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共产党环境保护工作的实践与经验
中国共产党环境保护工作的实践与经验
[内容提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生态文明,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建国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长期的环境保护工作实践。总结和研究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时代特色和适应中国国情的环境保护工作经验,对于深化对党领导环境保护工作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推进“两型”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环境保护 实践 经验
[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505(2008)02-0069-06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建设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一向重视环境保护工作,通过制定正确的环境政策、法规来促进环境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由于国情、时代背景的不同和客观条件的局限,党的领导集体对于环境保护工作有着不同的认识,保护环境的举措也有差异。因而,对建国以来我们党领导环境保护工作的实践与经验进行研究,对于当前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无疑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建国以来党的历代领导集体领导环境工作的历史考察
1.建国后至改革开放之前我们党对环境保护工作的认识与实践
在建国后至改革开放之前这一时期里,从总体上讲,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环境保护的认识经历了否定存在环境问题到逐步重视环境保护这样一个过程。在当时,环境保护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国家既没有设立专门的环境保护机构,也没有提出明确的环境保护目标和任务,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环境生态问题”一度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环境理论的“反动观点”。出现这样的情况,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因素。从主观上讲,当时我们党特别是毛泽东同志一贯主张“人定胜天”,强调通过发展生产力来不断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相反忽视了自然对人类社会的反作用。从客观上讲,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百废待兴,面临着西方国家的严密封锁,为了巩固新生的政权,我们党把工作重心放在迅速恢复经济上。同时,由于当时人口相对较少,生产规模不大,工业化程度较低,产生的环境问题也大多是局部性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尚不突出。上述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党对环境保护工作的认识。
尽管我们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环境保护工作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发生以及危害的不断显现,环境问题逐步引起了我们党的重视,并在实践中采取了必要的举措,如提出兴建大中型水库,治理水患。1952年,毛泽东根据淮河实情,指出“必须先把淮河治理好,且以此为契机,大兴水利,根除全国水患。并请周恩来挂帅组织专家抓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的治本工作”,他先后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要把黄河事情办好”、“一定要根治海河”等一系列号召,并多次视察黄河、长江等,寻求治本方略。同时,毛泽东把水利建设看成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指出:“国家在进行规划时,必须要进行综合考虑,要有水利方面的规划;在国家财政预算时,也要有水利建设方面的预算,以便从财政上保证新中国水利建设事业的发展。”他强调,水利建设本身要
有“全国一盘棋”的整体思想,国家不仅要有流域规划,而且也要有小型水利规划。1958年8月,北戴河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作出了《关于水利工作的指示》,文件指出:“除了各地区进行的规划工作外,全国范围内的较长远的水利规划,首先是以南水北调为主要目的的即将江、淮、河、海河各流域联系为统一的水利系统的规划和将松、辽各流域联系为统一的水利系统的规划,应该加速制定。”
周恩来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成员,多次强调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他认为,资本主义国家有环境污染问题,社会主义中国同样也有。他指出:“经济建设中的废水、废气、废渣不解决,就会成为公害,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1973年,周恩来在接见某外国经济代表团时指出:“我们要注意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保证不使土地、河流、空气遭到污染”,“如果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不把这个优越性表现出来,那么我们算什么社会主义国家”。在周恩来的支持下,中国派代表参加了1972年6月联合国召开的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关环境保护的全球会议,并将“中国也存在环境问题”写进了递交这次大会的文件中。1973年8月,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我国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审议通过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环境保护工作32字方针和我国第一个环境保护文件——《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1973年11月,中央将该《规定》批转全国,强调“保护和改善环境,是关系到人民健康和为子孙后代造福的大事”。这次会议的召开和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我们党已经把环境保护提到关系社会主义优越性实现的高度来认识,也标志着中国的环保政策正式产生,环境保护事业正式起步。随后,1974年10月,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成立,专门负责领导环境保护的相关问题。
2.改革开放后至20世纪末我们党对环境保护工作的认识与实践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日益明显,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日益突出。面对这种现实,我们党不断深化对环境保护的认识,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环境保护思想,并领导广大人民进行了有效的环境保护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将环境保护工作确定为一项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和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本任务。1981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中指出:“环境和自然资源,是人民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物质源泉。管理好我国的环境,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是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本任务。”1983年,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将环境保护正式确定为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把环境保护提高到比“基本国策”更高的高度来对待,将其视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是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安全的可靠保证。1996年,江泽民在全国第四次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保护环境的实质就是保护生产力,这方面的工作要继续加强。环境意识和环境质量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1997年,他在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上指出: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都很重要,都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安全,都是我们必须长期坚 持的基本国策。同时他还指出:“环境保护工作,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这一论述无疑把环境保护提到了一个更新更高的高度。
第二篇:市环境保护工作典型经验材料
市环境保护工作典型经验材料
坚持环保优先生态立市
努力开创环保工作新局面
市人民政府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市的环境保护工作在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在自治区环保厅和地区环保局的大力支持下,深入贯彻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自治区八届党代会,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自治区
环保工作会议和地区环保会议精神,以变化变革,敢于担当,务求实效为根本,聚焦经济发展“三大战场”,全面推进市经济开发区建设。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和污染防治力度,有效的控制了各类污染物排放总量,保持了环境质量的总体稳定,改善了区域环境,促进了市经济、社会及生态建设的可持续。
一年来,市紧紧围绕加快经济特区的发展目标,以促进污染减排和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为突破口,创新机制,扎实工作,环境监管能力不断提高,环保基础进一步夯实。吐曼河总体水质达到国家ⅴ类水标准;城市空气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区域噪声环境平均值为60.7分贝,交通噪声平均值为67.9分贝,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我们将从以下六个方面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一、坚持把环保优先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继续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负责、环保牵头、部门配合、舆论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保工作机制,始终坚持把环境保护工作摆在,市跨越式发展的首位,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环保目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范围和干部政绩考核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管理办法》,增加环保目标在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中的比重,扩大环保目标责任考核范围和内容,坚决落实环境保护工作目标责任制。拓宽环保投融资渠道,增加财政投入比例,落实环保专项资金“以奖代补”政策,建立环保投入与辖区gdp增长相协调机制。严格执行环保干部双重管理,切实加强环保机构队伍建设。建立环保“一票否决”制,把环境保护作为评先选优的首要条件,营造良好的环境保护舆论导向和氛围。
二、严格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
认真贯彻国务院33号文件精神,加强建设项目审批管理,严格控制新污染源产生,做到环保评估结果不明不批、防治方案不行不批、项目选址不当不批。严格执行“先算、后审、再批”的环保审批程序,在项目受理之前先算清项目建设是否影响市污染减排刚性任务的完成,再对环境影响评价及相关资料进行审查,通过审查后再批复。重点做好市工业园区规划环评、项目环评。督查钢铁、热电、纺织、农副产品加工等新建项目落实污染防治设施,完善建设项目“三同时”执行制度、承诺制度、责任追究制度。严格环保、援疆、民生、政府投资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绿色通道”审批,积极做好市重点民生工程等重点项目环评和前期工作。强化工业园区环境监管,突出一源实业有限公司水处理建设,加快工业园区供热、供电、供气、排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入园企业污染防治能力和水平。
三、强力推进污染减排工作
严格落实《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减排)计划》,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倒排计划,加强督查。保障市污水处理厂设施运行正常,推进华电分公司热电联产项目,抓好市空心砖隧道窑生产线建设项目,扩大城镇污水管网收集率,确保市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置率;重点督促华兴供热公司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减排工程建设。继续加快市红旗水泥厂新厂建设,推进天山多浪水泥厂安装脱硫设施建设。强化减排项目环境监测监察,严格治污设施稳定运行,挖掘污染减排潜力。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市小砖厂实行限期关停、改造。
四、着力推进重点领域污染综合防治
严格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与管理,定期对3个集中式饮用水地开展水质分析,将水源地环境整治、恢复和建设纳入深圳援疆和民生重点建设项目。深入开展无黑烟控制区环境整治行动,加快燃煤锅炉改用天然气建设步伐,加强市七里桥、飞机场片区大气环境污染整治,进一步推进市“蓝天工程”取得实效。
五、加强生态建设和农村环境整治
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加大荒漠林的保护力度和公益林建设力度。积极申报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项目,落实“以奖促治”和“以奖代补”政策,加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建设,对市夏马勒巴格镇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进行申报指导,加强部门联动督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执行情况绩效评估和考核,积极做好项目筛选申报工作。全面加强六乡两镇环保工作站能力建设。
六、全面提高环境保护监管能力
加强环境应急管理、技术支撑和处置救援建设,提高市环境急监测处置能力,加强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和装备能力建设,定期组织培训和演练。完善环境执法合作机制和部门联动执法机制,持续开展环保专项行动,深化并落实约谈、预警等制度。
加强市环境监测执法业务用房建设。重点提高污染源自动监测设施有效性审核通过率,在国控企业全面开展污染源自动监测第三方运营。提高市大气和噪声自动监测能力。扎实推进环保系统对口援疆工作。
以上发言,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第三篇:中国共产党历史与经验读后感
《中国共产党历史与经验》读后感
大学的第二年就这样结束了,在这两年当中,我学会了很多东西,不仅仅是书上的知识,还有许多实际生活中该有的态度等等,反正对我来说受益匪浅。在暑假期间,为了响应学校的号召,同时也为了增长自己的见识和陶冶情操,我怀着崇敬的心情阅读并学习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与经验》一书,这次对党史及其经验的学习让我感受颇多、受益匪浅。通过本书。我也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及其带给我们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思考,再次感受了“没有共产党员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建设好新中国”这一历史必然和潮流!下面,我就把我学习《中国共产党历史与经验》后所会获得的一点点浅薄的认识及心得体会汇报如下:
一、中国共产党创立的历史条件和特点。首先,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是近代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创造了条件。其次,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是中国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发展的需要。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五四运动后,中国工人运动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工人的罢工次数增加,斗争的内容也从经济斗争转向政治斗争,开始从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的转变,表明无产阶级建立自己的政党的条件趋于成熟。再次,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是马列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结果。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基础。五四运动以后,出现了一批宣传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思想的报刊,出现了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开始比较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基础。第四,共产党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不同工人斗争相结合,还是书本上的理论,对实际生活不会发生影响;工人运动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只会是自发的、零散的、限于经济的斗争,不会有政治意义。马克思主义必须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经过五四运动,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成长起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为正式创建中国共产党作了准备。最后,除了本书中提到的这几点,我觉得中国共产党的创立的历史条件还少不了外部条件,即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从各个方面给予帮助,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和思想演变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二、党对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曲折探索。在党的创立和大革命时期,党的探索有成就
也有失误。党在中共一大上确立了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的纲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它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就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就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这不得不说是党的成就之一。而在中共二大上,我党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强调走群众路线来开展革命。从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到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组织、推动下,中国掀起了第一个工人运动的高潮。但在大革命时期,以新三民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国共合作的大革命取得了北伐战争等胜利,但“4.12”、“7.15”反革命政变标志着国民大革命最终失败。这也教育我们党必须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必须发动广大农民群众,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必须建立和掌握革命的武装;必须不断加强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建设。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探索也有了新进展但也出现了严重的错误。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共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但王明等人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对中国革命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危害。其最大的恶果就是,使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遭到失败,不得不退出南方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长征。至此,从遵义会议到瓦窑堡会议,探索中国共产党又实现了重大转折和突破。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而瓦窑堡会议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批评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的错误倾向,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为抗日战争的到来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形成和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在抗日战争时期逐步形成,并确立了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1948年4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上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土地改革的总路线和总政策: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这一路线极大的提高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和生产积极性,从人力和物力上有力地支援了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这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在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也启示我们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四、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与实践。我党独创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而在过渡时期,为了满足中国人民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尽快变农业国为工业国,摆脱贫困,消灭剥削制度的强烈愿望,我党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首先,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物质 基础和先决条件。其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迫切需要。再次,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整个社会生产力的需要。随后1953 年到 1956 年,在短短的四年内,我国基本上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却出现了一些失误和问题,这集中表现在: 改造过程中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这些失误,究其实质是左倾冒进情绪的反映,给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五、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八大前后探索取得了最初成果,中共八大是中国共产党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一个光辉的里程碑,它取得的成绩之巨大、影响之深远,均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毛泽东、刘少奇等中共主要领导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准备不足,对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阶级斗争、等重大理论问题的认识不够彻底导致中共随即开始出现 “左”倾错误。最后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在调整国民经济中进一步探索,“左”倾错误不断积累和发展,但是十年建设中,无论是成就还是失误,都是党在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获得和发生的,党也继续在曲折中探索。这些都带给我们一些深刻的教训: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②在社会主义制度建成后,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③搞经济建设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变革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的水平相适应,保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④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阶段的阶级斗争问题,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⑤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民主,加强法制,反对个人崇拜和专断。
六、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挫折。为了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党中央和毛泽东一直在寻求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后,党中央和毛泽东对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崭新的课题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留下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同时也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构想中出现失误,对党内和国内的政治情况作了不符合实际的、过于严重的估计,把持不同意见的各级领导干部看成是“修正主义分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把许多不属于阶
级斗争,严重地混淆了是非,混淆了敌我。错把“文化大革命”当作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从而在党内开辟了阶级斗争的战场,把人民内部矛盾演变成两大阵营的斗争。可以说“文化大革命”是建国后党内“左”倾错误发展到极端的最完备形态。
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开辟。1978 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 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新道路在全面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逐步展开,并在总结新的历史经验中继续拓展。1982 年召开的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命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主要是:必须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基本国情相结合,坚持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相结合,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结合,坚持改革开放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相结合。我们的新道路在总结历史经验、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起步中逐步发展,形成主题。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二大,社会主义道路在拨乱社会主义道路在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起步中确定主题阶段;从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三大,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确定主题到初步开辟阶段,十三大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开辟。
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继续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面临着更多的考验,也在国际国内变局严峻考验中,成功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以南方谈话和十四大为标志,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也进入新阶段。中共“十五大” 首次使用使用 “邓小平理论”这个概念,把它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中国共产党章程》,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党的十五大以来的五年,是不同寻常的五年,国际局势的风云变幻与国内深化改革的滚滚洪流交相辉映,共同构成时代前进的壮丽图景。在这动人心魄的时代,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人高扬科学理性的风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谱写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画卷,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也获得了弥足珍贵的基本经验,我们要始终顺应历史潮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努力坚持并实践党的领导集体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探索、新结论,不断开辟更加光辉灿烂的新航程!中国共产党
在6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历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经过短暂的和平恢复时期、社会主义过渡和所有制改造时期,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时期,一直到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时期,成功地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丰富和推进了毛泽东思想,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九、中国共产党基本经验及中国共产党全国执政的主要经验。首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已被实践证明是我们党长期执政、认识和把握执政规律的一条最根本的经验。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绝不能采取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态度,而应采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立足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着眼于对重大问题的理论思考,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不断进行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在实践中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是党的执政经验对现实的深刻启示。其次,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内在要求,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由之路,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它给我们的现实启示是,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只有坚持不失时机地进 行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再次,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能否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推动生产力不断发展,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政权稳定,决定着党合法执政的物质基础。它给我们的现实启示是,必须始终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科学发展,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第四,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本质 要求,能否始终保持和发展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它给我们的现实启示是,要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断扩大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历史经验证明,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员领导干部能否运用人民给予的权力为人民谋利益,而不是用来谋取一党、一己之私利,始终是党执政面临的重大考验,也是毛泽东建国前就特别关注、建国后又经常思考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第五,深刻把握和自觉运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政党执政的规律,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这既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基本途径。这启示我们,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党要坚 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机制。最后,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内在要求。这启示我们,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历史表明:在中国这样的大国,要团结和凝聚13多亿人民同心同德、集中力量搞建设,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关键在党;要深化改革,成功地构建人类历史上没有先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键在党;要保持社会政治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关键也在党。在未来执政的征程中,我们党肩负着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共同发展三大历史重任。这六条经验,凝聚着广大共产党员的智慧和心血,蕴含着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哲理,揭示了共产党治国安邦的真谛,是共产党执政实践的结晶,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
虽然只是一本书,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却着实深刻。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与经验是我们每一个当代青年都应该学习的,而我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更应该对历史有更深刻的认识,应该汲取历史所带给我们的经验和教训,将其运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以及工作中去,用前人的智慧引导我们走向更光明的道路!
第四篇:中国共产党党风廉政建设的实践历程和宝贵经验
中国共产党党风廉政建设的实践历程和宝贵经验
我们党在全国执政近60年的历程中,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不懈地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保证了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稳步前进。深入了解这一历程,认真总结我们党近60年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宝贵经验,对于在新时期进一步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不断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针对党在全国执政的新形势,要求全党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牢记“两个务必”
在抗战胜利前夕,毛泽东要求全党学习郭沫若根据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失败教训而撰写的警示文章《甲申三百年祭》,旨在提醒党员干部应该牢记腐败亡国的历史教训,要永葆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革命本色。他还多次要求全党发扬我们党在长期斗争实践中形成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等优良作风。1949年3月,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告诫全党,要“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毛泽东选集》,第4卷,1438-1439页)。随着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毛泽东先后提出了一系列反腐倡廉的措施和要求,把防止腐败作为全党一项紧迫的政治任务。
在实践上,毛泽东强调从严治党。新中国诞生后不久,毛泽东领导了建国后第一次整风运动。1951年中央下发《关于在全党全军开展整风运动的指示》,要求各级党组织结合实际工作,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克服党内领导干部中存在的教 1
条主义、官僚主义、命令主义作风及少数人贪污腐化、违法乱纪行为。在组织建设上,毛泽东重视反腐败机关的建立与完善。1949年11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成立中央及地方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决定》。此后,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和地方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逐步建立健全起来。在具体工作中,毛泽东注重反腐败的方式方法,把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特别是民主党派的监督结合起来。毛泽东指出,在党内要靠整党整风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在党外要靠民主监督,让全社会一起监督政府,使政府不敢懈怠。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
二、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敏锐地指出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提出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腐败,创造性地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改革开放以后,党风廉政建设面临着复杂而严峻的考验。一些人丧失了理想信念,迷失了方向,陷入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泥沼之中,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经受不住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走上了违法乱纪和严重经济犯罪的道路。为了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邓小平指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高级干部要带头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对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和严格监督。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针对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后党相继出台《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关于加强党风和廉政建设的意见》等文件。根据党的十二大的决定,从1983年起全党利用3年时间,从思想、作风和组织上进行了一次全面
整顿。
邓小平注意汲取以往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经验教训。他深刻指出,制度问题更具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问题也就解决不了。邓小平特别强调反腐倡廉法律体系建设。他指出:“我们主要通过两个手段来解决,一个是教育,一个是法律。”(《邓小平文选》,第3卷,148页)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他还强调,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开展反腐败斗争,领导干部、领导机关是重点,端正党风、反对腐败要先从领导干部抓起。
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把反腐败斗争作为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严重政治斗争,提出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坚持标本兼治,把教育作基础、法制作保证、监督作关键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之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反腐倡廉工作作为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不断把反腐败斗争推向深入。江泽民同志指出,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在反腐败斗争这个问题上,旗帜必须鲜明,态度必须坚决,工作必须锲而不舍。党执政的时间越长,越要从严要求党员和干部,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要建立起一整套便利、管用、有约束力的机制。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逐步加大治本的力度。
针对在相当一部分干部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忽视理论学习、理想信念动摇、政治敏锐性和鉴别能力缺乏、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盛行等现象,1998年11月,中央决定在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及时作出《关于加强
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对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着力解决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在进一步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查处大案要案、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的工作中,敢于动真格,并严厉处置了成克杰、胡长青、王怀忠等一批腐败分子,以党风廉政建设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四、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高度,进一步强调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意义。提出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要求全党牢记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两个务必”,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胡锦涛同志多次强调,要准确把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坚持反腐倡廉常抓不懈,坚持拒腐防变警钟长鸣,要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贯穿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领域,渗透在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各个方面,不断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随着反腐倡廉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党的十七大,将反腐倡廉建设从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中凸显出来,把党的建设拓展为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反腐倡廉建设,这五大建设共同形成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格局,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反腐倡廉理论,拓展了反腐倡廉建设的新思路。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要求全党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创新工作思路,完善工作机制,破解工作难题,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把阶段性任务与战略性目标结合起来,整合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增强反腐倡廉建设的整体性、协调性、系统性、实效性,不断认识和把握规律,推进反腐倡廉建设。2005年1月,中央颁布《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
彻底惩治腐败,必须从源头抓起,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在实践上,党中央坚持建立健全反腐败体系,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要求党员干部带头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着力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斗争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2005年1月至2006年6月,在全党7000多万党员中开展了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使广大党员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党性党风教育和廉洁从政教育。
五、在中国共产党执政的60年中,我们党在党风廉政建设实践中历经艰辛探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坚持这些经验对于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意义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必须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进行。随着党在全国执政,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服从服务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
斗争服从服务于党的基本路线,保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健康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服从服务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必须紧紧围绕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来进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马克思主义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巩固政权更加不容易,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党的先进性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政党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为加强党的先进性的重要途径,不断纯洁党的队伍,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必须贯穿于党的思想、政治、组织、作风、纪律、制度建设的各方面的工作。彻底惩治腐败,要把经常性教育和查处大案要案结合起来,在查处大案要案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平时教育,从根本上遏制腐败现象的出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必须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把制度建设作为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任务来抓。必须重视廉政文化建设。各级党组织要注重帮助党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全社会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形成反腐倡廉的良好氛围。
第五篇:班主任工作实践与经验-班主任工作经验
班主任工作实践与经验
1、班主任要建立在学生中的威信或威严,首先自己的教学要让学生信服,如果学生不信服班主任的教学水平,则班主任工作也不可能让学生心服。“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也是一样的道理。
2、强化学生责任意识。成人的标志是责任意识的加强。(1)不论做什么事,要尽量考虑后果,并必须为后果承担责任。小到自己平时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大到现在学习对自己将来的意义,这是每一个人必须负起的不可推卸的责任;(2)每一个人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必须面临各种各样的磨难和挫折,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因此,要有承受挫折的能力,如何面对挫折是对一个人成熟与否的考验。挫折是心灵的历练,是人生的不同体验,也同样是人生的财富。能从挫折中获取经验与动力,是对新世纪人才的基本要求;(3)应该自己干的,就不能祈求别人代替。如打扫完卫生的地面上,还有至废纸,本来老师弯腰就可捡起,原来我也这么做,但现在我不会再捡,而是找到是该谁负责,让他亲自捡起,让他知道这是他的责任。通过诸如此类的意识强化,能从学生心底唤醒沉睡的动力。
3、班主任不仅要腿勤、嘴勤,还要眼勤、脑勤。平时眼里要能发现问题。比如早上到班要注意观察学生是否及时进入读书状态、哪些学生在干什么、卫生打扫是否到位等等,以便及时纠正问题;对班级中出现的有共性的问题,要仔细考虑问题症结,尽可能分析全面,并及时处理。在班级教育中,要多动脑少武断,对个别学生出现的问题,少横加指责多引导交流,先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在设身处地的与学生交心,只有这样工作才有成效。
4、处理学生中出现的问题要公平公正,不偏不倚,否则学生不服气,即便当时迫于压力接受,以后还会反复。尤其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更是敏感,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就伤害到他们。因此对他们更要发现其长处多加鼓励。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决不能放松要求,不然会助长其不良倾向,久而久之他们会认为应当享受特别待遇,对你的关爱也会变得漠然对其发展也是不利的。
5、在班级中要树立全方位的良好习惯氛围,班主任决不能两眼只看学习。从平时量化检查到各种活动、从性格的塑造到日常学习习惯,都要全面提出要求。从学生进校开始,就要明确要求学生干什么就应是干什么的样子,不论什么时候,都应显示出干净利索,朝气蓬勃的劲头,即便是走路也要抬头挺胸,给自己一份自信。卫生扫除、课间操是不少学生认为与学习无关的事,对此,我的观点是,这不仅仅关系到集体观念,更重要的是从中培养严谨作风的事,如果这些事做不好,很难讲学习能上得去。
6、经常引导学生分析成绩背后的问题,量化管理成绩是这样,学习成绩也是这样。就是有时显失公平,也要寻找自己的问题,不把责任外推给别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向高处发展。养成这种习惯,才能对老师、对社会常报感激之心,才能有一个健全的人格。(主题班会 www.zhutibanhui.net)试想一个整天怨天尤人的人能有大的发展吗?
7、积极维护各任课老师的形象。对各任课老师的水平,要大力向学生宣扬,就是对老师出现的问题也要站在老师角度去分析,挖掘老师做法中的合理成分,让学生去配合老师而不是让老师去迁就学生。这对提高班级整体成绩极为重要。
8、对学生尽心但绝不可放心,宽容决不能纵容,不能迎合学生,讨好学生。有制度就必须执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9、对学生的教育切忌空洞说教。不论班会教育还是与学生的个别谈话,只是泛泛的说教,长此以往,学生只是感到班主任的罗嗦,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平时可以多浏览《班主任之友》、《杂文选刊》、《读者》等杂志,选择相关文章,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对学生的个别谈话,也不必一本正经,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更容易交流,就是课间的几句话,也可以实现对学生的鼓励和鞭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