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的逆反心理

时间:2019-05-15 03:17: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小学生的逆反心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小学生的逆反心理》。

第一篇:浅谈小学生的逆反心理

浅谈小学生的逆反心理

摘要:逆反心理是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特殊心理现象,本文通过分析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结合小学生自身心理发展的特点,归纳出小学生逆反心理的主要有自尊型、独立型、好奇型和盲目型等四种类型,并提出了转变教育思想,重视情感教育;加强对社会文化现象的分析与导向;重视同辈群体的指导工作等消除各种逆反行为的主要措施。关键词:逆反心理

小学生

抵触

逆反心理是小学生为了维护自尊而采取与常理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小学生到了高年级,随着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增强,能力的提高,生活阅历的增加,他们的心理也发生了变化,他们会迫切地希望摆脱成人的管制。为了表现自己已经长大和成熟,向别人证明自己的存在,他们常常在感知,认识和接受事物时带有一种相反的情绪反应。

一、逆反心理概述

(一)什么是逆反心理

逆反一词来源于英文的negativism,最早是病理心理学中的概念。[1]逆反心理指的是一种与正常情况不同的逆向反应和强烈的抵触情绪,并导致当事人负向要求和行为的心理倾向。[2]

(二)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很多,许多学者从不同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有的认为是由于个体认知归因的偏差造成,也有的认为是个体特有的人格障碍以及好奇心所致。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快速成长期,因此形成逆反心理的因素也相对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理与心理因素。小学阶段是身体发育的高峰期,在生理方面,进入高年级的小学生在体力,脑容量等生理指标方面,都接近成人水平,但是在心理方面却形成了与身体发育失衡的局面。一方面,小学生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反对成人把他当作小孩来看待,处处以成人自居,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明显增强,他们迫切需要成人的尊重和理解。但是这时的小学生对社会的理解相对不足,缺乏政治经验,生活阅历和组织管理能力,对“是”与“非”的判断标准欠妥。另 1 一方面,遇事的时候心理承受能力差,调节不了自己的情绪,易冲动,没有能力平息心理冲突,逆反心理也随之而来。

2.主观因素。在小学阶段,认知,情感和意志的发展失衡。情感,意志的发展总是先于认知的发展,从而造成小学生在由知向行的转化过程中,不能正确的转到社会所要求的行动上来,个体心理正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首先,这一时期的小学生过分强调自我,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和书本上遇到的各种问题用自己的观点衡量是非,用自己的智慧判断曲直。对教师和家长的教导再也不是言听计从,而是喜欢用批判的眼光来审视一番。有时对书本上的定论也会提出自己的疑问,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一些与师长不同甚至相反的做法;其次,这一时期的小学生受好奇心的驱使,喜欢在学习过程中尝试一些在教育者看来是不可能或没必要的做法。越是得不到的东西,他们越想得到,师长越不让接触的东西,他们越想接触。以至于产生“你越不让我知道,我越想知道”的逆反心理;最后,这一时期的小学生总是会偏激的看问题。由于小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发展还不成熟,认知的偏差较大。因此,在认识问题上容易偏激,喜欢钻牛角尖,固执己见,走向极端。这一类型学生自尊心很强,把老师和同学的帮助看成是嘲弄自己,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把自己放在了教育者的对立面,继而产生了逆反心理。

3.客观因素。首先是社会因素,中国现阶段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随着社会物质条件的日益优越,日常生活的日益丰富,小学生的眼界骤然开阔,通过书籍,影视等多种途径不断获得信息。他们喜欢推崇,喜欢猎奇,越是觉得新鲜和神秘的东西越要知晓,而这时往往又由于他们的愿望与要求得不到实现,会产生悲观厌世的情绪;其次是教育者缺乏可信度,教育措施不当。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教育者的要求脱离了学生原有的需要;提出要求时采取了强制的或触犯学生个性的方式;教育者处理问题不当,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教育者的教育方式不合理,没有因材施教,而是一刀切;教育者自身言行不一,降低了教育者的威信,教师在做正面教育时使学生反感,继而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最后是家庭因素。现在社会中,独生子女的家庭越来越多,家长对子女的学习与就业的期望值普遍较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总是力图通过自己的生活感受和价值来要求子女,而自我意识不断发展的小学生把家长的严格要求看成是“束缚”,同家长之间形成了“代沟”,导致了逆反心理的出现。

(三)逆反心理的主要特点[3]

1.逆反心理是认知,情绪和行为倾向三者的有机统一

逆反心理的认知成分是指对逆反对象的知觉,理解及评价;情绪指的是学生对逆反对象产生的抵触情绪;行为倾向是指个体面对逆反对象的表现出来的行为。在这三者中,认知是基础,如果个体认识不到客观存在不能满足自身需要,个体不会产生相应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情绪起支配作用,它支配着个体对逆反对象的行为反应;行为倾向是表现形式,个体对逆反对象产生的反感和厌恶情绪是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

2.逆反心理是社会依存性与相对独立性的有机统一

一方面,逆反心理受社会存在的制约,它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如果个人认为客观存在满足了自身的需要则不会产生逆反心理;另一方面,它所反映的对象有具有相对独立性,逆反心理不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简单被动的反应,而是经过加工改造的能动反映。

3.逆反心理有积极与消极之分

人们一提到逆反心理,总是认为它是一种不良反应,甚至认为它是一种变态心理。其实,逆反心理是人脑对一部分客观事物的正常反映。任何一个正常的社会成员都有可能产生这种心理反应,因此,把逆反心理看成是一种变态心理是错误的。至于评价逆反心理的好与坏,则要依据具体的情况而定,评价标准是看某一种逆反心理能否对客观事物进行正确反映。4.逆反心理是相对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

逆反心理一旦形成,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很难改变的。每当对象一出现,就会产生相同的行为反应,从而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但是,逆反心理不是永久不变的,当产生逆反心理的社会条件发生变化时,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甚至消失。因此,逆反心理又具有可变性。

二、小学生逆反心理的主要类型

(一)自尊型

这一类型的小学生自尊心较强,自我评价过高,思想和行动不愿受别人管制,对教师和家长的任何刺激其积极性的言行,表情都会感到自尊心受挫,从而产生对抗的消极情绪反应。

(二)独立型

这一类型的小学生独立意识较强,讨厌外界把思想观念强加于自己,特别反感统一的教学模式。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摆脱他人的束缚,故意表现出逆反行为。

(三)好奇型

这一类型的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型,求之欲和探索精神,容易受外界事物的暗示和干扰。在学习过程中喜欢尝试一些在教育者看来是不可能或不必要的新做法。

(四)盲目型、这一类型的小学生为了显示自我,在处理问题方面不考虑事情的后果和价值,一概持反对意见。通过否定权威和标新立异暂时在心理上获得自我肯定的满足感。

三、小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一)拒绝认同的反向思维

一些小学生进入高年级后对学校领导,教师的宣传,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特别是一些小学生对社会上的某些不良现象以偏盖全,全面否认正面宣传。时下的某些宣传缺乏真实性,并且少有说服力。因此,很难取得小学生的认同,往往会被他们加以拒绝。

(二)对榜样和先进人物的否定

在教育过程中,许多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通过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来教育和感染小学生。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小学生对某些人物的真实性表示怀疑,认为那是教师和家长有意创造出来的而加以否定。一些先进人物被说成是沽名钓誉的“投机家”和“傻子”,对于身边的榜样则冠以“拍马屁”给予排斥和嘲笑。

(三)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上的认同

在一些小学生当中,盲目崇拜社会上的一些所谓“能人”,打架,斗殴被看成是有胆量,甚至对文艺作品中的黑帮老大等犯罪分子大喝其彩,认为他们有本事,有能耐。哥们义气等不良行为却赢得了许多人的认同,而对于乐于助人,尊老爱幼,遵守校纪校规的学生则肆意挖苦,形成了正不压邪的局面。

(四)对学校思想教育的蔑视

有逆反心理的小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冷淡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不过是在讲大道理,讲的是一套,做的是一套,这样的教育大而空,只是走形式,走过场,4 不符合小学生的现实生活,不能令他们心服口服。因此,对思想教育采取应付,抵制,消极对抗的态度。

(五)对网络虚幻世界的盲目追求

随着网络走入千家万户后,不仅给小学生提供了学习,求知和受教育的新途径,而且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以网络为主的大众传媒介追求大众化和新奇性,因此在信息的选择,制作上关注大众,而忽视对小学生群体的关照,使一些成人文化中的一些不良文化被小学生所接受,导致一些小学生产生了“网络依恋症”,整天沉溺于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等虚幻的世界而不能自拔,对教师和家长的教育充耳不闻,甚至产生厌恶感。

(六)对知识的回避

应试教育体制使得不少小学生对知识的学习都是被动的,因此在学习中无兴趣,无快乐,缺少一种快乐的学习环境。有些小学生由于学习成绩差,再加上来自家长,教师及其他各方的压力,因此对学习产生了畏惧情绪,不愿学,不想学,学不懂,在课堂上不听课,开小差,不做作业,不交作业,对知识的学习采取逃避的态度。

四、正确认认识小学生的逆反心理

(一)小学生的逆反心理与小学生自身发展的关系

逆反心理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会存在,很多人认为逆反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消极的心理反应,其实逆反心理只是人适应外界环境的一种正常的心理机能。[4]小学生的逆反心理对其自身的发展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

1.小学生的逆反心理在小学生自身发展中的正效应。首先,小学生的逆反心理可以保持小学生的身心健康,防止不良心理的形成,具有自我保护的功能。逆反心理强的儿童在遭遇挫折时敢于主动宣泄消极情绪,表达出被压抑的真实情感,以保证心境的安宁。从而不易产生封闭,畏缩和压抑等病态心理,以保持身心健康;其次,发展自我意识。儿童的逆反心理是其天性的自然流露,是自我意识得以强化的一种表现,逆反心理的产生表明儿童已强烈的意识到自我的独立存在,意味着儿童有强烈的社会独立性和“成人感”,有较强的自尊心,他们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得到别人的尊重,倾向于维护良好的自我形象,追求独立和自尊。在逆反心理发生过程中,小学生能根据自己内在的行为准则,经常性地对自己的言论与行为实施自我监控,主动地寻找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积极地探索和 5 设计适合自己的生活、学习方式;再次,促进小学生思维的发展,培育小学生的创新能力。逆反心理的产生有赖于逆向思维,以达到求异的目的。儿童不仅能顺向思考,也可逆向思维,既可作正面的分析,又可作反面的探讨,避免了单一正向思维和单向认识过程的机械性。在逆反心理发生的过程中,小学生具有积极的强烈的批判精神,时刻用批判的眼光看待问题,他们不愿轻易接受他人的意见,对他人的思想,态度及意见,经常要做一番审查,喜欢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思考一些问题;最后,培养小学生的独立能力。逆反心理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父母和教师对小学生的控制过多,引起了小学生的逆反情绪,他们迫切需要独立。作为父母和教师应尊重儿童的这一要求,在一定范围内让他们独立处理问题,给他们创造条件和机会,让他们去学习处理自己的事情。

2.小学生的逆反心理在小学生自身发展中的负效应。尽管小学生的逆反心理对小学生自身的发展有一些积极因素,但是现代心理研究表明,逆反心理大都具有危害性。逆反心理的极端表现,将会导致小学生表现出对人对事的冷漠,多疑的消极态度,意志品质的衰退,对生活失去信心,从而萎靡不振。[5]逆反心理过重或自己不善于处理和自我调节,会给小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引起心理障碍,还容易造成感情失控,与家长,教师感情疏远,关系僵化,甚至对立。

(二)小学生的逆反心理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家庭是小学生生长的主要环境,它是人一生中最先接受教化的地方,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与个性。研究表明,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与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密切的关系。专制型,放任型以及残缺家庭由于在教育手段,方法以及自身素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往往会导致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逆反心理使小学生对父母教育方式的不满,不断积蓄,沉淀,造成了儿童与父母关系的疏远,感情的淡化,使家庭教育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中。

(三)小学生的逆反心理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学校是小学生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环境,学校教育失利是促成小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应试教育体制迫使教师和学生只能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和教师的压力都很大,无形中就产生了对立情绪,另外部分教师教育方式不当,不注重情感教育,容易引起小学生的逆反情绪,使小学生站到了教育者的对立面。学校教育不当,师生关系僵化使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很难开展起来,教学进度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五、消除小学生逆反心理的策略

(一)转变教育思想,重视情感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对孩子深沉的爱兼有母亲的亲昵的温存和睿智的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6]作为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工作对象——学生是有着诸多需要的鲜活的个体,他们的情感需要得到满足,教师要以尊重为前提,以耐心为基础,以爱心为支撑,善用情感,达到师生关系的和谐互动,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7]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真挚的情感,良好的情绪,以爱的暖流去接近有逆反心理的学生,从而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到这种“爱”,并受到感动,使其心灵复苏;教师应和学生推心置腹地交谈,以理服人,使学生真正懂得,老师之所以“责之严”,完全是因为“爱之深”。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学生心中的疙瘩。当学生亲近信赖老师时,他们才会善意地对待老师的批评和教育,并以实际行动回报你的爱。

(二)尊重小学生,充分发挥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维护他们的“自尊心”

学生作为一个单独存在的个体,既有最低级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也有较为高级的被尊重和理解的需要。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从“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出发,而不是为了所谓的“师道尊严”。这就要求教育者应将学生看作师与教师平等的个体,以尊重为基础,去接近学生,关心,爱护,理解他们。只有当他们的需要得到满足了,才会产生肯定的情感,才能自觉而乐于接受教育,教育教学才能落到实处,反之,不尊重学生,会使他们产生否定的情感,学生就会封闭心灵的窗户。表扬,鼓励,批评都是教育管理手段,但是对于有逆反心理的学生而言,批评容易激起他们的对抗情绪。因此,在教育中,要善于运用批评的艺术。在批评教育中,一定要以尊重学生为前提,避免不当的言辞和随意的责难,注意批评的场合和方式,尽量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批评学生,注意聆听学生的倾诉,达到师生相互的理解和尊重,使学生在积极的情绪体验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自然而然地接受教育者的意见和看法。

(三)加强对社会文化现象的分析与导向

面对社会错综复杂的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小学生往往还未具备正确认知能力,常常是因为好奇心驱使进行模仿,而难以辨清其实质或其中蕴含着积极,合理因素。这就需要教育者及时,有效,准确地把握这些现象和问题,把它提出来置于被教育者面前,深刻分析其实质和其中的合理成分,帮助小学生建构正确的认知,避免盲目的追随,消除逆反心理。

(四)增加教育的广度,提高小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育者不但要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理想教育,提高他们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自觉抵制不良诱惑,规范自己的言行,而且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绕过心理误区,形成乐观开朗,积极向上,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以健康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创造美好的未来。

(五)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教师在学生的教育管理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教师虽然是普通人,但在师生这样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中,常被要求为一个“完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直接影响学生,教师如果不能言传身教,学生则难以心悦诚服的接受教育。因此,作为教师必须率先垂足,洁身自好,言行一致,为人师表,将“和谐”、“真诚”、“理性”、“情感”、“知识”各种力量熔为一体,为学生树立理想人格,用自己积极健康的追求、情感和形象去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帮助他们提高心理素质,进而与学生实现心灵交融。

(六)重视对小学生同辈群体的指导工作

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要充分注意同辈群体对小学生的影响。同辈群体有个重要特点,即情绪的感染性和暗示性。小学生是一个敏感的群体,因其相对集中,且情绪易失控,爆发群体情绪的可能性较大。因此,要采取措施使小学生群体尽量避免受到不良刺激的干扰,避免消极情绪的积累,让小学生有适当的情绪宣泄渠道。要充分运用同辈群体中“核心人物”说话灵,威信高的特点,做好“核心人物”的思想工作。

(七)做好与小学生的沟通工作

小学生不是成人的附属品,他具有自己的思维模式,许多成年人看起来显而易见的道理,小学生则未必能够理解和认同,而小学生自认为很正确的想法也未必为成人所接受,处理不好的好就容易出现矛盾。要注意做好与小学生的沟通工作,要做大量的感情投入,要接近他们并与他们形成良好的朋友关系。这样就能进一步取得理解和相互间的信任,从而真正做到沟通而消除小学生的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但它仅仅是一种临时性的态度变化,并非个体稳定的心理结构。[8]只有当外界引导在引导者,引导内容和形式以及引导情景等方面具有某些消极的特征时,才可能诱发对象产生相应的逆反心理。因此,教育有逆反心理的学生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讲究艺术。防 8 止和克服学生中出现的消极逆反心理并使之向积极方面转化,就能够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使他们心理得到健康发展。[9]

参考文献:

[1]暴 元.逆反心理的透视和诊治[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第21卷,第4期. [2]张丽萍.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分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 [3]刘 野.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及疏导[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9.

[4]蒋 波.论儿童逆反心理中的积极因素[J].上海科学教研,2002,8. [5]张 霖.青少年逆反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7卷增刊. [6]张 瑞.正确对待学生的逆反心理[J].赤峰学院学报第26卷,第2期. [7]江红霞,杨艳莉.善用情感教育,防止学生“逆反心理”[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报.2004,1.

[8]刘宗粤.关于逆反心理现象构架的解析[J].探索,2005,5. [9]曾秀云.浅谈学生的逆反心理[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4. [10]王耘,叶忠根,林崇德.小学生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致谢:本课题的顺利完成离不开我的指导老师王莉老师的悉心指导,在此对给予我无私帮助的王莉老师表示最诚挚的感谢,并对文中所引文献的专家学者表示谢意。

你 不 想 试 试 今 夏 最 “酷” 的 邮 箱 吗 ?

蕴 涵 中 华 传 统 文 化 于 世 界 一 流 科 技 之 中,创 新 Ajax 技 术,126 “D 计 划”火 热 体 验 中!

第二篇:小学生逆反心理调研报告

农村小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调研报告

石小华

陕西省山阳县十里铺乡中心学校邮编:726400

【内容摘要】对农村小学生逆反心理现状作调查,是为更好的研究农村小学生心理发展状况,在小学生这个时期,学生各种心理消极因素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阻碍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给家庭、学校带来严重的影响。研究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寻求疏导方法,不仅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而且能更好的指导儿童的心理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村 小学生 逆反心理 调查 报告

一、调查原因

教师在教学中常会发现个别学生就是不接受教育、不听老师的教诲,经常出现“顶牛”、“对立”等等一些情况,家长也会遇到同类问题。这种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的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的“能行”、“聪明”等行为,就是常说的“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当前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不良现象,它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及学习、生活,在学生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带来了不良影响,甚至产生严重的后果。

二、调查目的为了使学生心理健康和发展的需要,研究逆反心理的表现形式,分析导致此种心理的各种因素,为寻求逆反心理疏导的有效措施提供疏导的效果。使学生身心健康得到发展。

三、调查的数据分析

1、调查结果

通过对我校二、四、六年级近188名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可以明确的概括出学生逆反心理形成受家庭环境及教育因数影响占40%;学校的教育及环境因数影响占15%;社会环境因数影响占25%;自身因数的影响占20%。

2、情况分析

(1)家庭环境及教育因数

①家庭环境的影响。

调查中,我们发现特殊家庭的学生比较多。特殊家庭给孩子带来的消极影响是十分明显的,有些孩子过早地失去了正常的父母之爱,多数父母只顾挣钱,不顾孩子的学习生活,无人管教;部分家长经常玩耍在活动室,孩子便随心所欲;有的家长经常聚集好友打麻将、打扑克等,孩子的思想深受其害;等等这些现象使孩子的智力、性格、情绪、和人生观、1

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和良好发展受到压抑或扭曲,造成学生学习下降,思想道德品质败坏,导致孩子心理出现逆反现象。还有一些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好的孩子,常常会在言行举止上出现一些自卑现象,家庭环境的影响导致孩子出现逆反心理家长应高度重视。

②家长的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是基础,在儿童的过程成长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家长是儿童的启蒙之师。在我们农村中普遍存在家长对孩子要求高,希望每门功课都考第一,只要受奖家长就高兴,却不知这与孩子能力不相一致,当孩子知道自己如何努力也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时,会出现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的现象。又如,家长对孩子的限制过多,要求孩子必须怎样做,按照家长的愿望,给孩子制定计划、条约等,一切从自己的想象出发,这样孩子处于被动屈从的地位,限制了孩子自由活动的空间,孩子的自主权被剥夺,孩子便产生深为反感的逆反心理。有些家长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导致孩子产生心理压力,也会导致逆反心理产生;农村大部分留守儿童经常得不到父母的教育,其心理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

(2)学校的教育及环境因数

①教师的教育方式。

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是造成学生逆反心理的主要因素。有些教师,对犯了错的学生训斥、讽刺,体罚等现象,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和人格,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反抗、对立情绪。有些教师不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有些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有时教师使用过激的语言,如:“你会啥”、“有啥用”、“你如果改了错,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等等。这些言语会使学生产生不满和厌烦的情绪,甚至会自暴自弃,对教师产生愤恨情绪;部分教师课堂教学方法单调,千篇一律,学生就会产生反感的情绪。

多数教师重智育,轻德育;重质量,轻素质;使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无味,无信心,课堂无精打采,便是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②班级环境的影响

班级是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重要地方,也是形成学生逆反心理的主要环境。班级环境班主任起着决定性作用,调查中发现班级学生纪律不好、学习风气不浓、各方面活动不重视、师生关系不融洽、不关爱体贴学生等等,学生便会无进取心和上进心,感到班级无温暖,意志消沉,逆反心理随之产生。

(3)社会环境因数

我国的社会环境正在健康发展,但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还客观存在,许多消极信息

直接进入学生视野,给了学生逆反心理随之产生的空间,便造成学生成绩下降,不思进取,道德败坏,行为异常,语言粗鲁,孩子感不到家庭、学校、社会的温暖。当今社会请客送礼、吃喝玩乐、金钱权利、麻将赌博等风气儿童深受其害,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不少家长怕孩子学坏,将孩子局限在学校与家庭小范围里。孩子困在家中孤独无伴,精神会受到压抑,心理障碍会增多。社会环境因数是多方面的,包括家庭、学校环境因数等。

(4)自身因数

我校学生生活在贫困山区,一些学生因家境较为贫困,因而自卑感强,出现性格孤独,导致学生缺乏人际交往能力,生活中独来独往,不会与人和睦相处,产生冷落的失衡心理。有些学生的父母从小就对孩子娇生惯养,使孩子产生孤僻、自傲的性格;又如,营养不良导致学生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是山区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重要原因,当然遗传因数也是学生逆反心理产生主要因数。

四、建议

教师要将小学生逆反心理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数,只要措施得力,恰当处理,就会达到好的效果。学生逆反心理的化解,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如何来正确引导学生、化解学生的逆反心理现象?笔者认为:

1、搞好师生关系。教师要了解、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尊敬学生自尊心,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多给学生一点温暖、体贴、帮助,多给学生一点爱心。这样学生就会觉得老师值得亲近、信赖,教师的教导学生会乐意接受。教师要经常和学生谈心,谈学习、生活、家庭等等,与学生相处多了,距离近了,“关系”好了,学生一切逆反心理现象迎刃而解。

2、家长、教师相互配合。

学生的逆反心理现象靠学校教育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单靠家庭教育也不行,需要学校、家庭密切配合才能解决,家长的教育往往简单、粗暴、不注意方法,不了解学生心理,没有对症下药,往往起到反作用,达不到教育目的。教师要经常家访,或者家长经常和教师见面,互相配合,共同了解学生,采取恰当的教育方法,消除学生逆反心理现象,会取的良好的效果。

3、建立和谐的家庭环境。

首先,家长要给孩子一定的能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空间,使其良好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其次,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如:有浓厚的学习气氛;有团结、和谐、平等的家庭关系;有良好的家庭教养;有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等;再次,对孩子的管理和教育要有度。

对孩子的管理既能放得开又能收的回,要使孩子在生活中感到幸福、温暖、美好,使其感到生活的意义,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学生的逆反心理自然消除。

4、充分发挥班集体的积极作用。

良好的班级环境有利于学逆反心理的转化。班级同学相互团结、和睦相处、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有益健康活动;正确处理班级体内部发生的矛盾;对事物进行客观分析,作出公正合理的评价,得到学生广泛的赞同和支持,赢得学生的理解和公认。学生的“逆反”心理的形成因素很多,故要认真分析,对症下药,因势利导,纠正学生“逆反”心理。如因教师处理不当造成的,教师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以实际行动取信于学生,重新赢得他们的信任与支持。

总之,学生的逆反心理现象存在是多样化的,是不可避免的,做为家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心理教育,不可忽视,新世纪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其中的重要方面,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重视和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及家长的共同责任。

第三篇:小学生逆反心理的研究

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教育研究

摘要:小学生学习中出现逆反心理是种极为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了解引发小学生学习中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对克服小学生逆反心理、提高学习效率具有现实意义。并且小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使他们产生逆反行为,逆反行为具有负效应,轻者对学习、生活等构成消极影响,重则会危害家庭、学校及社会。因此研究小学生逆反行为的原因,寻找积极的解决方法,不仅有广泛的社会价值,而且对帮助他们顺利渡过青春叛逆期具有重要的意义。关键字:逆反行为、逆反心理、解决策略、行为表现

当今社会在课堂教学中,时常发现学生心不在焉、交头接耳,甚至公开对抗教师等现象,已屡见不鲜。它使教学断线,甚至使兴趣盎然的课堂教学戛然停止。逆反行为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强烈的抵触行为,不但有碍于教育过程的顺利实施,也不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逆反行为现象的出现和发展,在青少年这一群体当中表现尤为突出[1]。然而,逆反行为产生都缘于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出现。小学阶段是人生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是儿童个性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而逆反心理是当前小学生中较普遍存在的一种不良心理,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妨碍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甚至给家庭、学校带来负面影响。因此,认真研究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寻找好的解决方法,不仅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而且对学生的健全人格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逆反心理是小学生为了维护自尊而采取与常理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小学生到了高年级,随着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增强,能力的提高,生活阅历的增加,他们的心理也发生了变化,他们会迫切地希望摆脱成人的管制。为了表现自己已经长大和成熟,向别人证明自己的存在,他们常常在感知,认识和接受事物时带有一种相反的情绪反应。

一、逆反心理的内涵

逆反一词来源于英文的negativism,最早是病理心理学中的概念[2]。逆反心理指的是一种与正常情况不同的逆向反应和强烈的抵触情绪,并导致当事人负向要求和行为的心理倾向[3]。

二、逆反心理的主要类型

(一)自尊型

这一类型的小学生自尊心较强,自我评价过高,思想和行动不愿受别人管制,对教师和家长的任何刺激其积极性的言行,表情都会感到自尊心受挫,从而产生对抗的消极情绪反应。

(二)独立型

这一类型的小学生独立意识较强,讨厌外界把思想观念强加于自己,特别反感统一的教学模式。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摆脱他人的束缚,故意表现出逆反行为。

(三)好奇型

这一类型的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型,求之欲和探索精神,容易受外界事物的暗示和干扰。在学习过程中喜欢尝试一些在教育者看来是不可能或不必要的新做法。

(四)盲目型、这一类型的小学生为了显示自我,在处理问题方面不考虑事情的后果和价值,一概持反对意见。通过否定权威和标新立异暂时在心理上获得自我肯定的满足感。

三、逆反心理的特点及表现

逆反心理是一种单值、单向、单元、固执偏激的思维习惯,它使人无法客观地、准确地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而采取错误的方法和途径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逆反心理经常地、反复地呈现,并构成一种狭隘的心理定势,无论何时何地都与常理背道而驰。表现形式上与富有创造性的行为颇有类似之处,因此某些逆反倾向严重的青年也常对此津津乐道,或在心理上为自己的怪异行径寻求“科学”的 根据。

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都可能发生,且有多种表现。青少年孩子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喜欢父母过多的照顾管理或干预;而要自己独立去实践,特别讨厌大人对他的再三嘱咐和重复要求。

(2)在许多事情的处理上,不大愿意跟父母商量,而是自己决定。

(3)对于父母的话不再是言听计从,百依百顺;而是有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

四、逆反心理的成因

小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宏观上可以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主观上,孩子正处于“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客观上,教育者的可信任度、教育手段、方法、地点的不适当,往往会导致逆反心理。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出现原因微观上具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强烈的好奇心。当某事物被禁止时,最容易引起人们的求知欲。尤其是在只作出禁止而又不加任何解释的情况下,浓厚的神秘色彩极易引起。

(2)企图标新立异。青年处于性格形成和寻找自我的时期,通过否定权威和标新立异可以在心理求得自我肯定的满足感。

(3)特异生活经历。比如,有的人多次失恋,便认为人世间没有真正的爱情;有的人一向循规蹈矩、与世无争,而偶然有一次受到了莫名其妙的冤枉,以至于性情大异,变得粗暴、多疑、怪僻。

(4)对立情绪。任凭你“苦口婆心”,千言万语,他却无动于衷,认为你是虚情假意,吹毛求疵。

(5)心理上的需要。孩子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越是不让知道的事情,越想知道。这是人们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由于孩子理智程度较差,这种欲求也更强烈。

五、小学生逆反心理的矫正策略

(一)转变教育思想,重视情感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对孩子深沉的爱兼有母亲的亲昵的温存和睿智的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作为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真挚的情感,良好的情绪,以爱的暖流去接近有逆反心理的学生,从而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到这种“爱”,并受到感动,使其心灵复苏;教师应和学生推心置腹地交谈,以理服人,使学生真正懂得,老师之所以“责之严”,完全是因为“爱之深”[4]。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学生心中的疙瘩。当学生亲近信赖老师时,他们才会善意地对待老师的批评和教育,并以实际行动回报你的爱。

(二)尊重小学生,充分发挥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维护他们的“自尊心”。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从“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出发,而不是为了所谓的“师道尊严”。这就要求教育者应将学生看作师与教师平等的个体,以尊重为基础,去接近学生,关心,爱护,理解他们。只有当他们的需要得到满足了,才会产生肯定的情感,才能自觉而乐于接受教育,教育教学才能落到实处,反之,不尊重学生,会使他们产生否定的情感,学生就会封闭心灵的窗户。

(三)加强对社会文化现象的分析与正面导向

对错综复杂的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小学生往往还未具备正确认知能力,难以辨别其实质。这就需要教师版和家长及时,有效,准确地把握这些现象和问题,和小学生一起作深刻分析,通过这些方式正确引导小学生的健康心理发展。

(四)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作为教师,应注重自身素养,达到“学可为师,德堪称范”,培养自己的人格魅力。在学生面前,以自己敬业、博学、自律、宽厚、诚实、可信的良好人格形象感染学生,提高自己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五)重视对小学生同辈群体的指导工作

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要充分注意同辈群体对小学生的影响。同辈群体有个重要特点,即情绪的感染性和暗示性。小学生是一个敏感的群体,因其相对集中,且情绪易失控,爆发群体情绪的可能性较大。因此,要采取措施使小学生群体尽量避免受到不良刺激的干扰,避免消极情绪的积累,让小学生有适当的情绪宣泄渠道。

(六)做好与小学生的沟通工作

小学生不是成人的附属品,他具有自己的思维模式,许多成年人看起来显而易见的道理,小学生则未必能够理解和认同,而小学生自认为很正确的想法也未必为成人所接受,处理不好的好就容易出现矛盾。要注意做好与小学生的沟通工作,要做大量的感情投入,要接近他们并与他们形成良好的朋友关系。

(七)善于“利用”逆反心理。

小学生的逆反心理具有双重性,作为教育者,既要看到它消极的一面,也要看到它积极的一面。如果我们对逆反心理善加“利用”,就可以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好胜心,引发儿童的求知欲望,帮助他们创造生活中的奇迹。

逆反心理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但它仅仅是一种临时性的态度变化,并非个体稳定的心理结构[5]。只有当外界引导在引导者,引导内容和形式以及引导情景等方面具有某些消极的特征时,才可能诱发对象产生相应的逆反心理。因此,教育有逆反心理的学生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讲究艺术。防止和克服学生中出现的消极逆反心理并使之向积极方面转化,就能够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使他们心理得到健康发展[6]。参考文献:

[1]于辉.青少年逆反行为心理分析及对策[J].2011年第1期(总第161期).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Journal of Mud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No.1,2011 Total No.161 [2]暴 元.逆反心理的透视和诊治[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第21卷,第4期. [3]张丽萍.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分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 [4]江红霞,杨艳莉.善用情感教育,防止学生“逆反心理”[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报.2004,1.

[5]刘宗粤.关于逆反心理现象构架的解析[J].探索,2005,5.

[6]曾秀云.浅谈学生的逆反心理[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4. [7]林文瑞.引发小学生学习中逆反心理原因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6, 29(5):1230-1233 [8] 刘文贞.浅谈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矫治.青岛日报/2010年/7月/17日/第006版学习思考

第四篇: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青少年中常会发现个别人就是“不受教”、“不听话”,常与教育者“顶牛”、“对着干”。这种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的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的“高明”、“非凡”的行为,往往来自于“逆反心理”。众所周知,当代青少年学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逆反心理现象,常常使教师和家长难以应对,致使双方关系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影响了教育及学生的正常心理发展。而对于已经经受过中考的打击而进入职业中学的这部分学生相对于普通高中生来说大都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逆反心理,那么作为职业学校老师的我们应该怎么解决呢?

职业学校学生特有的一些心理表现,有的 是因为家庭、社会或学校的环境不利导致心理矛盾突出,还有的是由于自身原因使得自己的学习,生活出现一些有形或无形的障碍。我班上有一名学生平时学习还不错,但是有爬墙头的习惯,那么就我班上的这名学生来进行一次谈话。

地点:班级门口小花园

时间:晚自习

人物:我和学生

谈话话题:爬墙头问题

班主任:现在学习怎么样,身体能吃得消吗?

学生:还行,还有一个月就高考了,学习挺紧张的。

班主任:那就一定要注意各方面的营养补充啊,平时都在学校吃什么啊?

学生:恩,学校食堂里的菜很难吃,而且听说很不卫生,所以我都是出去吃的。班主任:对,我也听一些老师说了。菜是不太好吃,但是卫生方面应该不会太差,怎么说也是学校食堂啊。出去吃也不是不好,哦,对了,你是寄宿生吧,有办法出去吗,况且门卫查得有那么严。

学生:爬墙头呀,一到吃饭时间好多人呢。

班主任:哦?有这样的事?那摔着了怎么办啊,以后要少去爬,想出去的话就跟

我请假啊,万一摔着了高考会受到多大的影响呀。

学生:我天天都出去吃,每天都写请假条挺麻烦的。

班主任:哦,是这样啊,那我得去向校长反映一下关于食堂的问题,怎么也要保

持学生有足够的营养呀。外面虽然可以吃得好一点,但是不是很卫生的。那么多人循环使用餐具,而且天气逐渐变暖,细菌容易传染。

学生:恩,也是哦。自己带餐具去吃,还挺麻烦,也没法洗。

班主任:等会我开班会的时候说一下,这就快高考了,我想学校会尽快解决这方

面问题的,你就先委屈一下自己,你家条件还是不错的,星期天来的时候可以去超市买点葡萄糖核桃粉之类的补品,我以前也是的,晚自习第二节课下课就会比较疲惫,喝点可以补充一下能量。

学生:恩,我知道了。以后不去爬了,相信学校会处理好。

班主任:那还有什么学习生活上面的问题的话,也可以跟我说说,以便于减轻压

力。

学生:恩,有问题的话我会的。

班主任:那行,记住我跟你讲的话,对于学习要保持好的心态,接下来的时间

要冲刺了,对自己要狠点,但前提是要注意身体,那你先进去自习吧。

学生:恩,谢谢老师。

通过这次成功的谈话,我相信只要因材施教,抓住职校学生的心理,研究它的内因所在,从而对症下药,寻找相应的适宜的方法进行恰当的调适,都会收到相应的效果。作为职校教师,我们不但不能放弃那些个性化的心理,而且还要以此为研究对象,从研究中种累经验,从调适中体验成功,从学生积极向上的改进过程中发现自我价值的所在。

学院:电信学院 班级;07电子2班

姓名:王程瑜

学号:07311222

第五篇:浅谈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浅谈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理解日益全面和深入,对身体健康之外的心理健康也越趋重视,而小学时期是儿童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儿童个性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而逆反心理是当前小学生中较普遍存在的一种不良心理,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妨碍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甚至给家庭、学校带来负面影响。因此,认真研究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寻找积极的疏导方法,不仅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而且对学生的健全人格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处理与学生的和谐关系。

所谓逆反心理,就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个体针对他人提出的对自己的要求、愿望,采取一种负向的,与他人所期望的截然相反的态度或行动的心理。通过多年的工作,我现在就逆反心理进行一下分析。

一、原因分析

对于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有众多的原因:

(一)家长和教师的要求和期望过高

1、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希望孩子每门功课都考第一,每次竞赛都得名次,这与孩子自身的实际水平不相适应,与孩子的发展潜能不相一致,因此,随着期望值的不断攀升,实现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当孩子发现不管自己如何努力也达不到父母的要求,便会采取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的办法,对抗父母日趋升高的期望值。

2、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限制过多,他们对孩子都有自己的设想,他们往往从自己的设想出发,给孩子的学习与生活做出了详尽的规划,并提出种种“注意事项。”这样孩子处于被动的地位,他们生活在父母和教师为他们划定的条条框框里,自由活动的空间十分小,行动的自主权被剥夺。他们对于加在自己身上的过多限定深为反感,有的孩子不惜屡屡犯“戒”、犯“禁”,以换回本该属于自己的自由。

(二)自身个性

1、小学生好奇心强烈,探究欲望旺盛,对任何事情都希望探个究竟,对于家长和教师 的明令禁止的事情更是如此,非要看看违反了以后会出现什么结果。他们想解除自己的好奇点。

2、随着小学生的生理、心理不断完善,他们活动范围扩大了,活动能力增强了,于是,自主意识萌发了。他们要求我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我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他们会挣脱师长的管制,竭力自行其是。

3、有些小学生看问题易偏激,喜欢钻牛角尖,固执己见,走向极端。这些学生自尊心很强,但有时又不能正确地维护自己的尊严,尤其当他们屡遭挫折、失败后可能一顾不振,自暴自弃,显得意志薄弱;对老师、同学的帮助置之不理,甚至把教育者的劝说、告诫看成是“管、卡、压”,看成是吹毛求疵,是嘲弄自己,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因而把自己放在了教育者的对立面,继而产生逆反心理。

(三)教育因素

1、老师和家长处理问题不当,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比如,在处理问题时不从实际出发,坚持统一标准,碰到问题只凭主观思维就作这样或那样的处理,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公正的态度,甚至未经深思熟虑,不问青红皂白,采取过激的措施,这就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2、教师不能因材施教,而搞满堂灌、一刀切,久而久之,往往导致基础差的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从而使学生降低或丧失学习信心,感到自己无论如何努力,也不可能获得良好成绩,消极情绪占了上风,在这种情况下,如不加以引导,容易产生敌对情绪。

3、家长对子女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导致子女过大心理压力,出现逆反心理。比如,家庭破裂会给子女造成心理创伤和失落感;学生在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和鼓励,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产生自卑的逆反心理。

二、对策探究

我们具体分析了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后,就可以对症下药,通过适当手段来培养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进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功效。

1.充分利用“期待效应”。

“期待”是师生双向体验的反应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方式或教学艺术,更反应了老师的责

任心和事业心。“皮格马利翁”效应证实了教师真挚、热情的期待可以成为信息的媒介传递给学生潜在的力量,调动起他们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哪怕是一句鼓励的话语,对一个心灵纯洁的孩子也是大有鼓舞作用的。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心理要强,应用期待艺术要高,这样,就会使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认识、奋发向上的主动性增强。随着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增强,教师的期待心理将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逐步沿着教师期待的目标去努力,自然而然,逆反心理就消除了。

2.充分利用“暗示”效应。

“暗示”是指权威者通过语言、行为、环境对人的心理上的影响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教育的意图,他就越能消除他们学习过程的逆反心理”在应用时,教师对学生要坚持“三多三少:即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多帮助,少埋怨。教师要善于通过语言进行暗示,可以有步骤地向学生提供有关新知识,启发学生思考,设置悬念,展现情景,激发情感,通过表情进行暗示。可以对学生行为用微笑、赞许、微怒、沉默、欣赏等神态动作补充和加强言语情感,这既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还能照顾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要善于通过环境进行暗示,把教育教学内容寓于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和各类环境布置中,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赏心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获取知识。

3.充分利用“爱心”效应。

教师对学生的感情集中到一点,就是爱心。它是教师高尚情感的结晶,体现了教师对教育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平日要多与学生多接触、谈心、辅导,学习上、生活上多关心、多鼓励、多表扬,多吸收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参加集体活动。诚心心实意的爱会使学生形成一种强大的内驱力,促使其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另外,教师还要不断修炼自身素养,使自己成为一个品格高尚、尊重学生、治学严谨、精通专业、教学得法的“德高望重”的教师,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服,以利减少师生间的矛盾,建立起良好的师生情感。

4、充分利用要发挥班集体效应。

任何群体都会对个体产生一种心理压力,这种压力可以说是一种生存、生长环境对人的压力作用。因此,教师要努力创建良好的班集体,充分发挥班集体规范和正确舆论的教育作

用,培养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

5、要充分发挥家长配合教育的效应。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学校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良性互动。特别是对于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学校更应与家长密切配合进行教育。如果家长缺乏教育的常识和方法,可以通过召开家长会请教老师或有经验的家长介绍成功的教育经验等。只有家庭与学校齐抓共管,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进行,才能为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形成创设良好的条件,巩固教育矫正的成果。

我们是教育工作者,是学生的引路人,我们对学生给予殷切的期望,同时要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未来的花朵,只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使学生成为有用人才。

总之学生的逆反心理是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因此,我们应与学生在理解信任的前提下沟通思想,让学生信任你,信服你,再以自己的言行去感化他,俗话说,谈心容易动心难,不动其心也枉然。因此,当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的时候,真诚相待,沟通思想,树立信心,这样,使学生的逆反心理得以矫正,学生的精神面貌大为可观,学生的内心世界将会闪烁无限的光芒。

下载浅谈小学生的逆反心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小学生的逆反心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逆反心理教案

    《逆反心理的平抑——克服与父母的沟通障碍》教学设计 周素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2、能力目标: 学会沟通技巧,掌握克服逆反心理的策略,能......

    初中生逆反心理

    初中生“逆反心理”现象的调查报告广西博白县实验中学刘晓芳前言 “逆反心理”一词在近几年广泛流行,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提到逆反心理,每个人都可以举出不少例子。比如:穿......

    逆反心理教案

    初中生心理教育之逆反心理教案 一、授课内容:逆反心理的影响及纠正 二、授课类型:新授课 三、授课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目的:尝试使同学们懂得逆反心理的明显特征和危害,掌握调适......

    如何教育有逆反心理的小学生(5篇模版)

    如何教育有逆反心理的小学生 作者:谭承兰 工作单位:宾阳县邹圩镇中南小学 【摘要】:"逆反心理"是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本文通过分析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结合小......

    小学生逆反心理案例分析及对策[合集5篇]

    小学生逆反心理案例分析及对策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或多或少地会表现出来一些逆反行为。那么,当孩子发生逆反行为之后,我们做家长的该怎样来应对呢?一、保持冷静,制定规则,说......

    中学生逆反心理测试题

    心理测试题 是 否 1、你不喜欢按照别人说的去做吗?( ) ( ) 2、你是否认为绝大多数规章制度是不合理的,应该废除?( ) ( ) 3、如果父母再一次叮嘱同一件事,你就厌烦吗?( ) ( ) 4、你欣赏与老师......

    逆反心理的成因

    当代中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他们的学业期望值、升学期望值普遍都很高,大大超出了他们的心理发展的实际水平,造成他们很大的心理压力,经过再三努力、拼搏也无济于事,还是......

    初中生逆反心理测试题

    日期:姓名:是否1、你不喜欢按照别人说的去做吗? 2、你是否认为绝大多数规章制度是不合理的,应该废除? 3、如果父母再一次叮嘱同一件事,你就厌烦吗? 4、你欣赏与老师对着干的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