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育有逆反心理的小学生(5篇模版)

时间:2019-05-14 20:25: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教育有逆反心理的小学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教育有逆反心理的小学生》。

第一篇:如何教育有逆反心理的小学生

如何教育有逆反心理的小学生

作者:谭承兰

工作单位:宾阳县邹圩镇中南小学

【摘要】:“逆反心理”是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本文通过分析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结合小学生自身心理发展的特点,归纳出逆反心理学生的表现有两种,一种是怀疑、抵触和不满作;另一种是对许多未知事物产生一种好奇心。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对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的原因及解决途径做相应的教育转化策略。【关键词】:逆反心理

小学生

转化策略

近年来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就是学生的“逆反心理”。所谓逆反心理,就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个体针对他人提出的对自己的要求、愿望,采取一种负向的,与他人所期望的截然相反的态度或行动的心理。逆反心理是在一定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了厌恶、反感情绪,做出与该事物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其主要特点是:你要我这样,我偏那样,你不准我做的事,我偏要去做——具有明显的“对抗”、“反控”情绪。逆反心理是一种反常心理,虽然不同于变态心理,但也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小学生的逆反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后果将是严重的,不仅直接影响学习的顺利进行,而且严重影响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发展,甚至给家庭带来负面影响。

一、形成逆反心理的原因

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与一般人逆反心理的形成有共同的原因,也有差异性。其主要逆反心理的原因有:

(一)年龄、生理和心理特点的因素

小学生正外于生长发育阶段,心理上表现不平稳、幼稚、未成熟状态,生理上正外于发育,抽象逻辑思维也刚刚刚发展,独立性思考正外在初始阶段。他们虽然对自然、社会及人生有自己的看法,但是表现出不成熟,不理智,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好奇心,求知欲却表现出强烈的意向,但由于知识和经验的局限性,对事物看法不准确、不深刻,往往主观、片面和过于自信,有时思想不稳定,易变化,不能明辨是非、善恶。又由于认识的局限性,不能正确分辨斜恶,有时也为别人所利用,甚至造成不必要的后果和负面的影响。

(二)社会环境的影响

我们处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新时期,也随着独生子女的逐渐增多。“小公主”“小皇帝”是父母过分溺爱造成的结果,他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未曾吃过苦。也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人不可抗拒地接受社会带给的不良倾向和消极、丑恶的现象。文化书刊、杂志、图书、电影、电视、录像、VCD等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也影响着我们的小学生。上网,游戏也吸引着一批批游子。逃学、厌学、无纪律主义,对着干的思想也是产生逆反心理的一个主要原因。

(三)学校、家长双边的因素

多年来,一些学校、家长对德育的地位与作用认识不足,只注重学生知识教授,对学生的品德伦理教育要求不严,缺乏系统性、计划性,制度不健全,教育内容陈旧且脱离实际,教育形式和方法不对头,措施不得力,效果不明显,致使学生在理想情操,道德风貌,行为习惯,法制观念以及人生观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对自由与纪律的区分不明显,往往出现错误的思想意识和言行举止,特别是学校与家庭的联系缺少沟通。有些家长认为:我交了费,学生如何表现,那是学校的事情。而学校则认为:我只要管好学习,出了事是家长的事,出了事再找家长。不家访和电访,家长也不闻不问,造成了管理上的失误。出了问题也不问原因,不看事情的本质,只顾“一切向钱看”这种社会风气也使教师和家长变了质,自由主义、金钱主义和享乐至上。一方面对现实许多事物看 2 不顺眼,另一方面又赞美、羡慕,追求“合己意”的东西。这也是形成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根本原因。

二、逆反心理学生的表现

“逆反心理”的表现有以下两种:一种是怀疑、抵触和不满。即是说,学生对老师的教育往往表现出怀疑、抵触和不满的情绪,对老师的教育不听从、不接受。这时老师的教育对学生来讲基本上是劳而无功,收不到成效。另一种表现是,就是对许多未知事物产生一种好奇心。尤其是对那些“封闭”、“禁锢”的事物,好奇心就要重了。你越封闭,越禁止,他偏偏越要去探求、去了解。

从“逆反心理”的上述表现,可以看出,学生的“逆反心理”有其消极的一面,同时也有积极的一面。

根据学生的“逆反心理”的上述表现,教师应如何转化学生的这种“逆反心理”呢?

三、对逆反心理学生的教育转化策略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才能的基础在于每位教师应该深信有可能成功地教育每个儿童,同时,他也表示他不相信有不可救药的儿童、少年或男女青年。对于逆反心理学生的教育是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作为教师应该广泛、深入、细致的了解逆反生,深信自己能做好对他们的转化工作。

(一)用心去爱每一个学生。我们经常提倡关爱每一个学生,对学生要充满爱心。教师应讲求民主创设良好氛围,体贴学生,尤其对常犯错误的学生,更应从感情上亲近他们,从兴趣上引导他们,从学习上帮助他们,从生活上关心他们,使他们对教师的隔阂和对抗心理消除,乐意接受教育劝导,认识和不良行为。

(二)当学生对教师的教育产生怀疑、抵触和不满的“逆反心理”时,教师千万不能采取压服教育,而应冷静地分析自己的工作有那些不恰当的地方。例如,批评差生和表扬好生是不是有不实事求是或夸张之处。在批评学生时,自己的态度是否过伙了?是否有不尊重学生之处?等等。找到了根源,并及时纠正自己工作中的过错,那么,一些产生“逆反心理”的学生,不会再对教师的教育有所抵触了。同时,教师还应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从而消除学生“逆反心理”的消极因素。

3(三)当学生对未知事物产生好奇心时,教师应以积极的态度支持和鼓励他们的好奇心,并且妥善地利用学生这种积极的“逆反心理”,引导他们更好地探求科学知识的奥秘。

(四)留下空间,让出余地,给学生时间反省。当学生遇到违反纪律或与教师“顶牛”时,教师要适当地使用短暂的沉默,自己既有了理清思路,选择措辞和观察学生反应的机会,又可让学生有思考反省自己的机会。这样的“冷处理”,能够缓和气氛,使学生冷静理智,从而接受老师的教育。有时候,用沉默可替代对学生的直接批评

(五)公平公正,树立老师威信。如果老师刻意的偏袒某人,必然会引起其他学生的不满,那么作为一个老师的威信也将不复存在,因此提醒教师在处理学生具体问题时,一是要体现公平公正,对事不对人,尽量做到“一碗水端平。”平时观察学生时要做到优生差生一视同仁,不分厚薄,不能存有“一好百好,一恶百恶”的心理,能善于发现每一人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这样,在处理问题时才不会随心所欲,依主观印象办事。另外,对所处理的问题,一定要通过多种方法不同渠道进行调查研究,了解真相,进行客观分析,作出公正合理的结论,得到学生广泛的赞同和支持。这也可以提高教师的威信,增加学生对教师的亲近程度。

(六)对症下药,纠正学生不良心理。因为学生的“逆反”心理的形成因素很多,故要进行分析,对症下药,因势利导,纠正学生“逆反”心理。如因教师处理不当造成的,教师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以实际行动取信于学生,重新赢得他们的信任与支持。

总之,长期的教育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逆反心理学生的缺点毛病既然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那么,要使他们转化,也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有通过我们这些“灵魂工程师”们长期地、不遗余力地对他们倾注一片爱心,做大量的思想工作,循序渐进地引导,才能保证对他们的教育和转化取得较大的成功。从本质上讲,这些种类繁多的“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法的成功,在于它体现了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对学生的一种理解和对其自尊心的尊重。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教育工作者应从培养合格的高素质人才的角度出发,以强烈的责任感和极大的爱心,去消除逆反学生 前进道路中的种种障碍。通过各种方法的互相渗透、互相联系,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依据他们的个性心理特点,灵活巧妙地运用,切实做好他们的转化工作。相信我们的真诚和正确有序的引导,必然会帮助逆反心理学生的逐步打开成功之门。教师应不断地研究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根源,探索消除逆反心理的方法,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钱伯明,小学生心理障碍的归因[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1年06期 [2] 美国老师送给小学生的12件礼物[J],思想理论教育,2011年18期 [3] 王婧,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及对策[J],内蒙古教育,2011年16期 [4] 徐大良,浅谈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辅导策略[J],大众心理学,2009年05期 [5] 张生明,初中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与对策[J],宁夏教育,2011年Z1期 [6] 王慧,正确引导小学生通过网络学习[J],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11年07期 [8] 张秀杰,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研究[J],群文天地,2011年02期 [9]张艳,中小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教育[J],中国体卫艺教育,2011年08期

第二篇:逆反心理有危害

以下内容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3月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二课《我与父母教朋友》第一框“严也是一种爱”的第二目:“逆反心理有危害”。

我们对父母的思想观念、管教方法、严格要求,有时产生反感,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具体表现为:要我这样,我偏要那样;你说这个好,我非说那个好;让我相信这个,我非相信那个。

对于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要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说是错的,有的反抗不无道理。我们的父母不是圣人,他们的观念有时滞后;在家庭教育方面,他们也难免有误区。与父母平等交往,有助于帮助父母更新观念、走出家教的误区,也有助于我们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

与父母发生冲突,如果以强硬的态度顶撞,以粗暴的举止反抗,或者对他们不理不睬、冷淡相对,或者由对某事的分歧迁移到对父母本人的恶感,甚至采用极端的办法来处理,都是错误的,会造成极大的危害。

在多数情况下,逆反心理导致的对父母的反抗,其结果都是惩罚了自己——不是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就是拿父母的错误惩罚自己。这种结果也是对父母的一种伤害——不是拿自己的错误伤害父母,就是拿父母的错误伤害父母。为了不伤害自己和自己最亲近的人,就要努力克服消极的逆反心理,在情绪冲动时,要努力克制自己。

以下内容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九课《我们崇尚公平》第二框“维护社会公平”的第一目:“理智面对社会生活中的不公平”。

虽然公平一直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但用理性的目光审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公平总受到一定社会条件的制约,任何社会都会存在一些不公平的现象。公平总是相对的,无论我们如何努力,都不可能达到绝对公平。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要为创造一个更加公平的社会做出不懈努力。

在现实生活中,不公平的现象时有发生。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我们应该增强权利意识,善于寻找解决途径,用合法的手段去寻求帮助,解决问题,以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我们的每一次积极行动,都将推动社会向更加公平合理的境界迈进一步。

公平与否的判断,受到个人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制约。当我们遇到“不公平”的事情觉得委屈、困惑时,当我们在矛盾冲突中感到左右为难、举棋不定时,我们不妨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理性地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念,或许我们会更加客观地对待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

公平意识是道德的重要内容,见到不公平的现象采取什么态度和行为,反映出我们的精神境界。崇尚公平、主持公道,要求我们同破坏公平的行为作斗争,对受害者伸出援助之手。

第三篇:浅谈小学生的逆反心理

浅谈小学生的逆反心理

摘要:逆反心理是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特殊心理现象,本文通过分析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结合小学生自身心理发展的特点,归纳出小学生逆反心理的主要有自尊型、独立型、好奇型和盲目型等四种类型,并提出了转变教育思想,重视情感教育;加强对社会文化现象的分析与导向;重视同辈群体的指导工作等消除各种逆反行为的主要措施。关键词:逆反心理

小学生

抵触

逆反心理是小学生为了维护自尊而采取与常理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小学生到了高年级,随着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增强,能力的提高,生活阅历的增加,他们的心理也发生了变化,他们会迫切地希望摆脱成人的管制。为了表现自己已经长大和成熟,向别人证明自己的存在,他们常常在感知,认识和接受事物时带有一种相反的情绪反应。

一、逆反心理概述

(一)什么是逆反心理

逆反一词来源于英文的negativism,最早是病理心理学中的概念。[1]逆反心理指的是一种与正常情况不同的逆向反应和强烈的抵触情绪,并导致当事人负向要求和行为的心理倾向。[2]

(二)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很多,许多学者从不同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有的认为是由于个体认知归因的偏差造成,也有的认为是个体特有的人格障碍以及好奇心所致。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快速成长期,因此形成逆反心理的因素也相对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理与心理因素。小学阶段是身体发育的高峰期,在生理方面,进入高年级的小学生在体力,脑容量等生理指标方面,都接近成人水平,但是在心理方面却形成了与身体发育失衡的局面。一方面,小学生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反对成人把他当作小孩来看待,处处以成人自居,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明显增强,他们迫切需要成人的尊重和理解。但是这时的小学生对社会的理解相对不足,缺乏政治经验,生活阅历和组织管理能力,对“是”与“非”的判断标准欠妥。另 1 一方面,遇事的时候心理承受能力差,调节不了自己的情绪,易冲动,没有能力平息心理冲突,逆反心理也随之而来。

2.主观因素。在小学阶段,认知,情感和意志的发展失衡。情感,意志的发展总是先于认知的发展,从而造成小学生在由知向行的转化过程中,不能正确的转到社会所要求的行动上来,个体心理正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首先,这一时期的小学生过分强调自我,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和书本上遇到的各种问题用自己的观点衡量是非,用自己的智慧判断曲直。对教师和家长的教导再也不是言听计从,而是喜欢用批判的眼光来审视一番。有时对书本上的定论也会提出自己的疑问,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一些与师长不同甚至相反的做法;其次,这一时期的小学生受好奇心的驱使,喜欢在学习过程中尝试一些在教育者看来是不可能或没必要的做法。越是得不到的东西,他们越想得到,师长越不让接触的东西,他们越想接触。以至于产生“你越不让我知道,我越想知道”的逆反心理;最后,这一时期的小学生总是会偏激的看问题。由于小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发展还不成熟,认知的偏差较大。因此,在认识问题上容易偏激,喜欢钻牛角尖,固执己见,走向极端。这一类型学生自尊心很强,把老师和同学的帮助看成是嘲弄自己,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把自己放在了教育者的对立面,继而产生了逆反心理。

3.客观因素。首先是社会因素,中国现阶段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随着社会物质条件的日益优越,日常生活的日益丰富,小学生的眼界骤然开阔,通过书籍,影视等多种途径不断获得信息。他们喜欢推崇,喜欢猎奇,越是觉得新鲜和神秘的东西越要知晓,而这时往往又由于他们的愿望与要求得不到实现,会产生悲观厌世的情绪;其次是教育者缺乏可信度,教育措施不当。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教育者的要求脱离了学生原有的需要;提出要求时采取了强制的或触犯学生个性的方式;教育者处理问题不当,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教育者的教育方式不合理,没有因材施教,而是一刀切;教育者自身言行不一,降低了教育者的威信,教师在做正面教育时使学生反感,继而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最后是家庭因素。现在社会中,独生子女的家庭越来越多,家长对子女的学习与就业的期望值普遍较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总是力图通过自己的生活感受和价值来要求子女,而自我意识不断发展的小学生把家长的严格要求看成是“束缚”,同家长之间形成了“代沟”,导致了逆反心理的出现。

(三)逆反心理的主要特点[3]

1.逆反心理是认知,情绪和行为倾向三者的有机统一

逆反心理的认知成分是指对逆反对象的知觉,理解及评价;情绪指的是学生对逆反对象产生的抵触情绪;行为倾向是指个体面对逆反对象的表现出来的行为。在这三者中,认知是基础,如果个体认识不到客观存在不能满足自身需要,个体不会产生相应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情绪起支配作用,它支配着个体对逆反对象的行为反应;行为倾向是表现形式,个体对逆反对象产生的反感和厌恶情绪是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

2.逆反心理是社会依存性与相对独立性的有机统一

一方面,逆反心理受社会存在的制约,它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如果个人认为客观存在满足了自身的需要则不会产生逆反心理;另一方面,它所反映的对象有具有相对独立性,逆反心理不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简单被动的反应,而是经过加工改造的能动反映。

3.逆反心理有积极与消极之分

人们一提到逆反心理,总是认为它是一种不良反应,甚至认为它是一种变态心理。其实,逆反心理是人脑对一部分客观事物的正常反映。任何一个正常的社会成员都有可能产生这种心理反应,因此,把逆反心理看成是一种变态心理是错误的。至于评价逆反心理的好与坏,则要依据具体的情况而定,评价标准是看某一种逆反心理能否对客观事物进行正确反映。4.逆反心理是相对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

逆反心理一旦形成,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很难改变的。每当对象一出现,就会产生相同的行为反应,从而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但是,逆反心理不是永久不变的,当产生逆反心理的社会条件发生变化时,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甚至消失。因此,逆反心理又具有可变性。

二、小学生逆反心理的主要类型

(一)自尊型

这一类型的小学生自尊心较强,自我评价过高,思想和行动不愿受别人管制,对教师和家长的任何刺激其积极性的言行,表情都会感到自尊心受挫,从而产生对抗的消极情绪反应。

(二)独立型

这一类型的小学生独立意识较强,讨厌外界把思想观念强加于自己,特别反感统一的教学模式。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摆脱他人的束缚,故意表现出逆反行为。

(三)好奇型

这一类型的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型,求之欲和探索精神,容易受外界事物的暗示和干扰。在学习过程中喜欢尝试一些在教育者看来是不可能或不必要的新做法。

(四)盲目型、这一类型的小学生为了显示自我,在处理问题方面不考虑事情的后果和价值,一概持反对意见。通过否定权威和标新立异暂时在心理上获得自我肯定的满足感。

三、小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一)拒绝认同的反向思维

一些小学生进入高年级后对学校领导,教师的宣传,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特别是一些小学生对社会上的某些不良现象以偏盖全,全面否认正面宣传。时下的某些宣传缺乏真实性,并且少有说服力。因此,很难取得小学生的认同,往往会被他们加以拒绝。

(二)对榜样和先进人物的否定

在教育过程中,许多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通过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来教育和感染小学生。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小学生对某些人物的真实性表示怀疑,认为那是教师和家长有意创造出来的而加以否定。一些先进人物被说成是沽名钓誉的“投机家”和“傻子”,对于身边的榜样则冠以“拍马屁”给予排斥和嘲笑。

(三)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上的认同

在一些小学生当中,盲目崇拜社会上的一些所谓“能人”,打架,斗殴被看成是有胆量,甚至对文艺作品中的黑帮老大等犯罪分子大喝其彩,认为他们有本事,有能耐。哥们义气等不良行为却赢得了许多人的认同,而对于乐于助人,尊老爱幼,遵守校纪校规的学生则肆意挖苦,形成了正不压邪的局面。

(四)对学校思想教育的蔑视

有逆反心理的小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冷淡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不过是在讲大道理,讲的是一套,做的是一套,这样的教育大而空,只是走形式,走过场,4 不符合小学生的现实生活,不能令他们心服口服。因此,对思想教育采取应付,抵制,消极对抗的态度。

(五)对网络虚幻世界的盲目追求

随着网络走入千家万户后,不仅给小学生提供了学习,求知和受教育的新途径,而且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以网络为主的大众传媒介追求大众化和新奇性,因此在信息的选择,制作上关注大众,而忽视对小学生群体的关照,使一些成人文化中的一些不良文化被小学生所接受,导致一些小学生产生了“网络依恋症”,整天沉溺于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等虚幻的世界而不能自拔,对教师和家长的教育充耳不闻,甚至产生厌恶感。

(六)对知识的回避

应试教育体制使得不少小学生对知识的学习都是被动的,因此在学习中无兴趣,无快乐,缺少一种快乐的学习环境。有些小学生由于学习成绩差,再加上来自家长,教师及其他各方的压力,因此对学习产生了畏惧情绪,不愿学,不想学,学不懂,在课堂上不听课,开小差,不做作业,不交作业,对知识的学习采取逃避的态度。

四、正确认认识小学生的逆反心理

(一)小学生的逆反心理与小学生自身发展的关系

逆反心理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会存在,很多人认为逆反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消极的心理反应,其实逆反心理只是人适应外界环境的一种正常的心理机能。[4]小学生的逆反心理对其自身的发展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

1.小学生的逆反心理在小学生自身发展中的正效应。首先,小学生的逆反心理可以保持小学生的身心健康,防止不良心理的形成,具有自我保护的功能。逆反心理强的儿童在遭遇挫折时敢于主动宣泄消极情绪,表达出被压抑的真实情感,以保证心境的安宁。从而不易产生封闭,畏缩和压抑等病态心理,以保持身心健康;其次,发展自我意识。儿童的逆反心理是其天性的自然流露,是自我意识得以强化的一种表现,逆反心理的产生表明儿童已强烈的意识到自我的独立存在,意味着儿童有强烈的社会独立性和“成人感”,有较强的自尊心,他们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得到别人的尊重,倾向于维护良好的自我形象,追求独立和自尊。在逆反心理发生过程中,小学生能根据自己内在的行为准则,经常性地对自己的言论与行为实施自我监控,主动地寻找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积极地探索和 5 设计适合自己的生活、学习方式;再次,促进小学生思维的发展,培育小学生的创新能力。逆反心理的产生有赖于逆向思维,以达到求异的目的。儿童不仅能顺向思考,也可逆向思维,既可作正面的分析,又可作反面的探讨,避免了单一正向思维和单向认识过程的机械性。在逆反心理发生的过程中,小学生具有积极的强烈的批判精神,时刻用批判的眼光看待问题,他们不愿轻易接受他人的意见,对他人的思想,态度及意见,经常要做一番审查,喜欢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思考一些问题;最后,培养小学生的独立能力。逆反心理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父母和教师对小学生的控制过多,引起了小学生的逆反情绪,他们迫切需要独立。作为父母和教师应尊重儿童的这一要求,在一定范围内让他们独立处理问题,给他们创造条件和机会,让他们去学习处理自己的事情。

2.小学生的逆反心理在小学生自身发展中的负效应。尽管小学生的逆反心理对小学生自身的发展有一些积极因素,但是现代心理研究表明,逆反心理大都具有危害性。逆反心理的极端表现,将会导致小学生表现出对人对事的冷漠,多疑的消极态度,意志品质的衰退,对生活失去信心,从而萎靡不振。[5]逆反心理过重或自己不善于处理和自我调节,会给小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引起心理障碍,还容易造成感情失控,与家长,教师感情疏远,关系僵化,甚至对立。

(二)小学生的逆反心理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家庭是小学生生长的主要环境,它是人一生中最先接受教化的地方,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与个性。研究表明,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与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密切的关系。专制型,放任型以及残缺家庭由于在教育手段,方法以及自身素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往往会导致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逆反心理使小学生对父母教育方式的不满,不断积蓄,沉淀,造成了儿童与父母关系的疏远,感情的淡化,使家庭教育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中。

(三)小学生的逆反心理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学校是小学生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环境,学校教育失利是促成小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应试教育体制迫使教师和学生只能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和教师的压力都很大,无形中就产生了对立情绪,另外部分教师教育方式不当,不注重情感教育,容易引起小学生的逆反情绪,使小学生站到了教育者的对立面。学校教育不当,师生关系僵化使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很难开展起来,教学进度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五、消除小学生逆反心理的策略

(一)转变教育思想,重视情感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对孩子深沉的爱兼有母亲的亲昵的温存和睿智的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6]作为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工作对象——学生是有着诸多需要的鲜活的个体,他们的情感需要得到满足,教师要以尊重为前提,以耐心为基础,以爱心为支撑,善用情感,达到师生关系的和谐互动,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7]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真挚的情感,良好的情绪,以爱的暖流去接近有逆反心理的学生,从而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到这种“爱”,并受到感动,使其心灵复苏;教师应和学生推心置腹地交谈,以理服人,使学生真正懂得,老师之所以“责之严”,完全是因为“爱之深”。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学生心中的疙瘩。当学生亲近信赖老师时,他们才会善意地对待老师的批评和教育,并以实际行动回报你的爱。

(二)尊重小学生,充分发挥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维护他们的“自尊心”

学生作为一个单独存在的个体,既有最低级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也有较为高级的被尊重和理解的需要。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从“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出发,而不是为了所谓的“师道尊严”。这就要求教育者应将学生看作师与教师平等的个体,以尊重为基础,去接近学生,关心,爱护,理解他们。只有当他们的需要得到满足了,才会产生肯定的情感,才能自觉而乐于接受教育,教育教学才能落到实处,反之,不尊重学生,会使他们产生否定的情感,学生就会封闭心灵的窗户。表扬,鼓励,批评都是教育管理手段,但是对于有逆反心理的学生而言,批评容易激起他们的对抗情绪。因此,在教育中,要善于运用批评的艺术。在批评教育中,一定要以尊重学生为前提,避免不当的言辞和随意的责难,注意批评的场合和方式,尽量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批评学生,注意聆听学生的倾诉,达到师生相互的理解和尊重,使学生在积极的情绪体验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自然而然地接受教育者的意见和看法。

(三)加强对社会文化现象的分析与导向

面对社会错综复杂的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小学生往往还未具备正确认知能力,常常是因为好奇心驱使进行模仿,而难以辨清其实质或其中蕴含着积极,合理因素。这就需要教育者及时,有效,准确地把握这些现象和问题,把它提出来置于被教育者面前,深刻分析其实质和其中的合理成分,帮助小学生建构正确的认知,避免盲目的追随,消除逆反心理。

(四)增加教育的广度,提高小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育者不但要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理想教育,提高他们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自觉抵制不良诱惑,规范自己的言行,而且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绕过心理误区,形成乐观开朗,积极向上,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以健康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创造美好的未来。

(五)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教师在学生的教育管理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教师虽然是普通人,但在师生这样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中,常被要求为一个“完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直接影响学生,教师如果不能言传身教,学生则难以心悦诚服的接受教育。因此,作为教师必须率先垂足,洁身自好,言行一致,为人师表,将“和谐”、“真诚”、“理性”、“情感”、“知识”各种力量熔为一体,为学生树立理想人格,用自己积极健康的追求、情感和形象去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帮助他们提高心理素质,进而与学生实现心灵交融。

(六)重视对小学生同辈群体的指导工作

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要充分注意同辈群体对小学生的影响。同辈群体有个重要特点,即情绪的感染性和暗示性。小学生是一个敏感的群体,因其相对集中,且情绪易失控,爆发群体情绪的可能性较大。因此,要采取措施使小学生群体尽量避免受到不良刺激的干扰,避免消极情绪的积累,让小学生有适当的情绪宣泄渠道。要充分运用同辈群体中“核心人物”说话灵,威信高的特点,做好“核心人物”的思想工作。

(七)做好与小学生的沟通工作

小学生不是成人的附属品,他具有自己的思维模式,许多成年人看起来显而易见的道理,小学生则未必能够理解和认同,而小学生自认为很正确的想法也未必为成人所接受,处理不好的好就容易出现矛盾。要注意做好与小学生的沟通工作,要做大量的感情投入,要接近他们并与他们形成良好的朋友关系。这样就能进一步取得理解和相互间的信任,从而真正做到沟通而消除小学生的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但它仅仅是一种临时性的态度变化,并非个体稳定的心理结构。[8]只有当外界引导在引导者,引导内容和形式以及引导情景等方面具有某些消极的特征时,才可能诱发对象产生相应的逆反心理。因此,教育有逆反心理的学生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讲究艺术。防 8 止和克服学生中出现的消极逆反心理并使之向积极方面转化,就能够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使他们心理得到健康发展。[9]

参考文献:

[1]暴 元.逆反心理的透视和诊治[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第21卷,第4期. [2]张丽萍.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分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 [3]刘 野.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及疏导[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9.

[4]蒋 波.论儿童逆反心理中的积极因素[J].上海科学教研,2002,8. [5]张 霖.青少年逆反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7卷增刊. [6]张 瑞.正确对待学生的逆反心理[J].赤峰学院学报第26卷,第2期. [7]江红霞,杨艳莉.善用情感教育,防止学生“逆反心理”[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报.2004,1.

[8]刘宗粤.关于逆反心理现象构架的解析[J].探索,2005,5. [9]曾秀云.浅谈学生的逆反心理[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4. [10]王耘,叶忠根,林崇德.小学生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致谢:本课题的顺利完成离不开我的指导老师王莉老师的悉心指导,在此对给予我无私帮助的王莉老师表示最诚挚的感谢,并对文中所引文献的专家学者表示谢意。

你 不 想 试 试 今 夏 最 “酷” 的 邮 箱 吗 ?

蕴 涵 中 华 传 统 文 化 于 世 界 一 流 科 技 之 中,创 新 Ajax 技 术,126 “D 计 划”火 热 体 验 中!

第四篇:小学生逆反心理的研究

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教育研究

摘要:小学生学习中出现逆反心理是种极为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了解引发小学生学习中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对克服小学生逆反心理、提高学习效率具有现实意义。并且小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使他们产生逆反行为,逆反行为具有负效应,轻者对学习、生活等构成消极影响,重则会危害家庭、学校及社会。因此研究小学生逆反行为的原因,寻找积极的解决方法,不仅有广泛的社会价值,而且对帮助他们顺利渡过青春叛逆期具有重要的意义。关键字:逆反行为、逆反心理、解决策略、行为表现

当今社会在课堂教学中,时常发现学生心不在焉、交头接耳,甚至公开对抗教师等现象,已屡见不鲜。它使教学断线,甚至使兴趣盎然的课堂教学戛然停止。逆反行为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强烈的抵触行为,不但有碍于教育过程的顺利实施,也不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逆反行为现象的出现和发展,在青少年这一群体当中表现尤为突出[1]。然而,逆反行为产生都缘于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出现。小学阶段是人生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是儿童个性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而逆反心理是当前小学生中较普遍存在的一种不良心理,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妨碍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甚至给家庭、学校带来负面影响。因此,认真研究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寻找好的解决方法,不仅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而且对学生的健全人格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逆反心理是小学生为了维护自尊而采取与常理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小学生到了高年级,随着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增强,能力的提高,生活阅历的增加,他们的心理也发生了变化,他们会迫切地希望摆脱成人的管制。为了表现自己已经长大和成熟,向别人证明自己的存在,他们常常在感知,认识和接受事物时带有一种相反的情绪反应。

一、逆反心理的内涵

逆反一词来源于英文的negativism,最早是病理心理学中的概念[2]。逆反心理指的是一种与正常情况不同的逆向反应和强烈的抵触情绪,并导致当事人负向要求和行为的心理倾向[3]。

二、逆反心理的主要类型

(一)自尊型

这一类型的小学生自尊心较强,自我评价过高,思想和行动不愿受别人管制,对教师和家长的任何刺激其积极性的言行,表情都会感到自尊心受挫,从而产生对抗的消极情绪反应。

(二)独立型

这一类型的小学生独立意识较强,讨厌外界把思想观念强加于自己,特别反感统一的教学模式。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摆脱他人的束缚,故意表现出逆反行为。

(三)好奇型

这一类型的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型,求之欲和探索精神,容易受外界事物的暗示和干扰。在学习过程中喜欢尝试一些在教育者看来是不可能或不必要的新做法。

(四)盲目型、这一类型的小学生为了显示自我,在处理问题方面不考虑事情的后果和价值,一概持反对意见。通过否定权威和标新立异暂时在心理上获得自我肯定的满足感。

三、逆反心理的特点及表现

逆反心理是一种单值、单向、单元、固执偏激的思维习惯,它使人无法客观地、准确地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而采取错误的方法和途径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逆反心理经常地、反复地呈现,并构成一种狭隘的心理定势,无论何时何地都与常理背道而驰。表现形式上与富有创造性的行为颇有类似之处,因此某些逆反倾向严重的青年也常对此津津乐道,或在心理上为自己的怪异行径寻求“科学”的 根据。

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都可能发生,且有多种表现。青少年孩子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喜欢父母过多的照顾管理或干预;而要自己独立去实践,特别讨厌大人对他的再三嘱咐和重复要求。

(2)在许多事情的处理上,不大愿意跟父母商量,而是自己决定。

(3)对于父母的话不再是言听计从,百依百顺;而是有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

四、逆反心理的成因

小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宏观上可以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主观上,孩子正处于“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客观上,教育者的可信任度、教育手段、方法、地点的不适当,往往会导致逆反心理。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出现原因微观上具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强烈的好奇心。当某事物被禁止时,最容易引起人们的求知欲。尤其是在只作出禁止而又不加任何解释的情况下,浓厚的神秘色彩极易引起。

(2)企图标新立异。青年处于性格形成和寻找自我的时期,通过否定权威和标新立异可以在心理求得自我肯定的满足感。

(3)特异生活经历。比如,有的人多次失恋,便认为人世间没有真正的爱情;有的人一向循规蹈矩、与世无争,而偶然有一次受到了莫名其妙的冤枉,以至于性情大异,变得粗暴、多疑、怪僻。

(4)对立情绪。任凭你“苦口婆心”,千言万语,他却无动于衷,认为你是虚情假意,吹毛求疵。

(5)心理上的需要。孩子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越是不让知道的事情,越想知道。这是人们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由于孩子理智程度较差,这种欲求也更强烈。

五、小学生逆反心理的矫正策略

(一)转变教育思想,重视情感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对孩子深沉的爱兼有母亲的亲昵的温存和睿智的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作为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真挚的情感,良好的情绪,以爱的暖流去接近有逆反心理的学生,从而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到这种“爱”,并受到感动,使其心灵复苏;教师应和学生推心置腹地交谈,以理服人,使学生真正懂得,老师之所以“责之严”,完全是因为“爱之深”[4]。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学生心中的疙瘩。当学生亲近信赖老师时,他们才会善意地对待老师的批评和教育,并以实际行动回报你的爱。

(二)尊重小学生,充分发挥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维护他们的“自尊心”。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从“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出发,而不是为了所谓的“师道尊严”。这就要求教育者应将学生看作师与教师平等的个体,以尊重为基础,去接近学生,关心,爱护,理解他们。只有当他们的需要得到满足了,才会产生肯定的情感,才能自觉而乐于接受教育,教育教学才能落到实处,反之,不尊重学生,会使他们产生否定的情感,学生就会封闭心灵的窗户。

(三)加强对社会文化现象的分析与正面导向

对错综复杂的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小学生往往还未具备正确认知能力,难以辨别其实质。这就需要教师版和家长及时,有效,准确地把握这些现象和问题,和小学生一起作深刻分析,通过这些方式正确引导小学生的健康心理发展。

(四)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作为教师,应注重自身素养,达到“学可为师,德堪称范”,培养自己的人格魅力。在学生面前,以自己敬业、博学、自律、宽厚、诚实、可信的良好人格形象感染学生,提高自己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五)重视对小学生同辈群体的指导工作

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要充分注意同辈群体对小学生的影响。同辈群体有个重要特点,即情绪的感染性和暗示性。小学生是一个敏感的群体,因其相对集中,且情绪易失控,爆发群体情绪的可能性较大。因此,要采取措施使小学生群体尽量避免受到不良刺激的干扰,避免消极情绪的积累,让小学生有适当的情绪宣泄渠道。

(六)做好与小学生的沟通工作

小学生不是成人的附属品,他具有自己的思维模式,许多成年人看起来显而易见的道理,小学生则未必能够理解和认同,而小学生自认为很正确的想法也未必为成人所接受,处理不好的好就容易出现矛盾。要注意做好与小学生的沟通工作,要做大量的感情投入,要接近他们并与他们形成良好的朋友关系。

(七)善于“利用”逆反心理。

小学生的逆反心理具有双重性,作为教育者,既要看到它消极的一面,也要看到它积极的一面。如果我们对逆反心理善加“利用”,就可以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好胜心,引发儿童的求知欲望,帮助他们创造生活中的奇迹。

逆反心理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但它仅仅是一种临时性的态度变化,并非个体稳定的心理结构[5]。只有当外界引导在引导者,引导内容和形式以及引导情景等方面具有某些消极的特征时,才可能诱发对象产生相应的逆反心理。因此,教育有逆反心理的学生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讲究艺术。防止和克服学生中出现的消极逆反心理并使之向积极方面转化,就能够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使他们心理得到健康发展[6]。参考文献:

[1]于辉.青少年逆反行为心理分析及对策[J].2011年第1期(总第161期).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Journal of Mud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No.1,2011 Total No.161 [2]暴 元.逆反心理的透视和诊治[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第21卷,第4期. [3]张丽萍.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分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 [4]江红霞,杨艳莉.善用情感教育,防止学生“逆反心理”[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报.2004,1.

[5]刘宗粤.关于逆反心理现象构架的解析[J].探索,2005,5.

[6]曾秀云.浅谈学生的逆反心理[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4. [7]林文瑞.引发小学生学习中逆反心理原因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6, 29(5):1230-1233 [8] 刘文贞.浅谈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矫治.青岛日报/2010年/7月/17日/第006版学习思考

第五篇:小学生逆反心理调研报告

农村小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调研报告

石小华

陕西省山阳县十里铺乡中心学校邮编:726400

【内容摘要】对农村小学生逆反心理现状作调查,是为更好的研究农村小学生心理发展状况,在小学生这个时期,学生各种心理消极因素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阻碍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给家庭、学校带来严重的影响。研究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寻求疏导方法,不仅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而且能更好的指导儿童的心理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村 小学生 逆反心理 调查 报告

一、调查原因

教师在教学中常会发现个别学生就是不接受教育、不听老师的教诲,经常出现“顶牛”、“对立”等等一些情况,家长也会遇到同类问题。这种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的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的“能行”、“聪明”等行为,就是常说的“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当前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不良现象,它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及学习、生活,在学生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带来了不良影响,甚至产生严重的后果。

二、调查目的为了使学生心理健康和发展的需要,研究逆反心理的表现形式,分析导致此种心理的各种因素,为寻求逆反心理疏导的有效措施提供疏导的效果。使学生身心健康得到发展。

三、调查的数据分析

1、调查结果

通过对我校二、四、六年级近188名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可以明确的概括出学生逆反心理形成受家庭环境及教育因数影响占40%;学校的教育及环境因数影响占15%;社会环境因数影响占25%;自身因数的影响占20%。

2、情况分析

(1)家庭环境及教育因数

①家庭环境的影响。

调查中,我们发现特殊家庭的学生比较多。特殊家庭给孩子带来的消极影响是十分明显的,有些孩子过早地失去了正常的父母之爱,多数父母只顾挣钱,不顾孩子的学习生活,无人管教;部分家长经常玩耍在活动室,孩子便随心所欲;有的家长经常聚集好友打麻将、打扑克等,孩子的思想深受其害;等等这些现象使孩子的智力、性格、情绪、和人生观、1

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和良好发展受到压抑或扭曲,造成学生学习下降,思想道德品质败坏,导致孩子心理出现逆反现象。还有一些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好的孩子,常常会在言行举止上出现一些自卑现象,家庭环境的影响导致孩子出现逆反心理家长应高度重视。

②家长的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是基础,在儿童的过程成长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家长是儿童的启蒙之师。在我们农村中普遍存在家长对孩子要求高,希望每门功课都考第一,只要受奖家长就高兴,却不知这与孩子能力不相一致,当孩子知道自己如何努力也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时,会出现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的现象。又如,家长对孩子的限制过多,要求孩子必须怎样做,按照家长的愿望,给孩子制定计划、条约等,一切从自己的想象出发,这样孩子处于被动屈从的地位,限制了孩子自由活动的空间,孩子的自主权被剥夺,孩子便产生深为反感的逆反心理。有些家长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导致孩子产生心理压力,也会导致逆反心理产生;农村大部分留守儿童经常得不到父母的教育,其心理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

(2)学校的教育及环境因数

①教师的教育方式。

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是造成学生逆反心理的主要因素。有些教师,对犯了错的学生训斥、讽刺,体罚等现象,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和人格,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反抗、对立情绪。有些教师不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有些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有时教师使用过激的语言,如:“你会啥”、“有啥用”、“你如果改了错,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等等。这些言语会使学生产生不满和厌烦的情绪,甚至会自暴自弃,对教师产生愤恨情绪;部分教师课堂教学方法单调,千篇一律,学生就会产生反感的情绪。

多数教师重智育,轻德育;重质量,轻素质;使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无味,无信心,课堂无精打采,便是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②班级环境的影响

班级是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重要地方,也是形成学生逆反心理的主要环境。班级环境班主任起着决定性作用,调查中发现班级学生纪律不好、学习风气不浓、各方面活动不重视、师生关系不融洽、不关爱体贴学生等等,学生便会无进取心和上进心,感到班级无温暖,意志消沉,逆反心理随之产生。

(3)社会环境因数

我国的社会环境正在健康发展,但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还客观存在,许多消极信息

直接进入学生视野,给了学生逆反心理随之产生的空间,便造成学生成绩下降,不思进取,道德败坏,行为异常,语言粗鲁,孩子感不到家庭、学校、社会的温暖。当今社会请客送礼、吃喝玩乐、金钱权利、麻将赌博等风气儿童深受其害,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不少家长怕孩子学坏,将孩子局限在学校与家庭小范围里。孩子困在家中孤独无伴,精神会受到压抑,心理障碍会增多。社会环境因数是多方面的,包括家庭、学校环境因数等。

(4)自身因数

我校学生生活在贫困山区,一些学生因家境较为贫困,因而自卑感强,出现性格孤独,导致学生缺乏人际交往能力,生活中独来独往,不会与人和睦相处,产生冷落的失衡心理。有些学生的父母从小就对孩子娇生惯养,使孩子产生孤僻、自傲的性格;又如,营养不良导致学生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是山区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重要原因,当然遗传因数也是学生逆反心理产生主要因数。

四、建议

教师要将小学生逆反心理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数,只要措施得力,恰当处理,就会达到好的效果。学生逆反心理的化解,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如何来正确引导学生、化解学生的逆反心理现象?笔者认为:

1、搞好师生关系。教师要了解、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尊敬学生自尊心,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多给学生一点温暖、体贴、帮助,多给学生一点爱心。这样学生就会觉得老师值得亲近、信赖,教师的教导学生会乐意接受。教师要经常和学生谈心,谈学习、生活、家庭等等,与学生相处多了,距离近了,“关系”好了,学生一切逆反心理现象迎刃而解。

2、家长、教师相互配合。

学生的逆反心理现象靠学校教育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单靠家庭教育也不行,需要学校、家庭密切配合才能解决,家长的教育往往简单、粗暴、不注意方法,不了解学生心理,没有对症下药,往往起到反作用,达不到教育目的。教师要经常家访,或者家长经常和教师见面,互相配合,共同了解学生,采取恰当的教育方法,消除学生逆反心理现象,会取的良好的效果。

3、建立和谐的家庭环境。

首先,家长要给孩子一定的能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空间,使其良好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其次,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如:有浓厚的学习气氛;有团结、和谐、平等的家庭关系;有良好的家庭教养;有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等;再次,对孩子的管理和教育要有度。

对孩子的管理既能放得开又能收的回,要使孩子在生活中感到幸福、温暖、美好,使其感到生活的意义,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学生的逆反心理自然消除。

4、充分发挥班集体的积极作用。

良好的班级环境有利于学逆反心理的转化。班级同学相互团结、和睦相处、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有益健康活动;正确处理班级体内部发生的矛盾;对事物进行客观分析,作出公正合理的评价,得到学生广泛的赞同和支持,赢得学生的理解和公认。学生的“逆反”心理的形成因素很多,故要认真分析,对症下药,因势利导,纠正学生“逆反”心理。如因教师处理不当造成的,教师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以实际行动取信于学生,重新赢得他们的信任与支持。

总之,学生的逆反心理现象存在是多样化的,是不可避免的,做为家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心理教育,不可忽视,新世纪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其中的重要方面,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重视和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及家长的共同责任。

下载如何教育有逆反心理的小学生(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教育有逆反心理的小学生(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浅谈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理解日益全面和深入,对身体健康之外的心理健康也越趋重视,而小学时期是儿童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儿童个......

    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青少年中常会发现个别人就是“不受教”、“不听话”,常与教育者“顶牛”......

    小学生逆反心理案例分析及对策[合集5篇]

    小学生逆反心理案例分析及对策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或多或少地会表现出来一些逆反行为。那么,当孩子发生逆反行为之后,我们做家长的该怎样来应对呢?一、保持冷静,制定规则,说......

    初中生逆反心理

    初中生“逆反心理”现象的调查报告广西博白县实验中学刘晓芳前言 “逆反心理”一词在近几年广泛流行,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提到逆反心理,每个人都可以举出不少例子。比如:穿......

    逆反心理教案

    《逆反心理的平抑——克服与父母的沟通障碍》教学设计 周素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2、能力目标: 学会沟通技巧,掌握克服逆反心理的策略,能......

    逆反心理教案

    初中生心理教育之逆反心理教案 一、授课内容:逆反心理的影响及纠正 二、授课类型:新授课 三、授课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目的:尝试使同学们懂得逆反心理的明显特征和危害,掌握调适......

    当学生有逆反心理时应该怎么办?

    当学生有逆反心理时应该怎么办? 2015-04-02 英语教师网 英语教师网 (1)平时多与学生接触,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了解他们的性格、喜好,分析他们症结所在,因势利导。 (2) 教师以......

    浅谈班主任对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教育

    浅谈班主任对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教育 乐亭县闫各庄镇闫各庄初级中学邸朝华 逆反心理是指接受信息者产生的与发出信息者的愿望和要求相抵触的心理状态。是反从众心理的特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