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怎样让猫咪尽快熟悉陌生环境
怎样让猫咪尽快熟悉陌生环境
当猫咪进入新的环境时,常常有尖叫、乱蹿、撕咬等过于兴奋的行为,此外,它们还会用长时间躲避、绝食、乱排泄等行动作为不适应的表示,对此主人不应懊恼,而是应该允许和理解猫咪的“恋旧情结”,并给予它们充分的时间去适应。
1、适宜的空间
一般猫咪需要1~2周的时间才能完全适应新环境,在这期间,主人不应将它关在狭小的笼子中,因为密闭的空间会加剧它们的恐惧感,主人大可打开笼门和顶棚,让它们来去自如,得到自由的猫咪能够更快适应新环境。相反,将猫咪直接置于偌大的房间中,也会对其心里造成压力,所以,面积适宜的卧室、书房则是它们停留的好地方。
2、充足的生活设备
为了“回报”将它带到新环境的你,猫咪最可能出现的就是绝食抗议,尽管如此,也不应当撤掉它们的食物和水,因为它们很可能在你不注意的时候偷偷溜过去补充体力,以弥补它们由于对抗新环境而损失的体力。此外,不要指望它们会在新环境中自己找到住处,需要提前准备,猫咪是很享受的动物,喜欢睡在高处,通风又柔软舒适的地方,一般这样的位置在猫咪中是很抢手的,它们绝对不愿意睡在冰冷的茶几上或是布满灰尘的床底下。
3、提供怀旧物
为了让猫咪更快,更好地适应新环境,应在房间内摆放它之前使用过的物品,如食物器皿、猫窝等,并尽量提供与其之前同样品牌和口味的食品,如果想要改变其原有的生活习惯,最好的方式是将之前的食物掺杂在新的食物中,或是将用过的猫砂拌在新猫砂中使用,这样嗅觉灵敏的猫咪们就会在新的房间中找到“怀旧感”,自然不会那么紧张了。
4、特别的照料
一个陌生的环境不仅仅对猫咪的心理有所创伤,对于它们的身体往往也具有挑战的意义,科学上称之为猫的“应激反应”,主要表现为:呕吐、精神不佳、运动量减少等症状,这时,猫咪需要主人的加倍呵护,应将它安置在温暖、安静的地方并给予充足的调养,并陪伴其左右,时时呼喊它的名字,让它感受到主人足够的关注,减轻失落感,将猫咪的“心病”医治好,能大大增强它的身体的恢复能力。
5、不宜强迫
有些时候,猫咪需要独立的空间,例如:进食、排便、玩耍、此时猛然抱起它们会招来无限的反感,猫咪会顿时“号啕大哭”,或是抱着你的手又挠又咬作为警示,出现此情况时最好不要强迫猫咪停留在怀中,而是将它们“遣送”原地。当猫咪受到惊吓时,主人应用一件衣服或是毯子将它们包裹后抱起以免被抓伤。另外,猫咪不宜久抱,如果发现它们四处张望,摇头晃脑,蹬腿挣脱时,不如顺势放下它们,让其自由活动,因为自由受限或者长时间地抚摸会让猫咪身心疲惫,感到十分不舒服。
第二篇:如何让新同事尽快熟悉工作岗位
如何让新同事尽快熟悉工作岗位
(自身从新员工过来熟悉工作总结及体会)
个人定位
维邦品食乐公司属于是劳动密集型食品企业,而且工作时间相对较长,工作也比较繁琐,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工厂度过的,而当我们成为该公司的其中一员,扮演着现场品控员的角色,我们应该怎么尽快进入角色,适应环境,尽快去熟悉工作呢?
如果你是刚从学校出来的,你可能是有这样的改变: 从学校到社会,从学生到品控员,从处理同学、师生关系到处理和领导、同事、管理对象的关系,从学习到工作,从考试分数到质量目标,一个心理转换的过程,也可以说是走上社会以后的一个心理定位的问题;而对于有相关工作经验的同事,可能也是一个重新定位的问题。
如何调整这种落差,适应环境,做好心理定位呢,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部分内容是网上借鉴的)
1、我是谁——人:首先我是一个人,作为一个人,就要平等对人,而不管对方的性别,学历,年龄,高矮,胖瘦,等等。家里都有父母,就要参照对待父母的做法来对待身边的长者;自己人渴望别人的尊重,也应该对同事,包括车间只有初中学历的工人,持有尊重之心。先做人,再做事,体现一个“德”字,有才有德最佳,即使无才,也争取做个好人,做个受人最重的人。
2、我是谁——我是一名大学生:作为一名大学生,专业知识是一个方面,更多的是你受过更多的教育,所以在个人素质、处事方法等方面,更应该有表率作用。而不是你读了几年大学,就在别人面前有了优越感,感觉曲高和寡,不屑于和一线的员工交往,说话办事不自觉地带着一种高高在上的味道;也不是读了几年大学,就无所不能,认为一到社会上就能呼风唤雨。当然,作为一名大学生,既不能像图片上的小猫一样,又不能把自己看成是狮子,也没必要妄自菲薄。由于大学一再扩招而忽视了职业教育,社会上大学生相对过剩,在这种环境下,坚定自立自信的信念也非常重要。
3、我是谁——我是一名员工:不管你的工种和职位,以及你的学历和身份,作为公司的一员,首先你是一名员工,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公司制度,以身作则,这些是最基本的,所谓正人先正己,如果自己经常违犯公司的制度,又如何去对生产部门进行监管?独立特行,在学校也许会被贬褒不一地誉为有个性,但在社会上每一个群体都有它的游戏规则,不是循规蹈矩,而是对这个群体和他人的尊重,尊重别人,才会获得别人的尊重。
4、我是谁——我是一名食品从业人员:人+良=食,做食品应具备起码的良心,食吾食以及人之食,记得我听过xx领导说过,现在还是有部分食品企业的质量意识还很差,落地产品很多都直接扔进成品里,包装箱随意踩踏,每次看见这种现象,都会对工人说:你在家馒头掉地上会拿起来直接吃吗?你家里买一箱吃的东西会用脚踩吗?听到这样的问话,工人一般都无言以对。就像做自己吃的东西一样来做食品,这是一个食品从业人员应具备的基本良心。
5、我是干什么的——我是品管员:作为一名品管员,有公司授予的权力,也有在这种权力下的责任,作为品管员,应该:
——经常巡视现场,全面了解现场,预防错误发生;
——灵活运用各种品管手法,持续改善质量管理体系和产品质量;
——坚持原则,注意弹性,善于交流、沟通;
——以事实为依据,以数据说话,不要“大概加可能”;
——凡事多问为什么?然后“PDCA循环”;
——把握“三现、5M、5W2H”,事事寻找原因,寻求方法。
(各种品管手法、“PDCA循环”、“三现、5M、5W2H”、若自己不熟悉,请亲自查阅质量相关书籍,可能会增加影响)
我相信如果以上真的能考虑到,你将很快进入工作角色,像我们工厂这么恶劣的环境你也很能很快适应(当然了想想工资还可以),希望同事们能端正好心态啦,呵呵。
而对于如何尽快熟悉工作业务呢?
(网上借鉴)案例:
A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员工,到岗位后部门给了他一份培训计划表,里面是他独立上岗前必须要掌握的项目以及每天的学习进程,然后上级把A交给了岗位的老员工B来带,B很少主动带A去熟悉岗位的事,基本上都是让A自己去了解,A觉得很郁闷,一时不知道怎么下手去学,问B,B也不耐烦,结果学习计划的期限到了,A还是没完全学会岗位的东西。
C也是刚从学校出来的员工,到岗位后部门同样也根据培训计划表安排了D教导C,D还算热情,在上班的时候基本是比较主动地来教C,很多时候也不等C来问,自己做什么就说什么,几天下来C觉得很吃力,因为每天都那么多内容,一下子很难接受,本想跟D说,但看到D那么认真的样子又不好意思,结果按照培训计划到独立上岗的时间,经考核C还是有很多事情不了解,问原因是接受的太多了,记不住那么多。
企业的新老交替、人员流动是很正常的事,所以每个企业都会有新人,针对于新员工的培训,企业往往制定出详细的培训计划,但结果不一定很好。应如何帮助新人尽快胜任工作?对于上述情况,有什么好的方法解决呢?因为我也是从新人过来的,有着相同的体会、经历、感受。是否可以尝试用另一个方法来培训,以下是我想到的方法(就我们公司而言):
当新员工刚到岗位的第一天:跟他闲聊、介绍公司和部门概况、熟悉工作环境;不需要干活,只需要东看看,西看看,熟悉自己的工作环境就可以了(给予一个愉悦的心情,有事没事吓人家,工资再高普通人也受不了)。接下来的日子再开始我告诉他工作业务,现场管理,无非就是人机料法环,当然我说一个一个环节慢慢来,那是不可能的,以为彼此都是相关联的,五项分析不是独立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熟悉各区域的管理者;熟悉各设备的名称、使用、原理;熟悉公司的质量体系HACCP、GMP、清洁程序、各类产品的配方、工艺;熟悉作业环境是否符合产品要求所需;监控操作人员是否按GMP、清洁程序、工艺操作。
其实每天只要学会一个点就可以了,而其他我会自己监控,而且你都不需要理会,你只需要弄懂我跟你说的那个点就可以了,如果你弄懂了又对我做的其他事有兴趣你可以跟着来看和问,但是这些不是你要掌握的重点,你看了不会也没有关系,这样说吧,如果今天要你熟悉那些设备的用途我可以通过讲解给你听,然后你必须自己去现场看操作,并找出关联性,你可以通过现场工艺要求及询问操作人员或其他方法,例如:立式切菜机是工艺要求可以切哪些原料菜,要切多大,操作人员要怎么操作,不合工艺要求你要怎么处理,应该知会谁;又比如自动压面机是用在那些包皮的压制的,对各类包皮的压面次数是多少次,操作人
员操作是否正确,压好的面团温度是多少,使用时间是多久,如果不符合工艺要求要怎么处理?若是面团温度过高,你会考虑到什么,会怎么处理,要不要报废面团?
按以上思路走,我信你也能尽快熟悉工作业务的。
现场质量管理
生产车间质量管理是公司保证产品质量重要环节之一,现场质量管理进行过程的顺利与否,直接关系到公司方针目标能否顺利实现,而作为一名生产车间的现场质量管理者,其管理的好坏,决定了生产出来产品的好坏有直接关系。那么,怎样才能做好生产车间的现场质量管理工作,怎样才算是一个合格的、优秀的现场质量管理者呢?在此,我个人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呵呵,记得领导说我们既要满足质量要求,又要保证生产能正常运行,我信你能做到的话,你应该算是一个优秀的现场管理者了)。
其实影响现场质量的因素有很多:人员的卫生意识、车间清洁程序的执行情况、原辅料的质量情况、过程控制、生产环境等方面,但整体应该还是从人、机、料、法、环、测六个方面来考虑、分析吧,现在说说我的个人理解,希望大家多多指正。
1.人:人是管理工作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最难控制的因素。每人都有自己的思想,不是机械的完成工作。所以要管理好人,首要的是进行相关的培训(体系培训、GMP、工艺培训),增强质量意识。思想意识转变了,行动自然跟着改变。当然,培训有很多形式,不一定是抽时间将人员集中到一起进行授课,现场发现问题进行分析、指导其改正也是培训。而对于现场品控就是要在现场进行监督、纠正及再培训,如果你能做到,我信人的因素是基本上能有效控制。
2.机:设备、工器具的影响同样不可小视。尤其是关键设备,一旦出现大的故障,造成的损失相当大。对于操作工要严格按照设备操作规程操作设备,设备部定期进行保养维护。现场品管每天对设备进行巡检,及早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责任一定要明确到个人,便于监督考核及维修。
3.料:合格的原料才可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每天使用的原料包材应及时进行首检工作,对于原料的让步使用,要加强全过程跟踪监督,做好相应记录、标识。便于追踪情况。
4.法:方法,就是作业指导书、操作规程、工艺标准等。方法一定要结合实际,切实可行,否则无法推行。对于我们所在的公司,务必按公司的质量体系HACCP、GMP、清洁程序,及配方工艺执行,不可跨越一个现场品控者的底线,力保产品质量。
5环:环境。从广义上说,包括现场卫生、物品摆放次序、管理的氛围(风气)等。对于环境的控制要重细节,从小事抓起,通过执行HACCP、GMP及清洁程序,营造好的工作环境、养成好的习惯和风气。
处理问题
解决问题是保证同样的问题不再发生,但现实中仅仅解决问题可能还不够,还有一个对人、对事、对物(不良品)的处理问题,我们这里称为处理问题,以和解
决问题区别。
处理的好,问题的纠正措施就容易落实,相关人员的积极性就能调动起来,甚至不相关的人也会受到教育;反之,处理不好,很容易造成逆反情绪,挫伤相关人
员的积极性,甚至纠正措施都得不到很好的落实。
三不放过原则
事故原因没有查清楚不放过;
责任人和周围人员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
没有落实有效的整改措施不放过。
以上三不放过为安全事故处理原则,这里借用为“解决问题原则”
处理问题的思路:
问题发生是因为没制度规定此事——制定制度以预防在发生;
此事有制度规定但出现特殊情况制度中未涉及——完善制度以约束特殊情况;
此事有制度有规定,未执行——追究当事人责任,并举一反三,杀鸡敬猴。
8、一些解决问题的理论和方法
海尔——解决问题的九个要素(5W3H1S)
What:何项工作发生了何问题
Where:问题发生的地点
When:问题发生的时间
Who: 问题的责任人
Why: 发生问题的原因
How: 如何解决
How much:同类问题发生有多少
How much cost:造成多大损失
Safety:有无安全保障及可靠性保障
某公司培训-5W2H1S
What:做什么?正在做什么?做什么好?有什么能做?什么该做?什么浪费?
Why:为什此人做?为什做此事?为什么在那里做?为什么在那时做?为什么那样做?为什么有浪费?
Where:在何处做?正在何处做?在何处做好?有何处能做?何处该做?何处浪费?
When:何时做?何时正在做?何时做好?何时能做?何时该做?何时浪费?
Who:何人做?何人正在做?何做好?有何能做?该由何人做?何人浪费?
How:如何做?如何去做?如何做好?没有其他方法吗?没有其他该做的?如何浪费?
How Much:成本多少
Safety:风险性多大?有无保障措施?有无安全隐患?
三现:
现物:不良品的实物
现状:不良品的状况
现场:发生不良的地方
最后我觉得学习还是必要的学习人家的经验之谈,看看人家的见多识广,学到的不一定全部能用到,但是我信一定有用,哪怕我们每天只是知道一点点也是对我们的帮助,做了一点就是我们厂改变了一点,且不断的将所学活用。增强自身的质量意识,同时也可以在现场培训员工,员工的意识、素质提升反过来领导者领导水平的提升,那么才能促使我们在实践中得到的经验可以用理论来归纳和总结。有这么一句话“三流工厂管好自己,二流工厂做品牌,一流工厂做标准”,总而言之,希望可以把我们公司搞得更好。,
第三篇:如何让新同事尽快熟悉工作岗位
如何让新同事尽快熟悉工作岗位
(自身从新员工过来熟悉工作总结及体会)
个人定位
维邦品食乐公司属于是劳动密集型食品企业,而且工作时间相对较长,工作也比较繁琐,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工厂度过的,而当我们成为该公司的其中一员,扮演着现场品控员的角色,我们应该怎么尽快进入角色,适应环境,尽快去熟悉工作呢?
如果你是刚从学校出来的,你可能是有这样的改变: 从学校到社会,从学生到品控员,从处理同学、师生关系到处理和领导、同事、管理对象的关系,从学习到工作,从考试分数到质量目标,一个心理转换的过程,也可以说是走上社会以后的一个心理定位的问题;而对于有相关工作经验的同事,可能也是一个重新定位的问题。
如何调整这种落差,适应环境,做好心理定位呢,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部分内容是网上借鉴的)
1、我是谁——人:首先我是一个人,作为一个人,就要平等对人,而不管对方的性别,学历,年龄,高矮,胖瘦,等等。家里都有父母,就要参照对待父母的做法来对待身边的长者;自己人渴望别人的尊重,也应该对同事,包括车间只有初中学历的工人,持有尊重之心。先做人,再做事,体现一个“德”字,有才有德最佳,即使无才,也争取做个好人,做个受人最重的人。
2、我是谁——我是一名大学生:作为一名大学生,专业知识是一个方面,更多的是你受过更多的教育,所以在个人素质、处事方法等方面,更应该有表率作用。而不是你读了几年大学,就在别人面前有了优越感,感觉曲高和寡,不屑于和一线的员工交往,说话办事不自觉地带着一种高高在上的味道;也不是读了几年大学,就无所不能,认为一到社会上就能呼风唤雨。当然,作为一名大学生,既不能像图片上的小猫一样,又不能把自己看成是狮子,也没必要妄自菲薄。由于大学一再扩招而忽视了职业教育,社会上大学生相对过剩,在这种环境下,坚定自立自信的信念也非常重要。
3、我是谁——我是一名员工:不管你的工种和职位,以及你的学历和身份,作为公司的一员,首先你是一名员工,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公司制度,以身作则,这些是最基本的,所谓正人先正己,如果自己经常违犯公司的制度,又如何去对生产部门进行监管?独立特行,在学校也许会被贬褒不一地誉为有个性,但在社会上每一个群体都有它的游戏规则,不是循规蹈矩,而是对这个群体和他人的尊重,尊重别人,才会获得别人的尊重。
4、我是谁——我是一名食品从业人员:人+良=食,做食品应具备起码的良心,食吾食以及人之食,记得我听过xx领导说过,现在还是有部分食品企业的质量意识还很差,落地产品很多都直接扔进成品里,包装箱随意踩踏,每次看见这种现象,都会对工人说:你在家馒头掉地上会拿起来直接吃吗?你家里买一箱吃的东西会用脚踩吗?听到这样的问话,工人一般都无言以对。就像做自己吃的东西一样来做食品,这是一个食品从业人员应具备的基本良心。
5、我是干什么的——我是品管员:作为一名品管员,有公司授予的权力,也有在这种权力下的责任,作为品管员,应该:
——经常巡视现场,全面了解现场,预防错误发生;
——灵活运用各种品管手法,持续改善质量管理体系和产品质量; ——坚持原则,注意弹性,善于交流、沟通; ——以事实为依据,以数据说话,不要“大概加可能”; ——凡事多问为什么?然后“PDCA循环”;
——把握“三现、5M、5W2H”,事事寻找原因,寻求方法。
(各种品管手法、“PDCA循环”、“三现、5M、5W2H”、若自己不熟悉,请亲自查阅质量相关书籍,可能会增加影响)
我相信如果以上真的能考虑到,你将很快进入工作角色,像我们工厂这么恶劣的环境你也很能很快适应(当然了想想工资还可以),希望同事们能端正好心态啦,呵呵。
而对于如何尽快熟悉工作业务呢?(网上借鉴)案例:
A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员工,到岗位后部门给了他一份培训计划表,里面是他独立上岗前必须要掌握的项目以及每天的学习进程,然后上级把A交给了岗位的老员工B来带,B很少主动带A去熟悉岗位的事,基本上都是让A自己去了解,A觉得很郁闷,一时不知道怎么下手去学,问B,B也不耐烦,结果学习计划的期限到了,A还是没完全学会岗位的东西。C也是刚从学校出来的员工,到岗位后部门同样也根据培训计划表安排了D教导C,D还算热情,在上班的时候基本是比较主动地来教C,很多时候也不等C来问,自己做什么就说什么,几天下来C觉得很吃力,因为每天都那么多内容,一下子很难接受,本想跟D说,但看到D那么认真的样子又不好意思,结果按照培训计划到独立上岗的时间,经考核C还是有很多事情不了解,问原因是接受的太多了,记不住那么多。
企业的新老交替、人员流动是很正常的事,所以每个企业都会有新人,针对于新员工的培训,企业往往制定出详细的培训计划,但结果不一定很好。应如何帮助新人尽快胜任工作?对于上述情况,有什么好的方法解决呢?因为我也是从新人过来的,有着相同的体会、经历、感受。是否可以尝试用另一个方法来培训,以下是我想到的方法(就我们公司而言): 当新员工刚到岗位的第一天:跟他闲聊、介绍公司和部门概况、熟悉工作环境;不需要干活,只需要东看看,西看看,熟悉自己的工作环境就可以了(给予一个愉悦的心情,有事没事吓人家,工资再高普通人也受不了)。接下来的日子再开始我告诉他工作业务,现场管理,无非就是人机料法环,当然我说一个一个环节慢慢来,那是不可能的,以为彼此都是相关联的,五项分析不是独立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熟悉各区域的管理者;熟悉各设备的名称、使用、原理;熟悉公司的质量体系HACCP、GMP、清洁程序、各类产品的配方、工艺;熟悉作业环境是否符合产品要求所需;监控操作人员是否按GMP、清洁程序、工艺操作。
其实每天只要学会一个点就可以了,而其他我会自己监控,而且你都不需要理会,你只需要弄懂我跟你说的那个点就可以了,如果你弄懂了又对我做的其他事有兴趣你可以跟着来看和问,但是这些不是你要掌握的重点,你看了不会也没有关系,这样说吧,如果今天要你熟悉那些设备的用途我可以通过讲解给你听,然后你必须自己去现场看操作,并找出关联性,你可以通过现场工艺要求及询问操作人员或其他方法,例如:立式切菜机是工艺要求可以切哪些原料菜,要切多大,操作人员要怎么操作,不合工艺要求你要怎么处理,应该知会谁;又比如自动压面机是用在那些包皮的压制的,对各类包皮的压面次数是多少次,操作人员操作是否正确,压好的面团温度是多少,使用时间是多久,如果不符合工艺要求要怎么处理?若是面团温度过高,你会考虑到什么,会怎么处理,要不要报废面团?
按以上思路走,我信你也能尽快熟悉工作业务的。
现场质量管理
生产车间质量管理是公司保证产品质量重要环节之一,现场质量管理进行过程的顺利与否,直接关系到公司方针目标能否顺利实现,而作为一名生产车间的现场质量管理者,其管理的好坏,决定了生产出来产品的好坏有直接关系。那么,怎样才能做好生产车间的现场质量管理工作,怎样才算是一个合格的、优秀的现场质量管理者呢?在此,我个人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呵呵,记得领导说我们既要满足质量要求,又要保证生产能正常运行,我信你能做到的话,你应该算是一个优秀的现场管理者了)。
其实影响现场质量的因素有很多:人员的卫生意识、车间清洁程序的执行情况、原辅料的质量情况、过程控制、生产环境等方面,但整体应该还是从人、机、料、法、环、测六个方面来考虑、分析吧,现在说说我的个人理解,希望大家多多指正。
1.人:人是管理工作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最难控制的因素。每人都有自己的思想,不是机械的完成工作。所以要管理好人,首要的是进行相关的培训(体系培训、GMP、工艺培训),增强质量意识。思想意识转变了,行动自然跟着改变。当然,培训有很多形式,不一定是抽时间将人员集中到一起进行授课,现场发现问题进行分析、指导其改正也是培训。而对于现场品控就是要在现场进行监督、纠正及再培训,如果你能做到,我信人的因素是基本上能有效控制。
2.机:设备、工器具的影响同样不可小视。尤其是关键设备,一旦出现大的故障,造成的损失相当大。对于操作工要严格按照设备操作规程操作设备,设备部定期进行保养维护。现场品管每天对设备进行巡检,及早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责任一定要明确到个人,便于监督考核及维修。
3.料:合格的原料才可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每天使用的原料包材应及时进行首检工作,对于原料的让步使用,要加强全过程跟踪监督,做好相应记录、标识。便于追踪情况。4.法:方法,就是作业指导书、操作规程、工艺标准等。方法一定要结合实际,切实可行,否则无法推行。对于我们所在的公司,务必按公司的质量体系HACCP、GMP、清洁程序,及配方工艺执行,不可跨越一个现场品控者的底线,力保产品质量。
5环:环境。从广义上说,包括现场卫生、物品摆放次序、管理的氛围(风气)等。对于环境的控制要重细节,从小事抓起,通过执行HACCP、GMP及清洁程序,营造好的工作环境、养成好的习惯和风气。
解决问题是保证同样的问题不再发生,但现实中仅仅解决问题可能还不够,还有一个对人、对事、对物(不良品)的处理问题,我们这里称为处理问题,以和解
决问题区别。
处理的好,问题的纠正措施就容易落实,相关人员的积极性就能调动起来,甚至不相关的人也会受到教育;反之,处理不好,很容易造成逆反情绪,挫伤相关人员的积极性,甚至纠正措施都得不到很好的落实。
三不放过原则
事故原因没有查清楚不放过;
责任人和周围人员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
没有落实有效的整改措施不放过。
以上三不放过为安全事故处理原则,这里借用为“解决问题原则” 处理问题的思路:
问题发生是因为没制度规定此事——制定制度以预防在发生;
此事有制度规定但出现特殊情况制度中未涉及——完善制度以约束特殊情况;
此事有制度有规定,未执行——追究当事人责任,并举一反三,杀鸡敬猴。
8、一些解决问题的理论和方法
海尔——解决问题的九个要素(5W3H1S)What:何项工作发生了何问题
Where:问题发生的地点
When:问题发生的时间 Who: 问题的责任人
Why: 发生问题的原因 How: 如何解决
How much:同类问题发生有多少 How much cost:造成多大损失 Safety:有无安全保障及可靠性保障
某公司培训-5W2H1S
What:做什么?正在做什么?做什么好?有什么能做?什么该做?什么浪费?
Why:为什此人做?为什做此事?为什么在那里做?为什么在那时做?为什么那样做?为什么有浪费?
Where:在何处做?正在何处做?在何处做好?有何处能做?何处该做?何处浪费?
When:何时做?何时正在做?何时做好?何时能做?何时该做?何时浪费?
Who:何人做?何人正在做?何做好?有何能做?该由何人做?何人浪费?
How:如何做?如何去做?如何做好?没有其他方法吗?没有其他该做的?如何浪费?
How Much:成本多少
Safety:风险性多大?有无保障措施?有无安全隐患? 三现:
现物:不良品的实物
现状:不良品的状况 现场:发生不良的地方
最后我觉得学习还是必要的
学习人家的经验之谈,看看人家的见多识广,学到的不一定全部能用到,但是我信一定有用,哪怕我们每天只是知道一点点也是对我们的帮助,做了一点就是我们厂改变了一点,且不断的将所学活用。增强自身的质量意识,同时也可以在现场培训员工,员工的意识、素质提升反过来领导者领导水平的提升,那么才能促使我们在实践中得到的经验可以用理论来归纳和总结。有这么一句话“三流工厂管好自己,二流工厂做品牌,一流工厂做标准”,总而言之,希望可以把我们公司搞得更好。
,
第四篇:如何让孩子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如何让孩子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六七岁的孩子,告别了幼儿园,背上崭新的小书包,怀着紧张、高兴而好奇的心情,跨进了小学的校门,从此他们成为一名学生。面对新的学习环境、新的老师和同学,如何让孩子尽快地适应呢?
作为父母,首先必须了解孩子的心理,给予体贴关心和照顾。入学是儿童生活中的一个转折点,孩子上学后,生活规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过去无拘无束的生活转向比较紧张而有规律的生活,处处要受到学校集体生活的严格约束,这些会使孩子感到很不习惯。因此,父母应给予更多的关心,特别要注意创造有规律的生活。上学前,要督促孩子能在短时间内穿好衣,洗好脸,吃好饭;在学校也应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指定的事。养成按时作息的好习惯,是适应学校生活的首要条件,也有助于培养孩子利落、敏捷的良好性格特征。
要培养孩子具有基本的学习习惯。刚入学的孩子还不能明确认识学习与游戏之间的关系。趁着儿童刚进入新的环境有积极性,即使顽皮的儿童也不敢吵闹等有利因素,教育他们逐步认识学习的重要性,摆正学习与游戏的位置,认真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配合老师抓常规训练,如上课不讲话,不做小动作,发言前先举手等。其次是培养学生本身的良好习惯,如书写时握笔的方法要正确,坐的姿势要端正等。还应要求孩子说话要清楚、完整,有条有理,并培养儿童认真学习、积极思考等优良的学习品质。对不按要求做的孩子,应积极去帮助关心他们,而不应训斥,使孩子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要正确处理孩子自尊和撒娇的矛盾心理。一年级的孩子有他特有的自尊感。他们往往爱模仿高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们,不愿被父母纠缠,可早晨还神气十足地背着书包上学,下午一回到家里仍像幼儿那样缠着妈妈撒娇。两种互不相同的态度在孩子身上并存着。一般来讲,孩子们有自豪感,并夸耀自己,往往是在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没有什么苦恼的时候。而撒娇则往往是感到疲劳的时候。所以,家长应给予充分理解,使孩子有一种安定感。当然也不能过分。
要注意孩子的健康状况。要关心孩子睡眠时间是否充足,食欲是否旺盛。如果孩子出现食欲不振、脸色不好、没有精神、不愿出去玩等疲劳现象时,应让孩子得到充分休息。若让孩子长时间学习,做毫无兴趣的作业,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厌恶学习,那么家长对孩子的期待和愿望,也就会变成泡影。
第五篇:既熟悉又陌生:屠呦呦是个怎样的人?
既熟悉又陌生:屠呦呦是个怎样的人?
李晗冰
►1949年,高中女生屠呦呦(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刚过完86岁生日的屠呦呦,又“躺着中奖”了——
1月9日,上午,总书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亲自给她授奖——2016国家最高科技奖。这是继2011年获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奖、2015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后,屠奶奶荣获的又一个大奖,也是我国级别最高的科技奖项。
虽然屠奶奶蜚声中外,但由于这些年她深居简出、“神龙见首不见尾”,对绝大多数国人而言,屠呦呦还是个“熟悉的陌生人”。
关于屠呦呦的报道可谓汗牛充栋,但迄今为止真正见过她本人的没几个。我身边的的不少记者朋友虽然也动过不少脑筋、妄图“一睹真容”,但都未能如愿。
好吧,只能通过她同事的讲述,“道听途说”屠呦呦了。
►1952年佩戴”北京大学“校徽的大学生屠呦呦 / 8
一、媒体采访基本拒绝
屠奶奶这次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又“创造了历史”——自2000年至今,在27位荣获此奖的科学家中,她可能是第一位“婉拒”媒体采访的。
顺便“剧透”一下:每年的国家科技奖正式颁奖之前,负责国家科技奖评审具体事宜的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都会提前几天组织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10多家央媒的记者,对最高科技奖得主进行集体采访。
这次也不例外。1月4日上午,国家科技奖励办组织10多位央媒记者,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屠呦呦参评的推荐单位)一楼的贵宾会议室,准备集体采访屠呦呦。
结果很悲催——携带长枪短炮、录音笔、笔记本,以及精心准备的采访提纲,满怀期待、乘兴而去的记者同志们,又被屠呦呦“放鸽子”了。
国家科技奖励办负责人对满脸失望的记者们说:实在抱歉,屠呦呦先生因为“身体欠佳”不能到场,由她的几位同事接受大家采访。
所谓“身体欠佳”,你懂的。就在差不多一周前的2016年12月25日,北大校友、中国科学名誉主席韩启德和北大党委书记郝平一行,还到屠奶奶家给她提前庆生(她生于1930年12月30日)。从北大网站上刊发的几张照片看,老太太虽然说不上“鹤发童颜、精神矍铄”,但也是行动自如、气色不错,又签名又合影,身体“杠杠滴”。
好吧。这不是屠呦呦第一次“婉拒”媒体采访。
2011年她荣获的美国拉斯克奖,是该奖设立65年来首次授予中国科学家。要知道,拉斯克奖素有“诺奖风向标”之称,获得该奖的多位科学家,后来成为诺奖得主。所以,屠奶奶获奖的消息公布后,国内一方面喜大普奔,一方面也是争议四起,特别是一些参加过“523”项目(即前后历时二三十年的“抗疟新药研发”项目)的人,更是愤愤不平:发现青蒿素是一项集体成果,数十家科研单位、近千名科研人员参与其中,为什么拉斯克奖只颁屠呦呦一个人?!
面对波涛汹涌的质疑,换了别人肯定要开个新闻发布会什么的,“解疑释惑”、“澄清是非”。但屠奶奶出奇地淡定,“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更惨的是2015年10月5日晚。那天傍晚得知屠奶奶获诺奖后,各路记者蜂拥而至(有的还是从外地“打飞的”赶到北京的),在她家门口苦苦守候,结果老太太硬是一个没见。
看到这里,你知道了吧——“无冕之王”风光表面的背后,是多么苦逼„„ 而我们的屠奶奶,就是这么特立独行、“不近人情”。/ 8
►屠呦呦领取拉斯克奖
►屠呦呦的拉斯克奖杯及证书
二、“我不习惯这些场面上的事” 被“放鸽子的”,不止是媒体记者。
2015年12月初,在诺奖颁发的前几天,屠呦呦从首都机场坐飞机前往瑞典斯德哥尔摩参加诺奖颁奖典礼。根据事先的约定,副部级的某管理局局长,专程赶到第三航站楼为屠呦呦送行。结果,局长一行在贵宾室左等右等,始终不见老太太的身影„„
原来,屠奶奶已经悄悄办完登记手续,溜之大吉!
哈哈,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写到这里,我心里平衡了许多。还有。
2016年1月4日,为奖励我国著名科学家的杰出成就,经中科院国家天文台提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有关部门在北京钓鱼台搞了个“永久性小行星命名”活动。小行星是各类天体中唯一可以根据发现者意愿进行提名并得到国际命名的天体,其命名是世界公认的记载褒奖杰出人士的一种方式——能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苍穹中的一颗小行星,那也是“天大”的荣光啊。/ 8 获得此次“永久性小行星命名”的,共有5位科学家,除了屠奶奶,其余四位都是历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谢家麟、吴良镛、郑哲敏、张存浩,年龄与屠奶奶不相上下。结果,其他四位科学家都去了,唯独屠呦呦“身体不适”,请假。
“诺奖以来和屠老师接触一年多,感觉她比较低调。”中国中医科学院(即原来的中国中医研究院,屠呦呦1955年参加工作时叫“卫生部中医研究院”)院长张伯礼院士透露说:“她多次跟我讲:就到这儿吧,我不习惯这些场面上的事,咱们加紧青蒿素的研究工作吧。”
►1979年9月,抗虐新药-青蒿素获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
►1982年10月,屠呦呦参加全国科技奖励大会并领取发明证书及奖状
三、“她整天想的就是青蒿素”
听了张伯礼的话,我有些纳闷:治疗疟疾的青蒿素不是都已经推广应用了吗?还研究什么呢? / 8 屠呦呦的老同事、曾任中医研究院中药所所长的姜廷良研究员解释说:当初用青蒿素治疗疟疾,其实并不知道其中的治病机理,这个机理到现在也没搞清楚。而青蒿素作为结构非常特殊的一个化合物,毒副作用很小,很可能可以治疗其它疾病——用术语说就是“老药新用”。
据介绍,近些年屠呦呦一直在关注青蒿素“老药新用”的问题,通过研究寻找可能的适应症。令人欣喜的是,青蒿素治疗红斑性狼疮药物的动物试验疗效不错,目前已经获得临床批件,下一步将开展临床试验——如能获得成功,应该也是可喜可贺的重大成果。
杨岚研究员是1995年加入屠呦呦团队的,她告诉记者:我觉得屠老师整天想的就是青蒿素,怎么把它继续做下去、让它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除了工作,难道屠奶奶就没有什么业余爱好吗?
为了找到答案,采访中间我悄悄把杨岚请出会议室,在走廊里向她单独请教。
听了我的提问,杨岚笑了:工作就是她的爱好,或者说她的工作跟生活是一体的。至于她有什么业余爱好,我还真不知道。
“那您能不能给我讲讲屠老师工作中一些有趣的故事?”我还不死心。
杨岚又笑了:“我觉得廖福龙(屠呦呦的同事,1965进入中医研究院中药所工作)老师说过一句话很贴切:屠老师是个特别没有故事的人。”
我依旧不死心:“您能不能说说屠老师生活中一些有意思的事儿?”
“这个我就不谈了吧。”杨岚这次没有笑:“实际上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就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情,千万别把搞成什么什么的。”
这句话,虽然让当了20多年记者的我多少有些尴尬,却深深地刻在脑子里了。
►青蒿素标本,青蒿素,青蒿素制品
四、发现青蒿素的三件小事
从1969见1月被任命为抗疟中草药研究小组组长,到1992年青蒿素类新药——双氢青蒿素片获/ 8 得《新药证书》并转让投产,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以及相关合作机构,前后摸索了20多年,期间发生的事情很多很多。她同事讲的三件小事,让我印象深刻。
第一件,安置两个女儿。
廖福龙研究员介绍说,屠呦呦接受任务时,她的丈夫李廷钊被下放到“五七干校”,两个孩子无人照看。她就把不到4岁的大女儿送到托儿所全托班,小女儿则一直在宁波老家由老人照顾,她自己则全身心投入工作。
“因为见面的机会很少,当年女儿都跟她生疏了。”廖福龙说,屠呦呦的责任感很强,她认为既然国家把任务交给她,就要努力工作,一定要把这个事情做好。“当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一定是个人利益让步。”
第二件事,“土法上马”。
1971年10月屠呦呦课题组获得了高效的青蒿素乙醚提取物后,紧接着进行临床试验。“临床试验要用大量的青蒿乙醚提取物。”姜廷良研究员回忆说,当时找不到能配合的药厂,课题组只好“土法上马”:用7口大水缸作为提取容器,里面装满乙醚,把青蒿浸泡在里面提取试验样品。
“乙醚是有害的化学品,当时实验室和走道里都弥漫着刺鼻的乙醚味道。”姜廷良说,那个年代设备设施简陋,又没有排风系统,更没有防护用品,大家顶多戴个纱布口罩。在这样的环境中长时间工作,科研人员除了头晕眼胀,还出现鼻子流血、皮肤过敏等症状。
说到这里,张伯礼插话说:如今回想起来,感觉对不住这些科研人员——搞科研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确保科研人员的安全。
第三件事:以身试药。
据介绍,用青蒿乙醚提取物进行临床前试验中,个别动物的病理切片里发现了疑似毒副作用。到底是动物本身存在问题,还是药物所致?搞毒理、药理实验的同事坚持:只有进行后续动物试验、确保安全后才能上临床。
疟疾发作是有季节性的,一般在蚊虫肆虐的夏秋。为不错过当年的临床观察季节,屠呦呦向领导提交了“志愿试药”报告,并郑重表态:“我是组长,我有责任第一个试药!”
1972年7月,屠呦呦等3名科研人员一起住进北京东直门医院,成为首批人体试验的“小白鼠”。经过一周的试药观察,未发现该提取物对人体有明显毒副作用。
之后,屠呦呦带上样品赶赴海南昌江疟疾高发区,顶着烈日跋山涉水,在病人身上试验,完成了21例临床抗疟疗效观察,效果令人满意,为后续研究的顺利开展创造了条件。/ 8
►1955年,屠呦呦开始进入卫生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实验室工作
五、“我这么大年纪了还推荐我干啥!”
许多人不知道,屠呦呦在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之前,就得过一个在中医药界有影响的奖项——第三届唐氏中医药发展奖。该奖项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与美国唐仲英基金会合作设立,每两年颁发一次,获奖者大多是中医药界的泰斗级人物。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司长曹洪欣,曾于2003—2011年担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他介绍说:2009年,中国中医科学院推荐屠呦呦参评第三届唐氏中医药发展奖,她听说后直接打电话给我:“我这么大岁数了推荐给我干嘛!把机会给年轻人吧!”
“拉斯克奖和诺奖都是人家主动找上门来的。”廖福龙说,“对于名利屠老师真的是非常淡泊,只要自己的研究得到认可,她就很满足。对于国际奖项,她更看重的是‘为国争光’。”
关于拉斯克奖,屠呦呦在致辞中说:这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它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
对于诺奖,她在颁奖典礼上说: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
“当我在台下听到这句话时,特别感动!”陪同屠呦呦到斯德哥尔摩领奖的张伯礼回忆说,“虽然青蒿素是特殊时期团队协作的结果,但屠呦呦的贡献是非常关键的发现。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我们强调集体,忽视了对科学家首创贡献的认可。” / 8
►刻有屠呦呦名字(右图底部)的诺贝尔奖章
►屠呦呦领取诺贝尔奖
六、300多万元奖金,是这样花的
采访临近结束时,一个记者问的问题让大家“精神一振”:屠老师得的诺奖奖金,是怎么使用的? 屠呦呦得到的诺奖奖金为46万美元,折合成人民币300多万元。
“其中200万元分别捐给了北京大学医学部和中医科学院,成立了屠呦呦创新基金,用于奖励年轻科研人员。”张伯礼回答说,其余的钱,主要支付她和家人到瑞典领奖的相关费用等。
这,就是屠呦呦。/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