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教学中公民意识培养的研究

时间:2019-05-14 03:59: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学地理教学中公民意识培养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学地理教学中公民意识培养的研究》。

第一篇:中学地理教学中公民意识培养的研究

中学地理教学中 公民意识培养的研究

长春市第十七中学

马 春 梅

[摘要]公民意识教育是一个与我国现代化建设密切相关的教育课题,它和多学科有着不同的结合点。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与公民意识教育的结合点更多、更为突出。

伴随着全球化进程,人类跨入21世纪。全球化对地理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它要求地理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公民意识。目前,地理界普遍认识到“地理教学必须适应时代,面向世界”,强调地理教学要“增强公民意识”。新世界之初,我国《地理教学大纲》围绕着公民意识,使中学生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重大问题,知道协调人地关系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本论文的目的就是为了研究在新的形势下,在中学地理教学中重视并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有关问题。

[关键词] 中学地理;教学;公民意识;培养 [正文] “公民意识”是随着近现代社会的发展而形成的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它体现了现代社会的文化理念和价值

观念。公民意识不仅是一种理性自觉的主体意识,同时还是一个反思的意识。真正的成熟的公民意识,不仅表现在公民具有独立的理性意识,敢于运用自己的理性来思考问题上,同时也表现为公民具有强烈的反思意识、批判意识,能够在自我批判与社会批判中完成作为世界、作为国家中的一个公民的真正使命。

一、地理学角度的公民意识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指出:“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需。”我国从2001年开始地理新课程改革,其基本理念是“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地理素养一般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与经济活动及个人决策所需的地理科学知识、探究能力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简言之,地理素养就是地理知识与技能、地理思想与地理方法。而要培养学生地理素养,地理教师就要更新地理教育观念,不仅传授地理知识与技能,更要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思想与方法。

中学地理教学中涉及的地理思想意识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四种:

1、人地关系、空间观和因地制宜观;

2、人地协调观、可持续发展观、空间观和因地制宜观;

3、它在哪里?它是什么样子的?它为什么地那里?它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它产生了什么作用?怎样使它有利于人类和自然环境?

4、可持续发展观、人地关系、综合性、地域性、系统性、双重性(文、理性)和实践性。上述四种观点都不同程度地揭示了地理思想意识,但如何科学、准确、全面地阐述地理思想意识还需要深入研究。我们认为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贯彻地理思想意识的主要任务是以人地关系为核心,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即人地协调观,也就是今天我们提倡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意识,具体包括:爱国意识、乡土意识、资源意识、环境意识、人口意识、灾害意识、地域性意识、全球性意识等等。

二、中学地理教学中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实施公民意识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这门科学力图阐明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布规律、世界和中国的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地理学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是在新的国际环境、国内条件下,与改革开放的国家总决策配套的带有全局性的教育战略决策。“面向现代化”要求教育正视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求,为国家的现代化事业积蓄后备力量。“面向世界”,要求教育与国际教育发展的进步潮流接轨,教育要为“世界的中国”培养人,培养在开放的中国和世界范围内交往竞争、开拓创新的中国人。“面向未来”,要求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高瞻远瞩,“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着新人”。

“三个面向”既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也是21世纪祖国现代化建设所需要人才必备的素质。在中学地理教学中重视并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就是要培养

具有改革、开放意识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意识,具有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为世界和平、发展与人类进步事业做出贡献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实施公民意识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地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地理教学必须结合实际,通过实践,开展直观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地理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而且要能够利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地理教学中实施公民意识教育体现了地理课程的地位和作用。地理教学必须从社会需要、学科体系、学生个性发展等方面加以考虑,以提高公民意识。地理课的教学,必须突出它的地位和作用,让学生学好地理,为学生将来进一步深造或应用地理知识参加社会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要以人为本,全面、深度探究地理知识,全面提高学生公民意识,促进社会发展,这是地理教学的根本任务,这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实施公民意识教育是人的终身发展的需要

公民意识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素质教育带来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一场自我革命。归根到底,是为了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从深层次上看,健康的身心是学生全面素质的载体和组成部分,良好的学业是学生智力技能和实践技能的综合反映,完善的人格是学生优良个性品质的集中反映。全面育人,育全面发展的人,就必须把学生身心、学业、人格的和谐发展放

在现实教育中去思考。精心呵护学生在有限年限中的身心发育、学业发展、人格完善,教会学生做人,树立他们的责任和义务意识,强化他们的民主、法制和平等观念是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内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

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提出了一个“加强”和一个“关注”,即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这里,空前

突出了课程内容的发展性、现实性和生活化,赋予静态的课程内容以新鲜的时代气息,能被学习主体的生命体验和心灵感悟所激活,使作为课程学习主体的人与作为课程内容的客体这两者之间完全融合,真正使课程内容成为青春生命生长与发育的精神沃土。这为中学地理课程改革提供了契机与条件。而地理学科是培养 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学科。

《地理教学大纲》中就明确指出了中学地理教学的目的:

1、获得对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了解当代中国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2、培养初步的地理技能、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地理探究能力;能够与人合作,运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问题做出独立的判断和适当评价。

3、有助于促进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化对国情、国力、国策的认识,增强爱国情感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

在《中国21世纪议程》第六章——教育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教育建设行动中写道:“加强对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灌输。地理课程中纳入资源、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内容;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21世纪中学地理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让学生学会如何辩证地认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达到利己与利他、当代与后代、自律与互律、环境与发展的平衡,如何实现资源配置与区域协调发展,并将建立全球发展的环境伦理道德体系。

因此,加强中学的地理课程改革,在中学地理教学中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的公民意识,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三、中学地理教学中公民意识教育的途径

关于公民意识的培养途径,各家强调的重点不尽一致。而现在更多的人认为学校教育是公民教育的主战场,“学校公民教育主要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的对青少年进行公民教育,将青少年培养成一个具有现代法理型的合格公民。而这一教育过程,就是指导青少年掌握公民知识、形成公民意识、养成公民行为及培养公民能力的过程”。

地理作为内涵丰富的社会科学,对实施公民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地理能帮助学生进入社会,了解本地区的发展,甚至是整个世界的发展;可以促使学生成为一位优秀的公民和爱国者;地理教育是作为世界公民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

高中地理教育中的公民教育与其他学科公民教育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它不是完全针对公民知识的教育和公民技能的训练,而是注重公民意识的培养,从而提高公民的素质。针对当代中学生在爱国意识、乡土意识、资源意识、环境意识、人口意识、灾害意识、地域性意识、全球性意识等公民意识方面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一些问题,所以在今后的中学地理教学中应该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公民意识培养。在高中地理教育中,笔者不仅在必修课教学中开展了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实践,而且还在活动课教学中拓展,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提高教师的素质是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前提 必修课是高中地理教学的主渠道,因而也是实施公民教育的主渠道。高中地理教材中隐含丰富的公民教育的内容,教师要深研教材,明确地理教育与公民教育的结合点,认真统筹规划,结合地理教学,采用恰当的方法和途径来实施公民教育,使学生在感受地理知识的同时,形成公民意识。

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公民教育主要是通过与公民教育相关的地理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公民意识,提高公民的素质。因此,地理老师应当充分把握教材内容,挖掘地理教材与公民教育的结合点。

首先,教师要有相关的公民教育的知识和正确的公民意识。公民教育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质量。教师自己有良好的公民意识和公民素质,才能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公民教育。地理教师除了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外,还需以下知识:一是对与地理学科相关的公民知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懂得包括资源、灾害、乡土、人口、环境、区域性、全球性等方面的知识。二是要懂得尊重与理解公民意识教育的意义与价值;三是要身体力行,言行一致,成为模范公民,这样才能对学生起到榜样示范作用。

其次,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钻研教材,有目的、有计划地挖掘教材中的公民教育的素材,找准地理教材与公民教育的结合点。

再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紧扣“结合点”,精选典型、生动的案例,力求渗透的内容富有感染力和说服

力,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达到理想的目的。[33]

(二)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高度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中,不难发现,我们的教育在很多方面停留在表面上,缺乏对地理环境,尤其对自然环境的应有公民意识的培养,缺乏对人类社会与生存环境相互影响及相互作用的深刻探讨。因此,当前地理教学中应旗帜鲜明地宣传地理环境与公民意识,强化培养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1、培养学生关心现实,关心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使命感和危机感,勇于承担社会的责任,服务于社会。地理学的使命,决定了地理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增强服务社会的使命感。在地理教学中应指导学生进行当地的乡土地理调查,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人口状况、经济形势等等,提出自己的看法服务于家乡,教学中应要有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比如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可以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思考,进行反思,强化公民意识。

2、运用综合的观念分析和提示事物之间的联系,从各方面保护环境,提高物质能量的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地理环境是一个巨大的复杂系统,各自然要素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导致系统的不稳定和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破坏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所以在生产、生活实际中,人们应该把握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分析各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揭示事物现象的本质,从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提高资源环境利用率,使资源环境既能满足当前人们的需要,还要源源不断的维持其供应能力,使之走向循环不止、永续利用的良性发展之路,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最大发挥和完善组合。

3、以高尚的伦理观念、道德情操和公民意识处理人地关系。在地理教学中必须树立新型的高尚的伦理观念道德情操,强化公民意识,正确处理和看待人类发展。随着人类文明的进化,伦理学的领域进一步扩展,扩展到了人与自然关系领域,人们应发挥生态伦理学和道德情操在保护环境方面的作用,确定新的道德义务和信念,肩负起对自身的生态行为的道义责任,建立新的价值观、资源观、环境观,更加自觉地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使生态系统向着有利于人类生存和方向变化和发展。提倡合理消费,即绿色消费、适度消费,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筷子和贺年卡,提倡利用再生资源。

4、建立和谐的人地关系,促进人类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由于人们在工业革命之后,普遍追求功利主义和单纯实用主义,把资源视为财富,强调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主宰和统治,因而产生了20世纪严重的环境问题。人类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并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从而觉悟到需要确立新的发展观和公民意识观,即如果每个人在考虑和安排自己行动时都能考虑到这一行动对其人(包括后代人)及生态环境的影响,并能真诚地按“和谐原则”行事。那么,人类内部及人类与自然之间就能保持一种互惠共生的关系,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总之,要想真正、快速实现我国公民意识的培养,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断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并很好地与所教学科融合到一起,找到本学科与公民意识的结合点,提高公民综合素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李治德.论公民教育内容的理论框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2]罗越媚.中学生公民素质现状分析[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8期

[3]陈季,张英.中学地理与灾害教育浅谈[J].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08年第6期 第4页 [4]李高山.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公民意识教育初探[D].[教育硕士论文]2007年

[5]长春市高中地理新课程培训资料汇编[M].长春市教育局教育教学研究室编,2002年

第二篇:培养公民意识 培育法治文化

培养公民意识 培育法治文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所长李 林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部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战略任务中,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做好工作。

首先,把法制宣传教育与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开放紧密结合起来,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法制宣传教育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中的重要作用。

其次,把法制宣传教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尊重保障人权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依法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深人政治体制改革,强化法律对权力的监督制约,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权威;通过依法维护公民的人权和基本自由,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力,不断扩大公民依法有序的政治参与,维护人民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广泛传播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理念。

第三,把法制宣传教育与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全面推进执政党民主执政、科学执政和依法执政,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努力推进立法机关民主立法、科学立法,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全面推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为法制宣传教育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另一方面,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培植法治文化,传播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形成全社会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

第四,把法制宣传教育与公民意识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把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紧密结合起来。公民意识教育是十七大提出的新任务,是要把公民培养成具有民主法治理念、自由平等和公平正义意识、能够享受权利、履行义务和承担责任的具有行为能力和公民。公民意识教育的核心是公民的权利义务意识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国家、社会所需要的有积极生活态度、有政治参与热情、有民主法治素养、能与其他公民和社会组织合作的合格公民。

第五,把法制宣传教育与弘扬法治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弘扬“良法善治”的法治精神,就是要崇尚以人为本,尊重保障人权,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价值;崇尚正义公平,实现自由博爱,平等相待,和睦相处,共同富裕的社会正义精神;崇尚民主法治,坚持人民主权、宪法法律至上、依法执政、民主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等原则,规范制约公权力的依法治国精神;崇尚和谐发展,实现法律与自然相和谐、与社会相和谐、法律自身相和谐的和谐精神;崇尚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三者在制度上、程序上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宪政精神。

第六,把法制宣传教育同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法制宣传教育要针对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利益问题、社会上存在的焦点难点问题、需要法治解决的现实问题,从情理、道理、法理等多维度、多层次做出回应,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

(摘自《人民日报》2007年12月5日)2

第三篇: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

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

[摘 要]问题是教学中的“金钥匙”,它为学生开启了知识的殿堂。培养问题意识,有助于综合素养的提升。在简单分析目前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缺乏的现状的基础上,对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了研究,从注重课前问题启发、营造师生平等对话的氛围、优化问题教学方式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主要策略,以期通过问题意识培养的落实,帮助学生学好生物,提高生物学习效果。

[关键词]问题意识;初中生物;原因;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02008802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问题是思维的动力,而主动提问是创造、创新的开始。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生物知识具有前瞻性和实践性,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更具有实际意义。

一、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缺乏的原因

1.受教师的威严所致,问题意识困乏

学生问题意识困乏的主要表现之一是有问题不敢问。有问题不敢问,关键在于“不敢”,“不敢”的原因,毋庸置疑是教师的威严所致。

教师滔滔不绝地“灌输”,不给学生插话的机会,教师严肃的态度,使师生之间的情感疏离,教师给学生的感觉是“害怕”“震慑”,使学生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造成师生情感的“一边倒”――课堂上唯唯诺诺,犹如“老鼠见到猫”。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使得学生在课堂上连教师提出的问题都不敢回答,有问题也难以表达,更不要说提问题了。

2.受教材权威的遏制,问题意识缺乏

教材具有权威性妇孺皆知,师生们也普遍认同。教师在教学中对教材中的问题的讲解常停留在知识的表面,目的是为了引发学生对知识的关注,让学生掌握知识点。如《植物的呼吸作用》的教学中,教师会提出“什么是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的过程是什么、结果怎样?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有什么联系与区别?”等问题,显然这些问题是以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为主要目的的。这样,学生即使对教材中的某个地方有疑问,也不敢提出来,他们潜意识里认为教材最权威,无须质疑,无须提问。久而久之,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被“束之高阁”了。

3.受自身的表达能力所限,问题意识淡薄

在生物教学中,常发现多数学生有问题但在表达时词不达意,难以表达出真正的意思,而正因为受表达能力的限制,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渐淡薄,最后发展为没有问题,导致不敢质疑,不敢发问,也不会发问。

“教会学生解决一百个问题,不如引导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说明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性。生物教学中,忽视问题意识的培养,是生物教学质量滞后的主要原因。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几个主要策略

1.注重课前问题启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课前以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相互提问,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升学生问题能力的重要举措。只有注重问题的启发性、趣味性和探究性,才会促进学生好问、敢问、会问和善问。

例如,在教学《人体的血液循环》前,可以创设问题情境:人的头部受伤,需要打针,而打针的部位是臀部,而不是头部,这样打针有效吗?药液是如何进入受伤部位的?借由这个问题的设计和提出,经由学生讨论后,有效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主题,导出教学的重点。对于知识点“三种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的教学,教师可以设计问题:三种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有什么异同?问题提出后,让学生列表比较。教学前,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可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问题意识是各个学科的综合素养之一,生物学科中的问题素养,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核心作用,教师应充分意识到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分析目前制约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阻碍因素,从而在实施和贯彻问题意识培养目标的教学中,能有的放矢,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营造师生平等对话的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

学生有问题不敢问,是师生关系紧张所致。要让学生敢于质疑,首先应改善师生关系,营造师生平等对话的氛围。而要营造平等对话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主要的策略。

例如,在教学《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时,在课始,笔者用多媒体呈现“竹子开花”的图片,以及两只熊猫在一起谈话的画面。一只熊猫说:“竹子开花了,以后咱们吃什么呀?”另一只熊猫回答道:“我也不知道。”“竹子开花”这个情境对学生来说,具有新鲜感,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熊猫们的对话,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增添了生活化的色彩;而熊猫们眼巴巴地望着竹子开花,憨态可掬的样子,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此时,教师可结合这些情境与学生共同探讨:竹子开花,熊猫吃什么呢?让学生畅所欲言,进而引导学生质疑:竹子开花,熊猫不能吃到竹叶和竹笋,这个事实说明了什么问题?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主题。

又如,在教学《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展示一头大狮子和一只小白兔的图片,引导学生感知:大狮子吃小白兔,教师以问题“狮子吃兔子说明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启发学生思考,待学生得出

“捕食关系”后,教师再给出老虎、狮子和兔子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老虎、狮子和兔子三者的关系是什么?老虎和狮子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在这样的教学导入和教学引导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师者,而是学生合作的伙伴、学习的引路人,教师放下了权威的架子,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课堂是学生展示才能的舞台,只要让学生愿意提出自己的问题,愿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就能实现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

3.注意提问艺术,优化问题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和建构知识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提问的艺术,把握问题的实质和关键,优化问题教学的方式,真正以问题引导、启发学生,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相关探究活动。

例如,在教学《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时,笔者利用多媒体先给学生呈现一种司空见惯的生物――鼠妇的图片,然后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图片中的这些生物,你们认识吗?你们在哪儿见过它们?当学生说出图片中的动物是“潮虫”时,教师可给出它的另外两个名字:“鼠妇”和“西瓜虫”;待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在花盆底下、下水道口、石头缝的下面、腐烂的木桩下等见过鼠妇时,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回忆生活情境并思考:石头下面有“鼠妇”,但搬开石头后,会看到什么现象?待学生回答“鼠妇会迅速跑开后”,教师可继续追问:“这个现象说明什么问题?你能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观察,然后归纳总结实验结论吗?”

上述教学中,以情境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将问题贯穿教学始终,从知识的建构向实验探究?^渡,引导学生提出实验课题:光对鼠妇是否有影响,然后对实验做出假设。在做出假设时,要求学生注意收据证据,不能凭空想象。实验后,教师再提出探究性问题:除了光对鼠妇有影响外,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鼠妇的生活与繁殖?学生再次进行猜想、观察、实验和总结,最后再对实验的结果进行交流,从而构建互动的生物课堂。问题教学的优化,课堂模式的改变,让学生的问题意识渐浓,探究兴趣渐高,促进了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

[ 参 考 文 献 ]

[1]关芬芬.在初中生物探究实验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1(11).[2]魏松伟.对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问题意识培养的有效策略分析[J].新课程?中学,2016(8).[3]赵芳.强化问题意识,提升初中生物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5(Z2).[4]童军正.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7).(责任编辑 黄春香)

第四篇:农村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的研究

农村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的研究

摘要:在农村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学生地理思想的培养,使地理思想与实践活动有效结合,注重应用,锻炼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能力,这对学生学习生活化的地理有着重要的意义。农村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地理思想包括:人地关系的思想、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地理综合性的思想、因地制宜的思想。

关键词:农村地理教学;地理思想;地理观念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4―0067―02

一、人地关系思想

1.人地关系思想的阐述

人地关系思想是地理学科的核心思想。在初中地理课程中对人地关系的理解:“人地关系”中的“人”包括人类的生存、生产及社会交往活动,而“人地关系”当中的“地”是指自然环境的整体;“人”与“地”的关系就是指人类活动的表现形式与自然环境整体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在农村地理教学中要发挥地理学科的优势,让学生了解我们身边的地理,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地理现象。

2.人地关系的思想在教材中的体现

在《全日制普通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实验稿修订版)》中,中学地理教学对可持续发展做了系统的概括。大纲指出:环境与发展相协调的人地关系是中学地理教学的主线,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可见在面对人地矛盾紧张、生态破坏、环境破坏、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时,学生会站在何种角度思考,了解知识本身所蕴含的人地协调的思想。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是从世界看中国,在了解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大国后,也要让学生了解我国空间的占有率,包括现今城市住房扩建、道路修建占据了大量土地,农村户口分地政策以及过去的计划生育政策到现今部分城市的二胎政策等热点的信息,与学生进行探究思考,使教学“亮点”与社会“热点”相互融合,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实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3.人地关系的思想在教材中的案例分析

在面对“地对人”的影响与“人对地”的影响时,教师应该在案例讲解中理清思路,由于地理环境作为人类生存的环境,对于人类生存起到非决定性作用,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起到绝对性的作用。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明白:一是有了自然环境这个前提,不一定有相应的社会经济活动,即“有此未必有彼”;二是在特定场合,自然环境会对人类活动产生决定性影响,即“有彼未必有此”。

二、可持续发展思想

1.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阐述

可持续发展作为社会发展思想的产物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与现实意义。由于这种危机感与压迫感,可持续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逐步形成。1987年,受联合国委托,以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首的WECD的成员们把经过4年研究和充分论证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提交联合国大会,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模式。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基础的发展,作为一种发展应坚持以下原则:可持续性原则、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协调发展的原则。实现经济上互利、社会上互助、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2.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教材中的体现

可持续发展是地理学的核心观点。当我们面对与自然的关系时,要了解什么是合理、恰当的行为,什么是我们应当担当的义务。在地理教材中,我们要有环境伦理观念,尊重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资源的永续发展。我们要坚持以下原则:可持续性原则、代际公平、代内公平、环境与发展的有机结合。在农村地理教学中,要加深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认识,在坚持生态平衡、社会的公正公平与人类对自身发展的积极参与的基础上,实现对理论的理解与教学内容相互结合与渗透,形成中学地理的基本教学框架与教学模式。

3.可持续发展在教材中的案例分析

农村中学地理教学在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过程中,在结合教材的同时也要融合具有乡土气息的素材,在美育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情感态度和高尚的审美理念与价值观,在教育过程中以对家乡“小家”的人美、物美来实现对“大家”环境的关切与热爱。在现行(人教版)中学地理教材中,乡土地理部分的内容包括:了解当地自然条件与资源利用现状,了解承担对自然资源与生态良性循环与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和义务,并积极参加保护环境的宣传活动与实践活动。

三、地理综合性思想

1.地理综合性思想的阐述

综合性作为学科最重要的特性,一方面反映学科研究对象和内容的综合性,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完成对象和内容的研究,在方法上要有多种的技能和手段。

2.地理综合性思想在教材中的体现

地理学是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相互融合的综合性学科,具有复杂性,所以对地理问题的讲解方面要做到定性与定量集成的方式,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性的思维。在教材中体现的综合性是由地理学的学科特点决定的,人文与自然地理要素要相互结合。

3.地理综合性思想在教材中的案例分析

中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中,在对聚落的选择上考虑了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水资源丰富,工农业生产比较迅速,聚落分布相对密集,而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四、因地制宜思想

1.因地制宜思想的阐述

因地制宜中的“地”包含的内容具有广泛性,根据其研究范畴不同可以分为土地、自然环境及人类密切相关并有地区差异的地理环境。所以,因地制宜要根据具体地区的地理环境与差异选择相应的农业类型,扬长避短,是地理学因地制宜的意义所在。

2.因地制宜在教材中的体现

为了培养学生因地制宜的思想,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需要教师在对学生知识渗透的过程中,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以学生的理解与思考为前提,以学生的经验与感受为基础,结合当地农业发展现状,自主探究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在教学进程中要拟建学生对知识线索的概念图,根据区域的差异分析出资源与发展条件的差异性,从而使农业发展类型的可能性与长久性也不尽相同,同时根据存在的问题采取扬长避短的措施,最终因地制宜地利用自然环境。

3.因地制宜在教材中的案例分析

中学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中,以现今农村农业发展的产业类型为例,结合因地制宜的正、反两个方面,增强学生对本地资源与因地制宜重要性的认识。正面例证有助于学生懂得什么是因地制宜和实现因地制宜的合理措施,使人地关系达到和谐发展;反面例证使学生理解违背客观规律造成的危害与后果,并采取相应的补偿机制与生态治理,使学生对因地制宜观点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层面,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农业生产,热爱本地的资源产业,为家乡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澄,樊杰.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6[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2]龚建华,承继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人地关系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7(03).[3]袁孝亭,王向东.重视地理学科的核心能力与地理观点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03(10).[4]刘振明.生态伦理可持续发展观的伦理思考[J].道德与文明,1999(04).[5]刘盛佳,吴传钧.人文地理思想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学说[J].地理科学进展,1998(03).[6]朱海燕,潘燕.试论地理环境结构的整体性与差异性[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06).

第五篇:_地理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地理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摘 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全国各地素质教育得到全面的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是创造发明的起点。地理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开展自我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前提,更是挖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改革当前的地理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以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地理教学 问题意识 培养策略

I

目 录

摘 要................................................................................................................................................I 1 解放思想,敢于让学生提问.....................................................................................................1 2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乐于提问.........................................................................1 2.1 课堂导入...........................................................................................................................2 2.2 设置课堂问题情境...........................................................................................................2 3 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敢于提问.............................................................................................3 4 给予学生积极评价,让学生敢于提问.....................................................................................3 5 创新回答方式,让学生保持提问的兴趣.................................................................................4 6 总结.............................................................................................................................................4 参考文献:.....................................................................................................................................5

II

心理学对问题的一个解释是“问题”基本上指某些已有的因素后,必须肯定或确定另外因素的情景。心理学家梅耶是这样定义的“当问题解决想让某种情景从一种状态,而问题解决者不知道如何扫清二种之间的障碍时,就产生了问题。[1]问题意识是指在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于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是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驱使学生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2]人才资源是21世纪最具战略意识的首要资源,当代社会发展迅速,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想要推动社会科技的发展就要敢于探索,具有创新精神,针对这一问题地理教学中就要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是一个过程,创新的先导是问题,问题也是思维的起点。培养问题意识是一个人有所创新的基础,地理作为一门基础的学科,应该遵循素质教育的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目前地理教育令人担忧,多数学校认为地理是一门副科,因而不被重视。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学生是被迫接受教育的对象,在课堂上只有老师的声音,不允许学生提出质疑,强迫学生机械的记忆而忽视对知识的理解,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数教师强迫学生记住所谓的标准答案,学生要对教师绝对的服从,缺乏质疑能力。新课改革提出来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人。因此,地理教师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学会提问、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加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解放思想,敢于让学生提问

在现实的课堂中,教师怕自己的权威受到影响、教学程序被打乱,一节课45分钟课堂上只有教师的声音,学生就像一台机器接受来自老师的信息,没有思考与发表意见的空间,导致学生懒得思考,懒得提问,缺乏质疑能力,不善于提出问题,形成了一种观念老师传授的知识永远都是对的。许多地理老师仍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观念,为了提高分数,让学生对标准答案进行记忆,模仿、服从,短时间学生的成绩是提高了,但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让学生不再思考,不再质疑,脑海里只有标准答案没有问题。教师应该解放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摆脱过去“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应该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敢于让学生提问,而不是自己一味的提出问题,让学生用标准答案来回答,教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做到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成功才是教师的成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乐于提问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地理学科被学校的师生视为“副科”,在中考与高考中占的分数没有“主科”多,因而地理这一科目不被重视,学生对学习地理的兴趣也不高。学生只有对地理学习感兴趣,才不会将地理学习当成是一个任务来完成,才能让学生欣然接受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提问,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周围和社会上所关

心的地理问题的讲解并进行中肯的分析,使学生觉得学习地理确实有用,激起学生强烈学习地理的需要,引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地理教学中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多种多样,有课堂导入,创设问题情景,地理活动的开展。

2.1 课堂导入

传统教学教师大都是采用直接导入法,导入的方法较为单一,长期使用同一种方法,难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避免那些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千篇一律的导入,教师除了直接导入还可以采取多媒体导入。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直观的图片、逼真的画面、动听的音乐、精彩的视频,这些较之传统教学的黑板白字、枯燥的语言描述与静止的文字教材更有吸引力,更符合初中生的特点,更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高涨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投入到教学中来。[3]例如在学习“巴西”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热带雨林,及巴西的特产卡卡和咖啡,边看图片边播放当地特有的音乐,学生会很快被歌曲与画面吸引住,对巴西产生强烈学习的欲望;歌曲导入,巧妙的应用歌曲导入,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教师在讲《珠江三角洲》时,在讲新课内容时,教师可以播放《春天的故事》,高亢激昂的歌声感染了每一位学生,歌曲播完教师可以提问歌词的一些信息,如歌词中的这位老人是谁?老人会在哪里画圈?崛起了那些城市?利用歌曲导入可以让学生感知地理事物,也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悬念导入,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探究问题奥妙所在的愿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圈层结构”是教师可以根据时事焦点神舟进入太空,蛟龙号创造中国深度,下潜到海底7062米,但对于报道人类进入地底的新闻不多,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人类应用钻探技术也只能到达地下12千米,这就出现了上天有路,下海有法,入地无门,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活动导入,如教学内容是讲“天气”可以让学生猜谜语,“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水里看不见。”

对于教学导入,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要更具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进行,不能只是考虑吸引学生,而忽视了你选择的导入方法会不会产生干扰教学的负面影响。

2.2 设置课堂问题情境

学生最怕的是一节课45分钟教师里只有老师的声音,特别安静,没有一点气氛,这样的课堂难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容易让学生打盹,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可以适宜的创设问题情境。地理教学心理论认为: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引发好奇心和学习的探究兴趣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重要方法。学生的学习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那些带有探究因素的问题情境往往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强烈的激发作用。[4]借助直观方法,设置地理问题情境,利用模型、图片、板画等加于适当的语言启发思维,如在学习“地球运动”时。这节内容较多,较为复杂,较为枯燥,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直观的三球仪,模型等多种方法进行演示、讲解,把原本抽象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具体化,这样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让学生有学下

去的兴趣,利用对某一问题的不同观点或矛盾设置问题情境,如在学习我国“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看世界地图,找北回归线穿过亚洲的地区,被北回归线穿过的西亚大部分地区是炎热干燥的沙漠,而位于同一纬度地区我国的东部却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利用这一矛盾使学生对季风气候的形成产生兴趣;利用有新意、有趣味的地理问题设置问题情境,如在学习日界线这一节时,教师可以根据一个故事提出一个地理问题,“有一个孕妇从上海去旧金山,在日界线以西的东十二区先产下一个女孩,在西十二区有产下一个男孩,但先生的女孩却叫后生的男孩为哥哥,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样会让学生感到新奇,思维也会一下子活跃起来,为了满足其好奇心理,学生将会认真听课,在听课的过程中会跟着老师的思路。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是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不断提升学生的地理问题意识,让学生对于地理的学习越来越感兴趣.3 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敢于提问

课堂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经验出发,去理解地理知识。而地理是实用性较强的学科,许多的地理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实际出真知”学生只有把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才能从中体验地理知识的价值,如教师讲到“昼夜更替”时,可结合日常生活的现象,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会出现太阳的东升西落的现象?为什么每年的世界杯举行地是白天,我们看直播却是晚上?为什么一些跨国公司可以24小时不间断的工作?再如教材在阐述“正午太阳高度角”时,可以对学生提出:假如你家要买一套新房子,你对光照有什么样的要求?你家要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的时候,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如果太阳能热水器的效率每天要达到最高,支架应该要怎么设计?通过以上的问题,让学生参与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之中,这样不但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要让学生将学习地理的兴趣持久、让学生主动在课堂上学习地理、让学生能够完成作业和复习学过的知识,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学习地理的习惯,要时常提醒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观察有关的地理现象,认真的体会、挖掘、收集资料,让学生把从现实中取得的经验以及熟知的东西在课堂上尽情的发言表现,这样就会让学生觉得地理就在我们身边。给予学生积极评价,让学生敢于提问

人人都希望得到欣赏与赞美我,如果一个学生的提问得不到及时的赞美和恰如其分的评价,会让学生丧失提问的兴趣和信心。如有一教师在讲“时区与区时的计算”是时,直接给学生区时的计算式: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规律是东加西减与同减异加,教师给学生讲解公式的语速过快,一个学生没听明白,想要教师再解释一遍。教师立马黑脸,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骂那位学生“你怎么那么笨,笨死了,你还是个高中生吗?你妈妈没给

你生脑袋吗?”弄得全班哄然大笑,让那位学生很不好意思,打击了学生的自尊心,让那位学生不仅让失去了学习地理的兴趣,更让学生失去了在地理课堂上的质疑能力,厌恶其地理老师。这位老师如果能耐着性子,不对学生横加指责,不嘲讽学生,那也就不会让那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的问题意识受挫,教师要对那些大胆发问的学生应该给予鼓励,不要把学生提问的问题看成“捣乱”或是“钻牛角尖”,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的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的想法给予肯定、支持和帮助。对学生提出的看法和见解,特别是那些超出常规的想法给予保护,如果对那些学生进行批评、挖苦,就会扼杀学生创造思维的萌芽。对于爱提问题的学生多些鼓励,少些指责,充分肯定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潜能。创新回答方式,让学生保持提问的兴趣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地理由于课时少,课堂的问答方式大都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有些老师提问后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不够,往往学生还没反应过来教师就叫你站起来回答问题,导致很多学生害怕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又担心答不出来,在课堂上出丑。采用老师问,学生答这一回答方式,教师要善于导答,如一位老师在教“洋流成因”时问东澳大利亚暖流是如何形成的?学生都沉默不语,老师见状说:“其实,我根本没必要问大家这样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因为我知道东澳大利亚暖流的成因是密度的差异。”教师话音刚落,很多学生就起来纠正教师的错误。除了用故意出错法,还有激将诱导法,分解引导法,温故知新法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让学生时刻保持质疑与提问的能力;回答方式也可以采用“学生问,教师答”的方式,教师要控制课堂时间,将新课内容讲完后要留有充足对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要耐心的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没学完一个新的知识都能理解,让学生爱上学习地理,愿意提出问题。除了“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教师答”的问答方式,教师还可以采用“学生问,学生答”的方式,教师每讲完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可以建议学生在课余时间搜查与本知识有关的题型或是尝试着自己根据知识点出题,每学完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将全班同学分组,让学生组与组之间竞争,题目处的好,抢答题较多的组获胜,在这过程中有些同学会发现对方出的题有争议或是不对,提高了学生的质疑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答问题。良好的问答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脑海中时刻呈现问题,让学生摆脱过去只有答案没有问题的情况,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总结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但问题意识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系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学过程是师生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问题的过程,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以问题为中心,使质疑、设疑、激疑、释疑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问题意识得到长足的发展,让学生不断的在“问”与“解决问题”中成长。更好的推动学生知识和智力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 宋振韶.课堂提出基本模式以及学生提问的研究状况[J].学科教育,2003,1:2.

下载中学地理教学中公民意识培养的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学地理教学中公民意识培养的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在做中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如何在做中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在做中学教学活动中,我们常常发现,孩子们都是被动地思考和解答老师抛出的问题,而很少自主产生问题。然而问题意识在思维活动乃至人的认识......

    中学地理教师区域培养策略研究

    参考文献: 张新.基于发展诉求的中学地理教师区域培训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王坤.中学地理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及培养策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0. 蔡晓婷......

    论中学地理教学中防灾意识教育的重要性

    论中学地理教学中灾害意识教育的重要性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08级地理科学 邢婉 学号 1256408067 论中学地理教育中灾害意识教育的重要性 邢婉东北师范大学 城市与环境科......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世界公民意识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世界公民意识可贵的世界公民意识所显示的,在一些世界性事件中,公民个体已不仅仅局限于"民族-国家"的属性,而是以所有生活在地球村的人为休戚相关的"公民共同体"......

    论农村中学美术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论农村中学美术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摘要】:《教育与创造》中提出:“只有创新才能使世界更美好,只有创新,才能为人类增加新知识,为世界带来新的幸福。创新成为教育的最高境界......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研究问题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研究问题 1、 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查阅文献,说明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要素及其影响; 根据所查阅的文献书籍: (1)《新课程地理教学设计研究的十年发展》(内蒙古......

    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个人工作总结 2010年,常压四班在班组建设工作中,以班组管理工作重点为指导,按照我厂职代会精神及工会班组建设管理中实施的“班组标准化建设”活动部署为方针。以推行创建样板......

    中学地理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方法实践和测评研究★

    中学地理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方法和测评的实践探索 摘要:本文以新课程标准为研究依据,根据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开展了相应的地理教学实践及效果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