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生逆反心理案例分析及对策
小学生逆反心理案例分析及对策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或多或少地会表现出来一些逆反行为。那么,当孩子发生逆反行为之后,我们做家长的该怎样来应对呢?
一、保持冷静,制定规则,说出自己的期望。有一些孩子喜欢就每一个事情与家长争论、顶嘴,当这样的行为发生过一两次之后,便会成为一种行为习惯,并且越来越恶劣。在这个时候,家长一定要保持冷静,控制情绪,不要一味地批评孩子,也不要与孩子陷入无休止的争论当中去。而要制定一些规则,用简单而明确的语言冷静而有威严地告诉他,什么是可以争论的,什么时候争论,以什么样的方式争论,什么样的问题是不可以争论的,如果违反规则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案例】:6岁的亮亮玩过了积木之后没有收拾好东西就去看电视,积木扔了满地——
“马上把积木捡起来。”妈妈说。
“等一会儿再捡。”
“你知道,我们的规矩是先收拾玩具,后看电视。”
“你怎么那么多规矩阿,我就不想捡,你管得着吗?”
“看来你很喜欢说‘你管得着吗?’这句话,现在给你5分钟的时间,你可以一遍遍地这么说。以后我再也不想听到这句话。如果你下次还这么不礼貌地跟我说话,那一天你将不能够使用电话;第二次你将一个晚上不能够看电视;第三次„„”
【点评】:我们要尊重孩子,但不是迁就孩子,我们要对他们宽松一些,但不是放任他们。在培养孩子习惯的过程中,家长可能会碰到一些反抗。这个时候,家长不要动怒,那样于事无补,反而会使矛盾激化。但家长一定要坚定地阐明自己的立场,制定相关的规则,说出自己的期望,然后要严格地执行规则。当孩子再犯时,他可能会受到很大的损失,一般的孩子都懂得趋利避害,不愿意去冒这个风险。
二、提供选择。
当孩子不按家长的要求去做时,家长可以给孩子提供几个选项,让孩子自己去选择,而不是采用强制的命令。这样孩子会觉得自己有一定的权力控制自己,自己作出的行为是出于自愿的,而不是家长强迫的结果。
【案例】:小明三点半放学回家,妈妈说:“先把作业做了,”“呆会儿再做。”小明坐到电视机前津津有味地看着自己爱看的电视节目。妈妈又催促了一遍,小明还是坐着不动。这个时候,妈妈说道:“现在离6点钟吃晚饭还有两个多小时的时间,你可以抽出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来写完你的作业,然后再接着玩,这样吃完晚饭之后你就可以看你最爱看的动画片。如果你现在不写作业,那么吃完晚饭之后你就得马上写作业,看不成动画片了,因为你9点之前必须睡觉。你自己选择是现在写作业还是吃完晚饭之后写作业。”“我不想现在写,也不想晚饭后写。”“这不是其中的选项,你必须在这两者之间作出一个选择。”小明想了想,回到自己的房间里开始写作业了。
【点评】妈妈希望小明能够在晚饭前写完作业,但是她没有逼着小明这么去做,而是把各种选择都摆在小明的面前,让他自己作出选择。这样妈妈的目的达到了,小明也会觉得是自己作出这个决定的,所以会自觉的去做这件事情。
三、采用消退法或冷处理法。有的孩子表现出逆反行为,只是为了吸引家长的注意,或者显示自己的力量。这时家长对孩子的逆反行为可不予注意,装做没看见。孩子的逆反行为达不到预期的结果,自然消失。
【案例】:强强妈妈让孩子吃蛋糕时将奶油和蛋糕一起吃,而强强每次都是将蛋糕外层的奶油先刮下来,搓成圆球后吃下去,而将其他部分都剩在盘里。强强妈用尽了哄、骗、打、骂的方法,都未能改正强强吃蛋糕的习惯。后来,有位育儿专家建议强强妈对孩子的这种行为不予理睬。强强再吃蛋糕的时候惊奇地发现,尽管他还是这样吃,妈妈却什么也没说。他终于忍不住了:“妈妈,我在剥奶油了!”强强妈虽然很火,但还是平静地说:“我知道了。”一连4天,强强都按老办法吃蛋糕,妈妈什么也没有说。第5天,强强妈发现孩子改变了往常的吃蛋糕的方式,将蛋糕和奶油一起吃了。妈妈问专家,专家幽默地说道:“当观众都离场后,任何一位演员都不会继续表演下去的。”
【点评】:强强剥奶油,是因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吸引妈妈的注意,向妈妈显示自己的力量。妈妈的哄、骗、打、骂对他来说不仅不是一种惩罚,反而是一种奖励,一种强化物。但是当妈妈不再关注他的这个行为时,强化物没有了,强强的这种行为也就失去了意义,这种行为自然而然的也就消失了。但是,做家长的也应该注意,孩子发生这种行为,也有可能是因为家长的忽视,他们情感上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心理上缺乏安全感。若仅仅只对孩子的逆反行为采取冷处理方法,则会使孩子觉得可能是自己做错了事情,父母不爱自己,不关心自己,不理自己了,心理上更加缺乏安全感,感到更加无助和沮丧,这对儿童健康心理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家长在采用消退法来矫正儿童的逆反行为时,还要在儿童表现好的时候及时的给予赞美、鼓励,多与孩子进行情感的交流,增加孩子心理上的安全感。这样一来,儿童的好行为得到了正强化,自然就会增多。
四、反其道而行之。在一定时期,孩子会对长辈特别是父母的建议产生抵触情绪。这种抵触情绪所代表的含义是:我是一个有用的人,我知道怎样做更好。教育者要把握好时机,利用孩子潜意识里面的抵触心理,就能够达到好的效果。
【案例】:9岁的君君,每天晚上吃了晚饭,就会着急地催促妈妈送他去老师家学书法,今天,到了去上课的时间,可君君还坐在电视机前,目不转睛的盯着米老鼠。妈妈看了看女儿,计上心头。
“多好看的动画片啊,今天我们不去上书法课,就看电视吧!”妈妈有意说。
“不,我要上课。”君君回过头。
“不去了,就看动画片。”
“不,上课去。”君君噌的一下站起来,关了电视,背起书包就往外走。
【点评】母亲善于观察,知道孩子心里对上书法课是很积极的,于是上演了一场欲擒故纵的好戏。用这种方法时一定要仔细观察孩子,如果确定孩子的逆反行为只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力量,那么就可以采用这种办法。否则会产生不利的效果。
第二篇:浅谈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浅谈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理解日益全面和深入,对身体健康之外的心理健康也越趋重视,而小学时期是儿童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儿童个性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而逆反心理是当前小学生中较普遍存在的一种不良心理,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妨碍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甚至给家庭、学校带来负面影响。因此,认真研究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寻找积极的疏导方法,不仅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而且对学生的健全人格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处理与学生的和谐关系。
所谓逆反心理,就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个体针对他人提出的对自己的要求、愿望,采取一种负向的,与他人所期望的截然相反的态度或行动的心理。通过多年的工作,我现在就逆反心理进行一下分析。
一、原因分析
对于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有众多的原因:
(一)家长和教师的要求和期望过高
1、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希望孩子每门功课都考第一,每次竞赛都得名次,这与孩子自身的实际水平不相适应,与孩子的发展潜能不相一致,因此,随着期望值的不断攀升,实现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当孩子发现不管自己如何努力也达不到父母的要求,便会采取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的办法,对抗父母日趋升高的期望值。
2、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限制过多,他们对孩子都有自己的设想,他们往往从自己的设想出发,给孩子的学习与生活做出了详尽的规划,并提出种种“注意事项。”这样孩子处于被动的地位,他们生活在父母和教师为他们划定的条条框框里,自由活动的空间十分小,行动的自主权被剥夺。他们对于加在自己身上的过多限定深为反感,有的孩子不惜屡屡犯“戒”、犯“禁”,以换回本该属于自己的自由。
(二)自身个性
1、小学生好奇心强烈,探究欲望旺盛,对任何事情都希望探个究竟,对于家长和教师 的明令禁止的事情更是如此,非要看看违反了以后会出现什么结果。他们想解除自己的好奇点。
2、随着小学生的生理、心理不断完善,他们活动范围扩大了,活动能力增强了,于是,自主意识萌发了。他们要求我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我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他们会挣脱师长的管制,竭力自行其是。
3、有些小学生看问题易偏激,喜欢钻牛角尖,固执己见,走向极端。这些学生自尊心很强,但有时又不能正确地维护自己的尊严,尤其当他们屡遭挫折、失败后可能一顾不振,自暴自弃,显得意志薄弱;对老师、同学的帮助置之不理,甚至把教育者的劝说、告诫看成是“管、卡、压”,看成是吹毛求疵,是嘲弄自己,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因而把自己放在了教育者的对立面,继而产生逆反心理。
(三)教育因素
1、老师和家长处理问题不当,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比如,在处理问题时不从实际出发,坚持统一标准,碰到问题只凭主观思维就作这样或那样的处理,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公正的态度,甚至未经深思熟虑,不问青红皂白,采取过激的措施,这就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2、教师不能因材施教,而搞满堂灌、一刀切,久而久之,往往导致基础差的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从而使学生降低或丧失学习信心,感到自己无论如何努力,也不可能获得良好成绩,消极情绪占了上风,在这种情况下,如不加以引导,容易产生敌对情绪。
3、家长对子女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导致子女过大心理压力,出现逆反心理。比如,家庭破裂会给子女造成心理创伤和失落感;学生在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和鼓励,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产生自卑的逆反心理。
二、对策探究
我们具体分析了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后,就可以对症下药,通过适当手段来培养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进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功效。
1.充分利用“期待效应”。
“期待”是师生双向体验的反应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方式或教学艺术,更反应了老师的责
任心和事业心。“皮格马利翁”效应证实了教师真挚、热情的期待可以成为信息的媒介传递给学生潜在的力量,调动起他们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哪怕是一句鼓励的话语,对一个心灵纯洁的孩子也是大有鼓舞作用的。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心理要强,应用期待艺术要高,这样,就会使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认识、奋发向上的主动性增强。随着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增强,教师的期待心理将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逐步沿着教师期待的目标去努力,自然而然,逆反心理就消除了。
2.充分利用“暗示”效应。
“暗示”是指权威者通过语言、行为、环境对人的心理上的影响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教育的意图,他就越能消除他们学习过程的逆反心理”在应用时,教师对学生要坚持“三多三少:即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多帮助,少埋怨。教师要善于通过语言进行暗示,可以有步骤地向学生提供有关新知识,启发学生思考,设置悬念,展现情景,激发情感,通过表情进行暗示。可以对学生行为用微笑、赞许、微怒、沉默、欣赏等神态动作补充和加强言语情感,这既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还能照顾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要善于通过环境进行暗示,把教育教学内容寓于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和各类环境布置中,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赏心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获取知识。
3.充分利用“爱心”效应。
教师对学生的感情集中到一点,就是爱心。它是教师高尚情感的结晶,体现了教师对教育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平日要多与学生多接触、谈心、辅导,学习上、生活上多关心、多鼓励、多表扬,多吸收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参加集体活动。诚心心实意的爱会使学生形成一种强大的内驱力,促使其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另外,教师还要不断修炼自身素养,使自己成为一个品格高尚、尊重学生、治学严谨、精通专业、教学得法的“德高望重”的教师,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服,以利减少师生间的矛盾,建立起良好的师生情感。
4、充分利用要发挥班集体效应。
任何群体都会对个体产生一种心理压力,这种压力可以说是一种生存、生长环境对人的压力作用。因此,教师要努力创建良好的班集体,充分发挥班集体规范和正确舆论的教育作
用,培养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
5、要充分发挥家长配合教育的效应。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学校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良性互动。特别是对于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学校更应与家长密切配合进行教育。如果家长缺乏教育的常识和方法,可以通过召开家长会请教老师或有经验的家长介绍成功的教育经验等。只有家庭与学校齐抓共管,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进行,才能为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形成创设良好的条件,巩固教育矫正的成果。
我们是教育工作者,是学生的引路人,我们对学生给予殷切的期望,同时要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未来的花朵,只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使学生成为有用人才。
总之学生的逆反心理是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因此,我们应与学生在理解信任的前提下沟通思想,让学生信任你,信服你,再以自己的言行去感化他,俗话说,谈心容易动心难,不动其心也枉然。因此,当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的时候,真诚相待,沟通思想,树立信心,这样,使学生的逆反心理得以矫正,学生的精神面貌大为可观,学生的内心世界将会闪烁无限的光芒。
第三篇:幼儿逆反心理案例分析
幼儿逆反心理案例分析
宝儿的妈妈说,最近发现三岁的宝儿出现了一些逆反的行为,比如晚上洗脸的时候,她非嚷着先洗脚,家长没听,结果一盆水被她用脚掀翻弄到地上。有好几次是专门和家长对着干,宝宝妈妈很着急不知该怎么办
分析:
孩子的逆反心理始终被认为有碍儿童身心健康。其实,逆反心理并非一无是处,它虽有妨碍孩子身心发展的一面,但也有很多正效应。
1、产生逆反心理是幼儿教育弊端的曝光。当前,幼儿教育在方式、方法上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许多年轻的父母不了解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对儿童提出的要求过高,让儿童承受的学习任务过重;不知道儿童具有多方面发展的潜能和资质,具有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为孩子过早定向,强制儿童过早地从事长时间的专业训练。也有些父母脾气暴躁,动辄打骂、罚跪、罚站甚至逐之门外;还有一些父母却相反,视自已的孩子为“太阳”,一切以孩子为中心,百依百顺,本来孩子可以独自很好完成的任务,父母却要唠叨半天,甚至包办代替等等。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可以说正是这些教育弊端造成的。教养方式和手段违背孩子的天性,自然会引起孩子的抵触、对抗和逆反心理。可见,孩子逆反心理的形成“事出有因”,它在一定程度上敦促人们对幼儿教育作出改进。
2、逆反心理包含有许多积极的心理品质。儿童产生逆反心理,是其天性的自然流露。它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幼儿自我意识强,好胜心强,勇敢,有闯劲,能求异,能创新。现代社会充满竞争,迫切需要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开拓、能进取的人才。因此,父母要善于发现逆反心理中的创造性品质和开拓意识,并合理引导。只要引导得当,逆反心理是能够在现代社会发挥积极作作用的。
3、逆反心理在某种程度上能防止其他一些不良的心理品质的形成。逆反心理强的孩子,在不顺心的情况下,在愤闷、压抑、不满的时候,敢于发泄,他们不会让不愉快的事情长期滞留心中,他们不会让有碍自己身心健康的负情绪长期得不到释放,他们不会有畏缩心理、压抑心理,他们也不会懦弱、保守、逆来顺受。他们以这种形式保持心理平衡,有时也能起到维持身心健康的作用。
因此,父母应善于发现逆反心理中的积极因素,并善加利用,而不应在孩子有逆反心理的时候,一味抱怨、恼火,甚至对孩子实行高压政策。
解决方法:
对于这样的宝宝可以先用家长的方法来感化她,首先先是劝说宝宝,但是家长式作风不能一直存在,其实宝宝想先洗脚也不是不正确,然后宝宝不停可以按照她的想法来做,在中间出现的不好的地方就提出来,说她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最后平时和宝宝多沟通,不要一直以打骂的方式教育宝宝,孩子是教育出来的,不是打骂出来的。
第四篇:中学生逆反心理案例分析
分析
引言 中学生逆反心理案例
逆反心理就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势和思维摸式与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其主要表现为:行为上的违拗,态度上的抵触,情感上的冷漠三个方面。中小学生出现逆反心理是普遍的,也是正常的。但如何科学,正确的分析、引导学生的逆反心理,则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效果和质量。为了能找到比较科学合理的引导方法,经过对个案进行分析和研究,并结合本人十几年来从事中小学教育的经验,初步得出了结论。本文就此经验进行阐述。
一、典型案例
案例1:王老师任初二年级某班班主任。王老师的教育思想是:学生就应该劳动积极,公而忘私,思想纯真,不应该计较小小的得失。而学生却不这样认为。在一次植树劳动中,这个班分的劳动任务比别的班重了一些,王老师在劳动开始前还动员了一翻:多干一点是我们的光荣,我们要坚决完成任务。但一些调皮的男生一副反对的表情。他们认为王老师老实或是在领导面前表现,使自己多干活。在老师的要求下,活虽然是干开了,但牢骚满腹。在挖树坑时把土扬的老高,有的故意把土撒向其他同学,还有的拿树苗撒气。
案例2: 周涛,男,初三年级学生。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是由爷爷奶奶照顾。爷爷管教比较严厉,奶奶却又比较溺爱,再加上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逆反心理特别强。在小学阶段,由于害怕爷爷的斥责和打骂,还能勉强按家长的意思去做,到了初中,家长不让上网他千方百计找理由上网,家长让他按时回家他偏不按时回家,学习成绩下落非常厉害,爷孙关系极不和睦,家长非常头疼。
案例3:在一节公开课上,执教老师正讲到精彩之处,他抛出了一个很有想象空间,几乎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的题目,的确,几乎每个人都举手了,他微笑着叫起了一个平时在每个老师看来都是一无事处的学生,他是希望这个孩子也能在这样一个时候获得成就感。可是,该生站起来的回答却让他后悔不已,他说:“你让我站起来干什么?我又不会回答问题!”他很震惊,可毕竟是有经验的老教师,他依旧微笑着问:“那么你现在可以尝试着想一想吗?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回答的很漂亮!”可是这个学生并没有买他的帐:“我很笨的,我想不出来,能有什么办法?”精彩的一堂课就因为这样一个插曲而划上了一道遗憾的痕迹。
事后,我询问了班主任老师和其他有关学生,发现在班级里他是一个及不受欢迎的人。上课经常顾自己玩,学习态度非常不端正;等到做作业的时候,敷衍了事,不但错误连篇而且字迹不清。因此他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有时甚至还被惩罚,在班级中的影响非常不好。
经过观察,我挑选了一天放学时,请这位学生在教室里等我,告诉他我想请他带一封信给他母亲。当着他的面,我写了封信,随后我强调了好几遍,信是写给她妈妈的,不允许他擅自拆看,于是将信留在教室,称自己去取信封让他稍等。学生点头答应,但一脸的不情愿。我便走出了教室,我在教室外暗暗地观察着,没一会,发现这孩子谨慎的打开我的信读了起来,渐渐地脸上露出了微笑。稍后,我进教室将信封好交给了他。其实,孩子原本认为老师带信是为了告状,却没想到老师在信中写了他很多闪光点,并肯定、表扬了他。让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优点。之后的日子里,学生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改观。
案例4:小丽女小学六年级学生,平时学习认真塌实,成绩也比较突出,自律能力较强。由于是毕业班,每天的作业量都比较大,几乎每天完成作业都到晚上十点以后。一天,由于各科老师布置的作业都多,小丽做到很晚也没有做完。为了尽快完成作业,小丽加快了速度,于是作业写的比较潦草。当老师的爸爸看到小丽的作业后,恨恨的批评了一翻,还撕掉了作业让小丽重写。小丽含着泪水用钢笔在作业本上狠狠的,深深的划下几道痕迹。从此以后,小丽很少和父亲说话,成绩也很快下滑。
二、案例分析
在案例1中,对“王老师班中部分男生的逆反心理”分析一,错误的舆论氛围。初中生已经从现实世间中耳闻目睹了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有的学生把尊敬老师看成是“溜须拍马”:把向老师汇报情况帮助同学进步说成是”打小报告”“出卖朋友”;把做好人好事讥为“傻瓜”等。因此把多干一点活认为是王老师老实或是在领导面前表现就很正常了。如果王老师在平时采取形式多样的喜闻乐见的心理知识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学生早已理解并接受了王老师的思想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逆反心理;二,如果王老师没有意识到学生逆反心理的存在,看到学生的发泄式行为加以指责或惩罚,那么教育一定是失败的,或出现不可收拾的局面。三,王
老师忽略了初中生已经是“小大人”的心理特征。如果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采取符合这一年龄特征的方法,教育效果一定会大相径庭。
案例2的分析:“爷爷管教比较严厉,有时斥责和打骂,奶奶却又比较溺爱,再加上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是造成周涛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如果教师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家长改变不恰当的观念和教育方法,共同协作, 互相配合,齐抓共管,教育效果会大为改观。
案例3的分析:在公开课上面对老师的鼓励而不买帐的学生,他产生逆反心理主要是学习态度非常不端正,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有时甚至还被惩罚造成的。针对经常被视为“差生”的学生,如果老师既往不咎、公平对待、多加鼓励,用爱心去感化他,逆反心理会逐渐消除。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爱心和方法问题。在案例4中,“小丽含着泪水用钢笔在作业本上狠狠的,深深地划下几道痕迹。”小丽这深深地一划,使我们每个施教者都值得思考。小丽为什么会这样?
从小丽自身来说:一是小丽自己的心理水平不高,自我要求不严。如果小丽静心对待这件事,作业不会做成这样。即使爸爸撕了作业,也会从自身上去找毛病,不会出现如此强烈的反抗情绪。二是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如果小丽当时能理解爸爸的良苦用心,就会平心静气的重新做好作业。从外因来说:一是繁重的课业负担。当爸爸撕掉作业的那一刻,小丽即恨爸爸又恨老师,还恨该死的做不完的作业。二是教育者的方法不当。如果当时爸爸讲清道理,耐心说服小丽,让她意识到自己的毛病,主动的去改正就不会产生如此强烈的逆反心理。三 当小丽的逆反心理产生以后,作为教师的小丽爸爸却没有即时意识到小丽的心理变化,更没有用一颗温暖的心去抚慰小丽受伤的心,以至使小丽的逆反心理影响了学习且伤害了父女感情。
三、成因归纳
从以上4个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小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既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
主观因素可以归纳为:
(一)自己的心理水平不高,自我要求不严
中小学生时期由于生理的发育较快并趋于健全,脑机能越来越发达,思维范围越来越广泛和丰富。同时心理上又产生断乳,渐趋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使他们认为自己已长成大人,理应自己管理自己,决定自已。但是自己又
不能很好的驾驭和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遇到问题和困难又不认真的分析,因此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二)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差
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他们认知的事物和现 的偏差太大,从而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客观因素可以归纳为:
1、错误的舆论氛围;
2、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
3、施教者工作中的方法不当,主要有:教师不顾学生感受,伤害了学生的尊严;在处理学生问题上不公正,引起学生反感;教师的要求不符合学生的需求和愿望。
4、家庭环境的不良因素的影响。
四、建议或策略
(一)积极预防和干预的效果分析
根据对部分案例逆反心理成因的分析,针对学生产生的逆反心理,本研究配合学校政教处组织学校教师进行了学生逆反心理的预防研讨,并在各班进行了逆反心理的预防教育。同时,对已经产生逆反心理的个别学生进行重点疏导,同时作好疏导观察记录。结果显示:积极的预防和干预策略具有一定的效果。
案例1中,为了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班主任老师多次开展了以“奉献”为主题的班会,并通过大量的事实教学资料,让学生明白了互帮互助的意义。后来学生的逆反心理逐渐消除,班集体的凝聚力显著增强。
案例2中,针对周涛同学的情况,教师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家长改变不恰当的观念和教育方法,共同协作, 互相配合,齐抓共管,教育效果会大为改观。案例3中,经过观察,研究者挑选了一天放学时,请这位学生在教室里等他,研究者告诉被试想请他带一封信给他母亲。当着他的面,研究者写了封信,随后强调了好几遍,信是写给她妈妈的,不允许他擅自拆看,于是将信留在教室,称自己去取信封让他稍等。学生点头答应,但一脸的不情愿。研究者便走出了教室,在教室外暗暗地观察着,没一会,发现这孩子谨慎的打开信读了起来,渐渐地脸上露出了微笑。稍后,研究者进教室将信封好交给了他。其实,孩子原本认为老师带信是为了告状,却没想到老师在信中写了他很多闪光点,并肯定、表扬了他。让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优点。之后的日子里,学生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改观。
案例4中,当小丽的爸爸发现小丽的心理变化后,与同行进行了交流后决定:一,和任课教师进行沟通,调整小丽的作业数量和内容,尽量避免重复性的作业,同时,尽可能的布置她感兴趣的作业;二,爸爸经常抽空与小丽谈心,加强父女之间的沟通。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小丽的逆反心理逐渐消除,学习成绩也稳步提高。
(二)建议
因此,本研究认为预防和疏导学生的逆反心理可以从以下方面做起:
1.主观上的努力
(1)要提高学生自我意识水平,加强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
(2)帮助学生提高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正确对待家长、教师的帮助。教育学生明白,家长、教师的有些做法可能不恰当,甚至是错误的。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正确的。
2.客观保障
(1)强化素质教育, 逐步形成良好而宽松的教书育人环境;
(2)学校、老师、家长三位一体, 共同协作, 互相配合,齐抓共管;
(3)老师要更新观念,改进教育方法,摈弃传统教育方式中的弊端,创造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符合要求的新方法。
第五篇:中学生逆反心理案例分析
分析
引言
中学生逆反心理案例 逆反心理就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势和思维摸式与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其主要表现为:行为上的违拗,态度上的抵触,情感上的冷漠三个方面。中小学生出现逆反心理是普遍的,也是正常的。但如何科学,正确的分析、引导学生的逆反心理,则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效果和质量。为了能找到比较科学合理的引导方法,经过对个案进行分析和研究,并结合本人十几年来从事中小学教育的经验,初步得出了结论。本文就此经验进行阐述。
一、典型案例
案例1: 王老师任初二年级某班班主任。王老师的教育思想是:学生就应该劳动积极,公而忘私,思想纯真,不应该计较小小的得失。而学生却不这样认为。在一次植树劳动中,这个班分的劳动任务比别的班重了一些,王老师在劳动开始前还动员了一翻:多干一点是我们的光荣,我们要坚决完成任务。但一些调皮的男生一副反对的表情。他们认为王老师老实或是在领导面前表现,使自己多干活。在老师的要求下,活虽然是干开了,但牢骚满腹。在挖树坑时把土扬的老高,有的故意把土撒向其他同学,还有的拿树苗撒气。
案例2: 周涛,男,初三年级学生。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是由爷爷奶奶照顾。爷爷管教比较严厉,奶奶却又比较溺爱,再加上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逆反心理特别强。在小学阶段,由于害怕爷爷的斥责和打骂,还能勉强按家长的意思去做,到了初中,家长不让上网他千方百计找理由上网,家长让他按时回家他偏不按时回家,学习成绩下落非常厉害,爷孙关系极不和睦,家长非常头疼。
案例3:在一节公开课上,执教老师正讲到精彩之处,他抛出了一个很有想象空间,几乎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的题目,的确,几乎每个人都举手了,他微笑着叫起了一个平时在每个老师看来都是一无事处的学生,他是希望这个孩子也能在这样一个时候获得成就感。可是,该生站起来的回答却让他后悔不已,他说:“你让我站起来干什么?我又不会回答问题!”他很震惊,可毕竟是有经验的老教师,他依旧微笑着问:“那么你现在可以尝试着想一想吗?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回答的很漂亮!”可是这个学生并没有买他的帐:“我很笨的,我想不出来,能有什么办法?”精彩的一堂课就因为这样一个插曲而划上了一道遗憾的痕迹。
事后,我询问了班主任老师和其他有关学生,发现在班级里他是一个及不受欢迎的人。上课经常顾自己玩,学习态度非常不端正;等到做作业的时候,敷衍了事,不但错误连篇而且字迹不清。因此他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有时甚至还被惩罚,在班级中的影响非常不好。
经过观察,我挑选了一天放学时,请这位学生在教室里等我,告诉他我想请他带一封信给他母亲。当着他的面,我写了封信,随后我强调了好几遍,信是写给她妈妈的,不允许他擅自拆看,于是将信留在教室,称自己去取信封让他稍等。学生点头答应,但一脸的不情愿。我便走出了教室,我在教室外暗暗地观察着,没一会,发现这孩子谨慎的打开我的信读了起来,渐渐地脸上露出了微笑。稍后,我进教室将信封好交给了他。其实,孩子原本认为老师带信是为了告状,却没想到老师在信中写了他很多闪光点,并肯定、表扬了他。让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优点。之后的日子里,学生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改观。
案例4:小丽 女 小学六年级学生,平时学习认真塌实,成绩也比较突出,自律能力较强。由于是毕业班,每天的作业量都比较大,几乎每天完成作业都到晚上十点以后。一天,由于各科老师布置的作业都多,小丽做到很晚也没有做完。为了尽快完成作业,小丽加快了速度,于是作业写的比较潦草。当老师的爸爸看到小丽的作业后,恨恨的批评了一翻,还撕掉了作业让小丽重写。小丽含着泪水用钢笔在作业本上狠狠的,深深的划下几道痕迹。从此以后,小丽很少和父亲说话,成绩也很快下滑。
二、案例分析
在案例1中,对“王老师班中部分男生的逆反心理”分析一,错误的舆论氛围。初中生已经从现实世间中耳闻目睹了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有的学生把尊敬老师看成是“溜须拍马”:把向老师汇报情况帮助同学进步说成是”打小报告”“出卖朋友”;把做好人好事讥为“傻瓜”等。因此把多干一点活认为是王老师老实或是在领导面前表现就很正常了。如果王老师在平时采取形式多样的喜闻乐见的心理知识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学生早已理解并接受了王老师的思想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逆反心理;二,如果王老师没有意识到学生逆反心理的存在,看到学生的发泄式行为加以指责或惩罚,那么教育一定是失败的,或出现不可收拾的局面。三,王老师忽略了初中生已经是“小大人”的心理特征。如果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采取符合这一年龄特征的方法,教育效果一定会大相径庭。
案例2的分析:“爷爷管教比较严厉,有时斥责和打骂,奶奶却又比较溺爱,再加上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是造成周涛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如果教师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家长改变不恰当的观念和教育方法,共同协作, 互相配合,齐抓共管,教育效果会大为改观。
案例3的分析:在公开课上面对老师的鼓励而不买帐的学生,他产生逆反心理主要是学习态度非常不端正,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有时甚至还被惩罚造成的。针对经常被视为“差生”的学生,如果老师既往不咎、公平对待、多加鼓励,用爱心去感化他,逆反心理会逐渐消除。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爱心和方法问题。
在案例4中,“小丽含着泪水用钢笔在作业本上狠狠的,深深地划下几道痕迹。”小丽这深深地一划,使我们每个施教者都值得思考。小丽为什么会这样?
从小丽自身来说:一是小丽自己的心理水平不高,自我要求不严。如果小丽静心对待这件事,作业不会做成这样。即使爸爸撕了作业,也会从自身上去找毛病,不会出现如此强烈的反抗情绪。二是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如果小丽当时能理解爸爸的良苦用心,就会平心静气的重新做好作业。从外因来说:一是繁重的课业负担。当爸爸撕掉作业的那一刻,小丽即恨爸爸又恨老师,还恨该死的做不完的作业。二是教育者的方法不当。如果当时爸爸讲清道理,耐心说服小丽,让她意识到自己的毛病,主动的去改正就不会产生如此强烈的逆反心理。三 当小丽的逆反心理产生以后,作为教师的小丽爸爸却没有即时意识到小丽的心理变化,更没有用一颗温暖的心去抚慰小丽受伤的心,以至使小丽的逆反心理影响了学习且伤害了父女感情。
三、成因归纳
从以上4个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小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既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
主观因素可以归纳为:
(一)自己的心理水平不高,自我要求不严
中小学生时期由于生理的发育较快并趋于健全,脑机能越来越发达,思维范围越来越广泛和丰富。同时心理上又产生断乳,渐趋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使他们认为自己已长成大人,理应自己管理自己,决定自已。但是自己又不能很好的驾驭和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遇到问题和困难又不认真的分析,因此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二)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差
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他们认知的事物和现 的偏差太大,从而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客观因素可以归纳为:
1、错误的舆论氛围;
2、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
3、施教者工作中的方法不当,主要有:教师不顾学生感受,伤害了学生的尊严;在处理学生问题上不公正,引起学生反感;教师的要求不符合学生的需求和愿望。
4、家庭环境的不良因素的影响。
四、建议或策略
(一)积极预防和干预的效果分析
根据对部分案例逆反心理成因的分析,针对学生产生的逆反心理,本研究配合学校政教处组织学校教师进行了学生逆反心理的预防研讨,并在各班进行了逆反心理的预防教育。同时,对已经产生逆反心理的个别学生进行重点疏导,同时作好疏导观察记录。结果显示:积极的预防和干预策略具有一定的效果。
案例1中,为了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班主任老师多次开展了以“奉献”为主题的班会,并通过大量的事实教学资料,让学生明白了互帮互助的意义。后来学生的逆反心理逐渐消除,班集体的凝聚力显著增强。
案例2中,针对周涛同学的情况,教师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家长改变不恰当的观念和教育方法,共同协作, 互相配合,齐抓共管,教育效果会大为改观。
案例3中,经过观察,研究者挑选了一天放学时,请这位学生在教室里等他,研究者告诉被试想请他带一封信给他母亲。当着他的面,研究者写了封信,随后强调了好几遍,信是写给她妈妈的,不允许他擅自拆看,于是将信留在教室,称自己去取信封让他稍等。学生点头答应,但一脸的不情愿。研究者便走出了教室,在教室外暗暗地观察着,没一会,发现这孩子谨慎的打开信读了起来,渐渐地脸上露出了微笑。稍后,研究者进教室将信封好交给了他。其实,孩子原本认为老师带信是为了告状,却没想到老师在信中写了他很多闪光点,并肯定、表扬了他。让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优点。之后的日子里,学生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改观。案例4中,当小丽的爸爸发现小丽的心理变化后,与同行进行了交流后决定:一,和任课教师进行沟通,调整小丽的作业数量和内容,尽量避免重复性的作业,同时,尽可能的布置她感兴趣的作业;二,爸爸经常抽空与小丽谈心,加强父女之间的沟通。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小丽的逆反心理逐渐消除,学习成绩也稳步提高。
(二)建议
因此,本研究认为预防和疏导学生的逆反心理可以从以下方面做起:
1.主观上的努力
(1)要提高学生自我意识水平,加强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
(2)帮助学生提高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正确对待家长、教师的帮助。教育学生明白,家长、教师的有些做法可能不恰当,甚至是错误的。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正确的。2.客观保障
(1)强化素质教育, 逐步形成良好而宽松的教书育人环境;
(2)学校、老师、家长三位一体, 共同协作, 互相配合,齐抓共管;
(3)老师要更新观念,改进教育方法,摈弃传统教育方式中的弊端,创造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符合要求的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