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环保综合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研究[合集]

时间:2019-05-14 06:22: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生环保综合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生环保综合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研究》。

第一篇:小学生环保综合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研究

《自然科学教学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能力培养研究》子课题报

小学生环保综合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研究

闰土小学课题组

一、背景与现状

环境问题是关系到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臭氧空洞、森林被砍伐、土地沙漠化、水资源枯竭等,都无不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我国的环境问题也不容乐观:土地沙化、大气、水污染等十分严重,连续几年的黄河断流、北京沙尘暴、酸雨等问题全面暴露出我国环境的严重现状,同时也折射出人们的环保意识淡薄,如在农村,由于还没有受到环境破坏所带来的严重不良后果的警示,破坏环境的现象随处可见:河道成了天然垃圾场,生活垃圾、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河道,致使有着江南水乡之美誉的故乡,河道内水污水横流、蚊蝇乱飞,失去往日碧水清清、鱼虾嬉戏的动人场景。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一切向钱看”的思潮左右着人们的行为。大家很少考虑子孙后代的幸福,往往为了眼前的一点蝇头小利,而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道墟由于自有的经济特点,形成了以“化工产业”为主体的乡镇经济模式。虽然为道墟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破坏了环境,特别是一些手工作坊式的家庭企业,完全没有防治污染的设备,废气、废水随便排放,造成很大的空气、水质污染,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工业污染再加上老百姓的生活污染,生存环境的日趋恶化,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环保教育刻不容缓!

而环保教育的现状同样不容我们乐观。一直以来,学校教育只注重系统地传授书本知识,而忽视了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是对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缺乏应有的敏感。课程设置中就没有体现环境保护这一重要课题的内容。再加上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还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环保教育对学生发展,甚至于对社会进步、人类文明延续的重要意义。环保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只是一个“副产品”,一个教师想到而随便扯扯的话题。

二、环保教育的三大主题。

针对上述现状,我们作为东关科普园区成员之一,在开展科普教育的时候,联想到我镇的实际情况,认识到环保教育对于学生全面发展、学校争创特色、乡镇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决定把环保教育作为科普教育的重点加以落实,通过环保教育,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并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确定了环保教育的三大主题:一)关爱校园环境;二)关心家乡环境;三)关注世界环境。

(一)、学校是环保教育的主阵地

1、学校是我家,环境靠大家。环保教育首先从校园环境建设抓起。学校在近三年中,校园建设发展迅速,校园面积已达30亩,学生1200余人。校园面貌焕然一新。但是学生的行为习惯却没有进步,反而有恶化的表现。究其原因,一是网点调整后,下面上来的学生不能完全适应我校的环境;二是学校发展太快,学校工作繁重,在管理经验上有欠缺,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提出要抓环保教育首先要抓好校园环境教育。首先在制度上加以落实。设立环保兴趣小组,首要的任务就是管理学校 103的环境卫生。我们建立“班主任月考核制度”,把卫生一项列入考核内容。建立学校领导督察制度、值周教师巡查制度,全面督促学生随手乱丢行为。另外,我们还建立了维护校园环境的奖励制度,对维护校园环境的同学进行精神上的奖励。这些制度的设立,逐步引导学生良好的爱护校园环境的习惯。

其次,保护环境重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环境保护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意义,才能使学生真正自觉自愿地维护环境卫生。为此,学校举行了一系列的环保教育讲座:《生病的地球》、《什么是环境保护》,《环保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环境污染》等,帮助学生初步树立环保的意识。

第三,维护校园环境需要良好的校园文化,优美的环境不仅能给学生提高舒适的学习环境,更能给学生美的熏陶,使学生自觉产生爱美的心理。去年,学校投资5万元进行校园绿化,今年又设想建造校园雕塑和风景。为造就环境保护的大气侯,在校园各点的布置上,我们也十分讲究语言的使用:“小草也有生命”、“青青绿荫,踏之可惜”等美丽的语言代替了枯燥的“标语”,人处其中,自然会起爱怜之心。另外,我们每一学期都要举行一次规范知识竞赛,其中维护校园环境是其中的重点,今年还举行了“告别不良行为,净化校园环境”的千人签名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为进一步推动环保教育作了良好的铺垫。

2、课堂渗透是环保教育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始终是教育的主渠道,环保教育也不例外。为了更好地在课堂上渗透环保的教育。我们制定了以“常识”、“科普(自编)”、“生劳”、“美术”等学科为主体,其他学科为辅助的环保教育渗透体系。其中,“常识”、“科普”主要是渗透环保的知识。开设了例如《矿产资源还能开采多久》、《生态系统》、《饮用水的小常识》、《垃圾处理方法种种》等课,不仅增长了学生的有关环境问题的小常识,也帮助学生认识到地球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只有善于保护、合理利用,才能长远发展。而“生劳”、“美术”等课则努力使学生明白,环境是可以改造的:在生劳课上,学生制作出方便实用的“两用畚斗”、“方便晾衣架”、“易拉罐家具”,在美术课上,老师指导学生用旧报纸作成栩栩如生的面具、小动物,用废旧的鞋子,创造出“帆船”、“大雁”、“汽车”,联系到我们的生活,只要善于动脑,勤于动手,我们能够改造世界,使它更美好。

(二)、走出校门,走向社会

1、看看,我们的家乡怎么了。环保教育也必须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只有仔细去观察,认真去分析,才能真正了解道墟镇环境污染的现状。因此,我们鼓励老师、学生走出校门,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我们组织了“知我家乡,爱我家乡”的征文比赛,不仅要反映出道墟的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变化,也要认识家乡的环境状况在恶化。有一个学生在观察日记中写到:“这条河到处是垃圾,有塑料袋、剩菜剩饭、塑料瓶、还有各种各样人们丢弃的东西,根本看不到一点鱼的踪影。听妈妈说,她小时侯,这条河是很清的,河里不但可以游泳,河水还可以淘米做饭呢。人们实在是太不爱惜环境了,竟然把一条清澈的小河变成这副模样。”日记反映了这位同学的忧虑,也说明了他的环保意识在成长。我们还组织环保兴趣小组的同学对道墟的空气、水污染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共写出18份调查报告。活动后,对参加调查的同学触动很大,大家都为家乡的大气、水污染的现状所震惊了。

2、人人动手,参与环保行动。环保教育不能光停留在口头上,还必须让学生 10

4做一个环保小卫士,自觉担负起维护环境的重任。这几年来,我校一直配合乡镇文明建设,帮助镇、村、街道搞好社区卫生工作。如今年上半年,我们组织了高年级的同学对泾肖公路道墟段、镇中路等进行了卫生清理,同学们通过劳动,不但美化了社区环境,也感受到了环卫工人工作的辛苦。我们还成立了“环保天使”小组,在辅导员张银华老师的带领下,积极开展活动,如开展了“马路环境巡查活动”;“环境保护宣传活动”;能自觉维护家庭附近的环境卫生的“我爱我家”行动,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一个自觉维护环境卫生的小公民。

3、教育一人,带动一家。环保教育仅仅触及到学生是不够的,因为学生毕竟不是社会的主体,学校通过大量的工作,增长学生的环保知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指导学生开展环保活动。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把环保知识、意识、行动去影响家庭成员,让他们也自觉地加入到环保的队伍中来。学校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做一回环保义务宣传员,向家庭成员宣传环保知识,帮助家庭成员树立环保意识,并加入环保的队伍中来。特别是环保兴趣小组的成员,坚持每天记环保日记,督促家庭成员也要遵守,取得了一定效果。

三、环保教育任重而道远

环保教育对于国民生计确实有着十分广泛的意义,特别是当前经济发展如此迅猛的时机,环保教育确实对推动经济发展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而当前社会环保状况又是如此不容乐观。学校环保教育承载着唤醒下一代环保意识的重任,实在是任重而道远。针对我校的环保教育现状,我觉得至少还应该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探索。

1、实践必须有理论作指导。实践离不开理论的支持,否则的话,实践也会因为缺乏系统性而零散。根本不可能长久地坚持下去,也不可能取得多大的成效。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期望通过研究,总结出一套符合我校实际的环保教育实施策略来,从而为系统、全面地推进环保教育作理论支撑。

2、“科技促进道墟经济发展,科学还我家乡青山绿水”。这是我们提出的环保教育的第三层境界,结合科普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在环保上的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也是我们课题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

面对环保教育这个跨世纪的课题,我们确实还又许多的工作要开展,我们也必将秉着科学创新的精神,以扎实有效的工作态度,继续推动我校环保教育向纵深发展。为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社会的文明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篇:常识课教学中环保综合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研究 - 广州市环境保护局

常识科教学中环保综合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环境问题是关系到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臭氧空洞、森林被砍伐、土地沙漠化、水资源枯竭等,都无不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我国的环境问题也不容乐观:土地沙化、大气、水污染等十分严重,连续几年的黄河断流、北京沙尘暴、酸雨等问题全面暴露出我国环境问题的严重现状。为此,国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共颁布过28个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最近,党中央和人民政府又提出了经济和环境共同发展的指导思想,指出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但是,环境问题仍然不能感到乐观。光从农村来讲:首先,人们的环保意识薄弱,在没有受到不爱惜环境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影响的情况下,破坏环境的现象随处可见:河道成了天然垃圾场,生活垃圾、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河道,致使有着江南水乡之美誉的故乡,河道内污水横流、蚊蝇乱飞,失去往日碧水清清、鱼虾嬉戏的动人场景。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一切向钱看”的思潮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大家很少考虑子孙后代的幸福,为了眼前的一点蝇头小利,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一点,在道墟尤为严重。

而环保教育的现状同样不容我们乐观。一直以来,学校教育只注重系统地传授书本知识、而忽视了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是对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缺乏应有的敏感。课程设置中就没有体现环境保护这一重要课题的内容。再加上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还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环保教育对学生发展,甚至于对社会进步、人类文明延续的重要意义。环保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只是一个“副产品”,一个教师想到而随便扯扯的话题。

针对上述现状,特别是作为东关科普园区成员之一,再加上我镇、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决定开展“常识科教学中环保综合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研究”,期望通过课题研究,找到一些在新形势下,适合我校环保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以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

二、课题的论证:

(一)研究课题的表述和定义:

1、本课题的表述如下:

“常识科教学中环保综合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研究”

2、对本课题中的有关变量表述如下

(1)、关于“常识科教学”。指课程标准制定的,目前正在使用的常识学科教材、课堂教学及其课外延伸。

(2)、关于“环保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是指对与环保教育紧密关联的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包括活动目标定位、活动教育内容、活动教育方式、活动教育媒体、活动教育形式的选择和组织等。(3)、关于“能力培养”。主要针对我镇我校的环保问题现状,通过开展环保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环保知识,环保方法,环保科技,环保创新等能力。

(二)课题的假设:

通过对常识学科中环保综合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研究,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增长环保知识,开展环保行动,使我镇我校的环境保护工作取得实效。

三、课题研究目标:

(一)近期目标:

1、使学生在常识科上了解基础的环境保护的知识,具备初步的环境保护的意识。

2、学生能自觉维护校园环境。

3、通过开展环保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能通过自身的行动,影响家庭成员、社会人士的环保行为。

(二)远期目标:

1、学生树立牢固的环保意识,具备丰富的环保知识。

2、学生能自觉开展维护社会环境的行动。

3、树立“科技促进道墟经济发展,科学还我青山绿水”的观念。

4、形成一套适合我校实际的“环保综合活动能力的培养”策略,并不断发展完善。

四、课题研究的措施:

1、组织实验教师学习《新世纪小学环境教育》、《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环境学习的实施方法》、《人与自然丛书》等书籍,更新实验教师的教育思想。

2、加强教育导视,检查环保教育的实施情况,把常识教师实施环保综合实践活动教育列入教师的“月考核”。

3、环保兴趣小组要承担起实施“环保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任务。开展好“环保综合实践”活动,组织以“常识科教学中环保综合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为主题的优秀论文评比。

4、定期组织专题讨论,及时总结实验得失。

5、请课题组顾问来校指导。

6、定期交流、展览有关内容,评选优秀,并在校刊《闰土教讯》中刊登。

7、利用因特网搜集和整理有关环保教育的资料。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2年2月—2000年3月)

1、选择课题,拟定课题实验实施方案。

2、落实课题组人员,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

3、落实具体任务,取得学校领导支持。

4、分析社会环境,学校实际及学生的现状,为实施研究作准备。

5、学习有关理论,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当前动态。

(二)实施阶段(2000年3月—2002年11月)

1、实施课题研究计划,并在其过程中,不断修正完善。

2、组织有关教师对实验课题进行理论的研究探索。

3、定期组织观摩活动定期检测、对比、分析,写出阶段性实验论文。

4、邀请有关专家现场指导,并召开有关研讨会。

(三)总结阶段(2002年12月—2002年12月)

1、做好有关数据的整理和研讨。

2、撰写课题研究实验报告并编撰“环保教育”活动案例。

3、迎接上级课题指导组验收。

六、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期限:

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学校四、五年级。对学生的环保知识和环保意识分别进行前测和后测,以确定研究是否对促进学生发展起作用。

2、研究期限:从2002年2月至2002年12月。

七、检测评估手段:

(一)学生方面:

1、对比实验前后,学生环保知识掌握情况。(试卷测试)

2、对比实验前后,学生环保意识变化情况。(问卷调查)。

3、对比实验前后,校园环境、社区环境的变化情况。(实地调查)

4、对比实验前后,学生其他素质的发展情况。

(二)教师方面:

1、编写“环保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典型案例”。

2、撰写实验报告。

3、编撰环保教育论文集。

八、课题实验的组织: ——课题顾问:

陈百友

上虞市教体局教研室副主任

中学高级教师 ——课题指导者:

许乃清

东关中学学区中学辅导员

中学高级教师 徐宝灿

东关中学学区小学辅导员

中学高级教师

——课题负责人

章志庆

上虞市闰土小学校长

小学高级教师 ——课题成员:

宋星亮

上虞市闰土小学副校长

小学一级教师 陈培春

上虞市道墟镇小教导主任

小学高级教师 言

上虞市闰土小学科普课教师

小学高级教师 谢国华

上虞市闰土小学环保兴趣小组负责老师

小学高级教师 陈月芳

上虞市闰土小学少先队辅导员

小学一级教师 赵志伟

上虞市闰土小学美术教师

小学二级教师 褚晓浓

上虞市闰土小学教师

未定级 张银华

上虞市闰土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师

未定级

常识科教学中环保综合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研究课题组

2002年2月15日

第三篇:综合实践活动课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的研究

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

太湖县小池镇中心小学仇玉红

【内容摘要】

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强调“过程和经验”的课程,因此,要上好这门课,就必须做到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有机结合,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通过认知、动手、考察、访问、表演、设计、创作等不同的学习形式去了解、发现、感知、体验、创造,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综合素质,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克服了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面向学生的生活领域,引领学生走向生活,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开放的空间。

【关键词】

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实践综合体验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它强调的是学生的参与,重视的是学生的体验、感受,以学生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索为特征,以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我校位于105国道旁,经济条件较好,资源丰富,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我们根据自身的特点,紧扣现实生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方式,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在了解社会、了解生活的过程中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一、立足校园生活,开掘实践渠道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选取能让学生“心动”的主题,这个主题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越好,范围越小越好,让学生在活动没有开始之前便“蠢蠢欲动”,这样才会使课堂活动之外的真正探究,因这份“心动”而更加丰富多彩。陶行知先生说过:“要改变以‘学科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的弊端,加强教育与社会生活、儿童生活的联系。”学校是儿童人生道路上的一块必经之地,是儿童生活的基本空间。因此,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对自我、自然、社会、科技、文化引起足够的关注,并在这个过程当中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如

在《校园环境现状调查》中,学生通过观察、访问、查阅资料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了解了我校过去的环境:下雨一身泥,天晴一身灰,如今校园变了样,硬化了篮球场,种了花园式的草坪,条件大为好转,但也还是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校园面积过于狭小,人均活动面积不足8平方米,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活动空间和学校的发展,教学楼过于老化,绿化面积离花园式的学校相距甚远等等。不少同学把自己的调查报告寄给了校长、教育局,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赞扬和重视。在研究结题阶段,同学们认真整理活动资料,积极拟定研究论文,有的甚至精心制作汇报课件,不少同学在日记中写到:参加综合实践活动之后,我们的生活变得忙碌和充实,以前漠不关心的一些小事或现象,现在也能引起我们的极大兴趣。正如老师们常说的一样,生活处处皆学问,的确如此。这些感受不经他们亲身实践,是很难体验到的。

近年来,学校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展了“我是小编辑”的综合实践活动。首先让孩子们自由组合,每组推荐出一名组长担任总编,其他成员根据各自的特长进行分工;然后在总编的协调下,按各自的特长进行分工合作,自拟栏目,自己写稿、编辑、排版、设计等,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办完,力求做到内容充实,图文并茂。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组合,进行办报合作实践。在办手抄报的过程中,孩子们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发挥创新潜能,办出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手抄报。例如,有办“环保知识小报”的,有办“数学知识报”的,有办“语文学习报”的„„真是种类繁多,各具特色,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在孩子们设计的手抄报整个版面中,他们还根据各自小报的特点,配上精美的图画,使手抄报展示出引人入胜的魅力。学生办完手抄报后,师生民主进行评议,根据评议结果,给予奖励,激励孩子们以更加高昂的热情投入多种综合实践活动中。编辑手抄报既培养了学生勤于动脑,勇于动手的实践能力,也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更陶冶了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立足家庭生活,丰富实践内容

教育要走出课堂,让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发挥教育功能,这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人们常说,家庭是儿童来到这个世界之后迈进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生活是五彩缤纷的,饮食起居、休闲娱乐、消费与理财、护理与保健等都是家庭生活的内容,以充满情感的家庭生活为着眼点,不断生成有意义的活动主题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生活化的拓展策略之一。我们根据学校区位特点(地处城乡结合部)和学生家庭特点(90%的学生来自于农村),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家里收看时事新闻、收集谚语农言、体验农家生活等,旨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1、收看时事新闻

现代社会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也是信息的时代。学会收集、整理信息,可以使学生耳聪目明,头脑灵活,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为了让学生在这方面得到锻炼,我们要求学生在家里,从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上等多种信息渠道收集信息,择其重要的两三条新闻,写在“每日信息”摘录本里。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收集、整理信息的活动中来,不但拓宽了知识面,开阔了眼界,提高了阅读和习作的能力,而且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养成了关心国内外大事的好习惯。

2、收集谚语农言

农民群众的语言是生动活泼、寓意深刻的。谚语、歇后语、成语在劳动中被广泛运用。我们要求学生虚心地向自己的长辈学习,收集这些生动的语言。把“农”语收集到自己的摘录本上,下面是学生收集的一些本地农语:“小葱拌豆腐—— 一清二白”“咸菜拌豆腐——有盐在先”“绣花枕头——一包草”“麦沟开得好,增产就牢靠”„„并且注意引导学生将这些语言运用到习作中去内化吸收,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得学生的习作也富有淳朴的“农”味。

3、体验生产劳动

根据实践活动本身具有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原则,结合学生家庭特点,要求学生多参与生产劳动和家务劳动。在劳动中学生学会了给植物、蔬菜松土、除草、施肥,及时施药防治病虫害等。有的学生还采集样本利用学校实验室的显微镜观察蔬菜的病害情况,再通过到图书室或上网等形式查阅、收集资料,对症下药,在老师的帮助下成功地预防了病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传统的农活,同时也体验到了劳动的艰辛、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三、关注社会生活,生成实践资源

陶行知先生说:“要做,要真正做,只有到社会上去,以社会为学校。这样,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更多起来。”因此,要使学生具有真正有学问的人,还必须带领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激发学生了解社会生活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社会的强烈欲望,从而使他们自觉走向社会。

1、建立劳动基地

为了更好地完成劳动实践任务,提高实践教育的实效。我们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十分重视校外劳动基地的建设。2004年,我校与小池村蔬菜种植基地挂钩,建立了学农劳动基地,分年级按班定期组织学生去基地参观、劳动,开展了《关于小池村大棚蔬菜种植的研究》,通过研究,使学生初步了解了大棚蔬菜种植的基本知识,学会了简单的蔬菜种植技术,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了劳动的辛苦与喜悦。

2、进行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可以培养学生勇于实践的能力,是学生接触社会,感受生活的极好形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社会发生的某一现象进行调查,弄清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及解决的方法。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交流,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我校旁边有一条河,针对河面漂浮物较多,污染比较严重,我校组织学生开展了“保护小河”的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通过调查,查清原因,提出治理对策。首先以小组为单位,各自拟出调查提纲。第二,沿河进行观察、访问,并作好记录。第三,对调查的资料进行整理。第四,交流调查结果。学生通过调查交流,归纳总结出河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两岸的许多居民将生活垃圾倒入河中,既污染了河水,还堵塞河道。二是工厂的工业废水未经处理便排入河中污染了河水。针对污染的原因,学生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1)大力宣传“爱护环境,人人有责”,增强两岸居民的环保意识。(2)建议规范居民生活垃圾的处理,并对其进行集中整治,严禁将生活垃圾倒入河中。(3)建议工厂科学处理工业废水。通过社会性的调查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了解社会的现状,认识周围的生活环境,让学生体会参与社会服务的意义,熟悉各种社会资源,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往,锻炼自己勇于参与、大胆实践的品质。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养成收集、分析、整理信息、交流思想和发现、安排和组织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出发,以贴近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完全自主的探索体验中,在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中,以良好的心境主动地去参与,培养他们从小爱科学、爱家乡的良好品德,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满眼的蓝天绿草,到处的瓜果飘香,淳朴善良的乡土民风,这一切都构成了学校特有的环境氛围。学生只有在动态、多维的天地里,才能把心灵深处的内在感悟转化为一种精神,生命才变得如此精彩。

第四篇:小学生作文兴趣培养实践研究

《小学生作文兴趣培养实践》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忙岗完小语文教研组

余兆仙 成果摘要:

总优势:本项目研究有助于课堂教学的改革,有助于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小学生的作文兴趣,进行开放式、个性化、自主探究性的学习,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以及学习兴趣提供了条件,是教与学的大改革。

1、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为创新的课堂教学。通过开拓创新的课堂教学,使教师进一步更新教育改革的观念,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的学习的乐园。重视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作文意识的研究。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捕捉写作素材,主动地观察和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把生活中所遇到的人和事写下来,使作文生活化。

2、教师的教活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做到:激发兴趣,注重教法的新颖性;创设情景,创造认识的冲突性;反馈调控,突出教与学的针对性;体验成功,强化求知的进取性;民主合作,建立师生关系的和谐性。逐步营造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氛围。

3、学生的学活了。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发表意见。逐步形成了独立活动、集体讨论、小组活动、动手操作有机地结合。使学生能 勇于质疑、释疑,善于发现规律,大胆发表不同见解。大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4、课延实践活动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通过创新的课延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细心观察能力、动手制作和创新能力。

5、学生们一方面实现了“厌倦写作”到“主动参与写作”的转变;另一方面又实现了“无话可写、无事可记”到“言之不尽、言之有物”的转变。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近年来,我校语文科组一直在对作文教学进行细致、深入的思考,并开展了一系列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既要突出主题,又要围绕中心富有教育意义”的作文教学思想指引下,我们的作文教学侧重在写作技巧、写作方法、思想升华的指导上,致使不少学生作文兴趣乏然,作文内容脱离生活实际,作文语言满纸的政治化,作文形式满篇的照猫画虎、千篇一律。“依样画葫芦”式的写作,让学生对作文失去了兴趣,因而谈不上写出优秀的作文。正在我们为此而寝食难安的时候,国家教育部出台了《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因此,我们就可以以它为指南深化作文教学改革,确立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思想,从根本上摒弃“模式作文”的传授,组织实践活动,发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个性特长,使作文返朴归真。并使他们明白“作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作文”,“作文就是„我口抒我心,我手书我口‟”的活动。

英国教学家洛克曾说:“教育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做的事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著名教育家皮亚杰又说:“所有潜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小学作文教学是对小学生进行激励教育,兴趣培养,从心理上调动学生作文实践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关键是激发兴趣,从而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鉴于这样我们提出“小学生作文兴趣培养实践研究”的课题。

二、实验研究的指导思想:

本项研究以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为指针,以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遵循写作心理的一般规律,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以学生为本,立足个体成长,努力探索作文兴趣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及评价标准,进而让学生 “感情真挚,力求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兴趣,有所创新。

三、实验研究的原则:

1、“自主性”原则:在整个实践研究中,始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形成能力,发展个性,尽可能多给学生创设表达需要的情境,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

2、“真实性”原则:写作能力是构成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文兴趣培养的实践一定要与相关的诸如阅读教学、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和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将作文兴趣纳入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中,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全面的发展,鼓励学生说真话、抒真情。

3、“实践性”原则: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注重学生作文兴趣与各种写作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发掘兴趣,发展个性。

4、“创造性”原则:《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在写作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因此,鼓励学生创新,必须贯穿整个作文兴趣培养的始终。

5、“因材施教”的原则 :要重视学生的发展差异性,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活动中探索出适应自身特点的写作习惯和写作模式。在研究中既注重全体学生的稳定发展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训练,再结合教师的分层指导,学生就能向着自己不同的学习目标发展,人人有追求成功的动机,个个有品尝成功的喜悦。

6、“实用性”原则:在研究中教师注重了学生阅读、积累、表达兴趣及习惯的养成,不是纸上谈兵似的传授,而是引导学生把阅读、作文当作一种需要并能终身受益的能力去培养。

四、研究的内容

作文训练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学生写好一篇作文,除了有贴近学生生活实践来源的材料之外,还需要有浓厚的写作兴趣。学生有了写作兴趣就能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写作活动,作文的效果就会一次比一次好,如果学生没有写作兴趣,硬性要求学生完成写作内容,只会使他们产生抵触的情绪,只是在老师的监督下才勉强完成,那怎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因此,根据本校实际,提出“小学生作文兴趣培养实践研究”课题的研究,努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围绕这一主课题,我们还设定了以下八个子课题:

1、培养学生主动观察事物的兴趣,写好观察日记。

2、培养学生参观、记录的兴趣,写好参观记录的一系列作文。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比赛的兴趣,写好比赛纪实作文。

4、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实践的兴趣,写好劳动实践作文。

5、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购物实践活动兴趣,写好自我体验的作文。

6、培养积极参与社会调查实践的兴趣,写好调查实践作文。

7、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读书活动的兴趣,写好读书笔记。

8、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好想象作文。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方案的理论化

1、准备阶段(2013年1月至2013年2月)

听传达,学理论,明确课题意识,制定研究方案,落实课题研究责任人及组员,形成完整课题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13年3月至2013年7月)

按计划开展研究实施方案,并进行搜集和积累有关资料,组织实践研究的教师上公开课,开展相互听课,共同研讨活动。

3、总结阶段(2013年9月至2013年10月)整理实验资料,撰写实验报告。

(二)具体实施过程

1、制定实施方案。成立《小学生作文兴趣培养实践的研究》课题组,成员有余兆仙、刘晓娟、鲁从焕、李正菊、梅新艳、翟新怀等。

2、明确阶段目标。在学校领导的潜心指导下,我们把开展教育科研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作为新一轮课程标准的理念,靠兴趣吸引,引导学生愿写、乐写、会写。具体来说,在围绕八个子课题开展教研活动的过程中,确定这样的训练目标:

一、二年级学生侧重口头作文训练,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明白生活与表达的联系,写好观察日记;

三、四年级学生在激发兴趣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实践,注重作文的生活化写作,传授写作基本技巧,注意区分借鉴、模仿与抄袭的不同;

五、六年级学生侧重创新能力的指导,培养学生用心去感受生活、表现生活的个性化情感。

3、注入“源头活水”。我们是城郊一所偏远的农村小学,条件非常有限。但是,学校为我们的课题研究做了大量工作:由课堂向课外延伸,学校、家庭、社会三线齐上,通过阅读、欣赏、参观、实践等多种途径丰富学生生活。

4、突出研究重点。我们认为这一课题研究的着力点是如何促使学生真正能够做到需要、自主、真实、创新。作文完全是出于一种需要。没有书面表达的需要,就不可能有书面的表达。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尽可能地创设一种书面表达需要的情境,包括组织学生参与某种活动,包括假设的某种需要的情境。所谓自主,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作文的主体。教师不要因希望提高学生的某一篇作文水平而“拔苗助长”,或者“越俎代庖”。学生也不要怕写不好作文、完不成作文而“找窍门”,指望别人辅导,或者摘抄别人的文章。真实就是说真话,写真话,真心真意,真情实感。在研究中,我们努力使学生在写作文时能做到求真——童真、童趣、童语;求实——有实在的内容,不空洞,讲实话,讲自己的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求活— —内容不限,形式不拘,写自己最想写的,用自己最方便的形式写;求新——尽量不和别人雷同,着重写自己的新发现、新感受、新想法,从内容到语言,都是自己的。把求真、求实、求活、求新作为作文教学追求的理想境界。

5、教学模式的“趣味性”。围绕上述“需要、自主、真实、创新”的着力点,我们写作训练时,尽量少用命题作文,教师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设表达需要的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细致观察,用心感悟,真实表达”,再通过读一读、说一说、评一评、赏一赏的方式,达到“活动——写作—— 互评——体会”的良性互动。切实培养全体学生写作兴趣。评改适宜,赏识个性,这也是培养学生作文兴趣的方法之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批改是教师对学生作文的一种评价,一种认可。学生写完作文,总是迫不及待地等着老师的批改。如果老师能给以积极的评价,能有效地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可是,在写作过程中,学生总是出现这样那样的毛病。教师只有学会赏识学生,才能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呵护学生的个性,唤起学生主动写、积极写的热情。说实在话,有时学生作文,某些教师拿上来一看就头痛:错别字一大堆,更别说语句通顺、词句优美了。可静下心来细细一看,也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再加以认真批改指导,一篇篇好作文便渐渐产生。

6、搭建展示平台。兴趣是作文的内在动力,是一种长效的兴奋剂。而激发学生的写作成就感,增加学生写作的自信心是提高学生作文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为了让更多的学生体验作文成功的喜悦,增强写作的自信心,我们觉得仅仅班内交流、评赏是不够的,还必须为学生搭建起展示才华的更大的的舞台。合理利用“校园广播室”。学校每天中午通过“校园广播室”广播学生的优秀习作,不定期通过宣传橱窗公布发表学生习作的情况,加大对学生写作的宣传力度,效果十分明显。

7、提倡教师“下水”。如果一个老师自己基本不写文章,是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的。我们觉得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写文章,不仅可以体味作文甘苦,不会对学生过分苛求和指责。还能体会写作得失,指导学生作文更得法,更能一语中的,批改学生作文更能切中要害。而且可以增加学生的信任度,使其指导更能被学生所接受。

(三)研究结题阶段(2013年9月至2013年10月)

在开展作文兴趣培养实践教学探索中,我们注意用理论指导实践,从实践上升到理论,认真总结学生生活源泉与作文兴趣培养的教学经验,在探索中学会反思,创造出符合本校实际的教学经验。特别加强了对学生作文兴趣发展基本规律的研究,对作文教学相关问题和基本问题的探讨,对作文教学基本过程的研究。课题组每一位成员至少拿出了一篇作文教学案例分析,从不同的角度撰写了一篇篇高质量的教学论文。在此基础上,完成结题报告。

六、实验研究的成效: 经过努力,我们实施“作文兴趣培养的实践”教学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一)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作文兴趣培养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规范了训练过程,使每次的作文写有目标,评有依据,改有方向。有利于调动学生写作文、改作文的积极性,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由害怕写作文到乐于写作文;由“空洞无物”到“灵性四射”;作文题材俯首可拾,佳作妙语信手拈来。

(二)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在这几个学年中,学生通过阅读、记笔记、写日记、办手抄报、作文园地、社会活动等,知识容量大大增加,写作兴趣逐步增长,写作能力日渐提高,并养成了随手记笔记,随时写日记的好习惯,为更好地进行兴趣作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有利于阅读教学。

(三)发展了学生的多种能力。作文兴趣培养实践的形式和内容,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学生,使他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功。首先,发展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修改作文的能力。其次,大量的阅读、记读书笔记、写日记、看画册等,发展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想象能力。通过办手抄报,给习作配插图,习作内容表演,开发了学生大脑的潜能,闪现着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可喜的创造力。

(五)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以及师生的作文水平。我校语文教师在进行了富有个性的教学活动后,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撰写了不少教学论文和教案,教学科研能力有了整体的提高。

七、实验研究的思考和设想

(一)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是兴趣作文的途径。生活是作文的广阔天地,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必须先丰富其生活。如果学生没有生活经历、感受,教给他们再多的写作技巧,那也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的经验是:要想让学生喜爱上作文课,就必须使他们了解生活,热爱生活,感知生活,理解生活,参与生活,感悟生活。具体来讲,一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要让学生明白写事不一定非要惊天动地的大事,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一样能触发“独特感受”。二是引导学生理解生活,挖掘生活的真谛。三是感悟生活,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的作文,不能仅仅停留在真实记录上,只有创新的东西,有新意的东西,才是真正意义上属于个性化的东西。因此,我们认为引导学生走向生活、深入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是夯实想象力的基础,这样才能让学生对生活有所感悟,创造出新的形象。

(二)彰显个性是作文兴趣培养的方法之一。

1、写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既熟悉又有感情,内容自然就与众不同了,往往能彰显独特的个性,让学生写自己的东西,兴趣自然就来了。

2、真实是文章的生命,情感真挚是个性化作文的内涵。作文要写出个性,首先就是要敢于说真话,真实地写人记事,真实地描写社会现实和生活,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实看法、真实想法。抒写真切的生命体验、感受、感悟。抒写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唯其如此,才能使文章增加厚度,展现出亮丽的个性光彩。

3、立意新奇在于思维。因此,在作文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们存同求异,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的思想,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写出一篇篇富具想象力的作文来。

(三)体现生活,洋溢趣味是我们的作文评价方式。

以赏析为主,体验成功乐趣。①多给学生一些自我评价。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我们总是给与学生进行自我评估、自我展示的机会和空间,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自己,充满兴趣地反复阅读自己的习作,一词一句地去寻找自己习作中的闪光点,再让学生在小组内、在班级中、在“习作园地”中进行自我展示。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多得到些认同,少感受些失落。②多给学生一些赏识评价。我们要在引导学生相互评改时,要以赏识肯定为主,寻找作文中的优点。

八、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生活的真实与文章的价值取向问题。在研究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习作源于生活,真实得没有丝毫水分,但确实没有多大价值,该如何解决?

2、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的融合问题。儿童富于想象,小学生喜欢童话、寓言等文章样式。那么,这一类的写作是不是脱离生活,是不是不真实?我们该怎样指导学生进行创作?勿庸置疑,我们的“小学生作文兴趣培养实践研究”的课题已与新课程一同上路了。我们会继续整合、提高,使孩子们的作文更富有童真、童趣,使千万朵花在我们的精心培育下更加怒放!

二〇一三年九月

第五篇:小学生数感培养实践研究

小学生数感培养实践研究

摘 要: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是学生认知数学对象进而成为数学气质的心智技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结构变量。数感在数学学习中贯穿始终,它始终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也将为数学的后继学习奠定基础。因此,让学生建立数感、发展数感是教学教育的重要任务。针对目前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比较、估算中让学生形成数感、体验数感;力求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交流、表达及解决问题中发展、强化数感。

关键词:数感、培养

数感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陌生的概念,而数在生活中却随处可见,数感作为一个全新的学习内容,在《数学课程标准》中首次提出,这是前所未有的。数感的主要表现形式为:“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能选择算法和工具进行运算“。通俗地说,数感是人对数及其运算的一般理解和感受,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理解数及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

数感是一个人数学素养高低的标志之一,是学生认知数学对象,进而成为数学气质的心智技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结构变量。数感来 自数学活动实践,又指导数学实践活动。对我们来说,它是一个既熟悉而又陌生的概念,熟悉的是我们从事的数学学习活动和生活实践几乎每天都接触到它;陌生的是过去从没把它单独提出来,更没重视过它。尤其我所在的县是以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他们祖辈都生活在山上,对外面的事物接触少,学生长大后要么从事农业劳动,要么出去唱歌、跳舞。在他们的观念中,能简单认识些字,会简单的算术就行了,学更多的知识没多大用。因此,教师如果照本宣科,学生对这些陌生的东西会毫无兴趣,更别谈培养学生的数感了。但《数学课程标准》中第一次把“数感”作为学习内容提出来,并把“数感”摆在首要位置,可见,理解“数感”这个概念,并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建立数感,是新课程十分强调和重视的问题。

数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沉淀的过程,积累的过程。教师应结合当地实际在不断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对数的充分感知、感应和感受中,发展学生的数感。

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习惯于让学生认数、计算,只注重结果,而不注重知识产生的过程,脱离生活实际让学生死记硬背书本上知识,过于注重计算技能的熟练化,注重机械反复的题库训练。而我们地处边疆,又是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所见本来就少,加上环境的制约,语言上的困难本来就影响学生学习;这种单一的、枯燥的、脱离实际的大量计算,往往让学生感到乏味,而且负担很重;学生无法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进行沟通和联系,他们不知道学了这些知识能做什么,认为没多大用处,这种单一的教学使学生过早地产生厌学情绪,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自信。而部分学生虽掌握了书本知识,却缺乏在实际情景中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本地实际创设各种形式的探索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建立良好的数感。

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厌学、没有求知欲的特点,数感的培养应体现在各部分内容之中,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一、联系生活实际,建立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使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经历数概念产生的过程,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让学生有机会去体验、感受、认识数的意义。对边疆少数民族的学生来说,许多小学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头脑中不能很好地建立表象,更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和概念的本质属性。这就需要教师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采撷生活实例。

如:在教学1~10各数的认识,我尽量营造一种学生熟知的事物,让学生说说自己身边哪些可以用1表示,2可表示些什么„„,学生会说出:一斤茶、一只鸡、一个蛋等等。在课间操排队时又问谁站第一,谁站第五,劳动课时让学生各自说说采了几斤茶;在活动课玩足球时,给学生编个号,问传球时几号传给几号„„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学生就会建立数感,并体会到基数、序数,作为代码的数字符号的含 义等,还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观念和从小爱劳动、积极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布鲁纳强调:“数学知识不是一个简单的结果,而是一个过程”。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的思维在认知活动中正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小学生的这种思维特点进行教学,以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经历,体验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概念,建立数感。

在小学阶段,学生要学习的整数、小数、分数等数的概念本身是抽象的,如按传统教法把概念硬灌输给学生,就割裂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对生活在封闭的山区的孩子来说,当知识失去了其真实的生活意义时,学生对学习也失去了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把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如:在教学面积单位时,先让学生用手比一比,剪一剪,量一量,感受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估一估教室的面积;再带学生去操场走走,去茶园测测量量,感受50米、100米„„的长度、1公顷的大小。估估自己家管的茶园大概多少公顷。又如,教学重量单位克、千克时,让学生用手掂一掂一枚两分硬币的重量,一个鸡蛋的重量,味精、盐的重量等等。让学生知道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然后让学生回去称一称自己的体重,跟妈妈到菜市场去买菜,估估各类蔬菜及肉的重量。在劳动课采茶时,估估每人采多少,全班共采多少千克。家里收玉米时,先称一千克有多少,再估一下自家大概收了多少千克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能充分地感知,充分地体验数,头脑中会逐渐形成什么情况下用克表示,什么情况下用千克表示。避免产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现象,学生也不会出现某同学今天采茶采了3克、某同学体重26克的荒谬现象了。这些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当他们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时,他们会学得兴致盎然,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数感的启蒙。

二、加强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形成数感

数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数学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各种形式的探索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建立良好的数感。

如:在数学《三角形面积的公式》时,拿出事先准备的许多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分到各组,让各小组的同学一起拼一拼,看看用这些三角形可以拼成哪些图形?学生有的说还是三角形,有的说平形四边形。老师接着问:“看看你们手中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原来一个三角形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争先回答:“拼成的平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一个三角形面积的2倍”、“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再听同学发言就很容易看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在活动中逐 渐形成了数感。

动手操作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且这种发现的理解最深。而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人人参与学生的全过程,它不仅能发掘个人内在的潜能,还能培养集体合作精神,人人可以尝试成功的喜悦。特别在少数民族地区,多数学生还需要通过别人的引导才能表达。如:在教学“认识时间”、“几点放学”等,然后让学生拨动道具钟的时针、分针表示时间。接着让学生各自说说自己家往哪里,到学校大概走多长时间,应几点出发,根据学生各自说的时间,拨动钟表的时针、分针。各小组的同学轮流来拨钟表,并数一数拨了几格,错了就有同学提出并马上重拨。由于我所处的县比较贫穷,很多学生家都没有钟表,但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兴趣明显高涨,不仅认识了钟表的时刻,而且在拨钟表、估时间的活动中,学生的数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活动中也培养了学生的时间观念。

三、在比较与表达交流中形成数感

数学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鼓励学生尝试用数学去描述他们所熟悉的事物,让学生感觉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从而能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体验数感。如:妈妈养了20只鸡,15只鸭,鸡多一些。奶奶今天背了40包玉米到街上去卖,0.5元一包,卖了20元钱。我星期天帮妈妈采茶,采了11斤,哥哥采了14斤,比我多3斤等。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不仅是理解数的需要,同时也会加深学生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使学生在比较中有了“多”、“少”、“多一些”、“少一些”、“相当于”这样的几倍的认识,使数感得到发展。例如,在教学“生活中的数”时,让学生抓一把瓜子估一估有多少粒,然后数一数验证谁猜的最接近。再拿只小桶请学生把瓜子抓进去,估一估大概有几粒,约有多重,学生一起数,验证。在进行大数目估算时,还可请学生数一下语文课本一排有几个字,估一估一页有多少个字,那么这一本书大约多少字?一个班有多少人,全校12个班约有多少人?出去采茶按平均每人采5斤算,一天可采多少斤?班上谁采的最多,谁最少,多的是少的几倍?在这样的训练中,学生估数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逐渐提高,当见到生活中的事物时,便会很快和数建立起联系,体会数的大小,多少的实际意义,对数的感知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一直以来,“说”在数学中得不到重视,都认为表达交流与数学无关。实际上数学的表达不仅是语言表达,而且是学生数学思维过程的再现,是对凌乱知识的梳理,将新知纳入旧知后,以语言为载体将其表达出来。实际上这不仅是将数学知识内化的过程,更培养了学生对数感的表达能力。

如:在实际测量中,教师带领学生到操场上测量大操场的长和宽,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测出后,在课堂交流时,大家都展示了自己的测量方法。有的学生直接用卷尺量;有的先测出一米,再用步测,一米有几步,最后沿着操场的长、宽走并得出它们的长度;有的拿根棍子,先量出棍子的长度,再用棍子量。在交流中,大家将自己的想法与别人进行交流,同时也体会别人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从不同角度感 知一定的长度,发展了距离感,也增进了数感。

四、在计算中发展数感

运算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发展运算概念对小学生来说相当重要。数学运算实际上表达了数与数之间的现实关系,学习运算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而不是单纯为了计算。以往的数学教学过多地强调学生运算技能的训练,简单地重复练习没有意义的题目,这种“只重结果,轻过程,运算与实际应用割裂开来”的传统教法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应减少单纯的技能训练;避免繁杂的运算和程式化地叙述‘算理’”。其核心就是要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提供有利于培养学生数感的情境,精心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使学生在解题前先要想到用什么方法解题,让学生体验到同样一个题目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使学生体会到答案并非只有一个。

如:在“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中,教师出示4个玩具熊问:这是什么?想不想要?接着又问:买一个12元,4个需要多少元?学生列出12*4=?教师又说:怎么算呢?请大家用尽可能多的方法算出12*4=?由实际问题情境引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会给出这样一些计算方法: 12+12+12+12=48 4+4+„„+4=48 104+2×4=48 12×4=48 这样学生从自身的生活中去感知数学,激发学生对计算题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这样的计算中每个学生都可以从事自己力所能及的探索,学生在探索运算的过程中,促进了数感的建立和数学素养的提高。

五、在解决问题中强化数感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从学生生活经验中举出的例子,将有助于他们把所学习的概念跟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来。”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因此,培养学生的数感还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现实问题。要使学生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并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数感。

如:班上一同学早读经常迟到,教师就让全班同学帮他想想怎样才能不迟到?大家就开始提出:他家到学校多远?走路约多少分钟?应几点起床?还可骑车或走小路等问题。学生会根据路程与速度估算时间,帮这位同学解决问题。

又如:在一节活动课上,教师要求大家回去量一量自己家的菜地或院子的面积,不会的可请同学帮忙,然后各自说说是怎样量的。应怎样求它的面积?学生就会说出地是什么形状,求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应怎样量,怎样求面积,有的会说地的面积不规则,就分开量等等。学生们解决问题时,运用了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细致周到地考虑到了每个方面。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们不断完善自 己对原有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并不断构建对社会生活及知识本身新的意义,使学习与真实的实践有效地联系起来,同时也使已具备的数感得到强化。当学生学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认识、表达社会生活时,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又会促进强化数感的形成。

总之,培养学生数感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不是通过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的数学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需要长期培养的。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探索教学方法,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使用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把培养数感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随着数感的建立、发展和强化,相信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整体数学素养也会有所提高。参考文献:

1、郑强主编,《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开明出版社,2003年11月版。

2、周日南主编,《小学数学课程理念与实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版。

下载小学生环保综合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研究[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生环保综合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研究[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生足球兴趣培养实践与研究

    浅析小学生足球兴趣培养实践与研究在校园里有计划地推广足球运动,激发学生对足球的兴趣,在足球运动中养成坚韧的品质和健康的体魄,在这里我结合足球教学经验说一说小学足球兴趣......

    小学生数感培养的实践研究(精选合集)

    小学生数感培养的实践研究 方塔小学 俆雪勤 数感并不是一个新的词语,早在1954年美国数学家Dantzing就提出了数感,而我国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对学生数感的培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学生主动活动能力培养方法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学生主动活动能力培养方法研究 湖北省钟祥市长寿一中 马玉勤 一、课题名称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学生主动活动能力培养方法研究 二、课题提出 1、研究现状: 课......

    综合实践环保教案

    综合实践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教案 【教学内容】 水„„水――让我欢喜让我忧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同学们对水、大自然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深刻,保护环......

    综合实践环保教案 (精选)

    综合实践环保教案 垃圾的产生 【活动主题的确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的生活环境也正遭受着垃圾的危害。据最新资料显示,人均每天扔出垃圾约1千克,而且这个数字......

    环保综合实践活动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民族中学环保综合实践活动的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一种以学生的......

    小学生环保实践调查报告[最终定稿]

    小学生环保实践调查报告 随着科学技术的速度发展,我国的经济文化水平不断提高,每家每户的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汽车、摩托车、助动车日益增多。同时,这些机动车也给环境造成了......

    培养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实践研究

    《培养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实践研究》课题 研究开题报告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我校在二OO九年四月申报的宿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在二OO九年十一月十六日已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