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教师如何更快地适应工作
新教师如何更快地适应工作
网友:我从师范毕业从教大半年了,学校的工作条件一般,教研氛围也比以前实习的学校差很多,工作环境和心理预期落差很大,感觉不太适应,我该怎么办?专家:这位教师网友,您好!关于您所遇到的问题,我想结合自己的从教经历,聊聊我的看法。
首先,您提到的问题是不少师范生毕业从教后经常遇到的,是很多新教师比较普遍的一种感受。从教师职业发展阶段看,这是比较正常的一种现象,不用过分担心。任何人进入新的岗位,都要面临认识新环境、转变角色、重新定位等一系列问题,这个阶段如果调整得好,那您就会很快完成从师范生向教师的转变,为职业生涯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正确、客观对待新工作环境,调整好心态。您面临的工作环境、教学环境可能要差一些,但这些都是外因。对一个人的成长、发展起主要作用的是内因,包括理想、道德、责任、自信心以及基础能力等内在品质。这些内在品质对于教师职业来讲尤为重要,因为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是广大教师言传身教的天然资源,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基石。认识到这一点,就能尽快把劣势转换为优势,外适环境,内强信心,取得优异成绩。
最后,送给遇到过上述类似问题的广大新教师一句话:“坚定信念,夯实定力,明确目标,找准路径。”简单地说,就是坚定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大信念,明确职业发展的目标,另辟自我实现的新路径。把自己的选择放在国家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中正确把握,把暂时的困境放到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全过程中有效应对,那您就能看到别样的风景。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苏红)
第二篇:如何更快地自我成长(新人)
如何更快地自我成长?
一、重视基础(五步、八点、平均法)
1、坚持见300人。
2、保持良好的心态一整天。
3、出外作业专注于系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要死盯着业绩)。
4、未来团队建设及公司管理的根基。
二、重视改变
1、改变以往的坏习惯。
2、改变不良的工作方式。
三、总结、检讨、勤学习
1、养成明天总结的好习惯,让每天都有一个新的方向。
2、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多向优秀组长或经理请教生意上的问题。(随时、随地)
四、积极的思维
1、了解生意有困难是正常的,并相信,经由自己的努力可以解决。
2、积极面对,乐意去挑战。
3、无论发生任何事情,都要专注于积极面,你将会得到你想要的结果。
第三篇:如何更好更快地加入党组织
如何更好更快地加入党组织
1.入党动机必须端正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动机决定着行动,只有心怀正确的动机,才能保证我们按照党的组织要求来指导自己的行动。所以作为一个研究生,在这个充满诱惑,形形色色的世界里,应该摆正自己的心态,端正自己的动机,不应该新村为了虚荣、名利、提拔等不正确的动机。我们应该把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同党的最高理想结合起来,为了广大人民的幸福而奋斗。2.需要培养起集体荣誉感
党组织作为一个大集体,只有把自己当做集体中的一员,努力培养集体荣誉感,定会帮助自己更好更快的加入党组织。作为一个研究生,我们培养集体荣誉感应该从身边各种小事做起,时刻为集体着想,时刻想着为集体争光,我们应该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或者国家范围内的各种学术型或者其他类型的活动,比如各种创新大赛,辩论赛,运动会,篮球赛等等。不仅能增长我们的能力还能培养出我们的集体荣誉感,让我们更好地更快地加入党组织。
以上就是我对如何更好更快的加入党组织的理解。
第四篇:让革命老区更好更快地发展
让革命老区更好更快地发展
——来自衡山县的调查与思考
衡山县地处湘江之滨,以“五岳独秀”的南岳衡山而闻名于世,辖17个乡镇,总人口41.1万人。在这片红色的热土,诞生了被孙中山誉为“一代女魂”的唐群英;建立了全国最早农民运动组织之
一、湖南农运先声的岳北农工会,毛泽东到此考察,在衡山康王庙写就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初稿;牺牲了毛泽东的亲人毛泽建,毛泽建烈士墓已成为衡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涌现了方伯务、刘东轩等295名烈士。
一、老区扶贫开发工作情况
衡山县从1989年被批准为革命老区县至今,共接受上级扶贫开发资金213万元,扶助项目95个,有195个村26万人受益,贫困人口(年人平均收入638元)从1989年的4.5万人缩减到2万人左右。主要做法是:
(一)项目特色化,变盲目跟风为因地制宜。在项目的选择上坚持立足本地实际,根据自身条件,扬长避短,选择养殖业和种植业,尤其是湘黄鸡的养殖和席草的种植,作为两个特色项目,加以重点扶持。首先是有一定的历史基础。其中湘黄鸡是衡山传统产品,1981年衡山县被省定为湘黄鸡出口基地,1982年衡山湘黄鸡被列为省家禽优良品种之一。席草的种植在衡山有着比较悠久的历史,其中店门镇享有“席草之乡”的美
誉。其次是具备一定规模。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养殖业已在全县遍地开花,其中湘黄鸡饲养量逐年增加,涌现出一大批规模的养鸡乡(镇)、村,野鸡、野鸭等特种养殖也在四、五个乡镇形成了规模。席草种植也由店门、开云等两个乡镇扩展到全县50%的乡镇。再次是前景广阔。衡山湘黄鸡具有体形小、成熟早、肉质鲜美的特点,一直享誉国内外及港、澳市场。衡山席草以其价廉物美的特点在沿海发达地区成为“抢手货”。此外,发展养殖业和种植业的自然条件也是较好的。衡山县为“六山一水二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土地结构,全县75%的农户是依坡落户,屋外场地开阔,为发展养殖业和种植业提供了理想场所,更兼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条件十分适宜。
(二)布局基地化,变四面出击为重点突破。按照相对集中、突出重点的原则,在项目资金使用上,对重点项目实行投入资金倾斜政策,着重抓好示范基地的建设,克服过去投入资金“撒胡椒面”的现象。一是开发了螺头山综合养殖示范场。该场属县农科所的地域,位于螺头山水库之下,水库常年稳定水域200多亩,蓄水达126万立方米,可为养殖提供充足的水源。养殖场前期已投资60多万元,拥有1180米围墙,水面为33.8亩的标准化鱼塘11口,面积为250平方米的猪场1个,房屋两栋,旱土面积近10亩,路通、水通、电通,且与周边没有矛盾,自然条件、基础设施和周边环境都有利于养殖场的发展。该场于2000年列入老区建设项目,先后投资100多万
元,现已形成了岸上养猪兔鸡鸟、水面养鹅鸭、水下养特色鱼的立体养殖模式,年产值达30万元。通过该场,实施了百千万扶助工程,即每年扶持100户养殖户,年产1000只特种畜类,5万羽珍禽,使每户农户年增收入达到1.5万元以上。二是引导农民新建了湘黄鸡提纯复壮基地。2003年建成的萱洲镇天水村“衡山黄鸡”种鸡养殖示范场,年均销售总量已达600万羽。在这两个基地的示范带动下,全县星星点点的养殖大户不断涌现,连成一片,并与广东、澳门市场结成产销联合体,极大地促进了全县养殖业的发展。到2006年底止,全县人均出栏猪1.5头,出笼家禽10羽,产鲜鱼20公斤,农民人平纯收入有56%来源于养殖业。三是培育了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逢缘草艺公司。2005年扶助店门镇席草专业户康诗林成立逢缘草艺公司,推动全县席草业进入了“农户+基地+公司”的产业化发展轨道。该公司现年产值达1.3亿元,安排农村劳动力5000余人,带动农户16000户,使农户人均年增收300元以上。四是扶持白泥村建成了全市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位于九观湖深处的店门镇白泥村曾经以人稀地少、山高路险而闻名,是一个有名的贫困村。现任市长彭崇谷于2002年把该村作为自己的联系点后,老区办也积极跟进,一跟就是5年,投入资金10多万元,帮助该村凿山开路、发展生产。如今,一条宽敞的水泥路从村里直通107国道,一栋栋砖混结构的新房掩映在青松翠竹之间,一个旅游休闲度假村吸引了各方游客。
(三)服务优质化,变放任自流为“贴身紧逼”。革命老区群众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条件差,亟需脱贫奔小康的“引路人”、“护驾人”。县老区办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把服务工作做早、做实、做细,全心全意帮助老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一是察民情,引导农民奔富路。老区办工作人员经常深入各乡镇,走村串户,了解情况,及时引导农户脱贫。当了解到萱洲镇田家村原村支部书记周华生和岭坡乡水口村赵迪生家庭经济拮据,以优惠价分别向他们提供了180只野鸭种。据统计,近三年来,县老区办深入农户200多人次,扶持贫困农户130人次,发放各类技术资料300多份,无偿提供价值3万元的种苗和幼仔。二是解民难,抓好技术培训。县老区办在与农技部门联系、聘请常年技术顾问的基础上,每年组织种养大户,不定期举办专业培训班,专门传授种养基本知识和技术要领。此外,还组织他们外出取经,促使其掌握科学技术。三是化民忧,积极开拓市场。首先是大力宣传拓市场。经常邀请报社、电视台的记者到示范点举办联谊活动,与群众座谈,请他们为示范点的建设和全县老区建设出谋划策,积极撰稿。据统计,近三年县内新闻单位为老区写稿8篇,被市以上新闻媒体采用5篇。其次是架通金桥促外销。在“衡山政府公众信息网”上发布产品信息,并派专人南下深圳、广东,北上天津、上海等城市,致力于疏通和开辟销售市场,真正形成基地和农户与市场的链条,精心打造一条销售的“绿色通道”。
(四)管理制度化,变主观随意为科学有序。扶贫开发是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事关老区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党群、干群关系,必须建章立制,严格管理,老区办主要抓了四项制度的建设。一是学习制度。定期组织工作人员集中学习,着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其群众观念、政策法制观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鼓励工作人员钻研老区工作理论和业务知识,提高为民服务的本领。二是项目考察论证审批制度。每一个扶贫开发项目都要经过二人以上考察、集体论证、领导审批三道程序,有力地杜绝了“金钱项目”、“人情项目”和“权力项目”。三是财务管理制度。项目资金坚决做到足额下拨,无一起挪用、克扣、滞留现象。2002年省市下拨衡山县老区扶贫专项资金8万元到位后,该县还从历年来结余的老区资金中拿出5万元重点扶持螺头山综合养殖场,并回收了近万元老区有偿资金。下拨资金坚决做到跟踪监控。项目一旦正式运行,就聘请专门的财会人员任会计,对每笔资金严格审核,实行报帐制。四是选人制度。选定有技术、热爱养殖业的人员作为承包对象。螺头山示范场场长陈新福,原在县农科所从事养殖业,有丰富的养殖经验和熟练的技术。接受县老区办的指导后,他于2001年下半年承包了螺头山综合养殖示范场,现已把该场建成了一个集养殖、餐饮、休闲于一体的综合示范基地。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经过多年的反哺、建设与发展,衡山革命老区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受诸多因素的制约,老区扶贫开发工作还存在不少困难,也暴露了较多问题。
(一)贫困问题仍旧突出。近20年扶贫只减少贫困人口2.5万人,仅占贫困人口的55%,其中未解决温饱的人口减少数量更小。这些贫困人口还未包括非重点村的贫困人口和因各种原因返贫的贫困人口。
(二)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近年来,各级财政虽然不断增加对老区扶贫开发的投入,但与发展的需要仍然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上级每年仅对某一个项目给予1至2万元的支持,这种撒“糊椒面”的作法不仅解决不了项目建设的根本问题,而且容易使公共财政资源浪费,同时也导致项目的重复建设。此外,我县本级财政属于“吃饭型”财政,要靠中央和省转移支付过日子,而且县乡村三级都有大量债务无法化解,根本无力扶持老区开发项目。
(三)工作网络残缺不全。老区扶贫开发工作没有形成一个从中央到乡村的工作网络,即使是县级,虽然在民政部门设有老区办,但该机构因在人员编制、工作经费等方面缺乏省级文件规定,陷入了作用淡化、功能弱化的境地。乡村一级基本上是“无人员、无经费、无机构”的局面,导致老区扶贫开发工作难以落实到位。
(四)老区意识比较淡薄。由于革命老区开发工作宣传力
度不够,随着时代的更迭,许多人的老区意识渐渐地在淡薄,有的甚至已经不知“老区”为何物了。许多地方对于老区的支持和帮扶力度,远不尽如人意。
三、对策与建议
帮助革命老区尽快脱贫致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也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大责任,为此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在国务院扶贫办设立专门机构,统筹国家对老区的领导,解决政府对老区工作没有专门机构管理的问题。由省委、省政府出台文件,对老区扶贫开发工作机构的人员、编制、工作经费等问题予以明确规定,提升该工作机构的地位。
(二)加快立法进程。制定《老区发展促进法》,把长期以来党和政府对老区建设的基本政策、经验办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使老区建设走上法制法、规范化的轨道。
(三)整合扶助资金。要以县级为单位、以项目发展为平台,将中央、省、市财政部门下拨老区的支农资金与地方财政、农口部门安排的支农资金集中起来,捆绑使用,集中财力办大事。做好此项工作,必须在地方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成立专门班子,负责解决资金整合工作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四)出台特优政策。将革命老区作为一个特殊区域,确立实施“振兴老区战略”,出台特殊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当前着重要在两个方面给予倾斜:一是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
度。中央、省级财政设立老区建设专项资金,并根据革命老区贫困程度分类增加转移支付补助。二是取消对贫困老区建设项目“三个一点”的投资配套办法。目前实行的“中央和省给一点、地方财政出一点、农民群众摊一点”的项目建设扶持办法,已不适应贫困老区“县级财政吃补贴、乡镇财政是空壳、农民温饱没解决”的现实,应当予以取消,按批准的项目实施需要足额投资。
(五)形成长效机制。要完善人才交流制度,有计划地组织省、市和发达地区的干部到贫困革命老区任职或挂职,选派贫困革命老区干部到县以上部门和发达地区挂职锻炼,提高工作本领。要完善结对帮扶制度。鼓励发达地区与老区结成对子,真心帮扶,限期脱贫。要完善人才培训制度,对老区的干部群众加大实用技术培训力度,走智力扶贫之路。
(六)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媒介,加大对革命老区的宣传,强化“老区意识”,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老区的浓厚氛围,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帮扶老区。同时,要宣传老区艰苦创业、自力更生的典型,消除“等、靠、要”的思想。
第五篇:一年级作文:我要更快地成长
一年级作文:我要更快地成长
有一天妈妈问我说:“宝贝,你认为自己长大了吗?”我说:“我长大了,我现在已经是一名小学生,是光荣的少先队员了!我不那么淘气,也不自大了”,妈妈对我笑了笑。
现在,我学会了做很多事情,晚上我敢自己睡觉了,学会了自己整理书包,学会了替妈妈买盐和酱油,学会了领着奶奶过马路,学会了帮妈妈做一些家务活。有一天晚上,妈妈下班回来说她腰酸背痛,于是我让妈妈趴在床上,给妈妈捶背。妈妈又笑了,说:“宝贝,你真的长大了!”
我要更快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