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教师区域培养策略研究

时间:2019-05-13 10:52: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学地理教师区域培养策略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学地理教师区域培养策略研究》。

第一篇:中学地理教师区域培养策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新.基于发展诉求的中学地理教师区域培训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王坤.中学地理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及培养策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0.[3]蔡晓婷.影响中学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因素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3,(2):6-7.[4]李红立.新课改背景下农村地理教师素养的培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5]梁宇丹.中学地理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D].陕西师范大学.2012.[6]李忠志.农村中学地理教师专业发展“八性”[J].地理教育.2013,(11):8-9.论文题目:中学地理教师区域培养策略研究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和素质教育的继续推进,中学地理学科从课程标准,到教材内容、教学方法,都出现了巨大改变,对中学地理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由于农村地区地域跨度大,学校的地理教育认识水平、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参差不齐,农村中学地理教师更是面临着巨大挑战,基于教师专业化发展诉求的培训任务更为艰巨。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学地理教师培训工作的迫切性,并提出了基于中学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诉求的培养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中学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迫切性;区域培养

所谓中学地理教师的专业发展诉求指的是教师或教师群体因学科教学工作和自我发展的需要,提出的具有学科特征的知识、素养、技能等专业发展方面的培训需求。区域培养指的是由区县教师继续教育进修院校的专门培训机构组织实施的,教师在区域范围内的教研、科研、进修等相关的培训工作。众所周知,农村中学教师整体素质与城市有一定差距,地理教师与城市相比,差距更大,在基础教育新一轮改革的背景下,农村中学地理教师的专业化问题逐渐成为阻碍新课改前进和地理教学改革的主要障碍,这就使地理教师的专业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区域培训机构往往拥有较多培训资源,对农村教师品格素养、学科知识、专业能力的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在农村教师保留方面发挥着很大价值,而培训的有效性取决于培训组织者、策划者对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专业发展诉求的了解程度,取决于能否根据教师专业发展诉求对培养策略进行优化。

一、中学地理教师区域培训的迫切性

农村中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与城市存在一定差距,这是不争的事实,而地理学科教师与城市相比,差距更大,且不同地区学校的地理教育认知识水平、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出参差不齐,地理教师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等令人堪忧,普遍存在本科学历少、地理专业少、高中职称少、中青骨干少、专职教师少的现象,地理教师队伍非常薄弱。

当今,“三农问题”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富强,而农村教育问题作为“三农问题”的组成部分,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之一。近几年,农村面临着人口、资源和环境方面的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地理学科作为研究经济、气候、健康、资源、环境、人文的高跨度学科,在解决这些问题、实现这些目标方面占有巨大优势,这就决定了要加强对农村公民的地理教育,提高其地理素养,以更好应对上述问题和挑战。农村孩子是农村的未来,他们接受地理教育的程度不仅反映着教育统筹城乡和科学发展状况,还关系着城镇化建设步伐和现代农工业化发展进程,关系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瞻观当前农村中学地理教师现状,显然不能完全胜任地理教育使命,这就要求我们关注地理教学工作的内部质量,将提高地理学科教学质量的眼光首先聚焦到教师的专业发展上,基于农村中学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实施区域培养计划,采取各项积极措施,为保留农村中学的教师力量、提高教师队伍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二、中学地理教师区域培养策略

教师培训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环节,是确保教育公平、推进素质教育进步、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而区域培养对本区范围内教师专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基于农村中学地理教师的区域培养工作首先要了解全农村地区中学地理教师队伍的整体状况,了解全体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诉求,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提出优化农村中学地理教师区域培养的策略。

1.双管齐下,提升中学地理教师的职业道德和地理专业思想受到自然因素、历史因素的限制,城乡差距仍然存在,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加上地理学科地位不稳定,导致农村地理教师经济待遇、自我成就感方面明显低于城市教师.

第二篇:建构高中区域地理认知结构策略

2012年白云区中小学教师教学论文年会参评论文

建构高中区域地理认知结构策略

作者:谢冬萍(地理学科)

单位名称:白云中学

建构高中区域地理认知结构策略

关键词:

建构、高中区域地理、认知结构 摘要:

全日制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学显著的特点:第一、综合性,第二、地域性。任何系统地理都需要区域作为载体,区域的观点是地理学的基本观点,区域地理是高中地理学习的起点和归宿。

本文围绕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建构主义理论、发现学习理论为理论依据,初步探讨建构高中区域地理认知结构的教学优化策略。全文分为四部分。首先,指出了“区域地理”及其在高中地理学的地位。第二,论述了建构认知结构是优化区域地理教学内容的重要策略。第三,建构高中区域地理的总体知识结构。第四,从区域位置、区域特征、区域差异、区际联系协调四个具体方面建构高中区域地理认知结构。

根据高中区域地理教学内容的特性,研究区域地理各要素间的关系,明确它们的内在结构,并在教学时以这一知识结构为基础或支架,力求让学生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本文通过提出组织高中区域地理认知结构建构策略,使得区域地理内容结构化、条理化,最终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一、“区域地理”及其在高中地理学的地位

区域地理学研究某一特定地区地理环境的特征、结构、发展变化,以及区域分异和区际联系的学科。它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强调对人地关系的研究,不仅揭示地理环境本身的自然特征,而且考虑社会、经济、历史因素,研究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其研究成果对于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解决区域生态环境、人口等问题有重要意义。

1、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特色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全日制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指出地理学显著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第二,地域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

1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的规律。只有在特定的区域系统中,这个系统可以大尺度区域,如全球,可以中尺度区域,如国家,可以小尺度区域,如局部地区,才能更好的揭示地理规律和原理。可以说,区域的观点是地理学的基本观点。区域地理是高中地理学习的起点和归宿。

2、高中区域地理教学定位

高中区域地理教学定位既应具备地理教学的共性特征,同时更应该突出区域地理的个性品质。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相比而言,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本文认为,区域地理教学应该从“具体的区域”中走出来,不要过于局限于某个区域研究的细节,而是要从全球不同尺度区域、不同区域问题、不同区域可持续发展策略的角度来确定区域地理教学的价值追求。

因此,在进行高中区域地理教学时,不是简单的重复初中地理的知识,而是用系统地理知识结构处理初中地理课本中比较散、浅的知识,将区域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和综合,并转化成具体的空间图像,进而综合分析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1 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二、建构认知结构是优化区域地理教学内容的重要策略

大多数高中生认为区域地理知识难以学习,主要原因是区域地理内容太杂、散、系统性不强。由于高中生初中基础知识薄弱,加上区域地理涉及内容太多,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知识之间没能形成较好的知识网络,高中生在认知层面存在的缺陷,针对这一现状,本文提出组织区域地理认知结构建构策略。

1、认知结构的理解

“结构”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它的原意是部分构成整体。结构是事物的组织形态和活动方式,具有整体、转换、自调等特点。什么是认知结构?奥苏伯尔认为,认知结构就是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广义地说,它是某一学习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数理化、天地生、文史哲、各类生活实践经验、技能等);狭义地说,它是学习者在某一特殊知识领域内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2

区域地理是由众多概念构成的各具特色的集合体,这些众多的概念就是对区域地理起支撑点的作用。在这些支撑点之间的便是具有区域特色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我们知道,一个人的认知结构就是其头脑中以某种方式组织起来的知识,要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就必须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对它进行有效地组织。

2、认知结构的搭建利于区域地理的学习

先行组织者是奥苏伯尔提出的一种教学策略,教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先给学生提供一些包摄性较广的、概括水平较高的学习材料,用学习者能理解的语言和方式来表述,以便给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时提供一个较好的固定点,将它与原有知识结构联系起来,这种预先提供的起组织作用的教学材料就叫做“先行组织者”。3它既包含高度概括了的新的学习材料的主要内容,又包含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与新的学习材料有广泛联系的观念,是新旧知识间架起的一道“桥梁”。根据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理论,新习得的知识必须“融入”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成为其有机的一部分,才能保持下来并为今后所用。先行组织者在这里为新知识的“融入”起了“催化剂”的作用。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学生在学习具体区域时对区域的组成要素及区域研究的主要问题要有所了解,同时,先前学习的区域又可以作为后继学习的基础。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种联系,使知识层层推进,逐渐精深。

区域地理学科中知识内容繁多但又不乏规律性。各个区域虽然有着不同的位置和特征,有着不同的问题和发展方向,但可以将其中的基本要素和规律借助知识结构图或支架图总结出来。在教学中使用该策略,(1)可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认识区域的基本要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掌握认识区域的一般方法;(2)借助知识结构框架的系统性将区域地理知识组合成块,不仅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加深理解,而且使区域地理要素间错综复杂的联系明了化,从而节省了工作记忆空间;(3)能将大量区域地理知识分门别类,有利于知识的贮存和提取;(4)使学生很容易将后继学习的知识补充进来,从而使认知结构进一步地组织和完善。

三、高中区域地理的总体知识结构

根据要建构的区域地理知识,建立地理知识框架。按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这就存在着学生已有的地理基础框架和将要建构的区域地理知识之间有一定距离差。要使学生能建构区域地理知识,必须让学生“可望”又“可及因此,在设置这一距离差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略高于已有的地理知识水平,否则,距离过大会导致学生挫败,使学生失去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失去支架应有的支撑作用。

知识结构图中知识是以层级的方式呈现的,最基本一般的知识构成最上位的节点,以下各层次是依次具体化的知识。它形象地展现了人们在某领域内的知识及其整体结构。将学生 23 葛安乐.高中生地理学习策略调查与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4月

莫雷.何先友.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 已具备了相应的系统地理基本概念和原理知识作为支撑点,让学生在支撑点的帮助下,通过支架,通过教师的引导,学习某一区域地理知识,以完成对区域地理知识的完整建构。如图1所示:

图1

高中区域地理知识组成结构图

绝对位置相对位置位置区域区域特征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地气水土植形侯文壤被区域自然资源区域差异区域人文环境特征人农工交聚口业业通落区域经济发展

高中区域地理的总体知识结构图,在实际的应用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状况有所改变。教学实例一是在“印度概括”的教学中总结的知识结构图,通过该图组织,学生长期形成头脑中的区域地理知识结构,并会尝试运用到其它区域当中去。只有组织有序的知识才能在一定的刺激下被激活,需要时会成功地被提取或检索。

教学实例一:印度概况 图2

印度概况

区际协调发展

德干高原东北传统工业班加罗尔电子工业工业区工业工业区位煤、铁、锰矿产世界第二、亚洲最大耕地资源耕地多、土壤肥沃热量、水分充足印度洋板块喜马拉雅山亚欧板块地形恒河平原德干高原成因气候热带季风海陆热力性质气压带风带移动特点终年高温,旱雨季明显雨极有利条件分析季风,水旱灾不利恒河平原农业区水稻、小麦、棉花农作物水稻种植业农业地域热带种植园业沉重人口压力生态环境恶化发展障碍种族、宗教矛盾激烈邻国关系紧张农业印度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河流水文特征水量大、季节变化大新德里首都城市孟买最大港口、第二大城市、棉纺加尔各答最大城市、麻纺主要河流

四、高中区域地理知识的认知结构

由高中区域地理的总体知识结构可得:高中区域地理知识包括了区域位置、区域特征、区域差异、区际联系协调四方面的内容,因此,下文将从这个四具体方面建构高中区域地理认知结构。

1、“区域位置”认知结构

区域的地理位置,即区域在地球表面的位置,包括它的界线和范围,决定着这个区域的基本地理特征。地理位置是认识区域的基础,是建立学生区域地理知识体系的重要依托。区域之所以成为它自己,是因为其位置有别于其它区域,使得气候、地形、河流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征。所以,认识人和地方的位置是理解本地、区域、国家和全球的相互依存关系的前提。对区域的地理位置,主要从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图3

“区域位置”认知结构图

经度位置绝对位置地理位置相对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山河位置行政位置距海远近大陆东西岸、内部

2、“区域特征”认知结构

区域特征是指体现一个区域区别于其它区域的最显著的征象或标志,它是“区域内部各个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特定时间内的综合反映”。4掌握区域特征是高中区域地理教学目的之一,我们可以从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两方面来把握。

高中区域地理中的自然地理特征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河流、湖泊、植被、土壤,其中主要在于地形、气候与河流。一个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在高中阶段主要包括人口特征、城市特征、农业特征、工业特征、交通特征、环境特征等,其中最主要的是该区域的经济特征(工业、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交通运输业等)。

完成了对区域各部分地理要素的分析,还需要对区域进行整体特征的归纳,以便区域内各部分地理要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对区域整体特征的归纳,可以通过关联图,也就是知识网络结构图来进行。

图4

“区域特征”认知结构图

气候自然特征区域特征人文特征地形河流植被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

4水、热、光照地形类型、地势水系特征、水文特征、水能自然带增长模式、年龄结构、民族宗教、文化城市化水平、布局、区位、环境问题地域类型、区位条件工业分布、区位及评价线、枢纽、区位因素经济特征 韩渊丰.区域地理理论与方法(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10月

由于区域特征要素较多,所以在实际运用该知识网络结构图时无需面面俱到,而是要抓区域特征形成的主要因素分析,如在分析青藏高原的区域特征关键是从地形角度入手。教学实例二:青藏高原区域特征

图5

青藏高原区域特征图

3、“区域差异”认知结构

区域差异是各区域特征的对比表现,它存在于区域间和区域内部,即常说的区际差异和区内差异。区域差异往往通过地理要素的差异和地理景观差异表现出来。正是这一差异的存在,区域发展才会各具特点。区域地理教学只有充分反映出区域经济发展的独特之处,才能体现区域地理教学的特点。

图6

“区域差异”认知结构图

区域差异区内差异要素差异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区外差异景观差异

4、“区际联系和协调”认知结构

区域联系,指区域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正是差异的存在才导致了区域间的交流和联系。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区域之间由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条件和已有的发展水平参差不一,各有长短,既有差异性又有互补性,这就为区域间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创造了基础和条件。一旦各区域间在依托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建立了合理的分工和经济合作,就会形成一种协调的地区关系,这对区域的发展至关重要。

图7

“区际联系和协调”认知结构图

资源的流动区域联系自然环境间的联系联系内容生产资料流动产品流动人类活动间的联系联系方式交通、信息有利不利

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总之,根据高中区域地理教学内容的特性,研究区域地理各要素间的关系,明确它们的内在结构,并在教学时以这一知识结构为基础或支架,力求让学生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注重渗透地理科学研究方法和认识方法的形成性训练,让学生知道解决什么样的地理问题需要提取哪些地理知识或是学习什么样的地理知识是为了解决哪些地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区域地理修养。

地理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索和实施,意在促成学生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思维训练和能力的培养,不是教给学生怎样去进行学习,而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研究中学会研究,在创造中学会创造,是真正地把“以学生为主体”落到实处。使学生自觉地采取有效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得到全面发展。

教学策略的实施目的是为了让教学过程最优化。本文通过提出组织高中区域地理认知结构建构策略,使得区域地理内容结构化、条理化,最终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 葛安乐.高中生地理学习策略调查与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4月 [3] 莫雷.何先友.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 [4] 韩渊丰.区域地理理论与方法(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10月

第三篇:中学区域地理教育的基本模式

中学区域地理教育的基本模式

把握特色,学习区域,掌握学法

第一步:展示一些当地特色的图片,让学生从中选择印象最深的最直观形象的图片说出解当地大概属哪个地方?

第二步:利用地图,让学生在地图上指出该地位置,第三步:通过图片景观,让学生和本区域进行比较不同,得出当地的特色,再进行物色的介绍。(比较法)

第四步,通过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从一个地理区域包括的自然、人文等各个角度进行 探究,结合各要素的相互联系来得该地的特色。(分析、综合法,)

第五步,引导学生分析制约发展的一些问题,一分为二看待,并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第六步,归纳学习的方法和步骤。

最后是一些小结。(辩证法)

最后作业布置是利用学到的方法,给学生提供几个可供探究的区域,进行自主探究,巩固学习方法。

第四篇:最新初中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最新初中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大全

一、初中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1、创新提问,利用感性材料,引导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形成首先在地理教学中提问很重要,提问的方式和方法要新颖,因为初中生对创新的新奇的事情才会感兴趣,这样才会引导学生主动的去想,亚里斯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学生有了疑问他们才会进一步去思考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一方面引导学生“于疑难处质疑”“于无疑处质疑”“于核心处质疑”,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从而激活他们的地理思维。如我在导入樱花之国日本时,我借用朱自清的几句话慢慢的导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桃花、梨花、樱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样通过春天引出樱花,一说到樱花的美丽和绚烂学生们就很兴奋和激动,从而导出樱花之国日本。另一方面,我努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创设问题,如在讲亚洲的河流时,我先问亚洲的地形怎么样?地势怎么样?降水怎么样?然后再过渡到河流的特征?这样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其次,在地理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感性材料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感性认识是思维的起点,思维就是对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理性思考。初中生的抽象能力有限,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教学中充分的利用形象思维的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和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给以展示,教师要进行必要的点拨和讲解,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暗示。

如在讲海陆变迁时我首先叫学生读书上的材料喜马拉雅山的变迁归纳中心思想,学生就会很快的归纳出地球表面的形态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然后再叫学生思考原因?在讲解地球的自传运动时,为了更形象更直观的看出昼夜的交替,我准备教具地球仪、手电筒,叫两个学生上讲台进行表演,并叫下面的学生思考昼夜交替的原因?这样就充分的激发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2、通过地图,重视笔记,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的习惯

地图被称为是地理的眼睛,在初中阶段让学生读各种各样的图,可以充分开发、活化学生大脑的潜力,为学生开拓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地理思维在理想的时空范围内自由的驰骋。如学生在读亚热带季风气候柱状图时,首先叫学生分析气温在冬季和夏季的不同特点,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会很快的归纳出冬季气温低夏季高,再看降水的特点,学生也会归纳出夏季多雨冬季少雨,这样通过图学生就很快的掌握了这种气候的气候特点,也为阅读其他的气候类型积累经验和方法。有一句话说的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充分的说明笔记是地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针对初中学生自觉性较差,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时刻提醒学生做笔记。

3、强调动手,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探究性

地理教学如果只凭教师的语言和书上的文字,从一个问题到另一个问题,就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深层次的兴趣。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难以深化,达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目的。如在讲气温和降水时,我们叫学生拿温度计进行测试,讲中国地理时,可以叫学生动手画中国地图,在画的过程中思考各省的形状像什么?这样既活跃思维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课外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创新的有效阵地。它为地理思维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营养和情绪环境,学生在这种活动中不受教材范围、教师倾向的束缚,独立自主的发展,在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中区观察课内教学所部曾看出的道理,去领悟课内教学所未涉及的奥秘。

4、加强讨论灵活思考,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整合性

在地理课堂中积极组织鼓励学生讨论地理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灵感,如在讲到西亚时就可以叫学生分组讨论中东地区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原因是什么?这样学生就会根据我们课本上所学习的知识以及平时所了解的知识进行整合回答,这样就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多角度的思考同一问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5、重基础、研方法,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系统化

新课程中学生对地理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关键,在教学中力争搞清重点,突破难点并将抽象概括的思维内容转化为形象直观的表述,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首要条件,教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如在讲解美国时分析它农业发达的原因老师就可以教给学生分析方法,从自然环境(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和人文环境(市场、交通、科技、劳动者素质等)分析,这样学生就能够举一反三,不仅能够分析美国也会分析其他国家,这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作用。

二、如何培养初中学生地理学习的思维能力

1、把地理形象思维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切入点

地理教学中的地理形象思维是通过典型的地理现象,反映和把握地理事物本质的思维活动。地理形象思维不仅是思维过程中的一个闪念、一颗火花,而且是可以经常地存在于教与学的过程中。在教学中,进行地理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对于全面开发学生大脑(特别是右脑)、全面培养学生学习地理、认识地理并在实践中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地理形象内容从形式上看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通过实物、模型、幻灯照片、声像资料等表现具体可观的地理形象;二是通过教师生动丰富的语言,描绘出具体的地理情境;三是通过简洁的线条符号和地理示意图形附加少量的说明文字表达一定的地理知识内容的形象化图示。它们都为教学中构成地理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

2、利用感性材料,强化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感性认识是思维的起点,思维就是对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理性思考。初中生的时空抽象能力有限,教师必须从初中学生实际出发,教学中充分运用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予以展示,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讲解,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暗示或提醒,同时要求学生对这些感性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强化表达能力。例如:在“黄河水系”的教学中,幻灯片上黄河下游的流域面积明显地比中、上游缩小,这种一反常态的现象可以作为让学生从直观的视觉中进一步训练其抽象思维能力的一种素材。我们都知道黄河因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大量的泥沙在下游地平水缓的华北平原沉积,使河床抬高而成为“地上河”,高出地面的河床再也不可能接纳支流入黄河干道(水往低处流的道理人尽皆知,但这一点仅从流域的平面图中是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学生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得出的结论)。而在讲解黄河中游特点时,教师事实上已把原因告知了学生,因而,这一要求对初中生而言并不太难。

3、联系生活实际,活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水产业和野生动物及自然保护区等章节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死记硬背去掌握水产品的种类及分布、自然保护区的分布及所保护的珍稀动物,出现张冠李戴、移花接木的现象在所难免,甚至比比皆是,但教学中如能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结合,则效果就大不相同。例如:利用温州地处东海之滨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让学生凭自己的生活经历讲出所吃过、见过或了解的鱼类,再把这些鱼类按生活在淡水或海洋进行分类,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如,把野生动物的分布情况与国内的旅游景点有机地结合起来,许多学生原本对珍稀野生动物本身并不感兴趣,但因为平时的一次旅游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念念不忘,利用这种潜意识去识记野生动物或自然保护区就成了他对以往旅游的美好回忆。效果自然也不同凡响。人类学、心理学、生理学、逻辑学的新发现证实:人类具有巨大的潜能。人类储存在脑内的潜能惊人,平常只运用到潜能资源的10%。美国着名心理学家乔瑟夫?摩苏博士说:“人的潜意识好比一座‘冰山’,浮出水面一小部分是意识,而潜意识隐藏在水下大部分。……人只要适当地加以运用,记忆就变得十分轻松。”

实践证明,教学中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越贴近,其学习的兴趣和识记的效果就越好,期间的思维活动也越活跃。

4、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诚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引发学习热情,可以从邮票、旅游、动物世界等多种角度进行切入,以充分激发、活跃学生的思维和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但一切形式总是为内容服务的。地理教学本身旨在通过这些载体,让学生学会思考,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将看似繁杂、互不相关的地理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揭示出来,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例如:长江大堤上的“万寿塔”塔基为何要“建”在九米多深的地下?你知道原因何在?从中可以揭示哪些相关的地理知识?

粗粗一看,万寿塔与地理知识能有什么关系,至多因为塔身太重而江堤地质不硬陷入地下的吧!如果没有仔细思考,这一结论很迎合常人心理,但事实上,众所周知,塔基原本是在高出河面数米的江堤上,因年代久远,长江受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并超过塔基,为了保护塔身免受江水浸蚀而在四周筑土叠砖,年复一年,四周越来越高,塔基便“越陷越深了”。那么这个原因本身又是怎样形成的?这就可以联系到长江上、中、下游的水文特点植被情况:长江上游多穿行高山深峡之中,水流湍急,落差大,植被情况相对较好,即便有泥沙入河,也因流速快而不能沉积。中下游河道流经平原地区,地势低平,使流速减缓,必然使泥沙沉积,抬高河床。通过“万寿塔”塔基低于地面这一普通现象,引发学生进行地理方面的逻辑思考,从而达到深化教学的目的。

三、如何培养学生地理的空间思维能力

1.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加强初中生的空间思维能力的训练

随着科学技术的逐渐发展,教学手段也在不断进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把很多抽象难以理解的地理景象直观地表现出来,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和地理景象。在初中生的地理教学课程中使用计算机多媒体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地理图片和视频影像。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模式可以为学生展现地球的公转以及自转的影响,并结合地球上的昼夜变化,为学生展现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这种影响的教学模式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并大大地提升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快捷有效。

2.在地理教学中利用相关的教具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在进行初中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使用教具,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晦涩的地理知识。教具可以使得所学习的相关地理知识被充分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实现更加形象的表达,帮助学生建立陌生的地理概念,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想象的能力。一般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教具包含地图,教学挂图以及部分的示意图和模型等等。课堂上使用的挂图可以使得学生把虚拟的空间更加实体化,从而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空间想象能力。而在图片教具和模型的帮助下,学生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地理事物,并丰富地理知识和能力。学生可以通过对地球仪的观察而分析地球的运动状态以及地轴的作用等等,同时在地球仪的帮助下学生也可以加强对经纬度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分析地球的四季变化和昼夜变更。

3.帮助学生对已经学习的地理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梳理

地理知识的连贯性较强,所以系统化地进行地理知识的梳理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加强对地理课程的认识和学习。地理知识之间的穿插性较强,各个知识点之间有着多层次的联系,所以教师需要善于发现其中的规律,并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相关知识,建立地理知识教学的相关空间思维能力。最终使得学生可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并更加深入地了解。在进行地理相关知识的系统梳理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总结相关知识,从而实现思维的迁移。此外,为了让学生在学中玩,在学中记,教师还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班级活动,比如地理知识竞赛以及地理现象演示等活动给学生提供讨论的空间,在反复的练习下,学生可以形成一定的空间思维和逻辑思考的能力,最终达到发展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重要目的。

第五篇:中学地理教学中公民意识培养的研究

中学地理教学中 公民意识培养的研究

长春市第十七中学

马 春 梅

[摘要]公民意识教育是一个与我国现代化建设密切相关的教育课题,它和多学科有着不同的结合点。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与公民意识教育的结合点更多、更为突出。

伴随着全球化进程,人类跨入21世纪。全球化对地理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它要求地理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公民意识。目前,地理界普遍认识到“地理教学必须适应时代,面向世界”,强调地理教学要“增强公民意识”。新世界之初,我国《地理教学大纲》围绕着公民意识,使中学生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重大问题,知道协调人地关系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本论文的目的就是为了研究在新的形势下,在中学地理教学中重视并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有关问题。

[关键词] 中学地理;教学;公民意识;培养 [正文] “公民意识”是随着近现代社会的发展而形成的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它体现了现代社会的文化理念和价值

观念。公民意识不仅是一种理性自觉的主体意识,同时还是一个反思的意识。真正的成熟的公民意识,不仅表现在公民具有独立的理性意识,敢于运用自己的理性来思考问题上,同时也表现为公民具有强烈的反思意识、批判意识,能够在自我批判与社会批判中完成作为世界、作为国家中的一个公民的真正使命。

一、地理学角度的公民意识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指出:“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需。”我国从2001年开始地理新课程改革,其基本理念是“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地理素养一般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与经济活动及个人决策所需的地理科学知识、探究能力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简言之,地理素养就是地理知识与技能、地理思想与地理方法。而要培养学生地理素养,地理教师就要更新地理教育观念,不仅传授地理知识与技能,更要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思想与方法。

中学地理教学中涉及的地理思想意识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四种:

1、人地关系、空间观和因地制宜观;

2、人地协调观、可持续发展观、空间观和因地制宜观;

3、它在哪里?它是什么样子的?它为什么地那里?它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它产生了什么作用?怎样使它有利于人类和自然环境?

4、可持续发展观、人地关系、综合性、地域性、系统性、双重性(文、理性)和实践性。上述四种观点都不同程度地揭示了地理思想意识,但如何科学、准确、全面地阐述地理思想意识还需要深入研究。我们认为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贯彻地理思想意识的主要任务是以人地关系为核心,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即人地协调观,也就是今天我们提倡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意识,具体包括:爱国意识、乡土意识、资源意识、环境意识、人口意识、灾害意识、地域性意识、全球性意识等等。

二、中学地理教学中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实施公民意识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这门科学力图阐明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布规律、世界和中国的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地理学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是在新的国际环境、国内条件下,与改革开放的国家总决策配套的带有全局性的教育战略决策。“面向现代化”要求教育正视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求,为国家的现代化事业积蓄后备力量。“面向世界”,要求教育与国际教育发展的进步潮流接轨,教育要为“世界的中国”培养人,培养在开放的中国和世界范围内交往竞争、开拓创新的中国人。“面向未来”,要求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高瞻远瞩,“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着新人”。

“三个面向”既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也是21世纪祖国现代化建设所需要人才必备的素质。在中学地理教学中重视并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就是要培养

具有改革、开放意识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意识,具有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为世界和平、发展与人类进步事业做出贡献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实施公民意识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地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地理教学必须结合实际,通过实践,开展直观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地理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而且要能够利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地理教学中实施公民意识教育体现了地理课程的地位和作用。地理教学必须从社会需要、学科体系、学生个性发展等方面加以考虑,以提高公民意识。地理课的教学,必须突出它的地位和作用,让学生学好地理,为学生将来进一步深造或应用地理知识参加社会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要以人为本,全面、深度探究地理知识,全面提高学生公民意识,促进社会发展,这是地理教学的根本任务,这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实施公民意识教育是人的终身发展的需要

公民意识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素质教育带来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一场自我革命。归根到底,是为了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从深层次上看,健康的身心是学生全面素质的载体和组成部分,良好的学业是学生智力技能和实践技能的综合反映,完善的人格是学生优良个性品质的集中反映。全面育人,育全面发展的人,就必须把学生身心、学业、人格的和谐发展放

在现实教育中去思考。精心呵护学生在有限年限中的身心发育、学业发展、人格完善,教会学生做人,树立他们的责任和义务意识,强化他们的民主、法制和平等观念是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内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

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提出了一个“加强”和一个“关注”,即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这里,空前

突出了课程内容的发展性、现实性和生活化,赋予静态的课程内容以新鲜的时代气息,能被学习主体的生命体验和心灵感悟所激活,使作为课程学习主体的人与作为课程内容的客体这两者之间完全融合,真正使课程内容成为青春生命生长与发育的精神沃土。这为中学地理课程改革提供了契机与条件。而地理学科是培养 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学科。

《地理教学大纲》中就明确指出了中学地理教学的目的:

1、获得对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了解当代中国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2、培养初步的地理技能、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地理探究能力;能够与人合作,运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问题做出独立的判断和适当评价。

3、有助于促进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化对国情、国力、国策的认识,增强爱国情感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

在《中国21世纪议程》第六章——教育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教育建设行动中写道:“加强对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灌输。地理课程中纳入资源、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内容;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21世纪中学地理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让学生学会如何辩证地认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达到利己与利他、当代与后代、自律与互律、环境与发展的平衡,如何实现资源配置与区域协调发展,并将建立全球发展的环境伦理道德体系。

因此,加强中学的地理课程改革,在中学地理教学中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的公民意识,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三、中学地理教学中公民意识教育的途径

关于公民意识的培养途径,各家强调的重点不尽一致。而现在更多的人认为学校教育是公民教育的主战场,“学校公民教育主要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的对青少年进行公民教育,将青少年培养成一个具有现代法理型的合格公民。而这一教育过程,就是指导青少年掌握公民知识、形成公民意识、养成公民行为及培养公民能力的过程”。

地理作为内涵丰富的社会科学,对实施公民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地理能帮助学生进入社会,了解本地区的发展,甚至是整个世界的发展;可以促使学生成为一位优秀的公民和爱国者;地理教育是作为世界公民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

高中地理教育中的公民教育与其他学科公民教育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它不是完全针对公民知识的教育和公民技能的训练,而是注重公民意识的培养,从而提高公民的素质。针对当代中学生在爱国意识、乡土意识、资源意识、环境意识、人口意识、灾害意识、地域性意识、全球性意识等公民意识方面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一些问题,所以在今后的中学地理教学中应该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公民意识培养。在高中地理教育中,笔者不仅在必修课教学中开展了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实践,而且还在活动课教学中拓展,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提高教师的素质是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前提 必修课是高中地理教学的主渠道,因而也是实施公民教育的主渠道。高中地理教材中隐含丰富的公民教育的内容,教师要深研教材,明确地理教育与公民教育的结合点,认真统筹规划,结合地理教学,采用恰当的方法和途径来实施公民教育,使学生在感受地理知识的同时,形成公民意识。

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公民教育主要是通过与公民教育相关的地理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公民意识,提高公民的素质。因此,地理老师应当充分把握教材内容,挖掘地理教材与公民教育的结合点。

首先,教师要有相关的公民教育的知识和正确的公民意识。公民教育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质量。教师自己有良好的公民意识和公民素质,才能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公民教育。地理教师除了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外,还需以下知识:一是对与地理学科相关的公民知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懂得包括资源、灾害、乡土、人口、环境、区域性、全球性等方面的知识。二是要懂得尊重与理解公民意识教育的意义与价值;三是要身体力行,言行一致,成为模范公民,这样才能对学生起到榜样示范作用。

其次,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钻研教材,有目的、有计划地挖掘教材中的公民教育的素材,找准地理教材与公民教育的结合点。

再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紧扣“结合点”,精选典型、生动的案例,力求渗透的内容富有感染力和说服

力,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达到理想的目的。[33]

(二)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高度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中,不难发现,我们的教育在很多方面停留在表面上,缺乏对地理环境,尤其对自然环境的应有公民意识的培养,缺乏对人类社会与生存环境相互影响及相互作用的深刻探讨。因此,当前地理教学中应旗帜鲜明地宣传地理环境与公民意识,强化培养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1、培养学生关心现实,关心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使命感和危机感,勇于承担社会的责任,服务于社会。地理学的使命,决定了地理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增强服务社会的使命感。在地理教学中应指导学生进行当地的乡土地理调查,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人口状况、经济形势等等,提出自己的看法服务于家乡,教学中应要有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比如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可以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思考,进行反思,强化公民意识。

2、运用综合的观念分析和提示事物之间的联系,从各方面保护环境,提高物质能量的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地理环境是一个巨大的复杂系统,各自然要素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导致系统的不稳定和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破坏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所以在生产、生活实际中,人们应该把握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分析各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揭示事物现象的本质,从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提高资源环境利用率,使资源环境既能满足当前人们的需要,还要源源不断的维持其供应能力,使之走向循环不止、永续利用的良性发展之路,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最大发挥和完善组合。

3、以高尚的伦理观念、道德情操和公民意识处理人地关系。在地理教学中必须树立新型的高尚的伦理观念道德情操,强化公民意识,正确处理和看待人类发展。随着人类文明的进化,伦理学的领域进一步扩展,扩展到了人与自然关系领域,人们应发挥生态伦理学和道德情操在保护环境方面的作用,确定新的道德义务和信念,肩负起对自身的生态行为的道义责任,建立新的价值观、资源观、环境观,更加自觉地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使生态系统向着有利于人类生存和方向变化和发展。提倡合理消费,即绿色消费、适度消费,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筷子和贺年卡,提倡利用再生资源。

4、建立和谐的人地关系,促进人类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由于人们在工业革命之后,普遍追求功利主义和单纯实用主义,把资源视为财富,强调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主宰和统治,因而产生了20世纪严重的环境问题。人类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并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从而觉悟到需要确立新的发展观和公民意识观,即如果每个人在考虑和安排自己行动时都能考虑到这一行动对其人(包括后代人)及生态环境的影响,并能真诚地按“和谐原则”行事。那么,人类内部及人类与自然之间就能保持一种互惠共生的关系,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总之,要想真正、快速实现我国公民意识的培养,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断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并很好地与所教学科融合到一起,找到本学科与公民意识的结合点,提高公民综合素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李治德.论公民教育内容的理论框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2]罗越媚.中学生公民素质现状分析[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8期

[3]陈季,张英.中学地理与灾害教育浅谈[J].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08年第6期 第4页 [4]李高山.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公民意识教育初探[D].[教育硕士论文]2007年

[5]长春市高中地理新课程培训资料汇编[M].长春市教育局教育教学研究室编,2002年

下载中学地理教师区域培养策略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学地理教师区域培养策略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区域地理研究和区域发展(全解析)五篇范文

    第四板块 区域地理研究和区域发展 特别说明:因时间关系,本资料试题未经校对流程,使用时请注意。 一、选择题 【2012·重庆一调研】读图3,甲、乙为我国两个盆地。回答1—3题。 1.......

    中学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共5则)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中学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 作者:方昌日 来源:《现代交际》2012年第05期 一、地理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教师作为一种具有社会意义的职业,有其自身的职业特......

    区域地理教学法

    区域地理教学法 区域地理是在初中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学习的基础上,对区域地理位置、存在问题、开发条件、趋利避害发展等方面的综合分析,主要涉及到一个区域的位置、自然环境......

    区域地理教学方法

    区域地理教学方法 高二地理缪瑾 区域地理是高中必修地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区域地理鲜明地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特点,是地理学科的基......

    如何描述区域地理特征

    如何描述区域地理特征: (1)区域自然地理特征从以下几方面描述。 ①区域地形特点:包括地形类型是否复杂多样,以哪种地形为主、地势特点以及典型地貌,有时也要描述主要地貌单元的......

    中学地理教师工作总结

    时间匆匆而过,回顾一学期来的工作,除了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外,还要参加各种主题教育培训,各级教研活动和继续教育。闲暇之时,还要......

    中学地理教师工作总结

    中学地理教师工作总结 时间匆匆而过,回顾一学期来的工作,除了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外,还要参加各种主题教育培训,各级教研活动和......

    中学地理教师工作总结(DOC)

    中学地理教师工作总结 本文是由编辑为您准备的中学地理教师工作总结,请大家参考! 时间匆匆而过,回顾一学期来的工作,除了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