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银行如何又好又快地发展

时间:2019-05-13 15:44: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村镇银行如何又好又快地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村镇银行如何又好又快地发展》。

第一篇:村镇银行如何又好又快地发展

村镇银行如何又好又快地发展

【摘要】7月23日银监会出台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11年总体工作安排》(银监发72号),标志着银监会自开始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改革试验,正式成为我国下一步农村金融改革的战略规划。经银监会核准,于12月26日挂牌成立的平罗村镇银行,不仅是石嘴山经济金融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区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工作的又一丰硕成果。村镇银行成立以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充分发挥机制灵活等优势,出台金融服务举措,服务“三农”发展,努力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激活农村金融市场、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搭建农村金融供给新渠道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已经产生了积极影响。针对这些影响,结合村镇银行的发展纪实和参与筹建及信贷工作的经历,就村镇银行如何实现又好又快科学发展问题,提出以下粗浅见解。

【关键词】村镇银行农村金融科学发展制约因素对策

【引言】

面对改革中的农村金融市场,村镇银行即将进入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业务经营的稳健过渡期、行业发展的加速扩容期、攻坚克难的严峻考验期。平罗村镇银行作为新时期农村金融的生力军,针对当前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在进一步加强市场定位、深化机制改革、加快自我发展基础上,忠实履行好社会和时代赋予的重大历史使命,推动“三农”经济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步伐。

【正文】

村镇银行自成立以,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银监部门的监督指导下,在人民银行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认真落实区、市、县农村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平罗县委、政府关于农村经济工作的整体部署,以其决策高效、定价机制灵活、控制机制新颖、市场定位明确的鲜明的支农特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不断延伸服务内涵,强有力地支持支柱产业的发展,积极支持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支持农村个体经济的发展,加大对城乡居民消费信贷的支持,信贷扶持城乡居民再创业,帮助农民增收致富,有效激活了当地农村金融市场,改善了农村地区金融服务。

一、村镇银行发展概况

(一)政策基础

村镇银行,即为“三农”设立的银行。12月20日,中国银监会出台了“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意见”,随后又于1月29日发布了《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等6项新型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行政许可及监管细则(以下简称“新政”)。新政的出台既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的创新之举,又是切实提高农村金融服务充分性的具体行动。这对于改善农村金融领域信贷资金外流、农村经济主体融资困难,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在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的同时,新政也将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尤其是对农村金融市场主体也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发展现状

村镇银行位于素有“塞上小江南”之美誉的西部百强县——平罗。平罗县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西依贺兰山,东临黄河,与内蒙古自治区相毗邻,总人口29.85万人,农业人口22.65万人,城区人口7.2万人,其中:回族人口9.55万人。现有耕地82.18万亩,未利用土地113.49万亩。

村镇银行现有员工32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占比57%。服务县辖7镇12乡、145个行政村,总人口29.85万人。境内土地肥沃,排灌自如,气候宜人,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盛产小麦、水稻、大豆、玉米、油料、水果、瓜菜等。

村镇银行于12月26日正式挂牌成立,由宁夏泾源县农村信用社发起设立,注册资本金301万元,其中泾源农信社作为发起人出资211万元,占注册资本的70.09%;其余的三个股东为自然人发起人,分别出资30万元、共90万元,占注册资本的29.91%。开业以来该行按照《村镇银行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紧紧围绕“定目标、明责任、强宣传、树品牌、抓服务、提效率”的工作思路,突出“服务三农”主题,加大投放力度,有效推进了各项经营业绩稳步增长。

村镇银行开业以来受到了平罗县广大农户的欢迎。截止10月末,我行资产总额5441.39万元,较年初增加5441.39万元;负债总额5352.38万元;各项存款余额4817.28万元,较年初增加4817.28万元。各项贷款余额3577.05万元,较年初增加3577.05万元,存贷比例63.88%;其中:涉农贷款2829万元,占比79.09%;其他贷款748.05万元,

第二篇: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转变经济增长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思考:(1)为什么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由什么向什么转变,如何转变。

1、传统增长方式的弊端

传统增长方式的弊端:片面追求社会生产总量增长、突出产值增长速度;主要依靠增加物质生产要素投入;主要依靠铺新摊子、上新项目、扩大技资规模(成本100亿,产出150亿;成本300亿,产出350亿。看结果增加很快,但没有看成本);注重产品数量增加;经济周期性波动增长(通胀与紧缩交替);

材料: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资源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

(1)、中国国资源的利用率却相当低(附加值低)。

我国重要资源的产出效率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低,从资源投入与产出来看,2004年我国GDP按现行汇率计算为1.65万亿美元,占全世界GDP的4%略高一点,但消耗了50亿吨以上的国内资源和进口资源。原油、原煤、电力、铁矿石、钢材、铜、水泥的消耗量分别达全世界消耗量的8%、31%、10%、30%、30%、20%和40%。我国用水总量与美国相当,但GDP仅为美国的1/8;消耗每吨标准煤实现的GDP,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0%。从近年来部分地区频繁发生的“电荒”、“油荒”中,以严重缺水的黄河流域来说,农业灌溉还是大量采用传统的漫灌方式。上游宁蒙灌区亩均用水量都在1000立方米以上,比节水灌区高几倍到十几倍;即便是饱受黄河断流之苦的豫、鲁两省引黄灌区也是有水时大水漫灌,无水时望河兴叹。全国农业用水利用率很低,目前生产单位粮食用水是发达国家的2到2.5倍。农业用水如此,工业用水又如何呢?据统计,目前我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只有3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75%的水平,单位GDP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15倍到100倍,一些重要产品单位耗水量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几倍。(有人说,国外用高消耗的方式耗费中国资源,以遏制中国将来的强大。能源问题将来可以成为发达国家遏制中国的手段。中国已经感受到能源危机了。)

(2)、人为浪费严重。

一方面,大家已经清楚看到了油荒、电荒、煤荒所凸现的经济发展资源“瓶颈”,看到了局部在改善而整体在恶化生态环境的艰难态势,看到了现有发展模式的难以为继;(管电的用电不要钱、管气的用电不要钱,管水的用电不要钱)在炎热的夏季,在双周日之外,许多单位的朋友想必还额外“享受”了一些闲暇,因为单位轮流停电。总理也有点着急了,号召人们把空调温度最好控制在26度,若非特别需要,正装就不要穿了。看看外面的世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口号已经喊得震天响。7月23日,国家发改委宣布成品油出厂价每吨上涨250~300元,为这个口号加了一笔最新的注解。

一幕幕浪费惊人、严重不经济或者资源短缺的现象被列举出来,成为人们评头论足的对象: 北京市日前对全市 48 家市、区政府机构 2004年能源消费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政府机构的人均年用电量最高值达到9402 千瓦时,相当于北京居民的 19倍。与之相关的一个数据是,我国政府机构年电力消耗总量占全国总消耗量的5%,能源费用超过 800亿元,单位建筑面积能耗超过美国政府机关1999 年平均水平的 33%。最近在重庆召开的全国机关工作会议上提出:以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要给具体的办公经费、能源消耗做规定,超出部分有工作人员自己补偿。

(3)、环境污染严重。

在世界上,我国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居第一,二氧化碳排放量居第二,尤其是后者的增长速度比较快。同时,水污染等问题在我国也日益严重。我国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且时空分布不均。目前600多个城市中已有400多个缺水,110个严重缺水。全国浅层地下水大约有50%的地区遭到一定程度的污染,约有一半城市市区的地下水污染比较严重,地下水水质呈下降趋势。2003年全国废污水排放总量680亿吨,约有

1/3的工业废水和2/3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排入水中。北方一些地区“有河皆干,有水皆污”,南方许多重要河流、湖泊污染严重。

中国十大污染城市排名:临汾、阳泉、大同、金昌、宜宾、株洲、重庆、焦作、长治、攀枝花。临汾也是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之一。

2、转变的内容:

要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顺利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必须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即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基本要求是:从片面追求社会生产总量增长、突出产值增长速度,转变到注重提高经济效益和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从主要依靠增加物质生产要素投入,转变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从主要依靠铺新摊子、上新项目、扩大技资规模,转变到着重依靠利用现有基础,着重于更新、改造和挖潜;从注重产品数量增加,转变到着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从经济周期性波动增长,转变到经济持续、快 速、健康地发展。

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其内容和要求。

①科技含量高,就是要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促进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②经济效益好,就是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即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通过技术进步、加强科学管理、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

③资源消耗低,就是要充分考虑我国人均资源相对短缺的实际,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积极推进资源利用方式从粗放向节约的转变,转变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④环境污染少,就是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从宏观管理入手,注重从源头上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避免走旧工业化过程中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⑤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就是要从我国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实际出发,制定推进工业化的具体政策,处理好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通过教育和培训加强劳动力资源的能力。

特别要改革干部政绩考核和提拔任用体制。干部政绩不能只看GDP(和绿色GDP)增速,更要看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包括就业、社会保障、教育、文化、环保、生态保护、医疗卫生以及社会秩序、信用、法治环境的改善等。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经济运行机制;建立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形成有利于公平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运行机制;形成有利于集约化增长的宏观经济调控机制。

二、促进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地区经济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地区之间的发展的关系和状况。优化地区经济结构,就是要求生产要素在各个地区之间合理配置,使各个地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能充分发挥各自的特点和优势,相互补充,协调一致地发展。

1、我国区域发展战略:(详细)

(1)、东南沿海的对外开放。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主要是发展制造业(轻工业)和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东部地区要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

(2)西部大开发。

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继“西部大开发”之后,“中部塌陷”和“新东北现象”成为另外两种越来越强劲的声音。

以前中部地区自嘲“不东不西、不是东西”,那是指既享受不到东部经济开发区的优惠政策,也享受不到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中部崛起能更好地承担起承东启西、承南接北的重任。“新东北现象”是相对于“东北现象”而言的。因不适应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老工业基地东北三省出现工业经济效益下滑、工业生产步履维艰的事实,在当时被记者称为“东北现象”,曾是我国重要粮仓的东北三省,近些年来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前后,出现了传统优势农产品大量积压、农民增收缓慢、农业经济效益提高不大等较为尖锐的问题。新华社记者将这种现象称为“新东北现象”。

身居武汉的老一代经济学家张培刚则干脆提出:一国经济如要起飞,必须把力量用在中部。张老形象地称此为“牛肚子理论”。什么意思呢?牛陷到泥塘里后,老乡们一般是拿一根扁担从牛肚子底下穿过,两端用力,抬肚子,整个牛就从泥塘里爬上来了。

(3、再造东北。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仿照苏联模式发动了以发展重工业为主的第一轮工业革命。长春一汽、大庆油田、鞍山钢铁„„,东北成为“中国鲁尔”,是这一轮建设成就的主要标志。然而由于这一波浪潮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驱动,缺乏真实的市场消费基础,因此最终趋于衰竭。东北重工业基地也由于缺乏企业家精神和体制创新的支撑而陷入困境。主要是振兴重工业和机器制造工业。绿色生态成为东北再造过程中分量很重的一张牌。重点改造和提升机床、汽车、船舶、飞机等关键装备制造业,促进形成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

(4)中部崛起。

中部地区的江西、湖北、湖南、安徽、河南、河北、山西七省共有5亿多人口,人均占有资源总量在全国却最少。中部的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第一是中国商品粮基地。对中国的粮食安全至关重要。河南、安徽、湖南、湖北都是粮食大省。第二是优质人员提供的基地。河南、湖北、湖南、安徽都是人口大省,他们每年劳动力的输出到东部到其他地区去,占整个国家流动人口的比例是非常高的。也就是说,其他地方尤其是东部的发展有中部的劳动力的重要贡献,这一点是不可低估的。第三有非常优良的区位优势。比如他的大交通、大网络,其实是在中国联通东部和西部、南部和北部不可少的。纵向的有京广线、京九线,都是通向中国省份的大动脉。横的有陇海铁路,有长江的黄金水道,几乎在每一个省会中部都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交通枢纽 第四,它又是重要的原材料能源基地和原材料基地,尤其是像煤的供应,比较重型的制造业基地。第五是一个中国的经济腹地的构成者,如果东部本身的发展将来没有中部这样一个大的经济腹地的支持的话,东部本身的发展,它的竞争力就会受到影响。中部地区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问题

一、怎样看待中西部地区东部的贡献(略)

中西部地区东部对的支持:(1)、政策优势(中西部缺乏东部的竞争力、在中国,往往政策特殊的地方,很容易富起来,而特殊政策变化,会带来很大影响,今天的深圳与浦东就是典型——深圳今天已经逐渐失去经济优势。为了维持全国瞩目地位,深圳只好在政治体制改革上做文章,充当行政改革的先锋。政府投入(在增进一定的情况下,给东部多、西部就少了)、税收减免等(2)、矿产资源(中西部的许多资源被廉价卖到东部,甚至西部自己都不能享用。比如西部缺电——西电东送。陕北自己还用不上天然气,被输送到北京等地。(3)、人力资源(高级人才——东部发展的一大支柱。农民工——给东部提供廉价劳动力,维持产品低成本,这是东部外资云集的一大原因,另一原因是中国的市场和政府的税收等优惠政策。但同时也要看到东部给人才提供了发展的机会,解决了就业,农民工的收入也有利于西部的富裕)

(4)、环境资源。西部退耕还林,退木还草——保持东部的水资源以及防止风沙袭击东部—

—北京。西部作出牺牲,东部应该支持——当然,国家需要协调。青海湖游轮事件和青藏铁路事件——拉萨人说,我只知道铁路修好后啤酒将从10元降到5元,为什么东部人为了发展而先破坏了环境,今天却批评我们为了发展而破坏环境。

2、实施西部大开发

(1)西部的概况:

西部开发的区域,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含兵团)、内蒙古、广西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面积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1.4%。2000年末人口为3.55亿人,占全国的28.1%。国内生产总值1.66万亿元,占全国的17.2%。

我国西部地区,地域辽阔,面积有60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61%,自然资源相当丰富,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旅游资源、水利资源、土地资源,但经济却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而且东西差距在不断拉大。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西部概念,并不是单纯的地域概念,更主要的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概念。也就是说,现在被称作西部地区的12个省区市(注意广西和内蒙),实际上就是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省区市。

昔日西部的辉煌:西部地区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3.94%,分别是东部东西部的差距是在1979年以后的改革开放中逐渐拉大的:“一五”时期东西部差距全面缩小,西部地区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3.94%,分别是东部和全国的1.31、1.49倍;“二五”及调整时期东西部差距有所扩大,此时西部平均增长率只有4.75%,分别相当于东部98.24%,全国87.32%;“三线建设”时期国家累计投入2000多亿元,建成10条总长8000多公里铁路干线,1000多个大中型骨干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形成了45个大型生产科研基地和批一批新兴工业城市,奠定了西部工业化的基础。问题在于,1979—1995年(按可比价计算)东部地区经济增长年均12.8%,西部地区为8.7%,近几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东部地区占65%以上,西部地区仅占15%,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东部地区超过平均数4成以上,西部地区只有平均数的一半。

(2)、西部大开发的原因。

第一,落实邓小平的“两个大局”的思想

邓小平指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 局。”

第二、经济方面的原因扩大内需的需要。

为了推动经济持续高速发展,需要扩大内需,增加社会总需求。西部大开发有利于拉动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国内市场出现了商品阶段性、结构性和地区性过剩,导致了产品无市场、消费无热点、投资无项目的状况。我国持续高速的经济发展正面临着需求不足和失业率上升的挑战。亚洲金融危机又造成了外需减少,国家不得不依靠扩大内需以保证经济持续增长条件下的供求平衡,避免社会总供给的减少以及带来的下岗人员增加等问题;而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传统产业的发展趋于饱和,东部地区必须依靠结构调整,提高资本和技术含量,去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面对内需不足和经济发展速度下降的压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国内投资需求需要开辟新的投资市场。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需要。为了实现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需要把中西部经济融入到整个国家经济发展体系之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区域发展的重点是东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全国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造成了东西部地区差距的扩大。如果不解决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严重滞后的问题,必将影响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

第三、生态方面的原因

西部地区是保持我国生态环境平衡的重要屏障。然而由于长期无序的开发,加上自然条件差,导致部分地区水土流失、荒漠化和风尘暴等生态环境的污染。这一问题有不断恶化的趋势,并正在向东部地区扩展,直接威胁着我国生态环境的平衡。

第四、社会方面的原因解决沿海同内地的贫富差距问题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根本目的。改革使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但同时也使东西部地区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西部地区贫困问题日益严重。我国尚未实现温饱的贫困人口大部分分布在西部地区。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重视和解决,任其发展下去,将会引发地区不安定因素的爆发,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

(3)、实施西部开发的主要内容

集中力量抓好以下五项工作: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切实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三是根据当地的地理、气候和资源条件,着力发展有特色的优势产业,有条件的地方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四是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五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4)、西部开发的价值取向及其意义

在西部的大开发中,应当确立全面的效益观,即以生态效益为第一、以社会效益为第二、以经济效益为第三的综合效益观。西部自强、东部合作、中央支持 它的推进不仅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促进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巩固边防,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有利于培育全国统一市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第三篇:又好又快发展

正确理解经济结构调整

1.内容:主要是三大产业的结构调整,地区间经济布局和城乡结构发展、所有制结构调整和收入分配结构调整等。

2.原则:(1)市场为导向(2)效益为目标(3)企业为主体(4)科技为依托(5)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要协调;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要协调;地区经济要协调。

3.主要任务:

(1)优化产业结构。因为三大产业发展不协调,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所以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工业素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是三大产业协同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学技术,生产优质、高效产品,开发新产品,满足市场多种需求。

(2)“消费、投资、出口”结构的调整。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3)资产结构调整。要对资产进行改组,改变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状况,组建有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

(4)地区结构调整。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地区主要靠自己的发展,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退耕还林还草,坚持可持续发展。东部地区支援技术、人才和市场,国家给予政策和资金帮助。

(5)城乡结构调整,实施小城镇战略。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严重,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就业压力,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以至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距拉大。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促进农民收入增加。

全面把握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实现城乡经济良性互动

1.关注“三农”的重要性。农业、农村和农民(“三农”)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农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地位。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2.发展农业的措施。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推进农村改革,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

3.增加农民收入。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通过税收等政策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措施。

4.推动城镇化建设。

(1)城镇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进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失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提高城镇化水平,转移农村人口,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和持久的动力,是优化城乡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2)发展小城镇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

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我国人口基数大、农民多的国情,决定了我们不能走一些国家集中发展大城市和农村劳动力都涌进大城市的路子,必须要走多元化的城镇化道路,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

第四篇:浅谈村镇银行如何实现又好又快科学发展

浅谈村镇银行如何实现又好又快科学发展

沙湖村镇银行发展纪实

【摘要】2009年7月23日银监会出台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年-2011年总体工作安排》(银监发[2009]72号),标志着银监会自2006年开始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改革试验,正式成为我国下一步农村金融改革的战略规划。经银监会核准,于2008年12月26日挂牌成立的平罗沙湖村镇银行,不仅是石嘴山经济金融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工作的又一丰硕成果。沙湖村镇银行成立以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充分发挥机制灵活等优势,出台金融服务举措,服务“三农”发展,努力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激活农村金融市场、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搭建农村金融供给新渠道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已经产生了积极影响。针对这些影响,结合沙湖村镇银行的发展纪实和参与筹建及信贷工作的经历,就村镇银行如何实现又好又快科学发展问题,提出以下粗浅见解。

【关键词】村镇银行 农村金融 科学发展 制约因素 对策 【引言】

面对改革中的农村金融市场,村镇银行即将进入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业务经营的稳健过渡期、行业发展的加速扩容期、攻坚克难的严峻考验期。平罗沙湖村镇银行作为新时期农村金融的生力军,针对当前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在进一步加强市场定位、深化机制改革、加快自我发展基础上,忠实履行好社会和时代赋予的重大历史使命,推动“三农”经济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步伐。

【正文】

沙湖村镇银行自成立以,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银监部门的监督指导下,在人民银行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认真落实区、市、县农村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平罗县委、政府关于农村经济工作的整体部署,以其决策高效、定价机制灵活、控制机制新颖、市场定位明确的鲜明的支农特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不断延伸服务内涵,强有力地支持支柱产业的发展,积极支持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支持农村个体经济的发展,加大对城乡居民消费信贷的支持,信贷扶持城乡居民再创业,帮助农民增收致富,有效激活了当地农村金融市场,改善了农村地区金融服务。

一、村镇银行发展概况

(一)政策基础

村镇银行,即为“三农”设立的银行。2006年12月20日,中国银监会出台了“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意见”,随后又于2007年1月29日发布了《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等6项新型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行政许可及监管细则(以下简称“新政”)。新政的出台既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的创新之举,又是切实提高农村金融服务充分性的具体行动。这对于改善农村金融领域信贷资金外流、农村经济主体融资困难,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在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的同时,新政也将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尤其是对农村金融市场主体也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发展现状

沙湖村镇银行位于素有“塞上小江南”之美誉的西部百强县——平罗。平罗县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西依贺兰山,东临黄河,与内蒙古自治区相毗邻,总人口29.85万人,农业人口22.65万人,城区人口7.2万人,其中:回族人口9.55万人。现有耕地82.18万亩,未利用土地113.49万亩。

沙湖村镇银行现有员工32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占比57%。服务县辖7镇12乡、145个行政村,总人口29.85万人。境内土地肥沃,排灌自如,气候宜人,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盛产小麦、水稻、大豆、玉米、油料、水果、瓜菜等。

沙湖村镇银行于2008年12月26日正式挂牌成立,由宁夏泾源县农村信用社发起设立,注册资本金301万元,其中泾源农信社作为发起人出资211万元,占注册资本的70.09%;其余的三个股东为自然人发起人,分别出资30万元、共90万元,占注册资本的29.91%。开业以来该行按照《村镇银行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紧紧围绕“定目标、明责任、强宣传、树品牌、抓服务、提效率”的工作思路,突出“服务三农”主题,加大投放力度,有效推进了各项经营业绩稳步增长。

沙湖村镇银行开业以来受到了平罗县广大农户的欢迎。截止2009年10月末,我行资产总额5441.39万元,较年初增加5441.39万元;负债总额5352.38万元;各项存款余额4817.28万元,较年初增加4817.28万元。各项贷款余额3577.05万元,较年初增加3577.05万元,存贷比例63.88%;其中:涉农贷款2829万元,占比79.09%;其他贷款748.05万元,占比20.91%。按风险资产四级分类,正常贷款3577.05万元,占比100%;按风险资产五级分类,正常贷款3413.05万元,占比96%;关注类贷款164.00万元,占比4%,无不良贷款。累计发放贷款425笔,金额3881.78万元,累计收回贷款25笔,累计收回金额304.73万元。累计收回利息154.71万元。发行黄河银联借记卡284张。目前,我行无一笔逾期、欠息贷款,利息收回率为100%。由于沙湖村镇银行平均贷款利率与当地农村信用社基本持平,期限结构也基本相当,也得到了当地农户的肯定。

二、村镇银行工作重点

(一)立足平罗经济发展,明确经营思路。

为确保2009年各项业务发展的良好势头,切实落实服务“三农”的各项措施,我行立足当地经济发展,确定经营思路。全面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一号文件”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树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为核心,以做大做强和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紧扣服务“三农”这条主线,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服务“三农”的新模式,切实肩负起服务“三农”的历史重任,在全面推进平罗新农村建设中提高自身盈利能力。

(二)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创新信贷机制。

年初,我行紧紧围绕平罗县委、政府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部署,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始终树立“靠支农树形象、靠支农防风险、靠支农增效益”的观念,扎实有效开展服务“三农”工作。

一、在资金投向上实行了“三优”政策:农民贷款优先、农业贷款优先、农村贷款优先。

二、资金分配实行“四倾斜”政策:资金向农民一家一户倾斜,支持农民走共同富裕的路子;资金向农村多元化经济倾斜,支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资金向农业龙头企业倾斜,支持构建“公司+农户”型的农业产业链;资金向民营经济倾斜,支持民、企共发展。

三、积极探索实行动产抵押、仓单质押、权益质押等多种担保形式。

(三)突出服务三农主题,构筑支农通道。

服务是金融业永恒的主题。我行始终坚持诚信经营的宗旨,把“农民需要什么样的服务,我们就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作为支农工作的行动纲领,以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为己任,真心实意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努力为农民提供最实际、最贴切的服务。

俗话说:“一年之际在于春”,抓好春耕生产是保证夏熟作物和全年农业丰收的关键。为确保支农工作顺利开展,我行及时召开信贷支农工作会议,做到早调查、早安排、早发放。一是及时组织信贷人员深入农户家中进行调查摸底,及时了解掌握农户对资金需求的愿望和要求,做到心中有数;二是临柜人员利用农民办理各项结算业务之机,收集农民的信贷需求信息,为我行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民贷款、结算等问题提供依据;三是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信贷政策和办理存贷款的操作程序及结算方面知识,以减少农民在办理业务时不必要的麻烦;四是大力组织存款,为支农贷款的发放作好充分资金准备;五是根据农户生产经营实际的合理需要,及时足额地发放贷款,确保不误农时。

在信贷支农服务上,根据农户资金需求“面广、量小、时效强”的特点,做到调查快速,发放及时。加快小额农贷发放进度,提高涉农贷款支持力度和广度,保证了“三农”资金需求。截止10月末,我行在枸杞种植、清真牛羊肉、蔬菜、种子、生态水产等产业项目共发放贷款317户,2829万元。主要用于农户购买籽种、肥料、农药、农膜、耕牛、农机具等生产资料,及时解决了农民春耕生产资金短缺问题,为实现我县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健全风险管理体系,确保稳健经营。

坚持依法合规经营,实行标准化管理、规范化运作,强化风险控制能力。

一、通过实行风险“垂直管理”,加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合规风险的管理,建立风险识别、计量和控制全面的管理体系;

二、加大贷后检查力度,进一步防范信贷资产风险。贷后检查是是识别、预防、控制信贷风险的有效途径,也是有效控制冒名、跨区、垒大户等违规贷款的重要举措。行领导高度重视,本着“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理”的原则,下发《关于对我行信贷资产全面检查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采用“领导带队、交叉检查”的方式,分别由董事长及各副行长带队,统筹安排,合理划分为四个小组,检查对象共267户,完成检查并填写贷款贷后检查表217户,完成率达81%。

三、提高信贷管理工作效率,创新贷后检查模式。通过实行“四位一体”制度,把贷后检查、催收利息、清收不良、客户交流有效统一结合,通过贷后检查,及时了解了贷户各方面的现状,而且大大降低了贷款风险,增进了我行和贷户之间的友谊,促进了银企双赢。在行领导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截止10月末结息,未出现一笔逾期,实现利息收入154.71万元。

(五)政银共建金融和谐,提升核心竞争力。

加强银行企业文化建设,将进一步增强银行的凝聚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文化与发展战略的和谐统一,银行发展与员工发展的和谐统一,文化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和谐统一,为银行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持。

一是银团共商合作,喜迎市场开局。2月16号,随着我行第一笔贷款的成功发放,信贷工作也逐渐拉开帷幕。2月份,我行携手团县委,大力支持全民创业,开始发放农村青年创业贷款。与团委合作,对于此时的我行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由团委推荐优秀青年,我行依据信贷流程严格审查后确定是否发放贷款,这样对我行控制信贷风险提供了更高的保证。经双方合作,截止十月末,累计发放团委青年创业贷款45笔,金额409万元。其中:种植类贷款11笔,发放131万元,占比32%;养殖类贷款17笔,发放110万元,占比26.89%;农机化肥类7笔,发放59万元,占比14.42%;其他类10笔,发放109万元,占比26.6%。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6月15日莅临我行考察时,在听取了我行实施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项目进展情况汇报后,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指出沙湖村镇银行作为宁夏新型农村银行金融机构的首批试点之一,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充分发挥中小银行机构灵活等优势,出台金融服务举措,切实支持“三农”,努力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农村发展。

二是依托科技平台,推进市场拓展。3月份,我行联合科技局,发放科技特派员担保贷款,无疑为我行的信贷市场拓展又增添了一剂催化剂。发放科技特派员贷款,扶持农业发展,正符合我行的发展理念,支持三农、扶助三农,依托科技平台,十月末,累计发放农村科技特派员担保贷款22笔,金额242万元,为我县三农的发展添砖加瓦,“塞上春”无公害万亩蔬菜示范基地等一批科技特派员项目在我行担保贷款的扶持下得以迅速发展,为我行“三农”业务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三是发挥工会优势,搭建创业平台。6月份,我行积极发挥工会优势,携手平罗县总工会,为平罗县困难职工、返乡农民工、困难职工子女创业提供“工字号”创业担保贷款。以政府投入为基础,以社会资金为补充,建立平罗县“工字号”创业担保基金,面向困难职工、返乡农民工、困难职工子女创办的小企业、小商铺发放担保贷款,鼓励全民创业,支持特色产业发展。截止十月末,存入担保基金39万元,我行累计发放“工字号”创业担保贷款16笔,金额40万元。得到了创业者们的一致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四是加大投放力度,加速市场拓展。随着农村青年创业贷款、科技特派员担保贷款、“工字号”创业担保贷款的及时发放,我部全员乘热打铁,加速市场拓展,截止十月末,贷款发放覆盖平罗县大部分乡镇,每拓展一个市场,带去的不仅仅是资金的支持,更把我行优质的服务和服务理念深深的烙在了每一个客户的心理。

五是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品牌形象。宣传推介工作是我行立足平罗,长足发展的首要工作。我行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积极主动地与平罗电视台等新闻媒介建立友好联系,跟他们交流经验、沟通信息、建立友谊,利用春节期间的视频宣传,扩大社会影响力。通过注重实时报道与深度报道相结合,创造震撼效应。既借助宁夏金融网网络平台,发挥了消息类稿件发布及时,能反映动态的长处,又借助石嘴山日报等报纸载体,充分利用了通讯类稿件能进行深度报道的优势,加大报道力度,创造巨大效应。通过全行上下的共同努力,我行全面开展宣传推介工作,将我行推向中国农村金融网,使之成为明星机构。上半年,共播放专题视频5盘、发表通讯19篇、人民网发表通讯1篇,中国农村金融网发表通讯13篇。

六是落实科学发展,政银共建和谐。为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庆祝建党八十八周年,我行党支部携手城关镇镇党委,举办了“推动科学发展,政银共建和谐”庆“七·一”广场晚会系列活动,用舞蹈与歌声赞颂党的丰功伟绩,抒发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本次系列活动是我行以“政银共建庆五·一,金融服务进社区”启动仪式为契机,携手城关镇党委在城关镇人东社区等9个社区、关渠村等16个村进行巡回演出,为广大城乡居民不仅送去了精彩的文艺演出,同时送去了金融知识,得到了广大观众的好评。这一活动以“普及金融知识,服务百姓生活,共建和谐平罗”为主题,以金融知识普及、金融服务延伸为重点,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密切与县辖居民群众的联络交流,增强居民的金融安全意识、科学理财能力,达到完善便民服务措施和提高行业社会公信的“双赢”效果。

(七)强化金融服务意识,提高支农服务质量。

为保证支农信贷资产高质量运行,我行制定了《沙湖村镇银行内控制度》、《沙湖村镇银行贷款操作规程》、《沙湖村镇银行信贷管理办法》、《平罗县农村信用营业窗口规范化服务实施细则》等,通过制度约束使员工自觉树立合规经营和合规操作的经营理念。同时,积极开展政治思想教育、职业道德和荣辱观等教育,使全员树立高尚的职业操守,充分发挥村镇银行支农生力军作用。

三、村镇银行发展制约因素

虽然沙湖村镇银行目前发展平稳,但是经营效益欠佳,依然困难重重,面临着如下制约因素。

(一)注册资本金小、金融供给有限

平罗县属农业大县,农户占比达到80%,农民的储蓄观念非常传统,缺乏理财意识。以非银行(尤其是非国有商业银行)民资企业为发起人的村镇银行,在吸纳存款时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缺乏令农民信服的资金实力。经过市场调研,平罗县域居民“银行国有”的意识观念较深,沙湖村镇银行因民营资本的注入被理解为“私人银行”,认可度较低,普遍存在不可信赖,不安全的认识,加上其规模远不及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从而影响了其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等业务的开展。除此之外,一些大中型企业对村镇银行的认可度也不是很高。原因就在于,沙湖村镇银行目前的经营规模太小,金融供给能力有限,无法满足大中型企业对项目的融资需求。而作为小企业和农户,他们又有着抗风险能力不强的共性,从而与村镇银行形成了存款难、放贷同样难的困境。

(二)社会认知度低、资金组织较难

虽然村镇银行是农民自己的银行,具有一定的本土优势,但由于受地域、自然条件和开放程度等限制,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并不高,农民和乡镇企业闲置资金有限,客观上制约了村镇银行储蓄存款的增长。同时,沙湖村镇银行成立的时间较短,农村居民对其缺乏了解,与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相比,农村居民对村镇银行的认可程度大打折扣。除此之外,村镇银行营业网点少,目前只在县城设立一个营业网点,而大部分农民又分布在各乡镇,缺乏对绝大多数农村居民的吸引力,部分居民将钱存到村镇银行,其初衷主要是为了获得村镇银行的优惠贷款。因此,村镇银行即便是享有中央银行支农再贷款的优惠政策,根据其资产资本金和负债规模的限制也只是杯水车薪,截止10月末,存款只有4817.28万元,得到当地人民银行500万元额度支农再贷款的支持,很难解决其资金困难的现状。

(三)政策扶持不足、经营成果受限

国家对村镇银行在财政和货币政策方面的扶持方面仍然有许多不够明确的地方。一是税收到底能减多少并不明朗,比照农村信用社的税收优惠并未完全落实。目前,村镇银行的营业税率为5%,而农信社仅为3.3%,税收较高,加重了其经营成本;二是存款准备金率比照当地农村信用社执行,而平罗农信社存款准备金率为11.5%,同类相比仍然较高;三是资金支持上,虽其可享受人民银行的支农再贷款扶持政策,但由于其自身规模及承受能力有限,扶持力度也相应受限;四是基础设施建设无扶持政策,加入金融业务系统、加入银联系统成本费用较高,成为村镇银行无法承担的财务负担;最后,在不良资产的处置、呆账的核销等国家均未明确其优惠政策措施。因此,村镇银行实质在政策扶持上收益极小,成为影响其经营成果的重要方面。

(四)市场环境不熟,风险控制欠佳

村镇银行信贷支持的主要对象为弱势产业——农业,弱势群体——农民,农业和农民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很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在农业保险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村镇银行的信贷资金存在严重的风险隐患,极易形成信贷的道德风险。村镇银行93%的职员均非本地人,没有充足的人脉网络,也没有有力的社会资源,加之农村信用环境建设差强人意,一些借款户信用意识、法律意识淡漠,欠账不还,签字不认,逃、废、赖债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存在,信贷资金安全面临很大挑战。最后由于村镇银行借鉴发起行相关内控管理制度,具有明显的发起行的印迹,在内控制度建设、业务发展等管理上缺乏自我创新意识。

(五)金融产品单

一、中间业务不足

村镇银行起步较晚,受软硬件环境条件的约束,一般只能办理传统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长期贷款、办理国内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等一些金融业务。由于沙湖村镇银行最没有直接参与央行大小额支付系统,受结算瓶颈的制约以及受财力、人力、技术条件的制约,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等中间业务尚未开办,代客理财产品等投资类金融产品也处于空白。

四、村镇银行稳健发展对策

(一)突出支农重点、把握市场定位、村镇银行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应立足农村、扎根村镇、服务“三农”,发挥优势,扬长避短,为农民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将自身定位于农村经济组织和广大农户,不能只注重眼前利益而改变建立村镇银行的初衷,对县域工业经济尽量不投放或少投放,对涉农贷款的投放总量理应控制在70%以上,切实保证建立村镇银行服务“三农”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

(二)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认知

开展“银政共建和谐·金融服务进乡镇、进社区”活动,设计系列宣传方案,携手政府积极加大对村镇银行的政策宣传,广泛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各种新闻媒体加大对社会公众及农户的宣传力度,让公众、农户及中小企业深入了解村镇银行的经营宗旨和业务范围,提高社会认知度。

(三)加大政策扶持,确保稳健经营

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对村镇银行应开放更多的融资途径,以使其获得批发性资金支持,如中央银行给予支农再贷款资金、捆绑发行金融债券、吸收大额的协议存款、加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融通资金等等。对欠发达地区的村镇银行应区别对待,在税收政策上给予营业税和所得税的减免优惠政策,也可效仿农村信用社采取“先征后返”方式,返还部分用于增提拨备;特别是村镇银行发放的涉农贷款,政府应建立补贴制度,由中央和地方财政给予一定比例的信贷补贴,鼓励其加大“三农”的信贷投入。央行在存款准备金制度方面,应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可比照当地农村信用社A类社最低存款准备金率实行。同时大力给予支农再贷款的支持,放宽对村镇银行融资的限制;最后在资金清算上,村镇银行应加快清算网络建设、加入银联,监管上提高村镇银行的存贷比等。

(四)摸清市场环境,加强风险防范

村镇银行职工应深入“三农”的各个触角,及时了解农民、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引导他们将闲置资金存到村镇银行。加快村镇银行基础设施建设,以现代化的手段和优质的服务吸引客户的加盟。

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政府引导、人民银行、银监部门深入推进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大力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评审活动,建立农户信用电子档案,提高信用农户比例,同时村镇银行要积极加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从源头上做好风险防范工作;另一方面村镇银行可借鉴商业银行的内控管理制度,制定一套系统的包括会计、结算、风险控制、服务规范等方面的制度办法和业务规范操作流程,加强内控管理。

(五)创新金融产品,拓展中间业务

村镇银行应因地制宜,大力开发有利于自身发展、适应农村市场的金融产品。大力拓展农村承包土地、林地使用权、农户宅基地及房产的抵押担保贷款,逐步扩大担保物范围;积极探索实行动产抵押、仓单质押、“联保小组”保证担保等多种担保形式,力促业务快速稳健发展;二要规范贷款操作流程,简化贷款手续,提高信贷效率,要求从客户申请贷款,到贷款发放,原则上不超过5个工作日;从单一存款结构向代收、代付等中间业务与表外业务多元结构转变,逐步实现贷款利差收入和中间业务收入合理搭配,实现收益来源多元化。

沙湖村镇银行将继续坚持“立足农村,服务三农”的经营理念,牢固树立以农为本的思想,以支农、富农、兴农为已任,进一步提高服务功能,尽最大努力满足农村金融服务需求,为平罗农民致富,农业增产,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第五篇: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是实现哪五大转变?

一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二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三要进一步转变经济体制;四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五要进一步转变各级干部的工作作风。惟其如此,科学发展观才能真正落在实处,才能真正有利于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二、用矛盾分析法说明应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中的“好”与“快”的辩证关系?

1.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好”是对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要求,“快”是对经济发展速度的强调。依靠科技进行结构优化,提高质量和效益,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有利于经济的快速增长。如果一味追求经济发展速度,会影响发展的内涵和质量,“快”也不会持久。2.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要坚持全面地看问题。经济发展过程中既要注重质量和效益,又要注意的速度。3.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我们要更加重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把质量和效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三、结合十七大报告精神,请你谈谈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1.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6.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7.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8.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四、为什么说要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关键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深入领会和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是摆在当前各级领导干部面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要真正使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必须要解决好观念转换、动力机制和制度保障的问题。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政绩观与发展观相辅相成,领导干部的政绩观与发展观是密切相连的。有什么样的政绩

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反之亦然。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干部在“发展”问题上产生了很大的误区,把“发展是硬道理”片面地理解为“经济增长率是硬道理”,把经济发展简单化为GDP决定一切。在这种片面发展观的指导下,很多地方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片面的政绩观。很多地方,上级对下级的考核指标主要以GDP为主,甚至成为领导干部升迁去留的唯一标准。与此同时,在以经济数据、经济指标论英雄的片面政绩观的引导和驱使下,一些地方开始脱离地方实际,为追求一时的增长速度盲目上项目、办企业、引投资,大搞“形象工程”、“亮丽工程”、“夜景工程”,给地方发展造成了长期的包袱和隐患。有的地方不顾群众反对,大肆圈地卖地,通过各种手段“挤占”群众利益,在当地引发了诸多社会矛盾。由此可见,在发展观上出现盲区,就会在政绩观上陷入误区;在政绩观上出现偏差,发展观就会与科学产生偏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必然要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什么是正确的政绩观?就是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政绩观的灵魂和指南;要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根本目的;要把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创造政绩的重要内容;要把重实干、求实效作为实现政绩的重要途径;要把党和人民的需求作为评价政绩的重要尺度。要坚持看政绩用干部,努力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明确一个原则。那就是,对那些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被实践发展证明属于突出成绩和重大贡献的,必须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而对曾经被认为是突出成绩、但被实践证明是虚假政绩或造成重大损失的,必须加以认定和追求责任,已经因此得到提拔重用的干部,必须坚决撤下来。

下载村镇银行如何又好又快地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村镇银行如何又好又快地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街道又好又快发展经验材料

    文章标题:街道又好又快发展经验材料今年以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总体工作部署,坚持“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在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上不......

    促进我市老龄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在全市乡镇(街道)民政助理

    认清形势 强化素质 促进我市老龄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在全市乡镇(街道)民政助理员培训班上的讲话 李定国 2010年9月28日 同志们: 举办这次全市乡镇(街道)民政助理员培训班是......

    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最近几年中国经济增速持续放缓,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情况成为许多人关心的话题。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成为人们观察中......

    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正是这些成就和变化,为我们走向“又好又快”发展......

    促进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重视卫生民生,优化发展环境促进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认真落实县纪委五届四次全会精神卫生局结合系统实际, 全面贯彻落实县纪委五届四次全会精神,以卫生民生工程为着眼点,加强干......

    又好又快发展大讨论心得体会

    又好又快发展大讨论心得体会 胡锦涛总书记3月9日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广西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统揽全局。他重点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又好又快发展一把手发言材料

    文章标题:又好又快发展一把手发言材料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委常委、**彝族自治州州委书记曹建方———突破发展重点增强经济活力2008年,我们在发展中,要牢牢把握“强农、兴工、......

    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同志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开拓进取,再铸辉煌”。如果说发展是一种挑战,那么它需要我们勇敢的面对,如果说发展是一种进取,那么它需要我们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