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教育是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的主渠道

时间:2019-05-14 06:30: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学地理教育是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的主渠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学地理教育是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的主渠道》。

第一篇:中学地理教育是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的主渠道

《中学地理教育是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的主渠道》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生活质量。环境教育是参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环境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环境的日益恶化,已对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敲响了警钟,增强全民环境保护意识,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地理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中学地理教育是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的主渠道。

一、结合地理教学内容进行环境教育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做到地理知识教学、环境知识教学和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的有机统一,是发挥地理课环境教育作用的重要途径。初中地理教材中多处渗透环境教育问题,灵活运用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他们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热情。如初一地理教材第五章《世界的自然资源》

第二节“水资源”和第三节“森林资源”都涉及到环境保护的问题。教师在上课前,先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观学校附近的“东门河”河水污染和“云岛山”的森林破坏情况,了解水污染的原因和森林破坏的原因,在上课时又给学生播放有关这方面的录像片,再让学生联系实际并结合课本内容展开讨论,并提出治理水污染和制止乱砍滥伐的措施。最后让学生看插图《钓鱼者的困惑》、《熟视无睹》、《小鸟的悲哀》等。学生通过看图,分析图就会知道由于水被污染,导致鱼类死亡,钓鱼者感到困惑;就会知道水污染造成的严重后果:大树被一砍而尽,原来快乐的小鸟失去了理想的生存环境,无处安身。学生便能深刻理解我国森林遭到乱砍滥伐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增强他们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开展以环境问题为主题的课外活动

组织学生开展以环境教育为主题的竞赛活动,如:演讲会、调查报告会、辩论赛等。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进行正确恰当的引导,为他们提供资料和信息帮助,并加强指导,鼓励学生进行社会调研活动,寻找新的环境事例来支持他们的论点。同时开设环境专题讲座也很有必要,环境专题讲座既能丰富学生的环境知识,又能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讲座内容要结合教材的环境知识,并用乡土材料来做例证。这样的讲座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也容易接受。如讲我国水资源不足时,有的学生会认为我们当地水资源丰富,用不着节约用水也能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若是请有关专家介绍“我市的水资源状况”,特别是“流沙岩”水库的蓄水情况,学生会对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有清醒的认识,从而增强节约用水的意识。

三、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环境问题调查和参观活动。如:组织学生去调查学校附近的噪声污染,污水处理厂,木材加工厂等严重污染的工业生产地等。学生将看到的、听到的、观测到的记录下来,写成调查报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建议,产生对环保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的体验,增强学生进行环保的自觉性。此举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已知理论 l去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创造性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逐步树立社会责任感,增强进行环保的自觉性。

四、结合重大环境节日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结合一些重要的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节日,组织学生开展环保宣传和环保公益活动。如:“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植树节”、“世界无烟日”、“全球城市节水日”等,都是世界组织或国家指定或联合国确认的节日,其目的是为了保护良好的生存条件而呼吁人们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在每年定期的活动中,围绕一个主题,以唤起人们注意全球环境及资源的现状,保护我们的地球,保护我们的环境。教师要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开展专题环保宣传和环保公益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宣传环境知识,唤起社会公众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如:向市民散布环保宣传画、宣传标语,参与环境保护公益劳动等。组织学生进行植树、种草、养花等美化校园环境的劳动实践活动,还可以此为内容组织主题班会,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学生环保行为的自觉性。

第二篇:中学地理教育与学生素质培养

中学地理教育与学生素质培养

【摘要】: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承担着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任务,而中学地理教育则以其特殊的教育价值而形成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在中学生素质培养形成中发挥着无可比拟的作用。文章以新课程标准地理教育价值观为前提,就中学地理教育在学生认知与技能素质、方法与过程素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素质的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分析透视,力图揭示中学地理教育在学生素质培养中的功能和意义。

【关键词】:认知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学地理教育素质培养 所谓素质教育,就是要求教育发展要以人格、人性发展的要求为基准,树立人的全面发展的观念。我国正面对素质教育的挑战,如何提高学生素质乃至全民族的素质已经成为我们现在深刻思考的问题了。学生素质的提高,有赖于各学制教学的共同努力,而中学地理教育在学生素质培养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素质教育是中学地理教育发挥其优势的舞台,中学地理教育在学生素质的培养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最新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是新时期新的教育理论指导下的产物,它所体现的教育理念诠释了地理教育的特点。它在基本理念方面强调了学生全面发展的理论思想,以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共同发展;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设置课程目标,以培养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未来公民。[5]它将地理教育对学生素质培养的意义及功能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突出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地理学科特点,既重视学科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培养,又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将地理教育与学生素质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而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三个课程目标则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一、中学地理教育在学生认知与技能素质培养中的功能

1、中学地理教育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素质

首先,中学地理教育有助于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的基本知识。地理课程要求学生对地理名称、地理事物及其分布、地理过程及发展变化等知识具有基本的认知,要求理解自然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供了人们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增强了学生的生存能力。其次,中学地理教育有助于学生掌握对学习、生活和将来工作有用的知识。地理课程传授地理科学的基础知识,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两方面内容。自然科学知识有地理环境的组 1

成、结构及地球的运动规律,地形、气候、水文、土壤和植被等。自然科学知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是学生基本素质的重要构成部分。人文知识有人口、种族、民族、宗教、产业布局以及全球人口问题、环境与资源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等,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基本文化知识。缺乏地理知识将无法与世界潮流相适应,无法科学合理地改造自然、发展社会。地理课程的设置为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素质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

2、中学地理教育有助于加强学生的环境认知

中学地理教育的实践环节使学生受到了切身的环境教育。在实践中,地理课程中的环境教育主要可通过以下方式完成:①课堂教学。主要是根据教学大纲和课本内容,讲授有关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知识。此外,还可采用讨论、做实验、看录像等方式来丰富课堂教学;②考试。在地理考试命题中,出一些与环境保护、人口发展、城市化等有关的题目;③课外活动。如开展环境知识竞赛,“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等纪念活动,以环境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讲演会、板报等活动。

3、中学地理教育使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理念得到认知

中学地理教育就是从协调人地关系的角度出发,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的地理环境,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具备科学的环境保护知识、环境意识和全球意识。

[2]在新课程标准中,中学地理对可持续发展教育做了进一步的规定,细划到了内容上,如在世界地理方面,要求: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说出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以及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等等。地理活动课的教学内容以环境科学基础知识为主,普及环境意识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教育。

4、中学地理教育与学生实践能力素质的培养

地理科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地理课程在培养实践能力方面的功能不言而喻。地理学习过程中需要动脑、动手,许多地理知识需要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或在实践中去验证。地理教学的大量课内与课外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使用处理地图、图表的能力,培养操作地理仪器设备、环境调查能力,以及培养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5、中学地理教育与学生思维能力素质的培养

地理课程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的功能与地理课程内容的空间性和区域性分不开。空间想象能力是地理课程能力培养的亘点。地理学强调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区位特征。判断空间方位确定事物之间空间联系及结构,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空间想像力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地理课程中,学习山脉、气候、植被、河流分布特征,城市布局、产业布局等空间分布内容有助于空间想象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地理课程对培养其他思维能力,如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综合思维能力等,也有独特的作用。运用地理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是地理教学常用的方法之一。这种判断和推理的教学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第二、中学地理教育在学生学习方法与过程素质培养中的功能

1、中学地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

中学地理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方法。[4]中学地理实验教学活动从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记录、整理记录资料、分析研究资料、得出结论等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研究方法。这些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方法都是十分必要的。中学地理实验与实习还能对学生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

2、中学地理教育可以使学生将学习中得到的知识用于实践

地理科学具有高度综合性,学习研究内容涉及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门类的诸多学科。地理学科的实践性使得它帮助学生将在地理学习中得到的知识用语实践,并且相比其他学科有着更为广阔的天地,担负着更为重要的使命,起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6]中学地理教育在其教育教学方面、内容方面很好的与自然相结合、与社会相结合、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与当地建设相结合、与学生未来的职业相结合,方便学生将所学知识充分运用于实践中。中学地理教学所牢固树立的实践观念,把实践教育当作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并率先投身于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中,用现代思想、现代的教育方式去赢得学生的理念,使得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获得知识并运用于实践中,培养了学生大胆探索、不断进取、敢于质疑、执着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学地理教育在学生素质培养中的重要地位。

第三、中学地理教育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素质培养中的功能

1、中学地理教育中渗透国情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情感,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情感。”(列宁语)要培养起这样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以增强他们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首先要“晓之以理”,即指热爱祖国就必须先了解祖国。“理”就是我国的国情。知国是爱国的前提和基础,爱国是知国的深化和发。如我国较为突出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原因及对策,我国当前环境污染的严重问题、原因及对策,学生在吸收知识的同时产生一种忧患意识,懂得了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重要性。

“动之以情”。情感具有传感性。地理教材中,爱国主义素材既有显性又有隐性,教师要用充满自豪的语言讲述我国国情优势,同时不要回避不足之处,以情激情,感染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动之以情”,在情感教育中还可以设置一定的情景,这是因为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情绪中产生的。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配以相应的情景,制造有关的气氛,激发情感。可运用教学电影,电视、录音、录像、幻灯、图片等教学手段。如讲述我国新能源时,可展示大亚湾、秦山核电站的图片,再配以文字说明,向学生介绍我国这些重大新能源开发利用情况,了解在开发利用上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发扬知难而上的求索精神,报效祖国。

2、中学地理教育通过加强学生的国际意识和全球意识,加强学生的国际情感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有很多方面都可用来培养全球意识和国际意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通过讲解环境保护、防御灾害等部分,使学生确知:地球是人类之家,要靠全人类共同去爱护它,合理地利用它,人人都有责任为此而努力。某一个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会使全球受到影响;某一个地区的酸雨污染,在大气环流的推动下,也会影响到其它地区,形成跨国界、跨地区的污染。可见,通过地理学科来进行全球意识、国际意识的教育,可起到其它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3、中学地理教育在学生道德价值观形成中的功能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关于道德价值观的教育内容有很多。例如:讲自然资源和资源保护以及人类和环境,就是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教育,使他们从小就懂得模范遵守计划生育、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的各种法规,并充当各种法规宣传者,培养学生爱惜资源、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道德情操,使学生真正知道为了保障人类社会的长远利益,为了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有资源可用,每个人都

必须有一个对自然资源加倍珍惜的道德观念,都必须从小养成保护环境并与污染环境的不良行为作斗争的高尚品德。

4、中学地理教育在学生世界观形成中的功能

中学地理教育在内容上有着科学世界观思想。中小学生是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只有对他们进行科学的世界观教育,才会使他们形成科学的人地观、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中学地理教育使学生知道人口增长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以及合理开发与保护资源的重要性;重视环境保护,促进人类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要树立相信科学、热爱科学、反对迷信、不信鬼神的思想观念。中学地理教学中讲人类和环境,会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有其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只有摸清自然界的规律,与自然界的规律相协调,才能有利于人类的生产发展和生活改善。

结语:

中学地理教育对学生素质有着重要的功能和意义。尤其是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对于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素质、方法与过程素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素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中学地理教育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学地理教育利用其独特的教育特点,帮助学生成长为一个新时期具有多方面素质的未来公民。

中学地理教育的重视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获得,价值的取向,关系到学生能否全面发展,它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陆大道.地理课程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基本功能[J]

[2]葛学勤、陆林.中学地理教学中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培养[J]教学研究2005.11

[3]蔡湘荣.新课标下的中学地理国情教育[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5.7-8

[4]姚小燕.地理教学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第1卷第4期

[5]冯开禹.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特点[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10月第6卷第4期

[6]徐宝芳、史利杰.中学地理实验与实习教育功能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10月第18卷第10期

第三篇:中学地理论文:环境教育是素质教育核心

环境教育是素质教育核心

高级中学《地理教育大纲》明确指出地理学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促进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化对国情、国力,国策的认识,增强爱国情感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活动。

自从地球上出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蒸汽机的轰鸣声进入了整个地球,特别是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来,社会生产力迅猛增长,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口急剧增长。自从人类进入到信息文明时代以来,高科技给人类带来丰硕的物质享受。同时,自然界也给我们带来沉重的报复,臭氧洞的扩大,大气中二氧化碳成份增多,酸雨的危害,海洋中赤潮频频发生,地球变暖,水灾旱灾增多,以及我国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灾害,北方的沙尘暴肆虐等,一次又一次地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因此,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为了提高国民素质,作为我们学校来说,就应该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特别作为地理课中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环境教育应该作为二十一世纪重要的基础教育。同时作为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环境教育也是实施中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核心部分。

中学教育大纲规定了中学培养目标是中学阶段把学生培养成具 有科学文化的新型劳动者。并且具备综合思维,价值观、经济观、道德观念的人生观。中学阶段又是世界观形成重要时期,我们把高中学生培养成未来的建设者,也是未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环境主人。因此中学阶段的基础教育的成败涉及到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问题。《“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也明确提出了新世纪人才的模式,应该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这种教育模式的改变其主要核心是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课程的改革内容也就是现在我们所教的新课程。新的课程中纳入了大量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环境教育内容。因而环境教育也成为中学基础课程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和经验也就是说对中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环境教育就是使学生正确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正确对待环境的态度。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改善环境以至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过程,将来把我们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丽。

通过对可持续为目标的环境保护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意识也可称为世界文明全球道德,共同人性等。是在经济高速增长对环境造成巨大破坏以后,人类在反思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中逐步成熟起来的。同时也使我们认识到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问题,也是我国教育模式转变的一个重大突破口。起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意义。

1、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环境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环境学科跨许多学科,它不但具有自己的知识体系,还大与语文、地理、历史、生物等各个学科之中,对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在知识接受过程中可帮助学生开拓眼界,获取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了解环境污染事故的原因,严重后果,以及治理的新措施。了解多种环保技能,学到综合性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同时也意识到环境保护教育是把人类、社会、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一考虑。要求我们注重协调约束各自的行为,以达到动态的发展平衡。这种思维方式再现在社会发展战略的选择上就是要综合决策。从而提高综合思维能力。

2、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环境教育是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

传统的价值观念认为,环境资源是没有价值的,其价值也仅仅反映在其开发成本。这种资源观、环境观,导致了人们在环境行为上实现对环境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和浪费性使用。就是通常所说的“竭泽渔”和杀鸡取蛋“式开发、使用。同时造成严重环境问题。而现在则认为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环境保护教育不仅仅是以人类为目标,而是以更深的层次人类与大自然整体为尺度,不仅以人类利益为目标,也以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在价值观念上,既承认自然界对于人类的各种价值,也承认自然界自身存在的价值,以及生命和自然界可持续发展生存的价值。为此在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环境教育中就是要学生认为环境人类生存的基础,而且给人类提供了智力、道德、社会和精神等方面获得发展的机会。人类在生产、生活当中产生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环境要有容纳、清除和改变这些废弃物的能力,若超过了地球的承载量则反过来就要危害人类,产生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人类只有很好地保护环境,爱惜环境,才能使环境不受损害,同人类和谐发展,达到可持续发展。通过环境教育,使中学生形成良好的环境道德,使学生认识到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就是保护我们现在和未来人类的共同所享受的资源和环境权利。从而产生责任感。

3、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环境教育是培养学生文明道德水准:

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环境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意识,在教育过程中,通过教育,组织实验班的学生进行考察、调查。在考察调查的基础上写出了具有实际经济价值的优秀论文二百余篇,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环境道德观念。因此,环境意识也是道德意识。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人类的家园――地球,本身就是含有为他人、为后代考虑的思想。将环境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容入到学校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容入到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去从而认识到自身活动对于自然、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影响和后果。认识到自己对社会和子孙后代的崇高责任,并能自觉地意识到为社会的长远利益而牺

牲一些眼前消费来炫耀富裕,过分追求物质利益,并认识到以牺牲环境来换取高额利润是不道德的。通过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只有很好地保护环境,爱惜环境,使环境不受损害,同人类和谐发展,就必须积极参与植树造林,清扫公共场所的公益劳动结合起来,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又能培养实际工作能力,有利于良好的公共道德,文明习惯的养成。

4、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环境教育是培养学生法制观念的好途径:

现代社会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要有民主、法制的观念。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环境教育和宣传中,为了保护环境造福后代,世界各国都制定了许多法律条文和法规,例如《污水处理法》,《森林法》等。环境污染和破坏自然资源都要受到各种惩罚。我国环保法律也相继出台。在教课书中也提到许多法律条文和法规。因此我们要把环境作为学校法制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使学生从小养成法制观念,养成遵纪守法的文明行为。形成环境保护行为规范。懂得每个人享有环境的权利。也有保护环境的义务,谁污染谁负责,赔偿。同时受行政处罚,公民有义务揭发环境污染的违法行为。同时在以上培养教育过程中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世界各地山川大河的瑰丽,美丽丰富多彩的地形,地貌以及生态环境。无疑又培养学生热爱,保护大自然的情操,因此环境教育也是健康体魄的催化剂。

总之,人类不但要对自己讲道德,还要对自然环境讲道德。人类不应该为自身利益而损害自然环境。在持续发展意识中,道德调节的范围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扩展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这种道德观的目标是人类,社会和环境的协调。而高中新的教育课程内容的改革却是把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环境教育作为学生必修课教育内容。这为我们教育培养目标指出了是以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环境教育方向。也为我们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教养学生环境意识,环境行为,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培养,塑造高素质公民极为重要的内容奠定基础。

第四篇:地理教育论文:在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地理教育论文:在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摘要]从结合目前普遍认同的“关于环境的教育,在环境中的教育,为了环境的教育”的环保教育模式,明确地理教育在学生环保意识培养方面的目标和任务;充分挖掘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中能够进行环保意识培养的内容;尝试地理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有效培养中学生的环保意识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在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关键词]地理教育 学生 环保意识

在有关环境教育渗透的各个学科里,地理与环境教育的关系可以说是最为密切的。地理教育中强调的“人地关系”与环境教育中所倡导的“理解和鉴别人类、文化和生物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基本一致的。我在地理教学实践中,为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作了以下尝试。

一、结合目前普遍认同的“关于环境的教育,在环境中的教育,为了环境的教育”的环保教育模式,明确地理教育在学生环保意识培养方面的目标和任务

1.地理教育可以提供大量“关于环境”的知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中学环境教育大纲中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标题与地理有关。如人口、资源、环境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等内容一直在地理教育中包含着,在实际教学中,要培养中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2.地理教育应帮助中学生“在环境中”提高环保意识。地理学科第二课堂丰富多样,通过各种课外活动,让学生在环境中亲身体验,通过各种探索活动,感受各种环境问题,端正环保态度。

3.地理教育能够帮助环境教育成为“为了环境的教育”。向学生阐释人地关系,培养他们的全球观念,使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投身于环保事业。

二、充分挖掘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中能够进行环保意识培养的内容

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内容应以课本为主要依据。现行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主要有如下三方面:

1.智能教育内容。教材以大量的篇幅讲述社会、经济、生态的持续发展,资源的持续利用;阐述环境问题的现状、起因与解决办法,揭示人地互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

2.道德教育内容。教材告诉我们,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境对废弃物的容纳能力是有限的,对资源的无节制掠夺开采,对环境的任意污染与破坏,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惩罚,通过破坏环境来侵犯他人的利益,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必将受到社会的谴责,从而明确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树立“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新型环境道德观念。环境道德是共产主义道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环境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

3.行为教育内容。要求学生成为大自然的优秀管理员,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讲究环境卫生,节约用水用电,收集废纸废铁,爱护花草树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主动参加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投身于环保事业。

三、尝试地理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有效培养中学生的环保意识

1.通过设计争议性问题开展讨论,培养中学生的环保意识

世界上的事物是复杂的,许多事物的存在既对人类的发展有益,也可能对人类有潜在的危害。科学技术是面双刃剑,使学生认识到这点是非常重要的。环境问题的存在往往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期有不同存在的形式;不同阶层的人对同一环境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设计争议性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讨论,让他们通过内部矛盾的冲突,深入理解环境问题,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如在教学高中《地理》下册“新能源”一节时,设计“要不要发展核电”这一争议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组织讨论。核电站是全世界公众关注的环境问题焦点之一,有些学生认为核能是一种清洁、廉价、能量密集、地区适应性强、具有巨大发展前景的新能源,应积极发展核电站;另外一些学生则认为前苏联切尔诺贝利灾难性的核事故固然罕见,但人们不能忽视来自具有很高放射性的核废料的威胁,应削减或停止核电发展计划。学生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就会产生对核电不同的看法。通过激烈的争论,其意义远不止是让学生知道应该不应该发展核电站。

2.重视开放性教学,加强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多方面才能

所谓开放性教学就是指环境教育中利用一些开放性教学材料,这些材料不限于常用的课本,教师不给出固定格式的结论,而是由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搜集、阅读文字资料,实地调查问题现状等学习活动,使学生自己得出恰当的结论。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可能是各种各样,也可能是比较一致的,教师要根据一定的科学原理引导学生讨论所得结论的合理性,但不必统一到教师事先准备的结论上。因为环境问题本来就有多种解答方法。通过开放性教学培养中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也是对学生进行如何利用信息资源来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学生不掌握这个过程,就无法做到真正理解生活中的环境问题,环保意识的提高也无可谈起,因为真正使学生信服又能理解的知识是学生自己参与学习过程后获得的。

3.充分利用各种实践活动,将环境知识转化为环保意识 环境意识的形成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而且只有在他们的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如果没有接触过协调环境关系有关的活动,那么,热爱环境、保护环境只能是一句空话,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环境教育。

(1)把地理知识与周围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紧密联系起来。如在学习“地球上的大气”这一章,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感受,分析冷热、刮风、下雨等现象,特别是经常影响本地的台风,寒潮等灾害性天气,使学生们知道这些主要是由自然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人类只有认识自然规律,趋利避害,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结合3月12日植树节,带领学生参加植树活动,学生实现了参与环境保护的愿望,在劳动中提高了环保意识;同时也深化了地理课本上有关知识的学习。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校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取得了可喜的阶段性成果。经问卷调查,由于环保教育,学生在地理课程中,对有关环保内容特别注意的占97.1%;对环保认识有较大提高的占80%;在环保情感态度方面,有68.6%的学生更加关心环保,31.4%的学生开始关心环保;在环保行为取向、习惯方面,有94.3%的学生表现有进步。

总之,环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要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地球与人文更和谐。

第五篇: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余庆县沙堆小学:万从云

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伴随可持续发展战略而产生的教育新模式。在基础学科教学中应努力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诞生的小学科学课程是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领域。小学科学教师应具备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挖掘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素材,并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各种污染物对环境、对人类健康、社会发展的危害,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已成为全球人的共同呼声。绿色奥运,就是将环境保护作为奥运设施规划和建设的首要条件。

一、小学生环境意识现状

(1)、小学生的环境意识尚处于低层。环保界对环保意识划分为:关注环境卫生、绿化等身边的具体事,关注环境污染、噪音污染等恶化环境因素的解决和侧重于关注难以逆转的生态环境,包括水资源问题、土地荒漠化问题和生物多样性等三个层次。目前大多数的小学生环境知识较少,他们只是对日常生活型环境问题有所认识,而对环境污染的原因、生态环境的恶化等问题没有更深层次的认识,这表明,他们的环境意识尚处于低层,这需要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改变现状。

(2)、部分小学生自觉遵守环境道德的主动性不强,环境意识淡薄。他们在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正确的环境认识和积极的环境态度,采取与群体一致的行为,这些行为多数体现在破坏生态与污染环境上。

由于学生长期生活在群体环境中,周围人群的言行对个体的影响很大,比如在校园里,看见地面上痰迹斑斑,明明知道不应该随地吐痰,但是为了图方便,趁人不注意,随地吐痰;在脏乱不堪的教室,你会把自己的垃圾自觉送到垃圾桶里吗?大多数人是不会的„„这样的例子很多,他们知道这样做不对,他们还是这样做了,他们不愿意让别人视为异类,他们也不愿意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别人,最后,使我们的社会环境受到了污染。人们对经济利益急功近利的追求,对环境污染没有切实的感受,使得大多数学生对环境问题缺乏深层次的理解,致使学生对身边的环境问题关注较少,很少主动地保护环境,思考环境污染问题。

二、小学生环保意识淡薄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的原因

学校所教与社会现实所表现的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方式。例如,老师教学生要集中处理或带到垃圾堆再扔垃圾,而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给学生的示范却是随地可扔、随手可扔,并不会受到社会谴责或处罚。由此可见,全民环境意识不强,直接影响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进一步削弱了本来就很薄弱、不系统的学校环境教育。

(二)学校教育的原因

缺乏对小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正确认识,一些职能部门和有关领导、教师认识不到位。小学的环境教育还没有制度化,没有统一的环境教育教学大纲和教材,缺乏对环境教育应有的重视,甚至有的学校目前还没有开设环境教育课程。小学环境教育缺乏专职教师,大多数教师在环保知识、环境技能和环保法规方面未接受系统的培训,环境教育的师资培训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和机制,师资的缺乏已经影响到了环境教育工作的大范围开展。小学的环保教育与学科教学未能很好结合起来。

(三)家庭原因

家长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子女,正确的言传身教会起到榜样作用。如果父母做的与学校所教的不一样,则会削弱学校环境教育的效果,甚至还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例如学生在学校接受环保意识教育,而回到家看到的是家长对水、电的浪费,为方便使用一次性用品等。

三、培养小学生环保意识的有效措施

(一)强烈的环保意识是建立在理性认识基础之上,充分挖掘科学教材中能够进行环保意识培养的内容

1、从学科的内容和特点来讲,小学科学课与环保教育有着更多的共性,其内容丰富、知识面广。

(1)道德教育内容。

教材告诉我们,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境对废弃物的容纳能力是有限的,对资源的无节制掠夺开采,对环境的任意污染与破坏,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惩罚,通过破坏环境来侵犯他人的利益,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必将受

到社会的谴责,从而明确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树立 “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新型环境道德观念。

(2)行为教育内容。

要求学生成为大自然的优秀管理员,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讲究环境卫生,节约用水用电,收集废纸废铁,爱护花草树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主动参加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投身于环保事业。

因此,结合小学科学课教学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比其它学科有着更为有利的条件。

2、充分挖掘其中的环境保护的内容,运用探究式学习方式,有效培养小学生的环保意识

科学教材中,反映了环境和环保问题的方方面面,在教学这些内容时,要求教师对知识讲深讲透,同时还要注意适当延伸拓展,达到重点教育的目的。

(1)把科学知识与周围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紧密联系起来。

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感受,分析冷热、刮风、下雨等现象,特别是经常影响本地的台风、寒潮等灾害性天气,使学生们知道这些主要是由自然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人类只有认识自然规律,趋利避害,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课堂上巧妙穿插环保知识渗透环保意识。

科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教师不给出固定格式的结论,而是由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搜集、阅读文字资料,实地调查问题现状等学习活动,使学生自己得出恰当的结论。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可能是各种各样,也可能是比较一致的,教师要根据一定的科学原理引导学生讨论所得结论的合理性,但不必统一到教师事先准备的结论上。因为环境问题本来就有多种解答方法,学生在课余到图书馆、阅览室、信息部门去搜集信息、查找资料、调查研究等。运用探究式学习方式培养小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也是对学生进行如何利用信息资源来学习和探索的过程。

科学课毕竟不是环保课,教师在教学中切忌一味地单纯宣传环保。教师只能在围绕教学目标、抓住教学重点的前提下,巧妙的渗透环保内容,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去领悟、体会,自觉地成为环保的宣传者和参与者。

(3)结合实践操作,增加感性知识,深化环保知识的学习。

科学教材安排了大量的与环境教育有关的内容。可以说几乎每个单元都能挖掘出关于环境教育的内容,但这些环境教育的内容,多是以潜在的形式蕴含在科学知识之中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深入钻研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具体内容选准知识点,灵活机动地进行渗透。通过环保内容的渗透,让学生懂得每种动植物都需要一定的生态环境,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尊重生命的多样性和大自然的规律性。让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永远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清新。使祖国大地生机盎然、繁荣富强。

(二)积极利用目前社会上空前高涨的环保气氛,大力宣传环保的意义。

1、结合环保热点问题激发小学生“学环保、讲环保”的动机。

结合2007年9月,科技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宣部、中国科协、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联合制定的《节能减排全民科技行动方案》。对此类身边深有感受的一些事例,学生既能思考又能理解,不但理解了政府政策导向,而且对有关水文、气候、工农业生产等知识有了较深理解,有效地接受了环境教育。

2、结合有关环境的纪念日,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每年有关环境保护的纪念日有不少,如2月2日世界湿地日;3月9日中国保护母亲河日;3月12日植树节3月22日世界水日等等。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纪念日,有意识、有计划地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如3月 12日植树节,带领学生参加植树活动,学生实现了参与环境保护的愿望,在劳动中提高了环保意识,也深化了课本上有关知识的学习。6月5日世界环境日,开展保护环境热爱家园等主题的演讲活动,对身边环境问题的调查、研讨认证,得出一些合理的改进措施和方法,再进行广泛宣传,培养他们的全球观念,使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投身于环保事业。

3、联系生活实际,强化环保意识。

在我们周围,还有很多破坏环境的事例,如向大海乱丢垃圾,随地吐痰,甚至随地小便,想必我们的学生不可能没见过这些不文明现象,教师都可以把这些插入到课堂中,并展示实地拍摄照片,交流这些现象对人类自身造成的危害,并让他们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为环境保护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因此,在科学课中利用教材,有机地将间接知识和直接知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全员参与与重点辅导相结合,让学生多参与、多观察、多思考、多实践,从自我做起,成为环保活动的参与者、实践者,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新能力。综上所述,环境保护教育,只有上下一致,通力合作,从小抓起,从我做起,使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人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防止环境污染,才能创建一个美好的劳动生活环境,才能拥有一个充满生机的地球。

下载中学地理教育是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的主渠道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学地理教育是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的主渠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培养学生符号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符号意识培养学生符号意识的重要性,英国著名数学家罗素说,“什么是数学?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符号是数学的语言,是人们进行表示、计算、推理、交流和解决数学问......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陈 均 (新疆和丰县农十师煤矿中学)汪广仁说:“国家兴亡在于教育,教育兴亡在于创新。”创新问题的提出,给整个教育改革的发展带来了新一轮的挑战。把创新......

    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

    班风,指班级的作风、风气。学生要规范,班级就要有严明的纪律,浓厚的学习氛围,良好的班风和正确的舆论。班风是集体大多数成员思想、情感、意志的综合反映,优良的班风对学生的一切......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主阵地。如何搞好生物课堂教学,使生物课堂教学呈现出灵活性、多样性、有效性呢?在这里谈一谈自己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几点心得体会。一、指......

    中学地理教学中公民意识培养的研究

    中学地理教学中 公民意识培养的研究 长春市第十七中学 马 春 梅 [摘要]公民意识教育是一个与我国现代化建设密切相关的教育课题,它和多学科有着不同的结合点。地理,作为一门综......

    探索环保教育新路子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探索环保教育新路子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深圳市龙岗区同乐主力学校 李应周 518116 环境是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随着而来的是环境被加速破......

    如何在做中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如何在做中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在做中学教学活动中,我们常常发现,孩子们都是被动地思考和解答老师抛出的问题,而很少自主产生问题。然而问题意识在思维活动乃至人的认识......

    媒体培养受众环境意识思考

    极端灾害天气的出现,与气候变化、生态环境变化有关。传播学培养理论认为,新闻媒体具有培养受众的功能,它是以一定的社会观和传播观为出发点的,具有潜移默化的效果。因此,媒体对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