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基层环保工作的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4 06:20: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基层环保工作的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基层环保工作的调研报告》。

第一篇:关于基层环保工作的调研报告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从1997年开始,中央每年都要召开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研究部署环境保护工作。多年来,各级党委、政府不断加大环保工作力度,加强法制、增加投入,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国家采取了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重点企业和城市环境达标活动和重点地区污染物治理三大污染防治措施,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退田还湖、自然保护区建设等一系列生态建设和保护工程。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的情况下,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一些城市和地区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涌现出一批生态示范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环境优美乡镇和环境友好企业等。生态建设成绩突出,人工造林保持率居世界第一,荒漠化治理成效居世界前列,水土流失治理、草原建设等成效显著。

虽然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由于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匮乏,环境容量小,加上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以及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长期累积效应,我国生态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有些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还十分突出,生态环境形势不容乐观,基层环保工作也面临着不少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进行适当修改也很有必要。笔者作为基层环保工作者中的一员,从事环保工作已经十余年,先后从事过环境监测、环境监察和污染控制等工作。根据我的实践,下面将就基层环保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对策提出一些看法。

一、新建项目环境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要求新建项目均应该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通过环保局“三同时”验收。但现在的情况是,区县一级的小企业,保守估计也有50%以上没有任何环保审批手续,当然也没有通过“三同时”验收,但工商和税务登记却是齐备的,在“合法”地进行生产。对于这样一些企业的处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要求,应该责令其停止生产,限期补办环保手续,并给予相应的处罚。但对于这样大量的企业进行查处,一方面环保局人力有限,另一方面查处大量的企业也会给当地经济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造成社会影响,查处难度相当大。

大批企业没有办理“环评”审批手续的原因,企业人士讲不知道要办理环保手续,以为只要办了工商税务手续就可以了。他们在工商税务办理手续时也未被告知要办理环保手续,更不用说要把环保手续作为工商税务登记的前置条件了。另外有一部分企业是因为认为做“环评”收费太高,小企业创业之初,经费困难,难以承担这笔费用,故不愿办理环保手续。还有一部分企业可能是由于种种原因办不了“环评”手续的,当然也没有办理环保手续。

对于新建项目的环境管理,如果工商局不严格把环保审批作为前置条件,那么大批的企业将迈过“环评”这一关而直接进行工商税务登记审批,不配套建设任何污染防治设施,直接投入生产,环保局对这批企业的管理将失控,新污染难以得到有效控制。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各个审批单位都应该要求企业把“环评”作为前置条件,如果没有通过“环评”则不予审批,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污染源头问题。当然,“环评”收费也应该让企业能够接受。

事实上,《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2条、第6条规定,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国家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该条例第9条进一步规定,建设项目“需要办理营业执照的,建设单位应当在办理营业执照前,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

因此,根据前述环境保护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作为企业登记注册和申领《营业执照》程序的前置审批内容的环境影响审批事项,其主要适用范围应为“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

如果环保部门和工商部门相互配合,并将环境影响审批程序作为工商部门办理企业登记注册的前置性审批事项,可从源头上有效防止新污染源的产生,从而有利于保护和改善我国的城乡环境质量。

二、老污染源限期治理的问题

对于已经通过环保竣工验收,投入生产的企业,我们把他称之为老污染企业。在环境监察过程中,经常发现一些污染排放超标的企业,这些企业除了应该按照规定缴纳超标排污费外,还应该由环保部门责令其限期治理,达标排放。限期治理期限内不能达到要求的,给予相应的处罚,同时责令停产治理,停产治理还不能达到要求的,由当地政府责令其关闭。现在基层的做法大都是发现企业有违法行为,立案进行查处,给予相应的罚款,至于罚款以后违法行为是否还在继续,一般无暇过问。一旦再有投诉,又对其进行查处,如此循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限期治理制度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当然,这除了执法部门的原因以外,客观因素还是主要的,因为基层一般面对的是个体私营经济,其经营规模一般较小,利润相对不高,大多处于创业起步阶段,经营粗放,管

第二篇:关于基层环保环境保护工作的调研报告

按照2017年湖南省第二期环境监察岗位培训班要求,我与2017年9月11日到10月8日,由长沙县环保局指定到雨花区环保局实训,作为一名环保执法者虽然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由于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匮乏,环境容量小,加上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以及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长期累积效应,我国生态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有些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还十分突出,生态环境形势不容乐观,基层环保工作也面临着不少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进行适当修改也很有必要。笔者作为基层环保工作者中的一员,从事环保工作已经十余年,先后从事过环境监测、环境监察和污染控制等工作。根据我的实践,下面将就基层环保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对策提出一些看法。

一、新建项目环境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要求新建项目均应该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通过环保局“三同时”验收。但现在的情况是,区县一级的小企业,保守估计也有50%以上没有任何环保审批手续,当然也没有通过“三同时”验 收,但工商和税务登记却是齐备的,在“合法”地进行生产。对于这样一些企业的处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要求,应该责令其停止生产,限期补办环保手续,并给予相应的处罚。但对于这样大量的企业进行查处,一方面环保局人力有限,另一方面查处大量的企业也会给当地经济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造成社会影响,查处难度相当大。

大批企业没有办理“环评”审批手续的原因,企业人士讲不知道要办理环保手续,以为只要办了工商税务手续就可以了。他们在工商税务办理手续时也未被告知要办理环保手续,更不用说要把环保手续作为工商税务登记的前臵条件了。另外有一部分企业是因为认为做“环评”收费太高,小企业创业之初,经费困难,难以承担这笔费用,故不愿办理环保手续。还有一部分企业可能是由于种种原因办不了“环评”手续的,当然也没有办理环保手续。

对于新建项目的环境管理,如果工商局不严格把环保审批作为前臵条件,那么大批的企业将迈过“环评”这一关而直接进行工商税务登记审批,不配套建设任何污染防治设施,直接投入生产,环保局对这批企业的管理将失控,新污染难以得到有效控制。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各个审批单位都应该要求企业把“环评”作为前臵条件,如果没有通过“环评”则不予审批,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污染源头问题。当然,“环评”收费也应该让企业能够接受。

事实上,《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2条、第6条规定,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国家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该条例第9条进一步规定,建设项目“需要办理营业执照的,建设单位应当在办理营业执照前,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

因此,根据前述环境保护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作为企业登记注册和申领《营业执照》程序的前臵审批内容的环境影响审批事项,其主要适用范围应为“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

如果环保部门和工商部门相互配合,并将环境影响审批程序作为工商部门办理企业登记注册的前臵性审批事项,可从源头上有效防止新污染源的产生,从而有利于保护和改善我国的城乡环境质量。

二、老污染源限期治理的问题

对于已经通过环保竣工验收,投入生产的企业,我们把他称之为老污染企业。在环境监察过程中,经常发现一些污染排放超标的企业,这些企业除了应该按照规定缴纳超标排污费外,还应该由环保部门责令其限期治理,达标排放。限期治理期限内不能达到要求的,给予相应的处罚,同时责令 停产治理,停产治理还不能达到要求的,由当地政府责令其关闭。现在基层的做法大都是发现企业有违法行为,立案进行查处,给予相应的罚款,至于罚款以后违法行为是否还在继续,一般无暇过问。一旦再有投诉,又对其进行查处,如此循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限期治理制度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当然,这除了执法部门的原因以外,客观因素还是主要的,因为基层一般面对的是个体私营经济,其经营规模一般较小,利润相对不高,大多处于创业起步阶段,经营粗放,管理混乱,以家族企业为主。要想其花费大量的资金来投入污染治理,企业大多没有这个实力。即使有资金,他也不愿意投入,因为这对他的利润造成直接影响。现在基层小企业的环保问题相当普遍和严重,必须下大力气整治才行。

三、排污收费方面存在的问题

《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自2003年7月1日起执行,1982年2月5日国务院发布的《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同时废止。《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比以前的《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更合理、更科学、更有可操作性。充分体现了环境经济学的资源价值理论、环境问题的外部不经济性理论,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污染者付费原则等。对于废水、废气的核定基本上是没有争议的,严格按照当量来征收。但对于噪声超标排污费的核定,笔者在工作当中遇到一些问题。《征 收排污费暂行办法》中规定噪声超标就收费,这是非常明确的。但《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对环境噪声污染超过国家环境噪声排放标准,且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按照噪声的超标分贝数计征噪声超标排污费”。怎么样认定“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什么样的噪声才叫“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噪声,立法者没有明确的行政解释。一个单位噪声超标,是否扰民,依据是什么,执法人员认为是扰民的,企业可能认为不扰民,双方各持己见,容易让执法人员和企业造成误解,争议在所难免,给噪声排污费征收工作带来难度,增加噪声排污费征收的不确定性。

对于部分行业和散排的单位,其排污当量的确定有一定难度,如果按照监测数据来计算的话,基本上核定下来的费用相当低,而目前对这部分单位的物料衡算办法(!)又没有出台,对这部分单位排污费基本无法准确确定。比如喷漆行业、油漆配制行业等,其污染经常有群众投诉,但根据监测其污染物排放浓度又不高,核定的排污费就很低。对于这样一些不便通过监测认定其排污当量值的单位,急需出台相应的物料衡算办法,才能准确认定其排污当量。

四、环境监察行政执法中的问题

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规章以及我国缔结或参加的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国际条约等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打大法,是环境法的立法依据,宪法中有关保护环境与资源的规定有四条,分别是第九条、第十条、第二十二条和第二十六条。

环境保护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包括环境保护基本法律和单行法律,截至2000年底,我国先后颁布实施的环境保护及其相关法律有25部,其中基本法律一部,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防治污染和公害的单行法律5部,保护自然资源的单行法12部,相关法律14部。

环境保护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依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有关环境保护行政管理活动的规范性文件。截至2000年底,国务院颁布实施的有关防治污染和公害的行政法规40多部,有关自然资源保护的行政法规有90多部。

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由地方立法机关依据宪法、法律制定,在本辖区内有效使用。

环境保护规章,包括部门规章和政府规章。部门规章由国务院各部、委、局制定,其中包括国家环境标准。政府规章又叫地方性规章,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包括地方性环境标准。

从法律效力方面看,国家环境法的效力高于地方性环境法的效力,上一层次的效力高于下一层次的效力;我国参加和缔结的国际环境法的效力高于国内环境法的效力;特别法的效力高于普通法的效力;新法的效力高于旧法的效力。其例外是,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性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效力高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效力。在环境现场执法中具体适用环保法时,应当遵循层次由高到低,效力由大到小的原则,首先适用层次较高效力较大的法律、法规或规章。

《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办法》明确规定,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实行调查取证与决定处罚分开,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法制工作机构,统一管理本部门的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工作。基层环保部门由于人员限制,多数没有法制工作部门,对于这种情况,至少应该成立一个环境违法行为调查处理委员会,由该委员会来集体讨论决定处罚结果,这样的处罚结果会更公正、合理。

五、污染减排中的问题

污染减排是一项约束性指标、刚性任务。我们要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巩固减排成果,着力推进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和政策减排,着力加大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污染减排力度,以此带动全社会污染减排工作深入开展,确保如期 完成“十一五”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

同时,不断完善减排体制机制制度,形成全社会都来抓减排的格局,打破环保局孤军作战的局面。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全面发展,积极推动用“绿色gdp”考核地方政府,推动地方政府和企业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发展观。

以上都是谈的具体业务工作,是笔者工作中具体的体会。其实基层环保工作还面临许多问题,比如整个环保系统在政府部门中的角色定位问题、环保局机构编制问题、环保局内部机构设臵问题、全面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值得探讨,鉴于笔者水平有限,就不一一谈了。

环保工作任重道远,党中央、国务院20世纪80年代把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90年代初明确要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21世纪以来,中央将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环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并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近年,中央又明确提出要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所有这些政策,都为环保工作指明了方向,值得环保战线上的同志们去认真思考、探索和实践。

六、规范环境执法工作基本情况

基层环境保护部门成立较晚,行政执法水平也相对较 低。国务院 2004年发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2008年发布《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后,开展了一系列的学法、懂法、用法的大规模法律法规知识和依法行政的培训,环境执法工作逐步走上正轨,基层环保部门的依法行政水平逐步提高。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深入开展环境执法工作。环保局围绕依法治县工作的总体要求,始终把推进环境执法、依法行政工作摆在了重要位臵,作为推进环保工作创新发展,树立环保勤政、务实、高效的形象工程,扎实有效地深入开展。一是成立了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二级机构负责人组成的依法行政工作领导组,设臵宣教法规股,负责法制责任、宣传、执法卷宗核查。行政执法实行分级审批制,一般环境违法事件的查处由分管局长审批,重大处罚事件由局党组集体研究决定,执法卷宗按照县执法卷宗考评标准严格审核后存档。二是明确各单位依法行政工作目标、内容和要求,在落实依法行政工作措施上,狠抓了四个结合:即与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实现职能转变结合起来;与机制健全、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结合起来;与程序规范,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公正执法结合起来;与服务创新,促进经济发展、体现工作成效结合起来。三是加强目标管理和责任制考核。坚持把依法行政工作列入岗位目标管理的重要内 容,层层分解落实到个人,建立了强有力的管理、监督和考核机制,确保了依法行政工作的有序推进。

(二)强化管理,严格监督,建立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体系。

根据县法制办要求,积极推进依法行政责任制工作。一是认真开展行政执法依据梳理工作。对照环保法律法规,按照行政许可、行政征收、行政处罚三个类别进行了梳理,在县政府网站公开。二是规范环保审批行为。按照“合法、完整、规范、有效”的原则,制定了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监察、行政处罚等工作程序和工作制度;缩短审批时限;实行一站式服务,规范了行政执法文书,确保行政执法做到程序合法、文书规范、处罚合法适当;实行环保执法过错追究制,保证了环保执法的严肃性。在全局建立了权责一致、行为规范,责权受监督的行政执法责任制体系。结合部门工作重点具体细化了责任制内容,先后修订完善了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和办公管理程序为主的制度,促进了全局执法行为的不断规范,执法水平不断提升。

(三)建章立制,规范程序,全面提升环境执法工作水平。

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和落实,规范工作程序,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为开展环境执法工作和规范执法行为提供了强有力 的保障。

一是加强学习,提升队伍素质。每年都制定XX县环保局学习教育计划,科学安排内容,定期组织学习。重点围绕省市环保工作要点、节能减排、环境法律法规等内容,采取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辅导讲座和专题座谈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实际调研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开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积极安排职工参加各类业务培训学习,提高了执法人员法律素养。我局共有14人取得环境保护行政执法资格证,其中11人持有环境保护行政执法证,共有56人取得环境保护部颁发的环境监察证,做到了亮证执法。

二是强化制度落实。我们坚持把加强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环境执法的首要任务来抓,先后建立了《行政执法责任制》、《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行政执法公示制度》、《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制度》、《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行政执法人员培训制度》、《行政执法投诉处理制度》、《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等项制度,详细划分了行政执法主体和职能,形成了权责明确不交叉、职能界定不模糊、程序简化不随便、监督有效不形式、评查案卷不马虎的高效依法行政工作局面。同时,强化监督机制,内部制定制度加以规范引导,系统外部加大监督力度,随时随地对环保执法行为进行监督。

三是加大硬件建设,为环境执法制度落实提供有力物质 条件。县环保局不断加大现场执法取证能力建设、环境监察能力建设和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为执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环境监测站认真整理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记录,健全与完善质量控制程序,开展管理评审和内审工作,完善实验室安全作业管理程序和应急处理措施,全面提高了监测能力。环境监察大队开展业务技能竞赛,配齐现场监察仪器和监察用车,保障监察经费,提高了现场监察取证和快速出动能力。

四是建立依法决策机制。我局把依法决策、科学决策作为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内容来抓。特别是建设项目环保审批,我们严格按照管理权限,坚持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原则,实行集体讨论、社会公示和专家听证,有效地从源头控制新污染源产生。积极落实环保部环评工作“六项承诺”的要求,认真兑现环评承诺、建立绿色通道,积极为企业争取项目服务。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分类管理、分级审批等制度,坚决落实国家环保法律法规、产业政策和“三个不得引进”要求,从源头控制污染。为有效发挥金融作用促进环保工作,大力实施绿色信贷信息共享制度,转发了《关于全面落实绿色信贷政策,进一步完善信息共享工作的通知》,完成了信息采集收录工作。

五是严格规范执法程序。我们把规范工作程序作为推进环境执法的关键环节来抓。在规范执法人员行为方面,提出 了“用语文明、服务规范、受理耐心、办理及时、解释细致、取证客观、程序合法、服务优质、答复圆满”36字工作规范要求,在规范执法程序方面,强化案卷质量管理,要求案件不管违法数额大小实行每案一卷,从资料收集、案卷制作、归档等必须达到及时、齐全、标准、细化的8字标准。通过制度来规范程序,从程序操作中完善制度,形成权责一致、行为规范、职权受监督的行政执法目标管理体系。我局在执法过程中,坚决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内部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法定程序和内部程序,确保行政处罚案件实现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对排污收费和环境行政处罚实行“五公开”,做到执法行为的公开、透明,对行政处罚案件实施查处分离,确保公正、公平。在执法中,坚持客观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六是加强环保法律法规宣传。利用“6.5世界环境日”、“12.4法制宣传日”等广泛宣传环保法律法规,开展环保法律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进单位活动,建立了XX县环保网站,并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编印环保简报、网络等多渠道、多形式深入开展环境教育和生态建设宣传,充分展示了我县“弘扬绿色文明,建设生态临泉”的宣传主题,广泛凝聚了社会共识,激发了公众关心支持和参与环境保护的热情,积极促进了环保法律法规的宣 传。

(四)全面贯彻落实依法行政,严格执法,推进全县环保和生态建设大发展。

一是依法审批加强管理。项目审批严格执行《环评法》和国家产业政策,严把审批关、环评关、建设关和验收关,从源头控制新污染产生。在审批窗口落实首席代表制、实行限时办结制、超时默认制和缺席同意制,采取“环保预审”的做法,让项目先立项办理相关手续,简化审批手续,缩短审批时限。项目申报紧紧把握国家政策,积极指导乡镇、企业编报项目,争取资金,用于加快生态示范工程建设,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和提高废水深度处理。

二是严格执法,环保专项行动成效显著。开展全县重点工矿企业、规模化畜禽养殖环境管理大摸排、大检查活动,召开了全县环境保护重点问题整改会议,一厂一策提出了整改措施。制定了全县环保专项行动方案。采取巡查和夜查、明查和暗访、查处和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实行监察人员驻厂制;加强国控、省控企业在线监测设备管理,实现了与省、市环保部门联网,确保了重点企业治污设施正常运行。为全面掌握全县地面水和地表水水质情况、污染源排放情况、大气环境质量,加大了地表水、国控、省控企业的监测频次,数据有效率100%,及时掌握了全县水 环境、大气环境质量的现状、各重点污染源的排污情况。不断加强环境信访工作,逐步完善环境举报、信访、稽查“三位一体”的环境违法行为查办机制,所有投诉、信访都做到及时、有效处理,办结率100%。近年来,环保系统未发生重大社会影响的违法案件。

三是合力攻坚,强力推进污染减排。为确保减排任务顺利完成,与减排企业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分级负责、责任追究、减排一票否决等制度,根据减排目标,将减排任务分解落实到cod、so2等减排重点项目企业,并对重点减排项目的实施、验收、考核全程督查,建立规范的污染治理设施运行台帐和生产台帐,扎实做好减排基础工作。同时加大清洁生产实施力度,推进工程减排。

四是大力实施乡村清洁工程,扎实推进农村环境保护。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我局重点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的监管和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的安全管理。监察、监测等执法人员组成调查小组对全县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现状进行了调查,进一步加大保护力度,确保城镇居民饮用水安全。

(五)全力做好服务企业工作

我局根据实际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做好项目审批工作,积极指导乡镇、企业编报项 目,争取资金。把行政审批职能集中到行政服务中心和工业园区服务窗口,做到腾出容量保重点,一般项目靠挖潜,全力支持重点项目;对符合环保政策的项目,做到当天事当天结,高效快速地审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法律法规的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率达100%。同时我局根据相关要求,认真完成对网站公开的法律法规栏目的清理工作,调整、完善了局环保网站法律法规栏目的设臵与内容,方便群众查阅。

二、基层环保执法存的主要问题

基层环保执法主要存在九大问题:(1)环境执法效率和质量受到影响和制约。主要原因是职权机构设臵力量单薄,一个股室有时要同时应对几方面的工作,一个行政执法人员要兼任几项环境执法工作,工作任务重,工作质量难以保证。(2)执法岗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基层环保执法人员中环保专业和法律专业毕业人员少,学历普遍不高,严重缺乏既懂法又熟悉环保业务的人员,对企业的工艺流程、污染治理工艺、环境监管法律法规不够熟悉,与环境管理工作需要存有差距。(3)依法行政能力水平不高。部分环保行政工作人员的依法行政意识不强,工作方式简单,对相关法律法规理解肤浅,执行法律法规程序不够规范,适用依据不够准确,自由裁量把握不准,执法素质与环境形势和任务不相适应。(4)环境执法培训工作不到位。环境执法培训存在模式单

一、内容不全面、考核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基层培训经费不足,执法人员培训机会少,培训内容、方式与实践结合性不够强,培训效果不理想。(5)基层环保部门装备差、工作经费不足,导致执法和应急能力差。(6)各执法部门协调难开展。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各执法部门很难形成合力。(7)缺乏社会环境法治意识支持。环保对县、乡党委、政府及社会公众法制宣传力度不够,宣传效果有待改善,公众对环境执法工作的参与积极性有待提高。(8)存在环保执法难的问题。家庭作坊式小企业点多面广,又多属无证、无照经营,隐蔽性强不易发觉,致使执法检查难度增大,执法效果差;部分企业受市场影响,注重追求经济效益,不愿承担过大污染治理成本,经常采用偷排手段来规避环境监管。(9)环境执法权保障力度不够。对于环境具体行政行为,环保部门无强制执行权,申请法院强制执行需该行政处罚决定做出三个月或更长时间,致使环保执法不到位,环境违法行为经常处于持续状态。

三、规范基层环境执法的几点建议

一是把好队伍入口关,建立淘汰机制,保证环境执法队伍专业化、高素质。

二是定期开展环保专业知识讲座、集中学习环保法律法 规、依法行政工作经验交流、组织研讨典型案例、组织考察学习等方式,加大对环保管理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和专业培训,全面提升环境执法人员基本素质和执法水平。

三是强化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企业负责人、及社会公众环保法制宣传教育,增强社会各界尤其是地方各级党员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带头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夯实环境执法的思想、舆论基础。

四是加强公众、新闻媒体监督,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既监督违法的单位和个人,也监督违法的和不作为的行政机关和执法人员。主动配合人大常委会的执法监督和政府组织的环境执法检查,如实汇报环境执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争取人大、政府、政协对环境依法行政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五是环保部门切实履行好环境统一监管职责,理顺与工商、公安、国土、农业、水务、林业等部门的关系,努力争取有关部门支持,优化环境执法的外部条件,最大程度上形成执法合力。

六是把污染减排、生态保护等关系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作为各乡镇及有关部门的主要考核的指标,从制度上形成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动力和社会氛围,加强环境执法的保障力度。七是相应增加监察、监测执法仪器设备、办公用品、办公经费、岗位编制及环保信息化、标准化建设费用等,做好人员和硬件方面的保障。

八是尽快从立法层面修改完善环境执法法律体系,增强环境执法的可操作性,提高法律的预见性和前瞻性,切实解决“企业环境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环保执法不到位”等问题。

2017年10月8日

第三篇:对基层环保工作面临问题的调研报告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从1997年开始,中央每年都要召开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研究部署环境保护工作。多年来,各级党委、政府不断加大环保工作力度,加强法制、增加投入,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国家采取了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重点企业和城市环境达标活动和重点地区污染物治理三大污染防治措施,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退田还湖、自然保护区建设等一系列生态建设和保护工程。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的情况下,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一些城市和地区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涌现出一批生态示范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环境优美乡镇和环境友好企业等。生态建设成绩突出,人工造林保持率居世界第一,荒漠化治理成效居世界前列,水土流失治理、草原建设等成效显著。

虽然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由于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匮乏,环境容量小,加上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以及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长期累积效应,我国生态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有些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还十分突出,生态环境形势不容乐观,基层环保工作也面临着不少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进行适当修改也很有必要。笔者作为基层环保工作者中的一员,从事环保工作已经十余年,先后从事过环境监测、环境监察和污染控制等工作。根据我的实践,下面将就基层环保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对策提出一些看法。

一、新建项目环境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要求新建项目均应该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通过环保局“三同时”验收。但现在的情况是,区县一级的小企业,保守估计也有50%以上没有任何环保审批手续,当然也没有通过“三同时”验收,但工商和税务登记却是齐备的,在“合法”地进行生产。对于这样一些企业的处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要求,应该责令其停止生产,限期补办环保手续,并给予相应的处罚。但对于这样大量的企业进行查处,一方面环保局人力有限,另一方面查处大量的企业也会给当地经济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造成社会影响,查处难度相当大。

大批企业没有办理“环评”审批手续的原因,企业人士讲不知道要办理环保手续,以为只要办了工商税务手续就可以了。他们在工商税务办理手续时也未被告知要办理环保手续,更不用说要把环保手续作为工商税务登记的前置条件了。另外有一部分企业是因为认为做“环评”收费太高,小企业创业之初,经费困难,难以承担这笔费用,故不愿办理环保手续。还有一部分企业可能是由于种种原因办不了“环评”手续的,当然也没有办理环保手续。

对于新建项目的环境管理,如果工商局不严格把环保审批作为前置条件,那么大批的企业将迈过“环评”这一关而直接进行工商税务登记审批,不配套建设任何污染防治设施,直接投入生产,环保局对这批企业的管理将失控,新污染难以得到有效控制。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各个审批单位都应该要求企业把“环评”作为前置条件,如果没有通过“环评”则不予审批,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污染源头问题。当然,“环评”收费也应该让企业能够接受。

事实上,《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2条、第6条规定,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国家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该条例第9条进一步规定,建设项目“需要办理营业执照的,建设单位应当在办理营业执照前,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

因此,根据前述环境保护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作为企业登记注册和申领《营业执照》程序的前置审批内容的环境影响审批事项,其主要适用范围应为“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

如果环保部门和工商部门相互配合,并将环境影响审批程序作为工商部门办理企业登记注册的前置性审批事项,可从源头上有效防止新污染源的产生,从而有利于保护和改善我国的城乡环境质量。

二、老污染源限期治理的问题

对于已经通过环保竣工验收,投入生产的企业,我们把他称之为老污染企业。在环境监察过程中,经常发现一些污染排放超标的企业,这些企业除了应该按照规定缴纳超标排污费外,还应该由环保部门责令其限期治理,达标排放。限期治理期限内不能达到要求的,给予相应的处罚,同时责令停产治理,停产治理还不能达到要求的,由当地政府责令其关闭。现在基层的做法大都是发现企业有违法行为,立案进行查处,给予相应的罚款,至于罚款以后违法行为是否还在继续,一般无暇过问。一旦再有投诉,又对其进行查处,如此循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限期治理制度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当然,这除了执法部门的原因以外,客观因素还是主要的,因为基层一般面对的是个体私营经济,其经营规模一般较小,利润相对不高,大多处于创业起步阶段,经营粗放,管

理混乱,以家族企业为主。要想其花费大量的资金来投入污染治理,企业大多没有这个实力。即使有资金,他也不愿意投入,因为这对他的利润造成直接影响。现在基层小企业的环保问题相当普遍和严重,必须下大力气整治才行。

三、排污收费方面存在的问题

《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自2003年7月1日起执行,1982年2月5日国

务院发布的《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同时废止。《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比以前的《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更合理、更科学、更有可操作性。充分体现了环境经济学的资源价值理论、环境问题的外部不经济性理论,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污染者付费原则等。对于废水、废气的核定基本上是没有争议的,严格按照当量来征收。但对于噪声超标排污费的核定,笔者在工作当中遇到一些问题。《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中规定噪声超标就收费,这是非常明确的。但《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对环境噪声污染超过国家环境噪声排放标准,且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按照噪声的超标分贝数计征噪声超标排污费”。怎么样认定“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什么样的噪声才叫“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噪声,立法者没有明确的行政解释。一个单位噪声超标,是否扰民,依据是什么,执法人员认为是扰民的,企业可能认为不扰民,双方各持己见,容易让执法人员和企业造成误解,争议在所难免,给噪声排污费征收工作带来难度,增加噪声排污费征收的不确定性。

对于部分行业和散排的单位,其排污当量的确定有一定难度,如果按照监测数据来计算的话,基本上核定下来的费用相当低,而目前对这部分单位的物料衡算办法又没有出台,对这部分单位排污费基本无法准确确定。比如喷漆行业、油漆配制行业等,其污染经常有群众投诉,但根据监测其污染物排放浓度又不高,核定的排污费就很低。对于这样一些不便通过监测认定其排污当量值的单位,急需出台相应的物料衡算办法,才能准确认定其排污当量。

四、环境监察行政执法中的问题

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规章以及我国缔结或参加的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国际条约等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打大法,是环境法的立法依据,宪法中有关保护环境与资源的规定有四条,分别是第九条、第十条、第二十二条和第二十六条。

环境保护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包括环境保护基本法律和单行法律,截至2000年底,我国先后颁布实施的环境保护及其相关法律有25部,其中基本法律一部,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防治污染和公害的单行法律5部,保护自然资源的单行法12部,相关法律14部。

环境保护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依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有关环境保护行政管理活动的规范性文件。截至2000年底,国务院颁布实施的有关防治污染和公害的行政法规40多部,有关自然资源保护的行政法规有90多部。

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由地方立法机关依据宪法、法律制定,在本辖区内有效使用。

环境保护规章,包括部门规章和政府规章。部门规章由国务院各部、委、局制定,其中包括国家环境标准。政府规章又叫地方性规章,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包括地方性环境标准。

从法律效力方面看,国家环境法的效力高于地方性环境法的效力,上一层次的效力高于下一层次的效力;我国参加和缔结的国际环境法的效力高于国内环境法的效力;特别法的效力高于普通法的效力;新法的效力高于旧法的效力。其例外是,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性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效力高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效力。在环境现场执法中具体适用环保法时,应当遵循层次由高到低,效力由大到小的原则,首先适用层次较高效力较大的法律、法规或规章。

《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办法》明确规定,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实行调查取证与决定处罚分开,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法制工作机构,统一管理本部门的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工作。基层环保部门由于人员限制,多数没有法制工作部门,对于这种情况,至少应该成立一个环境违法行为调查处理委员会,由该委员会来集体讨论决定处罚结果,这样的处罚结果会更公正、合理。

五、污染减排中的问题

污染减排是一项约束性指标、刚性任务。我们要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巩固减排成果,着力推进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和政策减排,着力加大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污染减排力度,以此带动全社会污染减排工作深入开展,确保如期完成“十一五”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

同时,不断完善减排体制机制制度,形成全社会都来抓减排的格局,打破环保局孤军作战的局面。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全面发展,积极推动用“绿色gdp”考核地方政府,推动地方政府和企业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发展观。

以上都是谈的具体业务工作,是笔者工作中具体的体会。其实基层环保工作还面临许多问题,比如整个环保系统在政府部门中的角色定位问题、环保局机构编制问题、环保局内部机构设置问题、全面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值得探讨,鉴于笔者水平有限,就不一一谈了。

环保工作任重道远,党中央、国务院20世纪80年代把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90年代初明确要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21世纪以来,中央将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环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并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近年,中央又明确提出要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所有这些政策,都为环保工作指明了方向,值得环保战线上的同志们去认真思考、探索和实践。

愿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明天更美好。

第四篇:基层团建工作调研报告

XX市基层团建工作调研报告

2011年5月份,团市委结合党建带团建工作的开展,紧紧抓住基层团组织格局创新工作的有利契机,积极开展了基层团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调研活动。通过座谈调查、访谈对话、随机调查等方式,根据调查数据,结合访谈材料初步整理分析出以下调研报告。

一、当前我市基层团组织的基本情况

1、团员青年分布情况:目前,我市有青年120199人,其中14—28周岁青年73423人,分布在农村的青年67584人,街道社区青年12745人,机关企事业单位青年3762人,学校22832人;全市现有共青团员24489人,其中分布在农村的团员6740人,街道社区团员3845人,机关企事业单位团员244人,学校团员11330人。

2、团组织设置情况:团市委下辖直属团委69个,其中乡镇、街道团委20个,市直战线团委18个,市教育局团委1个;设学校团委28个和公、检、法团委2个,基本上以行政区划、行业部门为依据设置。

3、团干部配备情况:据统计,在全市基层团委的20名专兼职团干部中,平均年龄29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有20名,占总数100%。从任职情况看,在现任的20名团干部中,16人是单位中层以上干部,占80%,其余20%是一般干部。

二、我市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的主要做法

1、巩固和健全团的基层组织,完善党建带团建的领导机制

近年来,我们积极争取市委的重视和支持,与市委组织部先后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加强全市基层团组织建设的意见》、《关于做好团干部选拔配备工作的通知》《关于在全市乡镇(街)开展团组织格局创新工作的实施方案》(X团联发【2011】3号)等文件。成立了全市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各基层单位都成立了由党组织负责人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形成了一级对一级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2、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形成了较为规范的团干部选拔配备和管理使用机制

团干部是党的干部队伍的组成部分,在党的干部队伍建设中重视加强团的干部队伍建设是党建带团建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市机关年轻公务员人数锐减,使基层团干队伍、团员队伍的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些单位配备团干随意性大,团干素质参差不齐,工作积极性不高,已严重影响了团的工作健康发展。为彻底改变基层团组织“软”、“弱”的问题,我们从关键处着手,大力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着力配硬配强基层团干。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团市委就团干部的选拔配备、工作职责、教育培训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校要按本单位中层干部标准选拔配备

团委(总支、支部)书记。市委组织部会同团市委专门研究团干部的选拔配备工作,就团干部的选配标准和程序提出具体要求,要求在市直局级单位选配35岁以下的股级干部兼任团委(总支、支部)书记,条件成熟的单位配备专职团干,专职团干必须按中层干部标准配备;在各乡镇(街道),深入推行了“1+4+N”模式(即1名团委书记,4名兼职副书记,N名委员),从党政干部或选调生中选配1名35岁以下青年干部担任团委书记,副书记从乡镇农村信用社副主任、民警、大学生村官、教师、致富带头人等有号召力的青年中选配。全市乡镇(街道)选配团委书记20名,团委副书记80名,委员222名,平均年龄34岁,使共青团干部向着年轻化发展。

目前,全市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和市直局级单位的团干部都已调整配备到位,市直各局级单位团委书记也大都由股级干部担任。全市团的工作呈现出朝气蓬勃的良好局面,基层团干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基层团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为做好我市今后的共青团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3、创新工作方法,建立健全党团基层组织建设统一评估机制

几年以来,我们紧紧依靠各级党组织,不断强化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责任,创造性地将市委对基层的党建考核与基层团建考核结合起来,一并考核,一起评分,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团市委专门制定了《基层团建工作考核评分细则》,考核项目分思想建设、团的活动、组织工作、宣传工作、学校工作、青工工作、青农工作、综合工作八大块,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基层党建带团建考核分半年考核和年终考核两次,由市委组织部与团市委联合组成专班进行,考核结果向全市通报,按得分排名次,作为基层评先、奖励的重要依据。

4、找准切入点,落实非公有制经济团组织的创建机制

目前,我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迅速增长,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增长点,吸纳了数量众多的青年。近年来,在党组织的重视和领导下,我市团组织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团建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突出抓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凡是已经建立党组织并具备建团条件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力争在今年内完成建团工作;对尚未建立党组织但符合建团条件的,帮助尽快建立团组织,积极开展团的活动,为建立党组织创造条件。截止到目前,我市在两新团组织中建团119家,其中新经济组织建团108家,新社会组织中建团11家,为我市两新组织党建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市直机关团员“断层”。近年来,基于机关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和严格控制进人的原因,许多市直机关已出现了青年干部和青年人“断层”的现象,团员队伍萎缩的问题表现尤为突出。选调生已经成为机关青年干部的唯一来源。在为数不多的现有团员中整体年龄偏大,多数团员将在1—2年内达到离团年龄,许多机

关28岁以下的青年已全部发展为党员。

2、农村团员青年“断线”。从统计数据看,我市农村青年和团员的比例占到了全市青年和团员总数的56%以上,应该是青年团员最集中的地方。但事实上,绝大部分都已离开农村流向外地,留守在农村的青年已寥寥无几。农村青年大都是在学校入团,选择继续升学和参军的团员还能及时接转组织关系,大量外出打工的青年由于流动性大,基本不会主动接转组织关系,因而长期与组织“断线”。

3、基层团组织的战斗力不强。由于团员队伍存在的上述突出问题,直接决定和影响了基层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共青团系统内的很多工作部署到团县市委一级后,再就难以继续分解落实到基层团委,只能依靠团市委来具体推动,造成很多工作热在上面,冷在基层,上级抓得很紧,基层反响不大。许多面向青年、服务青年的工作无法充分地深入和落实到青年当中去,仅在团干部之间封闭式的循环,产生“团内转圈”现象。

四、下一步的打算

当前我市基层团组织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不仅严重制约了我市共青团工作的整体发展,也是全团关注的重点问题。我们认为,只有紧紧依靠党委领导,抓住关键环节,强化责任,勇于创新,才能推进基层团的组织建设取得实效。

1、要灵活设置基层团的组织。团组织自身要调整工作思路,主动适应青年从业流向的新变化,打破地域界限和行政隶属关系,积极探索社区建团、行业建团、产业建团、协会建团等新的团建模式,建立起灵活多样、动态开放的组织网络,真正做到哪里有团员青年、哪里就有团的组织。要最大限度地网络农村青年,扩大团组织在农村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积极推进在两新组织中建团,重点抓好青年较集中的非公企业建团工作,凝聚和引导青年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结合大量农村青年外出转移就业的新特点,努力探索在集中培训地和外出务工地组建团组织,为务工青年提供及时有效的维权服务,要做好“团员安家”工程,让游离于组织之外的团员青年也能重新归团。

2、要大力加强基层团的能力建设。加强团的能力建设,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全面加强新时期团的自身建设的现实需要,是服务大局、服务青年的必然选择。一是要增强服务能力。共青团组织对青年的吸引力、凝聚力,从根本上取决于服务青年的能力。要把竭诚服务青年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针对青年在学习成才、就业创业、精神文化、权益维护等方面的具体需求,着眼帮助青年解决实际困难。结合我市实际,要充分发挥“市青年就业指导中心”和“市青年创业指导中心”的作用,切实抓好服务农村青年创业就业。坚持自主筹资和争取社会援助相结合,通过“希望工程”资助更多的贫困生就学。深化创建“青少年维权岗”活动,依托“市未成年人维权服务中心”,做好青少年权益保护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二是要增强凝聚能力。要充分发挥联系青年的桥梁纽带作用,把青年最广泛地团结在党组织的周

围,加强青年文化建设,深化“青年文明号”创建、“青年志愿者”等品牌项目,用建设小康舒兰这一目标凝聚青年力量,鼓舞青年士气,在全市青年中形成“我为实现舒兰和谐发展作贡献”的浓厚氛围。三是要增强学习能力。要抓好重点青年群体的理论武装,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坚持以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外出务工青年技能培训为牵动,利用青少年教育培训基地,在广大青少年中营造人人学习、随时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四是要增强合作能力。必须加强多领域、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整合团内外、市内外的资源,构建开放互动的工作平台,借助一切可利用的有形和无形资源,不断提升共青团实力,扩大共青团工作的影响力,提高共青团工作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第五篇:基层纪检监察工作调研报告

基层纪检监察工作调研报告(2篇)

【篇一】

乡镇纪委是党和政府在最基层的一级纪检监察机构,它直接面对的是广大人民群众,是农村第一线的党员和干部,在履行“保护、监督、教育、惩处”四项职责的同时,并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服务。十八大后党风廉政、反腐败力度的加大,对纪检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中央到地方都是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但在实际工作中,似乎“上头热下头冷”的现象较为突出。作为最基层的纪检机关,如何搞好组织协调,充分履行其职责,走出新的工作思路,开创新的工作局面,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具体工作中,乡镇纪委工作又由于各种原因而举步维艰,效果不明显。结合本村大实践活动下面我就任职以来在工作中了解的情况做一些浅显的思考。

一、乡镇纪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就我县而言,乡镇纪检工作大多是人员难专职、任务难专一、时间难专用,从而造成了不少乡镇纪检工作处于应付状态。一年下来,乡镇纪委办不了多少案子,即使是上级纪委要求处理的案件都是办案质量差,时间长,执行难。这样一来,乡镇纪委就形同虚设,没有充分发挥纪委的工作职能:

1、乡镇纪检监察基本无专职可言,均为兼职,我作为纪委书记要管市政和人居环境,纪委委员也都是由乡镇其他工作人员担任的,有名无实,给工作带来不便,基本未履行纪检工作职责。

2、乡镇纪检监察干部业务水平尤其是查办案件和能力不够高。我县各乡镇纪检监察干部大多为去年新任的,以前都没干过纪检监察工作,理论水平差,业务水平低,办案能力较差。

3、乡镇纪检监察干部视野不开阔,思想不够解放。参加培训的机会少,使得纪检监察干部思想老化,工作起色不大,多为应付了事。

4、乡镇纪检监察干部政治、经济待遇低,无办案经费,从而使纪检监察干部工作积极性减退,工作拖沓。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1、思想认识有差距。

一是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工作机制,重经济发展,而忽略了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个别乡镇领导认为惩处了其下边的党员、干部,就等于给其脸上抹黑,影响乡镇考核,影响整个乡镇的形象,影响个人升迁,对乡镇纪检工作特别是办案工作不够重视、不够支持;

二是乡镇纪委书记要从事的工作任务多,顾不过来,也认为纪检工作是“得罪人”的,做好其它工作才是实的、有用的,导致乡镇纪委工作“疲软”。

2、纪委班子配置上不恰当。我乡纪委由5人组成,纪委书记1人,委员4人通常是非纪检部门的人员担任,平常他们都是干他们自己的工作,基本上是有名无实,实际纪委日常工作只有1人,纪检工作特别是办案工作难以开展。

3、体制机制上不畅通。在体制上,乡镇纪委工作体制套用上级纪委的工作机制,缺乏基层特点,针对性不强。在机制上,由于级别低,乡镇纪委与其它执纪执法部门沟通和信息交流不畅,纪检工作处于“自我循环”,监督乏力,难以发挥作用。在对基层站所人员的监督管理上,由于许多站所都实行了条管,编制、工资、福利、均不在乡镇,造成“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现象存在,乡镇纪委难以监督。

三、建议

1、理顺管理体制,继续探索乡镇纪委受双重领导的机制和工作机制,强化县纪委对乡镇纪委人事、业务的直接监管权,把乡镇纪委干部的人事任免权和工资福利收归县管。这样一来,有利于调动乡镇纪检监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有利于改变乡镇纪检监察干部的工作作风,有利于改变乡镇纪委工作“疲软”的现象,从而使乡镇纪委工作有新的起色。

2、优化队伍建设,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配齐配强乡镇纪委班子,同时要为乡纪委配备一名专职纪检干部(不包村)协助工作。乡镇纪委干部的任用应由县纪委提出意见,注重选拔政治素质过硬、思想作风正派、能坚持原则并且有法律、有专业特长的年轻同志担任乡镇纪委书记,要加大对乡镇纪检监察干部培训和异地交流使用力度,提高乡镇纪委干部的工作能力。乡镇纪检干部不但要政治上要强,更重要的还要有过硬的业务技能,真正做一个“想干事、能干事、干的成事”的乡镇纪检监察干部。

3、理顺工作顺序,努力争取乡镇党委、政府的支持,营造宽松的工作环境。乡镇纪委面临人员少、无经费、无查办违规违纪案件的经验等一些客观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乡镇纪委要开展好各项工作,就必须争取乡镇党委、政府的支持,特别是在查办案件上,要向党委、政府反映案件的紧迫性和恶劣性,树立惩处腐败实际上也是一种发展,是促进社会更加文明、繁荣昌盛的内在因素。独立办案,不畏权势,防止外界干扰,从严从快结案,该处分的坚决处分,该进入司法程序的进入司法程序,创造一个明朗的政治天空。

4、强化监督检查,对乡镇纪委及纪检干部的考核以上级纪委为主,以增强乡镇纪委干部主抓纪检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同时可以减轻乡镇纪委干部的心理压力,使其放手大胆地开展纪检工作。要将考核的结果与政治经济生活待遇挂钩,以调动乡镇纪检干部的积极性。乡镇纪检工作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只有找准了乡镇纪检工作的支点,才能有效地开展乡镇纪检工作,才能开创新时期纪检工作的新局面。

【篇二】

乡镇纪检是我们党和政府在基层的一级纪检监察机构,它直接面对的是广大人民群众,面对的是生活和战斗在农村第一线的党员和干部,当前一些农村基层干部在廉洁履职上还不尽如人意。甘谷驿镇纪委根据所掌握的一些情况,与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调查研究,面对的情况极为繁杂,但在镇党委和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的严格管理及监督之下,我镇纪检监察干部保持了较好的工作状态。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乡镇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实际需要还存在许多不相适应的问题,需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存在问题

1、办公条件差。乡镇纪检监察的没有独立的信访室,基本上都是干部的休息室及办公室,而且还是两人公用一个办公室,难免影响纪检工作的正常开展。

2、没有专职人员。乡镇纪检监察干部基本上兼职较多。就我镇而言,镇纪委副书记负责纪检工作的同时,还要管理政府办公室的工作,工作繁忙,难免影响纪检监察工作的进度。

3、岗位不稳变动大。乡镇工作很难保证人员稳定性,工作人员刚熟悉纪检工作,就因为调动或者调整工作岗位,导致新配备人员对业务不熟悉,耽误了正常工作开展。就我镇纪检工作人员,今年专职委员就换了3个。

4、软面薄情现象严重。乡镇纪委干部当地亲朋好友熟人多,办案上怕伤感情不敢主动找当事人谈话,进行党纪政纪处分怕遭报复畏畏缩缩,遇事往往都是向上一级纪检监察机构推脱居多。

二、解决的方案和措施

1、改善办公条件。镇党委应该为镇纪委配备单独的信访室,购置新电脑、相机、录音笔等办公用品,切实改善纪委办公条件,大力支持镇纪委监督执纪、执法办案。

2、优化队伍建设。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配备一名工作能力强的干部担任纪委专职委员,协助纪委书记和纪委副书记工作,彻底改变过去纪检监察干部占位不谋事现象,同时要加大乡镇纪检监察干部培训力度,提高乡镇纪检监察干部的工作能力。乡镇纪检监察干部不但要政治上要强,更重要的还要有过硬的业务能力。

3、配优专职队伍。综合考评干部素质,选调政治素质高,熟悉财经、金融、法律等方面业务的专门人才,配备到乡镇纪委并确保专人专用,集中精力抓好主业,并且要把专职干部留得住,制定相关政策,限制干部随意抽调或调动,从而提高乡镇纪委的工作能力和效率。

4、加强思想教育。继续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加强教育学习,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坚持党性,提高自身预防腐败能力和依法执纪、依法办案能力,要坚持原则不徇私情,不存私心,不谋私利,切实加强队伍能力建设,树立良好的纪检队伍形象。

【篇三】

建设高素质纪检监察干部队伍,打造一支“忠诚可靠、服务人民、刚正不阿、秉公执法”的过硬的纪检干部队伍,严防“灯下黑”,树立新时期纪检监察干部形象,是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客观要求,是纪检监察机关全面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和任务的重要保证。近几年来,在上级纪检监察机关的严格管理和监督之下,广大纪检监察干部坚持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保持了较好的工作状态,树立了较好的干部形象,为各项社会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当前反腐败斗争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还存在许多不相适应的问题,根据市纪委关于开展纪检监察干部监督工作调研要求,就我县当前纪检监察干部监督工作情况、存在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我县纪检监察干部队伍情况城步县纪委、监察局共有工作人员34人,其中纪检监察干部29人,司机、打字等工勤人员3人。纪委常委8人(有一名副书记调出当局长),借调人员3人。共有基层纪检监察机构81个,其中:乡镇纪委***个,县直机关纪委7个,县直单位内设纪检监察机构60个,共有纪检监察干部***人。35岁以下人员35人,35-45岁人员***人,46-55岁人员41人,55岁以上人员4人。学历结构为中专以下1人,大专文化75人,大学文化***人,研究生以上4人。调研结果表明,我县纪检监察机关干部年龄结构偏高,学历主要是大专为主,专业人员较少,专业结构不合理,特别是法律、审计、财务专业人员欠缺。

二、我县纪检监察干部监督管理工作开展情况近年来,针对新形势下纪检监察机关自身建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县纪委、监察局以规范执纪执法行为、健全监督制约机制为切入点,坚持强化内部监督管理,就“纪委监督别人的同时,谁来监督纪委”这一课题进行了积极有效探索。

1、严把干部准入关。制订了《纪检监察机关干部资格准入制度》,按照逢进必考、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对新进入县纪检监察机关的干部进行严格考试,考试合格者,县纪委干部室对具备纪检监察资格准入基本条件的后备人选按要求进行资格审查。资格审查合格后,进行资格考察。考察除对被考察对象的工作情况进行考察外,还重点考察其“八小时”以外的生活、社交情况。考察组在汇总分析考察情况的基础上,提出考察意见,形成考察报告后专题向县纪委常委会汇报。县纪委常委会听取考察组的资格考察意见,集体研究确定获得纪检监察干部资格准入人选。取得纪检监察干部任职资格的,通过干部任用程序,择优录取。在干部任免和交流方面,各乡镇纪委书记、副科级以上职务人选由县纪委商县委组织部提名并考察,按程序报县委任免。

2、加强干部监督监管。按照“打铁还需自身硬”的要求,持之以恒抓好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贯彻落实,在全县纪检监察系统开展清退会员卡、明查暗访等专项活动,着力纠正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不良风气,坚持“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同时要求,办案人员在办案期间,严格遵守办案工作纪律,不准与涉案人员及其亲友建立私人联系和交往。不准收受涉案人员、单位的物品、现金;不得接受涉案单位、涉案人员的宴请和娱乐邀请。不准利用办案之机,通过涉案单位、人员为本人、亲友办理私人事项。并聘请了廉政监督员,定期不定期对办案人员八小时以外的“生活圈”向纪委反映,同时向社会公布监督举报电话,使纪委在行使监督检查职能的同时,自身也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

3、创新干部管理方式。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工作绩效考核办法》、《干部管理暂行办法》、《工作纪律规定》、《财务管理制度》等10多项规章制度,达到了完善管理制度、推动工作创新的目的。严格考核奖惩机制,每年年终对全县基层纪检监察干部考评一次,对照年初目标责任书下达的任务,逐项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评先评优和干部使用等结合起来,使考核成为强化监督、推动工作的重要手段。

4、提升能力抓学习。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充分认识到抓好学习教育是加强队伍建设的基础。因此,我们坚持以学习教育为先导,在强化教育氛围、端正学风、学以致用上狠下功夫。

一是领导干部带头学习政治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和水平。坚持每月学习一次,组织纪检干部系统学习上级纪委全会精神,有针对性地学习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文章和论述。从书记、副书记轮流带班领学,切实做到每组织一次学习,都明确一个主题,联系一次实际,在思想作风上受到一次启迪。

二是狠抓业务知识学习,努力提高工作能力和质量。按照学习计划,主要领导上台讲廉政课,每月集中学习一次,围绕一个专题重点学习辅导,理论与实践结合,讲体会、谈经验。

三是狠抓学习先进典型,激发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抓队伍建设中,我们深刻认识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用先进典型的事迹鼓舞人、感染人、激励人是加强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为此,我们对新时期、各行各业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尤其是纪检监察战线的先进典型,上级通报的典型案例,及时组织纪检监察干部认真讨论学习,并撰写心得体会。

三、纪检监察干部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纪检监察干部监督管理工作依旧任重道远。

1、干部思想不稳定。一是干部思想不够稳定,产生不满情绪。在工作上,纪检监察机关行政编制相对较少,工作任务繁重,纪检监察干部工作很辛苦,所从事的工作往往是“栽刺不栽花”、“出力不讨好”,在查办案件时容易因工作而得罪人,承受着较大的精神压力。

2、干部专职不专用。基层纪检监察机构的纪检监察人员配备缺乏,在进行调研时发现很多基层单位,虽然选配了纪检监察干部,但有挂名的现象,还有相当的纪检监察干部不能专心的参与纪检监察工作,各单位纪委或纪检组根本就没有专职的纪委委员,除纪委书记或纪检组长外别无他人。难以承担起纪检办案的重任。

3、管理体制不健全。《党章》规定对纪委机关实行上级纪委和同级党委双重领导,而实际情况是同级党委对纪检监察机关享有绝对支配权,纪检监察机关在人、财、物以及各种事务上对同级党委政府仍然存在很强的依附性,上级纪检监察机关的领导仅局限于业务指导这个层面,没有质的突破且不同程度地削弱了纪检监察的职能,受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人事安排、福利待遇、行政经费等要害问题方面,上级机关难以为下级机关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导致纪检监察系统合力不足。

4、业务素质不全面。纪检监察工作是项纪律性、独立性很强的工作,具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搞好培训和知识更新是做好工作的必要手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纵深推进,反腐败工作的任务越来越艰巨,违纪案件广泛涉及到金融、证券、房地产等经济领域,违纪人员作案手段越来越诡秘,呈现出高智能化、高科技化的趋势,反调查能力在不断增强。而在实际中,安排纪检监察专门的知识培训不多,业务知识得不到有效地补充,且现有的培训模式没有采取全国一盘棋,一般都是收费和高收费方式,加重了基层纪检监察负担。加之纪检监察干部长期在同一部门、同一岗位、同一地域工作,知识结构单一,办案手段传统,专业人才缺少,执纪能力滞后,协调能力不强,直接影响着纪检监察工作的开展。

(二)纪检监察干部违纪违法情况依然存在。

违反办案纪律或规定的现象主要有:调查人员在案件调查过程中,1人参与问话或3人同时参与对2名被调查人员问话,有些案件由于条件限制在取证不到位或证据不足的靖况下,也给案件定性;从事案件审理的人员参与了案件调查取证工作,从事案件调查的人员也参与到案件审理中出现了查审不分的状况;

一些纪检监察干部违反办案程序,如将案件调查阶段采取的手段运用到案件初查阶段,对没有立案调查的案件先行进行了调查取证;有些案件未经审理批复、未经会议讨论就给予了纪律处分等,一些纪检监察干部无视纪律规定私自泄露案件秘密,如在接到信访举报时,私自将举报的问题或举报人情况泄露给被举报人或单位;在案件调查过程中参与调查的纪检人员将掌握的清况、细节透露给被调查人或其家属;

一些非办案人员在办案中私自打听、窃取案件查办信息、泄露办案秘密等,一些纪检监察干部在实际工作中有纪不依执纪不严,如对些群众有反映本身存在违纪违规问题的单位和个人并没有按照有案必查、违纪必究的原则,组织人员进行调查处理,而是听之任之;

对一些违反相同错误性质的人员在进行处理时并不是一视同仁,而是存在随意性较大的情况;由于现实的各种原因,大部分基层纪检监察机关在查办违法违纪案件时偏重于收缴违纪款,而把惩治腐败分子、教育干部放在了次要的位置,这样必然达不到治本的目的。纪检监察干部违规办案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办案意识不强,一些纪检监察干部平时放松了学习,世界观、价值观发生了偏移,在灯红酒绿中逐渐进失了方向,以致于成为腐败分子的“帮凶”、“爪牙”,或与其沆瀣一气狼狈为奸,从而发生泄露办案秘密、为违纪人员说情开脱、通风报信等违纪行为;

二是业务素质不高,一些纪检监察干部对办案的纪律规定、程序要求知之甚少,又不加强对办案业务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在办案过程中违法取证违反办案程序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是外部干扰极大。地方党委考虑当地经济发展环境的需要,认为反腐力度过大,查处案件过多,有损地方经济形象。对一些严重违纪违规而在当地经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单位和部门采取保护措施;另外纪检监察干部得罪的人多,有的长期得不到提拔和重用,致使很多纪检监察干部在工作上顾虑重重,存在畏难情绪,严重挫伤了纪检监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四是经费难以保障。由于地方财政不足,难以全额保证纪检监察机关正常工作开支,实行了由纪委办案收缴违纪款返补工作经费不足的机制,因此纪检监察机关将收缴违纪款列为了办案中的重点,而偏离了纪检机关办案的宗旨,导致了对一些违纪单位人员只收违纪款,对违纪人员不立案查处现象的发生。

四、进一步加强纪捡监察干部监督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学习培训提素质。教育培训是提高干部素质的重要手段。纪检监察干部只有加强纪检监察知识业务培训,努力接受高层次知识培训,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一是采取走出去的办法,有计划地选派纪检监察干部免费到上级机关参加业务知识培训;

二是对新从事纪检监察工作的同志,除搞好岗前培训外,经常举办业务培训,特别是对法律知识、经济知识、管理知识方面的学习教育,促使他们熟练掌握从事纪检监察工作的基本功,提高在新形势下做好纪检监察工作的能力。

三是根据工作需要,建议上级机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纪检监察干部外出参观学习,接受教育,更新观念,开阔视野。

(二)加强组织建设。对乡镇、基层单位、街道办、社区要明确要求,要把纪委监察人员的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放到纪检监察工作上来,专职从事纪检监察工作。同时,要充分发挥兼职纪检监察干部的作用。在选择纪委委员时,要注重选择责任心强、业务能力突出、愿意参与纪检监察工作,并对财务、审计、工程等业务熟悉的同志担任。在日常的工作中,注重发挥其作用。同时,要尽可能的落实纪检监察专干和兼职监察室主任的纪检津贴,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

(三)加快干部交流。要严格按照“忠诚可靠、服务人民、刚正不阿、秉公执法”标准,把能力强,业务精,能干好纪检监察工作的人吸收到纪检监察队伍中来,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把素质低下,社会影响不好,损害纪检监察队伍形象的纪检监察干部调出纪检监察队伍,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同时疏通纪检监察干部输出渠道,对工作时间长,做出一定成绩的干部应优先考虑提拔重用,委以重任,从而提高干部工作的积极性。

下载关于基层环保工作的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基层环保工作的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基层武装工作调研报告

    基层武装工作调研报告为进一步推动全县武装工作再上新水平,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安排,我围绕全县基层武装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一、基......

    基层党建工作调研报告材料(合集)

    根据市局党委统一要求和安排,围绕解决支队在基层党建方面面临的紧迫问题,近期对支队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调研基本情况采取座谈调研、资料查阅、实地......

    基层党建工作调研报告

    基层党建工作调研报告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担负着领导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职责。基层党建工作的好坏直接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

    基层党建工作调研报告

    基层党建工作调研报告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根据市委组织部的安排部署,11月2日,我参加了市区党代表对党建工作的专题调研活动,先后来到温泉街道首阳社区......

    基层党建工作调研报告

    基层党建工作调研报告 调研人:孙自库、张久儒 时间:2010年7月12日 根据省、市、县委关于抓好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的有关要求,最近一周深入到党建联系点时中乡,对10个村进行了走访......

    基层党建工作调研报告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全面提高党的建设中明确指出:“要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 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基层党建工作调研......

    基层党建工作调研报告

    基层党建工作调研报告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全面提高党的建设中明确指出:“要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基层纪检监察工作调研报告

    基层纪检监察工作调研报告建设高素质纪检监察干部队伍,打造一支“忠诚可靠、服务人民、刚正不阿、秉公执法”的过硬的纪检干部队伍,严防“灯下黑”,树立新时期纪检监察干部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