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和谐班级文化的构建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和谐班级文化的构建
摘要:从事教育十多年来,我越来越感觉到教育学生,与其用各种办法杜绝学生接受不该接受的东西,不如用有用的健康的东西占领学生的头脑。而健康和谐的班集体文化正具有这种教育和熏陶功能。笔者根据本人多年来的工作经历和所取的成效,主要从制定班级目标、装点教室、开好主题班会、开展丰富的班级活动等方面介绍如何抓班集体文化建设的。
关键词:班集体文化;和谐;主题班会; 从事教育十多年来,我越来越感觉到教育学生,与其用各种办法杜绝学生接受不该接受的东西,不如用有用的健康的东西占领学生的头脑。而健康和谐的班集体文化正具有这种教育和熏陶功能。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班集体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是指在班级管理中,把一个班级的全体同学团结在一起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总和。这种文化是在班级的共同生活和学习中逐渐形成的。它具有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功能,包含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班集体文化既是影响班级管理的环境因素,又是班级管理成果的物化标识。学生的品德、个性特征、思想意识、知识才能、情趣情操都是班集体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树立良好班风、建立优秀集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表现。班集体文化建设是方方面面融成的一个整体,在班集体文化建设活动中去塑造学生、锻炼学生,无疑比起单一的说教效果会事半功倍,影响更加深远。根据本人多年来的工作经历和所取的成效,下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自己是如何着力抓班集体文化建设的。
一、制定班级目标,增强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
目标就是方向,目标就是动力,目标就是精神支柱。目标犹如航道上的灯塔,引领船只到达理想的彼岸。班级目标一般应有有总体目标和分目标,总目标是班集体要达到的一个指标。它包括学习、纪律、道德、班风等分目标,例如班训就是班级管理的总目标之一。如倡导“团结、进取、勤学、乐思”的精神,指引该班同学向更高、更远的目标冲刺;或培养、形成“团结、互助、勤奋、向上”的班集体;或把班级建设成一个“团结奋斗、自强不息,有活力,具有高度凝聚力”的班集体。这些目标都可以用标语的形式写出来,或张帖在教室的醒目位置,或作为学生的座右铭张贴在学生的课桌上。分目标其实就是在总的核心目标的指导下,每周或每月开展的一些具体的活动。值得注意的是,为了不使总的目标流于形式,必须在开展以分目标为主题的活动时,一定要作总结,通过总结一方面可以巩固所取得的成果,另一方面也可增强学生参与班级活动的兴趣和自觉性。
二、装点教室,营造“和谐”的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教室是学生学习、生活、交际的主要场所,是老师授业、育人的阵地,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地方。整洁、明丽、温馨的教室环境可以激发性情、陶冶情操,给人以启迪教育,另外优美的教室环境还可以增强班级的向心力、凝聚力。因此班级文化建设首先要抓好教室的环境布置。教室的布置气氛还要做到人性化教育,重视人的生存价值。如教室中可以布置一块可供学生自由挥洒的角落,如设置作品展示公布栏,荣誉榜,生活点滴,图书设置,班级信箱,活动照片等,加之有效的资源利用和师生共同的参与装饰,一定可以创造出一片有生命感的天地。当然教室的装点,切忌只有外表的“美化”,缺少内在的“文化”。
三、开好主题班会,切实利用好、充分发挥好班会的德育主渠道作用
主题班会在统一学生思想、端正学生态度、进而规范学生行为、形成集体的道德情操方而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规范学生行为我们开展了“集体在我心中”的主题班会;为尊师重教、尊敬父母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主题班会;为激发学习动力,树立远大的理想,开展了“现实与理想”的主题班会;为引导学生体会相处之道,培养温暖、和谐的集体氛围,开展了“身边,我讨厌的现象”主题班会等等。
开班会要注重每次活动的实效性,使每次活动都让学生得到一次思想和灵魂的洗礼,留下深刻印象并指导自己以后的言行。当然,不一定要用一节完整的课,利用一些零碎的又不影响学科学习的时间开短小精干的班会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班主任把及时发现的不良思想的苗头一针见血地指出来,对事不对人,进行警示性的引导教育,往往能把一些影响班风、学风的不良思想消灭在萌芽状态。
四、充分酝酿,精心设计,开展丰富的班级活动
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从中不断显现特定的文化价值,使班级成员在参与活动中受到陶冶和熏染,才能促使其在认识、情感和行动上逐渐趋同于班级文化的预定文化价值,从而达到形成稳定的团体文化的目标。因此在设计班级文化团体活动时要注意全员性和活泼性,即全体同学都乐于参加,勤于参加。我们开展了篮球比赛、羽毛球比赛、踢毽子比赛、歌咏比赛等各项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大大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有利地推动了班级品质的形成。
五、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传递“和谐”文化
班主任既是整个班级的管理者,更应成为班级学生值得信赖的人。一个值得学生信赖的人,他的心中必定是怀着对他的学生浓浓的关爱之情的。比如:用宽容的心对待犯错的同学,弯下腰来同他们对话,讲道理、提要求;关注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同学在学校生病了,带他们去看医生等;有了这些基础,他们就会把我们当成亲人。这样有了和谐的师生关系,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就得以顺利进行了。
六、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
学生的发展受到遗传、环境、教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家庭教育在学生发展过程中起到特殊的影响作用,因此班主任应注意加强与家长的交流与沟通。可以通过亲自家访,电话联系,家长到校,家长会等各种途径加强与家长的交流和沟通,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介绍教育子女的正确方法,认真听取家长的意见,及时把学生在校表现向家长说明。
综上所述,一个优秀的班集体,离不开良好班级文化氛围的熏陶。学生在班级文化活动中显示个人的才华,培养了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实现班级目标的过程中,学生还懂得了合作,理解了团队精神,逐步形成了共同的价值取向,增强了责任感,学会了自我发展。班主任要注意加强调控和服务,及时纠正和解决工作中出现偏差和新问题,确保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不变形,不走样。使班级管理和活动始终沿着既定的方向前进,持之以恒,就会强化管理效果,良好的班风、学风的形成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8
2.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2002.4
(作者:王永进,1974.6,山东胶州,山东省胶州市职业中专,邮编266300,联系电话***)
第二篇:新课改背景下师生关系的构建
和谐育人台 搭建师生情
丹江口市丹赵路中学 陈定凤
朱秀明
电话:*** 邮编:442700 [摘要]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尊重学生,及时发现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真正为学生的每一个细小进步喝彩,从而激励他们不断进步。
[关键词]尊重、宽容、期待、赏识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如何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使之健康地成长,笔者从尊重、真爱、宽容、赞美、赏识、亲近六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尊重——让师生实现零距离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在各方面都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氛围上是和谐的。我们时常听一些老师说现在的学生难教,缺乏吃苦精神,遇事惟我独尊,而学生则认为现在的老师缺乏师者如父的气概和堪称蜡烛的奉献精神。为什么两者会出现如此大的认识反差?笔者认为,首先因为学生受教育的主体地位得到认可,对学生个体的尊重被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其次是教师的施教被注入人性化的内容。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学双边活动是决定课程改革预期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性因素,过去“我教你学”的传统模式被淘汰,教师由道德的传播者向道德发展向导这一角色转变,由知识的传播者向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促进者转变,由学生问题的解决者向学生问题的参与者、指导者转变。正是基于此,老师与学生应彼此尊重,和谐相处,坦诚相待,师生之间才能达到真正的零距离。
二、真爱——让学生不断完善自我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前提。师爱之所以比母爱更伟大,是因为能激起学生内心对知识和美好情感的渴求,从而转 化为实际行动,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多年来,我把“激励、赏识、参与、期待”这八个字作为自己的教育理念,激励学生上进,欣赏学生的点滴进步,参与学生的各项活动,期待学生获得成功。我始终坚信,老师不能把每个学生都教会,但老师一定要把每个学生都教好。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了解学生,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创新精神。用老师的信任与关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用老师的真心与爱心融化学生心中久积而成的“坚冰”,惟有这样,才能滋润每一个幼小的心灵。
三、宽容——让学生在发展中塑造自我
宽容是建立接纳、支持性学习氛围的一种手段,亦是教师所必备的品质。教师只有对学生的独特见解宽容,才能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宽容,能激发学生的“思想火花”,发掘他们的潜能,教师对学生独特行为方式的宽容,能使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展示自我,教师对学生情感上的宽容,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心境,从而拓展学生的心灵,给每一个鲜活的个体以饱满的创造激情。教师学会宽容,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敏锐;也意味着他拥有美好的人格,得到的将是学生对他的尊重与爱戴。
四、赞美——让学生在被鼓励下开启大脑
赞美是激励学生的重要方法。激励能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状态,从而激发出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创造激情。赞美是欣赏学生的自然流露,是对倾听和赏识的巩固。国家青少年心理研究中心孙云晓先生说:“发现一个学生十个优点,是优秀老师;发现一个学生五个优点是合格老师,发现不了学生的优点,把学生看得一无是处,就是不合格的老师”。今天的学生优点很多,我们要努力去发现,去赞美。让学生在赞美声中开启大脑。
五、赏识——让学生在成长中趋优去劣
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赏识。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大量生动的案例表明,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赏识使学生在成长中树立信心,勇往直前。因此,教师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过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现在和未来,允许学生在前进中出现错误,克服“成见效应”对师生关系的不良影响。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许多教师都有这样一种感受:教学困生无异于受折磨。于是,不知不觉中,那些学困生逐渐被一些教师遗忘。笔者认为,锦上添花固然好,雪中送炭则更为佳。作为教师,对待学困生要克服“晕轮效应”,要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位学生。
六、亲近——让学生走近教师,吐露内心的真情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老师关心学生,学生理解老师,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这首先要求教师要有亲和力去和自己的学生交朋友。教师也要有意识的创设一些机会,让学生尤其是性格内向、容易被人忽视的学生及表现不尽人意的调皮学生,为班集体干点好事。这样不仅满足他们渴求进步的心愿,增强自信心和主人翁意识,而且让学生在做事的过程中了解老师,走近老师,吐露自己的内心世界。
建设美好的心灵,如同造好的船,当它下水远航时,蓝天在头顶飘荡,海鸥在前面飞翔,也许前面会有台风,会有巨涛,但一颗厚重坚实的心,即使在海浪中,也会无畏而快乐的跳动。
第三篇:新课改背景下(范文)
新课改背景下
摘要:本文从教学资源、师资水平、教学观念和方式等几个方面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作了再次思考,并提出了初步的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农村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强调:要进一步强化教育改革发展的保障措施。特别是继续增加教育投入,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到2012年达到4%。要完善体制和政策,不断扩大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健全教师管理制度,改善教师地位待遇,提高教师素质,倡导教育家办学,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到艰苦贫困地区从教,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这说明国家高度重视国民的教育以及农村教育问题,笔者深感欣慰,同时也很忧虑,目前农村的教育教学依然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笔者从事的是小学语文教学,现就目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作出以下分析。
一、教学资源不足问题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一本教材、教参,一只粉笔,除了这些根本没有其他的辅助教学设备。学生除了课本就是几张简陋的课桌,有些学校这些桌椅还是城镇用了几年更换赠送过来的,说起教学设施,农村的小孩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多媒体教学,信息化教育是怎么一回事?什么远程教室,图书馆更是离他们很远。尽管近些年来国家投入的大量教育资金,遗憾的是却不能面面俱到,真正落实下来。
二、师资水平问题
据调查和了解,发现很多学校的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都没有具备:
第一,很多小学语文老师都不太会讲普通话,我们大家都知道,普通话是我们国家的标准语言,更是学校的基本教学语言,是我们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特别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现在是我们很多老师怕讲不好,他们就索性用方言,而且认为反正学生也听得懂,很难想象一篇文笔优美的文章在老师一口家乡话的教学下是什么样的情景?更不知道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从何而来?又怎么身临其境地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语文兴趣的培养又从何开始?
第二,语文教师不会学习目前流行的“知识折旧律”是:一年不学习,你所拥有的全部知识就会折旧80%。因此,适应变化是知识时代对人类提出的挑战。美国知识管理学家德鲁克(Drucker)说,知识社会要求其所有成员学会如何学习,因为知识的本质是经常发生变化的。在知识社会中,“有教养的人”是学会了学习的人。在知识时代,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需。据我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除了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之外,就是在忙自己的家务事情。据我了解很多小学语文教师都没有看过相关教育方面的著作与论文或者报刊杂志等等,对一些教育改革和教学理念也关注极少,作为一位新时代的小学语文教师如果平时不利用各种方式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每天都不刷新自己的信息,不更新知识结构,不及时的补充学术养就很难跟上时代发展步伐以及适应当代教育改革的发展和需要,无法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课堂环境和帮助他们建构知识以及改变他们的认知方式。
三、教学观念及方式问题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相对都比较滞后,大多数教师都认为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学会认字、学会写字以及学习一些基础知识,而忽略了对学生的语文相关能力的培养,比如听说读写能力,还有更重要的是忽视了语文教学中的方式方法、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引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思路公式化。很多老师不与时俱进,依然在原地踏步,语文教学中仍然是按“熟悉生字―给课文划分段落―归纳总结中心思想”这三个步骤进行教学。并且认为一篇课文的教学只要是完成了这个三步骤,自己的教学任务便是达标了。
2、教学方法的模式化。调查发现,在语文教学的语文课中,“通常只是读课本,听老师讲解词语、概念,而很少有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或进行有意思的讨论。”这种教学方式,无疑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所谓的教学活动是单向的、独断专行的活动。
3、教学手段原始化。农村很多学校依然还是黑板、粉笔这样的简单教学手段,一些相关电教设备和辅助教学的教学仪器基本是没有。
四、学生的阅读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有这样一段话:“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书籍是传承文明的桥梁,是延续文化的中介。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应该伴随读书而发展。农村的学生除了几本干巴巴的教科书,学生几乎没有或不再读其他的书籍,很少学校有相应的图书馆,可想而知,他们的知识视野有多么的狭窄,在语文课上,老师的导语知识背景又不够,我都不知道他们怎么去理解中国灿烂的文化,看着他们的精神世界逐渐枯萎,他们的人生色彩逐渐暗淡,想想都令人心痛,发人深省。
五、评估标准问题
多元智能理论的评价观,所倡导的是多样化的评价观,主张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在多种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景下进行的、切实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出初步精神和物质的能力的评价,是一种以评价促进发展的积极评价观。素质教育的呼唤,并没有改变农村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标准。面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存在上述的种种问题与现状,应该引起广大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足够重视。然而,怎样改变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当前的状态?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考虑:
首先,通过教师培训,提高整体师资水平。针对农村小学教师的培训,主管教育部门应加强农村教师的相关能力的培训力度,最好能通过制定相关的奖惩制度来提高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其次,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根据多元智能理论(Multi-Intelligence)认为,人的智力包括一系列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及创造新成果的潜力。每个人至少有八种能力,但每个人的优势智力各部相同。评价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加以认同和激励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来促进教学。所以教学评价的准则不应该是一维的,而应该是多元化的。第一、教学评价应该强调个性化。对学生的评价应根据他们各自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以促进学生积极有效地学习,从而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个性,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促进条件。第二、教学评价应该体现全面性。不仅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要以学生的其他各个方面(德、体、美、劳等)为评价对象。所以教学评价不仅仅是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要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意志等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最后,教学教法千篇一律的问题。教师的教学教法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作为祖国未来的培育者,要勤于思考,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学习和总结,虚心听取学生、家长、领导的意见,可以请别的老师观察和点评,在互相学习中提高教学水平。同时,紧跟科研步伐,从中吸取改善教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根据素质教育主体性特征,一切的教育或教学活动都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创设外部条件,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致,引导学生朝预定的教学目标前进,时刻不忘一切都是为了学生。
总之,在小学语文新教材的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处处渗透新的教学理念,灵活使用新的教材,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真正地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使学生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获得成功体验,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发展。
第四篇:建设班级文化,构建和谐班级
建设班级文化,构建和谐班级
南宁沛鸿民族中学韦燕智
班级文化是指围绕班级的教育、教学活动所建立起来的能够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语言习惯、生活态度、班级风气等方面的集体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是显而易见的。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形成班集体凝聚力和良好班风的必备条件。和谐的班级文化熏陶,不但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塑造积极向上的班级面貌,提高班级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有文化才有境界,有境界自成高格。我的班级文化建设,追求的“五种境界”,我称之为“境界文化”。第一境界是“敬”,即“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仁者爱人,心存敬畏,是做人之根本,也是治班之根本。一个班级,人人有爱心,人人会感恩,才能进入第一境界。第二境界是“静”,即“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有远大的理想,并潜心执著地追求,这是一个班级的内驱力,只有淡泊而且宁静,戒骄戒躁,班级才能走得远,才能到达每个同学的“远方”。第三境界是“净”,即“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学生耳根清净,心清入水,能精诚合作,推心置腹,班级才能有和谐之音。第四境界是“镜”,即“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班级形成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内在文化,成为一个能自我净化的有机体,班级才能发展,才会充满活力。第五境界是“竞”,即“在对手的帮助下提升自己的聪明度”。班级中的竞争,必须是在学会与人合作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双赢,助人自助。
这五种境界从为人处事、立志治学、陶冶情操、自我教育和合作竞争五个方面构建班级文化内涵,教会学生互敬互爱、志存高远、感恩敬畏、心清如水、专心致志、精诚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共同进步。
怎样构建和谐的班级文化,优化班级管理呢?
一、以学生成长为根本,创建温馨的班级文化环境。
班级环境的布置是班级文化建设基础,它不仅体现了班级的精神面貌,而且能构造和谐的文化氛围,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和谐的文化环境能让学生耳濡目染,在自然而然中受到熏陶、暗示和感染。因此,让教室的墙壁和设施也会说话是我追求的目标。教室的布置,要根据学生特点,使其温馨舒适,又令人立志奋发。
1、创设以“五境”为主旋律的班级学习环境
在教室的四面墙壁张贴学生绘制的“五境”标语,每一种境界用一句名言加以诠释和渲染。学生每天耳濡目染,逐渐形成统一追求的境界。
2、建一个以“民族文化”为主题的图书角
利用教室的壁橱或小柜建立一个迷你型图书室,营建一种文化气息,发挥教室的文化功能。
首先我发动学生把家里闲置的书捐出来,把自己的好书献出来。图书室就一下子多出几百本书,而且完善图书的分类、借还制度,执行无人借阅图书漂流活动,形成一个爱读书、读好书的班级文化氛围。在此基础上,开展一系列的专题读书活动,每月底班会课进行读书交流讲座活动,这样不仅能把闲置的资源利用起来,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共享交流意识。
3、设一个以“成长的烦恼”为话题的心语园
孩子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那么他们的心灵更需要老师来哺育。一片绿油的草地,那一朵朵小花就是每一个学生;蓝茵茵的夜空,那一颗颗闪烁的星星就是每一个学生;温馨的心语园地,让学生互相倾诉成长的烦恼,让老师分享学生成长的烦恼与快乐。
在黑板上角挂一本心语册,不能加强同学、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而且能发挥教室的情感功能。因为孩子们有亲和的动机及归属的需要,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尊重、爱护。那么在心语册中大家可以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可以互相激励和赏识,可以是表达歉意,还可以倾吐心里的烦恼„„
4、立一个以“如火的青春”为舞台展艺台
设立一个才艺展示场地,展示的内容没有划一的标准、苛刻的要求,人人能行。这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才能的发挥创设良好的机会,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一份自信,并在集体的鼓励下,扬其所长,以个性特长促进全面发展。
5、架一个以“理解和沟通”为平台的班级网络
首先,开通学生喜闻乐见的QQ群,让学生周末有交流的园地,甚至可以在上面讨论学习问题,交流思想,也方便学生“当面”与老师交流,畅所欲言。
然后,开通一个班级同学录,让学生在同学录上留言,互相鼓励,珍惜情谊。
最后,建设一个班级站点,开通论坛,构建学生的网络精神家园。
6、做一个以“陶冶情操”为背景的音像角
在教室的多媒体平台中,为学生提供20世纪经典民歌精选,引导学生用高雅音乐、经典民歌占领学生的MP3、手机等设备,同时在课间播放民歌,教唱民歌。
在音像角我还为学生提供名著影片光盘、感动中国颁奖晚会录像、科学家文学家等文化名人传记或访谈录,以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二、以自我教育为核心,丰富班级文化底蕴
1、建立民主和谐的班级文化氛围,形成有自我教育功能的班级核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优秀的班级应该有集体正义感,有自我净化的功能,而这种净化功能来自班级和谐民主的文化内核。
科学、民主、健全的班级管理体制是班级文化重要内容,是良好班级文化得以形成的有力保证。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是学生成长的熔炉,一个良好的班集体要形成自我教育功能,需要合理的运行机制的依靠。班级与社会相似,却不同于社会。社会以法律和道德约束民众,班级不需要惩罚性的律法,更需要道德监督和激励机制。因此我让学生自己制订班级公约。但不包含任何惩罚性条款,更多的是激励性条款;没有扣分条款,只有加分条款;不规定违反公约如何惩罚,只规定模范遵守公约者如何奖励。班级公约是全班的共同信念,包括文明礼仪、学习常规、生活常规、行为规范、习惯养成等方面。
学生是班级管理的主人,将学生组合成班级合作运行小组,竞选班委作为班级监管组织。让学生教育学生,每周表扬对班级贡献最大的学生和进步最大的学生,因此班委不会与同学发
生冲突,却赢得同学的好评。
2、建立互助合作的班级文化生活方式,形成自我教育的运行机制。
新课程提倡“小组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在班级管理中我也采用了这种管理方式,促使学生逐步由“他律”转变为“自律”,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由“教我学”变成“我教学”。
首先,科学地编定座位,合理地组建小组。编定座位前要考察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能力特征、学习习惯、性格、成绩等因素。每小组包含各个层次的学生,并且都包含班委成员,让最需要接受监督最需要鼓励的学生担任组长,以便开展组内互助和组间竞赛活动,充分接受班委会监督。组长的成绩往往直接影响小组的成绩,组长的进步就是小组的进步,从而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学生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同桌的编排可把相反性格的或相近近性格的排在一起,考虑成绩互补,以利于合作。全班分四组,座位排成四个方块,调整座位只需进行板块移动。
其次,开展组内互相合作和组间竞争。我的班级活动是以小组为单位的,每个月四周,每个小组承包一周的班级活动主持和管理工作,包括班级学习、生活、卫生、体育、文艺、文明礼仪监督等方方面面,并接受班委会的监督。每月评比一个优胜小组,全班表扬奖励,并通报家长,将他们的活动成绩刻入班级纪念电子相册(为了加强与家长的通沟,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情况,激励学生,我每学期期末都给学生制作一期班级活动电子影集)中。
小组竞争,可以盘活班级文化生活。根据自己班的实际情况,开展一系列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竞赛项目,如作文竞赛、古诗背诵小组PK大赛、古诗文知识竞赛、阅读竞赛等等,以小组计成绩,小组的每一成员都必须努力,还必须密切团结协作、互相帮助、互相促进,从而增强集体意识。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是班级小组竞争的文化核心。
在组内充分发挥小组长的积极作用,从小组长不耻下问做起,营造出浓厚的取长补短、互帮互助的小组学习气氛。
在比赛中奖励优胜组和先进组长。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觉性,又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达到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
3、培养勇于探究的班级精神,提高自我教育的文化品位。
新课程提倡合作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只有用于探究,不断创新,班级才能永葆活力。有探究精神的班级,才是有创新意识的班级,才是力争上游的班级,才是有文化品位的班级,才是有境界的班级。
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我在班上以科代表为骨干,以小组为运行机制,成立班级“讲师团”,利用课余时间探究学习中的难题,为班上同学在学习上进行专门辅导,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讲师团由有学科特长、热心助人的同学组成,每周将小组收集到的难题集中起来,集体钻研攻坚,然后在班上进行讲解,解决同学们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也弥补了教师班级授课制中无法顾及所有学生的不足。
当然,这种探究精神也表现在文体活动中,在学校的文体活动中,我的班级总是能出奇制胜,与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有密切的关系。
4、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为和谐的班级文化活动奠基。
在新形式下,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班主任也必须打破师道尊严的传统,与学生建立合作伙伴型师生关系,班主任给自己“降格”,作学生的合作伙伴。
首先,我把班会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选择并组织班会,过他们的“民主生活”会。班主任只是班会的参与者和指导者,班会选题到设计、组织,都由值周小组承担,由班委会评比。最了解班级的人是学生自己,这样开班会,生动活泼,针对性强,形式多样,深
受同学好评。
其次,班主任以伙伴关系参与学生活动,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自我教育。比如在艺术教育活动中,我和学生一起唱,一起跳,一起闹,一起笑,一起排练,一起演出,虽然我们班学生个体艺术水平不高,但在每次学校演出活动中,各类演出项目都取得了第一、第二名的好成绩。
另外,班主任深入学生生活,也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我加入班级学生QQ群,和学生一起聊天,一起玩游戏,这都是很好的师生伙伴关系的基础。
5、强化理想教育,提高班级自我教育境界。
我的班级理想教育以王国维人生追求三境界为主线,突显理想的文化内涵。
第一境界:立志,即“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要求学生进入班级就定下远大的理想,并为实现理想描绘蓝图。然后在班上选两位同学作为监督者,互相鼓励,共同进步。
第二境界:奋斗,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让学生将理想分解成可视化的步骤,为实现理想不懈努力。
第三境界:超越,即“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理想的实现不是达到而是超越,在奋斗的路上只有超越理想,超越自我,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以上境界的追求,既是学生个体的自我教育,也是班级以合作竞争为基础的集体自我教育。
三、以班级活动为舞台,提升班级文化品格。
班级活动是学生学校生活的基本形式,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班主任要善于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且活动形式和内容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意愿,力求贴近学生生活和已有经验,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发展,通过活动与竞争打造奋发向上、团结拼搏的班级精神。
1、感恩教育活动,能提升班级文化品格。
有爱就有未来。学会感恩,带着爱上路,学生懂得该怎样努力学习,感恩父母,报答母校,报效国家。
我利用各种节日开展各种感恩教育活动。如教师节让学生给老师写感谢信、慰问老师等;中秋节国庆节举行“爱我家乡,爱我中华”主题演讲或原创诗朗诵比赛;春节与父母观看班级相册,分享学校喜悦,汇报学校生活;“三月三”中华传统文化寻根活动;“三八节”、母亲节、父亲节为父母写颁奖辞,为父母颁奖、献礼活动等等。
感恩教育让班级充满爱,爱的教育让同学从身边做起,学会感恩,学会合作,学会文明礼仪,心存仁爱,使班级更加和谐。
2、好习惯养成教育,能提升班级文化品格。
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终生受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长期训练的过程。组建班级,我首先进行行为习惯教育。列出影响一个人成功的三十六条好习惯,让学生小组讨论,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从而选出每个人需要重点培养的好习惯。
在生活中,以集体宿舍为单位进行生活习惯考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习惯考评,以班委会为监督进行人际关系和文明礼仪习惯考评,每学期评出最具有“绅士”风度和最具有“淑女”风范的男生和女生。
每学期末进行一次行为习惯盘点活动,以消灭坏习惯,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以人为
镜,让每个学生都作“心清如水”的学生。
3、进行珍爱生命教育,能提升班级文化品格。
人文关怀是文化的高级境界,而人文关怀莫过于珍惜生命。关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关爱他人的生命,是爱惜生命教育的目标。
比如利用安全教育日进行交通、消防、地震、洪水以及其他灾害到来时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救和救助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对生命的感悟。
珍爱生命,还要珍爱生命的质量,学会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才能提高生命感悟的境界。我每年都让学生反复观看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并写出对生命感动的感悟,提高学生对生存与生命的理解。
4、进行合作竞争意识教育,能提高班级文化品格。
学会与人合作,是当代人生活的基本能力,也是班级和谐文化的基础,是和谐竞争的关键。
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使班级充满活力。所谓竞争,就是在与对手合作的基础上,在对手的帮助下提高自己的聪明度的过程。培养对手,然后超越对手,是班级合作竞争的口号。
竞争意识教育的最好方式莫过于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在竞赛培训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合作心态和竞争意识。
只有良好的班级内部竞争机制,才会形成有强烈竞争力的班级团队。
总之,我追求有文化品位的班级,力求创建和谐的班级文化。我始终相信,有文化才有境界,有境界自成高格。人生如此,班级亦如此。
第五篇: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分组合作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初探
灵台一中
史志红
地理教学中的“分组合作自主学习”模式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组成若干学习小组,通过自由组合、合作探究等形式,解决地理问题,使学生的地理知识、地理素养、学习方法、学习潜能、情感体验等都得到较大 发展 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转变角色,创设多样地理情境,激发学生地理思维
根据新课程要求,我们在“分组合作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实践过程中,特别注意摆正教师的角色位置,做学生学习活动的服务者,紧紧围绕教学中心内容,创设形式多样的地理新情境,帮助学生讨论、探究,形成自主学习的氛围,注重导学、助学、组织和管理教学,这是“分组合作自主学习”教学模式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
创设材料情境,拓展教与学。如在进行必修I第一单元第二节《宇宙中的地球》中“存在生命行星”的教学时,可以展示课外阅读材料《探索地外文明》、《地球生命和地外文明》等,对课文进行适当补充、解释和拓展。学生经过阅读、理解、讨论、分析补充材料,对地球存在生命物质条件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创设故事情境,激发教与学。如在进行必修I第四单元第二节《山岳的形成》中“火山”的教学时,我向全体学生讲了故事“庞贝古城的毁灭”:“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喷发,紧靠它的罗马庞贝古城被埋没了。18世纪初,意大利农民从地下挖出古罗马钱币及大理石碎块,揭开了庞贝古城之谜。人们在开掘时,发现了许多悲惨受难的景象。” 真实的故事和火山简介,激发了学生掌握火山知识的兴趣和热情。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教与学。创设问题情境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学生认识特点等。要使创设的问题情境真正成为促进整个学习任务顺利完成的有效环节,就必须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如在复习“大气环流”时,可以借助多媒体,先设计局部地区、海陆之间、山谷山坡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再扩展到地球赤道与极地之间,然后提问:如果(1)地球不自转,(2)太阳直射点不移动,(3)地球无海陆之分,那么,全球范围内的大气环流是怎样的?有何特点?如果依次去掉条件(1)、条件(2)、条件(3),气压带、风带又会怎样改变?这种改变对亚洲东部的大气环流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创设图像情境,启迪教与学。如在讲到印度农作物的分布时,课件展示印度农作物分布,展示各种农作物的图像,让学生拖动农作物的图像到地图正确的位置上。创设动态图像不仅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而且加深了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二、弘扬个性,落实主体地位,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
新课程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等个性为宗旨的自主性学习。根据这一理念,我们大胆实践“分组合作自主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有目标、有计划地互相讨论、合作探究。
第一,让学生“自组”。由于学生性格、爱好、情趣、知识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我们在提醒学生适当注意成绩的前提下,允许学生自由组合,组建成学习小组。每次活动前,推选一名学生来主持。实践证明,让学生“自组”有利于合作探讨,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第二,让学生“自读”。课堂教学一开始,教师就把课程目标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再让学生自由阅读,规定每组至少提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地理问题。这样,既纠正了过去教师主宰课堂的现象,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三,让学生“自议”。课堂上注意保证学生的探讨时间,使其围绕地理问题,展开讨论、争辩;教师要适时给予点拨、指导。通过“自议”,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加强,潜能得到开发,能力得到培养。学生感到探究有收获,合作有好处。
第四,让学生“自说”。尽量给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鼓励质疑,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要经常鼓励学生把所思所想说出来,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比较自卑的学生。这样,教师的教学能有针对性,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第五,让学生“自练”。新课程的基本目标之一是为学生减负。为了检验教学效果,又不增加学生的课外负担,我们根据教学内容,精选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能体现层次梯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训练、纠错,既落实了知识,又激励了学生对成功的追求。
第六,让学生“自探”。“问题研究”、“课后活动”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地理素养,我们根据“问题研究”和“课后活动”的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设计,让学生自我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反思实践,课改任重道远
三年的实践证明:“分组合作自主学习”这一模式对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具有积极的意义,改变了传统学习方式中学生的依赖心理;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心理和人格得到健全;学生获得了人生体验,激发了活力;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这是“以人为本”的一种教学模式。同时,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客观条件限制,还有许多问题与困惑,有待我们进一步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