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的(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19-05-14 08:11: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的》。

第一篇: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的

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的摘要:时代变化,社会进步,在大环境下,强调社会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本质是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本文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本质,回顾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进程,从反面较低论证了与时俱进的必要性,最后总结得出结论,只有坚持与时俱进,弘扬科学社会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才能真正丰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才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把科学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时俱进;发展进程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部分[1]。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无产阶级的直接行动理论,是无产阶级政党制订战略、策略和行动纲领的直接依据。所以,科学社会主义与无产阶级现实的行动、现实的政治斗争息息相关,具有最强烈、最鲜明的阶级性和高度的现实敏感性。科学社会主义不是凝固的、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而发展,是最现实、最生动、最丰富、最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是行动中的活的马克思主义[2]。1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恩格斯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勇于探索和创新。恩格斯曾经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的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不止一次的对自己原有的理论观点、经验、结论进行客观的补充和完善,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升到更新的水平。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毛泽东同志曾讲过:“当某一客观过程已经从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发展阶段推移转变的时候,要使新的革命任务和新的工作方案的提出,适合与新的情况的变化”。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是马克思主义者”。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讲到:“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讲到:“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2]从这些优秀的马克思主义者这里,可以看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进程

2.1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19世纪四十年代,在当时西欧资本主义和工人运动有了长足发展的条件下,马克思和恩格斯总结了当时工人运动的实践,继承了此前人类最优秀的精神文明成果,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缺陷,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这一崭新的理论[1]。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主要有:

“两大发现”。第一个发现和理论基石是唯物史观。唯物史观的发现,标志着唯物主义的最后完成。第二个发现是剩余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对抗性和历史局限性。

“两个必然”。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所写的《共产党宣言》中,提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3]这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为无产阶级革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两种方案”。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设想,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西欧北美那些资本主

义比较发达的国家发生;19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他们逐渐把视线从西方移向东方,提出了俄国等东方国家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三个阶段”。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革命转变时期即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起点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终点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二是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三是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

“科学预测”。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辩证法对未来社会做出了科学预测,他们认为,未来社会有以下七个方面的重要特征:①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物质前提;②生产资料由社会占有;③消费资料实行按劳分配原则;④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⑤用产品经济代替商品经济;⑥在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的基础上国家开始消亡;⑦社会成员将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

2.2 列宁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贡献

列宁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指导下,根据俄国实际和已经变化了的世界形势,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他还对不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也进行了宝贵的探索。这样就对科学社会主义做出了划时代的新贡献和新发展[1]。

“一国胜利论”。列宁在1915年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和资本主义体系的薄弱环节出发,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将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这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是列宁主义的重要标志。

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构想。成果之一,是实行新经济政策。其重要思想是:从俄国经济文化落后的情况出发,从忽视、排斥商品生产转向有计划地利用商品货币的积极作用;从反对、消灭资本主义转向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成果之二,是列宁在他的晚年,在总结苏联社会主义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在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与计划。包括发展社会主义工业、进行农业合作化、国家政权建设、执政党建设、“文化革命”。

2.3 毛泽东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贡献

毛泽东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反对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又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1]。他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理论贡献是:

关于新民主主义的理论。毛泽东认为中国社会的性质,既不是封建主义,也不是资本主义,而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样的国度里进行革命,必须分两步走。首先进行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而后才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

关于中国革命道路问题。从中国经济发展落后和不平衡的实际,毛泽东提出和开辟了把广大农民作为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坚持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取得全国胜利的道路。这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重大发展。

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毛泽东在1953年提出了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就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虽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但他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2.4 邓小平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贡献

邓小平同志既强调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不能丢,又强调要讲新话,要研究、回答和解决新问题。在探索中,他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和主线,初步解决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功地探索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飞跃[1]。

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做出了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

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削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问题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先解决温饱,到20世纪末实现小康,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步骤。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必须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必须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并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

2.5 江泽民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贡献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并且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1]。特别重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深化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深化,标志着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国情认识的巨大飞跃。

构建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十四大报告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要求、基本原则和主要特点进行了阐述,使之具有初步的理论轮廓。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和一系列具体政策规范,初步地构建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要求,从而完整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要求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江泽民在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提出要正确处理好现代化建设中的十二大关系。通过对这些关系的分析,大大地推进了我们对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

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的新概括,深刻地揭示了党的本质,把对党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阶段。

2.6 胡锦涛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贡献

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社会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2005年1月在中共中央举行的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胡锦涛指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始终是我们党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性建设。”这两项“根本建设”,是党中央对党的建设规律的新认识,是推进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战略思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这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又一重要成果,是加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是社会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又一表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必要性

二战后,苏联把加世纪30年代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指定为各国必须仿效的、独一无二的社会主义模式,不允许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越雷池一步,从而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非常有害的影响。它使共产党人思想僵化,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盛行,照搬照抄苏联经验,严重地挫伤了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它使社会主义阵营走向分裂和瓦解,间接导致了中国20世纪60年代的“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文化大革命”的发生,给国家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生活带来了灾难性的冲击;直接导致了有70年历史的苏联社会主义共和国在1991年的演变解体,和1989年6月从波兰开始的东欧剧变[3]。

苏联的演变解体和东欧剧变是世界社会主义的重大挫折,标志着社会主义传统模式的终结,深刻地揭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要我们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实事求是,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4]。总结

科学社会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断攀登上新的认识高峰。理论反映时代要求和实践需要,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显著特征之一,这就要求我们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根据时代和客观条件的变化,创造性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认识新情况,解决新问题[2]。

根据资本主义从只有竞争发展到垄断的时代特点,列宁不拘泥于马克思、恩格斯的个别观点和他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得出的具体结论,找到了资本主义世界的薄弱环节,领导俄国人民夺取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毛泽东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殊社会性质和具体国情出发,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并指出革命必须分两步走。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邓小平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国情出发,要求全党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针对苏联斯大林模式的积弊,一方面要改革现行体制,另一方面要坚持对外开放[2]。江泽民在即将迈入21世纪的背景下,深化了初级阶段理论,完善了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了依法治国纲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在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又提出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纲领。不同时期的各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根据具体国情所进行的探索和实践,使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

科学社会主义是在实践中应历史进步的要求而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时代变化,社会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也必然要丰富、要发展。只有坚持与时俱进,弘扬科学社会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才能真正丰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才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把科学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 冯维和.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看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 报,2003,(3):11-15.[2] 刘建萍.论科学社会主义的与时俱进的本质[J].今日科苑,2009,(16):12.[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4] 王宝珠,蔺全录,杨联继.科学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J].发展,2003,(7):16-18.

第二篇:政治论文--论社会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的(范文)

论社会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的

什么是社会主义?恩格斯与马克思一起,总结人类文明成就、思想精华和科学方法,创造性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被马克思称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之作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就是恩格斯全面而系统、深刻而通俗地关于社会主义新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回答。简单的说,社会主义社会,是一种以群体利益为目标,按劳动分配为根本的非个人获利模式,以是否对社会发展有利,作为衡量标准的社会。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诞生起,就在实践经验中不断丰富、更新,并向前发展,回顾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中,都有一些优秀的马克思主义者坚持与时俱进,勇于探索,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断推向更大的胜利。

1848年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正式诞生。欧洲的一切旧势力为驱逐共产主义势力而结成了“神圣同盟 ”,但是,共产主义没有被消灭,马克思、恩格斯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始终如一地坚持与时俱进,勇于探索和创新。科学社会主义在这样理论品质的下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发展成为当时影响整个世界的最重要的社会思潮。

在18世纪中期以后,科学革命和社会革命迅速的影响整个欧洲大陆,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直接的矛盾正在逐步暴露出来。马克思、恩格斯在参加工人运动的同时,批判的吸收黑格尔辩证法及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一方面理清自己的思想,完善理论,另一方面在推进理论的同时传播思想,让更多的人接受,把理论运用到工人运动的实践当中,积极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终于于1847年创立共产党,并在其后发表《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

科学社会主义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研究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规律,阐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为无产阶级指明了彻底解放的道路。但他们在19世纪提出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并没有得到全面的实践,在当时他们关于实现社会主义进程的一些具体设想,比如他们认为社会主义会在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先取得胜利,然后扩展到全世界,在历史上看来是不现实得。

而列宁则是在他们之后发展了社会主义思想,完成了社会主义认识的第二次飞跃,他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全面分析了帝国主义的经济政治特征、基本矛盾及其本质,指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阶段,是垄断的资本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揭示了帝国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及其与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联系,作出社会主义可以先在几个或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在不发达的俄国取得胜利的论断。并领导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变成现实。

列宁之后,斯大林在苏联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捍卫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斯大林模式的理论基础是托洛茨基关于“超工业化”的思想,在列宁逝世后的党内斗争中,这成为了托洛茨基“意图损害农民利益”的罪证。斯大林成为苏联最高统治者之后,很快结束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击败了坚持新经济政策的布哈林,1929年公开宣布停止实施新经济政策,在全国范围加速开展农业全盘集体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

苏联问题应把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看成是一种探索。探索就会有成功,也可能失败。的确,斯大林的错误给苏联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但在斯大林领导的时期,他带领苏联共产党和苏联人民同国内外的敌人做坚决的斗争,保卫并且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确定并贯彻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集体农业化的路线,取得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苏联还是大大的向前发展了。

概括而言,斯大林在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消灭旧的剥削关系等方面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提出一国建成社会主义,并在此条件下加强国家机器的作用,保留无产阶级专政,建立两种公有制形式,重视科学和教育,大力培养人才等,都是有所创新的。由于主观思想方法的片面性,也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缺乏宽松的环境和实践的经验,斯大林的理论与实践也有歪曲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没有正确理解列宁主义。斯大林在讲列宁主义时,只把列宁主义归结为“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由于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没有现成的经验参照,我认为不管是上述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挫折,都是非常值得今后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借鉴。

以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为标志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人进行了更为艰难的探索。但由于经济文化落后,加上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这一探索虽然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宝贵的经验,但总的说来在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既意味着探索这一课题在这些国家的失败,又意味着这一探索事关社会主义命运而显得更加突出和紧迫。中国共产党是富有创造性的党,毛泽东继续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新中国成立之初搞建设,自己缺乏经验,又受帝国主义封锁。当时苏联是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支持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因此中国只能基本照抄苏联的做法。1956年苏共召开二十大,暴露了苏联模式的弊端。露了苏联模式的弊端。这为中国开始探索自己的建设道路提供了契机。毛泽东提出了新的设想和创新的见解,集中体现在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读(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和《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社会主义部分)的笔记》等论著中。毛泽东认为,从《论十大关系》“开始提出我们自己的建设路线,原则和苏联相同,但方法有所不同,有我们自己的一套内容。”但是由于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探索没有完成,并且出现了较大的失误。但这次的失败成了一次宝贵的经验,清楚的认识到前方道路的方向。

邓小平在新时期继续进行探索,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他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苏联是重要的参照系,注意汲取和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正反经验,彻底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邓小平“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提法,实质上就是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思想的萌芽。在他的这一思想指导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中进行了许多大胆探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提出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村率先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其次,城市的改革也开始起步。中央政府还批准建立了四个经济特区,在自己的国土上建起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试验基地。经济特区很快取得了成功。这些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革新措施切实的符合了中国的国情,走出了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30年的改革开放,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长期闭关锁国和沉闷僵化的状况,打破了束缚人们的思想和体制桎梏,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大发展。中国经济连续30年保持高速增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从改革开放中得到了实惠,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转变。更为重要的是,改革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整个社会活跃起来 了,给中国大地带来了蓬勃生机和活力。这些成就的取得有力地检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正确性,证明了这一理论是科学的真理。中国社会主义在本世纪末得以巩固和发展说明,经过二十世纪的艰难探索,人类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历史向我们证明,中国飞速的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又可以在今后改革开放的新实践中不断发展,与时俱进。所以我们要积极拥护党的领导,继续走中国特色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国繁荣富强、民主和谐和人民共同富裕。

第三篇: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最终版)

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文员2班

140104077

王蕴哲

内容摘要: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马克思主义逐渐由一国到多国,由理论到实践的拓展,随着发展,各国及其革命领导者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新的发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紧跟历史潮流,不被历史的浪潮淹没,这也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宝贵理论品质——与时俱进。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巴黎公社、俄国革命、中国革命、中国建设

回顾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就是与时俱进的典范。恩格斯曾经说过,他和马克思原来都是青年黑格尔派,当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出版后,“我们一时都成为费尔巴哈派了”。但是,“1848年的革命毫不客气地把全部哲学都撇在一旁,正如费尔巴哈把他的黑格尔撇在一旁一样。这样一来,费尔巴哈本人也被挤到后台去了。”而正在这个时候,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在与时俱进中诞生了。

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所著的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党纲《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从此,这一伟大的学说便成为无产阶级革命者领导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思想武器,揭开了伟大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篇章。

17世纪法国内外矛盾的加剧与反动政府的软弱统治使法国人民对政府的无能丧失了最后的信心,于是在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发动了震惊当时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伟大革命——巴黎公社运动,并建立了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虽然在资本主义上升期的时代,这个无产阶级政权注定不可能长久。公社战士在同强大敌人战斗时表现出来的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将永垂史册。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更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由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列宁也是与时俱进的典范。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有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进一步加剧和尖锐化。在此背景下,列宁认真总结了当时世界形势的新变化,没有拘泥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将在西欧、北美的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同时发动并同时取得胜利的观点,立足于本国国情,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进一步得出了社会主义可能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处于资本主义最弱一环的俄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并在此指导下,于1917年11月7日,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工人和群众,通过武装起义的方式,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一次伟大的胜利,向全世界证明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可以率先建立起先进的社会主义指导,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次伟大发展。而且在之后的国家建设中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方式:“新经济政策”;之后斯大林又以独特的苏联模式使苏联成为能与美国抗衡的大国,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性在中国体现的尤为明显。从理论上说,马克思主义一旦被用于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就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过程的开始。遵义会议以后,中国共产党进入了对自身错误进行反省和纠正的阶段。此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新领导层对此有清晰的认识,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观念。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形态表现,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代表着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上获得的一次巨大飞跃。毛泽东思想成为继马克思主义之后知道中国革命的又一面思想旗帜,是中国共产党在发展过程中一次质的飞跃,因此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结晶。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带有奠基性的第一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持续发展的第二大理论成果,不仅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飞跃则是邓小平理论。首先,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邓小平理论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恢复和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理论创新前奏和必要思想前提。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实践中坚持邓小平理论,是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贡献。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三次飞跃是三个代表与科学发展观。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的发展集中体现在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上,这是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一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新的中国国情相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和阶段。

为了坚持马克思主义,第一,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在复杂情况下观察世界、把握大局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必须清醒地看到,近百年来,世界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马克思主义的许多观点也在丰富、完善和发展,但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仍然是我们研究和解决新情况、新问题的伟大认识工具。第二,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而实际生活总是在不停地变动中,这种变动永远不会完结。因此,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马克思主义也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我们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是没有意义的。对于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只有以中国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用这样的态度来学习马克思主义,才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总之,历史地、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在党基本理论指导下,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中解放出来。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才能得到丰富和发展,只有经过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才能在指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充满活力。

第四篇:论当代大学生与时俱进

论当代大学生与时俱进的科学内涵、具体要求及现实意义

【内容摘要】作为当代大学生,在这个科技与信息的时代下,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专业学习上有所建树,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文章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对当代大学生与时俱进的科学内涵,具体要求及现实意义进行了论证,提出了当代大学生应与时俱进的观点,思考并指明了实现当代大学生与时俱进,加快现代化建设,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与时俱进;科学内涵;具体要求;现实意义

前言:21世纪以来,科技文化快速发展,社会经济不断变更,时代的步伐不断向前推行,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只有与时俱进,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然而在这个日益竞争激烈的国际环境中要做到与时俱进,对我们当代大学生有着严格要求,能否做到这一点,关乎着中国的未来。

一、当代大学生与时俱进的科学内涵

纵观历史的时间长河,中华民族一路走来,无一不是在与时俱进的发展。从石器文明到青铜时代,又从秦汉时期到明清末期,然后再到当代,我国都在与时俱进,走在历史的最前端。古代中国就有闻名中外的四大发明,还开辟了通往欧洲的丝绸之路,唐朝时的贞观之治更是奠定了我国成为世界强国之一,科学技术推动了世界的进步和发展。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不能如清朝时的闭关锁国,固步自封,我们需要与时俱进,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促进中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

当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关系日益紧密。21世纪以来,科技、信息和经济不断向前进步,出现科技高度社会化、社会高度科技化的趋向,科学技术已然成为世界发展的重中之重。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需要与时俱进,掌握并学会运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社会科学的手段,来加强现代化建设,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

与时俱进、实事求是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这就要求我们当代大学生在思想上、理论上做到与时俱进,实现质的飞跃;在学习上、生活中培养创新思维,增强动手能力。努力创新创造,学习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精神,在科学技术方面力求做到与时俱进。

二、当代大学生与时俱进的具体要求

一切事物都是永远保持绝对运动跟相对静止的状态,想要在这个变化的世界生存,就要学会与时俱进。生活中的一切新鲜事物,每天都在面临着被舍弃与被代替的危险,做不到与时俱进的,可能今天还存在,然而明天就会彻底消失。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唯有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走在历史的前沿,才不会被时代所抛弃。那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严格要求自己呢?

首先,作为新一代接班人,祖国未来的希望,我们一定要有远大的理想。李嘉诚说过:“士人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会甘为下流。”远大的志向是人生的指路灯,只有朝着这个方向前进,我们才不会迷失在波涛汹涌的时代潮流中。

其次,发奋图强,掌握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多方面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培养坚忍不拔的精神品质和过硬的心理素质,成为一个优秀的大学生。鲁迅先生说过: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直视淋漓的鲜血。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要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脚步,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再次,是要注重自我的人文修养和理论修养。自古儒家思想就有:“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多参加义务劳动,爱国运动,培养爱国意识;要实事求是,广交朋友,处理好人际关系;还要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职尽责。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让自己全方面的成长、成才。

最后,要实现与时俱进的发展,就要从自身做起,一点一滴做起。我们要把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课外,运用到实践生活中。注意细节,待人诚恳,做事负责,贴近人民群众,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做到助人为乐。完成与时俱进,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

三、当代大学生与时俱进的现实意义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精髓之一,当代大学生需要深刻学习马克思主义,是为将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储备理论知识,重点掌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深入贯彻落实,只有把基础打牢学好,才能又稳又快的建设中国小康社会。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义不容辞,与时俱进,为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贡献。

随着科技文化快速发展,城市建设不断吞噬着历史遗迹,民族文化跟民族精神被现代人所遗忘和抛弃,如今,关注和保护这些民族文化是当务之急。作为当代大学生,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是我们的责任与义务,我们应该培养保护意识,与时俱进在民间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大力宣传爱国精神,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尽一份力。

21世纪以来,人类文明快速发展。科技在进步,信息在更新,社会在前进,经济知识在不断竞争,在这个信息与科技的时代,谁能掌握最新的信息与科技,谁就能在未来的国际上掌握领导权。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不能继续做着清朝时“天朝上国”的美梦,固步自封、墨守成规,按部就班的学习。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我们唯有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走在历史的前沿,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才能在未来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立足。

总书记说过:“青年最具有朝气,最富有梦想。中国的未来属于年轻一代,欧洲的未来属于年轻一代,世界的未来属于年轻一代。”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树立远大的理想,发奋图强,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奋斗目标。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四、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当代大学生与时俱进

大学作为我国最高的教育机构,为国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大学教育方式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祖国的年青一代,也间接影响了祖国未来的发展。时刻关注大学教育,监督教学模式,从而促进当代大学生健康发展。大学应经常举行爱国运动,宣传弘扬爱国精神,增强大学生对祖国的责任感;制定合格的校纪校规,监督并要求大学生认真完成学业;开展户外活动,奖励义务劳动,支教贫困山区小学,提倡助人为乐。促进当代大学生与时俱进。

相比许多大学教学设备相对落后与不足,国家应加大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完善大学的教学设备,使大学生能有个很好的学习环境,为大学生与社会接触搭建“桥梁”。还要制定相应的学习奖励,对学习认真刻苦,成绩名列前茅的优秀学生发放奖学金。还有对家境贫寒的一部分人,在多方面提供一些扶持。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大学生未来的发展对祖国的发展至关重要。在这个信息与科技的时代,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更是重中之重。国家应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当代大学生创新创造,对大学生创业进行大力扶持与帮助,当代大学生才能更好更快的与时俱进。

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低硫柱,我们只有努力做好自己,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才不会被时代的潮流所遗弃。要确保大学生能有一个相对安静的学习环境,交流平台,这一点十分重要,而大学生未来的就业,则需要国家和社会的大力扶持与帮助。只有实现当代大学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做到真正的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习近平:《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人民日报》2012年11月30日

(4)习近平:《比利时欧洲学院演讲稿》2014年4月1日。

(5)李嘉诚:《给青年人的10忠告》 金城出版社2007年10月1日。

(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修订版(7)江泽民:《科学发展观学习纲要》人民出版社2013年10月(8)《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9)梁启超:《少年中国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0)《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第五篇:经典是一条与时俱进的河

龙源期刊网 http://.cn

经典是一条与时俱进的河

作者:林文钦

来源:《闽南风》2011年第05期

在日常的交流中,我常常听到青少年说:“最想看当代作家写现实生活的作品,读起来特别有生活味。但老师们总说这不适合学生看。”一席话,不禁让我产生了疑问:难道当代就无经典之作?我们就不该阅读当代作品么?” 进一步说,何谓经典?或许大部分人会回答:经典是过去传承下来最有价值的东西。在我看来,经典是一种素质,一种气度,一种魅力,与所处时代并无必然联系。

生活中并不缺少经典,而是缺少关注与发现。

曾几何时,“与文学大师对话”、“培养高尚的审美趣味”一类的话语成为教师们引导学生阅读的劝谕。在我看来,现今的学者、语文教师,大都接受过计划年代的学院式教育,高楼深院中对经典的膜拜,培养了他们唯经典主义,养成了他们近乎崇拜的自恋情结,并与大众的阅读趣味拉远了距离。事实上,专家、老师们一厢情愿的劝谕,并没有改变当代学生对所谓经典日甚一日的疏远与淡漠。

或许,你在以往的阅读中,曾反思这样的问题:经典就是标准吗?经典的都是非大众的吗?日常阅读,非要围绕着业已成为故旧的“经典名著”吗?

有了上述疑问,我们似乎变得有些轻松;既然有些名著不是非读不可,既然名著不一定是标准,那么至少有些名著不读也就没那么可怕,有些名著没按照老师的“标准”去读也不太要紧,有些名著不妨缓缓而读。这样说来,读名著的话题,就不是那么神圣不可逾越的。

细想,我们无须站在学者、老师、家长或所谓指导者的立场上,只需站在阅读者的立场,把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生命,把阅读作为一个重要的生活方式,在这样的前提下再谈读书;如果我们能够宽容些,不给阅读名著设置那么多标准,没有那么多重大意义和功利目的,让阅读者从容、放松地读名著;不喜欢这种名著,就再换一种;不喜欢读的段落就跳过去,挑喜欢的段落读;写不好读后感就说一说、问一问,关键要有所感。这样,也许才是阅读的本来面目,至少可使学生们不憎恶名著,反而亲近了某些名著,说不定从中找到感觉而跨过门槛进入名著的家园。学子们也许因此找到机会逐渐建立自己的读书思维和心理体系,自己学会去选择和认识。这样做其实是最务实的办法。让学生的阅读内容和方式有些弹性,又何必给阅读打上“必读”的框框?

或许你会问:“经典的就得存在过去的时代中?”、“经典是否会永远是经典?” 上述问题显然没有现成的答案。在我看来,对国内的莘莘学生们,当代优秀作品的阅读价值不可低估。如果只留恋于故旧经典的时代,无视现实多彩生动的生活,与现实世界始终隔开来,这对他们的阅读审美有诸多不利。想来,当代作品更容易引起青少年读者的共鸣,能更大效果地释放自己

龙源期刊网 http://.cn的生存压力,而且其中的一些人生智能更易学以致用。这么说,学生阅读清单本该有相当含量的当代作品,事实上,我国的一些优秀作家如刘心武、苏童等的优秀作品在外国教材中属于必读书目。与其相反的是,我国的专家学者们选定的“必修课”中属当代国人著述的书籍寥寥无几,师长们也并不鼓励学生们去读这些“未经验证”的东西。不提倡读当代作品,这或许是国内语文教育的“特色”之处,也是中国学生的一大憾事。

诚然,当代作品中有许多“未成年人不宜”的。除了这个因素,更重要的是这些作品还没有被确定为“经典名著”。没有这个权威性评价,就等于未上“保险”,让未成年人读了就产生了成长中的风险?

这里,笔者不由抛出一个新概念:尝试性阅读。你想,没有尝试,如何能判别作品的良莠与否?只有尝试着阅读,才可能培养起学生的辨别力,当然其前提是要有教师引导,因为阅读实在有必要冒这个“险”,尽量多地给未成年人接触当代作品的机会。

古文化人所云就一定是金科玉律、金玉良言?窃以为,那是部分现代人的作茧自缚,经典并都不意味着过去时代所树立起的标杆,它只代表一种永恒的真、善、美。它让无数的人感到生命的愉悦和快乐,令生活厚重、深刻、多彩,让芸芸众生摆脱平庸、苍白、无聊、慵懒,而变得灵动起来。如果具备这些潜质,时间就不该是确定经典的唯一标准。这样说来,当代的部分作品中也有经典,中国作家中也不乏大师级人物。阅读现时代的这些经典,比阅读过去的经典更有现实意义。作为师长,要引导学子们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经典,只有发现了才能真正感悟,经典才能真正成为他们视野中的盛宴。

经典是一条与时俱进的河流,只有新生水流的注入,才可能丰美多姿。对于我们,同样处在被经典描述的时代,并生产着经典。进一步说,我们就存活在经典之中,关键的是要有一双发现经典的慧眼,而且要心存与经典同在的勇气:这才是把握好经典阅读的真正内涵。

下载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的(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的(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与时俱进的哲学基础(作业)大全

    论与时俱进的哲学基础李依群在党的十六次代表大会中,江泽民同志在强调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的同时,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两句话之后又加了“与时俱进”一句话......

    论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论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所作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科学论断。这个论......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高放,思考题[优秀范文五篇]

    第一章 1.如何评价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贡献及其历史局限性? 答:(1)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贡献 空想社会主义者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充当时代的先锋,要把资本主义推进到更新的社会主义时......

    论什么是优质服务

    什么是优质服务一、优质服务的理解“优质服务”的含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优质服务含有超出常规的和一般性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满足。一般理解是“规范服务......

    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伟大理论

    文章标题: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伟大理论在20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曾在全球范围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得票高居榜首者是马克思。在东欧剧变、苏......

    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与时俱进的必然结果

    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与时俱进的必然结果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由企业家倡导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企业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作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科学论断。这个论断既是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150多......

    创新是思想政治工作与时俱进的法宝大全

    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就是要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广泛应用现代科学知识、社会知识、科学技术,通过精神文明建设、企业文化建设及多种媒体形式,依靠政府和社会各部门力量,加强感情投入......