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建设的社会实践报告
说到乡村建设,像是每次重大的会议都会提到。但却总是不能很好的落实。我想中国的农村始终是落后和愚昧的代表。现在是,在将来的几年到几十年中都会是农村和城市的差距。并不是表面中呈现的这么遥远。它们潜在的差距根本是我们无法想象的。从经济上,政治上,尤其是城村人群的心理差距都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XX年1月20日,我坐上到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县卢子沟村的汽车。那天正下着蒙蒙小雪。天气阴冷潮湿,县城的空气污染严重,一路上充斥着难闻的味道。当车子行驶在城村过渡路段时,透过车窗沿路是两排光秃秃的白杨树干,往远处是一片荒芜的土地,上面还留有玉米收割后剩下的玉米秸秆,满地狼藉的玉米叶随风漂荡,地头摆满了玉米根,沾满了泥土俨然一颗颗手雷。再远处又是光秃秃的树林,衬着远方高耸的群山勾勒出天的轮廓,北方的农村一年只能收获一次(除非用大棚,但那样成本较高),每年秋天收割之后。
地里便是一片狼藉。当地的居民使用玉米秸秆当燃料,用玉米秸秆生沼气(当然,沼气只限于富有的人家)。有的农家就很有效的利用了玉米秸秆,收割过后,其用旋耕机将玉米秸秆切断或切成碎块,然后用机械犁将其埋入地下。即起到了翻土的作用,同时玉米秆在地下,经过一个冬天的时间,腐烂变成了肥料。让土地变得更加肥沃,但是这种做法为什么得不到普及呢?究其原因有二:①进行此项活动。需要租用旋耕机,一亩地是20元(一般的价格),再加入犁地费用一亩地也是20元即一亩地共用40元,而只犁地一亩地仅用20元,这样算来,这样做需花费两倍的价格。②这样做费时费力,更多的农人都希望在经过秋季忙收后,都希望能有一些闲暇,(当然以上仅以玉米为例,也都是车上问一位农民而得)……
冬季的村子里非常荒凉,也只能偶见几个行人匆匆走过。却到处能看到村民家门前堆着的粪堆,堆放着的玉米棒。村民们将自家的生活用废水毫无顾及直接倒在街道,小巷上,生活垃圾也堆放的到处都是。使得村子里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充斥着难以名状的味道。
这就是我眼中的乡村建设,尽管国家号召了好多年,但中国的农村,或者中国北方的农村。抑或是我眼中的中国北方的农村依旧是这样——脏、陋、差。
第二篇:关于农村建设的社会实践报告
关于农村建设的社会实践报告
调查目标:体察农村百姓切实情况,增长自身才干。调查时间:2008年7月30日-8月15日 调查对象: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
调查方式:听取乡村领导的基本情况介绍,与村民攀谈,听取村民意见与建议。
基本情况:
中国作为以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与国家经济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近年来随着国家领导人对农业的重视,我国的农业快速发展,呈现出美好的前景。十七大报告中,对新时期“三农”工作做了重大部署和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总体要求,目标登录,首要任务,重点工作等做了全面阐述,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更是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供的强有力的支持。但与国外农业相比我们不难看出,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与国外仍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机械化水平落后、农民的文化素质低等问题已成为阻碍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解决这些问题已显得迫在眉睫。
主要体会:
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农业有着相当久远的历史,综观我国农业的发展,我们已取得一些成就,但现代农业与西方发达国家仍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农业设施、技术落后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农民知识水平及信息闭塞也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不良影响。农村要实现小康在根本的是要加快发展农村经济,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增加农民经济收入,这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简介:
中国是一个人口多、耕地少的国家,仅有全球7%的耕地,却有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要吃饭。因此,中国农业在世界上占有相当重的份量。国外曾经有人担心 “谁来养活中国”?中国领导人和农业专家回答说:“中国人自己养活自己”。
中国农业的快速发展是从1978年农村改革以后开始的。20多年来,中国农村改革在集体所有制的框架下,以市场为导向,大胆突破传统体制的束缚,探索了集体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实现形式。改革给农民带来实惠,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快速增长和农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使中国农业取得显著成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更是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从而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合理的积极发展计划。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充分利用各地的资源。坚持规划先行,分步推进,使广大基层党组织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责。
主要存在问题:科学技术含量低对农业的影响
在农业科技领域,中国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科技进步对中国农业的贡献率已由1949年的20%上升到现在的42%。农业科技部门在生物技术、高新技术、基础研究方面均取得较大进展,植物细胞和组织培养、花药培养、单倍体育种及其应用研究处于国际先进地位。两系法品种间杂交水稻、杂交玉米育种以及精耕细作的多熟种植技术等方面,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也获得重大突破。1949年以来,中国农业科学家共培育出40多种农作物,近5000个高产、优质、抗性强的新品种、新组合,使主要农作物品种更新四至五次,每更新一次,一般增产10%至30%。目前,中国粮食作物单产已由1950年的1.16吨/公顷增加到4.40吨/公顷,提高了2.8倍。
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中国科学家袁隆平,在杂交水稻方面的研究成果改写了二十世纪后半叶中国水稻耕作的历史,也为解决全人类的“口粮”问题作出了卓越贡献。现在,中国杂交水稻的优良品种已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51%,平均增产20%。2002年,袁隆平率领一支由全国十多个省、自治区科技人员组成的攻关队伍,再度攻克两系法杂交水稻难关,使超级杂交稻在小面积试种获得成功,每公顷产量达到12000公斤。目前,超级杂交稻正走向大面积试种推广中。
国家有关部门先后组织实施了星火计划、重大成果推广计划、丰收计划、燎原计划等直接面向农村经济建设的科技计划,把先进的科技成果送到农村去,送到农民家中,对促进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作用昭著。
与此同时,农业部门从世界各地引进农作物品种、苗木10多万份,并选育了水稻、玉米、小麦等作物的新品种、新品系。地膜覆盖、水稻旱育稀植、新型农机具、农药等先进技术也得以在生产中广泛应用。
提高国际竞争力自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为全面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中国政府开始着重解决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问题,并投入财力物力,加快农业的科技进步、科技创新和农产品的产业化经营进程。中国科技部推出的“主要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已被列为“十五”计划重大科技项目,旨在开展粮油、果蔬、畜产品、林产品等大宗农产品的深加工关键技术与设备、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和农产品快速检测技术与设备等研究。该项目完成后,中国农产品加工技术总体水平将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领域可实现与国际先进水平的接轨。同时,“奶业发展”、“节水农业”两个项目,也被列入科技部启动的、期望能在近几年内有跨越式发展的12个重要应用科技专项,国家为该等项目总共投入200亿元。
此外,一个由农业部、财政部立项的全国性农业科技成果中试和转化计划,在2002年又推出了19个新项目,涉及粮食、油料、水果生产新技术,以及农业节水技术、规模化养殖技术等。该计划已经实施三年,在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
虽然,我国已加快对农业的发展,并且在某些领域取得了相当可喜的成绩,但我国农业的整体水平与国外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其中重要的一方面原因就是我国现在仍有相当一部分的科研成果并没有充分地利用到农业中来,而只是停留在专利的水平上,极大地浪费了资源。另一方面就是我国农业的机械化水平依然很低,这种情况直接影响到农作的效率和农产品的质量。与国外的大型种植和收割机械相比我们仍沿用着我们的祖先留传下来的工具,虽然我国人力资源充足,但这种耕种方式严重限制了农业水平的提高,因此我国农业的机械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而机械化的实现又是以科学技术作强大的后盾。正如邓小平所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充分地利用起科学的力量,才能最大限度地推动我国农业的可发展。
2缺少品牌意识对农业的影响
随着世界各国农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愈来愈趋向全球化。世界大农业这一观点正在逐渐深入人心,慢慢地为人们所接受。各国之间的农产品往来频繁,当然这种交易建立在品质保证的基础之上。但这种大农业的现象似乎并没有被我国农民所察觉,我国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依然沿袭着以前农业的发展模式。落后的技术与设备以及落后的农业品种,使我国大量的农产品质量无法达到出口的标准而只能在我国内部销售。与出口相比,这样一来,我国农业所创造的利润就会减少很多。如果农民能够意识到农产品质量的重要性,在保证产量的同时提高产品质量,那么我国的农业将会创造更多的利润,农民的收入也将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对农业的影响
农民文化程度以小学和初中居多。简单的农业常识普遍认知。农民普遍对简单的农业常识有所了解,这主要得益于近些年来广泛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结果因此,他们对优良品种、合理施用化肥、合理使用农药等农业基本知识都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其知识来源85%以上是来自当地农业部门,少数是通过收视广播、电视,或通过阅读报刊、杂志、书籍,或向邻居、朋友学习而获得。素质问题决定劳动价值的高低。这里讲的素质问题包括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文化素质高不等于综合素质高,在特定的生存环境里从事农业生产,文化程度可以直接影响农业劳动价值的创造。但是文化素质高不等于综合素质高,文化素质高不一定能创造出好的劳动价值,只有综合素质高的人才能创造出丰厚的财富。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人群见识广,知识全面,思维超前,心灵手巧,商品经济意识浓,因而他们的综合素质要比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人群的高,人均创造的财富也高。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全民的文化素质都有了巨大的提高。但是,我国农村却严重短缺知识性人才。虽然国家每年培养的知识性人才很多,但他们大多都没有意愿到农村去发展。相反,大多人为了摆脱农村而上大学,父母的教育也使孩子对农村、农民产生了不屑的心理。种种不良的因素导致农民的整体素质相对较低。
农民的知识水平有限使他们对农业中产生的新技术不够了解,甚至不愿接受新生事物。农业科技知识十分浅薄,尤其是缺乏产业意识。他们对传统农业根深蒂固,什么现代农业、集群农业、优势产业等等都无法让他们为之所动。长而久之,地力衰退,品种退化,产量低,产值少。另一方面,农民对网络信息了解不够,使他们无法把握农业发展的最新动向,致使产业滞后,影响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4 大量劳动力外流对农业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民对富余生活的渴求日益增强。简单的农业劳动已无法满足他们对经济的要求,于是很多农民便开始走进城市。他们在城市中做着各种各样的工作,对我国城市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随着农民工数量的增加,我国的农业便显现出一些弊病。
外出打工的农民大多都是一些青壮年劳动力,所以在家留守的大部分都是一些妇孺或老人,而他们的劳动能力都是相当有限的。对于家中分配的土地要么就是被荒废掉要么就是种些口粮以维持生计。这样一来,许多土地不但没有被充分利用甚至被荒废掉,极不利于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和农业的发展。并且随着国家对法制的健全,农民工的利益受到了极大的保护,因此农民尝到甜头后越来越愿意到城市寻求出路。这样一来农业缺乏青壮年劳动力的问题就进一步凸现出来,成为农业发展的一块绊脚石。
几点建议 以科技促发展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是支柱产业,其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因此发展农业尤为重要。我国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以农业科研所和各级农业大学为依托,研究农业新技术,继而加以推广,使科研成果与实际生产相结合,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同时,以前只是停留在专利所的科研成果应加以利用,充分利用各种可以利用的资源,动用一切力量发展农业,使我国农业尽快进入机械化生产,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精心打造农业服务“快易通”网络工程。今年该局以延伸服务网络,建设新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为重点,深化实施农业服务“快易通”网络工程,着力解决科技服务农民“最后一公里”问题。市级进一步完善建设农业科技片交流中心和农业服务“快易通”网络中心,搞好“农技电波入户”工程的深化实施和农业“快易通”软件的开发、升级与维护。县级建设“三电一厅一中心”,乡(村)级以现有的乡(镇)农技服务站、农业技术人员领办的农资经销点、个体农资经营大户为依托,与省农业厅实施的“农业科技进村服务站”建设有机结合,建设集技术、信息、物资服务于一体的农业“快易通”服务站。初步构建市、县、乡、村“四级一网”新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推进农业科技入户。2 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绿色食品产业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业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在出口创汇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与此同 时, 中国的农村还比较穷, 还有七八千万人口尚未得到温饱, 而且这些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 又比较好如何针对这个特点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是一个值得大家研究的问题。下面提两点看 法。
开发绿色食品促进科技扶贫。我国的贫困地区一般都处于偏远的山区, 通常称之为 “ 老、少、边、贫”地区。这些地方交通与工业不发达, 资金比较缺乏, 无力购买大量的农药、化肥用于生产, 因此, 环境污染不严重, 生态环境较好, 发展绿色食品生产具有一定的优势。政府可依靠有关的农业科技部门和单位, 针对当地特点, 发扬当地优势, 因地制宜地发展绿色食品生产。首先建设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 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进而发展绿色食品加工, 申报获得绿色食品标志。再者通过公司加农户的形式联成集团从而形成种、养、加, 农、工、商, 技、工、贸一条龙。绿色食品的售价一般比普通食品高一倍, 经济效益显著, 对农民脱贫致富十分有利。, 开发绿色食品蔬菜、野菜及其加工产品。蔬菜是人们日常不可缺少的重要食物。蔬菜的内质好坏直接影响人们的健康我国有许多受国外客商青睐的蔬菜资源绿色食品有着国内与国外两个市场绿色食品蔬菜研究与开发应当是今后菜篮子工程的主攻目标。一般蔬菜基地多在城市郊区, 容易遭受“ 工业三废”的污染,因此, 必须加强环境的监测与保护工作, 保证蔬菜生长的环境达到绿色食品蔬菜的指标要求, 这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与此同时, 还可以在离城市较远, 生态环境较好的山区建立绿色食品蔬菜生产基地。蔬菜是需肥水较多作物而且易受病虫的侵害。在栽培中一定要注意保证净化水源, 研究应用生物农药和生物肥料,以搞好绿色食品蔬菜的生产,努力打造我国的品牌农业。扩大农业科技推广和培训渠道,提高农民素质
采取有效措施,加快现有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制、整合,使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及当地农民的实际需要。同时,拓宽农业科技推广和培训的渠道,特别是调动农业生产、技术协作组织,与农户有订单协议的企业和专业经营户的积极性。另外,特别需要加强边远地区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也可以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介传播农业科技知识和市场信息。一些省级电视台,也应该使用当地语言制作有关的农业科技节目,向边远地区传播农业科技。
农村的领导班子可以开设小型的农业图书馆,为农民的种植、养殖提供科学的指导。同时。也可在农村开办各种农业知识讲座,为农民做进一步的培训。再者,开办各种农产品节日,以吸引国内、国外企业的投资,促进农村与外界的联系与沟通。4 完善农村制度,保护农民权益
建立以保护耕地和合理利用为主的农业用地监测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土地管理部门、农业部门、农业统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的在技术手段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优势,采用卫星遥感、全面统计和抽样调查等各种方法,对耕地及其它农业用地的数量、质量、利用等情况进行全面的监测和管理,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及时对不利于耕地和其它农业用地保护及使用的情况进行处理和纠正,切实把耕地和其它农业用地的保护及合理利用落到实处。
进一步完善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保障土地承包和经营者的权利。当前,农村一方面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没有就业的门路,也缺乏可经营的土地;另一方面由于剩余劳动力的外出和向非农业转移,留下老人、孩子和妇女照看家里规模很小的土地,基本上处在自给自足状态。这些都为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创造了条件,随着劳动力转移速度的加快,流转的空间也越来越大。因此,需进一步完善土地经营权流转的管理措施,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鼓励土地经营权的合理流转,切实保障土地实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提高规模效益。而当代领导人在维护农民权益这方面做出了很好大表态。
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高票通过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全部免征牧业税,中国延续了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走进了历史博物馆。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后,与农村税费改革前的1999年相比,中国农民每年减负总额将超过1000亿元,人均减负120元左右。全面取消农业税表明中国在减轻农民负担,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从2006年起,中国全面取消农业税,比原定用五年时间取消农业税的时间表,整整提前了三年。2001至2004年,全国共减免农业税234亿元,免征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68亿元,核定农业税灾歉减免16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负担了85亿元,各级农业税征收机关共落实社会减免50亿元,落实种粮大户等其他减免9亿元。2005年全国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220亿元。
这是中国农业发展与世界惯例接轨的标志性事件。从国际上看,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无一例外地要对农业实行零税制,并给予相当的财政补贴。在经济全球化的宏观背景下,中国取消农业税,采取“少取、多予、放活”的政策,无疑顺应了时代的要求,适应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形势。这是中国农民命运开始重大变化的标志性事件。废止农业税条例,标志着中国农民的命运开启了一个不同以往任何历史时期的崭新阶段。5 推行“能人治村”
农村全面实现小康最根本的是要靠加快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这是现阶段在农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近几年以来,各地把培植农村致富带头人,通过典型引路来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村工作的一个主要抓手,作为新时期抓农业农村工作的一个全新的理念。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近几年的村“两委”换届中,很多农村经济能人通过选举被推到村“两委”一把手的岗位上。这是农村两委换届中的新气象,在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方,能人治村的比例达到60%以上。一大批各行各业的能人走上了农村基层“领头雁”岗位,通过发挥其特长,以流通促生产、以技术增效益、以基地带农户、以企业哺农业,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首先,经济能人治村是农村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必然趋势,是农民在利益驱动下的自主选择。目前就大多数村干部来说,虽然在农村兢兢业业几十年,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管理能力有余,发展能力不强。村干部整体素质不高特别是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不强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村作为一个基本经济单位的属性越来越突出,村干部的主要职责在于引领群众共同致富,并在这个前提下协调本村经济、政治、文化的共同发展。这就对村干部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村干部不但要有一定管理协调能力,更主要的是要有带领群众致富的真本领,能创办具有规模优势和较大带动力的致富项目,有更强的实力帮助群众发展经济、搞好服务。而目前农村涌现出来的各类经济能人,包括种养大户、营销能人、科技带头人、个体业主、务工回乡青年等等,就是农村最缺乏的资金、技术、信息、管理能力的拥有者,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因此,近年来许多地方出现的经济能人治村现象也就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成为农民在利益驱动下的自主选择,成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方向。
其次,实践证明,经济能人治村是先富带动后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途径。当前,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传统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运行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许多纯农业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农村和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农民增收困难成为基层党组织面临的难题。让致富能力很强的各类经济能人当村干部,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容易形成某种榜样和示范的效应。首先,有利于发展集体经济,发展公益事业。经济能人当选村干部以后,努力改变村庄落后面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解决无钱办事的问题。其次,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品层次,实施品牌战略,形成本村的优势产业,使农业生产向专业化、规模化发展。第三,提高了农民致富的能力。广大农民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不知何去何从,迫切需要帮助和引导,经济能人型干部凭着敏锐的市场眼光和信息灵通的优势带领农民闯市场、办实业,逐步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
当然,目前经济能人治村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完善的地方,经济能人治村从总体上反映了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完善的地方,应当趋利避害,积极引导,不断规范,逐步完善,而不能求全责备,因噎废食。
首先,进一步解放思想,扫除传统观念的障碍,确立新的农村人才观和用人观。应当把认识统一到中央有关精神上来,只要能全心全意带领农民致富,只要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建设小康社会,就应当大胆地培养和选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致富的强烈愿望,迫使我们对村干部的选拔标准进行调整,确立新的农村人才观和用人观。现在农村迫切需要的不再是“道德权威”、“老好人”式的领导,而是能够发展农村经济、带领农民致富的能人。近年来,村“两委”换届选举中越来越多经济能人当选,证明农民对村干部的评价标准已从过去的重道德、轻能力,转变凸现为能力标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村干部,除了传统的工作作风扎实,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及无私奉献精神等要求外,还必须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改革创新意识及开拓市场的能力。因此,我们要总结村干部选拔任用标准,树立适应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新形势需要的正确的用人导向,倡导“能人治村”的观念,通过建立和完善好的用人机制,把那些不思进取、整天混日子的“庸官”、“懒官”请出去,把有市场开拓意识强、有经济头脑的“能人”选进来,让“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提高村班子的“含经量”,这是发展农村经济、壮大村级财力的“治本”之策。
其次,找准经济能人治村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运用立法和机制规范经济能人从政行为。现实生活中,经济能人治村确实带来了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一是动机不纯。有的经济能人上任后,并非想在自己富起来的同时带动周围村民致富,而是以本宗族和村民的代言人自居,片面强调本家族或村民的利益,无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有的想通过村官的位置提高自己在方圆几十里的知名度,更广泛更方便的与外界尤其是上级领导接触,从而为自己的企业谋取更大的利益。二是通过贿选达到当选目的。在经济较发达地区,不少先富起来的人把经济手段运用到村级竞选中,在换届选举中出现请客送礼、发钱发物等现象。有的打出“当选后不要农民上交一分钱税费”、“个人出钱增加村民福利”等很难兑现的竞选承诺。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农村基层民主的正常发展。三是不善于处理自己的经济活动和村务的关系。经济能人在实现其政治抱负的同时,很难舍弃自己事业的发展,出现了经济能人上台后“当官不理政”的现象,有的地方对此采取了“正职不在副职顶,书记主任不在委员替”的妥协办法解决问题,各方人士对此提出了强烈质疑。我们认为,对以上出现的矛盾和问题,首要的是通过教育和培训帮助经济能人校正任职动机,正确处理好国家与集体、对上与对下的关系,强化他们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最后,针对经济能人适合当村干部的人选匮乏等问题,加大对经济能人的培养扶持力度,配套建立村干部激励机制,为经济能人提供发挥作用的舞台。一是加大对经济能人的培养和扶持力度。目前,农村大量人才外流,各方面素质适合当村干部的人不多。因此我们应当更加重视对于农村乡土人才的培养。在农村涌现出来的经济能人,都是在农村土生土长的人才。利用这部分人的能量带动一方百姓致富是最切合农村实际的。二是配套建立村干部的激励机制。可以按照职务高低和所负责任的大小,确立等级工资制,同时,把工资与村集体的效益挂钩、与农民人均收入的提高挂钩,实行绩效工资制,充分体现多劳多得。三是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公司、龙头企业等经济载体,为经济能人提供发挥作用的舞台。应当依托经济能人,从本村的实际出发,选准要发展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成立合作经济组织,形成规模效益,借助这些经济载体,一方面在一系列的经济活动中发现、培养人才,另一方面使经济能人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结束语
活动结束了,虽然只用了很短的时间,但我们收获了不少知识,在学校里在书本里无法得到的知识。通过这次社会实际实习我们多少也了解了一些农村所存在的优点:他们热情,好客,纯朴,易于相处尤其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虽然没有渊博的知识,但他们都快乐的活着。
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走科技兴农之路,这是唯一的致富途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当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加强领导,狠抓落实。我们想说的还有很多,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农村要发展需要我们,需要更多的知识青年。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艰巨繁重的长期任务,也是我国发展历史上一件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情,意义重大。只要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坚持不懈地奋斗,不断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奋斗,我们就一定能够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真正成为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民心工程。
第三篇:幸福农村建设-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幸福农村建设-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体验省情、服务群众”
——记“幸福农村建设”2013年暑期社会实践
畅想美丽中国梦,汇聚青春正能量。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同学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助力基层发展,服务基层群众,2013年7月15日,河北农业大学现代
科技学院的一支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进驻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区戴河镇西坨头村,正式开始为期七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本次实践是为积极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而提出的一次重大活动。此次社会实践是在河北农业大学校团委和现代科技学院党委亲切关怀支持下,由现代科技学院团委直接组织领导开展的一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主旨在于以“崇德、务实、求是”的校训为指导,继承和发扬我校“果树9301班”先进事迹的团结互助精神,引导我院大学生广泛参与实践,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在实践中增强社会责任感,践行使命,增长才干,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实践期间,小分队围绕当地农村建设展开实地调研,通过走访调研、问卷调查的实践形式开展调查和研究,深入分析幸福农村建设发展现状和本地经济、文化、环境等问题,推广两良好发展经验,运用定量研究、文献研究、比较分析等方法为农村经济发展出谋划策;通过精彩纷呈的文艺晚会,丰富当地文化生活,展现我院大学生精神风貌,体现我院服务基层的特色;通过志愿服务活动,普及志愿理念、弘扬志愿精神,展现我院学生良好精神风貌,为当地景区环境做出贡献。通过酒店行业从业人员培训活动,促进了当地酒店行业规范化,为当地发展做出贡献;通过旅游资源开发与长期可持续发展座谈活动,深入了解西坨头村的基本情况、建设发展过程、产业结构以及西坨头村的未来发展计划,更好的助力基层发展;通过政策宣讲活动,把党的惠民富农政策传达到千家万户,引导基层广大群众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大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用实干共同托举“中国梦”。
一、前期准备篇:如火如荼
本次社会实践是在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的背景下,是在习总书记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号召下进行的。小分队成员积极准备,一次又一次的讨论会,精心设计的调查问卷,种类丰富的课程设置,精美的课件和宣传展板,精彩的文艺节目,和其他的各项准备组成了一整套具有创新与实际相结合的工作方案,带着大家精心准备的工作安排和十分饱满的工作热情,小分队全体成员向秦皇岛市西坨头村进发。
二、活动进程篇:传递正能量
(1)传递正能量第一天:“海滨建设新成果”实践调研
7月15日,小分队走进北戴河西坨头村,开展以“海滨建设新成果”为主题的实践调研活动。通过参观、访谈、问卷调查的形式就当地旅游业发展现状、发展方向、目前发展的制约因素以及当地旅游业如何带动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问题展开调查。小分队成员走村入户,与村民聊天,帮助农户做家务。既锻炼了同学们的实践能力,也深入了解了当地的实际情况。通过走访我们也了解到,近年来西坨头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经济、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成功打造出一个具有浓郁西班牙风情的文明生态的示范性新农村。
在走访过程中,我小分队遇到正在西坨头村调研的河北省委常委、秦皇岛市委书记田向利一行。田书记热情地与小分队的指导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了交流,在了解到本次社会实践的目的后,田书记对我院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并向小分队提出希望和要求:希望老师和同学们利用专业优势和聪明才智为西坨头村的经济发展,尤其是要为如何利用该村发展特点开发旅游项目以带动经济增长出谋划策;同时也向大学生发出了邀请,欢迎大学生毕业后能来到秦皇岛就业,为秦皇岛的发展贡献力量。
(2)传递正能量第二天:“海滨新风尚”文艺演出
7月16日下午,小分队成员积极准备即将到来的文艺演出活动。同学们熟悉歌曲、排练相声、吹气球、练主持、搭舞台,为文艺演出做好充足准备。晚上6点,在主持人热情的歌颂中文艺演出正式拉开序幕,小分队全体成员热情洋溢、充满激情,带来一个个精彩纷呈的节目。首先是当地村民带来的歌曲串烧,点燃了观众们的激情,接下来是小分队带来的充满青春气息的《彩虹》和富有阳刚气息的《中国人》,赢得观众们的阵阵掌声。随后小分队带来的相声《真巧》则将晚会推向高潮,当地村民带来的广场舞更是引起全场观众的共鸣,男女老少纷纷加入到其中,其乐融融。独唱《天堂》与《听海》让大家感受到其中的情真意切,高超的唱功征服了广大观众,其他节目亦是掌声四起,喝彩声不断,现场气氛热烈。
(3)传递正能量第三天:“爱心献海滨”志愿服务和“共建美丽海滨” 酒店行业从业人员培训
7月17日,阳光明媚。上午小分队成员来到北戴河联峰山公园展开“爱心献海滨”志愿服务活动,在联峰山同学们捡拾游客乱扔的垃圾,并在游客相对密集区域悬挂标语提示牌,同时对游客的不文明行为进行劝导,呼吁广大观光游客保护环境、文明旅游。中午时分,烈日当空,同学们汗流浃背,在简单用餐后,同学们马不停蹄奔赴北戴河中意酒店展开“共建美丽海滨”酒店行业
从业人员培训活动。本次培训由河北农业大学园林与旅游学院史云老师主讲,史老师从形象、态度、技能三方面展开中式餐饮的培训,培训过程中史老师理论联系实际,对每个细节都做了详细讲解:如何保持良好站姿和服装打扮、如何区分客人主宾地位以正确上餐、模拟顾客点餐以采取正确的推销策略等。培训现场气氛浓厚,培训人员获益匪浅。
(4)传递正能量第四天:旅游资源开发与长期可持续发展座谈和“共筑中国梦”政策宣讲7月18日,小分队前往西坨头村开展旅游资源开发与长期可持续发展座谈活动和政策宣讲活动。在西坨头村会议室,我小分队一行与当地领导、群众进行了以旅游资源开发与长期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座谈会,秦皇岛市北戴河区戴河镇镇长谢海龙、戴河镇党委副书记李成及
西坨头村的部分干部参加了本次座谈会。座谈会就西坨头村的基本情况、建设发展过程、以及戴河镇以及西坨头村的未来发展计划进行了交流。
座谈会结束后小分队又开展了“共筑中国梦”政策宣讲活动,通过张贴海报、面对面讲解等方式宣传学习党的十八大,把党的惠民富农政策传达到千家万户,引导基层广大群众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大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用实干共同托举“中国梦”。
三、活动结束篇:硕果累累
7月18日,暑期实践活动圆满结束了。
同学们在活动中经受了考验,锻炼了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了服务“三农”的意识。同学们的理论联系实际,凭借自身的知识和技术深入生活,锻炼自我,开展有创意的活动,使个人的综合素质得到充分的提高,进而实现个人的价值;同时也培养同学们吃苦耐劳和团队合作的精神,树立奉献社会、服务“三农”的理想,充分体现了自我的社会价值。在实践活动中,展现了我院青年大学生的风采,奉献社会,服务“三农”,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社会进步做出更多的贡献。
第四篇: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政府关心的重点,是学者研究的焦点。泱泱大国,农为根本,只有“根本”的问题解决好,才是最彻底的,最有价值的,最革命的。随着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小康生活的日益普及,新农村建设是国家目前主要政策之一。为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新农村建设在全国正处于蒸蒸日上的势头。因此,利用暑假时间,我到zz市xx县农村进行实践调研,主要包括新农村建设、农村医疗保障、农村经济、农村教育的调研。经过调查,我发现了xx县农村建设的进步与不足。
xx县农村建设的不足
(一)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农村发展观的转变,近年来,随着领导班子的改进,经济措施的施行,沂水县农村呈现出焕然一新的面貌。而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也存在着不足,尤其在团组织建设方面。农村的团支部建设存在四大问题:
一、从农村基层团干部队伍状况来看,村级干部队伍中存在年龄偏大,素质偏低,兼职过多的问题。
二、从农村团员队伍状况来看,农村团青比例偏低,团员意识淡薄的问题比较突出。
三、从农村团的阵地建设和活动开展情况来看,存在活动阵地少且利用率低的问题。
四、团员教育管理工作徘徊不前。调查发现,农村团员流失严重,发展团员困难,团员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突出,特别是对流动团员的管理日渐弱化
总结各省先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验,领导之所以重要是因为:
1、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把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真心真意为人民办事。作为党就应该为人民服务。这是最简单也是最实用的道理。
2、能够领导群众,具有发展的眼光,能够针对市场的实际需求和现状带领大家向前走。
3、具有宣传和号召能力,能够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只要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什么事情都有可能。而我村缺少的正是这些,“三个代表队”提出后,村支部对自己的行为应有亲的要求,只有努力去实践“三个代表”才能彻底地脱贫。
(二)医疗保障制度的实施情况。
经过统计,90%的村民自愿上了农村医疗保险,在自己生病的时候能够得到国家及时地帮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部分医疗费用。但所采访的村民均一致表示虽然政府的政策很好但由于有钱数的限制,没有达到制定的钱数或没有生病住院就不能报销。这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医疗保险的根本用意,就是为了能减轻农民的负担才制定政策,但没有一个人愿意自己或家人生大病住进医院,也不希望因为有大病需要买价值昂贵的药来治病,所以村中几乎没有人真正通过医疗保障解决缺钱的问题。这样看来,政府的一片好心好意并没有真正意义上落实到老百姓的身上。
(三)农村经济
从经济的发展上来看,农民的经济都有了一定的发展,有些村子主要靠种植蔬菜,有些村子主要靠发展旅游,开农家院。另外,沂水镇、黄山铺镇、龙家圈乡是最相对比较富裕的村子比较多,主要靠发展旅游和食品工业等来实现经济发展的。近几年姚店子镇通过发展地下大峡谷发展很快。通过调查,了解到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是:
1、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硬环境建设急需加强。近年来,不断加强电力、通信、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但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危害和农业特色产业的壮大,水、电等资源供应不足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
2、村干部的区域经济发展观念急需更新。部分村干部过多地强调客观理由,认为无资源、无项目,不能积极主动挖掘发展潜力,创造发展优势,致使区域经济发展缓慢。同样没有现实“资源优势”的前燕窝村和扎拉营村,却能立足乡情,主动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扶持,强服务,建市场,搞外联,使蔬菜和旅游产业成为富民立乡的主导产业。这说明部分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还是主观努力不够,发展观念不新不活。
3.增收措施不增收
为了使农民增收脱贫,提出并实施了诸如调整农业主为结构,推动农业主业化,减轻农民负担等一系列措施,都是提高质量,增加收入的重要措施,但是这些举措实际却不能解决农民增收。近年来当地村支部实施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促进农民增收,但受多种因素制约,农民增收依然十分困难。首先是种养业增收难。农业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增收的不稳定性较大。虽然政府对农民实行了种粮补贴,但生产资料和机械作业费等持续涨价,无形中增加了生产成本,农民从事种养业增收困难。二是产业化带动难。近几年农业产业化有了一定发展,但农业竞争力总体还不强,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还不高,带动农民增收不明显。公司加农户和协会加农户等模式并未给农民增收带来多少实惠。公司、协会和农民之间还未真正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民几乎没有在企业或协会的二次分配中获益增收。有的地方将合作经济组织或协会作为普通企业对待,有的作为社会团体对待,还有的地方根本没有适当的名分。这种混乱局面使得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贷款、纳税、保险等诸多方面困难重重,严重妨碍其发展。三是转移性增收难。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的比例逐年增加,外出打工和就地转移的劳动力队伍庞大,但由于综合素质低,大多数劳动力仍从事着低收入的工作,技术型、技能型劳动力转移输出很少,无法获得较高收入,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受到抑制。四是政策性增收难。自从国家采取了取消农业税及其附加税政策以来,“一免三补”政策提高了农民的种田积极性,但农民依靠政策增收的空间也在缩小,没有更多途径。
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特点有:
1、农民收入的增长仍然依赖于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收入来源渠道依然狭窄。
2、农民收入增长与国家政策紧密相连,2004年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主要是政策效应。免征农业税不仅使农民减轻了负担,更重要的是从源头根治了农村乱收费的痼疾,使各种巧立名目的搭车收费失去其依附的载休,广大农民群众可谓欢呼雀跃,拍手称快。直补、良补给了农民一条稳定的政策性增收渠道,减负和增收使农民在长期的“高负低收”的恶性循环下解脱出来。
农民增收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农民增收的空间非常有限。
2、农民增收的风险性系数大。
3、农民增收的自主性非常有限。
透过涨价现象可以看到一些不可忽视的深层次的问题。一是近年来,舆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宣传有失偏颇。农业和农村经济刚有转机和起色,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把农村形势说得天花乱坠,片面宣传和夸大成就,对仍在存在的各种问题或是忽略不计,或是轻描淡定,给人以“三农”问题已经解决,农民已经富裕的舆论误导,各行各业,特别是农资生产商和经销商也就争先恐后来分“蛋糕”,为农资涨价埋下伏笔。二是农民对农资生产成本、进零差率等生产经营信息全然不和,涨不涨价、为什么涨价、涨多少,全是生产企业和经销商的一面之词。三是国家在农业生产资料的“产前”补贴方面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投入大量资金,但真正的“好处”往往落到了生产企业和经销商手中,他们一方面享受国家的行业政策优惠,一方面叫苦不迭,大呼亏本经营,一次又一次提高农资市场价格,最终受“挤榨”的还是农民。
(四)农村教育
在农村教育调查中,安子沟小学是一所12年前由村子里所有村民经过三年的筹款时间所建的小学校,这里只有两间破旧的教室却教育三个不同年级的约30名学生。这里设有半年级、一年级和二年级共学习数学、语文、美术、音乐、体育五门课程,但这一所学校只有教师一名。这就是电视台曾报道过的在同一个教室有多个年级一同学习的复式教学。这里的房屋破旧不堪,一间屋子只有一个很小的灯泡,木质的桌椅板凳也已磨得不成样子。同时,在与一些家长的交流中,发现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情况关注的不多。可见,农村教育急需进一步得到改革,加强硬件设备及学生家长的教育。
现在一些村民认为农村孩子读了大学没有用了,大学生在他们眼中已经没有了以前的那种荣誉感,一些人甚至对孩子读书失去了信心。中途辍学、外出打工的青少年不可胜数。甚至出现了3个人打工才能供一个孩子读书的局面。夏青的姐姐本来还在读书的,由于成绩不是很理想,就退学去打工挣钱,为的就是供学习成绩较好的弟弟上学。村里的人家大多有2个孩子,在完成义务教育后,由于家庭经济条件限制,有的只好让其中1个孩子继续上学。我发现,村里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孩子逐渐分成了3类:80%以上的孩子在读完初中后就随大人一起到外出打工了,另外一些孩子成为社会上的“漂一族”,只有极少数的孩子经过努力能够上大学。城市里的孩子几乎都能上大学,即使不能上大学,也能接受大学以外的职业教育,而在农村,如果考不上大学,孩子们只能继续父辈的生命轨迹,务农、打工。
想发展,农民才是主体,但是我村农民阶级的文化水平低,意识跟不上来。农民闲期间没有什么经济来源而大多数村民都沉溺于赌博等活动,社会风气较差。由于村民平时活动较少对于全国典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了解不足,易于满足,所以没有强烈的求知未定心理。
对于此次社会实践,我对农村发展现状有了更胜层次的了解,我得出了以下几点总结:
1、以“党建带团建”为抓手,创新农村基层团的工作环境。新形势下,基层团组织应紧密结合党政中心工作部署,主动向同级党组织汇报工作,使党组织了解团组织,及时给团组织指路子、压担子,以此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以服务青年需求为中心,根据农村生产实际,在活动时间、方式、内容上灵活考虑,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避免为活动而活动。重点做好青年创业致富工程的服务工作,加大青年科技培训力度,为他们尽可能地提供政策和市场信息,从而为农村青年的增收成才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
2、当前社会农民的进步就是农村的进步,提高农民素质是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必须积极开展普及全民教育的工作。
3、学知识、求发展,坚持以繁荣文化塑造人。继续开展“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教育,为与现代化建设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相配合,应努力建立规范健全的培训网络,多渠道、多层次建立培训基地。根据实际,努力做好追赶城市发展的工作。全面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对青年道德方面的教育尤其重要,营造和倡导良好的社会时尚风气,引导青年的文化心态和社会心理向有利于该镇发展、有利于改革开放发展,从而抑制发展中传入的不良思潮的影响。
4、民主管理。用科技化的手段实现文化重建。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对农业支持保护,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第五篇:农村建设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张哥1398537840
5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改革开放以来尤其“十五”期间,城乡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化,富民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农村改革有了明显进展,农村城镇化明显加快,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明显加强,农村精神文明明显改善。但是我们应该清醒看到农村精神文明仍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农村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经济利益、就业方面的多样化,导致了农民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文化认同趋于多样化,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另一方面农村社会事业落后于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基层文化设施相对落后或短缺,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不够丰富,农民教育任务艰巨。这些问题不解决,必然印发新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首先,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迫切需要加强和改进农村文化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目前,农村的落后不仅体现在经济上,更突出体现在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上。这些问题制约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从人类全面发展要求看,在温饱解决后,广大农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的愿望更加强烈。我们只有不断加强和改进农村文化建设,才能顺应历史要求和农民群众的愿望,实现、维护和发号广大农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利益,密切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真正把以人为本的要求落到实处。
其次,构建和谐社会,迫切需要加强和改进农村文化建设。我们现在正处于矛盾凸显期,农村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开放性和流动性大大增强,原有的区域界线和地缘关系进一步打破,各种矛盾将有所突出,各种利益之间的协调平衡液将更加困难。在这样的新形势面前,只有切实加强和改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后富、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等各种关系,才能对社会结构变迁、利益关系变化、生活方式变动带来的矛盾和问题更好地进行规范调节,保持农村社会协调稳定。当前,要把宣传和践行“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价值导向,使荣辱观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使社会所要成员都明白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推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走上社会和谐之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二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