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环保产业在山东省的发展前景浅析
环保产业在山东省的发展前景浅析
山东省环保产业上世纪70年代起步,2000年-2005年,全省累计环境保护投资1076亿元,占同期GDP的1.6%,占全国环境保护投资的1/8,2004年,从事环境保护及相关产业的企事业单位1,228家,其中环境保护产品生产单位206家,洁净产品生产单位110家,环境保护服务单位291家,资源综合利用单位713家。在全省从事环境保护及相关产业的789家规模以上单位中,国有企业73家,集体企业74家,股份合作企业29家,联营企业4家,有限责任公司346家,股份有限公司79家,民营企业120家,其它类型企业9家;已通过ISO9000认证的单位358家,通过ISO14000认证的单位78家。规模以上单位从事环境保护及相关产业人数162,402人,2004年末固定资产原价579亿元。2004年环保及相关产业收入总额346.9亿元,占当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2.24%。
目前,山东环保设备(产品)技术达到国际80年代水平的约占五分之一,少数产品具有当代国际先进水平。在城市污水处理方面,山东省已具备自行设计、制造关键设备的能力。一般工业废水治理技术、中水回用技术、工业消烟除尘技术、污染源自动监测技术等已达到国际当代水平。废旧资源特别是废旧纸张、粉煤灰、煤矸石和磷石膏综合利用技术已达国际先进水平。
山东省当环保产业存在的问题主要由以下几点:
1、结构不合理。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目前山东环保产业总产值中,环保产品产值和环保服务业收入仅占不到15%,环保相关产业主要集中在资源综合利用和洁净产品生产两大领域。与全省环境保护投资强度相比,1环保产品的生产和环境服务业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二是产品结构不合理。环保设备成套化、系列化、标准化、国产化水平低,低水平重复生产现象严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在全国叫得响的产品更少。三是企业规模结构不合理。除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外,从事环保产品生产和服务、洁净产品生产的企业,年产值超过亿元的仅10家左右,没有形成一批大型骨干企业。
2、技术开发能力弱。大多数环保企业科研队伍薄弱,技术开发投入不足,环保设备产品技术含量低。据估计,山东省环保产品的总体水平相当于发达国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水平,落后二十年左右。另外环保产业标准体系也没有完全建立。
3、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尚未形成。一是市场公平竞争的环境没有形成,一些地方以不同方式限制外地环保产品和环保企业进入本地市场,指定或变相指定企业或个人提供环境服务。二是环保产品质量缺乏有效监督,环保建设项目中尚未建立规范的招投标制度,也未建立环境监理体系。部分环保工程竣工后无法使用。三是环保技术服务市场不健全,存在无序和不规范竞争。
4、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环保服务业规模小,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低,全方位服务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造成许多环境治理设施运转效率低;信息服务的规模和技术手段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咨询公司和中介机构服务网络建设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三)发展规划及市场前景
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山东固有的四个显著特点对环境造成了更大的压力:
1、经济总量大、发展速度快。2010年山东GDP排在广东和江苏之后达到3.9万亿元,增长8.2%,占全国的9.06%,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增长幅度均位于全国前列。
2、人口密度大。15.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存着9239万人,占全国的7%。每平方公里达到了588人,这样的人口密度在世界上也是比较少见的。
3、环境容量较小,人均资源占有量小。如全省人均水资源占有仅356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资源的1/6,世界人均水资源的1/24,且河流流量小,流速低,自净能力差。
4、污染排放量大。2005年二氧化硫排放量达153.78万吨,排全国第一,工业粉尘、COD、氨氮等污染物的排放量近年虽有较大程度削减,但仍排在全国前几位,环境治理任务很重。
山东的省情和环境特点决定了必须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加大环境治理的力度,执行全国最严格的环境标准(山东已有9项比国家标准更加严格的地方环境标准颁布实施)。否则,山东的资源环境条件将难以支撑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
现在山东省环保产品生产和环境服务远远不能满足环保市场的需求,今后 5年将继续加大环保产品生产和环保服务业的投入,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快环保产品生产和环境服务业的发展。目前山东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环保市场,预计至少在未来10年间,山东仍将保持全国最大环保市场的地位。
(四)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
为满足山东巨大的市场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山东已制定了一些加速发展环保产业的政策措施: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环保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投资、税收、市场、价格等方面给予扶持、优先考虑和安排。根据环保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广开融资渠道,每年从排污收费中拿出部分资金,重点用于环保产业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的研究、开发、示范和推广。
2、大力推进技术进步。重视环保产业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的研究和推广,积极安排环保产业重大技术攻关课题。充分发挥环保科研、设计部门和高等院校的作用,加强科研与生产的联合,在政府和公共资金的支持下建设开放性的环保产业中试基地,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同时,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进行综合集成和应用开发,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
3、强化监督管理。发布产业政策目录,加强对环保产品质量技术监督,积极推行环保产业国际标准,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环保产业市场。依据国家环境保护、产品质量标准、招投标、反不正当竞争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强化对环保产业市场的监督管理,依法保护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建立规范的产品认证制度,按照企业自愿、国家统一管理和第三方认证的原则开展规范认证工作。
4、建立环保产业推进资金。2005年起,省财政每年编列环保产业发展推进资金3000万元左右,用于支持已具有一定研究基础的环保技术和产品的创新性研究及其应用推广。要建立健全相应制度,做好项目选择和资金使用有关工作,发挥公共资金引导作用,融合社会资金,实现资金效益最大化。
5、搭建产业推介平台。我省已举办了两届绿色产业国际博览会,今后将每两年举办一次,这为我省环保产业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也为企业和社会提供了一个有效的供需交流平台。要搞好平台建设,充分利用这个平台,推介山东环保产业、产品和服务,加强对内、对外交流,捕捉商机,抢占更多市场份额。
6、探索适应市场经济的产业发展机制。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多元化的环保产业投融资机制,调动全社会投资环境保护和环保产业的积极性,鼓励更多企业上市融资,通过股份制改造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尽快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资格局。建立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的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机制。有条件的企业,可以探索将污染治理从生产过程中独立出来,独立核算,或由专业化的污染治理公司承包企业环保设施的运行。
这些政策的实施,必将促进企业对污染治理的步伐。
根据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山东省环保对外合作的优先领域是:电厂烟气治理与工业大中型锅炉烟气治理技术与设备;城市污水处理技术与设备;工业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技术与设备;有毒有害固体废弃物焚烧技术与设备;在线式水质监测仪;在线式烟气监测仪;资源综合利用与清洁生产技术与设备;河流、湖泊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环境管理人员与科技人员培训等。
山东省有着全国最大的炼油市场以及石油化工下游装置,虽然经过近几年的治理,环境污染有所放缓,但污染仍然十分严重,在今后5-10年甚至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环保产业在山东省仍会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
景。我们可以采取多种合作方式,瞄准山东市场的优势,开展环保产业技术的运作。
备注:文中部分数据来源于网络。
第二篇:2018-2024年中国山东省环保产业发展前景及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2018-2024年中国山东省环保产业发展前景及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出版时间]: 2018年11月
[交付形式]: e-mali电子版或特快专递
1.1 环保产业相关概述 1.1.1 环保产业的定义 1.1.2 环保产业的分类 1.1.3 环保产业的性质
1.1.4 环保产业的地位与作用
1.2 2016-2018年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 1.2.1 行业整体综述 1.2.2 总体分布格局 1.2.3 产业发展特点 1.2.4 产业运行现状
1.3 我国环保产业存在的问题
1.3.1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问题 1.3.2 我国环保产业面临的主要不足 1.3.3 我国环保产业存在的弊端 1.3.4 阻碍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因素 1.3.5 环保危机中政府监管的不足 1.4 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对策
1.4.1 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的主要对策 1.4.2 我国环保产业发展战略
1.4.3 国家应加强环保产业的政策指导 1.4.4 以科技创新推动环保产业发展 1.4.5 中国环保市场定价策略
第二章 2016-2018年山东省环保产业发展分析 2.1 山东省环境状况 2.1.1 水环境 2.1.2 大气环境 2.1.3 声环境 2.1.4 辐射环境
2.2 2016-2018年山东省环保产业发展现状 2.2.1 山东省发展环保产业的战略意义 2.2.2 山东环保产业发展迅速
2.2.3 山东努力推进环保产业跨越式发展 2.2.4 山东积极支持环保企业上市融资 2.3 2016-2018年山东省节能减排发展分析 2.3.1 山东省节能减排进展迅猛 2.3.2 山东用价格杠杆推进节能减排 2.3.3 山东节能减排财政支出情况 2.3.4 山东出台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 2.4 山东省工业污染物减量排放状况 2.4.1 山东污染物排放量的特征
2.4.2 山东省控制工业污染物排放的绩效分析 2.4.3 山东省控制工业污染物排放中的难点问题 2.4.4 山东省控制工业污染物排放的政策与建议 2.5 山东省环保产业发展的策略
2.5.1 促进山东环保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2.5.2 山东省环保产业发展政策措施
2.5.3 加强山东省环保产业国际合作的对策建议 2.5.4 加强山东环境保护的对策
第三章 2016-2018年山东省污水处理行业分析 3.1 山东省水资源概述 3.1.1 水资源量 3.1.2 蓄水动态
3.1.3 水资源供需状况
3.2 2016-2018年山东省污水处理行业现状 3.2.1 山东污水处理厂实现全面覆盖 3.2.2 山东污水处理厂基本运转良好 3.2.3 山东推进污水处理采取的主要措施 3.2.4 山东不断创新污水处理监管机制
3.3 2016-2018年山东各地区污水处理进展情况 3.3.1 济宁 3.3.2 德州 3.3.3 高密 3.3.4 济南 3.3.5 潍坊
3.4 山东农村污水排放与处理情况 3.4.1 生活性污水 3.4.2 生产性污水 3.4.3 家庭污水
3.5 山东城镇污水处理行业发展的对策 3.5.1 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
3.5.2 积极稳妥推进改企改制工作 3.5.3 完善污水处理行业服务考核体系
第四章 2016-2018年山东省垃圾处理行业分析 4.1 2016-2018年山东省垃圾处理行业发展概述 4.1.1 山东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分析 4.1.2 山东垃圾发电项目建设进展 4.1.3 山东垃圾处理项目建设情况 4.2 山东省农村垃圾处理概况 4.2.1 生活性垃圾 4.2.2 生产性垃圾 4.2.3 家庭垃圾 4.2.4 农村垃圾
4.3 山东省电子垃圾处理分析
4.3.1 山东省对机关单位电子垃圾进行集中处理 4.3.2 山东电子垃圾网上热卖
4.3.3 山东临沂成立专门机构回收电子垃圾 4.3.4 山东电子垃圾处理建议
4.4 山东省城市垃圾处理的问题与对策
4.4.1 山东省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4.4.2 山东省垃圾管理存在的不足 4.4.34.4.4 加强山东省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的对策 第五章 2016-2018年山东大气污染防治分析 5.1 大气污染的基本概述 5.1.1 大气污染的概念
5.1.2 大气的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 5.1.3 大气污染的危害
5.2 山东省大气污染防治概况 5.2.1 山东大力整顿大气污染
5.2.2 山东济南市强化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5.2.3 青岛市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5.3 大气污染防治技术 5.3.1 大气污染的治理
5.3.2 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的总体综述 5.3.3 空气污染治理技术方法分析 5.3.4 气体吸附分离技术的应用分析
第六章 2016-2018年山东省主要地区环保产业分析 6.1 济南市
6.1.1 济南市环境治理现状
6.1.2 济南建成省内首个环保产业研发基地 6.1.3 济南市采取三项措施加强环保力度 6.1.4 济南市环保专业技术服务孵化平台建成 6.2 青岛市
6.2.1 青岛环保产业发展概况
6.2.2 青岛开发区积极发展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 6.2.3 青岛市环保产业面临的问题 6.2.4 加快发展青岛环保产业的建议 6.2.5 青岛环保产业发展前景看好 6.3 潍坊市
6.3.1 潍坊加快构建节能环保产业体系 6.3.2 潍坊积极推进建筑垃圾处理产业化 6.3.3 潍坊市环保产业发展目标 6.3.4 潍坊市环保产业发展重点
6.3.5 潍坊市发展环保产业的主要措施 6.4 临沂市 6.4.1 临沂市环保产业发展现状
6.4.2 临沂逐步完善环保产业市场机制 6.4.3 临沂市强化环保监管力度 6.4.4 临沂市主要环保任务 6.5 淄博市
6.5.1 淄博市节能环保产业基本状况 6.5.2 淄博节能环保投资工程分析
6.5.3 淄博市环保项目对接国家拉动内需政策 6.5.4 淄博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6.5.5 发展淄博市节能环保产业的建议对策 第七章 2016-2018年山东省环保业重点企业 7.1 山东山大华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7.1.1 企业发展概况 7.1.2 经营效益分析 7.1.3 业务经营分析 7.1.4 财务状况分析 7.1.5 竞争实力分析 7.1.6 公司发展战略 7.1.7 未来发展前景
7.2 烟台龙源电力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7.2.1 企业发展概况 7.2.2 经营效益分析 7.2.3 业务经营分析 7.2.4 财务状况分析 7.2.5 竞争实力分析 7.2.6 公司发展战略 7.2.7 未来发展前景
7.3 青岛银河集团水务股份有限公司 7.3.1 公司简介
7.3.2 银河水务产业的发展进程
7.3.3 银河水务创新污水处理三项技术 7.4 其他企业介绍
7.4.1 山东三融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7.4.2 山东华星环保集团
7.4.3 山东新奥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7.4.4 青岛海斯顿环保有限公司 7.4.5 安丘康源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7.4.6 山东川一水处理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第八章 山东省环保产业投资分析 8.1 中国环保产业投资概述
8.1.1 中央环保投资达历史最好水平8.1.2 我国环保行业投资状况 8.1.3 我国环保投资规模预测
8.1.4 中国环保投资领域面临的主要挑战 8.2 山东省环保产业投资概况 8.2.1 山东打造环保产业投资情况 8.2.2 外资看好山东能源环保业
8.2.3 山东最大外资项目获30亿元环保投资 8.3 未来环保投资机会分析 8.3.1 环保产业的主要盈利领域 8.3.2 我国环保产业投资的热点 8.3.3 节能环保项目成投资亮点 8.3.4 节能环保领域受国际投资青睐 8.3.5 IT环保市场蕴含投资机遇
第九章 山东省环保产业前景趋势分析 9.1 中国环保产业发展前景展望
9.1.1 中国环保产业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 9.1.2 中国环保业市场规模预测 9.1.3 环保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9.2 山东省环保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9.2.1 山东环保产业发展市场广阔 9.2.2 山东省环保产业发展目标 9.2.3 山东省环保产业发展重点
9.2.4 2018-2022年山东省环保产业发展预测 附录
附录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附录二: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 附录三:山东省水污染防治条例
附录四:山东省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
附录五: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办法
附录六:山东省2013-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规划二期行动计划(2016-2017年)
图表目录
图表 我国环保产业优先发展领域
图表 山东省五大经济区域工业污染物排放量情况 图表 山东省各地区工业污染物排放量对工业产值弹性 图表 山东省企业控制工业污染物排放的技术支持情况 图表 影响企业减量排放的因素
图表 山东省农村各类生产性污水排放情况 图表 山东省各类生产性污水处理情况
图表 山东省农村生产性垃圾来源与处理情况 图表 生活垃圾全过程管理模式图
图表 各国城市汽车排放污染物对大气污染比例 图表 汽车排放污染物构成比例
图表 2015-2018年山东山大华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资产及净资产规模 图表 2015-2018年山东山大华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营业收入及增速 图表 2015-2018年山东山大华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净利润及增速
图表 2017年山东山大华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营业务分行业、产品、地区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2015-2018年山东山大华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营业利润及营业利润率 2015-2018年山东山大华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净资产收益率 2015-2018年山东山大华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短期偿债能力指标 2015-2018年山东山大华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资产负债率水平2015-2018年山东山大华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运营能力指标
2015-2018年烟台龙源电力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资产及净资产规模 2015-2018年烟台龙源电力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营业收入及增速 2015-2018年烟台龙源电力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净利润及增速
2017年烟台龙源电力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主营业务分行业、产品、地区 2015-2018年烟台龙源电力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营业利润及营业利润率 2015-2018年烟台龙源电力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净资产收益率 2015-2018年烟台龙源电力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短期偿债能力指标 2015-2018年烟台龙源电力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资产负债率水平2015-2018年烟台龙源电力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运营能力指标 我国环保投资情况
第三篇:煤化工产业发展前景(模版)
经过了2004年、2005年建设高潮之后,2006年我国化工业仍然创造了“十一五”开局的建设热潮。不过,2006年中国煤化工发展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思考以及向理性的回归的预示:“环保风暴”唤醒了化工业对环保和安全等社会责任的重视;化石能源的紧缺,使节能降耗和替代能源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煤化工”紧急叫停、全面规划初露头角;《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一五”发展指南》,尤其是《煤化工产业发展政策》和《煤化工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将为煤化工行业发展描绘出广阔的发展蓝图。
煤化工是我国化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值此煤化工发展的新形势下,研究煤化工产业的发展趋势,研究煤化工对石油化工的替代性,深入探讨我国煤化工的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和发展途径确实是一件涉及煤化工发展全局的大事。本文将从宏观(世界、国家)、中观(行业)两个层面就产业特点、发展趋势等作出分析,以求对未来的产业投资、建设作出一些建议。
一、宏观环境分析
化学工业是国家基础行业,而石油、煤(天然气的比例较小)对化学工业具有两大功能:燃料、化工原料。化学工业是能源大户,所以国家战略调整、能源结构调整等宏观环境的变化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煤化工的发展进程。
1.行业现状
目前全球有117家以大型煤化工能源一体化工厂,共有385座大型现代气化炉,总生产能力达到45000兆瓦,地区分布是东亚和澳洲占22%,非洲和中东占34%,欧洲占28%,北美占15%。气化用原料49%为煤炭,36%为石油焦。产品比例,37%为各类化工产品,36%为间接法合成油,19%用与发电。以煤气化为核心的现代煤化工产能年增长率达5%,高于全球化工产能年均增长率3.6%的水平。国家厂家在近两年纷纷开始在国内物色合适的企业投资,这主要是抓住项目建设资金大,国内企业运营经验不足的特点,而在国家开始管制之后,项目审查更为严格,这在一定意义上保护了我国煤化工行业在发展之初的规划较为完善,有效的避免了重复低效建设。
2.我国能源格局
在“十一五”规划已经明确我国能源发展的总体战略:“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煤为基础、多元发展,优化生产和消费结构,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化工行业要追求资源效益最大化是煤化工的发展企契机,而国家经济战略的可持续发展,使得煤化工必然是在今后的长期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从能源结构稳定性来看,我国煤炭、石油与天然气人均储量与欧美、OECD发达国家等有相当大差距。而在储采比上,我国能源的可持续性也很差,如果在未来10至20年中仍没有大的油田被发现,石油资源瓶颈将危及国内能源安全。而煤炭资源情况与世界平均水平最为接近,具有相对比较优势,这决定了我国长期依赖煤炭的能源格局,在“十一五”期间,2006年至2020年,我国将斥资1万亿发展煤化工,其中装备费用占50%,技术费用占10%。煤制甲醇、二甲醚、煤烯烃和煤制油在今后15年将是投资的重点。方向由传统煤化工向现代煤化工转变。
3.从经济稳定性来看,国际能源署(IEA)作出的研究报告表明,石油价格每上升10美元会使得下年中国的真实GDP下降0.8个百分点,通货膨胀率上升0.8个百分点。虽然我国石油能源比例不大,但利用煤化工的替代性降低石油消耗和进口依赖度,是稳定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4.环境污染
2006年,轰轰烈烈的“环保风暴”唤醒了企业对环保、安全的社会责任感。从环境保护来看,使用清洁煤气化技术后,煤化工能源一体化产业模式能有效解决常规发电厂的二氧化硫和温室气体排放问题。生态平衡和环境容量是煤化工未来发展比较关键的考虑点,煤制油从根本上说是将一种资源转化成另外一种资源。生产一吨油品需消耗约4吨煤、十吨水,对地区水资源压力很大,而水资源超标消耗可能导致生态失平衡,这与新的国家战略中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相悖,也是目前发展煤化工的一个重要限制因素。预计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项目的节水技术应用是产业研发和项目投资的一个重要方向。由于中国煤炭资源和水资源总体为逆向分布,在煤化工规划时必须要考虑水资源平衡和项目的节水技术应用。从水资源分布来看项目投资,山西和宁夏不适合大规模发展煤化工,而贵州、内蒙古和陕西等区域则应该是政策倾斜的地区。因此目前煤制油只能作为国家的战略性技术储备,而不能作为大规模推广的产业化方向。而发改委极有可能会以水资源限制来作为煤化工的硬性指标设置门槛。
5.可持续发展
发展煤化工产业拥有几项优势:首先政府从战略上考虑,会提高准入门槛,以避免盲目投资,但为鼓励在能源替代技术和装备等方面有所创新,会对行业内企业有所优惠,先行企业有望受益并长期保持。其次煤化工成本远低于石化产品,具有经济可行性。再次,煤化工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如若能降低水消耗,完全有替代石化产品的可能。再次国内企业积累和储备了相关技术,在引进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技术改造建立核心竞争力,改变在高端石化产品的劣势局面。再次由于煤化工建设费用高,但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可以吸引大量民间和国外资本投资,降低资金流动性,改善国内经济环境。
6.宏观调控
日前有关官员表示,经过半年多努力,《煤化工产业发展政策》和《煤化工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已经制定完成,并已上报在审。据透漏,煤化工产业发展政策的基本精神是:稳步推进产业发展,不断发展煤化工产业,以缓解石油供应的紧张局面;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促进煤炭区域产销平衡,鼓励煤炭资源接续区煤化工产业发展,适度安排供煤区煤化工项目的建设,限制调入区煤化工产业的发展;统筹煤与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与水资源的协调发展;煤化工业要坚持循环经济的原则,走大型化、基地化的路子,发展开放式的产业链条;加强自主创新,坚持以我为主的自主创新政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设备国产化。从以上信息看,传统煤化工行业,如焦炭和化肥,投资增幅将很少,以技术改建为主,而电石产业甚至面临缩减淘汰的可能。
二、行业分析
1.上游供应分析
国家能源权威机构对十一五能源纲要的解读指出:优化能源结构非常重要,以煤炭为主体是现实,优化能源结构是方向。目前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占高达70%的比例,这是由我国的现状决定的,但并不说明我国能源结构是优化的,以石油中心转向以煤中心是适宜的。煤炭的生产能力有很多要素决定,当年产量超过到20亿吨,开发难度及成本将进一步提高,目前我国几个产煤大省的生产负荷已达极限,对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可持续增长造成极大破坏。
煤炭企业的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尤其是2004年以来上升非常快。2006年,煤炭企业的单位生产成本已经上升到了220元/吨,比2001年上升了一倍多。考
虑国内存在价格“双轨制”的变革以及中国未来对煤炭等基础化石能源的需求,以及“一金两费”政策的出台也将部分抬高煤价,中国国内中长期煤炭价格上涨幅度预计会在10%~15%左右。煤价的走高结合长期油价预测走平(2010年55美元/桶、2025年54美元/桶和2030年57美元/桶,),也将减少部分对利润追逐的投资。
因此,长远看煤化工的原料供应并非没有压力。目前全国煤炭行业销售毛利率为9%左右,盈利能力有减弱趋势。而2003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高居不下的非理性投资后果逐渐显现,潜在产能释放压力较大,从这一点看来,煤炭企业下游多元化投资的内部吸收,使低成本煤炭上下游一体化极具投资前景。
煤炭行业2003年来在高利润的刺激下,固定资产投资高居不下,未来一段时间煤炭行业潜在产能释放的压力较大。政府基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以及安全事故的压力,不断出台相关的法规和措施,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煤炭产能大规模释放带来的负面影响。按照国家统计局在2006年年鉴中给出了行业统计数据:2004年有4.4亿吨施工规模。2005年,整个煤炭建设规模为8.5亿吨左右,施工规模为7.57亿吨左右。未来三年平均投放的产能最少在2.5亿吨/年左右,我们估计2007年的新增产能投放规模为3亿吨左右。今年我国的煤炭产量大约为23.5亿吨左右,2007年的产量增速预计为10.6%—12.7%。
结合上表,虽然近几年国内煤炭产能快速增长,但考虑基于安全生产大小煤矿的关闭和现有煤矿产能核定,预期2010年国内煤炭产量在30亿吨左右,“十一五”期间,国内煤炭供求关系基本平衡,并没有给煤化工留出太大的产能空间作为。2007年及今后几年,我国煤炭运力将趋于紧张,运力的非均衡分布可能会导致局部富裕区域将产能转向煤化工消化。
综合,煤炭行业形式,不难看出今后几年煤化工的投资方向以地区性产业集群建为主,大型煤炭企业的投资将占很大一部分,而由于种种条件所限,产业投资规模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庞大。
2.生产技术
有机化工行业发展大致经过农业化工、煤化工,石油化工三个阶段。随着技术进步和原料成本的比较优势,三个阶段依次推进。如果仅从产品替代关系,不从经济性、技术角度考虑,则煤化工能够完全取代石化产品。煤化工主要包括传统的焦化和电石乙炔化工、煤气化和煤液化。三条产业链中煤化油技术壁垒最高,而煤气化应用最广泛,几乎是所有煤化工产业的基础。
3.细分产品市场投资分析
1)传统焦化和电石乙炔化工。利用方法是煤炭高温焦化,焦炭是主要产品,而焦炉煤气和富含烃类液体的焦油是焦化的副产物。国内传统焦炭行业和电石行业新产能建设一直不停,短期内过剩产能难以消除。但由于国内大量民营焦炭企业的存在,2010年前采用技术先进的粗苯加氢精制装置投资依然看好。PVC、电石法乙炔化工的成本优势能够保持较长时间的投资吸引力。电石法BDO是技术壁垒最高和成本优势明显的生产技术,但在建产能已经饱和,预计2008年出现产值高峰,建议谨慎投资。未来产业投资热点在于下游产品的衍生和联产、技术升级以及成本控制,今后新建产能的指导思想是产品品质提升和出口导向。
由于焦炭行业集中度低,2006年以来,发改委出台《国家发改委关于加快焦化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产能集中在即,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产企业或企业集团是大势所趋,今后几年的主要走势为大型企业产能扩建、优势企业兼收并购。
高油价时电石法工艺的成本优势非常明显,但最大的问题是高能耗和环境污染。在利润的驱使下大量兴建了电石乙炔法的化工装置。2006年5月,七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电石行业结构调整有关意见的通知》,指出将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进入门槛,禁止部分新电石项目的上马。但由于国内电石仍有产能在建,同时下游需求波动较大,未来供大于求的格局使的电石价格将随产能利用率及行业成本变化而变化。未来电石行业投资主线是煤电电石和电石化工上下游一体化,强化成本优势;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投资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减少污染,提高能源和资源的利用率,迎合宏观调控,优化产业布局为主。
2)煤气化。煤气化是煤化工产业的核心所在,应用广泛、发展成熟。即在缺氧条件下使煤炭不完全燃烧成为气体,该气体中主要含有一氧化碳、氢气和二氧化碳等,可以用为化工原料。主要技术有壳牌粉煤气化、德士古水煤浆气化和GSP加压气化等。技术优势尤其是洁净煤气化技术以及先行企业优势较大。而真正降低煤化工产品成本的重中之重是获得便宜的甲醇,而具有煤炭优势和先进煤汽化技术是降低甲醇成本的主要手段。
下游产品合成氨产业链中,尿素已经严重供过于求,仅靠行业成本支撑产品价格,投资前景暗淡。未来企业只有通过投资技改项目降低成本或进行行业整合来获得发展。2006年以来行业整合明显加快,如中海化学收购内蒙古天野等,我们有理由认为在化肥行业未来将出现更多的兼并收购案例并成为“十一五”的趋势;未来硝酸和硝铵等由于主要用于化肥和炸药生产而在尿素下行的趋势下价格将逐步走低。产业势会与氮肥趋同,同样缺乏投资理由;下游产品甲醇产业链中,由于甲醇的物理性质不可能在国内大范围推广甲醇燃料,但甲醇是最重要的产出物及有机化工原料,可以用来生产甲醛、合成橡胶、甲胺、DMT、MMA、氯甲烷、醋酸、MTBE等一系列有机化工产品。预计到2010年,全球甲醇产能将达到5099万吨,需求量约为4226万,将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同时由于全球甲醇产能向低成本区转移,国际甲醇价格将逐步下行。
国内甲醇装置以煤炭为原料占多与国际上以天然气为主的格局不同,但目前计划开工的项目在1500万吨以上,预计2006年的消费量为760万吨,正常需求增长在15%左右,到2010年开始甲醇产能面临严重过剩的压力。如果国家推广甲醇汽油、二甲醚和甲醇制烯烃项目,甲醇行业还有投资机会,否则即使有成本优势,投资风险仍然过大。
DME,二甲醚的成本优势来自于低成本甲醇合成,作为优秀的清洁能源,国家可能推广为车用燃料,但其配套的二甲醚站建设和车辆发动机的改造,使此需求短期内很难产生规模效应。短时间内二甲醚仅仅依赖成本优势,难以建立竞争优势,所以单个产品缺乏投资前景,投资者应关注国家相关政策指向,及时跟进投资。
醋酸下游需求旺盛,预计未来需求增长将保持在10%以上。Celanese南京60万吨和扬子石化与BP合资的50万吨装置,使国内产能压力在2008年显现。而2008年左右全球醋酸供应仍将保持偏紧或平衡的状况,这使的国内的一体化企业有希望利用成本优势未来逐渐参与到国际市场竞争中。
MTO、MTP,由于成本优势并不明显,所以只有通过甲醇生产烯烃的工艺技术和经济性突破,打开巨大的甲醇需求空间,否则只有寄托希望于于煤—甲醇—烯烃一体化装置降低成本与石化产品竞争,甲醛主要用于生产树脂、胶粘剂,年需求增长率为25%左右,产能已显过剩。未来投资方向是甲醇降耗技术开发以及甲醛的下游配套产品线的纵向多元化。
综合分析,煤化工产品大多进入壁垒不高,单一产品结构企业受市场价格、产能过剩等市场行情影响严重。今后的产业发展方向是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去除不确定的技术改良因素,煤气化多联产投资似乎是行业唯一的选择。国内目前的拟建、在建项目很大一部分是化工企业、煤矿企业在跑马圈地划分未来的利益范围,化工企业有技术、人员优势;但煤矿企业却占有资源、资金优势,把握着煤化工企业的命脉—低成本;而一些国际行业巨头则拥有技术优势、设备资源、资金优势及管理优势,所欠缺的是政策和资源,凭借其优势可以和我国众多的化工和煤炭企业采取广泛合作,但国家必然出于战略安全考虑限制其介入程度,这就要求我国的业内企业在加强设备、技术引进和消化的基础上,加大技术研发强度,降低成本,提升品质,争取在上下游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下,作强煤气化产业。
3)煤液化
煤间接液化,先将煤炭气化成合成气,然后再通过费-托反应以及蒸馏分离得到石脑油、柴油和汽油等终端产品。另外一条煤利用途径是煤炭的直接液化工艺,目前国际上已经开发出多种直接液化工艺,原理上都比较类似: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在溶剂中将较高比例的煤溶解,然后加入氢气和催化剂进行加氢裂化反应,在通过蒸馏分离出油品。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技术互补极强,直接和间接一体化装置是煤化油产业化的最佳选择。在这项技术上,并无成型经验可以借鉴。出于风险考虑,发改委目前只批准了兖矿集团、神华集团和潞安集团三家企业的煤制油项目。这是由于缺乏产业化运作经验,企业技术消化和参数摸索都需要一定时间,需要样板企业去摸索产业发展之路。但经过近40年的产业摸索之路技术风险并不大。乐观预计下一批煤液化产能建设仍以现有企业扩建为主,给三家企业将带来领先效应和巨额利润。
即使2010年国内煤制油装置规模达到2500万吨,每年耗煤约为1亿吨,仍然不到目前煤炭开采量的5%,并不会影响煤炭价格,况且目前的一些煤制油项目均有配套的新开煤田配套。但如果未来一段煤制油产能过大,则可能影响石油价格下降,降低煤化工的经济效益,所以,煤制油对石油产业的冲击并不大。从生产成本角度计算,煤炭价格10美元/吨,自主技术的成品油成本在25美元/桶左右,即使加上煤炭未来预期涨价成本,在原油价格预期45美元/桶下,总投资收益率(税前)在12%左右。
由于煤化油技术具有很高的壁垒,预计国家政策将适当推广煤制油技术,先行企业能够在未来可预期的30余年高油价下受益。中短期内,煤制油装置可能的煤炭需求占煤炭总需求的比例较小,不会导致煤价的大幅度上扬。长期看在生物能源及天然气的竞争下煤化工也不会对石油化工替代。
4.产品策略分析
尤其是石油价格高峰之后,煤化工行业的多数单一产品都存在产能过剩风险。单纯的低成本策略必然难在今后的国际化工市场构成核心竞争力,个人认为煤化工产业今后的投资方向主要是:
1)煤气化技术和综合生产效率提高带来的低成本多联产,化工产品精细化的研发,降低消耗尤其是水消耗的技术改进,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产技术改进。
2)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内需进入高速增长,但仍落于产能增长速度;外向型生产优势显现,海外投资增加,尤其是精细化工产品的出口将有很大提高;煤化工企业和石化工企业合作加强,联合开拓海外市场成为业内潮流。
3)投资主体仍以煤矿企业和大中型化工企业为主,外资引导下产业内资本性兼并收购案例层出,国家对产业内大部分产品的进入门槛将有所提高,产业集中
化趋势明显,将有一批世界级的煤化工集团出现。
第四篇:动漫产业发展前景
动漫企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动漫产品是文化软实力的突出体现,在宣扬先进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具有一定作用。辽宁省自2004年以来,在动漫服务外包、动漫作品原创、动漫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但辽宁省动漫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均属中小型企业,其发展面临的问题是缺乏原创作品,盈利能力不足;缺乏资金投入,发展后劲不足;缺乏动漫人才,智力支持不足;缺乏发展规划,统筹分工不足。对于进一步推动动漫产业发展,有以下建议:
一是推动企业转变发展方式,进行产业链整合和地域分工。政府应尽快出台《辽宁省加快原创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指导性文件,在税收、融资、贷款等方面对原创企业加以重点支持。
二是整合政府专项资金,开拓多种融资渠道,将原有分散于政府各部门的扶持资金整合为“动漫产业发展基金”,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进行统一管理;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产品,可以采购的方式加以重点支持;政府应出台企业可以出让部分股权的政策规定,吸纳社会资本进入动漫产业。
三是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推进人才交流。由政府牵头,划拨专项资金,在产业园区内组建由高端人才组成的“工作室”;改变人才培养和培训方式,从培养技术人才为主向培养复合型人才转变;鼓励各企业、院校、地区开展合作;合理确立动漫产品权属,改变分配机制,保护著作权人和专利权人的合法财产收入;提高从业人员待遇,做到对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上。
第五篇:秸秆发电环保性能及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秸秆发电环保性能及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摘 要:面对当今巨大的环境污染压力、能源供应危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已经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目前,从全球分析,化石能源正在逐渐枯竭,因此建设秸秆发电项目势在必行,也是我国节能减排工程的重要举措,其综合效益更是在不少国家得到认可。本文从秸秆发电产业现状入手,简单分析了其生态、经济效益,以供参考。
关键词:秸秆发电;生态;环保性能;发电项目;生物质
近年来,全世界范围的化石能源正在逐渐枯竭,面对人类社会不断增加的化石能源依赖性,以及化石能源使用中造成重大的环境污染,这些现象都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危机,也给人类生存构成威胁。目前,能源短缺与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关键,因此解决这方面问题不容忽视,由此引发了人们对秸秆发电的研究,这一产业可谓是实现我国资源节约型发展目标的关键,在长远发展方面有着重要意义。秸秆发电产业现状
采用农作物秸秆来代替传统化石燃料进行发电的一种新技术就是我们所说的秸秆发电技术。这一产业的兴起不仅解决了农作物秸秆循环利用问题,而且大大减少了人们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性,降低了因为化石能源的使用而造成的环境、生态问题,具有良好的社会、生态和环境效益。因此,积极发展秸秆发电项目势在必行,效果非常良好。
1.1 秸秆发电技术
目前,我国秸秆发电技术主要包含了直接燃烧发电技术、混合燃烧发电技术以及热解气化发电技术三种。
直接燃烧发电技术就是直接将秸秆送入到特定的锅炉中,通过国内产生的水蒸气来驱动蒸汽机转动,进而带动发电机进行发电的一个综合过程。这一技术最早出现于上个世纪末期的丹麦,其最先研制出秸秆燃烧发电技术,也是当今世界尖端的秸秆发电国家。目前,丹麦的秸秆发电厂每年的发电量为38万千瓦。混合燃烧发电技术顾名思义就是将秸秆与传统的化石燃料混合使用进行发电的一种新的发电技术,目前常见的混合发电技术主要是秸秆与煤炭原料的混合燃烧发电技术。热解气化发电技术指的是通过气化炉将秸秆等新兴燃料进行气化,让这些原料转化成为可以燃烧的气体,并且经过净化之后供应给小型的燃气发电机,从而带动发电机进行发电的一个系统化过程。这种发电技术目前主要集中在非洲以及美国,同时这种技术作为目前最为先进的生物质气化发电技术,其总体生态效益比常规发电技术相比高达40%以上,因此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发电行业研究热点。
1.2 我国秸秆发电技术发电现状
我国本身是一个农业大国,每年都有着丰富的秸秆资源,就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的秸秆产量高达6亿吨。假定这些秸秆中有七成用于发电,那么也有4亿吨秸秆作为发电原材料,这些秸秆按照热值这算也等同于大约2亿吨的煤炭,由此可见其节能效益。目前,我国已经有秸秆发电站十多家,总发电容量为28万千瓦。秸秆发电技术的综合效益
2.1 秸秆燃料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
秸秆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也是农业生产中常见的废品资源,而将其作为发电燃烧原材料不仅能有效的节约传统的化石能源,且这些原材料与传统的化石能源相比较有着显著的环保效果。就近几年的工作实践分析得出,不同的秸秆燃烧热值也不尽相同,其传统环保性能非常的突出,且这些秸秆在燃烧的时候所产生的硫物质明显低于煤炭燃烧的含硫量,且更容易燃烧。
2.2 秸秆直接燃烧发电与燃煤机组环保性能比较
2.2.1 CO2秸秆含碳量最高的也仅为50%左右,固定碳的含量明显比煤炭少,因此,秸秆不耐烧,热值较低。秸秆在燃烧过程中排放出的CO2与其生长过程中所吸收的一样多,其CO2的净排放量为零,相对于煤的燃烧,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
2.2.2 SO2平均而言,秸秆含硫量仅为煤炭含硫量的1/
5、1/10.甚至更低。秸秆直燃发电一般不需设置脱硫装置,在保护环境的同时还降低了生产成本;而在煤的燃烧过程中80%以上的燃料硫会转变成SO2,对环境空气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需采取各种脱硫固硫措施加以控制。
2.2.3 烟尘。秸秆的灰分通常在4%~14%之间,低于煤炭的灰分。目前秸秆发电通常采用袋式除尘器收尘,其除尘效率一般在99.8%-99.9%之间。一般情况下,烟尘排放浓度在30mg/m3以下。
2.3 秸秆混燃发电的环保性能
混燃不仅可以加大秸秆的燃烧效率,还能够有效地减少燃煤SO2的排放量。多数秸秆灰分中含有大量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的氧化物,能够与SO2反应生成硫酸盐,起到固硫剂的作用。Spliethof认为当生物质与煤混烧时,烟气中的SO2排放大大降低而被有效吸附在颗粒物上。Bengt筹认为燃料中的硫元素更易与Ca、Mg等碱土金属结合以硫酸盐的形式通过汽化凝结富集在亚微米颗粒上。
秸秆与煤炭混燃,一般情况下秸秆的热输入量不得超过锅炉总热输入量的20%。在此情况下,发电厂锅炉等现存设备无需太大改动,从而降低了投资费用。从江苏宝应某热电厂掺烧秸秆的实践情况来看,目前掺烧量可达30%~40%,经热力试验测试,在现有燃煤机组中掺烧秸秆量30%时,锅炉各项运行参数基本正常,锅炉效率为88.93%,比纯燃煤时锅炉效率略有下降,下降幅度约1.43%。
2.4 秸秆气化发电的环保性能
秸秆气化发电对环境的污染最小,是3种发电技术中最清洁的发电技术。气化发电除了可发挥秸秆发电本身的环保优势外,还能有效控制NO2的排放,这是因为气化过程温度一般较低(约在700~900℃),由此导致NO2的生成量有所降低。但由于气化发电技术本身固有的特点,目前实际应用状况并不如秸秆直燃发电广泛。展望
我国生物质秸秆发电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秸秆直燃发电中秸秆的预处理、灰渣沉淀堵塞管道和烟气高温腐蚀锅炉设备等。
秸秆直燃发电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秸秆发电的主要方式。该技术在我国大规模的推广应用,尚需要尽快解决好实际运行中出现的技术难题以及秸秆大规模收集与运输等问题。
秸秆混合燃烧发电技术简单,使用方便,设备投资省,是秸秆燃烧发电的发展方向。但仍解决一系列技术问题:①要将生物质秸秆处理成符合燃煤锅炉或气化炉的要求。②由于秸秆与煤的燃烧特性不同且秸秆的不稳定性使得锅炉的稳定燃烧复杂化,可能造成锅炉效率的下降,以及锅炉运行的不稳定。③秸秆燃烧生成的碱会使燃煤电厂中脱硝催化剂失活,影响燃煤机组的脱硝效率。我国开发的中小规模生物质秸秆气化发电技术具有投资少,发电成本较低,灵活性好的特点,比较适合于生物质秸秆的分散利用。但同时需要解决秸秆预处理、可燃气的除尘脱焦技术、燃气发电技术以及废水处理等问题,这些都是推广秸秆气化发电技术的障碍。
结束语
近几年,世界各国高度重视秸秆发电项目的开发,将其作为21世纪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战略重点。我国秸秆发电的发展空间巨大,需要加大对其核心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解决好实际运行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推动秸秆发电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秸秆发电的环保优势。
参考文献
[1]钟平,邵文奇,纪力,石彦兵.江苏省秸秆发电厂草木灰的利用现状[J].江苏农业科学,2012(5).[2]廖奇,李幸涛,王晓,聂敏,韩效钊.秸秆发电厂灰(渣)利用技术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6).[3]张卫杰,关海滨,姜建国,李晓霞,闫桂焕,孙荣峰,许敏,孙立.我国秸秆发电技术的应用及前景[J].农机化研究,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