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文《角色转换带来的意外收获》
角色转换带来的意外收获
今天早操下后,我正准备到办公室取课本,班级所有的女性班干部成员将我团团围住,七嘴八舌的向我诉苦:老师,我们都不想担任班干部了,老师不在的时候,班上的男生不服从我们的管理,我们根本就管不住他们。所以,我们都不想干了。我稍一思索,快速做出反应:走,去教室。全班学生端坐在座位上,我先请班干部点明不服从管理的人员,将他们一一请上台,然后由女性班干部举手表决最不
遵守纪律的成员,最终台上有10位男生被留了下来。我当堂宣布了一项决定:开学初所有的班干部都是民主选举产生的,既然你们不服从班干部的管理、,看来你们有想法,有什么想法尽管讲。。。三分钟后无人能说出理由。既然这样,看来只有一种可能性,你们不服从管理是因为没把你们选为班干部,好,老师今天当着全体学生的面,现在任命这10位男生当班干部:2位当班长,4位当小组长,3位当课代表,1位兼任劳动委员,体育委员,生活委员,任期2周,接受全体同学的监督。老师宣布完毕,教室内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这些新任班干部走马上任后,班级的纪律还真是好了许多。由此引发了我的思考:班级中的班干部是否可采取轮流制呢?班干部男女比例搭配要合适,不能以女性居多。这些问题,都将是我今后要思索的方面。
第二篇:12.8分工带来意外收获
分工带来意外收获
今天,又到了大扫除的时间了,我刚刚说完下课后开始大扫除,学生们立即传来了哀声一片。这学期我们班分到了全校最大的清洁区,一间教室带楼道,还有将近2000平方米的操场,还有学校大门的“脸面处”。而班级人数只有7个人,每次大扫除,学生们都要忙一个来小时,还经常有学生说“某某”偷懒,面对着这种情况,着实让我头痛不已。今天,我们班估计又是最后一个走的了。
七个学生,每次都感觉人手不够,所以采取整体行动,一块一块的扫,扫完教室再扫清洁区再扫门口,学生积极性不高。看到孩子们一脸愁容,我决定变个形式,采取任务包干,分片清扫,谁先扫完谁可以先休息。我将平时不注意班级卫生的小刚负责教室,派平时很踏实的杰负责校门口,派两个男生负责教学楼后的水沟,并划分界限,还有三名学生负责剩下的操场并指明各自清扫的区域。任务分配完毕后,孩子立即开始行动,投入到积极的大扫除中。以前很爱干净的豪,今天为了节省时间,用手聚拢树叶投放到垃圾桶;以前喜欢等靠别人的刚没有了依靠,只有自己认真清扫;杰很快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15分钟过去了,孩子们都完成了清扫任务,现在垃圾桶只有1个,被眼疾手快的民拉去了。剩下三组没有工具,急的干着急,妍跑来向我报告,没有垃圾桶,我只给句 “自己想办法”,他们纷纷行动,有的向老师借,有的向别的班级借,10分钟后,他们都完成了任务,并通过了老师的验收。打扫结束后,孩子们纷纷感叹,还是分工到人好。
一个简单的分工,将原来需要近一个小时的任务,现在用25分钟完成了,也再没有学生说谁在偷懒了。
魏书生老师在班级管理中强调分工,让每个孩子都有明确的事做,能够极大地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他所带的班级用合理的分工迅速完成运土、植树等多项有难度的任务。今天我也学着采用分工完成打扫除的任务,不断缩短了时间,还培养孩子们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
班级管理处处藏着窍门和艺术,只有多读书、多学习,多在平时管理中摸索反思,才能当一个聪慧的班主任。(汉滨区屈家河小学 孙刚)
第三篇:倾听带来的意外收获
倾听带来的意外收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作为小学教师的我,更希望扮演好这个特殊的的教师角色。
一篇文章中有这么一段话:“倾听花开的声音,我们能读懂花儿的心思;倾听溪水的歌声,我们能读懂山林的呼吸;倾听孩子的心声,我们能走进孩子的心灵。”倾听,表面上听起来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让以你去倾听关注一个幼儿的声音,你能做到吗?
在孩子两周半的那个春节,孩子指着马路对面的楼房说:“妈妈,那里有兔子。”大冬天的谁家会把兔子养在楼房外呢?疑惑中我往孩子手指的方向找兔笼子。看不到啊!也许换做别人会不把这当回事,但习惯了和孩子耐心对话的我还是继续追问兔子在哪里。再次顺着方向看过去,没有兔笼子,更没有兔子。有的是墙上显赫的4个大字:免费理疗。我恍然大悟,原来宝宝发现的“兔子”在这里。受动物挂图的影响让孩子对兔字有了印象,所以宝宝把免字当作了兔字,在被人看来的小错误对我来说却是个意外的大惊喜:孩子会自己识字了!在随后的时间里我有意识的引导孩子通过游戏、阅读等方式已经认识了百十多个字。有时孩子还会教我识字:日字下来一个下字再下来一个人字,但是人不是这边长,而是那边长。仔细倾听,“是”字的教学多么新颖。如果没有当初的倾听询问,怎来今日意外的收获。倾听孩子,你还会做不到吗?
倾听,让孩子感受到你是他的好朋友,让孩子愿意与人交流、敢于表达。倾听,让你走进了孩子的心灵,让你发现了孩子的童真可爱。倾听孩子,共同成长。何乐而不为?
第四篇:班主任角色转换(论文)
班级管理中的角色转换
一个班级就像是一个大家庭,在这个家庭中有许多性格迥异的孩子,而班主任就是这个大家庭的家长。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有“班妈妈”的雅称,孩子们也总喜欢把老师描述成“母亲”一般的人,尤其是对女老师们。那么是不是当好一个称职的“母亲”就够了呢?当然不是,班主任还应有“父亲”的影子。
那么在一个班级中,面对那么多不同背景、不同喜好、不同性格的孩子,怎样才能同时担当好“慈母”与“严父”的双重角色呢?
一、“严父”般树立威信,“慈母”要杜绝过度威严
古人云:“有威则可畏,有信则乐从,几欲服人者,必兼备威信”。有威信的教师,学生会心悦诚服地接受他的教育和劝导,做工作事半功倍,具有很高威信的班主任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常言道:“严师出高徒”。因此,在工作中班主任要像“严父”一般对学生严格要求、严格管理,树立威信。只有从严要求、从严管理,才会形成好的班风,但需注意严而不凶,爱而不溺,严爱相济,在爱中求严,在严中见爱。俗语说:“响鼓敲重锤,笨鸟促先飞”,针对不同性格、性别、气质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胆大脸厚”的可当众批评教育,自尊心强的则要个别谈心,属学生隐私的还要在秘密的情况下进行教育。只有这样我们的培养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但是,有许多班主任在工作中征服、打动不了学生时,往往把握不住尺度,容易形成专制主义,通过高压手段来让学生害怕、屈服自己。就此,班主任也就扮演了一个居高临下、威风凛凛的角色:在学生面前不苟言笑,不论任何场合都扳出一副严酷面孔。过度威严迫使学生处于被动和绝对服从的地位。班上的大小事,班主任一人说了算,从不征求班干部意见。对犯错误的学生严厉斥责、无情责难,不容许争辩,执着于“棍棒底下出人材”的信念,大搞家长式的“管、卡、压”并以此强化自身威信让学生敬畏。这种不平等、不民主的师生关系常常会造成师生间的隔阂,切断了师生交往的纽带。学生只好对班主任关闭心扉,敬而远之,甚至产生逆反心理。班主任也就无从谈起因材施教。特别是对后进生更应做到“一分严格之水加上九分感情之蜜”。因此,班主任既应通过正确渠道树立自己的威信又要把握好对学生严格要求、严格管理的火候,真正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度,严在该严时,爱在细微处。
二、“慈母”般充满信心,“严父”般认清现状因材施教
“信心是基于对事件前景的分析而确立的一种倾向,这种积极的心理倾向是人们努力做好一件事的前提”。作为班主任,我们要树立做好班主任的信心,不仅对教育事业要有信心,对自己的工作有信心,更重要的是像“慈母”般对每一个学生都充满信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培养不好的儿童,没有哪个儿童天生不可教;只有不能教的老师,没有不能教的学生。”学生的进步与退步,品行的良否,能力的高低,与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有极大关系,只要方法得当,教育是能成功的。有了这个信心,才能认真耐心地探索合适的方法。对学生有信心主要表现在要充分信任学生,特别是对后进或犯过错误学生,更要有信心,更要给予充分信任,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他们的转变。
但是,对学生充满信心,并不等于全部放手,也不等于抱以过高期望,作为班主任不能被“慈母”的感性思想占据上风,还应像“严父”般保持理性,看清班级现实。在应试教育背景下,班主任易出现强求学生得高分,争第一,考名校,为此不惜采取各种“激励措施”,大有“不成功便成仁”的势头。可是,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班主任确按单一的目标和方向去追求、去努力,最终事与愿违,以此完全对学生失去信心,甚至“恨铁不成钢”。作为一名班主任如果完全忽视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识能力的差别,强求学生接受老师过高的期望,则是一种“偃苗助长”的行为。部分学生始终品尝不到成功的满足与喜悦,会产生自卑心理,甚至误入歧途,出现逃学、出走等极端行为。因此,要由基础定起点,由现实定目标,只有让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果子解渴,学生才会有兴趣去努力,若目标太高,则会使人产生挫折感,进而失去信心。
所以,班主任在教育学生过程中,既要对学生充满信心,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目标,又不能对学生有过高期望,要从实际出发,灵活机智地因材施教,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担负起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社会人才的重任。
三、“严父”般教之依法,拒绝“慈母”般过细指导
对于班主任工作,我们要勤动脑思考,古人云“知已知彼,方能百战不殆。首先,班主任要勤于了解学生情况,勤动脑想班级的事情,更要勤动脑寻找比较好的教育契机和方法措施来教育管理学生。其次,要勤于疏导。要求班主任有一张”婆婆嘴"。要经常表扬先进,指出问题,以正确的人生观教育学生,还要经常
找学生谈话,个别疏导。对学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这样才能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同时又能增进师生之间的信任和感情,双方都受益匪浅。
再次,勤于调查。班主任不是统帅千军万马的大将军,而只是几十个孩子的“孩子王”,这就决定了当班主任不能运筹于帷幄之中而决胜于千里之外,只有和学生摸、爬、滚、打在一起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接触到学生的真实思想。因此,班主任要勤下班级看看,无论是自习、间操还是其它活动。同时班主任还要与家长建立密切联系,与各科老师联系要勤,从而真正架起一座教师、学生、家长三方面互相配合、共同提高的桥梁。
有人说,班主任是世界上“最小的主任”可这最小的主任管的事却特别多,特别细。大至教育工作,小至扫把、粉笔之类鸡毛蒜皮小事,样样少不了班主任操心,为此班主任要勤观察,勤交流,勤鼓励,勤记录。在工作中以“勤”字当头,才是当好班主任的一条最有效途径,但又要把握“勤”的度,不能对学生的生活加以过细指导。
在我初任班主任工作时,每天起早贪黑,严格盯班,班级工作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严密组织,毫发不爽。集会时,亲自整列排队;劳动时,指手画脚,督战到底;学校安排的文体竞赛活动也都是亲自拟计划、订措施,作部署,唯恐不周。就是这样,班级多少获得一些奖牌,但这种越俎代庖的行为却使学生失去了锻炼才干的机会,一个班级只有一个大脑、一双手,久而久之,学生遇事无主见,依赖性强缺少创造性,自我管理能力极差,在老师面前一样表现,老师背后又一样表现。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后,我本着一个原则:学生能干的事,老师绝对不干。把任务下放到班委手中,班会组织过程中也是由学生自己拟定主题、组织、排练。班级各类事项都有专人负责管理,而班主任只是个幕后导演者和领导决策人,出现问题时班主任要及时解决,对班委会工作鼎力相助。久而久之,班级的事情有人管理,学生们遇事主动去做,积极性、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同时我也为他们增加了锻炼才干的机会,培养了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
因此,班主任既要以班为家,以教育好每个学生为已任,具有很强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同时又不能对学生加以过细指导,使学生形成依附人格。
四、“严父”般培植爱心,拒绝“慈母”的过分关心
中小学时期儿童每天在学校占用了一天的大部分时间,个性不够稳定成熟的他们离开父母、家庭来到陌生的环境,无论是生活上还是精神上,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护,这是爱心培植的依据。中国有句古话“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是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以心相交,以诚相待,如此,即使愚顽如石也能感化。班主任在工作中若能用心去征服学生的心,用爱去唤醒学生的感知,对学生的成功与失败皆以诚相待,以父母、以朋友、以姐妹身份相交,必能拉近师生关系,增强教育感化的力量,收感化“金石”的效果。记得我初当班主任时,班级有一个“让人爱不起来的学生”,学习成绩差,不良习惯特别多,我凭着一颗做教师的责任感和良心,对这个学生投入无限的爱,跟他耐心谈心,但对方仍听不进去,并质问我“您为什么总跟我过不去?”他的这句话使我幡然醒悟:他对我给他的爱不理解,产生反感。从此我改变了我的教育方法,由一味的批评改为每周表扬他一次细微的进步或微弱的闪光点,并安排他管理班级纪律。在帮助他的过程中,我和他主动交心,交朋友,让他知识班主任对他的一片赤诚的爱心,现在,他各方面发展都很快。可见,只要我们以真诚的爱心去面对工作,面对学 生,尽管工作尚不够尽善尽美,但确已尽心尽职,就没有解决不了问题。
但是,有些班主任对“爱心”理解很肤浅,认为只是在学生生病期间或生活有困难的特殊情况下偶尔一显“师恩”,我认为那不是爱心的真正含义。同时过分的关心也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严重误区,有的班主任对学生的大事、小事都操心。例如:天冷了,叮嘱学生多穿衣服;生病了,亲自送水送药;受了挫折,立即安慰;学生有困难,马上解囊相助。总之,洒向学生都是爱,这种过份的关心和爱护,更加强了学生在家庭中“以自我为中心”,更加滋长了学生贪图安逸,不敢吃苦。我认为,班主任不能温情地剥夺学生接受生活考验的机会。相反,要利用各种契机,让学生适应不同生活环境,独立照顾自己,不断磨炼经受风雨袭击后的顽强意志品质,培养心理承受能力。
总之,从实践中我体会到,班主任工作是艰辛的,既要像“慈母”般关心、爱护学生,同时还要像“严父”般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学生;但同时班主任又是幸福快乐的,当看到孩子们点点滴滴的进步,看到班级逐渐生成的凝聚力,作为班主任我深感欣慰。我们每天接触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一个个不同的世界,我们在应用不同模式,不同套路去实施教育的同时,也应把握好分寸注意火候,“爱过则溺纵,严过则凶暴,信过则奢求,细过则越俎代庖”。只有适当、适中、适路才能水到渠成,事半功倍,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第五篇:雾霾带来意外收获
雾霾带来意外收获?
央视网评论频道发表该网记者王磊题为《雾霾带来的五大意外收获》的文章。所谓“五大收获”:雾霾让中国人更团结,雾霾让中国人更平等,雾霾让中国人更清醒,雾霾让中国人更幽默,雾霾让中国人长知识。
人类当然应该顽强乐观地面对所有的灾难,团结起来战胜各种灾难,但这不等于说,因为灾难也会给人类带来收获,人类就应该欢迎灾难。所谓“五大收获”,多数说法牵强。
文章认为,因为雾霾快速攻陷中国很多地区,于是全国各地人民悲催地发现,大家在雾霾面前是半斤八两,轮流患难,谁也拿不出多少优越感,还是不要相互拆台了。但就此认为“中国人更团结”,从何说起—不管是少数人喜好的地域攻击,还是雾霾,不可能、也从来就没有动摇过中国人的团结。
所谓“更平等”之说,其实是埋汰人:吊丝吸雾霾,土豪也逃不掉。等于说:只要别人和我一样糟糕,我便心理平衡。自古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之说,但那指的是贫富均寡,还很少听说,中国人有天灾人祸面前“人人平等”的扭曲心态。
至于说,雾霾让中国人更清醒,会亡羊补牢,理论上正确。但不健康的发展方式会导致沉重代价,这个道理早就知道,仍一意为之,这要从体制机制上找原因解决,不是雾霾来了就能“清醒”的。
雾霾是天灾也好,人祸也罢,我们要像面对所有灾难一样,表现出乐观、顽强的精神,最终战胜它。但阿Q主义与乐观精神不是一回事,灾难就是灾难,灾难绝不是好事,不能因为它带来了意外收获,就可以说灾难也有“是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