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音乐剧赏析(精选)

时间:2019-05-14 06:17: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外音乐剧赏析(精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外音乐剧赏析(精选)》。

第一篇:中外音乐剧赏析(精选)

音乐剧《音乐之声》观后感

何林唏 104130512

《音乐之声》是我初次接触音乐剧的音乐剧作品,它不仅是经典传世的音乐剧,也是一场音乐的饕餮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净化。

音乐剧《音乐之声》改编自《托普家族的歌手》,由查德.罗杰斯和奥斯卡.翰墨斯坦合作创作,被认为是最杰出的永恒佳品。在纽约首演后反响强烈,之后被改编拍为同名电影《音乐之声》

音乐剧《音乐之声》主要讲述了一个活泼率真且热爱生活的修女玛利亚被修道院院长派到特拉普的上校家作一名家庭教师,她的性格使她和七个调皮的孩子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同时唤起了上校对生活的热爱。最终,上校与玛利亚相爱并结合在了一起。然而,此时正是希特勒吞并奥地利的前夕,上校被要求参加纳粹。借着参加萨尔茨堡民谣音乐节,特拉普家庭逃往瑞士,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一、音乐感受

《音乐之声》正是通过如此平凡却感人的故事为我们展示了很多经典且广为传唱的歌曲。

音乐剧一开始便由音乐带领我们掠过美丽的奥地利的山脉,河流,民居和草原,最后来到那片壮丽的阿尔卑斯山脉上,幽幽绿草地,修女玛利亚远远地奔来,展开双臂唱出那首经典的《音乐之声》。这首歌表达了玛利亚对祖国,大自然以及生活的热爱。

而当镜头转向修道院时,修女们向院长诉说玛利亚不收规矩的种种行为。于是,这首《玛利亚》便由几位修女唱出,但却表现出院长不愿意束缚玛利亚追求热爱自由的本性。最终将玛利亚派到特普拉家作为家庭教师。

在前往特普拉家的途中,玛利亚演唱了《我有信心》,歌曲表达出她既担心又期盼的内心活动,同时也表现出她对新生活的向往以及她对做好家庭教师的信心。

来到上校家后,玛利亚与上校和每个孩子见了面,晚饭时,上校的大女儿丽莎偷溜出去与邮差洛夫在花园约会,期间,他们欢快地唱起了《今年16岁马上17岁》,表达了这对年轻的恋人对长大的向往以及对恋爱的美好期待。正在歌唱之时,突然电闪雷鸣,很快大雨便下了下来,丽莎翻进玛利亚的房间,玛利亚不但没有责备她,而是帮她隐瞒,并让她更换湿衣。就在这时,孩子们因受到惊吓而躲到玛利亚的房间,玛利亚便用《我最喜欢的东西》安慰受到惊吓的孩子们。孩子们也因此放下了心里的戒备,增进了他们之间的关系。《我最喜欢的东西》也表达出了玛丽亚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她对孩子们的爱。

没过几天,玛利亚便带着孩子们外出郊游,她发现孩子们居然都不会唱歌,于是用轻快简单的《哆来咪》教授孩子们最简单的音符。这首歌传唱度很广,也是很多孩子学习音符的启蒙歌曲。简单的旋律却透露着最美妙的音符,蕴育着音乐的教学。

在玛利亚和孩子们快乐地相处时,上校外出归来,此时,玛利亚教孩子们《音乐之声》来欢迎孩子们未来的后母——男爵夫人。《音乐之声》再次响起,唤起了上校对生活和音乐的热爱,融化了上校长久禁锢的心。上校变回了一位和蔼可亲的父亲,与孩子们紧紧拥抱在一起。

没过几天,玛利亚带领孩子们为男爵夫人表演木偶剧《孤独的牧羊人》,幽默且风趣的歌词和旋律打动了所有的观众。

家庭的和睦使得上校萌发的举办舞会的想法,并使之实现了。舞会结束时,孩子们告别嘉宾时表演了《晚安,再见》,将孩子们的纯真体现得淋漓尽致。

也就是这场舞会,上校与玛利亚相爱了,男爵夫人看出了其中的端倪,便怂恿玛利亚离开。玛利亚不辞而别,回到修道院,院长以《翻过每一座山》来鼓励玛利亚勇敢地面对生活的困难。这首歌中也体现出了修道院院长对玛利亚的教育和鼓励。

玛利亚的离开使上校和孩子们都意识到他们已经不能离开她。于是,上校和玛利亚如愿地结婚了。蜜月归来,二人面对的却是纳粹即将占领萨尔茨堡。在当地举行的民谣音乐节上,上校弹起吉他,唱起了《雪绒花》。表达了上校对祖国深深的热爱,也表达了奥地利民族对战争必胜的信念。

正是这些经典且广为流传的音乐使我们带领我们进入《音乐之声》的世界,带领我们体会各个角色,带领我们深入音乐剧的主题。一首接一首,剧情也随之层层推进,不仅享受了音乐的美好,而且体会了主角的生活和情感。

二、主题感受

《音乐之声》带着平凡的故事,简单的情节,优美的旋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剧中的音乐固然堪称经典,但最令观众动容的还是隐藏在其背后的博大而深沉的爱。

剧中女主角玛利亚热爱大自然,热爱音乐,热爱生命,勇敢,自信,执着,追求自由,拥有朴实的心。她一直在歌唱,歌颂美丽的阿尔卑斯山,歌颂她喜爱的事物,歌颂美好的生活。走出修道院,她勇敢地面对未知的未来,她也忐忑也怀疑,但是她义无反顾地选择自由,并且自信地面对,正如她这样唱到“我的心像小鸟一样,从湖边向森林中展翅飞翔,我像小雀日日夜夜在高声歌唱,当寂寞时候我来到山岗……”。面对七个调皮的孩子的恶作剧,玛利亚不但没有责备他们,而是不断包容他们,用音乐和爱感动他们,她寓教于乐,带领孩子们进入音乐的世界,从此他们的生命中有了音乐的陪伴。而当面对不经意间萌生出的爱情时,玛利亚最终选择了与上校在一起。正是她的这些美好的品质,唤起了特普拉一家的灵魂,更唤起了不知多少观众的灵魂。鼓励我们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生活。

剧中男主角上校冯·特拉普是一个军人,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男子,但却又是一个慈爱的父亲。他因妻子的早逝,心理蒙上了一层阴影,他不允许家里有笑声和歌声,用操练士兵的方式来管理孩子们。然而在玛利亚的感化下,他回忆起了昔日的欢乐,于是一改往日严肃,他对孩子们的爱便倾泻出来。纳粹即将占领萨尔茨堡之时,正值民谣音乐节,他以《雪绒花》向自己的祖国告别,“雪绒花,雪绒花,清晨迎着我绽放。雪绒花,雪绒花,永远祝福我家乡。”,简单的几句歌词确是上校对祖国深切的爱恋。面对祖国即将被吞并,上校不为纳粹的威逼利诱动容而是勇敢而决然地选择了离开多难的祖国,一家人逃亡瑞士,追求自由。

剧中七个孩子代表了纯真。尽管他们调皮地对历任家庭教师进行恶作剧,但这更加体现出了他们的可爱。因为玛利亚的容忍和引导,他们被训练成为家庭合唱团,表演了许多令人难忘的作品:《哆来咪》、《音乐之声》、《晚安,再见》、《孤独的牧羊人》以及《雪绒花》。也是因为他们对玛利亚的爱,最终促成了玛利亚和上校的结合。

除主角之外,好几个配角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修道院院长面对修女们对玛利亚的谴责如骗子和小丑姑娘,并没有人云亦云,而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不要妄想“钉牢一片浮云,让海浪停留在海滩上,把月

光留在掌中”。她知道玛利亚不适合修道院,没有用修道院的规矩强迫她做不适合的事情,而是为她做出了选择——到特拉普家作家庭教师。而当玛利亚面对上校的爱逃避回到修道院时,院长又鼓励她:“攀登每一座山,不论高低皆要寻求;踏遍每条僻路小径,你都必须走。攀登每一座山,涉水过小溪,追寻每一道彩虹,直到找到你的美梦。这美梦需要你献出全部的爱,在你有生之年一直下去。”,让她大胆地追求自己的生活。

麦克叔叔是上校和男爵夫人的好朋友,也是孩子们的好朋友。同时,他也是民谣音乐节的举办者。在玛利亚和上校蜜月期间,他照顾孩子们;在音乐节结束之时,他帮助特拉普家庭逃离萨尔茨堡。他是伟大友谊的代表。

男爵夫人虽然是剧中的反面形象,但在面对上校的拒绝之时也表现出了风度。

《音乐之声》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美景和人文景观完美结合,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融洽、相互依托的关系,鼓励人们乐观向上,追求纯洁美好,争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邪恶杂念,达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最终,特拉普家庭翻过阿尔卑斯山,离开了奥地利,离开了战争。在《音乐之声》中,我们体会了人世间那种最淳朴、最简单的友爱和挚爱之情,使我们的心灵得到了净化。

第二篇:中外音乐剧比较

《中外音乐剧比较》

音乐剧作为现代的一种独具艺术内涵的戏剧形式,它的音乐、舞蹈、表演、舞台美术以及所承载的艺术品质和表现出来的魅力对人们产生了很强的吸引力,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青睐。音乐剧并不只是由音乐伴奏的表演,它不是歌剧、喜歌剧或是轻音乐剧,也不是歌舞杂耍、音乐荒诞剧或是夜总会的歌舞表演,这其中音乐在音乐剧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音乐剧的发声是一种完全不同于流行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声音,中国演员处在唱法与表演的误区中,这正是中国音乐剧与百老汇音乐剧的主要差异。什么因素构成了音乐剧?奥斯卡.哈姆斯坦曾回答:“它是你所能想到的任何元素,其中,只有一个因素是音乐剧绝对包括的—音乐。”的确,音乐是音乐剧的灵魂,没有了音乐,也就没有音乐剧的存在了。在音乐剧这一戏剧形式中实行的是作曲中心制,一部音乐剧的成功往往最先捧红的是作曲家,而一部音乐剧是否成功也往往取决于作曲家对其中音乐的创作。由此可见,音乐不仅仅只是帮助完成或完善音乐剧,而是构成音乐剧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初,美国人在音乐剧的探索上显得十分稚嫩,音乐剧还没有脱离话剧艺术范畴,其中音乐经常作为话剧结构内的穿插性段落而存在.可以说,在这个时期,在美国的文化中,大部分是欧洲化的,无论是戏剧舞台上的文学作品还是音乐,几乎完全受欧洲传统支配,这也导致许多美国人到英国去学习音乐。经过众多艺术家们的努力,美国音乐剧逐步摆脱了英国音乐喜剧的影响,完成了向美国式音乐喜剧的转变,其代表作有福罗伦斯.齐格菲尔德的《齐格菲尔德活报剧》。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欧洲列强丧失了霸主地位,美国成为了新的世界强国。在经济上,美国无疑处于领先地位。1920年以后的十年间,乐观的情绪几乎无所不在。美国式的“自信”文化,已取代了过去欧洲文化的主导地位而在各种行业中出现。美国历史上将这段时期称为“爵士年代”。爵士乐这种独一无二的美国音乐形式,也成为音乐喜剧的“音乐俗语”。

1929年,爵士乐岁月里无拘无束的欢乐,在股市暴跌和经济大却下来。经济危机的后遗症使娱乐业的状况极为严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音乐喜剧中爵士乐无忧无虑的欢乐情绪是合乎20年代的乐观精神的,却不适于大萧条时期社会的需要。于是,音乐剧通过对当前时事更辛辣的讽刺以回应来自电影(有声电影,特别是歌舞片)和广播媒体的竞争,在满足观众的欣赏需要的同时,显示出了音乐剧对社会现状深刻的认识。乔治。格什温就开创了一秘交响味儿”的爵士风,将小歌剧与时事讽刺剧结合,将商业娱乐与严肃主题结合。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政府致力于重振国民情绪和经济资源,使得音乐剧嘲弄时事的风格在某种程度上有所减弱。这时的音乐剧从富有争议的时事主题转移到一些永恒且普通的话题,并追求优美的旋律,许多作曲家都用古典音乐来创作,用音乐戏剧取代音乐喜剧。与此同时,乡村

音乐以其优美的旋律、清新的风格也进入了音乐剧的殿堂.20世纪60年代以后,以巴特为首的音乐人开娜进军”百老汇,20世纪70年代以后,韦伯更是力挽狂澜,书写了音乐剧的新历史,给音乐剧带来了一股狂热脚摇滚,佩和清新的“轻歌剧”风,带动音乐剧的歌剧色彩复苏。尽管音乐剧中音乐的创作是紧跟流行乐坛的,然而,音乐的运用不仅仅是因为它流行,还因为它与剧情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音乐剧的发展、成熟,音乐已成为这种戏剧的一种强有力的叙事方式,音乐交待历史背景,烘托气氛,音乐亦可展开故事情节。将音乐与故事串联起来,开始于吉罗姆。《科恩的袱艺船》。《演艺船》打破了以往音乐喜剧的庸俗和歌剧的凝重感,使音乐剧达到了一个崭新的艺术高度,其独特和成功之处在于智慧地溶入

了传统的元素,而又不落俗套。它不像通常的音乐喜剧,不合逻辑的故事围绕着歌曲、舞蹈、表演展开,而是用音乐来表达故事,展开情节。科恩在该剧的音乐创作中,一方面使歌曲显得缠绵徘侧,凄楚哀怨,表达了不幸的婚姻和黑人的不平等地位在人们心灵深处所留下的伤痛:另一方面,科恩追求优美的旋律,表现了密西西比河美丽的自然风光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剧中著名的歌曲“老人河”就描写了源远流长的密西西比河以及两岸的黑人生活,在表现自然风光的同时,表现了黑人的劳动、生活、受欺压和不满,这首歌在全球至今仍传唱不衰.在成熟的音乐剧中,音乐不像在影视作品中一样处于陪衬、配角地位,而是上升到主角的地位直接表达人物的情感,诊释人物的性格。在顺艺姗中,脚„老人河,‟.“遐想呼g‟‟情不自禁爱上他”到“我为什么爱上了你”,每首歌曲都是主人公在一定情景下的情感表露,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在撤克拉荷马》中,歌曲“人们会说我们在恋爱”表现了两位恋人互相传递、表达他们的爱情;“走出梦境,‟m吐表达了劳蕾对爱情的向往与渴望。有的作曲家还巧妙运用歌剧中的宣叙调〔朗诵调)来表现人物间的对话、较量、和冲突,取得

了用音乐叙事的很好效果。例如墩吉与贝丝》、《西区故事》中都有这种念唱风格。在著名的《窈窕淑女》中,作曲家甚至采用了介乎说白与宜叙调之间的“朗诵风格”作为男主角的音乐表达方式。这种用音乐直接表达人物的语言、情感、性格,虽不如说白清晰明了,却能给观众留下更大的想像空间。需要一个质的转变。鲜明的中国风格与特色是国产音乐剧定位 的重要命题之一。按照这一命题的要求,在进行原创剧制作时,不仅要把握住这一外来艺术的共性特征,而且必须充分调动中华民族丰富的艺术资源,通过在一、二度创作方面的努力,让作品在编、导、音乐、表演、舞美等方面全方位凸现鲜明的个性即中国风格与特色来。

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廖向红在导《赤道雨》时,评价宋祖英的演唱时曾说:“身为歌手,宋祖英在《赤道雨》中尝试了很多突破,比如为了满足音乐剧的娱乐性、大众化需要,她尝试把自己的民族化唱腔拓展开,融入通俗唱法:另外,她还尽力克服作为歌手习惯性的鼻音发声,在剧中对白上,有非常强烈的愿望学习以话剧演员的方式在舞台上讲话;总之,身为一个成名歌手,宋祖英尽管舞台经验己经相当丰富了,但她依旧尽心尽责,对音乐剧的创作充满了热情,以她的能力是完全可以驾驭好这一角色,从而给《赤道雨》增色的。”

曾经对百老汇音乐剧有过研究并有过亲身实践的美籍指挥家刘键说:“美国百老汇音乐剧 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最初是由一种啤酒馆歌舞发展而来的,迄今为止己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成为美国一个很大的文化产业,同时是美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刘键认为,中国的音乐剧现在处于误区中,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音乐,二是表演。音乐剧最重要的应该是音乐,但是,在我们这里,音乐剧的主体不是音乐和演员的演唱,而是重在舞台设计和剧本。一部音乐剧是靠音乐贯穿始终的,音乐不应是辅助的,不应是剧情的陪衬。百老汇音乐剧的主要特点是:必须有醒目的主题音乐和主题歌曲,剧本只要内容平民化,政治上积极进步就可以;在表演上,演员的表演语汇要明朗易懂不做作。最为重要的是演员定是百里挑一,能歌善舞,是最适合音乐剧演出的。刘键说:“我曾问过许多演过音乐剧的中国演员这样一个问题,我的左手代表流行唱法,右手代表美声唱法,音乐剧的发声部位应该在哪儿?他们的回答是在中间。这是不对的,音乐剧的发声应该在我的背面,是另一种完全不同于两者的声音。中国的演员处在唱法的误区中,这也正是中国音乐剧同百老汇音乐剧的最大差距。国内演员看得太少,他们一直处于自我摸索的阶段。音乐上过于圆润,舞蹈和发声都过于民族化。现今世界音乐表演棱角分明,个性突出。发扬民族风格是必然的号但必须要让世界认同,民族艺术只有走向世界,才可以真正体现和展示它的民族特征。”

综上所述,音乐剧在实现艺术“时尚化”的同时努力实现着时尚“艺术化”。音乐剧不仅在舞台上塑造了20世纪的一种开放、乐观、幽默的人格类型,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对现实人生、尤其对当代青年的性格陶冶、生活时尚和人格魅力的培养发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音乐剧艺术在百余年的发展途程中,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举世闻名的剧作大师、作曲大师、舞蹈创作大师、表演艺术大师、舞美设计大师和制作大师,作为有着悠久、丰厚舞台表演艺术传统的国度,我们不能固定“程式化”的表演传统,我们传统的舞台表演艺术在对现实生活的艺术把握中若柑与时俱进”,我们就不仅能融入时尚而且能创造时尚。我认为,许多具有综合表演手段的地方戏,特别是歌舞性较强的“曲牌体”地方戏,在其“与时俱进”的历程中,会促成音乐剧艺术的中国风格。

《中外音乐剧“主打曲”特色之比较》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20世纪20年代至1997年以来,33部欧、美音乐剧100首“主打曲”与中国1983年至2005年以来,28部中国音乐剧60首“主打曲”的分析、对比,得出各自的特色,供从事音乐剧的朋友们参考。

关键词:歌剧、音乐剧;主打曲、歌曲、咏叹调、宣叙调、咏叙调。

一个多世纪以来,音乐剧的发展,虽然样式众多,多姿多彩,各具特色,但已定型为:源于欧、美的音乐剧。我们通过对20世纪20年代至1997年以来的33部100首欧、美音乐剧的“主打曲”(注1)与中国1983年至2005年以来,28部中国音乐剧60首“主打曲”(注2)的分析、对比,找出中外音乐剧“主打曲”的特色。

本文所说的“主打曲”是指这些音乐剧中的唱段是全剧中经常出现并贯穿全剧的主要唱段,它仅次于“主题歌”的地位,当然,也应包括主题歌。

在几部音乐剧的著作中都提到音乐剧是从歌剧、喜歌剧、轻歌剧发展而来,并指出其“声乐主要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重唱、合唱。声乐曲调的类型主要有:咏叹调、宣叙调、咏叙调。”(注3)当我们对上述33部100首外国音乐剧与28部60首中国音乐剧分析、对比后,发现外国音乐剧的这些“主打曲”都是歌曲,不是歌剧中的咏叹调、宣叙调或咏叙调,而中国音乐剧中的60首“主打曲”却是另外一回事了。笔者无意对咏叹调、宣叙调或咏叙调各有什么特色进行论述,而只对这些“主打曲”是歌曲并有何特色进行分析对比,然后就中国音乐剧中“主打曲”与之对比,得出中外音乐剧“主打曲”之异同。

外国音乐剧“主打曲”有以下几种特色:

(一)这些“主打曲”90%几都是歌曲,只有个别的介于歌曲与歌剧咏叙调之间。说其是歌曲,有以下歌曲写法特色:

(1)

曲式结构简单、严谨、清晰,多为AB材料的单二部曲式或变奏式的写法。也有ABA单三部曲式,或变化写法,像20世纪20年代音乐剧里程碑式的音乐剧《演出船》中的《老人河》,可以说是从歌剧到音乐剧过渡时期的作品,其结构是复三部曲式,A:a+b+a+B+A1+b+尾声(B的材料)。后来音乐剧的“主打曲”,在结构上越来越简单清晰。

(2)

这100首“主打曲”大部分都采用的是动机一再重复,与乐句重复或变化重复的,这正是民间歌曲的写法。请看《演出船》中的《老人河》:

再看1935年乔治。格什温作曲的音乐剧《波吉和贝丝》中的《夏天摇篮曲》:

这是一首黑人民歌风的一再重复音调的变奏曲性质的歌曲,是一首小调式的摇篮曲,剧中年轻的妻子克拉拉轻摇着孩子唱起了这首歌。

中国观众十分熟悉的《音乐之声》中的多首唱段,都是这类一再重复动机的写法,这正是歌曲的写法,而咏叹调、宣叙调决不是这种写法。请看《我心爱的一切》:

这是一首重复句首,变化句尾的典型歌曲写法,用重复加强人的记忆,变化取得发展。再看《音乐之声》中的《孤独的牧羊人》:

这更是一首重复句首,变化句尾的歌曲,所不同的是歌中使用了“雷依哦得”衬词发出的声响,使歌曲风趣无穷,大跳的音程成为歌曲的一大特色。

我们再看寇特.尔《懵懂女士》中的《我的船》;《猫》中的《回忆》;《剧院魅影》中的《夜的音乐》等众多的“主打曲”都是重复的歌曲。

(二)音乐剧“主打曲”另一特色是其旋律“好听、易唱、易记、易流传”。音乐剧的作曲家追求其“旋律单纯朴素、优美流畅、上口好唱”;追求歌曲“有听觉冲击力,有心灵震憾力,和旋律美”。这些主打曲共同的特点是,无论是听演员演唱或是观众自己哼唱,都感觉像有一种无形的手在撩拨自己的心弦,使人产生“心动”、“心悦”或是“心痛”、“心醉”。总之,就是产生“一种共鸣”。这样才能达到流传,几呼每部成功的音乐剧都有流传开了的歌曲,例如《猫》中的《回忆》;《歌剧院的幽灵》中的《夜之曲》等等。这里我们举《夜之曲》为例:

像这样有震憾力的“主打曲”还有很多,读者可从《外国音乐剧教程》中找到。

(三)音乐剧是以现代流行音乐为其基调,其“主打曲”基本上就是流行音乐的写法,流行音乐是当代最具有通俗化、娱乐化、大众化品格的现代艺术。音乐剧在欧美久演不衰,其原因就在于它的基本品格是考虑到受众的喜爱。我在日本学习时看了一些欧美音乐剧和日本音乐家创作的音乐剧,说有观众为音乐剧发狂,一点不假。一部音乐剧演下来,就有不少 会唱其中的主题歌。考虑受众的另一特点是演唱技巧上较简单,不像歌剧,要求演唱者有高难度的技巧,会表演的流行歌手就能唱这些音乐剧中的歌。当然,考虑受众还表现在音乐剧的内容上的平民化、与生活相关的剧情。

(四)音乐剧“主打曲”的动作性、表演性强,使其满台充满活力,“载歌载舞”成为其特色。这与歌剧中程式化的舞蹈不一样,比如格什温的《波吉和贝丝》,音乐用黑人爵士乐的风格与节奏,演唱起来动作性很强。大家都熟悉的《音乐之声》,其音乐的可动性很强,每首歌就像一首表演唱。台上一个人演唱,其他人有动作伴随,就产生了台上的互动,互动往往影响台下共鸣,也能产生互动,这就使演员与观众沟通,剧场效果就会很生动。这与音乐剧创作使用丰富多彩、音乐风格新颖独特的音乐语言有关。专家们分析音乐剧创作的三种主要语言有:古典音乐、爵士乐、摇滚乐。后两种音乐的动作性是很强的,这里就不一一举例说明。

(五)音乐剧“主打曲”的剧情多为欢乐、诙谐、喜剧性的。因此,欢乐、诙谐情绪是这42部音乐剧的基调,并且多数为爱情题材。像《耶稣基督万世巨星》与《悲惨世界》这样严肃性的题材是极少的。当我们研究了这100首音乐剧唱段后,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说:欢乐、诙谐情绪的音乐剧唱段,其旋律朗朗上口,有青春活力;其节奏明快,有摇滚、迪斯科、爵士乐等所谓的现代节奏;给人以强烈的“时代感”。

(六)音乐剧“主打曲”的伴奏乐队是不具一格的多样化的编制,特别是现代电声乐队的加入,使音乐剧成为“时代”的产物。电声MIDI的音响有无穷尽的音色,这使音乐剧的音乐,无比丰富,音响神秘莫测,这一点我在日本亲临剧场的感受深刻。

当然,外国音乐剧决不只有以上六大特色,让我们再从60首中国音乐剧唱段中来分析其特色。

因为音乐剧是源自欧美,我们还是以外国音乐剧为准尺,对比中国音乐剧的特色。

在目前研究音乐剧的著作中,一般把1982年创作演出的《我们现在的年轻人》作为中国的第一部原创音乐剧剧目。而改革开放20多年里,明确打出音乐剧大旗的据说只有《山野里的游戏》、《鹰》、《四毛英雄传》等为数不多的少数剧目。这说明作者们对自己的作品还是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因为音乐剧毕竟是外来品种,中国音乐剧在草创阶段,抱着学习的态度较好。因此,多数剧目都以“轻歌剧”、“喜歌剧”的名目演出。本文是根据《中国音乐剧作品选集》进行研究、分析的,因此,凡选进书中的歌曲,均作为“主打曲”对待。笔者发现的情况如下:

(1)60首中国音乐剧“主打曲”中,我们惊人的发现,真正属于歌曲的不多,多数唱段介于歌剧中的宣叙调或咏叹性质的唱段。例如《日出》中的《你是谁?美丽的女人!》。当然,是歌曲或咏叹调并无好坏之说。而像《芳草心》中的《小草》是一首绝妙的好歌。外国音乐剧大多数唱段是歌曲不是歌剧唱段,这一特点直接影响了后面的几个特点。对于这一点,我发现问题出在中国音乐剧的唱词写法,过于散文化,过于强调抒发性情绪,缺少规整的词格,作曲家谱曲时就只好写成散文式的唱段,说是歌曲,又过于散,说是宣叙调又不像,说是咏叹调又不成。

(2)60首中国音乐剧“主打曲”中,像《小草》那样一再重复乐句的不多,有重复后面的乐句,由于唱词的散文化,使音乐主题不能更集中些,松散的唱段就达不到《小草》那样句法清楚,结构严谨。60首中国音乐剧中,很少有一再重复。

(3)说到音乐剧旋律的“好听、易唱、易记、易流传”这一特点,60首中国音乐剧中只有《小草》算得上这一特点。笔者分析了这60首唱段,不属于可流传而未宣传出去之列。原因除不具备上面两点之外,还有下面几个原因。

(4)中国音乐剧作家们似乎注意到了通俗性与向流行音乐靠近这一特点。但是我阅读了这些钢琴谱后,发现不少旋律是散文式的通俗歌曲,而伴奏却是严肃音乐的织体,或严肃歌剧的写法,不少唱段的难度也超出通俗这一范畴。(5)就音乐的动作性、表演性来说,在内容上是注意到了,例如《特区回旋曲》、《快乐的推销员》等。但是从音乐的动力性看,也是欠缺的。当然,有许多剧的剧情并没有为音乐提供可动的因素。

(6)剧情多为欢乐、诙谐、喜剧性的,这一点中国音乐剧是做到了,不单是爱情题材,而且多写的是现代生活题材。我不得不在这里提出,中国音乐剧中的唱腔不讲中国语音规律,不讲四声,倒词现象严重这一事实,有的唱段像翻释过来的歌曲。威尔弟、普契尼的歌剧是按意大利语行腔的,用意大利语演唱非常顺畅舒服,欧美音乐剧以流行歌曲为基调,也是讲究语言规律的,中国音乐剧倒词的唱腔,让人听来总是别扭的。

(7)中国音乐剧的发展时间很短,赶上电声乐器时代,靠高科技手段制作的伴奏音响,是过去时代所无法可比的,可以说是五光十色,声响艳丽。但是再好的声响,没有精彩的旋律唱段,依然无济于事。

中国音乐剧出现的问题,我以为在剧本作者身上,因为歌词是剧作家写的,剧作家不是作曲家,如果剧作家懂曲式学,会弹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学习过威尔弟、普契尼等大师的歌剧,又对欧美音乐剧进行过笔头分析,我想,上述问就可解决的好一些。

第三篇:中外音乐剧比较

中外音乐剧比较

浙江工商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

班级:工商1101

学号:1101100116

段丽媛

1.什么是音乐剧?

音乐剧(英语:Music Theater,简称:Musicals),又称歌舞剧,是音乐、舞蹈、歌曲、魔术、杂技和对白等丰富多彩表演形式结合为一体的戏剧表演。剧中的幽默、讽刺、感伤、爱情等主题通过演员的语言,神情和动作以及舞台的背景、环境和各种音乐的巧妙结合来传达给观众一种新颖的综合的艺术形式。

音乐剧的特点有:综合性,现代性,多元性和灵活性等。它是一门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综合舞台艺术。它通俗易懂,突破年龄、阶层等客观因素的局限,广受观众的喜爱。2.音乐剧的产生和发展简短介绍

在17世纪~18世纪的欧洲,音乐成了人们用来表达思想和感情的有力工具。各式各样的音乐都得到茂盛的发展,出现了清唱剧和歌剧,但这两种剧在某些方面上显得单调,而且不能完全满足观众的口味和需要,于是出现了介于两者之间的艺术形式产生了。历史上第一部“音乐剧”是约翰·凯的《乞丐的歌剧》,首 演于1728年的伦敦,后来一个巡回演出团在美国北部也上演了这部剧,这便是美国人亲身体验音乐剧的开端。后来,美国的第一部音乐剧《黑魔鬼》出现,德国的喜剧《穿紧身衣跳舞的女孩》也出现,西方的很多国家都已开始了音乐剧的创作。随着先进音乐制作技术的发展,大量优秀剧本的创作,大量优秀导演的诞生,各种舞台、道具、服装设计的创新以及大家对音乐剧的喜爱,音乐剧得以广泛地、多样化的发展,呈现了一派新荣的百花争艳的景象。而到了现代这个科技时代,高科技技术的融入也为音乐剧的各方面的创作带来了一股新风。3.中外音乐剧起步比较

从音乐剧的起源和初期到中期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始终很难看得到中国的音乐剧谱写下的足迹,而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等国家却已开始了不同背景,不同风格,不同题材和尝试和创作,这不得不成为“为什么中国没有创作出优秀而又能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音乐剧”的原因,因为我们在音乐剧这一方面的起步和意识远远晚于很多外国国家。而随着英国和美国的音乐剧经常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音乐剧也开始在日本、韩国,中国内陆、台湾、香港,新加坡等亚洲地区流行。所以中国的音乐剧相比西方国家的音乐剧显得更加不成熟,更加不完善,技术水平也不高。3.中外音乐剧创作人才比较

自从音乐剧开创以来,英国、美国和法国都涌现了大批优秀的音乐剧创作大师,比如:艾文柏林(Irving Berlin)、理查德罗杰(Richard Rodgers)、寇尔波特(Cole Poeter)、乔治盖希文(George Gershwin)、佛瑞德利克娄(Frederick Loewe)以及杰洛姆寇恩(Jerome Kern)安德鲁·劳埃德·韦伯等等等等。比如安德鲁·洛依德·韦伯,1948年出生于英国伦敦。他的第一部音乐剧已表现出了对流行音乐的着迷,结合了迷幻、乡村与法国小调三种元素。70年代早期,韦伯与莱斯合写的作品是大胆的《耶稣基督万世巨星》,获得了格莱美奖。该剧于1971年在纽约上演时,获得了七项托尼奖,包括最佳原作曲和最佳音乐剧奖,1973年,该剧被拍成电影。韦伯改编的《猫》正开始成为迄今为止韦伯在商业上最成功的作品。在美国和英国以及全世界,任何一个时候,都至少有他的十几个巡回演出团在大城市演韦伯的音乐剧。1995年,《猫》以史无前例的演出纪录庆祝它在百老汇上演十周年,《猫》、《星光快车》及《耶稣基督万世巨星》三部韦伯的作品是伦敦戏剧史上演出时间最长的三部音乐剧。韦伯是改写音乐剧历史的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而中国的音乐剧作曲者则又屈指可数,少者有少。

不过,中国在歌剧方面也又一些在我们国人看来比较著名的歌剧,二十世纪中国歌剧创作的拓荒者是黎锦晖,他创作了儿童歌舞《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共12部,在当时的中国曾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为中国歌剧创作开了先河。1934年聂耳和田汉推出《扬子江暴风雨》,这种“话剧加唱”的做法后来也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歌剧结构形式。从三十年代中期起,上海、重庆一些专业作曲家在创造民族歌剧方面作了不同方式的探索,出现了《西施》(陈歌辛,1935)、《桃花源》(陈 田鹤,1939)、《上海之歌》(张昊,1939)、《大地之歌》(钱仁康,1940)、《沙漠之歌》(王洛宾,1942)等作品,其中大多借鉴西洋大歌剧的创作经验,力图解决音乐戏剧化问题。在目前研究音乐剧的著作中,一般把1982年创作演出的《我们现代的年轻人》作为中国的第一部原创音乐剧剧目,而改革开放20多年里,明确打出音乐剧大旗的据说只有《山野里的游戏》、《鹰》、《四毛英雄传》等为数不多的少数剧目,这说明作者们对自己的作品还是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因为音乐剧毕竟是外来品种,中国音乐剧在草创阶段,抱着较好的学习态度,因此,多数剧目都以“轻歌剧”、“喜歌剧”等剧目演出。中国各种代表中国色彩的歌剧也不断涌现,但是在音乐剧这一综合的艺术中,中国的创作往往显得小家子气或不成熟,以致于在作品在世界的影响力不大。4.中外音乐剧作品比较

一提到音乐剧作品,引入大多数人脑海里的就是国外的优秀作品。为人所熟悉的有最著名的应该是《猫》,《悲惨世界》,《歌剧魅影》,《贝隆夫人》,《音乐之声》,《红磨坊》,《发胶星梦》,《西区故事》,《雾都孤儿》,《妈妈咪呀》,《小王子》,《十诫》,《德库拉》,《巴黎圣母院》,《罗密欧与朱丽叶》,《伊丽莎白》,《莫扎特》,《吸血鬼之舞》,《芝加哥》,《狮子王》《歌舞青春》,《美女与野兽》等等,每次当我们想起这些优秀的轰动世界的音乐剧时,我们总会想起里面那些美丽、善良、可爱、优雅、美好、风情、性感、邪恶、丑陋、恶毒、等各种人物形象,他们的服装、妆容、神态和动作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些生 动、形象、激情、忘我的演出甚至给我们的是无限的崇拜之感,比如在《猫》这部作品里,猫的伶俐、猫的乖张、猫的自由的生活方式,如此新奇的吸引着人们,从猫的生活方式中,找到一个全新的自我定位,这是个奇特的发现过程,没有人愿意用自己的生活与一只猫咪的生活做比,但是从音乐剧《猫》中,从那些千奇百怪的小生灵身上,从他们梦幻般的生活中,我们却可以从生活以外的角度,审视自我和自我的生活。我们还会想起里面的那些契合主题的舞台设计和灯光设计,《猫》里的魔幻色彩的夜空、废弃的街角、冷清的垃圾场,各种舞台布置在每一个音乐剧中的渲染烘托里起着重要的作用。想起《猫》,我们还会随着想起里面各种风格的乐曲,《回忆》这首歌中经典的旋律把一只饱受生活摧残,离群多年而又风光不在的老猫的内心世界表达的淋漓尽致,她对美好生活的那份憧憬和盼望回到猫家族中的向往,把整部剧推向了最高潮,可见音乐为烘托剧情起到的巨大作用。这些经典乐曲都在剧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并成为每部音乐剧的标志和象征。

中国的“音乐剧”为我们国人熟悉的有《白毛女》、《化蝶》等等,但是现在大多数的年轻人都不了解,甚至只知道中国的音乐剧作品,举一个例子。美国迪士尼拍的一部成功的音乐剧《歌舞青春》,一经排成电影形式的音乐剧后,就以迪士尼的轰动全球的气势席卷受到了青少年的喜爱与追捧,大家喜欢里面的富有生命力和年轻情感呼唤的歌曲,喜欢里面的男女主角的浪漫,喜欢那些高中时代的梦想、激情和让人生绚烂的回忆,喜欢里面的舞蹈、舞台剧。就在这我们的 称赞之后,中国版的《歌舞青春》出现了,虽然这也是迪士尼公司名下的创作,但是在我看来,中国版的《歌舞青春》里面的情节和年轻人的梦想似乎与我们真正的高中生活显得太不现实了,首先我们没有美式《歌舞青春》里的开放,这包括对物质上的追求,对音乐方面的追求,对初恋、美好爱情的追求,对音乐剧的认识,另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没有美式《歌舞青春》里的环境,在没有这样的校园文化的背景下,中国《歌舞青春》似乎脱离了实际,脱离了青少年的想象,另外将美式《歌舞青春》的歌曲进行改编翻唱,也丢失了美式《歌舞青春》的原汁原味,大家注意观察一下两个版本的《歌舞青春》,也会发现主角们在歌唱、舞蹈和表现力方面的悬殊差别。虽然有时模仿是很好的,但我不得不承认,在文化背景不同的状况下的模仿会显得缺乏实际性,缺乏创新,最终也会导致观众或欣赏者进行较大差异的比较和批评。

5.中外音乐剧的演出中心比较

百老汇---众所周知,像“好莱坞”与美国电影的关系一样,一提起“百老汇”人们便会很自然地想到美国戏剧。“百老汇”是纽约市曼哈顿区的一条大街的名称。在这条大街的中段一直是美国商业性戏剧娱乐的中心,因此“百老汇”就成为美国戏剧活动的代名词了。百老汇曾经有非常辉煌的历史,这是与美国商业音乐剧的历史密切相联系的。百老汇音乐剧(Broadway Musicals)的前身是黑人游艺表演、滑稽剧、歌舞杂剧等,比较多地受爵士乐、摇摆乐的影响,其舞蹈有独创的百老汇风格。还有法国巴黎 的歌剧院,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等在全世界有名的歌剧院,但是在中国呢?我们知道中央歌剧院,还有个别城市里的歌剧院。剧院作为展现音乐剧的承载体,首先它就要具有宽广、华丽而有富有创作性,可塑性的舞台,鲜艳而变幻莫测的魔术般灯光效果,更重要的是它的容纳量,容纳量的多少也能直接影响到体现出它的气势与影响。所以一个国家想要创作出优秀的音乐剧,就必须拥有一个能够让这部音乐剧走向世界的大舞台,这个大舞台不仅要能成功地办好演出,它更需要将其推向宽广的世界舞台,并且在背后也需要很多商业的可操作性。6.中外音乐剧差异的文化原因

中外音乐剧的差异也有其文化背景方面的原因:中国的音乐剧大多偏向与传统的题材,比如说中华民族革命,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故事,封建统治下老百姓的贫苦生活等等,这些题材早已在中国的历史小说中不断的重现和积累,所以中国在音乐剧的创作之中难以逃脱这些红色爱国题材的束缚,也就难以在音乐、舞台、表演上得到更多的创新,就像小家碧玉般的音乐剧是走不进世界艺术的大门的。而国外的音乐剧相比之下就显得开放、创新、自由得多,这也是他们的文化特点。国外的音乐剧中,剧本所呈现的既有社会各阶层人的生活,也有很多幻想的理想世界,有突破限制的形象的大胆尝试,也有超乎想象、突破伦理的冲击和震撼,同时,几乎每个音乐剧都有为其创作的符合该题材和故事情节的音乐,它并不是一味地模仿和重复,而是在不同章节的变换中寻求新的格调,让每一个欣赏者都能获得听觉的享受。所 以,国外的这些音乐剧会变得如此优秀和杰出,关键的一点是它们都具有着开放性、多元性、社会的共鸣性,大至剧本的优秀性,剧院和舞台效果的精心布置,音乐的选取,小至表演者在舞台上的服饰妆容,一颦一蹙,一个回眸和一滴眼泪都让人在欣赏的同时,感觉自己已经不是一个旁观者,自己已融入了这个故事中,唤醒了沉睡在心里的狮子、昔日的梦想和曾经自己内心的遥不可及的想象。在这里,我兵=并不是说中国的传统题材不优秀,不值得肯定和回忆,但是如果一味地吃老本,不以新的眼光,新的角度去尝试,去发展,那么中国的音乐剧也许就会就此衰落。就像近几年来,影视界中都出现了很多翻拍历史故事的现象,《红楼梦》、《西游记》等等,我们在欣赏该剧的同时不免会与原来的模板进行比较,新版《红楼梦》中,我们看到的过多的是背景的设计大大修饰,但奢华的贾家大府不免会带上很多现代色彩,演员们的演技也很欠佳,没有演出故事里最基本的气质,同时新版《红楼梦》中的音乐也让人觉得很灵异,诡秘,空旷得像一部惊悚片,诸如此类的重拍在近几年来也许大家已经习以为常,但是也不得不反应出当今中国影视题材的匮乏和没落。音乐剧同样如此,它需要的是不断注入新的元素和血液,而不是一成不变地继承和重复。在这里,我认为有一句话可以总结音乐剧:如果你能想出并且做出别人认为不可能的或者超乎逻辑的事情来,那么你做的事情就已成功了。国外不朽的音乐剧作品也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而取得了辉煌的、不可超越的成功。

7.对中国音乐剧的期望 虽然中国音乐剧与国外的音乐剧的差距甚远,但是我想创新应该是无界限之分的,希望我们在教育体制的改革帮助下,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写出更加具有时代意义的原创作品,我们少一点“山寨”,多一点“本寨”的真实,可以学习和借鉴国外的经验,但在创作和编排等各方面都需要保持独立的自我。同时我们也应该提高国民的审美情趣以及对音乐剧的欣赏能力,不一味的抵制国外的音乐剧,也不一味地吹捧国外的音乐剧,支持中国的音乐剧,不断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评价,让中国的音乐剧在逐渐成长的过程中走向世界,让这一美妙的艺术形式高歌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第四篇:音乐剧赏析

音乐剧《猫》观后感

一、《猫》简介

《猫》是英国作曲家安德鲁.洛伊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根据T.S.艾略特(T.S.Eliot)的诗集谱曲的音乐歌舞剧。

音乐剧《猫》是世界历史上最成功的音乐剧,也是有史以来演出时间最长的音乐剧, 是世界上票房最高的舞台剧,也是在美国纽约百老汇和英国伦敦西头连续公演最长的舞台剧。自从在1981年伦敦首场演出之后开始风靡世界21年,共以10几种语言在20几个国家出演无数次。仅仅在伦敦的演出场次就达9000多次。《猫》曾获得七项托尼奖,包括最佳歌剧。而剧中《记忆》一曲则成为现代音乐中的经典。

二、观后感

因为是第一次观看这部音乐剧,所以印象也较为深刻。虽然我不能用艺术的专业的眼光来欣赏它,但是以普通人的眼光来看,仍然有许多触动人心的地方让我感动。

音乐剧《猫》在海外20年的狂潮不衰,除了作品本身的精纯以外,更多的还应该归功于《猫》剧所倡导的一种现代的生活方式与理念,和这种理念可以在生活中对应的人群。猫的伶俐、猫的乖张、猫的自由的生活方式,如此新奇的吸引着人们,从猫的生活方式中,找到一个全新的自我定位,这是个奇特的发现过程,没有人愿意用自己的生活与一只猫咪的生活做比,但是从音乐剧《猫》中,从那些千奇百怪的小生灵身上,从他们梦幻般的生活中,我们却可以从生活以外的角度,审视自我和自我的生活。

就象下面的一段文字描述的那样:

在桀骜的独来独往中高贵着,在傲慢的灵性间我行我素的美丽着; 智慧、敏锐而带着些许凌厉的心扉可以在永无止境的奔忙中悠然自若; 放纵、忘我、酣畅淋漓的感受世界,享受着、付出着,肆无忌惮的生存; 一群猫,造物的禀赋,让她们成为猫。

《猫》剧中的故事是讲述一群贵族猫在礼拜夜推举谁上天堂,她们都讲述着自己富有的人生,豪华的生活,自己主人的才华,忽然来了一致流浪猫,动情的诉说了自己平淡流浪的生活,多么凄凉又是多么的丰富多彩,自己的信仰是多么的坚定,在她的述说间,还动情的唱了这首经典的《memory》,把整个歌剧带向了高潮,也正是在这幽幽的歌声中,她一步一步的迈向天堂,所有的的猫都面带崇敬的目送她而去…… 正如人们公认的,在剧中最能触动人的心灵的,就是那首《memory》,它由流浪而遭唾弃的老猫唱出,歌曲哀婉动人,从内心发出淡淡的凄凉感。“Has the moon lost her memory? And the wind begins to moan”连自然环境都如此凄凉,那么人心也自然冻结。渲染了外界气氛,更反映内心悲苦。

“I can smile at the old days,I was beautiful then”回忆自己的年轻时光,当时自己是多么beautiful,“The time I knew what happiness was,Let the memory live again”那时带给人们多少欢乐,可惜时光不再,真希望人们记住自己曾经美丽。

“I must wait for the sunrise,I must think of a new life,And I mustn't give in,a new day will begin”始终有个信念,决不放弃,永不言拜!

“If you touch me,You'll understand what happiness is,Look a new day has begun.”唤醒人们的良知,人啊,不要厌弃我这只老猫!再一次坚信,新的生活已经到来,乐观、积极、向上,使人为之感染。

其实,这守歌不仅唱出了老猫的心声,也唱出了那些年华不再但又对生活充满信心的人们的心声。“最美不过夕阳红”,我们终会走到那一天,当自己慢慢老去,我们还能回忆自己的过去,而最美的回忆就是给人们带去了欢乐。人的一生,最重要的是如何走过,如果能在路上流下美好的足迹,如果能给别人带去美丽的风景,那么你的回忆就是最大的幸福。我们不禁思考,当我们老去时,我们会有怎样的memory呢?青年一代,朝气蓬勃,只要能做自己想为之奋斗的事情,那么到了老年也就没有遗憾;在青年时代做一些令人为之赞叹的事情,也不枉此生;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在青年时,你能为后人留下什么。这个歌剧反应了在当时社会上,上流人事和平民之间的差距和关系,表明天堂并不是富人才能及其的圣地,心灵的纯净远远比物质上的财富要让人充实。

《猫》中的舞蹈和音乐相当突出。为了传情达意,编导们不惜用了大量的舞蹈场面来表现猫的不同特征和性格。这里既有轻松活泼的踢踏舞,又有凝重华丽的芭蕾舞,还有充满动感的爵士舞和现代舞。怎么好看怎么编,没有框框,别具匠心,不拘一格。尤其是那段长达十几分钟的“杰里克舞会”的舞蹈,场面宏大,激情澎湃,让人看得如痴如醉。

《猫》的舞台也极精彩。它的设计概念是“从猫儿眼里看到的世界”。《猫》的服装全按各个猫儿的形象特征来设计,共有250多套,上面逼真地绘出了不同年龄、性别的猫的肤色和皮毛花纹,每个演员都被画成了一个与其身份相符的猫脸,再配上30多个不同色泽和质感的假发,活灵活现地装扮出了一只只性格各异的猫儿。

而且《猫》有它精神升华的东西在里面,它是拟猫而不是拟人,但是又是按人类社会来描写猫族的,从音乐一开始就是族群仪式的场面,而到最后格雷兹·贝拉升入九重天,每一只猫都接纳了它,这也是人类社会惯用的,很像早期的宗教仪式,很神圣,可能感觉比人类社会的宗教感还强烈,甚至会让人类觉得惭愧,但同时又带着一种欢愉的东西,一种神秘的东西,它也来自于几千年来人们对猫的揣测、认识,神秘、信仰的东西都在里面了,看的时候会觉得很真切,但又不会太直白。所以,一场戏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一个猫群就是一个人类的缩影。

第五篇:音乐剧《猫》赏析

音乐剧《猫》赏析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形形色色的人们穿行奔走在各个角落、叙写述说着自己的故事。人间的悲喜剧一天又一天的上演在名为社会的大舞台上。到底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善、什么又是恶?一百个人心中恐怕有着一百种不同的答案。那么,若是以猫的视角来审视这个世界的善恶美丑,又该是什么样的一番情景呢?现代歌剧《猫》就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猫世界中的“猫”生百态。

其实《猫》的故事很简单:杰里科猫族每年都要举行一次聚会,众猫们会在这一年一度的盛大聚会上挑选一只猫升天,升天以后可以再次获得新生。于是,形形色色的猫纷纷登场,尽情表现,用歌声和舞蹈来讲述自己的故事,希望能够被选中。最后,当年曾经光彩照人今日却无比邋遢的“魅力猫”以一曲《回忆》打动了所有在场的猫,成为可以升入天堂的猫。)

简单的故事,却被演绎的异常动人与真实。音乐剧通过不同的音乐背景,舞台情境,人物刻画、内心表达、舞蹈编排,展现出其非凡的魅力。

一、从音乐背景上赏析

该剧的音乐无疑成为本剧最大的亮点,它在音乐与舞蹈的创作中使用了大量的流行音乐的元素,并将观赏性放在首位,使戏剧表演更加通俗化、大众化、现代化。在猫这部音乐剧中,多采用渐进式与突变式的音乐风格。开始的舞台是昏暗而安静的,而音乐是随着神秘而幽缓渐渐过度到欢快与激昂的,之中灯光与舞蹈也都随着音乐的渐变而起着微妙的变化,在开始之时音乐的渐变让整个舞台很好的完成了剧情背景的传递与表达,让观众在理解故事发生场景的过程中觉得自然与舒服。之后整部舞台剧中出现了,多次的音乐骤变,整个舞台多次从万猫欢腾的氛围中一下被抽离,进入了另外一个亦或是安静亦或是悲苦亦或是紧张恐怖的气氛,一次音乐骤变是发生在魅力猫的出现,音乐的突变似乎让我们在进入了魅力猫悲惨的回忆,这时响起的是之后被世传为经典的“回忆”,该曲以一种缓慢的节奏与哀伤的旋律,表达出了格里泽贝拉回忆她离开杰里科猫族在外闯荡所经历的各种悲苦,从前的光芒与美好就恍如一梦,现在就只剩下孤独与凄苦。她是如此的想念家乡与亲人,整首歌中将她如今的悔恨与对关怀的渴望展现的淋漓尽致。之后的剧中也多次出现诸如此类的变化,而这种音乐的变化更加完美与强烈的表达出了角色各自想要表达的感情,展现出了故事的各种矛盾与变化,使得每只猫儿更加的富有灵气与个性,令每个角色更加鲜明与丰满。

二、从舞台情境上赏析

一开场,身着宛若猫的毛皮般服装的演员们接连登场,虽然每位演员都以猫的形象出现,但他们的造型又全然各异——“毛皮”的花纹、颜色以及脸部的妆容似乎已经在预示着每只猫的性格特点。紧接着,随着一只只猫为我们呈现出各具特点的歌声与舞蹈,一副生动的猫的聚会图渐渐展现在我们眼前。猫们的歌曲由此起彼伏的独唱慢慢变为层次感很强的男女声多声部合唱,其烘托的气氛也由月下黑暗的神秘感转变为热闹的欢庆与聚会。舞蹈在此时也呈现出一派欢腾的群舞场面。群猫共舞,用他们极具特点的肢体语言与感染力极强的歌曲在开场就将观众的心紧紧抓住。

然而在看过全剧以后,我想,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莫过于那幕“魅力猫”格里泽贝拉月下独唱“Memory”的片段了。

一片静谧之中,随着月色缓缓泄下,“Memory”幽婉的曲调在夜空中飘荡起来,一时间,所有的猫都停下了动作,或抬头凝视,或低头沉思,仿佛融入了那如流淌着的记忆般的歌声之中„„此时此刻,格里泽贝拉不再是那个寄身于低等街区的肮脏老猫,她分明只是个曾经拥有美好的过往而现在却饱尝辛酸、被岁月渐渐剥去一切的可怜的猫。往昔的幸福与欢欣、如今的悲伤苦痛全部都借由歌声传递出来,娓娓的述说让听者无不为之动容。也许正是这样,群猫开始转变了态度,厌恶与唾弃被理解与同情所代替,格里泽贝拉终于获得了群猫的接受,也终于获得了迈上通向美好天堂的阶梯的机会。

这一幕不但是全剧的转折点,更是整出音乐剧的高潮。故事的矛盾冲突在这里达到顶点——不但是猫群与格里泽贝拉的矛盾,还有无法得到认可的格里泽贝拉自己心中,对于所经受的痛苦与对美好生活的渴求之间的矛盾也交织上升到顶峰。所有感情在此时适时喷涌而出,将观众的心随着剧情推向最高点。

剧中每一只猫的服饰看似相差无几,但却大有不同,无论从各自的毛色与设计上都无一不在细节处刻画了角色的性情与地位。魅力猫的落魄,首领猫的霸气,白猫的灵活与纯洁。猫的服饰不但鲜明了各自的角色,更整体的赋予了演员们以猫性。让我们更意识到舞台的魅力与编剧们对细节的把握的是如此的恰到好处。

三、从人物刻画上赏析

剧中人物的风格,其实应该是猫物才对,各个角色都有着自己的性情与故事,每一只猫的个性都是那么的鲜明,就如世上的人一样,有着各自的内心世界,剧中的猫仿佛也被附上人类的影子,成为表达的载体。也从中映射出纷繁世界的变幻无常与多姿多彩。但整部剧以魅力猫为贯穿剧集的主线,也成为将故事推向高潮的关键,令宽容与爱这一主题在此部音乐剧中得以升华,而一首旋律梦幻却透着无限哀伤与渴望的“回忆”成为传世的经典。

本剧以年轻天真的白猫维克多利亚跳起了独舞“请到杰里科舞会来”作为开场,他们正在等待他们的领袖--英明的老杜特罗内米,今晚由他挑选一只杰里科猫,这只猫将被派到九重天上“获得”新的生命。每一只猫都用歌曲和舞蹈来讲述自己的故事,希望能够被选中成为获得重生的杰里科猫。珍尼安尼朵茨是一只老刚比猫,她整天不是睡觉就是闲逛;“兰塔塔格”,是一只爱搞恶作剧、对异性魅力十足的猫;被遗弃的“富有魅力的格里泽贝拉”是一只杰里科猫,她已离群多年,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这次她发誓要回到家族里;强壮的“布斯托夫.琼”是只25磅重的猫,他把时间都花在吃上;突然一阵雷鸣般的碰撞声,警笛声大作,邪恶的猫麦克维第大摇大摆地来了;“蒙哥杰瑞和兰普利第泽”是一个爱开开玩笑、爱搞作剧的捣蛋鬼小组,老是给他们家惹麻烦;当仁慈而英明的领袖“老杜特罗内米”到场时,整个家族一片欢腾。它们准备了一些节目:群猫表演了一出名叫“波里科狗进行曲下的佩克族与波里科族的可怕的战斗”的戏。猫们穿着敌对派的狗的衣服向对方狂吠。表演被邪恶的麦克维第打断,猫们四散奔逃!老杜特罗内米平息了骚动,“杰里科舞会”如期开始,全体猫们跳舞欢庆。夏天为何迟到,时光怎样流逝“剧院猫格斯”是一位老演员,曾经与他那个时代的最伟大的演员共事过,他正受着痛风之苦。“铁路猫斯金伯·申克斯”是所有猫的友善大叔。邪恶的麦克维第绑架了老杜特罗内米,麦克维第装成老杜特罗内米,有两只猫认出他来:一只是蒂米特(吓坏了的小猫),一只是最性感的大个子猫鲍巴露瑞娜(无忧无虑的女孩)。麦克维第的恶行使他得到了一个浑名—“犯罪的拿破仑”;麦克维第被揭穿后与曼库斯特拉普及其他的雄猫打了起来,他把电线弄短路使得所有的灯都熄灭了,杰里科猫陷入黑暗之中。兰塔塔格叫来“米斯特腓力先生”,要他施魔法找回领袖。米斯特腓力成功了,灯又亮了。老杜特罗内米决定哪一只杰里科猫将获得重生的时刻到了。此时,格里泽贝拉以《回忆》一曲唱起过去的事情。家族接受了她的回归。她被选为去“九重天“而获新生的猫!动人心魄的《回忆》,明确了整部《猫》的主题。格里泽贝拉猫成为了《猫》剧的感情出口。她在《回忆》里达了她遭受的痛苦,她曾经的快乐和美丽,以及最后对温暖的渴望。

这首歌不仅唱出了老猫的心声,也唱出了那些年华不再但又对生活充满信心的人们的心声。“最美不过夕阳红”,我们终会走到那一天,当自己慢慢老去,我们还能回忆自己的过去,而最美的回忆就是给人们带去了欢乐。人的一生,最重要的是如何走过,如果能在路上流下美好的足迹,如果能给别人带去美丽的风景,那么你的回忆就是最大的幸福。

四、从内心表达上赏析

《猫》其实没有什么复杂的情节关系和扣人心悬的内容,但正是这份简单让人们认识了很多东西,明白了一些简单的道理。我们通过每一只猫的肢体表演,通过他们的言行,我们看到了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有的勇敢,有的迷人,有的狡猾,有的慈祥„„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扮演自己的角色,他们也享受属于他们的这份快乐!在现实社会里人也是一样的,我们通过每个人的言行举止认识每一个人,了解每一个人!每个人也都在为了自己的目标努力,提高着自己,展示着自己好的一面!当众猫们沉浸在欢聚的幸福之中的时候,格里泽贝拉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她年轻时是猫族中最美丽的一个,厌倦了猫族的生活到外面闯荡,但尝尽了世态炎凉,再回猫族时已变成一只蓬头垢面、丑陋无比的老猫了。猫儿们不愿接受这个背叛猫族的流浪者,整个猫族对她非常敌视,苍老的身体摇摇欲坠,破烂腐朽的皮毛稀落而卑微地出现在我们眼前,是杰里科毛族曾经的皇后,褴褛憔悴的她想归队,却受到张牙舞爪的待遇。所有猫都唾弃她,月光下,她只能逼到昏暗的角落,孤独的魅力猫回忆着自己年轻美丽时的幸福时光。

你想一个人在她最有魅力、最辉煌的时候,背叛了自己亲人,而当她年老色衰,以这样一副丑陋的外貌再次回到家族中,这两者之间反差有多大。尤其是在大家沉浸欢聚的兴奋中,她的突然出现,打破了当时暖融融的氛围,猫儿们会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她,我们的女主人公内心肯定非常复杂,孤独、无助与凄凉„„

赏析总结:

这群各不相同并被拟人化了的猫儿们组成了猫的大千世界,纵是猫性十足,亦然充满人性,直抵内心,最为感动的一幕是魅力猫敢于面对自己以往的骄傲不羁、现在的落魄孤独,坦诚的说出自己在洗尽铅华的同时,想获得重生的心声。最终,也是因为她的坦诚、直白、敢于披露自己的需要,感动了大家,获得了这个唯一的机会。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敢于面对自己丑陋的一面,敢于坦诚的说出自己的需要呢,太多的执着信念、太多的顾虑、太多的在乎别人的看法,令我们已经不再勇于说出自己的需要,勇于接受自己不好的一面。

遂有所恍悟:以猫喻人,猫人相通。其实在猫的竞争过程中,我看到了人类何尝不是也在为了一个晋升的机会、为了个人利益,在不断的展现自己,相互竞争,有些人甚至不择手段去破坏他人,来达成自己的目的,就象剧里面的犯罪猫一样。它浓缩了人类社会的原态,饱含着生活哲理和人间情怀——我们总能在剧中猫的世界中找到我们自己的影子。作者对猫的刻画又何尝不是在隐喻我们人类呢相对于人类的尔虞我诈,猫要可爱多了。

《猫》的故事就是一个现代寓言,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应有尽有。品评不尽,一言以蔽之——《猫》是在是一部既能够满足人们视听享受又能够给人以心灵触动的佳作。有时想想,碌碌的人生中,我们自己不也正在演绎着属于自己的“猫”吗? 迷失了,但永远在寻找。喜欢这部音乐剧,迷失者在《猫》剧中被艺术地宽容和谅解了,这种宽容与爱深深打动了我,让我浮躁的心得以平静下来重新思考:关于追求,关于自由,关于真正的幸福。

下载中外音乐剧赏析(精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外音乐剧赏析(精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音乐剧猫赏析

    音乐剧《猫》赏析 《猫》是英国作曲家安德鲁‧洛伊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根据T‧S‧艾略特(T. S. Eliot)的诗集 《老负鼠讲讲世上的猫》谱曲的音乐歌舞剧。自从在1981年伦......

    音乐剧《猫》赏析

    音乐剧《猫》赏析 摘要:英国音乐剧《猫》被誉为当代四大经典音乐剧之一,故事通俗易懂但戏剧结构逻辑严密,多元化的音乐风格作为多层次的线索,在给观众带去审美感受的同时增强全......

    音乐剧猫赏析范文合集

    音乐剧《猫》赏析与启发 2014级美术学文化产业管理 李晓林 1440701006 《猫 》是英国四大经典音乐剧之一 ,在伦敦歌剧院首演成为受人瞩目的音乐剧。 如今它是世界上上演时间......

    音乐剧《猫》赏析

    音乐剧《猫》赏析 摘要:英国音乐剧《猫》被誉为当代四大经典音乐剧之一,故事通俗易懂但戏剧结构逻辑严密,多元化的音乐风格作为多层次的线索,在给观众带去审美感受的同时增强全......

    音乐剧赏析论文

    音乐剧赏析 论文学院: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姓名:林佩贞 学号:201230850420 班别:12级英语翻译二班 《猫》---诠释音乐剧的魅力 摘要:音乐剧是以戏剧为基石,以音乐为灵魂,以舞蹈......

    西方经典音乐剧赏析

    西方经典音乐剧赏析 在这学期的西方经典音乐剧课程里,我们学习观看了很多部世界世界名剧。有《歌剧魅影》、《悲惨世界》等。在老师对这些戏剧的讲解后,使我对西方戏剧产生了......

    音乐剧《猫》赏析

    音乐剧《猫》鉴赏 《猫》的剧本取材于英国诗人托马斯·斯特尔斯·艾略特1939年创作的诗集《擅长装扮的老猫经》。而从小就对这首诗产生了浓厚兴趣的安德鲁·劳伊德·韦伯,197......

    经典音乐剧赏析论文

    浅谈音乐剧的魅力音乐剧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综合舞台艺术,集合歌、舞、剧为一体,广泛的采用了高科技的舞美技术,不断追求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的完美结合。随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