到了“5加2”、“白加黑”;越来越多的部门简化程序、上门服务,推进了重点工作顺利开展。

在复杂的外部环境和严峻的困难挑战面前,我们能取得这些成绩,确实来之不易,这是上级党委、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和战斗在经济第一线的企业家们奋发图强、艰苦创业的结果,也是离退休老领导、老干部亲切关怀、鼓励鞭策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刚才受到表彰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祝贺!向为兖州发展付出辛勤劳动、作出突出贡献的广大干部群众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下面,根据省市有关会议精神和市委、市政府研究的意见,我讲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辩证看待形势坚定发展信心

正确分析和认识目前这种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做出切合实际的正确结论,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一方面,要切实看到困难挑战,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尽管去年我市经济发展保持了良好态势,但必须看到,今年全市经济工作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一是外部经济大环境复杂多变带来的挑战。全球性金融危机仍在扩散和蔓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将会进一步加深,我们将突出面临经济增速放缓特别是工业经济效益下滑的空前挑战,突出面临财政收支紧张的现实困难,突出面临就业形势严峻、城乡群众增收困难的空前挑战。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勇于正视、充分准备、有效应对。二是突破自我实现跨越带来的挑战。要突破固有的经济发展格局。尽管近年来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总量和规模都还不够大,优势产业尚未形成集群效应,历史遗留的体制性、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传统型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保增长、调结构的任务还十分繁重。要解决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现在确有一些同志谈危机色变,过分夸大危机,把暂时的困难当作发展的鸿沟;有的满足于取得的成绩,看不到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放松了工作标准和要求;有的等待观望、回避矛盾,把危机当作工作不力的借口、当作不求发展的理由。面对困难和挑战,实现跨越发展,首先必须解决思想观念上不适应、不相符的问题,解决束缚我们手脚的旧体制、旧格局。三是各地新一轮竞相发展带来的挑战。当前,经济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国内区域发展也进入重新站位洗牌的关键阶段。这次金融危机对沿海发达地区首先造成严重冲击,但同时也加快了他们淘汰落后产能、调整优化结构的进程,为他们抢占新一轮大发展的先机和制高点创造了机遇。去年昆山市克服困难、逆势而上,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增长20.2%和33.7%,实际利用外资16亿美元,创出历史新高,今年提出的各项经济指标增幅也都在15%以上。作为我们比学目标的长兴县,去年一年就引进世界500强项目5个,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07家。从省内情况看,竞相发展的态势咄咄逼人,邹平瞄准“学赶全国前10强、争当全省排头兵”的目标,强力推进跨越发展,去年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4亿元,一跃进入全省前3强;荣城、龙口等发达县市与我市差距也越拉越大。从鲁南经济带内部看,去年滕州、邹城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超出我市193亿元、15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超出2.3亿元、4.9亿元,我们争当鲁南县域发展排头兵形势不容乐观。在激烈的竞争形势面前,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沾沾自喜,没有任何理由来放松自我。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经济波动调整期总是拉开差距、跨越赶超的机遇期。面对压力挑战,我们必须要有寝食难安的危机感和加速追赶的紧迫感,在迎接挑战中提升新位次,在攻坚克难中创造新业绩,在科学应对中增强新本领,努力赢得竞争的主动权。

另一方面,要充分看到有利条件,坚定迎难而上的信心。困难必须正视,信心尤为可贵。尽管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但必须清楚地看到,我市经济总体向好的趋势没有变,支撑跨越发展的条件没有变,业已形成的竞争优势没有变,做好今年的经济工作,机遇大于挑战,希望多于困难。对此,全市上下都要坚定信心,无论前进道路上遇到多少困难,克难攻坚、拼搏进取的精神不能滑坡;无论宏观环境发生什么变化,争先进位、加快发展的信心不能动摇。第一,信心来自于我们对宏观形势的科学把握。当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应对危机,出台拉动经济的强有力政策,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前所未有。虽然受到国际经济形势影响,但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依然存在,不会因为这场金融危机而发生逆转。同时,这场危机也为我们带来了一系列现实机遇:一是宏观政策的机遇。去年四季度以来,中央对宏观经济政策作出重大调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更为灵活的土地政策,发展环境更加宽松,投资导向更加明确。只要我们瞄准国家投向,加强争取和对接,完全可以抓住时机办成一些大事。二是转型升级的机遇。从某种意义上讲,危机实质上是市场对产

业和产品结构的强制性调整,将有利于缩短我市转型发展的进程,也使我们在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上,认识更加统一、行动更加自觉。三是扩大开放的机遇。全球经济动荡,导致国内外资本寻求战略合作的愿望更趋强烈,资本、产业、人才等要素加速流动。多年打造的对外开放高地效应,将有利于我们更多地承接优势产业和资本转移。第二,信心来自于我们对自身条件的正确认识。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无论是资源状况,还是交通区位优势;无论是产业基础,还是基础设施条件,都具备了一定抵御风险和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发展势头越来越好,不仅“船大抗风浪”的效应在危机中得以充分显现,一批新兴中小企业也在快速膨胀,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在对外开放特别是与世界500强企业的合资合作上积累了一定经验,有利于形成吸纳优势产业资本的聚集效应;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开,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承载能力不断增强。更为重要的是,目前我市发展思路越来越清晰,广大干部群众人心思进、干事创业的热情空前高涨,全市政治安定、社会和谐,这些都是应对危机、战胜困难、加快发展十分重要的关键性条件。第三,信心来自于我们对发展前景的理性预测。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发展任务,是建立在科学把握当前形势和兖州市情特点基础上的,有实实在在的支撑作保证,只要按照既定思路和措施,通过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是完全能够、也一定能够实现的。从增量投入上看,近几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连续保持较快增长,去年达到108亿元,多年持续不断的产业性投入,今年将会陆续见到效益。今年又排出了150个投资500万元以上的项目,有了这批项目作支撑,我们有理由对发展充满信心。从骨干企业培植上看,太阳纸业、华勤集团销售收入今年可分别突破150亿元、100

亿元。齐鲁特钢、翔宇化纤、联诚集团等一批企业,也分别作出了较高幅度的增长计划。从民营经济发展看,目前我市民营企业达到2143家,去年新增200多家,进一步扩充了经济总量。三产服务业在我市经济格局中的比重也在逐年加大,今年仅房地产业一项预计就可以增加税费收入2亿元,同时通过经营性土地招拍挂,可以完成土地收益3亿元。基于以上分析预测,对今年的发展我们充满信心,关键是把这种信心转化为强大动力,转化为冲天干劲,真正做到防骄戒满、干字当头、全力全速、只争朝夕,确保全面完成今年各项任务。

二、全力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基于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总体判断和对我市发展状况的综合分析,市委、市政府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明确了“抓项目促增长、抓开放促调整、抓民生促和谐”的中心任务。

(一)千方百计加快项目建设,为保增长促跨越提供强力支撑。项目是经济发展的支撑。在当前特殊时期,项目建设更是撬动增长的“黄金支点”。各级各部门必须强化项目意识,务求在项目的谋划、运作和建设上取得更大成效。一要加快推进项目的落地和建设。对今年排出的150个投资500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要集中力量加快推进,确保按时间节点投产达产。一些投资规模大的项目要提前做好准备,采取“一揽子运作、一条龙服务”,以最快的速度完善各种手续。要不间断地启动具备开工条件的项目,持续形成项目建设的热潮。二要着力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针对项目建设普遍存在的资金缺口大的问题,有关部门和各金融机构要密切配合,强化银企对接,研究破解抵押难、担保难的问题。凡纳入国家、省计划“盘子”的项目,要优先安排土地指标、信贷计划和财政性配套资金。对重点工程、重大项目,要实行重点扶持和倾斜,千方百计保证项目用地、环境容量及配套设施等方面的需要。三要继续抓好项目的对接和申报。抓住保增长政策的机遇,首先体现在争取中央和省相关投资计划上。要有针对性地抓好项目的筛选论证,落实项目报批的各种要件,千方百计实现更大力度的对接,确保更多的项目进入国家和省里的“盘子”。四要精心做好项目的策划和包装。策划项目就是谋划发展。要按照既定的重点领域,突出“大”、保证“优”、注重关联性,分期分批搞好项目的策划、储备和运作,形成“储备—运作—争取—落地”的良性循环。

(二)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招商引资,为保增长促跨越注入持久动力。不管经济形势如何变化,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不会改变。兖州的发展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大开放推动大跨越,是实现腾飞崛起的必由之路,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一要着力提升对外开放理念。要围绕打造鲁南对外开放新高地,用心研究、准确把握国内外经济调整转型、产业资本转移的新动向、新机遇,持续展开更富针对性、实效性的招商攻势,务求引进更多大项目、好项目,全方位提高扩大开放招商引资的境界和水平。二要不断创新招商方式。要在继续抓好企业招商、区域招商、驻点招商、节会招商等行之有效招商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招商重点,拓展招商领域。在目标定位上,更加突出大招商招大商,全力突破世界500强、国内100强和百强县支柱企业,全力招引过5亿、过10亿的高大外项目。在招商领域上,更加突出产业招商,围绕培植主导产业集群,争取再引进一批基地型、龙头型大项目,兴办一批上下游配套协作项目。在载体建设上,更加突出园区和科技招商,加快三个省级园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各类工业聚集区承载能力。发挥好“镇园合一”的体制优势,使各类园区成为吸纳投资、集

聚项目的重要载体。加快科技创业中心建设,吸引一批技术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落户,尽快形成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关键平台。三要继续强化激励考核。进一步健全推进招商引资的各项机制,强化督导考核。镇街党政主要负责人继续明确一人脱产专职招商,13个招商分局每人每年驻点招商的时间不得少于240天。对招商引资进展缓慢和完不成任务的,继续实行“亮黄牌”和“一票否决”制度。凡“一票否决”的单位,先进不能当、干部不能动、奖金不能发。要强化政策激励,坚持对招商有功人员实行重奖,进一步营造上下齐动、全民招商的浓厚氛围。

(三)想方设法抓好企业运行,为保增长促跨越提供有力保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主导力量在工业,根本依托在企业。当前,扭转工业经济增速下降的势头,遏制部分企业效益滑坡的局面,是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一要精心组织好正常运行。充分发挥工业经济运行指挥部的作用,坚持定期调度和现场办公制度,强化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调度分析,特别要抓好各类要素保障,坚决防止资金链断裂。尤其是对中小企业,经济运行指挥部要调度好有关部门,金融机构要与企业密切配合,坚决防止资金链断裂。对这个问题,市委、市政府还要出台专门规定。对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要及时帮助协调解决,确保有市场、有效益的企业满负荷生产。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急企业所急、帮企业所需,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二要引导企业扎扎实实练内功。要充分运用市场环境偏紧形成的倒逼机制,督促企业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全力开拓国内外市场,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拓展盈利空间。鼓励企业利用增值税转型、进口设备免税等优惠政策,大上技术改造项目,提高产品技术档次和市场竞争力。三要支持骨干

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引导重点企业通过技改扩能、嫁接外资、多元经营等途径,吸纳优势资源、迅速膨胀规模。大力推进创200亿、创百亿、创50亿工程,采取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支持太阳纸业、华勤集团实现三年销售收入过200亿目标,加快培植齐鲁特钢、翔宇化纤、联诚金属、绿源食品等一批企业过50亿、过30亿,全力培育超前引领、梯次跟进、后劲充足的骨干企业群体,强力支撑和带动跨越发展。四要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资金难题。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牢固树立与企业共渡难关的思想,通过加大银企对接力度,广泛推行联保融资模式,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确保企业生产“不停摆”,资金链条“不断裂”,更好地规避风险、渡过难关。

(四)全力全速提升城市建设水平,为保增长促跨越拓展广阔空间。要牢固树立抓城市建设就是抓经济发展、抓民生提升的理念,破除抓城市建设就是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片面认识,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一要提速推进重大项目。对今年确定的城市建设重点工程,要明确任务、明确责任、明确奖惩,加快建设进度,确保东御桥路北延、西顺河路北延等续建工程完工,完成九州路东延和西延、泗河景观路建设,同步规划建设铁路立交桥、跨泗河大桥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按照“一体两翼”的布局要求,年内东部改造片区要全面展开、初具规模,西城区要完善设施、高标准建设,老城区要规范管理、提升功能,新型乡镇要做强产业、全面融入。二要集中突破片区拆迁。城市拆迁是拉开城市框架、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前提。在去年完成拆迁面积76万平方米的基础上,今年确定了70万平方米拆迁任务。对拆迁工作,务必高度重视,紧抓不放,全力突破。要按照依法拆迁、阳光拆迁、和谐拆迁的要求,全力以赴做好拆迁工作。三要大力提升管

理水平。要把重点放到巩固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成果、推进城乡文明建设上,切实抓好城市综合整治管理。坚持城乡一体,突出综合整治,突出严管重罚和长效管理,做到“责任有主体,管理无缝隙”,使城市文明程度和管理水平有一个质的提升。

(五)积极稳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为保增长促跨越奠定坚实基础。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关键是加快构筑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一要培植壮大农业特色产业。坚持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积极探索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有效形式,支持有条件的地方通过专业合作、土地租赁、企业化经营等形式,发展优质粮油、苗木花卉、畜禽养殖等特色产业产品的适度规模经营。坚持以产业化的理念提升农业,重点扶持益海粮油、绿源食品、大成食品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切实提高农产品就地转化增值能力。二要加快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按照“整合资源、适度超前、功能优化”的原则,重点探索和推进村企联建、合村并点、中心村辐射等新型社区建设模式,集中推进各种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社区聚集,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将全市400多个村庄整合为100多个新型农村社区。各镇街要按照统筹规划、高点定位、分步实施、量力而行的要求,把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作为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科学制定方案,组建专门班子,强力推进实施,年内力争培育一批农村社区建设的典型和亮点。三要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鼓励农民发展多种经营,创办“短平快”的致富增收项目。针对农民工回流的实际,坚持就地转移、异地输出与返乡创业一起抓,分门别类搞好技能培训和配套服务,落实好各项优惠政策,支持农民返乡创业。

(六)坚持不懈优化产业结构,为保增长促跨越培植竞争优势。面对新一轮的经济调整,提升产业层次、培植新兴产业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要持续推进工业结构转型升级。按照“拓展延伸资源型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新兴产业”的思路,促进产业层次由原材料初加工、低端化,向深加工、品牌化转变,着力拉长拓宽产业链条,发展终端集成产品。重点培植壮大造纸包装、橡胶轮胎、装备制造、医药食品等优势主导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引进新上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逐步形成比较优势明显、规模效益突出的现代产业体系。要繁荣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运用现代理念、现代方式和现代技术,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要搞活商贸流通业,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商业品牌进驻,兴办更多连锁、超市、配送等新型流通业态项目,鼓励健身、休闲等新兴消费,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要推动现代物流业加速崛起,加快海天物流、铁路保税仓库等物流项目建设,支持骨干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合理布局仓储服务等配套设施。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特别是在挖掘开发九州文化、佛教文化等多元文化旅游资源上尽快实现突破。

(七)持之以恒推进改革创新,为保增长促跨越增添内在活力。针对影响制约我市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要下决心在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的改革创新上迈出更大步子。当前,要重点抓好两个方面。一个是扎实推进市属企业改革。改革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从根本上解决困难企业问题的唯一出路。对纳入今年计划的12家市属企业,要在摸清现有资产、债权债务和人员状况的基础上,科学制定方案,依法稳妥推进。要妥善处理好职工债务清偿、身份转换等问题,确保改革一个、成功一个,不留后遗症。另一个是全面突破投融资体制改革。要多管齐下拓宽投融资渠道,切实保障重大工程、重点项目的资金需求。在城市开发建设方面,要改变单纯依赖政府投入的传统思维定势,强化5家投融资公司的融资能力建设,更多地运用BT、BOT模式推进重点工程的建设运营,稳步推进土地招拍挂,潜心做好经营城市的大文章。在深化金融服务体系方面,要不断创新银企合作方式,更多地争取金融机构的支持。

三、切实保障民生维护社会稳定

各级各部门要自觉贯彻以人为本、民生为先的执政理念,尽心尽力为城乡百姓办实事、谋利益。要把就业放在民生工作的首位。全面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促进就业再就业。要积极开发就业岗位,强化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城镇失业人员和困难群体就业;认真落实鼓励自谋职业、支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强化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重视抓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鼓励他们到基层、农村和中小企业就业创业;加强劳动就业培训,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加快劳务就业向技能就业转变。要把保证城乡困难群体生活作为重点。对城乡特困群体,要进一步摸清底数,掌握他们的实际困难和现实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大帮扶力度,确保基本生活水平不降低。要做好社会保障工作。全面落实好中央和省市出台的各项政策,稳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探索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府补贴和城乡低保救助标准,重视和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解决城镇低收入阶层的住房困难问题。要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积极推动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进一步巩固提升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成果。完善农村三级卫生服务

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城乡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同时,深入推进计划生育、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等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使城乡文明水平有一个新提升。要高标准办好为民实事好事。加大财政对民生事业的投入力度,对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今年为民所办的十件实事好事,要进一步明确责任、强化措施,确保高质量如期完成。

要强化平安建设,确保社会大局稳定。各级各部门要注意研究经济形势变化带来的稳定问题,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敏锐性。要强化稳定工作责任落实。把维稳责任落实到单位、部门和具体人员,凡因责任不落实、工作不到位造成严重稳定问题的,要实行责任倒查,严肃予以追究。要更加注重超前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高度重视可能引发社会矛盾特别是群体性事件的敏感问题,加大矛盾排查化解力度,建立各项应急预案机制,切实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要更加注重社会面的治安稳控。深入推进“平安兖州”建设,坚持警力下沉,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强化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要更加注重做好群众工作。健全完善群众工作机制,继续开展好市级领导接访活动,畅通群众利益表达渠道,特别要注意跟踪关注热点和敏感问题,关注利益格局调整带来的特殊群体,确保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对个别煽动闹事特别是在敏感时期制造事端造成恶劣影响的人,要坚决依法严惩。

四、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进工作落实

做好今年的工作,完成既定的任务,没有捷径可走,只有靠埋头苦干,狠抓落实。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广大领导干部要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上来,集中优势力量,靠上推动落实,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一)要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各级领导干部要以即将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不断提升思想境界和工作水平。当前,要特别注重提高三个能力:一是提高科学决策能力。越是工作头绪多、难度大,越要注重科学思维和辩证思维,既要勇于打破条条框框,又要严守纪律、不闯“红灯”、不碰“高压线”;既要抓住主要矛盾,又要协调推进各项工作;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算大帐、算长远帐。二是提高运作项目能力。抓经济不能大而化之、眼高手低,必须提高实际操作和抓落实的能力,真正成为行家里手。三是提高化解矛盾能力。困难时期矛盾肯定比平时多,有矛盾不可怕,关键是如何把握和处置。要善于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教育和协商等多种手段处理各种利益冲突。一旦出现突发群体性问题,要不推不拖,靠前指挥,冷静处置,妥善化解。

(二)要坚持完善重点工作的推进机制。排出牵动全局的重点工作集中实施会战,是市委、市政府采取的一项重大工作举措。经过过去一年的实践,积累了经验,锻炼了队伍,突破了难点。今年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好这种行之有效的工作推进机制。今年在原有工作基础上,围绕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难点问题,市委、市政府排出了14项重点工作,形成了招商引资、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工业经济运行、城市拆迁改造、文明城市创建、市属企业改革、教育重点工程七个指挥部。对于这些重点工作,要抓紧制定完善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把各项任务明确到具体单位、具体时间和具体责任人。各会战指挥部和重点工作领导班子要科学决策,统筹安排,按照“一切工作具体化”的要求,全力全速推进工作开展。主要负责同志要深入一线指挥调

度,靠在一线督促落实,及时协调解决问题,确保各项任务按既定时间节点顺利推进。要进一步调整加强充实力量,把优秀干部和精干力量派到各会战指挥部和重点工作一线工作,进一步形成到一线工作光荣的浓厚氛围。

(三)要保持苦干实干的作风。有什么样的工作作风,就有什么样的工作实效。在当前这种特殊时期,实现既定的发展任务,尤其需要过硬的作风作保障。要坚持“干”字当头。事业发展是靠人干出来的,有多大干劲就有多大作为,坐而论道,最终一事无成。兖州今天的发展成就,就是全市上下多年来艰苦奋斗干出来的。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艰苦奋斗、埋头苦干的作风都不能丢,一切目标、规划、任务都要落脚到“干”上。每一名干部都要把所有心思凝聚到干事业上,把全部本领用在促发展上,把最大功夫下到抓落实上。对确定的事情要雷厉风行、锲而不舍,不管压力多大、困难多大,都要坚定不移地一抓到底,干则干成、干则干好。要坚持“敢”字当头。坚决破除四平八稳、缩手缩脚的消极心理,重点问题、关键时刻要敢于负责、敢担风险,主动寻求解决的办法,紧紧抓住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工作。要坚持“实”字当头。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好大喜功,多做打基础、增后劲、管长远的工作,以实实在在的政绩取信于民。

(四)要加大督查考核的力度。督促检查是推动落实的重要手段。要以重大决策、重点工作、重大项目为主线,充分发挥督促检查的作用,确保各项工作有部署、有检查、有落实。要继续坚持好“一月一调度、一季一通报、半年一观摩、年底总考核”制度,随时掌握工作进度。对重点工作进展情况,要在新闻媒体上予以公布,接受人民群众的检

查和监督。市督查考核委员会及其办公室要进一步明确责任,对每一项重要决策、重大事项特别是14项重点工作,都要主动出击、跟踪督查,切实做到工作不突破、督查不下线,项目不竣工、督查不收兵。要加大考核奖惩力度,严格按政策兑现奖惩,绝不搞平衡照顾。要重视考核结果的运用,通过考核发现干部、使用干部、提拔干部,让埋头苦干、任劳任怨、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有位子、有荣誉。

(五)要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今年经济发展任务繁重,对发展环境、部门服务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增强服务意识,规范办事程序,最大限度地精简审批事项,提高办事效率。要健全行政效能监察体系,强化对部门服务的考核监督,对不作为、乱作为、刁难外来投资者,搞“吃拿卡要”和“三乱”的单位和个人,发现一起,坚决查处一起,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和主要负责人的责任。要全面排查破坏发展环境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重拳打击各类黑恶霸头,多方联动优化发展环境,以执法执纪的铁手腕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同志们,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需要我们进一步发扬艰苦奋斗、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进一步坚定迎难而上、加快发展的信心决心,进一步保持只争朝夕、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市委、市政府坚信,只要我们振奋精神,鼓足干劲,团结拼搏,就一定能够圆满完成今年的各项目标任务,为实现三年奋斗目标,加快建设现代化工业城市、国际化开放城市、人性化和谐城市,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下载在全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动员大会上的讲话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全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动员大会上的讲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围绕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

    围绕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在2006年我市出台了江发【2006】10号中共江都市委江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实行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开放市场,实行规费减免,保障......

    如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如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江山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在哪里,如何发展?这是陈书记的第五问。本人认为现代服务业是发展前景广阔,增长潜力巨大的重要产业。要进一步创造有利于现代服务业......

    在传达贯彻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暨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在传达贯彻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暨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刚才,我简要传达了省九次党代会精神,济环同志代表区委、区政府对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关工作作了具......

    在全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积极培育特色 努力提升功能加快推动现代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在全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同志们: 最近不长的时间内,市委、市政府已经三次在这里召集各级领导干......

    解放思想加快发展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解放思想 继承创新 务实求进 努力实现富民强市新跨越 ——在2010年度全市科学发展表彰暨解放思想加快发展 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2011年2月9日) 吴 翠 云 同志们: 春节后上班第一......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议材料

    近年来,我区认真落实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的部署和要求,将建设科技南开,实现科学发展确定为发展主题,将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作为建设科技南开的重要举措,对发展科技服务市场、扶植科......

    在全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合集]

    同志们:今天,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服务业工作会议,目的是要贯彻全省服务业工作会议精神,根据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的新特点和国际服务业转移的新态势,主动抢抓机遇,突出主攻重点,加快......

    在全市服务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开创服务业发展新局面构筑科学发展新优势 ——在全市服务业大会上的讲话 (2008年12月3日)这次全市服务业大会是市委、市政府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