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当代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

时间:2019-05-14 06:04: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中国当代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中国当代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

第一篇:浅析中国当代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

浅析中国当代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

【内容摘要】1979年,中国开始实行独生子女政策,30年过去了,最早出生的一批独生子女已到了而立之年,而最年轻的一代独生子女(即14岁以下少年儿童)大约有6600万,他们是特殊国情下的特殊人群,他们的成长、教育不仅牵涉着千千万万个家庭,更关系着中国未来发展的百年大计。本文围绕着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从几方面分析了中国当代独生子女的现状,当代独生子女家庭教育所暴露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

【关键词】独生子女 家庭教育 走出误区

迫于人口迅猛增长的压力,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实行“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几乎所有的儿童都成了社会和家庭的小太阳。从目前国情来看,这项政策在一段时期内还将继续执行下去,这将为中国带来更多的“小太阳”。毫无疑问,“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对缓解我国人口增长压力、促进经济发展起到毋庸置疑的作用。但在“独生代”的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陋习,却让众多家长及关心、研究“独生子女”问题的专家学者忧心忡忡,80后、90后甚至成为了自私、任性、脆弱的代名词。有人甚至总结出独生子女的六大通病:

1、至高至尊的心理倾向;

2、自我中心的品行;

3、博而不专的志趣;

4、怯懦脆弱的意志;

5、执拗不驯的性格;

6、孤寂冷峻的情绪类型。独生子女在婴幼儿期,与非独生子女没有什么不一样之处,其天性和童心完全处于一个水平线上。而且由于是独生,家庭在养育方面无论是投入金钱,还是精力,都是处于一种非常优越的地步,是那些非独生子女家庭难以相比的,与他们的父辈、祖辈相比,更加是天壤之别。但在如此优越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独生代”,为什么偏偏如此不成器?我觉得这与我们的家庭教育有莫大的关系。中国的独生子女是在特定历史条件和特定时代背景下出现的特定产物。1979年第一批独生子女出生后,中国社会的家庭结构也逐渐开始从大家庭模式向小家庭模式转变,家庭事务的主导也从“金字塔”形的层级结构逐步向“星系”结构转变,形成了以孩子为中心,父母、祖父母绕其运行的“星系”。于是,“小太阳”、“小皇帝”也就应运而生了。独生子女在家庭中位置特殊,但家长对这种特殊性缺乏认识和心理上的准备,因而带来一些值得探讨的新问题。下面我们就围绕着当代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现状及解决方法两方面展开一些探讨。

一、当前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1、过度溺爱、过分包办

因为是“独苗”,是家庭的中心,家长们出于“独苗难栽”的心理,万千宠爱于一身,过度娇宠、无限满足也就不由自主地发生,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也被当成顺理成章。家长们不仅不让孩子做家务,连自理劳动也由家长包办。久而久之,孩子把家长当成了拐棍,一步也离不开。结果养成了孩子的依赖性,降低了这一代人的素质,孩子不仅不能成为强者,倒可能会成为一个窝囊废和寄生虫。孩子的意志力、坚韧性得不到锻炼,自立自理能力较弱。从吃到穿,从里到外,事事替孩子办好。这实际是剥夺了孩子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在逆境中锻炼意志的机会。使孩子越养越娇,弱不禁风,不利于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性格和处理实际事务的能力。

2、期望值过高,偏重智育教育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父母的最大心愿,为人父母者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这种期望往往却导致对孩子的爱缺乏理智,甚至出现许多荒谬的现象。孩子才几个月大就送去了训练中心,进行所谓的早教。到孩子上幼儿园、上小学了,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不惜花费重金以求一个名校的优质学位。节假日更是让孩子去参加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兴趣班。据报道,广州市少年宫的学位数每学期都在增加,2010年寒假更增加至9430个,却远远不能满足家长的需求(2010-01-04《南方日报》)。由此又令人联想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钢琴热及近年的出国留学热,这些一窝蜂一拥而上的跟风热潮,无不体现着家长在孩子的智育投资上不遗余力,结果却适得其反。(美)杜威认为:“凡是所做的事情近于苦工,或者需要完成外部强加的工作任务的地方,游戏的要求就存在。”①正因为家长的“不遗余力”,用种种近乎扭曲的行为破坏了孩子对学习的兴趣,让孩子觉得学习是一件“苦事”,导致不少孩子厌学,逆反心理重,小小的年纪就被磨损了灵性,失去了童趣。

另外,重智力投入给独生子女们带来的另一个灾难性后果是非智力因素的严重弱化。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儿童心理素质的合格率为19%,美国为41%,日本则高达60%以上。有一项调查表明,独生子女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已高达13.7%。有人说,中国孩子的聪明才智是世界闻名的,同时他们的心理素质之差也是出了名的。南京市对19名离家出走的和自杀的儿童调查发现,其诱因主要是家庭智力教育、文化教育方面的挫折,还有其他如寻求友谊,寻求精神生活得不到满足等等。中国“独生代”将要面对的是未来的狂风暴雨,如果连一些微风细雨都不能承受,那么新世纪的希望又在何处?

3、忽视对独生子女的道德培养

据北京晨报2007年1月11日报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中国“十五”期间青年发展状况和“十一五”期间青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指出,“十五”期间青少年犯罪增加68%,未来5年青少年犯罪总量将进一步增加。2008年7月29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了一篇题为《“80后”犯罪率增高源于父母溺爱》的报道,这篇报道引用一位检察官的话说:“许多上世纪80年代前后出生的独生子女,从小被全家视为掌上明珠,由于父母无原则的溺爱,这些孩子走入社会后往往表现出好逸恶劳、毫无责任感等性格特征,对自己的放纵和侵犯他人利益不以为然,最终走上犯罪道路。”芬兰奥卢大学心理学研究所对独生子女家庭背景与犯罪关系所做的专项调查,数据表明:独生男孩的暴力犯罪率是多子女家庭男孩的两倍。也有人认为,独生子女是“天之骄子”,营养过剩,品德不良。这一观点虽然有点偏激,但上述引述的数据及结论也表明,独生子女的道德素质培养不容忽视。但不少家长们仍然按照个人经验和普通惯例,认为智育是孩子成功的唯一途径,而对孩子的品德个性、行为习惯、情绪情感、思想志向、兴趣爱好不闻不问,完全忽视对孩子思想品德培养。家长们不让孩子担任班干部,不准参加双休日的公益劳动和学校的演讲合唱等文体活动,一味地安排孩子学习、学习、再学习,生怕一些非智力因素影响到孩子的学业。甚至有些家长认为知识学多了,道德品质自然就好了。

4、父母推卸养育责任

中国现代家庭教育中一个很大的问题是,父母可以为孩子付出生命,却不肯为孩子付出时间和心思。当代著名女作家池莉说,“我发现从古至今,孩子都是一样的,家长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太多的父母只愿在孩子身上花钱,不愿意花时间、精力和心思。实质上是家长变得糊涂了、自私了、盲目了、愚蠢了、懒惰了。”②她的话说得比较尖锐,但也一针见血。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有很多,有的家长忙于事业工作,有的家长忙于声色玩乐,有的父母感情破裂离异。无论出于什么原因,这些家长都没有多余的精力陪在孩子身边,只能把孩子留给老人或保姆,出于对孩子愧疚心理的一种补偿,他们只能在金钱上尽量去满足孩子。这种把养育孩子的责任推出去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损害不会立刻呈现,但孩子不会白白作出牺牲和让步,任何不良的成长过程都会在他的生命中留下痕迹,成为日后影响他生命质量的一个病灶,同时也给整个家庭带来麻烦。

5、家庭暴力

人们常说家庭是人生旅途中平静的港湾,然而越来越多的人分明已经感受到家庭内的种种不平静。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家庭暴力事件日渐增多。有人曾经认为,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后,家庭暴力存在的可能性必将越来越小。他们忽略了家庭暴力现象与精神压力之间的某种正比例关系。

独生子女是家庭的小太阳,但同时也是某些家庭暴力行为的直接受害者。在我国,自古以来父母责打子女,都被认为是一种教育孩子的好方法,且有“棒打出孝子,惯养忤逆儿”的说法,时至今日,还有许多为人父母者沉湎其中难以自拔。家庭暴力事件作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是人类的悲剧,它对儿童的影响足以波及到他们的终生。蒙台梭利博士说:“每种性格缺陷都是儿童早期经受的某种错误对待造成的。”③棍棒教育或许可见效于一时,但却是以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为代价的,栋梁之才可能由此夭折。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用大声叱责(家庭中还有拳头)教育出来的孩子,失去了感觉别人最细腻的感情的能力,他看不到也感觉不到周围的美,他非常冷漠无情,毫无怜悯心,在他的行为中有时会出现往往是人身上最可怕的表现——残忍。”④

二、如何走出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误区

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历史责任。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说到底就是思想品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和兴趣与能力、方法的教育,而不是单纯的知识教育。有一则寓言,一位农夫得到一块美玉,想把它雕刻成一件精美的作品,可他手中的工具是锄头。很快,这块玉成了更小的玉,而它

们的形状始终像石头,并且越来越失去价值。如果把孩子比作一块美玉,那么,正确的教育方法是一把精美的刻刀;错误的教育方法就是一柄锄头——当我们手上有一块玉时,我们必须做得正确。⑤

1、改变观念,帮助而不取代

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正确态度,应该是爱而不宠、养而不骄。家长应有意识地克服过度照顾和过度保护,凡是其能自己独立或在指导下完成的事,让孩子自己来办,不要包办代替,不必事事躬亲。从小注重培养独生子女的自主活动能力,凡是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孩子们的自主活动,家长们都应该尽力给以鼓励、支持。即使失败了,也不一定是坏事,仍可磨练孩子们的意志力,培养克服困难的精神,并且还会促使孩子多动脑筋,知道在世界上办成一件事并不是容易的事,激发其刻苦学习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2、既关心物质生活也关心精神生活,培养健全的人格

人活着,除了物质生活,还应该有精神上的富有,这才是完整的生活。因为纯粹的物质生活的优越是不能替代精神生活的。物质生活固然必要,但一味地追求物质生活,会使孩子以为美好生活得来轻而易举,易丧失对未来的追求和人生奋斗目标的斗志;同时过于富足的生活,令人终饱思淫,可能养成浪费的习惯,丢掉勤俭节约的美德,造成空虚状态。青少年儿童时期是独生子女的一生中处在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父母要关心孩子的精神需求,要按孩子的求知兴趣因势利导。家长要经常关心孩子的思想动态,爱孩子并尊重孩子,帮助孩子扬长避短,认真思考、分析、处理现代社会给孩子带来的困惑及错误理想观,帮助孩子在竞争激烈的世界中如何与人竞争与交往。

3、构建和谐家庭,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氛围

台湾著名学者傅佩荣说:人若没有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就很难展开一个正常的生命。⑥由于独生子女没有一奶同胞等直系血亲相伴,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常常扮演着单打独斗的角色,无依无靠很可能成为他们打造自己个性的一个理由,心理素质和行为素质也容易出现下滑的现象。因此,和谐,对于独生子女成长而言至关重要。如果家庭吵闹不止,社会风气日下,那么,独生子女成为不和谐音符的可能性要大于其他孩子。所以,和谐对于独生子女成长将会起到改善、促进、提高的作用。

从上面的问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教育影响是多么巨大,父母在其中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所以,要改变孩子,首先要改变父母,也就是说要解决孩子的问题关键是要解决父母的认识问题。家庭教育是一抓抓两代,是两代人的素质教育。为了促使儿童的最佳发展,父母必须增强自己的教育能力,增加自己的教育知识,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使家庭教育向着科学化、艺术化的方向前进。

曾有人说过,一个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操纵在掌权者的手中,不如说是掌握在父母们的手里——社会的未来必定是新生一代的,父母们肩负着塑造未来的重任。培养一个好孩子,不仅是对家庭负责,也是对民族发展负责,对未来社会负责。因此,中国当代“独生代”的父母们,重任在肩。

参考文献

①(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第2版,222页 ②池莉,《来吧孩子》,作家出版社,2008年6月第一版,55页

③(意)蒙台梭利,《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任代文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第2版,522页

④(苏)苏霍姆林斯基,《公民的诞生》,黄之瑞、张佩珍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338页

⑤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家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第5页

⑥(台湾)傅佩荣,《用什么灌溉心灵》,国际文化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第3页

第二篇:浅析中国当代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

浅析中国当代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

【内容摘要】从1979年我国开始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以来,已经历时33年,最早出生的一批独生子女已相继成家,第二代独生子女也应运而生。根据今年4月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第1号)》: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已经从2000年的3.44人降低为3.10人,0-14岁的人口总数为222459737人,占总人口的16.60%,其中大部分为独生子女。“独生子女”是特殊国情下的特殊群体,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不仅牵涉着千千万万个家庭,更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发展——“少年强则国强”。本文主要围绕着我国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剖析当代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存在的问题并尝试寻求解决相关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独生子女

家庭教育 智育 改变观念

迫于人口迅猛增长的压力,从1979年开始,我国实行“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从而催生“独生子女”这一特殊群体的出现并不断壮大。从目前国情来看,这项政策在一段时期内还将继续执行下去,这将为我国带来更多的独生子女家庭。在以往对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大多学者将焦点集中在独生代子女的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陋习,有人甚至总结出独生子女的六大通病:至高至尊的心理倾向、自我中心的品行、博而不专的志趣、怯懦脆弱的意志、执拗不驯的性格以及孤寂冷峻的情绪类型。但导致以上陋习的深层原因——偏颇的教育目标、不当的教育方式以及家长的过度溺爱、过度包办,这不仅是家长们的素质问题,也是制度以及社会环境共同导致的恶果。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每个家庭的物质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由于每个家庭的经济状况、文化积淀和成员个性以及价值取向的差异,使得不同的家庭其教育方式也必然不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同样是为独生子女呕心沥血、同样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结果却截然不同。下面我们就围绕着当代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现状展开分析,并尝试寻求解决相关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办法。

一、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

1、家长们给独生子女设定偏颇的教育目标

从教育观念上来看,家长普遍重视对其子女的教育,父母再忙再累,也要挤出时间和精力来关怀子女的成长,安排好他们的各种活动,如带孩子参观、游览,给他们讲故事,和他们一起做游戏,给他们解答各种问题,教他们背诵儿歌等等。这些都开阔了孩子的视野,增长了他们的知识,培养了孩子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为他们智力的开发,聪慧性的发展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但是,家长们过度关心孩子们的考试成绩,以为孩子只要能考高分、考上名牌学校就一定能成材。分数几乎成了孩子立足家庭的支柱,家长的喜怒哀乐都几乎系于孩子的考试分数和升学情况。这种只关心孩子学习而不注重孩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形成的教育方式,既不符合人的自身发展的需求,也不符合社会对现代人才的需求。

2、家长们对独生子女采取偏重智育的教育方式

随着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家长们对独生子女的智力开发进行规模宏大的投入,以期达到“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愿望。

为了让孩子成为出类拔萃的佼佼者,甚至出现许多荒谬的现象。孩子才几个月大就送去了训练中心,进行所谓的早教。到孩子上幼儿园、上小学了,家长不惜花费重金以求一个名校的优质学位。节假日更是让孩子去参加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兴趣班。据报道,广州市少年宫的学位数每学期都在增加,2010年寒假更增加至9430个,却远远不能满足家长的需求(2010-01-04《南方日报》)。由此又令人联想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钢琴热及近年的出国留学热,这些一窝蜂一拥而上的跟风热潮,无不体现着家长在孩子的智育投资上不遗余力,这种近乎偏执的智育开发往往导致孩子们厌学,产生的结果也与家长们的期望适得其反。

美国的杜威说过:“凡是所做的事情近于苦工,或者需要完成外部强加的工作任务的地方,游戏的要求就存在。”正因为家长的“不遗余力”,用种种近乎扭曲的行为破坏了孩子对学习的兴趣,让孩子觉得学习是一件“苦事”,导致不少孩子厌学,逆反心理重,小小的年纪就被磨损了灵性,失去了童趣。另外,重智力投入给独生子女们带来的另一个灾难性后果是非智力因素的严重弱化。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儿童心理素质的合格率为19%,美国为41%,日本则高达60%以上。有一项调查表明,独生子女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已高达13.7%。有人说,中国孩子的聪明才智是世界闻名的,同时他们的心理素质之差也是出了名的。南京市对19名离家出走的和自杀的儿童调查发现,其诱因主要是家庭智力教育、文化教育方面的挫折,还有其他如寻求友谊,寻求精神生活得不到满足等等。中国“独生代”将要面对的是未来的狂风暴雨,如果连一些微风细雨都不能承受,那么新世纪的希望又在何处?

3、娇宠溺爱,提供过多关心和帮助

在孙云晓《夏令营的较量》一文中,记录了77名日本孩子来到内蒙古与30名中国孩子一起举行了草原探险夏令营的详细情况。从各种细节,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孩子普遍存在的“生存意识、实践能力、意志品格”等各方面的欠缺,草原上的较量不仅仅是中日孩子之间的较量?也是两国成年人的较量,更是两国的教育在较量!

现代独生子女的家庭中,家长们对孩子包办过多,家长们不仅不让孩子做家务,连自理劳动也由家长包办。盛饭、穿衣、削铅笔、戴红领巾、洗手绢袜子等等,都由家长代劳。在上述的夏令营野炊的时候,凡是又白又胖抄着手啥也不干的,全是中国孩子。平时他们连火柴都很少能划上几个,家炊尚且不会,更何谈野炊。

长期的大包大办养成了孩子们的依赖性,降低了整代人的整体素质,孩子不仅不能成为强者,倒可能会成为一个窝囊废和寄生虫。孩子的意志力、坚韧性得不到锻炼,自立自理能力较弱。从吃到穿,从里到外,事事替孩子办好。这实际是剥夺了孩子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在逆境中锻炼意志的机会。使孩子越养越娇,弱不禁风,不利于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性格和处理实际事务的能力。

4、家长未尽到教育孩子的责任

在当代家独生之女家庭教育中的另一个问题是,家长们可以为孩子付出金钱甚至生命,但对教育孩子所付出的时间和心思却远远不够。女作家池莉说:“我发现从古至今,孩子都是一样的,家长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太多的父母只愿在孩子身上花钱,不愿意花时间、精力和心思。实质上是家长变得糊涂了、自私了、盲目了、愚蠢了、懒惰了。”②她的话说得比较尖锐,但也一针见血。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有很多,如异地工作无法顾及孩子而导致的“留守儿童”、父母感情破裂离异的、忙于事业工作的、忙于声色玩乐的„„无论出于什么原因,这些家长都没有多余的精力陪在孩子身边,只能把孩子留给老人或保姆,出于对孩子愧疚心理的一种补偿,他们只能在金钱上尽量去满足孩子。这种把养育孩子的责任推出去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损害不会立刻呈现,但孩子不会白白作出牺牲和让步,任何不良的成长过程都会在他的生命中留下痕迹,成为日后影响他生命质量的一个病灶,同时也给整个家庭带来麻烦。

根据今年4月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第1号)》: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386075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加116995327人,增长81.03%。农村留守儿童的情况尤其严重,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孩子托由老人或亲戚代为抚养,父母对孩子根本无法尽到教育的责任。

5、家长们自身素质欠缺导致家庭教育的不足

家长的教育知识在宏观上应以自己对儿童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的掌握为基抽,在徽观上应以对自己孩子身心特点的了解为基拙。这两方面缺乏任何一项,都会直接影响到家庭教育的合理性与实效性。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独生子女家长对儿童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等知识并不了解。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的调查表明,79.2%的父母们没学过“儿童心理发展方面的知识”;52.5%的父毋没学过“儿童教育知识”;88.3%的父母没学过“儿童性教育方面的知识”;69.5%的父母没学过“儿童生理发展方面的知识”;45.5%的父毋没学过“儿童卫生保健知识”;51.6%的父母们没学过与孩子学习有关的文化知识。正因为如此,他们也就不可能从教育学、心理学的高度把握自己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

家长教育知识的欠缺,最终导致了孩子对家庭教育的不满意。据同一项调查表明,11.1%的孩子认为“家长经常不尊重我”;17.4%的孩子说“家长总是斥责我、20.8%的孩子认为“家长限制我交朋友”;54.8%的孩子说“家长喜欢夸奖别人的孩子”、认为“我爸爸很理解我”,“我妈妈很理解我”,非常符合自己情况的仅为36.6%和48.2%。孩子对家庭教育不满意,势必会影响家庭教育的实际成效。

家长缺乏教育知识所造成的家庭教育失误的现象在生活中并不鲜见。例如,这种心理学认为模仿心理是一种普遮存在、生来具有的生理现象。它可使一个人力图把自己变得跟他人相似,甚至以他人自居,从而满足内心的某些欲望。一般来说,心理在儿童时期表现得最为突出。儿童和他们的父母生活在同一个家庭环境中,因此他们绝大部分的言语和行为都是父母言传身教的再体现。但生活中,有些独生子女家长却不了解其中的奥妙。在教育孩子时,只习惯于单方面要求孩子去干什么,而往往忽略了对自身的要求。这样的家庭教育就很难取得实效。比方说,有的家长想让自己的孩子养成诚实的个性和不挑食的好习惯。在他们教育孩子这样做的同时,他们却时有说谎的情况和吃饭挑食的坏毛病,如此情况下,孩子就不可能走向他们的反面。因而,做家长的首先应该是“身教”,然后“言教”才有可能奏效。

另外,由于家长自身素养的欠缺导致教育孩子时常常采取粗暴的手段,并且认为自古以来责打子女都被认为是一种教育孩子的好方法——“棒打出孝子,惯养忤逆儿”。在当今社会,该种家庭暴力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它对儿童的影响足以波及到他们的终生。蒙台梭利博士说:“每种性格缺陷都是儿童早期经受的某种错误对待造成的。”棍棒教育或许可见效于一时,但却是以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为代价的,栋梁之才可能由此夭折。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用大声叱责教育出来的孩子,失去了感觉别人最细腻的感情的能力,他看不到也感觉不到周围的美,他非常冷漠无情,毫无怜悯心,在他的行为中有时会出现往往是人身上最可怕的表现——残忍。”

二、如何做好、做对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

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历史责任。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说到底就是思想品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和兴趣与能力、方法的教育,而不是单纯的知识教育。有一则寓言,一位农夫得到一块美玉,想把它雕刻成一件精美的作品,可他手中的工具是锄头。很快,这块玉成了更小的玉,而它们的形状始终像石头,并且越来越失去价值。如果把孩子比作一块美玉,那么,正确的教育方法是一把精美的刻刀;错误的教育方法就像是一柄锄头——当我们手上有一块玉时,我们必须使用刻刀而不是锄头去雕刻。

1、家长们需改变观念

首先家长应该认识到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德更为重要,以分数或升学作为衡量孩子成功与否的标准是不可取的。其次家长要明白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天才,普普通通的平凡大众才是这个世界的主体,因此对孩子的教育应该要掌握适度原则,要了解自己孩子先天的程度,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加以教育,使其某一种或几种能力得到扩展。

现在孩子都有自己的愿望,做家长的应该理解他们,尊重他们的天性、个性和兴趣、爱好,注重孩子的潜能开发和培养,注重方法的给予和能力的提高,父母的期望只有化为孩子的愿望和兴趣才可能是合理的、有效的。

2、德育与智育共同发展

培养孩子的健全的人格,良好的道德品质要胜过于向孩子传授知识。先学做人,再学做事,才能把事作得恰到好处,符合社会规范。一个人的智力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的一生,学习成绩好并不代表什么都好,非智力因素比如情感、道德、意志、动机等都是决定孩子未来成功的关键性要素。教育孩子敢于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敢于承担责任;对他人诚信,以诚相待;对自己严格要求,不骄不躁,谦虚谨慎。凡事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和批评,有缺点之处要积极改正;学会爱人,学会感恩。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化,首先都应该教孩子“做人”——“德是为人之本”。

3、爱而不宠、养而不骄,尊重孩子的自然发展规律和选择 家长应有意识地克服过度照顾和过度保护,凡是其能自己独立或在指导下完成的事,让孩子自己来办,不要包办代替,不必事事躬亲。从小注重培养独生子女的自主活动能力,凡是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孩子们的自主活动,家长们都应该尽力给以鼓励、支持。即使失败了,也不一定是坏事,仍可磨练孩子们的意志力,培养克服困难的精神,并且还会促使孩子多动脑筋,知道在世界上办成一件事并不是容易的事,激发其刻苦学习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帮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习惯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有段名言:“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的一切习惯都是从童年开始的。从小养成的良好习惯会伴随人的一生,时时处处都在起作用。诚如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所说:“三岁决定一生。”习惯是一种多么顽强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从小就应该建立一种好习惯,通过教育,通过陶冶,直至让习惯成为自然,终生不忘,为孩子日后茁壮成长做好铺垫。

5、家长需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古语有云:“子不教父之过”,家庭教育做得不好的同样也是作为家长的过错。因此,家长要注意提高自己的素质,要有接受新知识、接受新思想的意识。家长要给孩子做榜样,只有不断进取、积极向上的家长才会教育出这样的孩子。长辈特别是爸爸妈妈必须为孩子做好表率,用自己的高素质去影响、熏陶和带动孩子的进步与发展。

要改变孩子,首先要改变父母,也就是说要解决孩子的问题关键是要解决父母的认识问题。家庭教育是一抓抓两代,是两代人的素质教育。为了促使儿童的最佳发展,父母必须增强自己的教育能力,增加自己的教育知识,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使家庭教育向着科学化、艺术化的方向前进。

曾有人说过,一个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操纵在掌权者的手中,不如说是掌握在父母们的手里——社会的未来必定是新生一代的,父母们肩负着塑造未来的重任。培养一个好孩子,不仅是对家庭负责,也是对民族发展负责,对未来社会负责。因此,中国当代“独生代”的父母们,重任在肩。

综上所述,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作为当今社会一个突出的问题,全体家长都应秉着严谨的态度,遵照其内在的规律性、运用科学的方法,因材施教,爱而不宠、养而不骄。要重视、掌握孩子们的心理特点,正确运用家庭教育方法,在学习上对他们宽严有度,做到严厉而不失温情,放手而不失引导,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在适当劳动中锻炼他们,营造良好的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使这些孩子能在爱的阳光雨露下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2】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第1号)孙云晓《夏令营的较量》

第三篇:有关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对策研究

泸定县杵坭乡中心校

有关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对策研究

如今,独生子女现象已成为一个具有世界性的社会现象,大多数独生子女是在“糖水”里泡大,从小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溺爱、娇宠,往往经受不住任何风吹雨打。即使有的属于“留守孩子”,或者生活在单亲家庭、离异家庭,也往往表现出感情冷漠,人格异常,行为古怪„„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当代独生子女既是皇帝,也是奴隶,即在优先享受物质生活方面,他们像一个皇帝,而在精神、创造力发展等方面,他们更像一个奴隶。

为了孩子的明天,我们有责任与家长一起探讨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新路子,完善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给独生子女一个灿烂美好的明天。作为家长如何科学地教育孩子,已成为当今社会广泛关注、高度重视的问题。要使孩子有良好的心理品质,作为家长很有必要了解子女的心理特点,掌握科学的教子方法,以利于把无尽的爱融入富于理性的教育之中,使孩子得到理想的发展。

一、独生子女主要心理特点及成因:

我们知道,独生子女某些优良或不良的个性心理特征并不是“天生”具备的,而是后天人为的独特环境和特殊的家庭教育所造成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不可忽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相对于非独生子女来说,独生子女思维活跃,观察力强,记忆力好,精力旺盛,活泼开朗,兴趣广泛,情感丰富,更易于获得事业上成就。形成这种良好心理品质的原因,主要是独生子女有着优越的经济条件,父母能满足孩子的愿望和要求,家中有许多新颖的玩具,有各种图书刊物等;他们能从中获取大量的信息,拓宽知识面,使思维活跃,聪明伶俐。而且独生子女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由于“独生”,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四个老人和父母共六人只爱他一个,使孩子智力、情感、个性得到顺利发展。加之父母一般文化程度较高,能较好地接受优生优育的知识,父母能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和最佳期教育,让孩子享有良好的教育条件。

尽管大多数独生子女有着良好的心理,但是我国独生子女成长中的困惑和问题比较突出。刘海洋伤熊、马加爵杀人事件的接连出现,据调查,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约有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自私、说谎、作弊、骄横任性、焦虑、抑郁、孤僻不合、意志薄弱群等。造成不良心理品质的原因是家长教养心理偏差,致使教育不当所造成的。当前,家教中主要出现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望子成龙心切,多数家长把自己 1的希望和未实现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不管孩子的意愿,坚决执行,不许有“失误”。同时不少家长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家中的小太阳,希望的寄托者,对他们百般宠爱,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都可迁就,一味满足孩子的物质奢求。独生子女成了家庭权力的主宰者,他左右着父母、爷爷奶奶的意志。

二、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方式:

作为父母不能忘了自己身上肩负的教育责任,而不是仅仅让孩子吃饱穿暖。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成长。古有“岳母刺字”、“孟母三迁”之说,可见家长的教育方式何等的重要。但是,现在的父母要么过于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要么过于溺爱包办一切,让孩子不能禁受任何风吹雨打,缺乏自理、自立、自主的能力。因此,家长要更新教育观念,用科学的方式教育孩子、培养孩子,让孩子更加全面、健康地成长。

(一)家长学会放手,让孩子学会自立自强:

现在有许多父母对孩子过度宠爱,凡是孩子喜爱的或提出的要求,都会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的每一个愿望和要求,不放心让孩子做事,事事包办代替,致使孩子从小便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习惯,从而导致他们好逸恶劳,自私自利,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父母要教给子女以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勤奋好学、助人为乐、团结互助、热爱祖国等优良传统和精神,多向子女灌输自立和竞争意识。“宽是害、严是爱”,过分的溺爱与娇惯,也会毁灭孩子的未来。只有让孩子去搏击长空才能展翅高飞,越飞越高。因此父母在教导孩子时,把爱和管教结合起来,要学会放手,学会理智的分析,不能纵容孩子,放任自流,掌握好爱的分寸,大胆管教儿女,约束他们不正当的行为,做到爱而不娇,教而有方,千万不能溺爱孩子,娇惯孩子。对孩子一生负责的、真正的爱是培养其独立自主的能力。

(二)与孩子平等对话,重视心灵的沟通:

孩子不是大人的附属品,他们也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他们是以一个个独立的人生存在世上,因此,家长应当平等对待并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不能强行剥夺孩子的权利了,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给孩子。父母要尽可能多与子女接触,尽可能多的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孩子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一个人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他才会成为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作为家长,应该放下家长的权威,蹲下身子与孩子平等对话,只有平等的面对孩子,才能真正的走进孩子的心理,了解孩子的想法,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家长专制。只有这样,悲剧才不会发生。孩子才会在阳光下健康地生活,茁壮地成长。

(三)注意自己的言行,做好言传身教: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身为孩子榜样的父母,如果不注意对孩子的言传身教,不能以身作则地给孩子树立榜样,那么就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孩子天天和父母在一起,在耳濡目染中会学习家长的一些做法,尽管这种影响虽然日效甚微,但日久天长却有“滴水穿石”的效果。因此,父母不要忘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让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做到,否则孩子的明天就是你的现在。

(四)及时与学校教师沟通,做到知己知彼:

平常要尽可能主动与学校联系,了解自己子女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及时和老师交流教育子女的意见,把握子女成长发展脉博。教育之方法要宽严结合,注重技巧。要让子女感觉到家的可爱,父母的可效可敬,从而激发学习的信心。

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对独生子女进行心理辅导的案例:

我们班有这样一个学生:王昊7岁,是家中唯一的一个男孩,父母娇生惯养,爷爷、奶奶的小祖宗,独生子女加上家里人的重男轻女的思想,导致孩子什么都不会,就连最简单的削笔都由大人替他完成,家长甚至到学校帮助孩子完成扫地等任务,总认为孩子太小,不能独立完成自己的任务。导致该生在学校期间不愿参加学校组织的任何活动,又自私,小朋友动了他的东西,他就会动手打人,不愿意与人和平相处,自我意识太强!做任何事情都有依赖思想,就连学习也需要在大人的监督下才能进行!和我们班的其他孩子比较相当脆弱,遇到事情手脚无措.我和家长进行了沟通和交流,帮助家长认识教育中存在的误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认识到没有不成功的孩子,只有不成功的父母。孩子身上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其根源在父母身上。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很多,但一定要遵循素质教育的原理,讲究科学的教育方法,让孩子能健康地成长!因此,家长改变了教育策略,采用适应孩子的教育方式,随时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让孩子更加独立自主,更加活泼开朗。

总之,独生子女良好品德的养成,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彼此之间要求一致、态度一致、方法一致,才能使各方面的教育因素汇合成一支强大的教育力量,促进独生子女健康成长。

第四篇:当代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特点及策略

《当代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特点及策略》文献综述

2003级1班

张坤梅

20031440034

前言: 当代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是人类早期教育和整个人口素质提高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紧迫性,需要得到独生子女家庭的重视和落实,从而不断地加以科学运作,进一步促进独生子女的健康成长。本文的重点研究对象是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特点及策略,本文同时还涉及到独生子女家庭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比较重视对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的研究,比如在美国早期关于独生子女的研究中,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缺乏同胞的儿童教养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是不利的。独生子女本身就是弊病。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没有什么很大的不同。他们研究发现,独生子女在长大成人后,不论在生活方式、学业成就,还是在婚姻或物质财富方面,与非独生子女不存在很大差别。相反,在智力和学习成绩上独生子女优于非独生子女。

我国关于独生子女智力发展的调查研究也表明,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略占优势。认为独生子女优秀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独生子女的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好;二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得到的学习辅导机会多。1997年,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针对人群所作的专项调查显示:上海第一代独生子女主流呈现积极的态势。独生子女的实际文化程度及对文化的需求,明显地高于非独生子女。其次,独生子女更注重于个人价值及个人特长发展。再次,独生子女对“创造性”的自我评价明显优于非独生子女。但独生子女 的确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挑食、挑穿、任性、不爱惜财物、占有欲强、不团结友爱、独立生活能力差等弱点。

经过多次科学调查得出结论:独生子女和同龄非独生子女之间的相同之处远远多于不同之处。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之间的差别,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变为无差别或差别较小。

二、研究的主要问题及结论

(一)独生子女是不是“问题儿童” 问题儿童的探讨主要集中在80年代初期。早期研究虽然没有直接指出独生子女是问题儿童,但研究所得到的却主要是负面的结论。这些研究指出,独生子女在行为方面问题多,缺点严重。“表现在挑食、挑衣、不尊敬长辈、不爱惜用品、玩具、爱发脾气、无理取闹、比较自私、不懂关心别人、胆小、生活上自理能力差等。独生子女中有任性、胆小、挑食、挑穿等不良性格和行为习惯的比例均高于双子女和多子女。总的来说,独生子女显得比较娇气、任性、劳动观念差且独生子比独生女问题多,年龄小的比年龄大的问题多。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光明日报》于1986年发起时为半年之久的全国性的独生子女教育大讨论,作为这场讨论的最后总结,专家指出目前独生子女教育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营养过剩,造成发育不良;而是智力投资过剩,品德教育不足。

(二)独生子女是否不合群

独生子女的合群性问题是人们关心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许多研究者围绕着独生子女的合群性、独生子女的社会交往等问题展开研究,探讨独生子女是否处处自我中心、是否难于与人交往、难于与人相处。大部分研究结果显示出独生子女在这方面不是比非独生子女差,而是比他们更好,或者是没有差别。

(三)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有没有差别

独生子女的特点以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间的差异性问题,是独生子女出现在中国社会以来,学术界讨论得最多的问题之一。因为如果没有非独生子女作为一种参考框架,我们就无法对独生子女的发展状况进行衡量和评价。究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间存不存在着差别呢?目前,学术界对这一问题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答案。众多不同的研究结果为我们所描绘的也是一幅杂乱的画面。

早期比较多的研究认为,独生子女具有与非独生子女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既表现在身体状况、智力水平方面,也表现在个性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一种比较普遍的结论是:独生子女在身体状况、智力水平方面优于非独生子女,而在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方面则不如非独生子女。而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的多数研究则认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个性心理和行为上并不存在像人们普遍担心的那种差异”、“从各类样本的比较来看,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体差不多”、“在个性表现方面,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没有什么差别”、“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个性特征无显著差异”。实际上,独生子女是一个具有时间性、地域性特征的整体概念,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的差异随着年龄和社区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具体说来,在3岁-18岁这一年龄段中,二者的之间的差异大体上呈现出“年龄越小两类儿童之间的差异越大”的趋势;这种“差异越大”,既包括不同的方面越多,也包括不同的程度越大。而在城市和农村这两种不同的社区中,则呈现出“农村两类儿童之间的差异比城市两类儿童之间的差异更大”这样的特点。

三、目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同一内容、同一角度、同一层次的重复研究较多,不同视角、多重视角的研究较少;尤其是在教育领域,这种现象比较普遍。比如,像“浅谈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论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及教育”、“独生子女教育之我见”这样的论文就有几十篇之多。

(二)理论性的研究中,一般化的、个别的、空洞的、泛泛的、心得体会式的主观议论十分普遍,而有新意的、有深度的、有经验数据支持的理论分析较少;

(三)经验研究中,单纯描述现象的研究较多,特别是各种不系统、不规范的“独生子女状况调查”比较普遍。这些调查所得到的往往是零星的、存在较大偏差的、非常简单的数据结果;而精心设计的、客观的、针对性较强的解释性研究较少。特别是着重于现象间关系的深入探讨的研究较少。因而,经验性研究的理论色彩不浓。

(四)经验性研究在方法上还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研究设计的简单化、资料分析的表面化、数据表达的百分比化。还有抽样不科学,忽视样本与总体间的推论条件;缺乏对结果的统计检验等等;有相当多的结果是在对象选择、样本抽取、概念操作化、变量测量、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的情况下得到的。特别是样本的规模过小且非随机的抽取方式,加上过于简单且常常缺乏检验的统计分析,很容易使所得到的结论形成某种偏误。

(五)对青年期独生子女的研究不够,对大学独生子女的研究中,存在着一种明显的偏差。即没有对客观上存在着巨大影响的城乡变量、家庭背景变量等等进行控制,从而将实际上属于城乡变量或家庭背景变量所造成的差异和所形成的影响,误以为是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身份所造成的差异和所形成的影响。

(六)学科探讨的分布不尽合理,社会学、人口学学科的探讨相对较少,特别是对于与一代独生子女的成长和未来密切相关的社会性问题、宏观性问题、潜在性问题、未来性问题的探讨相对薄弱。

参考文献:

[1]吴丽玲.谈对独生子女学生的教育引导[J].教育研究,2002,29(12A):29.[2]叶澜.试析中国当代道德教育内容的基础性构成[J].文教资料,2000,(04).[3]孙云晓.培养独生子女的健康人格[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0.[4]刘铮.人口理论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85-92.[5]张德.心理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63-69.[6]程继隆.烦躁的小“皇帝”——长大了的独生子女[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07.[7]薛宝生.谈谈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J].中国人口网,2004,(07).[8]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理论教研室社会学教程编写组.社会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03.[9]苏霍姆林斯基.家长教育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5,11.[10]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2.[11]赵忠心.家庭教育学:教育子女的科学与艺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1.[12]陈枚.家庭教育的艺术与方法[M].西藏:西藏人民出版社,2001,9.[13]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4]郑日昌,陈永胜.学校心理咨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5]梁执群.社交心理学[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0.[16]杨智.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南[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5,5.

第五篇:独生子女

独生子女证申请书

我叫XX(女方姓名),是X院(或X所或X部门)一名教师(或职工),生于XX年XX月XX日,身份证号XXXXXXXXXX,现住XXXXXXXX。

XX年XX月XX日,XX(女方姓名)和XX(男方姓名)在XX地结婚,婚后于XX年XX月XX日生下一X(女或男)孩。为响应国家号召,经我夫妻双方商量决定,我们终身只要这一个孩子,并已落实长效节育措施,现特申请领取独生子女证,请办理。

特此申请

申请人:XXX

XX年XX月XX日

下载浅析中国当代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中国当代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独生子女

    “Only” 的一代----独生子女河北乐亭第一中学聂艳红简介:在当今的社会,独生子女的数量越来越多,这些“only ”的一代人,在心理、人格、独立、责任等方方面面具有一些显著的特点......

    独生子女

    独生子女政策 独生子女政策 在所有的计划生育家庭中,独生子女家庭是风险最大的家庭。一旦遭遇非常事件导致孩子夭折或者严重的伤病残,风险家庭就转化为残破家庭和困难家庭,如果......

    独生子女

    “单独两孩”这样办证 符合单独两孩政策申请生育第二个子女的,需要提交哪些材料? 1.双方身份证、户口簿、结婚证; 2.《再生育申请表》和双方近期免冠两寸照片; 3.一方是独生子女......

    中国当代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 社会主义国家的代议民主共和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议民主共和制的政体形式的异同对比:  相同性:  就共和制的政体形式而言,属于同一类型,都具有代议制民主共和制政体的......

    中国当代文学史

    《中国当代文学史》模拟试卷(一) 一、填空题( 20 分,每空 1 分)1 、《红日》的作者是 ;《红旗谱》的作者是 ;《红岩》的 作者是 、 ;《青春之歌》的作者是 。 2 、 八大样板戏中的......

    中国当代社会问题

    当代中国社会问题中国目前的贫富差距问题,已引起了国内国际各界的广泛关注。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在2005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为0.47,已经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在当今社会,这......

    中国当代文学史

    中国当代文学史 第一章 1949~1976文学思潮 第一节 50、60年代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 中国当代文学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前期十七年(1949~1966)、“文革”十年(1966~1976......

    中国当代诗歌精选

    中国现当代诗歌精选 错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