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共产党对医疗保障制度的探索与经验
中国共产党对医疗保障制度的探索与经验
学院:
## 班级:09@@@ 姓名:xxx 学号:dddd 【摘要】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工人运动和根据地建设中提出了医疗保障思想,并进行了积极实践。新中国成立后,劳保医疗、公费医疗和合作医疗的制度安排以及“城乡有别”的结构特点,都有其理论基础和历史源头,也是基于国情的必然选择。它们在巩固新生政权、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满足广大农民的基本医疗需求、提升国民健康水平等历史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赢得了世界声誉。适应改革开放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改革并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的探索实践一直在持续。虽然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创新工程已基本完成,但医疗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提高保障标准的新要求,使它不断面临新的挑战。90年来,中共医疗保障制度的实践与经验,正是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历史见证。【关键字】 中国共产党 医疗保障制度 医疗改革 实践与经验
医疗保障制度是涉及人群最广、运行机制最复杂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在中国,它的萌芽、确立、改革和完善,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完成的。因此,当我们还在努力求解医疗改革这一“世界级难题”时,总结中共90年来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的实践经验,是极富理论和现实意义的。在廓清历史脉络的同时,我们可以明晰很多现实问题:中国传统的医疗保障制度是照搬苏联还是源自本土的实践?它的公平性与“城乡有别”是否存在天然的矛盾,城乡一体化到底还有多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不是化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的有效途径?用“失败”来评价30年的医改是否有失公允?对这些问题的正确回答,不仅影响着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设进程,而且关系到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公正评价。
一、制度缘起:苏联模式的翻版抑或本土经验的探索?
新中国建立不久,劳保医疗和公费医疗制度就先后确立,初步解决了企业职工和国家公职人员的医疗问题。有关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的来源,曾有学者认为是学习苏联的结果。然而,俄罗斯中国问题专家季塔连科院士却认为,中国当初在医疗保障制度方面没有学习苏联,这给后来的经济改革带来了羁绊。那么,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到底因何而起,最初的表现形态又是怎样的?近代中国工人阶级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工作和生活境况十分悲惨,超量的工作强度和工作时间,没有劳动保护的恶劣工作环境,给他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极大威胁,而工人一旦伤残或生病不能劳动,便被资本家赶出工厂,生活陷入困顿,没有任何保障。
在领导工人运动中,中国共产党举起了维护工人权益、建立劳动保护制度的旗帜。早在中共二大宣言中就提出了提高工人待遇,设立工厂医院及卫生设备等主张。此后几乎在历次全国劳动大会上都提出了实行劳动保险制度的要求。
在革命根据地,党开始将这些医疗保障思想落于实践。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召开第一次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明确规定根据地实行社会保险制度,雇主支付全部工资总额的10% ~15% 作为社会保险基金。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边区工会组织很快得以恢复和发展,并设立了劳动保护机构。
抗战胜利后,东北解放区成为落实党的医疗保障思想的更大试验场。1948 年8 月1 日,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在哈尔滨召开,大会通过的 《关于中国职工运动当前任务的决定 》指出:在工厂集中的城市或条件具备的地方,可以创办劳动的社会保险。根据此精神,东北行政委员会的劳动总局和职工总会拟订了《东北公营企业战时暂行劳动保险条例》以及试行细则,对医疗保障制度作出较为具体、详尽的安排,从而使东北 420多个厂矿的 79.6万名职工享受到了医疗保险待遇。
综上所述,中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有着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坚实的实践基础。尽管并不排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整个世界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形势和苏联医疗制度优越性的影响,但究其根本,它们更多的是本土经验的总结。正因于此,新中国成立后医疗保障制度才迅速在全国确立,在巩固新生政权、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和提升国民健康水平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城乡有别:基于国情的发展策略还是有失公平的制度败笔? 新中国建立初期,为了尽快解除旧社会给人民群众造成的贫病交加的痛苦,改变缺医少药的落后面貌,国家采取先局部后整体并随着经济好转逐步推开的办法,建立起了劳保医疗和公费医疗制度。从筹资方式和服务范畴上看,这两种医疗保障制度属于国家卫生服务保障制度。此时,在尚未走出战争的阴霾,人民群众生活极度贫困的条件下选取这种医疗保障制度,有利于以最快的速度和动用最强的力量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也有利于树立国家形象,巩固新生的政权。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国家尚没有能力将这种医疗保障制度推广到广大农村。但是,随着基层卫生网络的建设和卫生防疫工作的进展,农村医疗卫生条件迅速改善。合作化运动后农民自发创建了合作医疗制度,在国家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逐步成为农民群众看病吃药的主要依赖。1949 年建国前中国人均期望寿命只有35 岁,婴儿死亡率约200‰,孕产妇死亡率为1500/10万。到 1981 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67.9 岁,婴儿死亡率约34.7‰,孕产妇死亡率降为50/10万。这些数据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劳保医疗、公费医疗和农村合作医疗的伟大成绩。
目前,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不高,经济实力不强,地区经济、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还很不平衡。因此,在医疗保障制度的选择上不能攀比西方发达国家,我们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还只能是筹资水平较低、医疗服务有限的最基本的医疗保障制度。正如朱镕基所指出的,“ 医疗保险筹资不能根据需要,只能根据可能”。在一段时期内我们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还只能由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共同承担。
三、合作医疗: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的成功范例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居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特点长期没有改变。因此,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始终是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和解决农村发展问题的重点。多年来,在家庭保障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引导和扶持农民建立合作医疗制度,从陕甘宁边区的保健药社、卫生合作社到建国后农村合作医疗,在曲折的探索中,逐步总结出了由政府主导,个人、集体、社会责任共担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模式。实践证明,这是化解广大农民医疗后顾之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制度安排。
1969年,继“大跃进”时期之后全国出现了大办合作医疗的热潮。全国城市和解放军医务人员先后有 110多万人次下农村巡回医疗,有十几万城市医务人员在农村安家落户。高等医药院校毕业生70%以上分配到农村。全国5 万多个农村人民公社,基本上都建立起了卫生院。因此,合作医疗的成功离不开国家的倡导与支持,更离不开广大医务人员的无私奉献。
然而,在 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人民公社的解体,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合作医疗制度迅速瓦解。合作医疗的解体使农民退回到自费医疗的境地,由此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农村公共卫生出现逆转,一些原来已被消灭或控制的地方病、传染病死灰复燃,再度 发生甚至流行。农民看不起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日益严重,由此加剧了城乡关系和社会公正的失衡。从 90年代初开始,党和政府再度寄希望于合作医疗。到2008年年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四、过程与结果:医疗改革有没有“ 失败” ? 改革开放后,在农村合作医疗的曲折进程中,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也迫于自身的缺陷和外在形势的压力,从企业自发改革到政府参与引导,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艰辛探索中,走过了革故布新之路。
30年来,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经历了3 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20 世纪 80年代初至1993年。改革直指问题最为严重、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铺张浪费、“以病谋私”现象,从规范看病、控制药费抓起,采取了医疗费用与个人挂钩、社会统筹、加强管理等办法。
第二阶段是从1993 年底至 1998年。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城镇职工养老和医疗保险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 以此为起点,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直接组织领导下,开始了“统账结合” 模式的社会医疗保险探索试验,并最终将其确定为全国普遍实施的新型医疗保障模式。
第三阶段是从1998 年至今。1998年12 月 1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 》,提出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即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据财政、企业和个人的承受能力,建立保障职工基本医疗需求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它的颁布标志着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进入了建立新型医疗保险制度的阶段,传统的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09年4 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出台了《 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和《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 ~2011年)》。新医改方案将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作为医改的重点之一,要求城镇职工医疗基本保险继续扩大覆盖面,尽快实现覆盖全体城镇就业人员的目标。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来分析,评价医疗改革成功还是失败,不仅要看结果,更要看过程。中国 30年的医疗改革,既要克服传统医疗保障制度和医疗卫生体系的缺陷,又要适应不断变化和前进的经济改革形势,在没有任何现成的理论和经验可供借鉴的情况下,改革必然是困难重重,要在失误和曲折中前行。而改革中出现的种种偏差都是发展中的问题,除了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我们还应该看到历史的主流。更重要的是,在医疗改革的过程中,党和国家始终没有忘记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知难而进,愈挫愈坚,为建立公平、有效的医疗保障制度做了大量工作。医疗改革的过程同样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克服困难,不断探索社会主义的历程。它与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华民族摆脱积贫积弱逐步走向强盛,人民群众病有所医、健康长寿、拥有美好生活的历史是一脉相承的。当然,医疗改革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医疗保障制度设计还有很多缺陷,但不断扩大的医保人群和就医选择权,让我们对“人人享有健康”的美好前景充满信心。
五、结束语
今天,当中国快步向世界强国迈进时,党所肩负的中华民族健康与发展的使命愈发凸显。正如胡锦涛所指出,“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是实现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为促进人民福祉,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制度安排,医疗保障制度已经置于民生问题的核心,其价值和作用将越来越得到更好的发挥。
历史告诉我们: 90年来,党始终把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放在第一位,“病有所医”是党为人民谋福利的一贯诉求。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革命斗争中提出,并经历根据地和东北解放区的实验而创立的。不照搬外国,基于中国自己的国情,是确立医疗保障制度的经验。它未来的发展方向,也一定是走有中国特色的医疗保障道路,并努力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要使医疗保障制度良好地运转,需要遵循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并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适时进行调整和改革,采取先局部后整体的谨慎实验,逐步加大发展步伐。在经历 “城乡有别”、“ 城乡统筹”之后,医疗保障制度一定会实现“城乡一致 ”“全国一体”的目标。合作医疗是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初级医疗保健的中国模式,它符合我国国情和群众心理。以它为根基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适应新形势的制度创新,它承担的现实任务十分艰巨,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是系统工程,要统筹兼顾、综合配套,更要用发展的眼光解决改革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实践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完全有能力建设一套健全完善、积极有效的医疗保障制度,人民群众也必将是这一制度的最大受益者。
参考文献
[1] 刘燕生主编 《社会保障事典》,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 年版,第835 页。[2] 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职工运动史研究室编《中国历次全国劳动大会文献 》,工人出版社 1957 年版,第288 页。
[3] 杨志文: 《陕甘宁边区社会保障政策初探》,《中共党史研究》 1997 年第6 期。
[4]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编 《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 》第5 辑,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 年版,第385 页。
[5] 锡仁: 《东北解放区创建的社会保障制度》,《劳动保障通讯》 2001 年第7 期。
[6] 《当代中国的卫生事业 》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年版,第43 页。[7] 国家统计局编 《新中国五十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年版,第86 页。[8] 王列军: 《对中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的反思与建议》,《 中国发展评论 》2005 年增刊1 期。
[9] 张自宽:《 六 ·二六指示》《 相关历史情况的回顾与评价》,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6 年第9 期。
[10] 蔡仁华主编 《中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实用全书》,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 年,第344 页。
第二篇:老龄化与医疗保障制度
老龄化与医疗保障制度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人口老龄化目前已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焦点。老龄人口比重的增加,导致对社会医疗保障的需求增加。我国现有的医疗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没有足够的能力迎接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商业医疗保险可以适当的弥补传统医疗保障体系的不足,目前我国商业保险的发展也应该往适应老龄化社会方向发展。
1、我国老龄化的特点及现状
人口老龄化是指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7%,1999年我国60岁及其以上的老年人已达1.26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0%,标志我国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中国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1.1老年人口众多
庞大的老年人口基数是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之一。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是全球唯一老年人口过亿的国家。2010年60岁以上老年人达到1.78亿,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3.6%。2012年我国60周岁以上人口达1.94亿,预计2020年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1.2老龄化速度快
1990至2020年这30年间,联合国预测,我国无论增速还是比重都超过世界老龄化的平均值。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7%提升到14%,发达国家大多用了45年以上的时间,其中,法国130年,瑞典85年,澳大利亚和美国79年左右。中国只用27年就可以完成这个历程,并且在今后一个很长的时期内都保持很高的递增速度,是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据《世界人口展望》预测,到2050年中国仅60~65岁年龄段的人口比例就将达到8%。
1.3农村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农村人口为8.33亿人,农村老龄化比例高出城镇1.24%。2006年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达到14657万人,其中城镇老人总数3856万人,占26.3%;农村老人总数10801万人,占73.7%。预计到2020年,农村老龄化比例将达到20%,比城镇高出5%。2030年,农村人口将达到6.64亿,农村老龄化比例可达29%,比城镇高出7%。由此可见,农村人口老龄化远远高出城镇地区。1.4应对老龄化的经济实力薄弱
西方发达国家是在工业化之后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大约在五千至一万美元以上,即所谓“先富后老”。而我国在工业化过程中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刚过一千美元,还存在大量贫困人口,是“未富先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相对比较薄弱。
据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数据显示,1998-2008年,我国老年人的两周患病率从29.0%上升到43.2%,是60岁以下人口的2.8倍;慢性病患病率从50.2%上升到59.5%,是60岁以下人口的3.2倍。说明我国老年人对卫生医疗服务需求较高。然而,据已有研究显示,我国老年人医疗卫生支出仅为非老年人口的1.6倍,65岁以上老年人次均门诊费用仅为65岁以下人群的1.9倍,远低于患病率的比例。由于经济实力不足,我国老年人口医疗卫生支出较低,其医疗卫生需求未能得到有效满足。
2、我国现有医疗保障体系无法适应老龄化进程
由于是“未富先老”型,因而缺乏足够的经济基础来承担庞大的老年群体的养老保障。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过快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其对社会保障的压力是全面的。2.1医疗保险资金的负担加重 人口老龄化直接结果是缴费人少,消费人多,少收多支,基金不平衡的压力不言自明。老人是参保人群中患病率最高的人群。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医疗保险的需求进一步增加,医疗保险资金的负担必然进一步加重,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原有的供需不平衡进一步突出。卫生部统计信息关于《中国健康模式转轨和服务需求变化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报告指出,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疗需求量负担到2025年将增加47%,如果考虑到各年龄组的医疗费用按GDP年增长率同比增长,我国医疗需求量费用到2025年将达到65亿元以上。2.2医疗保障制度和体系的不适应
现有医疗保障制度主要是针对全人群设计的,其保障方式单一保障功能不够完善,无法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首先,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特别是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尚不完善。职工、城居、新农合三项制度,存在覆盖面、公平性、可及性等问题,筹资机制还不稳定。居民医保的待遇不高,异地就医难和患者负担重。其次,补充医疗保险制度不够成熟,覆盖面不够宽。在化解高额医疗费用负担方面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最后,公共卫生发展速度不适应老龄化需求。目前老年慢病普查、老年病预防、健康知识普及等纳入管理率不高,公共卫生工作在老年人管理板块管理力度不够。2.3医疗保险参保筹资机制不完善 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对医疗费用的需求也随之上升,医疗资金的短缺成为我国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现行医疗参保制度:城乡居民医保都实行自愿加鼓励政策,并不强制。因此,要实现全覆盖很难。同时,健康人不参保的逆向选择也难以完全避免。现行政策又规定,满一定缴费年限的退休职工参保不缴费。花费最多的人群反而不缴费,因此这也成为近几年社会较为争议的话题。
2.4老年社会服务的制度性安排缺失
高龄和长期患重病的老人,需要特殊的护理,这种护理一般养老机构不能提供,即使条件好些的养老机构所提供的护理服务,或者专业化服务水平不足,或者收费太高,这等贵族式养老方案不具有普遍意义。因此,在我国现有的养老保障体系中,仍缺乏以老年服务为主题的制度性安排。
3、商业保险在老龄化社会的定位与作用
解决不同层次老年人群的医疗需求,不能仅仅依赖基本制度。在国外,商业保险为不同需求者能够提供不同解决方案,商业医疗保险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补充传统医疗保险的不足之处。商业医疗保险制度,即由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单位和个人向商业保险公司投保补偿高额医疗费用的补充医疗保险。3.1商业保险的定位与作用
商业医疗保险应定位为对基本医疗保险的一种重要补充,旨在满足基本医疗保障需求。商业保险不仅能减轻医疗保险过重的财政负担,还能够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群不同的医疗服务需求。商业保险不仅可以补充基本医疗保险,同时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也主要是靠商业保险支持。它们是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之上,在国家强制实施的社会养老保险之外,通过合同形式确立的一种较高水平的生活保障。它们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更高层次的养老保障需求,具有较高的保障水平和灵活的保障程度。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起着重要的补充作用,它是减轻政府社会保障压力,稳定社会生活的有效手段,充当着保险的“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也扩大了社会保障的范围。要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商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必要补充,是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2商业保险的发展
把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同时兼容发展,不仅可以减轻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的压力,同时有助于培育社会保险基金介入资本市场以促进经济增长的制度能力。在发展商业医疗保险时,应该注意与市场相结合,根据市场的需求为依据,把满足人们的医疗保险需求作为企业经营的起点和归宿。商业保险能更灵活地应对老龄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保险公司尽可能地去开发适合民意的保险体制,满足不同客户的要求,推广多层次多方面的商业保险,比如商业医疗保险、商业养老保险、退休准备金、健康保险和高龄伤害保险等。各类保险有不同的特点,人们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进行组合。
国外在商业保险这方面起步和发展都比我们早,在管理理念和技术上都十分先进,要想在竞争中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加强与国际接轨的能力,研究和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在险种开发上要具有国际性,更市场化。
总之,在我国“未富先老”的老龄化社会,完善传统的医疗保障制度和体系势在必行。作为补充,商业保险也应该在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承担起历史使命,发挥重要的积极的作用,为促进传统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善而努力。
参考文献
[1]于娜.浅析中国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冲击及对策[J].经济师,2005(1):74--75 [2]杨宇.面对人口老龄化中国商业保险转型发展策略探讨[M].上海保险,2014(3):17-29 [3]陈仰东,韩成曦.老龄化社会的医疗保障对策[J].观察思考,2012(7):12-14 [4]陈国柱.”商业保险是应对老龄化危机的重要途径”,财经观察
[5]章姗,熊吉峰.老龄化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影响与对策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1(13):89-90 [6]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2008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第四次家庭健康询问调查分析报告[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9 [7]刘国恩,蔡春光,李林.中国老人医疗保障与医疗服务需求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11(3):95-107 [8]朱静芬.少子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商业保险的发展机遇[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6):73-76 [9]刘梦曦.浅析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商业保险在中国养老保险市场的定位及其实现途径[J].金融天地,2010(1):175 [10]龙梦洁.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商业保险对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的作用[J].保险研究,2007,8.[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发布
[12]滕海英,董刚,熊林平,马玉琴,马丽.老龄化趋势下中国城镇老年医疗保障的模式[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3(2):719-721 [13]詹磊,李继东.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医疗保障的挑战及对策分析[J].劳动保障世界,2014(3):260-261 [14]王黎,张滨.浅析老年医疗保障[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12):89-91 [15]杜敏娴.关于应对老龄化趋势完善老年医疗保障体系的探讨[J].社保财务理论与实践,2008(4):137-143 [16]林捷.老年医疗保障对策研究[J].中国卫生资源,2007(10):210-211
第三篇:新加坡医疗保障制度的基本情况与经验
新加坡医疗保障制度的基本情况与经验
一、新加坡医疗制度的基本情况
新加坡的医疗保障体制,可以用“三保制度”加以概括,即:保健储蓄计划、健保双全计划和保健基金计划。
1.保健储蓄计划。该计划是强制性中央公积金制度的组成部分,1984年由政府设立,覆盖所有在职人员,雇主、雇员双方按照工资的一定比例(6%~8%)供款,建立保健储蓄基金,用于支付投保人及其家庭成员的住院及部分门诊费用。保健储蓄计划的款项,可用以支付公营或私营医院的收费,目前规定的限额是:住院费每日400新元,手术费则设有固定限额,从150新元至5000新元不等。
2.健保双全计划。该计划也被称为大病保险计划,1990年7月设立,目的是帮助公积金存户支付顽疾或重病所带来的住院费和医药费。每人每年缴纳的保费从12新元至249新元不等,看病时可用保健储蓄支付,最高受保年龄是75岁。健保双全计划属于社会保险性质,采用自愿参加原则,按照付钱和共付比例制,对投保者住院及部分门诊费用给予
偿付。目前,已有超过50%的新加坡人加入了这一计划。
3.保健基金计划。作为保健储蓄计划的补充,该计划是1993年由政府设立的保健信托基金。根据财政收入和国家经济状况,政府每年拨1亿~2亿新元,并随预算盈余而逐渐增加到20亿新元,目的主要是资助保健储蓄仍不足以支付医疗费的贫困国民,使这一部分人群也能看得起病。每间公营医院均设有《医院保健基金委员会》,成员由政府委任,负责审核申请及拨款。基金自1993年成立以来,向基金申请补助的人 99%获得财政资助。
此外,还有乐龄健保计划。这是一项老年严重残疾保险计划,目的是提供终生保障。按照这项计划,身体残疾、生活无法自理的老年投保者,每月可以得到300新元的生活费。
新加坡现有的医疗保障体制实现了广覆盖:不仅包括一般疾病,也包括重病和慢性病;不仅普通收入阶层受益,低收入阶层、身体残疾阶层也可受益。这样的医疗保障体制可以确保每个国民不论经济状况如何、疾病严重程度如何,都可以得到良好的医疗服务。特别是,新加坡建立了国家和个人共同负担的保健筹资机制。
20世纪80年代前,新加坡医疗服务主要由公营机构提供,经费来自一般的税项收入。市民可享有免费医疗服务,或只须支付象征性的费用。新加坡在80年代推行了两项重大改革,目的是使支付医疗费用的财政重担由政府转移到个
人、雇主及政府医院。改革后新加坡医疗保健筹资的基本理念是:强调“保障健康人人有责”,强调个人责任,加上政府津贴,使人人负担得起保健服务;通过共同付费原则分摊责任,不搞 “免费”医疗服务;病人如果需要高水平的服务,个人就得支付更高的费用。改革后,新加坡政府成功地将医疗费用转为国家和个人共同负担。在医疗融资安排上,个人承担的比重最大。这样做的目的是促使个人审慎使用医疗服务,以免支付过高的费用。政府亦推行各种措施,提醒公众要保持健康,避免不必要地使用医疗服务。自2003年9月起,为帮助患者更好地选择就诊医院,新加坡卫生部在官方网站公布了几大公共医院和私人医院对70种常见疾病的治疗费用比较。这一措施不仅使医院账单完全透明化,而且也确保各医院在良性竞争的基础上,为病人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二、几点启示
1.构建多层次、广范围的医疗保障体系。所谓多层次意味着医疗保障制度,既有强制性的,也有半强制性的,更有完全自愿的。所谓广范围意味着绝大多数公民都可以享受到医疗保障体系的覆盖。
2.明确政府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全国医疗保健支出中,新加坡政府补助占到了25%,这一比重在发达国家中是很低的,个人负担比重高达50%,员工福利占25%。新加坡政府开支总额中,用于医疗开支的款项不超过10%。从新加坡
政府所实施的医疗津贴政策来看,政府的行为无疑是“劫富济贫”的。对住院病人,3—4床位病房政府补助为20%,6床位病房为65%,6床位以上病房补助80%。对综合门诊服务,成人补助50%,儿童和乐龄人士为75%。政府的角色只是作出最终的承担,向贫困的人群提供免费或大量资助的医疗服务。
3.建立国家和个人共同负担的保健筹资机制。自1960年起,新加坡的医疗开支总额占本地生产总值(GDP)的百分比在3%~4%之间,新加坡是在发达国家中比重最低的国家之一。同时,新加坡政府致力于为人民提供负担得起的医疗保健,但又不以福利惰民,鼓励公众勤勉谋生。由世界卫生组织进行的成员国医疗卫生筹资和分配公平性的排序中,新加坡位列191个成员国中的第6名。
4.严格控制医疗费用水平。新加坡政府在1991年成立了一个部长委员会,负责检讨政府在控制医疗成本及资助额长远增长方面所扮演的角色。新加坡政府认为,市场机制不能将医疗费用控制于低位,因此政府在控制医疗服务的供应及价格方面必须扮演积极的角色。新加坡政府对医疗服务的各个环节都作出干预,有一套控制整体的医疗开支的政策。新加坡政府控制各间医院的病床数目以及各级病床的分配,亦管制引进新科技及各专科部门的发展。1993年新加坡政府根据委员会的建议,发表一份题为“国民负担得来的医疗护
理”的白皮书,阐述政府的医疗理念以及控制医疗成本的措施,使所有国民均能负担基本的医疗费用。
5.搭建各类机构兼容的医疗保障平台。比如,新加坡倡导提供医疗服务的“3P单位”,即私营机构(Private)、政府公共(Public)和民间团体(People),共同承担。在社区医疗护理方面,80%医疗是由私人家庭医生承担,其余20%由隶属政府的两大公共医疗机构——国立健保集团和新加坡保健服务集团所属的综合诊疗所承担。而在相对复杂的医疗服务中,80%由政府的综合医院和专科中心负责,其余20%由私营机构负责。对于需要长期持续护理的医疗服务,约70% 由民间单位提供,另外30% 由私营单位提供。这种多元化的医疗保障平台建设,合理地配置了有限的医疗资源,最大化地满足了民众多层次的医疗需求。(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中共中央党校博士)
第四篇:香港医疗保障制度
港通国际
版权来自www.xiexiebang.com
香港医疗保障制度
香港医疗保障制度基本上沿袭了英国的全民健康服务制度,由政府直接主办一体化的医疗健康护理服务,為市民提供高品质、全方位的医疗健康服务。市民也可以自行购买商业健康保险,享受商业健康保险有关待遇。由於香港公立医院提供的服务品质高、收费低,市民一般都选择公立医院提供住院和专科门诊服务。在目前的医疗保障制度下,香港的私立医院和商业健康保险的还没有充分发展。
由於受亚洲金融危机和经济调整影响,香港经济发展趋缓,对医疗保障制度產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香港现行的医疗保障制度的主要政策(—)保障对象
香港医疗保障制度覆盖所有持有香港身份证的市民。确定这样的覆盖范围,是因為香港医疗保障制度的出发点是面向全体市民提供整体医疗体系,保证没有任何市民会因為经济能力不足而无法获得应有的医疗服务。(二)筹资方式
香港公立医院的经费主要来源於税收,由政府通过财政预算提供。政府採取预算拨款的形式给公立医疗机构提供经费。医生和有关人员均享受公务员待遇,接受政府统一规定的工资待遇;所有香港市民看病只需交付 港通国际
版权来自www.xiexiebang.com 少量的费用。(三)管理体制
香港公立医院由医院管理局(HOSPITALAUTHORITY,简称HA)管理,目前,HA辖下有超过40间的公立医院、50间专科诊所和15间普通科诊所。另有在基层的65家公立的普通科诊所由卫生署管理。(四)个人付费
香港市民去公立医院和诊所看病只需支付少许费用。公立医院和诊所的收费标準是,普通病房每日收费68元(2002年11月29日上调為100元),一切膳食、住院、化验、药物及手术费用均包括在内。公立普通科门诊诊所每次诊症收费37元,专科诊所每次诊症收费44元。香港的公立医院和诊所收费水準远低於成本,据测算,公立医院普通病房的成本是每天3100元,而收费标準连零头都不到。
另外,经济困难的市民还可以申请看病时减收或豁免个人支付的这部分费用。而政府则要对申请者进行家计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家庭储蓄、个人工作、劳动能力、年龄等),以确定申请者是否可以减收或豁免看病时的个人支付费用。(五)服务的提供
除公立医院外,香港也有私人诊所和医院,这些私人诊所和医院採取市场化运作,依据医疗服务成本自主确定价格。由於香港公立医院提供的住院和专科门诊服务品质高、收费低,目前,全港94%的医院服务是由公立医院提供的,另外6%由私人医院提供。普通科门诊则主要由私营的普遍科医生提供,主要原因有:一是病人向私营的诊所看病,可以自主选择 港通国际
版权来自www.xiexiebang.com 医生,诊疗时间也更有弹性(公立诊所等待期长);二是私营的普通科医生每次诊症收费约 150元,大部分市民都能负担得起,并认為“物有所值”。(六)药品管理
在目前的医疗体制下,香港卫生署负责全港药物的登记和註册、社区药房和本地药厂的监管及有关药剂法规的执行。各医院、诊所的药剂管理则根据管理机构或性质的不同分為三个体系:HA负责统筹公立医院及其门诊的药剂服务;卫生署则负责维持普通科门诊的药剂服务;私立医院和私人医生的药剂管理由他们自行负责。
HA管理的公立医院的药品支出占全港药品支出的大部分,因此,香港药品管理的关键在於HA所负责的药品管理。HA总部的总药剂师办事处(总药办)是负责公立医院药品管理的具体执行单位。HA对药品管理主要通过建立“两个委员会”、确定“两种制度”来进行。
“两个委员会”指中央药物建议委员会和药物评选委员会。其中,中央药物建议委员会负责管理新药的引进,由医院“药事委员会”向中央药品建议委员会提交引进新药的申请书,委员会成员就新药的效用、安全性和成本效益,对各医院的申请作出评核和建议,并提出适当的用药方针。药物评选委员会负责非专利药的审评,香港為确保公立医院药物的素质,所有需使用的非专利药品,必须由药物评先委员会审核通过。
“两种制度”指医院协定处方制度和中央採购制度。医院协定处方制度的内容包括药品目录、新药评估、用药范围等,未纳入协定处方的药品需市民自付。药品能否纳入协定处方即取决於医院所需,也因其安全、效能和成本而定。中央採购制度指总药办把总开支较大及用量稳定的药品列 港通国际
版权来自www.xiexiebang.com 為中央採购,通过竞价投标签订购买合约。
二、香港医疗保障制度的主要特点(一)政府直接提供医疗服务為主
香港的公立医院所需资金完全由政府供给,医生享受公务员待遇,因此,香港的公立医院不是一个独立的利益单位而是附属於政府的,没有营利的动机。这与其他实行社会医疗保险、存在第三方付费的制度是有本质区别的。香港这种政府直接提供医疗服务的方式,不存在医院利用医疗服务的专业性谋取利益的问题。因此,政府的政策方针也易於在医院中贯彻执行,对医院的管理成本也较低。但同时,医院依附於政府,HA一方面通过对所属公立医院拨付经费,就服务的种类和范围代表公眾与各医院谈判,另一方面又负责管理各医院,以确保医院能平稳运行,并為其职工提供工作和福利保障。因此,HA既是公眾服务需求的代言人,又是医院和医生的利益的代言人,当医院利益与公眾利益不一致时,由於医学界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优越,HA就有可能為/医院的利益而损伤公眾的利益。(二)强调可及性与公平性
可及性、公平性和效率通常作為衡量医疗保障制度的宏观指标。香港的医疗制度特别强调公平性和可及性。关於可及性,一是政策上可及,所有市民都覆盖在医疗制度中,二是地域上可及,不论市民身在何处,大都能在30分鐘内抵
达医疗服务的地点,并备有救护车以保证市民的紧急医疗需求及时得到满足。关於公平性,从筹资方面看,经费来源於税收,收入高的人对税收的 港通国际
版权来自www.xiexiebang.com 贡献也大,因此,香港医疗制度的筹资从社会角度来看是比较公平的;从待遇水準看,全港市民不论贫富,在公立医院看病支付同样的费用,能得到同样的医疗服务。但就微观来看,也不儘然,如果考虑同样的支出对不同收入的家庭的负担是不一样的,香港医疗制度的待遇也有不公平性的一面。在服务效率方面,儘管政府对提高效率有所关注,但公立医院仍存在专科就诊排队等候的情况,目前市民首次预约专科门诊的等待期约為四个星期。
(三)以医院為中心提供服务
儘管卫生署和HA对健康教育和基层医疗服务的重要性有深刻认识,香港的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工作也颇有起色,但香港的基层医疗服务的发展现状并不令人满意。一方面是基层医护人员特别是家庭医学专科医生人数偏少,目前,全港符合资格的家庭医学专科医生大约只有120名。另一方面,公眾对家庭医学的优点认识不足,仍希望到医院接受医疗服务。香港的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等诸多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都是依託医院进行的。1999年设立的健康资讯天地(主要是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场所)就设在HA大楼,与九龙医院紧临。而社区卫生服务的主力军也多是社会自愿者。同时,在制订医疗服务的发展计画和分配资源时,都先考虑医院的需要。香港的这种以医院為中心的服务提供方式,促进了医院的发展,近年来病人住院人次数、门急诊人次数均出现两位元数的速度上升。但也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导致医疗服务品质难以提高,医疗经费的使用也未达到最大效益。
三、香港医疗保障制度面临的挑战和採取的改革措施 港通国际
版权来自www.xiexiebang.com 就目前而言,香港医疗保障制度的效果还是比较好的。2001年,全港医疗卫生总支出占GDP的5.2%,当中政府支出占GDP的2.7%,低於美国的14%和英国的近7%的比例。而香港的人均预期寿命男性為77岁,女性為82岁,高於美国人均预期寿命(男性為74岁,女性為80岁),也高於英国人均预期寿命(男性為74.3岁,女性為79.5岁)。但随著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变化,全民卫生服务的医疗制度也正面临著越来越多的挑战。(—)经济不景气
目前,香港经济已持续通缩几十个月,物价下降幅度累积达13%,部分市民收入水準持续下降,财富萎缩,失业率不断攀升,同时,政府收入大幅度减少,公共开支继续增加,财政连续数年出现赤字,政府对医疗卫生预算呈递减趋势。再加上医学技术的进步、医疗消费水準的提高,医疗保障的供需矛盾将进一步突出。香港的经济和财力支持现有医疗保障制度的能力令人怀疑。(二)人口老龄化
目前,全港670多万人口中约有11%為65岁或以上的老人,预计到2019年,这个比率将增到15%。老年人口的增加,必然导致全社会医疗费用负担增加。因此,即使保持香港市民的现有医疗服务享受水準不变,由於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也将要求政府不断增加在医疗卫生方面的投入,政府财政将面临巨大压力。(三)疾病谱变化
香港市民所患疾病以慢性病居多。与以往相比,传染病的发病率已下降不少。现在造成医疗费用负担的疾病和残疾多是由慢性病引起,这类疾 港通国际
版权来自www.xiexiebang.com 病需要长期护理,加上涉及大量人力和高新医疗技术,费用十分高昂。这也给财政和医院带来巨大压力。
香港政府和医疗管理局目前已针对上述挑战,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主要有:
(一)增加个人收费,抑制不合理的医疗需求。
—是从2002年11月29日起,将公立专科诊所每次诊症收费由44元调整為100元;二是从2003年4月1日起,将公立医院住院收费由每天68元增加到每天100元,并对药单中的每一类药物收费10元。(二)整合基层医疗服务体系。
从明年起,将现由卫生署管辖的68所公立普通诊所划归HA管理,以加强普通门诊与专科门诊、住院之间的协调和合作。同时,香港HA正在组织有关专家编写专科转诊指引,為住院或专科病人转入普通科或私立医院提供据。
(三)建立资讯管理系统,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香港拟在各公立医院之间建立共同的资讯平臺,以期资讯共用,这样一方面可以杜绝重复掛号,另一方面也可為市民提供各医院的就诊人员情况,引导市民合理选择医院,从而缩短病人的等待期。(四)提出了建立颐康帐户的设想,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趋势。
所谓颐康帐户,指每名市民从40岁开始,直至64岁,必须把大约1至2%的收入存在个人帐户,用以支付本人和配偶将来的医疗开支。除非供款人患上残疾,他们必须年满65岁,才可开始提取供款,用以支付公立或私立医疗和牙科服务的费用,或向私营保险公司购买医疗和牙科保险。建立这 港通国际
版权来自www.xiexiebang.com 一帐户,旨在鼓励公眾在年轻时进行储蓄,以提高自身年老时抵抗疾病风险的能力。
提出并尝试实施以上措施,说明香港的医疗保障制度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但是这些措施能否推行并奏效还难断定。应该看到就香港的医疗保障体系来看,这些措施还是围绕著原有制度进行的改良性调整,并没有触及基本的医疗保障模式,也没有採取切实措施促进私人医疗机构、商业补充医疗保险的发展,因此,医疗保障体系的结构性调整还没有提上日程。
转载www.xiexiebang.com|www.xiexiebang.com|www.xiexiebang.com|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1.现状
农村医疗保险体系还得不到广大农民的认同。据调查中农民反映,每人每年交纳30元,这个资金农民都能接受,但在门诊看病1年仅能报销200元医药费,且报销标准为超过30元按比例报销,很多医疗费用都不在报销范围之列。我国现行的新型农村医疗制度以“大病”统筹为主,忽视了大多数人的基本医疗需求,而真正影响农村居民健康的是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这样看来,参合农民受益面小。
问题
1部分农民的参合积极性不高,基金难以征收。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合作医疗政策缺乏了解、认识。一是对参加合作医疗表现积极的一般都是经常有人生病的家庭和今年享受了医疗补偿的家庭及其邻居。二是农民思想上依然存有侥幸的心理,壮年群体参合费收缴将会是一大难题,如一村民说他只交老人孩子的参合费,而不交自己的,究其原因是他本人身强力壮不生病,怕交了钱而不得病,钱被别人使用,心理上不平衡。三是对具体的报销程序和报销比例了解很少,存在模糊认识。只知道交纳了合作医疗基金,但不知道具体内容和报销程序,在不是定点的医院看了病却无法报销;四是部分农户的医疗保险意识不强,主要是低收入家庭医疗消费观念尚未建立,部分农户对政策不理解,仍处于等待观望状态。
2.参保期限制了新生婴儿的享受,在参合费收缴后出生的婴儿因没有交今年的参合费就意味着新生儿出生的第一年得不到大病医疗保障,而新生儿患病的概率是比较高的,有的孩子生病住院就没有无法报账。
3.医疗机构服务质量不高,自费药用得过多。有农户反映,医生在开处方前首先就问是否参加了“新农合”,得到肯定的答案后,一个处方将会多5至10元,他们认为医院是在做生意,不愿再交明年的参合费了。有的医院不按规定正确使用自费药品,而使用大量“新农合”范围外的药。
4.门诊报销范围窄、比例低,定点单位过少,住院报销门槛太高。
5.市外就医报销手续繁杂。台州市外就医报销手续繁杂,不方便外出务工农民及时就近就医,给重病、大病患者造成困难。
建议与对策
1.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目前在新农合政策宣传方面还存在宣传形式单一,宣传内容不全,宣传效果不佳,政策解释不到位等问题,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首先要抓住宣传对象做到有的放矢。我们必须采取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在村宣传栏上举办特刊、组织医务人员进村给农民检查身体、举办“新农合”知识竞赛等,让农民真正吃透理解上级政策。
2.完善参合基金筹资渠道与专项管理制度。通过行政命令由驻村干部逐年逐户上门收缴资金,可能在基层出现梗阻现象,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失去生命力。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工作目标,一些地方对部分筹资困难户往往采取先垫资后筹资的办法,许多村组干部对此苦不堪言,他们表示,如果再没有妥善的筹资方法,又必须去完成相应的指标,他们也会由抵触到反对,使新型合作医疗工作无法开展。应相对降低农民筹资标准,增加省、市政府的补助标准,才有利于提高农民参保的积极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是农民的“救命钱”,且数额巨大,一旦出现问题,不仅砸了合作医疗的牌子,更会伤了群众感情,毁了政府形象。为此,要建立合作医疗基金收、管、存分离和封闭运行的管理体制,做到专户储存、专账管理、专款专用,保证了合作医疗基金安全运行。
3.推行科学合理的农民参合补偿机制,更大限度让利于民。合作医疗基金的支付,建议将基金分为门诊补助基金、住院补助基金、大病二次补助基金、风险基金四个部分。制定了补大又补小、稳妥又积极的“个人家庭门诊账户+大病统筹+二次补偿”运行模式。即将农民缴纳的“小钱”建立家庭账户,用于门诊费用报销,增加参合农民受益机会,扩大受益面;将各级财政补助的“大钱”列入大病统筹基金,用于报销参合农民的住院费用,年终根据基金结余情况,在留足风险金和健康体检金的前提下,对花费医药费超过一定数额的重大疾病患者,再给予一次补偿。
4.改善农村卫生基础条件,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一要加强农村卫生设施设备建设,强化村级卫生机构的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职能;二要建立农村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和建设一支与农村卫生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用得上、留得住”的农村卫生人才队伍。三要切实落实经办机构人员编制和经费,加强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全面提高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四要加大农村医疗卫生投入,加强农村医药市场整顿力度,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切实降低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是农村群众的迫切要求,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离不开农村医疗卫生发展的现实。
问题与解决方案
农村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
2.1农村医疗保险中个人所承担费用较高
农民是十分重视既得利益的群体,期望最少的付出获得尽可能多的回报。调查显示,农民期待能够报销70%~100%,然而,农民到荆州市市中心医院就医报销比例是30%~35%,到乡村医疗单位就医报销比例是70%~80%。由于乡村卫生基础设施条件差,医务人员短缺,且整体素质不高,长期得不到培训,业务骨干流失严重,很难满足农民就医需要。实际情况是农民一看病就往大医院跑,大医院就医条件好,但报销比例低,这种比例与期望的差距使农民心理产生一种失落感,直接影响农民参合的积极性。
2.2“供方诱导需求”现象突出
在目前医患存在严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相当一部分定点机构在给病人诊治时并不按对病人最有利的方式治疗,普遍存在开大处方,即多开药、开贵药,过度消费医疗服务的现象严重,这加重了农民的就医负担,导致农民对医保不满[1]。
2.3缴费方式不够灵活
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个人缴费实行集中缴费的方式,部分外出打工的农民因错过缴费期而无法享受翌年的合作医疗待遇。同时,还有一些外地的农民不能及时在迁入地交医保,这样在就医时引起一些麻烦。
2.4报销手续繁琐
从票据上报、审批到取款需要很长时间,农民往往需要在指定医院看病后,返回到用户所在乡镇地审批,审批通过后再返回指定医院报销,加大了农民的交通费用开支,尤其是对偏远地区的农民更是存在诸多不便。
3完善农村医疗保险的对策
医疗保险是社会进步、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反过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又进一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一方面,医疗保险解除了劳动者的后顾之忧,使其安心工作,从而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发展;另一方面,也保证了劳动者的身心健康。为了调动农民参保的积极性,解决农民看病难、报销难的现状,应进一步完善农村医疗保险的基本措施。
3.1加大对乡镇卫生医疗机构的资金投入
一是政府应提高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建立健全对农村公共卫生经费的投入机制,保证农村公共卫生费用不断增加。政府每年增加的卫生投入要重点支持乡镇及村级卫生机构,配备必要的医疗设备,巩固和完善农村三级预防保健医疗网络建设。二是政府应积极鼓励各乡镇医院运用市场调节手段,注意吸引民间资本,采取合资入股、设备租赁等多种方式,改变医疗机构单一公有制的产权机构,进一步提高医疗机构的服务效率和经济收益[2]。
3.2提高乡村医疗水平
一是加强对村卫生室的扶植和管理。强化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院的行政联系,在村卫生所人员的资格确认、管理及专业能力培训等方面给予乡镇卫生院一定权力,这样既增加了村卫生室对乡镇卫生院的向心力,又提高了村卫生室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二是在业务及药品采购方面应推动村医疗卫生所与乡镇卫生院之间的互利合作,以提高农村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三是应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对现有卫生技术人员定期进行业务培训和交流学习。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积极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吸引大学毕业生或退休专家坐诊或寻找对口扶持单位进行交流,从整体上提高农村医疗水平。四是为乡镇卫生室配备必要的医疗设备,并邀请专业人员教授村医正确使用和维修设备的方法,改变农村卫生所治病缺乏医疗设备的局面。
3.3大力普及各项卫生保健知识
一是在医保进行初期,开展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宣传活动,通过印制“医保政策管理解答”等宣传资料,并组织人员将宣传资料发放到各乡镇每家每户,同时通过在各乡镇、集市、交通要道等重要位置悬挂宣传条幅,力争居民医保政策知晓率达到100%。二是在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宣传活动期间和活动后期,工作人员向居民讲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新政策和报销流程,并耐心、细致地就社区居民提出的相关问题做出解答,让居民近距离了解城乡居民医保新政策,提高大家参保意识。三是定期组织市医疗机构的医务工作者到乡镇卫生院及预防保健站进行宣传和知识讲座,现场解答农民关心的医疗热点和难点问题,加深广大农民对卫生常识和保健知识的了解。
3.4进一步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应进一步简化补偿手续,提高补偿比例,降低起保线,提高封顶线,使农民获得最大的实惠。同时,要降低起付门槛,扩大补偿范围,应将慢性病、住院分娩、人为事故等列入补偿范围。合理提高分级分段报销比例,实行二次补偿[3]。积极探索大额为主,兼顾小额的医疗费用补偿方式,尽可能做到,大病大补,小病小补,提高农民参合的积极性。
问题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政策上的自愿原则与实际做法上的半强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干群关系 政府政策引导,农民自愿参加”,这是新农合的基本政策要求,但在动员、组织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时,各地各级政府官员将其作为政绩来体现,一些地方政府将农民“参合率”作为考核的目标之一,农民“参合率”指标级级下达,使得一部分基层从事这一工作的干部在实际工作中不得不采取各种方式和方法动员、甚至强制农民参加。有的乡镇为了达到完成“参合率”目标,甚至硬性规定,哪一个村完不成任务,就从哪个村的村干部工资中扣除。村干部为了完成任务,不得不采取种种手段来完成参合率,从而引发一些社会矛盾
2.2 管理成本太高
这主要体现在对农民参合收费成本和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成本上。从收取“参合费”方面讲,一般每年农民自筹参合经费是在上年的10月到次年的2月由村委会干部每家每户上门收取,以前每人10元钱还好一点,现在的每人30元,如遇到人口较多,但家境不太好的农户一时也交不起这些钱。在调查中乡镇干部和村委会干部反映,这四个月的基本工作就是收钱,有的农户一次没有两次,多的一户跑过十几次,才能将钱收到。有的只好村干部自掏腰包为其垫付。不少村干部反映,这种收费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干群矛盾,好事并没有办好。特别是一些年轻人,对村干部这种半强制性收费,意见很大。
这主要体现在对农民参合收费成本和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成本上。从收取“参合费”方面讲,一般每年农民自筹参合经费是在上年的10月到次年的2月由村委会干部每家每户上门收取,以前每人10元钱还好一点,现在的每人30元,如遇到人口较多,但家境不太好的农户一时也交不起这些钱。在调查中乡镇干部和村委会干部反映,这四个月的基本工作就是收钱,有的农户一次没有两次,多的一户跑过十几次,才能将钱收到。有的只好村干部自掏腰包为其垫付。不少村干部反映,这种收费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干群矛盾,好事并没有办好。特别是一些年轻人,对村干部这种半强制性收费,意见很大。
1.3 管理机构无编制,人员临时抽调,经费紧张,管理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
据调查了解到目前为止,江西省所有县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机构——新农医中心,都是挂靠在县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之下,由卫生局副职任主任,临时从各单位抽调人员组成管理机构。有的县连办公用房也是临时租借的。新农合制度已经由过去的试点到现在全面实施,试点县已经有六七年的历史,但到目前为止,还是一个临时性机构,没有机构编制,没有干部职数。这种状况与其工作职责极不相称。我们知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一项民生工程,社会关注度高,管理机构职责重大,其工作性质:政策性极强,专业性要求很高,事务性非常突出。因此在人员配置上要求很高,既要懂政策,又要有医、药、财会、审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做大量如审核、审查、监管、与定点医疗机构结算等事务性的工作。但现在由于属于临时机构,人员也属临时抽调,这显然不利于监督、管理工作的开展。加之经费紧张,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势必会受到影响。
1.4 实施范围窄,覆盖面小
我国农村医保体系的建立还处于起步阶段,保障覆盖面小,参保率低。目前,只有极少数地区单兵突进初步建立了覆盖面较广的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其它大多数县区不同程度实施了医疗救助制度,但一般农民都没有受益。据初步测算,我国农民患病后应就诊而未就诊和应住院而未住院者均超过30%。贫困户中31%是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 5 保障功能差,保障水平低
目前,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仅在小范围内实行,保障基金调剂范围小,合作医疗在一定程度上虽然减轻了部分农民的医疗负担,解决了部分农民“病有所医”的问题,但因为投入财力有限,住院医药费起付点相对较高,最高报销额相对较低,对大多数农民来说,患小病时得不到补偿,影响其参保的积极性,而在患大病家庭遭受重大经济损失时,又很难得到强有力的医疗保障和救助。这种状况不仅削弱了医疗保障制度对患病农民的保障作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社会医疗保障事业的发展进程。
1.6 筹资模式有待完善
目前,农村医疗保障筹资模式基本采取中央、省、县、乡镇四级财政共担的方式,从短期看,这一做法对提高农民参保积极性,逐步引导农民增强参保意识,扩大农村医保覆盖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从长远看,这种福利模式的做法,往往容易使农民产生依赖思想,不利于建立适合农村经济特点的,以自我保障为主的社会保障机制,一旦经济滑坡,就会面临瓦解的境地。
2.针对我国农村医疗保险存在问题的建议
2.1 积极稳妥,逐步提高覆盖率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个人的经济能力以及保障意识有较大差距,同一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短期内让全体农民普遍参加进来是不可能的。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应该以富裕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作为突破口,逐渐摸索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通过如此试点实践,找到有关农村医疗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一般共性原则和规律性,总结经验教训,然后结合各个地区、不同类型农村的具体情况由点及面,逐步推广。
2.2 因地制宜提高保障水平,增强保障功能
从目前情况看,虽然部分地区农村开展了医疗和救助工作,但从总体上看,保障水平差,标准较低,没有做到应保尽保。今后应该根据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解决医疗保障问题。如合作医疗、医疗保险、村里或企业发展医疗补贴、大病统筹等形式。另外,要抓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对基层卫生机构的监管,规范医疗行为,让务实的农民从中得到实实在在的服务
.3 规范运作,确保基金保值增值
在农村搞社会医疗保险,必须坚持“实帐户”,不能搞个人空帐。要不断强化医保基金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督机制。真正做到科学管理,民主监督,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坚决杜绝挤占、挪用现象发生,使农民真正受益。要切实完善制度,做好保值增值工作,条件成熟时可以在目前存银行和购买国债的基础上,适当放宽投资领域,进一步提高盈利率。
2.4 进一步明确政策导向,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
在农村医保体系建设中,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政府的主导行为包括:①舆论引导。利用下发文件、广播、电视、报纸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农民广泛宣传参加医保的好处,提高农民自我保健意识、互助共济意识和健康风险意识,让农民自觉自愿参保。②健全网络。健全各级医保队伍,尤其是稳定县、乡、村三级业务经办机构及人员,提高人员专业素质是开展农村医保工作的基础。③规范政策。已经实施医疗保障的地区要明确各级财政负担的比例,其目的除强化政府责任外,更重要的是希望借此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但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关键在于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资助能否及时足额到位。
2.5 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即使同一乡镇村庄之间,同一村庄相邻农户之间的收入水平、消费水平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单一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很难照顾到各方面的要求。所以,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保障制度,因地制宜地建立以基本社会医疗保障为主体,乡村集体保障和家庭储蓄保障等并存的多层次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在具体操作中也可以借鉴有些省市的先进经验。
搞好合作医疗,有利于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医疗服务,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缓解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有利于促进农村卫生事业的全面发展,是实现小康和现代化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的初级阶段,虽然我们遇到了许多困难,但我们只要提高对合作医疗的认识,正确对待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用事实来打消农民心中的疑惑与困惑,相信这项为农民服务的政策必将深入民心,从而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