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现代农业是与传统农业相对应的农业形态,是以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普遍使用现代生产工具、全面实行现代经营管理为本质特征和主要标志的发达农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党中央提出这一要求是很有针对性的,是十分必要的,充分肯定了发展现代农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作用,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发展现代农业的高度重视。
一、发展现代农业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发展现代农业是加快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既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充分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一方面是目前家庭经营性收入依然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在这种条件下,发展现代农业,将能极大推动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是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发展现代农业是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加快用现代生产要素投入农业、用现代生产方式改造农业, 替代不断减少的土地、劳动力等传统生产要素,切实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才能保证经济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在中国13亿人口中有9亿是农民,可以这样说,没有农村的稳
1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振兴,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生活的小康和富裕,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生活的小康和富裕;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这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实践、不断探索得出的科学结论,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
2、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
农村的落后首先是经济的落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任务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脱离了农业的发展,农村其他各项建设就缺乏坚实的物质基础。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有利于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物质基础。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农村公共事业建设滞后,与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的矛盾突出。只有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为农民分享改革开放和社会进步的成果创造更好的条件。
3、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需要
(一)只有发展现代农业,才能保障粮食安全
粮食生产稳定发展是农村工作的基本目标和长期任务,无论经济发展到什么阶段,都必须始终不渝地抓紧抓好,不能有丝毫放松。促进粮食稳定增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具有特殊的意义。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增收,就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只有发展现代农业,才能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稳定增产,保障新农村建设稳定发展。
(二)只有发展现代农业,才能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一号文件,对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作出了战略部署。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要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不断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只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各项部署和要求,把发展现代农业与增加农民收入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使农民收入不断增长,农民才能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
(三)只有发展现代农业,才能提高农业竞争力
农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是农业整体发展水平的反映。一般来说,它取决于农产品的结构构成、农产品的市场化程度、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等因素。我国的农产品普遍存在品种单
一、品质低下等不足,根本无法满足当前市场的需求,在出口上也不符合各国农产品进口标准。所以要发展农业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提高农产品的品种和品质。只有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才能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的出路问题。
二、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
1、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结构极其不合理,严重制约了农业的正常发展。要发展现代农业,首先要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农业结构要在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着眼于农民增收、特色产品的发展。一要靠典型带动农业生产。典型带动是十分可行的工作方法,易于农民接受。只要农民认识到了,尝到了甜头,就会变成他们的自觉行动。
二要靠服务促进生产。今天的农业生产受市场多方面的制约,“盲目种植”、“卖难”等问题频繁发生,这涉及到农业与市场“对接”问题,要搞好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三要靠高效调整生产。种植结构调整已成为农业生产的当务之急。调整结构要本着以稳粮为前提,优质为手段,增效为根本目标。“稳粮”要靠发展设施农业、立体种植农业。“优质”以大力推广中高档优质品种、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增效”要本着什么产品效益高就生产什么,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的思路进行种植结构调整。四要靠精深加工产品。农业增产不增收问题,根本原因是农副产品加工行业和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能力弱。农副产品的加工增值,是农民致富的关键,如建立果汁厂,饲料厂,辣椒酱厂等把粗放生产经营模式转变为集约生产经营模式,提高粮食生产的综合效益。
2、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所在。要认识到,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只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才能推动农业发展走上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轨道;只有依靠科学技术,走“稳定面积、提高单产”的路子,才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只有依靠科技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才能不断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只有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循环农业和农村循环经济,才能不断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些年来,各地区各部门高度重视农业科技事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了农业科技工作不断取得新成绩,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3、全面提高农民素质
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提高农民的各方面素质是当务之急。一要抓住提高农民文化素质这一关键,用先进文化塑造农民,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要大力发展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抓好农村适龄儿童的教育,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二要组织乡村组干部、党员、农业生产大户到外地参观考察,学习掌握外地先进经验,带动广大农户进行种养技术革新,加快农民科技致富步伐。三要提高农民道德法律水平,不断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在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方面,要重点抓好《宪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基础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抓好土地管理、经济建设等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使法制宣传教育贴合农村实际,促进农民法制素质的提升,确保农村的社会稳定。
总之,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了,才能更好地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前进道路上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才能推动全面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
第二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与时俱进地制定了加强“三农”工作的大政方针,采取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和划时代意义的支农惠农政策,连续出台了七个指导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央1号文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新的社会发展阶段对解决“三农”问题在理论上的继承和创新。可以说“三农”同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方方面面的内容,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然离不开科学发展观对其的指导作用。
一、科学发展观和“三农”工作
1、科学发展观的含义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其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科学发展观统领“三农”工作的重要体现
一是明确提出新时期指导“三农”工作的战略思想。中央在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了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要求,明确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作出了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规划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任务。这些战略思想,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是对科学发展观本质要求认识的深化,是对新阶段“三农”工作重要地位认识的深化,既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又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二是初步形成新时期支农惠农的政策体系。在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基础上,适应新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新要求,国家出台了以“四取消”(取消农业税、屠宰税、牧业 税、农业特产税)和“四补贴”(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为主要内容的直接惠农政策,制定了对粮食主产县和财政困难县乡实行奖励补助的激励政策,实施了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的调控政策,强化了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政策,建立了对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促进政策等。这些政策,深受农民群众欢迎,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和强化,逐步形成符合我国国情、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涵盖“三农”各个方面的政策体系。
三是开始建立新时期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效机制。着眼现代化建设全局、立足加快农业农村发展要求,积极探索“三农”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农产品流通机制,形成农民就地拓展与外出转移相结合的就业创业机制,完善村民自治和乡镇政务公开的乡村治理机制,强化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监督管理机制等。这些机制的逐步建立,为农业农村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是着手构筑新时期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框架。根据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要求,以加大农村财政投入为标志开始向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推进,以取消“农业四税”为标志开始向基本实现城乡统一的税赋体制过渡,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为标志开始向基本实现城乡同等的义务教育制度转变,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标志开始向基本实现城乡平等的医疗服务制度方向迈进,以探索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标志开始向基本实现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方向努力,以全面保护农民工权益为标志开始向基本实现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方向发展。这些制度的着手建设,标志着我们在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从现在来看它确实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效。可见,科学发展观对“三农”的指导作用,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更好的开展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就曾提出过;80年代初,我国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是其重要的内容之一;90年代,林毅夫就新农村建设提出“通过国家投资农村基础设施,以拉动内需,缩小城乡差距,增加农民收入,提 高农民消费水平的思路”。然而,新世纪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则是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的新起点,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解决“三农”问题的全新探索,是一个系统工程。据此,所谓新农村,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部署的再理解
《十一五规划纲要》对新农村建设做出了战略部署: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巩固、完善、加强支农惠农政策,切实加大农业投入,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农村公共服务,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更加和谐,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的好形势。
怎样理解这项战略部署:可以说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我们党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贯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全面的目标,它不是一场改造农村的运动,而是一项战略选择,它不是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而是一项长期的国策。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方针。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根本的任务。促进农村社会和谐,首先要发展农村生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所以现代农业才是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广大农民群众是推动生产力发展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败的关键”。那么要想把新农村建设好,找准切入点是关键,农村公共事业就是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任务
新农村建设这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以胡锦涛同志为首的新一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全面地提出了建设社 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个字,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生产发展”,新农村的物质基础。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生产的发展,就要按照市场需求,科学配置生产要素。在“十一五”时期,不仅工业要转变增长方式,农业也要加大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遵循产业发展规律,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生活宽裕”,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要达到生活宽裕的目标,就是要千方百计开辟各种增收渠道,创建农民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增加农民收入,切实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是农村的物质文明建设,是要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是建设新农村的物质基础;是要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广大农民生活水平,是建设新农村的具体要求。
“乡风文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内容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要做到乡风文明不仅要形成文明健康的精神风貌,更要创造安定有序的发展环境,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从而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村容整洁”,是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是要科学规划村庄建设,改善农村人居住环境和村容村貌,建设环境优美、生活优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农村新环境,这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形式。建设村容整洁的新农村,改善农民生存状态,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好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
“管理民主”,是农村的政治文明建设,是要加强农村民主法治建设,引导农民正确行使民主权力,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这是建设新农村的体制保障。
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意处理好的六大关系
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
农业发展和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关系 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与改革创新的关系 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社会事业进步的关系
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关系: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并不意味着要政府包揽一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涉及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事业,新农村是农民自己的家园,农民最期盼什么、最需要什么,他们自己最有发言权。应正确处理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关系,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应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育新型农民,引导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家园。政府应该尊重农民、依靠农民,如果没有农民的广泛参与,新农村很难建设好。
当前建设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的统一,应该有计划、分步骤地稳步推进。既应有长期艰苦奋斗的准备,又应有具体的现实目标。我国农村基础条件差异较大,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60余万个行政村,300多余万个自然村,有的地方经济发展很快,有的地方连温饱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能是一个标准、一种模式,而应当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合理确定建设的目标、速度和标准,坚持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作好科学的规划,不能急于求成。
三、现代农业发展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指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先要发展现代农业。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因此,建设现代农业的意义重大。
1、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是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符合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 力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更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现代农业的概念及涵义
(概念)什么是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关于现代农业,人们对它的理解各有侧重,它是一个时代的概念,是当今时代的带有方向性和主导的主流农业,新的时代特征不断赋予现代农业以新的内涵。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在按农业生产力性质和水平划分的农业发展史上,属于农业的最新阶段。
(涵义)现代农业的基本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是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倡导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按照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要求组织生产,以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装备、现代管理手段、现代经营理念为支撑,由现代知识型农民和现代企业家共同经营,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一体化、多功能的农业产业体系。所以,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使得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3、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农业结构不断优化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摆脱了前30年超稳定的局面。据中国国家统计局资料,在整个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的产值比重发生了变化。
农业科技水平稳步提高
到2006年主要农作物覆盖率达95%,农业科技贡献率由“六五”时期的36.8%上升到“十五”48%。
农业物质装备设施条件不断改善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我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努力加强 现代农业的基础设施和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建设,使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田水利、交通、通讯等现代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显著的提高。2005年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6.8亿千瓦,比1978年增长了5.82倍。农田有效灌溉面积8.25亿亩,比1978年增长22.4%。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
农业发展已由单纯追求产量,向产量和质量、效益并重的新阶段转变。2005年的数据显示我国已有产业化经营组织13.57万个,带动农户8726万户。农业市场化进程加快推进
农业的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增加,使农业市场化进程加快推进。2005年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558.3亿美元,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农产品贸易国。
4、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制约因素(1)外部因素
农业与工业增长比例关系不协调。2000-2005年我国年均工农业增长速度之比为2.8:1。农业与工业劳动生产率差距仍在扩大。(我国农业与工业从业人员人均创造增加值来看)工农产品比价关系不合理。
三次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严重偏离。(2002年13.5、44.8、41.7、50.0、21.4、28.6、73.0)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农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高,依赖于土地的人较多,农业难以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经营。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差距不断拉大。
1978-2005年我国城乡人均收入差距总体趋势上升,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我国出现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流动,城乡的差距就变得敏感起来。(恩格尔系数是指人们的食物支出金额在消费总支出金额中占的比例,而我国农村的恩格尔系数仍然处于较高水平,如何切实降低农村恩格尔系数,更好的发展农业,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重压问题。)
2、内部因素
农业资源短缺,生态脆弱。
我国农业耕地和水等自然资源严重不足,尤其是耕地资源十分紧缺,而且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耕地和水资源还将不断减少,与此同时所带来的污染问题致使生态环境恶化在加剧。生产规模小,比较效益低。
人多地少,农户家庭经营土地规模小。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户土地经营规模过小,目前农户家庭的土地经营规模户均不足0.5公顷,而且农田结构零散。我国的土地生产率尽管已经不低,主要农产品单产水平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但劳动生产率却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导致农民收入水平低下。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是我国农业效益低的重要原因,是制约未来农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科研与技术推广薄弱,农业劳动者素质不高。
在我们国家里农业科技成果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不足20%,而发达国家已经占到了50%以上。农民文化素质较低,造成许多农民不会应用科学种田技术。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3年,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为9.1%。农民文化素质不高,高素质的农民已经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增收和整个国家小康建设的进程。基础设施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比较大的改善,但是总体上说,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薄弱,农机装备和水利设施与现代农业发展还有较大差距,农业生产条件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全国一年的灾害损失就达千亿斤。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尚未根本转变,严重地制约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产业链条短
从总体上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的产业化水平不够高,农业产业链不长,农产品加工增值转化还比较低,大宗农副产品大多以原料和初级产品直接进入市场,初级产品多,高附加值的加工成品少。
农业组织化程度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
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和利益关系还不够紧密,关系松散,带动覆盖面不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正在起步阶段,组织化水平低,制约了我国现代农业的进程。另外,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问题一直困扰农业的稳定发展和农民的持续增收,而且随着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这个问题变得日益突出,我国居民的食品 消费需求增速已经明显降了下来,特别是城镇居民的食品需求已经稳定了下来。从供求两方面的变化看,我国农产品生产总体过剩的情况在加剧。相应地,农业的市场风险也随之增加,但是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却较弱。粮食大县财政收入少,发展粮食生产后劲不足
农业税取消后,县级财政可支配资金减少,国家转移支付不足。十二五规划纲要里提出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大粮食主产区投入和利益补偿。
5、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模式
面临这些问题我国的现代农业发展应该怎么办,先来看一下发达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模式。就目前来看,在世界范围内,按照现代农业的起步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三种模式,即美国模式、日本模式和西欧模式。
1.美国模式。美国现代农业模式的典型特征是广泛运用农业机械化,实现农业生产的高装备、高效率及土地的规模经营。由于人少地多,劳动力短缺,农业机械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业劳动力的不足,为整个国民经济系统节约了劳动,因此也有学者把这种模式称为“劳动节约型”的现代农业。
2.日本模式。日本资源禀赋特征与美国刚好相反,人多地少,劳动力相对不足,因此日本农业最终选择的是一条通过大量增加使用化肥,采用优良品种以及使用精耕细作方法来增加农业产出的生物技术进步路线,重点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生产率,也称“土地节约型”的现代农业。
3.西欧模式。(中间型)西欧的一些国家,如英国、法国、德国以及意大利,农业资源条件界于美国和日本之间,既缺乏足够的劳动力,人均耕地又不多,农户经营规模中等,因此现代农业的起步方式选择机械技术与生物技术并进的模式,把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和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实现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产业化,既提高了土地生产率,也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6、我国现代农业的区域发展方向和重点
到底应该采取哪种模式?我国由于地形复杂,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等,造成我 国农业发展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详见课件)
7、加快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建议 完善支持现代农业的补贴政策体系
政府继续增加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图、视频)建立稳定的农业投入机制
比如:增加财政投入、科研人力资源投入等等。自党的十六大以来,随着党对三农问题的不断重视,国家显著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初步建立了新时期的强农惠农政策体系,财政支农投入占农业GDP的比重已达到了13%以上。增加农业投入,是建设现代农业、强化农业基础的迫切需要,农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财政投入实现的。近年来,我国财政支农投入有了大幅度提高,但从总体来看,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仍然较低,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最直接的问题就是资金不足。这就需要我们必须不断开辟新的农业投入渠道,逐步形成农民积极筹资投劳、政府持续加大投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健全农业支持补贴制度。
推进机制体制创新,转变发展方式,提高抗击风险的能力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不断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龙头企业的科技素质,创建充满活力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大投入改善农业基础科研条件,加强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食品工程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研发工作,继续实施农业科技进户工程。引入竞争机制,加强考核和监督,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国家和地方农业研发队伍;建立一套充满省活力的农业科学研发机制,实行农业科研资源的高度市场化配置,鼓励农业研发与推广并举,使农业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渭北高原因其独特的自然条件盛产优质红富士苹果。陕西华圣果业公司是一家以苹果产业为主业的高科技农业产业化企业。这家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先后在20多个苹果生产县建立了基地,带动果农10万多户。他们推广使用苹果套袋技术,解决苹果表皮粗糙、果色老化和易于污染的问题。企业拥有国内最大、最先进的气调保鲜库,有一半产品出口国外。如今,华圣苹果已远销到欧洲、北美、中东、东南亚等56个国家和地区。据说在英国、加拿大等市 场,华圣苹果卖到了当地同类苹果的最高价。
刚起步时,华圣的出口占了全部销售的90%。随着国内消费市场的进步,华圣的眼光也转了过来。曹继华分析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水果已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食品。特别是苹果消费的高端市场,有非常巨大的开拓空间。
在国际金融危机面前,华圣果业果断调整思路,在确保英国、加拿大和印度等市场的同时,去年底组建了庞大的国内市场营销公司,把市场终端由过去的批发,一下延伸到超市,构建起全国营销网络。到目前,华圣已在全国建立起了7大区域营销网络,华圣苹果已闯入全国10大城市的45个主流超市,销售门店超过400家。
今年7月16日温家宝总理考察华圣果业,在分选车间,看到一箱箱去年采摘的苹果刚刚出库,准备在今年苹果收获季节前的空档期上市销售。虽然在保鲜库里储藏了一年,但苹果色泽鲜艳如新。经过清洗、烘干、自动分选的红富士苹果,按照规格和质量分门别类地装箱,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温家宝对大家说,我一边在车间看苹果,一边思索国内外的经济走势。小苹果可以看出大问题。苹果的销售离不开消费市场,而消费市场稳定又离不开经济稳定。从苹果外销市场的变化可以看出世界经济的变化。现在世界经济开始复苏,但进程非常缓慢,还有很多不确定性。我们既要扩大内需,又必须稳定外需,两者不可偏废。面对世界经济风云变幻,企业要有多元化的销售渠道,多元化的品种结构,适应不同消费群体的需要,这样才能“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
温家宝接着说,一个小苹果,可以读出中国的经济学。政府的责任就是要保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证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苹果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产物,并且不断追随科技和市场需求。一只小小的苹果告诉我们: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并且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的、以依靠科技进步为基本抓手。
最新的统计表明,华圣果业全年销量预计能够达到5万多吨,其中国内销量占到四成以上,两条腿走路的格局已经形成。用曹继华的话讲,就是“抗击风险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华圣果业公司在农业现代化、产业化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丰富和完善行业发展模式和运行体系,最终走向成功。它的成功是现代农业需要转变发展方式,最终提高抗击风险能力的有力证明。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坚决执行中央l号文件提出的三个“继续高于”和一个“主要用于”的投入政策,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落实好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围绕主 要农作物、规模养殖和特色农业发展,有重点地增加投入,加快农机推广步伐,不断提高优势主导产业的装备水平。大力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
发展现代农业,我们要着力“引进来”努力“走出去”,引进优良品种、努力利用农业知识,技术信息资源,打破传统的发展模式,打造特色农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升级转型,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大力发展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引导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带动力量,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它一头连着农户,一头面临着市场,是以农户为基本单位的农业生产的组织者。龙头企业需要借助现代农业发展壮大,同样,现代农业需要依靠龙头企业的推动来发展。培育新型农民,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要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大幅度增加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投入,逐步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教育和培训体系,着力全面提升农业经营主体素质。要继续加强农民转移就业培训,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着力强化创新型农民的培养,不断充实农村人才队伍。
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农用土地逐步通过市场机制流转到真正的农民手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使逐步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在加快农村剩余人口的城市化、不断减少农村人口的前提下,改革农用土地使用与流转制度,使目前凝滞农用土地流动起来。同时进一步改革城市管理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按照节约用地、保障农民权益的要求推进征地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建立农业资源环境综合协调和管理机制 协调处理各种农业资源管理利用方面的重大问题,确保农业资源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用途不改变,加大对农业资源综合管理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合力开发和保护农业资源的意识,为现代农业发展创建良好的氛围和有力机制。
8、农业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部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对现代农业的发展做出了战略部署。农业部部长孙政才在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也提出,各级农业部门要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科学分析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形势特点和发展趋势,深刻认识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大意义、总体目标、主要任务与战略重点,不断提高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要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继续实施“三大战略”,着力强化政策、科技、设施装备、人才“四大支撑”,努力构筑优质粮食、高效经济作物和园艺、健康养殖、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生物质和生态、农业服务“六大产业”体系。
围绕实施“转变、拓展、提升”三大战略,从2006年起,启动并开展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行动、健康养殖业推进行动、高效经济作物和园艺产业促进行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强行动、农业科技创新应用与新型农民培训推进行动、农业产业化和组织化水平提升行动、循环农业促进行动、现代农业设施装备加强行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行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十大行动”。要把“十大行动”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战略抓手,作为农业部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重大的时代命题和历史任务,实现新农村的建设目标,需要我们从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各个方面去努力,但至关重要的是要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生产的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集中显示了其特有的优势和多功能性。毫无疑问,现代农业就是新农村“生产发展”的根基所在,核心所在。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现代农业,就没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就必须发展现代农业。那么响应中央文件的号召,我县依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关要求,也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四、我县现代农业发展概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霍山县农村经济同样从包产到户到家庭联产承包30年不变,从以粮为纲的单一经营模式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从传统农业到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繁重的农业赋税到强农惠农政策的出台„„,一项项改革成果,推动霍山县农村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得我县农业的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多项改革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从汪精全承包荒山到林权改革萌芽;从桂绍松8户农民办厂到农产品走出国门;从张发源小型养殖到国家级龙图企业源牌集团的崛起;从杜应流的农民车队进城到现在的世界铸造大王,无不显示出霍山农业发展的突飞猛进和巨大成就。进入新世纪以来,霍山农业发展和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再次发生新的转变。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霍山实际,我县农业委员会于今年六月份制定了《霍山县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若干政策》: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列入建设用地置换并将原宅基复垦成水田的,按2万元/亩补偿给农户。属于新增耕地的,其新增耕地指标挂钩后,给予0.25万元/亩的补助。新农村建设先进村优先实施土地规模整治。
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发展特色、支柱产业
我县建立了“霍山县农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库”,凡符合我县农业发展政策和投资导向目录,享受有关扶持政策。
在县委县政府正确的政策引导和激励下: 2008年3月,大沙埂建立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大沙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位于与儿街镇大沙埂村,面积8.7平方公里,核心区规划面积2.46平方公里。示范园内设计了生态养殖小区、高效种植业小区、花卉苗木及林果业小区、农产品加工小区四大功能区,同时县委县政府为促进现代农业示范小区有好又快的发展,还专项为入园投资兴业的项目制定优惠政策。
单龙寺乡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按照“工业的理念,市场的手段,开放的思路。”通过土地流转、招商引资、专业市场建设三大亮点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进程。该乡白沙岭500亩水保改梯是由10户农民承包的集体土地,土壤深厚、肥沃,自从2007年改梯后,土地一直闲置,无任何效益,通过“转包”的形式流转给霍山绿力公司种植良种茶树,建标准化茶园使土地达到了有效利用,同时又壮强该乡茶叶基地规模,推动了该乡茶叶产业的发展。此外还有大化坪的小金山现代茶业示范园、黑石渡的万亩生态农业示范片等等。
目前全县已形成主导产业基地近百万亩,包括毛竹、茶叶、蚕桑、板栗、油茶、中药材、百合、葛芋、鳗鱼。已培育国家、省、市级龙头企业发展到28家,带动农户4.5万户,连接基地22万亩,实现产业化经营收入10亿多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自产业化经营收入占60%以上。土地的成功流转、现代农业示范小区的设立,表明我县已经开始了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新的征程。总结
现代农业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实现现阶段新农村建设目标夯实了基础,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村容整洁”提供了有力保障。现代农业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发展现代农业,这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的伟大事业,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努力走出一条顺应客观规律、符合我国国情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长期工作来做。所以我们应该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步伐,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第三篇: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交流发言 中共曲靖市委副书记
陈世贵
各位领导:
根据大会安排,我向各位领导汇报一下曲靖市近年来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情况,不妥之处,请予指正。
一、主要做法
(一)提高一个认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社会安定的基础,也是广大农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和目前农民就业的主要产业,虽然农业占GDP的比重在逐年下降,但农业的基础地位并未改变,也不会改变。基于这样的认识,曲靖市各级党委、政府多年来都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切实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到了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在推进工业强市和城镇化战略的同时,丝毫没有放松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千方百计增加对“三农”工作的投入,全市农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农民收入逐年增加。在“三农”问题中,增加农民收入是核心,发展和培育农业产业是基础,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产业支撑。发展和培育农业产业,推进农业产业
— 1 — 化经营,就是要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市场化水平,全面提升农产品的科技含量、质量安全水平和整体市场竞争力。因此,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重点,必须把建设现代农业贯穿于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
(二)培育一个支撑。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培育新的特色产业。按照比较优势原则,推进产业布局的区域化、合理化,并按规划布局加强各产业基地建设,为培育和引进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条件。曲靖市根据全市传统农业现状和地理、气候等条件,于2003年提出在全市除巩固烤烟产业外,着力培育种子粮油、畜牧、薯类、蔬菜花卉水产、蚕桑、林果六大主导产业,并相应推进“双六工程”和十二个科技示范园(场)建设。“双六工程”:至2007年底,建成六个种养规模达100万(亩或头、只)以上,六个种养规模达50万(亩或头、只)以上的大型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至2006年底,“双六工程”建设和十二个科技示范园(场)建设已基本建成,下步工作主要是巩固和提升。
(三)推进一个进程。在“双六工程”和十二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场)基本建成的同时,积极开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创评活动,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培育特色产业,大力推进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至2006年底,全市固定资产达5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共144户,资产总额44.52 亿元,其中— 2 — 省级认定重点龙头企业12户,市级认定重点龙头企业64户。龙头企业共实现年销售额34.2亿元,约占农业总产值的21%。带动全市70%以上的农户,全市农产品营销经济组织达1114个,成员总数19万人。建成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18个,其中年交易额达1亿元以上的专业市场4个。珠江源农网被评为全国百强农网之一,2006年实现网上交易额达5.7亿元。全市组织制定了大宗农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49项,国家立项的7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顺利推进。全市现已有172个农业及加工农产品品牌,其中省级著名商标5个,原产地或保护产品1个。获云南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46个,获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证书81个,4个产品获绿色食品证书,1个有机食品获日本AFAS认证证书。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提高,大大提高了我市农产品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化程度,推动了农业的规模经营和农业科技的推广运用,加速了我市现代农业建设的步伐。
(四)夯实一个基础。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业水利化程度决定着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通过多年的努力,全市农田水利化程度已近40%。多年来,全市坚持不懈大干农田水利建设,每年投入农田水利建设总投资达7亿元左右,并在加紧进行水源工程、水库除险加固、河道整治等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稳步推进水价改革、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大力推广节水新技术,积极探索农业用水管理新模式。2004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从2005年起用3至5年时间建设300万亩基本烟(农)田,确保“十一
— 3 — 五”末全市建成400万亩高稳产农田。至2006年底,全市已完成基本烟(农)田建设投资5.8亿元,建成基本烟(农)田80万亩。至此,全市已建成高稳产农田280万亩左右(含80万亩基本烟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农业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为农业产业的培育、建设现代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提供一个支持。产业的培育和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需要为其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首先是不折不扣的落实中央农业税减免政策和中央“四补贴”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宽松的宏观环境。其次,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农业六大主导产业建设纲要》、《“双六”工程建设和优势农产品开发实施意见》、《关于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意见》、《关于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在全市农村开展“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关于落实“万元增收计划”的通知》、《关于加快培育农村劳务产业的意见》等政策,为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现在每年市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龙头企业的专项资金达5000万元,扶持新农村建设的资金达4500万元,扶持畜牧、林业产业的资金2000万元左右。从2005年起,全市 1601个村委会畜牧兽医人员每人每月补助提高到100元至150元。同时,对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农业产业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乡镇干部给予提拔重用。中央政策的落实,地方政策— 4 — 的支持,为全市农业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创造了宽松的环境。
(六)搞好一个服务。搞好科技、人才、市场、信息、规划等方面的服务,也是产业培育与发展的重要保障。积极稳妥推进农口事业单位改革,推进科技承包,推进科技进村入户,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积极性,解决农民群众的科技需求。全市种植业良种覆盖率达90%,玉米制种、马铃薯良种繁育走在全省前列。全市农业机械总值达10.3亿元,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1亿瓦特。畜禽良种改良步伐加快,饲草饲料推广、兽医防疫工作力度加大,畜牧规模经营发展步伐加快,发展养殖小区157个,科学养殖水平提高。林业生产由以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为主向兼顾林业经济效益转变,生态旅游、特色经济林发展开始起步。主要森林病害防治、华山松木蠹象种群动态及综合治理、ABT生根粉在工程造林中的示范与推广取得重大进展,市林业局与会泽、沾益开展了森林防火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已投入使用,林业生产与管理中的科技水平提高。全市农业科技贡献率达48.5%。积极推进农业对外开放,引进市外资金、技术和人才,特别是要引进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方面的人才。认真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建设工程,围绕主导产业、大宗农产品产地规划建设一批农产品专业批发交易市场,培育和扶持发展各种农业合作组织或中介组织,搞活农产品流通。努力扩大珠江源农网的覆盖面,尽量覆盖到所有乡镇和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规范信息的制定与发布,既宣传曲靖,又减少农产品的交易成本。严格执行市政府出台的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
— 5 — 实施意见,搞好村庄建设规划。按照《曲靖市农业六大主导产业建设纲要》的要求,积极培育主导产业,并使产业布局向最适宜区集中,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支持农业龙头企业自主创新,延伸加工产业链,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加速建设现代农业的步伐。认真落实向村委会下派农村工作指导员的要求,做好下派工作。
二、取得的初步成效
(一)主导产业基本形成
2006年,全市农业总产值160亿元,农业六个主导产业产值133.9亿元(不含烤烟产值2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8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296元,比上年增10%以上,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粮油种子产业:全市粮食播种756.9万亩,总产20.65亿公斤;油料播种63.5万亩,产量9638万公斤。粮油种子产业产值26.6亿元。
——马铃薯、魔芋产业:播种马铃薯213.4万亩,产量28亿公斤;魔芋10.9万亩,产量2亿公斤;马铃薯、魔芋产业产值14亿元。
——蔬菜、水产、花卉产业:蔬菜88.2万亩,产量18.9亿公斤,产值12.2亿元;渔业产量3.2万吨,产值3.2亿元;花卉10.5万亩,产值1.1亿元,其中万寿菊10万亩,产值8000万元,鲜切花0.5万亩,产值3000万元;中药材、雪莲果有新的发展,产值2000万元。蔬菜、水产、花卉、药材产业产值16.7亿元。
— 6 — ——茧丝绸产业:桑园18.5万亩,产茧1006.4万公斤,农业产值2.28亿元。
——畜牧产业:肉猪出栏630万头,肉牛出栏26万头,肉羊出栏74万只,肉禽出栏959万只,肉类总产74万吨,畜牧业现价总产值66亿元。
——林果产业:水果、干果、竹木、林副产品产值8.3亿元,其中水果31.6万亩,产值1.75亿元。
围绕六大主导产业培育,“双六工程”基地和十二个科技示范园(场)基本建成。
(二)区域布局、产业特色更加明显
围绕主导产业的培育和“双六工程”基地建设的实施,经过近几年来的努力,各县(市)区农业产业的区域、特色更趋明显,生产布局更趋合理,初步形成了以麒麟、沾益、陆良为主的优质稻米生产区;以宣威、会泽、沾益、富源为重点的专用玉米生产区;以罗平、师宗、陆良为重点的优质油菜生产区;以陆良、师宗、麒麟、沾益为主的蚕桑生产区;以宣威、会泽为主的加工型马铃薯生产区;以麒麟、陆良、师宗为重点的商品蔬菜生产区;以会泽、宣威、富源为主的腌肉型肉猪生产区;以师宗、罗平、富源、宣威、会泽、马龙为重点的优质黑山羊生产区。此外,还有富源魔芋、马龙的食用菌、沾益的万寿菊、罗平、师宗的生姜等特色非常鲜明。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明显加快
— 7 — 全市固定资产达5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144户,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2户,市级重点龙头企业64户。龙头企业实现年销售收入34.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21%,如加上烤烟产值20亿元,产业化经营约带动80%以上的农户。随着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广大干部、群众的市场意识、市场观念进一步增强,一些龙头企业的发展出现了与主导产业紧密结合的趋势,循环农业开始出现,畜禽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呈现加速发展趋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各种专业协会、农村经纪人等中介组织在农产品生产和营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架起了农户、基地、企业、市场之间的桥梁,农业生产的组织化、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加速发展,加速了建设现代农业的步伐。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近年来农资价格逐年上涨,农民种植(养殖)成本上升,一定程度上抵销了中央惠农政策的落实效应。
二是农民收入低,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民,就学难、就医难的问题依然存在,农民隐形负担不可忽视。
三是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由于畜牧业生产量大面宽,疫病传播渠道多,危害性大,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四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主要表现在基地与龙头脱节,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发育滞后;基地建设规模化、标准化水平有待提高,优势、特色不够明显;市场信息不灵,驾驭市场能力不强;龙头企业不大不强,深加工能— 8 — 力低,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链短,带动面不宽。
五是农业农村投入严重不足。主要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农村教育基本建设欠账大,部分地方新农村建设缺口较大,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投入下降,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经费紧缺。
六是在稳定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由于农村股份合作制、承包土地使用权流转发育滞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影响了农业科技、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业机械化的推行。
七是由于机构改革撤销了农村工作部,市、县都只有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且人员太少,远远适应不了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需要。加之2006年市、县、乡换届,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四、今年农业农村工作重点
(一)进一步加强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切实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理顺农业农村工作综合职能部门机构设置,调整充实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人员。充实和完善涉农部门“为农服务承诺制”,大力开展“科技进村入户”活动,不断提高为农服务水平。加大考核力度,完善考核奖励机制。广泛宣传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农业农村工作,推动全市现代农业建设和“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以建设现代化农业为主题,继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化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围绕优势产业的培育和“双六工程”基地建设,继续调优产业和产品结构,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努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力引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现有龙头企业,增强企业科技研发创新能力和驾驭市场的能力,提高龙头企业的群体竞争力。完善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尽量减少结构调整的盲目性。继续落实“万元增收计划”,深入开展“一乡一业,一品一村”创评活动,加快特色农产品的开发和培育。
(三)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大农业机械推广力度,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动物防疫体系和农产品信息网络建设,高度重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的创建、申报和认证工作,努力创建一批体现曲靖特色、发挥曲靖优势的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速与国内国际市场的对接。按照现有49个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技术规程,严格实施标准化生产,对发展前景较好的优势特色农作物,要积极创造条件,争取纳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之列。
(四)加快畜牧业的发展步伐,继续巩固和提升畜牧业的支柱地位。以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为核心,紧紧围绕到2010年全面实现“12112”目标的要求(即至2010年全市出栏肉猪1000万头、出栏肉羊200万只、出栏肉牛100万头,— 10 — 畜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人均畜牧业产值2000元),加大畜牧业结构调整力度,稳定发展生猪生产,突出发展肉牛、肉羊产业,加快发展禽蛋、奶类产业。加大畜禽良种改良步伐,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健康养殖和畜产品加工,实施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推进生产方式和增长方式转变,大力推广生猪熟改生喂、青贮料、氨化料等畜牧业生产技术。继续抓好动物疫病防制工作。加强畜牧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引进,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努力实现畜牧业数量、质量和效益的同步增长,巩固和提升畜牧经济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地位。
(五)突出重点,加快农村劳务产业的培育与发展。整合教育资源,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为目的,大力开展技能培训。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农村劳务产业的意见》,以创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县、乡活动为载体,主抓教育培训、有序转移输出、维权服务三大任务的落实,确保全市累计半年以上转移就业总量突破100万人。
(六)加大扶贫攻坚力度,不断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以基本解决绝对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和增加低收入人口收入为目标,以贫困群体和贫困人口为着眼点,以贫困村为主战场,大力实施整村推进、产业工发、劳动力培训转移“一体两翼”战略。突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益事业建设重点,创新工作方式,完善政策措施,加大落实力度,努力实现解决温饱与巩固温饱同步推进、扶贫开发工
— 11 — 作力度与资金投入同步加大、基础设施条件与贫困村寨生活环境同步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贫困人口素质同步提高的目标。
(七)注重生态建设,加快林产业发展步伐。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坚持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资源相结合,全面推进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认真落实好“五百”工程。即:力争用5年时间发展特色经济林和珍贵用材林300万亩、速生丰产林100万亩、低产低效林改造和封山育林100万亩,不断提高林产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八)切实抓好以农田水利建设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后劲。继续加大贷款融资力度,不断增加水利建设投入,切实抓好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打牢水利发展基础,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突害的能力。认真抓好冬春农田水利建设和基本烟(农)田建设工作,做好大中型重点水利工程的立项建设准备工作,组织实施好“65421”工程(即用8—10年时间,新建改建60万口沼气池,建成50万个小水窖,建设400万亩有排灌条件、旱涝保收的高稳产农田,新建和改建2万公里乡村公路,全力抓好1500个省级重点扶持贫困村建设),逐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发展后劲。
(九)扎实推进“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着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从群众最关心、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入手,整合各项社会资源,逐步解决和改善群众的居住环境和生产条件,把建设的重点放在发展农村生产力和产业培育上,不断促进地方经济发— 12 — 展和农民增收。加强已建或正在建设村的跟踪管理,落实好今年启动150个建设村的建设工作和资金项目的管理工作,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各项长效机制,使新农村建设真正成为农民满意工程。落实好农业部在麒麟区茨营乡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工作。
(十)高度重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和谐农村建设。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工作理念,继续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障工作,完善农村各项救助制度,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在开发区、师宗县农村低保试点的基础上,探索和建立全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增加对农村教育、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的投入,促进和谐农村建设。
各位领导,曲靖市在建设现代化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虽然作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兄弟州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离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差距更大。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中央1号文件、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省第八次党代会及这次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虚心向兄弟州市学习,切实把“三农”工作放到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千方百计增加对“三农”工作的投入,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产业支撑抓紧抓落实,抓出成效,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
第四篇: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杜青林
一、“十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回顾2005年的好形势,为“十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过去的5年,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的“三农”工作的理论、方针、政策不断得到创新和完善:确立城乡统筹的发展方略,提出“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作出“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制定“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要方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在这些理论、方针、政策的鼓舞和指导下,全社会形成了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良好氛围,“三农”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出现积极变化。
粮食生产实现超常性的恢复增长。2004年以来粮食连续两年增产,增产总量超过1000亿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较大程度的恢复,这在历史上并不多见,对经济发展和稳定大局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粮食单产连续刷新历史纪录,单产提高成为总产增加的主要因素。这表明,我国粮食增产由过去主要依靠扩大面积,转向稳定面积,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的轨道。
农民增收扭转多年低速徘徊的局面。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8%,是1997年以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2005年在较高起点上又实现6%左右的增长,农民收入多年低速徘徊的局面得以改变。“十五”期间,农民收入年均增幅可达5%。农民增收来源发生新的变化,来自种养业的收入快速增长,转移性收入明显增加,工资性收入大幅度提高,劳务经济成为农民增收新的支柱。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明显提高。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调整步伐加快,主要农产品向优势产区和产业带集中,优质农产品集中度提高。优质粮食产业发展加快,畜牧业不断壮大,园艺产业和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乡镇企业结构不断优化,增长质量提高。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全国产业化经营组织已达11.4万个。农民就业结构非农化进程加快,非农就业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0%左右,农民外出务工人数达1.082亿。
农业科技进步取得重大进展。超级稻、转基因抗虫棉、矮败小麦、禽流感疫苗等方面的科技成果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主体培训工作深入展开,农技推广机制不断创新。农业先进技术引进工作成效显著,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逐步提升,农业装备水平显著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达38%。农业信息化快速发展,成为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2005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可达48%,比“九五”期末提高11个百分点。
农业支撑保障能力明显增强。积极推进农业“七大体系”建设,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启动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等一批重点工程,实施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重大财政专项,加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农业应急管理机制初步建立。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逐步提高。农业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标准化生产水平稳步提升,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效果显著。农资市场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农产品药物残留专项整治行动取得明显成效。
农村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农民负担明显减轻。粮棉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得到了加强。积极推进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继续发展完善。农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农业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矛盾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同时又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一是粮食稳定增产的基础不牢。耕地面积持续减少,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难度加大,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影响加重。二是农业生产方式比较粗放。资源浪费较大,农产品加工程度低,农业整体效益不高。三是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难度较大。稳定粮价的难度加大,一些主要农产品价格呈下降态势,农资价格居高不下,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外出就业稳定性较弱,影响农民收入增长。四是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严峻,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情在短期内难以根本消除,造成的损失增加,形成的威胁增大。
二、“十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新认识
回顾“十五”期间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历程,我们加深了对党的新时期“三农”工作理论、方针和政策的理解,深化了对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这些理解和认识集中体现在“五个必须”上。
一是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全局。科学发展观是做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近年来,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自觉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思考“三农”问题,谋划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把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统筹协调、科技进步、改革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创新发展思路,加快发展步伐,提高发展质量,逐步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转入科学
发展的轨道,实现了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农民利益作为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科学发展,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十五”期间,我们认真落实党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真心诚意为农民办实事,依法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农
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有效激发和保护,农民得到的实惠明显增加。
三是必须把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目标。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科学发展,必须始终围绕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来开展。为此,必须抓增粮促增收,抓增收保增粮,依靠政策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依靠综合措施提高粮食生产能力,通过科技进步、优化结构和加工转化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增粮增收“双赢”。抓住了增粮增收两大目标,我们的工作就赢得了主动权。
四是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农业由弱变强。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是一项繁重而艰巨的战略任务。为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抓好战略性大事入手,强化农业发展的薄弱环节,推动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构建农业“七大体系”,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加强动植物防疫体系建设,开展科技入户和测土配方施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近年来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五是必须加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建设。加强各级农业部门的能力建设,是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水平的关键。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深入学习和领会科学发展观,提高统筹发展能力;加强对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健全抓政策落实的机制,提高执行政策能力;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提高服务“三农”能力;加强应急机制建设,提高应急反应能力;深入开展先进性教育,提高党组织和党员的凝聚力、战斗力。实践表明,只有全面提高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才能够从容地应对新挑战、完成新任务、取得新成就。
三、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部署,推进“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十一五”时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时期。“十一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和要求,把握发展趋势,明确发展目标,实施新的战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贯彻落实这一总体要求,必须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形势和阶段性变化作出科学的判断。第一,从农业农村的发展环境看,我国目前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的发展阶段,必须把握新的发展机遇。第二,从农业农村的深刻变化看,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在进入战略转变阶段,必须创新发展模式。第三,从农业农村的重大任务看,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仍然处于攻坚爬坡阶段,必须积极应对严峻挑战。因此,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认识,抓住历史机遇,化挑战为动力,切实做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长期的历史任务。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目标,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十一五”期间,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围绕“三增”目标,实施“转变、拓展、提升”三大战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实施“转变”战略。重点是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发展节约型、环保型农业,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不断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一要转变农业发展理念,立足全局思考和谋划农业,用现代工业理念和现代市场经济理念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二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推进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和机械化,推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构建现代农业和农村产业体系。三要转变农业资源利用方式,积极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大力推广健康养殖、综合利用等实用技术和生产模式,加大治理农业污染力度,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四要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大力发展农村劳务经济,多渠道多形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五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稳定和完善基本经营制度,积极参与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等改革,逐步消除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六要转变工作机制和方式,完善工作落实制度,健全和完善涉农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切实提高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调控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的水平。
(二)实施“拓展”战略。重点是拓展农业发展领域和途径,构建农业产业链条和产业体系,开拓农产品市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不断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一要拓展农业功能,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充分发挥农业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扩大农民就业、保护自然资源等功能。二要拓展农业产业链条,逐步健全产加销各环节和贸工农各领域相互衔接、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强化产业体系内部联系,促进农业增值增效。三要拓展农产品市场,大力开拓农产品国际市场,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四要拓展农村社会化服务领域,狠抓薄弱环节,填补管理空白,为新农村建设创造有利的条件。
(三)实施“提升”战略。重点是提升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支撑保障能力,强化农业物质技术基础,健全农业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能力和竞争力。一要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强化农业高技术研究,扩大农业科技成果的储备和供应,加强农业科技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大力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二要提升农业安全保障能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推进农业标准化,推广健康的养殖方式,保障食物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三要提升农业政策法规的支持保护能力,争取各级政府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健全政策落实制度和机制,提高政策落实水平,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四要提升农业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以制定“十一五”规划为契机,设计大工程,谋划大项目,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五要提升农民自我发展能力,积极发展合作组织、行业协会和各种中介服务组织,完善村务公开制度和民主议事制度,不断增强农民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实现自我发展的能力。
四、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为“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阶段“三农”工作的总目标。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起步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中央“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以“三增”为目标,以实施“三大战略”为重要举措,实施“九大行动”,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确保粮食稳定增产、农业效益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为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实施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任务,科学规划,集成资源,省部共建,以点带面,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的工作重点,在于把各方面建设的内容在示范村综合集成,为不同资源条件、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提供新农村建设的典型示范。在行动推进过程中,要及时总结经验,评价建设效果,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各地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实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行动。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保护基本农田,稳定种植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以实施重大粮食项目工程为手段,以主攻单产为核心,着力提高资源保障、物质装备、科技支撑和抗御风险能力,切实转变粮食增长方式,力争“十一五”粮食平均亩产达到650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0000亿斤。2006年要努力实现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力求做到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单产稳步提高,优质率提高5个百分点,节本增效有新进展,为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起好步。同时,要加强粮食加工转化,促进粮食产销衔接,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加快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三)实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促进行动。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要以《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为依据,遵循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规律,采取综合性措施,全面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2006年,选择黄淮海专用小麦、三江平原水稻、新疆棉花、西北黄土高原苹果、浙南闽西粤东柑橘、桂中南双高甘蔗、东北奶牛、黄渤海出口水产品8个产业带进行重点建设。同时,积极开展优势农产品名牌创建活动,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产品品牌。
(四)实施农业科技提升行动。要以提升农业科技的支撑和引领能力为核心,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为主要目标,促进科研攻关由跟踪模仿为主向自主创新转变,技术推广由注重单项技术应用向系统集成技术应用转变,农民培训由注重数量向数量和质量并重转变。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要放在农业重大科学技术难题和核心技术上,组织实施重大农业科研项目,集成农业核心技术,形成一批突破性的重大科技成果。同时,要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信息化,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对农民开展以科技为主的综合性培训,培养农业生产的技术骨干。
(五)实施畜牧水产业增长方式转变行动。大力推广健康养殖,重点发展畜牧业养殖小区和规模场户,积极推进水域滩涂资源合理利用,加快畜牧水产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步伐,使养殖业尽快从单纯追求数量向数量与质量、效益与生态并重的方向转变。转变畜牧水产业增长方式的关键是要提高自主育种能力。要加大补贴力度,提高良种覆盖率,重点建设一批良种繁育场、原种场、资源保护场,培育一批水产良种示范户。同时,大力推进畜牧水产的产业化经营。
(六)实施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业,对于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要支持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力争龙头企业集群有大发展,农产品加工水平有大提高,农产品品牌建设有大突破,农业产业化带动能力有大提升。关键是要不断创新产业化经营机制,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等生产要素入股,探索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更加紧密、合理的利益联结方式,帮助农民规避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七)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要按照质量安全和绿色生态的理念,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强例行监测,强化市场监管,建设安全流通渠道,推进农业生产源头的洁净化、生产与经营的标准化、质量安全监管的制度化、市场营销的现代化和经营的品牌化,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当前,要加快农业标准化,重点制订修订一批农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建设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场);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和质量安全追溯制度,深入开展农药、饲料、兽药和水产品药物残留监控工作;加快农业品牌化建设,积极开展注册商标、名牌产品认定工作,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标志管理,强化对农业品牌的监管和保护。
(八)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行动。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行动,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理念,以农村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为切入点,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循环农业的发展,实现家居环境清洁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和资源利用高效化。要大力开发农村清洁能源,积极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建设乡村物业,推动生态产业发展,构建物质能源高效转化利用的生态产业链,推进相关产业在区域内的聚集和循环式组合。
(九)实施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行动。防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各级农业畜牧兽医部门的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实施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行动,要坚持预防为主,严格执行动物防疫法律法规,落实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方针,切实把各项防控措施落到实处,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作者:农业部部长)
第五篇: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
1。<<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路:今年三农(农业、农村、农民)工作要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要靠政策,靠投入,靠科技,靠改革。
2。我国城乡的经济、公民素质的差距继续拉大。
3。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发布6个关于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一号文件”。
4。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知识连接。
经济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物质文明);文化上:乡风文明(精神文明);
社会生态上: 村容整洁(生态文明); 政治上: 管理民主(政治文明)。
(1)生产上:生产力水平低;基础设施差;人口素质不高;城乡之间的经济、人口素质等差距大且在拉大;
(2)生活上:贫穷且贫富不均;看病难,上学难,就业难等
(3)乡风上:赌博、封建迷信盛行等
(4)村容上: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严重,卫生脏、乱、差等。
(5)民主管理上:村务不公开,农民的民主权利得不到享受等。
这些都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从现实或国情看:①我国13亿人口9亿在农村,农村教育事业落后,人口的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低。
②虽然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公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水平差距大且在拉大,制约着我国农业科技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③农村生产力水平低,已实现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④农村中资源短缺、生态恶化、环境污染等问题长期存在。
总之,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
2。从共同富裕或社会主义本质看:①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
②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这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平衡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发挥,影响着社会的公平正义和稳定。
③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从党的角度看:①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本质的执政为民,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者和建设者。党要和人民一起共享共建。
②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确保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果。
所以,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
4.建设新农村是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①没有农业农村的小康,就不是和谐社会,不是全面的小康,②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把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真正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充分利用农业中的可再生资源,降低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和对环境的破坏,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之
间的差距,使社会更加和谐,从而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5。从历史的角度看:近代以来中国农业长期落后,男耕女织是大多数中国农民的基本的生产生活方式;
6。从自然条件的角度看:中国农村幅员辽阔,地形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地区差异很大,这给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增加了难度。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
1。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就要:(经济方面)
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不断提高农民的 生活水平;(具体的见热点透视49页要求(1)的5点内容)
2。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就要:(文化、生态方面)
①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②实施科教兴农,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大对农业科技、农村教育事业的投入,对农村实行免费教育,通过专业技术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农民自己也要利用农闲时间,积极参加各种专业技术培训、农民文化夜校等,享受自己的受教育权,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③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尤其是开拓创新精神。
④完善农村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提倡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⑤做好计划生育工作,有效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⑥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农村的循环经济、生态农业,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3。实现“管理民主”就要:(政治方面)
①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和村务公开制度,②依法治国,加强农村法制建设,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打击各种违法犯罪现象,保持社会的稳定。
③坚持党的领导,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1.古代重视农业生产的史实
① 春秋:孟子主张仁政,减轻对人民的剥削,轻徭薄赋,②西汉:汉武帝减免租税,张骞通西域后,汉代的铁器、开渠、凿井技术金属工具传入西域,西域的良种马、石榴、核桃开始传入中国。
③唐朝:唐太宗认为“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很重视农业生产,多次减免租赋,减少力役,不误农时
2。近代中国农业现状
④鸦片战争时候,农业仍是中国经济的主体,男耕女织是中国农民基本的生产生活方式当西方进入工业文明之时,古老的中国仍然沿着农耕文明发展,东西方的差距越来越大,近代中国逐渐落伍。
3。现代重农政策:
⑤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开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期,改革首先在贫穷落后的农村(安徽、四川两省)展开,其主要内容是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⑥创办乡镇企业是中国农民的另一伟大创造,它不但缓解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而且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完善了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⑦免除农业税,免除农村义务教育的学杂费、建设农村的康庄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这些措施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1。在古代:农业科技方面:
①春秋时期,牛耕、铁农具的广泛使用
②唐朝时期,曲辕犁、灌溉工具筒车的发明
这些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文化教育方面:
②西汉时,造纸术的发明;
③北宋时期,平民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有效的克服了雕版印刷术的缺陷,为近代印刷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④元代农学家王桢发明了转轮排字盘,使拣字省时省力,更加方便,从此活字印刷术得以传播。它们大大促进了整个世界的文化教育的发展。
工业上:
⑤元代黄道婆向海南黎族人学的棉纺织技术(不是她创造的),传人松江(今上海),使松江成了“衣被天下”的棉纺织中心,同时使棉布取代了丝绸和麻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
2。近代和现代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⑥1927年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的队伍到达江西、湖南交界的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⑦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总之,这些说明或启示①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要实施科教兴农,大力发展教育,培养有技术、会创新的新型农民; ②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富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民族。青少年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全面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的建设。只有培养新型农民,才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这一全面目标。②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培养新型农民有利于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培养新型农民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劳动生产力,促进农业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④社会主义本质是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培养新型农民,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共同富裕。⑤组织实施各项新型农民培训工程,有利于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①季风气候影响显著,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农业生产的发展;②长江、黄河等水资源丰富,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灌溉条件;③自古以来中国农民创造了许多发展农业生产的技术和积累了许多丰富的实践经验;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十分重视农业生产;⑤我国农村人口多,人力资源有很大的优势。
九。相关练习参考:
来。
①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生产发展、生活宽余必须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来完成,发展现代农业有利于科技兴农,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实现农村的现代化,有利于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浪费损失,有利于减少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②发展现代农业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有利于缩小城乡的差别,实现共同富裕,确保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有利于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发展。
4。热点透视51页的能力自测。
6①建设新农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②要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有新农村建设统揽农村工作。
7生产发展:生产有序、农田丰收,农产品深加工,渔业、畜牧业兴旺;
生活宽裕:家家有宽敞的住房、小车、农闲时去旅游、人民更加重视生活质量;
乡风文明:人人安居乐业、邻里和睦、读书免费,素质大为提高;
村容整洁:环境卫生好,青山绿水。
管理民主:村务公开,民主意识高,参政仪政能力强。
①努力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②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树立远大理想,履行社会责任,立志成材,报效祖国;
③积极宣传国家的法律,提农民的素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提高文明素质的各种活动。
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农村改革发展6方面的基本目标任务,让广大农民清晰地看到了未来生活的美好图景: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二、特别提示:
“三农”问题是近年来持续关注的热点,加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08年10月9日-12日在北京召开。这次全会的重要议题,是研究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家更是将农民增收问题列为头等大事,故对此专题应格外关注。
三农指农业、农民、农村。农业指促进农业发展;农民指增加农民收入;农村指小城镇建设。
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农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城市化的步骤需要控制,小城镇是消解城乡二元对立、改革户籍制度的必要配套措施。农民问题,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据统计,截至2000年底中国义务教育即普九中人口覆盖率达到85%,在“普九”未能覆盖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农民问题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减负问题。农民负担重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负担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改革力度不够,目前还有些地方政府部门仍是“管事的人不多,吃饭的人不少”。因此,减轻农民负担首先应该考虑加大力度进行机构调整,减员增效,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
6.(12分)材料:2008年2月25日的义乌全市“解放思想 创业创新”大讨论动员大会上,义乌市委书记吴蔚荣在义乌未来发展关键的“十问义乌”中提出“义乌新农村如何实现再突破?”的命题,某校对此问题开展了社会调查,得到了如下数据:
(1)表
一、表二各说明了什么?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6分)
(2)针对问题(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我们义乌新农村建设应该如何实现再突破?(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