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逆反心理的成因
进入中学阶段,青少年有了自我意识,开始认识自己是一个独立的自我,思想上不再依托他人而存在,产生了一种思想独立的心理需要。即希望自己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思想表明自己思想上的独立,进而表明自己人格的独立,向众人表现出一个独立于别人的自我。而急于突破前人的青少年在成长起来之后会突然发现世界上的规则全都是由成年人制定的,孩子只能执行,不能反抗,这种反抗传统规则,突破禁忌的冲动被暂时压制在内心深处。随着学生的成长,这种叛逆的想法越来越强,而又没有找到合适有效的渠道通家长老师沟通或宣泄,这种想法最终会爆发为行动,转化为和父母老师的对抗。
此课程由墨香家教提供http:// /
第二篇:逆反心理的成因
当代中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他们的学业期望值、升学期望值普遍都很高,大大超出了他们的心理发展的实际水平,造成他们很大的心理压力,经过再三努力、拼搏也无济于事,还是达不到家长的要求,便心生怨恨、抵触情绪、破罐子破摔,索性与家长的教育要求背道而驰。
中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代沟也是导致其逆反心理、逆反行为产生的一个重要社会原因。不少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心切,常常无视子女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从自身的需要和愿望出发,强迫子女朝者自己的理想的方向发展。如填写升学志愿时不和子女商量,擅自做主。而处于自我意识觉醒阶段的中学生,有着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希望得到成人的尊重,事事想独立自主,自己的事自己做主。因此,对于家长的粗暴干涉十分反感、恼怒,产生逆反心理和行为。
此课程由墨香家教提供http:// /
第三篇:浅谈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浅谈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理解日益全面和深入,对身体健康之外的心理健康也越趋重视,而小学时期是儿童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儿童个性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而逆反心理是当前小学生中较普遍存在的一种不良心理,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妨碍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甚至给家庭、学校带来负面影响。因此,认真研究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寻找积极的疏导方法,不仅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而且对学生的健全人格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处理与学生的和谐关系。
所谓逆反心理,就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个体针对他人提出的对自己的要求、愿望,采取一种负向的,与他人所期望的截然相反的态度或行动的心理。通过多年的工作,我现在就逆反心理进行一下分析。
一、原因分析
对于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有众多的原因:
(一)家长和教师的要求和期望过高
1、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希望孩子每门功课都考第一,每次竞赛都得名次,这与孩子自身的实际水平不相适应,与孩子的发展潜能不相一致,因此,随着期望值的不断攀升,实现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当孩子发现不管自己如何努力也达不到父母的要求,便会采取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的办法,对抗父母日趋升高的期望值。
2、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限制过多,他们对孩子都有自己的设想,他们往往从自己的设想出发,给孩子的学习与生活做出了详尽的规划,并提出种种“注意事项。”这样孩子处于被动的地位,他们生活在父母和教师为他们划定的条条框框里,自由活动的空间十分小,行动的自主权被剥夺。他们对于加在自己身上的过多限定深为反感,有的孩子不惜屡屡犯“戒”、犯“禁”,以换回本该属于自己的自由。
(二)自身个性
1、小学生好奇心强烈,探究欲望旺盛,对任何事情都希望探个究竟,对于家长和教师 的明令禁止的事情更是如此,非要看看违反了以后会出现什么结果。他们想解除自己的好奇点。
2、随着小学生的生理、心理不断完善,他们活动范围扩大了,活动能力增强了,于是,自主意识萌发了。他们要求我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我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他们会挣脱师长的管制,竭力自行其是。
3、有些小学生看问题易偏激,喜欢钻牛角尖,固执己见,走向极端。这些学生自尊心很强,但有时又不能正确地维护自己的尊严,尤其当他们屡遭挫折、失败后可能一顾不振,自暴自弃,显得意志薄弱;对老师、同学的帮助置之不理,甚至把教育者的劝说、告诫看成是“管、卡、压”,看成是吹毛求疵,是嘲弄自己,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因而把自己放在了教育者的对立面,继而产生逆反心理。
(三)教育因素
1、老师和家长处理问题不当,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比如,在处理问题时不从实际出发,坚持统一标准,碰到问题只凭主观思维就作这样或那样的处理,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公正的态度,甚至未经深思熟虑,不问青红皂白,采取过激的措施,这就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2、教师不能因材施教,而搞满堂灌、一刀切,久而久之,往往导致基础差的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从而使学生降低或丧失学习信心,感到自己无论如何努力,也不可能获得良好成绩,消极情绪占了上风,在这种情况下,如不加以引导,容易产生敌对情绪。
3、家长对子女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导致子女过大心理压力,出现逆反心理。比如,家庭破裂会给子女造成心理创伤和失落感;学生在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和鼓励,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产生自卑的逆反心理。
二、对策探究
我们具体分析了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后,就可以对症下药,通过适当手段来培养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进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功效。
1.充分利用“期待效应”。
“期待”是师生双向体验的反应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方式或教学艺术,更反应了老师的责
任心和事业心。“皮格马利翁”效应证实了教师真挚、热情的期待可以成为信息的媒介传递给学生潜在的力量,调动起他们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哪怕是一句鼓励的话语,对一个心灵纯洁的孩子也是大有鼓舞作用的。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心理要强,应用期待艺术要高,这样,就会使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认识、奋发向上的主动性增强。随着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增强,教师的期待心理将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逐步沿着教师期待的目标去努力,自然而然,逆反心理就消除了。
2.充分利用“暗示”效应。
“暗示”是指权威者通过语言、行为、环境对人的心理上的影响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教育的意图,他就越能消除他们学习过程的逆反心理”在应用时,教师对学生要坚持“三多三少:即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多帮助,少埋怨。教师要善于通过语言进行暗示,可以有步骤地向学生提供有关新知识,启发学生思考,设置悬念,展现情景,激发情感,通过表情进行暗示。可以对学生行为用微笑、赞许、微怒、沉默、欣赏等神态动作补充和加强言语情感,这既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还能照顾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要善于通过环境进行暗示,把教育教学内容寓于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和各类环境布置中,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赏心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获取知识。
3.充分利用“爱心”效应。
教师对学生的感情集中到一点,就是爱心。它是教师高尚情感的结晶,体现了教师对教育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平日要多与学生多接触、谈心、辅导,学习上、生活上多关心、多鼓励、多表扬,多吸收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参加集体活动。诚心心实意的爱会使学生形成一种强大的内驱力,促使其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另外,教师还要不断修炼自身素养,使自己成为一个品格高尚、尊重学生、治学严谨、精通专业、教学得法的“德高望重”的教师,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服,以利减少师生间的矛盾,建立起良好的师生情感。
4、充分利用要发挥班集体效应。
任何群体都会对个体产生一种心理压力,这种压力可以说是一种生存、生长环境对人的压力作用。因此,教师要努力创建良好的班集体,充分发挥班集体规范和正确舆论的教育作
用,培养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
5、要充分发挥家长配合教育的效应。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学校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良性互动。特别是对于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学校更应与家长密切配合进行教育。如果家长缺乏教育的常识和方法,可以通过召开家长会请教老师或有经验的家长介绍成功的教育经验等。只有家庭与学校齐抓共管,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进行,才能为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形成创设良好的条件,巩固教育矫正的成果。
我们是教育工作者,是学生的引路人,我们对学生给予殷切的期望,同时要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未来的花朵,只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使学生成为有用人才。
总之学生的逆反心理是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因此,我们应与学生在理解信任的前提下沟通思想,让学生信任你,信服你,再以自己的言行去感化他,俗话说,谈心容易动心难,不动其心也枉然。因此,当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的时候,真诚相待,沟通思想,树立信心,这样,使学生的逆反心理得以矫正,学生的精神面貌大为可观,学生的内心世界将会闪烁无限的光芒。
第四篇:关于对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其调适分析
浅谈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其疏导
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和心理上发生巨大变化的非常时期,他们在心理上具备了强烈的自我意识,但他们还不够成熟。因此在接受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正确舆论的过程中常常存在着一些特殊心理活动现象,其中之一就是逆反心理。在对青少年学生的教育中,老师和家长都普遍感受到了当代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严重性。同时,又表现出无可奈何的状态。有的学生个性强烈,自尊心强,听不得老师的批评。有时,老师批评得稍重些,便会作出强烈的反应,甚至,使老师陷入十分尴尬的境地。学生的逆反心理正在严重打击着众多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使他们的热情受到极大的动摇。因此,因此,有必要共同对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加以引导和调适,使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一、逆反心理的心理构成逆反心理作为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主要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三大要素构成。首先,认知是受教育者态度的基础,在对态度的作用中,认知主要对逆反心理起准备和导向作用。其次,情感指的是个体在心理上对认知信息的一种情绪体验,即喜悦愉快或烦忧反感。行为意向是逆反心理转化为逆反行为的准备,直接受逆反情感的作用和影响。
二、逆反心理的成因
(一)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逆反心理的产生
青春期大脑发育成熟,思维方式和视角已不再单一化化,思维的逆反性和独立性得到发展,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可能。另外,青少年的性别意识逐渐强化,进而形成渐趋强烈的个性意识和独立意识。对老师的教育和家长的指教,有意无意回避、反感甚至背离,形成逆反心态。
青少年认知水平的偏差度较大,认识容易片面性,看问题容易偏激和极端,固执己见。调查表明,36.5%的中学生遭受挫折和失败后显得意志薄弱,自暴自弃,对老师的教育置若罔闻,继而产生逆反心理。
(二)不正当的家庭教育加速了逆反心理的形成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和个性。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如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都会无形中在孩子心理上造成压力,当这些压力不断积蓄、沉淀,便在情感上对教育、批评和劝说产生抵触情绪,进而形成逆反心理。如果青少年在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关怀,也易形成孤僻、自卑的逆反心理。
(三)学校教育的错位是加剧青少年逆反心理的重要要素
教育方式的不当和教育者自身形象的缺失导致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由于教育者不尊重青少年的心理感受与体验,导致对教育者本身的排斥,对教育产生逆反心理;教师在教育学生中要言传身教,使学生对一些正面教育产生逆反心理。青少年“社会角色”意识的失落也会影响其健康心理的形成。班级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社会,个体在班级中寻找自己满意的地位,若这种欲望经常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社会与个性的对立,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也就不可避免了。
(四)大众传播及社会文化的影响
大众传播媒介在信息选择、制作上因着力大众,而忽视了对青少年受众群体的关照,使一些成人文化中不良的、世俗的因素因接受某种现象或因制作某种节目的连贯性,本来用来警世人们的内容,被青少年负面接受了;另外,由于大众传播还强调新奇性,介绍一些国内外时尚新奇现象,也影响并辐射着我国青少年的反文化心态和反文化意识的形成。
三、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疏导
(一)促进教育指导思想的转变,尊重被教育者
从形式上看,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似乎是一对矛盾的存在,而实质上两者是一致的。这是因为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进被教育者的健康成长,而这与被教育者的愿望又是一致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一方面,被教育者的健康成长需要教育者的精心指导;另一方面,教育者的思想理论,又要通过被教育者来得到实践的检验。正确认识这一关系以及在指导思想上树立热爱教育工作的意识,就会在我们的教育内容、形式和方式上做到积极探索,敬业工作,尊重学生。进而减轻学生心理上的逆反情绪。
(二)加强感情投入
无论是心理学理论还是大量的社会现实都在说明,感情像一只无形的手推动着人们的行为倾向。对于生理、心理均不成熟的青少年来说,在其行为意向和决策中,感情因素的影响很大。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好感与否,都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有经验的教育工作者都有体会,学生学习热情的高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喜欢某个老师的结果。如果 c教育者在感情上能与被教育者多一些相容,多一些亲近。相信在青少年的心理上就会少一些厌恶、叛逆的情绪。
(三)加强同辈群体的导向
同辈群体对青少年心理的感染的重要性我们已经了解了。我们对同辈群体的认知应从社会心理学的群体压力上进行。任何群体都会对个体产生一种心理压力,这种压力是一种生存、生长环境对人的压力作用。积极的群体对个体正常心理所产生的是一种推动,消极的不良群体对个体正常心理是一种动摇。为此,加强对同辈群体的正确引导,及时发现不良风气并做到尽早扭转,是防范逆反心理和不良习气滋生、扩大的有效手段。特别是对同辈群体中的“领袖人物”做到有效控制,更是十分必要的。
(四)加强对社会文化现象的分析和导向
面对错综复杂的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青少年往往还未具备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常常是因为好奇心的驱使,而进行模仿,难以辨清实质.这就需要我们教育者及时、有效、准确地把握这些现象,把它们至于被教育者面前,深刻分析其实质,帮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认知,避免盲目追随。
(五)引导、鼓励代替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最渴望的是他人的赞美。赞美是一种激励,胜过雨后那一道绚丽的彩虹,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植入信心和力量,播下奋进的种子。同时赞美是一种认可,一种肯定,让人们坚定发展的方向。多一种鼓励,就少一个背离者,多一句赞美,就会把摇摆不定的青少年拉入我们期望的行列。相反,批评虽然可以帮助受教育者认识错误,但其心理是不悦的。粗暴的批评,更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为此,对亲少年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多一些赞美,少一些训斥,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第五篇: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青少年中常会发现个别人就是“不受教”、“不听话”,常与教育者“顶牛”、“对着干”。这种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的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的“高明”、“非凡”的行为,往往来自于“逆反心理”。众所周知,当代青少年学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逆反心理现象,常常使教师和家长难以应对,致使双方关系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影响了教育及学生的正常心理发展。而对于已经经受过中考的打击而进入职业中学的这部分学生相对于普通高中生来说大都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逆反心理,那么作为职业学校老师的我们应该怎么解决呢?
职业学校学生特有的一些心理表现,有的 是因为家庭、社会或学校的环境不利导致心理矛盾突出,还有的是由于自身原因使得自己的学习,生活出现一些有形或无形的障碍。我班上有一名学生平时学习还不错,但是有爬墙头的习惯,那么就我班上的这名学生来进行一次谈话。
地点:班级门口小花园
时间:晚自习
人物:我和学生
谈话话题:爬墙头问题
班主任:现在学习怎么样,身体能吃得消吗?
学生:还行,还有一个月就高考了,学习挺紧张的。
班主任:那就一定要注意各方面的营养补充啊,平时都在学校吃什么啊?
学生:恩,学校食堂里的菜很难吃,而且听说很不卫生,所以我都是出去吃的。班主任:对,我也听一些老师说了。菜是不太好吃,但是卫生方面应该不会太差,怎么说也是学校食堂啊。出去吃也不是不好,哦,对了,你是寄宿生吧,有办法出去吗,况且门卫查得有那么严。
学生:爬墙头呀,一到吃饭时间好多人呢。
班主任:哦?有这样的事?那摔着了怎么办啊,以后要少去爬,想出去的话就跟
我请假啊,万一摔着了高考会受到多大的影响呀。
学生:我天天都出去吃,每天都写请假条挺麻烦的。
班主任:哦,是这样啊,那我得去向校长反映一下关于食堂的问题,怎么也要保
持学生有足够的营养呀。外面虽然可以吃得好一点,但是不是很卫生的。那么多人循环使用餐具,而且天气逐渐变暖,细菌容易传染。
学生:恩,也是哦。自己带餐具去吃,还挺麻烦,也没法洗。
班主任:等会我开班会的时候说一下,这就快高考了,我想学校会尽快解决这方
面问题的,你就先委屈一下自己,你家条件还是不错的,星期天来的时候可以去超市买点葡萄糖核桃粉之类的补品,我以前也是的,晚自习第二节课下课就会比较疲惫,喝点可以补充一下能量。
学生:恩,我知道了。以后不去爬了,相信学校会处理好。
班主任:那还有什么学习生活上面的问题的话,也可以跟我说说,以便于减轻压
力。
学生:恩,有问题的话我会的。
班主任:那行,记住我跟你讲的话,对于学习要保持好的心态,接下来的时间
要冲刺了,对自己要狠点,但前提是要注意身体,那你先进去自习吧。
学生:恩,谢谢老师。
通过这次成功的谈话,我相信只要因材施教,抓住职校学生的心理,研究它的内因所在,从而对症下药,寻找相应的适宜的方法进行恰当的调适,都会收到相应的效果。作为职校教师,我们不但不能放弃那些个性化的心理,而且还要以此为研究对象,从研究中种累经验,从调适中体验成功,从学生积极向上的改进过程中发现自我价值的所在。
学院:电信学院 班级;07电子2班
姓名:王程瑜
学号:0731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